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天一阁景点总讲解(学生用)
编辑:红叶飘零 识别码:15-958110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22 23:39:3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天一阁景点总讲解(学生用)

阁 景点讲解:

导游线路:西大门—前庭—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展厅)—藏书楼—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东园—百鹅亭—凝晖堂—麻将馆—花轿厅—秦氏支祠—南园 讲解一:天一阁概况、西大门(3分25秒)

要点:1)天一阁的地理位置、历史、特色及布局;

2)匾额及对联介绍

天一阁简介:

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26000平方米。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天一阁藏书楼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于1982年2月2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中国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占总数的80%以上。银台第博物馆展示了清代官宦人家的家居艺术和建筑艺术,获202_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麻将起源地陈列馆以三维空间展示麻将的起源及与宁波的历史溯源。建于二十年代的秦氏支祠以其独特的祠堂文化,精湛的民间工艺为游客所叹服,并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天一阁游览图)顾廷龙先生的对联: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黄宗羲之号“南雷”,登楼后感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介绍当时黄宗羲首次登楼看书的事情,详见《天一阁》。“南国书城“是1962年潘天寿先生书。

对联:建阁阅四百载,藏书数第一家。由沙孟海书写。对联:好事流芳千古,良书播惠九州。讲解二:前庭、东明草堂(照壁)(4分22秒)要点:1)天一阁主人介绍;

2)前庭内照壁作者、名称、艺术特色介绍; 3)獬豸及东明草堂介绍。

天一阁主人介绍:

天一阁为明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所筑。范钦(1505-1585),字尧卿,号东明。嘉靖十一年,即范钦二十七岁时,中进士,出任湖广随州知州,人为工部员外郎,江西袁州知府,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政使,陕西、河南等省地方官,后又巡抚南赣汀漳诸郡,累官至兵部右侍郎。他的宦迹遍半个中国。

范钦爱书如命。每到一处,就刻意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对无法购置的书就雇人抄录,经史百家之书,兼收并蓄。他把各地搜集到的书籍,寄回原籍宁波月湖之滨的故宅。“东明草堂”为他的藏书处。

范钦生性耿直,不畏权贵。他在任工部员外郎时,因顶撞皇亲武定候郭勋,郭勋在皇帝面前诬害他,因此含冤下狱,受廷杖之责。出为袁州知府时,因秉公执法,又得罪了严世藩。严世藩想罗织罪名害他,严嵩劝阻说:“范钦是连武定候郭勋也敢顶撞的人,如此强项,你若参他,反倒让他出名了。”严世藩见身为宰相的父亲尚且忌惮他,只得作罢了。范钦见严嵩当权,朝政日废,就在兵部右侍郎位上卸职归里。他把搜集到的各种奇书带了回来,藏于“东明草堂”。

范钦辞官回宁波后,与当时从南京兵部尚书退职回乡的张时彻和告老还乡的兵部右侍郎屠大山十分相投,诗文唱和,一时传为佳话,被称为东海三司马。范钦与书法家丰坊为邻。丰坊是江南望族,家有祖传的“万卷楼”,藏有海内珍本甚多。范钦与他研究版本,搜求古籍,并常向他借抄典籍,以充实“东明草堂”,并请丰坊为他作了藏书记。丰坊晚年得心疾,精神很不正常。藏书又多被门生辈拿走,又遇一场火灾。于是,他就将碧沚住所卖给范钦,并且写下了“碧沚园,李氏宅,售与范侍郎为业,南禺笔”。(南禺是丰坊的别号)。“万卷楼”的残余藏书也尽力范钦所有。从此,范钦的藏书更加丰富了。范钦还与江苏太仓藏书家王世贞交换转抄罕见之本,这样又使范钦藏书中增加了不少抄本。范钦藏书当时号称东南第一。

范钦是当时明州的鄞县人。公元222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当时明州分为鄞县、贸县、句章,当时的鄞县就是现在的宁波城区。

如今的天一阁所有的陈列书籍均是仿制品,只有国家领导人或国外元首等重要人士光临才给予看珍本。但也不是任由领导们翻阅的,而是有专人负责,戴上手套、用镊子翻书的,异常小心。而进西大门后,见到的左边的这幢楼是在1980年新建的书库和阅览室。那儿存放着真正的天一阁藏书。

照壁是:溪山逸马图。

系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堆塑的力作,八匹骏马在溪边扬鬃踢蹄,甩尾扭头,嬉戏嘶鸣,其形其姿,栩栩如生。画面造型粗看时比例失调,其实是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突出了画面重点。

他曾经答应为天一阁制作100幅堆塑作品。溪山逸马图上的砖雕,由右到左。“三顾茅庐”、“夜战马超”、“刘备招亲”、“貂禅与吕布”、“战长沙”、“棒打杜由”。整个堆塑作品是由槐杨树脂、牡蛎粉、桂花树脂、泥沙、海边沙等制成的。

獬豸

这个堆塑也是用槐杨树脂和牡蛎粉等制成的。(胡善成)

獬豸是会用角顶理亏的人,为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它似羊非羊,似鹿非鹿,头上长着一只角,故又俗称“独角兽”。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中,獬豸一向被视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它怒目圆睁,能够辨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其会将罪法、处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粟。自古以来,被认为是驱害辟邪的吉祥瑞物。

此处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于对中国传统司法精神的继承。在现如今法庭上也可见此獬豸。在东明草堂外有这样一个堆塑,是寓意范钦的为人,刚正不阿,正义、正直。东明草堂

系天一阁建成之前范钦的藏书处。范钦(1506—1585),字尧钦,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那么为何在东明草堂的基础上,还要建“天一阁”呢?

第一,是因为范钦藏书增多,不够空间放置,1980年重建了。

第二,是因为“东明草堂”较为潮湿,不适宜多藏书籍,故范钦另觅他处。

现在“东明草堂”为国家领导人或者是国外元首来天一阁时,座谈藏书,听导游讲解之处,听完后在进入细细观赏的地方。

为使藏书得到永久保护,于1951年在“其宅东月湖深处,构筑六间以藏书之所。”

讲解三:范氏故居(展厅)(2分49秒)要点:1)故居情况介绍;

2)朝服介绍;

3)范氏家族介绍; 4)天一阁禁约;

5)宝书楼陈列介绍。

范氏故居

原系范宅的东厅,后为范氏后裔居住生活之处。它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的精心安排,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范钦的朝服

范钦作官清廉,性格正直,不为强势而倾倒。当袁州知府时,顶撞过权倾朝野的武定侯郭勋,蒙受冤狱。是因为范钦不让郭勋的儿子买下一家人家的祖屋。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官至兵部右侍郎,同年罢官回乡,当时范钦才50多岁。这张画像是他在70大寿的时候让人所画。家族介绍

范钦活到八十岁,临终时,把家产分为两份。一份是白银万两,一份是天一阁及数万卷藏书。然后把大儿子范大冲和第二个儿媳妇(次子大潜已故)叫到榻前,任让两房后代选择。长子范大冲继承了天一阁。为遵奉先辈“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初衷,范大冲又为后辈制定族规,又拨出部分良田,用田租的收入保养藏书楼。天一阁禁约

范钦为了保护自己一生苦心搜集的藏书,采取了非常严格的措施,为后辈制订了许多严格的阁禁。例如,烟酒火烛不许上楼,藏书由范氏族中子孙共同管理,阁门和书橱钥匙分房掌管,非房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并且还规定,违反阁禁,一至三年内不得参加祭把祖宗的大典。这样就防止了书籍个人占有和书籍的分散流失。

