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
编辑:梦中情人 识别码:17-1138706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4 12:21: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

展重要支撑

——《郧县实施“文化立县 旅游兴县”战略的若干意见》解读

202_年08月05日来源:十堰日报

关键词

七大工程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演出团体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工程化、品牌化、市场化。以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均等性为原则,强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利用,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制定全县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规划。规范管理乡镇中心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民健身设施等。整合文化资源,建设社区文化艺术中心。紧抓国家、省、市“十二五”期间关于文化建设的项目建设机遇,积极争取一批文化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县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郧阳大剧院等重要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着力培育和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整合县体校、体育馆等资源,建设全民健身活动培训服务中心。

实施文旅精品打造工程。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着力打造以人类发祥地、中国通史文化为核心,以汉江文化、民俗文化、抚治文化等为重点的郧阳文化品牌,把郧阳文化推向全省全国。策划创作反映郧阳文化特色的电影、歌曲、纪录片和《郧阳文库》等文艺精品。建设郧阳文化主题公园、长岭新区汉江公园、郧府楼等一批城市文化亮点工程。着力打造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郧县人”遗址园、中国通史文化城、郧阳岛汉江生态文化旅游区、市郊型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等一批旅游品牌和汉江水体旅游、文化考古旅游、生态观光旅游、红色旅游等精品线路。打造调水源头龙舟节、樱桃节、柑橘节等一批民间节庆文化品牌。制定和实施精品创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文艺创作资源目录和重点文艺作品项目库。建立重点作品论证、投入、评估、奖励机制,探索建立以奖代投、以奖代补机制。

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国家文化遗产大县、国家文物保护研究基地。争取国家、省、市支持郧

阳博物馆、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建立郧阳文化研究会,挖掘、搜集、整理、推介郧阳文化。探索以郧阳文化核心内容命名主建筑、主街道。编印有关郧阳文化的简易资料进机关、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加大“郧县人”遗址园、“辽瓦店子遗址”等遗址的保护利用力度,争取“郧县人”及早进入教科书。严格保护涂家大院、洞青沟何氏庄园等一批代表鄂西北原生态文化的遗址。继续做好南水北调淹没区文物保护抢救性工作。积极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力度,制订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施细则。

实施产业龙头培育工程。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完善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各类资本以不同形式投资文化旅游产业,按照提升品位、扩大规模、培育龙头、做大做强的要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企业,不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强化服务意识,创优发展环境,大力支持太极湖集团、湖北华袤旅游开发公司等一批文化旅游龙头企业。持续开展国家A级景区创建活动,加快推进景区提档升级。拓宽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开发米黄玉、绿松石等文化旅游商品和各类配套服务行业,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工程。牢固树立时时处处皆文化、行行业业皆旅游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名镇名村,大力支持农家乐、生态农庄建设,带动农民就业和农特产品销售,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农家乐星级创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工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推动生态工业、绿色工业发展;围绕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把旅游产业与第三产业中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交通、通信、会展等的拉动作用,对金融、物流、信息等新型服务业的促进作用,打造一批产业亮点。

实施景区安全畅通工程。把“两区两园三线”道路交通和郧阳港建设作为交通工作重点,优先安排。加快推进环县城规划区一级路、柳青路、郧白路、太红路、柳五路、南三路、桂江路、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循环路等道路的改造升级,不断提高公路等级和运行质量。根据各景区发展需要,优化客运线路,及时开通旅游专线。保障各景区(点)电信、广电网络、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和通讯信号全覆盖。加强景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确保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加快推进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文化旅游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信息咨询、线路安排、票务

服务、产品展示、商品交易一体化。

实施文旅人才培养工程。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制订文旅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力度,围绕急需人才,实行定向式、订单式培养。制订文化旅游人才引进计划和优惠政策,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使用机制。定期举办文化旅游人才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文化旅游人才信息库,挖掘培养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文艺家、文化经纪人、民间艺术传人、乡土艺术家、导游等。对文旅专业人才、民间老艺人、文化传承人等要建立保护、激励机制。整合文化旅游人才资源,形成专业团队,服务产业发展。

