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五)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五)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在于,在探索解决认识任务过程中,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各种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类方法中,教师的地位与前
几类方法中的情况有较大不同。在这里,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有较大的活动自由,并且使自己作为成员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离开教师的指导,反而由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复杂化,要求教师的指导更加细致和全面。
由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在学校教学条件下进行的,所以教师在向学生提出探究性质的任务时,一定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情况以及学生完成作业的时空条件等,否则,会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效率。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发现法。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发现法的基本过程是:(1)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课题;(2)学生利用有关材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学生中如有不同观点,可以展开争辩;(4)对结论作出补充、修改和总结。
发现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有较大的优越性。
这一方法多用于那些可以引出多种假设、原理的数理学科,尤其是在让学生形成概念、理论,找出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和其他联系时,更为有效。但是,运用这种方法,花费时间多,不经济,而且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思维发展水平,还需要逻辑较严密的教材和素质较高的教师。对于太简单或太复杂的内容以及资料性的内容,不宜采用发现法。
运用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的要求如下。
1.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发现活动,首先要依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实际,把教材中的某一知识或问题确定为学生进行探究的课题。当课题确定后,是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发现过程?还是把一个单元分解为几个问题,构成相应的几个发现过程?每个过程的知识容量是多少?这都需要教师依据教材结构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认真进行安排。如果教材难度大,学生基础较差,自学能力较弱,就应该把课题分解得细一些,知识容量少一些,发现过程的时间短一些,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探究活动。随着学生发现能力的提高,发现过程的跨度应逐步增大,知识量也相应增多,让他们在更高水平上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2.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学生的探究、发现决不是一种自发的、随心所欲的活动,它是在教师的严密组织和积极引导下进行的。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障碍,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帮助学生,启发和引导他们进行联想、对比、分析使学生思维活动不断深化。这样可以减少发现过程中的曲折,让学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好的学习效果。
3.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情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活动,是一种十分紧张、艰苦、具有很大情意倾向的劳动,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学校、教师要从各个方面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极其活跃、探索精神十分旺盛的最佳状态。为此,除了在活动场所、教学设备、教学时间等方面给学生创造良好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师生的努力,创设一种互尊互爱、好学深思、奋发向上的良好的心理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乐于开展深入的讨论,交流心得体会,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这对学生的探究和发现是非常有利的。
为了研究方便起见,我们按上述分类方法对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作了介绍。但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各种方法只有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才能在教学中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结合具体的客观条件和自己的主观情况,周密计划,选用并组织好具体教学方法的实施程序,方可望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这是需要教师们付出巨大的创造性劳动的。
(选自《教学论》第七章第二节,李秉德主编)
第二篇: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五)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这类方法的特点在于,在探索解决认识任务过程中,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各种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类方法中,教师的地位与前几类方法中的情况有较大不同。在这里,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有较大的活动自由,并且使自己作为成员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离开教师的指导,反而由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复杂化,要求教师的指导更加细致和全面。
由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在学校教学条件下进行的,所以教师在向学生提出探究性质的任务时,一定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情况以及学生完成作业的时空条件等,否则,会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效率。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发现法。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发现法的基本过程是:(1)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课题;(2)学生利用有关材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学生中如有不同观点,可以展开争辩;(4)对结论作出补充、修改和总结。
发现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有较大的优越性。
这一方法多用于那些可以引出多种假设、原理的数理学科,尤其是在让学生形成概念、理论,找出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和其他联系时,更为有效。但是,运用这种方法,花费时间多,不经济,而且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思维发展水平,还需要逻辑较严密的教材和素质较高的教师。对于太简单或太复杂的内容以及资料性的内容,不宜采用发现法。
运用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的要求如下。
1.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发现活动,首先要依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实际,把教材中的某一知识或问题确定为学生进行探究的课题。当课题确定后,是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发现过程?还是把一个单元分解为几个问题,构成相应的几个发现过程?每个过程的知识容量是多少?这都需要教师依据教材结构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认真进行安排。如果教材难度大,学生基础较差,自学能力较弱,就应该把课题分解得细一些,知识容量少一些,发现过程的时间短一些,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探究活动。随着学生发现能力的提高,发现过程的跨度应逐步增大,知识量也相应增多,让他们在更高水平上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2.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学生的探究、发现决不是一种自发的、随心所欲的活动,它是在教师的严密组织和积极引导下进行的。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障碍,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帮助学生,启发和引导他们进行联想、对比、分析使学生思维活动不断深化。这样可以减少发现过程中的曲折,让学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好的学习效果。
