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服务雪域高原铸造移动辉煌
编辑:岁月静好 识别码:15-816283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29 11:11:2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服务雪域高原铸造移动辉煌

服务雪域高原铸造移动辉煌

西藏自治区地跨我国西南、西北两大地区,与南亚大陆5国相邻,是我国西南边境的天然屏障,加上特殊的历史背景,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西藏山高路险、地广人稀、高寒缺氧、气候恶劣,被称为“生命的禁区”。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随时都会面临生命极限挑战的地方,西藏移动人凭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奇迹,网络通达西藏所有县市,实现了世界最高峰的移动通信覆盖,为西藏自治区的通信发展与经济腾飞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中国移动西藏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际,《电信技术》推出专题报道,记录了移动通信人在雪域高原艰苦创业的不凡历程。

从零起步 创区内一流

2000年6月9日,西藏移动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当时刚刚分营的西藏移动基础很差,企业面临着网络能力不足、人才紧缺等诸多难题,但是西藏移动人没有畏惧,他们迎难而上,紧紧围绕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战略,确立了“远赶西部先进,近创区内一流”的战略目标。西藏移动因地制宜,从客户需求出发,不断优化营销组织架构,从员工的思想观念、业务营销模式、企业运营机制等全方位服务市场发展,同时努力提高企业整体效益,到2002年5月,西藏移动拉萨GSM客户就突破了10万大关,并改写了西藏通信业从不赢利的历史。随后,西藏移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网络基础不断加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客户规模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7年增幅更是达到33.5%,成为西藏最大的电信运营商。截止到2008年底,西藏移动的网络已覆盖7个地市73个县,区内市场份额超过50%,用户总数超过100万,其中通话用户数超过80万,基站总数1 600余个,交换机交换容量317万。

突破禁区打造“信息天网”

十年来,西藏移动人艰苦奋斗,建设完成一大批通信基础设施项目,网络覆盖全区主要交通干线、重要旅游景点、重要乡镇和人口相对集中的村镇。2004年8月,西藏移动网络覆盖全区73个县(市)城区,提前一年半实现“县县通移动电话”目标。2004年9月,西藏移动第一条光纤传输系统(拉萨-林芝-朗县光纤系统)正式开通。2005年8月18日,西藏移动成功开通珠穆朗玛峰大本营移动通信基站,把移动通信信号永久性地留在了世界最高峰,为人类登山运动提供通信保障。2006年,西藏移动实现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青藏铁路沿线网络覆盖,目前覆盖率超过85%。2007年6月9日,中国移动第一条进藏光缆成都—拉萨一级干线传输光缆开通运行,实现了中国移动省级光传送网全部覆盖全国31个省市(不含港澳台)的目标。2007年9月3日,中国移动GSM网珠穆朗玛峰地区覆盖工程正式启动,为“奥运圣火跨越珠峰”活动提供通信保障。2008年12月,日喀则、那曲、昌都等分公司实现“乡乡通”移动电话目标。2009年7月,西藏移动在山南地区实现县县通光缆目标。2009年5月,西藏移动全区软交换端局系统VoIP改造、HLR集中化改造、拉萨业务区无线网络改造和拉萨业务区无线扩容四大网络改造工程完成,标志着西藏移动成为中国移动第一个实现全网语音IP化的省公司,为全业务IP化、TD-SCDMA业务的顺利扩展和平滑演进打下坚实基础。对于西藏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原国家信息产业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领导都给予了高度赞扬,称其为一张沟通西藏内外的信息“天网”。

全力发展TD-SCDMA开启3G新时代

发展和完善TD-SCDMA是国家赋予中国移动的特殊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对于西藏移动具有重要意义,这标志着雪域高原将进入3G时代。2009年1月17日,西藏移动第一个TD-SCDMA示范基站建成并测试开通,打通西藏历史上第一个TD-SCDMA电话。经过技术测试,视频电话和短信功能正常。随后为了保障TD-SCDMA网络按时正式商用,西藏移动突破西藏无冬季施工的先例,在高海拔、低气温、强紫外线、风沙猛烈的西藏高原冬季启动了中国移动TD-SCDMA二期工程(拉萨业务区)建设。该工程主要以覆盖拉萨为主,规模为163个基站,其中网络覆盖目标达到92.5%,接通率达到93.2%,掉话率为2.91%,均超过了基准值,向挑战值逼近。通过二期网络建设,西藏移动完成了拉萨市区TD-SCDMA网络无缝覆盖,同时完成了重要VIP站点、大型公共场所、办公楼、商场、酒店等重要站点的室内覆盖。2009年5月9日,西藏移动在拉萨正式推出188号段并全面启用G3业务。

为了进一步提高用户对G3的感知,西藏移动随后启动了TD-SCDMA网络三期工程,完成对拉萨城区TD-SCDMA网络的深度覆盖。同时对林芝地区主城区进行TD-SCDMA网络覆盖,完成第一个地级市的TD-SCDMA网络覆盖工程。TD-SCDMA四期即将开始,TD-SCDMA网络将覆盖西藏所有地市,包括拉萨、山南、林芝、那曲、日喀则、阿里等市以及下属县级城市,将会给西藏更多的人带来G3的体验,让他们真正感知3G生活。

推进两化 描绘“数字西藏”蓝图

两化融合,打造“数字西藏”,对于全面提升西藏的综合竞争力,提高西藏各族群众生活质量,维护西藏稳定与安全,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响应国家对电网实现节能高效目标的要求,西藏电力要实现对全区所有重要变电站、电网运营等的实时监控与调度。为此,2008年西藏移动在充分考虑电力传输安全的前提下,为西藏电力营销部开发和开通了无线远程数据监控业务。2009年,西藏移动在西藏自治区公安厅政法应急指挥系统公安信息移动接入系统(警务通)项目、自治区财政厅四级网络专线接入项目、自治区组织部党员远程教育项目等重大项目中顺利中标,取得重大突破。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体现了西藏移动在系统集成应用方面的综合实力,并为即将展开的全业务竞争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2009年8月4日,西藏移动“动力100”信息化体验厅正式开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李正茂副总裁和西藏自治区丁业现主席助理为西藏移动“自治区信息化示范基地”揭牌。同期,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在拉萨举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将在推进TD-SCDMA的建设和应用;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普遍服务投入力度;推进西藏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推进农村信息化“惠民”工程;推进电子政务畅通工程;推进移动电子商务工程;弘扬西藏民族文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打造西藏旅游信息化等八大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努力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正德厚生 促建平安和谐西藏

