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编辑:沉香触手 识别码:16-641130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17 14:51:0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现代教育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样学,小学科学教学反思。它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知识,而要求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真刀实枪”的“搞科学”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教师是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指导者,主要任务是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并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眼、动手动口。在教学《弹性》这一课为例,我把实验材料、教学方法做了调整,把原来三种材料增加为五种(钢尺、橡筋、海绵、弹簧、注射器)。教学时,各种材料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提出:怎么用这些材料做实验?然后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试一试。结果学生拉的拉、压的压、挤的挤、弯的弯……看似杂乱,但每个人都认真参与,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做着每个实验。在学生做了大量弹性实验,积累了丰富经验后,教师问:“你用这些材料是怎样实验的?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由于学生作了充分的实验,所以发言十分热烈。学生汇报时,教师把这些回答简要写在黑板上,继续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点?”于是大家通过进一步的讨论,概括出这些物体的共性,弹性概念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整个研讨过程中,教师只提了三个问题,放手让学生动手、讨论,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人,所获得的知识是通过他们自己对事实材料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得出的,教学反思《小学科学教学反思》。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出来的。

促进学生自行探索能力的发展,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逐步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浅显的科学研究方法。例如把植物分成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几部分,分别进行研究,这是使学生会用分析法去认识整体事物。观察与实验,这不但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更是一种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教师要经常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学生能较自觉地利用观察与实践来解决问题,特别是教会学生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多采用探索性的实验,少用验证性的实验。

学生只有具备了“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更快、更多地去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这样才不会感到学习科学知识是苦事累事。

现代教育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样学。它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知识,而要求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真刀实枪”的“搞科学”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教师是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指导者,主要任务是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并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眼、动手动口。在教学《弹性》这一课为例,我把实验材料、教学方法做了调整,把原来三种材料增加为五种(钢尺、橡筋、海绵、弹簧、注射器)。教学时,各种材料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提出:怎么用这些材料做实验?然后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试一试。结果学生拉的拉、压的压、挤的挤、弯的弯……看似杂乱,但每个人都认真参与,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做着每个实验。在学生做了大量弹性实验,积累了丰富经验后,教师问:“你用这些材料是怎样实验的?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由于学生作了充分的实验,所以发言十分热烈。学生汇报时,教师把这些回答简要写在黑板上,继续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点?”于是大家通过进一步的讨论,概括出这些物体的共性,弹性概念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整个研讨过程中,教师只提了三个问题,放手让学生动手、讨论,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人,所获得的知识是通过他们自己对事实材料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得出的。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出来的。

促进学生自行探索能力的发展,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逐步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浅显的科学研究方法。例如把植物分成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几部分,分别进行研究,这是使学生会用分析法去认识整体事物。观察与实验,这不但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更是一种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教师要经常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学生能较自觉地利用观察与实践来解决问题,特别是教会学生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多采用探索性的实验,少用验证性的实验。

学生只有具备了“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更快、更多地去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这样才不会感到学习科学知识是苦事累事。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山市镇第一小学

唐风奎

2016.11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

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综上所述,只是本人的一点点体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教学。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范文4篇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范文1

一、亲身参与,收集“证据”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学生亲历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经过研究性学习的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等阶段,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定计划,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实施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着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结果,开展探索性的学习,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到“证据”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将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个小组,他们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物体,首先提出问题——玻璃瓶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根据观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及课前了解到有关信息进行猜测:会沉,会浮。制定出验证猜测结果的实验计划。教师设计探究情景: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如何将这些物体放入水里去验证?然后将小组制定的计划付诸行动进行自己去进行物体沉浮的实验,进行探索,并作出研究记录,收集与物体沉浮相关的信息,思考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进行全班交流,讨论物体沉浮与物体的哪些因

素有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着科学探究,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沉浮的问题更加关心和愿意了解了,并掌握了进行物体沉浮实验的简单方法。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进一步收集“证据”加以验证。

二、利用“证据”,发现秘密。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发现问题,并要解决问题的能发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秘密

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现象。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改变玻璃瓶的重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证据,发现事实、发现数据,并用证据、事实、数据来说话,还启发学生发现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来并能加以解释。

