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省水资源情况简谈(本站推荐)
陕西省水资源情况简谈
2012013231地科一班赵芸芸
一,水资源概况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中部为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南部为陕南秦巴山地,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西高东低。陕西省水资源十分缺乏,水资源总量为4421.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2,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8.二,降水
1年际变化大
陕西省年降水量在330-1250mm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53mm,最大降水量约是最小降水量的3.8倍,各地年降水相对变率在8-25%之间。
2季节变化大
全省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夏季为多雨季节,降水量占各地年降水量的50%以上,秋季和春季为过渡季节,秋季降水量占各地年降水量的25%,春季占15%左右,冬季为少雨季节,降水量占各地年降水量不足5%。,3区域差异显著
年降水量由南向北减少,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东西差异,受地形影响山地多于河谷和平原。
三,地下水
陕西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95.09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37%.地下水资源的水质好,成为陕西水资源,尤其是城市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
四,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城市化的加剧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
2农耕需水量大
陕西省的农业用水量占全省用水量的86%,而且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导致水资源的利用率低,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3水污染加剧了水危机
陕西省的水污染比较严重,陕西省202_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4.05亿吨,远远高于北京的1,28亿吨,但是陕西的污水处理能力远远低于北京。
4地下水过度开采
由于地下水的需求量大,但是补给量有限,严重的超采导致深层承压水位大幅度下降,加上有部分水质的污染,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的突出,另外,地下水的大量开采会导致地面下陷和地裂缝。
5防洪蓄水能力差
陕西省主要河流由于水少沙多的水情变化,使河道淤积加剧,河道萎缩,主槽泄洪能力下降。五,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1加强气象水文检测,及时准确做好水情旱情的预报
2通过引水蓄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陕南的秦巴山地是陕西唯一的富水区,而且工程造价比修建同等长度的穿山铁路低,所以可以考虑引陕南的水来缓解陕北和关中的干旱;另外陕西干流刚好覆盖陕北,渭北,关中的缺水区,所以还可以考虑引黄河干流。3改变观点,改变生活用水习惯
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使每个公民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4建立节水农业
在节水技术上,除常规田间节水技术外,还要采取先进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代替传统技术;此外政府应该为农民节水提高技术指导。
5防治水污染
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污量,其次,加大净化处理。
参考文献:
1,中国水利网
2,陕西省202_水资源公报
3,202_年全国节约型社会建设试点经验交流会——陕西水利厅代表发言 4,陕西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康杨
5,面向二十一世纪陕西省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焦彩霞
第二篇:简谈梁启超
简谈梁启超 一.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
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他的文章富有独特的历史视角,令人深思,启蒙思想。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包括影响后世深远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少年中国说》。
二.前人眼中的梁启超
1.1.梁启超的合群思想
他认为, 合群更需合德,无群德而没有群的精神,也不过是一盘散沙。他所说的合群 是合大群,是合一国之大群,囊四海而为一体而非只限于社会的小群。由此看来,梁启超群观念的提,显然是要唤起国人合群的意识, 培养国人的群德,整合一般社会群众的力量,以个人服从集体的精神,达到保国保种的目的。梁启超指出: 盖国民未有合群之德,欲集无数之不能群者强命为群,有其形质,无其精神也。故今日吾辈所最当讲求者,在养群德之一事。合群之德即为公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 无公德则不能团, 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而公德之大目的,既在利群,就是要达到人们之间的和敬、和亲、和顺,使社会实现有序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 ,和是被作为一种道德要求的,而梁启超的这一群思想正是和思想在道德方面的体现。
1.2、梁启超之中西文化调和观
世界上万事之现象,不外两大主义: 一曰保守,二曰进取。人之运用此两主义者,或偏取甲,或偏取乙,或两者并起而相冲突,或两者并存而相调和。在对待中西文化调和的问题上,梁氏的基本原则是,既要反对以本国固有之学而始为学的保守思想,又要反对脱崇拜古人之奴隶性,而复生出一种崇拜外人、蔑视本族之奴隶性的不良倾向。
1.3梁启超之政治调和观
梁启超的政治调和思想主要以其政治上之对抗力理论为核心, 政治对抗力是指政府发动力和人民制动力之间的调和平衡,主张通过培养壮大政治上之对抗力,以实现政治由专制向宪政的演进。而政治对抗力的形成,必须要以调和之宽容品格为精神理念。梁深刻探讨了民初政体改革之调和,解析调和之宪法与调和之国会,使国会与政府形成对抗调和之势。
1.4梁启超的图书馆学情结
梁启超一生酷爱图书,他的饮冰室藏书达 3470 种,41819 册,且有不少珍本、类书。尤其是晚年,不仅潜心研究图书文献学,写下了一批有价值的论著,而且身体力行创办图书馆。他是“近代藏书楼运动”和“新图书馆运动”(1917-1927)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最积极的实践者。总之,梁启超一生特别是最后十年,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中国图书馆事业,推动了中国文献的发展并做出极大贡献。虽没有鸿篇巨著,但从其散见于报刊杂志的一系列文章中,可窥见这位文献学家的崭新理念。他的诸多理论开启了近代文献学研究的序幕,既阐前人之精微,又启后学之津梁。他在文献学上的工作与实践,使他成为近代文献学史上的领军人物。
1.5论梁启超的辨伪学成就世纪以来,中西文化的交融促进了中国近代学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在以顾颉 刚、胡适为代表的疑古辨伪运动中,梁启超尽管承认自己不如胡适、钱玄同“疑古最勇,辨伪最力”,但就辨伪学而言,他的论述最为系统、详密,最具代 表性而又影响最大。其后,如张心澂著《伪书通考》,其《总论》部分即多沿梁说。从《中国历史研究法》到《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彰显出梁启超辨伪思想的发展变化。在《中国历史 研究法》中,梁启超谈到“伪书”的概念,并指出辨伪的必要性:“苟无鉴别伪书的识力,不惟不能忠实于史迹,必至令自己之思想途径大起混乱”。叙述了伪书出现集中的几个时期,最重要的是提出了辨伪的十二条公例,分为“据具体的反证”与“抽象的反证” 两类,显得简洁实用。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论清代古籍辨伪部分,进一步强调辨伪的必要性,并且把伪书泛滥分为三个时期,逐步分析各个时期的特点,指出:“大抵宋元间,伪书较少。因为他们喜 欢自出见解,不甚借古人为重。”至此其所叙述的 辨别古书真伪的方法与前书相比,显出更强的理论 色彩。在辨伪书种类部分,将伪书归为十个大类。到1927 年出版《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时,梁启超的认识 更加深刻和系统。他以专书的形式论述书籍的真伪 问题,其内容的系统性大大超过前两书。在讲辨伪方法时,梁启超以胡应麟的《四部正讹》为基础,将 其归纳为两个系统,即
就“传授统绪上”和“文义内容上”两部分进行辨别,但是其内涵远远超过《四部正讹》。《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是梁启超辨伪理论的最高成就,其理论比前人更系统更全面,该书被视为我国近代辨伪学的第一部理论专著,它构建中国近代辨伪学的理论体系。
1.6毛泽东谈梁启超