3.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情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活动,是一种十分紧张、艰苦、具有很大情意倾向的劳动,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学校、教师要从各个方面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极其活跃、探索精神十分旺盛的最佳状态。为此,除了在活动场所、教学设备、教学时间等方面给学生创造良好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师生的努力,创设一种互尊互爱、好学深思、奋发向上的良好的心理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乐于开展深入的讨论,交流心得体会,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这对学生的探究和发现是非常有利的。
为了研究方便起见,我们按上述分类方法对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作了介绍。但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各种方法只有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才能在教学中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结合具体的客观条件和自己的主观情况,周密计划,选用并组织好具体教学方法的实施程序,方可望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这是需要教师们付出巨大的创造性劳动的。
第三篇: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一)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由于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它在教学过程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识媒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大量的是靠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来实现的。而且对学生来说,语言的锻炼与发展也是培养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是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从教师教的角度看,它是一种传授的方法;从学生学的角度讲,它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法。运用讲授法,教师可以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生动形象的描绘、陈述,启发诱导性的设疑、解疑,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并把知识教学、思想教育和发展智力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相互促进。
讲授法一直是教学史上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虽然后来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被引人教学领域,出现了演示法、实验法等,但这些方法手段都不能不和讲授法相结合,并由讲授法起主导作用。因此,无论过去还是当前,讲授法都应是学校教学中既经济又可靠,而且最为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由于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恰当地运用讲授法,形成了满堂灌的僵死局面;也由于有些人从理论上错误地认为学生接受教师的讲授必然是机械被动的学习,所以,在目前教学方法改革中,有些人把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质量不高归罪于讲授法,认为它是注入式教学的代表而备加攻击、否定和排斥。这种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讲授法的错误倾向与观点,必然会给教学实践带来很大危害。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讲授法又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形式。这些形式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讲述,是以叙述或描述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解,是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和论证科学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的方法。
讲读的主要特点是讲与读交叉进行,有时还加人练习活动,既有教师的讲与读,也有学生的讲、读和练,是讲、读、练结合的活动。讲演,是教师对一个完整的课题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并作出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它要求有分析、有概括,有理论、有实际,有据有理。这种方法多用于中学高年级的教学活动中。
这几种形式都是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师采用这些方式,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听讲的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紧密结合起来。否则,就容易导致注入式的讲授。讲解法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讲解的内容要准确无误,即讲概念要清楚,把握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阐述命题证明、推理要合乎逻辑,思路和方法要明确、清晰。
(2)系统性。讲解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注意学生理解问题的认识规律,使讲授内容系统化。
(3)启发性。讲授中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活动。运用讲解法不等于“满堂灌”、注入式。教师的讲解要善于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疑问,使学生与教师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4)艺术性。讲解的语言要清晰、洗炼、准确、生动,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而不失严谨。讲解语言音量适当,抑扬顿挫,富有情趣,快慢适当。
(5)情感性。讲授课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无味之感,因此,情感因素的注入和喧染是提高讲授效果的最佳方法。
讲解法的优点:能够保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学时间和进度便于教师控制,并且所授内容能保持流畅与连贯;便于重点内容的分析、难点的突破,易于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节约教学时间。
讲解法的缺点:教学中学生参与少,容易造成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利于能力的培养;不易照顾学生中思维反应快与慢的两端,只能面向中等学生。
讲授法与教学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教与学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人们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在教育史上,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提出的“教师中心论”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提出的“学生中心论”影响较大。
教师中心论: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教育主要是教师,主张树立教师的绝对权威,以为只要顺从教师的教导,学生就能学到知识这种观点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增强教学的方向性,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同时淡化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否认,否认了以人为本。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不承认学生应有的地位,看不到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是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素质的前提,因而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忽视学生积极性主体性的发挥,使教学过程纯粹变为外在灌输的过程,导致教学效果差,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学生中心论:指责“教师中心论”,主张进行教学重心转移的革命,把学生变成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围绕着学生转动而教师只能作为“自然仆人”其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但不能对学生多加干涉。这一理论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有利于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因而有其合理性。但把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放任化,而抛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否认了教学认识的特殊性,势必会削弱教学的方向性、组织性和简洁性,使学生处于一种盲目、艰难的摸索之中,极不利于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可见“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都极端片面地看待教与学的关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对立起来,只承认其中一个方面而否认了另一个方面,这两种相应的观点各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同时又有其不足的一面,因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目前教学理论界吸收了以上两种理论的合理性的同时又克服了它们的缺点,主张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结合起来,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与学关系: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朱慕菊主编)