在企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同时,西藏移动秉承“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的企业价值观,以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实际行动,承担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为西藏地区公益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村通工程攻坚战中,西藏移动克服困难,通过各参建单位的艰苦努力,到2008年底,共完成1 090个目标村的覆盖,占西藏移动“十一五”任务目标的71%。在世界海拔最高乡和国内人口最少乡分别开通移动电话,解决了偏远乡村农牧民和边防军民通信难的问题,对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和维护西藏边防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拉萨3·14事件”和拉萨当雄地震发生后,西藏移动服从指挥,听从调遣,积极行动,昼夜坚守,深入特殊敏感地区和地震重灾区,进行现场应急通信保障,采取多种非常措施,确保在处置“拉萨3·14事件”中的特殊通信需求;在拉萨当雄地震发生后,西藏移动启动紧急预案,派出应急通信车前往震中保障通信,第一时间打通地震重灾区与外界的通信联系,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和自治区通信管理局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近几年来,西藏移动先后在公益事业方面累计投入超过1 000万元人民币。培训中小学校长270名,建设2个农村青年示范点、20个农村青年中心和43个中国移动爱心图书馆(室),大力支持西藏教育、体育事业;积极捐助拉萨特殊学校,努力帮助残疾人;认真开展“绿箱子”环保活动和“珠峰环保行”活动,积极支持国家的环保公益事业。西藏移动先后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文明单位”、“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西藏自治区青藏铁路建设先进集体”和“自治区纳税大户”等荣誉。

第三次创业再铸辉煌

如今的西藏移动已与十年前有着天壤之别,无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还是社会影响力都不可同日而语。西藏移动人并没有满足和沉浸于已有的成绩,而是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新的目标。2009年,西藏移动戴忠总经理针对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开展“第三次创业”的响亮口号,要求认真做好“把握客户需求,扩大市场优势;优化资源投入,发挥资源效益;强化网络能力,完善支撑系统;强化精细管理,构建卓越组织;塑造优秀文化,创建企业和谐环境”的工作。2010年西藏移动将聚焦三大任务:一是以战略、预算和绩效“三驾马车”为驱动,打造全业务竞争新优势;二是推进自主创新,积极承担TD-SCDMA发展重任;三是深化与政府的战略合作,做好“一号工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西藏移动人必将在3G和全业务时代再创辉煌,为西藏的稳定和发展再立新功。

第二篇:《雪域高原》教案

4.雪域高原

教学目标:

1.了解青藏高原的高寒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通过布达拉宫的建设了解我国长时间以来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做出的努力。

3.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习俗 教学重点:

在观赏“走进西藏”短片的过程中,去了解 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用激情带动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克服畏难的学习情绪。教会学生用轻声假声唱高音部分。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3~4课时

活动过程:

一、播放歌曲,激情引入(播放李娜的《青藏高原》的歌曲)师:同学们,李娜的一曲高歌把我们带进了青藏高原。对青藏高原这块神奇的土地,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衣食住行等方面讨论交流 分组说说。

让我们一起努力解决这些疑问。

二、交流认识

针对前面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学生现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全体交流,在资源共享中解决一部分问题

三、问题探究

多媒体出示图片:藏族同胞的穿着。

学生们观看后说一说藏族同胞的服饰有什么特点。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件藏袍,让学生亲自穿一下,介绍藏族人穿着藏袍的习惯,说说感受。

讨论:为什么藏民要这样穿着藏袍。

请学生用真实的藏袍为大家一边演示一边分析藏民如此穿的原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藏民的主食,分析青稞的生长特性,明确藏民生活与环境的关系。

小组讨论: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四、了解展示.课前布置学生对藏族人民的文化活动进行了解和研究。

以表演的形式展示藏民的习俗和文化(宗教习俗、待客习俗、歌曲、舞蹈等)。

交流对藏族文化的看法和感受。

辨析:如果我们不习惯藏族的生活习俗应该怎么办。

五、引导结合语文中的课文

让学生讲讲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学生对相关的历史背景进行补充、交流。讨论汉藏通婚的好处。

学生根据自己对布达拉宫的了解讲讲其他与布达拉宫相关的故事。六 交通发展

从牦牛到汽车火车飞机 投影青藏铁路的图片 了解青藏铁路的建设和通车 了解西藏经济的发展与交通的关系。学唱有关藏族的 歌曲了解藏族文化

雪域高原

教学目标:

1、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这些生活习惯与青藏高原气候的关系

2、通过了解藏族人民的民族习俗,使学生能够尊重、理解、欣赏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独特的文化。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及进行专题研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领略雪域风情,懂得尊重、理解、欣赏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独特的文化。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引入

1.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课,听咱们的老师介绍说同学们非常喜欢唱歌,今天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一首歌,想欣赏吗?欣赏前,老师提个小要求: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观察画面,看看从画面中你可以了解到什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唱.播放<青藏高原>

2.现在同学们一定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青藏高原.对,歌中唱的是青藏高原,画面呈现的也是青藏高原,接下来,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高原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

(1)青藏高原在我国的西南部,地势很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所以又称”世界屋脊”

(2)青藏高原山峦连绵起伏,资源丰富.(3)山上常年白雪皑皑,所以还叫”雪域高原”(相机板书)

(4)那里的主要居民是藏族人.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觉得同学们对青藏高原的了解不是很多,(已有的了解多半是停留在自然环境方面).那咱们班有没有同学去过那里,把你的所见所闻给大家说说?看来没有..今年暑假,老师有幸去了高原,那里风景优美,有如仙境,让人留连忘返.但更令我难忘的是那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那里风土人情?我拍了很多照片,特意精选了几张带来,大家想看吗?今天我们就在欣赏与交流中走进高原,来领略雪域风情.二.交流(那天,我们下了车,漫步街上,尽情地感受异族风情.不停地拍摄照片)

1.同学们请看.第一张照片: 金花帽

这是什么?

