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农业大学校史讲解稿(最终版)
江西农业大学校史讲解稿
欢迎大家来到江西农业大学校史馆参观,很高兴这次能有我担任本次的讲解工作。
整个校史馆分为一号馆和二号馆,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一号馆。整个校史馆共有173块展板,而展板分为五个部分对校史进行阐述,分别是一风雨历程,二今日农大,三国际交流,四亲切关怀,五桃李芬芳。下面我会对五个部分进行讲解,大家请这边参观。
一风雨历程
要想认识江西农业大学,首先我们就要了解它的过去,所以就让我来讲解该馆的第一部分风雨历程吧。
这一部分的内容追溯至国立中正大学,止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通过这块学校沿革简图的展板我们可以看到江西农业大学的前身是国立中正大学,它创建于1940年10月,1949年8月更名为南昌大学,1952年以南昌大学农学院为主体成立江西农学院,到了1969年9月并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介绍完校史的沿革,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当时属于国立中正大学的校徽,校门,校歌,大家看这是国立中正大学的校门,看到中正这两个字大家是不是很容易想起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蒋介石,蒋中正。没错,这所大学的创建与他确实有着很大的渊源。1934年夏,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与当时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同游庐山秀峰,蒋介石说:“此处最易讲学,大学设于此处乃佳。”
于是熊式辉便秉承蒋介石的旨意,正式提出在江西创办大学的建议。不过由于战争的原因蒋介石当时没有出席学校的建设,但蒋介石始终关注这所学校的建设,并于1936年5月和1939年5月分别拨款100万元作为创办基金。
于是到了1940年10月,以蒋介石名字命名的国立中正大学就这些创建了。一个好学校的发展肯定是离不开优秀的校长。而这三位便是中正大学办学九年的三任校长。正大的第一任校长便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胡先骕教授,并且他还是著名的植物学家,他首次发现了与熊猫并称为活化石的“水衫”,如果大家以后到了庐山植物园参观的话,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那万株水衫的美丽风景。
第二任校长便是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肖蘧教授,在他担任期间虽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但在它的全力以赴,认真办学下各方面工作有所推进,特别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成绩显著。
第三任校长是化学家林一民教授,在他任职期间,他着力于学校规模的扩大,进行院系的调整。正如这块展板所示正大由最初三院调为五个院系。中正大逐渐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日趋完善。
当时在学生中流传着中正大学有“五多”。一是名师多,二是活动多,三是办的刊物多,四是课程多,五是考试多。有这五多便足以证明中正大学是一所多么好的大学。而这三块展板正好诠释了前面的“三多”。
正如该馆的第一部分标题所示:风雨历程。正大的创办时间是从1940年到1949年,学校正处于动荡困难时期,当时正大师生,员工大多数人的家乡都被沦陷,因此他们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怀有强烈的民族仇恨,对国民党消极抗日表示愤慨,于是正大师生,员工组织了“抗日战地服务团”誓死保卫国家。虽然在抗战中
37岁的姚明达教授和25岁的吴昌达同学为了掩护其他同学突围而光荣牺牲,但他们的爱国精神将长存我们的心中。姚明达教授也被尊称为“抗地捐躯第一人”,为了纪念和缅怀,我们把二教改为“明达楼”。
1949年5月22日南昌解放,5月26日迎接解放军入校。在学生们的簇拥下解放军迈进了学校的大门。据不完全统计,中正大学自创办以来培养的毕业生有2000余人。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学校的沿革简图,大家可以看到1949年8月国立中正大学正式更名为南昌大学,但这段校史却非常短,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1952年的10月全国进行了一次非常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这次院系调整也是为了平衡全国的师资力量,尤其是我们华南地区。具体调整为以南昌大学农学院为主体,河南农学院,湖南农学院等等合并为江西农学院。1953年校址搬迁至南昌县莲塘镇。著名昆虫学家杨惟义教授担任校长。而南昌大学其他院系也分别做了调整,如:理学院物理系调入武汉大学;数学系,生物系调入了中山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调入华中工学院等等。同时在1953年11月9日以南昌大学师范部为主体成立了江西师范学院,而江西师范学院就是如今江西师大的前身。此时南昌大学正式撤销。国立南昌大学虽历时4年,但它是江西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时阶段,它为江西高等教育科学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到了1952年经过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江西农学院正式成立。院长杨惟义是一位蜚声国内外的昆虫学家,更是江西省第一位学部委员即现在的院士。在他担任江西农学院院长期间,他呕心沥血,励精图治,把学院办成了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很有影响力的高等学府,为江西省乃至全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大家如果参观过校园就可以知道杨惟义院士的雕像就在我们北区拾禄楼旁边。江西农学院办学17年,凭借这雄厚的师资力量在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历经学院的创立,历史性大发展走向辉煌三个时期的艰苦创业,学院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1969年9月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江西农学院并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现在大家看到的正是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说到这所大学我想你们父辈应该比较了解,这所大学是遵照毛泽东主席教育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创办的一所半工半读的新型农业大学。而现在我们所在的校址也就是当时共大的校址。但当时的条件和现在是没得比,当时校址的建设全凭师生一砖一瓦亲自动手。而且当时他们也是自己种菜,养猪不给国家带来多余的负担。
1960到1962年是我国国名经济遇到严重困难的时期。共大也由于发展过快,生产基地不健全和管理不善等原因产生了严重的困难。正在这关键的时刻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中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热情地关怀共大,大力支持共大的事业,使共大全体师生员工受到极大的鼓舞,增添了无穷的力量。1961年7月毛泽东主席写下了《七三0指示信》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办校的信心,共大的生产,教学,科研等逐步取得了巩固与提高。在此后十几年里共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活跃学术风气,扩大学术交流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在197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二今日农大
部分今日农大展示的是我校从1980年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以来的新面貌及师生风资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今日农大的面貌。今日农大占地面积15500亩,仅次于民航大学校园面积。我们农大校园面积由1980年的845亩扩大到目前的4000亩,校园绿树成荫,可以看到我们学校的环境是非常优美的。今年来农大还新建了一批多媒体,视听语音室,电子阅览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在05,06两年,我恩学校还建设了许多场馆,像游泳馆,体育馆等等。虽然我们今天参观的时间比较短但是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农大。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今年来的一些成就展示。现在农大农大有16个院系,现在的校长是黄禄生教授,党委书记是石庆华老师。希望在今后有人问到学校基本情况的时候大家可不要说不知道诶。
三国际交流
下面我们看到的正是国际交流部分。江西农业大学是我省最早对外参观点之
一。从1962年5月日至今先后有98个国家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学者,官员及民间团体人士来校参观访问,考察和学术交流。并且至1985年起,学校也陆续与美国,俄罗斯,荷兰,英国等国家的教育机构建起了校际友好的合作关系,并且先后向二十多个国家派出留学人员。
四亲切关怀
一个学校的发展是离不开国家支持的。我们学校自国立中正大学开始到江西农业大学便一直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江西省委政府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热情支持。其中毛泽东主席特地给共大写的一封长达525字的《七三0指示信》,周恩来总理也先后多次来到共大总校及分校视察。还有在1958年至1966年的8年间朱德委员长四次亲临共大视察。而这些展板展示的是今年来领导人亲临江西农业大学视察,考察对我们农大的改革发展进行了具体的指导。正因为有了这些领导人的支持,我们学校才有现在的成就。
五桃李芬芳
大来看校史馆最后一部分桃李芬芳。江西农业大学培育了七万多名全日制学生和一万多名成人教育人才。大家可以看看各个办学时期全日制毕业生人数示意图。后面这些展板记录了我们学校部分校友的风采。像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等等。这些校友都为国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同学们,了解校史是十分值得骄傲的事情哦,如果以后你们的同学家人来到农大,希望你们也可以为他们进行一系列的介绍。好了,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的参观以及耐心的聆听。
第二篇:青岛农业大学校史
学校历史沿革:
莱阳农业学校(1951—1958)
1951年6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办了莱阳农业学校,设农作物和果树蔬菜两个专业。是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最早创办的两所中等农业专科院校之一,为国家农业部重点中专学校,隶属山东省农业厅领导。莱阳农学院(1958—1963)
1958年8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改办莱阳农学院,设农学、园艺、牧医、植保4个系,开设农学、果树、畜牧兽医、植保四个专业,分设本科班和专科班,隶属省地两级领导。校址由莱阳城南迁至城东原莱阳地委旧址。
即墨农业学校、即墨畜牧学校、青岛农业学校、烟台畜牧兽医学校、崂山郊区农业技术学校于1961年先后并入莱阳县农业学校。莱阳农业学校(1963—1976)
1963年9月,山东省人民委员会贯彻执行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决定停办莱阳农学院,与莱阳县农业学校合并改办莱阳农业学校,设农学、果树、畜牧兽医、会计统计、农机等5个专业,隶属烟台行署领导。1968年9月,山东省社会主义劳动大学二分校并入我校。
莱阳农业大学(1976—1978)
1976年5月,经山东省委批准,在莱阳农业学校的基础上,改办莱阳农业大学,设农学、园艺、农机、畜牧兽医、水利等5个系,在校生1200人,教职工555人,其中专任教师177人。隶属烟台地区领导。莱阳农学院(1978—2007)
1978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莱阳农业大学改办莱阳农学院。
1997年5月,学校顺利通过了国家教委组织的教学工作合格评价,获得“优秀”。
1998年6月,取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首批设立作物栽培与耕作学、果树学两个学位授予点。
2001年10月6日,学校隆重举行建校50周年庆典。
2001年7月18日,青岛校区举行奠基仪式。8月22日,青岛校区首期工程开工建设。2002年7月,首批3000名学子入住青岛校区。
2002年9月19日,青岛校区落成暨2002级新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青岛农业大学(2007—)
2007年3,4月,经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办学地点由山东省莱阳市变更为青岛市城阳区。以此为标志,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学校提出了“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的办学思路,开始向高水平多科性大学迈进。2008年5月18日,学校举行揭牌仪式。
