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分析
编辑:翠竹清韵 识别码:17-1034531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13 23:58:3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市文化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产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调查结果显示,202_年我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7265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9%,高于全市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步显现。

一、202_年

**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过去的一年,在全市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的大环境下,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202_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03.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9474元,比上年增长14.6%。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再上新台阶。其中,文化产业的不断增长,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推进了和谐**建设步伐。

1、文化产业总体情况。202_年末,**市文化产业活动的产业活动单位768个,个体经营户4727个;全市文化产业实现业务收入227404万元,比上年增长21.6%,实现增加值7265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9%,超过当年gdp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见表1)。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逐步加大。

表1: 202_年**市文化产业主要指标

从业人员(人)

营业收入(万元)

增加值(万元)

总计

2977

222740

472650

核心层

小计

9167

73404

24997

一、新闻服务

147

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369

143438

10261

三、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1926

18826

8575

四、文化艺术服务

353

41099

36089

外围层

小计

12509

71791

34545

五、网络文化服务

204

46087

3014

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677

548826

21826

七、其他文化服务

3690

16878

9705

相关层

小计

8096

82209

13108

八、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559

237080

10458

九、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250

445129

2650

2、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层发展情况。从文化产业组成的三个层次看:202_年,核心层实现增加值24997万元,实际增长16.3%,增速较慢;相关层实现增加值13108万元,实际增长20.6%,增速居中;外围层实现增加值34545万元,实际增长24.8%,增速最快。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34.4:47.6:18.0(见图1)。

图1:

3、文化产业增加值分行业发展情况。在文化产业的9大行业类别中,实现增加值最多的行业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增加值达到21826万元;其次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的生产,达到10458万元。实现增加值最少的行业是新闻服务,其增加值仅为71万元。

从分行业人均增加值看,人均增加值最高的行业是广播电影电视服务,达到44524元;其次是新闻服务,达到44502元。人均增加值最低的行业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仅为10582元(见图2)。

图2:

4、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情况。202_年,**市文化产业吸纳从业人员29772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2%。分层看,核心层共有从业人员9167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30.8%;外围层共有从业人员12509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42%;相关层共有从业人员8096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27.2%。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从业人员之比为30.8:42:27.2。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多数人员集中在外围层。

分行业情况看,从业人员最多的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达到6775人,其次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达到5592人。从业人员最少的行业是新闻业,仅有16人。

5、民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202_年,全市民营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5432万

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的76.3%,比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高23.9个百分点。

6、文化消费有所增长。202_年,全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167元,比上年增长20.3%;在消费支出中,文化娱乐教育类支出为814元,增长4.2%,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的10.7%。农民人均纯收入3830元,在消费支

出中,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类支出160元,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的5.2%。

二、**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全省、全国的比较

通过对202_年全市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分析看出,**市的文化产业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202_年全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5%,四川为2.07%,**仅为1.8%,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0.65和0.27个百分点。

三、**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全市文化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产业结构仍需调整。202_年,全市文化产业中“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34.4:47.6:18.0,“核心层”和“相关层”所占的比重和总量明显偏低。这与202_年全国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增加值之比42:18:40相比差别较大。从全国的文化产业结构看,全国文化产业发展仍以核心层为主,这一点与**没有多大区别,但全国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很发达,其比重占到了整个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0%,而**文化产业的相关层仅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8%。可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结构仍需调整,特别是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加快**市文化产业相关层的发展。同时通过相关层文化的发展,带动更多的人员就业。

2、**市文化产业人均增加值偏低且发展不平衡。202_年,全市文化产业人均增加值为2.44万元,尽管比上年增长了18.0%,但仍低于06年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8万元和0.58万元。全市文化产业人均增加值行业发展水平也不平衡,最高行业人均增加值(广播电影电视服务)达到44524元,是最低行业人均增加值(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的四倍多。

3、公有文化经济发展较慢。202_年,全市民营文化产业增加值55432万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76.3%,比上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全市公有文化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仅为23.7%,比上年略有下降。全市公有文化经济发展缓慢。

4、数量多、规模小、品牌意识不强,企业缺乏竞争力。到202_年末,**市文化产业活动的产业活动单位768个,个体经营户4727个;全市文化产业实现业务收入227404万元,户均收入41万元,不及成都户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其主要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政府对于文化产业处于一种不鼓励、不限制(违法经营除外)、自由发展之中,使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二是由于企业规模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受到严重的制约,从而使企业竞争力不强。