你对它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 这是金花帽.它是一种用金丝缎做面料,金丝带和银丝带做装饰制作而成,所以叫金花帽.它 是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的民族帽.据说这种帽子是当年文成公主进藏后,在一次歌舞宴会上,看到天空的彩云,受到启发而连夜设计制作的藏族的帽子式样很多,除了“金花帽”、还有草帽“"羔皮帽”等.,请同学们欣赏:(各种各样的帽子.)

2.刚才我们从帽子中已经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民族风情,接下来请同学们看这张照片,(围裙)你觉得她们衣服上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围裙)

藏语叫什么?

谁来为同学们介绍一下藏族的围裙?

.每逢过节,她们腰系围裙,在一起唱歌跳舞.它是藏族妇女喜爱的衣物之一,也是藏族妇女的标志

这种围裙还作为装饰品,远销各地。我们用的围裙是怕弄脏衣服而系在腰间,而藏族的围裙却是作为一种饰品系在腰间.据史料记载,围裙是藏族先民依照雨后彩虹用14种颜色配成的条形图案编织而成。艳丽的围裙是藏族妇女穿着上的一大特色,那男士们又有何特点呢?

3.请同学们看屏幕:藏袍

(1)这就是藏族人最喜欢穿的衣服叫____藏袍

(2)藏袍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它们的基本特点都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藏袍既无口袋也无纽扣,腰间系上腰带.)

一般夏天或劳动时只穿左袖,右袖从后面接到胸前,搭在肩上,也可左右袖均不穿,两袖束在腰间,但冬天一般两袖都穿上.(3):为什么藏族人穿藏袍有时脱一只袖子,有时脱两只袖子?

脱下袖子是为了凉快一点.(4)这位同学说得很好,脱下一袖或两袖就是为了散热,调节体温.这就需要了解一下高原的气候特点.哪位同学来谈谈这个问题?

4.学生交流;

(1)青藏高原 “海拔高,风沙大,气候高寒.”可以用地高天寒”这个词来形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2)那里里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气温的日变化大,早晚很冷,中午较热

(3): 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好.青藏高原的气候最大的特点是昼夜温差大,藏族人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多变的天气.即使是夏天,也是早晚冷,中午热.肥大的藏袍夜间可以和衣而眠可以当被子。白天气温上升可脱出一个臂膀,或者两个都脱出.方便散热,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5.特殊的高原气候使藏袍形成独特的着装风格,那么哪些农作物又可以适应高原气候在那里生长呢?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在去藏民家的途中所拍到的

(1)猜猜,照片上黄澄澄的一片是什么呢?青稞

谁来说说青稞?

生:青稞是一种大麦,喜凉耐寒,是青藏高原上的主要农作物.(2).对,高原上除了青稞,还有小麦,豌豆.由于日照强烈,所以都长得穗大粒重.蔬菜水果也长得很好.一路上我们尽情地欣赏异域风光,不知不觉就来到了藏民家,藏民的热情好客及注重礼节在这次藏民家访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这里说一下,藏民家访是现在高原旅游中新兴的一项活动,就是游客到藏民家去体验藏民风俗..9同学们.请看,这张照片记录的就是藏民待客的最高礼节,这种礼节是什么,知道的同学大声说出来?

(1)对,献哈达.它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2)当时,我们刚进去,主人已经在一楼的梯口,双手高举着洁白的哈达,恭恭敬敬地献了上来。睢,这位客人赶紧学着主人的样子,身体微微前倾,恭敬地说了句:“扎西得勒!”(意思是吉祥如意)主人把哈达戴在他的脖子上.(3)你们通过查阅资料,对哈达还有哪些了解,谁愿意起来交流交流?

哈达是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

哈达通常是白色.也有红黄白绿蓝五彩哈达,五彩哈达在特定场合使用.(是的,通常在举行佛事时使用)

逢年过节,人们互敬哈达,互祝吉祥如意,阖家平安。

10.献完哈达,我们就开始品尝藏族人离不了的两种饮品,一酒一茶?什么酒,什么茶?

(1)对,不过在饮酒喝茶时可别忘了其中的礼节.谁可以起来说说?

学生交流;

喝酒时,要轻蘸三下,再向天弹三下,表示敬天,敬神,敬地.然后说”扎西得勒”,再一饮而尽.(2)(一杯青稞酒里还蕴含着一定的宗教文化的内容,藏族可以说是一个信仰宗教的民族,所以我们在那里应尊重藏民的信仰.记住,喝青稞酒时先轻蘸三下,向天弹三下.)

(3)喝酥油茶呢?

喝酥油茶不能一饮而尽,要慢慢喝.离开时再一饮而尽.11.对,这位同学说得简单明了.老师不再重复了.在藏民家,我发现了一种器具,大家想不想看?请同学们看,这种器具在那里是家家必备,你猜猜它是用来做什么的?

它可能用来做酥油茶的

是的,它的名字叫打茶筒..早晨起床后,就用它来打酥油茶.通常藏民们都是早上喝上几碗酥油茶后再出去劳动.酥油茶有很强的御寒作用.12.饮过甘甜清纯的青稞酒,喝下醇香可口的酥油茶、主人又盛宴款待我们,有一种食品我特感兴趣,请同学们看屏幕:

(1)这是藏族人的主食,一日三餐都离不了.请说出它的名字.(2)它吃的时候就像这样揉成团子,它的主要原料是什么? 主要原料是青稞(豌豆)

(3)怎么做成的?

把青稞豌豆炒熟,磨细成面,吃时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外出携带很方便.这糌粑的产生还有一段故事呢?同学们想听吗?

