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射阳湖镇中小学困境儿童调查报告
编辑:浅语风铃 识别码:16-899297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05 00:17:0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射阳湖镇中小学困境儿童调查报告

射阳湖镇中小学困境儿童调查报告,困境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为全面了解困境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积极探索困境儿童帮扶的有效途径,切实保障儿童生命健康权,宝应县射阳湖镇妇联通过开展抽样调查走访、一对一面谈等方式对全镇15名困境儿童进行了调查摸底,对全镇困境儿童的生存状况有了初步了解。

一、实际情况分析

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通过调查发现,我们发现困境学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原因

1、无能为力,只管吃住。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这些孩子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过于溺爱。很多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二)心理原因

这些困境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焦虑、自卑甚至敌对的不良情绪厌学,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体现在学习“不主动”或“有时主动”。

焦虑。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面对考试,20%的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学生面对不同的外界因素,焦虑的程度有显著差异。

自卑。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自卑感特别重。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或“题目难”,学习上的自卑,衍生了他们羞怯、胆怯等不良倾向,家中来了客人,怕谈及学业情况不好意思而故意避开,见了长辈不好意思。

敌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等心理,或出现与教师、家长、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三)教育原因

近年来,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中小学生学习的知识难度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儿童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学校、家庭、社会给学生施加了许多压力,造成学生产生厌学、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久而久之会形成学业不良。

困境学生自身特点分析不可否认,人的智力在客观上是存在差异的,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对同样的学习内容的接受效果是存在差异的困境学生在同样学内容的接受和巩固方面存在差异。由于这种差异导致了学生的自信心严重丧失,自卑感重,对周围事物过分敏感,烦躁不安,经‘常陷入高度的焦虑状态中。由于困境学生的自信心不足,部分学生甘居下游,得过且过,产生厌学情绪,上课如坐针毡,注意力涣散,容易分心,做事缺乏责任心、上进心,无法按时完成作业。他们的学习兴趣淡漠,缺乏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意志力薄弱,并且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行为障碍。由于他们存在如此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他们对来自各个方面的积极反馈比较麻木,习惯了父母和教师的消极评价,很少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

二、教育策略

1、关注困境学生的内心世界。困境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家长、教师的冷落与消极评价,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极度的焦虑、不安与无助。困境学生通过与家长和老师对抗的方式来表现对他们的不满,以此来吸引别人的关注。其实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是充满矛盾与挣扎的。因此身为教师和家长应该透过学生的不良表现看到他们存在问题的实质。家长和教师应经常自问是否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否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是否体会到他们的失望与无助。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家长和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放弃旧有的、先入为主的思想,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适时鼓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对困境学生的期望值可以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从而又进一步巩固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和学校。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和开朗的性格。家庭是学生社会化活动的基地,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但给孩子提供了心理支持,而且也给孩子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这就给学生在学业上的成功创造了必要条件。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塑造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儿童的认知能力和个性得到正常发展。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影响困境学生学习活动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不应仅以学业表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应该以积极客观的态度对待困境学生,争取和困境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春风化雨,以情感人,以爱动人,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创设有利于困境学生进步的心理情境。

3、增强困境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人成功的重要基石。针对困境学生责任心差、意志力薄弱、耐挫能力差以及自卑感严重的特点,教育者应该从多方面塑造困境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是从具体的教育事件中培养困境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学会自理自立,给他们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懂得学习也是自己的事.其他人无法替代,让他们拥有责任意识,能够对自己负责。二是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困境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创造一些让困境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和机会,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被人接纳、关注的心理需求。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活动来磨练困境学生的意志力,以增强他们战胜困难、挑战自我的信心。三是从个人经历出发教会学生面对挫折。学生遇到的挫折是来自于多方面的,包括学习、人际关系、兴趣愿望等面对挫折每个人的反应方式是不同的,通过对挫折进行心理疏导来教会他们拥有客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挫折,寻求适当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在挫折中成长,迎接时代的挑战。

