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耕种文化 共建乐和 新农村文化强镇建设纪实
耕种文化 共建乐和 新农村文化强镇建设纪实
——田坝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案例材料
为打造亮丽田坝,建设乐和家园,凸显文化亮点,近年来,田坝镇党委政府坚持经济文化统筹协调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构建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加快了 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步伐。
田坝在文化建设工作中,有着自己的特色。202_年获“民间故事之乡”荣誉称号;202_年,获县“示范综合文化站”荣誉称号。该镇的主要做法梳理如下:
一.高度重视 理清思路 “两手齐抓”有保障
在具体工作中,该镇党政一把手坚持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两手抓,成立了宣传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宣传文化工作计划目标,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文化站长天天抓。一是把文化工作列入了全镇“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镇党委、政府的考核目标,每年都作为政府对各村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写入考评责任状;二是文化事业经费全部落实,把文化活动经费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确保了文化事业经费与镇财政收入同步增长;三是文化服务中心人员编制和经费得到保证,现有编制2人,每年经费投入10万元左右,有专门的活动场所和办公场所。
二、加大投入,广建阵地,“三看一听”有场地
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和载体。田坝镇在县委宣传部、文体广新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投资百多万元,建成2个标准化的塑胶灯光篮球场和1个标准化网球场。目前,该镇综合文化站健身设备安装齐全,健身活动可用面积达到2800多平方米,站内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教室、文体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大众棋牌室、广播中心机房、老年大学办公室、文体协会办公室等功能齐全,室内室外宣传橱窗图文并茂。镇综合文化站总建筑面积3800多平方米,其中:图书阅览室面积58平方米,藏书3000册,可以同时容纳30多人阅览,并设专职图书管理员,每天8小时对外开放,极大地方便机关干部及群众查阅相关资料;棋牌室活动面积200多平方米,其它活动室面积360平方米,充分展现了我镇文化发展的良好形象。同时,镇辖16个村,也都实现了“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正在普及,有效地促进了各项文化事业的大力发展,推动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各项文化事业的积极性。
三、主抓队伍,力促活动,“吹拉弹唱”有生气
田坝镇始终把抓文艺队伍、搞群众活动作为繁荣文化事业的关键。该镇以文化站为主体,机关、部门、企业为骨干,社区和村为依托,社会文化爱好者为补充的队伍体系,组建了腰鼓队、太极拳、木兰拳、坝坝舞、篮球队、乒乓球、羽毛球、象棋、跳棋、连箫、龙船、狮舞、唢呐、民间技艺、老年活动等10多个文体队伍,发展文体协会会员300余人,其中退休职工130多人,全镇基本形成小型文体活动经常抓、阵地活动天天有、节庆活动常年搞的文体氛围。
如此多的文体队伍,为了鼓励和检查活动的开展情况,文化站制定了年度活动计划,并以文件形式发送至各队负责人,每月抽出三支队伍各自组建四个小组进行集中表演或比赛,评出优胜优秀奖。自202_年至今,每逢“七一”、“十一”、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都举行了大型文艺演出,每场演出都吸引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近三千人观看。走出了一条“党委政府牵头、文化站组织、相关单位参与、干部群众同乐”的文化活动新路子。另外,该镇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与帮乡扶贫单位审计局、统计局、司法局及邻近的沙坨、尖山、中岗等各边界乡镇开展文体交流活动,并积极组队参加县上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202_年10月,组队参加“云巫奉”边贸乡镇篮球运动会,获得“优秀组织奖”;202_年5月,该镇木兰拳队在巫溪县首届木兰拳运动会暨渝陕周边片区木兰拳邀请赛中获优秀奖。自塑胶篮球场建起之后,民众自发的及乡镇组织的篮球比赛不计其数,几乎每天能看到活跃在篮球场上的社会群众。
四、强化管理,完善制度,设备设施有归口
田坝镇综合文化站先后制定了《健身广场使用管理制度》、《电子阅览室读者规则》、《图书借阅管理制度》、《农家书屋管理制度》、《老年活动规章制度》、《田坝镇文体器材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10余项。宣传委员认真履职,文化站长管理到位,既有规章制度又有活动计划和记录,真正做到了管理制度强管理、文化阵地抓文化。
五、打造品牌,创新方法,“田坝模式”有奔头
按照“免费开放,服务群众”的原则,田坝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规划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公益文化事业重点项目,努力打造“民间故事之乡”这一特色项目。(建议在怎样打造故事之乡上作一些具体阐述,不然会显得很空)
如今的田坝,参加活动的人多了,打牌赌博的人少了;邻里和睦的多了,搬弄是非的少了;友爱互助的多了,只讲索取的少了。群众的文化热情越来越高,文化生活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乐和文明的新景象。该镇社区居民刘守国曾因沉迷于麻将,夫妻吵吵嚷嚷,不得安宁,随着田坝镇综合文化站各类设施的完善,在同伴的带领下练练拳、下下棋、跳跳舞、看看书,文化生活丰富了,身体更好了、家庭生活也更和睦了,这样的事例在田坝举不胜举。在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让先进文化走进农村、让广大农村盛吹文明之风,是又好又快推进新农
