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关于农村沼气建设过程中的出现问题的调查和研究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17-658518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26 21:28:3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农村沼气建设过程中的出现问题的调查和研究

关于农村沼气建设过程中的出现问题的调查和研究

沼气建设在新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几经波折,几年前,温家宝总理曾特意批示:发展农村沼气,既有利于解决农民生活能源,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确实是一项很有意义,很有希望的公益设施建设。2006年以来的三年间,沼气国债项目在政府引导下,农民自愿原则下,全国农村户用总数超过2200万户。沼气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农村沼气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为此,笔者深入到皖北一个村庄对该地区的沼气利用现状进行调查,确实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笔者在调查时发现,由于地区经济差异不平衡的影响下,农村有相当规模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严重影响了沼气的建设。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受一些落后思想的影响,留守人群对沼气建设的政策了解并不多,接纳程度也不是很理想。

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由于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持,每户农民只要花费一千元左右就可以修建一户沼气,由于受到一些村干部的宣传和鼓动和“人随王法草随风”的从众心理以及盲目攀比的心理的影响,一些农民不根据实际情况就盲目的修建户用沼气。在调查一户农民家时笔者发现,该户农民有四名家庭成员均长年在外打工,致使家中沼气设备常年“断气”而成为摆设,没有发挥其实际作用,使资源严重浪费。

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传统的农村格局和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许多的生存习惯正在悄然改变,例如,传统的一家一户养殖家畜的粗放型的饲养模式逐渐衰微,有的整个村中只有零星几户养殖家畜规模稍大的养殖户。造成了一些农村的沼气发酵原料严重短缺,成为了现在发展沼气面临的主要障碍。

农民外出务工一般都是“候鸟式迁移”,即农忙时期回乡收割耕种,农忙结束立即返城务工。由于农村机械化作业的发展,改变了过去手割牛耕的精耕细作方式,农民为了节约回城时间,对待收割完剩下的秸秆,并没有想到作为沼气的原料加以利用,而是采用秸秆焚烧的方式。这样既不能使秸秆成为沼气的发酵原料而加以利用又加重了大气的污染。

皖北地区地势平坦,是重要的产粮和养殖基地,地处温带地区有着充足的发酵温度有着天然的优势,可是由于农村人口的大量外出,传统的养殖习惯凋零,农作物收割方式的变革等,使沼气项目大发展在该地区并没有引起农民的建设热情和广泛关注。再加上某些项目负责人对沼气补助资金的觊觎,使沼气项目在该地区并没有取得长足的发展。

农村的沼气建设是民心工程,致富工程,生态工程,对新农村的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肯定,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多方面的原因,以及农村具体情况的复杂性,使沼气建设在一些地区的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结果并不理想,所以需要我们不断的去了解问题不断的解决问题,最终使沼气建设,这个为民办实事的工程真正的成为惠民工程,而得到农民的认可和热情支持。

第二篇:XX县农村沼气建设研究

XX县农村沼气建设研究

XX县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 XXX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切入点。农村沼气在XX已深入人心,全县农户建池积极性空前高涨。

一、XX概况

XX县是“八五”全国农村能源建设百强县,“九五”全省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跟踪县,“十五”全省项目建设重点县,县、乡镇设立了农村能源管理机构,全县现有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沼气生产工134人。其中:有国家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沼气生产工20人、中级工114人,截至2004年底,全县共有农村户用沼气池26800口,占总农户的20.2%。

二、农村沼气建设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

(一)生态建设工程安排

截至2004年,XX县共实施退耕还林建设工程5.1万亩,实施农村沼气项目的乡镇都是退耕还林地区。

(二)建设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了扶持发展农村沼气的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将今年农村沼气建设作为“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目标考核,而农村沼气确实又是农户是否真正达到小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进一步开展农村沼气建设十分必要,主要表现在:一是能有效解决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农村燃料短缺的矛盾;二是能有效巩固天保工程成果,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条件;三是能有效推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的快速发展;四是能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基础地位更加凸显。