1958 年 3 月 22 日,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 强调要敢想敢说敢做。他说,自古以来,创新 思想、新学派的人,都是学问不足的青年人,并举出古今中外的许多事例,包括孔子、耶稣、释迦牟尼、孙中山、马克思、章太炎、康有为等等。由此,毛泽东得出一个结论: 青年人抓住一个真理,就所向披靡,所以老年人是比不过他们的。还说: 梁启超青年时也是所向披靡。对于年轻有为、富有活力的人物,毛泽 东总是十分欣赏,但将孔、耶、释、孙、马、章、康、梁相提并论,且单讲梁启超年轻时“所向披靡”,着实有些不寻常,充满了对青年时代的怀念之情。不足一月后,1958 年4月8日,毛泽东在武昌同吴冷西、田家 英谈话,再次详述梁启超的思想转变、办报艰辛与文章风格,盛赞梁氏 “是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政论家”,其文章 “一反骈体、桐城、八股之 弊,清新平易,传诵一时”。
毛泽东读谈梁启超,从学习、模仿,到质 疑、反思,再到批判、扬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逐步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历程,也体现出作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对待一切思想文化方面所秉持的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精神。
1.7觉世与救心:梁启超清末戏曲改良
清代末年所处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既是中国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也是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发生重大转型的历史转折期,而梁启超无疑是这一历史时段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作为中国近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 梁启超参与、主导了近代 / 诗界革命0、/ 小说界革命0和 / 文界革命0。在戏曲创作领域, 梁启超对清末戏曲的改良工作也有独特的贡献。尽管从创作水准上讲, 梁启超清末戏曲改良并无过高的文学成就,但是,作为近代中国新旧两个世界转型的时代产物,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清末戏曲改良的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的,其标举的 / 觉世0、/ 救心0 的戏曲宗旨代表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时代强音,它的新旧交织、中西杂糅的 / 过渡0 性质, 也为中国戏曲(戏剧)的近现代转型铺平了道路。
二. 我心中的梁启超
我认为梁启超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人,是非常真诚的一个人。此外,我认为,梁启超在散文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进行了重大突破,并且在中国教育上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1每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那份责任,这是个人必备的道德修养。它既包括对自己的责任,也包括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一个人如果没有责任心,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失去立身之本,就终无所成就;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责任心,就可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这就是承担责任的重要意义。梁启超是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我国19、20世纪之交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著名宣传鼓动家。他主张赋税的征收必须以便民为原则,实行轻税、平税政策,而反对与民争利的“固民所急而税”的传统观点。指出“西人于民生日用必要之物,必豁免其税以便民。中国则乘民之急而重征之,如盐政之类是也。亦有西人良法美意,为便民而起,而中国视为助帑之计,行之而骚扰滋甚者,如今之邮政之类是也。”他提出应仿效英国实行平税政策,便民利民而后求富强。这是他对国家的责任心。并且他对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也是很有责任心的。
1.2梁启超真诚的宽容。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
1899年底,梁启超应康有为之请,赴美国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宜。一日,檀香山一位加入保皇派的侨商设家宴招待梁启超,引来了一段与何蕙珍刻骨铭心的感情纠葛。梁启超不愿把这件事绕开自己的结发妻子。他在1900年5月24日的一封家书中,把檀岛奇遇说与李惠仙知。在信中,他煞费苦心地讲述著对何蕙珍的态度,表示自己忍痛做出“万万有所不可”的决定。
1.3梁启超是 20 世纪文化战线上一位博学多识的人物,其合群观、中西文化融合观以及政治调和观是他和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当时国破民亡的环境下,他的这些思想带有鲜明的固本原、御外辱的特征。而他在关于和范畴的论述过程中,兼综中西,充满了鲜活的时代气息, 标识着中西之间的互融性。梁启超的和 思想是中国古代和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近代中国解放思想、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时至今日仍值得深思。近代以来,在内忧外患之中,在西风东渐之中,随着民族主义的觉醒,中华民族又重新重视中国固有的群育观念,并将其发扬光大。当时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国家的强盛,需要船坚炮利,需要西方科学,更需要中国人的合群。而这种合群观,在梁启超的思想中,亦有重要体现。梁启超认为,当时的中国国民现状如同一盘散沙,为了整合社会力量,改变这种现状,就要重视合群性,而且合群是适应 物竞天择 的公理。他说:合群云者,合多数之独而成群也。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 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然终不免一盘散沙之诮者,则以无合群之德故也。合群之德者,以一身对于一群,常肯绌身而就群;以小群对于大群,常肯绌小群而就大群。一方面,梁启超指出合群是适应 物竞天择的保群之道,合群意味着人际和谐、社会稳定,也意味着凝聚力,正如荀子王制中所提到和则一, 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1.4他的散文或揭露批判黑暗丑恶的现实,或为祖国的现状忧心忡忡,或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科技,积极呼吁变法自强,将散文作为其变法思想的宣传工具。在形式上,他的散文议论纵横、气势磅礴,笔端常带感情,极富鼓动性,“对于读者,别具一种魔力”;语言半文半白,“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拘束”代表作《少年中国说》,针对中国现状,分析透彻,说理条理清楚,运用一连串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行文一泻千里,文章呈现出大气磅礴的风格。故梁启超散文的影响极大,“每一文出,则全国之身目为之一耸。”以梁启超散文为代表的新文体是对桐城派以来散文的一次解放,它的出现为中国古典散文向现代散文尤其是“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转化作了必要的准备。
1.5梁启超对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开创性和全面性有着巨大的贡献,他的教育活动有极为独特之处,他既办又授课,既从事教育实践,又在教育学上有着可贵的理论建树。他提倡改革中国的旧制度,培养“新民”,培养各种专门人才。改革教育制度,这是梁启超爱国情操的表现,积极投身于“新民主”唯新的活动中,他积极而热情,用实践折服了许多人。
三.总结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的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和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于接受。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用到“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很多新词,像现在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政治,经济,科技,组织,干部”等等很多词汇,皆始于梁启超先生。
四.参考文献
1.冯自兴,何咏梅:《梁启超和思想简论》,怀化学院学报,202_年, 第33-34页
2.范方俊: 《觉世与救心: 梁启超清末戏曲改良及其过渡性质》,北京出版社,202_年,第150页
3.毛胜:《毛泽东读谈梁启超》,北京出版社,202_年,第120页
4.陈其泰:《史学与民族精神》,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第501页,5.江涛:《论梁启超的辨伪学成就》,黑龙江史志,202_年,第38页
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第305-308.页
7.孙钦善:《 中国古文献学史 》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 310页
