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原报告
提纲:
1、摆现象—学生工现在尴尬的处境
2、引进学生工的概念
3、提问——a如果只是能改变命运,那读完技校之后改变的是什么呢?列举案例说明问题b出现这种境况的原因(社会的责任、学生自我意识和认知、公司唯利是图)正文:
在现在社会上存在着这样一类人,他们工作在社会的基层,工作强度、加班时间和其他工人无异,可算很难算得上是正式工。他们的工资还会部分被扣除上交给学校。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他们受过比较高的教育,也有过职业培训的经历,可最终去从事着像一个初中生在培训着几个小时后就胜任的简单劳动的工作。也许你已经猜到了,对,他们就是寄居在城市里的“学生工”。
学生工”是这样一批少年:自觉读大学无望,又不甘接受“农民工”的命运,于是进入技校或者职业高中学习,企图习得一技傍身,但就在一年后,便几乎毫无例外地陷入迷惘。他们平均是在16到18岁之间。他们的迷惘在于:现代科技下的生产线,已经尽可能地简化了工人所需的生产技能。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每一个初中毕业生经过几个小时的培训都可以胜任。于是,读技校或者职业高中,几乎变成了一次“奢华旅行”。
学者潘毅说,“国家每年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那么多钱,但学校提供给社会的,却是这类没有任何真正技能的工人。” 如果知识能改变命运,那么,读技校之后,改变的是什么呢?
有两个初中毕业生。甲毕业后直接到富士康打工;乙则读了技校(或者职业高中),每年交四千多元的学费学习酒店管理的中等专业技能,一年后,学校组织实习,两个16岁的少年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相遇了。他们加同样的班,拿同样的工资。黄夏便是这个“乙”。他几乎清晰地看到了自己2011年夏天从技校毕业以后的每一步:进入一家工厂,从事着和专业无关的工作,拿着一份和自己“学历”无关的薪水。读或者不读技校,于他,区别仅在于花没花这一万多块钱的学费。
南方周末记者调查了解,目前,黄夏这样一批年龄在16到18岁之间的学生工,已经是很多企业的主要劳动力。去年,由两岸三地多所高校实施的关于富士康的一项调查报告称,根据问卷抽样,深圳富士康很多生产线上的学生工比例大约占了30%。今年,北京大学富士康调研小组对重庆、成都的富士康学生工也进行了调查,认为学生工比例远超深圳。
我觉得这是一种很令人恼怒的现象,那这样惨剧的背后,又有哪些“幕后操纵者”呢?为此他们有应该夫妻怎样的责任呢?
我觉得首先应该负责的是哪些唯利是图的企业家。也许是因为身在大学,社会上的丑陋在这里被过滤了一回,所每次看到这样的没有责任感甚至为谋取暴利而做出有损公利的案例是都很无法理解,不是说“人之初,性本善”吗?他们的善,他们的良心去哪里了!如果不是企业的唯利是图,对这种廉价劳动力有着强烈的需求,学校有怎么会“如此积极的配合”呢。这种使用学生工的行为,简直是一种对教育资源的绑架。在这个时间中,连教育部分也诶忽悠了,间接的成了不良企业的帮凶。
当然,学校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每年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那么多钱,但学校提供给社会的,却是没有任何真正技能的合格工人。” 现在实际上这些职业教育学校已经成为了给工厂提供年轻、廉价、驯服的劳动力的中介公司。”枯燥的教育,松散的管理,简单的培训之后,就本着“实习”的名义,直接向其他公司输出所谓的“学生工”。有些学生几乎已经成了“职业实习生”。进到单位后就是做着单调乏味的流水线工作,计时拧螺丝什么的。而从表面上看,工厂、政府、学生工,三方都从目前的模式下“获益”了。工厂解决了用工短缺,政府解决了引资项目,学生“补贴了家用”。于是,各种红头文件下,“学生工”的细小的命运,也就被忽略了。学生大规模的退学、实习期大面积的缺席,已经从学生的角度折射出他们对此种模式的失望。整个事件的背后“学生工”才是真正的受害者。由于个中原因他们没能继续高等教育,可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不是祖国的未来,就应该被残忍的虐待啊!我不期望唯利是图的企业能做出什么改善,也不相信已经步入营利一员的中职能打发慈悲,只希望我们的教育制度能更加完善,给不幸的他们一个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因为我始终相信:知识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第二篇:马原报告范文
《民工棚走出的博士生》案例分析报告
《工棚里走出的博士生》讲述了谭文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下岗职工一步步成长最终成为一名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学博士生的故事,从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到其成功背后所蕴藏的艰辛和汗水。谭文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仔细分析案例,我们发现谭文的成长过程体现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首先,谭文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从一名下岗职工最终成为一名博士生,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从量变到质变的基本规律。正是有了大量的努力和付出,才使得谭文不论是在学识、思想上,还是在社会待遇、收入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其次,身为博士生的谭文和以前那个下岗职工谭文实际对立又统一的,他们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但是他们又是同一个人,这也是无法否定的。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法的实质与核心。最后,博士生谭文是对下岗职工谭文的一种否定,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否定之否定的基本规律。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出,谭文通过社会实践,在不断地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更高的人生价值。他从自身所处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条件出发,调节好自身因素与社会因素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坚持不懈,实事求是,最终获得成功。这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统一,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路线。
在学习了这篇案例之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深刻认识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没有谁可以不付出就有收获,只有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坚定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不怕困难,勇于奋进,才能获得成功。从谭文身上,我看到了他强大的耐力和他所具备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这些都是我们大部分人所欠缺的。正是有了这些,并加上自己积极进取的决心,谭文才有了今天的收获。
