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文化链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创造性地提出打造“城乡文化链”的文化发展战略思路,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探索出一些经验。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当前我县“城乡文化链”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推进“城乡文化链”建设的对策进行探讨,为县委、县政府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也为各地农村文化建设提
供借鉴。
打造“城乡文化链”是我县推动县城和乡村文化互动协调发展,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的重要举措。这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系统性工程,对于进一步挖掘地方深厚而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城乡文化资源互动,丰富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摸清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实际情况,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县“城乡文化链”建设,**县委宣传部课题调研组就近年来“城乡文化链”建设情况开展调查研究。此次调查以问卷的形式,通过实地走访、对面交流,重点摸清乡镇、村的文化建设现状(包括文化站、室实际使用面积,室外活动场所,藏书,文化建设投入经费,文艺骨干队伍等)、村级农民文化生活现状以及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需求等,分析当前城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如何推进“城乡文化链”建设提出对策参考。
我县“城乡文化链”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县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整合资源,突出“五抓”(抓阵地、抓活动、抓人才、抓产业、抓交流),扎实推进“城乡文化链”建设,一条贯通城乡、颇具活力的文化链条正在逐步形成。202_年10月, 被授予全市唯一的“全国文化先进县”荣誉称号。
1、抓阵地,文化事业取得新进展。县委、县政府把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切实加强县乡两级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电影院、剧场、图书馆、体育场、文化馆等宣传文化设施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县20个乡镇“镇镇建有宣传文化中心”,在乡村、社区共扶持和发展600多个市级、县级宣传文化中心户,现有360多个农民读书社、书吧、文化俱乐部、民间职业剧团、文艺社团活跃在梁鹿大地。近年来,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实现1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县1442个10户以上自然村,近12万个家庭共享这一文化成果,得到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唐国忠的高度赞肯。此外,全县先后投入3亿多元,建成了西湖公园、火山地质公园,完善了赵家堡、诒安城等一批文化旅游景点,形成了以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主要基点的人文旅游带。
2、抓活动,城乡文化活力不断增强。一方面,每年的重大节庆日、纪念日,都组织举办大型文体活动,如:“党在我心中”文艺晚会,“金浦大地闹元宵”大型文艺踩街,“爱在梁山鹿水间”赈灾义演,“平安•发展”合唱节,富丽超级歌手赛,还有每年一次的元宵大型焰火晚会等,丰富了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以文艺轻骑队为龙头,经常性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带动了各地群众文化活动创造性地开展。各地在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节”,寓教于乐,寓理于戏,如:沙西农民文化节、赤湖企业文化节、湖西畲族文化节、杜浔校园文化节、旧镇青年文化节、佛昙屈原文化节、乌石妈祖文化节、赤岭雨霁顶文化节等。此外,**县立足文化积淀深厚、对外影响广泛的优势,对接上级强势媒体承办了多场极具轰动效应的文化活动,如:东南电视台“走进八闽山水间”大型巡演,福建电视台“八闽绝活大比拼”,省歌舞团“共铸诚信**”综艺演出、新疆民族歌舞晚会、厦门卫视“闽南走透透”大型演出等。
3、抓人才,文化创作精品迭出。几年来,我们着力挖掘、培养、扶持一批优秀专兼职文艺人才,不断壮大城乡文化队伍。成立了书法、美术、诗词、音乐、舞蹈、摄影、剪纸、戏剧、电影、灯谜、文学、民间文学、民间绝活、根雕、盆景等十多个门类艺术团体,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国家级会员50多个,其中就有103岁中国沿海地区剪纸艺术天才传承者——林桃。以举办各类艺术展览活动、艺术培训班的形式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推介人才,例如,继成功举办剪纸艺术节之后,又举办了“庆贺林桃百岁寿辰”等活动,使一批剪纸艺术新人脱颖而出,解决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问题。也催生了一批文艺精品,去年以来,共有70多件(人)次文艺作品(或个人)入选全国性展览或获奖;60多件(篇、人)次入选省级展览或获奖;250多件(篇、人)次获入选市级展演或获奖。同时传帮带出一批“乡土艺术家”,在全县285个行政村和11个场都配备了“文化协管员”。
4、抓产业,增强文化事业发展后盾。采用“以文养文、以商养文”的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和非公经济组织参与创办民营文化企业,辐射带动各级各类文化产业的兴起和繁荣,从而为民间文化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第二篇:城乡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一、我区城乡社区建设的现状:
我区共有城乡社区77个,其中:城市社区34个,农村社区43个,绝大多数农村社区达到“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建设标准。近几年来,我区投入200万资金建成农村社区村卫生室46个、警务室35个,政府提供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治安、卫生、文化、体育、科技等共10多项公共服务进入农村社区。全区95%的村建有卫生计生、农资供销等社区服务站(点)。
几年来,全区用于城镇社区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达到800万元,34个城市社区2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12个,全部实现了规范化建设标准。为了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通过在社区开展“创先争优”和“星级社区”活动,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涌现出昌明、景航等8个全市先进社区。各社区健全了社区治安巡逻队伍,形成了人防、技防、物防“三防”立体防范体系。目前,全区共有34名社区民警,34支治安巡逻队伍,有55个小区实施了全封闭,25个小区新安装了电子监控设施。
今年,区委、区政府把推进小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区今后的重点工作来抓,一方面把街道、街道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稳步推进竟成镇街居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鱼山、丽阳、荷塘等西区乡镇小城镇规划,重点抓好鲇鱼山小城镇建设。这些举措必将大力推动我区城乡社区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二、推进城镇化对城乡社区的作用和影响