(三)农村沼气发展现状与趋势

XX县农村沼气建设始于70年代初,通过3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从池型设计、建池施工到建后管理等都积累了一套成功经验。特别是我县推广的“圆、小、浅”三结合沼气池深受农户喜爱。同时狠抓了沼气综合效益的发挥,广泛开展了沼气综合利用,如沼肥种果、种桑、种粮、种菜,沼液喂猪、浸种,沼渣养鱼等,实现了节本增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我县是全国夏橙第一县,全县已建成以沼气为纽带,以“猪-沼-果”、“猪-沼-桑”“猪-沼-粮”、“猪-沼-菜”为主要模式的能源生态模式2万余户,这些农户率先实现了生活燃料优质化、家居环境清洁化、庭院经济生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

XX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沼气建设工作。全县农村沼气建设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机遇,与退耕还林工程、长江柑桔带开发、天保工程以及小城镇、中心村、美好新村建设相配套,与生态农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新村建设紧密结合,县政府专门出台政府补贴、税收减免、贷款优先、土地优惠等一系列支持农村沼气建设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村沼气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农村沼气建设的适应性分析和资源条件分析

XX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属低山丘陵区,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1℃,年平均降雨量1132毫米,年平均日照1199.3小时,全年无霜期347天,是发展农村沼气的最适宜区。我县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为发展农村沼气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我县具有丰富的果、畜、竹、矿产及旅游资源,为发展农村沼气提供了难得的资源条件。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我县十分适合农村沼气的发展,且效果明显、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这些都是XX农村沼气建设的有力保证。

三、农村沼气建设方案及内容

(一)总体思路

农村沼气项目建设紧紧围绕“五个统筹”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生态环境建设的大局,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集中成片、农户自愿的原则,推广“一池三改”及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建设生态家园,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二)建设模式

以农村沼气为纽带,建设以“猪-沼-果”、“猪-沼-桑”“猪-沼-粮”、“猪-沼-菜”为主要模式的能源生态经济工程,达到“生活燃料优质化、家居环境清洁化、庭院经济生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目标,形成农户生活单元内部的生态良性循环,取得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户收入、促进农民致富的综合效益。

四、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根据我县三十年来的农村建池实践,并通过实际测算,建一口8-10立方米的农村户用沼气池,可年产沼气300-500立方米,可替代2000-3000公斤薪材,能使3-4亩林地树木得到有效的保护,据此计算,今年2600户户用沼气池的建成,每年可减少薪材砍伐5000吨,使7000亩林地树木得到有效的保护。农村沼气建设,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户生活用柴而造成的乱砍滥伐行为,降低我县森林资源的消耗,同时可在很大程度上巩固我县退耕还林成果。另一方面,能有效地保护和改善耕地环境,沼气的沼渣、沼液是农作物的“营养液”、“保健药”,是培肥土壤的优质高效“无污染”有机肥料,2600户户用沼气池每年可为无公害农业生产提供12000吨优质的沼渣、沼肥,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从而推进我县无公害农业生产进程。

(二)经济效益

通过近些年的实践,XX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猪-沼-菜”、“猪-沼-粮”等能源生态经济模式表明,农户使用沼气每年可减少燃料支出500-600元,减少农药和化肥支出100-150元,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发展无公害种植、养殖业等增收400-600元。一般沼气用户年均节支600元以上,开展沼气综合利用的农户增收节支800元以上。2600户户用沼气池建成后,开展沼气综合利用的农户和一般沼气用户预计每年可增收节支150万元以上。项目农户“一池三改”的投资回收期为4年。沼气池使用寿命按30年计算,项目建设直接经济效益高达4500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7.5,经济效益巨大。

(三)社会效益

建立农村能源基地,发展农村沼气事业,是改善我县农户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首先,从根本上为农户解决了过去那种烟薰火燎的日子,为农户提供了优质生活燃料。其次,彻底改变了农村那种房前屋后皆粪便的卫生状况,有效防止疾病传播,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开辟了新天地。再次,发展农村沼气还能为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途径,能有效地稳定和壮大我县农村沼气技术员队伍。此外,每年还可为农村寻求燃料来源节省劳动力1.2万个。总而言之,发展农村沼气,能够有效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社会效益巨大。

