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对高中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编辑:眉眼如画 识别码:16-675830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05 03:01: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对高中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对高中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运用自编的《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问卷》对我校学生468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结果显示,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四个方面是:人际关系、学习、情绪、情感。学校心理教育的重点是人际关系辅导、学习辅导、情绪辅导、情感辅导。通过人际关系辅导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点,掌握人际交往技巧,提高同学之间的相容性,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通过学习辅导要切实解决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焦虑等问题,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通过情绪辅导使学生掌握情绪疏导和调整的技巧与方法,学会正确的看待挫折、失落、孤独等问题,形成正确的自我观;通过情感辅导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念。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状况问卷调查心理教育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由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人们急需了解的一份资料。我们认为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学习焦虑、学习动机等方面)、情绪问题(主要指由学习问题、交往问题所造成的失落、自信心不足、孤独、自卑、情绪低落等问题)、情感问题(主要指异性交往中的爱恋问题)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对失败、失望、惩罚的不安,导致了在交往中更多的对人充满了敌意,并失去别人的爱和关心,无法满足情感需要,由此产生了深深的自责、恐惧和焦虑,使他们更多的产生了消极体验,对其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据此,我们自编了《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问卷》,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2.方法

以不记名方式,运用自编的《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问卷》对我校学生468人进行问卷调查。

3.结果及分析

3.1 人际关系

表1列出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对学生的影响程度。

表1:不同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影响

同学关系

师生关系

亲子关系 高一(%)56 28 16 高二(%)46 41 13 高三(%)46 35 19 合计(%)50 33 17

3.1.1 同学关系中学阶段是最重视同伴关系的阶段,中学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无助感,比如,同学之间经常会因小矛盾而闹的很僵;由于竞争,有的同学之间总是不很友好;由于性格不和,经常会爆发战争;由于对同学的不良品行接受不了,不愿与其交往,但却还要天天面对。还有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等等。还有的因处理不好与异性的交往问题而苦恼,如害怕因搞不好而成了所谓的早恋;怕会受到其他同学的谈论;很难把握度;不知道怎样交往,交往不自然;无法沟通等。

3.3.2 师生关系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压仰心理、攻击行为,教师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学生的困感和烦恼等。

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其不良态度使学生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笔者曾在一次问卷调查中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你心中的秘密最愿向谁说?”,结果,在234个学生中只有2个学生选择了自己的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师生关系问题的重要性。

3.1.3亲子关系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主要还是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对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学生反映比较多的问题有:考试不好时家长会批评;和父母很难

沟通;在许多问题上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差异;受不了家长的唠叨;父母的期望值太高,给我的压力大;父母的关心无形中增加了压力;有时父母的脾气很坏;不理解我;觉得考不好对不起父母;父母总是限制我;一到家就和父母有吵不完的架等。

3.2 学习问题

学习是学生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学生最为关心的事情,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对其心理状况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咨询实践中,相当一部分问题直接或间接源于学习问题,根据对我校心理中心个别咨询记录的统计分析,64%的问题是由于学习问题所导致。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关心的5个学习问题是

1、如何尽快提高弱科成绩。(30%)

2、如何克服粗心大意,眼高手低所致的无谓失误。(17%)

3、如何培养兴趣,增强动机,克服厌学情绪。(13%)

4、如何提高注意力,上课不分心(12%)

5、如何提高学习效率。(9%)

3.3 情绪问题

学生的情绪调整问题大多是由生活、学习中的不适造成的,它对学生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89%的学生把情绪调整作为最关心的问题。在被调查的学生中,25%的同学“由于遇到很多问题,一直就闷闷不乐,很少能高兴起来”;35%的同学“情绪不稳定,常因一些小事而或好或坏”;10%的同学“情绪不好的时候容易发火,控制不好”。学生的情绪问题较多的体现在自卑、挫折、自信心不足、孤独等所造成的焦虑、抑郁、苦恼、羞怯、悲观、沮丧、愤怒、不良应激等方面。中学生负担的压力非常大,尤其是他们处于成长阶段,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时,缺乏经验,容易产生挫败感,因此他们极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体验,如若不及时加以疏导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3.4 情感问题

情感问题指的是异性同学之间的爱慕、好感、恋爱问题。中学生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在“心中的秘密最愿对谁说”的调查中,36.4%的人选择了异性朋友,占第一位。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恋爱”这个对于中学生来说尚早的话语,出现在了校园中。校园恋爱,这是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根据调查结果,36.6%的学生认为,谈恋爱是因为对对异性好奇,有神秘感 ;0.7%的学生认为是模仿成人;29.9%的学生认为是无聊;32.8%的学生认为是因为真的喜欢他(她),说明学生对异性交往中情感问题的认识水平不一,这也正是情感辅导的重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谈恋爱”越来越“认同”,42%的人认为“只要不发生越轨行为就行”。并且,这几年学校里男女同学发生性行为的现象也呈上升趋势,伴随出现更严重的问题,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4.结论与建议