(一)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一是由城中村改造拆迁所引发的利益矛盾、下岗职工再就业、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城市区域性的协调发展。我区每年处理的上访案件,有相当部份是城中村改造拆造引起的。二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区竟成镇“城中村”改造和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都在促使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不断产生利益诉求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疏离、排斥甚至对立的状态。三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小农意识与城市文明实现对接过程中会产生矛盾。我市管理比较的差地方往往是城乡结合部,如竟成镇村、村等,由于这些村民不能很好适应城市文明,从而引发了社区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如在社区乱扔垃圾、破坏绿化等屡有发生。
(二)社区在城镇化过程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社区建设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功能和地位日益突出,而要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离不开社区,因此,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与推进城市化有着紧密的关系。社区在城市文明建设发挥巨大作用,近年来,我市创建文明城过程中,社区干部和社区志愿者清扫街道、维持交通秩序等工作中付出辛勤的汗水。十七大代表森林社区主任李金霞在拥军优属、社区党建等工作做出有目共睹的成绩。
(三)城镇化是实现农村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就目前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现实来看,在当前和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小城镇与农村社区的关系,就像小动脉与毛细血管的关系一样。就我区鱼山镇、竟成镇城镇化比较高的乡镇来看,城镇是农民所需商品的日常交易中心,也是农民出售其产品的重要场所。同时,城镇也是是农民获取各种生产、市场信息的重要场所。如果城镇建设发展滞后,显然会影响农村社区中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从而影响农村社区的建设。
三、城乡社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社会保障制度制约城乡社区协调发展。我区目前建立的是城乡有别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这种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有违社会公平,面且制约城乡社区协调发展。农村社区,只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处于停滞状态,其它保险项目还未实施。这种城乡社会保障相互隔离、发展水平不一的客观现状,不但阻碍城乡统筹发展,延缓城镇化进程,导致城乡社会矛盾的加剧,而且不适应城乡社区协调发展。
(二)城乡社区工作各级部门没有有效合力。城乡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参与。但现实情况是涉民部门各干各的,没有形成工作合力,这样势必出现工作严重失衡,也制约了城乡社区建设上水平。
(三)投入不足成为城乡发展的最大矛盾。城乡社区建设和运转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但各级财政投入不足。社区建设资金主要靠“上面争一点、财政拨一点、单位赞助一点、社会筹集一点、自己筹集一点”。由于社区建设资金缺乏,社区设施相对不足。从街道来看,还有30%的社区是租房、借房,所有的社区办公经费短缺。薄弱的基础设施和落后的办公手段使社区满足不了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需求,影响了社区服务功能的发挥。另外,由于经费短缺,社区工作人员没有纳入社会统筹,不享受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待遇。社区工作人员有后顾之忧,较低的待遇影响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一是政策制度缺陷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基本的土地资产还不能进入市场。另外,户籍制度缺陷,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社会保障制度缺陷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化。二是土地经营制度缺陷不利于农业的产业化。承包土地的易变性及短期性,使得农民不能形成有效的投入,农业生产率低;过于细碎的土地分割缺乏规模效益,不利于农业产业化。
四、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加快城乡社区建设意见和建议
(一)切实加强城乡社区党的建设
要创新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格局。健全和完善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形成以街道、乡镇党委为核心,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以社会性、地区性、群众性工作为载体,社区内单位组织和社区全体党员共同参与,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的党建工作格局。社区党组织要组织和引导社区单位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支持群团组织依照各自的章程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形成和谐社区建设的合力。
(二)转变城镇基层政府职能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乡镇要面向社区,明确与社区之间的职责和关系,做到人员配备、工作重心、服务承诺、监督考评、工作经费到社区。要强化“小政府、大社会”意识,保障社区居委会依法独立行使管理社区的职权。社区居委会要充分发挥沟通基层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作用,代表居民及时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依法协助政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要按照“政企、政事、政社分开”的原则,将社会性服务职能从行政职能中分离出来,交由社区承担,对属于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身应完成的行政性任务,不得硬性摊派到社区;不属于社区的事务,但社区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可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办法解决,实现社区管理责、权、利的配套统一。
(三)搞好农村社区建设,要进行体制创新
1、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首先,要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利,允许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转让、互换等多种形式将承包地流转。其次,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发挥市场配置农村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元户籍制度。首先,要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和中小城市落户,允许地方户口在农村城镇之间迁移,同时也要允许农民工通过劳动部门和劳务市场进入大城市工作,逐步降低人口迁移的门槛,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其次,户籍与社会待遇脱钩,消除户籍所引起的社会公平问题。
