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对国有企业管理问题一些思考
编辑:流年似水 识别码:16-1000562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19 12:47:5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对国有企业管理问题一些思考

关于国有企业管理问题解决途径的思考

笔者在合资企业工作多年后受邀进入一家国企,工作中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引起我思考。在翻看一些讨论国有企业问题的文章时笔者发现自己发现的这些问题其实很多属于国有企业的通病;由此引起我更深层次的思考:国有企业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如何才能改善甚至解决?

场景一:生产现场烧成车间主任与车间班子一干成员,经常看不见人影,经询问回答在宿舍平时养精蓄锐,等“倒窑”(窑车上产品在窑内翻倒,为一种生产事故)等紧急情况发生时大家都往上冲

场景二:下午都上班两个小时了,宿舍里还有大量管理人员呼呼大睡。

场景三:笔者在现场巡查时发现工人未按标准控制产品硬度,而此参数直接影响产品质量,遂将车间主任叫来。车间主任大怒:你怎么不按要求操作,你记住,我还会来检查的,我检查十次,要是有五次没按要求操作,我要扣你绩效。笔者:„„„„。事后笔者得知此车间主任居然还是一位博士后

事实上,这个公司令笔者感到惊奇的远不止这些,随着对该公司了解愈加深入,笔者发现该公司存在大量管理问题,比如公司管理层能力低下,欠缺对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基本了解,只知讲大话,空话,造成对管理中暴露的问题熟视无睹;公司组织结构设计混乱,部门职责交叉、重叠,如质量部经理兼职生产部下属车间主任,总经理助理兼职生产部下属车间主任,搞不清生产车间主任的直接上级是生产部长还是总经理;生产控制与质量控制两条线,政出多头,生产车间经常同时接到生产部和质量部两个不同的指令,也不知道该听谁的;财务管理混乱,经常发生没钱买备件却有钱报销领导们的各种费用;用人制度混乱,刚毕业的博士、硕士仅仅因为学历高就直接担任部门经理、副经理等公司中层职位,结果造成每天早上生产部经理集中直接给工人安排工作的奇特景观;设备的实际生产能力与设计宣称的相去甚远,整条生产线各局部生产能力严重不匹配,很多项目没有彻底完工也没人追究责任等等。

怎么解决?有人给国有企业开出了处方,聘用高素质人才,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改进企业激励机制,引入现代化的人资管理„„可为什么国有企业会出现这些问题,它是不是国有企业所特有的,是不是有逻辑上的必然性?假如是,原因是什么?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有人说这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的原因,可实际上,国外那些大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也大多是分离的,那些大股东并不直接经营企业。有人说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几百年的进化,逐步形成了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我们只要引进这些企业制度就可以解决当前问题,其实英美发达国家也有国有企业,而这些企业同样有着经营成本高、效率低、亏损严重的问题,而它们是离现代企业制度最近的(与我国的国有企业比)。这样看来,国有企业的头痛病绝不是吃止疼药就能解决的,它的病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深入分析后笔者发现,国有企业没有老板。我们知道,最为关心企业经营的好坏,企业是否盈利的人理论上是老板,而不是其他人,然而我国的国有企业并不存在真正的老板。国有企业的老板是全民,可全民怎么来对企业来施加的他的意志和影响呢?全民是通过他的委托人----政府来对企业行使老板的权力,政府在这里成了高级经理人,那么政府又委托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如国资委)来管理全民资产,然后再到各级党委、企业负责人,层层委托。所以我们看到国有企业虽然在组织设置上有董事会、董事长、董事、独立董事、总经理等等,但实际上他们对于企业的意义与西方的股份公司是有本质区别的,不管董事长也好,董事也好,其实都是职业经理(并且还有很大可能是不职业的职业经理)。这样,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其他代表国家管理国有资产的机构监控国有企业管理者,行驶管理者的权力,但他们自身也是代理人,而非所有者,他们对国有企业的剩余没有要求,所有者收益最大化的决策与代理人收益最大化的决策并不一致,这直接影响监控的努力和效率,易产生监控人偷懒、与

企业管理者合谋侵害委托人的道德风险。有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不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营上,而放在与主管领导拉扯关系上就是这监控失去作用的表现。再者,国有企业代理人实实在在是“经济人”,行动中一定会体现个人或其所代表的某个利益集团的意志,却总假设经济人是以代表全民的意志。这样看,当今国有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就很好理解了:企业的经营者没有老板在身后督促与监督。

那怎么才能解决国有企业的这些问题呢?在笔者看来,最正确的一条路就是股份制,并且必须引入民营资本或外资,也就是必须引入“自然”老板,并且最好是民营控股,国家参股。我们可以让企业内部的高级管理者收购部分国有股份,使得国有企业经理拥有所在企业的一部分股权,甚至取得控股地位,使国有的单一的产权转变为高级管理者、国有股、企业员工、社会个人或单位组成的多远产权。这时经营权与所有权也会重合,但此时的两权重合与国有企业改革前的政企不分已经有了本质不同,在政企不分的时代,即使政府可以作为国有企业的代表,但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能力比市场经济中职业经理人的水准差的实在是太多了。那么政府从经营者的、控股者退出来以后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依据国情制定战略计划,控制宏观经济平衡;制定政策法规,依法管理市场,确保市场公平、有序竞争;引导外资投向,控制外资总量、结构和布局。确保有效合理利用外资;惩罚经济犯罪,查处假冒伪略商品,打击走私、偷税漏税,制止贪污、行贿受贿;协调劳资关系、产业关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防止资源浪费和掠夺性开发,确保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处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也就是说国有股份依然保持控股地位,甚至国有企业依旧保持1oo%股权而依托于企业本身的治理解决以上问题呢。在这里笔者设计了一种理想模式:

第一我们必须寄希望于我们能够有足够好的运气找到一位党性、原则性强的领导者出任董事长

第二创新国有企业选人用人机制,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确保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者以及经营者依法行使用人权得以落实,推进“四个转变”即:准入标准向市场和出资人认可转变;选拔方式向市场化配置方式转变;任用程序向依法分层分类聘任转变;管理方式向职位职责契约化管理转变;特别要改变只能上不能下的陋习

第三彻底揭掉国有企业温情脉脉的面纱,还原资本逐利的本性,完善企业奖惩制度,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促进人力资源价值的准确定位。考核评价主要包括个人素质、能力、业绩、对企业的贡献等。全面的考核和公正的评价,有利于人力资源价值的自我定位,激发其成就感、责任心和事业心,使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对于企业中的“剥削者”(自己不干活却拿工资的人)要予以严惩,必要时就淘汰

第四也是极重要的一环,就是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内部形成积极的文化氛围,培养积极向上的企业价值观并确保其深入人心。原来的国有企业职工潜移默化中都有一个可怕的心理契约:

a我所在的是国企,我的工作是有保障的,我不会因为工作不努力而失去工作

b国有企业是国家的,大家对企业是否赚钱并不真正关心;各级管理者对我的处罚是处于个人恩怨而不是出于对企业负责

c我是企业的主人,我对企业的资源同样有一定支配权

d企业的领导必须优先考虑职工的利益,企业领导必须接受职工的监督与民主评议 必须改变以上的心理契约,要让职工建立新的心理契约:

a我所在的虽然是国企,但我也会因为工作不努力而失去工作

b国有企业是国家的,国有资产神圣不可侵犯,各级管理者代表国家资本的意志,确保国有资产增值保值是他们的神圣职责;他们做不到同样会失去工作

c我是给企业打工的,企业每付给我一分钱都是要回报的d企业的领导是董事会任命的,必须对董事会负责

关于国有企业的管理问题的讨论很多,笔者认为以上两条途径可能是解决国有企业管理问题的两个比较好的办法。

魏泽培202_-4-9

第二篇:我国国有企业管理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问题

从完整意义上说,管理应该是适应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有效的整合、配置和利用有限的可获资源,以实现企业既定目标的动态、创造性的活动。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受“路径依赖”影响,一直将管理理解为通过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各种职能的发挥,保障企业按预定的方向和规则运行,完全忽视了创新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导致我国国企管理长期以来半死不活、效率低下。在当今世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形势下,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从国内、区域性竞争变为全球性竞争;从一般的成本、规模竞争变为获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在中国经济真正融入到世界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企业尤其是积重难返的国有企业要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在管理方面必须摒弃原来滞后的管理模式,大胆探索,进行有效的管理创新,以赢得入世后?quot;外国企业军团“竞争的实力。

一、国有企业管理上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入世,使我国国企不得不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家丑外扬“,国有企业在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日益凸现。尽管我国企业管理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日本、欧、美等国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经济转型“使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不可避免地带有转型期色彩。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烙印依然清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关系“管理