(四)其他效益

发展农村沼气是我们躬身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使广大群众从沼气建设中真切感受到“三个代表”就在身边,有利于融洽党群和干群关系,巩固“保先”教育成果,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美好新村建设,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第三篇:农村沼气建设

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概况表

建竣决01-1表

建竣决01-3表

建竣决01-4表

建竣决01--5表

第四篇:南阳市农村沼气建设探讨(模版)

南阳市农村沼气建设探讨

摘要总结了南阳市农村沼气建设的科技创新及推广成效,介绍了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沼气发展的成功经验,以为南阳市沼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沼气建设;农村;河南南阳

中图分类号S2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0-0248-02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与推广永远是推动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近几年,南阳市农村能源工作在政府支持、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形势下,大搞科技创新与推广,取得了显著成绩。

1南阳农村沼气建设的科技创新

1.1技术创新

在沼气建设中坚持“一池三改”,即在建设沼气池的同时,坚持改厨、改厕、改圈,提高沼气建设的标准,切实发挥效益,同时,根据南阳市不同的生产生活条件,在池型、模具、综合利用模式上都有所创新。

1.1.1池形创新。西峡县能源站根据西峡山地多、平原少的特点,在“强回流式”沼气池的基础上,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双循环型强回流式”沼气池,在“强回流池”沼气池的进料口增加单向阀,使料液在池内的循环过程中不致于从进料口溢出,同时在沼气池上增加自动抽渣和回流装置,使料液经过抽渣之后自动从进料口进入,形成一个料液的外循环系统,增加了料液的循环搅拌能力,可避免原料结壳,提高产气率。另外,因地制宜的将进出料口同向设置,便于与厕所相连,容易利用沼液冲刷厕所,以此带动农村的水冲式厕所的发展,增加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进出料口的同向设置减少建池占地面积,适合西峡的自然特点。这项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沼气产气率,更降低了劳动强度,易于在场地狭小、缺乏青壮劳力的家庭推广。

1.1.2模具创新。一般的沼气模具都是沼气池本身用模具筑造,进出料口单独安装,其弊端是容易引起从进出料口与池体的接口处漏气漏水,影响使用[1]。唐河县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创造性的设计出将进出料管与池体本身相连的模具,一举解决了接口处漏水漏气的问题。看似简单的一项小小改进,提高了建池质量,降低了沼气池的返修率,受到施工队和建池户的热烈欢迎。

1.1.3生态模式创新。南阳市不同地域推广不同的生态模式,平原地区推广“牧―沼―粮(菜)”模式的较多,山区和丘陵地带多推广“牧―沼―果(药、草)”等生态模式。沼气成为连接种植和养殖的纽带,畜牧养殖业的粪便污染物经过沼气发酵,生产出有机肥,用于生产粮食、蔬菜、水果、中草药等,以提高其品质,带动畜牧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循环发展的生态产业链。

1.1.4秸秆综合利用的创新。2008年卧龙区新建一处秸秆沼气工程,该工程以秸秆为发酵原料,在发酵池的下方排布喷水管,通过水喷压力使秸秆始终处于松散状态,破解了秸秆发酵容易结壳的难题。这项技术最大的优点是成本低,技术稳定,容易掌握,便于推广,是解决秸秆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已获得国家专利。大型秸秆沼气工程的建设,带动家用秸秆沼气的发展,卧龙区、新野县都正在探索户用秸秆沼气的可行性,如果可行,不仅解决了非养殖户原料缺乏的问题,还为一家一户堆积如山的秸秆找到了出路。