村建设的重要法宝;在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已深刻认识到,文化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因子。田坝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正由序幕进入高潮。今日田坝,美丽富饶,和谐文明;今日田坝,文化繁荣,蒸蒸日上。所以我们坚信,田坝这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乡镇,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文化事业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谱写文化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第二篇:文化强镇创建
关于创建“浙江省文化强镇”的有关事项
根据省文化厅关于开展“浙江省文化强镇”创建评选活动的通知精神,现将有关事项通报如下:
一、创建评选范围:符合条件的乡镇
二、创建评选标准:
1、重视文化建设;
2、设施设备齐全;
3、活动丰富经常;
4、注重遗产保护;
5、队伍稳定活跃;
6、文化市场繁荣有序;
7、管理科学规范
三、名额分配
今年全省计划创建评选“浙江省文化强镇”30个。原则上各县(市、区)只能申报1个。
四、申报要求
1、申报时间:按标准填写申报材料,经县级文化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于8月31日前报省文化厅。
2、材料要求:(1)创建单位申报表、工作总结,一式两份;(2)照片等其他证明材料,一式一份。申报“浙江省文化强镇”的,还需提供反映当地文化建设情况的光盘;(3)申报材料准确、翔实、完整。
五、有关准备工作
1、七方面的创建评选要求有原始记录、照片、清单、情况说明,汇编成册。
2、做一张反映全镇文化建设情况的光盘
3、相关硬件设施的增配
六、人员及经费安排
1、陈文娟总牵头负责,具体由宣传社事办线内部调剂。陈平儿、孙莹为责任人,负责落实这项工作。
2、光盘制作需经费8000元。
3、购买图书1000册,需15000元。
七、其他
“浙江省文化强镇”创建评选是全省首次,我镇作为绍兴县唯一一个参加创建的乡镇,如果创建成功,县对镇岗位责任制能加0.5分,县奖励10万元,省奖励8万元,共计18万元。
第三篇:乐和家园与“新农村”建设
我看“乐和乡村”与“新农村”建设
中共巫溪县委群众工作部 陈志强
日前,笔者在“新华网”看到一则题为《浙江永康:如此建设“新农村”》的新闻,新闻中提到浙江永康市的荆山夏村“不顾村民们反对,拆迁旧屋占用良田,统一建造村民别墅工程。首批已封顶但尚未完工的100多幢别墅,因存在质量问题成了烂尾楼,村民怨声载道”,还有该村只有“1700多人,却建了202_多座公墓,而且这些公墓建成才两年多,已经是断的断,裂的裂,存在严重质量问题”。
看到这则新闻,笔者只有两种感受一是“冷笑”,一是“痛心”——“冷笑”的是一个村人口才“1700多人,却建了202_多座公墓”,如果带点“迷信”的眼光的来看,这还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邪恶诅咒”;“痛心”的是目前新农村建设的迷失,党为我们指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愿景,却让他们把新农村建成这样,完全是一群“败家的玩意”。
结合到目前正在全县范围内展开的“乐和家园”建设,引发了笔者的深思:新农村建设“迷失”了,到底迷失在哪里?“乐和乡村”和“新农村”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怎样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迷失”了,迷失在走进了误区,渗入了杂志,沦为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真正的新农村建设应该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法制建设统筹推进的一项系统工程,但是目前大多数地方的新农村建设都只重视经济建设,甚至于只重视新居建设,而忽视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法制建设,因为新居建设速度更快,更容易出形象、出政绩,有更多的“油水”可捞。
笔者看来,目前巫溪县正在搞的“乐和乡村”建设就是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一种纠正,是对新农村建设的补充和发展——乐和治理,以“公”为基础,用“共”的机制、“和”的力量,化解社会矛盾,让群众参与到决策中,最终要形成的就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多方共同组成基层民主治理格局;乐和生计,就是要“生产发展”,用共治带动共富,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乐和人居,以乡村聚落为基础,建设具有本地鲜明特色的房屋民居,加强环境整治,进行乡村绿化,达到“村容整洁”的标准;乐和礼义,是要加强对村民进行传统文化、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和谐邻里,文明乡风的目的;乐和养生,要以医保为基础形成全民保健强身和自主互助的健康管理体系,也属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建设方面的内容。
但是,“乐和乡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还是有区别的,最大的区别是两者的侧重点的问题:新农村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重心还是落在“经济建设”;而“乐和乡村”建设重点在加强新时期下的群众工作,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填补新农村建设中被遗忘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法制建设,最终实现“个群和谐、义利和谐、物我和谐、心智和谐、身心和谐”的目标。
第四篇:二、建设文化强省
1、请结合实际谈谈,在当前建设文化强省的语境下,在当今广东经济、社会面临新一阶段发展机遇的转型时期,我们需要怎样的“广东精神”?它与我们以往多有论述的岭南文化精神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又应当怎样践行新时代的“广东精神”?
