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总结[五篇模版]
编辑:空谷幽兰 识别码:15-949473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16 11:29: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总结

富阳市洞桥镇袁家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工作,突出整治农村居住环境为切入点,通过村组联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经过两个月的实践,全村上下思想认识更加深化,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领导重视,上下联动,形成了实施“农户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合力,确保农村居民环境建设顺利推进;我村把实施“农户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有效抓手进行部署,从综合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的角度来抓好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增强了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在生活污水处理中我们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科学有序地推进村庄的建设,大力推进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体系。

(三)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保生活污水处理合民意、出成效。由于历史原因,我村的村庄现状一是村民建房随意性多,单宅占地面积大;二是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人们的生活要求;三是环境卫生差,影响整体生活质量;四是村落散,给我们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建设带来诸多困难。因此,我们从现有村庄的特点出发,因地制宜分类处理。

以方便群众、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标,合理布局村内的生活、生产、生态等功能,建设功能齐全、生活舒适、百姓安居乐业的新农村。做到适度超前搞规划、量力而行抓建设;在村庄规划编制上,严格规划程序,始终做到专家制定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并最终以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从而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群众的认同感。按规划建设新农村,重点做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引导和推进农户建房向新村规划点集聚。

(四)坚持民主决策,规范、透明操作,确保生活污水处理建设平稳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建设中我村先后召开了多次村民小组长、党员、村民代表大会,为生活污水处理宣传发动、工作布置,村民小组长、党员、村民代表的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统一;并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使生活污水处理工作思路清晰,制订并经大会通过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可操作性强,贴近群众生产和生活需要,加快了实施进度。

(五)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确保生活污水处理建设所需资金,政策激励,资金扶持,充分调动了创建实施主体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了干部群众参与生活污水处理的工作热情,引导他们投身建设美好家园,让每位村民在城乡一体化行动中受益。

(六)强化宣传,营造环境。依托广播、宣传栏、会议等媒体,在全村上下形成一种时不我待、真抓实干的工作和舆论氛围。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成为生活污水处理的主体,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赢得群众支持,只有思想统一了,认识提高了,工作才能有位置、有力度、有实效。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村庄规划为龙头,加大村庄环境整治的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使我村面貌有一个明显的改变。截至11月底,全村共有16个村民组开展了生活污水处理建设,新建生活污水处理池85只,占全村总户数的30%,受益人口达到 255人。

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作为我村的实事工程之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我们要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把该项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真正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要充分认识开展生活污水处理对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生态市建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要把生活污水治理作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有效管理;充分利用广播、会议等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的宣传,提高广大村民群众对开展生活污水处理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加大建后管理力度,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的运行质量和效应,使我村村民真正从中得到实惠,使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污水处理中来,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使之成为工程建设的主体。

第二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自然生态,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今后五年经济社会提出的要求,而我省则提出建设生态大省的任务。这是完全必要的。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它的基本要求,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其次是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方面人类要有效地控制人口,同时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把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的基础上,同时要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切实保护环境;其三是提倡并实行健康有益的的消费模式;其四是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根本点就是要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要建设生态大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几个重要关系和问题。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只讲发展而忽视合理的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生态建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样的发展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当然,也不能片面地讲生态而不讲发展,把生态建设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生态,发展便没有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全面、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既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能否重视并且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关键又在于各级党政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长期以来,不少领导干部存在认识误区,以为经济增长即发展,即政绩。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不惜一牺牲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以大量耗费有限的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指标的增长。存在这样一来的问题,与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不无关系。长期以来的政绩考核,只侧重于对经济发展指标的考量,而没有将环保指标纳入其中,政绩观有偏差。可见党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要。正确的政绩观既要与科学发展观相符,使当地的自然资源得以长期有效的利用和保护,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要注意和防止陷入新的误区:即偏重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忽视经济发展的单纯的生态政绩观,只有树立科学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农业的关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的前提和基础,而发展农业必须符合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使农业在良好的生态中发展,生态环境在发展农业中得到保护和优化。保护土地改进耕作技术,发展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对发展农业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加强植被保护、水土保护、荒漠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其次要反对随意开垦,粗放耕作,破坏土地结构;其三要因地制宜,兴修水利,改良土地,鼓励使用农家肥和生物肥;其四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的工程体系,它要求吧粮食与多种经济结构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发展工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资源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既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又能有效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效益的必由之路。推进农业产业化,改变传统的弱质地位,提高农业规模化效应和竞争质量,促使农业突破传统的生产范围,向加工业、商业延伸,形成加工、科技、服务、销售的产业链,逐步走向现代化农业,使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农业形成统一,使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三、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工业的关系,发展循环工业、生态工业,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如果工业文明只追求生产的增值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则必然引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一系列不可调和的矛盾。要提倡生态文明,重视社会的整体利益及长远利益,实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排除发展工业,但是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之达到高度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展工业仍然是我省走向现代化的一项艰巨的历史性任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尤其要重视发展工业,壮大区域经济。但是,由于过去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工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大气被污染,河流被污染,水土流失,地质石漠化、沙化,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不能再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必须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的生态型工业化道路,达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在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应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实现农业工业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第三篇:生态文明建设

