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同时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同时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以学生为主体意识增强”,如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作业练习题的确定等都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从学生从“学生学的角度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主线来设计、引导和组织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而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老师们往往喜欢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一个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考、学生背”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如此被动,他的积极性怎么调动得起来,根本不能提出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只有在课堂上做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经过学习,我感觉要取得这样的课堂效果,就必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论坛发言稿)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校主要由学生和教师组成。学生的目的就是学习知识、提高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使他们健康成长同时增强体质。教师的目的是围绕学生的需求达到学生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所做的引导、启发、帮助、科学系统地点拨以及各种教材的选用教法的运用都必须符合学生的主体需求。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就能比较成功地体现出教师的主导性。否则,主动性、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不说明教师的主导性没有发挥出来。这两个目的就确定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学生就是主体性,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主导性。在我们的课堂中把具有主体性的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把具有主导性的教师放在主导位置。这样双面活动起来,顺理成章,各得其所。否则,就会违反了教学的规律,违反了教学规律也就违反了科学,违反了科学必导致教学的失败,所以教师在上课时把自己与学生位置摆正,是上好课的基础。
怎样在课堂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主体不是一句空话,必须有很多东西来实现,包括教师的教法,教材的选用。主体地位主要的一点是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在课堂中学生能否发自内心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表现出高兴、快乐、愉快等等。就如一辆汽车,让它动有几种方法,一种是推着走,一种是马拉着走,另一种是开着走,如同推着走与马拉走一样,这里就没有发挥车的内在动力,那它就会走的又慢又吃力,如果是一个会开车的人去充分调动车的主观能动作用,那么它就会跑的又快又轻松。就如我们的学生一样,但学生与车还不一样,人比车复杂的多,人有思维、想象、有性格、有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动脑去想办法,主动参与学习,与教师的强迫、被动的学生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结果。
一、教师自身要了解和认识到影响人的两种重要因素(1)智力因素:它包括思维、观察、想象、记忆等等……
(2)非智力因素:它包括兴趣、意志、性格、动机、情感、态度等等。
对于智力因素先天性的较多,但非智力因素靠我们后天去培养与塑造我们无法直接改变先天的智力因素,但作为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相当重要的,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也只有非智力因素的提高,才能促进智力因素的提高,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每个班级学生习惯,要求都不一样,这就要时时考虑在这个班级怎么调动学生积极性,有些学生接受力强,自觉性强,而有些学生正好相反,这就要对症下药,给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后进生,就提出一些简单的乐于接受的问题,偷懒磨滑的就督促组长或课代表及时检查,帮助他们纠正不良习惯。
二、按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和素材。不论是学校或是班级都会有自己的特色,根据学校和班级的情况,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素材加以分析,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这次初二年级举行的拔河比赛,各班级比赛成绩不同,我就及时抓住了这一点进行分析。获胜的让他们分析经验,并假设如果失败,因素有什么;失败的分析不足,如果要取胜应该怎么做。这个材料的分析,学生都能很好的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说的很透,体现了主体地位,又很好的把教材的内容得以渗透。另外,学生是农村的孩子,他们身边的事例才最有说服力,所以,我在教学中很多的都运用了他们身边的事例,教学效果体现明显。还有就是农村的一些谚语等都可以用来作为教学素材,使学生感觉教学不再是教材的叙述,而是生活中的再现。
三、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趣味性
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语言是否活泼并具有一定的煽动性等等,这些都要围绕教育的对象进行。比如简单的一些活动:做游戏,绑腿跑,扳手腕等,猜谜语,收集文字或图片等。
(二)目标性
人只有达到目标后,才会感到成就感,心情都会愉悦,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紧紧围绕目标设计问题来推动学生的思维,并由此引申升华,以更好地实现既教学,又娱乐;既活动,又不脱离目标。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得好不好要看学生主体性确立的是否成功,学生的主体性是否真正体现出来要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否被调动起来。在课堂中,教师用强制的办法或是被动地、消极地让学生干这干那,那学生就会觉得每项活动都是负担甚至是痛苦的,我们跟本就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如果学生是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运动之中,那学生真正感受到的将是快乐的、成功的喜悦。所以,我个人认为一节课是否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以上的这些方面来判断。
第三篇: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以课上的自主学习为主。学生的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在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既能提高课堂学习吸收率,又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靠教师的激励和指导。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从采用多种教法入手,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情景教学法,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尽量做到能听的让他们听,能看的让他们看,能摸的让他们摸,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自主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而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不论课上的还是课后的,主要靠教师的激励和指导。因此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调控制自己的施教活动,还指导全班学生的活动,他们是否能够自主学习要看教师是否给他们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时间,同时来自教师的激励的语言或眼神都是学生们积极自主学习的动力。“给学生留有余地”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只有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才可能产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凡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在外界强迫下被动地学习,而是教师的合作者自主地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和主动性。
