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坚持[四个互动]培养高技能人才
编辑:柔情似水 识别码:16-548290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28 14:58:2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坚持[四个互动]培养高技能人才

坚持[四个互动]培养高技能人才

方光罗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适应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应依据教育规律和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师与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结合。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良性互动;有机结合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是2000年由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安徽省商业学校和安徽商业职工大学合并而业 成。学院建立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四 住机遇,开拓创新,务实奋进,实现了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2004—2006学院连续3年被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授予“安徽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经省教育厅组织省内外专家全面、认真的考察、评估,成绩为优秀;学院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并被省教育厅等7单位授予“全省职教先进单位”。学院之所以能够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思路,坚持“四个”良性互动,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两大不可或缺的支柱。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交互作用,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历教育的一种类型。其毕业生应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于专业技能不仅要求知其然,而且要求知其所以然,因此,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这既为学生适应就业需要,也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岗位发展打下基础。任何忽视、轻视理论教学都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同时,高职教育也是一种就业教育,即为学生毕业直接进入专业岗位做准备,因此,必须实施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通过实践教学体系来实现培养能力的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我院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中,除去文化基础课内容,专业理论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大致各占一半时间。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共同为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为此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学院对每一个专业进行了准确、清晰的定位,明确要求专业要与岗位群相对应。根据履行岗位职责需要确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构,分析实现素质、能力目标应掌握的知识点及转化途径,在对知识点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制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计划,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的方式与途径,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学院根据理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加强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学,切实保证理论教学的课时和内容,完善学生“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体系,使学生具有必要的知识面和理论功底。同时学院十分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没施设备建设,配备数量充足、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实习实训指导老师,把每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计划落到实处。

3.学院要求教师把学生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整理归类,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理论问题进入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解决理论问题。同时,在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除了在实践中解决外,还必须在理论上弄懂弄通。

4.学院将市场调查、顶岗操作、模拟实习、阶段实习、毕业实习、课程实训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统筹安排,涉及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做到反复训练,切实克服实践教学的盲目性,充分发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对综合素质的培养、验证、提高和升华的作用。

二、坚持教师与学生互动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时代,教师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及信息占有量、获取的渠道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此,我院明确提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平等对话、彼此信任、学术自由、相互讨论、互换位置、双向交流、共同切磋、教学相长、情感交融的互动关系,坚决摈弃以“教师为本”、“教材为本”、“考试为本”的传统教育观和师道尊严的陈腐的师生观,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者;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坚持师生平等、真诚尊重、友善交流。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或课程网页,开辟讨论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回应,开展在线交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倡学生不懂就问,不仅如此,每堂课教师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相互切磋。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在讨论交流中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在专业理论教学涉及不同学术观点时,教师不仅要介绍主流观点、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要将各种观点一一介绍,然后提供阅读、参考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比较,以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师生之间正式与非正式、课内与课外的互动,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三、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第一课堂是指按照教学计划,在教师的带领下所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指学生课外活动。无疑,学校教学以第一课堂为主,但切不能忽视第二课堂的作用。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专业知识是重要的,但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在高等

学府学习、生活、研究、创新的氛围。如果说第一课堂侧重于学生智力开发和专业能力培养,那么,第二课堂则应着重开发和提高学生的情商,而情商决定着学生未来职业上的成败。为此,我院始终在重视第一课堂的同时,重视第二课堂的研究,制订与第一课堂相配套的第二课堂计划,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实施,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互动,情商与智商协调发展。为强化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我院构建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组织体系。建立和畅通学生组织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沟通的渠道,使学生组织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和为学生服务中树立威信;建立和完善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并依据社团章程自主开展各项活动;提供和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三下乡”、自愿者、送温暖、勤工俭学、辩论会、文娱、体育等各种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组织和参与到第二课堂中来,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增强自尊、自信、自主和自强,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做人、共事、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坚持学校与社会互动

学院认为,学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都是高职院校实施教育的主体。学生在校期间,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教育为辅,主辅有机结合。学院按照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创设满足学生成人、成才的环境和条件。与此同时,学院明确提出让学生在接受高职教育的同时基本完成社会化过程。为此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了解、熟悉、适应社会,为将来在社会中谋职、创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此,学院做了以下尝试:(1)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共谋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2)学院建立了100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计划尽可能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施,实践教学教师尽可能由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企业专家或师傅担任,学生尽可能真正地参与实际的职业实践活动。(3)每年寒暑假、节假日,由团委和政法教学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或专题调研活动,让学生了解社情民意,深刻认识社会,并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反映调研成果。(4)提供一定的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专业实际操作过程。(5)与用人单位结合,在学生毕业实习期间提前进入用人单位顶岗试用。

(6)改革常规的教学进程,实行弹性学制,让学生在寒暑假去企业有报酬的顶岗操作。提倡和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打工,在打工中锻炼,在打工中总结,在打工中提高,以培养学生的谋生能力,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为毕业后就业、工作打下基础。由于我院始终坚持“四个互动”,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达到A级;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04—2006连续3年被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授予“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学院被省教育厅等七厅局授予“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参考文献]:

1.齐涛.引领社会服务社会【N】.中国教育报,2006一O7—28.

