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郊区大力推进文化发展繁荣
郊区全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是全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利用郊区资源条件,发掘各种有特色、有影响的民间文化艺术,培植2—3个特色文化品牌。大力提升大通美食文化节、灰河乡葡萄文化节、桥南文化活动月等文化品牌效应,促进特色文化的发展。
二是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区直部门积极开展农村文艺调演、社区文化活动月、文化艺术节、文化下乡和广场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级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家园、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阵地,积极引导群众组织歌咏、舞蹈、曲艺、书画、摄影等表演和展示活动,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引导和促进全区人民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发展成果。
三是着力开拓产业发展空间。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项目资金,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引导社会力量自办、协办各种文化活动,拓展先进文化建设平台。以大通镇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为抓手,加强对优秀民俗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抓住城乡一体化和南部城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将文化产业发展同现代物流、汽车贸易、房地产、影视动漫、交通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有机衔接融合。
(郊区区委办)
第二篇: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中共中央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又一次表明党中央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新世纪新阶段,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光荣而重大的任务。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努力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党领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指导思想的丰富发展,对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对于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推动改革开放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想观念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三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我们要抓住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大好时机,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既应该有发达先进的自然科学,也应该有繁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对新的时代课题,肩负着新的历史任务。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系统深入地研究和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迫切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迫切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四个“同样重要”和四个“迫切需要”,是我们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这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也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要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引导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要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新世纪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方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方面,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和普及方面,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建设方面,在对外开放、对外交流方面,继续不懈努力,不负时代重托,做出更大贡献。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当前,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局面,任务已经明确,条件已经具备,关键在行动的落实。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坚决贯彻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牢牢把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全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努力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切实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共同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美好明天。
第三篇:建设文化旅游新县 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建设文化旅游新县 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泸县文化工作情况介绍
泸县地处川滇黔渝结合部,辖19个镇251个行政村,幅员1532平方公里,人口109万,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传统浓郁,是全国100个“千年古县”之一,被文化部命名为“龙文化之乡”是省文化厅、人事厅公布的全省首批文化工作先进地区,是四川省人民政府评选的“四川省先进文化县”,202_年被文化部、劳动人事部公布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202_年被文化部”、国家文物总局公布为“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202_年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评选为“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集体”。202_年,四川龙城农民演艺中心被评为“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泸县农民演艺网”被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近年来,随着泸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整合我县的文化资源,打造泸县文化特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们提出了建设“川南经济强县,文化旅游新县”的战略目标,以战略定位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树立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近年来,我县的文化工作围绕三个方面强力推进:一是倾力打造一批独具地方特色、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品牌。依托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雨坛彩龙打造龙舞之乡;依托龙桥和宋代石刻打造石刻艺术品牌; 依托农村文化演艺资源打造农民