1.2机制创新

南阳市在发展户用沼气上,总结出“六统三包一合同”制度,即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建设图纸、统一设计标准、统一物料采购、统一质量管理、统一组织验收;包建设、包质量、包建后服务;施工人员必须与农户签订建、管、用技术服务合同。这样,可大大规范沼气生产的施工、管理、服务环节,为农户解除后顾之忧,同时保证建设质量,维护农民利益。西峡等地在沼气建设中还要严把“五道关”,一是严把建设农户选择关,即没有发酵原料的不建、没有综合利用“三沼”能力的不建、“三改”不配套的不建、居住地点不固定的不建。二是严把施工队的选择关。要求施工技术员持证上岗,责任心强。三是严把灶具选择关,选择农业部中标的沼气产品。四是严把沼气合格验收关,坚持按《西峡县政府补贴建池规划申请表》和《西峡县农村沼气建设质自查验收报告单》2个表单进行核对,确认乡镇、村组、技术员和农户认为合格签字后,才纳入县级验收范围。五是严把资金兑付关,建池合格后才发放技工工资,将农户兑付资金直接发到农户手中。社旗为了推广沼气建设,注意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特别是对非养殖户,村党组织统一协调粪源,有的甚至免费供应,密切了干群关系,创造了和谐环境,也推动了沼气的发展。南阳市建立高位督查机制,市政府协调沼气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13个专项督查组,分包各县市区,每次督查有重点、有结论、有通报,大大提高各县市区建设沼气的紧迫感和积极性。

1.3体制创新

一是普遍推行技术承包制和技术责任制,技术人员的工资、考核及技术职务的晋升与分包地区的沼气任务完成情况相挂钩,以调动技术人员参与技术指导与服务的积极性。二是实现沼气建设投资的多元化,通过政府倡导和部门宣传,南阳市的沼气建设出现投资多元化趋势,有资金和技术的个人成立了专业施工队、维修服务队等,这些专业施工队技术力量雄厚,设备齐全,服务规范,市场竞争力强,有的已跨县跨市作业。还出现个人、协会领办的服务网点和村民互助沼气协会,沼气用户每月支出10~20元,就能得到全面服务。

通过近10年来的大力发展,南阳市农村沼气进展迅速,到2009年底,全市农村沼气用户累计已达44.4万户,沼气工程累计661处,总池容超过10万m3。目前,沼气发电技术、沼液生产无公害蔬菜技术、沼液养鱼技术、弥猴桃种植沼液喷施技术和沼渣种菇技术等都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2南阳沼气发展的成功经验

2.1加强技术培训,壮大服务队伍

为推广农村沼气建设新技术,保障农村沼气建设质量,南阳市自上而下开展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的技术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支会建、会管、会用、会修的沼气技术员队伍[2]。

2.2项目带动,典型示范

南阳市把沼气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沼气的纽带作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构建“养殖-沼气-种植-养殖”生态循环体系,提升生态文明村的档次和质量。重视在养殖小区集中建池,有意识地在养殖场和养殖户建设小沼工程和户用沼气,对污染严重地区重点治理,建设生态示范小区[3]。注重集中连片建设,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2.3完善机制,规范服务

强力推进沼气建设“三化”进程,即大力推广模具建池,实现建池专业化;积极组建专业施工队和研发成品沼气池,推进沼气建设市场化;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市、县、乡、村4级服务网络,推进沼气建设服务社会化。

2.4规模建池,集约经营

积极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在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和集中供气工程,集发电、照明、供暖、污水处理、养殖为一体,循环利用能源,实现治理污染,净化环境,回收能源,综合利用[4]。

科技创新为农村沼气建设注入了发展活力,科技创新中,一要善于学习和总结,在学习与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才能有所创新[5-6]。如西峡的“双循环强回流沼气池”就是在认真学习和推广强回流沼气池的基础上,结合西峡的地形地貌特征,不断总结改进产生的。二要加快现有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不能将新技术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要将新技术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在实践中寻求突破和创新,新技术才有生命力。三要因地制宜,使科技创新与具体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四要将科技创新纳入到技术人员的业绩考核中,编制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新技术的推广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和量化,鼓励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以将新技术、新发明尽快运用到实践中。

3参考文献

[1] 丰斌.大力推广沼气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J].中国沼气,2002(2):50-51.[2] 王岩.论实现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9(6):238-239.[3] 朱建光,赵庆阳.西峡县农村沼气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2010(1):59-60.[4] 方淑荣.我国农村沼气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0(2):216-219.[5] 武毅,蒋江川,张高平,等.不断提高农村沼气建设管理水平――甘谷县农村沼气建设工作的调查[J].发展,2010(4):7-9.[6] 张魁伟.形成合力全面提升沼气建设利用水平――山西省武乡县农村沼气发展现状和前景规划[J].农民科技培训,2010(3):19-21.