(四)规范各部门工作职责,形成合力。建议由省、市两级出台文件,规范各级涉及城乡社区工作部门的工作职责,逐步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搭台协调,部门积极参与城乡社区建设工作机制;形成任务明确,责任到位,上下配合,各部门相互协作的工作协调机制。希望成立城乡社区办公室,主职责是负责研究制订区城乡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实施方案;负责协调各部门和指导各街道(镇乡)社区建设工作等具体工作。该机构的建立,能进一步规范了城乡社区的建设与管理,推动社区建设稳步健康发展。
第三篇:开展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专题调研报告
开展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专题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深化城乡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符合我县城乡社区发展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创新模式,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由XXX副局长带队的第四调研小组于X月X日赴水头、腾蛟开展调研工作。我们通过实地察看、组织座谈等形式,对水头镇(10个)和腾蛟镇(6)共16个社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我们对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因素,对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城乡社区建设提出几点建议。现将这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地城乡社区建设情况
经行政区划调整后,水头镇总面积18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7万,腾蛟镇总面积80.1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1万,通过“转、并、联”方式分别成立了10个社区和6个社区。
(一)社区基础设施情况。水头镇10个社区的社区服务用房总占地面积8430平方米,江屿、小南、溪心、凤卧、鹤溪、朝阳等6个社区为修建场所,南湖、闹村社区为臵换场所,新联社区为租赁场所;腾蛟镇6个社区的社区服务用房总占地面积4140平方米,凤巢、龙尾、带溪和岭门4社区为修建场所,腾祥、腾蛟社区服务中心整合到镇便民服务
1中心。
(二)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情况。从调研结果来看,社区的“五大服务中心”建成情况不容乐观。水头镇凤卧、鹤溪、朝阳、南湖、闹村5个外围社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较好,而江屿、小南、溪心、新联、街道社区设施条件落后。腾蛟镇目前6个社区中,只有凤巢社区和龙尾社区办公场所够用,腾祥社区和腾蛟社区尚无办事大厅,带溪社区和岭门社区的办公楼属于危楼,特别是五大社区服务中心的办公用房难以落实。
(三)社区组织和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情况。调研中发现,社区普遍都有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管委会,而社区其他组织有待进一步建立。除凤卧等个别社区尚未有大学生村官加入社区队伍,多数社区的队伍都配有大学生村官;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主要做法
在加强社区发展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社区也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一)建立健全机构,配强干部队伍。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一般干部双向选择竞岗结合,选优配强社区干部。全员竞争上岗采用量化打分方式,根据笔试、述职及民主测评、考察等情况对竞争者进行评分。根据笔试成绩、述职及民主测评成绩和附加分,并对中层正职入围人选进行双向选择。
另外,水头镇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合理配臵社区班子,凤卧、鹤溪、闹村、南湖采用“2+4”模式,朝阳、街道、江屿、小南、新联、溪心采用“2+3”模式。对社区党组织、管委会的干部配臵采用“X+1”的模式(X指社区所辖的村(居)数)。同时,规定一般干部提任副职的原则上要到社区等一线工作,这一规定极大激励了社区干部,切实加强了一线工作岗位的干部配备。
(二)强化制度保障,完善配套制度。水头镇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社区财政运转、人员待遇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制定了《水头镇财政制度》、《水头镇干部津补贴制度》和《水头镇机关科室、社区和皮革基地管委会岗位职责》。
三、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人员紧缺问题。经过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一般干部双向选择竞岗,镇委根据“X+1”模式将一批素质高、能力好、善于开展农村工作的干部配备到社区工作,水头镇111个村(居)配115人,腾蛟镇51个村(居)配52人。但是,社区负责人普遍反映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社区工作的需求,在驻村和社区窗口服务方面难以完全兼顾,缺乏专职人员。同时,职能下放导致社区工作量增大,且社区人员专业水平有限,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二)财政支持不足。社区服务工作要走上规范化,需要不少资金,而社区本身无经济收入,另外,行政区划调整后,原属于乡镇项目建设资金归镇政府,财政补助切块分成没有补助到镇政府,造成镇政府财政紧张,社区资金困难,影响了有关工作的推进。
(三)办公场所缺乏。从前面谈到的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情况可以看出,社区办公场所缺乏是部分社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江屿、小南、溪心、新联、街道社区办公条件差,腾祥社区和腾蛟社区尚无办事大厅,带溪社区和岭门社区的办公楼属于危楼,办公用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审批权限受限。社区是镇科室的延伸,很多服务项目的审批权限不在于乡镇,也就无从下放到社区,制约了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另外,社区审核、审批认可度问题,群众到社区审批盖章后,又要去县职能部门审批,不利于便民服务。
(五)制度有待规范。社区反映在无条例规定下,供电所要求社区盖章,居民才能安装电表;甚至有社区小卖部贩售香烟也需要社区盖章等等。这一系列的现象反映出社区规章制度不完善,特别是印章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盖章后的责任承担问题)。
四、几点建议
(一)配强社区干部队伍。面向社会公开考录聘用社区专职工作者,每个社区落实1-2名专职社区工作人员,做好计生服务、惠民补贴、咨询代办等各类服务(代办、协办);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考录工作,建议由县里统一安排指标,并确定相应条件。鼓励全县现有的186名大学生村官参加国家社区工作职称考试,取得专业技术职称。同时,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及社区志愿组织,引导他们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职能下放后,可以安排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对社区人员进