1演艺艺术品牌。二是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覆盖网络。以政府为主导,以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按照省文化厅要求,大力实施“文化住处资源共享工程”、“112农村文艺演出服务工程(即保证每年每村2场文艺演出)。”三是全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文化乐民”工程,特别是打造群众喜闻乐见和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活动品牌,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共享文化成果。经过近年的积极努力,泸县相继发掘了龙脉桥、宋代石刻、泸县龙桥群、千年古县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如雨坛彩龙、龙文化之乡、石刻艺术、泸县农民演艺网、激情广场大家乐等,受到专家学者及新闻媒体的热情关注,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实现了县有品牌文化活动,镇有节庆文化活动,村有文艺演出,特别是由文化馆组织的“激情广场大家乐”,送文化活动极具广泛的群众性和地域性,融参与、表演和观赏为一体,既有原生态古朴的风格,又充满浓郁的生产、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已经成为了泸县的金牌文化活动项目。
二、以创建“泸县农民演艺网”为抓手,提升文化产业新水平
泸县由于历史上是农业大县和新建县城的特殊原因,城区文化相对较薄弱,文化工作的重心长期在基层和农村;同时瞒天过海卢县文化氛围深厚,有一批长期活跃在云、贵、川、渝及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演艺队伍,农村演出资源丰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泸县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文化需求明显提高,农村演艺队伍更加少吃,涌现出了上过春晚的巴蜀笑星张德高,还有一大批在全国、全省各种比赛
中获奖的演员歌手等,深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泸县文化部门及时抓住这一热点,把握机遇,根据泸县农村已有的86支非常活跃的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整合演艺资源,由政府主导,打造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发展新模式。一是成立演艺龙头团队,通过抱团整合方式,于202_年10月成立了泸县农民演艺网“四川龙城农民演艺中心”,把散落在云、贵、川、渝的86支泸县农民演艺团队进行整合,走出科学发展第一步。二是整合演艺资源,充分利用“四川龙城农民演艺中心”,把86支农民演艺团队的演员、设备、品牌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了演艺队伍最优化,为做大做强夯实基础。三是提升演艺质量,通过与四川师范大学等专业学校合作,以及聘请国家级编剧参加小品研讨会,免费对演员进行专业培训,指导节目编排、创作工作,强制提升演出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四是健全演艺保障,县委县政府把演出列入全县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文化工程,在全县大力实施一村一年开展两场文艺演出的“112”农村文化工程,实现了公益演出政府买单、商业演出市场运作,演出团体蓬勃发展、群众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多元效益,极大地推动了农村演艺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演艺网成立以来,演艺队伍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演出质量明显提高。通过文化部门组织免费培训,演员素质显著提高,演出节目更加健康且具备竞争力。张德高的小品《星级服务》、《棒棒》经聘请有关专家修改排练,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笑星大联盟》播出;另一个被群众戏称为“猪油罐儿”演出团的小品《带着公公出嫁》在去年泸州市建党90周年文艺调演中获得第一名。雨坛彩龙在去年6月到浙
江参加“庆祝建党九十周年舞龙展演”暨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舞龙评奖活动获得金奖。文化馆还将优秀的作品编辑成《农村文艺演出作品集》,免费发送给演出团队。二是演出市场更加有序,演出团队竞争力更强。通过成立演艺网,结束了泸县演艺队伍散、乱的市场局面。三是演出更加注重社会效益。针对农民演出团队的现状,文化部门强化管理,演艺中心加强监督,加强学习和交流,一方面通过免费培训提高节目质量,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农村文艺调演,组织实施县委、县政府的“112”农村文艺演出工程,积极引导,遏制了部分演出节目存在低级、庸俗的问题,社会反映良好。目前,各镇的演出队伍已经成为宣传党的中心工作的强有力的工具。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去年12月,文化部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设会上,县委副书记孙海燕代表县委、县政府作了题为《发展壮大农民演艺网,促进农村文化大繁荣》的经验交流发言。今年3月,省文化厅在宜宾召开的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会上,泸县再次做了经验交流发言。
根据农民演艺网的规划,今后几年,农民演艺中心将评级评优,继续组织戏剧小品研讨会、培训班,力争把泸县的草根艺术团推向全国,成为南方的“本山集团”,真正实现“小舞台、大文化”。
三、以全面挖掘地方文化为依托,彰显特色文化优势
泸县是全国文物大县,除“龙脑桥”、“宋代石刻”、“雨坛彩龙”三大国宝之外,泸县尚有馆藏文物总数达14135件,其中一级文物106件,二级文物133件,三级文物243件。泸县境内有170多座龙
桥组成的龙桥群体。同时,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自202_年开展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查收集、整理申报和传承保护工作以来,普查出非遗46项,现已列入县级保护名录的项目共27个,市级保护项目7个,省级保护项目9个,国家级保护项目1个。这些项目中,除“雨坛彩龙”在全国已誉盛名,成为传统舞蹈的精品外,很多省、市、县级非遗项目也具备文化遗产品牌的特点。根据文化遗产工作规律,我们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档案和数据库,建立了17个非遗传习所。为在保护传承、合理利用上做文章,打造文化精品,我们06年、08年、202_年举行了三次大型的文化遗产展演,举办了四届端午节龙舟赛和农歌会,参加中国成都第一、二、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演。目前,全县基本形成了以龙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文化资源,我们要继续经弘扬泸县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守护好宝贵的精神家园。
第四篇:材料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http://lxks.offcn.com
【202_中公遴选·材料分析】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导语】202_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背景链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我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与此相适应,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拓展、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所有这些,为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复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深刻阐明了在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综合分析 [权威论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习近平[原因]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下,人民的需要已从物质文化需求发展到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对我国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
