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课内文言文
《桃花源记》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的陶渊明,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2、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文学家,诗人,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为靖节先生,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著有《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五柳先生传》等。
二、重点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顺着)
2、渔人甚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3、欲穷其林(尽)
4、初极狭,才通人(只,仅仅)
5、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8、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9、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全,都)
10、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并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11、见渔人,乃大惊(竟)
12、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1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全,都)
14、问今是何世,乃(竟)不知有汉,无论(更不必说)魏晋
15、此人一一为(给)具(同“俱”,详细地)言所闻
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7、此中人语云:“不足(值得)为(对,向)外人道也。”
18、既(已经)出,得其船,便扶(沿着)向(原来的)路,处处志(做标记)之
19、及(到了)郡下,诣(晋谒,拜见)太守
20、寻向所志(标志),遂(竟,终于)迷
21、闻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打算)往,未果,寻(不久)病终
22、后遂无问津(探访,访求;津,渡口)者
三、通假字
1、具答之(同“俱”,详细地),2、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四、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古义:指色彩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出路的境地)
3、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五、重点句子
1、渔人甚异之。渔人对眼前的美丽景色感到很惊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宽阔,房屋齐整,有肥沃的田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竹之类。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狗的叫声人们彼此都能听到。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5、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里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向他打听消息。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人隔离开了。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指渔人)一件件地给他们详细地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大家都感叹不已。
9、渔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村里其他人各自再请渔人到他们家去,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里人对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1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听说这件事,高兴地打算前往。
12、后遂无问津者。
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六、问题探究
1、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不愿外界干扰破坏桃花源宁静和谐的生活。
2、《桃花源记》中有些成语出自本文,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3、南阳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它的作用是在说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4、文中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们生活自由快乐。
5、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却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①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6、文章表达了作者所要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世界?
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
7、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的主旨是什么? 寄托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反映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桃花源记》检测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陋室铭》复习要点
【原文】 《陋室铭》(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一、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
1、有仙则名(动词,出名)
2、有龙则灵(灵验,神奇)
3、苔痕上阶绿(长上)
4、无丝竹之乱耳(指奏乐的声音)
5、无案牍之劳形(使身体劳累)
6、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7、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调素琴(弹奏)
9、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此,这)(品德高尚)
二、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4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仙”和“龙”其实都是暗喻什么人?全文紧扣那一句话来写?(“仙”“龙”都是暗喻品德高尚的人。全文紧扣“惟吾德馨”这一句话来 写。)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4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你觉得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情趣?
(①作者身居陋室,但是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也就不感到它简陋了。作者并用自然环境的优美、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等来烘托陋室不陋。这样的陋室就如“诸葛庐”“子云亭”一样,所以作者最后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②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高雅生活情趣。)
5文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目的)?
(作者用古代名人的屋子与自己的陋室作类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高尚志趣,从而强调陋室不陋。)
6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突出陋室不陋,表开头的“惟吾德馨”相呼应,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7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8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
(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是,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他孤芳自赏、清高孤傲的思想倾向,这一点又是不足取的。)
《陋室铭》检测题
默写《陋室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文作者是我国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_。2.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①无丝竹之乱耳 ②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B.①斯是陋室 ②何陋之有 ..C.①可以调素琴 ②素湍绿潭 ..D.①草色入帘青 ②色愈恭,礼愈至 ..3.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B.①苔痕上阶绿 ②惟长堤一痕 ..C.①无案牍之劳形 ②罔不因势象形 ..D.①阅金经 ②苏、黄共阅一手卷 ..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___________ 灵:___________ ..②惟吾德馨 馨:____________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_______________ 白丁:_______________ ....④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下列句子译文成现代汉语。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表现了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爱莲说》复习要点
【全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文学常识】
1、(1),说:古代一种文体,用来阐明道理或主张,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抒发感情。
(2),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2,背诵课文,默写生字
蕃 淤 染 濯 涟 蔓 亵玩 噫 【重点注释】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5、陶后鲜有闻。鲜:少。
6、宜乎众矣。宜:应当。