行业务知识培训,以保证社区人员的业务水平。
(二)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撤镇(乡)改建的社区不应全部停止原运转经费切块分成,在一定程度上要参照原社区建设补助标准和资金渠道,建设项目和工程多,光靠镇财政是杯水车薪,需要县财政给予帮助支持。对于需要社区代办或协办的工作,坚持“费随事转”的原则,拨付社区必要的工作经费或相应补偿金。另外,要落实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经费。
(三)加强社区阵地建设。按照“服务设施最大化,办公用房最小化”的要求,对社区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整合,规范社区办公、服务、活动用房的功能。对于社区办公场所尚存在严重困难的社区,采取改建、扩建、租用等方式,力争社区工作服务用房面积不少于350平方米。
(四)扩大社区自主权限。在做好职能下放人员安排工作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扩大社区审批权限,做到“能放就放”。下放到社区审批的业务,县职能部门要彻底放手,重复审批有违便民原则。
(五)完善社区规章制度。要制定规范化的印章管理制度,明文规定社区印章使用和管理,不得超越居民自治组织的职责范围。
(六)打造一批示范社区。按照“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的原则,202_年在各镇首先创建一批城乡新社区示范点,培育宣传一批运行顺畅、服务优化、融合程度较高的示范社区,并对通过创建验收的示范点,给予政策支持和物质奖励。
(七)五大服务中心建设,要整合资源、切合实际,不要搞一刀切,一是充分利用好现有场地,不要重复建设;二是因地制宜以方便群众就近办事(龙尾社区);三是办公与办事,管理与服务要有机结合。
第四篇:贾汪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贾汪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贾汪区民政局 202_年8月12日
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我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探索社区建设新形式,创新社区管理新办法。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局组成了由王鑫主任带队的调研组,针对全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我们通过发放调查表、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全区社区居委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通过向上咨询政策,向外地借鉴经验,结合贾汪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们关于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贾汪区社区基本情况
(一)社区的基本类别
截至202_年12月底,全区共有社区居委会54个。其中,城区25个(老矿10个,夏桥9个,贾汪镇2个,工业园4个),矿区和村改居29个(分布在大吴、紫庄、青山泉)。城区社区占社区总量的46%。
(二)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情况
(1)办公和服务用房情况。全区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平均为120平方米,其中:自有产权的16个,租用办公用房的10个,借用办公用房的28个;各社区均配备了电脑、电视机、办公桌椅等办公设备。(2)服务设施设臵情况。共有社区服务中心34个,“一站式”服务大厅2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个、社区警务室8个,社区图书室阅览室11个。各种活动室26个,各类球场、露天活动场所22个。健身房6座,健身路径53条,健身小广场7个。社区平均绿化履盖率20%。
(3)社区治安状况。我区社区紧密结合“平安贾汪”创建工作,实行群防群治、联防联治。治保会、调委会组织健全。对帮教对象逐一登记造册,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教活动。各社区均设立了外来人口协管员,协助公安等部门做好外来人口的规范管理。公安分局进驻社区民警27名,组建治安联防队24支,巡防队员81名。健全了治安防范体系。实施了“技防”、“监控”等社区安全防范工程。广场社区封堵了2个出入口,实行了封闭式管理。老矿街道办事处在4个社区建立了“课外驿站”和“家长学校”。居民对社会治安状况满意率较高。
(三)社区工作者队伍情况
1、工作人员情况。总体情况:全区共有社区专职工作人员343名。其中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14人。党组织成员107人,居委会成员162人,临时聘用人员74人。年龄结构:30岁以下的65人,30-50岁之间的240人,51岁及以上的38人。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学历96人,高中(中专)196人,初中51人,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总数的 28%。
2、社区社会组织情况。全区共注册备案各类社区社会组织4个。各种志愿者队伍8支共91人。
二、近年来社区工作情况
01年以来,贾汪的社区建设经历了2个阶段的变化。01年-06年,我们发扬“没有条件创建条件也要上”的精神,集中有限的资金重点培育了广场社区、民乐苑社区和援工社区。这三个社区自02年起就一直是老典型,去年广场和援工被评为省级文明社区。
07年底,我们按照“社区建设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发展”的工作主题,坚持“硬件建设上档次,软件建设上水平”的工作思路。立足现有条件,争取各方支持,不断加大社区建设工作力度;贾汪将纳入市财政体制的消息让我们更加振奋精神,社区建设工作有望在近期实现大的突破。
(一)推进基层民主,充实社区自治的灵魂
我区在居民自治上狠下工夫,长期开展诸如:印制《居委会选举实用手册》、召开“全区民主管理流动现场会”、举行“社区居民自治问答”、“我心目中的社区主任”演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加干群交流机会,激发社区干部、居民的民主自觉度、自治参与度。我局指导第二、三、四届居委会的换届选举任务均按时、保质、平稳完成,54个社区没有出现任何上访现象。这与良好的社区氛围是分不开的。
(二)抓住机遇,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近几年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的房地产开发如雨后春笋,我局在小区命名上严格把关,新建小区预留的社区办公用房和配套设施不达标不予命名。同时协调区发改委、规划、城建、房管等部门齐抓共管,在社区建设不欠新帐的前提下逐步解决遗留问题。今年协调房地产开发商新建或退出被占用社区办公面积、配套设施面积共计3500余平方米,帮助条件较差的社区解决了办公场所问题,指导条件较好的社区成立了综合服务站、计生服务站、卫生服务站以及图书室、老年活动室、志愿者服务队。
(三)争取各方支持,区镇村三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08年7月,我局投资420万元在贾汪城区建设了占地6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区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填补我区社区建设的一项空白,并为后续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树立了标杆。老矿和夏桥两城区办事处分别筹建了2200平方、1900平方米的镇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自09年农村社区建设全面铺开后,我区已经建成投入使用34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但目前我区村级服务中心只是在居委会办公场所基础上功能的延伸和扩展,同省委省政府要求的“一居、一委、一站、一办”尚有差距。