三、分析“证据”,寻找规律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求他们作好科学探究的记录,并查找相关的资料,作为解决本小组问题的信息资料。根据所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看能否运用在小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作为进行交流与讨论的有力证据,让同学和老师的进行讨论,提高他们正确处理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教学中,在研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时,3学生领取材料,学习记录单,分小组进行实验,并按“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的实验记录单”记录,许多学生他们还举出了玻璃瓶、浮标、铁石头钉、泡沫塑料、泡沫等物就认为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沉,体比较轻,在水中就会浮的例子。但经过同学的反驳,他们便发现他们原来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引用的实例(信息)是不全面的,所以结论也是不正确的。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有全面充分和正确的信息资料来证明,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学生提出的设想教师启发学生在课后进行验证实验,启发学生学会评估,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那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共同去研究本小组确定的探究问题,并由专人

负责记录,大家提供相关的知识点,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然后由组长或组长指定的学生向全班表达本组探究的结果或结论,将本组的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你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规律。

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科学学习中促进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大目标的有机整合。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教学需改进之处: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调控好学生做实验的气氛,要使学生声音很小,大家能做到静静地在这里实验、记录等等。轻声讨论时也基本上以自己小组里面为主,汇报时声音应该

大,那是向全班同学汇报的,所以这里上科学课探究的氛围途径非常好,很适合上科学课。

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探究过程进一步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智慧上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产生“1+1>;2”的效果。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合作互动是教学系统,使教学活动成为培育探究科学奥秘的“探路者”集训队。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范文2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铁为什么会生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学生带着问题产生好奇,走进文本。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空气》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地球上会有空气?”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

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地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热爱科学,对科学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科学课的开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仍沿用那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只能是倒学生的胃口,()抹杀学生求知欲望。我们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并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诸多奥秘。只有这样才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科学教学反思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范文3

古人曾这样说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那如何才能变呢?变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于反思,如何反思?作为一个从事科学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现我根据自身经验谈一谈如何进行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一、要充分认识科学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能不能真正地达到反思的作用,关键是看他们能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能否有助于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科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更广,因为科学涉及到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众多领域;需要的课前准备更为充分,因为科学学习需要有结构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在科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早已变成教学的主体,而教师的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作为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而这一过程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中快速地转变过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它是学生不断地接受与内化的漫长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在学生的科学启蒙阶段即小学阶段,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的能力。

从上述看来“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也是提高教学的捷径,因此教师必须总结出自我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要认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二、要认识科学教学反思的误区

虽然当前科学课还不如语文课数学课那样受社会重视,但教师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师不能进入以下误区:

(1)过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显然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学习需要整合不同的学习方法,需要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比如说,科学实验课就要以探究活动为主;科学考察课就要以观察为主;科学阅读讨论课就要以阅读、讨论为主。

(2)过分追求由学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识。

新课程是强调知识的形成应该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形成的。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知识都要让学生去探究,这根本不现实,因为有些知识受学生阅历,器材,条件,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探究。

(3)过分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科学概念的形成。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科学概念的形成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得益彰。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依赖探究活动的,且探究活动与具体的科学内容分不开的,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科学内容而孤立进行的。

三、要认真地进行科学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课堂教学的规律及评价体系,教学反思一般从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有序性、教学结构的整体性、教学方法的确切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反馈矫正的及时性等方面进行反思。为了使教学反思能够深入且富有实效,我认为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据科学课的特点,主要要进行以下反思。

(1)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到位。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

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是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3)材料的准备与出示时间是否恰当。

科学课的学习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内涵。

总之作为一名乡村的科学教师,只要认识了反思的重要性,不要误入反思的误区,认真正确的进行反思,就会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能变、能通、能久,从而科学教育教学工作,使科学教育教学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范文4

在近两年的小学《科学》课堂教育教学中,深感《科学》科目教学的不容易,深知《科学》教育教学的艰难与困域。现对本人在《科学》科目的教育教学中的体会做一梳理与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反思

