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探讨健全机制优化结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精选五篇)
编辑:寂夜思潮 识别码:17-1030188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10 17:38:3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探讨健全机制优化结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资料提供者:上海论文网

探讨健全机制优化结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摘 要: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都表明,健全各项机制是外在因素,不断优化结构是内在动力,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切实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健全机制;优化结构

党的十七大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经历磨难却生生不息的根基所在,在强化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中发挥着广泛而基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必须努力健全体制机制、优化内部结构,不断加快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化。准确把握当前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文化产业这一概念从“进口”到“内销”已是好几年的事情了,它对于我国文化行业的触动可谓不温不火。当然,没能将其“点燃”的原因不完全在于我们抗敏能力。其实大家都预见到了这一趋势,包括文艺界也时不时声称“走产业化的道路”。但我们仍缺少明确的路标,一方面是受制于国内尚未成熟的总体文化产业模式,一方面是受制于存在一定偏差的广大文化工作者行为认知能力。在文艺界兢兢业业于艺术本身的同时,往往缺乏对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国家政策、国内市场等更为深刻的关注,这无疑是“瞎子走夜路”。

所谓“产业化”,可以理解为政府根据“文学艺术”的生产属性而推行的一种公共政策、政策过程及其结果。这种公共政策的目的在于构建能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相衔接、与文化艺术发展内在规律相适应、与不同类别属性的多元文化相交流的文化产业体制。萌芽于20世纪中叶美国的文化产业理念,挟新的国际政治经济之势席卷而来,被喻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在这一前景的“利诱”下,我国各级各类文化工作者如何借文化产业崛起之机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无疑是一项攻坚课题,也是同世界文化进行全面接轨的一个先决条件。

应该承认,近些年来,一些大剧院、文艺团体、艺术院校同市场走得很近,在市场化方面也做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一些民族文化机构和文化工作者无形中将产业化模糊于市场化、市场化模糊成货币化,这无疑是剑走偏锋,为铜臭气加冕,贻害无穷。这种行为导致两种现象,要么是民族文化失去了民族属性,群众失去了亲切感、归属感,最终丧失了观众,成为老百姓所说的“看不懂”的“文化”;要么是民族文化失去了文化属性,成为货币的奴隶,什么赚钱做什么,成为了老百姓经常说的“变了味”的“文化”。这两种现象导致的共同后果是群众反感“民族文化产业化”,认为产业化就是抛弃民众的文化需求,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道路更加艰巨。

笔者认为,“民族文化产业化”是一种全球通用的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活性机制。它对于中国整个文化事业要起推动、优化、振兴的作用,对文艺界普遍存在的依附政府、疏忽市场、忽视竞争等种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种非产业特征进行彻底改造。最终使民族文化产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能活下来,而且活得有声有色,有尊严。建立健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机制

文化的产业化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多方面要素的共同努力。在多方面要素的作用过程中,必须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建立和健全高效、稳妥的体制机制。

(1)加快建立政府引导监管、文化机构主导、群众主体、市场评价的文化产业发展体机制。

民族文化产业化牵涉到政府、文化机构、群众和市场四个要素。应该说,四个要素各自承担了其职责:

政府的职责是引导与监管。引导包括法律引导和政策引导。引导就是扶持。要明确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度,引导社会按照健康有序、生动活泼的要求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化。监管应该是对法律的监管,而不是包办。针对政府对文化机构管得过死的问题,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已经逐步开始放权,积极把文化机构推向市场的同时健全监管机制、明确监管责任,努力做到收放自如。

文化机构主导就是要承认各类文化团体和文化工作者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途径承认他们的劳动价值和艺术价值。当前,文化机构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应着力推进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行业规范;二是筹措发展基金。有关行业规范的建设,既是规范文化产业正当经营又是保护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本措施,旨在达成一种共识、形成一种秩序,在艺术行业保护的同时也能起到自律的作用。行业规范的建设可以由中直院团、地方院团院校、理论科研机构、民办私立团校、群文单位、艺术用品企业共同来做,行业之间统合、监督、维护、评判。发展基金是体现文化行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等特征而采取的互动、互助的一种有效形式。建立由政府、行业协会、大型企业、投资公司、证券市场等共同努力,筹措发展基金,助力文化繁荣。

