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道士塔》说课稿
编辑:流年似水 识别码:15-1124164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31 17:31:50 来源:网络

第一篇:《道士塔》说课稿

《道士塔》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08级对外汉语2班的许力波,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道士塔》的教学设计及相关依据,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道士塔》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现当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整体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从而实现能力迁移,完成阅读教学在高二阶段安排的“着重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任务。

《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的第一篇。作者描述了我国古代极其珍贵的敦煌文物被掠夺的经过,用自己深切的思考将我们带进了中国文化的深处,去反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文章突破一般史实平板式叙事的方式,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王道士肆意破坏敦煌文物,出卖敦煌文物的经过进行了生动而具体的描述。敦煌文物的损坏流失,点点滴滴都是那样的撼动人心。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震撼了读者的心灵。体会作者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情

道士塔一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作者的整体感情倾向,但深层次得情感却难以体会,这不仅需要从字面上理解字面意思,跟需要我们把握作者写作对象的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本文作为一篇文化散文佳作,需要我们进一步把握作者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材料的处理。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分析本文特点,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敦煌文化的悲剧命运及其发生的原因。2.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3.品味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特色。

四、说重点难点

理解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获得思想的启示,鉴赏高妙的艺术性。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体会散文中强烈的文化主体意识。

五、说教学和学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我主要采用“文本研读”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文本研读,了解敦煌悲剧的历史,感受作者的悲怆之情。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文化散文的教学,必须让学生有身心的投入。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意境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首先让学生观看一组敦煌文物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本文的情境:这么珍贵的敦煌文物,却大量流失海外,我国研究敦煌学的专家们只能凭借高价买来的影印本或缩微胶卷,在放大机前展开自己的钻研。这是一种怎样的屈辱,一种怎样的悲哀啊!在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一文中,作者用沉重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这一文化浩劫,展示了那触目惊心的一个个片段。

(2)介绍作者、出处、了解背景

为了让学生对作者作品背景有所理解,增加对作者的了解,我首先对作者做了介绍。余秋雨,浙江余姚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艺术理论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散文集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等。

(3)梳理课文

1、课文共有四个章节,请速读全文,拟写标题。

明确:

1罪人塔—# 一个悲剧;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 # 一片惨白;愚昧对文明的修葺;

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一种痛心;野蛮对文明的拯救; 4牢记耻辱,保护文物敦煌在中国;屈辱与光荣;

2、作者对王道士、对敦煌文化艺术的遭遇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 一个愚昧的湖北农民,却成为莫高窟的主持,把持了中华民族最为灿烂悠远的文明。为了获取满足私欲的钱财,他用大量珍贵的文物换回了少许的钱财。这无疑是一个小丑式的人物。敦煌是中国和人类灿烂的文化瑰宝,但敦煌文物惨遭劫掠,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以及腐朽的统治阶层。

作者怒王道士之愚蠢、恨清政府之腐败、哀国宝之丧失的沉痛心情溢于言表。

3、偌大的莫高窟,前后十几年,在王道士的手里被卖掉了,其间的王道士、满清官员、外国冒险家各自充当了什么角色?请结合文句回答。

4、“我好恨!”恨的是谁?

本文以道士塔为引线,记叙了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掌管下,敦煌文物被破坏以及被外国冒险家劫掠的经过,表达了作者由这一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生发的悲怆苍凉的感情。

6、读第一二部分中的有关王道士的描写,指出他的性格特征。并分析作者对此的态度。

明确:无知,愚昧,猥琐,却自鸣得意。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用详细的笔触描写了王道士对敦煌文物愚昧的破坏行为。当时,正是西方的艺术家们风起云涌的新时代。而在中国,我们的王道士此时此刻却在卖力地摧毁以往的辉煌,并且自得地让自己的涂鸦作品取而代之。对王道士无知的所作所为作者既感到愤怒却又无计可施。作者在这里用了几个词“认真”“憨厚”“达观”,表达了自己的痛心疾首。再看第四段,“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它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像样。”更是对王道士所作所为进行嘲讽。

7、王道士固然有罪,但作者却说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剧,为什么?

明确:王道士只是那个时代随处可见的一个中国平民,无知、愚昧、贪小利、畏缩,要让他来承担这巨大的文化重罪,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那么,谁是敦煌文物被掠的罪魁祸首呢?

在第三部分,作者的批判锋芒进而指向了整个腐朽的清政府,指向封建社会制度以及腐朽的统治阶层。王道士发现了密室藏宝之后,怀着一种邀功请赏和希望能引起官员重视的心态去努力,却一直徒劳无功。苦苦等了七年消息的王道士等来的却是风尘仆仆赶来的外国冒险家斯坦因们。在重金面前,王道士经不住诱惑成了贩卖国宝的同谋。如果说王道士是因为无知和愚昧才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的话,那么拥有所谓“经邦济世”之才的官员们在整个事件中则表现出令人扼腕的腐败与渎职。他们对国宝的漠视程度令人吃惊,无论是略懂文物的道台,还是为押送犹豫不决的巡抚,他们要么不把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当回事,要么就从中趁机大捞特捞。这种触目惊心的罪行,更成为作者批判的中心。

(4)品味语言

厚重的文化内涵是本文最重要的特色,而品味散文的语言,整体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正是本单元的训练要求。为了完成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赏析诗化的语言表达技巧的教学重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指导学生赏析本文诗化的语言表达技巧。

1、细节描写的句子。如:①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看有点眼花„„②当几面洞壁全部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

2、含义深刻的句子。如①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只是一片惨白。②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3、直抒胸臆的句子。如①“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呀,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②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赏析指导,学生能够较完整地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赏析诗化的语言表达技巧,从而较好地完成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

(5)总结

作者将充满诗一般激情的语言与沉重的思考结合一起,描述了我国古代极其珍贵的敦煌文物被掠夺的经过,分析了造成这一民族的悲剧的原因,表达了极其痛苦愤怒而无奈的心情。值得我们为之反省。

道士塔是历史的遗憾,可当我们静心回忆历史的时候遗憾又何止这点,一夜化为乌有的圆明园,一夜烧成焦土的阿房宫„„每当想起这些,愤怒与惋惜之情总是紧紧交织在一起。“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失去的终究已经失去,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汲取教训,站立起来,不要让这样的悲剧再度重演!