相传公元七世纪,藏王经常带兵打仗。但雪山连绵,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给养困难,为此,藏王日夜忧虑。一日夜里,在天上的格萨尔王托梦给藏王:何不将青稞炒熟成面,既便于携带又易于贮藏。藏王醒来,恍然大悟,立即命令部下烧锅磨面,青稞炒面飘香,其加工方法很快传遍了雪域.(13.西藏素称”歌舞的海洋”, 都说藏族同胞“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果真如此.在宴会中,歌舞表演就开始了.请同学们看)

13.藏民的热情好客让人激动不已,走出家门,悠闲地漫步在草原上,真是让人心旷神怡,草原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呢?请看屏幕:牦牛

(1)大家说这是什么

(2)对,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就是高原上特有的动物牦牛.关于牦牛,你知道哪些?谁来交流

学生交流:

牦牛身上的毛很长,十分耐寒, 能睡在冰雪上却不觉的寒冷.牦牛身体矮小健壮,能驮非常重的货物,.牦牛的耐力很好.能在高寒山区,昼夜连续行走20—30天,因此被人们称为高原之舟.牦牛还是耕地的能手.牦牛在雪山草地,登山运动员的登山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车无法行的地方它可以行走.(3)是啊,史书上这样赞誉牦牛 “行冰天雪窖中不畏冷,虽数日无水草,犹驮二百余外,行走不衰,真边地之宝畜也

(4)牦牛的作用还不止如此,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牛皮船.这是牛皮船.(5)谁可以来说说你对牛皮船的了解?

它是用牦牛皮做成的,前后一样宽,里面用几根木棍撑起来,可坐8至10人,它是藏族人民制造的一种独特的江河交通工具.高原上有些江河常常水流湍急,木船无法行进.这种情况下牛皮船就可以发挥它的作用,但它只能顺水行舟.从上游出发,到岸后,把它拖上来,背回上游,现在多用在游客游玩中.可见,牦牛在高原的运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高原的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拉萨的贡嘎机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机场.公路铁路已开通.交通业的发展对西藏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天路>这首歌就是为了庆贺青藏铁路的完工而创作的,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歌,真诚祝愿<天路为高原人民的生活开辟幸福的大道,汉藏两族人民心连心携手共前进.

第三篇:雪域高原赤子情

雪域高原赤子情

——记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

【人物档案】李素芝,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人。1954年出生,1970年入伍,现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

1976年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李素芝放弃留在上海工作的优越条件,主动申请进藏。在藏工作35年来,先后攻克高原心脏手术和高山病防治两大世界医学难题,对急性高山病发病机理及其防治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使西藏急性高原病发病率大幅下降,驻藏部队连续12年没有1名官兵因急性高原病死亡。

他组织开展的150多项新技术、新业务中,20项创世界医学奇迹、36项属国内首创、86项填补高原医学空白,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20项。担任院长以来,他先后带领500余批医疗队,行程百万余公里,巡诊病人30余万人次。他积极推行西藏农牧民免费医疗,为1000多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被藏族群众亲切地称为“门巴将军”。

他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道德模范、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先后荣立一、二、三等功多次。

年轻的李素芝内心深处引起了巨大震撼。刹那间,他感受到了来自‚世界屋脊‛的强烈呼唤,感受到了边疆军民的殷殷企盼。

一连几天,李素芝潜心调查和思考西藏边防医疗保障的情况。他从医学资料上了解到,西藏是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高原疾病的高发地区,许多高原疾病的防治至今仍是世界级的医学难题。

每看一份西藏的医学资料,似乎就被西藏高原召唤一次。这天深夜,李素芝铺开稿纸,写下了充满激情的‚我的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西藏边防去!

写完申请,他才突然想起这么大的事居然没跟父母和女友商量。与家人‚摊牌‛之后,作为老党员的父母非常支持他,同在一个医院工作的女友郭淑琴更干脆,也向院党委递交了进藏申请……

向西,向西,向西……李素芝坐在卡车上颠簸着,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雪山。在翻越海拔4700米的雪吉拉山时,跑了一天的李素芝终于撑不住晕倒了。驾驶员连忙把他抬下车急救,醒过来的他又爬上车,咬牙坚持到了边境线。

把他迎进卫生队铁皮房的,是军医何启财。此后,他俩朝夕相处,同去连队巡诊,一起切磋医疗技术。

那天下午5点左右,李素芝经历了高原生涯中最刻骨铭心的时刻。一名战士得了急病,李素芝与何医生赶去急救。在回来的路上,他们坐的车翻下了山崖。当李素芝抱着病人

了他们,我们再难的手术也要做,再贵的药品也要用!‛从医生到院长,随着岁月的流逝,李素芝对西藏边防军人的爱,越燃越烈。

8年前的初春,当院长不到3天的李素芝带医疗队到海拔4810米的岗巴营巡诊。在山上的3天时间里,李素芝和哨所官兵同吃同住,一道站岗巡逻,仔细记录着每位官兵在特殊环境中的生存数据……35年里,李素芝爬雪山、翻达坂,在他的具体指导下,西藏边防一线干部战士全部建起了健康档案。

100面锦旗,1000条哈达,记录着李素芝在10多万公里的巡诊中与边疆人民结下的血肉之情:我要用自己每一次出诊,为党多赢得一份人民的信任,为西藏和谐社会建设多出一份力

年轻的李素芝又一次巡诊,来到西古村孤寡老人达珍的小屋里。重病缠身的达珍老阿妈行动已十分困难,仍吃力地支撑着身体把青稞倒进锅里。煮熟后,她又双手递到李素芝嘴边。看着眼前的老阿妈,李素芝感到达珍多像自己的母亲啊!

此后,那间小屋成了李素芝的牵挂,去巡诊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要用自己每一次出诊,为军旗多添一点光彩、为党多赢得一份人民的信任!‛

为了让成百上千的达珍老阿妈、吉确得到及时治疗,35年来,李素芝外出巡诊的路程达10多万公里。在李素芝家的柜子里,珍藏着藏胞赠送的100面锦旗和1000条洁白的哈达。在他眼里,算是一生最珍贵的财富,因为那是西藏各民族团结和谐的见证。

李素芝也许不知道,78岁的色拉寺住持江白,几年来,每天不忘双手合十,为自己许下的3个弘愿虔诚祈祷……

1998年以前,身板硬朗的江白一直不相信现代医学,偶尔小病小痛就诵经‚消业‛。这年5月,他病倒了。来寺院巡诊的李素芝,把病重的江白推进了总医院的手术室。

康复后,江白逢人便说:‚解放军是心诚的,相信科学错不了……‛他恨自己悟得太晚,想想解放军对自己的恩情,江白对众僧说:‚我们帮不上什么忙,就许3个愿吧:一愿共产党为国为民万世留芳,二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三愿藏汉民族团结坚如磐石。‛