2.方光罗,周彬琳.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实践【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74—77.

选自《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1期

第二篇: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

如何培训高技能人才

1、充分认识到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培养开发大量能满足企业需要、适应市场变化的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必须条件。

2、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确定和调整技能型人才培训内容

人才培训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企业生产需要,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完善培训培训内容,根据生产工艺需要增加新工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内容。

3、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有力的激励机制

企业在进行人才评价时不应“重学历、轻技能”,要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的价值地位,提高他们的工薪待遇,建立完善鼓励技能型人才钻研技术业务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4、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成长环境

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力争使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得到逐步改善,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技能型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证。

第三篇:八招培养高技能人才

八招培养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短缺是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严重瓶颈,上海重型机器厂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做法为企业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简称上重)通过“八个一批”的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出大批适应现代化企业生产和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有效缓解了困扰企业的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

一、校企合作,培训一批

为了解决企业高技能综合型人才的短缺问题,2006年,上重在招聘中同重机行业技校采取厂校联合办班、定向培养等方法,由对方提供生源并按照企业岗位培训要求组织办班培训,毕业后由公司招聘录用。同时,为了培育高级技术工人,上重积极参加由其母公司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组织的“3+3+3”高级技术工人培养活动,(“3+3+3”即选拔推荐有3年岗位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用3年左右时间实施高等技术教育和高级技能培训,“晋级”后再用3年左右时间达到本科或研究生学历毕业要求或技师、高级技师要求,并取得上海电气集团颁发的AT、BT、MT证书),上重首批送培34人,占第一期学员总人数(118人)的29%,这34名学员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在高校接受专业课程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技术工人,满足企业生产一线岗位的技术要求。

二、技术比武,提升一批

为提供技术工人技能水平,形成“学技术、比技艺”的良好氛围,公司通过开展、组织员工参加各种技能竞赛,鼓励技术工人提高技能,并对劳动竞赛先进个人给予隆重表彰和奖励。2003年公司三金工车间谢国鑫等同志参加了全国职工技能大赛并获得三等奖;2004年至今,上重连续5年组织大量一线岗位技术工人参加上海电气“李斌杯职工技能大赛”,利用大赛平台提高技术工人的技能素质,实现从操作技能型向技术技能型的转变,并通过技术练兵活动,发现和培养高技能人才。2004年至今,上重公司通过“李斌杯职工技能大赛”,仅高级工以上等级取证人数就达到了60多人。2008年,上重参赛人数达到了145人(其中在册职工99人,劳务工46人),其中报名高级工以上等级的有80人,占报名总数的55%.上重积极承办大赛部分工种的“应知”培训、“应会”技能辅导和技能考核评比等工作(2006年的热处理工,2007年的行车工、起重工,2008年的铸造工),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奖”,参赛选手出勤率达99%以上。

三、借用平台,鉴定一批

由于许多重型机械热加工特有工种的技术工人的职业技术等级无法进行鉴定,使技术工人拥有的技术等级远远落后于实际技术水平。上重于2006年向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申请设立了机械行业职业技能鉴定重机上海站,对机械行业特有工种水压机锻造工、锅炉(承压)设备焊工、制齿工、热工仪表修理工等四个工种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2007年11月,上重对所属锻件厂的41名技术工人进行了水压机锻造工(初级)的职业技能鉴定,鉴定的41人中,32人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双合格,优秀人数1人。之后,在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帮助下,公司又申请了铸造工、模型工、电炉炼钢工等六个行业特有工种的鉴定资格,目前公司具备十个行业特有工种的鉴定资格,极大支撑了公司热加工行业的发展。

四、劳务合作,转正一批

一线工人中,外来务工人员约占50%,成为企业生产力发展的一支重要队伍。为了鼓励劳务派遣人员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上重于2008年5月制定了《关于劳务派遣人员中的高级技术工人转为公司正式合同制员工的有关规定》,从劳务人员中选拔录用综合素质好、技能高、工作积极的优秀高级技术工人,转为公司正式合同制员工。如公司金结构车间原劳务工赵明,在参加“李斌杯职工技能大赛”中以优异成绩晋升为冷作工技师,公司将其吸纳为公司正式合同制员工。