(6)作业

推荐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7)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道士塔

余秋雨

一作者介绍

二释题

三整体理解课文

1罪人塔—# 一个悲剧;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 # 一片惨白;愚昧对文明的修葺; 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一种痛心;野蛮对文明的拯救; 4牢记耻辱,保护文物敦煌在中国;屈辱与光荣;

我今天的说课就到这里,其中的不足指出,请批评指正!

第二篇:道士塔

道士塔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和内在联系

2学习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表达悲怆苍凉的感情。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树立保护文物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在记述中抒发浓烈情感

教学难点: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

教具:敦煌莫高窟的有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出示有关图片资料,简略介绍敦煌艺术)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余秋雨,浙江余姚人。(详见教材)

二阅读课文提示,了解学习目标。

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思考:本文有四节,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1罪人塔——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4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四、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节罪人塔

设问:1道士塔是怎样的?描叙塔群体现了什么气氛?

2王道士是何人?为什么说他是罪人?而要他担起文化重债是无聊?

3文物被劫掠的情况?

4在写事、写人中倾泻了什么感情?

明确:A悲凉

B通过外貌描写,知其是平民、愚昧无知、是出卖文物之罪人。但这不仅是个人罪行,而是一个民族悲剧。

板书 看塔悲凉

写人愤怒——平民愚昧出卖文物罪人

↓文物被掠

民族悲剧

归纳:以道士塔为引线,简要介绍王道士其人,概述文物被劫掠,愤怒指出这是一个民族悲剧。

第二节:愚昧无知,毁坏文物

设问:1当时欧美艺术家做什么,中国的文官做什么?敦煌文物被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愚昧的王道士犯了何罪?他的心理活动和罪行细节,写得真实吗?

3文中的四个“惨白”含义,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4该节有什么写作特点?

明确:欧美艺术家有突破,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无视艺术,无知道士掌管佛教艺术

王犯罪而不知:涂抹壁画、毁坏雕塑,塑“天师、灵官。”对他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罪行细节描写,是依据道士身份,揣摩想象,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真实)

看到两个“惨白”是真实情况,脑子两个“惨白”是混乱,难以言心之痛

板书

欧美艺术家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漠视艺术,↑根本原因

王罪行:涂壁画,毁雕塑,塑天师—愚昧犯罪而不知

归纳:介绍王道士毁坏文物的经过,突出了他的愚昧无知,表达了作者悲愤难忍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与对话——想象有椐、生动跨越时空,在叙事中表愤情

第二课时

第三节 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

设问:1发现藏经洞后,中国文官对文物采取什么态度?外国冒险家冒着危险赶来,与之形成什么对比?

2细读王道士盗卖文物的经过和表现,突出了什么?

3外国冒险家用什么手段掠走文物?又有哪些开脱之辞?

4作者如何驳斥,带着什么感情?

明确:A中国官员无赤肠,不下决心保护国家文物,而是放任不管并饱私囊;外国冒险家来掠夺文物,排除危险。两者形成对比突出了中国官员的昏庸自私。

B王道士的贪图小利,愚蠢卑鄙。

C万里冲刺,长驱而入,欺骗掠夺。抢救,使之见光明,无力研究

D驳斥其没有基本前提,采取欺骗手段占有,要和他们比学问。

板书 王发现藏经洞—

中国官员: 放任不管,私占文物

王:贪图私利,出卖文物

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

外国学者:抢救遗产,中国无力研究

作者驳斥:无基本前提,欺骗手段占有,要比学问

引诗表义愤,拦车却两难

归纳:发现藏经洞,面对大量的珍贵文物,各色人士粉墨登场,首先,是愚蠢,卑劣的王道士贪图小利使大量文物流失,而中国文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外国冒险家不顾一切,冒死赶来掠夺,又大言不惭的说是他们抢救了文物,而中国无力研究。作者怀着义愤驳斥,并穿越时空拦下车队,却又左右为难——在此,作者直抒感情,抱恨无穷。

第四节: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设问:我国敦煌研究所的专家比我恨得还深表现在那里?

文中引用一位日本学者的话,目的什么?

中国的专家为什么没有太大的激动,而是默默的,、、、、、、?

明确:不愿抒发感情,加紧钻研,抢时间,争速度,实干精神,取得的成绩得到世界的公认。

愚昧的道士掌管敦煌艺术宝库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的 敦煌艺术研究家不会忘记耻辱,会在保护,研究敦煌文物的道路上做出更大成绩。

板书:恨+实干=成绩

↓ 世界公认

不忘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五、小结:

本文以道士塔为引线,记叙了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掌管下,敦煌文物被破坏以及被外国冒险家劫掠的经过,表达了作者由这一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生发的悲怆苍凉的感情。

设问:文章笔法新颖灵活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章带有一种悲怆苍凉的感情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笔法新颖灵活:来源生活高于生活想象、有椐、生动(如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

跨越时空(如对话、拦车)(结合完成练习四)

直接抒情、在叙事中抒情(结合课文,并完成练习三)

语言多姿多彩——有时简洁,有文言遗风

口语化,有时鲜明,带有警醒意味

结束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许有辉煌的历史,也许也有屈辱的过去,但不管是辉煌还是屈辱,都需要有几种精神,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保护祖宗遗产的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干出成绩,才能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和平崛起。

六、巩固复习(课后练习)

七、布置作业

第三篇:《道士塔》

导入:国庆长假,„„假如有机会去旅游,„„,莫高窟前面有一座最高最大(重读)的舍利(重读)塔,这是王道士的墓。问题设计:

1、什么是舍利子?(我原先以为有点难,但学生对这些倒知之甚多,于是,我补充说了“虹化”“九华山地藏肉身不腐”)

2、你认为王道士栖息于此适合吗?(大多数学生认为不合适,认为王道士是坏人、卖国贼,学生习惯看法——出卖国宝,罪大恶极,我们对于祖国的文物宝藏空前规模地流失于世界各地总是痛心疾首,这种感情表露体现出学生纯挚的爱国情感)学生习惯看法——卖国贼(板书)