4.1 学校心理教育的重点是人际关系辅导、学习辅导、情绪辅导、情感辅导。通过人际关系辅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点,掌握人际交往技巧,提高同学之间的相容性,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通过学习辅导切实解决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焦虑等问题,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通过情绪辅导使学生掌握情绪疏导和调整的技巧与方法,学会正确的看待挫折、失落、孤独等问题,形成正确的自我观;通过情感辅导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念。

4.2 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建设性和预防性的,是主动和积极的,不仅能够解决和处理已经出现的问题,而且能够防患于未然,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在这方面的首要工作就是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作为老师要重视排除对学生产生不良心理影响的外在条件,特别是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的教育方式,以防止出现由于教的不当而产生的群体性心理障碍。

4.3 全面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等各项工作中,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无论是优化学校教育全过程还是提高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都必须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特殊性,实施心理教育采用提供心理咨询,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开设课程等特殊作业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由于心理教育功能的全面性,心理健康教育就不能只局限于上述方式,而应当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并且全体教师都积极参与。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1711例分析专题

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我们承担了国家“九五”规划教学重点课题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多侧面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的调研任务。其中有关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是该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编制了相关的问卷,拟在全国不同类型的大学中2000进行例样本的调查。

性(sex),这个词,无论在中国还

是在西方,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著名的性学家金赛曾经指出:“人的性行为既是一种生物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作为一种能量必然要释放出来。而如何释放则主要取决于社会文化和社会影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腾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各种观念,其中包括性观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大学生,他们的性观念、性行为如何,存在哪些性心理障碍,又需要哪些方面的性知识,对他们怎样开展性科学教育,为本调查的基本目的。我们试图通过本调查,对上述有关问题予以分析讨论,以期得了初步结论。

调查对象

采用自选设计性心理健康问卷,经检验其信度、效度可靠。由调查员召集学生集体测试。问卷分三部分:一般情况、性心理部分及性知识教育。为确保调查结果真实,对调查员统一培训,统一指导;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既严肃又宽松的调查环境。调查资料经PII计算机统计处理,采用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

一、根据性心理调查结果,我们分别讨论了以下几方面问题:

1.1青春期的烦恼,发现女性的身体意识比男性强烈。因此,女性要比男性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功能及身体变化。结果,要比男性更容易意识到身体的感受性和情感反应。而青少年男孩对于作为男子气象征的生理特征:如身高、肌肉发育、身体和脸部的毛及阴茎的大小以极大的关注。同成年人比,男性青少年团体中,生理的属性仍是社会声望的重要支柱。

1.2与异性交往方面,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了,自然渴望交流,而对象是要平等的,自认为是可信的。朝夕相处的父母和都是往往缺乏平等关系,因而许多大学生渴望结交朋友。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与异性交往的原因相同。

1.3对恋爱的态度,本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恋爱持赞成态度的人比例很大(83.99),付诸于行动的人也不少,男女生超过半数已考虑或正在谈恋爱。诚然,大学生因恋爱影响学习生活的情况存在,但把爱情作为推动学习动力的情况也不少(63.65)。对于大学生的恋爱,一方面应该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应开展更多的社会性集体活动,当然也不能忽视性道德观念的教育。

1.4选择爱人的条件,从结果可以看出,在本调查的大学生人群中,把理想爱人的条件转向注重有内涵,注重人品,是一个趋势。而家中的金钱、地位,外表的漂亮远排在人品和内涵之后。虽然在本调查中,认为在失恋后,顺其自然比例大于痛苦忧郁,且呈显著性差异。但是有一份报告指出,400名失恋采访者中17的人表示,当他们示爱被拒绝或爱情关系结束时,曾企图自杀。因为在人感情并不顺利时,可能需要特别的支持和帮助。

1.5性梦与性梦中的亲密行为方面,本调查中,绝大多数男生和女生认为性梦是正常的生理现象(96),并且与国外一些资料报道一致,即:性梦的发生率男多于女,呈显著性差异。青年大学生处于生理成熟与速度超过心理的成熟速度,形成一个严重的不适应期阶段。从而造成生理性成熟与社会性成熟之间的差距过大。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性道德教育,就会形成性道德偏差,甚至会走上邪路,造成性犯罪。

1.6对于婚前性行为,从调查资料中反映,青年的性观念在发生改变。本调查中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可以不追究恋人与别人发生性行为,占61.81。虽然恋爱期的性行为一般被认为不符合性道德规范,但事实上并不少见,特别是西方文化及性解放思潮进入我国后。虽然在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上,男、女生均以“慎重为好”作为首选,男生为64,女生为47。但从另外几条内容的选择态度来看,大多数还是采取宽容的态度。

1.7看到异性裸体时的感觉仍以男生的反应强烈。从结果可以看出,对异性裸体喜欢的,男生为64,而女生才7,有显著性差异。在看到异性裸体时,男生的性反应多为“产生亲近欲望”(52);而女生的反应多为“无所谓”(29)。

1.8男生占一半人数有过性自慰,而女生只有17。卡方检验呈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说明男生的性欲大于女生。对于性自慰的原因,多数大学生回避回答,但部分男生承认性自慰的原因是缓解性冲动(29)和满足性欲望(23)。我国医学专家吴阶平对于如何对待手淫是很有启示的,“不以好奇去开始,不以发生而烦恼,已形成习惯要有克服的决心,克服以后就不再担心,这样便不会有任何不良后果”。

