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海市202_年水稻产业提升项目工作总结
临海市202_年水稻产业提升项目
工作总结
临海市农业局
为提高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水稻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促进水稻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市今年在小芝、江南、尤溪、古城、东塍、邵家渡、杜桥7个镇(街道)实施了水稻产业提升行动项目。项目实施面积10655亩,其中三个功能区3867亩(也属高产示范片)开展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三个育秧中心和烘干中心,另外实施6个千亩高产示范片6788亩。在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帮助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强化措施,克服各种困难,使该项目得到顺利实施,现总结如下:
一、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1、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主要实施尤溪镇于岙片,小芝镇栖凤洋,江南街道小溪片3个千亩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总面积3867亩,规划新建及修复机耕路10818.7米,新建及修复灌溉渠道16173米,新建及修复排水渠道1912米,新建下田坡262处,新建机埠一座,新建农用电线150米。目前已完成项目初步设计,概算总投资294.2174万元。
2、育秧中心及烘干中心建设情况
小芝镇栖凤洋,尤溪镇于岙片,江南街道小溪片3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各建立一个育秧中心和烘干中心,分别由临海市康丰粮食专业合作社、临海市尤溪创丰粮食专业合作社、临海市国丰粮食专业合作社
组织实施。目前小芝镇栖凤洋以完成生产用房设计工作,并且用房土地已经落实整理好,已动工,202_ m2单栋钢架大棚已建设完成;完成育秧流水线2条,秧盘20000只,烘干机3台的购置;完成投资45万元。江南街道小溪片粮食已完成育秧大棚(5亩)和烘干用房的建设,3条育秧流水线、2台烘干机的购置,完成投资77.8万元。尤溪镇于岙片也已经抓紧建设生产用房。
3、社会化服务建设情况
7个镇(街道)发展代统一服务27661.4亩,其中代耕5665亩,代育1913亩,代种2757亩,代收7011亩,代烘1696吨,统防统治10315.4亩,加上合作社内3949亩耕地实行统一育秧、统一耕种收,统一烘干,举办各类技术培训共26期1541人次。
4、水稻生产情况
得益于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实施,全市晚稻平均单产501公斤,比上年亩增13公斤,其中单季晚稻平均单产510公斤,比上年亩增14公斤。9个千亩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643公斤,比面上增产26%,亩增收426元(按每公斤稻谷3.2元计算),其中尤溪镇于岙片粮食功能区根据台州市农业局组织的专家验收,平均亩产达697公斤,比面上增产36%。
二、项目区采取的主要措施
1、健全组织,加强管理
建立临海市水稻产业提升实施小组,由农业局长任组长,有关镇(街道)分管领导为成员成员,全面负责临海市水稻产业提升项目的组织、决策、指导和监督工作,制定考核和检查验收办法,落实各单
位具体职责,确保水稻产业提升实施的实效。建立健全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等管理制度,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加强项目档案管理,对项目的设计、招投标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技术资料进行收集归档;采取经常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加强对水稻产业提升项目的管理,确保实施进度和建设质量。
2、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
为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新技术推广,迅速提高各项技术的到位率,我市实施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建立了首席专家和责任农技员网络,狠抓了技术培训和送科技下乡服务。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和科研院所合作联系,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试验研究。统一组织技术培训26期1541人次,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指导落实生产计划,保证了水稻生产的有序开展。在各个示范方、示范点、示范户,分别树立示范牌,在宣传栏农事开展农事宣传,将技术和服务送到田间地头。同时利用有线电视、印发资料等多种渠道开展广泛的宣传发动。将各两季水稻生产的有关技术培训到每个种植农户,使农户真正掌握品种的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从而做到因种栽培、高产栽培。
3、培肥地力
一是增加有机肥投入。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初制发酵直接还田;积造农家肥等。
二是土壤耕作层改良。根据土壤耕作层厚度和松紧度,通过实行土壤强化耕作,增加农田耕作层厚度,优化土壤理化性状;采用因缺补缺,酸化调整和配方肥应用等措施,达到土壤养分平衡。
三是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设配方肥技术支撑、技术物化、技术指导三大体系,推广农作物专用肥,合理施用肥料品种。适当增加穗粒肥的应用。
4、提升科技水平和社会化服务
推广应用甬优9号、甬优12号等优良品种,实施区内主导品种覆盖率达到100%,为实现高产、优质奠定了基础。其中杂交稻有钱优7962、钱优8704、C两优343、两优681、甬优
412、甬优1550、甬优720、甬优1101、甬优150、甬优3101、盐两优888、浙优1017等12个品种进行品试。表现较好的有甬优1550、浙优1017。
普及主推技术,采用水稻机插秧、强化栽培、精确定量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为夺取水稻高产提供技术支持。
