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农业大学数值分析202_考点总结
202_中国农业大学数值分析考点总结
1、考试时间:1月14日上午9点(2.5-3个小时)
2、考试地点:一教401或者一教圆厅,考前一到两天会在邮箱发布每个人所在考场
3、考试工具:计算器、几张干净的草稿纸、证件
4、答疑时间:1月12日上午9点-下午2点;答疑地点:理学院407
一、题型:(1)填空题6-7个,每题两分,共计12-14分(2)计算题、证明题、公式推导题、简述(可能考比较)
二、具体内容 第一章
1.2(1)五个概念:绝对误差(限)、相对误差(限)、有效数字;
(2)数值运算的误差估计:估计函数的误差(一元、多元)
1.3(1)算法稳定性概念;(2)设计算法五个原则 注意:本章习题很重要 第二章:分值 15分
(1)牢记拉格朗日、牛顿公式及余项公式(2)差商的计算(牛顿)(3)关注差商的性质3(4)埃尔米特差值,用两种方法构造(基函数、承袭性)(5)掌握为什么要分段低次插值;计算分段线性插值、分段三次插值
(6)简答题:简述样条插值过程(没看PPT2-6)第三章(1)最佳平方逼近和最小二乘法会做题 第四章分值15分
(1)机械求积公式的定义;代数精度的求法(2)插值型求积公式定义和判定方法(2条)(3)会求求积公式的余项
(4)牢记梯形公式、辛普森公式、柯特思3个公式,会推导余项
(5)会计算复合求积公式
(6)高斯求积公式的定义;推导一个点两个点的高斯-勒让德公式,会计算(不)。
(7)定理证明:
1、插值型求积公式充要定理;
2、高斯点充要条件定理(不)第五章
(1)会用五种办法解方程组:高斯消去法、列主元素法、三角分解法、平方根法(包括改进的平方根法)、追赶法(2)会计算矩阵向量常用范数,2分,填空题(3)会计算矩阵条件数,判断病态
第六章(1)三种迭代法的构造和矩阵形式推导;(2)判断是否收敛(无定理)(PPT6-3 27疑问)第七章(1)不动点迭代法收敛判断:共四个定理(2)判断收敛的速度(3)牛顿公式推导(4)定理:牛顿局部收敛2阶证明 第九章
(1)会推导欧拉五个公式(用差商代替求导来推导,用数值积分办法推导)
(2)会求局部截断误差(所有、特别作业7、8、11、12 例题7、8)
(3)一阶微分方程租和高阶微分方程会计算
总结:
1、3+3+5共11个公式(1)牢记拉格朗日、牛顿公式及余项公式(2)牢记梯形公式、辛普森公式、柯特思3个公式(3)欧拉五个公式
2、定理:第二章余项;第四章两个冲要;第七章一个收敛(牛顿)定理
最后一个题目:三选一
(1)总结本学期学过的加速方法1松弛法:待定系数法、松弛法(解方程组的)答三个满分写出一般规律;2基于误差分析埃特金、史蒂芬逊龙贝格(忘记记下来的一种)
(2)讨论两种非线性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3)简述样条插值的构造思路
第二篇:数值分析总结
一:1.数值分析的特点:1)首先要有可靠的理论分析,以确保算法在理论上的收敛性和数值上的稳定性。2)其次要对计算的结果进行误差估计,以确定其是否满足精度。3)还要考虑算法的运行效率即算法的运算量和存储量。
2.数值分析的误差种类:1)截断误差:模型的准确解与数值方法准确解之间的误差。
2)舍入误差:实数形式的原始数据与有限字长计算机数据间的误差。
3.算法的数值稳定性与病态问题:1)若某算法受初始误差或运算过程中的舍入误差影响较小,则称为数值稳定。2)若微小的初始误差都会对最终结果产生极大的影响,则称之为病态问题。
二:1.Runge现象及其解决方法
Runge现象即高次插值的振荡现象,指增加节点固然能使插值函数 p(x)与被插值函数f(x)在更多的地方相等,但在两点之间p(x)不一定能很好地近似f(x),有时候误差非常大。
解决方法:分段低次插值(将插值区间分成若干小区间,在小区间内用低次插值)
2.样条插值思想:插值函数p(x)在插值区间[a,b]上有二阶光滑度,在分段的小区间
[xk,xk+1]上是低次多项式,同时满足p(xi)=yi.三:理解逼近问题与拟合问题:1)逼近问题:函数f(x)在区间[a,b]具有一阶光滑度,求多项式p(x)是f(x)-p(x)在某衡量标准下最小的问题。2)拟合问题:从理论上讲y=f(x)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实际中,仅仅从一些离散的数据(xi,yi)(i=1,2…)是不可能求出f(x)的准确表达式,只能求出其近似表达式φ(x)。
插值问题与逼近问题的特点和区别:1)相同点:它们都是求某点值的算法。
2)不同点:A,被插值函数是未知的,而被逼近函数是已知的。B,插值函数在节点处与被插值函数相等。而逼近函数的值只要满足很好的均匀逼近即可。C,求p(x)的方法不同。
四:Romberg求积法和Gauss求积法的基本思想:
1)复化求积公式精度较高,但需要事先确定步长,欠灵活性,在计算过程中将步长逐次减半得到一个新的序列,用此新序列逼近I的算法为Romberg求积法。
2)对插值型求积公式,若能选取适当的xk.Ak使其具有2n+1阶代数精度,则称此类求积公式为Gauss型。
五.Runge-Kutta方法的基本思想:
借助于Taylor级数法的思想,将yn+1=yn+hy’(ξ)中的y’(ξ)(平均斜率)表示为f在若干点处值的线性组合,通过选择适当的系数使公式达到一定的阶。
第三篇:数值分析学习总结感想
数值分析学习感想
一个学期的数值分析,在老师的带领下,让我对这门课程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门课程是一个十分重视算法和原理的学科,同时它能够将人的思维引入数学思考的模式,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可以合理适当的提出方案和假设。他的内容贴近实际,像数值分析,数值微分,求解线性方程组的解等,使数学理论更加有实际意义。
数值分析在给我们的知识上,有很大一部分都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让我的生活和学习有了更加方便以及科学的方法。像第一章就讲的误差,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没有太过于注意误差,所以对误差的看法有些轻视,但在学习了这一章之后,在老师的讲解下,了解到这些误差看似小,实则影响很大,更如后面所讲的余项,那些差别总是让人很容易就出错,也许在别的地方没有什么,但是在数学领域,一个小的误差,就很容易有不好的后果,而学习了数值分析的内容,很容易就可以将误差锁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在这一范围内再逼近,得出的近似值要准确的多,而在最开始的计算中,误差越小,对后面的影响越小,这无疑是好的。
数值分析不只在知识上传授了我很多,在思想上也对我有很大的影响,他给了我很多数学思想,很多思考的角度,在看待问题的方面上,多方位的去思考,并从别的例子上举一反三。像其中所讲的插值法,在先学习了拉格朗日插值法后,对其理解透彻,了解了其中的原理和思想,再学习之后的牛顿插值以及三次样条插值等等,都很容易的融会贯通,很容易的就理解了其中所想,他们的中心思想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是使用的方式却是不同的,这不仅可以学习到其中心内容,还可以去学习他们的思考方式,每个不同的思考方式带来的都是不同的算法。而在看待问题上,不同的思考方式总是可以快速的全方位的去看透彻问题,从而知道如何去解决。
在不断的学习中,知识在不断的获取,能力在不断的提升,同时在老师的不懈讲解下,我逐渐的发现数值分析所涵盖的知识面特别的广泛,而我所需要学习的地方也更加的多,自己的不足也在不断的体现,我知道这只是我刚刚接触到了数学的那一角,在以后我还会接触到更多,而这求知的欲望也在不停的驱赶我,学习的越多,对今后的生活才会有更大的帮助。
