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定稿)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
安远县版石中学 林春吉
[内容提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地理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带动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的转变,如何开展新形势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就多年来的地理教学和近年多来实施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实践的体会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灌输学习方法; 充分利用地图教学,及现代教学手段,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指导下让地理课堂“走出去”,让生活“走进来”。
[主题词]: 学习兴趣、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地图教学、现代教学手段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整个身心都充满愉快和幸福,而不能把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造成学生厌倦和烦恼,甚至引入漠不关心的境地。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身修养,用笑容欣赏的目光,鼓励的语言对待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由衷地敬佩和学习的热情,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情字也包括爱护和尊重学生。教师不能因学生的一时不会回答或做错了事就大加挖苦、训斥、压制,从而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反感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受到破坏。
很多教学实例证明,学生的厌倦情绪与教师的死板、刻薄、冷言冷语、毫不关心。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我们除了受之以渔外,应从情字入手,将会取得明显的教育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以便在知己知彼的情境下采取适当的措施或手段,也就是一定的诱导式,使学生学习活动活跃起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所运用的激的方式:巧设悬念,采用离奇故事,利用认识冲突法、高难度法、信任法、实践法等等。这方面要求教师本身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总结,不断地丰富经验,随时随地灵活运用。
二、培养实践能力,强化基础知识。
教师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设备条件,因地制宜,使课内外有机结合,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效率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来获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1
第二篇:浅谈新课改下地理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地理教学
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标内涵说明(教高司函[2006]16号)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改革要有利于加强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这就中职地理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看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中职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以学生为本,亲化师生情感,创和谐课堂,营造创造性学习氛围。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因此,一堂和谐生动的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实,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理效应,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地理,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我努力亲化师生情感,营造创造性学习氛围。情是心灵的钥匙,爱是教育的基石,在教学中我多给学生信任、鼓励、机会,多尊重关爱他们。我做到与自己所教的学生平等相处,并真心的把朋友的角色扮演好,在学习过程中对答错的同学永不进行训斥、责备,并尽力从他们的答案中捕捉积极因素,给予肯定,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多用鼓励性语言,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回答问题的学生多用“请”,如“请你回答一下”、“你太棒了”、“很好”、“请继续”、“请坐”等带情感的语言。这样不仅使学生倍感亲切,而且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主动参与意识,从而敞开思想,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一人讲,满堂灌,学生被动的听”,片面强调教师怎么教,不管学生如何学,把学生大脑当作被动吸收、储藏知识的容器,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产生与学习潜能的发挥。一张地图一星期,一只粉笔一节课,老师在一成不变地讲授,学生也在一成不变地听取、记忆,这种一成不变的模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创新。“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教师只有改变这样的模式,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调动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我在课堂上引进了引导发现法、自主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调查考察法、演练式教学法、讨论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在旅游地理学习过程中,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组收集相关旅游地旅游资源情况,分析旅游价值与特色,进行导游讲解等。通过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实际工作环境,建立了与劳动组织近似的工作小组,并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因此,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模仿学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由于采用工作小组法,使学生在学习运用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他们搜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让他们有发表自己独创见解的机会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挖掘创新潜能之功效。又如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让同学们备课、讲课,同学们的兴趣很高。当然在他们授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诸如知识点的把握不到位、讲解深度不够、呆板、生硬等。但我认为如果教师不怕麻烦,这些都是可以弥补的。即使真的受到些损失,增加了一些麻烦,但与给予学生参与讲课机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是无法比拟的。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实践,就无法发现问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创新精神和和创新能力是在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丰富的体验和经验是创新的基础。在实践
中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及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非常关键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应当渗透于学科教学及各种实践活动之中