7、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译文: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常考点】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答: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
答: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作者要赞颂莲花,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答:写菊和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的高贵品质,写菊是正面衬托,写牡丹是反面衬托。
《爱莲说》检测题
默写《爱莲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我国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蕃()染()濯(蔓()枝()亭亭(亵()宜()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妖())植()
(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四、作者认为莲代表君子,写出下列句子的象征意义
1出淤泥而不染象征:
2“濯清涟而不妖”象征: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
4“香远益清”象征:
五、阅读理解
1、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不同花的喜爱,表明了他们不同的生活态度,如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了他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了世人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2、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第二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课内阅读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
一.《岳阳楼记》,1.本文作者范仲淹是我国宋(北宋)代的政治家、文学家。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①前 人 之 述/备 矣。②然 则/何 时 而 乐 耶? 3.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2分)A.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忧谗畏讥 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 神情异常 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山岳潜形(隐没)(2)薄暮冥冥(迫近)..(3)把酒临风(持、执)(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曾经)..(5)谪守巴陵郡(古代官员降职或远调(被贬))..(6)百废具兴(同“俱”).(7)朝晖夕阴(日光)(8)去国怀乡(离开)..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2)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3)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倾斜,船桨折断。6.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1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 ;“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2分)示例一: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示例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8.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2分)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已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文章第二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文题,此外还有什么作用?(2分)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或为写法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铺垫。10.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3分)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11.请在文章第三、四段中任选一段,就其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3分)第三段内容提示:写迁客骚人在阴雨连绵之时登楼览物而产生的感伤之情。第三段写法提示:多用骈句,句式工整,语言简洁生动;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排比、对偶);与下段文字形成对比。(说出其中一点即可)
第四段内容提示:写迁客骚人在春和景明之时登楼览物而产生的喜悦之情。第四段写法提示:多用骈句,句式工整,语言简洁生动;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排比、对偶比喻、借代);与上段文字形成对比。(说出其中一点即可)12.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是因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的。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岳阳楼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岳阳楼记》道出了许多任人志士的心声,即旷达的胸襟、远大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答案体现胸怀、抱负、情怀其中一点即可)
13.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3分)示例: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壮美景象。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
14.填空①岳阳楼与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合称为江南三大名楼。(1分)②本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文章一开头以叙事为主,记述了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之事.然后由事入景,写在岳阳楼所见的自然形胜,触景生情,用一问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一乎?”自然引起下文所写的景不同,情亦不同,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照.最后由情化理,进入议论.作者否定“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生天下之乐而乐”的鲜明观点。(3分)
③从全文中找出一句概括描写岳阳楼上所见洞庭湖景色的句子衔远山„„气象万千。作者对岳阳楼景色不作具体描写的原因是前人之述备矣(用原文回答)(3分)
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指的是古仁人,这种人的忧乐观 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生天下之乐而乐,作者以此鞭策自己并勉励朋友。(3)15.一段中哪些词语突出了滕子京的政绩斐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什么感情?(3分)
通,和,兴.对好友遭贬谪后仍积极治理政事并取得政绩十分赞赏。
16.联系全文谈谈第二段末提到的"览物之情"包含哪些感情?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3分)
一悲一喜的两种感情;共同点:都是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
17据你的理解与积累,请举出一些中国历史上具有远大政治抱负和旷达胸襟的"古仁人"。(2分)孟了,屈原,杜甫
18古往今来,一些名楼往往成为诗人作家吟咏称颂的对象,以此来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除了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你还读过哪些诗人作家写的楼的作品?请写出有关作家作品及主要诗句.(3分)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崔颢《黄鹤楼》
19.距离范仲淹近千年的现代人,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请阐述你的看法。
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1)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成败得失是人生常事,需要我们摆正心态、豁达面对,练就一颗坚强的心才能立于竞争前列;(2)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发展年代,但是还会面临许多困难,需要我们以天下为己任,居安思危,吃苦在先,享乐在后,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立于国际强林之中。
二、《醉翁亭记》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饮少辄醉 就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 ③宴酣之乐 尽兴地喝酒 ④射者中,弈者胜 下棋 ...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行者休于树 [C] . A.告之于帝 B.苛政猛于虎 C.躬耕于南阳 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句。(4分)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爱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一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4.读了上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
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
5、选文②写到了“滁人游”等四种情况。请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其它三种情况,且与“滁人游”结构形式相同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滁人游 ② ③ ④
6.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写到了“饮酒”。同是写“饮酒”,两篇文章所体现出的情趣与境界有什么不同?