第五篇:农村沼气建设情况汇报

农村沼气建设情况汇报

XX县农村沼气建设情况汇报

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

(2006年4月23日)

各位领导:

今天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的各位领导和专家来我县评估指导沼气国债项目工作,这是对我们工作极大的鞭策和鼓励。在此,我代表XX县四大班子和20万人民,向远道而来的各位领导和专家

表示真诚的欢迎和感谢。下面,我就我县基本情况、沼气建设情况作以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我们XX县是甘肃中部20个干旱贫困县之一,也是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库区移民重点安置县。全县辖17个乡镇,149个村(居),总人口20.33万人,总农户3.6万多户,总面积1863平方公里,总耕地56万亩,其中山旱地占70.5。年平均降雨量在260毫米左右,蒸发量在1500毫米以上。根据地理和自然条件可划分为川塬区和东西山区两大块:东西山区11个乡(镇),自然条件严酷,山大沟深,十年九旱,群众生活较为困难;川塬区6个镇条件相对优越,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但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和库区移民遗留问题突出。

二、农村沼气建设情况

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州的大力帮助支持下,我们以实施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为契机,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创新模式,狠抓落实,促使全县农村能源建设步入了一片全新的天地,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5年底,完成国家投资378万元,建成“一池三改”生态能源模式户3150户。

1、加强领导,靠实责任,确保项目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县上把农村能源建设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和近两年全县重点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由县四大家分管领导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乡镇协调配合,按月抓进度,全力抓落实。去年,县上把县能源办由原来的二级单位调整为县政府主管能源工作的直属事业单位,进一步充实和规范了工作职能。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不定期地深入项目村检查督导,及时解决沼气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指定包村领导和干部具体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动员、进度管理和质量监督。县政府与项目乡镇、项目乡镇与项目村、项目村与农户层层签订责任书,县能源办与工程技术人员签订了技术承包合同,从行政管理和技术指导两个层面上明确了职责,落实了任务。县能源办采取领导干部包乡镇,一般干部包村、包池的办法,长期驻守项目村,进行技术指导。州、县人大代表先后三次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视察调研,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项目实施期间,国家农业部、省农村能源办等单位领导先后多次深入到我县农村沼气建设现场视察指导,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

2、广泛宣传,深入动员,营造大搞沼气建设的浓厚氛围。在项目实施之初,因历史的原因,部分群众怀疑沼气的综合效益,不愿搞这一项目。县能源部门和乡村干部挨门逐户进行思想发动,还利用广播电视、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方法宣传,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了由要我建到我要建、抢着建得思想转变。省广电局离休老干部王达专程到刘家峡镇红柳台村个人捐资1.9万元,住到农户家里,亲眼看着建成了高标准“一池三改”示范户8户,激发了全村群众建设沼气池的热情;太极、西河等乡镇的群众不等县上安排,自筹资金自发建成沼气池140座,现已全部产气使用。后来我们重点宣传沼气安全使用和综合利用知识,使建池户家喻户晓,非建池户普遍知晓,广大农民建设生态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综合利用沼气、发展庭院经济、清洁家居环境、改善村容村貌已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因地制宜,典型示范,积极探索生态能源新模式。紧紧抓住群众眼见为实,注重实效的心理特点,典型引路,辐射带动农村生态能源模式建设。一是抓示范。县上筹资20万元,在四个村高标准修建“一池三改”、“猪—沼—果”、“四位一体”、“五配套”示范户40个。二是树典型。在各项目点选择建池积极性高的农户先行试点,技术人员精心指导,严格把关,做到高标准、高质量。三是促推广。组织村社干部、农村党员、群众代表到示范点观摩学习,有典型户现身说法,介绍经验,算收入、比效益,激励、引导和调动群众建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县上选派两名技术人员到北京学习引进秸秆发酵新技术,购进揉搓粉碎机、铡草机等机械设备,有效解决了部分群众沼气发酵原料不足的问题。还组织人员到先进地区考察“取经”,并结合我县实际,探索农村沼气综合开发利用的有效模式,初步形成了以“一池三改”农村沼气项目为纽带,带动养殖、促进林果业和蔬菜业发展的良好生态能源模式。在蔬菜产区,形成了沼气、厕所、暖圈与蔬菜温室有机连接的模式;在花椒、果品产区,形成了沼气池、厕所、暖圈与果园连为一体的“猪—沼—果”模式;在蔬菜果品综合产区,形成了沼气池与厕所、暖圈、水窖、果园(蔬菜温室)相配套的“五配套”模式。通过这些模式,不仅有效