更重要的是引出对王道士这个人物的定位(问题设计一环套一环)

3、为什么说王道士是坏人、卖国贼?依据是什么?历史上有哪些人被称为卖国贼,他们主要是因为哪些行为?(生:出卖领土、国家利益、文物)

4、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敦煌文物流失与哪些因素有关? A、王道士 B、满清官员 C、外国的斯、希

5、填空造句,因为王道士的 与满清官员的。在外国的斯、希的 下,敦煌文物大量流失。

6、作者认为王道士是卖国贼?他对王道士的评价集中在哪一段落?(快速阅读)找出并朗读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作者评价——小丑(板书)

7、作者把王道士看作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你是如何理解为句话的? 学生:当时社会的黑暗,国家的懦弱无能,官员的无知。

师:社会的黑暗是抽象的说法,国家的懦弱无能从哪里看出?(生,1900年满清政府)官员的无知在哪几个段落体现出?找出并朗读P57页第三部分的最后,感受作者悲凉的心境。

体会: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内在含义(哀国家之不辛,怒国人之不争气)

老师总结:莫高窟被愚昧的道士把持是文化的悲哀,众多的文人、官员不知保护反而随意破坏,是民族的悲哀。官员们,无论是县长还是学台,他们对国宝的漠视程度令人吃惊!他们要么不把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当回事,要么就从中趁机大捞特捞。失职、渎职司空见惯。他们的不作为时纵容国宝流失,一旦插上一手就大肆的糟蹋起来。在对祖宗遗留物的态度上他们连外国强盗都不如!如果说王道士是那个时代的白痴儿的话,那么这些官员们就是祖先的不肖子孙!王道士是整个事件的直接经手人,国宝是他盗卖出国门的,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从诸多官员对国宝的态度上看,我们可以概括出——

在那个中华民族饱受蹂躏的年代里,不要说把国宝盗卖给外国强盗,就是连国土和国宝一起送人又有什么稀奇? 从历史客观角度评价王道士,他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这个问题似乎太难,学生回答不出,我只好改问“如果没有王道士发现洞窟内的宝物,如果不是王道士把文物卖给外国人,结果会如何?”

生:永在地底下,或者被农民们糟蹋、或者被官员们占为己有„„

师:由于历史的偶然性,造成了一个历史的必然—一敦煌学由此诞生!在被誉为本世纪初“四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藏经洞的发现中,王道士永远是难以回避或排除的关键角色,是敦煌学产生的重要人物。历史的偶然——一个错误造就敦煌学的“开洞”鼻祖(板书)

9、从佛法的角度(这点我自己讲)

从佛法的角度,这些文物基本是唐佛道经传!佛经不是私有财产,必须广泛流通„„(可省略)佛经遇缘流通,佛法遇源流传。

我个人认为——一个不是很坏的人在无知或许无奈中做了一件功德?

过度: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事物的看法应该一分为二,一分为三,甚至要设身处地评价某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

10、下面,请从—— 正面角度评价唐玄奘与鉴真 正反两面角度评价秦始皇 从反面角度评价曾国藩

11、作业:有人认为斯坦因、伯希是强盗骗子,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学者。你是怎么看待的,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心得。

教后记:前些天编写的教案还是“假、大、空”,比较难操作,但在课堂教学实际过程中,我又作了简单处理,问题的设计从浅处着手,处处设疑,一环扣一环,一气呵成。可以说本堂课的教学设计非常简单,我也有个感想,那些越教越复杂、越说越离谱、越说越糊涂的教案肯定是失败的教案,肯定是满堂灌的教法。

第四篇:道士塔

《道士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本文所叙述的史实。

2.理解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3.学习本文穿越时空的想象和强烈的抒情意味等写作特点。

4.培养学生爱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意识和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2.学习本文穿越时空的想象和强烈的抒情意味等写作特点。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佛教的圆寂塔)

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我们举一点加以证明。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他们有两种葬法,一是坐缸,二是棺葬。我们知道,佛教徒,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但是,在敦煌有一个道士他死后却也能像其他和尚一样树一座圆寂塔,对他你会有怎样的兴趣和疑问?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余秋雨先生去探寻答案。

二、整体感悟

1、课文里介绍了这个道士叫王圆箓,你认为王道士栖息于此合适吗?为什么?

提示:不合适,只是因为他“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2、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是一个佛教圣地。那么,一个道士做了佛教圣地的把持,他了解佛教吗? 提示:他不了解,但在我们要批判他人的时候首先我们要调查才有发言权,我们必须了解敦煌莫高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会让王道士落下千古罪名。课外拓展:

公元33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象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乐樽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既而有所顿悟,他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因地处莫高乡得名。它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一千六百米。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佛像等造型2100多身。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伟浑厚,小的精巧玲珑,其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是十分惊人的。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处。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全山系沙堆积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山峰陡峭,势如刀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湿的沙土层,风吹沙粒振动,声响可引起沙土层共鸣,故名。据史书记载,在天气晴朗时,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犹如奏乐,故“沙岭晴鸣”为敦煌一景。人若从山顶下滑,沙粒随人体下坠,鸣声不绝于耳。据说晚间登沙山,还可看到沙粒滑动摩擦产生火花。鸣沙山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沙山并被为我国“四大鸣沙山”。这是大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3、请大家结合课文,看看这个不了解佛教的道士做了什么荒唐的事?