抓好粮食生产合作社建设,实行统一育供秧,从而更好地做到统一品种,统一适宜播期,统一栽培技术,统一病虫防治。开展代耕、代育、代种、代管、代收、代烘等社会化服务。做好病虫测报,实行统防统治。
水稻生产统一机耕、机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以达到节省工本的效果。
在东滕镇东溪单实施稻田养鸭125亩。共放养1000只。一是放鸭数量:每亩稻田放鸭8-10只,田间杂草多的多放,否则少放。二是放养时间:适时放鸭,一般在秧苗缓苗后才可以放鸭,大田放鸭时间不宜过早,要选择晴好天气时上午10时后放鸭。刚放养10天左右的雏鸭觅食能力差,早晚要添补一些易消化的饲料,以满足早期生长发育的需要。同时进行训鸭,使鸭听从口令。三是及时收鸭:鸭在稻田取食的杂草、幼虫和成虫,在水稻出穗后灌浆不能放鸭。此时在稻
丛间的鸭群就要啄食稻穗上的谷粒,而且一开始啄食穗谷,就不再寻找别的食物,这时就要把鸭从稻丛间赶出。放鸭整个时间大约在45天左右,一般在每只鸭长到1.3-1.5公斤就可以上市销售。
5、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我市今年在小芝、江南、尤溪3个粮食功能区开展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并在每个功能区各建设一个育秧中心和烘干中心。根据实际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确保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实用性。狠抓工程建设质量。全面推行“四制”、“四关”制度,即: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施工合同制;项目审核关、竣工决算关、先干后补关、资金审计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力保工程质量安全。同时,设立田间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健全质量监督工作机制,完善监督手段,确保了建一处成一处,杜绝了半拉子、豆腐渣工程。
三、存在问题
水稻产业提升行动项目,是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增收的重大粮食攻关行动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经济效益,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田间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较慢,三个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全市其他15个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统一设计、招标,从而影响其进度。
二是种稻比较效益低。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虽然近几年粮价有所上涨,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得更快,种粮经济效益低,与种植其他作物相比,效益差距较大,群众不愿多种水稻。三是农业公共服务能力较弱。近几年来,通过水稻高产示范竞赛和高产示范户的活动,各类粮食生产合作社的统一服务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但是,由于生产主体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差,合作社服务范围不大,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许多技术只停留在示范方、示范户,没有真正普及到广大农户,技术到位率仍然偏低,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提高对水稻提升行动的认识。要增强实施水稻提升行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认识到水稻提升行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有效的手段。各有关部门和乡镇以及农业技术人员要经常深入村组农户田间地头,加强与农户联系,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开展培训服务指导工作,统筹兼顾,把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工作抓出实效。
二是构建水稻产业提升长效机制,创新水稻产业提升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工程建设、技术措施与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确保水稻产业提升高效运行,不断提高技术到位率、贡献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是实行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投入。继续实施大户(合作社)种植直补、良种补贴、统防统治、农机作业补贴、烘干机购置补贴、订购粮价外加价等扶持政策,并且加大资金补贴力度。
二○一一年十二月
第二篇:202_年XX市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工作总结
为把水稻品质调优、产量提高、产业做强,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5号文件和省政府18号文件精神,制定了“十一五”期间优质稻米发展规划,结合省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全面组织实施,成效显著。
一、实施成效
1、产量、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今年我市水稻生产,虽然遭遇了水稻高温热害和稻飞虱大发生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仍取得了较好收成,这得益于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实施,得益于广大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有方,措施得力,防控效果显著。据统计,全市501.12万亩水稻,平均单产488.2公斤,比上年452.2公斤增产7.93%,比全市前五年平均单产446.6公斤增产9.31%;总产48.9亿斤,比上年43.5亿斤增产12.31%。其中107.67万亩水稻高产核心示范区,通过省专家组实地测产验收,平均单产593.2公斤,比全市均产增加105.1公斤,部分地方创700公斤以上产量水平。如天长市33亩攻关田,通过国家粮食丰产工程专家组验收,现场实收称重亩产创761.4公斤新纪录。在产量提升的同时,品质也有所提高,全市种植以丰两优一号为主的优质品种面积达382.2万亩,占水稻面积的76%以上,较上年扩大了8个百分点。尤其是丰两优一号,今年发展到138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这让我们看到了品种优质和主导品种形成的希望。