解决了群众日常生活用能,更为重要的是拓展了“三沼”综合利用的空间和方式,提高了经济社会效益。

4、建管并重,优化服务,建立沼气建设长效管护机制。为避免“重建轻管”和“一年好、两年差、三年垮”现象的发生,我们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作为沼气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全力推行社会化、自主性、物业化管理。一是抓培训。从项目村选拔1—2名热

心沼气建设的青年,参加全省沼气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班,培训沼气池维修技术人员40名,为后续服务提供了技术力量。包村技术干部在每个项目村重点培训5—8户,指导他们熟练掌握日常管护要领,帮助进行“三沼”综合利用实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二是抓服务。县上给县能源办配备农村沼气后续服务车一辆,巡回各项目点开展技术服务。组织县乡技术人员深入项目户定期进行回头看,及时解决了产气不足、零配件损坏、有安全隐患等问题,做到了“小问题不出社、大问题不出村”,使群众明明白白建池,放放心心用气。三是抓网络。建成了县农村能源服务部和2个农村沼气服务站,配备各种沼气零配件,常年为项目户开展有偿服务。成立县农村能源协会,动员项目户自愿入会,适当交纳会费,享受全年免费维修和技术咨询服务。已在4个镇成立分会,设立18处沼气维修管护服务点,聘用村级沼气管护员24人,从日常管理、维护检修、技术培训到“三沼”利用实行一条龙服务。县协会有《章程》、《沼气服务管理办法》、《沼气管护员工作职责》、《乡镇分会工作职责》等制度,明确了县协会与各乡镇分会、会员、管护员相互之间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形成了沼气管护的长效机制。

三、农村沼气建设取得的成效

沼气建设不仅解决了农村生活用能问题,而且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改善了人居环境,为农村小康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农村沼气,不仅带动养殖和高效种植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而且从多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建一座10立方米的沼气池,年节省燃煤0.7吨,节电100多度,合计节省的开支400元,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又可大大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商品率,可增收节支800元,合计增收节支达1200元。全县3150座沼气池年可增收节支378万元。

2、改善了生态环境。农村沼气建设促进了农村秸杆、畜粪等生物能源转化,大幅度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农业污染,改善作物品质。同时可有效解决农村燃料不足而破坏植被的问题。一座沼气池相当于当年造林3亩,3150座沼气池相当于年造林9050亩,生态效益非常显著。

3、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农村沼气建设改善了农民群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把沼气池与改圈、改厨、改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对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可杀死寄生虫和绝大部分有害病菌,基本达到粪便无害化标准,有效的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保护了农民的身体健康。沼气的使用还改变了传统的做饭方式,把农村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其它农村经营活动。

四、农村沼气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经过近几年的农村沼气建设,经济条件好、生活相对富裕的大部分村社和农户已经完成了“一池三改”,今后实施的对象主要分布在经济条件较差的东西山区,而且多为贫困户、特困户。从我县近几年实施“一池三改”的情况看,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完成“一池三改”需投资3500元,其中沼气池需投资1600元,完成“三改”需投资1900元,这里面国家仅补助1200元,需群众自筹资金2300元。由于群众生活困难,无力筹集自筹资金,请求国家提高对贫困农户的补助标准,为每户补助2000—2500元。

2、我县光热资源丰富,大部分群众具有发展养殖业的优良传统,非常适合农村沼气“一池三改”建设,而且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广大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建设“一池三改”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为此,请求国家继续加大对我县农村沼气建设力度,扩大“一池三改”覆盖面,力争80的农户用上沼气。

3、从近几年农村沼气发展的情况看,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普及滞后,后续服务缺乏长期有效的措施和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沼气建设的效益。为此,建议国家加大对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加强后续服务体系建设,按规模投入必要的工作经费,配置必须的服务设备,确保项目能够长久的发挥效益。