答:(1)结合我们广东的实际情况,在当前建设文化强省的语境下,在当今广东经济、社会面临新一阶段发展机遇的转型时期,我们需要大力宣传和实践“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厚于德”是指”侧重于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广东精神的来源和基础;“诚于信”侧重于对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市场经济伦理的融合和坚守,是广东精神的时代要求;“敏于行”侧重于对敏行、敢为、实干的当代广东鲜明特色精神的彰显,是广东精神不断发展并永葆生机的内在动力。“厚于德”是指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甘于奉献,它既是一种美德也代表了广东人民的追求。“诚于信”是一种做事的原则,实际上就是要做到真诚、友信。“敏于行”是一种行事的风格,“敏于行”是指不空谈,务实、不张扬,很敏锐地知道世界发展的趋势,敢于先行一步。(2)“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提法既体现了广东特色,与我们以往多次论述的岭南文化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岭南文化历来倡导尚德、乐善、好施,造就了广东人宽厚的精神品格;广东在对内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形成了讲诚信、重契约的历史传统;广东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敢想敢干,具有敏于行的行为特征。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广东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的现象,时代呼唤整体 道德水平的提高;广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下一步培育诚信意识、契约精 神;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过程中,也将遇到各种困难,只有善于把握发展机遇,敢想会干,才能化解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广东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精神支撑。所以说广东精神体现了广东特色,与岭南文化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我个人认为,要践行新时代的“广东精神”,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①我们要清楚践行新时期广东精神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广东精神是一种道德追求,是一种精神信仰,也是一种道德力量,它是不分群体,不分阶层的,在广东生活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践行广东精神。因为一个人生活的环境跟当地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社会氛围是息息相关的,每一个人都要在其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样整个社会向善的风气才能弘扬起来。当然,党政领导干部在践行广东精神方面更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起到践行广东精神的榜样力量。②践行新时期“广东精神”需重视榜样的力量实践广东精神需要全体广东人的努力,我觉得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要明确实践“广东精神”的具体要求;树立实践“广东精神”的先进典型,通过榜样 的力量培养广东人践行“广东精神”的自觉; 将“广东精神”转化为具体的道德 规范、行为准则。比如以推进广东志愿服务开展及创新来践行新时期“广东精神”。志愿者,在践行广东精神的过程中他也是个非常重要的主体。志愿服务、志愿者精神是一 种新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基于德、立于信、践于行”的。志愿者的这种行为是基于德的,因为它是利他的,同时也立于信,大家找到志同道合者共同来服 务社会,而且他们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付诸实践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志愿者 服务跟我们所倡导的广东精神是相符的,可以成为我们践行广东精神的一个重要 的方式。再比如,让“广东精神”走进课堂,让广大学生明白“广东精神”的基本内 涵与实践要求;其次,要让广大学生认同“广东精神”,将“广东精神”作为自己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再次,要让广大学生将“广东精神”落实到行动上,将“广东精神”转化为创业干事的具体实践。③践行新时期“广东精神”人人有责。开展广东精神的活动当中一定要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干实事、求实效,真正使广东精神在全省人民群众中落地、生根、发芽,让广东精神之花处处盛开。一方面,我们要有实践“广东精神”的文化自觉,明确实践“广东精神”的重要 性和实践“广东精神”的途径。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有实践“广东精神”的文化自信,相信通过践行“广东精神”能化解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彰显“广东精神”的魅力,有了这样一种文化自信,就能够把广东精神的精神品格转化为发展的动力。作为一个公民,生活在广东,我们要认同、理解和践行广东精神。从小事做起,贯穿于具体工作的细小环节,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培养家 园意识”,我也希望广东人和来到广东工作生活的新广东人能够真诚地融入到广东的大家庭里,来宣传和践行新时期广东精神。作为教师,实践“广东精神”,最重要的是在教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体现“广东精神”的要求,各项工作都做到“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比如,以厚德的精神关爱学生,行为示范,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表率的作用,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以诚信的品格从事研究,不浮躁、不造假;以敏行的品 格从事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多思考、多创新。建设文化强省 打造“广东精神”。汪洋要求认真反思“小悦悦事件” 努力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大文化强省建设力度。着重突出提炼打造“广东精神”、推进文化民生工作、做大做强广东文化产业、擦亮叫响广东文化品牌等方面工作。针对最近我省发生的“小悦悦事件”,汪洋在常委会上要求进行认真的反思,结合贯彻全会精神,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努力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