因此,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是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正确引导、科学组织和有效规范。其基本涵义是:
第一,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任何一方都不应把对方作为一种对象去操纵、控制和灌输,而是一种平等、民主、自由、公正、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伙伴”关系,双方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整体的精神世界的建构。
第二,“价值引导”旨在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学活动是有特定的方向和目标的,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负有重要的责任。因此,教师应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提供适宜的机会和条件,并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发展活动指明方向,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和“顾问”作用。
第三,“自主建构”则进一步指明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是由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而是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动地生成、建构的,从而为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讲授法
讲授法作为一个古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古至今一直是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但在此次课程改革中,较之于其他教学方法,它受到了较多的批判,有的人称它为“满堂灌填鸭式”的注入式教学,有的人形容它是“教师的独角戏”。特别是在教学方法日益多样,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重新认识讲授法,并且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优点呢?
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手段。“方法包含了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意向(技术)和程序(操作)”
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学方法受一定的教学思想的制约,受一定的教学目的的指导,并有助于目的的实现。
其次,教学方法能够体现教学活动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特别是教师、学生、内容之间的关系。
第三,为了实现人们所制定的目标,总是要借助一定行为操作。教学方法是由一系列的动作构成,它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的可观察的外显行为方式。
讲授法优缺点:
讲授法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也是在一定教学目的的指导下来选择的,所谓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方法。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讲授法是一种传授型的教学手段;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说,讲授法是一种接受型的学习方式。
优点:
1.讲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讲授法具有两个特殊的优点,即通俗化和直接性。教师的讲授能使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成具体形象、浅显通俗的东西,从而排除学生对知识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使学习真正成为可能和轻松的事情;讲授法采取定论的形式(而不是问题的形式或其它形式)直接向学生传递知识,避免了认识过程中的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难,这比学生自己去摸索知识可少走不少弯路。所以,讲授法在传授知识方面具有无法取代的简捷和高效两大优点,这也就是讲授法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在现行的班级授课制里,采用讲授法能有效地保证让绝大部分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人类花费漫长时间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奥苏伯尔说得对:“学生获取大量整体的学科知识,主要是通过有意义接受学习、设计适当的教材和讲授教学实现的。”
2.讲授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学科知识体系的一个蓝本,不仅汇集着系统的学科知识,而且还蕴藏着许多其它有价值的内容,如学科的思想观点、思维方法以及情感因素。但是,由于教材的编写要受到书面形式等因素的限制,对学生来说,不仅知识本身不好读懂,其所潜藏的内涵更是不易发现。而教师由于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的深邃内涵。所以,正是借助教师的系统讲授和透辟分析,学生才得以比较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从而不仅学到学科的系统知识,而且还领会和掌握了蕴含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学科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情感因素。这样,学生的学科能力也就得到了全面提高。
3.讲授法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得到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
任何真正有效的讲授都必定是溶进了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情感、流露出教师内心的真、善、美。所以,讲授对教师来说,不仅是知识方法的输出,也是内心世界的展现。它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可以说,它是学生认识人生、认识世界的一面镜子,也是学生精神财富的重要源泉。
4讲授法是其它教学方法的基础
从教的角度来看,任何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讲”,其它各种方法在运用时都必须与讲授相结合,只有这样,其它各种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所以,可以认为,讲授是其它方法的工具,教师只有讲得好,其它各种方法的有效运用才有了前提。从学的角度来看,接受法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其它各种学习方法的掌握大多是建立在接受法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学会了“听讲”,才有可能潜移默化地或自觉系统地把教师的教法内化为自己的学法,从而真正地学会学习,掌握各种方法。
局限
1.讲授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假知”从而导致知识与能力的脱节
教师运用讲授法,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往往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就可径直地获得知识。而实际上,学生对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都是建立在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和自己的独立思考上。而在讲授法中,教师把知识讲解得清清楚楚,学生以听讲代替思考,即使有自己思维参与,也是被教师架空起来的,因为要跟教师同步进行,这样也就把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所必然要碰到和解决的各种必要的疑问、障碍和困难隐蔽起来。结果,学生听起来好像什么都明
白,事后却又说不清,一遇新问题就会手足无措。这样不靠思维获得知识,不仅知识本身掌握不牢固,更谈不上举一反三加以迁移应用,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
2.讲授法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讲授法渊源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教师是知识的象征,一切知识得由教师传授给学生,所以,这种方法在运用过程中也容易使教师产生重教轻学的思想。教师往往只考虑自己怎么讲,怎样讲得全面、细致、深刻、透彻,似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得越多、越好,长此以往,就会使师生产生心理定势,教师不讲就不放心,总觉得不讲学生就学不到东西,于是乎,注入式、满堂灌便应运而生,并愈演愈烈。而学生呢?也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依赖心理,一切问题等待教师来讲解,特别是教师讲得越好,这种期待和依赖心理就越强烈。正是这种期待和依赖心理严重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是目前讲授法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病症,也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症。
如何在讲授法中体现新课程改革下教与学的关系?