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

(2006年4月23日)

各位领导:

今天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的各位领导和专家来我县评估指导沼气国债项目工作,这是对我们工作极大的鞭策和鼓励。在此,我代表XX县四大班子和20万人民,向远道而来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真诚的欢迎和感谢。下面,我就我县基本情况、沼气建设情况作以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我们XX县是甘肃中部20个干旱贫困县之一,也是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库区移民重点安置县。全县辖17个乡镇,149个村(居),总人口20.33万人,总农户3.6万多户,总面积1863平方公里,总耕地56万亩,其中山旱地占70.5。年平均降雨量在260毫米左右,蒸发量在1500毫米以上。根据地理和自然条件可划分为川塬区和东西山区两大块:东西山区11个乡(镇),自然条件严酷,山大沟深,十年九旱,群众生活较为困难;川塬区6个镇条件相对优越,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但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和库区移民遗留问题突出。

二、农村沼气建设情况

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州的大力帮助支持下,我们以实施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为契机,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创新模式,狠抓落实,促使全县农村能源建设步入了一片全新的天地,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5年底,完成国家投资378万元,建成“一池三改”生态能源模式户3150户。

1、加强领导,靠实责任,确保项目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县上把农村能源建设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和近两年全县重点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由县四大家分管领导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乡镇协调配合,按月抓进度,全力抓落实。去年,县上把县能源办由原来的二级单位调整为县政府主管能源工作的直属事业单位,进一步充实和规范了工作职能。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不定期地深入项目村检查督导,及时解决沼气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指定包村领导和干部具体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动员、进度管理和质量监督。县政府与项目乡镇、项目乡镇与项目村、项目村与农户层层签订责任书,县能源办与工程技术人员签订了技术承包合同,从行政管理和技术指导两个层面上明确了职责,落实了任务。县能源办采取领导干部包乡镇,一般干部包村、包池的办法,长期驻守项目村,进行技术指导。州、县人大代表先后三次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视察调研,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项目实施期间,国家农业部、省农村能源办等单位领导先后多次深入到我县农村沼气建设现场视察指导,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

2、广泛宣传,深入动员,营造大搞沼气建设的浓厚氛围。在项目实施之初,因历史的原因,部分群众怀疑沼气的综合效益,不愿搞这一项目。县能源部门和乡村干部挨门逐户进行思想发动,还利用广播电视、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方法宣传,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了由要我建到我要建、抢着建得思想转变。省广电局离休老干部王达专程到刘家峡镇红柳台村个人捐资1.9万元,住到农户家里,亲眼看着建成了高标准“一池三改”示范户8户,激发了全村群众建设沼气池的热情;太极、西河等乡镇的群众不等县上安排,自筹资金自发建成沼气池140座,现已全部产气使用。后来我们重点宣传沼气安全使用和综合利用知识,使建池户家喻户晓,非建池户普遍知晓,广大农民建设生态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综合利用沼气、发展庭院经济、清洁家居环境、改善村容村貌已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因地制宜,典型示范,积极探索生态能源新模式。紧紧抓住群众眼见为实,注重实效的心理特点,典型引路,辐射带动农村生态能源模式建设。一是抓示范。县上筹资20万元,在四个村高标准修建“一池三改”、“猪—沼—果”、“四位一体”、“五配套”示范户40个。二是树典型。在各项目点选择建池积极性高的农户先行试点,技术人员精心指导,严格把关,做到高标准、高质量。三是促推广。组织村社干部、农村党员、群众代表到示范点观摩学习,有典型户现身说法,介绍经验,算收入、比效益,激励、引导和调动群众建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县上选派两名技术人员到北京学习引进秸秆发酵新技术,购进揉搓粉碎机、铡草机等机械设备,有效解决了部分群众沼气发酵原料不足的问题。还组织人员到先进地区考察“取经”,并结合我县实际,探索农村沼气综合开发利用的有效模式,初步形成了以“一池三改”农村沼气项目为纽带,带动养殖、促进林果业和蔬菜业发展的良好生态能源模式。在蔬菜产区,形成了沼气、厕所、暖圈与蔬菜温室有机连接的模式;在花椒、果品产区,形成了沼气池、厕所、暖圈与果园连为一体的“猪—沼—果”模式;在蔬菜果品综合产区,形成了沼气池与厕所、暖圈、水窖、果园(蔬菜温室)相配套的“五配套”模式。通过这些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群众日常生活用能,更为重要的是拓展了“三沼”综合利用的空间和方式,提高了经济社会效益。