三、关于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严格规划,在实施中确保规划的刚性

建议县政府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和本县有识之士,根据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和镇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特点及水平,编制全县各村生态建设的详尽规划。详规应体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坚持高起点,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依托主导产业搞建设。二是详规要具有刚性,经县、镇人民代表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必须严格遵守,不能朝令夕改。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注意保护耕地和农民的实际利益,防止不顾主客观条件和群众意愿,用行政手段人为“造村”的现象。

(二)通过综合整治,打造良好生态环境

一是要切实解决好垃圾污染问题。在总体上实施“村收、镇运、县处理”农村垃圾处理的同时,依据当地不同条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可在解决好防渗漏的情况下,采取填埋的方式。还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国内外资金、企业,包括激活民间投资介入本县垃圾处理系统的建设。从长远的观点看,要对农村的生产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做好垃圾分类,研究以垃圾制造有机肥料和发电等,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

二是切实解决好生活污水等无害化处理问题。根据投资少、工艺可靠、排放稳定达标的要求,采取建渗水井和微生物方法等小规模污水处理技术,杜绝户户随意排放污水的现象。可在我县主要乡镇和大村采取“人工合成湿地技术”。用这种方法处理污水,污染物去除率高,不滋生蚊蝇,有利于水体净化,还能有效地防止污染地下水。它原始投资少,无动力消耗,运行成本低廉,污水处理结果达到中水标准。由于人工湿地与当地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可建设湿地公园,构成新的景观。

三是加大打击盗采盗运铁矿石的力度并搞好所破坏的地貌、植被的生态恢复。实行公安、地矿等部门联合执法,对非法采矿点一律炸毁,对采矿机械一律处理掉。发动和组织当地村民参与对矿产资源的管理,有关镇村应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进采矿地区各村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种种植、绿色养殖、生态旅游等产业和项目,向荒山要粮、要果、要富裕。

(三)因地制宜,构筑生态产业支撑

每个村应根据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紧扣农民增收这个中心,突出培育并强化生态农业、民俗旅游等主导产业,推广农牧结合式、种养结合式、农林结合式,以及综合式、庭院式等多种小型生态经济模式,打造密云的“有机鱼生产村”、“有机果品村”、“生态旅游度假村”、“休闲观光村”。结合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加大投入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民俗旅游村的档次和水平。要利用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的良机,开发本地高附加值的绿色食品。争取村村都有主导产业,户户都有致富项目,并按照“一个产业、一个发展思路、一项实用技术、一套扶持措施”的办法,推进广大农民的持续增收,尽快实现小康目标。

(四)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构筑良好人居环境

一是加大中心村的投入建设,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吸引自然村人口向中心村集中。今后,应由政府统筹规划农民的住宅建设,以减少农民单家独户的投入,如地基、给水、排水等可作为公共设施工程统一规划建设,节省资金和能源、资源消耗,提高公共设施的利用率。二是通过规划设计,综合开发,科学合理地安排居住的各种配套设施,尽可能地做到住宅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大力做好改厕工作,推广水冲式环保厕所;创造条件,逐步使农村居民生活区与畜禽饲养区分离,杜绝生活污染和各种传染病的发生;要大力推广使用节地、节能、节水、治污等生态环境新技术,采用绿色环保建材。三是根据生态人居环境的要求,把村庄绿化与村庄建设、美化环境结合起来,逐步做到“村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目标,要尽可能

选择和采用本地特色树种、花卉,在搞好绿化美化的同时,促进本县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村道路硬化要因地制宜,具有渗水、集雨的功能。充分体现环保的特点。

(五)以绿色消费为导向,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

政府统一指导农村再生能源开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县内外招标或委托的形式,吸引技术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专业能源公司参与密云的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按照“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进行运作,在推广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播放科教片、组织参观、推广太阳能和沼气使用的示范典型引导农民。二是以养殖业的发展促进沼气池的建设利用。三是成立清洁能源物业服务中心或在乡镇一级确定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技术服务人员,经常深入农户面对面指导,解决农民在建设、使用中遇到的困难与技术问题。技术人员可兼职经营沼气池和太阳能设备配件业务,方便群众购买配件。四是在完善好原建的基础上大力抓新建,并充分考虑到财政的实际承受能力,防止片面追求数量。

(六)在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上注重实效,抓住重点

为了确保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县政府已明确县财政每年拨款4000万元,五年共计2亿元。有关部门在加强有效监管,防止滥用、挪用的同时,应科学安排好专项资金的使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对重点村、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不搞撒“芝麻盐”。应对改水改厕,垃圾消纳、清洁能源推广等关键性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做到投一笔便有起色,落一处便有效果,使有限的资金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镇政府也要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并吸纳农民自有资金用于生态文明村建设。