三、社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相当普遍且非常严重。据我区不完全统计,目前,社区居委会要承担100多项行政性事务,需要参加多项示范创建活动,加上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考核、统计、会议等,社区居委会所承担的任务异常繁重,社区干部不堪重负、疲于奔命。社区居委会的主要精力基本上消耗在完成政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交办的任务上,没有时间、精力、人手和财力去从事社区居民自治事务和为社区居民服务。
(二)民政部门牵头社区建设困难重重。虽然近年来民政部门在推进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办发[202_]23号文件赋予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中的“牵头”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无独立的人员编制。我区成立了社区建设领导协调机构,其具体办事机构设在民政部门,但因为这一办事机构没有专门编制,其办事人员从民政部门统筹解决,所以人力紧张现象相当突出,这与社区建设的重要地位和繁重任务极不相称。二是无独立的工作经费。社区建设虽然工作内容很多,但却没有相应的专项工作经费,这极大地挫伤了乡镇(办事处)基层民政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影响了社区建设的进程。三是无有力的牵头协调手段。社区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协调面相当广、难度相当大,要想牵好这个头本身并非易事,而让民政部门来牵头更是难上加难。尽快采取有力措施保障 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中的牵头协调作用,是深入推进社区建设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社区建设的资金问题。在社区建设的初始阶段,政府推动和资金支持必不可少,但我区社区办公用房相当紧张,部分社区居委会只是在一两间破旧的民房内办公,虽然近两年内,区政府投入了部分资金,我们也积极协调房产开发商建设办公用房和配套设施,也只是解决了少数社区的办公用房问题,大部分社区的办公、活动用房仍然相当紧张。由于我区经济情况的影响,目前,区级社区基础设施很不健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区社区服务功能的完善。
四、加强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健全完善社区领导体制和考核机制
目前,我区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机构是贾汪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民政局,由于日常工作由民政局在牵头,在一些地方存在着“社区建设是民政部门的事”的模糊认识。由于民政局是政府的职能部门之一,而社区属于街道和乡镇管理,因此在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和指导社区建设上感到力不从心。
在202_年12月召开的全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全省各地、市的领导就社区建设工作机构的设臵进行了专题的讨论,我们了解到,许多地方在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社区工作办公室,比如:苏州、无锡、淮阴和徐州新沂市都单独设立 了社区工作办公室。为此,建议区委、区政府参照外地做法,在区政府设立社区建设工作办公室,为常设办公机构,统一指导全区社区建设工作,协调各相关部门关系,督促检查相关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实行目标考核。
(二)积极为社区居委会减负
一是理顺区街关系。要按照“条专块统”的原则,对专业性比较强的由区委办局在街道设站(所),实现条条上的一专到底。街道主要是代表政府履行块块上的综合管理职能,具体讲就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区政府的授权或者有关职能部门的委托,使街道具有综合协调权、处臵权等,从而有效地行使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职能,对地区社会治安、市容市貌、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达到高效的管理。二是理顺街(部门)居关系。理顺关系要改变过去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成为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委会的任务。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城市管理四级网络中的一个网格,而不是一个“级”,这个理念是理顺街居关系的基础,必须牢固树立。按照政事分开的思路,将社区居委会的各项工作进行梳理,做到“两个明确”:即明确哪些属于街道(部门)的工作,哪些属于社区的工作;明确哪些是政务性工作,哪些是事务性工作。在此基础上,属于街道的工作,街道(部门)无权向社区摊派;属于社区的工作,社区有责任完成;对需要社区协助办理的工作,要 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履行正式的授权手续。三是明确社区功能定位,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一要搞好社区服务。主要是抓好四项服务:即抓好社区安全服务,保持社区的长治久安;抓好社区的文化服务,满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抓好社区的健康服务,培养居民良好的生活习惯;抓好社区生活服务,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建立社区的长效服务机制,实现政事分开,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社,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居民需要与否、居民满意与否、居民拥护与否为社区服务的唯一宗旨,来推动社区服务。二要保证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权得到有效行使。这个权力能不能落实,关系到社区建设的成败。社区自治权应主要体现在社区民主决策权、社区管理权、社区财务自主权、社区依法协管权以及社区对政府部门的监督权上,只有把这五项权力真正落到实处,社区居委会才能真正从大量的政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也才能真正把社区服务搞起来。
(三)努力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待遇
按照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民政厅联合发文精神,(苏组通[202_]61号),合理划分市、区两级财政承担比例,理顺我区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渠道,把苏办发[202_]15号文件中关于“社区居委会专职人员的工资福利不低于当地城镇职工年平均收入水平”的规定落到实处。初步建议为:取消 社区专职工作者原编制身份,将其工资全额纳入财拨,区、镇两级分**承担;设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奖金三项。基础工资每月500元,岗位工资按高限确定,划分三个标准:主任600元/月,副主任500元/月,委员400元/月。调整后主任1100元/月,副主任1000元/月,委员900元/月。每月奖金100元/人,年底奖金由区政府或办事处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同时,按照劳动法规定建立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
第五篇:城乡低保工作调研报告
城乡低保工作调研报告
城乡低保工作调研报告大家会写了吗,不会的话可以参考一些范文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城乡低保工作调研报告,希望大家喜欢!