2、种植效益有了明显增加。全市107.67万亩示范区平均单产593.2公斤,比非示范区增产105.1公斤。经测算,增产部分亩增收147元(按每公斤稻谷1.4元计算);订单加价部分增收30元(按每公斤稻谷加价0.06元计算);仅这两项项目区累计亩增收177元。如果再加上生产过程中的节本和龙头企业的二次结算返利,亩增收在200元左右。
3、产销衔接有了良好趋势。为解决种植与收购、加工“松散型”的问题,今年,我们在选用优质、高产新品种的基础上,积极推行订单生产,由大米加工企业(或中介组织)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按不同品种每斤加价3-6分钱收购。据统计,今年建成优质水稻产业化示范基地20万亩,其中基本达到“一个优质品种、一个龙头企业、一个专合组织、一片生产基地、一式订单合同”要求的核心示范区4万亩。市农委与南谯区农委、南谯区粮食局、金谯稻谷协会、绿一集团联合在黄圩乡建成万亩笑丰一号产业化示范基地,由企业与农户签订单,农户向企业交售订单稻谷,企业按订单收购的稻谷每斤给农业部门2厘钱作为技术服务费,农技人员从良种供应开始,直接服务到户、到田,农户手中有个服务手册,科技人员每去服务一次由农户签字,买粮时由企业收回。这种企业、农民、农技部门“三赢”的模式,有人把它归纳为“三角产业链”,这种模式得到了省政府、省农委领导的充分肯定,要求不断完善、示范推广。
4、品牌开发有了良好开端。由于水稻核心示范区推行优质品种订单生产,推广保优栽培技术,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大米加工企业有了优质粮源,在品牌开发上有了良好的开端。202_年,xx市金成米业的“金同牌”大米,在上海非常热销,许多市民拿着他们的米袋子在找购,导致上海大米经营企业纷纷派车来厂现钱拉货,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给我们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树立了信心,品种和品牌取得了良好的开端,这是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最令人振奋的两个结果。
5、提升行动有了良好氛围。主要表现:一是成立了领导组织。就水稻这个作物,省、市政府专门印发了文件,成立领导机构,在实施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市区主要领导同志经常深入核心示范区指导工作,积极参加水稻提升行动的有关活动。二是加强了部门协作。尤其是农、粮两家由过去种与收“松散型”的状况,逐渐走在一起,形成合力,共同开发优质稻米产业。三是锻炼了一批农技推广队伍。在实施过程中,农技人员有用武之地,改变了过去机关作风,深入田间地头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尤其是在今年稻飞虱的防控过程中,可以说在广播上能经常听到他们的声音,在电视上能经常看到他们的图像,所到之处深受农民欢迎。
二、主要做法
1、抓组织领导。为落实省、市有关工作部署,我市成立了水稻产业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各县市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技术指导组织,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开展工作。
2、抓产业规划。为加快我市稻米产业的发展,市政府以滁政办[202_]6号文件印发了《xx市“十一五”时期优质稻米产业发展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形成“一个优质品种、一个龙头企业、一片生产基地、一个专业合作组织、一个优质品牌”的稻米生产、加工、销售格局。到202_年,优质稻米产业化生产基地面积发展到200万亩,目标产量由现在的5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建成达到国标一级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20万亩以上,开发出2-3个知名大米品牌。
3、抓政策落实。为把中央1号文件、省委5号文件和省政府18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滁发〔202_〕3号文件,加大了生产基地的扶持力度。全市扶持生产基地20个,每个基地补助2万元;对成绩突出的农民专合组织,每个补助2.5万元;对获得省级龙头企业,每个补助10万元;对获得市级龙头企业,每个补助5万元;安排30万元推广农业主导品种和关键技术。同时,严格按照水稻良种补贴程序,落实水稻良种补助面积500多万亩。
4、抓技术服务。为提高我市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科技含量,各地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活动。南谯区实行了农技人员联系科技示范户制度,全区农技人员共联系206户示范户,采取定期上门指导的方式,把技术送到田头。天长市农委分别在电视和广播上开办了农业《致富金桥》和《农村大视野》两个专栏,开通了农技“110”和专家咨询两个服务热线,有力地促进了技术的推广应用。定远县除印发“明白纸”外,还组建了配方施肥公司、植保服务队、农机服务队等专业化服务组织,深受农民的欢迎。同时,市、县还建立了水稻“三情”点9个,积极开展苗情监测和病虫情调查,有针对性的及时指导农民田管。
5、抓基地建设。全市抓优质水稻高产核心示范区107.67万亩,其中产业化示范基地20万亩,能基本达到“一个优质品种、一个龙头企业、一个专合组织、一片生产基地、一式订单合同”要求的核心示范区4万亩。建立优新品种展示园处,其中市农委建立的“xx市优新水稻品种展示中心”,参试、参展品种达369个,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果。
6、抓协会组织。为提高稻米产业组织化程度,202_年3月10日,在滁召开了“xx市稻米协会”成立大会。xx市稻米协会,下设7个分会,会员以种植大户为主,同时,还吸收了从事水稻种植、管理、收购、加工、科技、推广以及种子经营等方方面面的代表入会,进一步整合了我市水稻产业生产与开发的力量,为今后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创造了良好环境。据统计,全市共成立稻米合作经济组织10个,发展会员15865名。