范钦为了不使书籍虫蛀、霉变,就用芸草夹在书页中以防虫蛀;又用萤石放在书橱下收湿以防霉变。

解放以后,天一阁管理部门,经多方访求,收回了散失在各地的天一阁原藏书。宁波许多著名藏书家和他们的后裔,都把自己珍藏的书籍捐赠给天一阁保存。基中有冯孟颛“伏跗室”藏书;朱赞卿的“别宥斋”藏书;孙翔熊的“蜗寄庐”藏书以及张秀言的“樵离”藏书,杨容林的“清防阁”藏书等等,可谓百川归海。由此,天一阁藏书已逾三十万卷,其中善本书为八万卷。藏书独具特色、为国内各大图书馆所少见的有两大类:一是明嘉靖年间刻印的全国各地方志二百七十四种;二是明朝乡试、会试登科录四百十一册。这些古籍都是研究古代尤其是明朝历史、胜地、人物,风俗以及各地气象、水文、地质、矿产等宝贵资料。此外,还有不少名贵的手抄本,如明代正德年间吴氏撰辑的大型类书《三才广志》手抄本,据说从未刻印过,至今也没有发现第二部手抄本,被誉为“稀世之珍”。

天一阁内“明州碑林”,嵌置于“尊经阁”四周平砌的高墙中,有八十多块古代石碑。其中有珍贵的宋碑《赵隐居墓志铭》绍兴丙子《施饿碑》、楼钥《耕织图诗》等七方;元碑十六方。在明清碑中,有明著名书法家丰坊临王羲之《兰亭集序》,以及民族英雄钱肃乐、张煌言、陈良漠等遗墨、石刻等,成为天一阁的组成部分。天一阁海内外学者向往之地。正如郭沫若所题“好事流传千古,良书播惠九州”。

作为全国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成了名副其实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一阁发展史陈列(宝书楼)——天一阁原名“宝书楼”。宝书楼

天一阁又称宝书楼,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之间,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

范钦取“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制火之义,建筑书楼。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且在阁前凿池蓄水以防火。

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叠山理水,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范钦原有藏书7万余卷,现尚存1.7万余卷,大部分为明代刻本和钞本,不少已是海内孤本,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为特色,解放后,经文物工作者多年访求和当地藏家的慷慨捐赠,阁藏古籍已达30万卷,其中善本8万余卷,蔚为大观。

陈列是以展示天一阁藏书文化、历史、特色及发展现状为目的的立体陈列。分为“范氏天一阁”、“鄞县文献委员会与天一阁”、“人民珍惜胜明珠—天一阁藏书文化的发展”、“历代名人与天一阁”四部分,以详实的资料、图片、实物和书籍,重现了天一阁400多年中经历的风风雨雨。

讲解四:藏书楼(3分24秒)要点:1)名称及建筑格局;

2)天一阁藏书楼与《四库全书》的关系; 3)庭院的园林特色; 4)钱绣云的故事。

名称及建筑格局

随着藏书的激增,范钦的“东明草堂”已容纳不下。为使藏书得到永久性的保护,范钦就于明嘉靖四十年前后(公元1516年)“于其宅东月湖深处,构楼六间以为藏书之所。”楼用砖筑成,与住宅建筑不相毗连。楼前开凿水池,使与月湖相通,蓄水备用。范钦对万卷楼失火,许多善本付之一炬,十分惋惜。为了给新建的书楼题个能永久保存古籍的好名称,一次在披览古帖时,看到汉代学者郑玄注解《易经》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话,就把书楼定名为“天一阁”,取以水制火之义。书楼共两层,楼上是一个统间,不置隔墙,合“天 4 一”之数;楼下分为六间,合“地六”之数,象征“天一地六”。池,也取名“天一池”。

范钦建筑了天一阁,是十分得意的。当时阁内储有藏书七万多卷,多数系宋明的木刻本和手抄本,有的是稀有珍本和孤本,在当时文士学子中颇有影响。范钦也常常邀集当地的名士到天一阁饮酒谈诗。他在《上元诸彦集天一阁即事》诗中写道:阗城花月拥笙歌,仙客何当结轸过。吟倚鳌峰夸白雪,笑看星驾度银河。苑风应即舒梅柳,径雾含香散绮罗。接席呼卢堪一醉,何来心赏屡蹉跎。

可以到“天一阁”后观察一下,可以看到它与“东明草堂”、“范氏故居”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室内显得很暗,这是因为“天一阁”中没有一根电线,之所以不和其他建筑一样接入电线点上灯,是因为电线年久了容易老化,而且老化后易着火。对“天一阁”不利。天一阁藏书楼与《四库全书》的关系

天一阁珍贵书籍的遭劫是与天一阁誉满全国同时降临的。清乾隆帝久闻天一阁盛名,在他下旨营造置放《四库全书》的书楼时,特地派人到天一阁考察并测绘构造图样。以后分列的全国文渊、文源、文澜、文津、文溯、文汇、文宗七大阁都按天一阁图样仿造。乾隆帝还下旨各省采访遗书,进呈备用。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只得呈了天一阁六百三十八种珍贵的书籍。乾隆帝为嘉奖范氏进呈之功,特赏给《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共一万卷。以后又赠天一阁《平定回部得胜图》、《金川得胜图》各一套。从此,天一阁誉满全国。庭院的园林特色

天一阁不但以藏书之丰誉满全国,还以园林构筑奇特而闻名遐迩。范钦在建造藏书楼时,在楼前开有一方水池。到了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曾孙,做过礼部主事、陕西学政的范光文,请了良工巧匠,将藏书楼前的花园作了精心安排。他请名匠在天一阁周围凭借墙院,垒成一座玲现透剔的假山,遍植竹木,立一半亭于绿荫深处的白墙之隅。上有楹联写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景致幽绝。泉石林园,占地半亩,山重水复。盘陀起伏,曲径通幽,形成耐人寻味的的景致。全座假山堆成福、禄、寿三个字形,其中可看出九狮一象,移步换形,全在似与不似之间。结构疏疏密密,色彩浓浓淡淡,成为江南独具风范的园林杰作。一九三三年,在宁波热心人士的赞助下,对天一阁进行了一次大修,将原在文庙中的“尊经阁”迁建至天一阁后花园边;并把宁波拆城筑路时出土的一些碑石,移置于此,定名为“明州碑林”,与天一阁辉成一体,组成有江南园林特色的庭院。随着天一阁藏书的增多,在天一阁毗邻又新建了一座富有江南特色的三层新书院。用于储藏二十余万卷一般性古籍,与天一阁形成珠联璧合。兰亭的对联:“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其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前一句引用了《兰亭序》中的第一句,后一句的意思是:“其人”狭指范钦,泛指所有爱读书的人;“三坟”指夏、商、周;“五典”是指“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八索”是指“八卦”;“九丘”指《左传》中的“九经”。

天一池是和天一阁外的月湖相通的,所以不会干涸的。为了防止在阁内起火的时候,救火用水。

钱绣云的故事

由于阁禁森严,也使许许多多想一登天一阁者望楼兴叹。据清人谢堃《春草堂集》载:嘉庆年间,宁波知府丘铁卿内侄女钱绣芸,酷爱诗书,听到宁波天一阁有数万卷藏书,欣喜之余,为求得有登阁读书的机会,就托丘太守为媒,嫁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为妻。婚后,钱绣姜满怀登阁希望,对范秀才提出要上天一阁看书时,范秀才为难地说:“范家有‘书不出阁、女不上楼’的家规,你想登阁看书,这是万万办不到的事啊!”钱绣芸听后如雷击顶。竟至郁郁含恨而终。