计算132
2013014923
张霖
第四篇:202_个人总结 - 中国农业大学
202_个人总结
科技处 龚元石
202_年是我校继续深化改革的一年,五大改革(教学、后勤、财务、校产、人事)全面启动,为我校走跨越式发展之路拉开了序幕。围绕我校党代会确定的“1231”工作思路,科研改革更是先行一步,从1月份开始,科技处组织专家起草《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创新行动规划纲要》,经广大教师充分讨论和修改后,报学校党委常委会暨校长办公会讨论并通过。《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创新行动规划纲要》的实施,将对我校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全面提升科研、教学和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凝聚优秀创新队伍,争创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教师和科技处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2_年科技工作成绩显著,特别是在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和科研经费的增长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基本实现了年初确定的“2122”计划目标,即:2个国家级奖,1个973项目,200篇SCI、EI论文,2亿元的科研经费。
(一)、努力争取国家重大项目,科研经费突破2亿元
面对激烈的竞争,牢牢抓住973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植物转基因专项等重要国家级科研计划,针对各类项目的特点,组织校内相关人员通报立项背景,分析我校的优势,确定适宜的申报策略,组建最优团队,力争做到竞争力最强。通过组织多次预答辩,做到立项把握性最大,向管理要效益,由效率出成绩。202_年到位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达我校科研经费历史最高水平,比去年增长30%。“973”项目“作物高效抗旱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基础”被批准,经费为2450万元。参加申报的2个课题“重要农林危险入侵生物可持续控制的策略和途径”、“新型杀菌抗病毒及免疫激活先导与靶标”也获得资助,我校主持的“973”项目总数为5项,仍居全国高校第3位,奠定了我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今年共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9项(去年为61项),重点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3项,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1项,主任基金2项,批准经费总额202_万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平均资助率为29%,超过基金委平均资助率近9个百分点。基金项目在北京市排第3,在全国高校排名第19位。863计划,瞄准 “数字农业关键技术”、“优质高产育种技术”、“生物制药关键技术”三个重大专项,所申报的课题全部中标,批准经费202_万元;植物转基因专项,采取将有关信息全校通报,再组织有关人员讨论分析各类项目的背景、优势单位,确定我校申报的优势课题,凝集全校相关研究的队伍,力争找准、站稳、获准,批准经费202_万元。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小城镇现代服务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的获准和参与教育部人文重大项目课题“中国农村与农民问题研究” 课题的研究,标志着我校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社会科学研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到目前为止,本累计申报各类项目756项,批准286项,待批
37项,批准经费近1.4亿元。
(二)、科技成果再创辉煌
202_年我校科技成果获奖成绩显著,“猪高产仔数FSH基因的发现及其应用研究”通过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评审(全国高校系统主报获奖仅此1项),“黄淮海平原持续高效农业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评审。202_我校8项成果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另外,有6项成果分别通过教育部、北京市、农业部评审,并已推荐申报202_年国家奖。
202_共有41项成果通过省部级成果鉴定,比202_年增长52%,鉴定的成果水平进一步提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的37项,其中8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体细胞克隆牛与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牛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经专家鉴定,研究水平居国际前列,成为今年我校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为了激励SCI、EI论文产出,学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我校SCI、EI论文数量和质量的暂行规定》。SCI、EI收录论文数量持续增长,202_年我校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SCI、EI收录论文192篇,比去年增长45%。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起草出台了《中国农业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这是我校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较系统和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它对保护我校的知识产权、鼓励广大师生员工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我校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今年我校申请专利107项,其中发明专利66项,实用新型专利41项,是我校以往年平均专利申请量的6倍。授权专利计24项,其中,发明8项,实用新型16项。登记计算机软件12项,获得证书12项。申请植物新品种权1项。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的202_年又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全国经历了抗击“非典”战争的严峻考验,北京成为“非典”的重灾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科技处全体同志与广大科研教师团结一致,一手抗“非典”,一手抓科研工作,没有丝毫放松。学校组成了“SARS研究攻关小组”,科技处工作人员和科研小组成员不怕牺牲,在“非典”最为严重的时期,深入云南和广东等地,采集野生动物样品,通过攻关研究,我校于6月1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研究结果,为“SARS”研究做出了贡献。