五、市场运作,引进一批

上重涉及产品门类多,工艺从炼钢、浇注、锻造、热处理、粗、精加工到产品出厂流程长、技术要求高,尤其是核电、船用曲轴、冶金等这些产品的制造难度大,能胜任相应要求的技术工人供不应求。为吸引优秀技术工人加盟,公司制订了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并通过登报、网站、推荐和现场设摊招聘等办法,面向社会引进高级以上技术工人60多名,填补了一些生产领域的技术空白,引进人才阚宝春有丰富的数控机床加工经验,成为上重技术信得过、质量过得硬的生产一线骁将。引进人才李治国自2002年进入公司后,在操作进口大型数控龙门铣中解决了许多复杂技术难题,为加工我国国产第一根大型船用曲轴做出了巨大贡献。

六、自学成才,奖励一批

上重于2006年细化了有关培训规定,将培训范围扩大为岗位培训、技术工人等级培训、学历培训、劳务人员培训等几大类,对技术工人参加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员工,全额报销其培训费用。

2008年初,为鼓励广大员工业余自学,公司决定分别对自学成才,考取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技术工人实施一次性奖励。

七、拜师学艺,带出一批

近年以来,上重每年都招聘大批技术工人,但多数技校或职校毕业的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2005年上重四金工车间首批尝试了“拜师学艺”的培养形式,由车间内具有高技能技术水平的师傅来带教,在一年内使一批技(职)校毕业生初步具备操作大型数控设备的技术水平。在四金工车间成功组织了“拜师学艺”培训班的启发下,一金工、二金工、生产处、设备处等其他部门(车间)也纷纷成立“拜师学艺”小组,将一批具有技(职)校、高职、大专学历的技术工人以师傅带教为主,辅之于理论学习,根据每阶段的培养目标,加速培养过程,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通过拜师学艺使其成为能独立操作各种设备并出色完成生产任务的高技能人才,为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人力资源的储备。

八、政策激励,吸引一批

为了更好的吸引高技能人才和提高员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上重通过优化分配机制,建立技术工人技能水平评价标准,逐步加大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在收入中的分配比重,按技能水平高低给予长期激励,提高员工技能提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上重公司针对不同等级的生产技术工人给予其相应的技能津贴,对特殊专业人才的引进制订了专门优惠政策。考虑到引进人才刚到上海,工作环境不熟悉,其配偶就业、子女就读等存在的困难,公司积极协调,先后解决了几十位高级技术工人家属工作问题,同时与就近学校联系,帮助他们解决子女就读问题,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此外,公司积极与市、区人事部门沟通,在政府部门的关心下,公司为部分技术工人分别办理了沪籍和人才类居住证。这些举措吸引了更多的优秀高级技术工人来应聘,先后招聘了60多名高级技术工人。

第四篇:培养高技能人才途径和渠道

培养高技能人才途径和渠道

1、因人施教和分层次培养,形成高技能人才的梯次结构。

2、实施关键技能或工种带头人制度,拓宽高技能人才开发、培养使用渠道。

3、实行“首席技术工人制”,为技术工人搭建实现自身价值,立足岗位成才的舞台。

4、实施“导师带高徒”活动,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新老交替。

5、实施技师岗位聘任制,促进岗位成才。

6、注重实践培养,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和动手能力。

7、实施“轮岗制”培养,增强高技能人才的全面性和适应性。

8、校企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

9、加强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发现和选拔高技能人才。

10、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储备多层次的高技能人才。

第五篇: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teniu推荐)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铁路发展的重要一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先进的生产设备必须通过高技能的人掌握和应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形成运输生产力。因此,只有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才能为铁路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对高技能型人才的理解

高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的高技能;高技能型人才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概念,是相对于初、中级技能人才和一定历史时期而言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外延与内涵会逐渐发展。另一方面强调的是高素质;高素质是一个衡量综合能力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而综合处理程序化之外事件能力。在我国现阶段,人们常把决策管理层劳动者称为“白领”,把操作执行层劳动者称为“蓝领 ”,高技能型人才则是介于决策管理层和操作执行层之间的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俗称“银领”。一般认为,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第三至第六大类)。1 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以下5个方面的能力: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有创新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高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职业技能,它是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包括: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并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一般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准);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等。其衡量尺度一般遵从国家制定的相关职业标准。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保证高技能型人才在既定的工作岗位上胜任工作。第二是职场应变能力。职场应变能力就是指高技能型人才灵活、适时应对职场要求变化的能力。它包括: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形成更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知识结构的能力。第三是专业创新能力,高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不断发现现存事物的缺陷,不断找出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创造性的设想的能力,并能够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以适应其创新的各种要求的能力。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使高技能型人才在职业生涯中工作能力得到更大提升,并把握创业的机会,实现由单纯谋职到自身事业获得发展的重大转折。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铁路高速发展的不断深入,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和运输组织的变化,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 适应铁路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我们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但另一方面我们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