阁禁之严,可见一斑。天一阁的浩劫

树大招风,从此天一阁屡遭劫夺。清道光庚子之役,英军袭扰宁波,闯进天一阁,掠取《大清一统志》及地理书籍数十种而去。

清咸丰十一年,太平军进驻宁波的前后,当地窃贼乘乱,捣毁天一阁后墙,窃运大批藏书,论斤卖给奉化一个制纸作坊的商人。

公元一九一四年,惯偷薛继谓,受书商指使,潜入书楼,晚间用小舟偷运,至少有一千余种珍贵书籍被偷。据说,被偷书籍,被奸商以高价售给洋人。

此外,还有地方上的父母官借书不还,以及零星散失和保管不善,到解放前夕,天一阁藏书只剩下一万三千多卷,只有原藏书的五分之一。许多珍籍成了断简残篇。难怪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久闻天一阁藏书,英石芸香辟蠹鱼。今日椟存珠已去,我来翻撷但欷歔。”

但是,历三百余年保存下来的这一万三千多卷古籍,仍旧是稀世珍宝,价值连城。遗存的书籍,宋元版本已为数甚少,绝大多数为明代刻本和抄本。其中以各地方志和明朝科举题名录为最名贵。宁波解放前夕,周恩来指示南下大军要保护好宁波的天一阁,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一九六二年十月二十七日,郭沫若到天一阁视察时,抚今思昔,在天一阁“兰亭”中挥笔题律诗一首:明州天一富藏书,福地琅环信不虚。历劫仅存五分一,至今犹有万卷余。林泉雅洁多奇石,楼阁清癯类硕儒。地六成之连解放,人民珍惜胜明珠。鄞县文献委员会对天一阁的帮助(详见《天一阁》一书中)

解放以后,天一阁管理部门,经多方访求,收回了散失在各地的天一阁原藏书。宁波许多著名藏书家和他们的后裔,都把自己珍藏的书籍捐赠给天一阁保存。基中有冯孟颛“伏跗室”藏书;朱赞卿的“别宥斋”藏书;孙翔熊的“蜗寄庐”藏书以及张秀言的“樵离”藏书,杨容林的“清防阁”藏书等等,可谓百川归海。由此,天一阁藏书已逾三十万卷,其中善本书为八万卷。藏书独具特色、为国内各大图书馆所少见的有两大类:一是明嘉靖年间刻印的全国各地方志二百七十四种;二是明朝乡试、会试登科录四百十一册。这些古籍都是研究古代尤其是明朝历史、胜地、人物,风俗以及各地气象、水文、地质、矿产等宝贵资料。此外,还有不少名贵的手抄本,如明代正德年间吴氏撰辑的大型类书《三才广志》手抄本,据说从未刻印过,至今也没有发现第二部手抄本,被誉为“稀世之珍”。

范钦墓的位置:在现在宁波市的鄞州茅山。墓碑上由右至左写了“明兵部右侍郎范钦墓”。再说说他临终之前,分家产时的情景。

讲解五: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3分30秒)要点:1)尊经阁变迁史;

2)明州碑林的由来及作用; 3)千晋斋名称由来及砖块介绍; 4)第二、三展室及黄宗羲介绍。

尊经阁 中国历代尊崇经学,各省、郡、县学中均建有尊经阁,用以珍藏经籍。此阁原在宁波府学内,系光绪年间重建的重檐歇山顶建筑。1935年宁波地方人士筹款维修天一阁时移建于此。

它是明清的重檐歇山顶建筑。

“尊经”是尊敬孔夫子。旧府学(相当于现如今的博物馆、图书馆)。阁内的对联:先知先觉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解释:曾经孔子说过:“先知先觉之人就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不用旁人的点拨;

后知后觉之人就是要通过先人知道,老师教学会本领的人; 不知不觉之人就是那些木纳,怎么教也不知道的人。

阁外的对联:峥嵘一阁东南美;万卷长藏天地间。这里的一阁指“尊经阁”。阁前的一对清代的狮子。还有一棵广玉兰。

明州碑林 共计有碑173通,其中近90通是1935年从宁波府学、县学等处迁来。碑林中保存了自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先后16次重修府学的碑记。还有格言、箴言、学田、学山、进士题名等碑,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内容、经费来源和人才培养情况。

民国时期,甬上学人马廉藏有晋砖千余枚,颜其藏室曰“千晋斋”。后捐赠天一阁,特辟一室陈列,仍用其名。

第二、三展室及黄宗羲介绍

族规虽是苛严,但也有破禁的。著名学者黄宗羲在宁波主持 “证人书院”,因为他是海内名宿,兼与范家挚交,这位异姓人头一个破例登上了书楼。黄宗羲在阁中读到许多罕见的书,并写了《天一阁藏书记》一文,感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事实何尝不是这样,明清以来,单就宁波来说,丰坊的“万卷楼”,全谢山的“双韭山房”,卢址的“抱经楼”,徐时栋的“烟屿楼”,都不复存在,唯独天一阁仅存,成为全国最古老的藏书楼。

自黄宗羲登楼后,能登此楼者,亦是屈指可数。宁波著名史学家全祖望也可算是其中之一。他在《久不登天一阁偶过有感》诗写道:历年二百书无恙,天下储藏独此家。为爱墨香长绕屋,只怜带草未开花。一叙追溯风流旧,十载重惊霜鬓加。老我尚知孤竹路,谁来津逮共乘槎。

讲解六:东园(明池、百鹅亭)、凝晖堂(2分)要点:1)东园建造时间及整体布局介绍;

2)东园、明池名称含义; 3)百鹅亭名称、结构介绍; 4)凝晖堂陈列品介绍。

东园

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自1959年始,平整土地,种植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初具雏型。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堆土为山,环园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筑两幢,于1986年告竣并对外开放。百鹅亭

明万历年间遗物,为墓前祭亭,原在祖关山,1959年移建于此。此亭结构精巧,雍容华丽,枋额等处雕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等图样。凝晖堂

为砖木、石柱结构的清代建筑,内陈列收藏的明清帖石,有明代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文征明小楷《薛文明甫墓志铭》等。书香墨香,相得益彰。明清法帖陈列

天一阁不仅仅收藏古籍,碑拓刻石各个方面都有涉猎。我们汇集了本馆收藏的明清两代,不同流派、风格的名家之作,有明代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文征明小楷《薛文明甫墓志铭》,明代四明书法家薛晨、薛选父子的“千字文”,清代石刻《三忠遗墨》、《老易斋法帖》等等共计54通以享游客。书香墨香,相得益彰。第一块帖石:丰坊的遗书(草书)和范钦为他题写的“跋”。丰坊(丰道生)

他在30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官至礼部主侍。在嘉靖年间时,他因大礼仪之争,他触犯了嘉靖皇帝。不久,被贬职,去职回家。他博学公文,尤其是擅长书法。家中“万卷楼”,藏书数万卷,他常常夜以继日地临摹古人书法,所以他临摹的古碑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所以,文徵明曾说过:“丰先生无一点一画不自人中来。”丰坊却因为怀才不遇,所以整天地埋头于书画林木当中。“恃才傲物,目空古今,玩世不恭。”他得罪了很多人。范钦和丰坊交往很密切,那块帖石,“碑”是《砥柱行》。嘉靖二十三年时,范钦任官江西暗察使。丰坊写了一首诗给他。“称范钦为砥柱”,草书一气呵成。笔法很好。万历八年时,范钦摹刻上石,并且在后作“题跋”。晚年时,丰坊得了心疾,万卷楼又遭火灾,穷困潦倒,寄居在寺庙里,7 死在僧舍中。第二块帖石:《兰亭集序》——21个“之”和7个“一”不同的写法。第三块帖石:文征明小楷《薛文明甫墓志铭》。第四块帖石:

《三忠遗墨》刻于嘉庆十九年,是陈良默、钱肃乐、张苍水的信笺和遗嘱。但是,是藏在范峨庭家中的。范峨庭在去世之前让其儿子摹刻上石的。并且,临摹了三人的遗像在其前面。上石的第二年,同里的周时绪题眉,后在旌忠庙殿后。1956年才移至天一阁。讲解七:麻将馆(3分32秒)要点:1)麻将起源;