1.9性冲动、性交与性行为。无论男生还是女生,看爱情小说及影视.、看到自己所爱的人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1711例分析

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我们承担了国家“九五”规划教学重点课题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多侧面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的调研任务。其中有关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是该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编制了相关的问卷,拟在全国不同类型的大学中2000进行例样本的调查。性(sex),这个词,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著名的性学家金赛曾经指出:“人的性行为既是一种生物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作为一种能量必然要释放出来。而如何释放则主要取决于社会文化和社会影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腾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各种观念,其中包括性观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大学生,他们的性观念、性行为如何,存在哪些性心理障碍,又需要哪些方面的性知识,对他们怎样开展性科学教育,为本调查的基本目的。我们试图通过本调查,对上述有关问题予以分析讨论,以期得了初步结论。调查对象采用自选设计性心理健康问卷,经检验其信度、效度可靠。由调查员召集学生集体测试。问卷分三部分:一般情况、性心理部分及性知识教育。为确保调查结果真实,对调查员统一培训,统一指导;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既严肃又宽松的调查环境。调查资料经pII计算机统计处理,采用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

一、根据性心理调查结果,我们分别讨论了以下几方面问题:1.1青春期的烦恼,发现女性的身体意识比男性强烈。因此,女性要比男性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功能及身体变化。结果,要比男性更容易意识到身体的感受性和情感反应。而青少年男孩对于作为男子气象征的生理特征:如身高、肌肉发育、身体和脸部的毛及阴茎的大小以极大的关注。同成年人比,男性青少年团体中,生理的属性仍是社会声望的重要支柱。1.2与异性交往方面,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了,自然渴望交流,而对象是要平等的,自认为是可信的。朝夕相处的父母和都是往往缺乏平等关系,因而许多大学生渴望结交朋友。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与异性交往的原因相同。1.3对恋爱的态度,本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恋爱持赞成态度的人比例很大(83.99%),付诸于行动的人也不少,男女生超过半数已考虑或正在谈恋爱。诚然,大学生因恋爱影响学习生活的情况存在,但把爱情作为推动学习动力的情况也不少(63.65%)。对于大学生的恋爱,一方面应该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应开展更多的社会性集体活动,当然也不能忽视性道德观念的教育。1.4选择爱人的条件,从结果可以看出,在本调查的大学生人群中,把理想爱人的条件转向注重有内涵,注重人品,是一个趋势。而家中的金钱、地位,外表的漂亮远排在人品和内涵之后。虽然在本调查中,认为在失恋后,顺其自然比例大于痛苦忧郁,且呈显著性差异。但是有一份报告指出,400名失恋采访者中17%的人表示,当他们示爱被拒绝或爱情关系结束时,曾企图自杀。因为在人感情并不顺利时,可能需要特别的支持和帮助。1.5性梦与性梦中的亲密行为方面,本调查中,绝大多数男生和女生认为性梦是正常的生理现象(96%),并且与国外一些资料报道一致,即:性梦的发生率男多于女,呈显著性差异。青年大学生处于生理成熟与速度超过心理的成熟速度,形成一个严重的不适应期阶段。从而造成生理性成熟与社会性成熟之间的差距过大。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性道德教育,就会形成性道德偏差,甚至会走上邪路,造成性犯罪。1.6对于婚前性行为,从调查资料中反映,青年的性观念在发生改变。本调查中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可以不追究恋人与别人发生性行为,占61.81%。虽然恋爱期的性行为一般被认为不符合性道德规范,但事实上并不少见,特别是西方文化及性解放思潮进入我国后。虽然在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上,男、女生均以“慎重为好”作为首选,男生为64%,女生为47%。但从另外几条内容的选择态度来看,大多数还是采取宽容的态度。1.7看到异性裸体时的感觉仍以男生的反应强烈。从结果可以看出,对异性裸体喜欢的,男生为64%,而女生才7%,有显著性差异。在看到异性裸体时,男生的性反应多为“产生亲近欲望”(52%);而女生的反应多为“无所谓”(29%)。1.8男生占一半人数有过性自慰,而女生只有17%。卡方检验呈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说明男生的性欲大于女生。对于性自慰的原因,多数大学生回避回答,但部分男生承认性自慰的原因是缓解性冲动(29%)和满足性欲望(23%)。我国医学专家吴阶平对于如何对待手淫是很有启示的,“不以好奇去开始,不以发生而烦恼,已形成习惯要有克服的决心,克服以后就不再担心,这样便不会有任何不良后果”。1.9性冲动、性交与性行为。无论男生还是女生,看爱情小说及影视.、看到自己所爱的人及异性亲吻是产生性冲动的主要原因,尽管大多数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慎重态度,但仍有少数同学承认有性交经历,其中男生多于女生,而且第一次性交年龄提前。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性行为的动机呈多样化,男生居前三位的动机依次为追求性的欢快感(18%)、发展爱情(16%)和一时感情冲动不能自控(13%);女生居前位的动机依次为怕对方变心而解除恋爱关系(12%)、排除孤独感(10%)和其他未明确指出的动机(10%)。1.10大学生的异常性心理体验。调查发现尽管异常性心理体验在大学生中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仍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男生中的异常心理体验比例均高于女生,其中恋物癖、窥阴癖两项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对于目前争议比较大的同性恋问题,我们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发现有同性恋倾向的大学生:男性为1.06%,女性为0.81%;有双性恋倾向的大学生:男性为10%,女性为13.96%。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均认为同性恋是一