第二篇:困境儿童摸底调查报告

困境儿童摸底调查报告

困境儿童摸底调查报告

关于开展困境儿童的调研

为全面了解全县困境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积极探索困境儿童帮扶的有效途径,切实保障儿童生命健康权,县妇联组织调研组,于7月1日至8冃15日,采取以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全县24乡镇499个行政村开展困境儿童调研,现将排查摸底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困境儿童基本情况

据调查统计,全县困境儿童265人,其中留守儿童210人,单亲家庭儿童40人,孤残儿童15人。

二、困境儿童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据调查发现,孤残儿童因自身残疾的原因及留守儿童因长期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导致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家庭教育欠缺,导致困境儿童学习成绩较差。从调查情况看,残疾儿童因本身残疾的原因,造成其心理上的负担,因而影响学习。而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大多数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这些长辈因自身文化素质较低,根本无法顾及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长辈们长期存在“溺爱”孩子的做法,家庭教育方法极其不当,严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留守儿童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2、家庭经济薄弱,导致困境儿童生活质量不高。残疾儿童家庭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他们除维持基本生活所需之外,难以承受康复治疗教育等费用。而留守儿童因父母打工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工种,微薄的经济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全家的基本生活。但留守儿童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太少,父母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他们的正常生活,造成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良,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3、情感沟通太少,导致困境儿童心理偏差严重。据调查,孤残儿童80%以上,都存在自卑心理,而这些儿童正处于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父母关心的不够,与其交流太少,使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从而导致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儿童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再加上有些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不够,导致他们有心事遇麻烦时缺乏通畅的倾诉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得心理健康。

4、安全监管不力,导致困境儿童安全难以保障。当前,大多数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平日对这些儿童监护不力、安全教育不够,导致部分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另外,因受农村社会治安环境的影响,困境儿童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三、帮扶困境儿童的建议和意见

农村困境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当前,如何搞好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刻不容缓。现结合调研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1、要切实加强对困境儿童帮扶工作的领导。要尽快建立农村困境儿童扶贫工作机构,积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有关扶贫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覆盖城乡的农村困境儿童扶贫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制定农村困境儿童扶贫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近期和中长期工作内容及目标,努力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扶贫工作向前发展。

2、要切实做好贫困留守儿童摸底建档造册工作。要制定详细、有效地帮扶措施,必须开展调研。要针对困境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深入基层,对困境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教育状况、生活状况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对调查摸底出来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科学整理,对困境儿童的变动情况进行建档立卡、登记造册,分门类建立详细的困境儿童数据库,并通过微机录入,实现困境儿童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3、要逐步建立健全困境儿童扶贫工作机制。农村困境儿童帮扶工作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责任和义务,要尽快建立农村困境儿童扶贫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指导和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扶贫工作向前发展。一是建立农村困境儿童城乡对接帮扶机制,积极开展对农村困境儿童的“一对一”帮扶活动。二是建立农村困境儿童扶贫救助机制。三是建立农村困境儿童扶贫工作长效机制。)

第三篇:困境儿童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进,困境儿童健康成长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此次调研主要以铜山办事处17名困境儿童为调查对象,通过深入了解他们各方面状况,分析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进而为政府决策提出一些建议和改善意见。

一、基本情况

1.家庭人口状况。在被调查的困境儿童家庭中,单亲家庭4个,孤儿6个,家庭人口不全的情况占59%,超过八成的困境儿童靠隔代抚养,甚至有部分只能由同辈的兄妹抚养,缺乏父母照顾和亲情呵护。

2.家庭收入情况。困境儿童家庭大多贫困,主要是通过在家务农、饲养牲畜维持生计,部分家庭父母在外做散工,近六成家庭须申请办、村委等相关组织的救助,家庭人均收入普遍偏低。