放眼全国,从东部沿海到西部边陲,公共文化设施成为各地重要的标志性、功能性的文化建筑;从中心城市到山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城乡群众都可以便利获得的基本权益;公共阅读、艺术普及、非遗传承以及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有些文化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例如,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保建筑,明明是开放的,普通群众却“没资格”进入;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文化遗产有自己的生命历程、自己的责任……服务于当下和未来,这样才是有尊严。
[意义] 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意味着新任务、新要求,新方位意味着新起点、新作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意义,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首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国家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凝聚起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强大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其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就在于我们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不仅为自身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只有推动社
http://lxks.offcn.com
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提振起全党全国人民的信心和斗志,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再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就不可能有真正幸福的人生和美好的生活。随着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更加期待好看的电影、电视剧、图书、戏曲,更加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更加盼望社会风气和文明风尚的提升。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更充分,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更充实。
最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当今时代,国家核心竞争力中的文化因素越来越突出,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提高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使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提供有力的硬支撑。
参考对策
中公教育总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路径,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去,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实现文化新跨越、创造文化新辉煌。
一是文化建设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自觉服从服务于大局。一旦脱离人民,文化建设就会丧失根基,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旦偏离大局,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损害。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所在。要提倡创新,提倡不同观点、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文化创新精神竞相迸发、持续涌流。当然,我们讲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不是无原则的尊重、无底线的包容,决不能让错误的东西、腐朽的东西、落后的东西滋生蔓延。要注意研究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生态。知识分子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加强团结、加强引导,最大限度发挥他们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把他们凝聚在党的周围。
三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更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凡是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文化,既渗透着历史基因又浸润着时代精神,既延续着本土文化的血脉又吸纳着外来文明的精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守”和“变”、“中”和“外”的关系,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客观科学礼敬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文章素材 [标题] 1.繁荣中华文化 实现伟大复兴 2.文化繁荣,故事还能更精彩 [开头] 示例一
http://lxks.offcn.com
中华文化化育着中国人生活、规范着中国社会,同时为中国人提供了高远的理想。比如,“大同社会”的观念,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崇尚和谐公正的价值取向;“协和万邦”的观念,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息息相通;等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于它的文化理想与道德理想,在于它的大同思想与整体主义;还在于它的务实性与“此岸性”,在于它的自强不息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意义重大。
示例二
随着消费观念的更新,文化消费已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标志,人们的消费领域从传统物质产品消费逐渐向文化产品和服务领域拓展,文化消费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情况。但是,我国文化消费量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存在明显的消费缺口。可见,提升文化消费水平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通过多方努力来实现。
[结尾] 示例一
文化艺术属于人民,一切文化创新的手段也必须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唯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始终把人民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中,才会有创新活力的充分涌流,才会有文化精品力作的春色满园。
示例二