精心设计活动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通过活动表现的。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活动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是通过学生参与的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使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并在参与中得到听说读写方面的有效训练。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时要考虑以下几点:(1)呈现活动的设计要以旧带新。(2)练习活动的设计要多层面,要考虑不同程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可能性,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练习活动。3)交际活动要从培养交际意识到交际能力要循序渐进,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活动、生生活动。
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学习英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验成功从而不断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第四篇:阅读教学中怎样体现
阅读教学中怎样体现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海涛小学 黄文琪
摘要: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在语文教学领域旷日持久。大多数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提法基本符合语文课程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中心舞台的阅读教学,要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就要遵循几个原则: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宏观概念;工具性与人文性两线相交于顶点——“学生”;语言——思想——语言;整体——部分——整体;语文——生活——语文。同时,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新观念;强化情感;激活方法。关键词:工具性 人文性 和谐 统一 阅读教学 语文教师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怎样的关系呢?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在语文教学领域旷日持久。当前,虽然关于语文科的性质以及对工具性、人文性的提法,还有不同意见,但大多数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提法基本符合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到目前为止最稳妥的提法。巢宗祺在《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上也说过:“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1)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铺相成的。没了工具性,便没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
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中心舞台的阅读教学,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经过探讨,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宏观概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教学中的宏观概念。不是每篇课文、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各占50%,平均用力。就具体课文而言,有的课文以落实工具性目标为主,渗透人文性目标,有的以落实人文性目标为主,兼顾工具性目标;就学段而言,小学阶段侧重落实工具性,中学阶段侧重落实人文性;就一节课而言,应该找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点,在适当的语言学习环节中恰当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如,有的文章语言隽永,有的文章内容深邃,前者可侧重于工具性,谈谈语言的精妙,后者可侧重于人文性,谈谈内涵的丰富。教师指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时,学生首先了解的是体现“人文性”的内容,而要深入理解“人文性”的内容,则必须体会文字的精美和结构的精巧,这体现的则是“工具性”一面。教师指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亲身感悟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哲理、情趣、价值,徜徉到作品的境界中去,这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两线相交于顶点——“学生”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学生都有“特殊性”,有些地区学生语言方面的能力特别强,有些地区的学生“人文素养”高,因此,我们要 “因学生而异”,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班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我们这个班级学生工具性问题较突出,就要集中力量解决,当然,人文性也不可丢,要统筹兼顾。又如工具性着眼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但这些能力的培养也不是平均用力,要“因学生而异”,抓“主要矛盾”,从一个地区到一个学校甚至一个班级,这五方面的能力都不是完全缺乏,总有这方面能力强,那方面能力弱的,那么,我们就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如学生最缺乏“写”方面的能力,就抓住“主要矛盾”,着重训练“写”;如学生最缺乏“思”方面的能力,就着重训练“思”,同理,也要统筹兼顾,不能忽略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人文性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趣味等等。而目前,从频频传来的“学生自杀”的新闻中,让我深刻感觉到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抓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重中之中,也就是“主要矛盾”,据《北京青年报》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全国小学生有心理障碍的占20~30%,中学生占40.5%,远远高于成年人。另据北京 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服务中心门诊部统计,患有“学校恐怖症”占门诊儿童的43.8%,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和注意儿童少年心理素质的必要性。因此,现阶段我们应在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去培养学生“人文性”中的“心理性”,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生品词析句、朗读体验的过程中。如在《校园里的画》的教学中,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交流讨论: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启发学生畅所欲言)生甲:我想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