四、加快**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02_年,**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情况是好的,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们认为,要实现**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抓好人才引进与培训。当今时代的竞争总体来讲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也暴露出了一些明显不足,特别是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不够,这不仅是企业的症结所在,也是管理部门的症结所在。因此要加强对企业人才和管理部门人才的培养力度,学习先进地区的经营和管理经验;同时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制度,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

2、完善政府管理体系。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在这次文化产业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文化产业个体经营户既没进行工商登记,也未纳入相关部门管理,因此,相关部门要彻底改变资源整合不力、条块分割严重、协调互动性差等不利局面,规范管理各类文化市场,加强分析调研工作,要认真吸取九狮旅游风景区由盛到衰的教训,从而确保我市文化产业真正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3、提升重点行业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要始终坚持“抓大促小”、“抓优扶弱”的方针,建议选择关联度强、增加值比重较大、人均增加值较高、行业增长速度较快、具有资源竞争优势等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点行业来发展。因为:关联度体现各个行业间投入产出的市场供需关系,当这一行业获得先行发展之后,会对上下游相关产业起到很强的拉动作用,在产业链中贡献度大;增加值体现行业创造价值的程度,是产业贡献度的直接反映;人均增加值高说明盈利空间大,可以容纳更多的企业进入;行业增长速度快体现了市场前景好。从202_年的发展情况看,**市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增加值比重较大,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人均增加值较高,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增长速度较快,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具有关联度强和资源竞争的优势。建议将这些行业作为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来抓,以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4、发展壮大劣势行业。从202_年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结构看,核心层和相关层发展较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核心层实现增加值24997万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4.4%;相关层实现增加值13108万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8%,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实现增加值2650万元,人均增加值只有10582元,居九大行业中的倒数第一。因此,要想壮大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实力,必须加快文化产业核心层和相关层的步伐,特别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升级。

5、积极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如何开发和释放农村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使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更好地发挥,是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202_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分别占消费性支出的10.7%和5.2%,城镇高于农村5.5个百分点。可见,城乡文化消费差距明显。影响当前全市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除了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外,还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不一致有关。建议有关部门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发展之机,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水平,尽快缩小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距。

6、拓展文化产业新的发展领域。在“特色文化”方面下功夫,促进“特色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化和最佳化。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开始用打造特色文化来拉动本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如大连、杭州、苏州、南京等地。**是历史文化名城相对于这些城市并不缺乏特色文化。如**区域内独具魅力的酒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构成了**人文精神的内核和文化的多样性。这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为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并提供了原动力。深入挖掘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打造**的文化产业品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发展产业链,是促进**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在“特色文化”方面下功夫,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新领域,是实现**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渠道。

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和壮大,都必须经过一段艰难的发展历程。令人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培育下,经过不懈努力,**市的文化产业已逐步迈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相信明年**市的文化产业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第二篇:周村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定稿]

关于加快周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尚翠芬任永成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由此可见,文化产业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它正以科技人文、绿色环保、高附加值的优势,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亮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我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结构调整、绿色转型、内涵式发展,建设经济文化强区的必然要求。

一、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区是鲁商发源地、丝绸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区,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近年来,以实施文化品牌和重点项目带动战略为重点,注重提升文化产品的内在质量,积极推进文化产业载体建设,全区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截至202_年,全区文化产业领域拥有各类经营单位1530家,资产总计18.6亿元,从业人员1.2万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达9.55亿元,同比增长18.49%,占全区GDP总量的4.15%。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分别实现增加值4.75亿元、2.85亿元、1.95亿元,三者比5:3:2。文化产业呈现出核心层实力增强、外围

