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有效课堂教学专题讲座
编辑:眉眼如画 识别码:16-927895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28 11:46:4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有效课堂教学专题讲座

有效课堂教学专题讲座

202_-12-07 09:02:38|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 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张 淑 玲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老师工作已经很努力了,甚至有的老师身心疲惫,可是教学成绩却不尽人意。看看老师课间忙着找学生抽背,课后找学生辅导,老师急得够呛,可是再看看学生,离开老师的眼就不知道学习了。总听到老师抱怨说:“学生学习一点自觉性也没有,根本就不知道学习,天天都是老师逼着学习。”还有的老师说:“我都讲了好多遍,他还是什么也不会,我是真没有办法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老师讲了好几遍,学生可能一遍也没有真正听进去。我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内动力,没有迫切想学习的愿望,没有追求的目标,没有在学习中寻找到快乐,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里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有家庭的因素,有学生个人的因素,也有学校管理的因素。我认为,更有我们长期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因素。社会大环境我们改变不了,我们应该去做我们能办到的事情,那就是从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入手,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逐步转变为自主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这是目前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

一、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的课堂教学大多数还往往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活动时常还是知识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过程,学生没有真正得到学习的自主权,教师还是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灌输的对象,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时不时还能听到教师埋怨学生讲什么会什么,一点不讲就不会,缺乏自主独立思考的能力。反思这种现状是谁造成的?学生长期依赖教师的课前精心策划,课堂尽可能多地多讲,让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离开了教师就不会学了、学不会了。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学校在课堂教学管理上出了问题。

反思我们的教学,有些教师争抢时间,对学生实行“车轮战”、“题海战”,有的教师碟碟不休的讲啊讲,写了一黑板又一黑板,学生不耐烦也要受着,这时的学生哪里还听的进去呢?在时间上的打拼可谓达到了一定程度,校内可利用的时间很少很少,要从时间上突破已经不太可能。要想进一步全面提高教学成绩,只有提高课堂效率,走课堂教学改革之路,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二、教育观念的改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课程专家余文森说:“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了,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空气浓厚,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教师的角色由前台的讲师变为后台的导演。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被动接受式变为自主寻取

式。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起着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比较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自信、创新求异的去获取知识。这样会使学习具有了满足需要的快乐。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能是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只有确立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观念,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开展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方法研究,勇于探索、实践课堂教学改革。

我们更多的是要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远大理想的确立和人生价值的追求。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在注重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使学科知识增长与人格健全发展和谐统一。在这种理念支撑下的课堂才焕发出勃勃生机,学生才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幸福,生命的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我认为,有效课堂教学的精髓是成功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内驱力。教师在课堂上到底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教师只有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做,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目的。如果教师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甚至代替学生去做一些事,那是永远培养不出学生的主动性的。

给学生腾出巨大的空间,让学生动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师喋喋不休的“讲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在这样的“学堂”上,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向上,民主平等,互助互帮,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自己,展示自己,反思自己,发展自己。他们在自学中理解,在交流中反思,在互动中提高,在这样的“学堂”上,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潜能得到了充分开发,智力、品德、体力得到了全面发展。

因此,要实现我们理想中的课堂,建议教师尝试以下做法。

1、从预习抓起

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学预习,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归纳总结知识点,解决一些本节课的实际问题,同时对不会的地方提出问题。每个学生可准备一个预习本,教师指导如何使用,可以有知识的归纳整理,可以做课后习题,可以把没有解决的问题写下来,还可以写一两句鼓励自己的话或喜欢的名人名言。第二天上课时学生一定是带着问题去学习,解决学生的问题,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中考题的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是教师要做的工作。建议政史地生学科自习预习可以在课内完成。

要想达到好的预习效果,教师就必须对预习有检查、评价和鼓励,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

2、每节课要出示学习目标

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都要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一般在2-3个,范围是一节课内容(听课时发现有的教师出示了一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不是给听课的人看的,它是一节课的纲领,所以每节课都要出示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着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去学习,重点地方要给学生以提示。小结时要结合学习目标看看都学会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收获。千

万不能出示了目标就完事了,学习目标要贯穿整个课堂。

3、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的动起来

教师不是把知道的告诉给学生,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或者去模仿,而是让学生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教师要努力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在体验中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这样的体验不仅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同时也形成了“生成”的能力。

每节课让学生都有表达、有表现,有表演,有展示的机会,这样他才会有收获。

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敢说、会说、说得精彩,在“说”中,积累成功,建立自信,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我想说、我要说、抢着说”的场面,努力实现学生的“我要学”、“我想学”、“我乐学”的境界。

我们要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组织者,主导确立学习目标,宏观调控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作为引导者,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矫正学生的学习方向。作为合作者,主动弥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生提供咨询。

4、质疑是深入学习的前提

有效课堂教学就必须突出一个“学”字,让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上来;突出“思”字,让学生从“学答”转到“学问”上来。在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以达到促进他们自主创新学习的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是注重示范,教给质疑的方法,可以为学生示范质疑,通过示范质疑,为学生的主动质疑打好基础。

二是创设条件,提供质疑机会。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努力创设条件,营造质疑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也就是留出空白点,让他们去思考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并鼓励他们有疑必问,不懂就问,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切忌压服和讽刺。学生带着问题投入讨论研究之中,在热烈的学习氛围中使问题得到解决。可见,教师给学生一个质疑的机会是多么重要。

要求每个学生都学会“倾听”——别人说时,虚心地听,看他说的还存在什么问题,一会我还想提什么问题。在听的同时学会思考,学会尊重,这样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跃起来了,效果好起来了,感觉是快乐的,体验是成功的。