(三)、成果转化与横向合作全面推进
今年我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横向合作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积极应对国家和地方的科技政策,多方筹划,成绩显著。组织申报农业科技跨越计划4项,其中“符合HACCP规程的牲猪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试验示范”批准立项,经费120万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批准8项,经费440万元;申报北京市项目112项,其中35项获得资助,批准经费722万元;申报上海科技兴农攻关项目4项,资助经费115万元;天津市校合作项目10项,预计5个项目中标,经费100万元左右;云南省校合作项目批准5项,经费400万元;福建长富规划项目1项,经费160万元。
积极参加农业部组织的“农业科技年”活动,推动我校科技成果转化,参加了10余个科技成果洽谈会、交易会和专家地方考察,足迹遍布全国14个省、市,分别是:辽宁沈阳、福建南平、福建福州、甘肃天水、内蒙古敖汉、江苏盐城、新疆昌吉、山东聊城、辽宁盘锦、山东青岛、河北沧州、陕西杨凌、河北曲周、安徽金寨等。
(四)、重视科研基地建设
科研基地是我校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平台,科技处始终把科研基地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为此专门设置了科研基地管理科,由专人负责管理和协调工作。今年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通过了科技部的评估和验收,其中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考核结果为良好,争取到300万元仪器设备更新改造费;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任务于年初结束,8月底专家组进行了现场验收,科技部于10月正式发文通报该实验室通过验收。由我校武维华教授牵头,争取到了国家植物转基因研究中心(北京)基地之一,承担国家植物转基因研究任务。
另外,我校的四个国家级中心也陆续面临验收和认证工作,四个中心是我校科研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科技处将努力组织协调好各方面的力量,为中心顺利通过验收努力工作。今年申报了功能乳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将按照教育部“调整研究方向”、“与地方共建共管”的指示,与北京市共同建设。完成了“农产品”和“牧草与草坪草种子”两个农业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机构调整工作。申报成功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检测机构,纳入农业部与北京市批准的筹建计划中,并组织我校有关优势研究领域编写研究中心重点建设的建议书,为今后研究中心的申报奠定基础。
(五)、211工程建设
202_年9月,211办公室的管理职能由研究生院转到科技处,今年是“十五”“211工程”项目实施的第一年,确立了紧紧围绕“211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为中心,积极组织开展工作,完成了以下工作:实施211工程项目建设,组织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17位负责人在项目责任书上签字,确保项目及时启动实施。对“九五”“211工程”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并广泛征求学校有关部门、项目单位的意见后,完善了6个管理办法,形成了《中国农业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文件》,包括: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仪器设备采购与管理暂行办法、招投标实施管理暂行办法、专项资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资金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等。同时制定了从计划申请到验收的各种管理文件,使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
组织招标工作,“211工程”办公室暑期牵头组织并完成了设备采购招标文件,为招投标的实施做好了前期准备。学校成立了设备采购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组织四次招标,即计算机、外贸代理机构和生化类、分析类、显微镜类、常规及工程类的仪器设备以及图书馆存储网络系统项目的邀请招标。特别是生化类、分析类、显微镜类、常规及工程类设备开标、评标大型会议的组织工作,经过周密安排和部署,确定了封闭式、分组、再集中的评标方案,解决了因招标品目多(74个)、投标单位多(53家)、投标文件多带来的不便,并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了工作。今年中央专项资金共拨款4600万元,各单位计划为3623万元,截止12月19日,已完成订购设备3429万元,尚有1170多万元未签订合同。
(六)、经验体会及努力方向
202_我校科研项目和成果的重要突破,是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校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在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配合下,特别是在主管科技副校长孙其信教授的直接指挥下取得的。也与科技处全体人员勤奋扎实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中国农业大学面临着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任务,科研水平和成果产出是重要的指标,这就要求我们在科研管理上不断创新、勇于改革。
在抓科研方向上:我们坚持学校的科技工作要围绕《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提出的重点任务,要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提供技术支撑。要努力把我校办成代表国家水平的农业科技研究与发展中心;解决制约国家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重大技术与理论问题的基地;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创新的源头;要与国际接轨,是国内外农业科技交流的纽带。要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和建设重要科研基地,形成一支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结构合理的科技队伍。