1层和相关层产业紧跟、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二是文化产业龙头项目带动作用日益凸显。我区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一批文化龙头项目脱颖而出,逐步显现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周村古商城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对外影响力日益增强。202_年接待游客140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2.8亿元。总投资近2亿元的古商城二期工程即将投入使用。五星级影城、华宝楼项目运营良好;投资1.06亿元,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福王红木博物馆、投资1300万元的周村烧饼博物馆将于国庆节前正式启用;投资1.25亿元的齐鲁会馆、投资1.3亿元的国兰生态园、投资1500万元的奥升彩印公司新上生产线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这些重点项目推动了全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三是新兴文化业态发展提速。我区在继续抓好文化旅游、文博收藏、印刷装潢、工艺美术、文化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升级基础上,节庆、会展、馆藏、影视等新兴文化业态得到充分发展。先后组织举办了七届旱码头旅游文化节,签约内外资项目133个,引进区外资金12.3亿美元。会展业得到稳步发展,近年来,全区共举办各类文化、经贸交流、展览会展86次,参观人数达到16万人。以“周村收藏,收藏周村”为品牌的收藏文化发展势头强劲,202_年交易额达到4000余万元。出版印刷业异军突起,全区出版印刷企业达到98家,年销售收入近3亿元,从业人员1600余人。

四是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机制初步形成。社会力量投资发展文化产业、社会办文化和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迅速,在企业数量、资产总量和生产总值上增幅较大,涌现出山东嘉业美术日用品有限公司、中国国家画院鲁中艺术中心、淄博奥升

彩印等一批民营文化产业企业。古商城旅游开发在投融资方面,吸引民间资本4500万元,以参资入股形式吸引有实力的知名大财团、大企业合资合作达2.1亿元。多元投融资模式,为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增添了后劲和活力。

五是文化产业品牌效应日渐显现。周村古商城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千年古城东方商都”文化旅游品牌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电视剧《大染坊》、《旱码头》成功在央视和省级媒体播出,反响强烈。我区被认定为“鲁商发源地”。周村芯子、周村烧饼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周村铜响乐器、王村醋、古商城商贸习俗列入第一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董永的传说等10个项目列入市级非遗名录。周村烧饼、玉兔、嘉邦3家文化产业商标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福王、知味斋等7家文化产业商标被评为省级著名商标。策划推出了“鲁商发源地”、《周村商埠印信研究》、《周村商埠文化与鲁商文化研究》等一批重大研究成果。我区被命名为省级首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产业品牌的凝聚和扩张作用,助推了我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区文化产业尽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国家和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先进地区的发展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是缺乏一个统一的研究和管理机构。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区涉及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部门比较多,缺乏明确的牵头管理部门,各自为战,力量分散,形不成统一的意见。

二是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周村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人员相对缺少,特别是缺少一批具有较高文化产业发展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专家型人才;文化

创意、研发、经营管理等高端人才匮乏。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够强。我区虽然已有几个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但总体来看,还是规模相对较小、集约化程度不高,对社会的影响和带动力还不够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也较低,尚未形成支柱产业

四是品牌特色不明显。我区古商城旅游已成为目前周村最靓丽的一张名片,但“鲁商发源地”等其他文化品牌的研究、建设和发展尚未取得实质性的破题,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不高,未形成一批在全国、全省叫得响、受得看的特色文化品牌。

五是发展的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由于受政策、资金、土地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我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按照“政策引导、项目带动、主体培育、打造品牌”的战略要求,立足我区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狠抓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力争到202_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我区新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一是成立专门的管理和研究机构。针对目前我区文化产业管理和研究部门多、人员杂的现实状况,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的区级文化产业管理和研究机构,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业人员组成工作班子,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研究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以免出现政出多门的现象。

二是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首先,要有针对性地选拔和引进以复合型文化经营管理

人才为主的各类人才。全面推行聘用制、聘任制,完善竞争上岗、社会公开招聘等方式。推进制度创新,不拘一格选拔使用经营管理领导人才,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经营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人才选配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其次要采取多种形式,广开引才引智渠道。实施“构筑人才资源高地”战略,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开启吸引各类人才来创业的“绿色通道”,吸引一大批高学历、高潜力、低年龄的高新技术人才。再次,政府和企业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建立与完善有效的培训教育机制,创造良好的再学习环境,使在职职工的培训制度化、经常化。通过各种途径的综合运用,培养一批既懂文化又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和相关专业的专才,这是发展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