群众主体,就是要坚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导向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为了代表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市场评价,就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结果要靠市场来评价。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要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加强艺术作品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我国加入WTO前后,按照Trips的要求,修订了专利法、著作法和商标法,因为否则就会导致其他成员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指责乃至贸易制裁;所以我国加入WTO之后在无法在国际范围内达成类似“国际技术转让行为守则”之类的国际协议的情况下,加快制定本国的反垄断法,对包括知识产权协议在内的各种限制竞争的协议等进行反垄断法审查,以制止各种限制竞争行为,无论对于维护本国的市场竞争秩序,还是对于维护本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来说,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国际技术转让领域,不管是通过完善现有的技术出口管理条例,还是制定专门的技术转让反垄断法规,或者纳入统一的反垄断法,都需要我们在Trips协议的基础上加以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立法。而且,我们通过行使Trips协议第8条

第2款和第40条留给成员的反垄断法自由创制权,制定出一个完善的国内反垄断法政策,才能在今后谈判有关国际条约的时候更胸有成竹,更具有影响力,从而达成一个更为有利我国的国际条约。

(3)加快建立艺术人才保障机制。

当前,各类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矛盾尖锐,人才供给的短缺的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反差。

人才问题是各行各业都在讨论的热点,但许多情况下是“叶公好龙”。艺术人才队伍建设是文化产业化关键。以往我们总说各类艺术人才的培养使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产业、文化市场、企业管理等都是艺术人才发挥作用的空间。可有的院校毕业生只到国有事业单位认为端铁饭碗,观念要更新,国际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主要特征,大规模地扩大对内外对外开放的范围、层次和力度是国内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素,民族文化优势和人才优势形成规模效应,才能提供更多的海外资金和潜在的海外市场,有创意的大型文化产业那才是真正的铁饭碗。

(4)改革完善艺术经费供给机制。

我国传统的文化事业发展,是政府包揽的。国家每年的计划拨款有工资部分、业务经费、专题晚会、出访、等等,种类繁多,一是工资部分:全额拨款不论工作多少,按工龄划分养废人,同时人也被废,这一部分各大文化团体的新陈代谢不好。二是业务经费。一个中部地区的省级歌舞剧院,一年拨款2百多万,不包括专题晚会。据不完全统计,一个省最少有6个以上这样的省级剧团,越是业务活动多的团体费用越是不够用,专题晚会演出一场但投资又大,因受新兴传媒的冲击,剧场剧经济效益不好,形成尽量减少演出和排练大型晚会,这样恶性循环引起很多的剧团停止业务活动。可从政府的角度包袱越来越沉重,剧团是做一样又申请一样,单位没有自主权,只是对付一般的活动和比赛,没有整体的艺术构想来决定费用的开支,如把全国的各项文艺团体的拨款统一筹划。比如,上海东方明珠的注册资金只有9个多亿,现在的总资产44.17净资产29.74元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入50家重点大型企业,名列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如果这样计算,每个省以及全国的各项文化团体的拨款统一筹划,规划到一个项目当中,经费从整个文化产业来考虑和筹划,形成市场——创意——投资——收获的良性互动机制。那将是另一种局面。不断优化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结构