在近两年的小学《科学》课堂教育教学中,深感《科学》科目教学的不容易,深知《科学》教育教学的艰难与困域。现对本人在《科学》科目的教育教学中的体会做一梳理与反思。

一、观念滞后

《科学》是一门较为综合的对学生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非常有益的学科,但是现在有些教师(包括本人及学校某些领导在内),对此学科都当作传统中的副科目对待,导致诸多教师在《科学》教育教学中都有不严格、不规范、不认真对待态度,也导致了学生对学习《科学》此科目的马虎应付态度。同时也致使学校对《科学》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低下,从而造成学生在整体素质的缺陷,误人子弟,殃及社会,损于国家。这是何等的严重问题!颇值得教育界的重要人士及各基层的诸多教育工作者与各领导的热切关注、支持与帮助。同时,也很值得相关的直属管理领导的认真反思。制度是否健立健全了,制定的制度是否真正落实执行了,落实的程度如何,基层的某个角落是否存在有“被遗忘的角落”,是否有弄虚作假的行为,各学校各教师是否尚存在马虎应付的心理,如何处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等等。这都是需要教育直属界的领导的认真、踏实、严肃对待与落实的严峻问题,否则一切都是空话一句,一切都是假工假做假应付假态度!总之,领导、教师的新课改的教育教学观念必须要彻底、彻底的改变。

二、理念欠缺

国家对各课程的改革已实施几年,可以说国家各教育培训部门每年都进行了相关的各学科的课程项目的有计划的有系列的教育培训。但效果是不是很好,想必大家心里面都有个底。实话实说,现在我们的诸多教师都是被传统的教育教学的旧观念严重束缚着,在小学都是把语文、数学当作主科目看待,其他的都是副科目。在接受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的培训时,也存在着这样的偏科严重心理,特别是某些学校的主管领导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偏科心理,致使在接受这样的“副科”教育培训时,教师马虎应付,甚至有些学校领导明知有这样的相关的“副科目”的教育培训,而没有派相关“副”科目的教师去进行相应的教育培训,导致了教师在进行这样的“副”科目的教育教学中,观念难改,理念缺乏,教改无果,教育无望。譬如,某些教师在上《科学》的课时,只是把课文念一遍,学生在下面听一下就算了事,至于其相关的实验、活动或某种探索,一句话“学校的条件有限”就把本来是非常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事情给搪塞过去了。还有更甚者的是,有些教师为了省事,上课时,直接把本该是由学生课中或是课后去认真思考、探讨、交流或查询来解决的时事知识、地理基础常识或是政治常识等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了学生,致使学生都有了不爱思考、不想探讨,不善交流等的不良习惯。学生在学习上的创新性思维、独特的思考等能力都得不到应有的培养。这样学生就习惯了“饭来张口,衣到伸手”,于是,教师教得多“死”,学生也就学得多“死”。另外,尚有部分年级的《科学》的任教教师,对所教学科只是蜻蜓点水般地随便选了部分内容来教教而已,当然这也可能与学校安排的《科学》科目节数太少的原因有关(有的一周只一节),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不知“天南地北”,学生得到的只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科学知识,怎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怎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怎能促进新形势新课改“更上一层楼”,跨上新台阶。

因此,可以这样说,作为新时期形势下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有责任认真学习新知识与新的课改理念,彻底摆脱旧的传统教学观念、方式的束缚,用新理念、新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素养。同时,在工作中要有认真、负责、踏实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新课改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辜负国家和人民付于我们的责任,才能对得起我们的后代的子子孙孙。

三、资源缺乏

农村乡镇小学,特别是边远偏僻的农村小学,在各年级的《科学》教育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的严重缺乏,在教学中有许多都涉及到实验、活动或需要上网查询才能解决的各种问题,教师只能照书读书,把“复杂”的问题简单的一笔带过,把教学内容应付完毕就算“万事大吉”了。于是都形成了领导不重视,教师不认真,学生不积极的恶的连锁反应,造成了设了科目而又不重视科目的不良局面,浪费了课本、人才等资源,耽误了学生的智力、能力等培养,影响了学生的一生。同时,也剥弱了教师的教学锐气与消退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因此,本人热切呼吁上级直属主管领导、学校的主要领导和广大教师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为中小学的各科目教学,特别是所谓的“副”科目的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教育教学进行的硬件环境,为我们的新课改做好步步升高的铺垫,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之,小学《科学》科目的教育教学,需要大家的共同热切的努力与支持、配合与合作。同时,也特别需要《科学》科目的组织教学的领导与教师要努力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用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努力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与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把《科学》科目教得更加科学与精彩。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反思(参考)