一、基本工作情况
**县辖16个乡(镇)147个村委会、37个居委会(社区),**年底总人口万人,其中,城镇居民万人,农村居民万人。现有城市低保保障对象7986人,占城镇居民人口%,有农村低保保障对象63223人,占农村居民的 %。
(一)政策措施逐步完善,低保工作有规可依。
1999年4月,**县正式建立城市低保制度,并于202_年颁布了《**县城
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管理办法》(巧政令〔202_〕1号);202_年4月,**县正式建立农村低保制度,颁布了《**县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方案(试行)》(巧政办发〔202_〕68号);**年5月按照省市对农村低保版标施保的相关要求,及时对农村低保工作作出了新的部署,出台了《**县农村低保按标施保工作实施方案》(巧政办发〔**〕36号)。**县在城乡低保15年的实施过程中,制定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保障资金筹集和管理发放、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涵盖行政法规、政府和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政策体系,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二)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保障范围逐年加大。
低保人数、金额稳步增长,低保标准稳步提高。1999年至**年,**县城市低保保障人数从1143户1683人增加
到4962户 7986人,增幅达%,年发放城市低保资金从113万元增加到2176万,增幅达%;农村低保保障人数从14670户41238人增加到35336户63223人,增幅达%,年发放农村低保金从1836万元增加到7860万元,增幅达%。自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以来,**县根据省、市相关要求已多次调整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人均56元/月提高到人均325元/月,增幅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人均693元/年提高到现在人均1932元/年,增幅达%。城市月人均补助从30元提高到237元,增幅达690%;农村月人均补助从30元提高到108元,增幅达260%。
(三)低保工作有序开展,规范化水平逐步提高。
一是规范操作程序。为切实做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工作,县民政局根据农村应保才保、城镇应保尽保的要求,严把进口、疏通出口,严格按照三审两公示的审批程序,即本人申请、村小组评议、村(社区)委会审查、乡(镇)政府审核、县民政局审批,乡村组进行公示,确保**县城乡居民低保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二是加强动态管理。对低保审核制度进行改革,按照年审月调的要求,实现动态调整及时有效。及时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进行信息比对,取消因退休、死亡、家庭好转及外迁的城乡低保对象,做到保障对象有进有出、保障标准有升有降、动态管理正常有序。三是加强资金管理。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省县级低保金由县财政拨入县级财政专户,县级财政根据用款情况拨入县级民政帐户,由县民政局通过金融部门进行社会化发放,确保低保金按月足额发放。在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过程中,**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稳步推进城乡低保规范化建设,保障了民生,维护了民利,稳定了民心。
二、存在问题
目前,**县城乡低保工作已逐步
走上正轨,但因其服务对象多,资金总量大,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百姓对政府的期待高,操作难度仍然较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家庭收入核算难,保障对象确定过程不规范。
由于不同的家庭收入状况千差万别,涉及人口、行业众多,给低保对象家庭收入的核算带来一定难度,导致工作中收入核定界线不清,随意性大。部分行政村未按照家庭申请入户调查民主评议的过程审定低保,而是先通过民主评议确定低保,然后再根据评定的类别情况推算出他的家庭收入填写审批表。评定过程不规范,导致群众矛盾突出,村社简单以轮流保、平均保等方式来缓解矛盾,部分符合条件的困难对象未纳入低保范畴。
(二)监管力度不强硬,套取低保资金现象较突出。
一是存在套取低保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占地补偿。在走访调研的乡镇
中,各乡镇不同程度存在套取低保资金用于集镇建设征地、修路、修渠等公共设施占地补偿低保的问题。另外,各乡镇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套取低保名额用于学校、村委会、村级活动场所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占地补偿。二是村组干部违规违纪套取低保资金中饱私囊。部分村组干部利用职务之便,用亲戚名字套取低保名额、低保资金,将群众低保存折私自收取、侵占低保资金,甚至串通、恐吓群众将低保资金取出后又交还村组干部手中。三是套取低保资金用于工资或经费不足的补充。部分乡镇套取低保资金用于炮台民兵、村(居)民
民小组长、公路管理员、水管维护员、街道(厕所)保洁员、安全员等人员的工资补差。还有部分村(社区)套取低保名额用于弥补村委会办公经费、村级公用经费不足等情况。四是套取低保资金用于代缴社会保障资金等。部分村组套取低保资金用于代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惠民资金。五
是套取低保资金用于激励计划生育结扎对象。在走访调研中,各乡镇均存在套用低保资金用于奖励计划生育结扎对象的情况,在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把两女主动结扎家庭给予低保享受作为一项政策宣传,在走访的34个村(社区)中,每村大致有10人左右的计生对象纳入了低保保障范围。