优化结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文化产业在发展初期,就必须把结构的优化作为一个重大命题认真抓紧抓好。文化产业自身结构调整步伐缓慢,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急剧变化,在产销观念、专业设置上没能与国际接轨,即使有的专业改了名称,也很少有实质性的变化。比如,当前部分文艺院团的改革都是冲着一时之需来的,没有经过科学论证,没有系统的、有效的、长期的改革方案,因而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艺术院团发展问题。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满足市场需求和引导市场消费是有机统一的。当前,在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要把握住三个方面:一是切实把握市场发展状况,下决心、下功夫补足市场调研这一课。调研不能瞎子过河,必须要把自己当作普通群众的一员才可能真正了解市场需求。我们习惯了蒙着干、撞大运,自己把自己当万油金。一旦融入全球市场,水深莫测,“鱼”自然不那么容易捞了。当前文化消费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是制定文化产业各项规划的基本依据。我们对市场越是了解,规划的科学性就越高。二是通过体现艺术人才价值的真正“创意”,把群众的潜在需求调动起来,把市场经济与文化产业的结合点找到找准。三是选择“事业”加“产业”的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管理模式。站在今天的立场上有些东西既不见经济效益,也不见一时的社会效益。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来说,文化资本表现为文化资源累积的厚度和文化资源开发的能力。文化资本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在我国,不乏成功的文化企业。比如,坐落在深圳是沙头角海滨明斯克航母世界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以航空母体为主体的军事主题公园,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及“广东军事科普基地”。明斯克航母世界由深圳市“明斯克”号为主体兴建而成,集旅游观光、科普教育、国防教育于一体,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又比如占地48万平方米、毗邻“锦绣中华”和“中国民俗文化村”的深圳世界之窗,是香港中旅集团在深圳华侨城创建的一大型文化旅游景区,可容纳游客万余人。将世界民俗风情、民间歌舞表演汇集一园,再现了一个美妙的世界,其创意对改革开放中的国人来说具有吸引力。再如作为中国第一家文化上市公司的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拥有23家子公司,业务涉及旅游观光、广播电视传播、媒体广告、实业投资等行业,确定了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以媒体为发展方向的战略框架,其经营管理模式颇具借鉴意义。这些成功企业的经验证明,只要适合市场需求和人民需要,只要充分发挥文化工作者的智慧,只要运用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经营管理方式,民族文化产业化的就完全可以实现。

上个世纪末文化产业在许多国家已经从国家经济体系的边缘走向中心。比如,英国文化产业的年总产值将近600亿英镑;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超过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更加发达,其视听产品出口额仅次航空航天等少数行业。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晚,但在短时间内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加快民族文化产业,不仅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也有着重要的经济效益。市场导向机制的残酷一面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这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道路。民族文化只有走入市场,才能走向世界,才能走向未来。我们要始终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工作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融入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

参考文献

[1]邓显超.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2_,(3).[2]奚建华.浙江文化大省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2_,(12).

第二篇: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心得体会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心得体会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和丽花)

8月5日县委召开第十二届县委202_年第八次常委(扩大)会议,专题学习了省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按照会议精神,我认真学习了秦光荣书记《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奋力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迈出新步伐》的报告、《抓活动转作风强动力促跨越》总结讲话和李纪恒省长《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全面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重要讲话。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初略谈谈我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包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社会的精神给养,是该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个性特征,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具有极强的稳定性。秦光荣书记在《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奋力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迈出新步伐》的报告中强调:“要继续推动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打造一支文化**军,努力把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县是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具备让世界广泛认可的文化资源。如何培育壮大我县民族文化产业,为建设建设世界文化名市和打造文化硅谷,推动民族文化强省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以下是我对如何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

一、解放思想,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

首先,我们要冲破人们对“文化”固有的习惯认识。文化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文化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是可以形成产业的。特别是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市包括我们**县的情况来看,文化可以在前台唱戏,而且也可以唱大戏。所以,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着力做好我县民族文化产业这篇文章,以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

二、保护和开发并举,打造文化品牌

民族文化资源是一种无形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民族地区文化品牌的基础。我县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壁画、**石头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指云寺、北岳庙、**江**渡口和14个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列入保护单位和未列入保护单位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的财富,是玉**化品牌的基础。因此,打造文化品牌,必须保护和开发并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遵循“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原则下,分期分批有重点地开发具有品牌价值的人文景观,使其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发挥作用。在开发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同时,巩固和提升纳西古乐等这些在国内外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进一步发挥名人名牌效应。

三、加强规划管理,加大政策扶持

民营企业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支生力军,政府应制定长期和短期规划,指导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玉水寨景区就开发得很好,)为民营企业投资文化市场提供政策上扶持,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此外,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在扶持鼓励各企业依法经营的同时,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净化文化市场,促使文化产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四、培养人才,建设队伍

要通过大胆引进和加强培训等方式建设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针对我县实际,不但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任用,更要重视管理型人才和经营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把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放到文化产业开发和经营管理的合适位置,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广阔的空间。