3篇小学科学教学反思范文(参考)

篇一

一、亲身参与,收集“证据”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学生亲历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经过研究性学习的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等阶段,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定计划,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实施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着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结果,开展探索性的学习,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到“证据”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将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个小组,他们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物体,首先提出问题——玻璃瓶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根据观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及课前了解到有关信息进行猜测:会沉,会浮。制定出验证猜测结果的实验计划。教师设计探究情景: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如何将这些物体放入水里去验证?然后将小组制定的计划付诸行动进行自己去进行物体沉浮的实验,进行探索,并作出研究记录,收集与物体沉浮相关的信息,思考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进行全班交流,讨论物体沉浮与物体的哪些因

素有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着科学探究,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沉浮的问题更加关心和愿意了解了,并掌握了进行物体沉浮实验的简单方法。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进一步收集“证据”加以验证。

二、利用“证据”,发现秘密。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发现问题,并要解决问题的能发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秘密

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

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现象。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改变玻璃瓶的重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证据,发现事实、发现数据,并用证据、事实、数据来说话,还启发学生发现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来并能加以解释。

三、分析“证据”,寻找规律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求他们作好科学探究的记录,并查找相关的资料,作为解决本小组问题的信息资料。根据所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看能否运用在小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作为进行交流与讨论的有力证据,让同学和老师的进行讨论,提高他们正确处理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教学中,在研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时,3学生领取材料,学习记录单,分小组进行实验,并按“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的实验记录单”记录,许多学生他们还举出了玻璃瓶、浮标、铁石头钉、泡沫塑料、泡沫等物就认为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沉,体比较轻,在水中就会浮的例子。但经过同学的反驳,他们便发现他们原来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引用的实例(信息)是不全面的,所以结论也是不正确的。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有全面充分和正确的信息资料来证明,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学生提出的设想教师启发学生在课后进行验证实验,启发学生学会评估,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那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共同去研究本小组确定的探究问题,并由专人

负责记录,大家提供相关的知识点,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然后由组长或组长指定的学生向全班表达本组探究的结果或结论,将本组的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你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

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规律。

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科学学习中促进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大目标的有机整合。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教学需改进之处: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调控好学生做实验的气氛,要使学生声音很小,大家能做到静静地在这里实验、记录等等。轻声讨论时也基本上以自己小组里面为主,汇报时声音应该

大,那是向全班同学汇报的,所以这里上科学课探究的氛围途径非常好,很适合上科学课。

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探究过程进一步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智慧上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产生“1+1>;

2”的效果。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合作互动是教学系统,使教学活动成为培育探究科学奥秘的“探路者”集训队。

篇二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铁为什么会生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学生带着问题产生好奇,走进文本。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空气》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地球上会有空气?”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

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

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地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热爱科学,对科学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科学课的开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仍沿用那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只能是倒学生的胃口,()抹杀学生求知欲望。我们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并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诸多奥秘。只有这样才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科学教学反思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三

在近两年的小学《科学》课堂教育教学中,深感《科学》科目教学的不容易,深知《科学》教育教学的艰难与困域。现对本人在《科学》科目的教育教学中的体会做一梳理与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反思

在近两年的小学《科学》课堂教育教学中,深感《科学》科目教学的不容易,深知《科学》教育教学的艰难与困域。现对本人在《科学》科目的教育教学中的体会做一梳理与反思。

一、观念滞后

《科学》是一门较为综合的对学生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非常有益的学科,但是现在有些教师(包括本人及学校某些领导在内),对此学科都当作传统中的副科目对待,导致诸多教师在《科学》教育教学中都有不严格、不规范、不认真对待态度,也导致了学生对学习《科学》此科目的马虎应付态度。同时也致使学校对《科学》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低下,从而造成学生在整体素质的缺陷,误人子弟,殃及社会,损于国家。这是何等的严重问题!颇值得教育界的重要人士及各基层的诸多教育工作者与各领导的热切关注、支持与帮助。同时,也很值得相关的直属管理领导的认真反思。制度是否健立健全了,制定的制度是否真正落实执行了,落实的程度如何,基层的某个角落是否存在有“被遗忘的角落”,是否有弄虚作假的行为,各学校各教师是否尚存在马虎应付的心理,如何处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等等。这都是需要教育直属界的领导的认真、踏实、严肃对待与落实的严峻问题,否则一切都是空话一句,一切都是假工假做假应付假态度!总之,领导、教师的新课改的教育教学观念必须要彻底、彻底的改变。