关键词

政策措施

加强规划引领。强化规划引领作用,高质量、高品位编制和修订完善有关文化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规划。认真贯彻落实《郧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注重规划的严肃性,加强规划的监督实施,严禁景点随意建设。创新机制体制,促进文化旅游规划与“一江二桥三镇”城市格局构建、移民内安、新农村建设、“一区两带”综合开发、库岸治理等重大战略、重要思路和重大项目的紧密衔接。

突出项目建设。围绕“两区两园三线”布局,依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加大项目的策划、储备和申报力度。加快推进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郧阳岛汉江生态文化旅游区、市郊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区、“郧县人”和辽瓦店子等遗址园、韩家洲郧阳民俗文化风情园、汉江水体旅游观光、虎啸滩、龙吟峡、九龙瀑等重点项目建设。认真做好湖北省旅游名村名镇的创建工作。争取国家、省、市对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的扶持。建立重大建设项目专班负责制,实行“保姆”式服务。

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大政府对文化旅游事业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以优化环境、招商引资为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创新招商方式,抓好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和跟踪服务,吸引知名企业到郧县投资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壮大产业规模。搭建郧阳文化旅游开发投融资平台,整合文化旅游资产,通过政府政策性控股,采用BOT、BT模式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经营要素向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和重要区域集中。实行财政贴息,积极推进银企联姻发展。

加大政策支持。由县财政和住建部门负责,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建筑成本中征收1%,建立专户,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将乡镇公益文化体育服务经费按每人不低于0.5元的标准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资金注入不低于当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含耕地占用税)的1.5%。制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园区用地政策,将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比照工业企业,制定文化旅游企业在土地征用、折迁补偿、证照办理及用水、用电和用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开发、生产经营郧县地方特色旅游产品的专业企业(工商业),免收行政规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可实行先征后返。

强化宣传推介。定期举办郧县文化旅游主题活动,积极组团参加国内外文化旅游展销活动。强化县内媒体、交通干线、高速路口、车站码头及主要景区旅游广告宣传,加大在国家、省、市级主流媒体的宣传促销力度。积极探索重点景区、郧阳文化实行名人代言、评选形象大使等做法。编制郧县文化旅游线路图。组建小型演出团体,实行县内县外长期巡回展演,不断扩大郧阳文化的影响力,提高郧县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规范行业管理。顺应文化旅游市场发展新形势,进一步规范文化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经营和服务行为,完善投诉机制,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旅游市场环境。切实加强对现有文化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培训,提升全县文化旅游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扩大交流协作。建立相关部门、景区、旅行社等单位参与的文化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作配合,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加强与西安、南阳、襄阳、神农架、武当山等周边重点城市、重点旅游景区的协作,形成与外地大旅行社的深度合作,构建以三省结合部为中心的客源市场网络。

关键词

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文化旅游工作新格局,做到文化旅游工作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文化立县、旅游兴县”战略的实施。各级各部门要根据总体要求,完善工作机制,确定工作方案,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凝聚发展合力。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实施“文化立县、旅游兴县”战略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时代特征,正确把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坚定信心、积极参与。要强化责任意识,依据各自职能,出台配套政策,切实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资金、政策、人才、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强力支持。要加强协作配合,精简办事环节,实行特事特办,不断创新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方式。

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企业等文明创建主题活动,全面提升广大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境界,树立现代科学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和民主法制精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持续提升文明郧县、和谐郧县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文化旅游快速发展。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形成社会各界理解、关心、支持、参与郧县文化旅游发展的浓厚氛围。

规范资金管理。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专项经费的管理,制定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完善程序、规范管理,编制年度开支计划,建立项目论证审批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县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大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政策,充分发挥专项基金的“杠杆”作用。加强监督考核。科学建立文化旅游工作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方法,建立目标责任制,制定目标考核细则,把文化旅游工作纳入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修订完善对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文化旅游企业创先争优的奖励政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文化旅游工作中贡献突出、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篇: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

郧阳龙舟赛郧阳凤凰灯舞

“郧县人”头骨化石遗址

郧县九龙瀑风光

郧县大丰仓遗址

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一景

今年,郧县确立“文化立县、旅游兴县”发展战略,为今后发展勾画出了一幅崭新蓝图。

关键词

重大意义

文化的发展繁荣,是全面实施加快发展战略、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叠加的机遇和丰富的资源,赋予了郧县“文化立县、旅游兴县”历史使命。县域经济实力增强和文化旅游工作的生动实践,奠定了“文化立县、旅游兴县”战略实施基础。