在拉萨娘热乡,藏胞到总医院看病,每次都会拿着李素芝亲笔签发的免费医疗证。但作为李素芝的‚忘年交‛,21岁的旦增是个例外,他经常自己掏钱。他说,他的钱是李素芝为他‚挣‛的,看病花钱是一种报答。

旦增是个孤儿,8年前,李素芝救了他一命,为他申请减免了一万元医疗费。李素芝还自掏腰包送他学驾驶,帮他买拖拉机。很快,旦增成了村里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现在,他成立了一支工程包工队,像李素芝当年帮助他一样,他带

人卓玛,也因同样病症不治而终。李素芝发誓:‚不攻下高原心脏手术决不罢休!‛

此后,医院停尸房旁那间被废弃多年的小木屋,成了李素芝的实验室。作为一个年轻医生,做的是未立项的科研课题,李素芝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找实验动物,购买实验器材……一切都得靠自己,而且实验只能在业余时间做。

每做一次实验,都要用七八个小时。为了对手术后的动物进行观察、记录,李素芝就在实验台旁搭了张床,晚了就睡在小木屋里。一次,他给一条猛犬注射麻醉药后,抗不住连日的疲劳,昏睡过去。结果猛犬先醒了,挣脱捆绑,在李素芝的腿上咬了两口,至今仍留有疤痕。

李素芝做高原心脏手术实验,前后经历了上千次失败,但在失败面前,他不畏挫折,矢志不渝,一往无前。

1999年8月,手术实验进入最后攻坚阶段,老家一连打来几个电话:母亲病危!等李素芝赶回老家山东临沂时,母亲已经去世3天了。他跌跌撞撞地跪倒在母亲坟前,以泪洗面。几天后,人们又见他忙碌在实验室里……

不到两个月,父亲也撒手人寰。妹妹在电话中哽咽地告诉他,父亲在弥留之际,不停唤着他的乳名。

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女儿李楠在姨妈家寄养,一直长到15岁。有一次,李素芝利用出差的机会,去看望女儿。女儿望着从天边边回来的‚陌生人‛,既不叫他爸爸,更不回答他的问话。同女儿生活10天,无

第一例手术。接着,又实施第二例、第三例……一天连续5台手术,放射性反应倍增,李素芝的白血球急剧下降,全身无力,恶心呕吐……

几年下来,李素芝带领总医院医护人员,硬是把急性高山病发病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60%降低到2%-3%,治愈率达99%以上;抢救时间也由原来的7至10天缩短到24小时之内;驻藏部队连续12年没有一名官兵因高原病而减员。

为了边疆军民的健康,李素芝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原医学奇迹:

2001年9月,高原地区首例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手术获得成功;

2002年8月,高原地区首例大动脉转位矫正手术获得成功;

2003年3月,高原地区首例肾移植手术获得成功; 2004年2月,西藏首例活体供肾肾移植手术获得成功……

2005年8月,西藏首例背驮式全肝移植手术获得成功……

2007年7月,西藏急性高山病治愈率达到100%……

第四篇:雪域高原的“三宝”

雪域高原的“三宝”

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班级:(2)班

在雪域高原生长着很多珍贵稀有的植物,尤其草药,它的功效与珍贵闻名世界。有美丽的雪莲花,珍贵的虫草,具有诸多功效的天麻等等。

雪莲又名雪莲花,名同功异,为菊科植物。西藏雪莲,菊科植物,有清热解毒,通经活络,主治风湿性痛经等疾病,为雪域圣地药中之佳品。诸雪莲的干燥全株,产自海拔4300米以上的山冈悬崖之上以积雪山峰等大寒之地。她禀喜马拉雅天地之灵气生长,吸雪域圣地日月之精华开花,丽质天成,是世界少有的珍稀药材。以上的积雪山峰等大寒之地。早在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已有对雪莲的记载.称雪莲,微苦,功能祛风除湿”。经现代化学成分分析,雪莲全草含生物碱、黄酮、甾醇、挥发油,含原糖和十六种氨基酸、雪莲内酯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湿、消肿、止痛、用于头部创伤、妇科病、类风湿关节炎、中风 腰痛、高山反应、外敷消肿等症。其主要功效有散寒除湿、止痛、活血通经、增强抵抗力为主要功效。普通人均可食用。对医疗风湿疾病有特殊疗效.是食补、送礼佳品。[寒症]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雪莲花的药效和毒性。藏族老百姓将雪莲花分为雄、雌两种,据说雌的可以生吃,具有甜味,雄的带苦味。而植物分类学上将雪莲分为雪莲亚属和雪兔子亚属两面三刀大类。西藏产雪莲亚属13种,雪兔子亚属17种,共计30种。

雪莲花具有生理活性有效成分。其中伞形花内酯具有明显的抗菌、降压镇静、解痉作用;东莨菪素具有祛风、抗炎、止痛、祛痰和抗肿瘤作用,临床上汉疗喘急性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为96.6%芹菜素具有平滑肌解痉和抗胃溃疡作用;对羚基苯酮有明显的利胆作用。

饶有兴趣的是雪莲花中所含的秋水仙碱,该成分是细胞有丝分裂的一个典型代表,能抑制癌细胞的增长,临床用以治疗癌症,特别以乳腺癌有一定疗效,对皮肤癌、白血病和何金氏病等亦有一定作用。对痛风急性发作特异功效,12-24小时内减轻炎症并迅速止痛,长期使用可减少发作次数。此外还具有雌激素样作用活性,能延长大鼠动情期和动情后期,而缩短间情期和动情前期。但秋水仙碱的毒性较大,能引起恶心、食欲减退、腹胀,严重者会出现肠麻痹和便秘、四肢酸痛等副作用。由于雪莲花中含有疗效好而毒性较大的秋水仙碱,所以民间在用雪莲花泡酒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和妇科病时,切不可多服。

雪莲花的各种用法:(1)酒剂:雪莲花50g,白酒500ml,浸泡10天,每天30-50ml。(2)刀伤出血:本品碾为细粉、外敷。(3)取雪莲花少许炖鸡、炖肉,均可食用。【美容用方法】