5、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课堂上,以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为主,在对知识和问题的关键点、难点上,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点拨。点拨是最能显见一个教师的业务功底的,有些教师往往点不到要害处,拨不到关键弦,学生依然被迷雾笼罩。我多次的讲过,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些教师点拨得很到位,点得很巧妙,寥寥数语,以一当十,让学生们茅塞顿开,这确实是教师的真功夫。因而教师在具备端正的教育态度、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还应具有深厚的知识积淀、灵活的教学机智和扎实的教学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够轻松驾驭这种“开放”的课堂。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转变

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不在看教师讲得好不好,而是看学生学的怎么样,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般从四个方面来进行:

1、学生的参与——学生参与的数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和使用——有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方法。

3、学生在表达时的精彩度——学生的语言、表情、动作,个人的才艺展示,对知识的理解、归纳、总结。

4、课堂的生成——学生能否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对知识的深化、拓展,是最精彩、最宝贵的地方。

长期以来,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教师常常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把握教材,去精心设计如何教,至于学生如何学,教师则考虑得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实际上教师应给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解决问题的空间,主动完成知识的学习过程,以达到促进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展的目的。

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有长远思想,从我校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根据各学科特点,循序渐进,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把时间放在课前准备与检查上,努力探索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乐学。

我们要共同探讨、研究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发现在课改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教师和宝贵的经验。解决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总结、提升改革经验,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成绩提高,学生快乐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第二篇:有效课堂教学理论学习讲座讲稿

有效课堂教学理论学习讲座讲稿

项城市第一实验小学 王瑜

讲稿提纲: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1、关于有效性的比喻

2、有效教学的概念

3、评价有效课堂的三个方面

二、克服低效和无效课堂

三、实现有效教学

1、学生起点

2、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

4、教学方法

5、教学心态

6、教学反思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的人要问:现在提出有效教学,那我们以往的教学就无效了?答案:否!任何一件新生事物出现以前,都有它的背景。我们国家的历史发展也如此,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90年代初期,提出:又快又好地发展;90年代末期,提出又好又快地发展;如今又提出科学发展。就拿教育来说,先是恢复高考,然后提出注重双基,随后又提出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教育,202_年又提出课程改革等等,都有它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为了克服部分地区、部分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低效甚至无效现象,让教育事业科学地发展,提出有效教学概念。

1、关于“有效性”的一个隐喻: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好比是去穿越一块玉米地,那么,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呢?第一个要比谁穿越得快;第二个要比在穿越的过程当中掰玉米,谁掰的多;第三,在穿越的过程当中玉米叶子可能会刮伤皮肤,穿越过去看谁身上的伤口少。这就是企业平常所说的速度、收益和安全。速度、收益、安全也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

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它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显然,学习速度快,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课堂教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第二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

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感觉得到的学习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

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长期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学习体验,它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

显然,这三个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学习时间是前提,学习结果是关键,学习体验是灵魂,积极的体验和态度会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结果,而学习体验本身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结果。总之,考察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积极)是教学有效性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

2、有效教学的概念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3、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三个方面:

(1)教师在课前知道自己要教什么

(2)教师在课堂结束后清楚自己教了什么

(3)学生清楚自己学到了什么

二、无效教学的表现有哪些?

1、三维目标的割裂

其一,“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低效、无效的。《认识人民币》 „„

师:刚才小朋友说课余时间有的喜欢下棋,有的喜欢看书,有的喜欢画画,有的喜欢唱歌,知道老师工作了一天后回到家里喜欢干什么吗? 生1:烧饭。生2:看书。生3:睡觉。生4:看电视。

师:××小朋友真聪明猜对了。老师最喜欢看动画片了,你们喜欢吗?

生(齐声):喜欢。

师:谁来说说你喜欢看哪些动画片? 生1:黑猫警长。

生2:猫和老鼠。

„„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好看的动画片,想看吗?现在就一起来欣赏。(课件演示“小兔当家”的动画故事:妈妈不在家,小兔当家,先到超市买食品,付钱;又去菜场给妈妈买菜,付钱;投币乘公共汽车回家;最后把剩下的零钱放进储蓄罐。)

其二,“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一位教师教学《妈妈,不要送伞来》,这是一首浅显有趣的儿童诗:不要送伞来,妈妈,/我喜欢在小雨中/慢悠悠地走回家。我喜欢细细的雨丝/对我悄悄说话。/不要送伞来,妈妈,/我喜欢头上顶着/外衣裹住的书包/,变成大雨里机灵的小鹿,/在五彩的伞群里奔跑。/妈妈,我懂得你的爱,/但我不是小糖人,/雨点不会把我淋坏。/我像街边的小树,/风雨中更加勇敢、欢快。

课堂上,孩子们读着这些活泼的文字都情不自禁地笑起来。

朗读完了之后,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想打水仗;想数雨点;想让细雨淋湿全身,真是舒服极了„„但是老师却渐渐皱起了眉头,显然这些都不是她期待的答案。孩子们仍然眉飞色舞地交流着自己的感受,老师终于忍不住了,她再次提示:请大家再想想,要想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来!孩子们还是不解其意,于是老师干脆说破:你们知道自主自立吗?现在大家再想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孩子们恍然大悟,课堂立刻变成了表彰自强自立事迹的汇报会:自己叠被子、自己洗袜子、自己擦桌子、自己洗碗筷、自己收拾书包„„老师笑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至此终于不偏不倚地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临下课时老师还不忘鼓励一下孩子们:大家真聪明,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学会自立自强,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仔细想想,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课堂里还真不少见。我们的课堂很多都缺乏童趣、排斥童趣,童心和童趣大多数时候是“自讨没趣”。轻松的雨中漫步是多么可贵的童年经历,但是因为与“主题思想”无关就不能想入非非;雨丝的悄悄话多么令人神往,但是如果无关于“教学目标”就要修枝减叶;在细雨中如小鹿一般奔跑,欢乐的童心如此触手可及,但是因为与思想教育无关,只好草草忽略。

