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案例新改张艳芝
教育案例
春风化雨 扬帆起航
——“爱的教育”教育案例
五大连池市和平镇中心小学 张艳芝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站在三尺讲台上已经二十八个春秋,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书育人不能没有爱,爱的教育不能没有艺术和教育的智慧,只有融入教育智慧的师爱才能是对学生真正的爱。爱是教育的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人民教师这一职业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班主任,不仅担负着教学工作,更担负着管理全班同学的重担。而我认为班主任工作的秘诀就是“师爱”,这种爱有一股巨大的力量。
一、爱源于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因此,为了了解学生我经常我经常进行家访,课间经常深入班级和他们聊天,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家庭情况、在家情况等等。通过与学生的交谈,我知道我班有许多单亲孩子和留守儿童,对于这样学生我平时总是多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有一种被关爱的温暖。但有时做班主任工作也有疏忽的时候,前几天我班的郑思雨同学思品作业没完成作被老师说了两句,于是这个孩子就沉不住气了,与孙老师有了抵触情绪。教育案例
当我回到办公室了解到情况后,及时找到郑思雨了解原因,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现在家里都一个孩子,而且还很娇惯,基本上想做什么就做是么,由于孙老师说她两句就受不了。我知道后就极力的开导她,告诉她老师的好意,可她的性格太倔强,一时间很难转变过来,我就与她唠了几句家常话,我从侧面了解到她是个孤独的孩子,我挺纳闷的有父母的疼爱为何是孤独的呢?我就问了一句,最近你的家里有什么事吗?她告诉我说:妈妈与爸爸感情不和经常吵架,妈妈离开家外出打工了,每天回到家里冷冷清清的,爸爸经常在外面干活,也不关心我。我感觉到眼前的这个孩子太可怜了,本应享受母爱的时刻却变得孤单。于是在班级里我就经常问一问她课堂上表现多关心她,课下经常聊天,力争走进她的心灵,在我和孙老师的教育下,她终于转变了态度,上课能够认真听讲,学习上也比较刻苦努力。
二、爱源于用心
师爱应是公平的,但有时也会对某些同学格外关心。现在我班就有两名让我特别关心的同学,因为他们是我的“左膀右臂”。一名叫李源,他先天耳失聪,八岁时做了人工耳蜗,但由于用了几年后效果不好,所以我把他放在了讲桌左边。即使这样有时也听不清,做练习时要特别注意,看他是否明白了,不明白再单独讲一遍。低年级时由于年龄小,想得少,每天有说有笑,天真活泼。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教育案例
年龄的增长,自己的口语不够清楚,怕同学耻笑,越来越不爱说话了。看到他这种自卑情绪,我每天下课与他聊天,讲一些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讨论:受不受人尊敬关键是什么?抓住他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如:学习认真,字写得好,各科老师经常在办公室表扬你;你的绘画得到美术老师的好评;每学期举行的手抄报活动中都受的全校师生的好评。李源同学终于树立了自信,学习更加努力,每周讲故事活动也大大方方的参加。另一名叫张金龙,先天视力差,看书时几乎是要把眼睛贴在书上。我把他放在讲桌右面,但是黑板上的字还是看不见,讲完课我要再单独在练习本上在给他讲一遍,做练习时我要给他读题。由于视力差,写字时经常笔画写错,我就要在本上写一个大大的字,这样他才能看清楚。由于视力差,与李源比起来比起来优点少了一些,他更是自卑。每天下课也独来独往,不与同学交流,上课时坐在那也不发言,似乎回答问题与他无关。我利用课间与他聊天,同样讲张海迪等身残志坚故事,使他明白只要自强不息,同样也会成为有用的人,也会受到大家的尊敬。另外,虽然视力差,但是你善于倾听,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因此,你的成绩比很多同学优秀。在我的帮助下,他开始大声说话了,课上也积极发言。我还教育其他同学不要歧视他们,要帮助他们。在我的教育下,班级所有学生都把他们当做正常同学。期末我也要对他们评语琢磨一番,如:能不能得到别人尊重,教育案例
看的是高尚道德,渊博的知识,能为社会做什么;未来的路是由自己决定的……
在老师的教育、鼓励下,他们乐观,对未来充满信心。语数成绩都较突出,特别是李源各科都很优秀。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的爱心是成功的原动力,对学生的热爱、理解、尊重,是教育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二篇:张芝
张芝