在中国任何一个国有企业里,每一个人的权力大小都取决于他与其他人的关系。这是由于多年来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导致的,可以将之称为”关系“管理模式。因为在中国国有企业中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和与其相应的报酬体系,更因为复杂的关系网的存在,每个人获取的真正报酬直接取决于其权力。在这种情况下,一名管理者所重视的是权力的攫取与权力的大小,很少关注企业的利益。在这种环境中,掌握与控制信息就成了维护其控制权的主要手段。如果下级不知道衡量标准,就无法确定哪些是能够改变权力平衡的行为,也就无法采取行动扩大自身的权力。如果下级不知道整体的计划,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那么也就等于处在黑暗中,只能盲目的按领导的意志去行动,完全丧失了主动权。管理方面存在的信息完全不对称,导致管理效率极低。

(二)决策程序不科学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清,制度安排上不能给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一个追求长远利益的稳定预期与重复博弈的规则,使决策者的利益与他所决策的企业的利润没有长远关系,造成决策者管理努力投入不足。此外,我国企业家队伍中接受过正规学历教育的人数仅为

24.6%,在国企中这一比例更低。而且其中大部分决策者是由政府直接任命的,政治色彩浓厚,不讲规则,企业管理决策采取领导”拍板式“权威决策,大喊民主决策只是形式。这样常常会因为一个错误的决策使整个企业面临绝境。这样,短缺的制度供给一方面使有能力的决策者由于责任意识淡薄而忽视管理,另一方面,造成”个人决策、集体负责“这种扭曲的决策行为,直接影响了管理效率。

(三)管理职位选秀论资排辈

国企管理岗位选拔采取资深职位制,企业管理模式对职工业绩的肯定除了提高薪金外,更多采用升职的方法,在选择管理人员时大多依据在企业的工作年限与经验,使得大量的技术专家升到管理岗位上以后不能胜任管理工作,年轻而具管理能力的人才又不能得到提升,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形成升职”黑洞“。

(四)管理以物为主

我国国有企业在管理理念上”物本“观念突出,强调对设备、厂房、资金、物料等的管理,”

人本“管理观念淡薄。国有企业对人员的管理只是生产要素式管理,通过下达指令,让其按指令操作,从而对其生产行为进行组织、安排。完全忽视了人力资本这种特殊生产要素的增值潜力,这种缺乏”人性化“管理的模式导致国企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很难吸引优秀人才加盟。

(五)”孤立“ 管理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的方式?quot;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模式。管理的对象总是针对某一孤立的对象,管理的着眼点是事物:或是生产、或是人事、或是销售、或是材料。管理的出发点是哪儿有问题管理哪儿,对于管理问题的处理均为就事论事,就部门论部门,就环节论环节,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很少作通盘考虑。

二、我国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的上述弊端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制度因素导致的企业增长,使得国有企业整体肌体营养不良,困难重重。伴随入世后国有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企业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一)企业与客户关系发生变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只负责生产产品,不负责产品的销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部分国有企业市场意识有所增强,逐渐转变了市场营销观念,以产定销转为以销定产,能够根据市场需求为顾客提供标准化产品,其生产决定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然而孀攀谐∠阜值娜找嫔钊耄魅ㄏ岩馐兜闹鸾ゼ忧浚笠涤肟突У墓叵狄卜⑸吮浠突枰蛹词钡摹⒏鲂曰牟酚敕瘛9丝驮诮邢咽保换崆止蟆⑺狡笠嗷蚴峭馄蟆?quot;快捷“与”顾客满意度“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重要评判标准。这必然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上进行创新,与之适应。

(二)竞争环境发生变化

二十世纪末,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并呈现新的特点:一是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强,世界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任何行业均存在一两个具有顶级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处在此行业的任何一个企业必须紧跟领先企业的步伐,否则会被市场淘汰;二十具有超前的观念、新型产品、先进的管理方式的新企业层出不穷,这种倍具竞争力的企业使竞争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三是彼此之间是竞争对手的企业,在某一方面又可能需要成为战略联盟;四是入世后,国际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会涉及到国家之间的利益,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可能转化为国家利益与实力的竞争,政府行为会介入企业竞争之中,使企业竞争环境变数增多。

(三)科技进步对企业提出巨大挑战

Michael Hammer与James Champy 认为:在企业面临的众多变化中,科技进步的变化最有威力,因为它将导致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变短。一些企业若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就会被淘汰。科技的进步对管理主体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大部分产品的生命周期有明显缩短的趋势;技术与信息贸易的比重增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面临的日益加大的压力使我国劳动力费用低廉的优势逐步减弱;流通方式向更加现代化的方向演进;对社会组织的领导结构和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述种种,都要求进行管理创新,通过创新,适应变化,迎接挑战。

三、外国企业管理创新经验借鉴

外国国有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对我国国企具有非常有益的借鉴作用。进入 90年代以来,企业结构改革、管理创新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而且正在加速发展。这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指出了新方向。近些年来,国际上不断出现新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论。从大的趋势看,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创新型管理。一是指能快速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观念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于管理过程中,作为经常性的主要

管理职责。二是每个管理者,都应成为创新者。每个企业都要为全体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才能建立新的机制。三是企业个性化管理创新。成功的企业,必将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创新型企业,是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独具特色的经营方式的企业。.企业重建创新。企业重建是一场管理革命。根据哈默的定义,重建企业是从根本上对原有的基本信念和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考虑和重新设计,以期在衡量绩效的重要指标上,如成本、质量、服务和效率等方面,获得大跃进式的改善。这次管理革命的技术基础是信息网络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普遍覆盖。这就使职工通过网络可以得到企业内与自己业务有关的任何信息,大大精简了管理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有助于形成每一职工在自己岗位上了解全局、关心全局的新局面。.从产品驱动到顾客驱动的企业管理创新。国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将激励和奖励制度建立在顾客满意程度的基础上。顾客驱动型公司摒弃只关心价格和产品质量的传统做法,而将注意力集中到顾客价值和全面质量管理方面。为此,企业越来越多地采用顾客信息管理系统,对顾客的需求变化和对企业的反应进行及时监测。

4.管理目标多元化创新。企业不再仅仅为企业的所有者利益服务,而是拓展出新的内容。如美国29个州的新《公司法》规定,公司经理必须为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能仅为”股东“服务,这就是说,企业的所有者只是企业中应该照顾其利益人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是企业的劳动者及其它方面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管理目标多元化,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推动力。

5.”硬管理“到”软管理“创新。现代许多成功的公司都十分重视”软管理“,都具有独特的公司文化,通过塑造企业环境、楷模人物、公司价值观、厂风和文化网等,在公司全体人员中形成共同的目标感,方向感和使命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实施对策

尽管西方有许多先进的管理创新理论与成功的管理创新经验,但我国国企在借鉴时还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不应该简单地照抄照搬,一味地追求西方现代的、理想化的管理模式与方法,因为任何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只有与企业的具体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芊⒒佑τ械某尚АN夜笥υ诒A粜兄行У拇车墓芾砭楹妥龇ǖ耐保蟮ń泄芾泶葱隆U攵晕夜笫导是榭觯饕Υ右韵录阜矫娼泄芾泶葱拢?br>

(一)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性化管理,它反映了企业组织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从以工作为导向转变成以员工为导向的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

1.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人性假设前提

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出现主要是源于对于人性的认识。人性假设问题历来是西方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所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s Mcgregor,1960)曾指出:”在每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须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定?quot;以市场为分析对象的现代微观经济学明确地肯定经济人假设,认为人首先是“自利”的,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1,1848)据此首先得以明确地给出“经济人”的概念。具体说,经济人就是会计算、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不仅如此,所有的人均在此列,没有例外。经济人假定中还暗含着关于人是理性的假定。正如赫伯特·西蒙(1955)所指出:“传统经济理论假定了一种'经济人',这种人在行动过程中既具有'经济'特征,同时也具有'理性'。”理性指的是:经济人具有关于他所处环境的完备知识,有稳定的和条理清楚的偏好,有很强的计算能力,从而使其选中的方案自然达到其偏好尺度的最高点。路斯和莱法(Luce and Raiffa,1957)把理性定义为:“

在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中,博弈者将选择能产生较合乎自己偏好的结果的方法,或者用效用函数的术语来说,他将试图使自己的预期效用最大化”。此后人际关系学说以及行为科学理论基本以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为前提。强调人的心理、价值观、群体文化等,“人本管理”、“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概念皆源于行为科学理论。(徐传谌 1997)