关键词

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 奋斗目标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市县对接发展等叠加的历史机遇,以建设中国地方文化名县、中国旅游产业强县为目标,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整合资源、项目建设和责任制落实为抓手,以更新观念、科学规划、环境整治、招商引智、对外宣传为重点,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发掘、保护、开发、发展郧阳文化,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基本原则: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坚持全县一盘棋,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整体推进;围绕重点区域、重点景区和关键要素、关键环节,优先突破、逐步实施。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打造品牌、彰显特色原则。树立品牌意识,凸显郧县特色,打造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征的文化旅游精品。尊重旅游景点建设规律,力求自然景观生态化、人文景观特色化。

坚持科学开发、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实现保护、开发、利用,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

坚持市县一体、支撑对接原则。充分发挥郧阳文化作为鄂西北主流文化的功能作用,立足特殊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把郧阳文化的渗透交融和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市县对接发展的主要抓手和重要支撑。

奋斗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县年接待游客达到400万人次,文化旅游总收入达到25亿元,文化旅游固定资产总投资60亿元。建设国家3A级以上景区(点)8个(其中4A级3个,5A级以上1个),文化遗产保护进入省级名录10个以上、国家级4个以上。全面形成“两区两园三线”文化旅游格局,基本建成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文物保护研究基地。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将郧县建设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成为事业繁荣、产业发达、人才荟萃、特色鲜明的中国地方文化名县和品质出众、竞争力强、效益显著的中国旅游产业强县。

关键词

七大工程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演出团体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工程化、品牌化、市场化。以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均等性为原则,强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利用,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制定全县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规划。规范管理乡镇中心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民健身设施等。整合文化资源,建设社区文化艺术中心。紧抓国家、省、市“十二五”期间关于文化建设的项目建设机遇,积极争取一批文化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县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郧阳大剧院等重要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着力培育和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整合县体校、体育馆等资源,建设全民健身活动培训服务中心。

实施文旅精品打造工程。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着力打造以人类发祥地、中国通史文化为核心,以汉江文化、民俗文化、抚治文化等为重点的郧阳文化品牌,把郧阳文化推向全省全国。策划创作反映郧阳文化特色的电影、歌曲、纪录片和《郧阳文库》等文艺精品。建设郧阳文化主题公园、长岭新区汉江公园、郧府楼等一批城市文化亮点工程。着力打造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郧县人”遗址园、中国通史文化城、郧阳岛汉江生态文化旅游区、市郊型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等一批旅游品牌和汉江水体旅游、文化考古旅游、生态观光旅游、红色旅游等精品线路。打造调水源头龙舟节、樱桃节、柑橘节等一批民间节庆文化品牌。制定和实施精品创作规划和计划,建立文艺创作资源目录和重点文艺作品项目库。建立重点作品论证、投入、评估、奖励机制,探索建立以奖代投、以奖代补机制。

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国家文化遗产大县、国家文物保护研究基地。争取国家、省、市支持郧阳博物馆、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建立郧阳文化研究会,挖掘、搜集、整理、推介郧阳文化。探索以郧阳文化核心内容命名主建筑、主街道。编印有关郧阳文化的简易资料进机关、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加大“郧县人”遗址园、“辽瓦店子遗址”等遗址的保护利用力度,争取“郧县人”及早进入教科书。严格保护涂家大院、洞青沟何氏庄园等一批代表鄂西北原生态文化的遗址。继续做好南水北调淹没区文物保护抢救性工作。积极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力度,制订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施细则。

实施产业龙头培育工程。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完善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各类资本以不同形式投资文化旅游产业,按照提升品位、扩大规模、培育龙头、做大做强的要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企业,不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强化服务意识,创优发展环境,大力支持太极湖集团、湖北华袤旅游开发公司等一批文化旅游龙头企业。持续开展国家A级景区创建活动,加快推进景区提档升级。拓宽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开发米黄玉、绿松石等文化旅游商品和各类配套服务行业,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工程。牢固树立时时处处皆文化、行行业业皆旅游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名镇名村,大力支持农家乐、生态农庄建设,带动农民就业和农特产品销售,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农家乐星级创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工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推动生态工业、绿色工业发展;围绕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把旅游产业与第三产业中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交通、通信、会展等的拉动作用,对金融、物流、信息等新型服务业的促进作用,打造一批产业亮点。