陶渊明:忘怀宠辱,自得其乐;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7.下面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B)。
A.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已而夕阳在山 游人去而禽鸟....乐 C.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颓然乎其间者 在乎山水之间也 ....8.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负者歌于途 负:背 ②杂然前陈者 陈:摆放
③觥筹交错 觥:酒杯
④山肴野蔌 蔌:蔬菜
9.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10.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11、根据作者对文中饮酒赏景的描述,下面对“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必须借助喝酒才能在心里领会得到。B.山水的景色领会在心里,陶醉于喝酒之中。C.欣赏山水得到乐趣,心中畅快,自然酒兴大发。
D.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之中。
12、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 围绕“与民同乐”回答即可。(2分)
13、“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2分)
围绕“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回答即可。
14、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
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
1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②云归而岩穴暝 昏暗 ..③伛偻提携 脊梁弯曲。这里借指老人。④觥筹交错 交互错杂。....
16、本文是一篇寓情于景的山水游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4分 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17、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往来而不绝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居庙堂之高则忧 居十日,扁鹊夏见 .. C、不以物喜 以天下之所顺 ..D.宴酣之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
18、《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文着眼于“ 忧 ”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醉与乐统一起来,抒发自己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19、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 先天••••••后天••
第三篇:课内文言文
八、初中文言文活用词语如摘录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即快马)《三峡》
2、夏蚊成雷(雷:名词作动词,指像雷响)《闲情记趣》
3、神定,捉虾蟆,鞭数十(名词作动词,抽打)《闲情记趣》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骑:动词作名词,指骑马的人。这里指骑马的侦察兵)《使至塞上》
5、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尽:形容词作动词,指尽兴)《五柳先生传》
6、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意为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公输》
7、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矣。(怪:形容词作动词,意为以……为怪)《陈涉世家》
8、将军身被坚执锐,……功宜为王。(功:名词作动词,意为论功劳)《陈涉世家》
9、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鞭打)《马说》
10、散入珠帘湿罗幕(湿:形容词动用,渗湿或沾湿。)《白雪歌送武断官归京》
11、望西山,始指异之(异:形容词动用,认为……奇异)《始得西山宴游记》
12、攀援而登,箕踞而遨(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始得西山宴游记》
13、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青:形容词作名词,青山)《始得西山宴游记》
1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醉翁亭记》
15、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动用,命名,给……取名)《醉翁亭记》
16、饮少辄醉……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动用,取别号)《醉翁亭记》
17、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酿:名词动用,用酿泉水)《醉翁亭记》
18、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名词动用,宴请宾客)《醉翁亭记》
1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动用,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苦、劳、饿、空乏、拂乱:使动用法,使……苦、劳、饿、空乏、拂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饷:名词动用,送食物)《观刈麦》
22、宜枉驾顾之(驾:动词作名词,指车、马)《隆中对》
2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隆中对》
2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名词作动词,击鼓)《曹刿论战》
25、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冠:名词作动词,为第一)《上枢密韩太尉书》
26、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辱:意动用法,“以……为辱)《上枢密韩太尉书》
27、且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何为?(志:名词作动词,立志)《上枢密韩太尉书》
九、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词语总汇
安(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2)衣食所安(养)
卑(1)非天质之卑(低下)
(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备(1)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比(1)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等到)
鄙(1)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
(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兵(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
(2)上使外将兵(军队)
薄(1)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2)薄暮冥冥(迫近)
策(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2)执策而临之(鞭子,马鞭)
(3)策勋十二传(记录)
诚(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的确)
(2)帝感其诚(诚心)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称(1)称其气之小大(相称,适合)
(2)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3)流辈皆称其贤(称赞)
辞(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2)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驰(1)愿驰千里足(骑)
(2)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到)
(4)计将安出(产生)着)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伐无道,诛暴秦(正道,封建
社会认为好 的政治局面)
(4)得道者多助(仁政)
(5)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告诉)
得(1)既出得其船(寻到,找到)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领会,体 会)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这里是“感 激”的意思)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看到)
(5)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
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6)二者不能得兼(能够)
(7)余因得遍观群书(得以,能够)
度(1)不教胡马度阴山(度过)
(2)度已失期(揣测,估计)
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正(端头)
(2)不能指其一端(项目)
(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端
正)
等(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