概述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勤学好古,淡于仕进。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自为“张有道”。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龙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称他“学崔(瑗)、杜(操或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张旭、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羊欣云:“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时号“书圣”,然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斯为当矣”。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
史料
有关张芝的史料很少,《后汉书·张奂传》仅记长子芝最知名,及弟昶并善草书。西晋书法家卫恒(公元?--291年)著《四体书势》,称:“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称善作。后有崔瑗、崔实,亦称皆工,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韦仲将谓之草圣。韦仲将韦诞(179--252年),三国魏光禄大夫,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他认为:“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崔氏法之。书体甚浓,结字工巧,时有不及。张芝喜而学焉。转精其巧,可谓草圣。”说明张芝虽以杜、崔为师,但后来居上,“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唐开元时著名书法家和评论家张怀瓘,在其名著《断书》这部中国书法史上杰出的专著中有数百字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张芝,其他历代书法家大都引用和认同韦诞、卫恒、张怀瓘、孙过庭等人的论述,张芝草圣的地位自此就赫然屹立于华夏书坛之上,永远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评价
从中国书法史发展轨迹看,从甲骨文到篆成熟于秦,始出隶体,西汉隶书盛行,但已有草书,可谓篆、隶、草、行、真各体具备,但此时行竺迟缓且有波磔的隶书和字字独立带有隶意的章草都已不能满足人们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代之而兴的是书写起
来快捷而流美的“今草”,社会上形成了“草书热”。张芝从民间和杜、崔那里汲取了草书的艺术精萃,创造了跨时代的大草,即有别于章草的“一笔书”,当时亦称“今草”,一时名噪天下,学者如云。张芝的“一笔书”,“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如流水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虽合,数意兼包,若县猿饮涧之象,钩锁连环之状,神化自若,变态不露”;“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精熟神妙,冠绝古今”;“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伯英即草书之祖也”。(张怀瓘《书断》语)
张芝的草书影响了整个中国书法的发展,为书坛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生机,被誉为中国书圣的王羲之,中年就师承张芝,推崇张芝,自认为草书不如张芝。狂草大师怀素也自谓草书得于“二张”(张芝、张旭)。草书大家孙过庭在其《书谱》中也多次提到他一生是将张芝的草书作为蓝本的,称“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中国书法史告诉我们,“自汉末至中唐六七百年间,在草书领域里涌现了韦诞、卫瓘、索靖、卫恒等这些传于书坛的人物,更有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四位光耀千古的大师,他们的师承都导源于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巨人--草圣张芝”(见马世晓《张芝创“一笔书”辨及“冠军帖”的审美新探》一文)这是历史的真实,也是客观的评价。
张芝获得“草圣”的殊荣绝非偶然,这同他的处世哲学和治学态度有密切关系。张芝出身名门,其父张奂为汉代名臣,“伯英名臣之子,幼而高操,勤学好古,经明行修,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断书》)张芝“有道”而受到朝廷赏识,下诏求贤,令其作官,而他却不屑一顾,甘作布衣,这种不贪高官厚禄洁身自爱的思想境界,令人钦佩。张芝刻苦学习书艺以至如醉如痴的精神也令人叫绝。“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卫恒《四体书势》)据《沙州都督府图经》对《张芝墨池》的记载:“张芝于此学书,其池尽墨,书绝世,天下名传。因王羲之《番书论》云:'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好之绝伦,吾佛及也。'”《敦煌古迹廿咏》中有一首《墨池咏》赞道 :“昔人精篆素,尽妙许张芝。圣草雄千古,芳名冠一时。舒笺观鸟迹,研墨染鱼缁。长想临池处,兴来聊咏诗。”张芝正是这样苦苦求索勤奋努力,才攀登上了书法艺术的高峰,其书“为世所宝,寸纸不遗”,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草圣。张芝的墨迹见《淳化阁帖》,收有五帖三十八行。张芝著有《笔心论》五篇,可惜早已失传。张芝还是一位制造毛笔的专家。
