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16-933928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03 23:37:5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

怎样体现新课改理念

善集中学吴文妹

新课程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我认为: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对历史课堂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进行剖析。

一、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

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

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另一类诸如“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样的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历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在其中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江南地区的开发》时,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老师在课前把问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历史是人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从时间上看,上下五千年:从空间上看,涉及五湖四海;从内容上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等包罗万象。这些无不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初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除此之外,历史课堂中出现的合作的低效、提问的泛化等问题也是必须认真思考和应对的。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寻找缩短教育理想世界与教育现实世界距离的最佳结合点,对一线历史教师来说任重道远。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能逐渐提高学生的道德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青少年的未来成长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的情感教育进行研究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篇文章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改善措施,希望能对从事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师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情感教育;教育因素;初中历史教学

对于初中来讲,正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关键时刻,同时,能保证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应当对教材当中的情感教育因素不断挖掘,对学生的情感进行良好的培养。

一、高尚的道德感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高尚的情感,道德感十分重要,同时,道德感能对人类的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从而形成情感体验。而道德感对于学生能如何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如果,道德感偏低,或是道德感不正确,则会导致日后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对社会产生危害,而在如今的社会当中,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并且,人类对道德标准形成了共识,比方说,义务感,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等等。而在历史教材当中,如文天祥的正气歌,过零丁洋,如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以及戚继光沿海抗击倭寇等等都体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从古至今,无数的爱国先驱者闪烁强大的光辉,引导着更多中国人民朝着同一个方向共同努力。而历史教师应当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在外国也有众多诸如此类的优秀事件,如奥林匹克的长跑运动,美国的独立战争,虽然,不出自于一个民族,但是其性质都是为了祖国,为了民族,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伟人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对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不一样的震撼,同时培养学生朝着该方向不断努力前进。

二、积极的理智感

理智感就是人类在进行智力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追求真理而产生的满足。青少年是人类发展的未来,而对于真理,新鲜事物会充满好奇感,探索感,一个积极的理智感是热爱社会,热爱生活,乐于探索新鲜事物,而对于谬论,偏见等,会产生厌恶的行为。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目前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规律以及人类从原始社会不断进步到最终成为共产主义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坚持自身信念,坚定共产党的领导。而在历史教材当中,如孙中山,毛润之,岳飞,希特勒等等,可以进一步进行描绘,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什么人是对世界产生影响,什么人是对祖国,对民族产生影响。从而有一个正确的理智观念,为学生日后的成才,志向打下正确的基础。

三、正确的美感

所说的美感就是人类在审美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对于历史遗迹,遗物等等,比方说,青铜器、长城、北京故宫以及达芬奇的画像、古代埃及的金字塔等等让学生进行观赏,体会,从中体会出古人的智慧以及对艺术的赞美。而通过的李大钊,列夫托尔斯泰等人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的人格魅力,精神魅力,进一步形成自身的正确审美。

四、改善初中历史教学情感教育的根本路径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在知识上让学生能够学会,学懂,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情感进一步进行培养,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而在历史教学当中。教师应当进一步学习,紧跟时代步伐,现如今,各种媒体层出不穷,影视作品的质量也是各有千秋,对于学生的学习一定会产生影响,会导致学生误认为是正确的历史,因此,教师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树立正确的思想,将知识面不断扩大,利用最准确的历史事实来教育学生,同时,在教学当中贯穿情感教育。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进行培养。让学生在成才之前先学会如何做人。除此之外,还需要赋予学生积极情感体验情景,对历史知识以及相关的历史人物进行介绍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体验其中所内在的民族情感,让学生能从根本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在历史当中穿插扮演历史角色,或是欣赏历史人物,寻访历史古迹,写相关小论文等等,来不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对于有些学生的消极学习态度,或是消极的生活态度,应当在对学生积极情感进行培养的同时,对学生更耐心的教育工作。

五、结束语

教学,其主体是学生,而在历史教学当中,需要以学生为根本,秉着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所有的教学,如果脱离了情感,则会显得虚伪。因此,为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发展,让学生能有健全的人格,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情感互相结合。并且通过这种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展示出自身的学习状况,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以及思维等互相产生摩擦,让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格,性格等不断完善,进一步升华。同时,情感教育也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逐渐加强自身的生存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对于学生来讲,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是最根本培养方式,只有学生有正确的美感,积极的理智感以及高尚的道德感,才能让社会的发展更具活力,而教学依照这种方向发展,才能将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翁家城.初中历史融入情感教育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J].考试周刊,202_(15):147-147.[2]

陈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2_(10):139-139.[3]

韩强.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202_(8):134-134.