首先,教师教学观要转变,新课程强调平等、民主、自由、公正、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伙伴”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只有教师在观念上充分理解了这种转变的内涵和必要性,才能够在教学设计及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新型教与学关系。
其次,明确讲授法本身有其自身特点和适用规范。例如:以何志汉老师的定义为例,讲授法包括讲述法与讲解法,这两种方一法适用于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且讲解法更适用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学。由此可见,讲授法并不是“万金油”。使用讲授法要充分考虑到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特点,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发挥出讲授法的优势所在。但从现实教学情况来看,却存在着讲授法被严重滥用的情况。许多教师只图省时省力,不管是什么课程、什么内容,学生的能力与水平如何都采用讲授法来教学。讲授法虽然具有较高的效率,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授大量的知识,可以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它并不能满足各类各科的教学要求,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许多时候教师们只是过于简单、并非合理有效地运用了讲授法,以至于成了“填鸭式”教学,成了“满堂灌”。
再次,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新型教与学的关系。即使是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教师也可以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意识,比如通过精心设问、生动形象的描述、得体的体态语等等
(二)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谈话法也是一种历史悠久、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古代教育家孔丘,就经常用谈话法启发学生思维,传授有关知识。古代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96~前399)也曾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并称之为“产婆术”。在现代学校中,谈话法也在各科教学中广泛地采用。其优点是便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教师通过谈话可直接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谈话法的形式,从实现教学任务来说,有引导性的谈话、传授新知识的谈话、复习巩固知识的谈话和总结性谈话。无论哪种形式的谈话,都要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开展不同形式的谈话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发挥谈话法作用的关键所在。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而言,要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勇于发现,积极应答。对教师的要求有下面几点。
(1)精心设计“问题系统”,对提问的对象及学生可能会怎样回答等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备课时应拟出提问的提纲、对谈话所需的时间、给学生能顺利地回答创造哪些条件等,都要做好准备。
(2)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对某些有困难的学生,要善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逐步引导。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应是学生所能理解的。
(3)要善于引导探讨、启发、发现。对所提出的谈话内容,要具有启发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层层深入,逐步地获得结论。
(4)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在谈话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并给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使全体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的参与状态。要照顾优生和差生,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
(5)及时小结。谈话中要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小结,使学生明确是非,提高认识。
谈话法的优点:突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有利于信息反馈;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谈话法的缺点:教学组织比较困难,教学时间不易控制。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讨论法的教学程序:
(1)学生自学。教师指定自学内容,提出学习目标、并指出重、难点。
(2)自行讲解。教师把要讨论的内容,按概念、命题、例题、习题等分成若干单元,把学生分成小组或全班一起进行讨论,讨论时可选出主讲人,以主讲人讲述为主,其余成员补充为辅。
(3)相互讨论。在教师启发下,对主讲的结果正确与否?有无不同解法等进行讨论。
(4)单元结论。在相互讨论之后,教师归纳出正确结论,进行单元小结。
(5)全课总结。待所设计的每个单元都讨论结束后,教师对全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应的练习、作业。
讨论法的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集思广益、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培养学生钻研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讨论法的缺点:课堂组织教学不易控制;比较耗费教学时间。
讨论法既是学习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的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方法。它既可以单独运用,亦可和其他方法结合运用。学习新知识的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因此,一般在高年级学生或成人教学中采用。
(四)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包括参考书)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的特点是既强调学生的“读”,又强调教师的指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必须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开始。因为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虽然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对学生阅读指导的具体方式不同,但都应该注意加强对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活动的指导,也应注意在各科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不仅能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而且能开拓知识领域,满足多方面兴趣,丰富精神生活,进而发展智力和能力。因此一些教育家称课外读物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教师必须认真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选好读物,同时要教给他们阅读的顺序和方法,指导他们做好阅读笔记。
读书指导法不仅是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知识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但采用这一方法,必须把学生的读作为主要方面。不管哪种形式的阅读,都应教育学生要专心致志,学思结合,质疑问难,“勤读勤记”,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教师要运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番必要的加工,实行科学的组合,并按一定的程序,组成合理的教材结构,使教学内容具有逻辑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把教材上处于静止状态的知识信息变为输出状态的知识信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要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力求做到系统性强、概念明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易适度,符合思想性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对哪些内容采取讲授法,哪些内容采取谈话法或讨论法,都要作出恰当的安排。