第四篇: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结合新的实践发展,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拓展并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大增加了社会建设内容,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开始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正式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总布局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围,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这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展示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博大情怀,开辟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广阔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坚持和实现科学发展,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融合相协调,赋予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生态尺度。只有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章节单独列出,在历次党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尚属首次,相关内容也写入了新修订的党章。这是十八大突出的亮点,为党内外、国内外所瞩目,充分表明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生态环保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子孙后代永享蓝天净水绿地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行的重大部署,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拓展和升华。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非常丰富,集中体现在“五个一”上:一是树立一种全新理念。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二是坚持一个方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三是明确一项基本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四是建立一套制度。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五是实现一个目标。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关键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内容非常丰富。从价值取向看,必须树立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人类是自然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尊重自然规律,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素。从物质基础看,必须拥有发达的生态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看,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制度。把环境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决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和体制机制。从必保底线看,必须保障可靠的生态安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及时妥善处置突发资源环境事件和自然灾害,维护生态环境状况稳定,避免重大生态危机。从根本目的看,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这充分表明,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长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途径和保障举措等方面,我们已经形成完整的认识成果,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环保系统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指向,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保新道路,加快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勇当美丽中国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一)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探索环保新道路是通往美丽中国的一个路标。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二)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要把推进节能减排与优化产业结构、节约环保与企业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强化生态环保与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结合起来,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认真推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编制实施国家环境功能区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进一步严格环境准入,着力推进规划环评。强化建设项目环评,从严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建设项目。

(三)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坚决贯彻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监管减排。以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为重点,削减水污染物排放量。全面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加大重点行业水污染治理力度,积极推动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污染防治。以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为重点,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持续推进电力行业污染减排,加快钢铁、水泥等非电重点行业脱硫脱硝进程,因地制宜开展燃煤锅炉烟气治理,加强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强化污染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四)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大力推进PM2.5等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对重点防控区域、行业和企业,采取综合措施,严禁新增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严格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建立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和全过程行政问责制。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害。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五)加大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继续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切实抓好水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深化“以奖促治”政策,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以全国土壤污染调查为基础,积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全面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减缓生物多样性锐减趋势。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进一步开展生态示范创建。

(六)不断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保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

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环境经济配套政策。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人民群众的热切盼望,是党赋予环保工作的历史责任。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一定能够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电影《江南爱情故事》,在小桥流水的古镇遗风中,捕获一段勃勃生机同时也江南气韵十足的唯美爱情。爱情动人,其中所展示的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观和人文风情更让人向往之。心中的那一份向往,无疑引发了我对生态文明的思考。

在如此追求经济增长的今天,生态似乎被破坏的面目全非了,建设生态文明已迫在眉睫。如若不然,江南水乡将真的只能存在于我们的心里,我们的梦里,我们深深地脑海里,也许我们再无缘与那美丽幽静恬淡自然的江南水乡有梦一般的邂逅。

从现状看来,我们身边的生态文明并不尽如人意,人类居住环境恶化加剧,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极大的灾难:雪灾、水灾、风暴灾害、地震、海啸等等,给人类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压力。虽然党中央大力宣传要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但要把建设生态文明真正落实到实处,仍然有这一定的困难。作为一个大学生,就校园生态文明而言,似乎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每当走在校园的中心路上,身后疾驰过一辆车,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变热了,加上随热风卷起的尘土,还真顿时增加了朦胧感呢!校园路上时不时的也会躺着一些垃圾,最常见的莫过于在垃圾筒上有时会放着生日蛋糕的盒子,每当风太猛烈时,蛋糕盒便会被吹倒在地,残留的蛋糕溅的遍地都是,天气热些的时候,也许会招来飞虫,蚂蚁等。

我想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算是开展的很好了,毕竟高校大学生也是比较配合,比较有环保意识的,但任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无疑

也昭示着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我们仍然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过程。那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必须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要建设好生态文明,我们首先必须知道何为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在对生态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做起,真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可以做到一节约:节约纸张,废纸再利用,不随手乱扔废电池、节约水电、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提倡步行,骑单车,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双面使用纸张,回收废纸,节约粮食,随手关闭水龙头,使用节约型水具,一水多用,随手关灯,使用节能型灯具,节约用电,拒绝过分包装,拒绝使用珍贵木材制品,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二保护:不干扰野生动物的自由生活,拒绝吃野生动物,少使用发胶,不穿野

兽毛皮制作的服装,少用罐装食品、饮品,拒绝吸烟,认识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观察身边的小动物、鸟类并为之提供方便的生存条件,不参与残害动物的活动,不虐待动物,爱护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

三、宣传:由于在校大学生与网络打交道较多,获取信息更加渠道多样化,这样我们可以多关注新闻媒体有关环保的报道,利用每一个绿色纪念日宣传环境意识,阅读和传阅环保书籍、报刊,支持环保募捐,反对奢侈,简朴生活,支持有环保倾向的股票,参与环保宣传,做环保志愿者。

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环保意识,尽到一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的社会,我们所居住的地方,能够永远维系着江南水乡的那一份恬静与静谧和谐,让那种美丽景观与那份人文风情永久地存在于我们的视野里,而不仅仅是梦里。

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总结[五篇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