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林宏(学员)发布时间: 2010-09-10 14:37:17
一、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媒体不断地传来中学生心理异常的消息:学生被家长批评几句就离家出走;考不上重点学校就寻短见;更有甚的是有些学生因不合理被家长拒绝后,竟将养育自己的亲生母亲勒死:……根据调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嫉妒心理
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
2、怯懦心理
主要表现为胆小怕事,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自信,做事瞻前顾后,谨小慎做,担心会失败。
3、狭隘心理
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4、对立心理
表现在认知上的敌对,情绪上的反感和行为上的疏远。这类学生把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看成是跟自己过不去,做别人所不高兴的事情,逆反心理极强,其行为总是家长与教师、学校的要求相背道。
5、猜疑心理
表现是遇事多疑、疑心太重。这类同学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和睦相处,久而久之,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意志消沉,缺乏自尊自信等。
6、孤僻心理
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实属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给身心带来危害。
7、矛盾心理
主要表现在这些学生一方面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该努力学习好功课。另一方面又缺乏踏踏实实的学习决心和毅力;一方面自认为是块学习的料,另一方面遇到具体问题,又觉得自己缺乏读好书的才能,结果一无是处。
8、厌学心理
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
二、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学生自身因素,也有外界的客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二是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三是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从家庭方面来看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家庭过分溺爱
当今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分保护、溺爱,常把孩子当做“小太阳”、“小皇帝”,为孩子创设过于舒适的生活环境,致使孩子们怕吃苦、怕困难,缺乏抗挫的能力,意志比较薄弱,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极差,依赖心极强。他们可能因初中或高中的第一次考试失败而痛不欲生,也可能因小学当班干部而在中学未当上班团干部而垂头丧气,一蹶不振。
2、家长重智轻德
我们的一些家长对孩子往往是重智轻德,对孩子的学习实行“高压”政策,造成孩子认为自己在为父母而学习,不能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便会感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由于这种压力并非来自自己,而是来自父母的责备、埋怨,从而使父母与孩子产生矛盾,孩子在家感到压抑过大,无法忍受,便弃家而逃。据报载,西安某中学一名初二学生离家出走的原因就是因为一次小考没考好,父母只让学习不让玩,连电视都不让看。
3、家庭矛盾、家庭危机
家庭矛盾、家庭危机给孩子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有些家庭、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唇枪舌箭,甚至大动干戈;有些家庭父母离异后对孩子不负责任,对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身体全然不管,甚至有的还迁怒于孩子;还有些家庭,父亲长年在外做生意,花天酒地,“包二奶”,母亲在家打牌玩乐,涂脂抹粉,“相叔叔”。这些家庭的不稳定因素使孩子缺乏安全意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终日痛苦、焦虑、恐怖不安,随之产生异常心理——弃家出走,甚至轻生。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无不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如格调低下的文艺作品、广播宣传;色情凶杀、恐怖淫秽的影视作品,无不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严重的污染。同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习俗,使一些学生产生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吃比穿、比阔气、打架斗殴、早恋、逃学、破坏校内外公共秩序等,对自己、对生活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产生消极颓废的心理,提不起精神学习。因而,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努力净化社会风气,改造不良的社会文化因素,为中学生的健康创设优良的环境。
由此可见,家庭矛盾、家庭危机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关系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
4、家教简单粗暴
家长简单粗暴的管教子女的方式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异常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有些父母比较专制,对子女要么就打,要么就骂,非常威胁:“不听话就滚出去!”“考不上重点学校就别想读书”。孩子大了,忍不下这口气,便“滚就滚”,“不读就不读”,“有什么了不起”,使孩子产生个性偏激的报复心理。
5、家庭与学校不会作也是诱发孩子心理异常的重要因素
有些家长认为,交钱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孩子的思想、学习、纪委教育全是学校的责任了。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纪律有问题”,觉得没脸见老师,连“家长会”也借“工作忙”回避。《中
学生守则》规定“学生不得迟到、早退、旷课”,有的家长却认为“机会难得”利用上课时间带孩子去“喝早茶”,有的家长却认为“机会难得”利用上课时间带孩子去“喝早茶”,还有的家长利用节假日带孩子进营业性歌舞厅“消遣”……如此种种,都是家长不配合学校的表现。由于家长与学校不配合,甚至对孩子的要求一个说东,一个说西,孩子无法适从,不能形成教育合力,久而久之,孩子被社会上诸名“三厅两室”等吸引住了,产生厌学情绪,进而把老师的教育、家长的忠言当作“耳边风”、“我行我素”,逃学弃学等心理异常现象也就不难产生了。
在家庭环境因素中,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深刻的影响。父母感情不和或破裂、父母过分溺爱或放任不管、父母管教不
一、父母行为不端等,都会造成学生精神上的严重创伤,形成孤僻、苦闷、多疑、自卑、不合群的病态心理和行为。父母管束不严,缺乏关怀理解,必然使学生形成冷漠、对抗、仇视的心理;父母放任不管,一味迁就,对错误置之不理,必然造成学生胡作非为、放纵无羁;父母教育方法粗暴,子女有错,不问情由,打骂、训斥,必然导致学生胆怯、自卑和不安。因而,家长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处处给子女作出榜样,无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作用。
从学校教育和社会等方面看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除了家庭因素外,还有如下原因:
1、应试教育封闭学生的心灵。传统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急主体意识,学生被动地接受,被动地学习。课堂满堂灌,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写生抄,气氛严肃沉闷,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课堂索然无味。学习内容陈旧,与现实及学生实践严重脱节,引发学生厌倦。学生在求知上呈现出的惰性和厌倦同家长、学校以及个人对成绩的期望形成巨大的反差,郁闷久积心中,性格发生畸变,爆发只是时间问题。在目前学校教育中,某些地方应试教育还十分严重,片面追求学率,高强度的学习要求,高频率的考试,超限度的加班加点,强烈地刺激着中学生稚嫩的心灵。在片面追求升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了一些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等等。另一方面,学生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了心理上很大的痛苦。另外,教育结构上的不合理。教学内容难度增大,导致学生厌学更加突出,据国家教委有关人士调查,目前中学生厌学已达3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60%,因此,学校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教育指导思想的片面,教育方法的不当也是导致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加深的一个重要原因。
2、社会负面因素: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社会价值导向的失衡使当代中学生心理障碍增多。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大转型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的诱导,加上社会上拜金社会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的滋生与蔓延也影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社会环境下,难免使一些学生产生理想破灭的失落感,缺乏目标和追求的空虚感,出现了一些病态心理和人格障碍,造成心理失衡,甚至精神崩溃。另外,社会上的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场所大量的出现,如歌舞厅酒吧、游戏机房以及现在正悄悄掘起的网吧等等,极大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它也是形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是个万花筒,每个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殊情况。对于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每个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殊情况。对于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社会及学校对学生不切合实际的期望,也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处理不当,将从量变到质变地引起性格变异。
3、当前德育教育存在不足。当前德育教育的一大不足就是与现实生活脱节,或局限于管理制度的层面压力,跟不上学生的思想变化,信息、网络时代德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事物的看法都发生了变化,但教育内容和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事物的看法都发生了变化,但教育内容和要求,以及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法却没能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或调整幅度跟不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
教育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如果一个人难以承受心理压力时,就会自动启动防御机制来缓解焦虑冲突,焦虑冲突一旦固定下来,心理异常就随之出现。目前,中学生心理异常是严重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家庭教育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如果家长不注意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注意掌握必要的教育知识,不注意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那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是“残品”、“废品”就是“次品“甚至是”危险品“了。因此笔者呼吁:全社会都必须重视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象预防和治疗”小儿麻痹“一样注意事项预防和矫正青少年的心理偏差。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哪些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哪些问题
都市学堂教育心理老师认为,受社会环境及自身因素共同影响,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是不容忽视。作为教育心理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和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而且要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
一、当前存在于中学生群体中的共性心理问题。受当前我国教育模式、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教育过程层出不穷。从笔者的经验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学习类问题。其问题主要有:一是压力较大,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二是普遍厌学。三是考试焦虑。
人际关系问题。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有:一是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二是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三是与父母关系的问题。
情感类问题。中学生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容易产生早恋,其特征主要有:一是朦胧性。二是感染性。三是单纯性。
二、对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的分析。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如此现状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教育界本身的问题,有家庭的因素,也有社会的责任,当然还包括青少年自身因素的促使。其中主要包括:教育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中学生自身因素的促使。
三、对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几点建议。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状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感到了深深的忧患,也更加明确了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该如何从事这项工作呢?