张芝季弟张昶,也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尤善章草,书类伯英,时人谓之“亚圣”。
艺术特色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
“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评价相当高,尤以草书为最。
笔迹分析
字伯英,汉酒泉人。奂子。少持高操,太尉辟公车有道征皆不至。工书,自谓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始作一笔飞白草,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水为之黑。梁武帝云:芝书如汉武爱道,冯虚欲仙。袁昂书评谓:张芝惊奇。书后品云:伯英章草,似春虹饮涧,落霞浮浦,又似沃雾沾濡,繁霜摇落。书断云:伯英章草,学崔杜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章,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著有笔心论五篇。
书法赏析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评价相当高,尤以草书为最。
“草圣”详记
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位巨匠张芝,字伯英,系东汉时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192年。张芝的籍贯,《后汉书》为其父张奂立传,说是“敦煌酒泉人也”。一字之误,讹传一千多年。直至清代训诂学巨擘钱大昕考证,确认张芝系东汉敦煌郡渊泉人。渊泉为汉代敦煌郡所辖六个县中的一个,即今甘肃敦煌市安西县。
有关张芝生平的史料很少,这与他情操高洁,不慕功名有关。《后汉书·张奂传》中仅提到“长子芝最知名,及弟昶并善草书”,虽极简略,却从中可知张芝在当时已因书法成就而享有盛名。略晚于张芝的西晋书法家卫恒在其书法理论著作《四体书势》中称:“汉兴而有草书„„
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称善作;后有崔瑗、崔实,亦称善工。”而“弘农张伯英
者因转精其巧„„韦仲将谓之草圣。”韦仲将即三国魏名臣韦诞,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根据是杜度的草书有骨力,但字划微瘦;崔瑗、崔实宗法杜度,“书体甚浓,结字工巧”,“张芝喜而学之,转精其巧,可谓草圣”。说明张芝曾师法杜、崔,但青出于蓝,“超前绝伦,独步无双”。唐朝开元时的著名书法家和评论家张怀馞在其书法理论名著《书断》里,有数百字论述张芝,确定了他在华夏书坛的重要地位。其后的历代书法家和评论家也都以肯定态度延袭韦诞、卫恒、张怀馞、孙过庭等的论述,张芝的“草圣”地位自此成为一座不可动摇的丰碑而屹立于中国书坛,闪耀着永恒的璀璨光芒。
中国文字,从甲骨文到小篆,成熟于秦,促使隶书应运而生。至西汉隶书盛行,同时也产生了草书,可谓“篆、隶、草、行、真”各体具备,但行笔较为迟缓且有波磔的隶书和字字独立、仍有隶意的章草,已不能满足人们快速书写需要,而使书写快捷、流利的“今草”勃然兴起,社会上形成“草书热”。张芝从民间和杜度、崔瑗、崔实那里汲取草书艺术精华,独创“一笔书”,亦即所谓“大草”,使草书得以从章草的窠臼中脱身而出,从此使中国书法进入了一个无拘无束,汪洋恣肆的阔大空间,从而使书法家的艺术个性得到彻底的解放。
张芝所创的“一笔书”,“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如行云流水,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这是张怀馞在《书断》中对一笔书的精辟概括,同时高度评价张芝的草书“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从而成为“草书之首”。张芝的草书给中国书法艺术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生机,一时名噪天下,学者如云。王羲之对张芝推崇备至,师法多年,始终认为自己的草书不及张芝。
狂草大师怀素也自承从二张(张芝、张旭)得益最多。唐朝草书大家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也多次提到他把张芝草书作为蓝本而终生临习。
张芝出身显宦名门,但“幼而高操,勤学好古”,不以功名为念,多次谢绝朝廷的征召,潜心习书。他“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刻苦磨砺精神,成为中国书法界尽人皆知的一大掌故,王羲之曾钦敬地说张芝“临池学书,池水皆墨,好之绝伦,吾弗如也。”前人咏敦煌古迹二十首有《墨池咏》 :昔人经篆素,尽妙许张芝。草圣雄千古,芳名冠一时。舒笺观鸟迹,研墨染鱼缁。长想临池处,兴来聊咏诗。
张芝正是这样淡泊荣利,苦苦求索,方才攀上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座高峰。
他的墨迹近两千年来为世人所宝,寸纸不遗,他的墨迹在《淳化阁帖》里收有五帖三十八行,为历代书家珍视并临习,故张芝的书法艺术精神至今仍鲜活在中国书法的血脉中。张芝同时也是书法理论的开先河者,曾著《笔心论》五篇,可惜早已失传。
制笔专家