7、抓考评管理。为了把皖政办[202_]18号和滁政办[202_]6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市政府又制定了《xx市优质水稻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考评办法》,并以滁政办[202_]16号文件印发各地执行。对基地规模、品种品质、项目效益、产销衔接、组织管理等5个方面,实行百分制考评。对考评达标的县市区,由市政府通报表彰;对考评前三名的核心示范区建设单位进行奖励。
8、抓观摩推介。为加大水稻优新品种的宣传推介力度,全面展示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实施成效,8月31日,xx市农委、稻米协会联合召开了优质水稻品种观摩推介会。种子企业和大米加工企业代表、水稻种植大户、协会理事及有关单位领导等150多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田间看品种长势长相,室内品尝米饭和品种推介,使农业、粮食、科技、财政、种子、加工、种植大户等对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形成了统一的认识。据统计,全市举办现场观摩会261场次,参加人数近4万人。
9、抓测产验收。一方面按照省农委〔202_〕15号通知要求,积极配合省专家组对我市各县(市、区)的水稻核心示范区进行实地测产验收,并及时上报测产验收报告。一方面按照滁政办[202_]16文件要求,组织技术力量对今年各地建设的水稻产业化示范基地进行测产验收,为市政府开展表彰奖励提供依据。
10、抓品种筛选。202_年10月16日,由市农委、市粮食局联合主办,市稻米协会、市粮食行业协会承办的首届粮油精品展示交易暨第三届优质稻米评选会在滁隆重举行。一方面为市民展示、销售了我市优质大米和知名品牌;一方面评选出了丰两优1号、皖稻119、辐香优98、新两优6号、扬两优6号、淮两优3号、丰两优四号等7个优质籼稻和天协一号、ⅲ优98等2个优质粳稻作为我市今后水稻生产上的主推品种;丰两优香1号、嘉禾218作为示范种植品种。
三、今后思路
在工作思路上:今后我市稻米产业的开发,着力点应定位在:抓两头,带中间。产前抓种子,开展优质品种评选活动,就是想解决种子多、乱、杂问题。每2-3年举办一次,每次结果由政府发布,发布之后由部门推介,开展一系列的展示、推介、评选活动,逐步筛选出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高产主导品种。产后抓加工和品牌开发,开展优质大米展示展销活动,就是想让市民了解xx大米,促使加工企业建基地、签订单、改进加工工艺、开发知名品牌,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牵动能力。这样不仅能解决粮食部门的收购压力,而且能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益、开发出优质品牌,实现多赢。
在工作方式上:四个字内整、外联。内整:一是整合技术力量,共同抓点示范;二是整合加工资源,小船并大船,共创市场风险;三是整合大米品牌,努力打造几个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外联:加强与粮食部门联合,开展优质稻米的展示展销等活动;加强与科技部门联合,结合国家粮食科技增产工程项目,实施好水稻科技同时行动;加强与农财部门联合,结合黄淮海开发项目和小水利工程项目,改善和提高农田防御能力;加强与种子企业联合,开展优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展示、筛选等活动;加强与种植大户联系,开展科技帮扶活动;加强与加工企业联合,开展订单生产,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积极推行完善“三角产业链”的“三赢”模式,努力提升我市稻米产业水平,为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粮产区农民增收再做新贡献。
第三篇:水稻产业发展经验材料
水稻产业发展经验材料
近两年,绥滨县抢抓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的有利发展契机,把水稻生产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狠抓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增强科技支撑,壮大龙头企业,强力推进水稻产业发展。如今水稻成为我县占绝对优势的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01.2万亩,占县属耕地面积的70%,成功打造了“百万亩水稻基地县”,水稻面积、质量、产量和效益大幅度提升,水稻产业化经营格局已初步形成,水稻生产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已成为绥滨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水稻产业有如此大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项举措。
一、建立种植基地,打造百万亩水稻基地县。绥滨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份,县委、县政府通过对比较优势进行再挖掘、再认识、再定位,立足本地万分之一坡降大平原和毗邻两江水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重新审视和科学定位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以稻抗灾、以稻增粮、以稻富民”的发展理念,用两年的时间将所有适宜种植水稻的耕地实现全覆盖。在202_年新增水田面积30万亩、粮食产量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翻一番的基础上,绥滨县自加压力,攻坚克难,再接再厉,乘势而上,提出举全县之力再新增30万亩水田,实现 “百万亩,十亿斤”-1-的工作目标。为扩大基地面积,我县成立了水田开发专项推进小组,对各项工作实施目标管理,采取了四大班子齐上阵,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驻户的工作机制,并实施“白加黑”、“5+2”的工作方式全力推进。通过整合各方面项目和资金,形成了“各炒一盘菜、凑成一桌席”的良性发展机制,两年共投入资金2亿元。制定出台了打水田井补助、建育秧大棚补助、新增面积奖励、每亩水田提供600元延期贷款等一系列水田开发优惠政策,激发了农民“旱改水”的主动性。通过两年的努力,全县水稻面积在202_年40万亩基础上,增加到现在的101.2万亩,占县属耕地面积的70%(160万亩),使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成功打造了“百万亩水稻基地县”。