第五篇:广东文化强省建设
1、请结合实际谈谈,在当前建设文化强省的语境下,在当今广东经济、社会面临新一阶段发展机遇的转型时期,我们需要怎样的“广东精神”?它与我们以往多有论述的岭南文化精神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又应当怎样践行新时代的“广东精神”?
答:汪洋书记提出要提炼新时期“广东精神”后,全省上下掀起了一股讨论广东精神的热潮。务实、开放、包容„„这些几乎已经成为广东符号与广东印象的标签,再次成为南粤大地的热词。
毋庸置疑,时下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广东都将处于攻坚时代——转型升级需要攻坚、社会服务创新需要攻坚、深入改革需要攻坚„„此时的广东,未来广东,尽管已经22年勇夺全国经济总量冠军,并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但广东丝毫松懈不得、骄傲不得。回首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工作取得的骄人成就,将来的路,我们更需要提炼出广东精神,加以弘扬,以实现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与建设幸福广东的全面胜利。结合新时期、新背景,我们需要弘扬怎样的广东精神?
务实。广东人历来以务实而著称,但由于近年来兄弟省份、兄弟省份的城市与广东及广东各城市的发展差距进一步缩短,也让不少广东民众、广东的领导干部沾染了浮夸的习气。害怕被超越、害怕被换位;因此不惜不切实际地推工程、上项目。甚至一些地方领导为了任期内能交出高分的成绩单,寅吃卯粮、涸泽而渔,表面上数据风光,实际上却为地方科学发展埋下定时炸弹。因此,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广东要沉住气,说到底要秉持务实的优良传统。现阶段来看,把转型升级的工作做好办实,就是最大的务实。转型升级,也许短期的经济增长率会不好看;但最终的受益者始终是老百姓。只有经济增长的质量上去了,那么老百姓才能分享更多的蛋糕。因此,务实,就是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不搞浮夸风、不搞“短平快”、不为一时的脸面。切实将转型升级工作做好,离不开务实的态度与理念。
开拓。广东今天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开拓”的意识。在国内内需市场潜力巨大与经济全球化加快的大背景下,广东需要继续当好拓荒牛。广货长年出口旺盛,为广东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强心剂。但在传统的贸易伙伴出现经济、消费疲软之际,广东该如何寻求新的发展极?瞄准国内腹地、瞄准新兴市场。在汪洋等省领导的推介下,广货近来大力挺进中西部、东盟等新兴市场。广货在国内攻城掠地,已经成为广东开拓意识、开拓精神的新时代范例。然而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广货在开拓市场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东盟市场等国外新兴市场。我们的省领导有开拓意识不行,也要广东商人、广东民众弘扬开拓精神,积极迈出“家门”的步伐。
敢为。广东敢为天下先,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然而也要看到由于广东经济的长期领先,无论是改革的魄力与勇气方面,都出现了懈怠、削减的迹象。这对颇需改革攻关的广东来说,是极其不利的。愈是到关键时刻,愈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否则就容易被追兵“弯道超车”。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广东不先行先试,那么江苏、浙江就走在前头了。改革是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倘若广东不敢改革、不轻易改革;那么就难免会丧失经济发展水平乃至经济总量的领先地位。因此,全省上下要弘扬“敢为”的精神,鼓励、提倡敢于尝试、敢于改革,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只要不与科学发展的大方向背道而驰,要接受、原谅试错、改错。
致远。也许我们现在做的事情,短期收获不到什么实实在在的效果,甚至现在还会招徕批评、责骂、否定不断。但是只要是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建设幸福广东,就要有不怕暂时挨骂、不惧暂时被批的勇气与理念。功不在当代、功不在近期;但却是利于广东的后世子孙的。因此,要弘扬致远的精神,为当下考虑的同时,更要为将来考虑、为子孙考虑。建设幸福广东、低碳广东、法治广东„„都是“利在千秋”的重要战略部署,也许五年十年内收效不那么明显;但只要持之以恒、坚定不移,那么将来的广东人一定感谢我们现在所做的。
自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最大的省情。尽管经济欠发达的非珠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形势渐入佳境,已经显现突出的后发优势。但还是有不少欠发达地区的领导干部、民众埋怨这、埋怨那,怪国家、省没给足够的政策、没给足够的资金、没给足够项目。内因是个人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对于城市也一样。广东已经进入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一方面既要省和发达地区加大支持、扶持力度,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欠发达地区牢牢把握机遇,加强自身软实力建设,为迎接新一轮大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对待后发地区而言如此,先发地区亦然。部分先发地区总是盯着优惠政策不放,已有“特”,想更“特”。步入优惠政策才能发展的误区,是危险的,也是不可靠的。全国上下这么多省份、这么多城市,谁不想多些优惠、多些政策?国家能给多少?倒不如好好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做到自强不息、自我突破,而不是动不动要省出面、国家点头。自己的功夫还没下足,就老是依赖外部力量推一把,这也是不大现实的。