种心理变态,结果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并且半数大学生认为同性恋是违反道德规范的;对于看到同性裸体的感觉,绝大多数持无所谓的态度;如果有好朋友是同性恋,男女大学均以选择“劝好朋友找医生”的比例最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说明多数大学生认为同性恋不属于正常行为;对于家人有同性恋者,羞愧、似家中有重病人和泰然处之的选择比例均等,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

二、在性教育调查方面,我们对结果进行分析:2.1对有关性的名词的理解,从表中结果表明:一方面男生较女生性知识程度高;另一方面也提示加强女生的性知识教育更是非常必要的。2.2想迫切了解的性知识方面,从表中结果可以看出,男生想迫切了解的知识依次为:(1)与异性交往的礼仪和方式70.24%,(2)正确对待性冲动的知识63.29%,和(3)有关性交的问题60.24%;女生想迫了解的知识为:(1)与异性交往的礼仪和方式72.85%,(2)正确对待性冲动的知识59.51%,(3)有关性法律的知识58.00%。男女大学生区别比较明显的选择是“有关性交的知识”,男生占60.24%,女生占43.16%,呈显著性差异。说明男生比女生更渴望了解性交的知识。对于其他各项,男女生的迫切程度比较接近,无显著性差异。说明青年人共同的性知识渴求度。2.3对所在学校开展性教育的评价,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均以根本没有66.24%和63.59%,以及以青春期教育代替性教育32.71%和32.37%为第一和第二选择。所以,我们认为对大学生的性教育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调查发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远远不够。今后,应该在高等院校中开设正规的性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性心理卫生教育,是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就象在学校学习其他课程一样,作为对科学的追求,应该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

三、对策3.1开展科学的性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正确的性观念。在中国“性”一直被列为“禁区”,更谈不上如何开展性健康教育。但是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的性成熟均提前,初二年级是性成熟的高峰期,据我们调查,95.53%的男生有过遗精现象,97%的男生可以勃起。性成熟后,无需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体内激素的驱动下,都要体验神秘的性意识的萌动。调查发现,在少数(占总人群的12%)承认有性交经历的大学生中,65%的男生,35%的女生X2=8.117 p<0.01有明显差异,说明男生有性交的比例大于女生。而且在本调查中,第一次性交的年龄最小的男性为7岁,女生为8岁。与其他研究结果作比较,发现青年大学生性交年龄较以往提前。如何使他们从性朦胧、性神秘和性困惑中解脱出来,不盲目寻求“性知识”误入歧途,需要对他们进行性健康教育,特别是对大学生,他们处于性激素分泌最为旺盛和活跃时期,应该通过科学的性健康教育使他们从主渠道获得科学的性知识,正确进行异性交往,增强自控能力的心理的平衡。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均以根本没有正规的性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远远不够。所以,我们认为对大学生的性教育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建议在大学一年级即设立正规的性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涉及性解剖学、性生理学、性心理学、性道德伦理学、法学、性传播疾病防治学、性审美等,考虑到性解剖学、性生理学和性传播疾病防治学的内容已包括在医学院校的基础课中,该部分内容对医学生可以不再重复讲述。在我校尽管没有设立专门的课程,但是曾经在校内举办相关讲座,并放映科学性教育的录像,目前国内有的院校已经准备开设相关的课程,并编写了系列教材,例如《青年性教育》——大学生必读教材和《性生理学》、《性心理学》、《性伦理学》、《性审美学》、《性教育学》等性健康教育系列图书共6册,这些已有的经验和已经完成的工作,都为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这里我们积极建议在高等院校开设专门的性健康教育课程,向大学生提供性科学的性知识。此外,在加强学校性教育的同时,家庭也是青少年接受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中的性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从性心理咨询的情况来看,青年的性心理障碍绝大多数都与幼年时的不良经历,不能接受科学的家庭性教育而形成的性无知有关。所以我们建议有条件的大学或者中学,承担起对家长进行青少年性教育培训的责任和义务,以便家长能科学地教育和引导孩子,提高辨别科学的性知识和黄色淫秽性污染的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总之,我们力求通过性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性观念,不再受某些不正确观念的困扰,如“手淫是罪恶可耻的”、“同性恋是有罪、见不得人的”等,恢复心理上的平衡、自信和自尊。同时通过性教育,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恋爱期间性行为的危害性,特别是对女生的危害,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避孕措施,特别是安全套的使用,尽管目前关于安全套自动发放机进入校园,仍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但是既然大学生中发生性行为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也不是极个别现象,那么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知识,在校内设立自动发放机,就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社会应该用客观的态度看待它,而不是一味地反对和禁止。3.2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尽是预防并减少心理问题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未来就业的影响。除了科学的性健康教育外,在大学中建立大学生心理卫生档案,也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保健的一项重要措施。因为目前大多数学校只重视只注重学生的躯体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许多学生的问题不能及早发现,及早解决。所以,我们建议在新生入学时即进行科学地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对在校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记录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状况,做到对大学生心理疾病的积极预防,以及对处于心理健康亚临床状态(亚健康状态)的学生做到早期发现及时诊断与治疗,降低大学