二、改善生产条件,加大扶持力度。坚持“农业项目围绕水田开发转”的原则,将农业、农机、水利、农业开发、扶贫开发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投入,集中建设,形成了“各炒一盘菜,凑成一桌席”支持水稻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尤其是在县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县政府使出浑身解数、倾囊而出,出资1亿多元,相当于一年的地方财政收入,用于水田开发建设。通过银行贷一些、项目投一些、财政出一些、农民自筹一些等方式,为水稻生产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撑,确保了水稻产业化发展必要的防洪排涝、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土地整治、林带绿化、耕作机械、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配套到位。为了确保水田的灌排需要,今年绥滨县制定了《202_年灌排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投入5700万元用于实施灌排能力建设工程。改造扩建灌溉干、支渠60条,增加灌溉面积3万亩,计划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实现江灌稻50万亩,大幅提升水稻产业效益;建设排水渠道109条,全面提升排水能力,解决水田发展的后顾之忧,全力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良田。同时,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增加补贴资金600万元,更新水田大型农用机械1100多台,争取投资1000万元实施大型水田农机作业合作社项目,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三是强化科技引导,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针对新发展水田面积大而新手较多的现状,组织开展专门的水稻生产实用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免费培训,强化科技支撑,引导水稻产业化经营合作社和种田大户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加工增值率,促进增产增收、节能减排。为了加快水稻适用科技的推广步伐,围绕“三小变三大”水田标准化生产模式,突出打造11处万亩水稻标准化科技示范区,实现“田方林网路水泥,渠直沟通电拉齐;绿色稻鱼标准化,规模经营增效益”的建设目标,使之成为永久性保护、永续性利用的水稻产业化样板。通过建设科技示范区,实施标准
化建设,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促进水稻产业种植水平的全面提档升级。如今,绥滨农民种的水稻品种一年比一年好,产量一年比一年高,生活更是一年比一年好。四是鼓励规模种植,推进产业化经营。为推进水稻产业发展,提高水稻生产效益,尽快改变现有百万亩水稻面积分散在1万多农户手中种植的传统农业格局,努力打造好水稻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平台,绥滨县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条件、有标准的统一、成片流转,努力确保水稻产业化基地建设的永久性和流出土地农民经济收益的稳定性。如今百万亩水田基本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全县150亩以上水稻种植规模经营户达到1300多户,面积20万亩,300亩以上规模经营户1000余户,面积达到30万亩,500亩以上600多户,面积30万亩。
五是龙头、合作社带动,与农民结成紧密利益整体。为促进水稻产业化经营,在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打造水稻产业品牌等方面,绥滨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全县上规模的粮食加工企业有崧阳米业、宏和米业、永强米业3家。在农业部门的积极引导下,“市场引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生产格局初步形成。如万源米业,在忠仁镇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10万亩,实行订单生产,有效推进了水稻产业化经营,提高了
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同时,鼓励水稻种植大户组建合作组织,提升米业品牌。合作社一方面组织专业户进行生产交流和技术帮助,另一方面成立米业公司,统一品种、技术,统一收储、加工,统一包装、品牌,实行产销对接,打造绥滨优质大米品牌,提高稻米附加值。
绥滨县通过发展水稻产业,不仅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发展,加快了现代农业建设步伐,而且也凸显了多重效益,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是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通过算账对比,1垧地水稻的收入相当于2垧地玉米的收入,相当于3垧地大豆的收入。今年绥滨县水稻总面积达到101.2万亩,水稻产量将突破10亿斤,按去年的价格计算,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将达到8200元,种植水稻的效益之大,农民增收的步伐之快显而易见,不言而喻。二是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今年,全县实施土地规模经营的面积突破百万亩,其中仅水田实施集中连片开发的面积就达40多万亩。通过水田开发加快了土地规模经营步伐,提高了农业机械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促进了分工分业,流转土地的农民可以从事农业精细化种植、务工创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三是促进了三次产业的全面发展。