第三篇: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南直中学

许笑范

从心理学角度讲,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求相联络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美感、明智感。道德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表现为爱国主义情感、友谊感、同情心、义务心、荣誉感、自尊心等;美感表现为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明智感表现为成功感、狐疑感、对成就的欢欣与自豪、对科学的热爱、对错误的追求等,学生的情感,最大的特点是直觉性与不稳定性,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地分析,而且一旦他们觉得外界事物不合自己的口味,就会变得兴趣索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正是因为这种特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与学生的情感协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久而久之,教师的情感影响学生,反过来学生的情感又对学习产生反作用。

情感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所追求高境界的理想教学,并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实践磨练,探索与研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形成师生合作,富有特色的教学风格,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实现教学精神与教学能力新的突破。

一、初中历史课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教学性质决定了必须在初中历史课中渗透情感教育

初中历史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德育工作能真正体现实效性,情感教育必不可少,”教育就“爱”,缺乏“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与其他课程相比,历史课在教学上更应该体现出情感的渗透,否则就变成空洞的理论说教,枯燥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能达到历史课的教学效果。

2、教学原则决定了必须在初中历史课中渗透情感教育 知行统一原则是历史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融入情感,才能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只有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历史课的实效性才能体现出来。

历史课教学,作为一门对学生 进行历史教育的课程,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还要解决“信”与“不信 ”、“行”与“不行 ”的矛盾,当讲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时,我提到了清朝有个官员叫曾国藩,当他与太平天国的军队作战时屡战屡败,但如果这样上报朝廷,呈给慈禧太后,太后会降罪的。于是,他的部下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更能表现出自己虽败,但斗志尚存的决心,结果得到了朝廷的嘉奖。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这就要求历史课教师更应在教学过程中注入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情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初中历史课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法

1、气氛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情绪应该是快乐的、积极的、亲切的,这样才能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状态下学习,当老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教室时,学生也会因此感染了老师这一积极情绪,从而倍感亲切、温暖、快乐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学生神经放松,情绪饱满,也就会敞开心扉,是课堂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从而更好地发挥主体功能。

2、语言

语言能够打动人的心,完全是因为它包含着一种激情、一种心灵深处的心声,是一种灵魂和情感的流露。一堂课效果的好坏,教师的激情性语言往往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能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修养、运用语言的艺术在课堂中往往起到特别的作用。

不仅要注意讲课的教育性、逻辑性、规范性等,更应重视讲课的语音、语调、动作、表情的感染作用,或如小桥流水,娓娓动听,清新自然,或慷慨陈词,高亢激昂,或喜笑怒骂,尽现于色,或储蓄委婉于内,来渲染气氛,增强号召力和感染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施教于学生,教师自己首先要进入角色,挥洒真情,用激发学生情感的语言,把课本中无声无情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如出我口,如出我心,以此来感染学生,增强其艺术表演力。例如,讲到开国大典这段历史时,我就和同学们过生日相类比。正如同学们有自己的生日一样,共和国也有自己的生日,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己的生日。同学们过生日要唱《生日快乐》歌,我们升国旗要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过生日的时候,要请同学、朋友来聚会,而每逢国庆节就有国家领导人和全国人民身着节日盛装,欢度国家的生日。让他们在对比中学习,不但能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识,较容易地理解开国大典,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有些难记的知识也可以编成口诀。这样较那种平铺直叙地讲解,更富启发性,更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学以致用,真正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 求。并且使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师生之间也多了一次情感交流。

3、事例

拣取一些学生所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件和典型事例,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能增强历史课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体验,更好地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课堂活起来。当讲及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时,我就提到《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这样,学生便轻松地了解了民族团结的方针。还有象澳门回归可以唱《七子之歌》,发展大生产运动可以唱《南泥湾》等等。而唱完歌之后全班沸腾了,似乎每个人都要表达内心的激动与感想。于是我趁热打铁提出几个问题要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这节课的效果之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究其原因,不外乎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学生也才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也就能按照老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进行,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才会圆满完成