五、增加资金投入加大保护力度

国务院,省人民政府都出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我县非遗申报工作也在积极的开展。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我们地处边远山区,整体经济收入较低,没有专项经费来开展此项工作。为了有效保护文化遗产,县里需出台一些政策,将非遗保护工作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保护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彻底改变以往的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的做法。真正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到保护。

六、扩大文化产业链

逐步重点谋划一批关系全县和社会中长期发展的文化项目,加大项目实施力度,如继续抓好拉市吉余手绣**纳西刺绣项目,落实好**十八寨沟民俗旅游文化惠民示范村、**大新竹园村等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工作。加强**县文化产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协会的职能作用。积极协助宋城集团做好“**千古情”和**集团文化娱乐一条街的打造,扩大我县文化产业链,提升民族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影响力。

第三篇:黑龙江省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于迪

202_-3-28 9:34:41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2_年01期

摘要:黑龙江省富有美丽而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古老而独特的少数民族人文景观,应该合理全面的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旅游特产,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观光旅游产业,加快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增强民族间、地区间稳定发展,实现各民族、各地区繁荣昌盛。

关键词: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和谐发展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誉为绿色无烟产业的旅游业,正以朝阳产业的殊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趋势。目前,我国民族地区依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地积极开创旅游业,力争早日向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迈进。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具有多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因此,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逐步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不容忽视的一个新亮点。尤其是以满族、达斡尔族、回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产业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

一.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黑龙江省拥有很好的观光旅游景区,如冰雪覆盖的山川、平原、森林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冰雪世界,夏天的森林原生态旅游以及火山地势景观、水域景观观光旅游等。这些旅游地区,均有少数民族的居住。黑龙江省现有53个少数民族、1772537人口。其中有满、朝鲜、蒙古、达斡尔、赫哲、鄂伦春、鄂温克、锡伯、柯尔克孜、回等10个少数民族,其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9.04%。据史料记载,赫哲族是我国北方以捕鱼为主、狩猎为辅的民族;鄂

伦春、达斡尔等民族是我国北方以狩猎为主、捕鱼为辅的民族,渔猎是其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他们生活的无处不存在渔猎文化的鲜明痕迹。因此,积极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少数民族文化观光旅游产品发展等,都存在很多潜在的优势,前景极其可观。

二.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效应

(一).经济效应

通过少数民族文化观光旅游,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建设小康开辟新的资金积累渠道;可以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第三产业等各行各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达到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如,牡丹江市民族旅游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仅在202_年一年,该市民族旅游业总计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该市还深入挖掘了民族特色鲜明、饮食内容丰富的民族传统产品。黑河市逊克县发挥资源和民族特色优势,做好民族旅游产业。逊克县新鄂沾河漂流和新兴库尔滨漂流很有特色,自开发至今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优美的风光给游客以美好的印象。几年来该县累计接待上级及外国友人23次166人,接待国内游客1万余人次,民族旅游项目正在形成优势,今后必将成为该地区鄂伦春族乡经济新增收亮点。

(二)生态效应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人文生态资源还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少数民族文化观光旅游点的开发和建设,可以广泛重视生态资源并

能更好地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质量;可以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地区人文、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三)社会效应

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业的一种有效表现。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体育项目竞赛以及传统文艺等民族文化表演和结合自然景观的旅游胜地等都具有很大的社会效应。一般来说,少数民族文化观光旅游产品特色鲜明,将健身、娱乐、学习等内容融为一体,不仅可增进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认识,更可增强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意识、促进本民族自身发展。这不但对各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发以及提高黑龙江省的知名度很有利,同时对增进地区间、国家间、各民族间各种各类文化交流与经济技术合作也很有利,其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三.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式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对少数民族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系统研究和科学评价,并帮助其在发展方向、市场定位、开发步骤等方面进行综合规划,以利于合理开发利用宝贵资源;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搞好重点旅游景区的路、电、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护,进一步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投资环境。

(二)丰富民族旅游文化内容,打造旅游产业精品

在旅游产业开发建设上,应形成以特色民族村为龙头,民族聚居地为重点,进而辐射全省的开发格局,深入挖掘、整理最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神话传说、民间艺术、舞蹈戏曲、音乐美术、民间技艺、服饰饮食等旅游资源,以便向游客推介少数民族特色民俗文化。