建校以来已为社会培养全日制毕业生56000余名。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农科特色鲜明,农、工、理、经、管、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设有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园林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与药学院等14个教学学院和1个体育教学部,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合作社学院、中加商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海都学院(独立学院)。举办58个本科专业,拥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2.2万人,硕士研究生1200余人。
学校拥有青岛和莱阳两个校区,占地3337亩,校舍建筑面积108.9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藏书172.5万册,国内外期刊10727种,电子图书16160GB。
党建与思想政治建设:
德育工作
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先,德育为首”的办学理念,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创新,逐步构建起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具有特色且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德育工作格局。
德育工作基本理念:德育首位观、人才质量观,学生主体地位观
德育工作思路:把握方向,明确目标;转变观念,理顺关系;拓展空间,构建体系;狠抓落实,重点突破。
2005年4月,我校女子大学生冲锋枪方队在青岛市防空演练阅兵式上 荣获第一名。大学文化
学校在开展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建设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四队一团,盛开校园文明建设“奇葩”
为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不断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组建了“四队一团”(国旗护卫队、女子民兵连、青年志愿者先锋队、大学生校园文明督导队、大学生文明礼仪宣讲团),分别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爱心奉献教育、大学生基本规范教育和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导、示范和督导作用,努力推动校园文明建设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两大文化节,力搭成长成才大舞台
以“弘扬先进文化,倡树时代新风,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积极搭建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舞台,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和“大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活动。
教学工作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27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72人,副高级职称409人,博士291人,硕士735人,博士占25.2%,硕士以上的占80.3%。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山东省教学名师6人,博士生导师22人。
人才培养定位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团结奋进,勇于开拓,形成了“矢志三农、勤奋求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学校在1997年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2007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均获得“优秀”。
教学改革与成果
“十五”以来,承担省部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70项目,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试点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基础学科建设专项资金资助课程9门,省级试点课程4门,升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教学团队3个,2001年以来,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4项。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为山东省第一个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点,现有三个研究方向: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与创新、园林植物栽培与应用、园林植物种植设计。
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本科专家刘庆华教授作为组委会专家组副组长,组织筹划齐鲁园、牡丹园设计及参展项目,为山东省获得金牌第一作出重要贡献。
蔬菜学:蔬菜学学科现有蔬菜种质资源创制与育种、蔬菜生物技术等三个研究方向。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成果奖励三项,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菜红一号番茄”“菜椒六号”干椒 作物育种
作物育种学科是我校设立最早的学科之一,现有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种子质量控制、种子分子检测等研究方向。(1)高产优质大花生“齐鲁11号为中国北方油料作物生产作出重要贡献,呈显述教授主持选育,是北方化生产区三大主推品种之一。
(2)专用花生新品种创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解决了花生远远杂交不亲和的世界性难题,该成果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王晶珊教授是主要的完成人之一。
(3)玉米新品种培育:推广面积大,经济效益显著。已培育H21,1092等一系列有两玉米自交系,优育了通过省级审定的鲁玉4号、鲁玉8号、鲁玉10号、鲁玉16号、菜农
14、LN1、LN3等高产、优质、高抗杂交种7个。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其他省部级奖励12项。临床兽医学
近十年主持或参加国家、省、厅局级科研项目43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已有9项获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成功研制WAB生物黏合剂广泛应用于医疗外科技术。该成果于1991年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成功研制灭活疫苗,在全国推广使用。该成果2008年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优化生产工艺,成功研制了PRRS灭活疫苗(SDI株),获得农业部顺时生产文号,并在全国推广使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基础兽医学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138篇,其中SCI期刊收录20篇。植物营养学
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艺术学
动画短片《西厢记》2009年获得“美猴奖”提名,是山东省唯一入选的动画作品。国画《秋草故国》荣获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优秀奖。
十集科普动画片《轻轻松松看奥帆》荣获山东省第十一届电视艺术节“牡丹奖”动漫类一等奖。
信息与计算机学
获2006年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出版教材5部。作物栽培学
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攻关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1等奖1项。花生高产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该项目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4年,黄淮海平原玉米高产栽培理论及技术研究项目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学质量
2000年,同宿舍“七姐妹”考取硕士研究生,被中央电视台等国内近百家媒体报道。招生就业
2002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招生范围现已扩大到全国29个省(市、区),近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百分之九十以上。
科技创新
上世纪70年代,我校首创全国北方小麦亩产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荣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
80年代,首创全国夏玉米亩产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
90年代,我校再创夏花生亩产过800斤记录和旱地小麦亩产过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
新世纪,我校科技创新接连取得突破,成功研制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生物农药,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和绿色农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克隆牛技术创新研究与生产开发相结合,建立了产业化养殖模式。
近6年来,先后获3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克隆牛技术的研究—成功培育我国首例和第二例健康体细胞克隆牛
我校教授主持的“克隆牛技术的研究”项目,与2001年11月3日和11月6日分别获得了我国首例和第二例成活健康的体细胞克隆牛“康康”和“双双”。成果发明了“点击去核法”,改进胚胎培养系统,提高了体细胞的冷冻保存温度,整体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个别技术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001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体细胞克隆牛繁殖机能检测及胚胎移植及胚胎试验研究,该项目首次应用玻璃化冷冻保存技术对体细胞克隆牛超排胚胎进行冷冻保存,与200319月8日获得世界首创冷冻体细胞克隆牛胚胎移植犊牛“蓓蓓”。
人工模拟银杏杀菌剂研究—项目支持人孟昭礼教授在国内外首次采用人工模拟技术,合成系列仿生农用杀菌剂。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我国生物农药的空白,获得了6项国家发明专利。
“邻丙稀基苯酚的合成方法及用途”项目,荣获山东省第7届专利奖发明奖金奖。
2003年12月。
“山东苹果砧木资源研究”项目,或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
1985年 国家级科技奖励表
小麦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9 山东苹果砧木资源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
1985 长毛兔优良品种育选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三等
2003 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鲁花11号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三等
1999 “银果和银泰”农用杀菌活性的发现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
2003 用花生新品种创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
2007 花生高产高校栽培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
2008 省部级一等奖
成果名称
种类
级别
时间 1029玉米自交系
山东省科技大会奖
1978 莱阳梨新品种—中香梨的育成山东省科技大会奖
1978 生物组织黏合剂的研制与初步应用
山东科技进步奖
一等
1991 黄淮海平原玉米高产栽培理论及技术研究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
1994 山东省100万亩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推广
农业部“丰收奖”
一等
1995 长毛兔优良品种选育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
1996 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鲁花11号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
1998 人工模拟银杏杀菌剂研制及应用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
2001 克隆牛技术的研究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