第三篇:法官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凸现,司法的作用日益突出,司法领域也出现了立法滞后与人民日益增强法治意识的矛盾,法律与政策之间的矛盾,某区域涉及大多数群众的切身利益与党和国家大局之间的矛盾,致使法官的工作负荷不断增重,而影响了法官的正常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
一是疲劳或压抑心理症状。不少法官感觉工作压力过大,工作频率过快,工作要求过严,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因担心出现差错而时时如履薄冰,常常处于一种“案未结、心难安、情难稳”的压抑状态,时间一长有疲劳感和厌倦感。二是不平衡心理症状。有的法官认为法官与公安等其他政法部门人员相比,要求更高、管理更严、责任更重、工作更累,但在有关待遇方面则是地位偏弱、经费偏少、工资偏 低、条件偏差,如公安警察有警衔级别津贴,而法官级别已评定多年却至今没有津贴,觉得自己吃了亏。三是浮躁心理症状。极少数法官不满现状,羡慕党政领导机关干部提升机会多、晋升快、办事方便,不能安心工作。
究其原因:一是工作压力大。随着法治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经济不断发展,法院的受案数量逐年增多,审理案件的难度也不断增大,既要坚持依法办案,又要注重办案的文明性和科学性,还要注理办案的效果的和谐性和终结性,稍有不慎甚至在并无不慎的情况下,只要发生恶性事件或出现重复上访,承办法官无形中就会受到鄙视、冷落或不公正待遇,甚至被追究相关责任,使得法官工作压力聚增。二是协调社会人际关系难。法官作为一个社会个体,依法办案时必然要面对如何摆正做法官与做人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如何协调好办案中牵涉的人情世故关系等令人头痛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不得不分出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时时以谨慎稳重、冷静沉着的心态,去应对、协调、处理好上下级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第一位搜索到文秘知音网站关系,如可协调好办案中牵涉的人情世故关系等令人头痛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不得不分出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时时以谨慎稳重、冷静沉着的心态,去应对、协调、处一好与依法办案有利益冲突的上下左右的复杂人际关系,还要承担一旦处理不好就有可能给法院和本人甚至家庭带来不利影响的压力。三是各方面的诱惑多。随着法官交往接触的人群范围逐渐扩大,金钱、名利甚至色情等方面的诱惑也随之增多,时时折麿法官的心灵,困惑法官的心智,有的诱惑因为披着人情的外衣让人防不胜防,使法官在时刻警醒自己、努力保持清正廉洁的同时备感疲惫四是对家庭亏欠多。与普通人一样,法官也有自己家庭、父母、妻子、儿女,但由于职业的需要,法官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工作中,往往无暇顾及家庭感情,对父母、孩子缺乏关爱,与配偶缺乏沟通,总感觉对他们亏欠太多,内心有愧疚感,也有危机感。
针对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笔者建议:一要注重法官的心理保健。及时分析法官心理,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治,开设法官心理保健课程,引导法官培养良好的心态。法官在工作中出现差错,在批评或处分的同时,也要给予人性化的关心和爱护,为其化解压力。二要着力解决法官的实际困难和有关待遇。对法民带有共性的困难,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解决;一是难以落实的,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解释,争了法官的理解,化解其心中的症结。对法官个别的困难,特别是家庭难题,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其后顾之忧。三是丰富法官的业余生活。在节假日期间,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业余文化生活,缓解法官的工作压力。四是提高法官综合素质。通过加强学习,培养良好品质,提高修养,增强法官在各种压力困难和考验面前自我调适的能力。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第四篇: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陈沛霖、陈立华用自制的问卷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
(二)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③。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
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观注的问题。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一)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
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三)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由于学生们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无论初中高中,城市乡村,中学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
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
(四)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第五篇:《浅谈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浅谈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有人说:“有才有德是正品,有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影响学生能否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主要因素,不是知识,而是思想品德的好与坏;学生思想品德的好坏,与他的学识相辅相成,学生的思想品德好了,自然会努力学好各科知识,从而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可见,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何等的重要。
本文拟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结合本人的工作经验,粗略谈及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存在问题的原因
当前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卫生养成习惯差、没礼貌、以自我为中心、霸气十足、自私自利、冷漠、缺乏爱心、娇气、脆弱、缺乏进取心、享乐主义、怕吃苦„„等等。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缘于以下三个层面:
(一)家庭层面
1、家庭教育失当让学生形成不良个性
在国家“晚婚、晚育、少生”的计生政策下,如今的家庭,独生子女的现状越来越突出。独生子女的增多,衍生出了很多家庭教育的雷区:
一是娇惯。家庭生活的不断改善,养育孩子的物质备件基本富足,一些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孩子们从小大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这一点上,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在逐渐缩小。