(2)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
方(1)方七百里(见方)
(2)方以长(长方形)
(3)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当……
时候)
发(1)野芳发而幽香(开)
(2)一时齐发(发出)
(3)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迹)
(4)发闾左谪(征发)
(5)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发动)
霏(1)日出而林霏开(雾气)
(2)若夫淫雨霏霏(雨雪盛大的样
子)
奉(1)为妻妾之奉(通“俸”侍奉)
(2)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
赋(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文章)
顾(1)顾野有麦场(看)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
访)
(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故(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
(3)故余虽愚(所以)
(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5)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的样
子)
(6)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更(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2)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
(3)更上一层楼(再、又)
(4)举杯销愁愁更愁(更加)
固(1)君子固穷(安于)
(2)齐人固善盗乎?(本来)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4)汝心之固(顽固)
观(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观赏)
苟(1)苟富贵,毋相忘(如果,假使)
(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
(3)苟无饥渴(或许,表希望)
光(1)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2)仿佛若有光(光线)
归(1)云归而岩石暝(聚拢)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过(1)过秦汉之故都(经过)
(2)及鲁肃过寻阳(到)
(3)人恒(过犯过失)
(4)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胜
过),号(1)阴风怒号(呼啸)
(2)号为张楚(定国号)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号令)
(4)故自号曰醉翁也(别号)
和(1)政通人和(和睦,协调)
(2)春和景明(温和,和暖)
患(1)且人患志之不立(担忧、忧虑)
(2)无冻馁之患(忧患)
(3)为乡人所患(当作祸害、认为……
是祸害)
惠(1)大王加惠(恩惠)
(2)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或(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极(1)南极潇湘(到)
(2)此乐何极(穷尽、尽头)
加(1)而山不加增(更加)
(2)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
(3)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
间(1)立有间(一会儿)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暗中)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
与)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5)遂与外人间隔从不间断(间隔,隔开,不连接)
见(1)乃入见(拜见)扁鹊见蔡桓公
(2)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通“现”)
(3)见往事也(知道)
借(1)每假借于人(借)
(2)愿借子杀之(依靠)
(3)借第令毋斩(即使)
景(1)春和景明(日光)
(2)四时之景不同(景观,景物)
将(1)出郭相扶将(扶持)
(2)公使驱将惜不得(助词,用在 动词后面,无实义)
(3)上使外将兵(率领,带领)
(4)公将战,曹刿请见(即将)
具(1)未曾识书具(用品)
(2)各具情态(具备)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
(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都)
居(1)面山而居(居住)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在……位置)
(3)居十日(经过,停留)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
举(1)举大计,亦死(发动)
(2)举头望明月(抬头)
(3)百里奚举于市(选择,被任用)
(4)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
(5)死即举大名耳(传扬)
绝(1)群响毕绝(停,没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
路)
(3)以为妙绝(极)
(4)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5)往来而不绝者(断)
尽(1)林尽水源(尽头)
(2)一食或尽粟一石(完)
(3)利尽南海(全部取得)
(4)进尽忠言(尽量,尽可能)
际(1)横无际涯(边际)
(2)外与于际(接,连接)
就(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2)颓然就醉(接近)
苦(1)何苦而不平(愁)
(2)天下苦秦久矣(对……感到痛
苦)
开(1)连月不开(放晴)
(2)天门中断楚江开(开通,通)
临(1)临溪而渔(来到)
(2)执策而临之(面对)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快要)
名(1)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2)名之者谁(命名)
(3)则题名其上(名字)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
强(1)赏赐百千强(有余)
(2)项为之强(通“僵”,僵硬)
且(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2)且焉置土石(况且)
(3)存者且偷生(暂且)
去(1)一狼径去(离开)
奇(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
(2)长约八分有奇(多一点)
若(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与
夫连用,作发语词)
(2)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
(3)若为佣耕(你们)
(4)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
(如果)
善(1)岂爱人之善(专长)
(2)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
(3)罗敷善蚕桑(擅长)
少(1)少时(一会儿)
(2)意少舒(稍微)
(3)饮少辄醉(不多)
(4)陈涉少时(年轻)J'
舍(1)屋舍俨然(房屋)
(2)便舍船,从口入(舍弃)
食(1)设酒杀鸡作食(食物)
(2)食不饱,力不足(吃)
(3)食之不以其道(通“饲”,喂养)
虽(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
胜(1)予观夫巴陵胜状(美丽,壮观)
(2)臣不胜受恩感激(经受得住,忍受得住)
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
(2)使于秦(出使)
(3)使子为使(使者)
书(1)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写)
(2)得鱼腹中书(字条)
(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文
件)
(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信)
属(1)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管)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3)属余作文以记之(嘱托)
数(1)又数刀毙之(表多次)
(2)珠可历历数也(计算)
(3)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通(1)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2)政通人和,百废俱新(通达,通顺)
(3)中通外直(贯通)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
白)
(5)整个(通计一舟)
亡(1)河曲智叟无以应(通“无”)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
亡,死亡)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亡,逃跑)
微(1)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隐约)
(3)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
微侧(稍微)
谓(1)谓为信然(说)
(2)谓先主曰(对)
(3)太守谓谁(是)
(4)予谓莲(认为)
(5)此之谓失其本心(叫做)
(6)太守自谓也(命名)
鲜(1)芳草鲜美(鲜艳)
(2)陶后鲜有闻(xiǎn,少)
向(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面向)
信(1)谓为信然(确实)
(2)必以信(信实,对神说实话)
(3)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4)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
张)
修(1)外结好孙权,内修好政理(改