2002 王龙鹅(豁眼机)品种选育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
2003 灰树花发酵多糖提取及药理作用研究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
2003 体细胞克隆牛繁殖机能检测及胚胎移植试验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
2004 中国丛枝菌根研究
山东自然科学奖
一等
2005 猪蓝耳病病原分子遗传变异与诊断和系统防治技术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
2008 重点建设(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学校拥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2个研究所。设有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国家动漫创意产业基地人才培养与研发中心、中国鸵鸟疫病防制中心、青岛市农机化高级人才培训基地等研发培训机构和康奈尔大学BTI——青岛农业大学无脊椎动物细胞培养和细胞工程中心、国际合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韩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中英食品研究所等中外合作研究机构。
泰山学者岗位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育种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山东省重点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药学、植物病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果
树学
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应用真菌实验室、旱作实验室、预防兽医学实验室、农业传播学实
验室。
山东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黑牛繁育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
青岛市重点实验室:青岛市现代农业质量与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青岛是现代农业质量与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
青岛是现代农业质量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安全农药研发与应用、农产品质量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与优质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控制。
设有5个研究所:安全农药研发研究室、农产品质量形成与调控研究室、园艺作物分子与发育生物学研究室、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研究室、农药残留与重金属检测研究室。实验室坚持的方针“开发、流动、联合、竞争”。
2006年7月27日,副校长宋希云为现代农业质量与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傅家埠基地揭牌。
预防兽医学实验室,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其紧紧围绕畜禽重大疫病的病原学,分子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及仿制技术开展研究,形成了兽医微生物免疫学,畜禽传染病防治、兽医生物技术及生物制品等研究方向。实验室为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确立开放课题8项。3年来,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1等奖一项,2等奖2项,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一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我校与中国鸵鸟养殖开发协会合作成立了“鸵鸟疫病防治中心” 山东省黑牛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黑牛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主要进行高样优质肉牛新品系培育和动物胚胎生物技术的创新研究与开发。中心拥有微操作仪、胚胎程控冷冻仪、自动蛋白质测定仪与国家先进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一起设备。建有高档优质肉牛繁育场,现有优良种用肉牛1500余头。中心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克隆牛技术的研究 2002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建立了新型体外培养系统,发明“点击去核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体细胞克隆牛繁殖性能检测及胚胎移植实验研究”2004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证明体细胞克隆牛具有正常的繁育能力和超数排卵能力,为高档优质肉牛新品种的育成与产业话奠定了基础。山东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中心主要充实植物源仿生农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发明二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其中研制的人工模拟银杏杀菌剂荣获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之首。农业传播实验室
近30年的农业科技传播研究与实践,获得省级以上的教学成果一等奖42项;获得34项农业影视创作奖,其中16项农业部、省级政府奖;积累了各类农业科教电视片7600余部,原版广播级视频类材料28000多个镜头,各类专业图片35000多张。出版农业科技音像制品223部集;发表论文262篇,编著的《农业传播学》系类专著(47部)是过捏第一套关于农业传播学的系统性著作,获得2008年山东省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和山东省科技厅科学成果一等奖。先后承担省部级、地厅级科研项目16项。农业传播学实验室
传播学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2008年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传播学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特设专业建设点。
建立了山东省级数码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全国高校最先进的电视演播厅,也装备论文省内第一套三位动作捕捉系统。
应用真菌实验室——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AM真菌研究与应用——首次提出AM真菌与植物物种多样性关系假说和真菌生态原理。该项目由刘润进教授主持。20多年来,从我国境内不同生态系统中共分离到AM着年均6属107种。其中,发现我国新纪录种36个,新种1个,待发表新种4个。2005年荣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唯一的一项一等奖。
灰树花发酵液多糖提取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产品。建立了灰树花发酵液多糖的提取工艺,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至2008年,承担科研项目47强,发表论文265篇,被SCI收录28篇,拥有9项专利,省部级奖励17项。
校友风采
孙政才,山东荣成人,196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农学博士,研究员。1984年毕业于莱阳农学院农业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农林科学院,1987年获硕士学位,1997年从国家农业大学获得农业博士学位。
1987年5月参加工作,先后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室辅助热。土肥所所长,所党支部书记,副院长、院党委副书记等职。1997年先后任北京市顺义县副县长、代县长、县长,北京市顺义区区委副书记、区长。2002年2月任北京市顺义区区委书记。2002年北京市是为常委、市委秘书长。200年12月任农业部党组书记。2006年12月任农业部部长。2007年10月,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09年11月,出任中共吉林省委委员、常委、书记。
李登海,山东莱州人,1949年9月省委,中共党员,研究员,青岛农业大学教授。1974-1975年在莱阳农业学校农学专业学习。40多年来,选育了40多个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优秀紧凑型玉米杂交种100多个,连续7次创造和刷新中国夏玉米记录,2次床再和刷新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现为莱州市农科院院长,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公司董事长,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共十七大代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等25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首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等17项国家级荣誉称号;荣获省政府重奖、省专业技术类人才等13项省级奖励和荣誉称号;在国际上,荣获“亚洲农业研究发展基金奖”,亚太种子协会“中国玉米产业重大贡献奖”。
李殿魁,1939年10月生,山东省梁山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工,1964年至1980年在莱阳拖拉机厂、蓬莱汽车制造厂工作。历任技术员、科长、厂长、党委书记;1980年后任烟台市委副书记兼烟台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任东营市副市长、市长和市委书记、东营军分区政委。1995年至2003年3月,任省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长期坚持对水利决策问题的研究。致力于黄河的治理实践与理论研究,把约束论和能量平衡原理引进了治黄,提出了“三约束”理论,发表了数篇专论和专著,为长期稳定黄河现行流路,根治黄河水患,指出了正确方向和具体的工程方案。
蔡少芳,山东高密人,研究生学历,教授,1982年毕业于莱阳农学院;1982年1月至1986年9月,莱阳农学院农学系教师;1986年9月至1989年6月,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1989年6月至1998年6月,历任莱阳农学院农学系秘书、农学系副主任、教务处长、院长助理、副院长;1998年6月至2001年2月任山东省林业厅厅长;2001年2月任山东省副省长,2001年6月兼任九三学社省委主委,2002年12月兼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省委主委;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第九届、第十届人大代表。张幸福:山东航空集团党委书记 张金宝 山东省农科院院长 王大刚 山东省农科院原院长 张江汀 烟台市市长
仇冰玉 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 窦现金 广西梧州市副市长
桂敦山 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李峰 中共临沂市委常委、秘书长
李华贤 中共济南市纪委书记常务副书记、监察局长 刘成文 中共济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吕善勇 山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 吕志海 烟台市政协副主席
王元榜 中共泰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王学文 中共威海市委常委、荣成市委书记 田明宝 烟台市政协副主席
王曰义 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李国华 青岛理工大学副校长 石日众 威海工程技术学院院长
隋红建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党委副书记、纪检组长 万书波 山东省农科院副院长
张宏伟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成员 何启伟 山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
刘庆昌 中国农业大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戚业国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张糖之:山东亚太中惠集团董事长
张效成:山东省六和集团实行董事长兼仲裁 黄炳亮:山东六和集团常务副董事长 张俊成:山东同大集团董事长 高汇刚:山东汇丰集团董事长
李朝阳:山东信得药业有限公式董事长兼总裁
时建忠:中国农科院北京育牧兽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栾
升: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利克利分校植物学与微生物系终身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青岛农业大学客座教授
陈金文:宾夕法尼亚大学高级研究员