2.我国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对策

目前,我国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混乱。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大幅度减少,人力资本含量高的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技工严重流失与冗员过多、人浮于事并存,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本质认识不足,对人力资源这种特殊资产的保值增值意识淡薄。针对以上弊端,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应该进行以下创新:

①下放决策权,加强培训。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形势瞬息万变,这越来越要求企业下放决策权,而分权决策要取得较好效果,要求企业员工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在这方面应该效仿日本模式,加强职工培训、吸收一线职工参与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至少应?quot;企业人“的人性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掌握较为熟练的心理测评技术和工作分析技术。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完成人力资源的开发、获取、整合、保持与激励、控制与调整等方面的工作。②改革企业的人事制度。当今企业所需人才比以往更为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应重视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取消国企终身雇用制,加强企业内部竞争,打破年功序列制,改变原有的”按部就班、内部提拔“的规则,增强人力资源的流动性。

③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传统的国有企业工资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每天生产一百个单位的人都拿一百五十单位的工资,高素质的人拿走的比带来的少,而低素质的人拿走的比带来的多,由此维持企业的收支平衡。在经济学上,这就叫?quot;强制混同均衡”。国有企业必须改革传统的报酬体系,减少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随时耗尽心志准备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的效率损失。建立起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④改善工作环境,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由于特殊的分配体制,国有企业完全依靠物质激励不可能留住或者吸引优秀人才安家落户,尤其在入世后,很难与薪酬优厚的外企竞争。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必须借鉴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除了提高报酬以外,更要给员工创造良好、舒心的外部环境,包括人事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给员工以认同感、归属感,提高其工作效率、敬业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

(二)知识管理创新

知识管理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性质、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正如对管理的定义各家各派众说纷纭一样,目前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也尚未形成定论。信息学家库珀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有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弗拉保罗说:“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可见,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知识,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笔者认为?quot;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简单说,”知识管理“就是人在企业管理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不管它是写在纸上,还是存在人脑中)的捕获与运用的过程。其目的是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以便达到将最恰当的知识和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够做出最恰当的决策。

1.知识管理是传统管理理论发展的结果

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组织方式和运作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是管理学家创建管理学的理论前提。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现实情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现代社会,一方面追求产品个性化,生产复杂化,企业经营多元化,如果片面强调分工精细和专业化,则使得企业的整体协调作业过程和对过程的监控越来越高,结果致使企业整体效率低下;同时,把人分成上下级关系的官僚体制,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以至于走到了分工与协作原则初始动机的反面。另一方面,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运用,使简化管理环节成为可能。同时,与市场变化和高科技发展相对应的是劳动力素质大大提高,员工不再满足于从事单调、简单的复杂性工作,对分享决策权的要求日益强烈。这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创新势在必行。知识管理创新应运而生,它借助信息技术,以重整企业业务流程为突破口,将原先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以知识共享为基础进行通盘管理,共享信息、简化交接手续、缩短时间。对现代企业而言,知识正逐渐取代货币资本、劳动力等有形资产,成为经济增长中最关键的生产要素。企业拥有和能够利用的知识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决定企业的产出、绩效和竞争地位。知识管理旨在确保人们以拥有其所需要的技术及资讯为前提,适当地评估企业存在的问题及机会,籍此协助人们对不断变动的社会、产业、经济及客户需求的环境有所准备。

2.我国国有企业知识管理创新对策

我国国有企业对知识管理了解甚少,入世后要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引入知识管理,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进行创新。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实现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以全面利用市场信息的工作流程为基础,更深入的在企业内部推动知识管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简单的利用信息到分析信息,到主动的产生新的信息。保证知识在企业内部能够流通起来,使企业能以对市场的深入理解为核心,全面的为市场提供优质服务。

②增进对企业外部知识的利用。要优化对企业外部信息的收集与利用,依靠环境信息制定竞争策略,依靠市场信息优化生产安排,减少生产与销售企业的成品库存,降低成本。这实际上又是一个信息整合的过程,通过从企业基层到顶层对信息的收集与使用的规范化,提高企业各层次的信息使用能力与专业化程度。

③加强企业知识网络建设。人类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在人们相互交流时知识得到发展。如果新知识不能同现有知识联系并且不能为人所用,知识是没有价值的。为了充分利用知识使用的外溢性,提高企业对相关知识的互动利用,企业必须加强知识网络建设。

④提高个人在知识管理链条中的作用。知识是个人认知过程的实现,而不是一种实物资产,因为知识只存在于使用者身上而不是存在于信息的整合中。同样,知识的创新也只能发生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当中,而且这种创新不一定是由发明到扩散的线性模式,而是可能会有不同的出发点,即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创新,这就要求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让员工个人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发挥其在知识管理链条中的作用。

(三)战略管理创新

所谓战略管理创新,是指通过对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思路、资源结构、业务范围等重大问题的系统研究和分析比较,对旧有的决策及决策实施过程进行全面整合和流程再造,更好地执行旨在规避风险、增强企业发展能力的企业环境分析、战略规划、战略决策、系统控制。

1.战略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

企业战略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艾戈·安索夫(Igor Ansolf)提出。安索夫在其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论》一书中,第一次对企业战略做出科学的概念界定。1972年,他在美国的《企业经营政策》杂志上发表了”战略管理思想“一文,正式提出了”战略管理“的概念,为后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以后,企业管理领域开始使用企业战略。之后,安索夫又于 1979年和 1984年分别出版了《战略经营论》和《树立战略经营》,形成了比较系统成熟的战略经营思想和理论。现在一般认为,战略管理,就是决定企业的基本的长期目标与目的,选择企业达到这些目标所循的途径,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和途径而对企业重要资源进行分配(A·D·钱德勒《战略与结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中已经非常流行。

战略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企业要适应市场,制定和实施明确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加入WTO以后,我国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将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狭小、相对闭塞的国内市场,更要面对统一、开放、竞争形势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国际政治关系发展导致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日益多极化、形势日益复杂化。战略管理创新以其长期性、系统性和全局性体现了动态管理的要求。

2.我国国有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对策

在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加强战略管理创新,提高抗风险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国有企业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①强化国有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自主意识。国有企业核心管理层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彻底摆脱旧体制的束缚,建立市场经济下的经营管理新思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有企业改革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才能走出困境。因此,应自觉地转变思想和观念,尽快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定位企业的管理,规范企业的行为,并促成经营管理思想的转变,使企业真正成为追求效益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这是国有企业实现战略管理创新的前提和重要内容。②选拔、培训适应战略管理新要求的管理者。国有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超前意识、长远意识、全局意识和权变意识,这就要求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做到:第一,思想敏锐,目光远大,能预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提早做决策并付诸行动;第二,作为战略管理者应经常考虑长远的问题,增强预见性;第三,心中必须时刻装着企业全局,考虑企业整体的利益。从维护企业总体利益出发处理好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第四,在战略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一切都要从实现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善于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创新性,机动灵活地处理问题。

③对企业战略管理各要素的重新整合。将企业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五大要素按照入世后面临的新问题、新要求进行重新整合,对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思路、资源结构、业务范围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比较,使之更加符合入世后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④构筑动态的战略管理系统。国有企业战略管理创新不仅是静态的各个要素间的重新整合,而且要构筑科学的、动态的和具有适时反馈功能的管理系统。战略管理层要及时接纳系统终端对市场各种信息的回路反馈,修正管理系统中心的各项参数,重新整合后输出到终端,实现战略管理的”互动",提高企业规避风险的系统控制能力,增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篇:对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的几点思考

对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管理模式方面,传统管理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亟待变革和创新。然而,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存在很多认识误区,盲目开展管理创新改革,导致管理创新难以取得明显进展,效果不佳,费时费力。正确认识管理创新模式的内涵,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对于改善目前国有企业管理局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_)05-266-02

近年来,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铁饭碗”优势大不如前,面临的经济压力和市场竞争逐渐加大。在这种大环境下,国有企业要想一直持续健康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就必须加快企业转型步伐,特别是管理模式的转型和创新势在必行。尽管很多国有企业已经意识到自身的发展危机,逐渐开始进行管理模式创新,但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管理创新的内涵,对国外管理创新模式进行盲目照搬,导致创新目标和创新客体不够明确,难以营造出浓厚的创新氛围和环境,使得管理创新之路困难重重,面临着很多问题。因此,如何有效的开展管理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来带动管理创新,仍然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