生心理疾患的发病率。3.3在校内建立心理咨询中心,由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教师或聘请兼职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方便、及时、有效的疏导渠道。心理咨询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医疗服务,从业的专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规范性较差,而且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多数中国人比较内向含蓄,不愿向别人讲述心理的问题,还有人对心理咨询有偏见,怕被认为是精神病。所以许多时候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时,不知找谁倾诉,或者自己藏在心里,或者经一些不正规的诊所治疗,最终延误了治疗时机,使问题加重。在这方面高校应该发挥其各种专业人员集中的优势,开展校际间的合作,取长补短,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及时解决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并且积极开展宣传讲座,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遇到问题能寻求正确的解决途径。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我们在校内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由心理教研室的老师和受过心理咨询培训的辅导员担任咨询人员,并且经常聘请其他院校,如南开大学和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社会学教授举办各种相关的讲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4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为学生提供正常的交往途径,同时应加以恰当的引导。青年学生由于性生理已发育成熟,产生相应的性心理反应,对异性有所“渴求”,有强烈的与异性交往的愿望,是正常的现象。以往学校制定的一些校规,如“禁止在校期间谈恋爱”、“禁止男生进入女生宿舍”等试图阻断男女生之间交往的做法,其实是不可取的,而且事实证明效果并不显著。这与治水是同样的道理,即“一味的堵水,不如积极正确地疏导泄洪”。我们认为应该通过一些积极、有意义的活动,如组织各种学生社团、体育节、艺术节、社区志愿者活动、假期的旅游和社会实践考察等,在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同时,为男女生提供正常的交往途径,使青年学生的性心理能够正常发展成熟,能够正确地与异性交往,降低异常性心理体验的发生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我们感谢在问卷调查过程中,给予热心帮助的同行、积极参与并配合的广大师生。

[1]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1711例分析

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我们承担了国家“九五”规划教学重点课题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多侧面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的调研任务。其中有关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是该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编制了相关的问卷,拟在全国不同类型的大学中2000进行例样本的调查。

性(sex),这个词,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著名的性学家金赛曾经指出:“人的性行为既是一种生物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作为一种能量必然要释放出来。而如何释放则主要取决于社会文化和社会影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腾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各种观念,其中包括性观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大学生,他们的性观念、性行为如何,存在哪些性心理障碍,又需要哪些方面的性知识,对他们怎样开展性科学教育,为本调查的基本目的。我们试图通过本调查,对上述有关问题予以分析讨论,以期得了初步结论。

调查对象

采用自选设计性心理健康问卷,经检验其信度、效度可靠。由调查员召集学生集体测试。问卷分三部分:一般情况、性心理部分及性知识教育。为确保调查结果真实,对调查员统一培训,统一指导;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既严肃又宽松的调查环境。调查资料经pii计算机统计处理,采用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

一、根据性心理调查结果,我们分别讨论了以下几方面问题:

1.1青春期的烦恼,发现女性的身体意识比男性强烈。因此,女性要比男性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功能及身体变化。结果,要比男性更容易意识到身体的感受性和情感反应。而青少年男孩对于作为男子气象征的生理特征:如身高、肌肉发育、身体和脸部的毛及阴茎的大小以极大的关注。同成年人比,男性青少年团体中,生理的属性仍是社会声望的重要支柱。

1.2与异*往方面,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了,自然渴望交流,而对象是要平等的,自认为是可信的。朝夕相处的父母和都是往往缺乏平等关系,因而许多大学生渴望结交朋友。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与异*往的原因相同。

1.3对恋爱的态度,本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恋爱持赞成态度的人比例很大(83.99%),付诸于行动的人也不少,男女生超过半数已考虑或正在谈恋爱。诚然,大学生因恋爱影响学习生活的情况存在,但把爱情作为推动学习动力的情况也不少(63.65%)。对于大学生的恋爱,一方面应该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应开展更多的社会性集体活动,当然也不能忽视性道德观念的教育。

1.4选择爱人的条件,从结果可以看出,在本调查的大学生人群中,把理想爱人的条件转向注重有内涵,注重人品,是一个趋势。而家中的金钱、地位,外表的漂亮远排在人品和内涵之后。虽然在本调查中,认为在失恋后,顺其自然比例大于痛苦忧郁,且呈显著性差异。但是有一份报告指出,400名失恋采访者中17%的人表示,当他们示爱被拒绝或爱情关系结束时,曾企图*。因为在人感情并不顺利时,可能需要特别的支持和帮助。

&

二、在性教育调查方面,我们对结果进行分析:

2.1对有关性的名词的理解,从表中结果表明:一方面男生较女生性知识程度高;另一方面也提示加强女生的性知识教育更是非常必要的。

2.2想迫切了解的性知识方面,从表中结果可以看出,男生想迫切了解的知识依次为:(1)与异*往的礼仪和方式70.24%,(2)正确对待性冲动的知识63.29%,和(3)有关*的问题60.24%;女生想迫了解的知识为:(1)与异*往的礼仪和方式72.85%,(2)正确对待性冲动的知识59.51%,(3)有关性法律的知识58.00%。男女大学生区别比较明显的选择是“有关*的知识”,男生占60.24%,女生占43.16%,呈显著性差异。说明男生比女生更渴望了解*的知识。对于其他各项,男女生的迫切程度比较接近,无显著性差异。说明青年人共同的性知识渴求度。

2.3对所在学校开展性教育的评价,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均以根本没有66.24%和63.59%,以及以青春期教育代替性教育32.71%和32.37%为第一和第二选择。所以,我们认为对大学生的性教育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调查发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远远不够。今后,应该在高等院校中开设正规的性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性心理卫生教育,是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就象在学校学习其他课程一样,作为对科学的追求,应该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

三、对策

3.1开展科学的性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正确的性观念。在中国“性”一直被列为“禁区”,更谈不上如何开展性健康教育。但是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的性成熟均提前,初二年级是性成熟的高峰期,据我们调查,95.53%的男生有过遗精现象,97%的男生可以勃起。性成熟后,无需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体内激素的驱动下,都要体验神秘的性意识的萌动。调查发现,在少数(占总人群的12%)承认有*经历的大学生中,65%的男生,35%的女生x2=8.117

p<0.01有明显差异,说明男生有*的比例大于女生。而且在本调查中,第一次*的年龄最小的男性为7岁,女生为8岁。与其他研究结果作比较,发现青年大学生*年龄较以往提前。

如何使他们从性朦胧、性神秘和性困惑中解脱出来,不盲目寻求“性知识”误入歧途,需要对他们进行性健康教育,特别是对大学生,他们处于性激素分泌最为旺盛和活跃时期,应该通过科学的性健康教育使他们从主渠道获得科学的性知识,正确进行异*往,增强自控能力的心理的平衡。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均以根本没有正规的性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远远不够。所以,我们认为对大学生的性教育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建议在大学一年级即设立正规的性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涉及性解剖学、性生理学、性心理学、性道德伦理学、法学、性传播疾病防治学、性审美等,考虑到性解剖学、性生理学和性传播疾病防治学的内容已包括在医学院校的基础课中,该部分内容对医学生可以不再重复讲述。在我校尽管没有设立专门的课程,但是曾经在校内举办相关讲座,并放映科学性教育的录像,目前国内有的院校已经准备开设相关的课程,并编写了系列教材,例如《青年性教育》—

—大学生必读教材和《性生理学》、《性心理学》、《性伦理学》、《性审美学》、《性教育学》等性健康教育系列图书共6册,这些已有的经验和已经完成的工作,都为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这里我们积极建议在高等院校开设专门的性健康教育课程,向大学生提供性科学的性知识。

此外,在加强学校性教育的同时,家庭也是青少年接受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中的性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从性心理咨询的情况来看,青年的性心理障碍绝大多数都与幼年时的不良经历,不能接受科学的家庭性教育而形成的性无知有关。所以我们建议有条件的大学或者中学,承担起对家长进行青少年性教育培训的责任和义务,以便家长能科学地教育和引导孩子,提高辨别科学的性知识和**秽性污染的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

总之,我们力求通过性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性观念,不再受某些不正确观念的困扰,如“手*是罪恶可耻的”、“同性恋是有罪、见不得人的”等,恢复心理上的平衡、自信和自尊。同时通过性教育,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恋爱期间性行为的危害性,特别是对女生的危害,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避孕措施,特别是安全套的使用,尽管目前关于安全套自动发放机进入校园,仍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但是既然大学生中发生性行为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也不是极个别现象,那么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知识,在校内设立自动发放机,就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社会应该用客观的态度看待它,而不是一味地反对和禁止。

3.2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尽是预防并减少心理问题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未来就业的影响。

除了科学的性健康教育外,在大学中建立大学生心理卫生档案,也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保健的一项重要措施。因为目前大多数学校只重视只注重学生的躯体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许多学生的问题不能及早发现,及早解决。所以,我们建议在新生入学时即进行科学地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对在校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记录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状况,做到对大学生心理疾病的积极预防,以及对处于心理健康亚临床状态(亚健康状态)的学生做到早期发现及时诊断与治疗,降低大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病率。

3.3在校内建立心理咨询中心,由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教师或聘请兼职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方便、及时、有效的疏导渠道。心理咨询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医疗服务,从业的专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规范性较差,而且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多数中国人比较内向含蓄,不愿向别人讲述心理的问题,还有人对心理咨询有偏见,怕被认为是精神病。所以许多时候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时,不知找谁倾诉,或者自己藏在心里,或者经一些不正规的诊所治疗,最终延误了治疗时机,使问题加重。

在这方面高校应该发挥其各种专业人员集中的优势,开展校际间的合作,取长补短,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及时解决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并且积极开展宣传讲座,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遇到问题能寻求正确的解决途径。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

我们在校内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由心理教研室的老师和受过心理咨询培训的辅导员担任咨询人员,并且经常聘请其他院校,如南开大学和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社会学教授举办各种相关的讲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4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为学生提供正常的交往途径,同时应加以恰当的引导。