8.时保吉:《 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发展的影响》四川图书馆学报,202_年,第135页
9.余嘉锡:《古书通例》[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89-90.页
10.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39页。
11.冯瑞华:《梁启超的图书馆学情结》,河南图书馆学刊,202_年,第134页
第三篇:谈我国水资源问题
谈我国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持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重要基础。水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基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无论是当代还是后几代人都可以稳定、及时和经济地获取水资源,同时又是人类发展赖以依存的水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处于良好或不遭受毁灭性破坏的状态。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经济及其发展都在消耗着大量的水资源,而且每年的消耗量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同时要求水资源系统提供越来越多的水资源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废物与污染,使其水资源生产力的衰退甚至崩溃成为可能。我国也是如此水资源的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严重制约因素。因此,作为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水资源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
在《当红河枯竭的时候:21世纪全球水危机》一书的序言中指出“全世界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缺乏饮用水,有接近80%的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胁。联合人类环境和世界水会议曾发出警告:人类在能源危机之后,下一个危机就是水。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在世界排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有专家指出,中国解决了温饱以后有可能面临的第二个贫困就是水贫困。”
那么,中国的水资源现状到底如何?
答案:“水荒”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头号大敌。
中国水资源的总量28100亿立方米不算太少,但人均水资源2300立方米、公顷均水资源28500立方米偏少,仅相当世界平均人均占有量的1/4,公顷均占有量的4/5。中国水资源的特点是受季风影响,在时间和地区上分布很不均衡,洪涝和干旱灾害出现频繁,农业生产很不稳定。1999年以来,我国水利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全国兴修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和调水工程,为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水源,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根据调查,1993年全国各行业用水总量已达到5255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1%,其中地表水占83%,地下水占17%。全国平均人均年用水量450立方米。从全国大平均来看似乎尚有潜力,但中国水资源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极不平衡,它与人口、耕地资源和经济的分布不相匹配。因此,全国有相当大的国土面积短缺水资源,而水的供需矛盾在地区上则有明显差别),全国大致可以划分为南方、北方和西北内陆三个明显不同的类型区。
南方水资源问题 根据1993年调查资料:全国有80.4%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该地区人口占全国53.5%,耕地占全国的35.2%,GDP占全国54.8%;人均水资源平均为3490立方米,公顷均水资源64500立方米,属于人多、地少、经济发达,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地区。该地区1993年人均年用水量450立方米,仅占人均水资源量的12.7%,可见当地水资源的开发尚有很大潜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污染日益严重。由于城市化发展过快,城市水设施的建设跟不上,而污水的排放控制不严,污水任意排放使城市周围的地表和地下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水质恶化,使符合水质标准可供利用。
北方水资源问题
在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人口占全国44.4%,耕地占全国59.2%,GDP占全国43.4%,而水资源仅占全国14.7%,属于人多、地多、经济相对发达、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其中尤以黄河、淮河、海滦河三流域最为突出。三流域的耕地占全国39.1%,人口占全国34.8%,GDP占全32.1%,而水资源只占全国7.7%;人均水资源接近500立方米,公顷均水资源少于6000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1993年,黄淮海三流域人均用水336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水资源利用率已达到71%。由于丰水年汛期的洪水难以利用,枯水年来水偏少,因此经济合 1 理的水资源可利用量约为资源量的50%~60%,可见该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已接近上限,进一步开发潜力不大。部分地区如海滦河,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已形成了大面积下降漏斗,河道断流、湖泊干涸,生态环境日趋恶化。90年代黄河进入了枯水期,中上游来水偏少,黄河下游断流的频次、历时和河长不断增加。1997年黄河出现了近50年来最枯水年份,中上游来水比正常年份偏少约一半左右,黄河下游断流13次,断流河段长达704千米,断流历时在利津长达226天。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它的断流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
西北水资源问题 西北内陆地区,除额尔齐斯河属于外流河,其他河流都属于内陆河流域。来自流域四周高山地区由冰雪和雨水补给的径流量约1164亿立方米,地下水的补给量826亿m3,扣除相互转化的重复量,该地区水资源总量达到130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4.8%。由于西北内陆地区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占全国5.6%,人口占全国2.1%,GDP占全国1.8%,因此人均水资源量达到5191立方米,公顷均水资源量约23850立方米,人均水资源相对比较多,但公顷均水资源是偏少的。1993年,该地区水资源的引用已达到582亿立方米,约占资源量的45%,由于人均耕地较多,人均用水量高达2350立方米,居全国首位。西北内陆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进一步开发潜力大,但干旱地区绿洲生态农业的耗水量很大。除青海内陆河,新疆外流的国际河流额尔齐斯河和伊犁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外,其他河流开发利用程度均相当高,并且已引发了下游生态环境问题——天然绿洲、终端湖泊消亡和荒漠化的发展。
面对水资源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我们应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一、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
水资源紧缺现已成为威胁我国未来水环境安全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强化对水资源短缺的认识和节水意识。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水运行机制。研究生态性水利和资源性水利,并使我国水利发展真正转入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轨道。
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制度建设,是一场革命。
节水型社会和通常讲的节水,都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但传统的节水更偏重于节水的工程、设施和技术等措施,偏重于发展节水生产力,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而建设节水型社会,主要是通过制度建设,注重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
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要解决的是全社会的节水动力和节水机制问题,使得各行各业、社会成员受到普遍约束,需要节水;能够获得经济收益,愿意节水,使节水成为用水户自觉、自发的长效行为。