据说他还是一位制笔专家。像张芝这样造诣全面的书法巨匠,在整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罕见的,不愧“草圣”的崇高称号。他的季弟张昶也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精善章草,时人称为“亚圣”。甘陇应以出过这样杰出的文化巨人而感到自豪。
人物故事
草圣张芝与墨池
东汉时,著名书法家张芝出生于渊泉县(今安西县布隆吉一带)一名
门显族张芝的爷爷张享曾任过汉阳(今天水)太守。张芝的父亲张奂更是声名显赫,年少时就有志气,常说:大丈夫处世,应当为国立功边疆,后官至为护匈奴中郎将,度辽将军、大司农等,屡立功勋。张芝的母亲是富家闺秀,淑慧贤良,张芝就在这样一个家庭里长大成人。
张芝为张奂长子,字伯英,年轻时就很有操节,虽出身宦门,而无纨绔气,勤奋好学,潜心书法,当朝太尉认为他将来不是文宗,就是将表。屡次征召他出来做官,皆严辞拒绝,故有“张有道”之称。他潜心研究书法,尤好草书,师承崔杜之法,其父张奂为方便张芝兄弟习文练字,着人锻造石桌、石凳、墨池于河边,从此,张芝兄弟以帛为纸,临池学书,先练写而后漂洗再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水为之黑,后称张芝墨池。更将崔杜笔法,烂熟于心,终于摆脱旧俗独创一体,转精其妙,以成今草。字之体势,一笔所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字迹气脉贯通,隔行不断。古人谓之:“一笔飞白”,开书法之一代新天地。历代书法大家誉称张芝草书为“一笔书”,尊称张芝为“草圣”。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对汉、魏书迹唯推钟、张草书,亦颇受其影响。他的书迹在《淳化阁贴》存有五贴,并著有《笔心论》,今已失。
东汉张芝,尊草圣,曾著《笔心论》五篇,已佚。吾自学书,精研张芝笔法,常思书道纵横之理。现以张芝之拟题,追古人之心而论之。
一、书法之美
书法之美,于笔在于书者指力实、腕力活、臂力圆、腰力厚;待融汇腰、臂、腕、指、笔为一体,方可行锋。
于心在于书写之前,在思想中进行书体、风格、布局、字形的反复构思。创新亦为临心。
二、书法之妙
书法之妙于笔,在于中锋展线条之变化,贵在无意求之而得之。临习则刻意为之,方有厚积薄发。
于心在于调阴阳之理,得冲和之势;妙笔生花,实不得不为也。
三、书法之玄
书法之玄于笔,如得佳锋,犹侠客得神器,甚可助力;若化刻苦为神器、更甚之。
于心在于文化厚重,思维洞达,一弦动,天地惊,渐可大成。若思不及,则可于挥毫之际,达愉悦之心。
四、书法之风
书法之风于笔,在于书道适时,书者亦为时代之笔。书道之人,当观世之兴衰,业之强盛,而思线条之强弱,书气之厚薄,方可也。
于心则是时政、经济、主持诸元素之融合,产生特定的文化磁场,书道随之,书者亦不得不随。
五、书法之神
书法之神于笔,在于化笔为手,化心为笔,技至于化境。我就是笔。
于心则顺天道,知时事,天人合一,融自身于万象、纳万物于胸中,以书示国强,以书助业兴,致于人间美好、自然和谐,则书学非小技、大道也。
第三篇:张芝公园
※张芝公园※
I
II 我家的冬日
虽然草木凋零,但羊儿更加肥壮 .............. III 过 年 了
—新年新气象
IV
正 风 亭
下雪了,昔日不屑一顾的风景,如今也能让人惊叹 V
第四篇:董艳 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
一年级的孩子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他们天真烂漫,对什么都好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孩子们还不熟悉小学的生活,因此对所有的一切都显得特别陌生,可是马华男却表现出不同的一面。
马华男,一个爱说好动的男孩,不爱学习,性格很外向,喜欢和同学打闹。开学时他的书包饭盒什么到处乱扔,每天遍地都是他的文具和书本,喜欢和小朋友交流,更是喜欢交朋友,上课时不知道什么是上课,什么是下课,他只要在班级,你总能看到他站起来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老师上课的时候,他也不能安静的坐着,他总是在和别人说话,甚至无视老师的存在,作业写的更是乱起八糟,有些根本不能称之为“字”。原因分析
由于在幼儿园里缺乏教育,养成了爱说,大胆,好动的习惯,以至于进入小学不了解上课下课时注意的事项。由于学前教育部完善,因此进入小学并不会写字,甚至是拿笔的姿势都不对,因此作业乱七八糟,再加上,父母平时工作较忙,没时间多多关注他,所以养成了不爱学习,上课爱说话,好动 性格很外向,喜欢和同学打闹养成了这种坏习惯。我主要采取以下方式方法:
1、针对该学生的实际表现,我经常与他进行谈心、交流、沟通。
2、加强和家长联系,双方积极配合起来,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在与她母亲的多次交谈中,我了解到她的母亲十分溺爱自己的儿子,于是每天来接孩子放学,经常与其交流孩子在校的表现,让她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把“爱”和“严”结合起来,多同孩子谈心、交流。
3、生活方面让他向学习好的孩子学习,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怎么样做才是最棒的。
4、多表扬,多发现他的闪光点,当他某节课坐的端正时,当他把一个字写的有进步时,我会在班里及时的表扬他,让其他小朋友向他学习。慢慢的马华男进步了。现在成绩优秀,上课再也不爱说话和同学打闹了。而且成绩优秀。我的思考
作为班主任,经常找他们谈话,交流,耐心地辅导。经过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原来他也是一名好学生。而且会越来越棒!