雪莲美容敷面膏:可加速皮肤的新陈代谢,减少皱纹,使皮肤保持光泽、丰满。延缓衰老。并且对面部雀斑、肝斑等有良好的疗效。

具体配方是:25g雪莲粉(一朵),20ml芦荟鲜汁,30ml黄瓜汁,生鸡蛋1只,面粉10g左右,砂糖5g,香精少许。调匀,置于冰箱中可延长使用期。经此膏敷面,经40~45分钟,敷面膏就会干燥,结膜。这时以清水轻轻地将膏体洗掉,每周坚持1次,几次后即感到皮肤明显光滑,富有弹性。只要做1个月,就会显出相当好的效果,坚持下去会使皮肤白嫩、红润,而且对雀斑、黑斑有明显疗效,还能使冻疮或留有疤痕的皮肤复原。

对黄褐斑,可用雪莲粉30g、绿豆粉15g,用少许鸡蛋白调匀,每天涂斑3次,经过一个月,黄褐斑、肝斑等可逐渐淡化。

【食用方法】

1、雪莲乌鸡煲

原料:雪莲20克,乌鸡一只(一斤左右),葱、姜、盐、糖、味精、精练油少许。制法:精炼油加热,下葱、姜炒出香味,下盐、糖透,下乌鸡、雪莲,加水大火烧滚后文火炖约45分钟,肉烂后停火,起煲,吃肉喝汤。

功能:适用调理肠胃,平衡内分泌,自然除火祛斑,能改善身体状态,以补体,调节,增强体质.2、雪莲乳鸽煲

原料:雪莲10克,枸杞10克,肉苁蓉10克,山药150克,乳鸽一只,葱白50克切段,姜丝、料酒少许,盐、酱油适量。

制法:锅烧热加油适量,滚热后倒入山药翻炒至金黄色,出锅待用。乳鸽切成小块,肉苁蓉热水泡软后切片与枸杞、山药入沙药煲加水适量,料酒、葱段、盐、酱油适量,小火炖20分钟,鸽肉烂即可食用。

功能:养肝明目、抗衰老.3、雪莲甲鱼汤

原料:雪莲10克甲鱼一只(300克左右,雪莲20克,葱姜少许,盐味精适量。

制法:沙锅中加水至三分之二,大火烧开,下甲鱼、雪莲、红花、葱、姜滚开后文火炖至甲鱼壳酥烂,回入少许盐,味精即可。

在西藏最有名的虫草是那曲虫草,它举世闻名。那曲冬虫夏草生长在西藏那曲地区海拔4500~6000米以上的羌塘草原上、生理特性强、药用价值高、个大而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那曲冬虫夏草相比其他虫草具有以下特点:

1.西藏那曲虫草虫体表面色泽黄净,不论虫体大小,色泽均一致。其他产地虫草色或淡,或泛红而灰白。另外,西藏那曲所产虫草眼睛颜色为棕色,青海玉树和果 洛所产虫草眼睛颜色为黄色,川草和其它地区所产的草多为红色。

2.西藏那曲虫草无论虫体大小,看上去均显得粗肥匀称,尾宽长至少5cm以上。其他产地的虫草虫体细瘦且尾细短。

3.西藏那曲虫草虫体和尾皆透亮油润,有股浓酥油的香味。其他产地的虫草香味极淡,甚至只有草味,且无油润感。

那曲虫草的生长环境

不同产地的冬虫夏草差异是比较大的。西藏那曲虫草、西藏林芝虫草、青海虫草以及四川虫草这些不同产地的虫草是有明显区别的,采挖时间、虫草体色和药用价值都不同。一般从时间来说,5、6月间采集的虫草质量最好,海拔越高,天气转暖就越,冬虫夏草的采挖期同样就越晚。而且海拔越高,虫草质量也就越上乘。从地形来讲,阳坡的虫草相对于阴坡要好。从产区来讲,西藏那曲虫草为最上乘,尤其是色度和大小;较差的是四川虫草,个头较小、颜色较黑、子座较长。西藏由于气候条件差异,西藏虫草采挖期比其他省区再推迟半月或一月左右。那曲地区五月份虫草就已经开始生长。

虫草因其产地海拔高度不同、品质差异较大。西藏那曲是海拔最高的虫草产区,产区海拔高度约4500-6000米;其次是青海,产区海拔高度约 3000-4000米;再次是四川和其它地区,虫草的品质就较差了。色泽也各异,以虫草眼睛的颜色最明显。西藏那曲所产虫草眼睛颜色为棕色,青海玉树和果洛所产虫草眼睛颜色为黄色,川草和其它地区所产的草多为红色。那曲虫草的生长过程

那曲虫草生长在西藏高原那曲地区海拔4500~6000米的高原上。冬虫夏草简称虫草,是冬虫夏草真菌寄生于虫草蝙蝠蛾幼虫体内,到了夏季发育而成。冬虫夏草因此得名。真正的冬虫夏草均为野生。夏季,虫子卵产于地面,经过一个月左右孵化变成幼虫后钻入潮湿松软的土层。土里的一种真菌孢子囊侵袭了幼虫,在幼虫体内生长。经过一个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来临,真菌菌丝开始生长,到夏天时长出地面,外观象一根小草,这样,幼虫的躯壳与真菌菌丝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冬虫夏草”。菌孢把虫体作为养料,生长迅速,虫体一般为四至五厘米,菌孢一天之内即可长至虫体的长度,这时的虫草称为“头草”,质量最好;第二天菌孢长至虫体的1.5倍左右,称为“中草”,质量次之;达到三天,菌孢长至虫体长度的2倍甚至以上,称为“尾草”,质量最次。