4、建管并重,优化服务,建立沼气建设长效管护机制。为避免“重建轻管”和“一年好、两年差、三年垮”现象的发生,我们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作为沼气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全力推行社会化、自主性、物业化管理。一是抓培训。从项目村选拔1—2名热心沼气建设的青年,参加全省沼气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班,培训沼气池维修技术人员40名,为后续服务提供了技术力量。包村技术干部在每个项目村重点培训5—8户,指导他们熟练掌握日常管护要领,帮助进行“三沼”综合利用实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二是抓服务。县上给县能源办配备农村沼气后续服务车一辆,巡回各项目点开展技术服务。组织县乡技术人员深入项目户定期进行回头看,及时解决了产气不足、零配件损坏、有安全隐患等问题,做到了“小问题不出社、大问题不出村”,使群众明明白白建池,放放心心用气。三是抓网络。建成了县农村能源服务部和2个农村沼气服务站,配备各种沼气零配件,常年为项目户开展有偿服务。成立县农村能源协会,动员项目户自愿入会,适当交纳会费,享受全年免费维修和技术咨询服务。已在4个镇成立分会,设立18处沼气维修管护服务点,聘用村级沼气管护员24人,从日常管理、维护检修、技术培训到“三沼”利用实行一条龙服务。县协会有《章程》、《沼气服务管理办法》、《沼气管护员工作职责》、《乡镇分会工作职责》等制度,明确了县协会与各乡镇分会、会员、管护员相互之间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形成了沼气管护的长效机制。

三、农村沼气建设取得的成效

沼气建设不仅解决了农村生活用能问题,而且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改善了人居环境,为农村小康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农村沼气,不仅带动养殖和高效种植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而且从多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建一座10立方米的沼气池,年节省燃煤0.7吨,节电100多度,合计节省的开支400元,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又可大大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商品率,可增收节支800元,合计增收节支达1200元。全县3150座沼气池年可增收节支378万元。

2、改善了生态环境。农村沼气建设促进了农村秸杆、畜粪等生物能源转化,大幅度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农业污染,改善作物品质。同时可有效解决农村燃料不足而破坏植被的问题。一座沼气池相当于当年造林3亩,3150座沼气池相当于年造林9050亩,生态效益非常显著。

3、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农村沼气建设改善了农民群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把沼气池与改圈、改厨、改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对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可杀死寄生虫和绝大部分有害病菌,基本达到粪便无害化标准,有效的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保护了农民的身体健康。沼气的使用还改变了传统的做饭方式,把农村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其它农村经营活动。

四、农村沼气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经过近几年的农村沼气建设,经济条件好、生活相对富裕的大部分村社和农户已经完成了“一池三改”,今后实施的对象主要分布在经济条件较差的东西山区,而且多为贫困户、特困户。从我县近几年实施“一池三改”的情况看,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完成“一池三改”需投资3500元,其中沼气池需投资1600元,完成“三改”需投资1900元,这里面国家仅补助1200元,需群众自筹资金2300元。由于群众生活困难,无力筹集自筹资金,请求国家提高对贫困农户的补助标准,为每户补助2000—2500元。

2、我县光热资源丰富,大部分群众具有发展养殖业的优良传统,非常适合农村沼气“一池三改”建设,而且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广大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建设“一池三改”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为此,请求国家继续加大对我县农村沼气建设力度,扩大“一池三改”覆盖面,力争80的农户用上沼气。

3、从近几年农村沼气发展的情况看,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普及滞后,后续服务缺乏长期有效的措施和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沼气建设的效益。为此,建议国家加大对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加强后续服务体系建设,按规模投入必要的工作经费,配置必须的服务设备,确保项目能够长久的发挥效益。

关于农村沼气建设过程中的出现问题的调查和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