2.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并富有感染力。师生的活动是以语言为中介的。运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教师语言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要用语言进行讲授,用语言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就必须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上的书面语言转化为适于教学的口头语言,并能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地表达给学生,还要通过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语言,组织和引导学生不断深入领会和掌握教材内容。同时,教师还必须注意语言表达过程中的举止与神态,这是无声的语言。它能支持、修饰教师的言语行为,更能帮助教师表达难以用言语行为表达的感情和态度。
3.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无论是讲授、谈话,还是讨论和指导学生独立阅读,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组织和引导学生解决疑难,使学生思维活动不断处于积极状态。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并要依据学生知识与能力情况,使这些问题明确具体、难易适度,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和引导各类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抓住学生认识中模糊不清的地方或错误之处,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以促使学生认识活动的深化。4.恰当地配合和运用板书。在运用语言进行讲授、讨论、谈话的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配合和运用板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合理规划板书的布局,板书要工整美观、字迹规范;二是安排好板书内容,力求做到重点突出、简明扼要。为此可适当利用一些线条、箭头、图表等,对文字作补充说明,使学生加强对教材的印象。优点是:扩大学生的知识来源,提高学生归纳知识、提取有用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二)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和真实性。
但是,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只有与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提高。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一)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但它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要与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演示的手段大体有三类。第一,是实物或模型、标本、图片、图画的演示,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外在感性认识。第二是用连续成套的模型、标本、图片或幻灯、电影等,进行序列性演示,使学生了解客观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特别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录像、电影等演示,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事物的静态变为动态,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如实地考察“花”的成长过程,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如采用幻灯或录像机,只需几分钟时间就可以看到花的成长全过程。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或者祖国大地秀丽的景色,通过录像、电影等展示于学生的面前,如身临其境。第三是音乐、体育、劳动等课上教师的示范性动作或操作等。
实践证明,演示法不仅能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主要优点
(1)有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2)可利用多种器官,做到看、听、想、问相结合;(3)有利于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主要缺点
(1)适用范围有限,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能演示;(2)演示装置移动不方便,不利于教育场所的变更;(3)演示前需要一定的费用和精力做准备。
(二)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展览馆、自然界和其他社会场所,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如地理学科、历史学科参观名胜古迹、博物办理化学科参观科学宫,艺术学科参观美术展览、戏剧表演等。参观是以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活教材,能打破课堂和教科书的束缚,使教学与实际生活、生产密切地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能使学生在接触社会中受到教育。
运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演示法和参观法时,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任务的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如采用演示法时,要事先选择、检查演示教具,进行课前试作等。采用参观法时,要订出参观计划和步骤,明确参观的目的和要求等。
2.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无论是演示还是参观,都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去观察,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结合讲解、谈话等方法,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对象上,把感知与理解结合起来,从多方面认识所学的对象,以便更好地理解所要掌握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与方法,尽量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作用。
3.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工作。演示和参观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问答、练习、讨论等方式,把观察的现象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使这两种方法真正起到获得感性知识、验证和理解知识的作用。
参观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有效地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领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扩大学生的眼界,并且从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三)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技巧的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特征的。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向高一层次发展,把技能转变为技巧。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技能包括外部动作技能和内部的心智技能两方面。技能技巧的形成与完善,始终是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特别是动作技能的形成,始终受心智技能的支配和调节。如写字、运算、实际操作等技能不仅仅依靠语言传递,还必须依靠实际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
(一)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法的特点是,技能技巧的形成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练习具有重复性。在教学中练习法被各科教学广泛地采用。