那曲虫草的要用价值

近代医学临床研究证实,那曲冬虫夏草含有虫草酸约7%,糖类28.9%,脂肪约8.4%,蛋白质约25%,脂肪中82.2%为不饱和脂肪酸,此外,尚含有维生素B12、麦角脂醇、六碳糖醇生物碱等。据医学科学分析,虫草体内含虫草酸。维生素B12、脂肪、蛋白等。虫草性甘、温平、无毒,是著名的滋补强壮药,常用肉类炖食,有补虚健体之效。适用于治疗肺气虚和肺肾两虚、肺结核等所致的咯血或痰中带血、咳嗽。气短、盗汗等,腰膝酸疼等亦有良好的疗效,也是老年体弱者的滋补佳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冬虫夏草吞噬肿瘤细胞的能力是硒的4倍,冬虫夏草所含虫草素能明显增强红细胞粘附肿瘤细胞的能力,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能明显提升白血球和血小板数量,迅速改善放化疗后的呕吐恶心、胃口差、头发脱落、失眠等症状。在中国,福临门冬虫夏草生长于海拔4200高的那曲地区,由于其天然虫草素含量较高,因此抗癌效果更为显著。在美国,已将冬虫夏草列为抗肿瘤新药,进入临床三期。清代吴仪洛《本草丛新》,书中认为冬虫夏草性味甘,温。功能补肺益肾,化痰止咳。可用之于久咳虚喘,产后虚弱的病症。

冬从夏草的吃法

煮水当茶喝,而不是用开始泡着喝,通常,虫草要煮6到10分钟,注意要用文火,煮沸时间短,是开后要马上喝,边和边添水,在虫草颜色最深的时候是营养最丰富的时候,在虫草颜色变淡或者呈现白色的时候不要喝,而应该吃掉虫草。还可以泡酒喝,将虫草放入白酒或者保健药酒中浸泡一段时间后饮用,也可以和其他的泡酒料一起泡饮,增强效果。

天麻 【别名】 明天麻、白龙草、赤箭根。【来源】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块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植物。茎单一,高30~150cm,黄褐色。叶鳞片状,膜质,下部鞘状抱茎。总状花序顶生,长5~30cm*苞片披针形*花淡绿黄色或橙红色,萼片与花瓣合竹成壶状,口部偏斜,顶端5裂*唇瓣白色,先端3裂*子房倒卵形。蒴果长圆形或倒卵形。种子呈粉末状。花期6~7月,果期7~8月。生于湿润的林下,现多栽培。须与白蘑科密环菌。

【采制】 冬至以后采挖者称“冬麻”,立夏以前采挖者称“春麻”。挖出根茎,擦去外皮,蒸透,60℃以下烘干。天麻俗称赤箭、明天麻,吞麻(藏语),是一种无根、适应性广、医用疗效显著的名贵的中药材。天麻的药用部分为地下块茎。

【性状】 块茎长椭圆形。稍扁缩弯曲,长3~15cm,宽1.5~6cm,厚0.5~2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略透明,多不规则纵皱纹,有由潜伏芽排列成的多轮横环纹,有时可见棕黑色菌索*顶端有残留茎基,或为红棕色鹦哥嘴状顶芽,末端有圆脐形疤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角质样。味甘。

【化学成分】 含天麻甙天麻甙元、天麻醚甙派立辛,β-甾醇、对羟基苯甲醛、柠檬酸、琥珀酸等。

【性味】 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平肝息风止痉。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症。

第五篇: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一、教 学 目 标

(一)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喜欢聆听、演唱藏族民歌及具有藏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关藏族的音乐文化知识,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二)能够比较准确地用轻声演唱《走进西藏》,并尽可能地做到背唱这首歌的后半部分。 (三)能够聆听并辨别藏族歌舞音乐——囊玛、堆谢及藏族风格的通俗歌曲,并能感受、体验它们的音乐情绪。 (四)能够有感情地并较为和谐、均衡地演奏《翻身农奴把歌唱》。



二、教 材 分 析

(一)《走进西藏》  《走进西藏》是电视剧《孔繁森》中的主题歌。这首歌并没有直接歌颂孔繁森的支言片语,却用含蓄的话语提出了两个“也许”的问题。孔繁森究竟发现了什么理想?他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天堂?歌中的回答也是含蓄的。即:“走进雪山”、“走进高原”、“走向阳光”。这种回答概括了孔繁森走进西藏的功绩,也歌颂了孔繁森为西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这首歌为C宫调、4/4拍,采用单二部曲式结构而成。歌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较长大的乐句组成。其音乐情绪深沉、悠远而高亢。间奏之后的第二乐段也由两个严谨而对称的乐句组成。其音乐情绪优美、明朗而带有舞蹈性。它反复之后,增加了一个补充句,并用它结束了全歌。在创作手法上,这首歌使用了藏族民歌的音乐素材,同时也使用了通俗歌曲的创作方法。这不仅使歌曲具有了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也使它具有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二)《阿妈勒俄》

1.《阿妈勒俄》是藏族“囊玛”中的一首古典歌曲。新中国成立后,藏族人民又在这首古典歌曲中融进了崭新的时代内容。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我国民歌的传统比兴手法写成。歌中写道:“天上的星辰很多,唯有北斗星最明。地上的树木很多,唯有松杉最高。家乡的亲友很多,唯有爹娘最亲。世上的人很多,唯有解放军最好。”它用非常简练的文字,阐明了许多生活的哲理,寓意深刻,艺术性很强。《阿妈勒俄》为E商调、2/4拍,由两个乐段构成全曲。歌曲的开头有一段流畅的引子。第一乐段的旋律优美而抒情。其中,部分旋律有离调现象,给人一种清新的感受。第二乐段的旋律虽然也是优美抒情的,但其调性稳定,从而又使人们感到其情绪显得深沉。纵观全歌,它有以下明显特点: 其一,每个乐段的开始都用衬词起头。如:

 其二,每个乐段的结尾都使用固定的旋律及衬词。如:



其三,除了歌曲的引子外,乐段与乐段之间都使用间奏予以过渡。

2.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这里自古以来就杂居着藏、汉、回、蒙古等民族的人民,这就为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囊玛这种古典歌舞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说囊玛的真正创造者是居住在西藏的各族人民,特别是藏族人民。