二、水权转换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要研究并运用水权、水市场理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经济手段在水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水权转换可以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率、高效益方向流动,实现以节水、高效为目标的优化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保障。
近几年,黄河来水偏枯,供用水矛盾日趋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通过水权转让,在农业节水的基础上,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通过工业支持农业节水,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和城市建设,充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保障今后工业乃至社会发展用水,是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水权转换既可以在企业和灌区之间进行,也可以延伸到地区和地区之间,整个黄河流域经济结构用水的转换,还可以跨流域进行流域之间的水权转换。
整个黄河流域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扩大,水的来源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加以解决。以前各地缺水了,怎么办?想到的往往是三件事:修水库、打井、调水。现在通过水权转换的方式,也能够解决缺水问题。当然,节水改造不是无穷的,它有一个总量的概念。但现在至少开始走出一条新路,通过水权转换的办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因此,、对黄河流域来讲,水权转换是解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把钥匙。
水权转换的探索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很好的势头。针对当前水权转让试点工作的发展形势和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逐步完善。
第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水市场是一个准市场,水权转让涉及工业、农业及农民利益等问题,情况较为复杂,不能完全由市场调节,需要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宏观调控,逐步利用市场机制,引导水权交易和水市场的建立。水权转换应在当地水资源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按照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进行。
第二,明晰初始水权。要逐步建立完善两套指标体系,一套是水资源的宏观控制体系,一套是水资源的微观定额体系。有了两套指标的约束,各个地区、各个行业、每一项工作都明确了自己的用水指标和节水指标,节水责任就可以层层落实,水权转让也就有了基础,各方权益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第三,规范水权转让行为。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尽快出台水权转让工作指导意见,使水权转让规范进行。要加快水资源综合规划和节水改造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并严格执行水权转让的可行性评价与审批制度等等,以保证水权转让有序进行。在水权交易时,必须分析灌区的节水潜力,水资源的供给、需求和缺水状况,从节约用水、优化配置水资源和调整产业结构入手,论证水权转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灌区只有节约出多余的水,才能实施水权转让,不能盲目地从事水权交易。
第四,合理确定水权转让年限。采用灌区改造等工程措施节水时,存在工程维护和工程老化等问题。工程老化后节水功能逐步丧失,渠道需要再次进行更新改造。到底水权转让的年限应该是多少,应该综合考虑工程使用年限等因素来确定。
第五,科学确定水权转让价格。宁夏、内蒙古水权转让价格是按照节约单方水所投入的节水改造费用来确定的。这种定价显然不能完全反映水资源的价值。水权转让的价格至少应该包括工程建设投入、经济生态补偿、更新改造和运行维护费等。各地应尽快研究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水权转让的价格形成机制。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建立健全水资源节约责任制,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要编制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抓好试点,到202_年,初步建成一批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和示范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法规体系,制定完善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和节水标准;实行阶梯制水价制度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收费制度,推进农业用水价格改革;积极推行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财税政策。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第二,社会公众要发挥主力军作用。节水型社会建设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要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我国水情的认识,增强节水意识。要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规划、政策制定,主动配合实施。要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形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建设与节水型社会相符合的节水文化。
水资源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面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而不懈努力!
第四篇:人力资源成本简谈
人力资源成本简谈
202_年04月11日
作者:卢军
《劳动合同法》实施给大众普遍感觉是,人工成本增加。《劳动合同法》实施,用工风险加大、用工灵活性降低,这些问题均可直接或者间接反应到人工成本方面。人工成本到底在哪些方面增加、增加有多少?是否会根本影响用人单位竞争力?从而影响行业、产业的竞争力、影响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为此,需要找到一种因为达到《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导致成本增量的基础性的计算方法。分析对成本增量的影响因素的不同,为采取相应对策提供基本依据。
用人工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作为描述用人成本对企业盈利能力影响的指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这个比例的变化,就直接影响用人单位的销售利润率(盈利水平)。本文所讨论的人工成本增量即增加的人工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本文暂不探讨因为《劳动合同法》促进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水平提升后对用人单位价值创造的正面影响。
一、成本增量的构成人工总成本增量=显性成本增量+隐性成本增量
与《劳动法》相比,除在劳动合同到期终止因为劳动者本人原因不续签合同而要求用人单位支补偿金这一点之外,《劳动合同法》并没有提供劳动基准,只是提高了违法责任。
显性成本来自《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到期终止补偿。而为了合规,更多用人单位得将克扣与拖欠的部分给补足了,这主要体现覆盖面较广的社会保险足额缴纳问题以及不少以及加班工资两个方面(以前不愿意与劳动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中,其主要利益驱动力来处社保与加班工资方面),这些也应当算是不少用人单位增加的显性成本。对于一些特殊行业,相关劳动保护与劳动条件方面的达标,也是一种显性成本。
隐性成本增量来自于用人单位为了规避被提高了的违法责任、提高被降低的用工灵活性而增加的成本,包括为加强管理配备的人手及其他配套投入,这个投入与从事专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数量投入具有相关性,不妨以专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投入增量视为隐性成本增量。
二、显性成本增量
显性成本增量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劳动合同到期终止补偿金、其二是解决社保与加班工资拖欠的成本增量、其三是劳动保护与劳动条件达标导致的成本增量。
1.《劳动合同法》有关到合同期终止补偿金规定,会让单位增加多少成本?