(三)政策知晓率不高,指标与群众需求差距较大。
一是村级公示不规范。调研的34个行政村在低保公示环节虽然都已按照文件要求进行公示,但不同程度均存在公开不及时、不完整、公开时限不足等问题,在随机走访的46名群众中,80%以上称不知道,群众知晓率低。二是群众思想意识低。全县低保人口仅占全县人口的12%左右,特别在农村人口中,未享受农村低保的人口达52万人。多数群众关心的是自己是否享受低保,而对低保的享受条件、评定过程不重视,导致要低保、骗低保、告低保等现象普遍
存在。三是农转城人员享受低保问题尖锐。目前,**县有近十万农转城人员,因为户籍改变,面临着以前享受农村低保的农转城人员要变更为享受城市低保,没有享受低保的困难农转城人员要申请享受城市低保,而城市低保的增长速度远不能跟上农转城人员发展的速度。在实际操作中,10%以上的农转城人员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农村低保对象、病残人员、五保对象等,他们大多是农村低保应保障的对象,户籍问题导致他们农村低保享受不了,城市低保又没有指标。
(四)基层力量较薄弱,严重制约低保工作科学发展。
基层工作人员的严重不足,影响了城乡低保工作的正常运转。目前**县低保中心有人员编制3人,低保工作专干人员1名。16个乡镇民政工作人员有33名,其中有4个乡镇还只有1名民政工作人员。他们不但承担任务繁重的民政工作,还要积极参与乡镇中心工作。
三、原因分析
(一)机制不健全,家庭收入核算涉及部门广。
一是核算机构缺乏。传统的收入核查主要依靠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进行,无法全面准确掌握申请家庭经济状况。由于缺乏独立的核定机构,没有科学化、标准化的认定机制,低保工作难以从源头上把好入口关。二是核算涉及范围广。家庭收入的核算,涉及部门广、涉及事务众多,未建立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等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导致家庭经济状况难以核查准确,致使对象的界定不够规范,部分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未被纳入低保范围。
(二)执行打折扣,低保工作沦为乡镇政府万精油。
一是工作人员法治意识淡薄。部分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按章办事意识不强,往往将低保工作与乡镇日常工作相结合,把低保工作作为一项万能的政策
来解决社会矛盾,造成低保资金违规使用,引起困难群众直接来信来访,降低了社会满意度。二是监督工作未能实现常态化。低保工作人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既要扮演运动员又要扮演裁判员,而审计、检查、纪委的监督职能未得到强化,协同完善低保政策的功能未得到最大化发挥,日常监督工作只能流于形式。
(三)发展力不足,供需矛盾仍然较为突出。
一是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县属于全国的贫困县,贫困面大,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自身改善生活状况的能力偏低。根据初步统计,全县约有15万人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目前现有城乡低保71209人,仅占到应享受人员的%。;二是部分惠民政策需进入低保门槛。现行医疗救助、廉租房救助、法律援助、教育救助和有线电视费减免等惠民政策,只有低保对象才有资格享受,因此有的群众为
了得到某项救助而想方设法进入低保行列,从而增加了低保工作的压力和难度;三是农转城人员享受低保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农转城政策已执行近两年,但省市相关配套政策却未及时跟上,城市低保指标人数也未增加。四是电站建设造成移民人口增多。全县境内的白鹤滩电站建设、黄角树电站建设、溪洛渡电站建设,造成移民百姓的大量剧增,需要保障的人数将随之增加,致使全县目前仅有的低保数量远远不够。
(四)服务能力弱,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缺乏。
一是服务对象广。近几年全县低保对象、保障资金呈井喷式增长,**年与202_年相比,低保人数增长了%、资金增长了%,但全县县乡两级低保工作人员却维持在202_年的水平,全县仅有34人,人均直接服务2158名低保对象,存在小马拉大车问题。二是工作任务重。乡镇民政工作人员普遍存在一肩挑数职的情况,肩负妇联、残联等其他社会保
障工作,工作交叉复杂,工作任务繁重。三是工作经费缺乏。**县虽然成立了财政全额拨款的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中心,但县级财政预算中,并没有安排低保工作专项经费。
四、对策建议
(一)构建经济状况核查机制,提升精细管理水平。
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是根据居民家庭收入的不同类型,通过与税务、房地产、社会保险、公积金、车管所、工商、金融等部门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分散在这些部门的户籍、车辆、社会保险、房产、公积金、税务、存款、证券、个体经营等信息,对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多部门信息比对,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申请家庭信息反映不全面造成的骗保、错保等现象。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对救助申请家庭的收入和财产状况进行全方位审核,保障社会救助政策公平、公正实施已迫在眉睫。一是建立核对机构。建议由政府主导,在民政局设立科局级事业单位性质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落实人员编制、提供工作经费保障,以便统筹各相关单位开展核对工作。二是加强统筹协调。统筹成立**县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民政、发改、公安、财政、人社、工商、税务、住建、交通、统计、证监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形成政府主抓,民政牵头,部门协作,基层落实的工作机制,为工作开展提供组织保障。三是制定核对办法。以省民政厅、省发改委、省公安厅等12个部门《关于印发云南省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实施办法》为基础,借鉴相邻地区及全市**年试点县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尽快出台**县社会救助申请经济状况核对办法,明确部门职责、规范核对对象范围、核对信息构成、核对流程设定以及监督管理等重要内容。四是明确隐私保护和纠错机制。明确先授权、后核对,没有救助申请人