囊玛,在藏族的语言文字中含有“室内”的意思。可见,这种歌舞音乐是在室内演出的。由于这种音乐体裁的室内特点,曾经被人们误认为它是一种“宫廷音乐”。其实,它来源于民间,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发展到17世纪中叶(清初顺治九年),五世**阿旺洛桑嘉措从北京受封回到拉萨后,才在布达拉宫模仿清制建立了歌舞队,并且开始吸收囊玛的一些曲子为宫廷所用。所以说,囊玛是从民间进入宫廷的,囊玛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宫廷文化的影响,其中难免存在封建的糟粕。因此,对囊玛这种音乐体裁,我们应采取客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正确对待。通常,囊玛以歌为主、以舞为辅,演出的人数不限、可多可少,常在室内演出。其音乐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引子、慢板歌舞、快板舞曲。引子的旋律比较固定。慢板歌舞以唱为主。唱时有少量的舞蹈动作,也很少有队形上的变化。快板舞曲的音乐速度很快,富于跳跃性。其音乐情绪显得热烈奔放、粗犷豪爽;舞者则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气氛热烈而活跃。囊玛的伴奏乐队多用以下几种乐器:竹笛、扬琴、扎木聂、根卡、胡琴、持琴(类似二胡)和串铃等。

(三)《正月十五那一天》  1.唐太宗时期(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包括大量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带进西藏,因而对汉藏两族的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藏族人民都很崇敬她,并以歌舞艺术的形式来赞美她。《正月十五那一天》就是这样一首藏族民歌。《正月十五那一天》又名《埃马林几》或《请你听一听》。它是一首史诗性的颂歌。歌中把文成公主进藏时的盛况以及藏族人民的高度热情强烈地表现出来,从而把汉藏两族人民团结一心、亲如一家的主题思想揭示得清清楚楚。《正月十五那一天》属于藏族民间歌舞“堆谢”中“觉谢”一类的民歌。歌曲为D宫调,2/4拍,速度较快,由一个完整的单乐段构成。它用分节歌的形式来表现歌曲的思想内容,音乐情绪轻快活跃,具有舞蹈性的特征。2.在藏文中,“堆”是“上”的意思。堆谢是指产生于雅鲁藏布江上游(拉孜、萨迦、昂仁、萨噶)一带的民间歌舞。公元13世纪(元朝),萨迦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出现了扎木聂这种乐器,并为当地的歌舞——果谢作伴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有固定前奏、间奏和尾声的、具有完整结构形式的歌舞。这种歌舞被称之为堆谢。当堆谢传人拉萨之后,它的歌词得到专业艺人的加工,音乐被程式化,曲目也随之固定,伴奏乐器得以增加(如:笛子、扬琴、根卡、二胡等),舞蹈动作变得文雅华丽,从而以更加成熟的形态展示出来。这种新的堆谢——有人称它为“拉萨踢踏舞”,便在更广泛的地区传播开来。堆谢一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被称做“降谢”,速度较慢,旋律抒情而悠扬;第二类被称做“觉谢”,速度较快,旋律轻快而活泼。《正月十五那一天》属于后者。

(四)翻身农奴把歌唱  《翻身农奴把歌唱》是用同名歌曲编配的器乐小曲。D羽调、2/4拍,中等速度,单乐段结构。其旋律优美动听、婉转流畅。它的伴奏声部均为打击乐器,基本上使用均匀的、舒展性的节奏与主旋律相配合,铃鼓的滚奏增加了乐曲的活跃气氛。因此,整个乐曲给人一种温馨的、幸福的、轻歌曼舞的印象。

三、教学建议

(一)学唱《走进西藏》 1.学唱之前,应引导学生聆听这首歌的录音,以便学生对歌曲留有完整的印象。2.可以采用聆听歌曲,让学生轻声跟唱的方法初步学会歌曲。3.要引导学生重点学唱《走进西藏》的齐唱部分。在歌曲结尾的地方,旋律音处于高音区,对于变声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因此,可以用降低调高或轻声演唱的方法妥善处理。4.在学唱过程中,可适当地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歌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及音乐风格等,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表现歌曲。5.演唱这首歌时,可以采用老师领唱、学生齐唱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小组演唱齐唱部分的形式。在演唱齐唱部分时,也可以适当地增加一点儿简洁的藏族舞蹈动作。

(二)聆听《阿妈勒俄》、《正月十五那一天》 1.聆听《阿妈勒俄》时,应引导学生注意其三个明显的艺术特征。即:乐段的开头都用“阿妈勒俄”这个衬词启始;乐段的结尾都用的旋律收束;乐段与乐段间都用间奏予以过渡。在聆听《阿妈勒俄》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囊玛”的产生及发展简况、“囊玛”的结构特征以及它在艺术上的一般特征进行探索并具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2.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时,要引导学生在音乐情绪上、音乐风格上(特别是与其相关的音乐要素和音乐表现手段上)与《阿妈勒俄》进行对比,进而对“堆谢”“囊玛”这两种音乐体裁有较为深入的认识。与此同时,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懂得有关“堆谢”及它的发展简况、艺术特征等知识。《正月十五那一天》的旋律比较简洁,又多次地重复出现,易于上口学唱。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学唱这首歌(包括它的歌谱在内)。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的过程中,也可以试着跳一跳藏族踢踏舞。初跳时,可放慢速度,先学会舞步。接着,老师用中速弹奏钢琴,引导学生逐步适应。最后,再伴随音乐用原速舞蹈。值得注意的是: (1)场地条件要宽敞一点儿,卫生条件要有保障,避免把教室搞得尘土飞扬、无法上课。

(2)活动时间不宜过长。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应渗透进行民族团结的思想教育。 (三)演奏《翻身农奴把歌唱》时,要注意主旋律声部的流畅性及乐曲的句法,切勿将乐曲的旋律一个音一个音地迸着吹奏出来,也不要在不该断句的地方断句。在整个乐曲中,要控制铃鼓滚奏的力度,摇动铃鼓的力量要适当。为了表现出音乐的高潮,第16—19小节的力度要强一些。因此,第15小节中铃鼓的滚奏和鼓的六连音节奏要用渐强的力度予以铺垫。第20小节之后又要逐步恢复到原来的力度上。乐曲反复后,在结束句的部分应作渐慢的处理。

(四)《实践与创造》中的第四题,只有第三首歌《青藏高原》是选用藏族民歌的素材创作的。

服务雪域高原铸造移动辉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