2)麻将术语和宁波文化及航海业的关系; 3)陈鱼门对麻将的贡献; 4)铜像及陈列馆介绍。

四个石斛,两公两母,元代变形的石斛。

这里的假山是太湖石。假山上有:鲒崎亭和四明亭。还有在东园内的右侧有一只大铁牛。麻将起源

现代中国社会,麻将这种娱乐方式可谓是家喻户晓,但说起麻将的起源,我想几乎没有人知道,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就麻将陈列馆了。在这里我们能真正了解麻将的起源和历史,国内唯一介绍介绍麻将历史的专门陈列馆。

现代麻将最早源于中国古代的博戏,骰子、诗牌、叶子戏是博戏的主要构成,其中的叶子戏发展到后来的“马掉”,又称“马吊”,到清代中期“马吊”发展成麻雀纸牌,即现代麻将的雏形。然而原先的纸牌抓拿不便,特别是在船上风大玩时极为不顺,于是麻将发明人陈鱼门在清咸丰年间结合纸牌和骨牌的特点,制成了流传至今的现代麻将。

此种麻将一经问世,便迅速盛行南北。后来相继传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1998年6月18日麻将已被正式批准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1998年6月15日《中国麻将竞赛规则》正式编写完成。麻将运动在我国广大的城乡更是普及,流行范围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成为我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智力体育活动

麻将术语和宁波文化及航海业的关系

麻将与宁波文化息息相关,还与航海密不可分很多术语皆由宁波话改变而来。“麻将”本是“ 麻雀”的宁波方言;和牌的“和”念“hu”,也是宁波音; 宁波是个靠海的城市,航海业发达,麻将中的许多术语与航海有关:“索”象征船的缆绳和鱼网;“ 筒”象征船上的盛水桶;“万”象征船家对财富的渴望;“风”则为出海的风向,吃”渔民开饭就是吃,“朋(碰)”就是两船相碰。等等。

陈列馆里还引用了多位名人对于麻将的评说,毛泽东说,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是中医、麻将、红楼梦。梁启超称,惟有打麻将才能忘记读书,惟有读书才能忘记打麻将。

在平和堂有个麻将局坐在中间那位就是传说中麻将的发明者宁波人陈政钥(字鱼门)。铜像中一左一右各坐着一个英国人(英国驻宁波理事)和一个普通的日本商人,明显就是“三缺一”。不过不管谁坐上这个空位,都要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祖师爷他已经赢了这胡牌了。

麻将是中国博弈文化的集大成者,由马吊牌、骰子和宋代三十二张宣和牌化合而成,它的整合、流传、发展都和宁波息息相关。“麻将”两个字就源自宁波方言的“麻雀”,“和”、“停”、“嵌”、“朋”、“相公”、“搓”等麻将桌上的术语也都是从宁波方言演变而来。我们利用麻将发明人陈政钥(陈鱼门)先生(清道光年间的三品官)家族的宗祠,分“麻将的历史和文化”、“麻将与宁波”、“世界各地麻将牌展示”三部分,并配以中式、西式两间棋牌室和“三缺 8 一”的塑像向观众呈现了麻将的历史和发展,理清了麻将源流的脉络。陈列重在展示麻将运动的趣味性和益智性,旨在提倡健康文明的竞技麻将运动。目前,是国内唯一一家以麻将为主题的专题性陈列馆。陈鱼门对麻将的贡献

陈鱼门,名政钥,号仰楼。宁波人。年少时便聪明出众。曾经跟随杨启堂先生学习英文。道光二十九年选拔为贡生,后来因有功升任内阁中书。三品官衔。陈鱼门交游甚广,精通纸牌。同时也深感纸牌许多不便处,在同治三年把纸牌改为竹骨材质,继承碰和牌中的万、索、筒,一共一百零八张,改“红花”为绿色的“发”,把“白花”改为“白板”,“老千”改为“红中”,命名为“三箭”,每样四张。同时增加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风,每样也是四张。由此形成当时流行的一百三十六张一副的麻将牌。

陈鱼门整合、改造后的麻将是对前代的博戏的继承和发展,打法也由繁到简,一经问世,便盛行大江南北。杜亚泉《博史》认为:五口通商后,船舶多聚集在宁波港口,各省商贾云集在此,学会打麻将者越来越多,麻将通过他们延及津沪商埠并波及全国。

讲解八:花轿厅、秦氏支祠及史迹陈列馆(3分56秒)要点:1)花轿厅介绍;

2)秦氏支祠建筑特点、建造人及历史; 3)戏台的建造工艺;

4)南园的建造时间、布局及特色。

花轿厅介绍

藏品中最吸引人的就是放在明州婚俗厅里最显眼的“宁波花轿”。旧时姑娘出嫁坐花轿,而宁波花轿规格最高,这顶金彩炫目、华丽高贵、八抬八扶的宁波花轿上饰精雕妆金吉庆故事人物300多个,轿全高2.9米,共11层,每层雕刻手法各异,精细,耗时万工,故称“万工轿”,花轿抬起,众多雕像个个晃动。“我是花轿抬来的”这句话自然成为往日媳妇们的豪语。

宁波花轿又称万工轿,以其做工精细而著称。展出的花轿高3米,长1.5米,宽95厘米,木质透雕,漆朱贴金,给人金碧辉煌之感。

传说南宋小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幸得一个宁波村姑相救。脱险后,两人约好来年接村姑入宫,但两人所约暗号泄露,于是赵构下旨浙东女子皆封王,出嫁时可穿戴凤冠霞帔,乘坐龙凤花轿,官员遇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于是从南宋开始,宁波姑娘出嫁坐花轿的民风愈来愈盛,花轿制作也愈来愈考究。秦氏支祠

秦君安是颜料商,常往返于上海与宁波之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商人以低廉的价格把刚从德国运来的优质颜料卖给秦君安,大战结束,颜料成倍上涨,秦君安变成了富商。但在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上,秦君安因为是偏旁所生,还是遭族人的鄙视,他在家族中的身份地位仍无法提高,于是他赌气召集甬上能工巧匠,耗银20余万两,建造了这个祠堂,名“秦氏支祠”。

建于1923年到1925年,时耗20余银元。祠堂以照壁、台门、戏台为中轴线,五间两弄,前后三宸,两侧置配殿、看楼,占地2.6亩,建筑面积202_余平方米,祠堂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是宁波民居建筑艺术集大成之作。

秦氏支祠的戏台汇雕刻、金饰、油漆于一体,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戏台的屋顶由16个斗拱承托,为单檐歇山顶,穹形藻井并由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板榫搭接构成,盘旋而上,牢固巧妙,为宁波小木工艺之绝招。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马衙街西段,工艺精湛,匠心独运。

该祠以南北为纵轴线,由照墙、门厅、戏台、正殿、后殿、左右厢房等组成一个规模宏 9 大的木结构建筑群。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建筑面积2165平方米。戏台,是整座建筑中最华丽的部分,建筑面积30.25平方米,面阔6.1米,进深5.9米。藻井设计最为巧妙,由斗拱花板昂嘴组成的16条几何曲线盘旋而上直至穹窿顶会集,中间覆以“明镜”,仰视如步入奇妙境界。现在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氏支祠集民间建筑工艺之大成

秦氏支祠在布局、建筑的设计、装饰上均依据江南传统的营造格式,秦氏支祠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于一体,具有与众不同的宁波地方风格。雕饰的图案内容有婴戏图、渔樵耕读图和岳飞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故事,以及龙凤呈祥、喜鹊登梅等吉祥图案共140幅,这些图案细腻华美,对建筑起到了升华作用,图案题材和形式具有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寓意,把人的情感和祈愿寄托其上,使之具备了长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独具一格的朱金木雕是宁波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秦氏支祠的雕饰工艺是朱金木雕中的代表作。梁柱、雀替、额枋、美人靠等多采用浮雕或透雕的手法,并借助线刻造形和浮凸的块面,饰以大漆,贴以金箔,取得金碧辉煌之效果。