实施景区安全畅通工程。把“两区两园三线”道路交通和郧阳港建设作为交通工作重点,优先安排。加快推进环县城规划区一级路、柳青路、郧白路、太红路、柳五路、南三路、桂江路、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循环路等道路的改造升级,不断提高公路等级和运行质量。根据各景区发展需要,优化客运线路,及时开通旅游专线。保障各景区(点)电信、广电网络、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和通讯信号全覆盖。加强景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确保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加快推进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文化旅游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信息咨询、线路安排、票务服务、产品展示、商品交易一体化。

实施文旅人才培养工程。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制订文旅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力度,围绕急需人才,实行定向式、订单式培养。制订文化旅游人才引进计划和优惠政策,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使用机制。定期举办文化旅游人才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文化旅游人才信息库,挖掘培养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文艺家、文化经纪人、民间艺术传人、乡土艺术家、导游等。对文旅专业人才、民间老艺人、文化传承人等要建立保护、激励机制。整合文化旅游人才资源,形成专业团队,服务产业发展。

关键词

政策措施

加强规划引领。强化规划引领作用,高质量、高品位编制和修订完善有关文化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规划。认真贯彻落实《郧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注重规划的严肃性,加强规划的监督实施,严禁景点随意建设。创新机制体制,促进文化旅游规划与“一江二桥三镇”城市格局构建、移民内安、新农村建设、“一区两带”综合开发、库岸治理等重大战略、重要思路和重大项目的紧密衔接。

突出项目建设。围绕“两区两园三线”布局,依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加大项目的策划、储备和申报力度。加快推进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郧阳岛汉江生态文化旅游区、市郊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区、“郧县人”和辽瓦店子等遗址园、韩家洲郧阳民俗文化风情园、汉江水体旅游观光、虎啸滩、龙吟峡、九龙瀑等重点项目建设。认真做好湖北省旅游名村名镇的创建工作。争取国家、省、市对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的扶持。建立重大建设项目专班负责制,实行“保姆”式服务。

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大政府对文化旅游事业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以优化环境、招商引资为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创新招商方式,抓好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和跟踪服务,吸引知名企业到郧县投资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壮大产业规模。搭建郧阳文化旅游开发投融资平台,整合文化旅游资产,通过政府政策性控股,采用BOT、BT模式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经营要素向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和重要区域集中。实行财政贴息,积极推进银企联姻发展。

加大政策支持。由县财政和住建部门负责,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建筑成本中征收1%,建立专户,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将乡镇公益文化体育服务经费按每人不低于0.5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资金注入不低于当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含耕地占用税)的1.5%。制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园区用地政策,将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比照工业企业,制定文化旅游企业在土地征用、折迁补偿、证照办理及用水、用电和用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开发、生产经营郧县地方特色旅游产品的专业企业(工商业),免收行政规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可实行先征后返。

强化宣传推介。定期举办郧县文化旅游主题活动,积极组团参加国内外文化旅游展销活动。强化县内媒体、交通干线、高速路口、车站码头及主要景区旅游广告宣传,加大在国家、省、市级主流媒体的宣传促销力度。积极探索重点景区、郧阳文化实行名人代言、评选形象大使等做法。编制郧县文化旅游线路图。组建小型演出团体,实行县内县外长期巡回展演,不断扩大郧阳文化的影响力,提高郧县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规范行业管理。顺应文化旅游市场发展新形势,进一步规范文化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经营和服务行为,完善投诉机制,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旅游市场环境。切实加强对现有文化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培训,提升全县文化旅游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扩大交流协作。建立相关部门、景区、旅行社等单位参与的文化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作配合,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加强与西安、南阳、襄阳、神农架、武当山等周边重点城市、重点旅游景区的协作,形成与外地大旅行社的深度合作,构建以三省结合部为中心的客源市场网络。