由于水田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外地客商纷纷来到绥滨县洽谈投资,崧阳米业、宏和米业、永强米业等诸多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落户绥滨,加快了产业化的经营步伐。通过实施规模经营,大量农民离土离乡,对全县第三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带动了餐饮、服务、流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仅去年一年城镇新增人口就达1.4万人,全县一年开发的20多万平方米住宅楼有1/5是农民购买的。可以说,通过发展水稻产业,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呈现出了农业兴、百业旺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绥滨县打造百万亩水稻基地县,发展水稻产业的思路是正确的,符合县情,符合民意,符合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第四篇:现代农业水稻项目专题
建设高标准农田 发展现代农业
三台是四川丘区农业大县,耕地面积119万亩,农业人口128万,主要农产品总量大,粮食72万吨,油料11万吨。但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比较差,一是保灌面积不大,占总耕地53.16%。二是中低产田土面积大,占总耕地48.59%。所以种植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差。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增产能力,生产效益,我县近几年大力推进高标农田建设,特别是通过现代农业水稻项目实施,成片建成万亩高标准农田,促进了项目区粮油产业快速发展,规模生产快速发展,农机化作业快速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项目建设规模大 质量高
202_年我县在石安镇、高堰乡实施2169.48万元现代农业水稻项目中,为了实现项目受益面积最大化,项目区排灌、农机作业、太阳能杀虫灯等功能设施配套化,县委、县政府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整合小农水项目、千亿斤粮食项目、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项目投资累计4920万元,在项目区,完成田型调整10078亩。新建田间作业道29.511km,完成田间渠系工程31.414km。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2000亩,新增节水能力52.31万立方,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6.24万公斤,油菜籽2.7万公斤。项目区基本实现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成方连片、土地平整、道路联网、渠系配套”,满足农机作业需要。项目实施中,农业局编制印发项目实施管理办法,明确建设质量标准,派出技术人员驻村指导,村上组建质量监督小组按高标准跟踪监督,总结出田(土)型调整的方法:小改大—每块田(土)要达3亩以上;弯取直—小弯取直,大弯随弯;坡改梯—坡田改成梯田,便于机械作业,田型调整后,项目区内全部实现田土大块,平整度达标,耕作层深厚。
农业产业发展快
效益好
项目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同步,在制定项目方案的同时落实产业发展,根据项目区不同区域特点,202_小春在项目区石安、高堰分别建4000亩“双低”油菜、5000亩高芥酸油菜生产基地,神农粮油、西普化工二家企业订单生产,加价收购,实行专用品种、连片种植,仅此今年油菜种植户亩平增加收入36元,专用油菜已成为项目区的特色产业。202_年大春在项目区建设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引进推广川优6203优质稻6000亩,集中连片种植,实行订单生产,企业加价收购,提高农户种植效益。
规模化、机械化实现同步推进
由于项目区生产条件的改善,今年大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石安开展水稻代耕、代种,生产全程托管式服务,托管水稻全部实行机耕、机播、集中育秧、机插、机防、机收。高堰乡、石安镇专合社流转土地579亩,石安镇永泉村种植大户租赁耕地100亩,进行规模种植,同时带动全镇发展粮油规模种植大户18户,迅速形成了发展规模化生产的势头。大兴农机专业合作社进驻石安,今年全面展开了项目区小麦、油菜机收,不仅大幅度降低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成本,而且通过秸秆粉碎还田,改良了土壤,培肥了地力,解决了秸秆焚烧的污染。
为了确保现代农业水稻项目实施,实现规模大、进度快、质量高、效益好的目标,在项目建设中,我们坚持以统筹规划为前提、助推产业为目标、群众满意为标准,创新理念和思路,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了注重前瞻性,充分考虑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切实提高规划质量。坚持注重可行性,开门搞规划,把规划原原本本地交给基层干部群众,充分听取合理建议,为规划编制提供广泛的民意支撑。坚持注重整体性。按照“集中投入、分期实施、连片建设”的原则,整体推进,力争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二是强化组织领导。按照“政府统筹、上下联动、部门配合”的模式,加强领导,明确任务,细化责任。三是强化技术指导。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实施细则。县农业局抽调技术骨干到项目村驻点,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工程质量监管、督促工程进度。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制定项目验收办法、验收标准,严格验收程序,确保程序不缩水、环节不走样。四是强化资金监管。按照“民办公助,先建后补”要求,进一步规范项目资金管理。一是全面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确保专帐核算、专款专用。二是统一财政资金补助标准及补助资金使用范围,统一竣工验收程序,三是是对各项目村建设内容、财政补助资金使用及投劳折资等账务管理情况进行公示公告,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五是强化项目整合。