秦氏支祠的砖雕也颇具特色,在照壁、花墙、漏窗等处嵌以各种砖雕的人物故事和吉祥图案,造型生动逼真,雕刻刀法细腻圆润,独具风采。

秦氏支祠是南方近代优秀祠堂建筑的代表秦氏支祠系近代宁波富商秦君安出巨资所建,规模宏大,工艺精湛,保存完整,在南方留存的家族宗祠中具有代表性。

秦氏支祠是宁波商帮文化的反映

宁波是一个工商城市,近代的宁波商帮对中国商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和独特地位。秦氏宗族的代表人物、秦氏支祠的始祖秦君安即其中著名者。宁波商帮在从事商业活动的同时,又受到传统儒家思想与价值观的影响,所以他们在经商成功后,往往把大量的积蓄携归乡里,用来建造祠堂、庙宇、书院、学塾、桥梁、道路等等,反映了他们处儒、行商两不悖离的民俗民风。

秦氏支祠戏台的鹅罗顶藻井,其制作工艺之精,被行家推为浙东第一。南园

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占地3400平方米,是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96年动土,历时二年,园以水为主,水岸聚而不分,池岸迭石玲珑。池畔为临水的主体建筑“水北阁”;池南面建“抱经厅”。整个园林简洁、清晰,给人以闲适、雅逸和平静之感。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陈列(地方志博物馆)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很重视方志的编修工作,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修志的系统工程在全国展开。天一阁历来有藏志之风,现存271种明代方志,其中164种为仅见之本。1997年8月,时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的李铁映同志在全国第一次地方志颁奖会议上提议,在天一阁内创建中国地方志珍藏馆,以保存80年代以来全国修志成果,得到热烈响应。

1998年12月“中国地方志珍藏馆”开馆。202_年12月“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陈列”开放,陈列分“源远流长的中国地方志”、“天一阁和明代方志”、“中国地方志珍藏馆”三部分,以图片、实物、书籍的形式说明了方志的发展史、成果,截至202_年7月,中国地方志珍藏馆已收集了全国84.1%的三级行政区划(不含港澳台)志书,成为国内收集新编地方志最多的机构之一。

水北阁

原系晚清徐时栋(1841—1873)的藏书楼,迁建于此。徐氏字定宇,号柳泉,自幼爱读书,喜藏书。其藏书历经劫难,痴心不改。所藏多乡邦文献,名重一时。

司马第 即范钦宅第,环境幽雅,位于月湖深处,林木荫翳,规模丰敞,于1996年恢复司马第台门、耳房。

第二篇:景点讲解

景点讲解 各们游客,你们好,我是大家的导游,谭军,大家叫我小谭就可以了.欢迎大家到我们富乐山来.先给大家提个醒,大家在游览过程中,一定注意保管好自己财物及你们的安全.富乐山,距离绵阳市区二公里.被誉为“绵州第一山”。何以又称为富乐山呢?据《方舆览胜》记载,东汉建安16 年,刘备入四川,刘璋在此迎接他,他望见四川险要和富饶十分高兴,饮酒中不禁称赞:“富哉,今日之乐乎”。富乐山由此而得名,其名沿袭至今。

富乐山公园占地面积约3400余亩,大小景点40多处,采绘长廊迂回,两道正门相通,处处皆是碧翠掩映,白花争艳,曲尽通幽。富乐的主体结构分三个部分,即:豫州园,汉皇园,富乐堂,既相互映衬,又自成一格,可以说是园中之园.富乐山将给大家带来忆古访今,美不胜收的人间仙境感觉.大家请看,这座大型雕塑就是三国时期刘关张桃园结义的视觉艺术形象。恰如其分的切入了富乐山传统文化氛围。桃园结义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感人故事。东汉末年,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意欲救民扶危报效国家,奈力不从心,叹息中偶遇同乡屠户张飞得其支持,又适逢仗义亡命关羽相助,于是三人志同道合,便在张飞家的后院桃花园中饮血结盟,生死与共,结为手足之情。历史上称为《桃园结义》。

这里是豫州园.当年刘备依附曹操,曹操向汉献帝推荐他去豫州牧.该园用宋代唐庚的诗句:”富乐之名谁所留,建安年间刘豫州”命名.园内一弯池水清澈如镜,稀释荷花芬香挺拔,密匝红鱼在池中嬉游,一抹人工瀑布倚山而泻,溅起雪花般的漪涟,周边亭廊绿树倒映池中,显得格外生动盎然.沿过曲径,缓步来到绿茵覆盖的悠悠草坪,眼前便是排列有序,姹紫嫣红,互展风姿的小巧花卉盆栽,其中尤以月季花最为娇艳,难怪绵阳市民冠以市花的荣号.还有那树干挺拔,立于山腰的香樟树,不卑不亢,令人叹美.它与市花齐名戴上了市树的美冠.各位游客,如果您们愿意,可以步行缓登,到富乐山顶上,人称西蜀黄鹤楼的富乐阁。不走路也可以,为了便利游客观赏,在这绿色广场的右侧修建有一条旅游滑道。上至富乐阁下至富乐山广场,提升道长261米,下滑道长684米,垂直高度为 50余米,大家不妨坐滑车旅游吧。

雄踞山顶的富乐阁,琉璃黄瓦,古风绰绰,是富乐山风景区的标志,它高度为53.30米,共五层,总面积为6855平方米,48 个凌空飞出的翘角下都缀有一个铜质风铃,风起铃响,会把你带进一个空旷幽远神思以往的情景之中。请看吧,外观的阁楼四周圆柱上都有名人题写的牌匾对联。如正面两块:“星沉五丈原,鞠躬谋复汉,昔日顾庐真卓识;功盖三分国,遗恨失吞吴,后来决策 且深思”。上联说刘备三顾茅庐敦请诸葛亮之正确,下联讲我行我素导致虢亭失败。国势衰微的教训,对衬恰当,有褒有贬。

先生们,女士们,这幅大型油画是描述当年刘璋与刘备在此会晤的情景,当时没有照像机,这是一福想象画,但可看出他俩是貌合神离各怀其志。请大家登楼。富乐阁内二至四层的展览厅内展出了一堂精美的《三国雕苑》小型圆雕和浮雕,表现三国时期战争故事的作品共百余个。比如“桃园结义”、“三战吕布”、“千里走单骑”......每幅附有解说。在这组雕苑中可以领略到一千八百年前三国割据,群雄纷争的战乱场景,也是当时谋略战争的生动写照。这组雕塑歌颂推崇古代的英雄人物,赞美民族的智慧武勇,从而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好了,各位游客,我们接着参观下一个景点,谢谢大家.