一、管理创新的内涵

“创新理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并在其作品《经济发展理论》中详细描述和表达了他对创新的观点和想法。之后,很多经济学家进一步对创新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管理创新作为社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制度创新,并需要技术创新予以支持和协助。所谓管理创新,主要指能给企业发展带来更大效益但一直未被企业采用并需要引入的一种管理方式。为了将不适应甚至阻碍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去除,需要采取新型有效的管理手段来对原来管理模式进行替代和创新。不仅需要重新组合和引入管理要素,而且还需要在管理理念、方法、工具、生产、市场、人力资源、财务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的多样化和全面性,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优质管理系统。

二、目前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

纵观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规范模式。在制定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同的影响因素将会给企业管理带来不同的影响和作用,而每个企业由于自身特点的不同,所考虑的方面也不?M相同,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情况,这便造成现有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多样化的局面,缺乏统一性。根据相关数据和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第一种管理模式是以亲情血缘为主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通过家庭亲情和血缘关系来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团结力,实现对企业的良好管理和运转。第二种管理模式是以友情为主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中,朋友在企业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各种关系主要依靠友情来处理。第三种管理模式是以人性化为主的管理模式。以人情味为核心的情义管理是企业处理各种关系的主要方式,更注重企业的人性化管理。第四种管理模式是以随机化为主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十分随意,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流程规范,经常会按照领导意思来处理和解决各种事项和关系,这种管理模式在民营企业中较为常见。第五种管理模式是以制度为主的管理模式,企业管理和发展均需根据制度进行,便于企业的科学管理。通过对这五种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若企业处于创业初期,第一、二种管理模式可以更有效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但是企业一旦经过了发展初期,这两种管理模式起的作用便会大大降低。尽管第三种管理模式更注重人性化,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和前两种没有太大差别。市场经济竞争中充满了诱惑和各种利益,良心很难抵挡并完全靠得住。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随意化管理模式曾经使用过,属于特殊的管理模式。而制度型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合理,是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和追求目标。

三、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近二十年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特别是在管理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值得肯定,但是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阻碍,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缺乏对管理创新内涵的正确认识

在大多数国有企业中,无论是普通职工,还是管理人员,都具有强烈的官本意识,很多思维和想法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职业习惯很难改变,严重滞后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领导者,缺乏对管理创新内涵的正确认识,难以产生强烈的兴趣和积极性。即使进行管理创新,也多是停留在表面上,无论是用人管理和资源分配,还是奖惩机制和制度约束改革都十分缓慢,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很多国有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缺乏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市场经济竞争能力和影响力大不如前。

(二)盲目照搬国外企业管理模式,缺乏创新和自主意识

很多国有企业在开展管理创新工作的过程中,既没有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发展水平,也没有考虑到中西方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巨大差异性,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对国外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盲目照搬和模仿,导致企业难以及时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造成“邯郸学步”的不良后果。再加上在实际管理创新中,基本上也是对有利于管理人员但会影响甚至损害广大员工利益的方面进行改革,导致很多改革创新措施仅符合了少数人利益,广大员工的利益受到损害,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负面情绪进一步加大,给企业营造出不好的工作氛围。

(三)缺乏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环境

创新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国有企业中,因为过去传统体制带来的影响较深,人们普遍对创新缺乏兴趣,思想仍然较为保守,导致管理创新缺乏良好的创新环境,较低的创新热情和能力极大的影响和阻碍了管理创新前进的脚步。并且与国外相比,我国法律法规还处于不断完善和健全的阶段,部分政策仍然不稳定,甚至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政企并没有完全做到分开,国有企业运营过程中受到政府的干预太多。在政府的保护和干预下,国有企业长时间徘徊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并不参与市场竞争之间的游戏和规则,没有主动参与市场的意思,使得国有企业的服务体系出现衰退和弱化。另外,再加上企业缺乏完善的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对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人员的不合理约束和激励,导致企业的创新环境缺失,企业管理创新难以取得良好进展。

(四)缺乏明确的创新目标和客体

领导和高层管理人员是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人员和决策者,由于其中一部分人员缺乏严谨的创新知识体系,无论是管理理论,还是管理政策,都没有较高的领导能力,没有事先制定和明确创新目标和客体,导致管理创新没有目的性,没有对象性,创新流于形式,惨遭失败。另外,部分国有企业开展管理创新,是基于政府的要求和推动,企业本身没有强烈的创新主动意识,这也导致管理创新难以真正取得进展。

四、改善和提升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管理创新观念,提高管理创新意识

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开展管理创新行动的前提和必要思想基础。传统陈旧的管理机制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国有企业在开展管理创新时,要敢于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落后思维的束缚,勇于打破常规,加强管理创新建设。管理创新应该重视观念创新。首先,国有企业需要转变自身经营观念。过去以来,国有企业长期按照政府的指令做事,现在需要积极参与到市场经济竞争中去,积极主动面对市场和客户,实现从生产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过渡和转型。打破传统经营重视数量、销售规模和利润的局面,转而开始重视产品质量、客户服务满意度以及管理战略方面。其次,管理创新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企业的人性化建设和发展。众所周知,企业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广大员工,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学会尊重和理解员工,以便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企业管理也需要重视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通过主动关怀和理解员工,能够更好地激励和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从而促进管理创新的良性发展。另外,管理创新还需要重视知识资产的管理,在现代经济环境下,人才、知识产权等软实力的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重要力量,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二)加强制度创新,规范管理创新模式

制度是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法律依据,其中运作机制是企业创新的重中之重。目前在我国法律法规环境下,国有企业的产权没有明确的界定,政企不分,利益边界不明确,很多管理人员也不是特别职业化,对创新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管理创新工作开展起来难度较大。所以,国有企业必须加强制度创新,通过参与市场竞争来改革产权制度,并从宏观上强化经济法律建设,加快政治制度创新,以便激发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力和动力,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制度依据和法律保障。

(三)加强企业科技文化创新,提升管理创新特色

从管理科学的角度出发,文化管理是管理创新的必经阶段,也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最高层次。加快企业的文化创新实质上便会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通过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来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和先进化。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在开展管理创新工作时,还需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在充分考?]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现状的情况下,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引进和采购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聘请专业一流的技术人才,提升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生产水平,从而促进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及时转型,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扩大国有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份额,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r.大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品牌(下半月),202_(12)

[2] 刘路军.关于新时期国有企业的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2_(38)

[3] 朱祥,孙壮珍.国有大型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研究――以中建五局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2_(01)

(作者单位:上海自来水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上海 200063)

(责编:纪毅)

第四篇:国有企业管理

国有企业管理

近几年国有经济状况的明显改善,各级国资委在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考核、激励与选拔方面,在改进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和管理控制方面,在堵塞国有资产流失漏洞方面,成绩有目共睹,将国有企业进行纵向比较,业绩指标确有较大幅度改善,净资产收益率由1998年的不到2%,上升到202_年以后的10%以上。但是,横向与其他类型企业比较,在各个时期,国有企业的业绩指标都明显低于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特别是在202_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下滑到11.71%,而私营企业继续上升,达到25.12%的水平。如果剔除垄断型和寡头型企业,国有企业的效益水平与其他企业的差距更要大得多。

随着中国国企改革改革的逐步深人,国有企业的领导管理的发展已进人一个新的时期,但由于客观体制上还存着一些漏洞,监督体制不科学或监督不力,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加强国有企业管理、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亟待关注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 目前中国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健全的的民主监督机制。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国有企业管理缺乏民主、监督机制和规则。国有企业的民主管理形式和民主管理机构没有发挥必要的作用,职工代表大会形同虚设,事关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和重要问题没有得到切实解决。

(二)领导管理者管理素质水平不符合当前发展的需要。

当前,中国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领导政治、业务素质不高,领导、决策能力不强,致使决策不果断,管理松弛,事业心不强,怕担责任;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善于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懂得资本经营,尤其不熟悉国外市场,不善于改进营销管理,不关心有关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束手无策。有的管理者作风不民主,独断专行,盲目决策,造成重大损失,还有些领导班子成员不团结,内耗严重,形不成合力,严重影响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领导管理者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国有企业管理团队状况如何,整体素质的高低,是国有企业的兴衰成败的关键,因此说,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管理者队伍对于国有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机构设置不合理。

国有企业管理机构上层次过多、分工过细、职能交叉,国有企业从总公司到各分支机构、子公司的主要领导几乎都分别担任着许多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职务,这种状况不利于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管理费用,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进步。

(四)人力资源的管理混乱。

目前国企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配置不科学,队伍结构比例失调,管理人员富余、一线操作人员紧缺是比较普遍的问题。普通型、技能单一型的人员富余,而从事经营管理、科研开发、技能操作的拔尖人才和一专多能人才不足,不能按需引进,难以按需流动,导致资源适用性差,个人技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近年来国企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整体上职工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有老化的趋势。