在科技管理上:坚持“山高人为峰”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注重实效,鼓励教师和科技管理人员提前进入国家和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划和计划制订,组织项目申报和验收等有的放矢,实行预答辩制度,极大地提高了项目的汇报质量,项目审查严格把关。对青年教师、回国人员和有思路但又缺乏经费的科研人员设立启动经费,以帮助年轻科研人员上路和鼓励产出。在科技处内部管理方面,坚持两周一次请教授给管理人员上课,使科技处管理人员及时“充电”,既学到相关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了解国际前沿,同时加深了对老师科研工作的了解。
今后努力的方向:坚持“长远目标、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局部突破”的发展思路,注重“两个加强”和“三个结合”,重点加强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两大发展方向的科技工作。要把“人才-基地-项目”有机地结合,要把“传统农学-生物-工程技术”结合起来。牢牢抓住国家农业相关的重大项目,认真组织力量,争取项目,确保科研经费持续增长和科技成果产出。202_年的“3132”计划目标:3个国家级奖,1个973项目,300篇SCI、EI论文,2亿元的科研经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0项以上,国家级和省部级奖15项以上,专利申报150项以上。要进一步建立激励机制,促进SCI论文数量快速增长和质量提高,影响因子大于10至少2-3篇。也要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的力度,特别要加强对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关键问题进行攻关研究。在202_年开始实施《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创新行动规划纲要》,根据规划的内容,在四个科技创新平台上组建若干科技创新团队,进一步凝聚科技创新队伍,规范学校科研房屋资源的有偿使用办法,规划和开始建设上庄科技园。在教育部科技司、农业部科教司和科技部农社司的领导下,进一步推进“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联盟网站”的建设。(202_年12月31日)
第五篇: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科研总结报告
202_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目录
一、202_科技工作总结................................3
(一)科研项目与经费........................................................................3
(二)科技成果产出............................................................................4
(三)科研基地建设............................................................................5
(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6
(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6
(六)科研管理机制创新....................................................................7
(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等工作..................................................8
二、附图................................错误!未定义书签。
图1、202_各部委到校经费比例...........错误!未定义书签。图2、202_—202_年到校经费.......................错误!未定义书签。图3、202_—202_年SCI、SSCI、EI收录论文错误!未定义书签。图4、202_—202_年SCI收录论文...............错误!未定义书签。图5、202_—202_年EI收录论文..................错误!未定义书签。图6、202_—202_年授权专利.......................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附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表1、202_各类项目到校经费...............错误!未定义书签。表2、202_各学院科研经费...................错误!未定义书签。表3、202_各学院SCI、SSCI、EI收录论文错误!未定义书签。表4、202_获奖科研成果.......................错误!未定义书签。
表5、202_鉴定科研成果.......................错误!未定义书签。
表6、202_植物新品种权授权和审定动植物品种错误!未定义书签。表7、202_软件著作权登记...................错误!未定义书签。表8、202_授权专利...............................错误!未定义书签。表
9、现有省部级以上实验室、中心及野外台站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202_科技工作总结
202_,我校科技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顶天立地”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班子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校师生员工和科研院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了本科技工作任务,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科技成果产出、科研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和服务“三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显著增强了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撑能力,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十一五”科技工作目标,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进一步夯实了科技工作基础。