广东,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起点、新使命、新任务,这需要用好我们的传家宝——广东精神。只要弘扬好广东精神,那么辉煌永远属于广东、广东人民。
这种“广东精神”与我们以往多有论述的岭南文化精神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从古到今,开放兼容是岭南文化最重要的特色。岭南文化天生具有开放兼容的品性。岭南文化是在百越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与外来文化长期的交流、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广东人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精神品格。
广东人不安于现状,不满足封闭在自我循环的小圈子里,具有向外拓展的特征。广东人移居海外,始于唐宋,从明代开始,更有成批的人出国谋生。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是广东人出国人数最多时期。由于人多地少,战乱饥荒,生存条件较差,广东人又有较浓厚的商业意识,且有地处沿海的便利,大批广东人外出到异国他乡打工、做生意。广东侨居海外的乡亲人数占全国一半以上,其中,粤东地区旅居海外的乡亲人数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从南洋首富郑智勇到华人首富李嘉诚以及霍英东、曾宪梓等等,广东人“走出去”,闯天下,打拼出一片新天地。移民文化和商品意识造就了广东人的开放观念和无止境的追求。在海外移民的过程中,岭南文化向海外特别是东南亚传播,同时吸收世界各地的文化。独特的岭南文化造就了广东人开放兼容的博大胸怀。
改革开放的实践,更让广东人先行先试,经受新的洗礼,树立起开放、兼容、开拓的崭新形象。广东人民敢于面对外部世界,吸纳人类文明精华,坚持排污不排外。引进大量境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国内外大量人才,广东容纳和吸引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外来工,更是体现了广东人开放兼容的精神。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外交流进一步增多,广东请进来,走出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十二年来,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已被打造成我省与世界五百强企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我省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在拓宽我省的国际视野,推进国际合作,塑造国际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更应该树立世界眼光,以更加广阔的胸怀,开放兼容,海纳百川,拥抱世界,融入世界。
敢为人先是广东人显著的精神品格。可以说,用敢为人先表达广东精神是“躲不开、绕不过”的,是恰如其分的。岭南文化是以海洋文化为基础,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并重的文化。海洋文化具有勇于拓展、善于创新、敢于冒险、同舟共济的特征。这些特征蕴含了敢为人先的文化精神。广东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海内外广东人都以敢为人先,敢闯敢冒,敢于冲破僵化观念和陈规陋习的束缚著称于世。他们以大海弄潮儿的无畏气概,奋力拼搏,充分体现可贵的首创精神。
历史上,广东人有着“闯荡世界”的眼光和气魄,许多广东人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拼搏创业,成了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拓荒牛”。近现代,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推动维新变法,到孙中山、廖仲恺等一大批仁人志士推翻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探索救国救民之路,都是敢为人先精神的生动体现。
鸦片战争以来,广东人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国民党一大在广州举行,黄埔军校在广州创立,海陆丰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彭湃、毛泽东等相继主持广州农讲所,省港大罢工,东征北伐„„一个个历史事件,充分体现了广东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广东人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前列。
从“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到中国国内制成第一架飞机的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家冯如;从广东籍左翼作家洪灵菲、冯乃超、戴平万、冯铿等成为中国创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一支重要生力军,到当今学者泰斗、一代宗师饶宗颐;从人民电影事业的开创者陈波儿、蔡楚生,到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开创者、奠基人梅益„„无不体现广东人敢为人先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更是处处表现出敢为人先的精神。从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到科学发展、先行先试,从建设文化强省、到创新社会管理,广东人都勇立潮头。他们敢闯敢冒,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大胆实践,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的佳绩。敢于“杀出一条血路来”,成为新时期广东人精神的形象描述。可以说,敢为人先是广东人当之无愧的文化精神。当前,广东要继续当好排头兵,仍然需要发扬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