(三)以文化为本,突出民族化与地方化

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注重与当地自然旅游资源相结合,突出旅游资源的地方性和民族性,深刻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文化特色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生命力之所在。

(四)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旅游产业扶持力度

一方面,利用各种政策大力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对我省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包装和招商引资,吸引外资投入,建立开放性、多元化的市场融资渠道与运营机制,为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四.黑龙江省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事业的几点展望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点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为目标,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观光旅游业的产业化进程,促进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和民族地区间和谐发展。

(一)旅游与环境一体化模式

建立人文、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少数民族风俗文化村,以当地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自然景观为依托,加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该地区自然景观旅游和少数民族人文旅游相互协调互动发展。如,建立满、朝鲜、达斡尔等民族风俗文化村时,以镜泊湖、扎龙自然保护区、金上京博物馆、滑雪场等自然景观为依托,开发该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其传统文化精髓、突出个性。使游客在休闲娱乐中,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直观了解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的感受。开发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可增添绿色内涵。在观光区,游客可以根据季节参与一些种植、耕作绿色农产品或摘果菜、掰玉米等活动,可以现场尝新。还可以在观光区内,参与有些传统饮食的加工作业。如,在山区可以参与采集、加工山野菜活动。这样,可以增加民族地区农业收入的同时还可以使游客感到新鲜并收益。

(二)传统节日庆典模式

这是一种参与型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它以民俗节日、民俗游艺活动为主题,以节庆和集会的形式,定期向旅游者展示民俗文化的动态旅游吸引物。节庆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最佳载体,旅游者参与节庆活动,可以最直接地了解、感受、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获得丰富的旅游审美享受,是现代生活方式下的一种文化旅游消费。

(三)民族型主题公园旅游资源模式

在一定区域内兴建的、将各民族民俗文化按照一定的风格和方式加以集中反映的人造景观。这种开发模式是民俗旅游资源的移动、仿制和浓缩,可以使旅游

者在短时间内领略民俗文化的精华。

总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旅游,不但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促进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各民族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熊正贤,杨艳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民族学刊,202_.[2]井方,吴瑶.关于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研析与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_.[3]相华.鄂伦春族文化发展的困惑与思索[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_.[4]汤莉萍,殷俊.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2_.[5]华夏经纬网.文化遗产日周年反思:火了“商品”丢了“保护”.

第四篇:龙泉街道文化产业及民族民俗文化发展工作汇报

龙泉街道文化产业及民族民俗文化发展

工作情况汇报

龙泉街道位于易门县中部,东接安宁市八街镇,南连浦贝乡,西邻铜厂乡,北毗六街镇,距玉溪市145公里,距昆明市96公里,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街道辖12个社区,68个自然村,167个居民小组,总人口56823人、21683户。

近年来,龙泉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坚持“生态立镇、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商业活镇”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把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点和突破口,以群众文化阵地建设为载体,扎实开展城乡文明创建活动,加快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群众文化生活质量、活动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先后荣获“省级体育特色乡镇”、“云南省先进文化站”、“云南省一级文化站”、“省级生态乡镇”等荣誉称号。202_年,我街道辖区内的兴文街社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先进文化社区”。现将龙泉街道文化产业及民族民俗文化发展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领导重视,形成良好的文化工作格局。龙泉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非常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把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党工委、办事处的议事日程,每年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班子都要召开3次以上专题会议,专门听取

街道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以及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的工作汇报,专题研究文化工作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同时,十分注重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弘扬时代主旋律,确保群众性文化活动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对于重大文化活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都要进行周密部署,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及各社区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在经费和人员上给予保证,并对活动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配合、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措施有力”的良好工作格局,为文化事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加大投入,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夯实文化阵地建设。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全街道68个自然村,村村均建有文化活动室;167个居民小组80%以上建有文化活动室;辖区内有集群众文化活动、健身、休闲、娱乐、旅游为一体的龙泉文化广场,可供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露天广场。建有农家书屋14个,藏书20000余册;绿色网吧及农民网培学校1个,并延伸至12个社区;大型展室1 个,中型宣传橱窗2个,黑板报167块,教室13个,中型露天戏台1个,多功能活动室4个。文艺宣传队33支,队员850人;龙灯队2支80人;狮子队1支55人;旱船、毛驴灯、海蚌队1支45人;花鼓队201支1608人;为了丰富群众文化活动,202_年投资1000万元,新建龙泉办公楼及龙泉广场、龙泉戏台。投资15万余元购