1.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重视不够。企业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是一项成本高,周期长,专业性强的培养,由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效果的潜在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重视不够,有的领导即使从安全管理需要出发,抓职工教育培训,抓高技能人才培养,也往往是追求“现得利”,缺乏长远规划,措施不够得力,工作得不到落实,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受到影响。

2.忽视和漠视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价值。虽然也有个别企业高技能人才享受了较高的待遇,但是就整体来说,高技能人才在劳动报酬、福利待遇、提职提级等方面远不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价值受到冷遇。这种现象导致的后果是技术工人被人看不起,很多人不愿意当技术工人,即使当了技术工人,对工作也不能尽职,缺乏主动学习钻研技术业务的精神。

3.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制度不健全。不少企业还没有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政策不匹配,高技能人才待遇相对较低。有关制度不完善,路局对基层站段缺乏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硬性措施要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没有必要的制度保证。

4.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动力不足,基础建设滞后。高技能人才的培训,需要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能速成,对培训的硬件投入有特殊的要求,而当前由于投入不足,教育设施设备落后,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标准和培训教学大纲、教材滞后,给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企业一 方面在为缺乏高技能人才而焦虑、奔走、呼喊,另一方面却舍不得在培训上加大投入,造成培训动力不足。

5.资格等级较高,而缺乏实践经验。目前技术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已进入常态化,但由于当前的职业资格鉴定成了“应试考试”,只要反复背诵操练题库中的考试题一般就能考核通过。职业资格鉴定和工作经历的严重背离,导致许多职业资格等级不低的技术工人一到实际现场,针对实际设备无从下手。高技能人才与其他人才比较,更侧重于技能、技巧和经验,“高技”、“绝技”和“经验”的形成来自不断的学习、思考和积累。

三、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途径

1.要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大环境。高技能人才在企业生产科技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技能人才是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人力资源。企业必须大力营造尊重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良好氛围能鼓励和引导工人学习技术,钻研业务,使技术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应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和导向作用,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展现他们的技术价值,尊重他们的人格价值,要抛弃重学历轻技能、重管理轻一线、重干部轻工人的传统观念,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大环境。

2.建立高技能人才使用和奖励制度。企业应当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使高技能人才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应有的回报。对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津贴,对为铁路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要实行重奖,对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在省(部)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取得认可名次或取得局级技术状元称号的,可破格晋升技师或高级技师,同时给予奖励。3.强化培训职能,重视高技能人才的教育。随着铁路快速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围绕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技术创新,以满足铁路对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目标,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找准培训切入点,确立培训思路,强化培训职能,拓宽培训渠道,注重培训效果。另外,还要抓好对既有的高技能人才的继续学习提高。注重对这些人的再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带徒是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师带徒的作用,按照企业需要和职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计划,明确高技能人才传帮带的责任,把带徒作为技师、高级技师的考核内容之一,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把技师、高级技师的绝活变为企业的共同财富,促进职工岗位成才。

4.完善培训设施,规范培训体系。要建立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基地,建成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建起培训演练设备与现场同步、培训手段科学先进,培训质量一流的现代化技能培训基地。同时鼓励研制可移动教学设备,以方便现场职工的培训。规范培训体系,建立高技能人才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真正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依靠单一的培训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凡是适应企业特点,能够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技术动力支持的培训模式就是合适的。比如岗位练兵、技能大赛就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培训模式之一,它既为高技能人才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推动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又可以锻炼技术工人的心里素质,帮助他们完善自我。所以制度化的岗位练兵、技能大赛为技术工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提高技能水平渠道。

5、搭建培训平台,实现动态管理。企业应为高技能人才搭建成长平台,通过建立相关工种的专业委员会,让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参与一些新项目的研发、技术革新和改造、疑难技术课题和技术攻关等,推动他们向知识性、研究型、创新型转变。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动态管理,推动高技能人才不断进取。要使高技能人才有一种危机感。今天是高技能人才,不能说明永远是高技能人才。因此要通过建立高技能人才库,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管理,让高技能人才时时感到有压力,也让非高技能人才有动力,有奔头。通过经常化、制度化的动态管理,使企业拥有一支具有旺盛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6.要充分发挥院校和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铁路技术院校虽已移交地方管理,但在师资和教学条件上具有雄厚的基础,可实现高技能人才的集约化培养。院校要发挥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优势,走和高职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道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最重要的舞台是企业,企业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要有主体意识,为技能人才操作技能的提高、实践经验的积累创造条件。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解决数量更应重视质量,需要全方位的统筹考虑。解决好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难点问题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坚持[四个互动]培养高技能人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