其三,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冷落、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2.教学内容的泛化

课程资源开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我们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比如有的语文课丧失自我学科的特点,异化为生物课、历史课、物理课、文化课、思维课、班会课等;有的语文课忽视语言文字的学习,重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的分析,高唱人文主义,教学内容虚泛、空洞;有的教师急于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课文的时间得不到基本的保证。在数学课上,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了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

上课开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0”,问:小朋友们,知道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吗?

学生急忙举手回答:“零”。

老师似乎不满意这个回答,暗示他坐下。启发道:谁再动动脑筋,0又像什么?

生2:像轮胎。

老师:你真会动脑筋,想得非常好。

生3:“0”像太阳。

生4:“0”像十五的月亮。

生5:“0”像西瓜。

……

与此同时,教室里的学生都是抡起手臂把桌子敲得震山响,纷纷抢着发言,各种想象应有尽有。老师分别予以表扬,表扬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

活跃的课堂的气氛持续了将近20分钟。学生所描述的都是有关“0”像什么。

即将下课,老师进行着课堂小结。

老师:小朋友们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

生1:我们学习了“0”,我知道“0”像鸡蛋、像地球、还像„„

学生还想说,老师马上暗示他坐下,让其他的学生回答。

生2:我知道了“0”像太阳。

生3:我还知道“0”像车轮胎。

连续叫了4个学生,学生的回答都是“0”像什么。老师只能作罢,草草说了有关“0”的作用与意义,就宣布下课了。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堂很热闹的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注重对学生想象思维的启发,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这堂十分贴近生活的数学课虽然有以上优点,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这堂课明显偏离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数学知识”几乎成了生活例子的附庸。3.教学活动的形式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学生的“自主”变成“自流”,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和具体的帮助;还表现在学生的合作学习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形式化倾向严重,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缺乏探究精神和质疑精神。有的研究者批评我们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也是这个道理。

4.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

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对应,我们把教学分为两个层次: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针对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显然,只有高层次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我们的教学实际来看,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学习潜力)。从具体一节课来说,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现有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可以通过独立学习掌握的,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需要同伴互助和教师帮助才能掌握的。有的课堂教学往往层次不分明,教师常常花很多时间解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学习责任感的形成。一位文学教授曾经指责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重要原因,就是语文老师的解读思维活动与学生同在一个层次上,他要讲的不用讲学生就已经明白,即便这个时候老师明智地采用提问式,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讲,这仍然是浪费教学资源。因为这对学生来说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教师讲授往往只是对文本信息的重复性归结,是学生已经懂得的“真理”,学生不能从老师那里摄取任何有效的能够生成思维能力的养份。

5.预设和生成的冲突

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表现之一是,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力,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表现之二则是生成过多,一方面,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使教学计划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过多就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

三、努力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实现有效教学

(一)学生起点

研究学生的起点,包括了解学生的学习和保持儿童视角。

1、了解学生的学习

如果我们承认教师的职责是更有效率地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只是关注教学技巧,那么,“认识学生”与“认识学生的学习”就成为教师首先要完成的任务。要认识学生,要认识学生的学习,这不仅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爱心,还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理性,因为认识一个人比读懂一本书要困难得多。

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考虑以下这些问题:

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②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

③哪些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

④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卓有成效的李镇西老师说:对一篇课文来说,首先是学生学,而不是老师学。因此,要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无论备课还是上课,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和操作。以前的课堂教学,有些老师往往是先抛出一两个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所谓“牵牛鼻子”,然后组织研讨,在研讨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做的立足点是教师,而非学生。能不能让学生先提问?能不能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能不能从学生的疑问开始我们的教学?

教师在执教结束后,仍然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再研究,以反思自己的教学:

①是否已经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②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

③是否为学生的思考留下充分的空间?

④是否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活动机会?

⑤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2、保持儿童视角

在“第二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上,来自台湾的方素珍老师为三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好玩好看的儿童诗》。

方老师的开场白是:“有人叫我花婆婆,也有人叫我方婆婆,有人叫我方阿姨,也可以叫我小方阿姨,只要不要叫我老方就好,因为听起来好老哦!”

接着就直奔主题:“什么叫儿童诗呢?”方老师出示幻灯片:凡是大人或小朋友写的、适合儿童阅读的诗都可以成为儿童诗,简称童诗。童诗的形式、排列都很自由,不一定要加标点符号。

“我们来看一首诗,”老师边说边出示另一张灯片说,“这首诗好像有意象哦!意象是什么?听起来好难。简单说,就是诗中的感情或想法,透过文字,让读者看了在心里就会浮现画面,这就是‘象’。这是一首小朋友写的作品,湖水的《湖》:

好大的一面镜子,/蝴蝶飞过来/照一照,/看看衣服美不美/看看身材好不好?/一只青蛙跳过来,/打破了镜子,/蝴蝶急得大声叫/我的衣服破了!/我的衣服破了!”