第三篇:红旗渠景点讲解

红旗渠景点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红旗渠参观游览,我是大家的本次景区讲解员小周,预祝大家玩得开心,过得愉快。

红旗渠景区的主要景点有:分水苑、青年洞等,首先我们参观分水苑景区,分水苑所在地分水岭,原名坟头岭。红旗渠总干渠在这里分为三条干渠,改名为分水岭。走进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军万马战太行巨型浮雕。这组浮雕由安阳市园林设计室袁建国同志设计,长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个。浮雕以林州人民战太行的群体形象出现,用磅礴的气势勾勒出一幅改天换地的斗天图。整个浮雕分为四个场面:1.林县县委发出引漳人林的动员号召;2.工程技术人员实地勘测;

3、凌空除险;

4、千军万马战太行。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红旗渠”纪念亭。这是1973年建成的仿古建筑。纪念亭匠额由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题写。亭内悬挂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红旗渠的题词,反映林县干旱历史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的图片;红旗渠通水和红旗渠效益图片图表;还有当年民工修渠时用过的工具及充饥吃的野菜标本。这些都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课堂。

接下来我们将去参观青年洞景区。

“鹰咀山”是进入青年洞景区的第一景。在红旗渠之上有段崖壁,书有“鹰咀山”三个大字。举目静观,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鹰耸立于红旗渠之上,极目远望,意欲展翅腾飞。有相机的游客可以自此摄影留念,留下美好的回忆。

大家现在看到的摩崖石刻山碑,山碑是《山碑》摄制组于1990年请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片名。《山碑》是一部反映林县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故事。说话间,青年洞已呈现在我们眼前了,青年洞是红旗渠总于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青年洞景区主要景点。青年洞位于任村镇卢家拐村西,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设计流量为23秒立方米,挖土石方19400立方米,总投工13万个。

该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当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州,建渠干部群众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坚持继续施工。当时每天每人只有六两粮,为了填饱肚子,民工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他们还创造了“连环炮”、“三角炮”、“瓦缸窑炮”等爆破方法,使挖山日进度由0.3米提高到2米多。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红旗渠工程指挥部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为此工程亲笔题写了洞名。

1996年6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了红旗渠。他沿渠观看了雄伟的红旗渠,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林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题词镌刻在太行石壁上,激励全市人民将红旗渠艰苦创业精神作为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

好了,关于红旗渠的讲解到此结束了,希望红旗渠精神能成为您以后做好一切工作的精神动力,并能发扬光大。谢谢!

第四篇:如东景点讲解

如东县委党校现场教学点讲稿

如东地处位于江苏省东部、长江三角洲北翼,濒临南黄海。如东古称扶海洲原是南黄海与长江交汇形成的一块沙洲,好像是大海与长江搀扶出的一个孩子,故此得名。它形成于二三千年前的西周,唐朝时才和大陆相联。

如东名字以前也不是这个名字。1945年,才改名如东,东晋开始设立如皋县,一直到民国第一大县,1940年将原如皋县分设如西县和如皋县(如皋东乡)。1945年秋,如西县复名为如皋县;如皋县易名如东县,隶属南通市管辖。

说到如东历史就不得不说说是三个历史人物,第一个北宋名臣范仲淹,范仲淹刚过而立之年,调任泰州西溪(今东台)盐仓监,范仲淹满怀“有益天下之心”上书泰州知州张纶,建议急速修复捍海堰,以救万民之灾,于是采纳了范仲淹建议,奏请朝廷批准,并命范仲淹负责修筑泰州捍海堰。范公堤北起盐城大丰,东台,海安,如东。外出逃荒的两千余民户回归家乡,百姓得以安其生。从明代以后,人们即将阜宁至吕四的海堤统称为范公堤。传说落薪为堤,可以说范公堤是范仲淹“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的典型体现。

第二个人物乾隆皇帝,天下第一鲜是海滩贝类文蛤的别称。如东海域正好处于东海前进波与黄海旋转波的交汇处,海潮涌浪高,落差大,浮游生物集中,而长江与内河又挟带大量营养盐和有机物流入,因而水质肥美,导致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使得如东的海产品具有其他地域难以比拟的鲜美口味和独特的营养价值。202_年4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海鲜之乡”称号。拥有100多公里海滩的南通市如东县得天独厚地盛产高品质的文蛤,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如东县的文蛤就出口日本、欧洲等地,相传当年乾隆帝下江南,有扬州盐商以文蛤奉侍,乾隆品尝后,龙颜大悦,曰:此物鲜极,堪称天下第一鲜也。

第三个人物张謇。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如东:张謇仕途的出发地。张謇出生在海门,张謇的父母都是饱尝过生活辛酸的平民百姓,为了科举,当时清朝有规定“冷籍不得入试”所谓“冷籍”,在清代,即指三代以内没有做过官或三代以内不曾有人中过秀才、举人之类的家族。张家已是数世清贫。张謇老师宋先生介绍张氏父子与如皋东乡丰利张某相识。张是当地的大户,有籍在册,子弟可以应考。张謇就作为他的侄孙挽丁成礼,将吴起元改名张育才,取字树人,加入了如皋籍,得以顺利参加科举考试。四十二岁时,得中甲午科状元。如东沿海创办了大豫盐垦公司,为苏北沿海规模性开发擂响了重场锣鼓。

这是如东的历史,下面就介绍下如东现在的情况,如东处于典型的江海冲积平原,共有18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下辖共有104万人口,拥有106公里的海岸线。盛产50多种海鲜,是全国最大的文蛤和条斑紫菜生产和出口基地。文蛤,紫菜,对虾,黄鱼不但供应国内市场而且还远销日韩东南亚。

如东多年来致力于打造多张城市名片,最出名的是东方深水大港,绿色能源之都,黄海旅游胜地,中国基础教育名县,中国长寿之乡。

绿色能源,风力发电是如东县新能源产业中的支柱性产业。如东县风电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但大规模的风电开发始于202_年。202_年12月,如东风电一期10万千瓦特许权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该项目单体装机规模为当时亚洲第一、单机容量全国最大。目前如东县风力发电产业已初具规模,已建成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为85万千瓦,在建及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的风电项目为125万千瓦。其中已建成海上风电场23万千瓦,如东已打造成为亚洲最大的海上风力发电基地。截止202_年3月底,全县风电累计发电约52.25 亿千瓦时。实现减排二氧化碳627万吨、二氧化硫3658吨、氮氧化物3397吨、固体颗粒物1855吨,节约标煤近183万吨。在取得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秸秆发电也是如东县的一大特色。发电的企业是江苏国信如东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202_年9月,如东2.5万千瓦秸秆发电项目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这是国家发改委实行核准制后核准的第一个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也是国内第一家采用纯秸秆燃烧发电技术的项目。项目总装机规模2.5万千瓦,占地面积6.66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目前年上网发电量达1.5亿千瓦时,年消耗秸秆约17.6万吨,约占全县秸秆总量的15%。该项目自202_年7月正式并网发电以来,运行良好,截止202_年3月底,累计上网电量约6.17亿千瓦时。该项目每年可为如东县农户增加收入5000多万元,同时还减少了因焚烧秸秆而产生的环境污染。该项目的实施为江苏地区乃至全国推广农村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做出了示范,为今后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对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变废为宝,如东县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建设有江苏如东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总投资3.5亿元人民币、占地100亩、注册资金1500万美元,日处理生活垃圾1000吨,有效缓解了如东当地及周边地区生活垃圾的处置压力。目前,一期工程装机容量7.5MW,于202_年7月正式并网发电,二期工程装机容量9MW,于202_年12月底通过竣工验收并实现并网发电,现在上网电量达到1.01亿千瓦时。

简单介绍下我们下面要参观的洋口港,洋口港地处长江“黄金水道”和东部沿海“黄金岸线”的交汇之处,是江苏沿海能兴建10万吨至30万吨级的天然深水良港。

一、港口条件得天独厚

一是深水航道不可多得。洋口港的航道是3万年前古长江的入海通道,一般水深-17米以上,贯通太平洋主航道,是长江口以北近千公里海岸线上屈指可数的可建30万吨级港口的天然深水港址,规划建设5-30万吨级码头 160多个。二是产业腹地辐射面广。洋口港位于长三角经济圈的前沿,属于“大上海经济圈”范围,该地区拥有15个城市、1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7200万人口,是世界上六大城市带之一,腹地广阔,市场辐射能力强,是中国能源、石化、冶金的主市场,为洋口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城市群资源条件。三是要素资源充沛富足。洋口港堤外滩涂可低成本围垦成陆,作为临港工业用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境内河流交错,多条骨干河道直通长江,为港区发展重化工业提供丰富的淡水。如东是中国绿色能源之都,为临港工业区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能源。如东的海域面积有六千平方公里,海风扩散能力和海水自净能力都比较强,有利于建设大型石化产业基地。如东是中国著名的教育之乡,每年可提供各类技术人才近万人。充足的土地、水、电、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东方大港雄姿初现