对于出身农村,没什么社会背景的我来说,要获得成功最保险也最稳妥的途径就是好好读书。从小我就知道只有好好读书上大学,我才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知道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做领导者,没有领导能力,只会尽力做好分内的工作。可能是进取心不足,我对自己的未来未来也没有太高的要求,只想好好努力,有份安定收入不错的工作,能够养活自己和父母。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是要考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价、房价等一些列的消费的不断上涨,加上社会就业压力的持续上升,要想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对我来说就必须要考研。我的成绩在保研边缘,我为了增加保险,我也在为考研做着准备。研究生毕业后我会找一份比较适合自己记得工作,最好离开哈尔滨,我想去见识一下江南。在有一定经济基础后,我会辞职然后去西部支教一年或更长时间,一方面是由于我上学接受了别人的资助,我想尽自己的努力回报社会,另一方面也想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丰富人生经历,也让自己亲身体验一下艰苦的生活,沉淀总结一下自己这些年的收获,以便更好的投入下一轮的工作和生活中。
由QQ农场看社会经济
近年来有一种游戏在各年龄段人群中流行,引起多数人的追捧,那就是QQ农场,没事的时候种种菜、卖卖菜,偶尔还会偷偷菜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风气。然而,细想一下,你会发现在种菜的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经济信息,这与现实社会经济有着相似的地方,从某方面来说它是社会经济在游戏中的一种体现。
玩过这种游戏的人都知道,想获得更多的金币应根据自己所有的资金数买地,选合适的性价比高的种子,给菜地除草、上肥、浇水,再收获并卖出去,还要及时收获,负责还会被别人偷走。在收获更多的资本时可以自产自销,开农场,发展畜牧业,之后还可以开饭店等,资金越多,等级越高,收益也越多。
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在农村长大的人都知道,要想从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大的收益就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净收益等于买菜收入减去投入资本,要增加收益需尽可能的增加买菜收入减少投入。卖菜的收入由菜的单价和总量决定,因此在种菜之前要先通过各种有效渠道预计一下菜的单价及需求情况,还要看一下自己的地适合中哪种蔬菜和菜的产量。投入资本就要看自己买种子,锄草,上化肥,喷农药还有人力等方面的花费。而这只是一季的收益,地的大小不会变,但一年可以收获几季就要看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菜的生长周期了。随着收益的逐步增加,一般人不会安于现状,都会扩大生产规模,以实现机器化生产,使得以前的经验及一次性投入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在到达一定的情况时还可以进行产品深加工提高蔬菜的附加价值,在开拓出市场后也可以带动周围的人加入,增加生产规模,创建品牌。
看起来似乎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就没有那么简单,相对于游戏中一成不变模式,实际生产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菜农的收入与国家政策紧密相连,子“三农”问题提出来以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带动农业发展,免收农业税,刺激消费,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减少城乡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这背后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大多数的农民更加倾向于种植农作物而不是经济作物,在农闲时去打工,这主要的问题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没有技术,没有市场,一些人种菜只能满足周围村子的需求,在扩大生产就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产大于销,最后赔本。在我们国家,一些地方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一起致富,把周围人组成一个团体,这是个非常有效的办法。但也不可能应用于各个地方。就拿我老家来说,每家的地不在同一个地方,根本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通过一化管理,而且很少有人会放弃现在的工作去干一项自己不熟悉的活。而且,我们县去年刚被评为全国百强县,县里对工业的发展更为重视,近几年兴建了不少工厂,农业用地逐年减少,也没有什么特色农产品,再去发展蔬菜种植业根本不合适。因此,在决定发展意向时一定要根本地区的政策相结合,而不能盲目投资。
游戏永远只是游戏,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与现实相结合,并不断努力,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成功。
第三篇:马原读书报告
《共产党宣言》读书报告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共产党宣言》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我们不厌其烦的背诵它的背景、内容、影响、意义,但直到进入大学的第三个学期,我才猛然发现,即使对于这篇文章的一切有关史实都曾倒背如流,我却从来没有完整地读过这篇文章的原文。所以,我就是带着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心情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的。
《共产党宣言》共有序言在内的五章内容。系统、清晰地论证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观点,由马克思执笔写成。而宣言本身,是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人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所起草的纲领。