这个时候,每个孩子都竖着耳朵听。台下一千多人也都鸦雀无声——多长时间没有听到过这样有趣的文字了。

方老师接着说:“老师在念的时候,你脑子里有没有这样的想法:一只蝴蝶飞过来,对着镜子开始照,哎呀,我最近是不是这儿胖了点,这里是不是长了一颗青春痘,翅膀是不是很漂亮啊。可是一只青蛙跳了过来,打破了镜子,真是大煞风景。这样就有画面了,对不对?这就是意象,就是你心里的想法用文字写出来,让读者看到了。”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意象,方老师又举了一首“好玩的数字诗”,大意是:6跟9玩踩气球的游戏,一不小心,6脚上的气球被踩破了,6不服气地大叫:你怎么可以把气球系在头上!

方老师说:“各位想一想,为什么6说9把气球绑在了头上?注意看6跟9,是不是6那个‘气球’比较低,看起来像是绑在脚上,9看上去像是绑在头上?这就是数学诗。好玩吧?”

这时台上的学生分明有些兴奋了。

方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试试看,我们用3和0写一首数字诗。”暂时没有学生回应。方老师又说:“想一想,3像什么?”“弓。”“很好!0又像什么呢?”“鸡蛋。”“好,如果我说3和0要赛跑,谁会赢?”“我觉得鸡蛋会赢。”“为什么?”“因为0会滚。”“3不会滚,就一定会输吗?这位帅哥,你觉得3像什么?” “像海鸥。”“太好了!3像海鸥,0像鸡蛋,所以——”“海鸥会飞,鸡蛋不会飞,海鸥比鸡蛋快。”

方老师说:“你看,我只跟你们说3和0,可是你们的脑子里面已经开始想象,有了很漂亮的画面出现了。这就是数字诗。我们再看下面一个。”

接着是:2/3青蛙=(蝌蚪)1/2W=(飞行的雁群)

两个答案都被学生准确无误地猜出。

随后是比较难的数学诗:

清新的空气+微微泛红的枫叶+猫儿的一身厚毛=(秋天的信号)

田园-收获=(大地睡着了)

许多六角形×冰冻的花边=(鹅毛大雪)

一个学生提出答案是“松树”,方老师马上说:“这是我今天听到的一个很美的答案。”

脚-鞋袜+草地=(光脚丫子的快乐)。

每一首诗,学生都兴致勃勃地猜着,虽然不一定能说出完美的答案,但是他们禁锢的想象力已经被打开。“0+0会变成什么?”小手如林般举着。“眼睛。”“鼻孔。”“0+0+0呢?”“冰糖葫芦。”“一个喷嚏加一个喷嚏再加一个喷嚏,那肯定是感冒了。我如果说嘎嘎嘎,再说嘎嘎嘎,再说嘎嘎嘎,你说是会什么?”“一群鸭子!”几乎是异口同声。“大家都很厉害,所以给自己拍拍手。”台上一阵兴奋的掌声。

接下来依次是图像诗(把诗排列得像某种与意象相关的图案)、童话诗(诗中要有童话故事)、抒情诗。每一种诗,都有非常有趣的作品,带给学生们无穷的乐趣。比如写学生打瞌睡的:“一条条瞌睡虫/徐徐缓缓/慢慢爬进我的耳中/老师的声音变得朦朦胧胧/悄悄地爬上额头/鼻尖和眉头和鼻孔/老师/请原谅我/眼皮越来越重/都爬满瞌睡虫”。不仅内容富有童趣,而且整首诗排列成瞌睡虫爬上人的鼻子的样子,非常可爱。

又比如抒情诗《拜访》:“外婆的家/在荒野中/邻居都不往来/大家都很孤单/常常我陪妈妈/来看外婆/端出饭菜/插上黄菊花/妈妈点了香/告诉外婆/我们来了/外婆没回答/我们静静的看着/等着/香短了/外婆吃饱了/我问妈妈/菜都没动/外婆怎么饱了/妈妈说外婆舍不得吃/统统留给我/妈妈提起篮子/牵着我/我回头看看/菊花在风里摇摇摆摆/是外婆向我说再见吗?”

这首诗是哀伤的,但却用了儿童的视角、口吻来叙述,悲哀与有趣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既能为儿童所接受,又不失打动人心的纯真力量。

课的最后是让孩子们“演诗”。这首诗是《明天要远足》:翻过来„„/哎!/睡不着,/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翻过去„„/哎!/睡不着,/那地方的云,/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洁白柔软吗?/翻过来„„/翻过去„„/哎!/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

所有的学生都离开了座位,台上顿时热闹极了。方老师一边念诗,一边指导学生表演。每个人都认真地翻过来翻过去,发出夸张的叹息,仿佛自己就是诗中的孩子一样。

就这样,在玩儿一样的学习中,学生欣赏了十多首儿童诗,还参与了童诗的创作。诗歌学习原来可以这样轻松有趣!语文课原来可以如此紧紧贴近儿童的想象世界!教学原来可以这样可爱而又不迷失方向!唯有保持儿童视角,才能获得这样美丽的课堂。

(二)研究教学目标

我们对教学目标的思考可以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①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②知识技能的目标是否清晰?

③思维与情感的目标是否突出重点?