三是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集群。重点围绕“一城、二带、三园”(一城:周村古商城;二带:309汽车文化产业带、张周路孝妇河生态园艺休闲产业带;三园:鲁商文化产业园、齐鲁古玩博览园、印务装潢文化创意园)规划布局,做大做强文化旅游、文博收藏、工艺美术、文化娱乐、印刷装潢、汽车文化六大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要借助鲁商发源地品牌的影响力,加快培育一批品牌文化企业、品牌文化产品、品牌文化企业家,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和增值能力。加强文化产业载体建设,促进文化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

四是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发展,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创意产业。重点做好四个结合:

1、把文化创意与工业发展结合起来,在工业设计、产品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提高产品附加值;

2、把文化创意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把鲁商文化、丝绸文化、商埠文化、聊斋文化融入旅游资源,以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发展

水平;

3、把文化创意与农业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依托凤凰山、葫芦山自然资源,发掘《齐民要术》历史文化资源,建设齐民要术观光园,切实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4、把文化创意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把文化创意应用到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努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五是着力加快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以周村古商城为龙头,提升发展文化旅游业;以齐鲁古玩城为重点,加快发展文博业;以奥升彩印为重点,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嘉业为重点,推动发展工艺美术创意产业;以汽车文化广场为龙头,带动相关文化产业;以星级电影城为龙头,带动发展文化娱乐业。同时,积极做好项目招商工作,努力实现以文化带项目,以项目促发展,打造文化产业强区。

第三篇: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骨干产业积极培育推进,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现将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情况报告如

下:

一、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开发取得一定成效。

(一)文化基础设施现状。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两馆一站”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文化馆、图书馆先后被评为省级三级达标馆。图书馆现有馆藏图书6万多册,年订阅报纸杂志140余种,现正积极推进“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及两个乡镇农村网络培训学校的建设任务。县民族歌舞剧团建有练功房一处。15个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已报上级批复,目前泗南江、雅邑乡、坝溜乡、景星乡已经动工建设,其余乡镇也将于近期内动工建设。建成农家书屋11个。双胞之家网站开通营运两年,加大了对外的宣传力度。

(二)文化市场发展现状。目前全县共有游戏室2家、歌舞厅11家、文化广场2处、书店5家,棋牌游艺室101家。网吧14家(县城12家,通关镇2家)。文化用品销售18家,音像制品销售9家。印刷厂3家,打印店11家。基本形成了文化演艺、网络文化、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印刷、文化用品等6个门类在内的文化市场发展格局。,全县文化市场经营场所总营业收入1200万元,缴纳税费11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310人。全县文化市场呈现繁荣、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文化资源现状。①哈尼文化。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哈尼人传承着数量浩瀚、绚丽多彩的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故事、诗歌、音乐、舞蹈、工艺、节日、服饰、哭嫁、祭祀等哈尼文化的瑰宝,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财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哈尼族口传叙事长诗《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收集整理了《巴哈雅咪》、《密玛箐格卡呃呐玛坡》、《阿迷车》等一批散落于民间的原生态歌曲。结集出版了《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县民间故事》

一、二集,《县舞蹈集成》、《魅力》(-)、《阿增刊》(歌曲)、《双胞迷城:》、《哈尼文化丛书》(6本)等书籍。哈尼族9个支系的歌舞乐,赴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哈尼风情:魅力》节目的录制,并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进行了连续播放。以“阿迷车”为主线,独立创作、编排了反映哈尼族迁徙史和发展史的大型歌舞史诗《阿迷车》。②回归文化。县城驻地联珠镇建有融天文、地理、科普为一体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北回归线标志园,并被列为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回归线把县城一分为二,使县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北回归线文化,更使的自然、气候、生物、人文变得多姿多彩,体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地域性和独特性。③双胞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县境内生活着1000多对双胞胎,其中,北回归线穿过的村寨就有600多对,其双胞胎密度之大是世界罕见的,近年来,随着县委政府的深入挖掘利用及媒体的大力宣传,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双胞文化。

(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全县现有文物103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目前已向游人免费开放,逢年过节,香火旺盛。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碧溪古镇的建筑为明末清初的古式风格,“一颗印”、跑马转角楼等建筑形式与中西合璧的建设格局,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保存下来的建筑风格,加之是护国将军庾恩旸故居,历史人文气息较浓,目前正进行二期修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发现的新抚岩画弥补了我市没有岩画的空白,使县乃至普洱市的文明史都将前推千年。