徐树军:美国农业部作物研究所遗传学家,获美国农业部科技奖,青岛农业大学客座教授 王红军: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青岛农业大学客座教授 徐会连:日本东京大学博士,青岛农业大学客座教授
青岛农业大学校标、校训、校风、学风释疑
青岛农业大学校标
标体整体呈圆形,由三部分构成,其中,主图形由“AU”组合而成,是一只昂首展翅的雄鹰,“A”为英文“农业”缩写,如雄鹰,又似“人”字,代表了农科特色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U”为英文“大学”的缩写,以三条平行线组成,如伸展的翅膀,又似一本书,代表了多层次办学和多学科发展的大学形象;“Q”为英文“青岛”的缩写,与建校时间“1951”组合的背景图形,如大海、陆地和太阳,代表了学校办学历史、办学环境及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以圆形环绕主图周围的是中英文“青岛农业大学”,代表了学校团结和谐的氛围及广阔的发展空间。校标表达内涵:青岛农业大学如昂首站吃的雄鹰,依托青岛优良的地域环境和学校50余年的办学积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保持农业及生物科学的优势特色,努力促进多层次办学、多学科协调发展。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正以昂扬的斗志,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为进一步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服务经济社会不断谱写新的篇章。青岛农业大学校训:厚德 博学 笃行 志远 厚德:语出《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道德高尚者会受到人们的拥戴,能承担重大使命。“厚德”指广厚之德,大德。意在倡导师生员工崇尚道德、知荣明耻、存荣弃辱、共创和谐。
博学:语出《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意为广泛的学习,专心致志的地求真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博学”意为广泛的学习,也指学问渊博。意在倡导师生员工创新学习、追求真理、博采众长、丰富自我。笃行:语出《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至”。“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意为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
“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的意思。意在倡导师生员工知行统一、注重实践、身体力行、学以致用。致远:语出《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为: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清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致远”意为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奋斗的目标。意在倡导师生员工信念坚定、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开创未来。
青岛农业大学校风主题词:团结、勤奋、严谨、创新
团结:就是虚怀若谷,宽以待人,友好相处,和衷共济。它要求师生员工具有豁达、宽容、理解、尊重、歉敬礼让的博大情怀,自信、乐观、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处事态度,平等、友爱、互助、合作、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和谐创业。
勤奋:就是发奋努力,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永不懈怠。它要求师生员工具有乐于吃苦、勇于奉献的思想境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工作态度,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实干精神。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不畏劳苦,用于拼搏,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成功之花,以自己不懈的奋斗攀登光辉的顶点。
严谨:就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认真负责,求真务实。它要求师生员工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扎实的作风,脚踏实地的精神;反对敷衍塞责、马虎应付的态度和轻率浮躁、急功近利的作风。不弄虚作假,不贪图虚名,不驰于空想,不鹜于嘘声,唯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功夫,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做一个有科学道德和学术道德的人。创新:就是不拘陈规,敢为人先,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它要求师生员工时刻保持解放思想、知时适变、善抓机遇、敢于探索的境界和胆识,自觉培养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积极创业、敢于创业的勇气和才干。不断提高和拓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人才,为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蓝图贡献聪明才智。
青岛农业大学学风主题词: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勤奋刻苦、追求卓越
自强不息:就是自己努力向上,永不松懈。它要求学生自尊自重,自立图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加压,主动学习。学习过程中不怕吃苦,遇错不馁,百折不挠,坚韧不拔,自立自强。
脚踏实地:就是做事踏实,认真,不虚浮。它要求学生学习踏实、认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躬身实践,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尚空谈,不求浮华,具有求真务实的优秀品质。
勤奋刻苦:就是辛勤努力,精神振奋,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它要求学生珍惜学习时间,分秒必争,不为艰难。
追求卓越:就是追求杰出、超出一般。它要求学生积极进取,立志远大,意向崇高,用于探索,立报国之志,怀报国之心,学报国之能,成报国之才,不甘落后,与时俱进,有所作为。
青岛农业大学学生行为准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志存高远,坚定信念。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勤奋学习,自强不息。遵纪守法,弘扬正气。诚实守信,严于律己。明理修神,团结友爱。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强健体魄,热爱生活。
农大精神
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 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奉献精神; 学校发展,我在其中的主人翁精神; 宽容和谐,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
其他 后勤保障
坚持三服务X育人的 工作宗旨,全面打造后勤满意工程。本着“成熟一项 改革一项 改革一项 成功一项”的原则,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管理模式已基本形成。
图书馆
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172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108.6万种,中外文数据库50余个。拥有中外文图书借阅室,数字资源阅览室,期刊阅览室等22个。
一、历史沿革与现状
二、教学工作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和继续教育;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层面建设了完备的实验教学和校内实训体系,通过产学研结合建设了159个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重视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实践,近年来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8项;目前学校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品牌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试点专业、4门省级试点课程、9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专项资金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学校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方面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近年来立项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372个,有一批课件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并在全国高校推广应用。学校坚持严格教学管理,狠抓学风建设,形成了浓厚的学习风气。应届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生物类专业达到50%以上。大学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在全国农业高校中名列前茅;毕业生受到社会用人单位广泛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三、科学研究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五”以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85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59项,省部级课题328项。目前,学校在研科研经费2.03亿元。“十五”以来获得发明、实用新型专利30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教师以个人名义参加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1978年以来学校获得7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科技博览等节目曾多次对学校克隆牛、仿生农药等科技成果给予报道。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学校在仿生农药、动物克隆技术、菌根及海洋真菌、农作物和果树育种、动物繁育、植物保护、旱作农业、农业挖掘机械、动物疫病控制、食品加工、天然活性物质、农业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四、社会服务
学校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路子,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校就首创全国北方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技术,80年代首创全国夏玉米大面积超千斤栽培技术,90年代又创造了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和夏花生大面积超800斤栽培技术,为我国北方地区的粮油生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进入新的世纪,学校根据大农业的发展态势,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创新社会服务模式。1999~2006年,学校向社会转让大型科技成果6项,合计转让金额2242万元,并以技术入股合作成立了两家高科技股份企业。“十五”以来在农业及相关技术领域推广技术成果69项,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学校与青岛市人民政府及下属各区市、利津市人民政府等地方政府签署了科教兴农的合作协议,搭建了服务社会的广阔平台。通过与涉农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与政府联合开展人才培训、举办科研对接会以及通过网络向社会开放教学资源,有效地推动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科技服务的区域延伸到新疆、贵州、安徽等地。学校曾多次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先进单位。
五、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学校连续多次荣获“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校不断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已与以美国康奈尔大学、韩国首尔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荷兰瓦荷宁根大学、英国阿伯泰﹒邓迪大学为代表的美、德、加、英、日、韩、俄等17个国家的5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双方互派访问学者和交流学生,开展合作研究。