(五)没有形成科学考核机制、绩效评价机制。

由于缺少科学的考核机制,忽视人的利益和主观需要,严重影响了员工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没有很好发挥其才能,造成严重的人才流失和浪费。在收入分配方面缺乏与绩效考核挂钩的收入分配机制,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倾向仍很严重,忽视了人在工作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加强国国有企业管理的几点建议

上面我们讲到了国企管理在机构设置,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人力资源以及领导管理者素质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加强国有企业的管理就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这些问题目前已有很多专家学者阐述,在此,笔者主要通过对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具体作法的分析,从中谈谈对中国有借鉴意义的启示,以求抛砖引玉。

(一)德国模式

德国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与运营有其独特的方式。德国经营国有资产的国有企业,大都采用公司形式独立经营,国家控股由占小部分到100%不等。德国国有企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负担为满足公共需要而进行生产或提供劳务的任务(如邮政、铁路),或负有政府某种政策手段的作用(如为对外发展援助政策服务的技术合作协会);另一类是国家控股或参股,不负有特别的任务,同私营公司一起参加竞争。德国国有企业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CEO的选择专业化优先

国外董事会的人员构成是多元化的,主要有政府部门委任的人员,职工(工会)选举的代表,具备各种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士等。但董事会主席一般都是具有丰富阅历和专业管理技能的人士,对企业负责人(CEO)则更加重视管理技能专业化等方面的要求。

德国的这一特点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目前中国国有企业的领导管理人员大多还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选出的,很多领导管理者缺乏第一线的工作经验,专业技能素质不高,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因而导致领导决策缺乏科学性。

2.CEO的选任逐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建立健全适合国情的经理人市场,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条件。在德国,企业CEO的选择已经基本形成了尽量在市场中去选择的氛围,并且在企业经营和发展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CEO的选任往往以合同的方式实现,合同中也就包含了具体的经营目标。

这应该成为中国国有企业以后领导管理者选拔的方向,目前很多领导管理者都是行政任命,市场化竞争不充分,很多地方存在营私舞弊的现象。

3.建立企业经营约束和激励机制,是提高国有企业效率的途径

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包括德国、意大利在内的许多欧洲国家的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大为好转,与私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确实有不完善之处,但是这些不完善之处并不是无法克服的。通过变革管理体制,可以改变国有企业管理政出多门的情况;通过推行股份制改革,实行有效的社会监督,尤其是通过持有股份可以使员工把公司的兴衰同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使企业的经营层决策更加科学;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则可以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逐步落实,运营效率得到一定提高。

在欧洲,开展考核评价、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早已成为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所采用的指标体系,有的比较简单,如意大利国有企业董事会对CEO的考核指标分为三个方面,企业内部大多采用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先导的平衡计分卡考核评价体系,这个考核体系在欧洲仍然处在不断发展完善之中。

在中国国企改革中,国有资产管理包括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两种职能。国资委的特设监管机构的定位及其“出资人”职能使得这两种职能

难以分清。在实践中,国资委的监督管理职能日渐被它的运营管理职能排挤,致使国有企业出现许多乱象,如企业利润随意分配,有的高管肆意贪腐,企业内部和国有企业之间职工收入差别悬殊(《改革内参》,202_年12月)。由于国资委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导致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

4.国有企业管理强调决策的科学性和操作的透明性

在欧洲,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实现方式日益多样化。德国国有企业的董事会往往是执行层,上面有主管部门和监事会,由监事会行使决策;但也出现了像联邦房地产署这样既行使决策权,又行使执行权的机构,与其配套的是内部存在强大的管理及决策咨询机构。在欧洲其他国家,如意大利的国有企业是股东代表、董事会、执行层比较齐备和统一。但有时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人事任免中也存在着特例,比如对经营出现危机的企业,意大利经济财政部的官员则认为,董事会人员较少更容易使企业灵活决策,摆脱危机。无论是在德国还是在其他国家,监管部门更加强调的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操作的透明度,这才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目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也是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科学和透明,至于公司治理结构所采用的模式,并不局限于一种。

随着近几年在中国网络信息化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通道更加流畅和透明,政府也开始注重政务公开化,使用一些诸如“微博”,与公民网上交流等方式,让政府政务透明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有企业管理也应该把推进决策透明化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不仅在企业内部,部门之间,职工之间达到信息流通的通畅和透明,在企业外部也要做到透明,主动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5)注重国有资产的法制化管理。

以德国为例,德国的国有企业和其他形式的所有制企业都遵循公司法的规定运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德国的公司法已多次修改和调整并日臻成熟,它不仅体例完整且规定详尽,从公司分类到具体经营规范都有详细规定,加上完善的司法体系,使企业复杂的市场运作变得简单而规范。中国要使企业走向市场,如果没有一套很好的法律基础为依据,保证平等竞争,是难以想象的。

(二)加拿大模式

加拿大的国有企业主要分为完全国有企业和参股国有企业两种。管理方式上

有两种,一种是间接管理方式,加拿大政府经国会授权,对国有企业进行管理,政府握有企业全部或大部份股份。其管理模式是:只给企业一个发展的轮廓,只对重大事情进行管理,为经营不好的国有企业创造改善环境的条件。其管理手段是任命董事会。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关系的关键是:经营计划、商业计划和工资总额由内阁决定。董事会对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由政府对其经营计划进行审查,特别重大的事情经有关主管部长向内阁请示。

另一种是对经营不好的企业实行出售或转让经营的办法。加拿大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经济环境,鼓励私人投资和减少政府支出及财政赤字,采取了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的政策。加拿大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大致有两种情况,由国家控股或参股或者是对经营不好的国有企业进行出售或转让经营,促使企业扭亏为盈。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在于激励竞争,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加拿大模式中国国企改革的启示主要有:

1.分类管理。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公益性国有企业、垄断性国有企业和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分别对待,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首先要明确公益性国有企业和垄断性国有企业主要存在的领域和行业。除此之外,则应明确国有企业要分阶段、分期、分批退出竞争性领域。在分类管理上,要明确两个概念:一是对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问题,要先试点,后实践,再推广,其中,对外资企业进入垄断行业也要与民营企业一视同仁。二是对国有企业目前在竞争领域的经营情况要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制订逐步退出的时间表。不能因为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还有利润就高枕无忧。谨防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变化,重蹈“国企脱困”的覆辙。

2,。鼓励民间资本发展,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目前在中国国民经济95个大类中,国有经济涉及94个行业。其中,在396个国民经济行业类别中,国有经济涉足了380个行业,行业与布局达到96%。如批发零售餐饮业,目前还有2万多家国有企业,是国有企业分布的第二大领域,占全部国有企业的17.8%。国有企业在一些公用事业和重要工业领域中,通过各种方式阻碍行业开放,使得民间资本难以进入。由于国有企业占用了很多付费很少甚至不需要付费的资源,包括土地、矿产、贷款、特价经营权等,市场公平竞争阻力很大(《经济要参》,202_年2月2日)。

从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和长远目标出发,还是要把重点放在体制改革上,厘清国企改革的思路,对国企体制改革进行校正,转变政府职能。国有企业目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的转变,提高抗风险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管理方式的目的,以促进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的和企业全面的发展。

第五篇:新时期国有企业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现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由于多数国有企业采用集权管理方式,决策程序不科学。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现状经营者多由政府直接任命的,采用集权管理方式,国有企业的负责人身兼数职,各种决策集于一身,决策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公司经济利益等,一般职员无法监督,这种现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我国国有企业在制度安排上没有很好地给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一个追求长远利益的稳定预期与重复博弈的规则,使决策者的利益与他所决策的企业的利润没有长远关系,决策者管理努力投入不足。另外,多数国有企业是一种典型的金字塔式的集权管理方式,政治色彩浓厚,不讲规则,企业管理决策采取领导拍板式权威决策。有能力的决策者由于责任意识淡薄而忽视管理,造成个人决策、集体负责这种扭曲的决策行为,直接影响了管理效率。同时,国有企业总公司的领导,身兼子公司、控股公司数职,各种不同机构、公司的决策权也往往集于一身。但大量的经营活动往往又必须靠普通职员去操作,但普通职员甚至下属公司、分支机构的领导都无权参与决策,也不用承担决策错误的责任,这样,就形成了决策的人不了解详细情况,了解详细情况并具体操作实施的人员又无权参与决策的怪状,这种状况是很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造成了决策的不科学、不规范,甚至造成决策失误,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