费孝通先生曾说过,“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人民生活富裕了,文化需求自然就会产生。虽然现在我们的市场还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文化消费的潜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但这恰恰是希望之所在。提升文化消费水平,就是要让人们在生活中“打起精神”,以饱满的精神和热情去创造美好的未来,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申论范文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公共文化是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并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因素,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提升国民文化素质,还能扩大文化消费市场,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扎下深厚的根基。
然而,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比如,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既表现于城乡,也呈现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文化经费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仍然偏低;如何引导、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服务的热情,也需要有完善的措施。这些问题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些基层政府,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向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从而积累了大量历史欠账。
可喜的是,当前系列政策和会议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繁荣提升到了比较迫切的位置,将文化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事实上,我们各级政府也已经做了一些成功的尝试,比如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这些耳目一新的举动必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
由此可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这是文化大发展的根基。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另一方面,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要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竞争机制,解决我国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存在的单一国有资本投资体制和投资效益低下、基础设施落后、覆盖面窄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以及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机制不活、服务数量不足、服务质量普遍较差的问题。
调动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构建高效、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从根本上来说,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国民文化素质的整
http://lxks.offcn.com
体提高,政府有责任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最终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部分来源:
人民日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者刘奇葆
第五篇:浅谈安康文化发展繁荣问题
浅谈安康文化发展繁荣问题
一座城市应该有一座城市的文化。安康是历史名城,西汉高速公路、绿色产业,标志着安康成为步入现代生活的城市,定位和建设安康的城市文化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安康文化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安康文化建设已经有了相当基础。比如现代文明(主要指“三苦”精神、英
模人物、南水北调、水色白河等)、绿色产业就有着深刻的政治、生态文化意蕴。
安康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安康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其目的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所要发展和繁荣的安康文化应该是,安康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安康的精神动力,是安康在历史上对中华文化富有特色贡献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安康展示魅力、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生活的方式。
安康文化应该提炼出定位和升华自己的精神主题,以集中、深刻、鲜明地彰显自己。其精神主题,需要分析安康属性特点,从不同视角进行审视。从属性特点看,安康文化是安康这块土地上的,同时又兼容并蓄外来的优秀文化。安康文化是安康历代人民的思想观点和实践的结晶。安康处于巴蜀、秦楚接壤处,特殊的地域在赋予安康文化极具个性的同时,又使安康文化富有多元性和包容性。安康文化与巴蜀文化结盟,与秦楚文化相继承,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展示着鲜活的生命力。安康文化是在安康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又为安康文化注入了时代内容。“惟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水流域自远古的旧石器时代以来就有人类栖息繁衍。丝绸之路、造纸发明,屈原、李白。汉水、汉民族、汉文化之间已显示出深刻的历史关联。安康文化是安康过去发展的内在精神,也是安康未来发展的深刻动力。作为精神层面上的文化是物质文明发展的血脉和灵魂。安康经济社会的历史发展是安康文化内在精神的表现和张扬。从这个意义上讲,安康文化是现实的,也是理想的,它含有对未来美好前景的期盼。
从历史视角分析,安康的历史文化,对安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巴蜀、秦楚文化,给安康文化打下了深刻的历史特色。从现代视角看,定位安康文化要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反映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着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现代视角赋予了安康文化以与时俱进的发展朝气和活力。换成生态环境视角,安康生态在全国范围内也可能独具优势,有很多标志性的东西,如生物多样化、大熊猫、朱鹮、绿色产业、南水北调等等。这种生态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文明素材,是安康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且是安康文化的鲜明特色。
安康文化还有自我定位和外部评价问题。自我定位多带溢美和理想成分,外部评价是外部对安康文化的认可程度。实际上,外部对安康文化的评价,认可的主要是历史、现代文明(包括“三苦”精神、英模人物等)和绿色生态。
安康文化的繁荣发展重在建设。当前,首先要做好安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规划。通过规划,确定特定期限内的建设目标、重点等,用以指导文化建设的活动。要整合重组文化组织,建立健全机制。安康文化组织、人员等资源应该说是有一定数量和质量,但比较分散,不少力量处于静置或闲置状态。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整合重组,以激活并形成合力。要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做项目有利于出文化精品,体现特色,建设文化发展的标志。也有利于吸引和积聚人才,统筹资金。因而可以把文化项目作为带动安康文化发展繁荣的战略。相应地,也就发展了文化产业,培育了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市政府办公室:孙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