革,治理)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
谢(1)使君谢罗敷(致辞,说话)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告
罪,道歉)
(3)为我谢曰 “明天子在上……”
(致意)
秀(1)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2)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行(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
(2)行拂乱其所为(做,执行)
(3)皆次当行(行列)
(4)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
(5)行收兵,比至陈(行军)
寻(1)寻向所志(寻找)
(2)寻病终(不久)
许(1)遂许先帝以以驱驰(答应)
(2)曳屋许许声(拟声词hǔ)
(3)杂然相许(赞同)
(4)高可二黍许(左右)
效(1)恐托付不效(成效)
(2)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
成)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
务)
一(1)而或长烟一空(全、都,一概)
(2)吏呼一何怒(多么)
(3)一时齐发(同一时候)
(4)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一片)
益(1)增益其所不能,(增加)
(2)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更加)
(3)不治将益深(渐渐)
(4)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好
处,利益)
遗(2)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留下)
(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ei(给与
的东西)
与(1)呼尔而与之(给,给与)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因(2)余因得遍观群书(于是)
夷(1)船背稍夷(平)
(2)言和而色夷(平和、平易)
(3)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少数民
族)
已(1)骨已尽矣(已经)
(2)死者长已矣(完了、完毕)
(3)且壮士不死即已(算了,罢了)
易(1)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2)寒暑易节(交换)
意(1)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
(2)宾客意少舒(心情)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打算)
(4)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
有(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或
者)
曾(1)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
(2)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3)曾贻余核舟一(曾经)
作(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振
作,奋发)
(2)作亭者谁?(制造,建筑)
(3)其中往来种作(耕作,耕种)
(4)一豉作气(振作)
(5)属予作文以记之(写)
指(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
指其一端(手指)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笔
直)
(3)卜者知其指意(用意)
(4)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指
点)志(1)寻向所志(记号)
诸(1)其西南诸峰(许多)
(2)投诸渤海之尾(之于
十、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
译为“认为”。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十一、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
惑)(疑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
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
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
的声音)(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
记》
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的地方)(同上)
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
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
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
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4、年且九十(将近)((愚公移山)
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
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
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
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
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马)《短
文两篇.三峡》
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
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
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4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
毫:形容视力好。秋毫:秋天鸟
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49、夏蚊成雷,私拟作群舞空(自己
把它比作)(同上)
50、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愉悦)
58、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记》
59、怡然不动(愣往的样子)(同上)
60、叔尔远逝(忽然)(同上)
61、往来翕忽(轻快敏捷)(同上)
62、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同上)
63、悄怆幽遂(深)(同上)
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
7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都)《核舟记》
73、其两膝相比者(挨着)(同上)
74、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同
7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
7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道歉)
《唐睢不辱使命》
77、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忙
碌的样子)
7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陈涉世家》
79、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80、虽有千里之能(即使)《马说》
8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驱策,用马鞭子打)
82、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始
得西山宴游记》
84、游于是乎始(从此)(同上)
8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醉
翁亭记》
86、云归而岩穴暝(昏暗)(同上)
87、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
88、杂然而前陈者(摆列)
89、若脱笼之鹄(天鹅)《满井游记》
91、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孟子
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2、域民不民封疆之界(界限,这里
意思是限制)(同上)
9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
之间。(被起用)(被举用)
9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
(了解)
9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
(规模)《岳阳楼记》
9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同
97、是进亦忧,退亦忧(在朝廷上做
官)(不在朝廷上做官)
十二、初中新课标文言文通假字一览
1、项为之强 “强”(jiāng)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è)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rǔ)同“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通“智”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 “见”(xiàn)通“现” 《西江月》
6、一切乌有 “乌”(wū)同“无” 《山市》
7、裁如星点 “裁”(cái)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 “不”(fǒu)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