(五)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我县自以来以民族文化为特色、哈尼民风民俗为看点、双胞胎为卖点,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国·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节暨哈尼太阳节”,向世人亮出了“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三张靓丽名片。“两节”期间省内外客商与我县共达成招商引资签约项目6项,协议总投资为11.72亿元,共接待游客达11.3万人次,同比增长8.7%,旅游综合收入达169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1%,并被人民网等评为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活动之一。

二、文化产业培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专业人才队伍。一是县内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目前只有文化馆、图书馆达到省三级馆标准,乡镇文化站建设比较落后,设施设备简陋,全县无供演出的剧场或影剧院。二是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三是群众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对文化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机构不健全,缺乏完整的文化

产业规划。文化产业涵盖面广,主要包括媒体传播业,出版发行业,文化旅游业、文艺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文化体育业、文博会展业、文化制造业、民间工艺业、文化信息服务业等十大产业。针对我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文化产业的定位、发展规划尚未形成。一是没有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机构来主导分析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二是缺乏产业规划,对文化产业这一领域我县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不透彻,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缺乏深入探索。三是对文化旅游来讲,文化与旅游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整体,缺乏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而文化的经济实现形式又要依托旅游才能实现。所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系统的研究统计、分析我县的独特文化资源优势,引入资金投入发展文化产业。

(三)对文化产业培育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市场活力未显现。从目前我县的情况来看,文化事业发展主要依靠县财政的支持,而整个文化市场发展仍处于粗放的状态,导致公共基础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规模偏小,缺乏能够举办不同类型文艺活动,同时又具有商贸等多功能的复合性文化场所。对文化产品的开发、舞台精品艺术的打造及文化人才的激励等方面经费无保障,导致深入挖掘、整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困难重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文化品牌开发力度不够。对文化资源缺少经营性、开发性整合,缺少文化品牌的战略策划和运作,通过品牌的创建、促进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较低。

三、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要实现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我县成为特色鲜明、品牌名优、设施先进的文化大县,真正实现“文化活县”的目标,就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我县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发展,像抓工业建设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项目,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发展文化产业,我们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从我省来看,云南把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取得明显成效,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云南文化产业实现了逆势而上,强劲增长的势头。通过改革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云南作为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文化产业方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道路,创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应尽快转变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充分利用我县富集的文化资源,打好民族特色品牌,发展文化产业。

(二)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人才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领导机构,深入研究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认真分析我县文化资源现状,为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文化人才储备库,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推动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制定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十二五”规划及市委党校与我县的县校合作为契机,对我县民族民间文化开展一次全面的普查,集中人力物力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四)积极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力争“十二五”时期,在全县建成一批具有哈尼元素符号,布局合理的文化标志性设施。二是进一步抓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充分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促进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转为经济增长的物质文化资产。三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更好的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建立健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提出的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积极稳妥,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改革。一是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进行“三项制度”改革,明确岗位责任,使其更好的发挥出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二是对歌舞团进行深化改革,实行经费总额包干,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实行全员聘用制,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实行全团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打破身份、职称,推行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通过各种形式引入市场机制,激发活力,在发展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三是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电影公司实行转企改制,理顺隶属关系。四是按照相关文件精神与全市统一步调组建我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变文化市场以往多头管理的局面,得到集中、有效的监管,同时创新管理方式,强化行业自律,促进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六)创新文化服务、引导文化消费。文化消费作为文化产业链的终端,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动力,又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要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市场服务水平,让消费者更加方便、快捷地接受文化产品,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创造舒适的文化休闲与消费平台,有效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习惯,自己花钱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

(七)构建文化发展体系,促进产业发展。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各类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媒体传播业,文化旅游业,文艺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民间工艺业等文化产业,建成门类齐全,运转有力的文化体系,同时建立多元的投入体制,培育外向型文化产业,重点培育中国·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长效运行机制及市场化运作机制,深入挖掘、整理以“阿迷车”、“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为主线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创作出更多的文艺精品,加以打造、提升,充分利用。

第四篇: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镇文化建设在上级各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致力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贯彻落实文化艺术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不断繁荣,镇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高度重视,措施到位,文化建设环境良好

我镇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文化工作由副镇长直接分管,岗位职责、财务财产管理、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并一一落到实处。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文化建设举办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生活。目前,所有村委会都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室,活动开展正常,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二)底蕴深厚,队伍庞大,文化建设阵地广泛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镇文化站通过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 “文化下乡”活动,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电影公映、送书下乡等,基本解决了老百姓看电影、看戏、看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