及其家庭成员书面授权,不能启动核对程序;建立信息保护措施,确保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不外泄、不滥用。
(二)健全完善各种补偿制度,改变低保万能现象。
一是完善各类占地补偿制度。各乡镇因集镇建设、公路建设、电站建设、水库建设等基础设施及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等,对农民的土地、山林或房屋等造成损坏、损毁、占有等情况,相关部门应明确具体的补偿制度及补偿资金来源,杜绝用低保资金相抵占地补偿资金。二是完善各种政策激励机制。针对**县因白鹤滩电站建设,造成移民搬迁数量庞大的特殊情况,在完善移民安置补偿的同时,根据特有情况,单独制定移民安置点低保政策,对移民享受低保的标准及类别,根据具体情况而准确核定。完善计划生育激励机制,对应履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应从计划生育政策本身去完善相应激励机制,杜绝用低保去鼓励对象家庭,造成群众对政策的抵触,也让老百姓对低保政策理解偏差较大,要尽量让低保政策独立化,杜绝低保万能化的现象发生。当然,若因各种补偿政策之后,家庭仍十分贫困的,也应纳入低保享受范畴。
(三)统筹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低保脱困机制。
一是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统筹各项社会救助力量,做到低保救助与其他专项救助有机结合,构建一个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以避免多头救助、重复救助。二是拓展就业服务渠道。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体系,在低保对象的扶持上实现从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实现再就业的低保对象,政府应全力救助,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要广开就业渠道,继续开展再就业援助活动,通过重新上岗,劳动自救,社区组织劳务输出、家政服务等,使低保对象摆脱贫困,回报社会。
(四)健全低保监督检查机制,从严监督重处追责。
一是建立督查机制。明确各部门监督检查责任,纪委、监察、审计负责低保资金审计、检查,强调监督检查时间,每年必须对城乡低保工作进行检查、对城乡低保资金进行审计;二是明确检查内容。以检查方案或文件的名义明确具体检查内容,特别是对每个村委会是否设有永久性社会救助信息公示栏;对听证(评议)、审核、审批情况是否进行三榜公示公示的内容是否完整、地点是否规范、有无监督举报电话;村干部以及村干部三代以内直系亲属享受低保是否进行备案登记;动态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工作是否落实到位等情况进行重点督察。三是强调检查处理。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特别是涉及乡村干部本人或亲属违规享受低保政策的,应坚决予以清退;对村干部违反审批
程序,未经民主评议、暗箱操作的,一律按照程序重新审批,对查出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从严从重处理。
(五)开展教育宣传活动,确保思想认识到位。
为积极采取措施,努力突破传统的宣传群体与宣传方式,提高群众对城乡低保工作的知晓度和满意度。一是加大对村组干部的培训。乡镇加大对村组干部的培训力度,让村组干部做到政策知晓率达100%;在培训中,纪检机关要对近年来查处的案件作全面通报,提高群众对违规操作城乡低保现象的知晓率,让群众主动监督干部。二是改变对群众的宣传方式。开设宣传专栏,在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村委会等场所建设一批低保宣传专栏,定期更换宣传内容,为基层群众了解农村低保政策提供便利条件。
(六)加强基层工作队伍建设,推进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增配工作人员。针对低保工
作任务繁重,县乡低保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增配县乡两级民政工作力量。二是加大经费投入。将城乡低保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做到编制、人员、经费三到位,确保城乡低保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加强行政管理。乡镇成立低保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包村领导、包村干部负责所包村的低保申请审核工作,形成民政助理专职抓,全镇干部配合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七)探寻城乡低保有机结合,统筹政策协调发展。
一是加强农转城政策落实。加大农转城低保资金配套投入,以按照省、市农转城的相关政策和两床被子、十件衣服的工作原则,确保符合条件的农转城人员申请城乡低保。二是加大汇报争取力度。进一步针对**县县情及城乡低保现状,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尽量扩大全县贫困居民保障范围,以解决全县贫困居民的低保瓶颈问题,促进我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