9、对镜帖花环 “帖”(tiē)通“贴” 《木兰诗》
10、孰为汝多知乎 “知”(zhì)通“智” 《两小儿辩日》
11、满坐寂然 “坐”(zuò)通“座” 《口技》
12、止有剩骨 “止”(zhǐ)通“只” 《狼》
13、便要还家 “要”(yāo)通“邀” 《桃花源记》
14、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同“又” 《核舟记》
15、诎右臂支船 “诎”(qū)通“屈” 《核舟记》
16、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甫”(fǔ)通“父” 《核舟记》
17、左手倚一衡木 “衡”(héng)同“横” 《核舟记》
1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jiǎn)通“拣” 《核舟记》
19、荡胸生曾云 “曾”(céng)通“层” 《望岳》
20、略无阙处 “阙”(quē)通“缺” 《三峡》
21、蝉则千转不穷 “转”(zhuǎn)通“啭” 《与朱元思书》
22、窥谷忘反 “反”(fǎn)通“返” 《与朱元思书》
2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通“饲” 《马说》
24、才美不外见 “见”(xiàn)通“现” 《马说》
25、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cái)通“才” 《马说》
26、其真无马邪 “邪”(yé)通“耶” 《马说》
27、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zhī)通“肢” 《送东阳马生序》
28、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pī)通“披” 《送东阳马生序》
29、百废具兴 “具”(jù)通“俱” 《岳阳楼记》
30、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zhǔ)通“嘱” 《岳阳楼记》
31、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xiū)同“馐” 《行路难》
32、玉盘珍羞直万钱 “直”(zhí)同“值” 《行路难》
33、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適”(zhé)通“谪” 《陈涉世家》
34、为天下唱 “唱”(chàng)通“倡” 《陈涉世家》
35、固以怪之矣 “以”(yǐ)通“已” 《陈涉世家》
36、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pī)通“披” 《陈涉世家》
37、故不错意也 “错”(cuò)通“措” 《唐睢不辱使命》
38、仓鹰击于地上 “仓”(chāng)通“苍” 《唐睢不辱使命》
39、是以先帝简拔以 “简”(jiǎn)通“拣” 《出师表》
40、必能裨补阙漏 “阙”(qūe)通“缺” 《出师表》
41、亲戚畔之 “畔”(pàn)通“叛”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42、曾益其所不能 “曾”(cēng)通“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3、困于心,衡于虑 “衡”(héng)通“横”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44、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bì)通“弼”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45、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bì)通“避” 《鱼我所欲也》
4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biàn)通“辨” 《鱼我所欲也》
47、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dé)通“德” 《鱼我所欲也》
48、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xiāng)通“向” 《鱼我所欲也》
49、小惠未徧 “徧”(biàn)通“遍” 《曹刿论战》
50、始一反焉 “反”(fǎn)通“返” 《愚公移山》
51、汝之不惠 “惠”(huì)通“慧” 《愚公移山》
5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wǘ)
通“无” 《愚公移山》
53、一厝朔东 “厝”(cuò)通“措” 《愚公移山》
十三、古今异义
鄙: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义,身份低微,;今义,道德品质十 分恶劣。但:①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耳:不习渡水故耳。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方:方七百里。方:古义,方圆;今义,方向或四个角都是90度的四边形,发:发于声。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故:故使人问之。故:古义,副词,特意;今义,事故、所以。
股:两股战战。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篝火:夜篝火。篝火:古义,用笼罩着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在野外架起木柴燃烧的火堆。
感激:由是感激。感激:古义,感动,激动;今义,感谢。
河:山河表里潼关路。河,古义,指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会计:古义,是两个动词,聚会商议;今义,一个词,名词,指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
何苦: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愁什么;今义,表示反问语气,不值得,居:①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古义,停留、过了;今义,居住、住所。
简: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简拔,选择;今义,简单。
交通: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开张: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始营业。
可以: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姐妹在内的至亲;今义,专门指族外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虽:虽人有百手。虽:古义,即使,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虽然,表示转折关系。
所以: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所以:古义,用来……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痛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
涕:临表涕零。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出师表》
汤:①及其日中如探汤。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②滕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无论:无论魏晋。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牺牲:牺牲玉帛。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也指损害一方的利益。
再:一鼓作气,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曹刿论战》
识:默而识之。识:古义,记;今义,知道,认识。《论语》十则
走: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木兰诗》
坐:何坐。坐:古义,犯罪;今义,多用于“坐下”。
晏子故事两篇》
《
第四篇: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译文
《三峡》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有时早上(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达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春冬的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的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里一片凄清肃杀,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里传来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夫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山川的美景,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在阳光下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领悟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衣准备睡觉。月色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与朱元思书》