4、科技进步奖:
为表彰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者,特颁发国家科技进步奖证书,以资鼓励。获奖项目:长毛兔优良品系选育。等级:三等奖。获奖者:苏振渝。日期:1997.12
5、山东省科学技术奖
项目:中国丛枝菌根研究。等级:一等。获奖者:刘润进(第一位)。类别:自然科学奖。2005年11月30日
德育工作 优秀高校 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 2004年12月 先进基层党组织 中共山东省委 2001年6月
1、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校首创我国北方小麦亩产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为我国北方粮食产量的增长和解决温饱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奖 2、80年代首创全国夏玉米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为提高我国饲料作物产量,增加工业原料做出了重要贡献。3、90年代,我校再创夏华生亩产过800斤记录和旱地小麦亩产生产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为提高油料作物产量、解决旱地小麦生产技术问题做出重要贡献。
4、新世纪,我校科技创新接连取得突破:成功研制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生物农药,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克隆牛技术创新研究与生产开放相结合,建立了生产化养殖模式,促进高档肉牛品种改良,将扭转我国高档牛肉依赖进口的局面。
近六年来,我校先后获得了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级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
5、果树学科是我校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2006年被评选为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现有果树育种与生物技术、果树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果实采后生物学与工程技术三个研究方向。杂交育成的“鲁加1号”等5个苹果新品种获得国家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4个苹果新品种获得山东省林木良种证书,获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发表论文100予篇,其中被SCI收录10余篇。
6、高酸制汁苹果杂交育种——添补高酸制汁专用型苹果品种的国内外空白。该项目有戴洪义教授主持,经过十几年系统研究,培育出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苹果生食,果汁加工新品种,活动4项国家农业植物新品种权,填补了高酸制汁专用型苹果品种的国内空白。课题组完成的“高酸制汁杂交育种”研究于2006年获得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7、旱作技术实验室是山东省“九五”重点建设实验室,“十五”强化建设实验室,“十一五”高教强省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内连续时间最长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区(1978年开始)。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863”“973”和省部级课题6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8项。近几年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5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全篇,被SCI等收录20余篇,编写著作、材料18部。
第三篇: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安全管理的规定
教学实验室、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为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全校师生员工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各教学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实验室、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安全管理工作,严格履行安全管理职责,全面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切实保障实践人员的安全、健康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第二条 各级管理人员、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应对参加实验的师生员工进行严格的安全知识和安全纪律教育,遵守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各项安全制度,熟悉各项实验的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和事故现场的处理方法,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做到安全实践。
第三条 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安全工作应遵循“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教学单位行政一把手是本单位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实验室主任、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负责人是所在实验室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第一安全责任人。每间实验室都要指定专人作为安全责任人,具体负责做好本实验室的日常安全管理,各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人要协助实验室主任抓好本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及排除隐患等工作。保卫处负责实验室的治安保卫、消防设施管理及各种安全事故的处理;设备处负责检查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技术和防护安全。
第四条 各学院要根据各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特点,制定和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和完善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预案。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人员培训制度、设施设备的检测和维护制度、危险品管理制度、防盗防火制度、内务管理制度等。
第五条 各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要根据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技术规范等相关要求,编制操作规程,包括:安全标准操作规程、检测研究实验操作规程、相关仪器设备使用规程、个人防护设备使用规程、危险废弃物的处臵规程和实验紧急情况处理规程等。
第六条 各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及安全意识,坚持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讲座和观看录相结合的形式,分门别类地介绍安全防护操作规程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为学生和教师们提供专业的安全防护知识,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第七条 各相关学院必须根据本学科和实验教学的特点,制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生物安全管理的具体办法、操作程序和生物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第八条 各相关学院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切实落实实验用动植物的采购、检疫、管理等措施,并实行专人负责。动物实验中所用的动物必须由动物供应部门提供《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明》,严禁从无《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明》的单位或从农贸市场等购买动物作为实验动物。要妥善处理实验动植物的尸体、器官和组织。要规范生化类试剂和用品的采购、管理、废弃物处理等工作程序;对实验样品应集中存放,定期统一销毁,严禁随意丢弃。
第九条 凡涉及易燃、易爆、有毒、病原微生物菌(毒)、麻醉品、放射性物质和压力容器等危险品存贮、运输和使用的实验室必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严格的登记、交接、检查、出入库、领取清退等管理制度,要建立账目管理,账目要日清月结,做到账物相符。剧毒物品的使用过程须严格控制,详细记录领、用、剩、废、耗的数量,剩余物品须及时退库。在危险品库房管理上坚持两人管理、两把锁锁门、两人一起领用制度。涉及危险品的试验,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实验室人员具体操作。
第十条 对有压力容器、电工、焊接、振动、噪声、高温、高压、辐射、强光闪烁、致病微生物及放射性物质等场所及其有关设备,要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落实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
第十一条 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电、水、气设施必须按规定安装,禁止超负荷用电,不得乱拉、乱接临时线路。有接地要求的仪器必须按规定接地。如有电线老化、接触不良,要及时更换和处理。相关设施设备要预防因雷击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事故。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必须配备符合对应要求的消防器材,消防器材要放臵在明显、便于取拿的位臵。
第十二条 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要对参加实验的人员预先进行危险品使用的安全教育,使之熟悉有关物品的性能和使用知识,严格按照相关的防护规范和使用规程操作,严防事故发生。实验结束或离开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时,必须按规定采取结束或暂离实验的措施,并查看仪器设备、水、电、燃气和门窗关闭等情况。危险物品的空容器、变质料、废溶液、渣滓须、实验剩余物和废弃物要按有关规定妥善处理,不得随意抛弃。
第十三条 学院要加强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内务管理。各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房间须落实安全与卫生工作责任人,钥匙的配发、管理由实验室主任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负责同志负责,不得私自配臵钥匙或给他人使用。严禁在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区域吸烟、烹饪、明火取暖。不得让与工作无关的外来人员进入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不得在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内进行娱乐活动等。
第十四条 学院要经常组织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不安全因素,防范事故发生。实验室如发现存在安全隐患,要及时向所在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负责人、学院和学校保卫部门报告,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在安全隐患消除之前,不得开放使用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对安全隐患隐瞒不报或拖延上报的,学校将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须及时上报,并采取措施阻止灾害漫延,保护好现场。对违章操作、玩忽职守,忽视安全而造成的火灾、被盗、污染、中毒、人身重大损伤、贵重仪器和大型设备损坏等重大事故,有关部门要及时查明原因,分清责任,作出严肃处理。第十五条 各学院务必强化师生在室外进行的实践教学工作。师生在室外进行实践教学时,相关人员必须对实践设施、器材等进行安全检查,做好隐患的排查。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实践技术人员必须自始至终做好学生的组织工作,严格要求学生遵照相关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根据各专业学科制定的实践操作规程进行实践,以保证学生室外的实践教学安全。
第十六条 野外实验(或实习)安全也是教育安全的重要环节,各学院应健全野外实验(实习)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 提高安全意识。在实习方案实施之前,学院和指导教师应该广泛收集实验(实习)区域自然地理和自然灾害资料, 研究该区域自然灾害的时空规律, 咨询当地地质、气象等业务部门, 及时获得有关预警信息, 尽量避免在自然灾害高发区域和多发时段进行野外作业。