(一)科研项目与经费
202_年到校科研经费8.9亿元,比202_年增加了38%。纵向经费仍占主体(90%),国家和行业重大项目的经费比重增大,农业部来源经费比例达49.5%。202_-202_年累计到校经费22.6亿元,已提前实现了“十一五”经费比“十五”经费(9.3亿元)翻一番的目标。
202_组织申报各类项目1398项,批准项目742项。其中:新增转基因重大专项重点课题34项,获批经费预算额度达到2亿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等新增课题60项,批准经费近4000万元。新增公益性行业科技项目7项,经费1.3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149项,经费5200余万元,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率为29.3%,创我校近年最好成绩;我校倪中福教授和申建波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新增各类人文社科项目143项,总经费1423万元,其中首次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获批46项,到校经费近1800万元。横向项目合 3
同292项,合同经费8154万元。
(二)科技成果产出
202_我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6项,获奖总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五。202_-202_年全校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1项,提前完成学校“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中的获国家级奖目标(15-20项)。李宁院士主持完成的“鸡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及其育种应用”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李洪文教授主持完成的“北方一年两熟区小麦免耕播种关键技术与装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校参与完成的“商品包装、储运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都市型设施园艺栽培模式创新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南方蔬菜生产清洁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吉林玉米丰产高效技术体系”、“粮食保质干燥与储运减损增效技术开发”5项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_年我校还获得省部级奖励35项,其中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4项、中华农业科技奖7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和农业技术推广奖17项;其他省级科技奖7项。
202_全校获授权专利155件,其中发明120件,实用新型35件,专利授权量比202_年增长56%。申请专利334件,其中发明279件,实用新型50件,外观设计5件。202_我校31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获得软件著作权132项,农业植物新品种权授权1项,植物品种审定4项。
202_年我校论文被SCI、SSCI、EI收录1404篇,比上年同期增长10%,其中SCI收录论文970篇,EI收录428篇,SSCI收录6篇。数量增长的同时,质量也在稳步增长,影响因子大于5.0的论文28篇,在相关学科顶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243篇,比202_年增加28%,占SCI收录论文总数的25%。金危危教授科研小组关于“葫芦科植物着丝粒复位”的研究成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
表,并入选Nature亮点推荐。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2_年公布的统计结果,我校SCI论文数已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20位,SSCI论文数已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0位。
(三)科研基地建设
野外科研基地建设取得优异成绩,河北沽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部曲周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获得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石元春院士获得全国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者奖,王堃教授和郝晋珉教授获先进个人奖;植物生长调节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蛋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共建)、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二期项目获批建设;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农科院联合建设)、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作物遗传改良、草业科学、果树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3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通过了第二轮建设验收;依托我校的兽药安全、饲料效价与安全、家禽品质3个农业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通过国家认监委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农业部部级质检机构审查认可和实验室能力考核。
加强了转基因生物、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切实保障转基因重大专项实施。组织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检查,确保建国60周年国庆的安全稳定。202_年在科学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在教育部农林试点实践基地建设专项和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加大了对省部级科研基地的支持力度。