关键词

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文化旅游工作新格局,做到文化旅游工作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文化立县、旅游兴县”战略的实施。各级各部门要根据总体要求,完善工作机制,确定工作方案,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凝聚发展合力。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实施“文化立县、旅游兴县”战略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时代特征,正确把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坚定信心、积极参与。要强化责任意识,依据各自职能,出台配套政策,切实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资金、政策、人才、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强力支持。要加强协作配合,精简办事环节,实行特事特办,不断创新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方式。

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企业等文明创建主题活动,全面提升广大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境界,树立现代科学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和民主法制精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持续提升文明郧县、和谐郧县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文化旅游快速发展。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形成社会各界理解、关心、支持、参与郧县文化旅游发展的浓厚氛围。

规范资金管理。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专项经费的管理,制定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完善程序、规范管理,编制开支计划,建立项目论证审批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县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大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政策,充分发挥专项基金的“杠杆”作用。

加强监督考核。科学建立文化旅游工作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方法,建立目标责任制,制定目标考核细则,把文化旅游工作纳入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修订完善对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文化旅游企业创先争优的奖励政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文化旅游工作中贡献突出、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篇:解放思想,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解放思想,做强旅游产业

——赴湘赣粤学习考察体会

肖 乐平

(202_年10月26日)

国庆前后,我随县党政代表团到江西萍乡、新余、湖南浏阳、广东韶关、深圳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每到一处,一路所见令人眼界大开。这次考察学习,学到了发展的经验,增强了发展的信心,也看到了发展希望,特别是韶关市丹霞山旅游区,其旅游发展的思路、管理体制、保护与开发等诸多方面好的作法和经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对照标准找差距,该怎么加快发展?借这次赣湘粤之行,我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做强旅游产业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引领旅游发展 韶关市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是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趋势,以“总体规划、分步开发、突出重点、体现特色、面向市场、合理利用”为原则,切实加强旅游规划工作的。他们抓住世界级丹霞地貌,做特色资源文章,树名牌意识,创名牌景点,以名牌景点为龙头带动其它景点的开发与升级。首先,在丹霞山风景区,我们最深的感受不仅是特异的丹霞地貌,还有其清澈碧绿的环山湖水,表面上是游山,实际上还可以玩水,其景点规划包括旅游线路设计非常科学,让游者一不小心就掏腰包消费,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实则“柳暗花明又

一村”。那里的山水旅游规划设计得十分和谐。其次,就是景区景点设计的对称性。如果说我们在丹霞山看到的印象最深的阳元石是大自然的天然造化,那么,阴元石无疑是人工雕琢完成。正因为阳阳对称,才显得天衣无缝,更增添了旅游景区的神秘感。回头再用旅游战略眼光审视通山的山水资源,现阶段,我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九宫山、隐水洞、闯王陵、太平山、太阳山、富水河等众多景区景点比丹霞山强百倍。如何搞好整体性的科学规划和设计?我认为无论是九宫山还是富水湖、隐水洞、太阳山,首先要做到资源共享、市场共有,优势互补;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克服“小、散、全”的思想,形成整体旅游大格局;要对全县分散的景点设施统一协调,有机组合,使资源优势得到集中体现,大小景区共享产业规模效益。其次,旅游规划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要着眼于大市场、大旅游、大产业,统一组织领导,全面权衡旅游业同经济发展中其他有关部门、行业的发展关系,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旅游发展规划,按先后、缓急、快慢,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资源开发和景点设施建设;要加强旅游景点、设施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尽量少走弯路,避免盲目上马、重复建设、乱铺摊子和搞外延扩张建设,使以九宫山为中心的各个旅游景区特点和优势得到有效利用,形成优势互补。

二、做强旅游产业必须坚持结构优化,打牢旅游基础 在旅游业发展中,“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必不可少。从国际旅游业看,“食、住、行”和“游、购、娱”