④上课的过程中是否体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⑤上课过程中有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从理论上讲,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是统一的,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兴趣浓厚了、自信心提高了,自然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反过来,知识技能达到较高水平当然也有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但为什么落实到具体的一节课时,我们却常常感觉到三维目标难以统一呢?因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重视的是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的是结果,它们存在时空上的竞争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形成一种课堂评价的习惯,认为每一节课都应该有完善的教学目标。所以,每个教师在备课时总要制定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如知识技能的目标、方法过程的目标以及情感态度的目标。如果少了某一方面的目标,往往会被认定为是有缺憾的,在公开观摩课与各类教学比赛课上这一要求更为严格。同时,还要追求过程的完美性。不论是课的导入阶段,还是课的结束阶段,都需要做到滴水不漏,尽善尽美。但不少听课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完全按公开课的过程照搬,没有两三节课的时间根本不可能消化这一“教学过程”。当然,对一节课而言,也不排除有些优秀教师的巧妙设计、精湛艺术,使教学过程能够比较好地体现三维目标。但对一般的教师而言,要求日常每一节课都达到这一要求应该说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当前,在课堂提倡生成性的教学过程中,有时学生一两个问题的提出,都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来解决。因此,对每一节具体的课来说,我们不应要求十全十美,而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教师教学的特点,突出三维目标中某一方面目标的实现情况来评判一节课的优劣。

李镇西老师认为,有的课充满了知识与能力的讲授与训练,便被指责为“语文课的人文精神荡然无存”;有的课充满了思想与情感的激荡与流淌,便被批评为“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或主题班会课”。把语文课上得既有知识、能力,又有思想、感情,偶尔上一堂这样的“全面”的课是可以的,但不太可能每堂课都如此。因此,我们要着眼于整个学习阶段当中给学生一生有用的语文素养,而不是某一堂课的面面俱到。只要是从文本出发,从语言出发,无论训练还是熏陶,都是语文课。

(三)研究教学内容

研究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研究教材,用教材教;第二是拓展教学资源。

研究教材,首先看教师能否恰当地处理教材,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

有一节民族民间体育课——“竹杠舞”,执教老师自开始上课至教学任务完成,始终以“竹杠舞”的节奏为主线。教授主教材前,先听“竹杠舞”的音乐,并提示学生注意节奏;进入主教材教学时,执教者并不急于让学生进行实际练习——击打竹杠、跳跃竹杠,而让学生在固定的竹杠间,按节奏进行跳跃竹杠练习;在熟练掌握跳跃竹杠的节奏后,再进行击打竹杠的节奏练习;最后,让学生进行击打竹杠、跳跃竹杠的实际综合练习。观察本节课教学效果,只有两位学生(全班47人)没有达到熟练的程度,即96%的学生熟练掌握“竹杠舞”的跳跃技能和方法。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深入地研究了教材,确定以“竹杠舞的节奏”为主要教学内容,整节课都围绕“竹杠舞的节奏”进行设计,突破了重点和难点,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恰当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用审视的目光来对待教材,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进行认同或标新立异,给学生提供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

(四)研究教学方法

我们先来了解一个研究成果——“学习效果与学习方式的关系”。这个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认知的贡献是不同的,我们应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小学教育面对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教师要注重处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虽然这种论述未免过于绝对,但的确也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实物、图像、操作、表演、活动、语言来创设教学情境。

在理科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可以使许多抽象知识变得形象直观。

文科的教学则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来创设情境。一位教师教学《守株待兔》,很快就教完,可学生并不理解其寓意。这时教师灵机一动,扮成守株待兔者,倚在黑板下,闭目打坐,让学生“劝”自己。学生兴致倍增,纷纷劝起老师来:“老师,你等不到兔子啦”„„“老师,再等下去你会饿死的!”老师还模仿守株待兔者的口气和学生争辩。学生越劝说,兴致越高,就越深刻地理解这篇寓言的意思。教学中除教师表演外,还可让学生表演,学生表演有独特的教学意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从本质上,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实际上,儿童不仅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而且还有着爱表演的个性特征。表演能够有效地调动并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语文教材中有些篇幅戏剧因素浓厚,语言的动作性强,教师要善于把它们改编成小品或课本剧,让学生走进课文,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在“动”与“乐”中把握课文内蕴,理解人物的性格、语言、动作、神态及内心世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注重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课堂因此有了活力,有了效率,但是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我们来看下面的两个课例。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分类”教学片段的案例:

案例A:

教室被布置成了超市的样子。三个大柜子头尾相接,紧贴着墙壁立在教室的一侧,还有三个箱子被摆到了讲台上:第一个箱子里放满了各种各样崭新的玩具,杂乱无章;第二个箱子里堆放的是一些带有包装袋的小食品,如薯条、巧克力等,品种繁多,数量也不少;第三个箱子里杂乱地装满了新鲜的水果,有苹果、橘子、香蕉等。如此“壮观”的场面真是让人大开眼界!真实的场景、真实的物品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激情,加上授课教师的精心引导,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收到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评课时,大多数听课教师对执教者的精心构思、大胆设计,对学生的优异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也有几位教师抱怨说:“这样的课看上去是不错,可真到了实际教学中,我们能用吗?这些东西得花多少钱呀!”后来,通过与执教者交流了解到,柜子是学校出面从附近的家具市场里租来的,玩具和小食品则是执教者前几天刚从超市采购的,学校会报销。

案例B:

上课伊始,老师用饱含童趣的语言对学生说:“像你们一样,小熊齐齐也刚上一年级。有一天上课的时候,大象老师让同学们拿出数学练习本做题,齐齐翻来覆去地在书包里找,却怎么也找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你们认为会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的回答很有意思:“可能是齐齐书包里的东西太多了。”“可能他很粗心,没有认真找。”“也可能是他书包里的东西太乱了。”老师把自己预先准备好的书包拿了出来,并打开说:“这就是齐齐的书包。大家看看,你有什么感觉?”“太乱了,怪不得他找不到要找的东西!”“齐齐应该把自己的东西摆放整齐!”“最好一种放在一块,那样就好找了!”接着学生的话,老师说道:“也就是应该把书包里的东西一类一类地摆放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分类’(板书)。大家能不能帮帮小熊齐齐?”学生们自然是热烈响应。老师请几个学生把齐齐书包里的书动手分了分,并说出自己分类的依据。接下来是让每个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在此基础上,全班又进行了一次“看谁找得快”的找物品比赛。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学生的生活经验迅速释放出来:超市里商品的摆放、书店里书籍的归类、农贸市场里购物区的划分、家里衣服的叠放、冰箱里食品的贮藏,等等。你一言,我一语,孩子们豁然开朗:原来分类在生活中竟应用得如此广泛!——这是他们以前从未察觉到的。从孩子们欢快的表情中不难发现,他们觉得数学真是太有意思了!