生乙:发现同学的优点应该虚心学习,克服自己的缺点;
生丙:我想到“我”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从卡佳的谈话中看出 “我”心里非常惭愧,他会改好,也会与卡佳成为好朋友的。)
生丁:我还想到看到别人比自己强不能嫉妒他而要向他学习。„„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的确,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对待新同学更应该热情,处处关心他们,接近他们,亲近他们。看到同学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要为他们高兴,向人家学习,不要嫉妒人家,同学在—起要成为好朋友、好伙伴。
(三)语言——思想——语言
语言——思想——语言。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振彪研究的成果。就是说,首先学习语言文字,接着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关系,不象船和货物,可以分离,思想是“蕴含于”语言之中的,或者说,语言蕴含思想。这有些象编织,毛线是语言,编出的衣物是思想内容,不同的花纹色泽款式代表不同的思想内容。从一篇文章来说,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是统一的,也就是过去常说的“文道统一”。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语言与思想是同时成就的,“思想是实体,语文是投影。语文有了完整的形式,思想决不会都是模糊不清的”。(3)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既提高语言文字的水平,又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语文教 育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中”。(4)我曾听过一节识字课:在教学“日水木舟石”几个独体字,老师设计一个环节——请几个孩子到黑板画画,把这些字组成一幅完成图画,其中有个孩子别出心裁:圆圆的“日”四周加上一条条曲线,表示这是太阳的光芒。老师问他为什么这样画?孩子憋了半天,突然迸出一句:“这个太阳刚刚烫过头发的?”听课者哄堂大笑。啊,一个烫了头发的太阳!这是美妙的诗句,放在任何朦胧诗中都不会逊色。我相信,得到赞许的这个孩子,他学到的何止是几个字!孩子的无穷奥妙,值得我们好好玩索,汉字的审美价值,也应该得到我们重视和发掘,由此我想,语文的工具性目标,可努力在教学过程和教材中把它“人文”化。又比如《数星星的孩子》是一篇思想教育较浓的文章.新大纲指出,要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注意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正确地进行思想教育。所以,在教学时,我随时随处都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去体会张衡的刻苦、认真、仔细,同时,在游戏过程中,针对学生实际,渗透了思想教育,这样,文以载“道”,文道结合,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整体——部分——整体
整体——部分——整体,这是阅读教学的流程问题。是小学语文的掌门人袁微子先生研究的成果。对此,张志公也曾说过:“看一篇文章,先读一遍,得其大要,再读,才知道文字结构层次的安排,又读,才能体会哪些词、句子用得准确、生动,从而对全文的理解也就又加深了一步。也就是说,理解的全过程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又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走这么一个来回。”(5)问题在于,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各有其利弊,我们应该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们优势互补。过去,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离开文章整篇的思想内容,去立、繁琐、机械地讲词义,讲句子结构,搞字、词、句、篇的所谓训练,不仅使学生无法把握整篇思想内容,而且连语文工具也掌握不了。然而,现在在强调人文性的口号下,有些地方又走到另一极端:不敢搞字、词、句、篇的训练了。实际上,整体一局部一整体这条原则的要义在于,局部的字词句段的训练,要从整 4 篇文章出发,最后归结到整篇文章,这个“局部”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实施的问题。它是不可缺少的,关键是始终要把它置于整体之中。
现行各种版本的“课标”实验教科书,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都努力“加强综合”,注意以“整体”的方式来编排教材。人教版、北师大版等实验教科书更是以“专题”、“主题”的方式来构建教学单元组。在一个单元组中,一课是一个教学单元的一部分,各部分内容围绕某一主题(专题)编排,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如现在十分流行的“单元整体教学法”或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王敏勤教授提出的“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思想”,都按照“整体感知——重点探究——整体提升”的流程来推进教学过程。首先整体感知,在单元教学之始,让学生通读单元教材,整体了解单元学习内容,并初步发现疑难所在。接着重点探究,指分课学习。要求立足整体,兼顾具体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的特点,突出教学重点,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推进教学过程。最后是整体提升,即在学完一个单元后,进行整体回顾: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习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新的认识?整体感知时不懂的问题解决了吗?还有什么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自我补救后进行综合测评,测评后进行反馈矫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进一步提高。如在教学北师大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1单元“星空”的单元时,围绕主题“星空”展开学习活动,逐步加深认识和体验。课前观察星空和读唱《小星星》,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星空之美,激起兴趣,这也是整个单元学习的一部分。上课时,用读唱《小星星》导入学习《数星星的孩子》,从贴近自己生活的故事中进一步感受星空的奇妙,认识张衡,激起探索研究星星的兴趣。然后,结合夏夜中人们常常见到银河学习《问银河》一课,通过阅读和想象,体验银河之美。办板报又把课文的学习引向综合性学习活动。交流观察星空和自读课文《假如》,把孩子们对星空自然美的想象和现实中的爱妈妈结合起来,使学生浸染在星空美和人间美的世界之中,从而激起探索星空的兴趣。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用多种方法识字写字,及时开展各种语文学习活动,做语文练习。最后办板报,对整个单元学习做小结。这样就整合了单元各部分内容的学习和课程资源,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得到整体提高。
像这样联系整体作局部分析的例子,在许多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中,可以说成千上万。现在强调人文性,不仅不应该丢掉这个优良传统,而且应该进一步发扬。因为只有大量、灵活、科学的字、词、句、段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只有把握了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才能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字、词、句。就在这循环往复中,使学生在人文和工具两方面都获得丰收。
(五)语文——生活——语文