4、方法

历史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采用灵活多变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和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受到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如在各年级的教学中我都曾尝试让学生来当小老师,在预习讨论的基础上,派一位代表上来给同学讲课。虽然讲的不一定很好,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初二教学过程中,我还根据教学内容和同学的要求,组织了讲故事比赛活动,通过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历史课教学的乐趣与魅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且在活动中,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才干,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历史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学中,使用电影、电视等电教媒体以及挂图、实物等直观形象把学生带进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以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请历史英雄模范等先进人物走进课堂,联系初中生的实际作报告,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心理历程,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洗礼。

总而言之,在历史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 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也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素质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在历史课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是提高历史课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样,也是加强学生道德情操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发展,关注社会、关注国家,为共建美好和谐的社会主义而塑造自身,提高自我,做一名名副其实的现代人,当代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报效社会,也实现做人的价值。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培养 策略

开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初中历史的三个课程目标之一。笔者认为,要实现好这样一个课程目标,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凸显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特征,努力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价值。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们对外界事物与内在意识之间发生联系的主观感受或者情感体验。通常情况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具有以下三种特征:

一是内涵的丰富性。以往在历史教学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较多,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_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从人与社会相处时的态度体验,扩展到人与自然相处时的态度体验、个人与自身认识产生的态度体验,突破了以往单纯的政治教育层面,注重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人的发展 的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内涵。二是指向的明确性。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从内容上明确指向:爱国主义情感、健全的人格和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审美情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通过这些教育使学生们能自觉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具有民族自豪感、自尊意识和自信心,具有为促进世界和平进步的历史责任感,具有对未来世界的参与意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终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合格公民。三是地位的独特性。过去历史教学虽然也把思想情感教育作为历史教育的一项任务提出,但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思想情感教育成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时的附属物。历史新课标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高度,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之外,更加体现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本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成为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不是附属物,反而具有独特地位。

二、初中历史教学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初中生的成长环境更加开放,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与此同时,由于西方价值观的大量涌入,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二者间的博弈,已经成为当今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出现困惑的重要诱因。在多元价值观的包围下,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初中生更需要适时进行正确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会更加增强他们为祖国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多做贡献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例如,当笔者讲到关于抗战八年的历史时,由于旧教材受前苏联的影响,八年抗日战争突出体现了阶级斗争这一主线,注重突出的是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抗战中的主导地位,对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表现以及在抗战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全面、客观和恰当的表现和评价。如今这一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历史教材内容对“正确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的表述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英勇表现也不断出现在电影、电视和报刊杂志上,这就是时代发展进步的很好证明。所以,在初中历史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中,历史课教师也应与时俱进,更好地凸显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之间的内在性、关联性和相对独立性,让历史在学生面前还原它的本来面目。

(二)是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需要

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完成认知目标,还应完成情感的、意志的、道德的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目标。新课标指出:初中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对个体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注,是每一位历史课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的内容,这些内容概括起 来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新课标要求:历史课程“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和外人无法观察与干预的特殊性。”相对以往的思想教育目标来说,历史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它不但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培养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还关注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正常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把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通过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不仅使学生树立崇高的思想境界,也让学生拥有一颗平常心和正常心。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出一批心理健康的人,培养出一批有着宽容博爱的心灵、济世救民的情怀的人。

(三)是履行任课教师职责的需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所谓“道”,不仅指学生学习和做事的方法,更包含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样的深远含义。正确认识、恰当引导初中生心中的“道”,是初中历史课教师应该承担的重要职责。当代社会正步入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历史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并且和任课教师处在同一个平台上。加上初中这一时期的学生,逆反心理较强,教师的信息处理如果不与时俱进,一旦假话、空话、套话伤害了他们的感情,那将使任课教师失去一个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时期。

例如,笔者在讲解九下“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㈠”一课关于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有关内容时,由于对宗教的肯定作用在初中历史课本中很少直接体现出来,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对宗教多持否定态度,学生对宗教以及宗教文化的感觉比较陌生。所以笔者在讲授上述三大宗教的教义和宗教对人的影响时,发现有的学生持怀疑态度,甚至怪话连篇。这时,任课教师就有责任及时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引导:宗教也是一种历史文化,与任何一个民族、与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宗教对社会的安全稳定同样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教师耐心细致地讲解,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就会真正体现出来。