在案例A和案例B中,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都能深深吸引学生,学生们热情参与、积极动手、踊跃发言,营造出了浓郁的学习气氛,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两者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大为不同,案例A刻意追求真实,显得铺张奢华;案例B则力求朴素亲切,显得简易实用。在案例A中,尽管学生是如此地喜欢、投入,但是细细加以分析,就会发现,这主要缘于场面宏大、物品真实所带来的感官刺激,而数学知识带给学生的内心喜悦和思维触动就明显减弱多了。而且,这样的问题情境流露出一种“贵族化”倾向,使得个别老师得出如下片面的认识:我上的课之所以学生不喜欢,教学效果差,主要是因为学校的教学设备落后,教学资源匮乏,我们无力营造让学生兴奋的漂亮场景。

案例B可以算是对这种片面认识的一个有效回应:一个装了些书本、文具的普通书包,同样能引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解决身边的问题、自己的问题中,把分类的知识逐步建构起来,体验深切,理解到位。而让人特别欣喜的是,这样的方式更容易激发、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学生的关注点不会更多地停留在非数学的东西上。另外,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分类的例子,虽然并未真的去找,只是想想、说说,但却能够达到唤醒学生已有经验、激活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数学眼光的目的。

同样是讲“分类”,一位在村小工作的教师创设的是“分粮食”、“分豆子”的问题情境,一位爱好体育的教师把学生带到学校的体育器械室里,整理各种活动用球,还有的老师让学生把捡到的树叶分类并粘贴成美丽的图画,虽然问题情境各不相同,但学生们一样学在其中,乐此不疲。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事实上,当我们一方面抱怨条件简陋而无法开发丰富资源时,另一方面却浪费着身边的基础资源,如教师自身、学生、课文的插图等。也许这些资源不够突出、不够现代,但却易于开发,使用便捷,效果也不错。关于教学情境,有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积极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心态

在教学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要心理支持,也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体验工作愉悦的必要条件。这里我们主要交流两个方面:悦纳生成和善待错误。

1、悦纳生成

课堂动态生成包括:有预设的生成,也有非预设的生成;有问题的生成,也有答案的生成;有教师的生成,也有学生的生成;有积极的生成,也有消极的、干扰性的生成。“在教学预设时,我们必须明确地知道出发点和目标,对于过程,我们无法预测,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可能有几个补给站。”备课要精心,但不要精细,要为课堂的动态生成留足空间。

2、善待错误

学生一次不经意的出错,在教师有意识地利用之下,成为了学生拓展知识的起点,这不能不说是错误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在许多学科的教学中,类似这样的让错误转变成知识拓展的机会应该会有很多,只要老师们留心发掘,把握时机,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六)教学反思

“一个教师教十年书未必能成名师,但如果能坚持写十年的教学反思,则必成名师无疑。” 如果我们愿意把教育教学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如果我们想要在这个工作中获取幸福和满足,就必须把我们的日常教学改造成“反思性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请老师们时常思考以下的问题:

(1)我为什么要反思?

最简单的理由是没有反思的行动是近乎本能的,没有反思的行动在时间的长河中只会无限地重复而无法超越自身,这不符合人类进步的追求。之所以要反思是因为不甘于平庸,反思性教学可以促进教师成为实践型、专家型和学者型的教师。

(2)我什么时候开始反思?

答案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反思”。具体地讲,教学过程前、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后,教师都可以进行反思。反思并不是一种在技术层面上很艰难的事情,关键是意识和习惯。

(3)我反思什么?

第一是自己的教学行动,具体分为目的和手段;第二是教学行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4)我怎样做才算是反思?

只要能做到谨慎进行教学决策,充分关注教学反馈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分析总结,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已经在进行反思性教学了。

(5)我做了什么?

我是怎样进行教学决策的,是怎样组织教学的,是怎样表达知识的,是怎样评价学生的,等等。只要能够如实陈述就可以了。

(6)我所做的有效吗?

教师应该在“目的——手段”思维中进行教学反思。是否存在错误的行动?是否存在无效的行动?是否存在低效的行动?

(7)我所做的合理吗?

目的的实现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教育拒绝“不择手段”。其合理性标准有二:科学的标准和道德的标准。科学的标准在于衡量教师的教学操作是否遵循了人的心理规律和教学活动自身的规律。道德的标准是一个人生价值的问题,按照道德标准反思教学的过程,得益的不仅是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和发展,还会带来教师人生境界的提高。

(8)我还能怎样做?