3.在校学习情况。困境儿童中学龄前儿童有6个,正在上学的儿童有11个,最大的14岁,最小的2岁。由于大部分困境儿童家庭父母忙于工作,与子女相处交流沟通时间较少,没时间督促和辅导子女学习,对孩子的关爱不足,困境儿童平时在家里也要帮忙做家务或部分农活,放在学习上的精力较少,表现为学习比较消极被动,学习成绩大多居于中下游。

二、主要问题和原因

1.生活贫困。我办困境儿童大多为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或孤儿,家中只有一方劳动力或完全丧失了劳动力,家庭经济条件贫困,家庭经济主要靠在家务农、社会捐助和政府补贴。家庭贫困一定程度上给困境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带来了一些影响,而儿童时期正是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家庭贫困甚至影响到了困境儿童的身体健康。

2.学习消极。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成正比。外出务工的家长忙于打工,在家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忙于操持家务,都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需求、兴趣、交往、困惑等关注极少,不能及时、充分地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导致了一些困境儿童学习成绩跟不上。而困境儿童因家庭环境常分散学习精力,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跟不上,可能产生厌学情绪。

3.亲情缺失。困境儿童的抚养监护大多是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两种。在隔代监护中,监护人多数是祖辈,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当代不合拍,极易与孩子形成心理隔阂,不利于彼此间的沟通;而在上代监护中,父母为改善生活不得不外出务工,在经济收入与子女取舍中,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很少过问,使得困境儿童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三、建议和对策

1.助推社会支持帮扶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多部门衔接联动长效机制,加强对关爱困境儿童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困境儿童的关爱意识。推动“爱心父母”、“社会妈妈”等一对一的帮扶活动,切实在物质、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给予困境儿童帮助。政府进一步完善救困帮扶政策,加大对困境儿童的扶助力度,对符合条件的贫、病、孤、残留守儿童,依照法定程序,纳入低保范围,对正在上学的困境儿童实行助学资助。支持鼓励发展关爱困境儿童公益社会组织,积极探索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延伸服务手段和服务领域的有效办法,为困境儿童提供高水平的帮扶体系。

2.构建心灵健康服务工程。成立心理辅导中心,为每个困境儿童建档立案,关注困境儿童动态,采用短信、电话关心困境儿童,不定期走入困境儿童家庭,了解困境儿童的学习状态,知晓困境儿童的生活状况,及时给困境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建立“网络连心”服务站,利用语音、视频方式,让困境儿童与在外的亲人沟通,搭起倾听心里话的桥梁,通过温馨平等的对话交流满足困境儿童对亲情的心理需求,把亲情关怀服务工作常态化、系统化。

3.搭建学习生活引导桥梁。依托芍药花巾帼志愿者协会,联合教育、民政、学校、村委会等部门,联系高校大学生、邻里、“爱心父母”、“社会妈妈”等人员,组建一支长期稳定的爱心志愿者队伍,从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健康保健等方面全方位进行帮扶,在“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关注、情感上关爱”困境儿童,让他们健康成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儿活动,如开展公益活动为其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体谅父母的辅导活动,开展游戏、学习小组等轻松活动创造机会让困境儿童与普通儿童交流,确保所有困境儿童都能拥有一个平安、快乐、幸福的童年时光。

第四篇:中小学困境儿童调查报告

困境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为全面了解射阳湖镇困境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积极探索困境儿童帮扶的有效途径,切实保障儿童生命健康权,宝应县射阳湖镇妇联通过开展抽样调查走访、一对一面谈等方式对全镇15名困境儿童进行了调查摸底,对全镇困境儿童的生存状况有了初步了解。

一、基本情况

射阳湖镇位于宝应县偏北方位,目前在校就读的学生中存在不少的困境儿童,初步统计数据为15名,全部为留守儿童,约占学生数的百分之一。15名困境儿童中,13名来自施教区中的农村,还有2名来自集镇。

二、情况分析

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通过调查发现,我们发现困境学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原因

1、无能为力,只管吃住。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这些孩子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过于溺爱。很多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二)心理原因