科学的结构应是各占50%,丹霞山的六大要素结构就比我县合理、科学。其“食住行”方便、快捷,“游、购、娱”有特色、内涵丰富。目前,我县的旅游业“食、住、行”占80%左右,“游、购、娱”的比重仅占20%,明显偏小,尤其是“购”的环节薄弱,没有打造出有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的产品,让旅游者有钱无处掏。因此,要加快我县旅游业发展,必须在“购”字上做文章,力争在短期内在“购”方面有重大突破。一是充分利用绿色生态名山的优势资源,开发九宫山的绿色产品,尽快上品位、上规模,形成特色产品优势;二是大力设计和制作九宫山作为佛道两教宗教名山所具有地方特色工艺品和纪念品,让旅游者情不自禁购买。三是大力开辟九宫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山所具有的特色纪念品,围绕闯王殉难,开发其宝剑、铜像雕塑等工艺品,让游客购娱。同时,对所开发的产品实行统一征集商标、命名、评定、注册,采用定点生产,定点销售,使我区旅游商品在质量、品牌、包装等方面在全省乃至全国有新的突破,带动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发展。

三、做强旅游行业必须坚持开发保护并重,实现和谐协调 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韶关市在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方面做得比较好。他们从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科学协调的角度出发,始终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例如他们始终不破坏原始的丹霞地貌,保护自然生态型,其山下河水碧绿、清澈,山上生态植被良好,每处景点的建筑物错落

有致,井然有序,显得宽松大器。而九宫山则不同,这几年,见缝插针,盖了不少高楼,破坏了不少原始生态韵味,许多游客一上山就颇有拥挤和压抑的感觉。今后,九宫山必须切实履行好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职能,凡不符合规划的建筑屋只准拆,不能建。凡破坏原始地貌、生态的景点设计一律撤消。确保和谐发展。

四、做强旅游产业必须坚持一流服务质量,提升旅游档次 在广东韶关丹霞山,无论是风景区管委会主任还是导游乃至一般工作人员,一谈到丹霞山地貌传说,人人如数家珍,个个风趣幽默,妙语连珠。尤其是导游小姐,泼辣、开放、又不失大雅,让游客始终围绕她们转,上她们的当去消费,体现了她们较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现阶段,要迅速发展我县旅游业,就必须尽快提高旅游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其关键在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业人员队伍。目前,做好旅游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已是当务之急。一是建立旅游教育体系,可依托省内各院校筹建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对导游人才进行定向培训,择优录用;二是实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对旅游工作者进行轮训,提高在职员工素质,以此来促进我县旅游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五、做强旅游产业必须加大促销力度,做好宣传推介 思路决定出路,信息就是财富。在电子信息到来时代,旅游信息的传播无疑是旅游营销的重要策略。这次党政代表到广东韶关市丹霞山风景区去考察学习,纯是偶然,是通过网上浏

览临时决定的。但凡广东的旅游网页都可找到丹霞山翔实的旅游宣传资料,其宣传力度之大,传媒之广,语言之热烈不由你不动心。丹霞山打出的旅游品牌不止是国家级,而且世界级丹霞地貌、旅游名山。实际上其旅游景区景点不足九宫山的1/4。正因为通过网络信息的重型轰炸和炒作,使丹霞山越来越被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所青睐,萌生出不到此一游心有不甘之感,其门票收入每天是九宫山的数倍以上,经常有外国人成群结对光顾。因此,要做大做强九宫山的旅游产业,当务之急一是做好宣传,特别是做好网络传媒的推介宣传。要把九宫山的旅游产业融进大型网站,不仅打开咸宁旅游网有九宫山,而且打开湖北旅游、中国旅游网都能醒目地看到九宫山,从网页上品读这座生态名山、历史名山、宗教名山、文化名山。来不来九宫山旅游是他们的事,让不让更多的人了解九宫山是我们的责任。二是积极与武汉、九江、长沙、南昌、黄石等周边大中型旅游导游团结盟,制订营销互利互惠的激励机制,将九宫山的旅游融入湘鄂赣大型旅游团体中,形成资源互补、信息互通、经济互利的良好格局。

第四篇:做大做强水泥产业

华润:“大物流+大区域” 做大做强水泥产业

时间:202_-03-13 02:14来源:

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114次

广西市场拥有丰富的石灰石

资源、电力资源以及良好的西

江水路运输资源,成为了各大

具有战略眼光水泥大企业的布点之地。根据数字水泥网统

计,截止202_年底,广西水泥行业拥有23条日产1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含鱼峰集团2300t/d湿磨干烧一条),总熟