由于学科性质、任务不同,练习种类也有所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语言的练习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书面语言练习中,作文创作性的练习更为重要。
解答问题的练习包括口头和书面解答问题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练习在各科教学中被广泛地采用,尤其在数学、物理、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实际操作的练习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术性学科中占重要地位。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仪器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和变化,使学生在观察或研究和独立操作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实验是中小学理科教学的特点,实验法也就成为中小学理科教学的重要方法。应用实验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规律、原理、现象等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研究和创造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更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中学理科教学中的实验通常是在专门的实验室或生物实验园地进行的,有时也可通过演示性的实验进行。但目前我国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实验条件很差,有的学校连起码的演示实验都无法进行。这使中小学理科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根据这种状况,应切实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加速创造开展实验教学的条件。目前提倡建立“实验中心”,这是解决理科教学中实验问题的有效途径。即集中邻近三至五个学校的实验仪器,设立实验中心,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和指导。这种办法投资少,收效大,不仅能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而且能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用主办法自制一些仪器设备,也可以部分解决实验问题。
(三)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所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方法。这个方法在自然学科和技术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数学中的测量实习作业,物理、化学学科中的生产实习作业,生物学科中的植物栽培、动物饲养实习作业,地理学科中的地形测绘作业,劳动技术课的生产技术实习,以及师范学校的教育实习等。
实习作业法对贯彻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与实验法、练习法等相比较,其实践性、综合性、独立性、创造性更强。这对于促进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都有重大意义。
在教学中,运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对学生实际训练的活动要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学生通过实际训练活动,主要是加强对书本知识的验证、巩固和运用。它是在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必须事先对练习、实验、实习活动的目的、内容、要求和程序作出周密选择和设计,确定活动方向,避免盲目性,提高学生实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实际的练习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视,了解学生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要耐心地启发引导;在实验过程中,要教育学生以严肃态度对待实验过程、步骤和结果,遵守纪律、爱护实验设备。实验结束后,要进行讲评与总结。
2.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力是在活动中培养的。实际操作能力,就是手脑并用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的特点,就是为学生创造实际活动的条件,使他们手脑并用,运用知识于实践,培养他们完成操作活动的本领。在学生进行练习、实验、实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学会独立完成实践任务,逐步提高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3.重视实际训练结果的总结和反馈,培养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的良好习惯。在实际训练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实际训练活动结果的检查、总结和分析。让学生知道每次实践活动的效果,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这样既有利于及时纠正错误,形成正确的技能技巧,又能通过良好的实践效果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为了保证使学生及时有效地获得实际训练效果的反馈信息,教师还要在练习、实验、实习中注意培养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自我评定和自我反馈的习惯和能力。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四)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或利用一定教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使学生通过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正确的态度、兴趣、理想和审美能力的方法。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理想、态度、兴趣和欣赏能力的培养。而这些方面在人的成长中又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态度和兴趣,具备了对美的欣赏能力,才能保证他们所学得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因此,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很强调教学中对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欣赏法。这一方法最主要的特点是,通过教学中的各种欣赏活动,使学生在认识了所学习的事物的价值之后产生出积极的情感反应。在中小学教学中,各科教学对学生的兴趣、态度、理想等都会发生影响,但由于学科性质的不同,欣赏法也表现出三种类型。一是艺术美和自然美的欣赏,如对音乐、美术、文学作品和大自然的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二是道德行为的欣赏,如对政治、历史、语文等教材中有关某个人物或某件事所表现出的道德品质或社会品德的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和情操;三是理智的欣赏,如对科学研究中追求真理、严密论证、发明创造、探索精神的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求知兴趣、科学态度和缤密的思考能力。由于各学科性质和内容的不同,欣赏活动的途径也不同,通常有观察、聆听、模仿、联想、比较等。教师可利用多种机会,通过这些欣赏活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一般来说,欣赏法在教学过程中应作为与其他方法配合的辅助性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与其他方法有机结合,则能大大激发学生自觉、愉快的学习动机,形成有益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而在音乐、美术和文学作品教学中,欣赏的方法应作为一种常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
运用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引起学生欣赏的动机和兴趣。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之前,要先讲述或讲解某种文学或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故事、铁事等,学生有了这些必需的知识准备,就能产生欣赏的动机和兴趣,引起欣赏的心向。
2.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欣赏活动是认识事物价值的情感反应。教师在欣赏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各种情境,或通过声调高低缓急、面部表情及动作表情的变化等,给学生以暗示,激发他们惊讶、赞叹、钦佩、景仰等一系列情感反应。同时,教师还要随时注意发展学生想像能力。想像力越强,情感反应越容易产生。