202_年国务院批准了洋口港临港工业区30平方公里的海域使用权证。202_年江苏LNG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核准。202_年,洋口港区总体规划获得了交通部和省政府的联合批复。同年,洋口港经济开发区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率先获得了江苏省环保厅的批复文件。202_年,交通部批准了洋口港石化码头岸线。与此同时,洋口港临时开放连续八次获得交通部的核准,一类口岸开放今年内可望获批。围绕把洋口港建设成为连接各区域的国际通道、交流桥梁、合作平台的战略目标,如东江海联动、水陆并举,大手笔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02_年洋口港实现通航,10平方公里临港工业区、10.1公里的黄海大桥、1.44平方公里的太阳岛、1万吨重件码头LNG接收站专用码头、管线桥等港区重大工程顺利完工;10万吨石化码头、万吨级液化码头等快速推进。随着港口的全面通航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国内外大客商纷至沓来,大项目相继落户。香港保华投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202_年11月8日,一期总投资63亿元的江苏LNG隆重举行投产运行仪式。截止今年3月底,江苏LNG项目投产以来累计进船54艘,接卸总规模达500万吨。与此同时,总投资102亿元的赛得利差别化化学纤维、总投资367亿元的台湾中石化产业基地以及LNG项目二期、LNG电厂、印度博拉差别化化学纤维、石材产业园、振戎洋口能源仓储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抓紧推进。

最后用六个词形容如东:海港海韵海鲜,如诗如画如东。

第五篇:宁波导游考试天一阁讲解词

天一阁导游词资料

导游路线:西大门——前庭——东明草堂——范式故居(展厅)——藏书楼——尊经阁—— 明州碑林——千晋寺——东园——百鹅亭——凝晖堂——麻将馆——花轿厅——秦氏支祠——南园

讲解1:天一阁概况和西大门

要点:1)天一阁的地理位置、历史、特色及布局; 2)匾额及对联介绍。

各位游客: 大家好!俗话说的好:“到宁波不到天一阁,等于没有到过宁波。”欢迎大家来到我国现存历史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非常高兴能成为大家本次的导游。宁波藏书文化是浙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的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素有“南国书城”的美誉。它位于宁波城西月湖之畔的天一街上,占地2.6万平方米。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年)之间,是明代兵部省侍郎范钦的藏书之处,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成为了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总体布局有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和陈列展览区组成。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_年荣获4A级旅游风景区。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到的是天一阁的西大门了。宽大的奔马墙面石雕是天一阁欢迎各位朋友最好礼物,整个天一阁的风格从进门开始就定下了它的古朴基调。大家先看大门两侧,它是一对清代石狮。这木结构大门也是清代的构筑,门厅外侧有一匾额,上面写者“南国书城”这四个大字,这是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于1962年所书。大门两侧还有一幅对联,不知各位能不能把这副对联读一下?还是让我告诉大家吧!这是继甲骨文之后的另一种文字――钟鼎文,读作“天一遗行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是著名书法家顾廷龙先生所写。上联说的是天一阁藏书楼悠久的历史,下联讲的是第一个外姓族人、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登上藏书楼以后的感慨心情。他当时感慨道:“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后面一副对联则为近代文学,原文化部长郭沫若所写,上联是:好事流芳千古:下联是:良书博会九州。

讲解2:前庭、东明草堂(照壁)要点:1)天一阁主人介绍;

2)前庭内照壁作者、名称、艺术特色介绍; 3)獬豸及东明草堂介绍。

各位游客,请跟随我进入天一阁。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人物塑像,他就是这家藏书楼的主人――范钦。范钦,字尧卿,号东明,宁波鄞州人。他出生于一个没有财富和政治背景的家庭,完全是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勤奋学习,在明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不久后就任湖广隋州知府,到在明嘉靖三十九年升任兵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在同年十月,辞官回乡。他为官二十八年中,足迹踏遍了当时大半个中国。范钦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做官后不仅竭尽全力收藏书籍,而且勤于研读校勘,手自题笺,精细详审,最终聚藏高质量的书籍达七万卷。

在范钦后面有一幅堆塑――溪山逸马图。画面高达2米,长4.9米。是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堆塑的力作。大家看八匹骏马在溪边扬鬃踢蹄,甩尾扭头,嬉戏嘶鸣,形态栩栩如生。画面造型粗看时比例失调,其实是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突出了画面重点。天一阁的堆塑绝大部分都是他的作品。我们往上看,跳斗上还雕有三国演艺等戏剧人物。参观完这块照壁后,我们从右边的洞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大家会发现在照壁上有似麒麟的怪兽,有一个龙角,一张牛嘴,狮身,鹰爪,它叫“獬豸”。它可是古代传说中的异兽,据说它能辨是非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是正义的象征。古代各朝御史执法官员的衣服上也绣有獬豸的图案。

现在我们转过头来看这所称为“东明草堂”的房子,因为创始人范钦的号是东明,是天一阁建成之前范钦的藏书楼,又称“一吾庐”。现在的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作为会客厅,也是重要领导休息的地方。接着我们去参观范式故居。

讲解3:范式故居(展厅)要点:1)故居情况介绍; 2)朝服介绍; 3)范式家族介绍; 4)天一阁禁约; 5)宝书楼陈列介绍。

各位游客,范钦宅第的东厅,是其后代原来居住生活的地方。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范氏故居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作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这是范钦为保护藏书精心安排的。现在天一阁发展历史陈列馆,通过图片和文献来反映天一阁的风雨历程。请大家注意了:在这道小黑门和门上“禁止烟火”几个字,千万不要带火入内。

请看这幅范钦兵部右侍郎的画像,旁边这套朝服是他上朝所穿的复制品,上面绣的是麒麟,表明他是五官,而文官绣的则是禽类

现在看到的这块牌子就是范氏系氏表。范钦一直活到80岁,临终是把大儿子大冲和二媳妇(次子大潜已故)叫到榻前。他把遗产分成了两份,一是白银万两,还有一份则是全部藏书。大儿子大冲体察老父心情,继承了全部藏书,并决定。“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这几位是对天一阁作出贡献的范氏后代,他们对天一阁藏书的保护制定了许多严格的禁约,至今,天一阁里仍保存着禁牌:禁牌一烟酒切忌登楼。禁牌二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这里我们看到的这些禁牌,当时就悬挂在藏书楼。现在我们看到的人这间陈列室,是范钦藏书楼的一个缩影,明朝郡守王原相立的“宝书楼”扁额挂于后壁,楼上六间通一,于书橱分割。而保护古籍最令人瞩目之处,当推芸香避虫、英石吸潮。这就是芸香草,是古人通常采用的一种书籍防虫药物。

讲解4:藏书楼

要点:1)名称及建筑格局;

2)天一阁藏书楼与《四库全书》的关系; 3)庭园的园林特色; 4)钱秀云的故事。

各位游客,现在来到的地方就是天一阁的主体建筑了——藏书楼。也叫宝书楼,是范钦存放书籍的的地方。这是一座重檐重楼硬山式建筑,坐北朝南,前后开窗,空气流通。楼上一大间,楼下并排六间,合“天一,地六”之意。据说范钦有一天在看书时,读到《周易》书中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他认为书最怕火,而水则能克火,受启发而设置了这座楼。并将东明草堂改称为天一阁。天一阁建筑整齐古朴,天花板上的藻井图案,都印以水纹和古代水兽,象征以水制火。天一阁的建筑作为藏书楼的模式,影响深远。清朝的乾隆皇帝就指令收藏四库全书的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文津阁等七处藏书楼,都要仿照天一阁的式样和结构建造。