第十七条 各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须根据本规定制定安全工作细则和安全操作规程。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授权教务处解释。
第四篇:校史展厅讲解词(精选)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史展厅讲解词(初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学)大家好: 欢迎大家在哈工程六十岁华诞之际前来我校校史展厅参观,想必我校校史会给各位带来深刻的印象。我是本次的讲解员***,隶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讲解团。今天由我带领大家跟随时光的脚步,翻开历史的画卷,回顾哈尔滨工程大学所走过的五十七年光辉历程。
下面请大家看一下这边,这三幅照片生动的展现了我校从哈军工到哈船院至哈工程的校园风貌。1953 年 9 月,学院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这是当时召开开学典礼时的珍贵照片),如今喜迎母校六十岁生日,工程骄子,人各异第心却在一起为工程祝福。此次校庆庆祝典礼定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966 年,学院退出军队建制,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1969 年末,中央军委决定对学院进行分建工作。哈船院是以“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完整建制和其他各系人员为基础组建起来的,1975 年正式定名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照片上所展现的是哈船院时期的 31号楼,是哈军工时期海军工程系所在的教学楼,)1994 年,哈船院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 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之一。2002 年获准试办研究生院,启动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从此,学校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照片上是我校主教学办公楼,在 03年建校 50周年之际建设而成)
【介绍完校友风采,带领参观者向左走,进入第一部分】 请大家随我向这边走(向左走),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了学校历任的主要领导。
哈军工时期,第一任院长为陈赓大将,1952 年 6 月 23 日,毛泽东主席将陈赓从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召回,交给他一项新的任务——创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培养现代化的军事人才。而坐落于我校世昌路的《受命》铜像再现了当年陈赓大将受命创建哈军工的历史场景。关于陈庚院长的生平及事迹,刚才我们在陈赓纪念馆里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可以说,陈赓大将是哈军工的建院元勋,也是哈军工的军魂。1961 年,陈庚院长逝世,刘居英任院长。被誉为“中国潜艇之父”的邓三瑞,邓三瑞教授是我校著名校友,在担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院长期间,为哈船院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校现任校长为刘志刚,其幽默的语言风格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同学们骄傲的喊出“华科有根叔,我们有刚哥。”(语言风格改变,此段有待商榷)(或,而我校现任校长为刘志刚。)
【继续向左走,进入学校沿革和隶属关系展板】 这里展示的是我校的沿革和隶属关系。
1953 年至 1959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隶属于中央军委及各部。
1966 年,学院退出军队建制,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由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代管。1970 年至 1982 年,我校更名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机械部,也就是后来的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1994 年至今,先后隶属于船舶工业总公司及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2008 年大部制改革,哈尔滨工程大学现隶属于工业与信息化部。
【继续介绍,进入第一个主要部分——历史辉煌的哈军工】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第一部分,历史辉煌的哈军工。我校校歌中唱到“当年军工圣殿,今日精英摇篮”,哈军工的光辉历史,在莘莘学子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这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时期的概况和简要的大事年表。
1952 年初,中央军委决定,为发展国防工业和国防科学技术,创办组建一批高级军事院校和高等国防科技院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军事工程技术综合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院校开始筹建。在军工建设的这段时间里,有一位前俄罗斯将军为我校建成做出了具大贡献。瓦·依·奥列霍夫(1902-1957),前苏联空军中将。1952年7月,受苏联政府委派来华工作,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陈赓院长的顾问及苏联顾问团首席顾问,为哈军工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1957年3月27日在哈尔滨逝世于工作岗位,时年55岁。
【指向图片。这是毛泽东主席签发的陈赓任院长令,下面几幅图片是当时的教学楼和陈庚院长在开学典礼上检阅部队以及与苏联顾问团的合影】 【继续向左,进入“辉煌永存”部分的讲解】
(该部分总共有五块展板,分别从占地面积、院系分布,培养人才的成就,办学指导思想、招收研究生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几方面来展示)
【展板一:占地面积和院系分布】
“哈军工”占地面积 254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64 万平方米,是远东地区校园面积最大的高等学府。(这是当年哈军工教学区全景图)“哈军工”在创建之初,设有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和工兵工程系,是世界上第一所包含诸兵种的综合院校。(讲解时分别指向各照片)
【展板二 :培养人才的成就】
“哈军工”不但是一所军事院校,同时也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为我国培养了一百多位将军、一百多位省部级领导,两院院士和数以千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蛟龙号上的三个潜水员有两位就毕业于哈工程大学。一位是叶聪,2001年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毕业, 进入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工作。
现任水下工程研究开发室总体结构组副组长,国家“十五”863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总布置主任设计师、质量师、建造师和试航员。另一位是唐嘉陵,200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信息专业。
2007年2月5日入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接受潜航员培训。
【展板三:办学指导思想】
“哈军工”定期举办“教学经验交流,探索教学方法”的研究会议,逐步形成了“两老办院,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展板四:招收研究生,丰硕的科研成果】在2011哈工程取得的十大科技成果。一.哈工程首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二.哈工程863课题参展“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三.哈工程一专利入选2010百优四.哈工程跻身“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五.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哈工程团队领跑亚洲 六.5057.58米!叶聪驾“蛟龙号”挑战新深度七.哈工程科技成果亮相首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 八.哈工程海水“卫士”亮相“挑战杯”九. “便携式多波束测深仪” 首摘中国专利奖十.第九届全国高校GIS大赛哈工程获历史性突破
【展板五:一些重大的科研成果】(向观众展示照片)【转弯,进入“亲切关怀”部分的讲解】
“哈军工”作为共和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军事院校,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有许多党和国家及军队的领导人莅临我院,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极大地鼓励与鞭策。在工程校庆,若能邀请到各位领定是我校的荣耀;而当老前辈看到我校的发展以及成就,定会为我校感到骄傲。
(这是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学院时的照片)【继续向前走,进入“哈军工的分建”部分的讲解】
(向观众介绍“哈军工”的分建)1966 年 4 月 1 日,“哈军工”退出军队序列,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
1969 年末,中央军委决定对学院进行分建工作。将哈军工分成六所学校,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南京理工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还有就是在哈军工原址上建立起来的哈尔滨工程大学。【转过来,介绍几次校庆照片】
其中在50周年校庆之际,诞生了很多学校的文化产物,比如校徽、校旗当然还有凝练哈工程精神文化内涵的校训,下面就跟大家说说校训的诞生过程。2003年,学校50周年校庆之际开始征集校训,2005年正式确定我校校训为“大工至善,大学至真”。“大工”是改造世界,“大学”是认识世界“至善”,“至真”是一种最求真知的最高境界。并且校训中还包含了1953年6月毛主席为校刊题词“工学”二字,所以这八字校训既继承和发扬了军工传统,又体现了与时俱进,道出了未来的前进方向。(这是十周年和五十周年校庆时的珍贵照片。)大家看到这个一定很期待六十年校庆时的精彩时刻,【向前走,正式进入第二大部分——建设发展的哈船院,先介绍哈船院时期的概况】
在了解了“哈军工”辉煌灿烂的历史之后,让我们走进第二部分——建设发展的哈船院。之前我们介绍过,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是 1970 年哈尔滨工程学院分建时以“哈军工”海军工程系的完整建制以及其他各系人员为基础组建起来的。1975年 6 月,正式定名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3 年,学院被列为要重点办好的十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学院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进入了积极向“211 工程”进军,创建一流大学的新时期。【向前走转弯,三个展板,展示了学院的“起步与发展”】
(展板一)略。(展板二)略。
【继续向前走,进入“抓住机遇,谋求发展”部分,共有两个展板】
在学院筹建完成后,1978 年 2 月,学校被国务院、教育部确定为全国 88 所重点高校之一,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81 年,学院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院紧紧抓住机遇,先后成立机械、电子、管理等多个教学系,促使学院发展迈向了一个新台阶。1987 年至 1991 年,21、41 号楼陆续划归学院使用,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空间。
1985 年 10 月,学院成为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建设院校之一,至 1990 年10 月,累计贷款 580 万美元,国内配套资金 1298 万人民币,共购置设备 71 台套,集中建设了计算中心,船模实验水池(如图片所示),工程结构实验室等 7 个实验室,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照片上展出的是学院于 1990年竣工的图书馆,在当时其使用条件为全国一流,如今,我校的新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达 5 万平方米—是目前中国国内高校中最大的图书馆。)【继续向前,进入“鼓励与鞭策”部分】
当然,学院日新月异的发展,取得的进步与成就也离不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鼓励与鞭策。(介绍照片——这是 1983年,聂荣臻元帅在建院三十周年之际,为学院提写的校名)【继续向前走,介绍下一部分“提升办学层次”,共有 8个展板】
【展板一:办学思想】