现代社会虽然信息技术越来越先进,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渠道获得丰富的旅游地理知识,但是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仍然是不可替代和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把学生带到野外让其亲临其境进行观察、判断和体验,一方面可以加强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把书本里和课堂中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内化为素质。此外实践教学可把旅游地理新事物、新现象以及相关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反映出来,使中国旅游地理课堂教学和野外实践教学互为补充,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培养。所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及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特点,我们合理安排旅游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时间。并选择典型的、且开发较成功的旅游景区作为实习地点,还利用周末及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一些旅游景点进行考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带领学生到丹霞山实习后,不仅加深了对山岳旅游资源、丹霞地貌形成原因、景观特征的认识,而且对其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问题也有直观的认识,体现出了地理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性,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总之,只要我们在地理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会被激活,创新能力会得到发展,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第三篇: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学
秦勇 发布时间: 2010-8-2 13:35:23 新课改工作已经进入第二个年头,作为第一批感受新课改精神的青年教师,接触新课改也已经整整一年了。在过去一年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说充满了迷茫与困惑。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磕磕绊绊一路走来。在一年多稚嫩又艰难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了太多的感悟和体验,尤其是学校举行了导学法授课大赛后,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新课改的确势在必行。尤其是陈旧的完全以教师为主体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设计。当前,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和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学行为的完善在不断地要求教师能展示符合教育发展要求的生动课堂。不置可否,一堂生动的课离不开精彩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ID)也称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是以传播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以下就对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谈一点看法:
一、对教学步骤的设计
教学设计时每位老师都要根据教材对整节课的步骤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常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等,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的生成”。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提到提升。例如,在对“区域农业发展”这一节可进行教学步骤设计时,我就按照我个人对课本的理解设定了大致的顺序:东北地区的位置→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特点和生产特点→东北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这样的教学步骤是把我对课本的理解强加给了学生,而学胜最先接触的是课本,很难理解我把课本上的次序完全打乱,学生学得被动,前后的知识点也不会灵活衔接起来,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
通过反思以及对学生现有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我把教学顺序作了改动,但并不确定下来,而是又精心准备了导学稿。让学生先自学导学稿上的内容,从而有了对课本知识的基本了解,在授课时我根据学生对导学稿的理解适时调整教学次序。这样的教学设计步骤能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学得主动而且记忆深刻,在练习时效果很好。所以,教学设计的步骤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定,应该设计好怎样让学生主动获得,而不是“被动接受”。
二、对教学问题的设计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对“季风”这一教学内容设计时,我这样设计问题引出季风的概念:我们这里冬天和夏天分别吹什么风?我认为这是简单的问题学生都知道,其实学生对怎么判断风都不知道,无法正确标出西北风和东南风。这样的教学问题设计上显得突兀,学生一开始学习就兴趣全无。
通过反思,我改进了设计:“季风”这节内容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往往忽视它的存在,这节内容的知识很重要而且涉及到有关判断风向、其他洲的景观等,怎样把要学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有机结合并很好的调动起来?我设计跟我们本土有关的问题导入,先示西亚、非洲和上海的景观图,再问:和上海同纬度的西亚、非洲是沙漠景观,可我们上海怎么是河湖密布,耕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对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有这样与众不同之处,学生一下子兴趣大增,议论纷纷,想马上知道个究竟。我公布答案:这是归功于受季风(夏季风)的影响,接下来的教学学生带着找谜底的心情去探究、主动学习的成效显而易见。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本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把知识进行本土化处理,拉近理论与实际知识的距离。
三、对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否进行充分“沟通”和“合作”的设计
在对“城市功能分区”教学内容设计时,我原来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各功能分区布局的要求通俗易懂,我照本宣读,划划看看就过去了。结果在进行相关的课堂练习时,学生虽大致能合理布局各个分区,但对于具体的理由,怎样才算合理布局答不上点,很显然对这个知识点,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而不是主动的探究。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于是我对这部分内容设计时,让学生探究学习,适当拓展。我首先要求学生扮演城市规划设计师,合理布局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教区、风景区等,并讲出布局的理由。再把我们生活所在地的城镇平面图给学生看,一起圈出各个功能分区的集中地,看分布是否合理?有学生回答:老师,我们认为工业区布局得不好,它下风向的居民区,会受到污染。我问:那你认为怎么布局合理?学生回答:工业区的位置移到北边点。我说:很好,那么工业区污染厉害的企业有多少?学生答:不清楚。我说:回去我们去探知。另有学生说:老师,我们觉得我们学校布局也不合理,在新郑市中心太闹了。学校应该要求宁静的环境,而且我们学校周边有网吧、游戏机房等。我们有些学生自控差,中午不吃饭就溜到网吧、游戏机房玩。而附近的新郑一中分校、二中分校等几所学校设计合理:既离城镇不远交通便利,又不是闹市区,环境幽静„„”。那堂课结束了但其实没结束,师生意犹未尽。