在全额落实县财政配套资金500万元的基础上,我县以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建设为平台,积极整合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土地治理项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202_年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等项目资金4920万元,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监督、统一验收、分类实施”的原则,集中打捆投向项目区建设,为项目建设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六是强化群众参与。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无论是在项目规划还是项目实施中,让群众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自己管,真正成为项目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为确保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工程持续有效利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管护的原则”,对项目资金形成的资产。明晰产权,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努力探索项目资金形成的资产与农户利益紧密联结的管护新模式。一是对渠系工程的产权,明确归村级用水户协会所有,作为建后管护的主体,依法享有工程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和收益权。项目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和用水户协会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定期开展检查评比,并与目标考核相挂钩。二是对田型调整形成的资产,按承包面积量化到收益农户,其产权归农户所有。按照农田管护标准,全权负责农田的日常管护工作。三是对田间作业道路所形成的资产,归村民委员会所有,并按各村民小组区域内的已建田间作业道长度,将其资产细化到各村民小组,全权负责项目区田间作业道路日常维修养护工作。
通过现代农业水稻项目实施,使整个项目区新增灌溉改善灌溉面积1200亩,新增节水能力52.31万立方米,将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6.24万公斤,油菜籽2.7万公斤。新增种植业产值3666.08万元。
现代农业水稻项目为我县在石安、高堰、塔山建设的高标准农田,有力推动了项目区10万亩粮油基地建设,推进了产业发展,推动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形成,大大加快了我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
第五篇:202_年水稻提升总结
202_年水稻产业提升行动 核心示范区建设项目工作总结
来安县农业委员会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省、市农委关于做好202_年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文件精神,坚持以推进“百亿粮仓”建设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强化推行“五统一”为工作重点,加速水稻品种调优步伐,加快高产配套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强力推进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主要成效
1、稻谷产量进一步增长。今年我县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继续安排在南部圩区的大英、水口、三城、汊河四乡镇及区内汪波荡、河西圩两个国营农场。实施面积20万亩。虽然在水稻生产中后期受到长期低温寡照、台风以及病虫害等多种灾害影响,但由于技术到位,措施有力,仍取得较好收成。据县科技局、农技推广中心组织测产调查:项目区水稻平均亩产585公斤,比非项目区510公斤亩增75公斤,增产幅度为14.7%,比前三年全县平均单产479公斤,增长22.1%。其中县、乡镇主抓的5个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达685公斤。如县农委在水口镇渡口村建立的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品种新两优6380和Y两优一号,经市农委专家组测产,平均亩产高达708公斤;汊河镇董青村3000 亩“两优0293”展示片平均亩产712公斤;大英镇五岔村202_亩“两优6326”示范片,平均亩产662公斤。
2、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今年我县项目区确定选用的主导品种共有14个,比过去精减40多个。在省水稻产业提升行动良种良法配套资金扶持下,县组织统一供种23.4万公斤,可栽插面积21多万亩,项目区主导品种实际种植面积比例达90%以上,从根本上解决了种子多、乱、杂问题。项目区水稻品种优质率达100%。
3、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项目区全面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旱育稀植、轻简栽培、机械作业、化学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集成推广,技术入户率平均在90%以上,进一步提高了我县水稻栽培水平和经济效益。尤其是推行稻曲病和穗颈瘟统防统治,实施面积5万亩,带动周边防治20万亩,行动快速,适期高效,对战胜自然灾害,控制“两病”流行,夺取水稻高产,发挥了很大作用。
4、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项目区以金弘安米业等加工企业为龙头,组织订单生产,今年共落实水稻订单面积16.8万亩,占项目区水稻种植面积80.4%,订单价平均高于市场价0.1元/公斤。增产和加价出售,共使项目区农民种稻亩收入提高140多元,项目区合计增收28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30元。
二、主要措施