臵了“龙泉之声”文艺队民族乐器、电声乐器各一套和服装、道具等;投资615万余元,建设完成龙泉文化活动中心;投资5.8万元购臵了索尼摄像机1台、尼康D200专业数码像机1台,为龙泉各项工作的对外宣传、开展文化活动的痕迹管理和电影“2131”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积极争取全民健身工程项目,几年来街道12个社区共配备体育健身路径3个(龙泉广场、韩所社区、中屯社区),篮球设施12套,乒乓球设施8套;由市县级投入资金10.8万元完成蔡营社区农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1个,投入资金5万元完成罗所社区银河自然村篮球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1个;投资80余万元,研制开发了“龙泉之声”远距离程控自动广播装臵,利用程控电话线路输送广播信号,并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获得了授权通知。同时,建接收点44个,全镇68个自然村除兴文街、中心街、西环路三个社区的8个自然村外,其余9个社区的60个自然村已全部开通了广播,在每年的春节文艺汇演时,对演出进行现场直播,有效增强了春节文化活动的宣传覆盖面,真正发挥了广播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的“喉舌”作用,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为了能够更好地研制开发出更多经济适用的“龙泉之声”品牌系列电子科技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于202_年1月10日成立了易门龙泉之声电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主要以研制、开发“龙泉之声”系列电子产品,仪器、仪表为主,工业自控设备维护,家用电器维修,广播通信器材、仪器、仪表、五金及其它电子电器产品配件等销售多项经营为一体,多

渠道、多方位地发展壮大龙泉之声品牌。龙泉之声广播得到了省、市、县各级的高度关注和兄弟乡镇的认可。202_年12月,完成六街镇镇政府总控室和6个村委会42个接收点的建设安装工作;202_年2月,易门龙泉之声电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完成对浦贝彝族乡全乡7个村委会53个接收点进行“村村通”广播的踏勘和工程预算;202_年2月,完成对十街彝族乡全乡8个村委会51个接收点的安装工作。十街彝族乡这次安装的广播系统是“龙泉之声”的定型产品,比起202_年在龙泉镇和202_年在六街镇安装广播系统更具有自动化程度高、保密性好和操作简便的特点,其主要控制电路已由原来传统的硬件模块改进为电脑软件模块,技术含量更高、智能化更强、信息存储量更大,程序修改及产品升级也较为方便,并可广泛用于“龙泉之声”自控系列产品的开发,我们还将对这套技术再向国家专利局审报专利,对经后在其它乡镇的“龙泉之声”远距离程控自动广播的设备也采用十街乡安装的这套“龙泉之声”的定型产品;202_年4月,完成对铜厂彝族乡全乡9个村委会153个村民小组“村村通”广播的踏勘和工程预算。202_年,“龙泉之声”远距离自动程控广播装臵受到了中央和省、市、县各级宣传部门的高度重视,为“龙泉之声”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按照“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思路,紧紧围绕旅游产业规划以及“滇中水城”建设规划,以龙泉河、大龙口公园、金三峡等旅游景区为依托,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投资的方式,在辖区农村大力推进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产业建设。截止202_年11月,全街道共有7个社区建有农家乐,辖区