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不妨将这种补偿称为用人单位主导离职而产生的补偿。一个简单的算法(以一年为时间段,结果具有普遍性)如下:
增加的人工成本占年营业收入比例=a)用人单位主导离职而产生的补偿金占该个案员工正常工作时人工成本比例×b)用人单位主导的员工离职率×c)该用人单位《劳动合同法》实施前人工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
a)用人单位主导离职而产生的补偿金占该个案员工正常工作时人工成本比例对于确实到期终止而因为用人单位原因不续签的个案,工资成本由12个月工资变成了13个月工资,人工成本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8%(不考虑超出3倍社平工资的封顶影响),如果考虑全国较高的社保及公积金基数45.6%,增加比例约5.7%(5.7%=1/(12×1.456));
b)用人单位主导的员工离职率
而合同到期终止后,由于用人单位原因不续签的比例到底有多大呢,这个数据可用用人单位年员工离职率来推测,员工离职率分为员工主动离职率与员工被动离职率,员工被动离职率即为用人单位主导离职率。
一般社会员工离职率为3%~50%,不同行业差别较大,有极少数超过100%,其中,用人单位主导的流动一般小于50%,即员工被动离职率约占(3%~50%)×50%=
1.5%~25%;
c)用人单位《劳动合同法》实施前人工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
人工成本占营业收入一般5%~45%不等,一般制造业低,服务业高。
劳动合同法到期终止补偿金规定,增加的人工成本占年营业收入比例:=5.7%%×(1.5%~25%)×(5%~45%)=0.04%~0.64%
读者不妨将您所在的用人单位主导员工离职率、人工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带入以上简单公式计算一下,发现,原来因为到期终止补偿金条款导致的成本增加,微乎其微啊!
2.解决社保与加班工资拖欠的成本增量
这个问题,对于《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就合规操作的用人单位来讲,不是问题。但不得不承认,社保按时足额缴纳问题,可能是覆盖面最广泛的问题。一般表现出来的是三个,其一为延迟缴纳时间,其中,试用期不缴纳社保,是延迟缴纳时
间问题中较典型的问题;其二是压低缴纳基数,不少用人单位按最低基数缴纳,或者未按照上一年实际月平均工资性收入缴纳。因为,在统计上一实际工资性收入时,国家统计总局有关工资总额方面的规定,让不少用人单位发怵。加班费问题,对于按标准工作时间工作的单位,不是太大的问题,因为有太多的用人单位可以通过“自愿加班”与“以相关职能部门批准”为手段,来规避这个问题。而不少制造业,其作息时间安排,已充分表明其超时加班的“用人单位主导安排”特征,是一个不可忽视问题。
此处用两个比例可以描述这两项成本增量:
a)用人单位足额支付的社保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
b)足额支付超时加班的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
对于部分企业而言,这两个比例,尤其是用人单位足额支付的社保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非常大,极端情况是:假定某用人单位从未缴纳社保公积金,则社保公积金问题将会导致其人工成本增量占营业收入的:社保公积金缴费比例45.6%×人工成本占营业收入比例(5%~45%)=2.3%~20.5%。如果有用人单位符合这类极端情况,其销售利润率都很低,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这个比例是对这类企业来讲,一定是致命的。此处还未考虑这些机构将历史欠账补齐了导致的一次性成本增量。
可以下结论的是,对于这类企业,社保问题是最大成本增量的问题。足额支付越时加班的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暂不估计。
3.劳动保护与劳动条件达标导致的成本增量
这部分往往集中在矿山、化工等有毒气体、射线辐射、超高超低温度、噪音、粉尘等行业。在此不作重点讨论。
三、隐性成本增量
隐性成本增量是在这场围绕《劳动合同法》辩论中一些人的托辞、人云亦云的人不负责任或者善良的人跟风的原因。为了计算这个隐性成本,不妨这样计算,与大家探讨。
管理会计成本分析方法中,成本分析有三种方法,一是成因法(零基法),即通过抽丝剥茧,寻找到底哪些因素导致成本上升,作业成本法(ABC,Activity Based Cost)是其典型代表;二是历史数据趋势拟合法,根据历史数据趋势来推测;三是标杆法,即以标杆单位的成本结构,做类比。
成因法(零基法)所涉及因素太多太繁,不同用人单位影响成本的因素千差万别,本文暂不采用;历史数据法强调不同时间段样本具有一致性,很显然《劳动合同法》将是这个样本时间序列重要干扰项,打破了样本时间序列在《劳动合同法》
实施前后的一致性,这个方法也不适用;剩下的就是标杆法,这个方法的关键是标杆的选取问题。
有理由相信,在人力资源管理普遍水平较高的地方,劳资关系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模块,其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工作是达成该高水平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用人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方面的投入(费用),是其促成用工合规性的重要因素。不妨将这个投入视做提升管理水平需要的隐性成本。也有理由相信,劳资关系管理水平较高、劳动者保护力度较大的国家或者地区如美国、日本、香港本土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合法合规水平是较高的。那么,这些地方的用人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方面的人工成本投入是人力资源管理合规化的重要原因。根据某美资背景的知名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统计,在上述三个地区,人力资源管理专职从业人员约占用人单位员工总数的比例为1%~0.4%。
做一个极端假定,假定目前国内HR从业人员全不合格,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合规化水平,我们得配备这样数量的合格人员,其占员工总数的比例参照美国、日本、香港比例,即1%~0.4%。由于《劳动合同法》对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技能的高要求,假定这批从业人员的薪酬是用人单位员工平均薪酬的1.5~2倍,为了合规化,增加的人手投入导致隐性成本中人工成本较原有人工成本的增加约(1%~0.4%)×(1.5~2)=0.6%~2%。用人单位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投入后,其他配套投入为此部分人工成本增量的1.0倍,为谨慎起见,在计算人工成本时,将这些配套投入导致的成本也归结为人工成本。考虑到人工成本占营业收入一般5%~45%不等,则为了合规化而增加的专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投入的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0.6%~2%)×(5%~45%)=(0.06%~1.8%)。