在最早的1873年德文版序言中,除了简要说明撰写宣言的过程目的,介绍一些不同译本之外,马克思还特意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但“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原理是具有长期指导价值的,而实际的运用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也从一方面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的开始,首先描述了当时欧洲大陆的时局情况:共产党与共产主义被压迫和抵抗。但也正是这种被当时旧势力所抵抗的这一事实说明,共产主义的地位被从反面确立了。作为一种新思想,被旧势力所重视并恐惧,正体现了它的价值和意义。故宣言的第一句说道:“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幽灵这个词恰如其分的形容出了共产主义思想在当时的状态和特点:隐秘而令人不得不设防,游荡(传播)迅速不可阻挡。可以想象,在当时阅读宣言环境中、号召群众的目的下,这样的开始无非是精彩又振奋人心的。从这一层面来看,《共产党宣言》作为政治性文件,也有它的文学语言魅力。
第一个大标题是“资产者和无产者”,宣言鲜明的提出这两个阶级,并从这两个阶级入手,清楚地阐释了永恒不变的呢(至少是到现在为止永恒不变的)历史真理: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从古罗马到封建社会,再到资产阶级社会,宣言一步步剖析了“阶级斗争”是一直存在的,这一内在规律仍以周期轮的形式在顽固地进行着。尤其用了很多笔墨来解释当时的社会阶级情况以及成因(尤其在经济方面)。而在这一章中,给我最大触动的是以下这段话:
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这段话我曾在文学课上听老师提起过,当时大家都纷纷猜测它源于哪首诗歌或是哪篇散文。当答案揭晓时我们都是惊讶的。这次完整地阅读“共产党宣言”,联系起上下文再重新审视、欣赏这段话时,我又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震撼和直击人心的颤动。短短的三句话,概括了一切经济文化甚至政治背后的暗流涌动。我们的社会突然动荡的如此之快,以至于一切美好都经不起这样的速度而被破坏,以至于人们的思想顾不上很多需要被考虑的东西,以至于整个世界都变得极度的好又极度的坏。
第二个大标题是“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这一章解释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上一章中那样的“压迫与被压迫”的斗争关系,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这一章的末尾,宣言提出了“最先进的国家”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其中不难看到我国已经在实施了很大一部分。如对银行信贷的掌握、交通运输的垄断,这使我想到我国也在不断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如今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理论创新、管党治党多个方面都有总结和收获。
初读《共产党宣言》,可能我在很多方面了解的不够透彻、不够到位,但这一次“管中窥豹”,也使我受益匪浅。我深深感受到,共产主义从当年的一个飘荡在欧洲的幽灵成为现在祖国大陆以及更广阔的地方的努力目标,是多么伟大的过程。作为当前人类文明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星,它会指引我们走向远方。
第四篇:马原读书报告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读书报告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自动化 连森炎 12350035 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讨论方面,我们伟大的毛泽东同志写了这么一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著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它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核心的,根本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文章批判了在认识论问题上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错误,论述了只有社会实践,只有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才是认识的根源。随后文章具体分析了人的认识活动过程。它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即是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第二阶段是由精神到物质,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前一阶段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后一阶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紧接着文章论述了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即由精神变物质、由思想到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阐明了认识过程的无限性,即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它的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1978年《光明日报》上刊登的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指出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它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宋明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为了领略儒家“格物致知”的说教,与朋友相约坐在书斋亭前去“格竹”,一连“格”了三天,非但没有“格”出什么“道理”来,反倒“格”出了一场大病。所谓“书斋哲学”、“坐而论道”,都脱离了实践却期待认识上的飞跃,便如纸上谈兵一般不切实际。毛泽东在1962年说:“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建议,从有较少的经验到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飞跃,就是突变,就是事物性质的变化。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来源于实践,而认识的深化离不开进一步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即“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它不但肯定了存在对思想的决定作用,同时还肯定了思想对存在的巨大的反作用,体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人的正确思想,也可以说人的理性认识,它从实践中来,也将付诸到实践中去。实践与认识往复循环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互渗透,辩证地对立统一的过程。理性认识与具体实践的相结合,不是松垮的单方面的结合,而是有机的,彼此渗透的结合。认识的目的、功能以及实践的本质决定了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所以说,在实践中认识,在认识中实践,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地紧贴人生轨道去探索,去求知,去谋求自身的发展。