提示:罪行有粉刷洞窟、砸雕像、变卖文物。塑难看的天师;像老农一样查看他的洞窟;发现藏经洞以为是神对他的酬劳;卖经文时轻易被人哄骗;对洋人“频频点头,深深鞠躬”,洋人走了又依依惜别。“罪人”、“小丑”,是作者对王道士的评价,经由他手,敦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源源地输向国外,令人痛心。一位学者在游览敦煌莫高窟时这样说:“在莫高,在一片佛国圣境前,在一千多种文明交汇的空间,在一份厚重的历史面前,我开始明白,有些东西是不需要文字、知识就可以让自身震撼的。即使再无知,在莫高,只要你全身心投入进去,终究会有所感动和领悟的。”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敦煌,去共同感动、领悟。

(在电脑上出示敦煌的资料图片,包括砖画、壁画、书法和绢画等等。学生一面欣赏,一面赞叹,联想到这样精美文物被外国人掠走,又很痛心,吁声一片。)这样珍贵的文献却被外国冒险家大批大批地运走,让我们看一下历史记录(在电脑上打出清单):

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带走24箱写本5箱绢画和刺绣,并拍摄壁画和塑像的照片;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带走写本、印本、经卷、文书、绢画等六千卷,共5箱,并拍摄莫高窟照片三百七十六帧;

1912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掠走600卷经卷; 1914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带走经卷五百七十余件;

1914年~1915年俄国人奥登堡 测绘了四百多个窟的平面图,还拍摄了不少照片 在已经搬空了写本的藏经洞从事了挖掘,结果获得了大批材料,虽然多是碎片,但总数在一万件以上,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华尔纳又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壁画26块。

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仅以6包劣质石蜡为代价,就从王道士手中换得敦煌藏经洞珍贵写本5大包。

迄今为止,这批珍贵的文献共被十三个国家所拥有。

4、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其实,我们是最应该知道答案的,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先给中华民族每个儿女的馈赠,如今,我们对它却知之甚少。只知道,在美国哈佛大 学福格艺术博物馆里,在波士顿博物馆里,在巴黎国民图书馆里,在日本的博物馆里,保存的敦煌文物比我们北京图书馆里的还多的多。我想问问大家,当你们了解了这段历史后,你们的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绪? 气愤、哀伤、难过、伤心、遗憾 5作者的心情和我们的是否是一样的?找出原文的句子回答 “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我的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6、我们也跟随着作家时而愤怒,时而痛苦,时而忧伤。这一切感情的源头,都只因为那个王圆录。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他的摸样,我们的课文中有一段对他的描写。(叙述)(出示他的照片)这就是我们这次事件的主角,看看,他的脸上似乎还有几分憨憨的笑容。

7、如果王圆箓现在就站在大家的面前,你会对他做什么,说什么?

三、小结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给每个人在时空坐标中点出那些让人清醒又令人沮丧的一点。王道士的塔就象一个巨大的感叹号,这分明是历史要我们听懂他的这一声长叹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敦煌文物的流失不应该把责任归因于任何个人,那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我们已经超越了作者的一个观点,看清了当时政府、官员的过失,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学生各抒己见:

①、我觉得王道士还是有功的,如果他当初不把文献卖给外国人,那么敦煌也不能引起大家的重视,说不定现在也不能成为世界性的学科。

②、我觉得作者有点歧视农民,他把王道士早起巡视的那段描写比喻成一个老农,然后大加嘲讽。农民怎么了?

好,大家发现的问题都很尖锐。事实上自从打着文化旗号的《文化苦旅》出版后,恰恰是针对散文的文化性,不断有人提出质疑,一时间批判余秋雨竟成为一种时髦,而评价的文字良莠不齐。比如对本文第二部分描述王道士刷墙这一部分,韩石山先生批评说:“这哪里是写散文,分明是写小说。若老一辈学者,写到这些地方,有史料,就引用史料,若于史无证,断然不敢这样下笔;„„是想象,是推测,也得说在明处,别把什么都说成是真的,就像亲眼见过似的。”你同意这段评价吗?也就是说,进行历史题材的创作,可否顺理成章地加上作者自己的想象? 可以,揣想虚构,在史著中实在是少不了的,史著中每每要写到距其时几十年乃至数百年人物的对话、神情、乃至心理活动,那时又没有录音、录象设备,书中那些生动的记述又是从哪来的呢?是作家设身其中,揣摩而来的,是依据史料悬想出的。

余秋雨给王道士定义为“罪人”、“小丑”,说他“卑微”、“渺小”、“愚昧”、“贪财”,全篇都未脱离这样的性格进行任务塑造,定义得是否得当?是否于史有依?我们看一下和他打过交道的斯坦因是如何评价王道士的:“一身兼有宗教的热情、愚昧的天真以及对自己的目标能够采用各种聪明手段并坚定不移的道人。”

二、讨论:

1、来做一次历史审判,请同学们想一想,王道士应该对整个事件负全责吗?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2、不能,那还有什么人应该负责任?

(腐败,无能)当时中国的政府和官员有哪些过失?

政府官员根本就不想管这件事,说要运送却又声称没运费,一放就是十年。

等到他们运送时也漫不经心,用席子乱捆,沿途偷拿、送礼、变卖,到京城时已经零零落落,不成样子。他们对国宝的漠视程度令人吃惊,他们要么不把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当回事,要么就从中趁机大捞特捞。他们纵容国宝流失,插上一手就大肆的糟蹋起来。他们连外国强盗都不如!他们的作为和外国冒险家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的清政府,连国土都可以割让,联军入侵,皇帝连京城都可以遗弃,几本经卷在朝廷眼中又算得了什么呢?官员们玩忽职守,甚至监守自盗,如此的政府,如此的官员,小道士王圆箓又罪当几何呢?

3、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假如王道士没在历史上出现,假如敦煌遗书全在中国,它还能剩下多少?

提示:剩下的决不会多,因为官员们渎职,文物肯定会流散各地,最后我们看到的不会像今天这样全。敦煌后来的命运,那里被关押过400名白俄士兵,在雕像壁画上肆意涂抹;来自文人学者的破坏——临摹后凿壁画,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最完整的„„结果伯希和的相册成为最原始的资料。

4、好,王道士有责任,官员有责任,还有谁有责任? 生:外国的考古家、学者

师:其实,他们是一群文化强盗。现在就让我们见识一下这些文化强盗的嘴脸。(出示照片)

现在我们看到是斯坦因,他曾经先后两次来到中国,骗取了藏经洞中大部分文物。现在看到的是伯希和,他有点特殊,他是一个有着深厚的汉学功底的学者,他曾经在这个藏经洞里呆了整整三个星期,以每天一千卷的速度阅读了整个藏经洞里的所有的文书。每一张纸片他都翻过。他一边翻阅,一边把这些文物分成凡品和精品,最后,以500两白银的价格换取了6600卷精品中的珍贵文物。在所有盗取敦煌文物的外国强盗中,以斯坦因盗取的数量最多,以伯希和盗取的价值最高。这些文化强盗是怎样的?(贪婪无耻)