这一问题的提出,就意味着教师超越自我的意识的出现。

第三篇:有效课堂教学范文

“有效课堂教学”校本研修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扎扎实实练好教学基本功,立足我校教育发展的实际,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抓好教学常规管理的同时,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改革完善教学方法和措施,扎实开展我校的校本培训和研究工作,加强语文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让全体语文教师从政治思想、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等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小语教研组制定了“科研兴语”的工作目标,希望从中培养出一批教学骨干,使学校能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善于从事素质教育的新型语文教师队伍。

二、工作目标

1、通过开展有效性课堂教学系列研讨活动,让“规范课堂”成为需要,让“反思课堂”成为习惯,让“高效课堂”成为素养。

2、通过多样化的研修形式,进一步明确有效教学的标准及特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探讨自主、高效的“有效性课堂教学”元素构成及评价。

4、探讨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工作思路及方法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课改作为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大问题,每个教师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只有立足于校本培训,不断学习,才能尽快地转变观念,适应时代的要求,希望通过校本培训,我们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重新认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教师的重任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而在教学中教师也常常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只有通过校本培训,达成共识,教师主动地由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传授获取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围绕学生设计课堂教学,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2、以旧换新,将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多年来,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这已经成为固定的教学模式,新课改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能焕发学生的潜能。与此同时,希望通过实行“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让大家认识到: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健全校本研修二级研修网络。

语文教研组建立教研组、教师二级研修网络,以语文教研组为中心,层层负责,逐级推进,欢迎学校教学领导分工蹲点教研组,参加教研组活动,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研组抓好教师培训,定期给老师布置工作任务,定期检查,通过教研组二级研修活动,对全校语文教师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培训,重新构建教师对“有效课堂”的认知结构。

(三)通过创新培训,提升教学理念

1、有效教学理念培训。

校本研修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有效课堂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校本研修的成效。为此,学习、实践、验证依然是重点任务。保证培训时间:用足、用好业务学习时间。形成培训系列:重点围绕说课、上课、评课开展教研组活动,并且详细记录。在一个个案例中实践、体验新的课程理念。加强合作交流:邀请专家、教研员来校讲座、辅导;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要求外出学习的教师返校后,及时向教研组、教师传达先进思想、理念,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学期末,根据学期计划,完成对培训教师的考核工作。

2、营造浓厚氛围,积极科研探索。

(1)积极组织开展教科研及加大常规培训力度。

A、校内教研组活动的开展,语文组于每周四下午第一二节课。

B、各位教师自学教育教学科研基础方法的培训。如论文、案例、教学设计、教学故事等的撰写和说课的要求。

C、加大教科研的力度,促教师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提高。继续推荐部分中青年教师参加市骨干班培训,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及能力。继续开展教师相互听课活动,要求一学期教师相互听课不少于20节,每次课要做记录并写出听课反思。

D、组织教师观看教学光盘,并写出观看后的心得体会,按时上交到教研组。

E、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各类专题讲座。

F、加强教学科研工作。本学年对立项课题“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

(四)以全员性参与为基础,探讨“有效性课堂教学”。

教研组提前公布教师研究课的教学内容,研讨课例开展参与式集体备课(在年级学科组内,人人同备同上一节课,进行研讨)即同课异构。展示课结束,现场进行效果检测;进行上课教师说课、听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与评课,最后由专家点评、提升。

全组教师围绕自己期初制定的教学研究目标进行研究,积极参加教研组举行的“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系列活动,评课的过程中,既要客观地评出优点,也要评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

(五)以小课题为突破口,开展行动研究。

从“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系列活动中发现值得研究的课例,以课例为主要研究方式,让教师确定有研究价值的专题,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采取一课多讲,在同伴的互助下,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反思,以课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做到“小课题库——需求评估——拟定方案——读教育专著——写读书笔记——自主设计——课堂实践——评课交流——自我反思”的研修流程。引领、帮助教师研究课堂教学,内化新课改理念,真正做到理念先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进课程改革向前发展。

相信通过这些扎实有效的校本研修,我校的有效课堂教学一定会有声有色,取得不错的成效。

第四篇: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觉得作为一个好老师,首先要爱孩子们,包容孩子们的童心,用孩子的心和孩子们相处。或许在工作中也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我会努力去爱我的学生们。我对有效课堂教学有了科学的定位思考,对如何有效教学形成了独特的见解。

1、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教学中,构建数感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换角,今年新课程全员培训又到了,怎样创新培训模式,才能使民族地区乡村小学教师进一步理解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才能够均衡地、高质量地实施新课程笔者总结反思这几年来新课程的培训方式,探索出一种新的培训模式——换角培训。即参训教师角色换成小学生,培训者角色换成小学教师,培训过程相当于小学课堂教学过程。通过换角培训,参训教师体验并感悟新理念新方法的每个细节及其作用,品尝和理解新课程理念,使他们在培训后得到较大的收获和提高。

3、注意新课导入新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虽然在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离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集体备课、研修活动培养了教师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能力,唤醒了教师推进新课程的意识,小学数学研修组正在逐渐由“经验型”向“反思型”和“研究型”群体发展。在我们看来,课改与教研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下学期,我们还要把教后记只注重对具体实践结果的粗浅回顾,提高到对实践本身的深入反思,使“研”更有深度;同时有效地利用数学教师的博客,与同行交流思想,为学生提供服务。

第五篇: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实施十大策略

基于现在课时少,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成绩下滑等原因,我们提出“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目的就是“删繁就简,去伪存真,返璞归真,提高成绩”。

1、首先要正确理解有效课堂教学的含义: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是判断我们的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依据。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什么东西?得到什么?这是任何课堂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要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有效课堂教学,就是指师生共同努力,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完成教学任务。也可以定位为:最短的时间、最大的发展、最快乐的体验这三点。就是指“有效果(高)、有效率(快)、有效益(强)”。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外延包括:学情分析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媒体手段的有效性、练习设计的有效性、课堂评价的有效性等方面。