江上的风和烟雾都已消散,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奇异的山水风光,天下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密而绿的树,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它们都在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个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不停地啼着。那些像鸢鸟一样飞到天上,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是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得是大丈夫呢?您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强权不能使他屈服。这(才)叫作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地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子中被荐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集市中被荐用。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外患,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才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河阳的北边。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的道路阻塞,进出要绕远路。就集合全家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去。”(愚公)于是率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家的寡妇有个死了父亲的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前往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道:“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小孩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担心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愚公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周亚夫军细柳》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棘门;委派河内郡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用来防备匈奴侵扰。
皇帝亲自去慰问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率领属下骑着马迎送。不久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刀出鞘,张开弓弩,把弓拉满。皇帝的先行引导的人员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导人员说:“皇帝将要驾到!”守卫军营的将官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皇帝发布的命令’。”过了不久,皇帝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帝就派使者手持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军营慰问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垒大门。守卫营垒大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车马随从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帝就控制住车马慢慢行走。到了大营,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用军礼参见(陛下)。”皇帝被他感动了,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皇帝)离开了。
已经出了细柳军营大门,群臣都深感惊诧。文帝说:“啊,这是真正的将军了!先前霸上、棘门的军营,就像儿戏一样,他们的将军一定是可以通过偷袭而被俘虏的。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被侵犯的吗!”(文帝)称赞了周亚夫很久。
第五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之、山之、山之,让人们充分领略寓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5分)
2.文中画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态度。(4分)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二、记承天寺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2.文中写景的句子是是。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人”你是如何理解的?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翻译:
2.请直接把表现“惟吾德馨”的句子抄写下来。(2分)
3.“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3分)
答:1
四、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①故虽有名马,祗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於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①翻译:
②翻译:
2.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3.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且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3分)
答:
五、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
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①翻译:
②翻译:
2.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3.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答:
六、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翻译:
2.请概述庭下的景物特征。(2分)
答:
3.作者自称为“闲人“,透露出怎样的心情?(3分)
答:
七、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翻译: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3.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
一、答案: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急高险(峻;峭;陡)(每空1分,共5分。最后两空中“山”的特点若答“多”者也可得分)
3.热爱(赞美)大自然美好景色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
二、1.①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②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
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比喻,月光
3.“闲人”是指政治上不得志的闲人,也大自然的主人,有闲情雅志的人。作
者因为“闲”,能处于功名利禄之外而能发现并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表达了作
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同时,但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小官,有雄才大略却壮
志不能酬,心忧国事。自谓“闲人”,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又自嘲自解的思想感
情。
三、1.谈笑的是知识渊博的学者,来往的没有浅薄的人。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
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3.(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1.这种交
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
例:2.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四、1.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3.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到最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五、1.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2.(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3.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六、1.庭院的地面上,月色如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2.月光清澈透明,竹栢倒影清丽淡雅。
3.既有赏月的闲适愉快,又有被贬的无奈与悲凉。
七、1.我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成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2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3.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同意第二种观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好的环境中,你的行为品德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高尚。相反,在污浊的氛围中,就免不了沉沦下去。因此,近墨者黑是非常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