(四)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面对历史,我们可以哭,也可以笑;可以深思,也可以戏说;可以歌唱,也可以怒骂。历史给了我们“宣泄情感、升华体验、深化认识的处所”。引导学生把历史学习变成一种心灵体验的过程, 掌握爱憎分明、善恶有别的情感判断尺度, 学会欣赏美、爱护美, 懂得关心别人、关心社会、关心未来。笔者常对学生说,一个民族的素质是最重要的。在蕴涵着历史文化气息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欣赏品味和文化素质难道不是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提高吗?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 慢慢得到了培养吗?也许在课堂上作为任课教师,教给学生的很多历史知识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很难用得上,甚至待考试完后就基本忘记了,但通过在历史课堂上学到的历史知识和思维方式,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逐步提高的综合素质,必定会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策略 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的课程目标。然而对于许多任课教师来说,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程目标,容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也是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建构价值观的过程,这种参与性和体验性的过程,是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础。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笔者的基本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课时,注意做到“知己知彼”,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备课时教师必须在备知识、备学生、备方法上下功夫。《孙子兵法》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没有经过充分准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课,肯定是低效的。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教师在备课时,关键在于备知识、备方法、备学生,三者缺一不可。所谓备知识就是“知己”。任课教师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课时,不能仅限于将初中历史课本上已有的知识备好,还应该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将课本的有关知识背景掌握充分,将局部的知识放到整体的知识大背景来研究,只有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才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所谓备学生,就是“知彼”。备课前,笔者认为必须认真摸清学生对即将展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一些真实想法,然后按照新课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反复修改和熟悉教学方案。所谓备方法,就是研究教学的方式方法。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的设计,应与学生的个体情况结合起来。孔子说:因材而施教。所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其教学方式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它是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确定的。2.备课时教师必须尊重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本是一项长久的事业,如何能急于求成?教师备课时可以就一节课、一单元预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但这一目标的 设定,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要意识到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教师有时预设的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未必能达到,这时作为任课教师也不用急着要学生马上达到,要允许学生的思想情感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学生在这节课感受不到的可待下节课,这个单元学习体会不了的可待下单元。“一个学生可能一时没把某种东西弄懂弄会,可是终于有那么一天,他懂了、会了。”这样教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

(二)授课中,精心创设课堂情景,把握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主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由景生——创设恰当合理的课堂情景,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前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产生,源于某种信息对大脑的冲击,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进行情景教学,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考。当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时,就会产生丰富强烈的情感。一段音乐、一幅图片、一个短片、几句诗词、一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几句精彩的语言等等,都是创设情景的好材料,适当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有时比起严肃的理论说教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更容易打动人心、点燃情感的火花。

1.创意开场白,先声夺人,让学生能很快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氛围。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的作品,能否吸引观众或读者,作品的开头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上也是这样,成功的导入,直接影响到整堂历史课效率的高低。初中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可塑性较强,历史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丰富多彩的导入方式,让课堂更加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特征。如利用音乐、电影剪辑、谜语、有创意的历史图片等导入课堂教学的内容。笔者比较喜欢的是用音乐导入法。笔者曾尝试采用过多种形式的音乐制造出先声夺人的声势,都取得了好的效果。如在上“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时,笔者采用了古典音乐《高山流水》和流行音乐《老子说》导入;上唐宋文化一课时,采用的是现代歌曲导入,如采用徐小凤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以及王菲的《明月几时有》的效果都非常好;上三国历史时,笔者采用了流行歌手林俊杰的歌曲《曹操》和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当然无论哪种形式的导入,教师都必须注重锤炼教学语言,着眼于修辞,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富于感染力,更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利用古诗词与历史的密切结合,引导学生畅游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海洋。

例如:笔者在上七下“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时,充分利用古诗词与历史事实的有机结合,很好地凸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具体教学活动的开展,请见下表。

教学内容(环节)

总而言之,在历史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也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素质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在历史课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是提高历史课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样,也是加强学生道德情操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发展,关注社会、关注国家,为共建美好和谐的社会主义而塑造自身,提高自我,做一名名副其实的现代人,当代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报效社会,也实现做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道德情感教育初论》 《·理论·教育》202_年第4期