广西市场拥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电力资源以及良好的西江水路运输资源,成为了各大具有战略眼光水泥大企业的布点之地。根据数字水泥网统计,截止202_年底,广西水泥行业拥有23条日产1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含鱼峰集团2300t/d湿磨干烧一条),总熟料年生产能力2500万吨。202_年,广西水泥熟料年产能前5位水泥生产企业分别为华润水泥(平南)有限公司(465万吨)、华润水泥(贵港)有限公司(400万吨)、扶绥新宁海螺有限公司(400)万吨、广西华润红水河水泥有限公司(177万吨)、华润水泥(南宁)有限公司(155万吨)。从企业集团看,华润以1100万吨的熟料总产能位居广西水泥行业首位。202_年上半年,广西水泥熟料产量前5大水泥企业如下表示。

我们可以看到,华润水泥自1998年进入水泥行业以来,凭借良好的发展思想、精辟的战略,成为了广西水泥行业发展的排头兵;202_年上半年,其旗下的华润水泥(平南)有限公司、华润水泥(贵港)有限公司、华润红水河水泥有限公司的熟料产量分别位于该区第1、2、4位。

从华润水泥“两点一线”的发展路线图可以看出,华润水泥的主要生产基地分布在广西西江沿线。华润水泥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和便利水运条件,已在上述区域建成大型现代化水泥生产线8条,分布于贵港、平南、南宁和宾阳等地,熟料总产能达到了1,100万吨;并通过“一线”——西江黄金水路,进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水泥消费量最为集中的城市群之一,水泥需求旺盛,是华润水泥的核心目标市场。

为进一步做强做大水泥产业,“十一五”期间,华润除在广西平南、南宁地区扩建生产线、还将在桂平、武宣、贺州、上思、田东新建生产线,广泛布局广西,依赖西江,发展大物流形成“集中 + 分布”式的布局,将熟料外运到广东、海南、福建等地,勾画大区域市场版图。

海螺水泥、台湾水泥“大物流+大区域” 的布局和华润如出一辙:海螺水泥目前在广西桂林、北流、扶绥、兴业四地共建有5条5000t/d生产线;台湾水泥的布局和海螺水泥类似,但更加集中,目前在广西贵港投产2条6000 t/d生产线,202_年将投产另外2条6000 t/d生产线,并通过公路、水路和铁路三个通道向周边地区延伸。上述3 家大企业集团在广西的重量级布局,依赖西江良好运输条件,向其他地域拓展,将成为两广、海南、福建地区的主导企业,华南地区水泥产业“大物流+大区域”的趋势正在形成。

第五篇:做大做强民营经济

202_年,在中华道教文化的圣地、太极武术源地和世界文化遗产地——武当山脚下,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和湖北武当太极湖集团共同拉开了武当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新区建设的序幕。两年过去了,中国内陆一个全新的武当太极湖文化旅游新区和文化产业聚集区开始呈现在世人面前,并日益成为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的强大动力。

“武当山难题”在中西部地区具有普遍性。由于受中部地区欠发达、鄂西北交通落后等硬环境的限制,武当山地方政府一直难以从根本上突破遗产文化旅游需求的“井喷”式增长与武当山遗产资源承载有限的矛盾、世界级遗产资源品质与“门票经济”的矛盾、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欠发达地区文化“惠民富民”之间的矛盾。21世纪的头十年,寻求欠发达地区发展模式转型,突破“捧着金饭碗讨饭”的困境成为包括武当山特区在内的中西部地方政府的重要课题。鄂西地区自然山水瑰丽秀美,人文景观奇特壮观,生物资源丰富多彩,遗址遗迹保存完好,建筑设施气象万千,是皇天后土“恩赐”给中华民族的“精致礼物”,创造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越环境。但鄂西地区同时集老、少、山、边、库区为一体,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区域发展速度与优良的资源禀赋不相匹配。202_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战略决策,力图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激发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等资源优势,探索中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快速发展道路,推动实现湖北东西部区域相对均衡发展。正是在这一大的战略背景下,武当·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建设作为鄂西圈域重大支撑项目被历史性地推上了21世纪中国的前台,我们通过招商引资而来的民营太极湖集团公司正承载着这一光荣的的历史使命。