从“军工”到船院,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稳中求进,提高质量”的办学思想。(这几张照片中,都是我校的优秀的教授,邓三瑞教授,杨士莪教授,戴遗山教授和吴德铭教授工作时的照片。几位教授都曾先后担任过学院领导,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做为军工传人,身在哈工程,定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展板二、三: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建设与发展中,学院注重对交流与合作,经常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来院讲学,促进了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都是当时的资料照片,真实的反映出了学院在提升办学层次上的努力与进步。)
【展板四:注重学生英语及社会实践培养】略
【展板五、六:丰硕的科研成果】(这部分的介绍再详细些)
自 1978 年以来,学院取得了数百项科研成果,有些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些已达到了国外先进水平,为船舶工业,海军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介绍照片中的一些科研成果)
【展板七、八:总结】
1992 年 11 月,学院提出进入国家实施的“211 工程”高校行列的发展目标。1993 年,学院被列为要重点办好的十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从此,学院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哈船院部分介绍完成,继续向前走,然后进入巨型展板“哈尔滨号”简单介绍】
如今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坚持“三海一核”的办学方略,创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为奋斗目标。“三海”指的是船舶工业,海洋开发,海军装备,“一核”指的是核能应用。下面的这幅图是被誉为“中华第一舰”的112号导弹驱逐舰,也称“哈尔滨号”,在楼下的船舶博物馆里陈列着“哈尔滨号”的模型。
112舰之所以被称为“哈尔滨号”的原因是,此型驱逐舰上有我哈工程五项专利。【介绍完毕之后,带领观众进入最后一个大部分——“特色鲜明的哈工程”】(这部分主要介绍一下咱们学校从1994年至今的历史大事和重大变化)
在回顾了哈军工时期的辉煌与哈船院时期的进步后,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展馆的最后一个大部分——“特色鲜明的哈工程”
1994年5月,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之一。1999年2月,学校正式划归新成立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2001年至2002年,学校“九五211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十五211工程”通过立项审核,学校进入亿元级科研强校之列,获准试办研究生院和启动国家大学科技园。
2005年1月,学校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从此,学校的发展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评价。“十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以平均30%的速度递增,承担重大科技攻关、“973计划”、“863计划”、国防预研和型号项目等220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68项。2006年学校科技经费3.6亿元,居国内重点大学前列。
学校与美、英、德、俄、日、韩、澳等20多个国家1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十几所大学开展本科生、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联合办学。每年举办十余次国际学术会议。
学校是国家”首批27所211”[1]院校、教育部“985平台”高校、全国“56所研究生院”之
一、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总政治部“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高校、海军在东北地区唯一选拔培养后备军官依托院校,是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领域最大的人才培养基地和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具有“三海一核”领域主体学科特色鲜明、相关学科支撑配套、专业结构布局合理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本科招生专业5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13个。学科专业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防特色学科11个、国防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十二五”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个、一级学科11个。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学校他秉承“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理念,把师资队伍建设呢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特别的是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高层次人才队伍重点,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总量充足、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师资队伍正在形成,较好地满足教学需要。
在这里陈列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是08年6月“联想奥运火炬高校行”活动中在我校传递的火炬,当天共有15位火炬手在校园内传递火炬,为北京加油,为中国加油,为奥运加油。
【安排时间自由参观】
【进入下一部分——“三海一核”办学方略形成,共五幅展板】(这部分特色再鲜明些,内容有些抽象)
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明确了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实现“主题超越,整体升级”的思想,加强“三海一核”领域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凝练相关学科发展方向,主义为相关学科的绘画和建设提供发展平台,并制定了一些特殊政策,汇集了一批高水平、高层次的创新性人才,为重点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海一核”是指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四个方面。而首先我们要介绍的是现代船舶设计与制造学科。
该学科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和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充分调动全员件事的科研积极性,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十五”期间“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接下来向大家介绍的是水声工程。该学科结合“高新工程”建设和国家级水声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和科研条件,搭建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在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水平的水声工程技术人才的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和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在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的同时,某些技术领域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并保持与国际水平同步发展。
我校另一大特色是核能工程与辐射防护。
突出为国防建设服务的特色,兼顾民用领域核能技术的应用。目前,该学科已达到国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成为国内核能工程与辐射防学科领域内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之一,并在舰船核动力领域具有突出特色和实力,核仿真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最后一门学科为海洋运载器导航工程。该学科继续保持了在高校舰船导航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方面的国内领先地位。“十五”期间新增“导航制导与控制”这一国家重点学科。【到此,所有内容性讲解全部结束,带领观众拐弯,进入到结束语部分】
学校将牢固树立“三海一核”特色办学方略,继续坚持“依托船舶,立足国防,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秉承“哈军工”优良传统,践行“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激情与活力,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在我校五十七年的历史中,涌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校友,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照片,展现了我校校友们的风采。(指着图片说几个人物,如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
第五篇:朱校长材料校史讲解
新生校史暨爱国爱校教育流程
新生入学后,利用二节课时间,以班级(或两个班同时)为单位进行校史教育,由讲解员全程讲解。
一、全班集合于主楼正门前
讲解员:新生同学们,当我们站在这文物楼前,心中充满自豪与敬畏:让我们引以自豪的是,我们学校是沈阳乃至全东北唯一的建校近百年,沿用同一校名、在同一个地方、在同一所教学楼内进行教学活动的中学,是唯一的学生在文物中上课和活动的学校;让我们敬畏的是,这所文物的投资者、建设者及最初工作的先贤们,都已作古。然而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这所古朴典雅的哥特式建筑,留下来许多悲壮感人的故事。
我们这所综合楼,是座T型建筑,一层为半地下,却冬暖夏凉。正面向东为三层教学楼,后面相连体育馆和礼堂。楼前美丽的树藤是1993年栽植,现已枝繁叶茂,装饰和保护着我们的文物建筑,给人以幽深宁静舒适的美的享受。这幢楼现在已被列为沈阳市级保护文物,让我们走进这所文物楼吧!
二、楼梯前 讲解员:同学们,现在我们站立在文物楼入口处。向上迈17阶台阶,即到二楼。环视四周,我们似乎还未完全体会到此处设计的精妙。那么我们听一下,我校毕业生,现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家聂兰生校友,回访母校后著文所发的感叹和赞美吧:“中学时代不懂得空间建筑,但喜欢这个与众不同的厅。读建筑系之后,才认识到设计师杨廷宝老先生这一妙笔……在我所见到过的直达二楼的大楼梯中,同泽女中的处理是最成功的……进来之后的大台阶给大厅增加了纵深感,丰富了空间层次。”
同学们再仔细看看楼梯上金灿灿的镶嵌。我们把近百年校史,写在楼梯上:从1928年张学良于凤至创办女中,到2011年女中荣耀回迁此处原址,美凤还巢。每一年份的记述,既是学校所走过的不凡足迹,也相连着沈阳乃至我们国家的社会变迁和时代递嬗,悲壮与血泪;豪迈与欢笑。
看到这同学们会发现什么?对了。最下面留出一级,最上面剩下三级台阶没有镶嵌。这是为什么呢?同泽女中的历史有丰富的内涵,所有台阶可以填满。下面留一级,是寓意女性教育并非始于同泽,而是源远流长;上面预留三级台阶,是表面同泽前程远阔,让一代代新同泽人,续写辉煌吧!
这是学校伟大的创建人,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半身铜像。早在1930年第一代同泽师生,为感念张将军建校伟业,集资在此敬立张将军铜像。可是“九一八”事变后,万恶的日本侵略者毁掉了将军铜像。留下了侵略者的罪恶,也留下了同泽的伤痛。所幸在抗战胜利50周年的1995年,我校在原处原样复制了此铜像,并由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同志亲笔题词。瞻仰将军遗容,让我们铭记创办人伟业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这段历史吧!
三、走进礼堂
同学们,让我们深怀感佩之心、敬畏之情走进沈阳独一无二的礼堂吧!
我们的礼堂,八十多年前,是沈城最美的礼堂,时至今日仍然是沈阳最古老、最独特、最优美的中学礼堂!
同学们用心欣赏吧!我们的礼堂 既古朴庄重,又不失其典雅别致 既小巧精致,又不失其浑然大气 既简约无饰,又不失其美艳秀丽 既古色古香,又不失其现代风范 我们的礼堂
融中西美学之精华,美轮美奂 聚古今文化之荟萃,超凡脱俗
我们的礼堂,经80余载岁月之磨砺、时代之嬗变,而景貌如初、宛然似昨,怎不令人敬仰赞叹!而今臵身其间,仿佛身临时光隧道、艺术殿堂、少女沙龙,而心旷神怡。
今天我们站在这先贤才女们曾经活跃的空间,感佩怀念之情、陶醉自豪之感,油然而生。这是我同泽女孩们所独享的幸福啊!
是的,在我们这个舞台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张学良曾发表过演讲;大音乐家阎述诗老师曾指挥过合唱。在1931年苦难的“九一八”之夜,我们的老学友们,就在这个舞台上,满怀爱国激情,演出了她们自编自演的话剧《一片爱国心》。
而如今,现在这个不平凡的、八十余载未经改动的舞台是属于你们的了。它会留下你们动听的歌喉、曼妙的舞姿、激情的演讲和欢快的笑声!