目前,我校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58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专业实验室4个、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研究中心6个、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1个、省部级实验室22个、省部级研究中心8个、农业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8个、农业部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4个。这些科研基地 的建设和运行,在科技创新、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围绕我国“三农”问题和国家农业产业重大需求,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服务农业的新机制、新模式。特聘推广教授领办的地方农技推广中心、都市农业技术转移中心等新模式,在全国和北京郊区等地的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以蛋鸡、肉牛、牧草、兔、奶牛、葡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依托,我校6位首席科学家和54位岗位科学家,开展了大量技术示范、成果推广培训工作;通过校地、校企等合作,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通过各种展览会,宣传学校科研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202_年我校的中农大4号、农大108等玉米系列品种推广1000万亩;农大
211、农大3432等小麦新品种推广以及冬小麦节水高产技术在河北、河南、天津等地推广1000多万亩;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推广4449万亩;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与机具成果实施5000多万亩;农大3号小型蛋鸡新增4800万只;推广加工葡萄栽培技术5万亩、人工草地建设技术120万亩。202_年我校师生下乡指导农民1.5万人次以上,培训农民12.4万人次以上。
(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为加强人文社科研究,学校成立了人文社科处。202_年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经费突破1000万元,在重大项目申报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相关SSCI/SCI收录论文(含参与作者)达到16篇,EI/ISTP收录论文10篇,CSSCI收录论文179篇。多篇文章在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Energy Economics,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Journal of Policy Modelling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
表。我校与Emerald主办的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国际期刊正式发行,获得学术界高度评价。举办了CAER第一届国际学术年会、第五届农业政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等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李小云教授等人的研究报告《财政扶贫资金的瞄准与偏离》获202_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三等奖。
(六)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学校的科技创新,202_年学校成立了“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简称“科研院”),科学安排机构设置和岗位编制,增强对科技战略研究和重大项目的“顶层设计”能力,加强了科研基地建设、人文社科研究和知识产权管理等工作。科研院成立以来,按学校设计的职能和模式高效运转,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极探索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本科研业务费等新型重要科技任务的管理模式。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决策水平,成立了中国农业大学第四届学术委员会,成立了学校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和安全委员会,筹备成立科研院科技咨询委员会。科研院的成立为我校科技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
根据学校相关要求,制定和完善科技工作的相关政策,清理校级规章制度17个。修订了《中国农业大学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法》、《中国农业大学科研项目研究助理设置及管理办法》、《教育部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启动了学校“十二五”科技创新规划、野外科研基地建设规划、人文社科振兴计划3个规划的编制工作。
完成了全国高校科技/社科统计、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统计、北京市教育资源统计、北京市科委农村发展中心农村领域科技
条件平台建设数据统计等大量科技统计工作,系统地摸清我校科技资源家底,为学校科技发展决策奠定基础。
按照教育部和学校统一部署,组织了科研助理岗位设置、人员聘用、管理协调等工作。组织全校教师填写学术道德申明表,完成1429份学术道德申明表的收回工作。开展了相关学术道德事件的调查工作。
(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等工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在202_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评比中被评为“优秀编辑质量奖”。《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办刊质量提高迅速,入选CSSCI来源期刊,影响因子从0.2 提升至0.7。202_年《中国农业大学科技要报》,关注的均为我国农业各领域的热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等职能部门通过立项、讨论等多种形式予以采纳,《科技日报》、《农民日报》、《大众科学》等新闻媒体予以采访,其中今年第10、11、12期分别刊登的“关于加快高效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的建议”、“我国耕作制度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建议”、“关于抵御干旱灾害提高农业供水保障能力的建议”均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