5、贪婪我们已经了解了,无耻在哪儿?在课文当中找

“他们时常暗示,是他们的努力,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了光明。”

好,学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王道士愚昧而无知,中国官员腐败而无能,外国强盗贪婪而无耻,这三个原因才导致了我们这次文化大流失。那么,我想问问大家,这次文化大流失折射出来的又是什么呢?作者,余秋雨,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站在现实的舞台,远眺一百多年前的历史,它的眼中,他的笔下,难道仅仅是写一次文化大流失吗?不,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是的,它反映出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某一段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泱泱大国的破败,一个民族的衰微。当一个国家如果连主权都不能保存,保护文化,保护文物就只可能是一种奢谈。

三、品味本文的语言美

提出自己认为不解的语句,认为有深意的语句,认为美的语句大家讨论:

1、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凄艳的晚霞”象征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滴出的鲜血。“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以议论的方式直接表达作者对国宝流失的沉痛,对外国文化强盗抢掠行为的愤慨。

2、文中的四个“惨白”含义,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前两个“惨白”既是写洞壁和泥塑被石灰粉刷后的颜色,也写作者悲惨的感受,是景语也是情语。后两个“惨白”直接表达鲜明强烈的自我感情。

3、“偌大的中国„„宁肯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明确:统治阶级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糟蹋文化遗产,为列强掳掠我国国宝大开方便之门,是酿成民族悲剧的根本原因。昏庸腐朽的满清政府,不采取任何保护文物的措施,竟让根本不懂得莫高窟价值的王道士把持莫高窟;封建官僚不但不保护文化遗产,反倒窃取、糟蹋敦煌文物。封建统治阶级是莫高窟文化劫难的罪人。这一句反映了作者内心难以言状的痛苦,特别是“有时想狠心”这几个字可以让人感受作者在痛苦中所蕴涵的强烈愤懑。“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是无奈的呼叫。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不仅没有保护好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反而大量糟蹋,让外国人骗走,这是整个民族的悲哀啊。作者有与其糟蹋还不如什么什么的意思。

4、“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 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明确:这是一种近乎写梦境幻觉的诗歌笔法。我为什么要拦住车队?为什么要大哭一场?

他不想让这些文物被运到外国去,所以拦车。大哭,因为他不知道到哪里去。

作者深深热爱着中国的文化,然而处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文化的命运是无奈的,他的哭,说明了他的痛苦与愤懑,充满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作者恨不得直接干预历史小丑和文化强盗的犯罪行为,所以闯到规定情境里来了。也只有这样写法,才能表达作者极度的痛苦、惋惜、愤懑和无奈。抒情主人公的呼喊和哭诉,给人强烈的感染和震撼。

“我好恨!”从这三部分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作者贯穿全文的是一种极其矛盾的心理,他的心境是极其苍凉悲怆的。他想要保护国宝,想要唤醒王道士的无知,想要拦下强盗们的驮队,却最终无能为力,因为那时的中国是不允许他那么做的。但是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又无法使他的内心平静下来。理解了作者的这种心境,我们理解起这篇课文来就会容易的多。

四、释题

现在我们来看,作者为什么用了“道士塔”来作为题目?这是一座什么塔? 愚昧的塔

耻辱的塔

警示的塔

五、总结

余秋雨,这个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在《文化苦旅》中以游记的形式进行深层的文化思考,他在敦煌,在中国古代最辉煌最伟大的宝库面前,为我们介绍它的文化历史背景,也把这一幕幕屈辱痛心的历史再现我们读者面前,传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思考。我们也因此对敦煌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也坚定了我们保护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决心。襄阳古城墙:至今已有2800年的历史。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在经济建设的大旗下,襄阳长达58米的古城墙拆了可我们拆的又何止这一点呢?浙江市定海古城被严重破坏了,云南省建水市五官府、进士第、翰林第也在顷刻之间被夷为平地,就连被文物和文化专家称为“集建筑、人文和文物价值于一身”的北京古老四合院——北京美术馆后街号,也在争议中被强行拆除了。

古城破坏了就无法恢复,而历史文脉却不能隔断,正如两院院士吴良镛所呼吁的那样:历史文化的保护永远不会太晚。我们要尊重历史,重视文化文物保护。

第五篇:道士塔

《道士塔》教案

《道士塔》教案设计 葛洲坝高级中学 谭小红 课前准备:出示课题图片

师:有没有同学对我国的道教和佛教有所了解? 生:道教的鼻祖是老子

师:好,这是你了解到的,还有没有其他的? 生:(无语)

师:好,请坐下来再想想。让我们做个简单的界定吧。对信奉道教的人称什么?(道士)对皈依佛门的人称什么?(和尚)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我们举一点加以证明。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他们有两种葬法,一是坐缸,二是棺葬。我们知道,佛教徒,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但是,当你知道一个道士死后却被葬在佛教徒所使用的塔中,你会有怎样的兴趣和疑问?他的背后究竟有过怎样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余秋雨先生去探寻答案。

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部分。看一看,这个拥有塔的道士是谁?他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学生齐读)师:大家读的很整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想给同学们提一个小小的建议(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说“快了”)哦,大家自己也意识到了,读的快了,你们是一路匆匆行来,却忘了欣赏沿途美丽的风景。阿尔卑斯山下有句名言:慢慢的走啊,欣赏!所以,无论是生活中或是学习中,有时我们需要停下脚步,慢慢欣赏。但是,我想,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刚才两个问题的认知。第一个问题,这个拥有塔的道士是谁? 生:(齐声)王圆录

师:第二个问题,他为什么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 生: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师:好,我把你的回答完整地表述一下,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所以死后被埋葬在塔中,并且保存的较为完整。你认为,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

师:那么,是什么?大家一起把这句话大声地朗读出来。

生:“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师: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是一个佛教圣地。那么,一个道士做了佛教圣地的把持,他了解佛教吗? 生:不了解