青年学生由于性生理已发育成熟,产生相应的性心理反应,对异性有所“渴求”,有强烈的与异*往的愿望,是正常的现象。以往学校制定的一些校规,如“禁止在校期间谈恋爱”、“禁止男生进入女生宿舍”等试图阻断男女生之间交往的做法,其实是不可取的,而且事实证明效果并不显著。这与治水是同样的道理,即“一味的堵水,不如积极正确地疏导泄洪”。我们认为应该通过一些积极、有意义的活动,如组织各种学生社团、体育节、艺术节、社区志愿者活动、假期的旅游和社会实践考察等,在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同时,为男女生提供正常的交往途径,使青年学生的性心理能够正常发展成熟,能够正确地与异*往,降低异常性心理体验的发生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我们感谢在问卷调查过程中,给予热心帮助的同行、积极参与并配合的广大师生。

第五篇: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作者:武书敬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6年第05期

摘 要:学生的学习心理属于教育心理学的范畴。本文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调查,探讨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状况,分析人格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影响,并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遵循着眼于学生成长的教育质量观;通过合作来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强调行动研究。

关键词:学习心理;学习动机;焦虑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6)05-0095-04

一、引言

学校教育是“全人教育”。“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增强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和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积极向上的品格”《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P22》。外语教学是一个包括很多变项的复杂过程,其中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较之“母语”教学,外语教学受社会环境、各种心理因素的制约更为严重,再加之多年来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有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情感的培养倾向,有些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心理问题和障碍。因此了解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对心理的现状,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时间与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时间为2005年3月16日,调查对象为高一年级的238名学生,其中男生138人,女生100人,年龄在15-17之间,这些学生都已经学了三年以上英语,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通过率为60%。

(二)研究工具

为了能全面地调查和反映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的情况,笔者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

1.定量研究:问卷调查

问卷共分27个项目,根据文秋芳(1996)和程晓堂(2002)和Broady(1996)的学习策略问卷设计而成,分为以下5个纬度: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的情绪控制;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交际能力。问卷采用莱科特五级记分制,要求接受调查的学生在五级刻度表上选择与自己的实际情况最接近的一项。为了保证问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该问卷采用匿名的形式。

2.定性研究:访谈

笔者随机选取了30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为使访谈气氛轻松和谐,访谈中没有录音。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为了保证问卷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调查问卷的填写由被调查学生的英语教师利用课前10分钟让学生当堂完成。笔者共收集到有效问卷238份,并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描述统计。笔者还对随机抽取的3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以便更有效地描述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状况。

三、结果分析

影响学习者外语学习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心理因素的差异,会产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的差异。下面就最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数据加以分析。

(一)学生外语学习的动机

表1.学生外语学习的动机

数据显示表明,接近一半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直接兴趣,他们学习外语是为了通过考试或赢得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喜欢,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比例,学生只有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动力,这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在于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学习者的需要有多种,因人而异。对学习英语的学生来说,运用语言的成就感是共同的需要。从教学角度来说,唯有保证学生有所得,才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办法。

(二)学生外语学习的自信心

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信心,不能独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对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过程和方法说不清楚。上课不能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根据心理学的理论,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因为智力、生理及情感因素的作用都要在自信心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造成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根据访谈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跟不上课程进度,长期处于应付局面,考试成绩总是排在班级后面。自信心不高的另一原因是自己确立的短期目标过高,一时难以实现,长期以来,得不到成就感,自己对自己的成功产生怀疑。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教学中的责任,帮助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实行个性化教学,对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实行“导师制”,提出高的期望,以利于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英语水平低的学生,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帮助他们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和计划,并加强过程管理,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另外,还要加强学法指导。在设计任务时,要明确责任、目标,提高学生对完成任务过程和策略的关注意识,并附以相应的过程评价。

(三)学生外语学习中的情绪控制

数据显示只有35.3%的学生认为在英语学习中能努力克服害羞和焦虑心理。52.84%的学生认为自己注意调整英语学习中的情绪,61.77%的学生认为当考试不理想时,总能暗暗鼓励自己不能泄气。教育研究表明,焦虑分为两类:一类是阻碍型的,一类是促进型的。轻度的或者适度的焦虑对学习有益,这种适度的焦虑能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驱使学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甚至激发到超长状态。而过分的焦虑是语言学习中最大的心理障碍。多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过分焦虑与学业成绩、水平考试成绩、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自信心和自尊心之间都存在负相关关系。

根据访谈结果,在外语课堂上,焦虑感部分原因来自不当的教学方法。例如,有些教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缺乏容忍,学生一犯错误,教师就批评。为了避免老师的批评,学生下意识地为了维护自我而采取回避和退缩行为。也有些人的焦虑源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欠妥,学习成绩差,有些学生花费了很大气力,却屡屡失败,有些人受了亲朋好友的负面影响,被别人学习英语失败的阴影所笼罩,畏难、怕受挫折的情绪占了主导地位,这类外语学习者往往自信心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够,整个学习在压抑的状态下进行。