我们不是圣人,我们总渴望有正确的思想装进我们的脑壳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以精短的篇幅,通俗地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最核心问题讲明白。在实践中认识,在认识中实践不是一个枯燥单调的过程,它的循环往复是其魅力所在。与我思故我在一脉相承而又更胜一筹的是我行故我在。我们总是嘲笑自己的理想太不现实,但却忽略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往往在通往理想的十字路口止步不前,畏惧失败,所以我们害怕尝试。是的,我们都渴望正确思想是从天而降地灌输到自己的脑子里边来不断给予自己追求理想的动力,来不断地为自己指引方向。这篇文章很好地阐明了人的正确思想的形成过程,那便是实践,而且也只能是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在认识中实践。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生活,从点滴之处身体力行,这不仅是个人必需的行动指南,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寻求发展,走向繁荣富强必须坚持的准则。
第五篇:马原调研报告
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问题调查
目录
目录.........................................................................................................................1 摘要.........................................................................................................................2 关键词....................................................................................................................2
一、前言.............................................................................................................2
二、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问题现状调查分析......................................3 1.调查方式。...............................................................................................3 2.调查内容和题目。....................................................................................3 3.调查结果分析。........................................................................................4
三、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薄弱原因........................................................4
四、女大学生人身安全保障对策.................................................................6
五、结语................................................................................................................7 参考文献:...........................................................................................................8 附件:调查问卷..................................................................................................9 1
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问题调查
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问题调查
——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
摘要:加强高校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教育和管理是现代高等教育对女性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在校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提出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提高的实践对策,包括从自身、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方面出发,形成高效、灵活的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教育体系。
关键词:女大学生
人身安全
对策
一、前言
安全是人类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与进步的前提条件,是人类个体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高校个体人身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高校个体在校合法权益的有效保障,也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前提。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扎实、有效的人身安全教育,加强对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培养,提高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是维护校园稳定,是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促进校园建设的有效措施。高校在校女大学生,因其自身身心特点及学习特点,在人身安全教育方面有着特殊的需求。
2014年8月份以来,国内女大学生事件接连报道。8月28日凌晨,江苏吴江19岁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联半个月后确认遭抢劫被杀害;8月21日,22岁的女大学生小金在济南被黑车司机绑架、囚禁4天,并惨遭殴打、性虐;8月9日,20岁的女大学生高渝在重庆“搭错车”
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问题调查