相信读者读到此,会不满意,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因为这种算法是一种极端假定。反观我国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与美国、日本、香港相差不大。所以,隐性成本的提升一定低于0.06%~1.8%。
四、成本总增量
在不考虑用人单位解决社保与加班工资拖欠的成本增量合规化时,计算表明,增加的成本为(0.04%~0.64%)+(0.06%~1.8%)=0.1%~2.44%。
五、小结
以上分析成本方法时,用了这样一些假设变量:
1.用人单位主导离职而产生的补偿金占该个案员工正常工作时人工成本比例
2.用人单位主导的员工离职率
3.用人单位《劳动合同法》实施前人工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
4.达到标准的劳动保护与劳动条件方面支出占不同行业产业的营业收入比例;
5.用人单位足额支付社保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
6.用人单位足额超时加班的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
7.专职人力资源从人员占用人单位员工总数比例
8.人力资源从业人员人工作成本占平均人工成本的比例
9.因为人力资源投入而配套的其他投入占相应人力资源投入的比例
上这些基本变量构建的模型,将比较容易评估出《劳动合同法》对成本的增量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这些变量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不同用人单位会有较大差别。
本文最一般的数据计算结果:成本增量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0.1%~2.44%,是多少用人单位的生死线?不同产业、行业的有哪些差别?劳动合同法对哪些行业、产业有影响、有多大影响,产业政策、用人单位决策依据如何,均可以此成本影响作为基础依据。
第五篇:GRE经验简谈
耳机中放着thirteen senses的into the fire, 这首曾经我复习GRE的时候听的最多的歌,于是,整个复习GRE的过程又在我脑海里出现。想想许久还是终于敲下了键盘,写写我整个的GRE历程,既算是对 自己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经历的总结,也算是对以后考GRE的DDMM们的一个可供参考的经验。
一。我的英语功底
写整个经验之前还是先介绍一下自己英语的底子,因为我们说,GRE考的并不是英语,是逻辑,但这不代表英语功底在这里不重要,在这里,英语是作为这个考试 的一个媒介,也就是说,出题人在出题的时候已经假设你的英语已经达到了英语国家同样来考这个考试人的水平。因此,我不得不说,英语功底的好坏在GRE的备 考过程中还是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至少在阅读和填空方面,英语功底好坏在考生的成绩上就显示出了极大的差别。不是说英语功底不好的人在GRE这个考试上 就考不好,但这可能意味着要花更大的工夫来准备这个考试。
我是高中时候就考过老托福的,当时是考了667分,大学以后的四六级考试阅读部分都是满分。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情况.我的建议是,考GRE最好达到了大学英语六级的水平,如果是这样的水平的话,准备半年左右就基本够了,如果没有达到六级水平的话,那么备考的时间可能要相 应地延长很多,而这延长的时间主要是用在了提高读句子的能力上面。
我想词汇的重要对于GRE这样一个考试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当时准备开始考G前就曾请教过一个V考了700多的学姐,她的话现在我基本都已经忘了,但现在只 是清楚的记得一句话,就是:词汇在GRE考试中就是王道。
在这里我主要是想谈谈整个GRE复习过程中单词的复习方法。
我是07年9月报的GRE, 08年6G。当时9月份的时候没着急,觉得离考试还有很多时间,于是当时我又把高中时候的托福词汇书又拿出来过了差不多3、4遍,想在背GRE词汇之前把之前的单词再重温一下,觉得这样背起GRE应该会简单不少。于是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托福词汇重新熟悉,我觉得当时自己的词汇量应该是8000左右吧。然后十一之后我就开始背红宝书。但即使这样,我刚开始背红宝的时候每 页认识的单词不超过两个。这也是身边许多备考GRE的同学所遇到的问题,觉得一开始很艰难。由于之前在新东方上过许多课因此深受新东方老师那背单词方法的 影响,所以我背红宝书的方法就是:过遍数,并且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后来我也经常给身边觉得背单词很困难的同学讲背单词的方法,这里在叙述一下:也就是,如 果一个单词你可以花两分钟记住,那么你不如把这两分钟分成30个小份,在一到两个月内重复30次,这样背单词的效果是最好的。而这个方法用在红宝书上我想 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红宝书几乎每页大家认识的单词绝对要远远少于不认识的单词,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记住了这个单词再去记下一个,那很可能红宝书4 个list还没有记住,大家就全放弃了。当时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对单词不停地看,混个脸熟。当时我过单词的速度基本上10天就可以过完一遍,然后过了差不 多有5、6遍之后红宝书里的单词就显得亲切很多了。
背单词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其实我自己试过,我自己坐到自习室里就专心背单词,结果效果反而不如我坐在公共汽车上利用那个时间背单词 的效率高。相信很多考G的同学都是在校的大学生,专业课都很繁重,这样一来,充分利用零散时间来背单词对于大家每一个人,我想,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当时是 大二,恰好是我们专业里大学