(二)国有企业管理者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者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国企的生存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国有企业管理团队状况如何,整体素质的高低,是国有企业的兴衰成败的关键,因此说,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对于国有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管理者顾全大局,锐意改革,为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贡献,但是目前这支队伍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体制原因造成,我国长期以来在国有企业管理现状实践中很少论及经营者的人力资本开发问题,使绝大多数经营者仍与职工一样,实行基本工资加奖金的分配办法,没有与其承担的责任、风险和企业资产增值、利润实现程度等挂钩,工资收入水平偏低,没有对经营者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不利于国有企业管理现状能力的发挥。

另外,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存在问题,有些领导政治、业务素质不高,领导、决策能力不强,致使决策不果断,管理松弛,事业心不强,怕担责任;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善于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懂得资本经营,尤其不熟悉国外市场,不善于改进营销管理,不关心有关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束手无策。有的管理者作风不民主,独断专行,盲目决策,造成重大损失,还有些领导班子成员不团结,内耗严重,形不成合力,严重影响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总体而言我国当前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整体上距离优秀企业家的水平还有不小的距离,从经营者角色向企业家角色的演进,需要我们继续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由技能型向创新型的转变。

(三)由于旧有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使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现状缺乏民主、监督机制和规则。我国国有企业大多数职员要对分支机构、子公司领导负责,分支机构、子公司负责人则对总公司领导负责,因此一般职员无权参与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活动,一些重大决策主要由分支机构或子公司负责人决定或由他们报告总公司后决定,那么这些决策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公司经济利益等,一般职员无权发表意见也无法监督。其次,由于公司实行的是劳动合同制,职员的饭碗往往直接掌握在分支机构、子公司的负责人手中,所以一般职员对他们的任何所作所为不敢有任何非议,甚至发现其决策中的某些问题。

另外,我国国有企业的民主管理形式和民主管理机构没有发挥必要的作用。有的企业对应该民主形式通过的、事关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和重要问题,不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审议、通过,而以企业的决定、制度、规定等方式下发执行,绕过职工代表大会这一必要的程序。

有的企业召开职代会前,不认真按照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程序,不征求代表对会议内容和有关问题的意见,使代表们提不出针对性强、切合企业实际、措施得力的高质量提案。有的企业不按照国家有关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的内容,厂务公开制度不规范,对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干部的提拔使用、施工合同的招投标等事项或不公开或部分公开。国有企业普通职工自身素质不高,也是民主监督机制不能很好执行的因素,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能力不高,对企业的经营方略、安全文明生产、精神文明建设等事关企业建设和发展的提案建议不多,针对性不强、可行性不高,代表的提案、建议没有广泛听取和收集所在单位、班组职工群众意见、建议,提案的代表范围不广泛,反映的问题不够深刻,这些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四)国有企业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机构繁多且不合理。由于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是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进行了改革,但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旧深远。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现状机构上层次过多、分工过细、职能交叉,国有企业从总公司到各分支机构、子公司的主要领导几乎都分别担任着许多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职务,这种状况不利于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管理费用,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进步。

公司虽设立了分支机构、子公司、孙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但却没有划分清楚各自的责、权、利关系,更由于领导相互兼职,使这些机构、公司间的责、权、利关系更加混乱,另外,非生产性组织占了很多的编制和人员,真正的生产管理人员在企业内部地位不高,编制限制也很紧。

这种状况导致了孙公司的责任由子公司承担,子公司、分支机构的责任由总公司承担,甚至控股公司的责任也由总公司承担的不良后果。由于体制上的混乱,必然会导致决策混乱、领导不力、管理不善等恶果,由于一人同时身兼不同性质、不同机构、不同层次的数种职务的现象为扯皮、推诿、不负责任提供了一种最佳的借口。由于公司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自然各部门、各职员的工作职责也就不甚清楚。就出现了一些人无所事事、一些事又无人问津、一些人越做事越多、一些人不做事老没事做的奇怪现象。这种混乱不堪的状况严重了挫伤职员的工作积极性。伴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管理现状需要逐步建立以效益为核心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五)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自身技术能力、创新能力不强不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大量地进行了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技术革新,不少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在于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现状滞后,无法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无法使技术创新得到正常的发展。

目前在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管理现状都开展了技术创新,但技术创新并没有成为我国大部分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这是因为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能力不足,在技术引进之后,没有充分地对引进技术进行研究、消化吸收和创新,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技术体系,从而使现阶段我国主要工业部门的技术与国外仍有较大的差距,消化创新能力较差。

另外,由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体制,技术成果常常并不成熟,其市场前景难以把握;企业自身能力不强,没有合作和开发的基础,即使接受了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成果,也难以把这些成果商业化,另外自身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还很薄弱,管理机制不健全,因此,产、学、研合作创新并未发挥预想的作用,我国国有企业自身技术能力、创新能力不强,但企业的技术创新仍然主要由企业独立进行着。

(六)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混乱,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人力资本含量高的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技工严重流失与冗员过多、人浮于事并存。

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的好坏受众多因素影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企业的劳动者——人力资源,他们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在国有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目前国企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配置不科学,队伍结构比例失调,管理人员富余、一线操作人员紧缺是比较普遍的问题。普通型、技能单一型的人员富余,而从事经营管理、科研开发、技能操作的拔尖人才和一专多能人才不足。不能按需引进,难以按需流动,导致资源适用性差,个人技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近年来国企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整体上职工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有老化的趋势,企业净人力资源相对减少。

2、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改革的深化,国企用人机制不活以及激励手段乏力的问题明显,人浮于事现象普遍存在,难以充分发挥现有人才潜力,没有能较好地帮助国有企业管理现状实现内部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盘活现有劳动力资源。

3、国有企业thldl.org.cn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不足,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育人机制、成才环境尚未形成,实际情况多是重管理轻培养、重使用轻开发,盲目地强调向管理要效益,但却没有做好员工的前期培训工作。

4、管理制度的制订与实施不科学,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其内容来分析,不是从“以人为中心”出发,只是就员工考勤、奖惩制度、工资分配、工作规则等方面对员工加以限制。因此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发,来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以求得员工发展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七)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现状没有形成科学考核机制、绩效评价机制,造成人才流失、浪费严重。我国国有企业,由于缺少科学的考核机制,忽视人的利益和主观需要,严重影响了员工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没有很好发挥其才能,造成严重的人才浪费。在用人方面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往往通过管理者的印象决定人才的价值。由于不同管理者的阅历、能力及对待人才看法的差异,具体操作中难免松紧宽严不

一、因人而异,使客观、公平、公正的选人原则难以体现。在收入分配方面缺乏与绩效考核挂钩的收入分配机制,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倾向仍很严重,忽视了人在工作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急功近利,无法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企业往往出于应付企业一时的人才短缺,不注意人力资源的战略性开发,不考虑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不能为引进的人才做出合理的、与企业发展同步的职业生涯计划。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人力资本含量高的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技工严重流失与冗员过多、人浮于事并存,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本质认识不足,对人力资源这种特殊资产的保值增值意识淡薄。

(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使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有企业管理现状不得不面临外部环境的发生深刻变化所引发的问题。

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强,世界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行业内垄断型的大企业集团形成,各个行业均存在一两个具有顶级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处在此行业的任何一个企业必须紧跟领先企业的步伐,这给国有企业造成了很大生存发展压力,否则会被市场淘汰;同时,具有超前的观念、新型产品、先进的管理方式的新企业层出不穷,这种更具竞争力的企业使竞争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国际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会涉及到国家之间的利益,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可能转化为国家利益与实力的竞争,政府行为会介入企业竞争之中,使企业竞争环境变数更加风云多变。

科技的进步和应用,使企业新型产品、先进的管理方式层出不穷,使老企业面对的竞争形势变得更加严峻。科技进步对国有企业提出巨大挑战,科技的缉捕导致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变短。一些企业若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就会被淘汰。科技的进步还对国有企业管理者形成强有力的挑战,技术与信息贸易的比重增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面临的日益加大的压力使我国劳动力费用低廉的优势逐步减弱,流通方式向更加现代化的方向演进,对社会组织的领导结构和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问题都要求进行国有企业管理现状进行管理创新,通过创新,适应变化,迎接挑战。

二、面对我国国有企业在管理中遇到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的对策:

(一)国有企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外部生存发展环境,必须努力提高国企管理者的素质,建设高素质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一个企业的兴衰,其领导起着关键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讲,国有企业经营者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主要经营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管理风格的形成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说,建设高素质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一项紧迫任务性。

1、国有企业管理现状面对日益严峻的外部生存发展环境,必须逐步改革国企主要经营者的选拔方式和选拔机制,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使得一大批真正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政治素质好的人才走上国企的管理岗位,把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促进国有企业管理现状的快速发展。同时把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岗位要求,采取企业内部竞争上岗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办法产生国有企业管理者。