这些困境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焦虑、自卑甚至敌对的不良情绪厌学,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体现在学习“不主动”或“有时主动”。

焦虑。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面对考试,20%的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学生面对不同的外界因素,焦虑的程度有显著差异。

自卑。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自卑感特别重。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或“题目难”,学习上的自卑,衍生了他们羞怯、胆怯等不良倾向,家中来了客人,怕谈及学业情况不好意思而故意避开,见了长辈不好意思。

敌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等心理,或出现与教师、家长、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三)教育原因

近年来,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中小学生学习的知识难度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儿童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学校、家庭、社会给学生施加了许多压力,造成学生产生厌学、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久而久之会形成学业不良。

困境学生自身特点分析不可否认,人的智力在客观上是存在差异的,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对同样的学习内容的接受效果是存在差异的困境学生在同样学内容的接受和巩固方面存在差异。由于这种差异导致了学生的自信心严重丧失,自卑感重,对周围事物过分敏感,烦躁不安,经‘常陷入高度的焦虑状态中。由于困境学生的自信心不足,部分学生甘居下游,得过且过,产生厌学情绪,上课如坐针毡,注意力涣散,容易分心,做事缺乏责任心、上进心,无法按时完成作业。他们的学习兴趣淡漠,缺乏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意志力薄弱,并且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行为障碍。由于他们存在如此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他们对来自各个方面的积极反馈比较麻木,习惯了父母和教师的消极评价,很少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

三、教育策略

1、关注困境学生的内心世界。困境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家长、教师的冷落与消极评价,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极度的焦虑、不安与无助。困境学生通过与家长和老师对抗的方式来表现对他们的不满,以此来吸引别人的关注。其实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是充满矛盾与挣扎的。因此身为教师和家长应该透过学生的不良表现看到他们存在问题的实质。家长和教师应经常自问是否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否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是否体会到他们的失望与无助。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家长和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放弃旧有的、先入为主的思想,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适时鼓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对困境学生的期望值可以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从而又进一步巩固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和学校。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和开朗的性格。家庭是学生社会化活动的基地,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但给孩子提供了心理支持,而且也给孩子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这就给学生在学业上的成功创造了必要条件。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塑造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儿童的认知能力和个性得到正常发展。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影响困境学生学习活动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不应仅以学业表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应该以积极客观的态度对待困境学生,争取和困境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春风化雨,以情感人,以爱动人,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创设有利于困境学生进步的心理情境。

3、增强困境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人成功的重要基石。针对困境学生责任心差、意志力薄弱、耐挫能力差以及自卑感严重的特点,教育者应该从多方面塑造困境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是从具体的教育事件中培养困境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学会自理自立,给他们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懂得学习也是自己的事.其他人无法替代,让他们拥有责任意识,能够对自己负责。二是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困境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创造一些让困境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和机会,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被人接纳、关注的心理需求。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活动来磨练困境学生的意志力,以增强他们战胜困难、挑战自我的信心。三是从个人经历出发教会学生面对挫折。学生遇到的挫折是来自于多方面的,包括学习、人际关系、兴趣愿望等面对挫折每个人的反应方式是不同的,通过对挫折进行心理疏导来教会他们拥有客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挫折,寻求适当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在挫折中成长,迎接时代的挑战。

第五篇:射阳湖镇天平小学三年发展规划

坚持精神引领深化内涵发展

――――射阳湖镇天平小学内涵发展三年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学习为起点,以新课改为突破点,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学校特色建设为主线,让师生享受教育幸福。以脚踏实地,务实持恒、真抓实干的工作精神和作风,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力争三年内办成全县知名学校。

二、学校概况

天平小学创办于1948年秋,现有专任教师45人,18个班级,804名学生。学校占地面积13206平方米,生均16.4平方米,建筑面积2944平方米,生均3.66平方米。多年来我校始终遵循“务实奋进”的校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996年被省命名为“教育科研实验基地”,被市命名为“红领巾示范校”,1997年被省教委评为“教育先进集体”,被市评为“合格中心小学”,202_年被县评为“绿色学校”、“德育先进学校”,202_年被命名为扬州市“素质教育先进校”被县命名为“科普示范校”。