文明向上既是新时期广东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党的十七大明确作出的要求和部署。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到202_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文明向上。
文明向上富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它既立足广东,又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放眼未来。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广东精神内涵之一,这里特指精神财富。人类发展史就是从动物到文明人的进化史。追求和向往文明是永无止境的,也是没有国界的。昂扬向上是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四有”新人。人民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价值追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理论创新的热土。“两个文明建设”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全省人民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不自满,不停步,不懈怠,不僵化,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也是广东鲜明的时代精神。提炼打造文明向上的“广东精神”,体现出广东特色和独创性,是广东精神区别于其他省区市精神的一个重要标志。
十七大要求到202_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将成为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实现这个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科学发展的试验区,率先建成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地区任重道远,迫切需要凝聚文明向上精神。只有广东率先践行文明向上精神,为全国作出示范和榜样,才能推动我国成为文明向上的国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成为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才能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202_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强调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以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提升文化软实力,基础在于提高公民素质。只有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们的理想信念才能树立,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才会形成。从而,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在培育文明向上精神上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面对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对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面对“小悦悦事件”反映出来道德滑坡现象,亟待整个国家和民族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以党和政府的文明向上的精神引领社会的价值取向。因而,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文明向上精神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广东在这方面也应该先走一步。
我们又应当怎样践行新时代的“广东精神”?汪洋书记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大力弘扬岭南优秀文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宣传和实践“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弘扬新时期的广东精神,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必将为广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我认为,“广东精神”的提出,不只是一句口号,关键还在于践行。
“广东精神”一出台,各大报纸网站也都相应的进行宣传,如今,新广东精神迅速传遍南粤,打开各大广东网站的论坛,对践行新时期广东精神有很多观点和跟帖,短短时间就形成了“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思想共振。虽然广东精神只有短短的三句话,九个字,但它的理念是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提高人民道德修养,提升广东文明形象的时代要求。
“广东精神”,不能像一阵风,而是要深入到广大人民的心坎里去,让大家都来积极践行。践行新时期广东精神,需要社会,团体,市民的一同努力,将之转化为行动引领。“广东精神”应作为当前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使之成为改革发展实际行动的引领。新的历史时期,政府机关要讲求
“政德”,企业商人要坚持“职德”,家人朋友要重视“道德”,有了良好的道德风尚,才能将“厚于德”更好地实践到“敏于行”上来。
“敏于行”是对新广东精神关键在于践行的体现,也体现了一种先行先试、不尚空谈、务实敢闯的精神,这也正是我们广东精神的内在动力。广东精神的实质是要多做实事,多做有益的事,而不是在于呼口号,在于唱颂歌唱。我们不需要太多的目标,不需要过多的数字,不强调太多的精神,要的是以精神作为引领,切切实实做出好事来。
作为新时代的广东人,新时期广东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主流价值观,它是当代广东人实干精神的彰显,我们应当以新广东精神作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为建设幸福新广东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