2、《关于当前上海中学生历史状况的调查报告》 《·理论·教育》202_年第7期

3、议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中国科学教育研究

202_.4.4、情感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中的运用与研究 《江南教育资源网》 202_.6.9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卿玉林

(重庆市第三十八中学校,重庆,南岸400060)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中贯穿情感教学,以情感教育为基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光荣感、使命感。通过历史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实现,提升学生的品质,最终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情感教学

兴趣

光荣感 使命感

素质教育

心理学家、教育家约翰洛克说过:“没有什么比历史能给人带来更多的教诲,同样,也没有什么比历史带来更多的快乐”。初中历史教材本身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既能够让学生在教学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教师可以用自身的感染力来提升学生自身的“软”实力,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而这一切的实施都离不开情感教学的基础。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领域的过程。善于运用情感教学是能过落实新课程提出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的情感发展过程及相应的情感教学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由低到高的阶段:形成——影响——提升

一、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的古训《学记》中提到“亲其师,信其道”,一语道破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善于与学生相处,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所教的课程,进而喜欢上这门课程的学习。就如同成语“爱屋及乌”比喻的爱一个人会连带到他有关的事物。同样,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如桥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作为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每周2节课,就注定了每个老师都要带7个班才算是满工作量。对于面积这么大的学生,如何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呢?

第一步就是要记住他们的名字。这看似平淡的举动通常会花掉老师很多的功夫,一个班40到50个人,7个班就是300多个名字。学生特点各有不同,我通常会花一个月的时间来记住这些孩子的名字。当课余时间我想找学生了解学习情况一口叫出学生名字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觉得一个历史老师居然能记住我的名字,非常的吃惊,学生会觉得老师很重视我,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她)的尊重。如:我刚刚接到初三(6)班的时候,我很想了解我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叫住了正在楼道上平时比较内向的徐庆峰同学的时候,徐庆峰眼里突发一下就亮了起来,反问我的第一句话居然是:“老师,你能记住我的名字?”。惊喜的开头是后续愉快的交谈和持续学习的动力。第二步就是要正确面对学生。学生到学校来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学习如何学习的方法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而现在的教学中更多的偏向了成绩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情况就出现了所谓的“差生”,他们由于成绩差,长期被自卑所困扰,教师应当更多地注入爱的甘醇,使他们的心理保持平衡。在教学中,我对差生从不歧视、讥笑、挖苦,相反,他们有困难,我热忱帮助,他们有进步,我即时表扬,对于因为家里出现一些情况。比如:父母离异,留守儿童的情况。我都会和学生交流,定期做心里辅导。使学生的情绪能稳定下来,克服困难,努力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旦教师的真情被学生所理解,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就一定能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因素,产生有效的“正迁移”,变为学习的动力。

第三步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情感。心理学认为,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形成了社会性的需要,这是作为人类特有的需要,在人类的情感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应该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历史不是简单的记住时间、地名、事件、影响。而是通过历史来寻找人在时间中的位置,通过历史来了解时间发生的规律方法。从而让学生从内心感觉到需要学习历史,使得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历史。

二、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教育实践证明,兴趣对个人能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一个人的成才往往以早年的兴趣爱好为起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指出,“历史教育的基本原则是要让受教育的对象产生兴趣,赋予历史令人怦然心动的特点,使历史‘永远兴趣盎然’。”[1]

如何培养兴趣呢?如何培养兴趣呢? 首先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比如:用读读、念念讲历史上流传千年的诗词;用发现法、比较法讲相似历史事件;用课堂上表演历史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等等。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其次是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光荣感、使命感。

每次接到新班级的时候,我都会问学生:“你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生的回答无外乎要考试,学校要开这门课。根本意识不到历史对培养自身素质的能力。所以,我们常常感叹一些青少年缺乏爱国心,缺乏对民族与国家的责任感。但是,“我们在讲中国古代史时,究竟又讲了多少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及其不朽精神呢?那千篇一律的政治、经济条文与要点究竟有多少是孩子们的需要,是他们的乐趣?当前的历史教育到底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情