师:那么,一个不了解佛教的人会怎样对待莫高窟?现在我们就来分组浏览文章第二、三部分,让我们自己来叙一叙,在中国二十世纪的初年,在敦煌,发生过怎样的一段历史,有过怎样的一段故事。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简单的分组,台上的同学阅读第二部分,台下的同学阅读课文的第三部分,看一看,这个不懂得佛教的道士,对我们的莫高窟做了什么? 师:好,有请

生:他把洞窟刷白,还堆了几个天官、灵师菩萨,破坏了敦煌石窟。

师:好,刚才你说到的其实包括了三个内容。首先是把洞窟刷白,我想问问你,刷白的仅仅是洞窟吗? 生:不是(齐声)师:是什么? 生:是壁画(齐声)

师:他刷白的不是洞窟,是壁画。在他的两遍粉刷之后,“什么也没有了”,看课文!生:(齐声)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师:好,注意概括的时候要提取主要信息。那么,你刚才说的第二点,他还塑了几个天师灵官菩萨。看样子,我们的这位王圆路王道士,还真带有几分对道教的虔诚。你说的第三点,他破坏了石窟,准不准确?请台下的同学这时看到课文的第二部分。生:不准确

师:那么,破坏的使什么?是雕塑。看课文,“才几下” 生:“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泥巴”,师:但是,大家知道吗?这莫高窟有着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出示图片字幕)公元33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象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乐樽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既而有所顿悟,他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莫高窟。

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36年到20世纪初年,历经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徒在此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如今正被这王圆录悄悄的毁灭着。(留了一会空白)

师:我听见,靠近我的这个男生,刚才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好,台上的同学这时看到文章的第三部分,台下的同学,你准备用怎样的语言进行概括?

生:他把文物送来送去,还用极低的价格跟外国进行贸易。师:那么,你想想,在这两者当中,谁是主要的? 生:他把文化卖给外国

师:是文化遗产。他卖的是哪儿的文物? 生:中国的

师:中国的,不确切,现在我要求的是浏览课文第三部分,概括这一部分的信息。好,你先坐下,谁能回答我?是哪儿的文物? 生:敦煌的 师:再具体一点 生:莫高窟的文物

师:再具体一点。一个洞窟里的文物。好,大家跟着我一起看到,课文的第三部分,什么时间? 生:1900年5月26日

师:“他辛辛苦苦地清理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这个洞窟是16号洞窟。那天,他无意中听到里面有空空的声音。结果,他发现,在这个洞窟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复洞。里面有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绘画、雕塑等诸多作品。卖给了谁? 生:外国的考古家、探险家

师: 其实历史远远不止我们课本上描写的那样(出示敦煌照片)

在王道士发现的这个藏经洞里,出土的文献大约有数万件,时间上起三国两晋,下迄北宋,历经千余年,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英国人称之为“中国文献遗存的大宝库”。不论是从数量还是从文化内涵来看,敦煌文献的出土都可以说是20世纪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发现。然而在经过了外国文化强盗的一番掠夺之后,如今的藏经洞已经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七零八落。(出示藏经洞照片20)我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这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吗? 生:不知道

师:真的不知道?那么,跟着我一起看到课文53页的注释。读书还是要细心一点。好,看到没有?有多少文物?找到答案了吗? 生:四万多件

师:其实,连这个数据也是不确切的。就我目前看到的资料而言,有说五万多件,还有说六万多件的。事实的确如此,就像你们刚才告诉我的那样,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其实,我们是最应该知道答案的,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先给中华民族每个儿女的馈赠,如今,我们对它却知之甚少。只知道,在美国哈佛大 学福格艺术博物馆里,在波士顿博物馆里,在巴黎国民图书馆里,在日本的博物馆里,保存的敦煌文物比我们北京图书馆里的还多的多。我想问问大家,当你们了解了这段历史后,你们的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绪? 生:气愤 生:遗憾

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师:好,把话筒传到后面的女生,我想听听女生的看法。生:伤心

生:我这时心里很难过

师:其实大家的情绪,作家也有。现在我们就来进行第二环节,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一找,读一读,品味一下,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或者说,哪些句子触动了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或者暗合了你刚才的情感?

师:好,有请那位女生 生:读“偌大的中国”一段

师:好,你告诉我,在刚才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生:与作者一样,有一种悲愤地心情。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把它留在中国,在当时的情况下,会遭到中国官员的糟践。倘若把它送给外国,可那又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馈赠。师:进退两难,怎么办?我们只能怎么办? 师:大哭一场,请坐。(老师再读这一段)刚才这位女生说“悲愤”,你们能不能从我的朗读中体会到,除了悲愤,还有什么样的情感? 生:无奈

师:这个词找的很准确,还有什么? 生:遗憾、痛惜

师:好,情绪越来越多了,我们请一个同学集中地来说一说。生:作家的情感是伤心、惋惜 师:伤心什么?

生:中国的文化中国存不下,居然跑到外国去了。还有痛惜、愤怒 师:愤怒什么?

生:愤怒当时的中国如此腐败

师:其实,作家的情绪大家已经都说出来了。作家的情绪是既爱又恨。我们的眼光可能更多的集中到了“我好恨”,恨也有很多种,有愤恨,有怨恨,有痛恨,在这里属于哪一种? 生:愤恨

师:作家有爱,他的恨是来自于他的爱的,这个爱是什么?对什么的爱? 生:对中国文化的深爱

师:对了,对中国文化命运的关注,对中国文化的深爱,所以,作家的情绪是既爱又恨,是爱恨交加,既痛苦又无奈。好,除了刚才这位女生说的这一段,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

生:第二部分地一段(读)我觉得这一段写的是中国官员对中国的文化一点也不爱惜。师:作家的情绪怎样? 生:很失望,同时也很愤怒 师:他们滔滔的奏折,有什么? 生:讽刺

师:请坐,还有其他的吗?

生:第四部分(读)从中,我体会到了敦煌研究者内心的辛酸 师:很好,你不觉得作家的情绪在这里也有变化吗? 生:(无语)

师:好,请坐下来在想想,作家的情绪一路行来,这里有没有变化?

生:有,以前的中国官员对文化不重视,而现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却很重视,作者从这里看到了希望。师:所以说,作者一路沉重之后,这里略微有了一点 生:好转

其他的学生笑起来了)

师:激昂。好,请坐,还有其他的吗?