二是涣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关心教育孩子的人多了起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会不自觉地在孩子的教育上插上一腿,有人形象地把它比喻为“四大护卫”。不同年代的人共同关心、教育一代人,代沟间的冲突在所难免,无法形成有效的家教合力。
三是监管不力。在广大农村,很多父母为谋生路,纷纷出外打工,把孩子的监管扔给“四大护卫”,出现了身生父母脱离监管子女的现象日益增多。隔代监管的后果,加剧了子女能否健康成长的变数。
诸如上述的原因,未成年子女在家中俨然成了“小皇帝”,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极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蛮横不讲理、霸气十足、自私自利、老子天下第一的心理、缺乏爱心等不良个性,另一方面,心理素质差、经不起风更经不起浪的脆弱心理,给学校德育增加了难度。
2、特殊家庭影响特殊生的转化 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存在数量不等的特殊生群体。特殊生群体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据笔者观察,大多数的特殊生都缘于有一个特殊的家庭背景,特别是遭遇家庭不幸,父母单亡、双亡、离异等原因造成不健全的单亲家庭,最容易造成未成年孩子性格、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的畸形发展,因此,学校德育中特殊生的转化,因为无法得到家庭的有力支持,违纪的反复性增强。
(二)社会层面
1、社会风气
近些年来,一些人昧着良心赚钱,加之一些腐朽思想沉渣泛滥,染上“黄”和“赌”,对学生的思想品行冲击很大。如:向学生出售香烟,在村里、家里开设黑网吧,引诱学生玩赌博机,赌博场所社会随处可见,社会成年的男性或机关干部的男性来找在校的未成年的女生等现象,对学生的影响特别严重,使不少学生深受其害,精神上受到污染,导致学生模仿,使相当一总分学生无心念书,有些学生过早成熟,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错误导向
曾有一个不会读书,与我又经常联系学生问我:“老师,你出来快20年了,工资有没有三四千啊?”我实话实说:“领到手的工资有两千元左右。”学生很自豪的回答(绝对没有嘲笑我们老师之意):“哈哈,我现在跟女朋友做沙县小吃,两个人每月赚五六千很容易,爱多赚才会辛苦一点。还好我那时不想读书,如果跟会读书的同学一样考上了大学,那我现在也得跟他们一样,不是工资低,就是没找到工作了。”
另一个在校生也问了我同样的问题,他的回答是:“我父母亲是砍木头的,辛苦一点就是,不然的话,你那点工资只要做七八天就够了”。
碰上这些学生,在如今市场经济大潮下的并不在少数,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很无语。加上很多教师在学生面前经常唠叨“中考监考费每天30元”、“教师对学生的培优补差每天补助不到50元”等言论,给学生形成“知识无用”、“知识低价”的错觉,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我们知道,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不想读书,必然会去学别的东西、去学坏的东西。有些家庭,其父母本身就有一些恶习,比如:一些家长存在自私、贪小便宜、赌博、有钱就是爷等问题,这些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就已种下不健康的种子。
(三)学校层面:个别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给学生带来了不良影响
在我们老师队伍中,仍然存在职业道德不够良好的人。一种是课堂大讲大道理、道貌岸然,一离开课堂却出口成“脏”,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我们的学生当面不会说,但也失去了我们老师应有的神圣感。再一类老师是只“教书”不“育人”,成绩好的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就是坏学生,这种思想认识和方式方法,常常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引起学生的对抗情绪,致使学生对教师的反感,递升到对学习的反感,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 绪。
针对以上分析,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涉及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监管各个层面,需要综合治理,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合力,才能见成效。学校作为塑造学校德育的主阵地,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特殊的育人功能,采取有效举措,促进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1、着力强化德育阵地,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时代在发展,要有效地开展德育,德育阵地的建设首当其冲。家长学校、法制报告、德育墙、板报宣传、《给家长的一封信》„„这些常规化的德育建设,作为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的有效载体,任何学校都不能弱化,需渐趋增强。针对各个时期、不同个性品行的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各个德育阵地的作用都不或忽视。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更为优越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是一个完备德育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辅助。让每一堵墙都会说话、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校的规章制度得到有序突显,它可以使学生思想得到引导,情操得到陶冶,学习得到激励,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信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了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3、加强家校配合,创造一个良好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办好家长学校,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开家长会也好,把家长集中学习也好,成功的德育教育模式一定不能离开家长的支持。我们应与家长多沟通,必要时应指出家长不妥的教育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方式进行适当的指导。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
健全的德育工作组织机构,是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先决条件。每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的实施者,从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垂直、全面、有效的管理。学校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的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还应培养一批自主型、学习型、全员化的学生干部,让班干部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在日常管理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