不幸遇害。这些事件的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关注,也引起了众人对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问题的思考,人们普遍意识到加强对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作为在校大学生,也应该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承担相应责任。就目前国内对人身安全意识方面的研究,鲜有针对性强、集中度高的安全意识问题调查。因此,本小组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在校生人身安全问题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索适合女大学生在人身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通过我们的探求,能为高校在校园安全方面提供一些有效建议。
二、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问题现状调查分析
1.调查方式。本次调查以中央民族大学在校女大学生为为调查对象,选取了教室、宿舍、图书馆、为调查地点,采取了问卷调查的调查方式。本次调研印发问卷100份,主要面向学院大二学生群体,实际收回69份,有效问卷65份,回收率为69%,有效率94.2%。说明调查问卷有一定的实际效用,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做好基础。
2.调查内容和题目。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等活动特点以及青年女性心理特征选取和确定调查内容。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女大学生家庭背景(来自何处)、教育背景(所在年级)、生活情况(和谁一起生活)、外出习惯(是否告知家人、是否注意信息收集)、交往情况(和陌生人来往特点、和朋友聚会情况)、突发情况模拟反应等方面,共21个问题调查了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问题,以及防范技能。
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问题调查
3.调查结果分析。问卷数量为100份,实际收回69份其中来自大城市的有21人,来自农村有4人,来自小城市或城镇有44人。来自大城市的21人中,只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有16人,只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有2人,和父母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有2人,一位和父亲在一起生活。从调查问卷可知:
第一,缺乏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大部分的女大学生都表示在乘坐出租车的时候会注意出租车的相关信息,但是却不会把相关信息告诉自己的家人。
第二,缺乏良好的人身安全习惯,与陌生人的沟通能力有待改善;面对陌生人的各种搭讪,大多数的女大学生都表示会提高警惕,但是坚决拒绝的人很少,说明拒绝的意识还不够强,多数人表示会考虑考虑再决定,所以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第三,缺乏系统的人身安全知识,并缺乏系统的人身安全意识教育观念;多数家长都会告诉自己的孩子一些安全知识,却不会很经常地强调。多数女大学生表示本校很少举办女大学生安全讲座,却觉得没有很大必要举办相关讲座,说明女大学生对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还不强,或以为自己不需要相关讲座的知识的教育。
综上所述,虽然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还相对薄弱。
三、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薄弱原因
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的相对薄弱,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后果,学校,社会,国家等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
就女大学生而言,由于长期生活在校园生活中,思想较为单纯,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问题调查
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容易轻信别人,被坏人的花言巧语所蒙蔽,加上防范意识薄弱,往往成为犯罪分子的犯罪对象。在最近女大学生遇害事件中,搭车遇害为多数,主要是坐黑车,坐陌生人顺风车。女大学生坐黑车,坐顺风车是出于图便宜和图省事,这本就是一个很不安全的行为,加上她们又没有一定的防范意识,如记下车牌号,注意车行驶的方向是否正确等意识,而最终导致被侵害的悲剧。在行为方面,由于大学比较自由开放,学业也比较轻松,女大学生更有时间和心思去打扮自己,尤其是在夏天,穿着较为单薄,甚至在衣着打扮上过于暴露,最容易引起犯罪分子的注意以及犯罪欲望。部分学生在夜晚出行,不够谨慎,有时候会选择偏僻小路,存在着极大地安全隐患。在大学中,攀比现象是比较严重的,虽然学生没有经济来源,但是还是带着昂贵手机,背着名牌包包,还常常作为炫耀的资本,还有的学生回校途中携带了大量现金,这往往会刺激犯罪分子,从而被抢劫甚至杀害。从女大学生性格方面来分析,当女大学生遇害之时,容易情绪失控,不能沉着冷静思考对策。以及男女力量悬殊情况使之不能以之对抗。大部分女大学生被性骚扰后选择忍气吐声,不去告发犯罪分子,害怕被同学嫌弃与嘲笑,犯罪分子不能得到严惩,只能导致其越发放肆,悲剧就会愈演愈烈。最近发生的厦大博导诱奸女生事件就是典型案例之一,多名女大学生被猥亵,但是都没有举报,不仅仅是怕被同学嘲笑,还受到权利的压迫,所以她们都选择了隐瞒,自我承担,却导致了更多的女学生遇害。
至于学校方面,缺乏对学生人身安全意识的教育,尤其是在性教
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问题调查
育方面的知识几乎不会涉及。有的学校虽然有宣传一些人身安全方面的知识,但是并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所以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在体育课程设臵上开设防身课程很少,没有普遍性。
社会方面,近年的社会风气日益下降,道德严重滑坡,以权谋利的现象普遍存在,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社会治安管理不完善不规范,尤其是在公共交通系统上,导致了黑车猖獗;社会上缺少援助受害女生的机构,导致其没有途径寻找帮助,只能忍气吐声。国家在这方面的法律有待完善,立法方面不够完善,不能很好维护受害人的权利,在执法方面还有待提高,很多犯罪分子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惩罚。
四、女大学生人身安全保障对策
1.就个人而言,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以及锻炼、提高自我防范能力。自主学习自我保护常识、理论、心理以及技能。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懂法、知法、用法,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合法权益,保障自身人身安全。积极参加各种人身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同时注重日常生活习惯,并注重与人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遇到人身安全突发件事,要沉着冷静应对,寻找时机脱身。