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不断提高。学校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与矛盾、困惑与无奈:新的形势下学校管理工作如何做到科学高效?教科研工作如何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益?青年教师如何快速成长?实施哪些有效措施才能保证减负增效?等等。为了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理清办学思路,积极探索有效的办学策略,促进学校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对学校现状作了梳理,并对学校三年来的发展规划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讨论与思考。

三、现状分析

(一)发展优势:

1、学校领导班子具有疑聚力和战斗力,作风严谨务实,德才兼备,服务意识、大局意识较强。平时善于学习,勤于实践,能引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管理者的素质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2、具有一支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大部分教师热爱农村教育事业,任劳任怨,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在教学第一线,本职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

3、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天平小学近年来常规管理一直很规范到位,教师的教育教学常规工作都完成得很出色,教学秩序井井有条,为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学习常规良好,养成教育比较到位。常规管理是学校发展的保证。

(二)存在问题:

1、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全校在职教师45人,其中45周岁以上教师近50%。由于教师年龄偏大,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知识更新慢,难以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日常教学行为,“经验型”、“苦干型”的教师还占有一定比例,从而制约着学校的快速发展。

2、教师学习、研究的风气淡薄,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不强。对科研的认同率、自觉性、参与度有所提高,但由于理论功底不足,研究的深度不够,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同伴互助不够,教学研究的团队精神及相互之间的心态开放等都有待提高。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安于现状,缺乏较高的教学智慧,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难以形成。

3、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监控反馈机制、评估激励机制等尚不够完善,亟待完善。

4、家长的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家庭教育跟不上,重智育轻其它教育,重分数轻能力现象较普遍,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四、总体目标

“发展是硬道理”。在未来的三年中,学校必须紧紧抓住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特色的发展目标,坚持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办学特色是学校灵魂,发展是学校的方向。经过三年的努力,让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围绕“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显现个性”的目标,在校园里都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成为高质量、有特长、和谐发展和会审美、会创造美;讲文明、讲诚信、讲奋发、讲人格、讲品位、讲奉献的一代新人。努力使学校在学生思想素质的养成;学习能力的发展、艺术特长的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学校教育科研的持续推进、质量的稳中见长方面高于全县上等水平;成为学生高兴、家长称心、社会放心的学校,争创省实验小学。

五、项目目标

(一)学校管理

目标:制度 人本 精致

管理制度化:加强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力度,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让管理者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管理人文化:从对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强调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加强对师生的人文关怀。

管理精致化:各项管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校管理无小事,从细节入手,从精细做起,追求极致而充满情趣。

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倡导民主,和谐的管理思想,建立健全各项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探索情感管理与制度相融合的管理模式,逐步增强自律意识,创建和谐校园。

措施:

1、对学校原有规章制度,根据新的时代要求,依据适用、高效、删繁就简的原则,在充分征集民意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分块审议。保留其合理有效部分,去掉过时和不合理部分,补充新的部分,通过教工大会或校务会通过新的制度,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2、倡导领导班子的六勤:勤学习、勤调研、勤反思、勤指导、勤服务、勤协作。实行校务班子成员月中心论题学习、研讨、讲座制度,努力提升校领导班子的管理水平与管理艺术。

3、继续实行校务班子成员周工作例会制度,做到总结务实、反思有力、布置及时。建立校务班子成员分管工作检查整改及月重点工作总结交流制度,切实加强对承担工作的过程管理。

4、深入推行校务公开,拓宽公开内容,实施阳光操作。定期开教师代表会议,倾听教师的心声,提高管理的民主性。

(二)队伍建设

目标:责任 学习智慧

建设一支敬业爱岗,具有奉献精神、较强责任感的教师队伍。引导全体教职工学会学习,注重学习,形成教育教学智慧及管理智慧,提高教书育人的艺术。

措施:

1、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组建一支思想先进,作风务实,精于管理,敢于创新,公正廉洁的管理团队。加强学习,提高领导队伍的管理水平,树立服务意识。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促进教育行风建设,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塑造教师良好的形象。

3、组织引导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氛围,以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为蓝图,创设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立教师发展的梯队,对教师进行分层培训,使不同层次的教师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4、通过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等评比活动,加强教师评价,树立发展导向,推进教师成长。

5、依托县镇教育力量,加强教师培养力度。立足本校有计划地培养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形成结构合理,骨干稳定的教师队伍。

(三)教育教学质量

目标:规范 创新 高效

严格执行《中小学管理规范》,以宝应县教师教学常规为指导,规范平时的教育教学行为,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改革创新教学方式,立足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措施: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教学管理趋向于监督、管理、引导相结合,严格执行教学“五认真”制度,开展备课方式改革,不断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2、完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以人为本,提升教师责任感。

3、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做好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解决,保障教学质量。

4、完善学生评价和课堂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向,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通过实践建立学生评价和课堂评价体系。

5、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

(四)校园文化建设

目标:精神 和谐 品位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及早形成天平小学的精神,以精神引领全体教 职工,做到环境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校园建设形成文化氛围,充分发挥育人功能,逐步形成品位。

1、以“做好自己的事有意义”为核心理念,以“天平小学师德修养十条”为准则,引导全体教师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事,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立足自己本职岗位,从现有的位置寻找、创造人生意义,明确热爱本职工作就是热爱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祖国,培养每位教师以校为家的责任感和以校为荣的集体感。

2、以和谐的班子队伍为表率引领,公正、公平地处理各项学校事务,并公开透明化,建设正确、积极、向上的学校舆论;宣传、学习、解读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了解学校的发展目标,工作思路,达成共同的学校发展愿景,形成工作合力,小事服从大事,小团队服从大团队,个人服从学校;以修订完善天平小学奖励办法为契机,月考核为抓手,逐步形成以工作实绩论成败的正确的荣辱观。

3、以书香校园建设为契入口,广泛开展形式丰富的读书活动,唯读书方可医俗,引导教师阅读,通过阅读来净化心灵,调适健康心理,提升人生境界,引导教师在本职工作中安身立命,在日常工作中寻找、发现快乐,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乃至体验到职业幸福感,创设“爱心、奉献、责任”的学校精神氛围,形成主流价值观和基本的信仰。

完善校园文化硬件建设,创设一个富有生机,融校园、花园、学习乐园为一体的育人环境。

4、积极创设和谐高雅的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有效地排除和避免校园

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好地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

5、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活跃学生课余生活。发展学生社团组织,组建好文学、艺术、科技、体育等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特长,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

(五)特色建设

目标:发展 积淀 品牌

充分调研本校的实际情况与已有基础,挖掘有效资源,发展学校的特色项目,坚持不懈的开展各类活动,在发展中积淀,去粗存精,形成本校的品牌。

措施:

1、组建车模、英语扑克等兴趣小组,积极开展科普幻想画、英语扑克,智力七巧板、车模等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科技节活动,充分发挥已有的优势,争创市科普示范校。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良好习惯,长大后献身科学的精神。2、加大学生养成力度,强化常规管理。从语文书写、数学草稿纸规范使用和一到校就读书等入手,养成严谨诚实、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

3、开展古诗文阅读积累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涵咏经典,做有根的中国人。以书香校园建设为引领,将读书节贯穿学期始终,配合“一到校就读书”常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教导处牵头做好校本教材开发,保证一二年级配合亲近母语每周诵读1-2篇美文,3-6年级每周诵读诗、词、简短古文,涵咏经典、增强底蕴、提升人文素质。班级建立正常的借阅图书制度,图书室确保三分之二的图书正常流动,将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最大化。

射阳湖镇中小学困境儿童调查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