现在我们所看到这个庭院,极具有江南园林特色,小巧精致,池水清澈,与书楼浑然一体。过去的藏书楼四周都是花园,以防失火可救。到了清初,范钦曾孙范光文又请来名匠在池边堆筑假山,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老人牧羊,假山中许多动物的神态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大家不妨到处找找看这九狮一象在哪呢?看还有美女照镜子呢,这个美女就是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钱绣云了。据记载,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聪明才女,为了能登楼读书,就托邱太守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以为可以如愿以偿上楼看书了,但她万万没有想到成了范家的儿媳妇还是不能登楼看书,因为族规不准妇女登楼。最后她含恨而死,就变成了这块石头,日夜守望着天一阁。

讲解5: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 要点:1)尊经阁变迁史;

2)明州碑林的由来及作用;

3)千晋寺名称的由来及砖块介绍; 4)第二、三展室及黄宗羲介绍。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藏书楼的北面,大家都知道宁波每年都会收到台风的特别照顾。在1933年,天一阁就被台风吹倒东墙,受损严重,而范氏族人已无力维修这座文化宝库。宁波地方人士组成重修天一阁委员会,筹款维修天一阁,并将宁波府学内的尊经阁连同当地保存下来的历代碑石移建到天一阁后院,建立了“明州碑林”。

这座古建筑物就是尊经阁,中国历代尊崇经学,各省、郡、县学中均建有尊经阁,用以珍藏经籍。这座光绪年间重建的二层三檐歇山顶建筑,气势磅礴,许多佛教建筑的尊经阁都没有他庄严雄伟。

周围的明州碑林,一共有173方,其中近80多仿是1935年从宁波府学、县学等处迁来的。把出土的或被废置的古代碑碣集中起来建成碑林,这是保护文物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半个世纪来,宁波各地的碑石移到这里才得到有效的保护。碑文记载了宁波历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教育等情况,成为“刻在石头上的地方史书”,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进入千晋斋。它有三个展厅,首先看到的这间藏有样式大小不一的晋砖,是有民国时期马廉教授在宁波拆毁城墙,改建马路时收集的,一共有千余枚,故称为“千晋斋”。后来将其捐赠天一阁,特地开辟一间陈列室,仍然沿用这个名字。

第二展室是展示了宁波许多著名的藏书家捐献给天一阁的部分收藏品,其中有冯真群,张季言等藏书家的献书词,表达了他们将辛勤积累的藏书与天一阁并存和造福于后人的良苦用心。

最后一个展室是历代登上藏书楼的著名学者的事迹介绍。第一个破例登上天一阁藏书楼的外姓族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他在康熙十二年登上天一阁,范氏后代规定非各房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黄宗羲不仅阅读了天一阁的所有藏书,并且还为天一阁的藏书编制了目录。这些都是有幸登上天一阁的学者。讲解6:东园(明池、白鹅亭)、凝晖堂 要点:1)东园建造时间及整体布局介绍; 2)东园、明池名称含义; 3)百鹅亭名称、结构介绍; 4)凝晖堂陈列品介绍。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了东园,它原本不属于范家范围,是政府为了适应旅游需要而扩建的。自1959年始,平整土地,种植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将碑林潜入围墙,园林才初具雏型。它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千平方米,故称东园,而且和明池的“明”字相连,合起来读就是范钦的号,也有纪念范钦的含义。

这座明代晚期的石亭,1959年移建于此,因原为墓前祭亭,所以是平顶结构的,与大家平时所看到的亭子缺少了屋顶屋檐。它是明万历年间遗物,在古代大族清明祭祀的时候,要杀很多鹅来祭天,祭地,祭祖宗,所以称它为百鹅亭。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凝晖堂,它是砖木、石柱结构的清代建筑,里面陈列收藏的是明清帖石,有明代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他的石刻水平已经非常接近临摹本。还有范钦遗留下来的明代从贴刻石共二十六万册,这些金石括本,是乾隆年间史学家全祖望再次登阁时发现与整理出来的,这些宝贵的碑碣括本对于我们研究明清书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讲解7:麻将馆

要点:1)麻将起源;

2)麻将术语和宁波文化及航海业的关系; 3)陈鱼门对麻将的贡献; 4)铜雕及陈列馆介绍。

各位游客,说起麻将这种娱乐方式可谓是家喻户晓了,但说起麻将的起源,我想几乎没有人知道,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就麻将陈列馆了。现代麻将最早源于叶子戏,到后来的“马掉”,又称“马吊”,到清代中期“马吊”发展成麻雀纸牌,就是现代麻将的雏形。

宁波市麻将的发源地,麻将术语与宁波文化息息相关。如“麻将”本是“麻雀”的宁波方言;和牌的“和”念“hu”,也是宁波方言。宁波是个靠海的城市,航海业发达,所以麻将中的许多术语与航海有关:“索”象征船的缆绳和鱼网;“筒”象征船上的盛水桶;“万”象征船家对财富的渴望;“风”则为出海的风向等等一些术语。

原先的纸牌抓拿不方便,特别是在船上风大玩时特别不顺,于是麻将发明人陈鱼门在清朝早期,结合纸牌和骨牌的特点,制成了流传至今的现代麻将。这种麻将一经问世,便迅速盛行南北。后来相继传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1998年麻将已被正式批准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

在这里我们看到三个铜像,铜像中一左一右各坐着一个英国人和一个日本人正在和陈鱼门打麻将,明显就是“三缺一”,有兴趣的游客可以上前去凑凑热闹,拍张照片留念。目前这是国内唯一一家以麻将为主题的专题性陈列馆。陈列馆里世界各地各式的麻将都有保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研究一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院子里的地和墙壁都是有各式各样的麻将镶嵌而成。柱子上的对联也很诙谐的刻画了打麻将者的模样和心态。

讲解8:花轿厅、秦氏之祠、南园 要点:1)花轿厅介绍;

2)秦氏支祠建筑特色、建造人及历史; 3)戏台的建造工艺;

4)南园的建造时间、布局及特色。

各位游客,现在展出的是宁波花轿,又城万工轿,以做工精细而著称。眼前看到这个金碧辉煌的花轿高3米,长1,5米,宽95厘米,曾运送北京参加过非物质文化展,大获好评。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是秦氏支祠。它融合了木雕、砖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于一体,具有与众不同的宁波地方风格。为何称为支祠呢?秦君安因为是偏旁所生,在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上,遭族人的鄙视,他在家族中的身份地位无法提高,于是他赌气召集甬上能工巧匠,耗银20余万两,建造了这个祠堂,名“秦氏支祠”。

秦氏支祠戏台是整幢建筑最华丽的部分。戏台屋顶由十六个斗拱承托,戏台的穹行藻井由千百块经过雕刻板榫搭接构成,尤其是朱金木雕更让整座戏台变得金碧辉煌,被行家推为浙东第一。大家抬头看台顶,从里面看盘旋上升,就像个大号的扩音喇叭,这就是演员在戏台唱戏不用麦克风,也能让大家清晰的听到的缘故,叫人不得不佩服古时候人的聪明才慧和独具匠心。

现在秦氏支祠的大堂内设有为国内著名藏书楼介绍的展览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去参观。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的南园,该园占地3400平方米,是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96年动土,用了两年的时间,园内主要以水为主,水岸聚而不分,池岸迭石玲珑。池畔为临水的主体建筑叫“水北阁”;池南而面建的叫“抱经厅”。整个园林简洁、清晰,给人以闲适、雅逸和平静之感。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去参观天一阁的最后一个景点,中国地方志珍藏馆。所谓地方志就是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文献,在我国古代史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馆里收藏全国各级各地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天一阁是收藏明代地方志最多的单位之一,其中有164种在《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为仅见之本,可称为海内孤本。

各位游客,天一个博物馆游览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

天一阁景点总讲解(学生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