4年中最累的一年。当时我几乎是到哪里都背着红宝书,只要有时间,就拿出来翻。下课、上课老师讲和课堂无关的东西时、坐车、等 人。。几乎能利用的时间都利用上,然后我还买了老俞的词汇串讲,在学校里平常从宿舍到食堂,从宿舍到自习室的路上,或者吃饭的时候,我都会听。然后每天 晚上熄灯之后那一阵宿舍都会很混乱,而我又恰好在一个非常活泼的宿舍,熄灯之后的一个小时都很难学习或者休息,于是这个时间我就打开笔记本,一边听音乐,一边用新东方背单词软件把自己白天过完的单词再过一遍。这样既精神放松了,单词也过了,也没有受到别人的影响。正所谓“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的 就是这个道理。
然后再说说词汇书的选择,我用的词汇书是三本:红宝书、黄宝书、蓝宝书。红宝书在GRE考试中的地位自然不必多言,事实上红宝书如果真的背的滚瓜烂熟,这 个考试就成功了一半。我的红宝书背了有30多遍。新东方老师课上的要求是50遍以上。当时我们在图书馆一起复习的一个男生就真的背了50多遍,结果到了考 场上的时候真的是如鱼得水,所有的题目做起来都非常顺手、似曾相识。黄宝书是用GRE词汇编成的小故事,很搞笑,当时就是红宝书背累了随手翻翻黄宝书确实会让自己cheer up一下,而且把单词放到了相应的语境中间,这样对于许多比较生涩的单词的记忆都会更牢固。比如coquette这个我在红宝书里看了5遍也没记住的词,看了黄宝书一遍就记住了。当然,黄宝书只是一个休闲、辅助的教材,对它不必过于重视,只是在背单词背的无聊透顶的时候,随手翻翻它,也许就会意外地记住一 些难词。蓝宝书是我考前一个月天天抱着的书,它的好处就是里面总结了这些年来GRE考过的所有类比反义的条目,看过之后对类比反义的解题速度会有很大的提 高。当然这本书用的时候一定要在类反所有的真题做过至少一遍以上,否则的话,看了这书里总结好了条目,再做类反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自己都会,而这实际上是你 背蓝宝背下来的。类比题目是做出来的,不是背出来的,如果很早就看蓝宝的话,在做真题的时候必然会产生这种幻觉。我觉得这三本书对于考GRE就完全够用 了,甚至如果有人真的能把红宝书背到50遍以上的话,后面的两本书都可以不用。至于《巅峰词汇》,近几年来的考试中的词汇都是在红宝书中可以找到的,即使 没有原型,也是红宝书里某个词的变体。比如今年的反义题中出现oaf这个词,许多人都说红宝书里没有,但事实上红宝书里确实出现过oafish这个词,如 果红宝书背的好的话,看见这个词自然会反应过来它是oafish的名词形式。如果背《巅峰》的话,那么自然很多背红宝书的时间就被占用,这样的后果很可能 是两本书都没有背好。所以,除非你的备考时间超过一年,不建议背上述三本以外的词汇书。
三。作文
作文是令很多人头痛的问题。我的作文前前后后差不多准备有一个半月,在这里再说说作文的准备方法。
我是去年11月中旬觉得单词背的还不错的时候开始准备作文的,当时也只是熟悉题库,然后写提纲。当时我是写了所有argument题目的提纲。因为我们大 家都知道,argu只有30分钟,而argu题目一般都很长,读题、找逻辑错误、写,时间非常紧。如果我们对题目不熟悉的话,30分钟我们至少要用5分钟 才能完成读题、破题的步骤,那么在剩下的25分钟内很难完成佳作,甚至连写完都困难。因此,对于argu来说,熟悉题目、拿到题目能很快挑出其中逻辑错误 就显得尤为重要。前面说了,那个时候是我大学最忙的时候,加之当时又有一门全经管学院所有专业最怕的、挂科率极高的财务成本管理课,所以每天用来准备作文 的时间并不多。当时基本上是每天晚上回宿舍之后用软件过完单词后开始写提纲,差不多每天都要写到夜里3点多,然后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和学姐去自习室背红 宝书,当时差不多是整个GRE备考过程中最辛苦的一段日子。前前后后写了有3周,总算是写完了,之后就是期末考试,所以作文的准备也就告了一个段落。
我上的是新东方08年GRE寒假春节后的那个班,上完之后也已经开学一周了,当时是3月初,而我离机考的时间也就1个月了,我是从那时候起开始真正投身作 文的准备的。对于issue来说,我做的工作就是写提纲、写作文。这里先说说写作文的问题,经常在太傻、或者学校BBS的飞跃版上看有同学发,说自己临考 试一周或者是只有两天了还没有写过一篇作文怎么办。每当这个时候大家都会在底下发一些安慰的话。但事实上,现在,我想说,如果你考试前一周还没有写过作文 的话,那后果就是—你就等着拿三分吧。我们在写GRE作文的时候总有这样一个畏惧心理,就是总觉得自己写不好怎么办,于是就把自己写作文的时间一拖再拖,一直到考试前。而事实上,在GRE作文的准备过程中,看范文10篇,也不如自己写一篇。别人的毕竟是别人的,自己不去写,很难去感受到写作文时候的那种状 态。由于当时我只有一个月的准备时间,于是一开始我就给自己卡时间写,从一开始我就每天都用模考软件给自己模考一次,两篇作文下来,完全和考场上真实的情 景一样。一开始自然是写的不好的,但至少能够给自己思考和经验,让自己慢慢体会在时间的压力下如何能够构思全文这样一种情景。然后每天模考完之后自己修 改,看看哪里可以改正,哪里可以更展开一步,而这些,都是在下次模考中自己会注意的地方。就是在不断的模考和修改当中,自己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当然,只 是模考还是不够的。事实上我高中的时候就被老师训练过用各种相对难度较高的语法来写作文,所以作文中写长句难句是我的强项,而issue中最令我头痛的是 如何才能写出标新立异的论点。Issue的思路问题也是对每个考生来说的难题,题目的晦涩,思路、论点的确定以及论点之后例子的寻找都是比较让人头痛的。于是当时我是在网上找了很多前人的issue提纲,然后再参考了众人的提纲之后,最后又加入了自己的思想之后总结出了自己的提纲。由于当时的时间紧,我并没有把issue全部题目的提纲都做,当时我是参考了07年的全国总高频,凡是出现次数超过10次的题目我都写提纲,当时写了差不 多有100道左右。其实这就完全够用了。因为issue考试的时候是二选一,如果题库中有一半的题目你都详细做过提纲,考试时候必然是会遇到的。这些题目 的提纲我都做的非常详细,详细到开头怎么写,然后中间论点,以及论点之间如何衔接,最后到结尾时候的论述。然后这100多道题目以外的题目我也并不是完全 舍弃,都看了网上其他人写的提纲,这样到了考场上即使真的遇到自己准备的题目以外的题目,也不会束手无策。然后就是例子问题,由于高中时候就一直玩 encarta也就是微软大百科这个软件,里面的内容很丰富,所以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也都还有一点儿,加上从初中以来就喜欢看各种各样的闲书,所以例子找起来也并不是很困难。这个软件也强烈推荐给备考的同学,对于作文、阅读的准备都有好处。
然后是argu,由于我已经写过了所有的题目的提纲,所以在那一个月复习的时候我就直接拿着全国总高频从高到低每天模拟写,开始的时候argu只 能写400出头,而当时我咨询过一个5.5分的学姐,她说argu要想拿到高分,应该最好能写到500、600.于是当时我分析自己之所以写的少的原因还是因为时间短。解决这个问题我当时也是两个方法:继续熟悉题目以及整理自己的模板。于是当时我一有空闲时间就拿出 argu的题库来看,连吃饭的时候也看,这样以来题目就更加熟悉,读题、破题、想攻击思路的时间就更快,于是又节省出一些时间。然后就是整理模板,事实上 考过AW的人都知道,argu每篇的攻击思路很固定,如果有模板的话,那么开头、结尾以及每段衔接的内容就可以固定下来,然后再往里面填上具体题目的内容 就可以了。这样的话,如果模板自己非常熟悉的话,那么每次考试的时候在写开头、结尾以及衔接内容的时候也就节省了很多时间,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详 细展开每段的论述。于是当时我也是从网上找了很多的模板,然后再加上新东方课上老师总结的“闪光句型”,然后再加上自己的修改—尽量把句子改得更难,更漂 亮。于是等最后我的模板成熟之后,argu每次都能写到600以上。