四、二楼走廊
现在让我们了解一下我校的创办人。这是英姿勃发的张学良将军青年戎装像。主政东北及创办同泽女中时,他还不到三十岁。
这是我们文物楼1929年落成庆典上留下的珍贵照片。时至今日楼正门仍保持原样。
这是建校之初女中的校训、校徽、校旗。校训是张将军亲自拟定的诚字。校徽、校旗有日月星图案,体现光明的同泽、光明的青年、光明的未来的深刻含意。
这是出资并辅助张学良创办女中的张夫人于凤至女士,她兼任我校董事。这张珍贵的照片拍摄于此楼落成庆典时的文物楼门前。照片中的三个人,中间为于凤至,左侧为我校第一任校长、毕业于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王捷先博士,右侧为副校长姚女士。照片上的原始说明文字表明,这是王校长将楼门钥匙,敬呈于凤至女士,并由于凤至执行洞啟同泽女中校门之礼仪。
这是我女中历史上最著名的老师阎述诗先生。他是当时沈阳名气最大的数学老师,又是音乐家。“九一八”事变后,他不甘当亡国奴为日本人工作,而流亡关内,寻求抗日救国道路。并于1935年满怀悲愤之情写下了当时唱遍全国,而又传唱至今的不休的爱国歌曲《五月的鲜花》。
这一版陈列的是张学良先生的眷属们与同泽交往的照片。这张照片上的二个人物是张学良六妹、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张怀敏和她的儿子投资大陆的企业家翟云台先生。这是1995年他们母子二人来同泽出席张学良铜像落成典礼时留下的照片。
这张照片是张学良八弟张学荃的夫人携子女来访同泽的留影。
这张照片是张学良四弟、我海军将领张学思的夫人与我校刘煜校长的亲切合影。
(到北侧走廊)
同学们,我们这栋建筑,所以能成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不仅仅是因其出资人为张学良将军,还要感谢此楼的杰出设计师杨廷宝博士。杨廷宝先生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生前曾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他的作品丰富,包括他参与设计的北京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京长江大桥、老东北大学、老沈阳北站等等。
五、校史馆(朗读前言)
这是一张1930年留下的见证历史的十分珍贵的照片。照片中站立者为当时的副校长姚女士,其身后的背景是改建前的实验楼。此照片珍贵的是镶嵌石板上的文字:
“同泽女子中学校落成纪念;创办人、董事长张汉卿先生;校长王一丁先生;民国十八年二月竣工;民国十九年三月立石。”
解释一下,民国18年即1929年;民国19年即1930年。张汉卿是张学良的“字”。张将军姓张名学良字汉卿。校长王一丁,姓王名捷先字一丁。
此石碑镶嵌在此楼正面北侧楼角。可惜更可恶的是“九一八”事变后,此石碑被日本侵略者毁掉了。所幸立碑石时留下这张照片。
这是张学良将军携夫人于凤至参加运动大会时的留影。此上下两张照片,在走廊见识过。照片上原有文字,尚能看清,不过要从左向右念,当年横排版文字,皆从左向右读。
“同泽女子中学一览”这是张学良先生为同泽女中办学一周年教学成果展览而亲笔写的牟言的题目。此牟言全文仍保留着。在牟言中张将军拟定同泽的办学宗旨为“强国保种”。
这是1928年同泽女中建校的校训、校徽、校旗。我们在走廊上看过了。
这是1929年同泽女中的校歌。为女中第一代教师、歌曲《五月的鲜花》作者阎述诗等前辈老师所作。歌词优雅、曲调优美。大家要会唱这支歌,来传承同泽精神。歌曲最后一句:“同泽女校莫与京”,意为同泽女中是无以伦比的最好学校,表达了同泽女孩的自信、自豪和对女中无限热爱之情。
这是全中国大中小学唯一的引以为豪的标本,是我校的镇校之宝。(念说明词)
(回头到校歌后面的展板前)
同学们,同泽女中的历史不平凡而坎坷,她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曾二次惨遭停办。第一次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将学校改做警察局,此楼成为关押折磨屠杀中国爱国人士的场所;第二次停办女中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的1968年。当时粗暴取消女性教育实行男女合校。
当然,女中也有过第二次辉煌。就是解放后改名为沈阳第三女子中学的时候。当时女三中与同泽是以同泽命名的同泽男中的继承者沈阳二中齐名争艳,是沈城优秀女孩的首选学校。
这张表格是1928年到2009年历任校长名单,也同时标明了学校校名的更替情况。
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校受到了包括中央领导同志在内的各级领导的关注关怀。先后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前中央政治局委员芮杏文、省委副书记曹伯纯等同志光临我校视察指导工作。
下面展示的是张学良先生的生平简介。张将军生于1901年卒于2001年,跨世纪的高龄寿星,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千古功臣,东北人民的骄傲。
这三人合影,三人为张学良父亲张作霖元帅与幼时张学良、张学铭。张作霖曾统治东北多年,其势力曾扩张半个中国,包括北京、山东直到上海。1928年被日本人炸死于皇姑屯站的火车上。
张学良接掌东北大权后,便着手谋划中国统一大业,顶住日本人分裂中国的压力,于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三省及热河省与当时的中国中央政府统一,并将当时东北的五色旗撤掉,改挂当时代表中国的旗臶,这就是张学良的第一大功绩,“东北易臶”。下面这张群像,中间两位一位是当时的中国陆军空军总司令蒋介石和副总司令张学良、后面为当时中央政府高官。
下面这张照片,是张学良和当时的西北地区将领杨虎城。是他二人联手发动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兵谏”,也称“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停止反共内战,促使全国抵抗日本侵略的八年抗日战争的开展和胜利。
下面是当时报纸的报导。
“西安兵谏”后,蒋介石挟私报复,将张学良软禁半个世纪之久。蒋介石死后,解除软禁的张学良去美国夏威夷居住,并于2001年逝世,享年101岁。(读结束语)
六、展室
这里介绍的是2003年同泽女中复校后的情况和取得的不凡业绩。(念前言)
这是沈阳市教育局关于恢复同泽女中的二个文件。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沈阳乃至全东北35年没有女子中学。所以同泽女中复校引起轰动。这几张图片是《辽宁日报》、《辽沈晚报》、《华商晨报》等报刊对女中复校的热情报导。
这三张图片介绍的是中央电视台对复校后第一任校长刘煜的采访;央视科教频道的专题报导及刘煜校长发表在沈阳日报上的文章。
女中复校后,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这张照片是教育部组织中央电视台等首都十大媒体来我校采访时留影;
这是教育部总督学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协会主席陶西平先生到我校视察;
这是我校刘煜校长陪同市委书记曾维同志步入由女中承办的沈阳中学生新年音乐会;
这是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建华、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健、沈河区副区长徐爱秋等来我校指导工作;
这是市人大副主任徐璐、副市长王玲来我校参加活动; 这是中国教育学会整改委的领导同志来我校指导工作; 同泽女中是适宜女孩发展的特色学校,我校有独特而先进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读前三张版)
这张照片是我校民乐队在上海演出时的舞台照,此次演出获全国一等奖。
这一部分介绍的是我校独特的管理模式。(读主要版面文字)
需要教育是刘煜校长首先提出来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以人为本、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而实施的教育和管理。
这是按需培养承诺签字仪式的照片。
这里介绍的是“三管四自”的德育管理模式的相关图片; 这里介绍的是“四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
适合女孩发展的艺术教育,是我校的一大特色,也是培养成功优雅的现代女性所不可或缺的:
这几张图片简单介绍了我校艺术教育的状况和成果。最后一部分展出的是我们尊敬的德才兼备的老师们几年来在教育科研上所取得的成果。(念结束语)
七、体育馆、地下走廊
讲解员:下面我们到地下层,也就是此文物楼的一层参观。同学们现在触摸的楼梯栏杆,都是当年的原装,都是百年的精美木料。
(进入体育馆)这是沈阳最古老的半地下体育馆。它的上面就是我们刚参观过的女中礼堂。本体育馆设计十分合理,处于半地下,因此冬暖夏凉,更适合体育健身。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当其他体育馆热不可耐的时候,而我们的体育馆恰清爽宜人。现在是你们日后健身的好场所。然而,在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把女中强制改为日伪当局的警察厅。就在这个女孩子们健身游戏的体育馆里,关押着数以百计的中国爱国志士。大家看这体育馆墙高窗窄,人们很难逃脱。大家看对面的两扇小门,小门后面是上下二层封闭房间,下层无窗,即使白天也是漆黑阴深。日本军警就在那里严刑拷打中国爱国抗日人士。这是我同泽的灾难与耻辱,也是中华民族的灾难与耻辱。
今天,当我们在这具有不平凡经历的体育馆里活动的时候,我们更应铭记张学良为女中制定的“强国保种”的办学宗旨,刻苦学习,加强锻炼,做一名不愧为伟大先驱者的同泽女孩。
下面我们到走廊参观。走廊二侧的墙壁上,介绍了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欧洲、美洲、澳洲一些发达国家的女子中学的现状。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中国大陆的女中不多了,但在台湾女性教育十分发达,每个县市都有一所或几所女中。比如台北市就有第一女子高中、景美女中及中山女中等。这张图片介绍的是台北市第一女子高中,它是台北市优秀女孩首选学校。台湾名作家刘墉曾著文说:“在台湾,如果提到台北一女中,大概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因为她们太厉害了……”现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是男中建国中学毕业,他夫人周美青正是台北第一女中的毕业生。
这张图片介绍的是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解放后我校一直称为第三女子中学。二所三女中南北呼应,同为女校奇葩。现代中国著名宋氏三姐妹,都毕业于上海三女中。其中宋庆龄为孙中山夫人,一代**,曾任新中国副主席。
这一张图片介绍的是华人为主国家新加坡的南洋女中。南洋女中是新加坡的国家名片。2010年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新加坡,专程到访南洋女中,并与女孩们亲切互动。表明了国家领导人对教育,特别对女性教育的格外重视、关注与关怀。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对展示的女子中学一一介绍,但这些足以说明,在世界上,在中国不是我同泽女中一所学校在战斗,在海内外有许许多多女子中学,在坚守女性教育阵地,实现对女性的特殊人文关怀,为培养万千优秀女性人才,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而努力地奋斗着。
同学们,从小学到大本十六年期间,能有机会在青春期的高中阶段,独享三年女性教育,这是我们的偏得;能在这人文积淀深厚的历史名校学习,更是我们的荣幸与光荣。进女中爱女中、自豪在女中、成才在女中。
女中三载圆梦,奠定一生光荣。同泽女校莫与菁!
参观到此告一段落。预祝学妹们三年女中生涯快乐、幸福、健康、学业有成!
谢谢!再见!
同泽女中新生校史暨爱国爱校
教育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