3.要注意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的个别差异。每个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不同,兴趣各异,所以对同一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各不相同。教师要对欣赏能力低的学生进行耐心辅导,帮助他们提高欣赏水平。但不能拔苗助长,勉强行事。不能用同一的水平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
4.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欣赏的对象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反应,就会表现出进一步学习与探究的愿望。教师要抓住这个机会,指导学生读课外读物,进行创作、表演等,使学生身体力行。通过实践锻炼,使学生把审美情感、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内化在自己的言行之中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五)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这类方法的特点在于,在探索解决认识任务过程中,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各种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类方法中,教师的地位与前几类方法中的情况有较大不同。在这里,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有较大的活动自由,并且使自己作为成员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离开教师的指导,反而由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复杂化,要求教师的指导更加细致和全面。
由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在学校教学条件下进行的,所以教师在向学生提出探究性质的任务时,一定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情况以及学生完成作业的时空条件等,否则,会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效率。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发现法。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发现法的基本过程是:(1)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课题;(2)学生利用有关材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学生中如有不同观点,可以展开争辩;(4)对结论作出补充、修改和总结。
发现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有较大的优越性。
这一方法多用于那些可以引出多种假设、原理的数理学科,尤其是在让学生形成概念、理论,找出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和其他联系时,更为有效。但是,运用这种方法,花费时间多,不经济,而且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思维发展水平,还需要逻辑较严密的教材和素质较高的教师。对于太简单或太复杂的内容以及资料性的内容,不宜采用发现法。
运用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的要求如下。
1.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发现活动,首先要依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实际,把教材中的某一知
识或问题确定为学生进行探究的课题。当课题确定后,是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发现过程?还是把一个单元分解为几个问题,构成相应的几个发现过程?每个过程的知识容量是多少?这都需要教师依据教材结构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认真进行安排。如果教材难度大,学生基础较差,自学能力较弱,就应该把课题分解得细一些,知识容量少一些,发现过程的时间短一些,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探究活动。随着学生发现能力的提高,发现过程的跨度应逐步增大,知识量也相应增多,让他们在更高水平上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2.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学生的探究、发现决不是一种自发的、随心所欲的活动,它是在教师的严密组织和积极引导下进行的。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障碍,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帮助学生,启发和引导他们进行联想、对比、分析使学生思维活动不断深化。这样可以减少发现过程中的曲折,让学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好的学习效果。
3.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情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活动,是一种十分紧张、艰苦、具有很大情意倾向的劳动,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学校、教师要从各个方面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极其活跃、探索精神十分旺盛的最佳状态。为此,除了在活动场所、教学设备、教学时间等方面给学生创造良好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师生的努力,创设一种互尊互爱、好学深思、奋发向上的良好的心理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乐于开展深入的讨论,交流心得体会,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这对学生的探究和发现是非常有利的。
为了研究方便起见,我们按上述分类方法对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作了介绍。但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各种方法只有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才能在教学中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结合具体的客观条件和自己的主观情况,周密计划,选用并组织好具体教学方法的实施程序,方可望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这是需要教师们付出巨大的创造性劳动的。
第四篇: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三)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技巧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特征的。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向高一层次发展,把技能转变为技巧。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技能包括外部动作技能和内部的心智技能两方面。技能技巧的形成与完善,始终是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特别是动作技能的形成,始终受心智技能的支配和调节。如写字、运算、实际操作等技能不仅仅依靠语言传递,还必须依靠实际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
(一)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法的特点是,技能技巧的形成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练习具有重复性。在教学中练习法被各科教学广泛地采用。
由于学科性质、任务不同,练习种类也有所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语言的练习 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书面语言练习中,作文创作性的练习更为重要。