(三)结合实际,创新载体,推进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一是加大宗鹤拳文化的搜集整理力度和保护力度,把宗鹤拳的宣传工作作为镇党委政府工作重点,打造以宗鹤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品牌。修葺方世培故居开发旅游景点,推动宗鹤拳文化传播。二是推进广场文化的发展。建设集文化、体育、休闲为一体的娱乐阵地,搭建展示文化风情的平台,为全镇人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决加大对网吧、图书市场的管理力度,清除文化垃圾,净化文化事业,为乡文化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镇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自身环境、场地简陋、经费紧缺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工作开展难度大,特别是以文补文方面,没有固定资金收入,给今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农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具体情况是:

(一)专业人才紧缺

由于缺乏专业文化人员的指导,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专业化水平低,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农村文艺后备人才相当缺乏,农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二)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市、镇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当有限,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化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

行维修,开展活动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主要靠临时筹集。经费的匮乏,造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三)文化建设观念滞后

对于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在建设上打不开路子、迈不开步子,缺乏创新意识。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发展文化事业的探索。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作用。引导农村文化进入千家万户,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粮,逐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涵养。

(二)抓好文化市场管理,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注重鼓励和扶持群众自办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办文化的重要补充。

(四)扎扎实实做好文化工作,以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完美的精神面貌,以高素质的文化品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

第五篇: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乡文化建设在上级各部门和乡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致力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贯彻落实文化艺术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不断繁荣,乡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高度重视,措施到位,文化建设环境良好

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文化中心由副乡长直接分管,岗位职责、财务财产管理、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并一一落到实处。乡文化站业务用房因修建政府大院被拆迁,于 乡党委政府划拨土地重建文化站,10月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文化岗位现有3人(大专学历),工资和业务金费得到落实,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用于文化站业务金费3万余元。文化中心活动正常。目前,有6个村委会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室,活动开展正常,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二)底蕴深厚,队伍庞大,文化建设阵地广泛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依托彝、壮族传统文化以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深厚底蕴,切实加大了对文化阵地的建设,使文化阵地由平面的、单一的向立体式多样化转变。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乡文化站通过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 “文化下乡”活动,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电影公映、送书下乡等,基本解决了老百姓看电影、看戏、看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目前,全乡14个村委会共有文化室6个、农村文化户14户、文艺演出队5支;文化爱好者队伍也十分庞大,全乡有群众文化业余骨干1200余人,文艺演出队、文化室、文化户工作开展情况良好,在不断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也开辟了文化经费给养的新途径。

(三)结合实际,创新载体,推进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一是加大彝壮乡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力度和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力度。把挖掘彝壮族原生态小调演唱形式作为民间文化搜集的重点,使原生态小调大放异彩,走出民间,走上舞台。

二是推进广场文化的发展。建设集文化、体育、休闲为一体的娱乐阵地,搭建展示文化风情的平台,为全乡人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决加大对网吧、图书市场的管理力度,清除文化垃圾,净化文化事业,为乡文化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乡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自身环境、场地简陋、经费紧缺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工作开展难度大,特别是以文补文方面,没有固定资金收入,给今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农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具体情况是:

(一)专业人才紧缺

我乡文化站编制为6人,但在编的仅3人,由于缺乏专业文化人员的指导,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专业化水平低,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农村文艺后备人才相当缺乏,农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二)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县、乡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当有限,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化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文化室、文化户开展活动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主要靠临时筹集。经费的匮乏,造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文化站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

(三)文化建设观念滞后

对于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在建设上打不开路子、迈不开步子,缺乏创新意识。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发展文化事业的探索。

(四)文化保护及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薄弱

我乡由于受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不够深入。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作用。引导农村文化进入千家万户,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粮,逐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涵养。

(二)抓好文化市场管理,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积极开展“先进文化乡镇”创立活动,完善文化阵地设施。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发展业余演出团队,搞好各类文化艺术培训,更好的满足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四)注重鼓励和扶持群众自办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办文化的重要补充。

(五)扎扎实实做好文化工作,以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完美的精神面貌,以高素质的文化品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

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分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