所以,对于那些抽象理解性强的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每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而不是一个教学设计使用终身。
所以,对于那些抽象理解性强的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每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而不是一个教学设计使用终身。
第四篇: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自课程改革以来,我通过那么久的教学实践、摸索,无论是对新教材的认识,还是在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及学习评价方面都有很深的感受,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一些体会。
(一)、地理新教材的特点
1、重视“读图启发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据统计,无论七年级还是八年级的地理,通过大量的图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形成地理知识学习的技能,如教材中关于经纬度的定义、特点、规律的学习,就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活动,自己归纳总结来完成。这就避免了像旧地理教材是将定义、特点和盘托出,再配上一些图。这就让一些不爱动脑筋的学生忽视了读图思考,而只是死记硬背各个知识点。
2、较好地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教材采用先进的结构模式(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是对以往的注入式、自学式、启发式、人物式、讨论式、探究式等诸多模式的优化组合,并十分突出了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自主学习,充分发展其想象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如教材设计了让学生补充地理资料,对地理现象的片断描写,动手制作各种模型,搜集各方面的地理事实材料等内容,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辩论、游戏、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自由思维,给教学保留足够的思维和创作空间。新教材还吸收和应用了现代技术手段,如地球卫星照片、台湾岛的卫星影像、卫星云图、喜马拉雅山电子影像图等遥感图像、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组图,GPS全球定位系统、国际互联网气象网站查询等,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学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富有时代气息。
3、加强了实践和探究活动,构建了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教材主要由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活动内容三大部分构成。而“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变为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这种方式切切实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的这种编排,摒弃了“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体现了师生平等、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地理教学教法
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在这种模式下,要求教师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有效问题。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善于调动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教师与学生成为互动的统一体。这是教学活动的崇高境界。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弗思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行为爱好,研究教材,研究课程资源,找准时机,通过提出有效问题,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学”、“乐动”、乐于探究,从而达到和谐的师生互动和教学共振。
2、教育要“回归生活”,与生活联系起来。
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地理学科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如,地形和气候这两个内容,要联系当地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张开教学活动,吸引学生。
3、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素养、思想品质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对教师工作的心情与成败得失,对实现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有着很大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在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有过成功的喜悦,也遇到一些困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难以把握,不能确定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东西,学生过分依赖导学案,容易远离课本。
2、班额过大,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教学活动展开困难。
目前,各学校的班额偏大,大多在80人左右。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有内向型、外向型;有思维型,情感型;有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等各种类型。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是十分困难的。
第五篇: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定稿)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获得提高,最终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准的基本理念之一。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根本上说,学习地理,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易接受,便于理解。例如,在学习“气候的影响因素”时,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或生活经验(元宵节时,在广州会见到百花争艳,而在哈尔滨会看到冰灯、冰雕;夏季的白天,站在海滩上的人感觉“地面好烫”,而水中的人则感觉“水里很凉”,晚上则相反;山顶上要比山下凉快),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问题,从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识,便于学生接受“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是影响气候的三大主要因素”。
发挥学科优势,增强学生的趣味性和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是看学生学得如何,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讲“国家地理时”,通过收集大量的相关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对各国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新课标教材从结构和内容上均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加大了“活动”、“阅读”、“思考”方面的内容,使“活动”、“思考”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结合教材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多说”的学习情境,师生一起讨论,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重视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式学习,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