生:第二部分的最后一段(读至“他满脸困惑不解”)我觉得,作家在这里有对王道士的愤怒,他从心底里感到悲痛。如果有时空穿梭机,他肯定要去阻止。师:说的不错。其实我觉得,如果你把这个段落读完,你会对作家的情感有一个更为准确的把握。所以你刚才说到,作家是愤恨,作家仅仅是愤恨吗?如果真的有时空穿梭机,我们会到了那个时代,又会怎么样了?你先坐下来。范读这一段文字。作家的情感最集中的,你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生:无奈

师:无奈。世间诸多情感,唯有无奈二字最让人伤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不是无奈?那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无奈,比之于余秋雨的这种无奈,那一种无奈更令我们伤痛一些? 生:后者

师:所以,刚才我们的同学们说,如果有时空穿梭机就好了,可是真的有时空穿梭机,我们又能怎样呢?对于这样的中国,这样的民族,正如我们在后文看到的那样,当时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那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当时运抵京城后,只剩下四千多卷,为了交差,他们把这些珍贵的敦煌文书一分为二,二分为四,最后才凑了八千多卷交上去。这样的民族和国家,我们能怎么样了,作家又能怎样呢?(停顿)还有其他的吗? 师:我们的这篇文章很长,应该说充满了感染力的语言比比皆。当我们一遍遍的读着《道士塔》的文字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苍凉悲怆的心境,他想要保护国宝,想要唤醒王道士的无知,想要拦下强盗的车队,最终却无能为力,而我们也跟随着作家时而愤怒,时而痛苦,时而忧伤。这一切感情的源头,都只因为那个王圆录。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他的摸样,我们的课文中有一段对他的描写。(叙述)(出示他的照片)这就是我们这次事件的主角,看看,他的脸上似乎还有几分 生:笑容

师:憨憨的笑容。如果他现在就站在大家的面前,你会对他做什么,说什么? 生:一片哗然)

生:对于这样无知而麻木的中国平民,我对他也不知做什么好。我只希望,通过这件事的教训,我们中国人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对这样的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

师:好,我们再请一位女生,你会对他做什么,说什么? 生:我真的好想打他,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师:你会不会对他说点什么? 生:你去死吧

师:愤恨之情溢于言表,再请一位

生:我想让他住手,不要再破坏中国的文物

师:哦,你的心情跟作家的心情是相同的。其实,我的心情,好,请你说吧 生:我想说,我们换换

师:你是说,让你去守敦煌,是吧?那么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会想尽办法,四处化缘,凑足运费,把它运到(停止了)师:运到哪?运到哪?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是向哪里? 生:运到现在,运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师:哦,你还是要借助前面那位同学的时空穿梭机,运到现在,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确是无处可去。坐下来。我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看法。看着他,我会和第一位同学说的那样,尽管我也很想打他一顿,或者以正言辞地对他说,你知道你出卖了多少珍贵的文物吗?你觉得这样有用吗? 生:没有

师:顶多换得他一个漠然的表情。我想我会离他远远的,再远远的,长长地叹息一声,然后转身离开。因为他不是这次文化大流失的罪魁祸首。那么,这次文化大流失的罪魁祸首是谁? 师:王道士有没有责任? 生:有

师:王道士愚昧而无知。他出卖了我们宝贵的文物。还有谁有责任? 生:官员

师:官员怎样?腐败,还有什么?无能。无能我们已经知道了,连运到京城的文物都保护不好,那么腐败何以见得?从课文中去找。

生:他文雅地摸摸胡子,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 生:茶香缕缕与股股炊烟

师:好,王道士有责任,官员有责任,还有谁有责任? 生:外国的考古家、学者

师:其实,他们是一群文化强盗。现在就让我们见识一下这些文化强盗的嘴脸。(出示照片)

现在我们看到是斯坦因,他曾经先后两次来到中国,骗取了藏经洞中大部分文物。现在看到的是伯希和,他有点特殊,他是一个有着深厚的汉学功底的学者,他曾经在这个藏经洞里呆了整整三个星期,以每天一千卷的速度阅读了整个藏经洞里的所有的文书。每一张纸片他都翻过。他一边翻阅,一边把这些文物分成凡品和精品,最后,以500两白银的价格换取了6600卷精品中的珍贵文物。在所有盗取敦煌文物的外国强盗中,以斯坦因盗取的数量最多,以伯希和盗取的价值最高。这些文化强盗是怎样的? 生:贪婪 生:无耻

师:贪婪我们已经了解了,无耻在哪儿?在课文当中找

生:读“他们时常暗示,是他们的努力,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了光明。”

师:好,学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王道士愚昧而无知,中国官员腐败而无能,外国强盗贪婪而无耻,这三个原因才导致了我们这次文化大流失。那么,我想问问大家,这次文化大流失折射出来的又是什么呢?作者,余秋雨,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站在现实的舞台,远眺一百多年前的历史,它的眼中,他的笔下,难道仅仅是写一次文化大流失吗? 生: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师:是的,它反映出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某一段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泱泱大国的破败,一个民族的衰微。当一个国家如果连主权都不能保存,保护文化,保护文物就只可能是一种奢谈。同样,今天当我们再一次走过这道士塔前,听到日本学者用沉重的语调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时候,你们认为,这道士塔还有保留的必要吗?大家齐读最后一部分。(下课铃响)

师:好,就把最后一段留给大家自己下去之后再慢慢品味。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给每个人在时空坐标中点出那些让人清醒又令人沮丧的一点。王道士的塔就象一个巨大的感叹号,这分明是历史要我们听懂他的这一声长叹啊!大家听懂了吗?下课!

当世界已经承认“敦煌在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时候,道士塔还有保留的必要吗?