武当·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成为鄂西圈发展的新引擎。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将建成文化考察、生态体验、休闲养生产业链,以及论坛、影视、演艺、会展、出版、体育等一系列具有规模优势和太极文化特色的产业项目集群,大幅度提高大武当的接待能力。大武当地区能够借助于文化产业的集群效应和武当山世界遗产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实现对鄂西圈和中部文化产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太极湖将通过与长江三峡、神农架文化旅游规划的对接,形成鄂西圈域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同时借助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商业平台,积极推进武当太极湖与西安、武汉的市场联动,与“北京故宫、河南少林”的战略连接,将有效地推动鄂西北、湖北省以及豫陕周边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将以其要素载体功能,推进文化旅游和养生项目的空间聚合,从而带动鄂西北社会的开放、文化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结构的提升,成为“十二五”时期鄂西圈域的增长极和发动机。

在文化遗产价值链的延伸处实现综合价值创新。在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全球视野下,人类文化遗产被重新纳入到一个价值发现过程,民族文化遗产不再仅仅表现为一种静态的精神价值存在,而是随着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整体水平的提升而具有了“价值增量效应”,被赋予了产业价值、品牌价值和社会价值。由遗产资源支撑的休闲旅游、文化考察、会展、演艺、出版、“乐活”养生以及文化传播、文化富民等价值,都是文化遗产的“溢出价值”,表现为一种价值增量的积累过程。这种价值的积累形成了文化遗产的特色价值链。由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品牌价值延伸出来的产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构成了遗产价值链条的下游环节,体现为遗产资源对于区域综合协调发展的“乘数效应”。根据我国经济学家刘世锦等人的研究,全国文化遗产行业投入与产出比是1∶8.1。尽管受到中部区位、交通和资源承载力的限制,据不完全统计,202_年,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的投入与产出比仍然达到1∶6。调查表明,到202_年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基本建成,预计吸引投资近200亿元;预计到202_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中长期达到1000万人次,将占鄂西圈总旅游人次的1/20,并跻身于全球“千万人次级旅游景区”俱乐部。太极文化品质和亚洲最大人工湖的生态环境,将借助于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平台转化为大武当旅游文化能力、休闲养生文化产品和区域社会发展推力。太极湖等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培植了区域现代经济的文化产业板块,创造了推动区域社会发展的结构性力量,同时也塑造了区域和城市的文化经济地理,营造了有利于文化创意、投资、消费的社会文化氛围。

探索创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道路。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民族文化遗产和优质生态资源的品牌影响力与产业效益之间是一种正比例关系。北京故宫、湖北武当山、山东泰山、云南丽江等既是民族的文化遗产,又是国家的文化品牌,更是地方的稀缺性经济资源,在发展区域文化旅游、拉动产业链、促进就业、涵养税源、营造文化形象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从设计理念上超越了工业化“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现代化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探索确立区域经济文化的内生发展模式。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始终遵循“道法自然”、遗产保护与生态建设优先的基本理念,突破了人与自然之间“主体与客体”“利用与被利用”“控制与被控制”的传统关系模式,确立了当代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统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协调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理性的回归与重建。与建立在对土地、矿产、生态资源等物质资源要素消耗上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不同,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建设更关注文化、生态、信息、技术和教育培训等智力资源要素的作用。太极湖集团从规划设计之初即聘请了全球一流的设计团队,集中了全世界文化、规划、旅游和演艺产业领域一流的专业智慧,从宏观战略层面上将遗产保护观、环境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和社会效益观纳入区域社会综合价值核算体系,借助于“无烟”生产和绿色消费,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通过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市场模式贯通“文化—生态—旅游”三大行业。借助于旅游产业发展平台,整合分散在生态、文物、文化和其他行业中的文化、知识、信息和产业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的资源配置功能,突破文化、文物和旅游等体制分割障碍,创新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投融资体制和利益机制,实践内生增长方式的全新内涵,带动经济基础落后而文化资源丰富的鄂西北地区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和效率发展。

我们的深切感受是,通过项目拉动,龙头带动,市场引导,企业主导,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充分利用民营资本,利用增量、盘活存量,使资源效益最大化,切实突破和解决政府发展资金不足的瓶颈问题,从而给力于区域经济可持续、跨越式、协调有序科学发展,形成千舸争流、生机无限的发展态势。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