内共有农家乐53家,从业人员218名,并初步形成了江口社区双龙片区、水桥社区安易公路沿线较为集中的两个农家乐聚集区,具备了一定的带动效应。

(三)加强宣传,群众文化生活多姿多彩。为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各社区的宣传主阵地,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精心培育,全镇共有文艺宣传队33支850人,有龙灯队4支140人,狮子队1支55人,旱船、毛驴灯、海蚌队1支45人,腰鼓队1支50人,花鼓队201支1608人,所有文艺队服装、道具、乐器一应俱全。一是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铸造文艺精品。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成立了“龙泉之声”文艺队,队员由街道所属各单位的干部职工和文艺爱好者组成。近年来,“龙泉之声”文艺队利用业余时间自行创作了40多个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优秀文艺作品,开展了大型迎春专场文艺演出五届和文艺巡回演出30余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二是以节庆日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花灯、歌舞、小品等形式编排文艺节目60余个,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龙泉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充分展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新人新事新风尚。加强与辖区内事业单位、企业和学校的联系,使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单位文化、乡村文化相互辉映,共同发展。近年来,分别与医院、学校、陶瓷商会等联合举办了规模较大的农民运动会。三是充分发挥“窗口”作用,利用展室、广播、宣传橱窗、黑板报,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展示街道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成果,全面报道工作动态。四是公开开放辖区内的文化场馆、公园及文化活动室,使广大群众均可以在这些场所自娱自乐、读书看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进一步拓宽了群众文体活动的主体,扩展了群众文体活动的内容,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街道的文化体育活动初步形成了“业余、自愿、小型、多样、持久”的格局。广大群众在健康的文化活动中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加强了交流,增进了团结,加深了友谊,很多村子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社会治安良好。全街道广大农户、居民积极参与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户、美好家庭户的创建评比活动,参评率达95%,评出的十星级文明户占12%,五好家庭户占15%,美在家庭户占10%。广大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热情日益高涨。

(四)培养骨干,带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发现培养一大批文艺骨干,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天地,选好一批人,带动一大片,是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的关键。一是以成立 “龙泉之声”文艺队为契机,规范了各村(居)委会的文艺队,构建了自上而下的文艺宣传队伍网络;二是充分调动各文艺队有一技之长的离退休干部和民间艺人、文艺爱好者的积极性,利用他们发动群众,壮大组织。三是积极创造条件,让文艺骨干参加各种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并与各社区建立联系点制度。邀请文艺工作者兼任社区文艺队辅导员,确保文艺节目质量逐年提高。全街道现有作品创作人员25人,辅导员1人,编导4人,促进了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五)更新观念,民族民俗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民俗

文化是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民俗文化更能展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发展利用、保护传承、繁荣发展民族俗文化,对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国家繁荣昌盛有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一是独特的人文资源。龙泉街道主要居住着汉、彝为主的多种民族,每年各民族都要对最具代表性的民俗传统节日如:元旦、春节、元霄、清明、端午、中秋、国庆等。除此之外,龙泉有全县独一无二的民族民俗龙灯舞和狮子舞,其中龙灯舞的代表人物原中心街社区的李贵兴(已故)被评为云南省民俗民间传承人,狮子舞代表人物蔡营社区的张跃红已申报,每逢重大节庆日,单位、企业庆典,龙灯舞和狮子舞都是众人围观的焦点,龙灯舞和狮子舞经常被周边乡镇外县市邀请演出。还有曾所社区的皮影戏(目前已失传)、代所的竹工艺;中屯社区平滩、平阳地彝族的左脚舞;12个社区的花鼓舞、剪纸工艺、书法、绘画、花灯等等,活跃在龙泉民间的各个角落。二是重视文物工作。自202_年至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龙泉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县的工作安排部署,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积极组织业务培训,强化实施方案和职责落实到位。制订了《龙泉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龙泉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线索登记表》,召开文物普查工作专题会议,并进行了相关知识及业务培训。指定12名村(居)委会副主任为普查联络员的文物普查联络组,负责辖区普查点的收集、排查、整理、上报及协助上级普查队踏勘等工作。制订了《龙泉