(四)学生的外语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方面,数据显示,50%以上的学生认为制定个人计划、确定个人目标、评价自己的进步对外语学习很重要,虽然半数以上的学生不同意“老师批改的作业才值得做”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我等老师来解决”。但只有17.68%的学生认为总是根据需要进行预习,29.41%的学生认为在学习中积极思考,50%的学生认为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58.83%的学生却期望老师能确切地告诉他们要做的事。数据表明了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但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付诸于行动的自我监控和坚强意志,对老师还存在很强的依赖性,学习还处于被动状态。

(五)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

从表中的数据来看,除了选项“在英语学习中,我乐意向同学提供帮助。”平均分较高之外,其它选项平均分都较低。如:“在交际中,我注意中外习俗的差异”(平均分为2.38),“在交际中我能克服语言障碍,维持交际”(平均分为2.35),“我能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学习体

会”(平均分为2.68),数据表明学生的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师生沟通的能力有待于提高。中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使用非交际语言教学法,学生无法在适当的语境中去学会使用语言,当他们发现语言知识不能自然地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不能带来交际能力的提高时,就会产生“交际无能”的感觉,在部分学生身上,还会出现拒绝交际、回避交际的心理,带来严重的后果(黄晓红,1993)。

四、启发与建议

通过本次对高一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状况的调查,笔者认为若使学生有健康的和谐的英语学习心理,学习心理的研究应该在以下三方面有所突破。

(一)着眼于学生成长的教育质量观

1.澄清对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的认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以往以及目前的教育在学生的外语学习心理方面有两个误区(程,2000):第一,重视智力和知识的发展,忽视心理发展因素,以致于受教育者人际关系淡薄、身心得不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第二,忽视学习心理与认知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教育中,过分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且在培养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忽视情感的影响。研究表明,当人处于消极的心理状态时,认知活动自行停止。即使不停止,认知活动也不会有实际效果。

2.解决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问题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心理已经不是语言教学问题,甚至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发展问题。因此,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可以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语言教学也能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英语学习心理。

3.积极推进和关注与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相关的系统化的评价体系。学生的积极的英语学习心理并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努力,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如何评价教师在培养学生积极英语学习心理中的作用,同样值得深入研究。对于这些问题,只靠开发几种评价方法或评价体系是无法解决的,必须要形成比较系统的评价体系,为多种评价主体(学生、教师、家长),采种多种评价手段(定量与定性),评价多种评价对象(学生、教师),实现多种评价目的(反映型与预测性)提供可能。

(二)通过合作来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心理

1.我国的研究者主要从理论层面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是缺乏与实际教学相关的实证研究,教师虽有一定的教学实践,但缺乏把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能力。因此,加强双方的合作,有助于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

2.学生家长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教育的有效的教育资源。国外有教育专家指出,孩子在学校接受一天的教育不及他上学路上10分钟受到的教育效果明显,国内也有专家指出

“5+2=0”,即七天的学校教育往往被两天的家庭教育淹没,因此,家长的积极参与会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协调的发展。

3.师生交流。利用移情(empathy),就是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一种意识或行为。善于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教师要经常性地努力学习一些新的或困难的东西,利用这种经历了解学生所面临的恐怖和焦虑。如果教师想去帮助学生学习,那种把自己作为学习者而苦苦挣扎的经历将成为一种教学优势。这种经历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同情,从而帮助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行动,以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由于英语学习有其特殊性,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正确的语言学习观和利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还是英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学习的意识,实践证明,案例分析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已有的典型案例或自己开发的有价值的案例,有助于学生反思自己原有的学习观念,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

另外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目的语文化的适应性和交际能力也是外语教师的当务之急。教师要增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丰富自己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的知识,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文化,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有意识地介绍和渗透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的能力。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可设置一些特定的文化情景,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模拟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角色表演,并指导他们尽量按照角色的特点和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来正确地使用语言,指导他们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语言、风格来表现该角色的民族个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可帮助学生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参与交际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三)强调行动研究

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具有很多不可预测性,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也会因具体情况而千差万别,教师培训固然重要,但它不可能帮助教师解决一切教学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教师的职责已不是被动地模仿,而是根据自己教学的现实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研究者要引导教师真实的发展观,提供实用的、可操作性的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的方法,澄清教师固有的传统观念,认为研究只是研究者的事情,与教师无关。把学生的外语学习心理作为真正的课题来研究,探索出适合于自己教学实际的,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语言教学的新路来。

当然,在具体的研究设计和实施中,研究者须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寻找学生学习心理研究新的生长点,但是,“遵循着眼于学生成长的教育质量观”、“通过合作来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强调行动研究”这种的基本思路却是保证研究能够促进所有参与者共同发展,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有广泛研究价值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在研究思路的指导下,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推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研究,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Brookfield D.Stephen 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2]Broady,E&M-M,Kenning.Promoting Learner Autonomy in University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Association for French Language Studies in Association with CILT,1996.[3]程晓堂(导读)Arnold Jane,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Beijing: Beijing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4]程晓堂.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2.[5]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6]黄晓红.不当的教学方式对中国学生外语学习心理的影响[J].外语界,1993,(2).[7]文秋芳 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8]曾琪.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45-47页.[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2.[10]周卫勇 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责任编辑 星 瞳

对高中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