解答问题的练习 包括口头和书面解答问题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练习在各科教学中被广泛地采用,尤其在数学、物理、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实际操作的练习 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术性学科中占重要地位。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仪器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和变化,使学生在观察或研究和独立操作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实验是中小学理科教学的特点,实验法也就成为中小学理科教学的重要方法。应用实验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规律、原理、现象等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研究和创造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更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中学理科教学中的实验通常是在专门的实验室或生物实验园地进行的,有时也可通过演示性的实验进行。但目前我国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实验条件很差,有的学校连起码的演示实验都无法进行。这使中小学理科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根据这种状况,应切实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加速创造开展实验教学的条件。目前提倡建立“实验中心”,这是解决理科教学中实验问题的有效途径。即集中邻近三至五个学校的实验仪器,设立实验中心,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和指导。这种办法投资少,收效大,不仅能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而且能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用主办法自制一些仪器设备,也可以部分解决实验问题。
(三)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所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方法。这个方法在自然学科和技术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数学中的测量实习作业,物理、化学学科中的生产实习作业,生物学科中的植物栽培、动物饲养实习作业,地理学科中的地形测绘作业,劳动技术课的生产技术实习,以及师范学校的教育实习等。
实习作业法对贯彻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与实验法、练习法等相比较,其实践性、综合性、独立性、创造性更强。这对于促进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都有重大意义。
在教学中,运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对学生实际训练的活动要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学生通过实际训练活动,主要是加强对书本知识的验证、巩固和运用。它是在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必须事先对练习、实验、实习活动的目的、内容、要求和程序作出周密选择和设计,确定活动方向,避免盲目性,提高学生实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实际的练习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视,了解学生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要耐心地启发引导;在实验过程中,要教育学生以严肃态度对待实验过程、步骤和结果,遵守纪律、爱护实验设备。实验结束后,要进行讲评与总结。
2.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力是在活动中培养的。实际操作能力,就是手脑并用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的特点,就是为学生创造实际活动的条件,使他们手脑并用,运用知识于实践,培养他们完成操作活动的本领。在学生进行练习、实验、实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学会独立完成实践任务,逐步提高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3.重视实际训练结果的总结和反馈,培养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的良好习惯。在实际训练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实际训练活动结果的检查、总结和分析。让学生知道每次实践活动的效果,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这样既有利于及时纠正错误,形成正确的技能技巧,又能通过良好的实践效果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为了保证使学生及时有效地获得实际训练效果的反馈信息,教师还要在练习、实验、实习中注意培养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自我评定和自我反馈的习惯和能力。
第五篇: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二)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和真实性。但是,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只有与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提高。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一)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但它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要与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演示的手段大体有三类。第一,是实物或模型、标本、图片、图画的演示,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外在感性认识。第二是用连续成套的模型、标本、图片或幻灯、电影等,进行序列性演示,使学生了解客观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特别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录像、电影等演示,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事物的静态变为动态,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如实地考察“花”的成长过程,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如采用幻灯或录像机,只需几分钟时间就可以看到花的成长全过程。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或者祖国大地秀丽的景色,通过录像、电影等展示于学生的面前,如身临其境。第三是音乐、体育、劳动等课上教师的示范性动作或操作等。
实践证明,演示法不仅能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展览馆、自然界和其他社会场所,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如地理学科、历史学科参观名胜古迹、博物办理化学科参观科学宫,艺术学科参观美术展览、戏剧表演等。参观是以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活教材,能打破课堂和教科书的束缚,使教学与实际生活、生产密切地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能使学生在接触社会中受到教育。
运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演示法和参观法时,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任务的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如采用演示法时,要事先选择、检查演示教具,进行课前试作等。采用参观法时,要订出参观计划和步骤,明确参观的目的和要求等。
2.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无论是演示还是参观,都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去观察,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结合讲解、谈话等方法,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对象上,把感知与理解结合起来,从多方面认识所学的对象,以便更好地理解所要掌握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与方法,尽量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作用。
3.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工作。演示和参观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问答、练习、讨论等方式,把观察的现象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使这两种方法真正起到获得感性知识、验证和理解知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