2、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要通过人才市场和人才库的作用和效能的发挥,打破人才部门所有、条块分割,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逐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经营管理者素质。

3、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经营者的责权利相结合、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积极探索与稳妥推进相结合等原则,还要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改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分配办法,形成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经营者收入分配机制。使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的收入一定要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与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实际挂钩。既要使经营管理者获得与其责任和贡献相符的报酬,还要提倡奉献精神,大力表彰和宣传有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者的业绩,把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结合起来。

(二)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建设,优化职工的民主参与国有企业管理现状的方式和途径。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形势瞬息万变,这越来越要求国有企业管理者扩大民主,下放决策权,但分权决策要取得较好效果,还要求企业员工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吸收一线职工参与管理。

1、国有企业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金字塔式的集权决策方式为一种层次分明,职责分明的分权式决策方式,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透明度,建立民主、监督体制,要明确公司领导、各分支机构、子公司及职员各自的权利义务,明确各自的职责,并使部分职员参与决策。其次对各分支机构、子公司负责人的选拔、任免、考核、奖惩等征求广大职工的意见。再次总公司的人事管理应延伸到各分支机构、子公司,变单线式联系为复线式联系,使各分支机构、子公司的职员也有机会向上级陈述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

2、明确国企总公司,各分支机构、子公司的决策的三个层次。在分清各层次的决策权限后,还应根据各决策层次的不同情况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或决策机构。如应由总公司决策的,应区分哪些情况应分别由哪些人、哪些部门分别决策。各项重大决策一般应采用少数服从多数或报请总公司决定的方式决定,并应有纪录,供公司对职员进行考核或选拔人才时参考。这样,对于遏制滥用职权,防止腐化、浪费、读职、损公肥私等行为定能发生重大作用。对于应由分支机构、子公司领导决策的,各领导应及时、果断决策,勇于承担责任,切实抓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不得有扯皮、推诿现象。

3、加强和完善国有企业管理现状内部管理的监督机制,要发挥党内监督和职工民主监督的作用,加强对企业及经营管理者在资金运作、生产经营、收入分配、用人决策和廉洁自律等重大问题上的监督。通过严格的组织生活,使经营管理者中的共产党员增强党员意识,(1)加强企业党组织的监督,充分发挥企业纪检监察组织的作用。为了适应现代制度的要求,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的党委书记和纪委书记,可以通过《公司法》规定的聘任程序,分别进入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工会中的党员负责人,可以通过党章和有关规定进入党委会。自觉接受党组织和职工群众的监督。

(2)实行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审计监督。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届满,或任期内办理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以及在企业进行改制、改组、兼并、出售、拍卖、破产等国有资产重组时,应适时对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国有企业管理现状经营者业绩考核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凡是由于违法违规等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并不得继续担任或易地担任领导职务。

(3)加强外部监督,完善各项制度。实行以严格预算为基础的企业财务制度,严格执行预算规定;改变目前企业会计人员受制于企业经营人员的状况,通过会计委派、企业结算中心等形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通过委派稽察特派员、财务总监、督察专员等实施监督;制定设备、原材料采购招标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以及新闻媒介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作用。

4、国有企业民主管理工作是现代国有企业管理现状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和厂务公开制度,是动员、组织职工群众,全员参与企业管理,进行民主监督的基本和主要形式,它对于激发职工企业主人翁精神,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生产积极性。落实工人在企业中主人翁地位、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也是我国法律法规所要求的,必须认真落实。开展企业民主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和厂务公开制度,进行评议企业领导,公开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是落实职工群众对国有企业管理现状进行监督和对企业干部进行监督的重要措施,对促进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促进廉洁自律有着重要的作用。

要提高对职工代表培训的工作认识,职工代表的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能力也同样需要一个学习和培训的过程。充分认识对职工代表培训的重要性。职工是企业的主人,职工代表是代表职工群众参政议政,进行对企业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要加强职工代表企业主人翁意识的教育,提高职工代表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要加强对职工代表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业务能力的培训,正确掌握和运用与企业民主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组织他们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一般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业务知识和政策规定,议政、参政才能参到点子上。

(三)面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为应对外部环境各种情况的发生,国有企业管理内部各个部分、各个环节进行创新。面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国有企业要做出的相应的改进和调整,国有企业管理现状要不断进行观念、战略、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把创新渗透于管理过程中,进行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1、国有企业管理现状创新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管理思想的创新,大力在国有企业内部倡导管理观念的转变,通过培训教育或引入新的管理人才,要广泛吸收新的管理信息,提高管理者的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使管理创新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

2、夯实国有企业内部基础管理,为管理技术和方法工具创新提供基本的前提和保障:只有搞好了基础管理,理顺了内部基本的生产协作关系,才可能进一步提高管理的层次和效率,否则,管理创新只会适得其反,使得企业更为混乱无序。如在实行信息化管理上,就需要很高的基础管理水平,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抓基础管理,才能保证企业在发展中创造适应自身的管理模式,使企业的效益稳步上升。

3、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管理现状组织的创新:国有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的特点和生产的要求合理设计管理组织,按照精简高效、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来构架新的内部组织结构;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就需要精简不必要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加强市场管理、生产管理和技术研究开发管理机构的力量,引入如矩阵制、事业部制等新的组织设计模式。

4、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管理现状技术的创新。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化,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形势的变化又要求管理者提高反应速度。要解决这两者间的矛盾,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动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运用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现代国有企业管理现状的核心内容,应加大创新改革力度。人力资源管理中现存的一系列问题需要人们从适应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并加以解决。

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应立足构建现代企业的角度出发,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同时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使其更好地为企业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要适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有步骤地进行补充和调配人员,从而确保与整体经营战略相一致。面向市场招聘人才和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相结合,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人力资源的配置,继续实行聘用制和竞争上岗,力争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劳动力引进、内部人力资源流动、特殊人才聘用等方面进行创新,加快高级人才薪酬待遇与市价位的接轨进程,不断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益。

2、改革企业的人事制度。当今企业所需人才比以往更为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应重视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取消国企终身雇用制,加强企业内部竞争,打破年功序列制,改变原有的按部就班、内部提拔的规则,增强人力资源的流动性。要保证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就必须对人力资源提前规划,尽早开发,尽快培养,打破人事管理条块分割,建立统一、全面、持续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3、要坚持持续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员工的素质决定了企业的素质,员工只有不断接受培训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员工培训是企业永恒不变的主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知识培训、技术培训、职业道德培训以及敬业精神培训等。

4、完善、制订有效机制,发挥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人力资源是带动企业组织生存发展的命脉,其本身职能也可以说是打造优质的人力团队,以实现企业远景及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关键的其机制的制订及实施,并确保其有效性。如此,企业在其机制的制订及实施中,可根据这一理论,着重构建好培训开发、激励、绩效考核及用人等四个机制:

(1)构建好培训开发机制:体现满足企业成长需求,个人发展愿望。新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以实干的观点去培育自身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唯此才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灌注永不停息的动力。利用人力资源为公司创造利润关键在于一套健全的人力培训计划,而计划的成效则影响企业的发展方针以及融合个人未来的发展意愿。

(2)完善激励、绩效考核机制:体现奖罚分明,以绩取酬。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不切实际的绩效评价体系,针对不同性质的工作及不同种类的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企业应从整体战略眼光来构筑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让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相互联治,相互促进,当然激励机制的最重要部分是体现对员工的分配制度上。分配制度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如年薪制、岗薪制、实施计件工资、持股分配等,使员工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和个人业绩相挂钩,激励机制要体现崇尚业绩,奖勤罚懒,以绩取酬。

(3)实行好选才用人机制:体现竞争、择优、规范、灵活。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中在选才用人上做到“知人善任、用人为能”。要达到此目的,应走市场化和规范化道路。在内部实行竞争上岗,在外部采用公开招聘,择优录用,优胜劣汰。人事、劳动用工方面更要从打破干部与工人界限,破除终身制,按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建立以劳动合同制方式用工机制,完善整个用人过程的制度和标准,使全体职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活跃人力资源,使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接轨,最终实现优化配置。

(五)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国有企业必须改革传统的报酬体系,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完善多重激励机制。建立起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目前,国企组织管理体制下的考核分配制度、激励措施不完善,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比如身份界限和收入差别就严重制约着技能操作人才的成长和重用;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不能有效激励专业技术人才,业绩和能力考核没有并重;中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薪酬等制度仍在摸索、试行阶段。应当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促进人力资源价值的准确定位。考核评价主要包括个人素质、能力、业绩、对企业的贡献等。全面的考核和公正的评价,有利于人力资源价值的自我定位,激发其成就感、责任心和事业心,使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制定激励报酬计划,促使企业经营者和员工能够实心实意地为企业工作。完善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包括:

1、薪酬激励。通过调整国企内部收入分配关系和实行特薪制度等措施,加快拔尖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能人才薪酬待遇与市场价位的接轨进程,达到吸引人才、稳定骨干的作用。

2、工作环境激励,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现在,国有企业完全依靠物质激励不可能留住或者吸引优秀人才安家落户,很难与薪酬优厚的外企竞争。要求国有企业除了提高报酬以外,更要给员工创造良好、舒心的外部环境,包括人事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给员工以归属感,提高其工作效率、敬业精神。

3、事业激励。创造机会和条件保证各类人才能够施展才华,满足他们的成就动机。以科技人才为例,他们都希望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对提升专业领域的成就、名誉以及相应的地位比物质利益有更强烈的需求。

4、学习激励。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优秀人才进行脱产培训,选送到高等院校深造等。国有企业要树立“培训投资效益”观念,不仅发挥出培训的激励作用,还要从追求回报的角度努力实现培训效益的提高。另外,企业对员工的尊重与理解、良好的沟通环境、团队协作氛围也可以有效地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从而激发员工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六)强化国有企业内部基础管理,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的前提和保障。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对企业内部人、财、物、责、权、利进行适当地排列组合,调整国有内部机构,明确职责,通过合法有效的经营活动,使企业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要使企业产生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的部门设置,职责划分,人事安排等不仅要科学、合理,还要相对稳定。

只有搞好了企业基础管理,理顺了企业内部基本的生产协作关系,才可能提高管理的层次和效率。在实行信息化管理上,就需要很高的基础管理水平。

1、调整公司内部机构,明确职责,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对企业内部人、财、物、责、权、利进行适当地排列组合,通过合法有效的经营活动,使企业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如果对企业的人、财、物、责、权、利的排列组合不当,就很难说该企业管理得当。这样不仅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相反地还会产生负效应。

2、对企业人、财、物、责、权、利的排列组合,就是在企业内部设置什么样的部门或机构,安排什么样的人员,从事哪方面的工作,这些部门和职员该拥有什么样的权力,承担什么样的义务等问题。要使企业产生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的部门设置,职责划分,人事安排等不仅要科学、合理,还要相对稳定。

3、总公司还应明确总公司与各分支机构、子公司、控股、参股公司、孙公司等职责及相互关系,分支机构就按分支机构的规章办理,子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孙公司均分别按其各自的规章办理,职责分清,财务分清,资产分清,人员分清,严格按照《公司法》、《企业法》有关法律法规办事,各自分别承担各自的经济责任。对于经营人员,是谁的责任就追究谁的责任,是谁的贡献就表彰奖励谁的贡献,奖罚分明。

(七)在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加强战略管理创新,提高抗风险、市场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国有企业的必然选择。国有企业战略管理创新是企业未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所谓企业战略管理创新,是指通过对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思路、资源结构、业务范围等重大问题的系统研究和分析比较,对旧有的决策及决策实施过程进行全面整合和流程再造,更好地执行旨在规避风险、增强企业发展能力的企业环境分析、战略规划、战略决策。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现状面对的是统一、开放、竞争形势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国际政治关系发展导致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日益多极化、形势日益复杂化。国有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对策 在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加强战略管理创新,提高抗风险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国有企业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良好的人才选拔机制,选拔、培训适应战略管理新要求的管理者。国有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超前意识、长远意识、全局意识和权变意识,这就要求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做到:思想敏锐,目光远大,能提早做决策并付诸行动;从维护企业总体利益出发处理好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发挥下属的积极性,机动灵活地处理问题。

2、强化国有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自主意识。国有企业管理现状核心管理层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彻底摆脱旧体制的束缚,建立市场经济下的经营管理新思维。尽快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定位企业的管理,规范企业的行为,并促成经营管理思想的转变,使企业真正成为追求效益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这是国有企业实现战略管理创新的前提和重要内容。

3、构筑动态的战略管理系统。国有企业战略管理创新要构筑科学的、动态的和具有适时反馈功能的管理系统。战略管理层要及时接纳系统终端对市场各种信息的回路反馈,修正管理系统中心的各项参数,重新整合后输出到终端,实现战略管理的互动,提高企业规避风险的系统控制能力,增强国有企业管理现状的核心竞争力。

4、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对企业战略管理各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将企业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五大要素按照外部面临的新问题、新要求进行重新整合,对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思路、资源结构、业务范围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比较,使之更加符合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

(八)国有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构建优良的公司精神,发挥企业精神的凝聚作用。现代许多成功的企业都具有独特的公司文化,通过塑造企业环境、楷模人物、公司价值观、厂风和文化网等,在公司全体人员中形成共同的目标感,方向感和使命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薄弱滞后,企业精神模糊。国企相关大多未把企业文化加以充分重视。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功能都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员工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战略不易形成一致,企业精神缺乏鲜明特色,凝聚力明显不足,企业文化建设的薄弱滞后不可能激发员工的激情,不可能有持久的奋斗精神,不可能有真正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企业经营哲学。它以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为核心,对人力资源管理起着关键的导向作用。因此现在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企业精神的凝聚作用。企业经营哲学决定着企业的使用,从而决定了企业战略和目标实现的途径与手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形成企业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包容和吸收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带到企业里去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精华部分,营造一个更好的企业文化环境,适应员工队伍多样化、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冲突增多的新形势,有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国有企业全面发展。

(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提高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意义巨大。如何提高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构建技术创新政策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政府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来发挥指导作用。因此,就我国的具体国情来讲,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新的技术经济乃至社会体系刚刚构建的时候,构建国家层次的政策体系尤为重要。

2.提高企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方面。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应增强其研究与发展能力,可以通过强化现有企业自身的融资功能,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和保障体系。运用有限资金加大创新投入,优化技术创新的投资结构。运用合理的投资结构,使有限的资金创造效用最大,也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所必须的。同时,企业应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管理。

3、技术人才方面。技术人才短缺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的重要因素。解决企业技术人才短缺的矛盾,主要有以下途径:在企业现有技术能力基础上,有条件地以各种形式,吸收科研机构进入企业,增强企业科研力量。注重产学研的结合。我国现有技术条件下,企业科技力量较为薄弱,为合理配置科技力量,应鼓励产学研的结合4、加强产学研合作 以发达国家的经验,由企业提出研究课题和经费,由大学来研究,科研教学生产相结合,这既使大学经费充裕,提高其教学科研水平,也增强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开发新能力。我国国立的科研机构也应与企业紧密联系,将研究重点转向企业急需的课题,使研究成果为企业所需。

(十)加强企业基础管理,是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现状中普遍忽视的问题,但其意义却是巨大。我国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加强基础管理,实现管理创新并举,是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完善规章制度。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的“法规”,它规范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行为,规定了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程序,从而保证企业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企业的规章制度具体包括:劳动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等。

2、健全组织机构。组织机构的任务,达到经营的目的,规定各个成员的职务;根据一定的权限与责任的分配,决定各职务的相互关系。健全的组织机构应符合“统一领导、职责分明、高效精干”等原则。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领域的拓宽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3、完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人的行为是受某种动机驱使的。企业应有一套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应有一套约束机制来抑制人的不良行为,引导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行为朝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进行。企业的激励机制主要分为对经营者的激励和对员工的激励。对经营者的激励手段主要有:较高的工资、奖金、股权、期权等。而对员工的激励主要根据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大小来支付报酬,并给予职务晋升的机会等等。企业的约束机制主要包括组织机构约束、制度约束、业务处理程序约束、内部审核约束等。

结论:通过上文结合马钢煤焦化公司在实际工作遇到的突出问题,对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我们可以看出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必须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的转变,提高抗风险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管理方式的目的,以促进国有企业管理现状水平的提高的和企业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世纪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周绍朋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_年1月版

2、《垄断行业国有独资公司制度创新研究》,石磊着,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2_年4月

3、《当前国有经济改革中利益主体分析》,魏杰、沈莹,《国有资产管理》1997年第7期

4、《国有无形资本的内涵、量化与保护》,张明龙.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5、《国有企业领导体制改革研究》,吴鹏着,广东教育出版社,202_ 年12月

6、《国有企业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全集(第二卷)》,李书霖,中国知识出版社 202_年9月

7、《国有企业法律实用指导》 编写组,中国法制出版社,202_年9月

8、《 公有制的基本特征和国有经济改革 》,王 钰 王金柱,《改革与理论》202_年第1期

9、《遏制流失---构建国企监管新体制》,曾磊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_年11月

对国有企业管理问题一些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