1、没有必要:他本来就是一个罪人

2、有必要:塔站立在那儿,就意味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可以提醒后人不要忘记。(仅仅是提醒我们不要忘了历史吗?他对我们的今天就没有意义吗?有,他还告诉我们,要尊重历史,要重视文化文物的保护工作。

1、随州,是我国著名的文物重镇,其境内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葬较多,1978年在此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更是闻名世界。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两件文物是今年8月发现的,是原随州市博物馆的一名干部勾结外人共同掘墓所得。而这个案件只是许多盗掘古墓案中的一件。

2、襄阳古城墙:至今已有2800年的历史。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

在经济建设的大旗下,襄阳长达58米的古城墙拆了可我们拆的又何止这一点呢?浙江市定海古城被严重破坏了,云南省建水市五官府、进士第、翰林第也在顷刻之间被夷为平地,就连被文物和文化专家称为“集建筑、人文和文物价值于一身”的北京古老四合院——北京美术馆后街号,也在争议中被强行拆除了。

古城破坏了就无法恢复,而历史文脉却不能隔断,正如两院院士吴良镛所呼吁的那样:历史文化的保护永远不会太晚。品味语言

下面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课文有两大语言特色:1.语言简练、幽默,又不失为儒雅深邃;2.文章内涵深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结合课文里的句子来分析一下,看这几句话:

(1)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P53)

[明确]:敦煌文物被帝国主义掠夺,不能仅看成是文物流失,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国土主权尚难保全,对文化遗产更无暇无力保护,灿烂的文化蒙满尘垢,珍贵文物横遭劫难,泱泱大国衰微破败可见一般。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因为敦煌的无价之宝被斯坦因之流轻巧地从愚不可及的王道士手中窃走。

(2)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P54)[明确]:反语。“认真”本不是坏事,这里作者用“认真”来讽刺王道士的无知和固执。

(3)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P56)[明确]:反语。这个“基本前提”指的是外国学者所得来的学术成就,是建立在对中国人民的欺诈、掠夺,对中国文化遗产无情地剥夺的基础上的。“极”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愤怒之情。放在这里能够强调感情色彩。

好,再来看第二个语言特色:

(1)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P57)

[明确]:正话反说。虽然作者觉得与其让文物在无知的官员手中流转,在流转中遗失,还不如为它找一个安全的住所。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不爱惜这些文物,恰恰相反,这正表现了他的爱惜和无奈。(2)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P58)

[明确]:作者坚信敦煌学始终是属于中国的,敦煌文化遗产也是属于中国的,抒发了作者爱国热忱和坚定的信念。(3)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P58)

[明确]:“没有太大激动”,是因为在中国学者心中,敦煌是中国的,所以面对这一言论时,心里很平静。“默默地”,是因为敦煌的历史在中国专家心中永远是一段难言的心痛,他们的心情是压抑的。

我们现在来概括一下,作为罪人,王道士有哪些罪行;作为小丑,王道士又有哪些幼稚的言行和滑稽的表现。生甲:罪行有粉刷洞窟、砸雕像、变卖文物。

生乙:小丑的行为有:塑难看的天师;像老农一样查看他的洞窟;发现藏经洞以为是神对他的酬劳;卖经文时轻易被人哄骗;对洋人“频频点头,深深鞠躬”,洋人走了又依依惜别。

师:“罪人”、“小丑”,是作者对王道士的评价,经由他手,敦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源源地输向国外,令人痛心。一位学者在游览敦煌莫高窟时这样说:“在莫高,在一片佛国圣境前,在一千多种文明交汇的空间,在一份厚重的历史面前,我始明白,有些东西是不需要文字、知识就可以让自身震撼的。即使再无知,在莫高,只要你全身心投入进去,终究会有所感动和领悟的。”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敦煌,去共同感动、领悟。

(在电脑上出示敦煌的资料图片,包括砖画、壁画、书法和绢画等等。学生一面欣赏,一面赞叹,联想到这样精美文物被外国人掠走,又很痛心,吁声一片。)

师:这样珍贵的文献却被外国冒险家大批大批地运走,让我们看一下历史记录(在电脑上打出清单): 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带走24箱写本5箱绢画和刺绣,并拍摄壁画和塑像的照片;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带走写本、印本、经卷、文书、绢画等六千卷,并拍摄莫高窟照片三百七十六帧; 1912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带走写经四百卷;

1914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带走经卷五百七十余件;

1914年~1915年俄国人奥登堡 测绘了四百多个窟的平面图,还拍摄了不少照片 在已经搬空了写本的藏经洞从事了挖掘,结果获得了大批材料,虽然多是碎片,但总数在一万件以上。迄今为止,这批珍贵的文献共被十三个国家所拥有。(学生低声议论着,表示着自己的愤慨。)

师:看到这样的资料,我们能说什么呢?正如作者讲的那样:“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这一切归咎于谁? 生齐答:王道士。

师:那么,做一次历史的审判。请同学们想一想,王道士应该对整个事件负全责吗?你认为导致文献流失的因素还有哪些? 生:政府和官员。

师:当时中国的政府和官员有哪些过失?

生:政府官员根本就不想管这件事,说要运送却又声称没运费,一放就是十年。

生:等到他们运送时也漫不经心,用席子乱捆,沿途偷拿、送礼、变卖,到京城时已经零零落落,不成样子。

生:官员们,无论是县长还是学台,他们对国宝的漠视程度令人吃惊,他们要么不把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当回事,要么就从中趁机大捞特捞。他们纵容国宝流失,插上一手就大肆的糟蹋起来。他们连外国强盗都不如!

师:不错,他们的作为和外国冒险家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的清政府,连国土都可以割让,联军入侵,皇帝连京城都可以遗弃,几本经卷在朝廷眼中又算得了什么呢?官员们玩忽职守,甚至监守自盗,如此的政府,如此的官员,小道士王圆箓又罪当几何呢?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假如王道士没在历史上出现,假如敦煌遗书全在中国,它还能剩下多少? 生:剩下的决不会多,因为官员们渎职,文物肯定会流散各地,最后我们看到的不会像今天这样全。

师补充介绍敦煌后来的命运,那里被关押过400名白俄士兵,在雕像壁画上肆意涂抹;来自文人学者的破坏——临摹后凿壁画,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最完整的„„结果希伯和的相册成为最原始的资料。(学生深思)

师:你还认为应该把这一切归咎给王道士吗?(学生摇头)

师:敦煌文物的流失不应该把责任归因于任何个人,那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我们已经超越了作者的一个观点,看清了当时政府、官员的过失,你对作者的其它观点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道士塔》说课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