董艳 202_-1-10
第五篇:张艳芝苏教版北风和小鱼教案
《北风和小鱼》教案设计
【学情分析】这样一篇童话对于入学不久、识字不多、刚刚学会使用汉语拼音的学生来说,要想读好课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基于对教材及学生的认识,根据新课标三维度的要求,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感受冬天自然事物发生的变化。
3、学习本课生字,学写其中的1-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好!老师今天也给你带来一个故事,想不想听呀?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你们边听边想故事中讲了谁和谁的事?
2、故事里有谁呢,你们看,展示图板书(北风)。故事里还有谁呢?展示图板书(小鱼)要把这两样事物连起来,中间可以用一个“和”字。“和”是今天要学的生 字,伸出小手跟着老师一起写(师板书“和”),3、北风和小鱼他们一个在天上吹,一个在水里游,他们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学习第11课。齐读课题:北风和小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轻轻地把语文书打开到118页。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课文。出示读书要求: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不添字;不漏字3: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多读几遍。并标上每个自然段,那我们就开始吧!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的很认真!那课文中的生词你会读好吗?试试看!2.检查自学。(出示生字词)
颜色
躲进 一口气
(1.自读正音
2.指名读
3.开火车)浮出
得意
气极了
(我们一(3)班小朋友发音真准呀!)3.(现在老师去掉拼音还会读吗?赶快读给同桌的同学听听吧)指名读。小
老师教读(学生互评)
4.如果把这些生字词语放到课文中,能认识吗?放开声音,把这篇课文再读一遍,读书时不仅要把字音读准了,还要把课文中长句子读通顺了。检查长句。
1)北风气极了,猛吹一口气,鹅毛大雪飘落在河面上,河水结冰了。2)北风看不见小鱼了,非常得意,它哪里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呢。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长的句子都能读好,老师相信你们课文一定也能读得更好,你们有信心吗?
5.现在我们分小节来读课文。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谁喜欢读第一自然段?…指五位同学起来读课文。
6, 那么大家又是指那些人呢?请小朋友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划出相关的词语。(同学们真会读书!)
指名汇报 师板书
青草
梧桐树
小鸟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冬天来了,北风吹来,北风是怎么吹的?(呼呼地)指导读。
评价语:风还不够大,风大但不够猛
真厉害的北风呀!
2、那么周围会有什么变化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一找、说一说把有变化的的地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1)师:同学们,当北风向青草吹一吹时,青草怎么变化了?
青草变了颜色。青草原来是什么样的?(青青的,碧绿碧绿的)后来怎么样啦?(变枯了,变黄了)展示图(变得枯黄的小草)
2)它向梧桐树吹一吹,梧桐树怎么啦!茂盛的梧桐树落了叶。
3)它向鸟儿吹一吹,鸟儿怎么做的?自由自在的鸟儿躲进了窝。展示图(躲进窝里的鸟儿)
指名表演“躲”并相机指导朗读
老师:小鸟,小鸟,你想对北风说什么? 生:北风你轻一点儿吹行吗?……
3、对照所贴的图片,叙述板书
4、练习说话“北风向()吹一吹,()就()。同桌讨论!前面我们反复读了课文,还学习第一自然段,最后我们在学习本课的两个生字
四、指导写“和、树”两个字
1、读笔顺。想想怎样来区别这两个字呢?
2、指导描红:一笔描成不断开,不回描,笔笔到位。在书上描红。
3、“和”字特别懂得谦让,当他家里来了“口”时,他就要把脚收一收。教师在田字格中示范。
4、学生练习写一个“和”,师生评议。
5、出示“树”,师在天字格中示范。
6、练习每个生字写4遍。
提示:写字前一定要做到三个一,书写要端正、整洁,从小养成好的写字习惯,这样会让你们把字写得更漂亮!
总结:本节课我们初步学习北风和小鱼这篇课文,知道了北风很得意,那么小鱼为什么不怕它?它们之间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下课
板书设计
11、北风和小鱼 青草 枯黄的小草 梧桐树 梧桐树落叶 小鸟 躲进窝的小鸟
大宗村小学 张艳芝
《北风和小鱼》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