语文——生活——语文。这里说的生活是广义的,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各个方面。语文是来源于生活又是服务于生活的。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主张用生活来解读课本,用“人本”来参悟、补充“文本”,让生活的知识库与学习的知识库交汇、交融,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话,从而使语文的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只有这样,语言才是活的,课文才是生动的,学习才是愉悦的。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文学习如“不能实践,有很多很多的指导也枉然。”可见,实现教材与生活的沟通是语文学习的“活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已经成为共识。学生阅读课文,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生活的需要;在阅读中,要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原有知识与课文对话,建构课文的意义;阅读的收获,又提高了自己的生活品位和言语能力。因此,阅读自始至终离不开生活。夏丐尊、叶圣陶两位先生在《文心》中指出,读书贵有心得,关键是联系生活,在“触发”上下工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获得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得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6)显而易见,这“触发”其实就是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第一步。如《惊弓之鸟》一课的导入,执教者抓住小孩子受玩鸟的特点。问:“我们班中有谁爱弹鸟的?”“你是用什么工具把鸟弹下来的?”“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弹的吗?”一环连扣一环,正当大家兴趣盎然之时,老师故意卖个关子说:“古时候有一位射箭高手,他不用弓箭或者说弹子,仅凭一把弓就把一只鸟给射了下来,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想知道他为什么能仅凭一把弓就把一只鸟给射下来吗?”同学们急欲知道答案,便兴冲冲地读起课文来了。语文联系生活,它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挥主体精神,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主动积极地与文本对话,绝不“只从文字去学文字”,而结合生活学习文字,以生活的标准衡量文字优劣。总之,把学习嫁接到生活中,把生活融入到学习中。实现教材和生活的对话,语文学习,才能实现人本的回归——即是品读课文,也是品读人生。唯有生活化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灵气和活力。让我们向生活学习,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吧!
四、要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对语文教师提出新要求
江苏省模范教师于永珍讲过这样一句话,“教师是一本书,一本真正的教科书”。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对处在前线的语文教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更新理念
(二)强化情感
(三)激活方法
五、结语
阅读教学中怎样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为了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教师应如何提升?这其间涉及范围极广,上边所说的,仅是从阅读教学的一个侧面所说的。还有一些重大问题.例如,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怎样使学生掌握阅读策略、注重阅读过程,怎样评价学生的阅读等等,也是应该探讨的。
参考文献:(1)陈建先:《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
(2)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语文建设》2002年第7期)
(3)朱光潜.谈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4)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5)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夏沔尊、叶圣陶《文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7)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怎样有效地管理学生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怎样有效地管理学生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第二小学
王波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地管理小学生,首要任务是用好课吸引学生----维持好的课堂纪律从根本上讲是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是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也就是说,课堂管理的功夫要下在“管”外。老师除了增强自身业务素质,还可以注意以下几方面:
1、初次与学生见面时要避免过于随便。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因此,最好是在开始与学生相处时表现得正式一些,待与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后再逐渐与他们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就像结交新朋友一样.调查显示,许多影响力差的教师是以与上述相反的方式开始与学生接触的,然后在他们已经给学生形成—种过于松散的第一印象后又竭力使自己严肃起来.这样做效果不理想,教师的权威也难以树立。另外.教师说话的风格,穿着.姿势要避免过于“独特”,防止学生分散注意力。
2、快速记住学生的姓名,走到学生身边去。快速记住学生的姓名,并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不仅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而且也便于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相对而言,教室后面的学生更容易出现纪律问题,究其原因,教师与他们空间距离大了,心理距离也大了,而教师的影响力却小了。特别是多媒体进入课堂以后,一些教师把鼠标当成了羁绊与学生交流的绳索,更难走下讲台。因此,加强课堂纪律管理的其中一条建议就是:教师要走到学生身边去,相对近距离地对学生施加影响。,3、避免人为添乱,使用积极的语言,而非消极的语言。课堂管理应该从对消极行为的控制转向对积极行为的促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强调的是希望学生去做什么,而不是必须禁止他们去做什么。比如:教师要说“安静地走进教室”,而不要说“不要这样乱”;要说“看你的书”,而不应说“不要回头”等。消极的语言会暗示学生可能在此之前根本没有想到的行为。有些课堂上的乱是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考虑不周到而带来的,教师自己添了乱。比如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将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派一位同学代表小组上台竞赛。本来老师希望学生振奋精神,关注竞赛内容,但提出的要求却是:“为本组学生加油,”小学生立即来了劲:“某某某,加油!”“某某某,加油!”再控制纪律就比较难了,教学陷入了长时间停顿。为了预防课堂内违纪行为的发生,教师可以对某些学生采取选择性强化策略。在课堂学习中,当某个学生出现不良行为迹象时,教师可以不加理会,而向他提出一个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这样,他就会感到教师在注意他.如果回答正确,他就会获得成就感,他的正当行为就会受到强化,实际上也就抑制住了他的不正当行为.选择性强化也可以通过赞扬其他学生,即转移强化来实现。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不加理会,而是采取赞扬其他学生的策略,选择他邻座的同学或他最要好的同学加以赞扬。赞扬的方式可以是表扬他的家庭作业或让他回答一个较容易的问题.待他回答正确,予以夸奖.这样可以使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意识到,教师已经知道了他的行为表现,他应控制自己的问题行为.