2.家庭在一个人成长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要提高大学生人身安全问题的重视,家庭要从小注重给孩子培育自我保护意识观念的培养,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自我保护技能的训练,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意识以及自我保护能力。
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问题调查
3.学校方面,校方要以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为出发点,加强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的引导和教育。高校要引起重视,把大学生人身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把人身安全教育列为课程,加强对大学生在这方面的教育。于此同时,定期举办与大学生人身安全教育相关的竞赛、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对人身安全问题的注意。在制度上,注重对大学生人身安全的保障,并在施行中严格执行。高校通过开展安全讲座、发放安全防范宣传单等方式,增强大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4.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执法,依法对违法犯罪分子严惩不贷,对黑车、无证车辆进行有力的监督和处罚,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微博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公众的安全的宣传,营造群体氛围,全民共同防守,防患于未然,让大家能够掌握最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
五、结语
大学生人身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调查可知高校在人身安全教育方面还是有所缺失的。近来女大学生人身安全问题频发事件,要求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必须引以重视,加强对这方面的引导、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培养、形成安全行为习惯,并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问题调查
参考文献:
【1】刘丽芳.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技能的现状调查和对策分析[ J ].高等教育研究,2010(3).【2】田琼.构建高效安全教育与管理机制的创新举措[ 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3】崔锦.以学生为本——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J ].科技教育,2009(5).【4】李进忠.论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3).【5】刘芳丽.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技能的现状调查和对策分析.[ J ].高等教育研究,2010(3).8
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问题调查
附件:调查问卷
马原实践练习调查问卷
尊敬的同学:
您好,打扰一下,我们在做关于“女大学生人身安全问题调查”的实践,非常感谢您能够参加本次问卷调查,提供您的看法与意见,希望能够得到您的大力支持与合作。本调查不记名,数据在统计后统一处理。能倾听您的意见,我们感到十分荣幸!谢谢!
1.你所在的年级是()(单选)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2.你来自()(单选)
A.大城市
B.小城市或城镇
C.乡村 3.在家你跟谁生活在一起?(多选)
A.爸爸
B.妈妈
C.爷爷
D.奶奶
E.其他______________ 4.你外出或上学路上是否总是结伴而行?()(单选)A.是
B.否
5.外出时,你是否会及时告之你家人?()(单选)
A.是
B.否
6.回到家或到学校时,你是否会及时告之你家人?()(单选)A.是
B.否
7.打车时,你是否会留意出租车的车牌号或者其他相关信息?()(单选)A.会
B.不会
8.你是否会把你乘坐车辆的基本信息告诉你的家人?()(单选)
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问题调查
A.会
B.不会
9.面对陌生人搭讪,你会怎样处理?()(单选)
A.不理睬
B.简单回应,无防范意识
C.看情况而定,防范意识强 10.在路上有个陌生人向你问路并要求你带他去,你会:()(单选)
A.时间允许,路又近,就带他去
B.不管怎样都委婉拒绝
C.其他_______________ 11.陌生人主动热情邀请你坐其车顺路捎你一段路,你是否会接受邀请?()(单选)
A.欣然接受
B.考虑考虑,视情况而定
C.坚决不接受
12.有个聊了很长时间而且很聊得来的陌生男网友约你见面,你会:()(单选)A.单独去见面
B.和朋友结伴去
C.婉言拒绝,不去 13.在什么情况下,他人更容易获得你的信任?()(多选)
A.对方给予你帮助
B.熟悉的人
C.谈的来且态度温和的人
D.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朋友聚餐时,你会选择什么饮品?()(单选)
A.大家喝什么我就喝什么
B.水果类饮品
C.奶类饮品
D.白酒
F.葡萄酒
G.其他_______________ 15.如果遇到不法分子的伤害,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多选题)A向周围的人求救 B.抛弃财产,保护自己 C.先顺从,找机会求救 D.忍气吞声,不采取措施
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问题调查
E.誓死反抗 F.报警
G.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外出时,父母是否会告诉你一些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单选)会
B.不会
17.父母是否经常给你讲一些有关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方面的知识?()(单选)经常
B.偶尔
C.从不
18.外出时,父母是否会询问你和谁出去、到哪、干什么等事项? A.会
B.不会
19.你的学校是否定期举办女大学生安全方面的讲座?()(单选)是
B.否
20.你觉得学校定期举办女大学生安全方面的讲座有必要吗?()(单选)有必要 B.没必要
21.学校要开展防身术课程,你最可能选择哪种?()(多选)A.跆拳道 B.散打 C.搏击 D.摔跤 E.不知道 F.其他
本次问卷调查到此结束!再次感谢您的配合与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