二、理念欠缺

国家对各课程的改革已实施几年,可以说国家各教育培训部门每年都进行了相关的各学科的课程项目的有计划的有系列的教育培训。但效果是不是很好,想必大家心里面都有个底。实话实说,现在我们的诸多教师都是被传统的教育教学的旧观念严重束缚着,在小学都是把语文、数学当作主科目看待,其他的都是副科目。在接受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的培训时,也存在着这样的偏科严重心理,特别是某些学校的主管领导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偏科心理,致使在接受这样的“副科”教育培训时,教师马虎应付,甚至有些学校领导明知有这样的相关的“副科目”的教育培训,而没有派相关“副”科目的教师去进行相应的教育培训,导致了教师在进行这样的“副”科目的教育教学中,观念难改,理念缺乏,教改无果,教育无望。譬如,某些教师在上《科学》的课时,只是把课文念一遍,学生在下面听一下就算了事,至于其相关的实验、活动或某种探索,一句话“学校的条件有限”就把本来是非常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事情给搪塞过去了。还有更甚者的是,有些教师为了省事,上课时,直接把本该是由学生课中或是课后去认真思考、探讨、交流或查询来解决的时事知识、地理基础常识或是政治常识等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了学生,致使学生都有了不爱思考、不想探讨,不善交流等的不良习惯。学生在学习上的创新性思维、独特的思考等能力都得不到应有的培养。这样学生就习惯了“饭来张口,衣到伸手”,于是,教师教得多“死”,学生也就学得多“死”。另外,尚有部分年级的《科学》的任教教师,对所教学科只是蜻蜓点水般地随便选了部分内容来教教而已,当然这也可能与学校安排的《科学》科目节数太少的原因有关(有的一周只一节),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不知“天南地北”,学生得到的只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科学知识,怎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怎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怎能促进新形势新课改“更上一层楼”,跨上新台阶。

因此,可以这样说,作为新时期形势下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有责任认真学习新知识与新的课改理念,彻底摆脱旧的传统教学观念、方式的束缚,用新理念、新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素养。同时,在工作中要有认真、负责、踏实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新课改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辜负国家和人民付于我们的责任,才能对得起我们的后代的子子孙孙。

三、资源缺乏

农村乡镇小学,特别是边远偏僻的农村小学,在各年级的《科学》教育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的严重缺乏,在教学中有许多都涉及到实验、活动或需要上网查询才能解决的各种问题,教师只能照书读书,把“复杂”的问题简单的一笔带过,把教学内容应付完毕就算“万事大吉”了。于是都形成了领导不重视,教师不认真,学生不积极的恶的连锁反应,造成了设了科目而又不重视科目的不良局面,浪费了课本、人才等资源,耽误了学生的智力、能力等培养,影响了学生的一生。同时,也剥弱了教师的教学锐气与消退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因此,本人热切呼吁上级直属主管领导、学校的主要领导和广大教师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为中小学的各科目教学,特别是所谓的“副”科目的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教育教学进行的硬件环境,为我们的新课改做好步步升高的铺垫,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之,小学《科学》科目的教育教学,需要大家的共同热切的努力与支持、配合与合作。同时,也特别需要《科学》科目的组织教学的领导与教师要努力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用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努力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与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把《科学》科目教得更加科学与精彩。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导体与绝缘体》

从课堂上的情况反馈看,导体与绝缘体这两个科学概念学生以前可能都听说过,但是在认识上是比较模糊的。教科版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是电单元的第五节课,学生在以前的探究活动中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为什么导线的外面用塑料皮,里面用铜丝?,为什么小灯座、电池盒的有些部分用铜来做,有些部分用塑料来做?因此,教材开门见山,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什么叫导体,什么叫绝缘体,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然后掌握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20种(甚至更多)物体能不能使小灯泡发亮,在检测前让学生先作出预测,强调重复几次。教材的这种设计凸显了探究活动的价值,强调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生成概念、内化概念,如果说起初的概念是模糊的话,那么,活动后的概念将是深刻的、影响深远的。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