下面再谈谈字数的问题,经常有同学问说AW最少要多少字数。比较权威的底线是issue
450以上,argu350以上,但记住,这是底线。关于字数,我觉得张雷冬老师课上的一句话很有道理,当时他说:并不一定你 写的字数多就一定能得到高分,但如果你写300以下则必然是3分以下。也就是说,多字数和高分应该是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的关系。其实大家也可以想,字数 少很可能论证就不够充分,逻辑上就不严密。我最后基本上是issue能写到800以上,argu能写到600以上。
当时经过这一个月的准备之后我几乎到达了一种非常理想的考场状态,也就是每天什么时候特别郁闷就拿出电脑来模考,不管自己多困多累一看到模考界面就立刻精 神振奋,模考完了之后就立刻心情舒畅。
说了这么多,准备作文就是注意以下几点:多模考,列提纲。
四。笔考复习
1.填空:填空我认为是整个GRE考试中最简单的,事实上填空做题的秘诀只有三个字,就是:找重复。仅此而已。去年背单词的时候曾经抱着好玩的心态来做填空 题,当时对填空的解题思想一点也不了解,就是想把每道题目都读懂,然后按照意思填空,而这样的结果往往是1个section7道题能错5个,而且一道题有 时候能做上5分钟。于是后来参考了网上很多人的复习经验,以及后来新东方课上老师的解题技巧讲解,所以自己也逐渐明白填空的这三个字。于是仿佛突然地,自 己填空的正确率和速度就上去了,当时寒假班的时候每次填空课都是我特别开心的时候,因为老师讲题的时候看周围同学都是一堆一堆的错,而我基本也就错一两 个。利用寒假的时候我把填空的NO题以及95年之前的题目都一一做了精解,每道题目都详细地做了具体的思路分析。之后自己没事的时候就经常拿出来看,这样 前前后后填空差不多做了5遍。也就是这样,最后模考的时候我做填空就有了人们经常所说的“题感”,大部分题目30秒就可以搞定,有些难题看1分钟也基本能 解出,而有些特别难的“变态”题,就是看着某些选项特别“顺眼”,然后一选就对了。由于经常在太傻的GRE论坛上看,所以看到其实很多GRE考生在填空题 目上都存在着误区,总是试图把题目读懂来解题。而事实上这样的方法不仅耗费了很多时间,而且往往做不对。事实上填空就是同义重复、反义重复,只要题目中的关键词汇你读懂,然后能看出句子到底是同义重复 还是反义重复,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就是这么简单。拿我自己做例子,我的填空基本上最后的14道题都可以做对的,而每次模考完,包括我最后的考试,当我走 出考场的时候,我只能记得某些题目中的关键词汇,但每个句子说的是什么我根本不清楚。当然,GRE教育界关于填空“只读主干”的解题方法我并不敢苟同,因 为这个方法我确实试验过,做某些题目的时候非常快,而有些题目就根本做不出来,因为有些题目的关键恰恰在修饰成分中.2.类比反义:其实只要单词完全掌握,类比反义应该是GRE考试中最简单的,在上面单词的部分已经说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3.阅读:阅读应该是GRE中最难提高的一个项目,也是我自己准备时间最长的一个项目。从寒假就开始做,然后从准备作文到考完作文再到5月份开始模考以及到最后考试,我基本上一直都在做阅读。前面也说了,我在其他的考试中,阅读从来都是拿分 的项目,而在GRE上却偏偏不行。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一直以来习惯于精读文章,力求把每篇文章每句话都读懂。而这个原因也是我,以及许多考生觉得GRE阅 读时间不够甚至有些人最后放弃阅读的原因。寒假刚开始练的时候我几乎每篇长文章都要20分钟,而且最后还经常要错许多。后来看过一篇《爱一个美女好难 GRE阅读篇》,对我影响很大,从看完那篇文章开始,我做GRE阅读的时候才真正是按照“GRE的方法”去做。事实上GRE文章的套路是很固定的,而这些 东西前人比如新东方的那些青年才俊们都已经总结好了,只要按照这个套路,然后
每篇文章抓重点读,然后其他的略读,等做到题目的时候再回到文章具体定位,然 后把原文做一个同义转换,找到对应的选项,就必然是对的。事实上对于GRE阅读这种晦涩的文章来说,即使之前精读,等到做到具体题目的时候前面所读的内容 也基本忘了很多,这样题目也是做不对的。所以又快准确率又高的方法就是抓重点精读,其他略读,做题时回原文定位。至于如何能够把握文章的重点和套路,这个 要靠大量的做题来实现。我当时就是打印了全部的GRE阅读真题,每天做到耳根发麻为止,这样下来对文章的把握就越来越准确和到位。
4.关于真题:新东方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是真题最少做5遍以上,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在GRE中,practice makes perfect绝对是一条颠簸不变的真理。这里主要是想说一点,就是对于02年以后的题目要特别的关注。市面上所卖的纸质资料中都是99年之前的真题,我 们练的最多的也就是这些题目。而02年以后的题目只是发布于网络,并且题目不全,因此关注的并不多。但事实上我觉得这些被大家忽视的题目反而更接近现今的 考题。这一点我感触很深。当时模考的时候经常是750以上,基本上是除了阅读错几个之外其他题目都不错。尤其是类比反义,几乎能做到反义2秒一道、类比 10秒一道,特别顺手。但之后我做02年以后的题无论是填空还是类反都感觉做着很别扭,尤其是类反,明显比99年之前的题目难度提高了很多。当时也并没有 太在意,只是把那些题目做完了了事。而但我坐在08年6G的考场里的时候,我却发现眼前的题目的感觉和02年以后如此的相似。所以非常建议考前一个月来把 02年以后的新题好好做一下。
后记:我是20岁生日的第二天就去报了GRE的考试,于是20岁这一年也就很自然地几乎全部围着GRE转。对于每个准备GRE的人来说,这都是一 个艰苦卓绝的旅程,一再地感到无路可走,但始终要重拾信心前行。而对于自己来说,20岁的一年也因为GRE而变得比以往的每一年都更加有意义。我自己把 GRE翻译成glorious and rewarding experience, 这一年的经历,或许自己很多年以后想起,也会为自己感动吧。事实上人生中真正能让自己感动的经历少之又少,有这样一段经历,总是幸福的。由于是从小时候知 道有这个考试开始,就一直想在这个考试中考一个特别高的分数,所以,这一路下来,也并不觉得辛苦。也许,就像有人所说吧:准备GRE这样极致的考试,以及自己醉生梦死般的付出,或许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站在坚实的大地上,仰望自己的梦想,过着试图选择 的生活。
文/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