2、正确理解“备课、教学、学习”的含义。

备课:是指“准备课”。教案设计只是一部分,还需要准备仪器、挂图、录音机、小黑板、练习题等等。

教学:是指“教给学生怎样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既得教,还得学”。是双主体的地位,老师靠学生来完成目标任务,学生靠老师来引导辅导完成学习任务。余文森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三条铁律“先学后教、先教后学、温故而知新”,总而言之,教是为了学,学离不开教,一个目的就是学会。

学习:是指“学而时习之”,学的是学习的方法,学练结合,“练”是指读、忆、思、问、议、评、练等,方法灵活多样。

3、把握有效课堂教学实施四原则:

学练结合:学一点、教一点、练一点、评一点。学,要让学生自主、主动去发现,也就是探究;教,要师生共同总结,互动探讨;练,要有针对性练习,学了,教了,会了吗,要靠练习来检验;评,要发现放大学生的出现的问题,及时矫正,及时反馈,才能提高。

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互为主体,相互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诱导、指导、辅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探究、小组探讨、师生总结。是教师带领学生“攻城破阵”,是利益共同体。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

分层递进:一个课堂的任务,可以分成几个模块,或者说几个层次,采取模块学习,“学、教、练、评”一个模块,再进入下一个模块,循环递进,循序渐进,一步一环,一步一结,脚踏实地,步步为营。

当堂达标:就是指这一节的任务目标必须当堂训练,当堂完成,让学生全部学会,课堂总结的时候,回顾一下,这一节到底学了哪些,会了哪些,我们的目标到底完成了哪些。这个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基本标志,最基本任务,硬性指标。

4、理解有效课堂教学实施“教师作用”四要素:

引导——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要学会循循善诱,巧妙设计问题,要把一个大问题,难问题,破解成几个学生易于接受的小问题,环环相扣的问题,最后学生水到渠成的得到答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开发思维,拓展训练,引导学生到达目标。

诱导——有效保护。激发起学习积极性后,要保护这种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处于亢奋。学生的兴奋点在上课后的15分钟,那么如何调动保护,就得需要技巧,如加强纪律要求,表扬与批评等。教育的最大技巧就是“爱”,当你拥有一颗爱心的时候,你也就拥有了一切教育技巧,教育艺术。如导入的技巧,提问的技巧,评价的技巧,都源于爱。指导——有效调控。要做导演,做指挥家,就像带领学生去打仗,让学生“忙而不乱”,让课堂“活而不乱”,既有温度,又有深度。要学会做“钉子汤”。

辅导——有效评论。善于做评论员,及时表扬和指出错误,善于发现优点,善于发现问题,让激励产生激励,让勇气产生勇气。

5、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教师方面四要素:(结合有效课堂教学评价表)教有目标:教有方法:教出美感:教的有效:

6、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学生方面四要素:(结合有效课堂教学评价表)学有目标,学有方法,学有兴趣,学有效果

7、有效课堂教学四反思:

有效吗?怎样才有效?有没有更有效的?怎样才是最有效的?

8、有效课堂教学六环节:

目标提示,问题导入,启发探究,归纳提升,当堂训练,快速反馈。

9、有效课堂的显性标志:

一是“有目标”,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

二是“高成绩”,必须当堂达标,让学生该学会的学会,这是硬性指标;

三是“师生对话”,就是说,是“双主体”“互动的”,问题从学生那儿得出,学生能提出问题,有“问题”敢问,而不是“我讲你听”,而不是“问答式”;

四是“小组落实”,把小组作为一个“小班”,有组织,有纪律,有布置,有检查,把老师的任务,学生的问题,在小组交流,在小组展示,在小组落实;

五是“快节奏、大容量”,快节奏不是大踏步,而是小快步,步步为营,大容量不是内容多,而是要挖深挖透,拓展延伸。

六是“学练结合”,先学后教,对于某个知识模块,采取“明确目标—问题导入—启发探究—归纳提升—跟踪训练—快速反馈”的模式,学生先学,不会的再教,接着练一练,小组里快速检查,学一点,练一点,踏踏实实的在课堂上完成任务。真正让学生在课堂学会。而不是“课上不足课下补,白天不足晚上补。”

10、有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有效误区”:

应该说,从202_年新课改之后,老师们的课堂教学观念有了很大改变,但是,对于课改理念,有的教师还是“有形无神”,没有掌握精髓,细分析,当前有的课堂存在“有温度没深度”“有热度没效度”。我们提倡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就要按照市教研室宿文传主任提出的“剔除无效、减少低效、增加有效、倡导高效”的思想,去观察课堂,剖析课堂,反思课堂。通过一轮听课,我感觉,我们的课堂还存在许多误区:

1、“精讲精练”不是“少讲少练”。要把握讲“经典”,练“难点”。

2、“小组落实”不是“小组围坐”。要利用好小组检查落实机制,实现“兵教兵”。

3、“启发点拨”不是“点击课件”。要精心设计启发诱导的循循善诱的问题引导。

4、“学生主体”不是“学生中心”。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围绕学生团团转。

5、“教师主体”不是“教师主宰”。要控制课堂而不是主宰课堂,要注意课堂生成问题的解决。

6、“快节奏”不是“大踏步”。快节奏是指小步快走,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夯实每个知识点。

7、“大容量”不是“内容多”。大容量是指对于每个知识点要挖深挖透,拓展延伸,举一反三。

8、“师生对话”不是“师生问答”。问题要从学生那儿得出,而不是预设好所有问题,要对话。

有效课堂教学专题讲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