1、组织领导到位。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是省政府组织的 一项重大科技项目,是强化良种良法综合配套技术推广,提升稻米产业水平的重要措施,同时又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工程,工作任务繁重。省文件下达后,县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安排部署,并成立了水稻产业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农委、财政局、粮食局、科技局和示范区乡镇负责人为成员,同时成立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技术指导组。核心示范区乡镇的分管农业领导和农技站长分别任本乡镇示范基地的行政和技术负责人。项目区乡镇和国营农场都制定严格的工作考核措施,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确保项目实施取得明显成效。
2、示范引导到位。围绕水稻良种良法集成推广,我委积极增加科技投入,广泛开展试验示范和组织高产创建攻关。县农技部门集中力量在水口镇渡口村抓一个万亩攻关片,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在今年遭受长期低温寡照,多种病虫害并发的情况下,经田间测产,平均单产仍达708公斤。同时在粮食加工企业、供种企业配合参与下,在三城、汊河、大英等项目乡镇各抓1_2个千亩以上规模的高产创建示范片,项目区示范总面积达3.6万亩。这些攻关片都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播期、统一栽培技术、统一病虫防治、统一销售。每个攻关片都有行政领导挂帅,有技术人员驻点,有农业企业参与,有技术实施方案,有苗情观察档案,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另外在农科所安排一处有23个水稻新品种参试的水稻引种区试,在大英镇广洋村花桥组安排21个新品种近100亩水稻新品种展示区。县农委领导对示范片和试验示范项目十分重视。由农委统一安排,免费提供农药1300公斤,肥料30吨,机动喷雾器40台,以及统防统治人工费用等。在水稻成熟期,县农委组织全县农技人员、种子经销户、加工企业进行现场观摩鉴定,筛选确定下水稻主推品种。
3、品种择优到位。选好主导品种既是落实示范区统一供种的前提,也是实现示范区建设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关键。我县根据省农委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品种推介文件精神,于二月中旬,专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走村串户,调查了解水稻品种使用现状和今年农民种植意向。并在充分征求加工企业和种子经营公司意见基础上,组织专家组会审。严格按照品种合法性,综合抗性,安全性,品质和丰产性,农民接受的广泛性以及种源条件等进行反复筛选把关,最终确定Y两优一号、两优0293、丰两优香一号、新两优6号、丰两优4号、两优6326等14个品种为我县202_年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主导品种。主导品种确定后,县农委随即和供种企业签订统一供种协议书和种子质量承诺书,进一步明确种子质量、价格、种源、售种专用发票使用等具体要求,确保统一供种任务的完成。今年这些品种田间长势普遍较好,无一例种子质量投诉,农户普遍反映统一供种既省钱、又省心,保险又增收。
4、技术措施到位。根据省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和我县实际情况。核心示范区大力推广以高产配套关键技术集成推广。县制定优质水稻高产保优栽培技术规程,项目区统一实行宽行窄株栽植,确保每亩1.5万基本苗,改变了稀植、大方棵习惯。示范推广轻简栽培,直播粳稻0.5万亩和机械育插秧5万亩,较好解决了种粮大户劳动力不足插秧难的问题,并每亩节本增收80元。针对稻曲病、穗颈瘟逐年加重发生情况,项目区强力推进统防统治,县农委为项目区农技站配备160台机动喷雾器,组建植保专业队6个,明显提高了防治效率和防治效果,基本控制了“两病”流行。为提高施肥技术,县土肥站在项目区采集并分析土样、植样920个,分析1.1万项次,安排3414肥效试验16个,制作耕地土壤养分图、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分区图、印制施肥建议卡、年画、挂图等技术资料5.2万份,推广应用水稻专用配方肥6000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8万亩。
为加快水稻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科技宣传、科技培训、试验、示范等工作。共办培训班28多期,受训6500多人,组织28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联系32个种粮大户,为他们免费提供全程技术服务。组织编印发放技术实施方案等资料3.6万多份。发布《病虫情报》、《来安农技推广》,等简报13期,4000份。在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和农时关键季节,利用中国移动手机短信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农情信息8期,220条。安排新品种对比试验 3个,展示片6个,面积500亩。建立“三情”监测点3个。从而使示范区关键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达90%以上。
5、补贴落实到位。一是规范补贴资金操作方式。县农委统一印制《来安县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良种销售专用票据》、并在示范区统一设立“来安县水稻产业提升行动良种直销点共48个。农民购主导品种一律出具专用票据,并不准强迫农民选购品种。供种结束后,农委凭发票凭据登记造册,“一卡通”发放补贴,确保补贴资金直接补到良种上,不购主导品种不得补贴。二是加强供种质量、种源、价格管理,确保种子质优价廉,让利于民。县农业执法大队于3月初对各供种企业经销的主导品种,逐一进行抽检化验,共抽取12个批次36个样品,代表种子数量30万斤(占示范区总供种量75%)。通过对所抽取样品的净度、水分和发芽率三项指标室内检验所供品种的质量均合格,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三是加强督查,保障实施。县农委加强对示范区农资市场执法检查力度,跟踪监管。严禁高毒高残农药销售,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坑农害农行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