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工作方案》,努力提高广大群众对文物普查工作的认知度,不断增强文物保护意识,要求各村(居)委会严格按照宣传工作方案,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做好文物普查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泉之声”广播、宣传栏、悬挂宣传横幅、粘贴宣传标语、黑板报等方法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进行有力宣传,特别是对《文物保护法》和文物普查的目的、意义进行重点宣传,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广泛动员群众提供有价值的文物线索,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截止目前,共启用广播宣传2期60天120次,刊出宣传栏8期32版,悬挂宣传横幅12条,粘贴宣传标语360条,出黑板报51版,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加强了宣传工作力度,使文物普查工作深入人心。同时,定人、定岗、定责,迅速展开宣传发动,线索收集、排查、整理和上报工作,按时、按质、按量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准备工作,第二阶段64个文物线索点田野调查登记工作,第三阶段22个被确定点的调查资料整理、汇总和上报等工作,积极做好上级文物部门对正式确定后文物普查结果数据库建设的准备工作。圆满完成了“二普”镇内执照碑、王氏祖庙碑及地震兴修碑的复查工作,同时查明了一批具有极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现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如:方屯大营永宁寺;曾所下江口高氏祖祠;江口吴氏祖祠、花大门;罗所罗氏和吴氏民居、银河潘家祠堂;蔡营松林村井斗、魁阁楼;梅营柳氏祖祠;西小街吴氏民居;东小街吴氏老宅;吴家大院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杨家龙潭易门第一个党支部会议地址等,特别是方屯大

营永宁寺,据省级专家勘测认定,除大殿属清朝翻修建筑外,寺内中殿、大殿左右侧配殿属明朝隆庆六年古建筑,目前正进行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全面了解和掌握街道内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了有效依据。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对文物的管理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有力推进具有龙泉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建设,为加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龙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经费投入不足,文化基础建设仍然薄弱。由于经费紧张投入不足,致使文艺骨干培训、购臵文化设备、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文物保护、文化下乡、精品文艺创作等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二)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不足。由于资金缺乏,杨家龙潭红色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江口清凉寺、方屯大营永宁寺历史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龙灯、狮子队等较有影响力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其作用无法正常发挥。

(三)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后劲乏力,主导地位及作用难于得到充分显现和应有发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文化市场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机制不活,缺乏完备的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与奖励机制; 专业人才数量不足,文艺作品质量偏低。

三、对策及建议

(一)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文化发展的规划和发展思路,充分发挥龙泉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整合资源,合理应用好现有文化设施,努力创作文化精品,培养造就文化人才,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积极向省市争取资金,加快文化阵地建设,繁荣文艺创作,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引导乡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广场文化的健康发展,有效的开发与利用杨家龙潭红色旅游资源;有效的保护江口清凉寺、方屯大营永宁寺等历史文化资源;规范管理,使龙灯、狮子队成为龙泉的一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品牌。

(三)加强文艺骨干培训,培养优秀文化人才。要充分发挥街道的人才资源优势,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文艺骨干培训,加强对社区文艺队的业务指导;加大文化交流力度,积极向上争取,组织文艺骨干到兄弟乡镇进行交流学习。

易门县龙泉街道办事处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第五篇:文化部再三强调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卓简企业与地方加强合作,共推民族产业发展

为了确保传统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保护性工作,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一行调研小组前往水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调研,并对当地的水族服饰以及其它民族服饰产业进行考察,强调当地有关部门做好新的一年的民族文化产业保护性工作,传承民族文化才可以更好的发扬我党的重要会议精神。

调研组先后参观了三都县水族非物质遗产展览中心,参观了水族工艺马尾绣生产的保护性工作以及水书习俗的民族文化产业,强调发展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产业才是强国富民的重要举措。希望当地部门结合自身的优势,将民族文化产业快速提升,发展水族服饰产业、马尾绣的特色产业是他所希望的。

近年来,有“水书习俗”“水书马尾绣”和“水族端节”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省级、州级等非物质文化14项,水族服饰以及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秉承传统刺绣工艺延传的活化石,当地领导应该加强力度开展群众保护的鼓励政策,同时以“公司+基地(协会)+制作能手的发式来打造和生产销售马尾绣。卓简民族服饰正好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副司长马胜德的精神旨意,以卓简+浙江少数民族协会+当地制作能手这一理念与当地马尾绣工艺制作达成了长远合作协议。

卓简民族服饰更具现在马尾绣的发展与传承受多条件制约,准备开展加强赞助当地对马尾绣的培训工作,同时聘请当地的技术能人进行技术研究与改良性工作希望广大技师把更多精湛的技艺传承给人们,共同促进水族非物质文化的发展与壮大,同时也表露出卓简民族服饰会结合当地工艺制作出更多美丽而富有文化的水族服饰,向世人展示更多水族服饰的文化魅力(卓简民族服饰特别报道)

探讨健全机制优化结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精选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