4、树立遵守纪律的榜样。有了榜样,学生就有了模仿的对象,行为方式的改善就有了具体的标准。很多老师不仅注意树立榜样,而且注意让学生熟悉自己的体态语,老师的体态语指引着学生的行动。
5、运用非言语线索。如果有迹象表明某个学生将出现不正当行为,教师要立即使用非言语线索,给学生一个暗示信号.例如:可以给学生一个眼色或一个手势,也可以一边讲课—边走过去停留一下。这种非言语线索,既可控制不当行为的产生,又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
6、处理当前的事,而不是过去的事。当学生出现了不当行为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将来遇到类似情境时应该怎么做,而不是对学生过去的错误纠缠不放。要处理当前的事,而不是过去的事。比如:教师要避免问学生“你当时为什么那么做?’因为学生多数时候不能发述其原因.教师应该问学生“你现在在做什么?”、“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你应该怎么做?”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清楚自己行为的目的和后果。
7、给学生提供承担责任的机会。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课堂纪律的制定与实施.同时给学生提供承担责任的机会。这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也能使他们认识到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不仅是教师的责任,更是他们自己的责任。课堂上发生了违反纪律的事件时,教师不要去听信学生的借口,否则只会让学生学会推卸或逃避责任。教师更不要去引导全班学生讨论该生的理由是否成立,这会使违纪学生认为此行为受到了重视,客观上强化了其违纪行为.这时,教师应该问学生在下次遇到相同情况时,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8、要就事论事,不要羞辱学生。当发生学生违纪事件时,教师应该就事论事,诚恳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对学生的希望,而不要去羞辱学生.更不要当作全班同学的面去揭露该生的短处。羞辱学生不仅不能起到预防消极行为再次发生的作用,反而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9、避免不必要的威胁。仅仅依赖于威胁来控制学生是无效的。而且总是用“这是最后一次机会”来威胁学生会极大地损害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当然,威胁信号一旦发出了,就—定要执行,让学生感到教师言而有信。
10、让学生分享老师纪律管理时的情感。
比如老师说:“某某同学刚才的行为影响了其他同学学习,老师很不满意。”“某某同学这样做,老师很为他高兴。”课堂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把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不仅有利于纪律管理,而且可以使学生学会分享别人情感,尊重别人情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11、使学生产生纪律需求,注意纪律要求的变化。比如对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你这样做很乖”可能巩固某些行为,但三年级,就需要从“我希望你怎么”到“你应该怎么”转变,从“你乖”到“你懂得规则”的转变,有利于将学生的行为表现从谋求老师的赞赏转化到认可和接受纪律的要求。一般来说,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除了内部动机外,表扬、奖励等外在因素也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原因,了解和利用学生的外在需求,并使学生产生纪律需求是进行纪律管理的有效手段,如:“这么多同学举手,老师现在要请一个刚才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的小朋友回答。”
“你刚才的发言很精彩,老师想把小红花奖励给你,可是小红花不愿意,它告诉我,它不喜欢不守纪律的孩子。”
“谁更遵守纪律,我就请谁来回答问题。” „„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纪律的课堂评价用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行为,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侮辱学生。一般而言,如果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学习,是你期望的,你就给予肯定,而且必须明确那一类行为是你肯定的;相反,如果学生的行为是不利于学习,不是你期望的,就应该给予批评,但批评也一定要指向具体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