[2];感,激发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爱,以及对背叛祖国和人民的憎? 历史教学中更应该突出历史事件中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了解真实的历史。从七八年级中国历史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着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的民族气节是何等的忠贞;从与舰共存 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的爱国义举是何等的豪壮。谱写了一曲曲爱国的赞歌,成为历史课堂上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通过这些人物增加学生的光荣感、使命感,改变学生带历史学科的态度,增强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三、提升良好的情感品质。良好品质的提升是通过持久的固定作用,使学生深深地被刺激物或对象所吸引,逐渐形成观点,信奉追求,升华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1)揭示历史美,陶冶学生鉴赏美的情感。历史美是存在的。比如历史中优美的诗词,文化发展中人们生活的改变,社会进步中科技的发展等等。这些,我们应当不断地揭示并展示给学生,培养其审美的意识,陶冶其审美的情感。

(2)为人师表,引导学生的情感继续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同样,教师也会有顺心的时候和不顺心的时候,此时,教师必须将自己的烦恼留在教室门外,有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的产生。面带微笑的教师在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这种和蔼可亲的教态便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同学拉回到课堂中。同时,教师应该处处起模范表率作用。所谓,“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的言行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对教师所教学课的情感,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事实证明,教师用自己对事业的追求精神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对历史教学及学生的品质的形成、提升自身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虽然这种教师的情感引导是潜移默化的,但影响却是永恒的。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长期的、广泛的,正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情感教学在教育中的贯穿才能使得教育往者良好道路上发展。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中心“以人为本”,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年版,第6页

[2]:齐键,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年版.第111页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案例

“假如我和同学们在一艘以每秒30万公里速度行驶的飞船上学习,测得粉笔的质量是20克、长度是15厘米,45分钟的课结束时测得质量增加了,不是20克,而是大于20克!长度缩小了,不是15厘米,而是小于15厘米!如果用地球上的钟表计算的话,飞船上的我们早就过了45分钟!„„如果我们在这艘飞船中生活若干年,那么,当我们重新回到地球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比离开时的、仍生活在地球上的‘同龄人’年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里的‘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说法将不在是神话。”

当我把这番连自己都感到惊诧和不可思议的话说完的时候,教室里几乎沸腾了。学生们议论纷纷,七嘴八舌。

稍后,待教室里渐渐平静以后。我给学生们解释到这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即指物理学中研究的质量、长度、时间这些通常恒定的量不是绝对不变的,它们也是相对不变的,当物体以光速或超过光速运行时,物体上的这些量将发生刚才故事里说到的变化。这是真实的。这个内容的课,无论在哪个班都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然而,这些语言,包括讲到的故事,教材中是没有的。教材只是概要介绍了爱因斯坦的成就、地位等。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很少给学生补充课外知识,没有重视必要的教学资源的挖掘。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说,自己不甚了了,学生也是模模糊糊。虽然学生参加考核时相关的内容很少出错,如爱因斯坦的国别、成就,但是每当简单地照本宣科式地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总是觉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难道就那么轻描淡写地过去了?

“为什么叫相对论?”教师不介绍,几乎很少有学生问,这种局面的存在可以吗?学生不爱思考,他们太“习惯”于听课了,以致于没有时间,也不去思考问题。这样行吗?为什么,我总要以一种模式组织教学? „„

于是,出现了这篇文章开始所描绘的情景。此后,我对科技、文化等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意挖掘教学资源,使诸如绘画、音乐、数学、文学等的教学不仅仅简单地停留在名字、国别、年代、成就等填空式的学习层面上。

学到牛顿时我给学生们介绍牛顿童年坎坷的成长经历、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细致描述牛顿在自己的家乡小路上无意发现苹果落地时的季节、天色,甚至谈到那棵苹果树后来的命运等等,学生们不仅对牛顿的了解增加了感性的认识,而且他们的情感也得到了熏陶。

尽管科技文化部分的学习已经临近期末测评,但是学生在这样的历史课堂中少了平日的紧张,增添的是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我相信这样去处理科技文化部分的教学,学生获得的东西更多。而且这样对于师生双方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构建创新思维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毕竟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对历史学科的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其次,徜徉于人类文明的殿堂之中,与科学巨匠对话,和艺术大师谈心,对于提升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大有裨益。再次,很多学生认为历史枯燥乏味,学习过程死记硬背,这种令人遗憾的现象如果通过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调整教学手段有所改进,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是有帮助的。教师的些须改变,学生收获更加丰硕的教育结果,何乐而不为

?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案例

张敏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