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行业特色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作用思考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17-1059010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02 23:53:53 来源:网络

第一篇:行业特色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作用思考

行业特色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作用思考

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和血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文化改革和发展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突出强调了大力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并将文化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并列为高校的四大职能。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进程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高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行业特色大学由于历史沿革和发展的相似,自身文化的形成有很多相近的特质;又由于与行业或企业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自身文化的形成受到行业

1、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 “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古代“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文治教化

辞海: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

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1982年,世界文化大会在《总报告》和《宣言》中,对文化含义做了如此描述:“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文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学,而且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权、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文化赋予我们自我反思的能力,文化赋予我们判断力和道义感,从而使我们成为有特别的人性的理性的生物。我们正是通过文化辨别各种价值并作出选择。人正是通过文化表现自己、认识自己、承认自己的不完善、怀疑自己的成就、不倦地追求新的意义和创造出成果,由此超越自身的局限性”;“文化可以被理解为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共同体独一无二的特征,以及思考和组织生活的方式。文化是每一个社会成员虽然没有专门学习但都知晓的知识领域和价值观念。”由此可见,文化的含义十分广泛,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纳入文化的范畴,这一定义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什么是文化的内涵?

关于文化的分类 H.H.Stern(1992:208)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Hammerly(1982)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它是成功交际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艺术和文学成就,它是传统的文化概念。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我们应当接受大文化的概念

 从分类来说可以分为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两大类,而有形文化又可分为物质的有形文化和非物质的有形文化

 无形文化是通过有形文化来表达的,又是更深的,更基本的 在讨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时,我们应该更关注有形的非物质文化和无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 大学在文化发展中的责任重大,这主要是由大学的特殊功能决定的。因为大学就是个文化传输机构,它具有整理、保存文化的使命,所以有人说大学不仅是一个学术机构,而首先是一个文化机构。但大学并非一个一般的文化机构,而是一个特殊的文化机构,因为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负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提供智力咨询的责任,所以它必须把正确的、先进的文化传输社会新人,这正是大学科学研究的责任的发挥,也是大学为社会服务的直接途径。如此,大学就担负有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使命,即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创造出新的文化,引领社会的发展。传统上,大学仅具有教学职能。教学就把既定的知识形态传播给年轻一代,所进行的工作就是文化传承工作。大学教授们会以自己观点来审判知识,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是以文化继承为使命,标榜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所以经典传输就是大学理所当然的责任。这样的大学文化氛围是一种保守主义,都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一种复古主义的趋势,对社会而言,其影响就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进入近代之后,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一项功能,传统的经典传输逐渐退居次位,以新知识探索开始作为教学与研究的主体,这一工作就带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开始形成了新的大学文化,这一文化风尚也引领社会对科学研究价值的重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其大学办学模式也得到了国际的高度重视,其大学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尤其得到人们的推崇,这样大学就不再固守象牙塔的传统,开始向社会开放。而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也是与这一开放姿态相一致的。如此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大学文化和新的社会风尚,此时社会开始普遍重视知识,知识变成社会进步的主要工具,这不仅适应了科技革命的需求,也直接导致了一个新的社会形态产生,即知识经济社会形态的出现,也有学者把之成为信息时代、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

 大学在有形物质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创新中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

 大学在有形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 大学在无形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发挥着引领作用(重在核心价值的导向与思想的引领)

大学的功能在不断丰富和拓展,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大学的功能和使命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显现出新的时代内涵和社会价值。

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重在对核心价值的导向。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主要体现在育人活动中,尤其体现在对年轻一代的核心价值引导上。今天,我们拥有更好的条件去实现更大的跨越,但同时也受到开放环境下多元价值的冲击,大学能不能发挥好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牢固坚守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决定年轻一代社会精英群体的人生价值走向,决定国家民族的未来。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重在对新时代、新思想的引领。从历史上看,大学和各时期的思想文化、科学文化发展呈现紧密结合和相互呼应的关系。

可以说,大学对思想文化的传承创新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是引领社会思潮和文明进程的强劲动力。

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重在对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大学作为一个求真求善的学术共同体,能够将不同文化置于同一平台,尊重差异、展示个性,增进了解、实现沟通,促进融合、共同发展。在当今世界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大学以自身独特的方式主动承担国际文化交流的任务与职能,致力于保存、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致力于增进异质文化的相互认同,促进国际和平与发展。大学只有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之后才能做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工作。如果大学没有充分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很可能受到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通过自己的行为实践一种不良的文化形态。换言之,大学并非天然的优秀文化传播者,只有大学能够充分的文化自觉之后才可能发挥它的主动责任。

3、行业特色大学在文化传承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长于有形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短于有形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体现在学科上,也体现在人才培养上

在无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与行业或企业文化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受到行业或企业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对行业或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

4、行业特色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如何发挥作用

扬长补短,有所作为

 协同创新,双向拉动,引领科技进步

 在学科建设上,依托优势,有所作为。火炬、探源工程  行业或企业文化的植根互动与引领`

第二篇:大学生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

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

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从我们对文化的界定上来看文化需要历史的传承与现实的创新。大学生是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的主体,是未来社会实践、建设的主体,是国家未来的责任的有力承担者,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功底与敏锐的创新意识,能够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使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不断赋予文化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文化传承与创新已被视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而大学生无疑成为了实现好这一基本功能的主体。大学里浓郁的文化氛围,良好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多种文化创新的平台,提供给了大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厚的土壤,我们有着坚实的外部条件的支撑。当今社会和教育部门也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大学生各种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学校在学院设置、课程开设等各个方面也充分配合着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如我校的吴玉章学校,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校还开设了多门文化素质公选课。文化素质公选课是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体现,对于丰富我们的人文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提供文化创新的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在文化传承上,大学生有着相对良好的文化接受能力与认知机会,因而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更为深刻的认同感。另外,大学生以后的职业分布是非常广泛的,对整个社会的文化走向起着重要影响。我们有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守文化道德规范,并带动影响他人。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感知欣赏能力。“你在欣赏自己传统文化的时候,才能感觉到你触摸到了民族的灵魂。”我校开设的中华文化这一课程,就是对大学生文化传承方面提出的要求。在文化创新上,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资源,积极参与进各种文化创新活动中,切身感受文化创新的挑战性及其带来的乐趣。我校一年一度的挑战杯比赛、各个学院学年初开展的寝室文化节,各种征文比赛、创意设计大赛等都是培养我们创新能力的大好机会。通过大学生们的自主亲身参与,我们能够借助现有的知识衍生出很多新知识,这就达到了文化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大学生也应该充分意识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继承的创新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自觉的充当文化的传承者,对已有的文化有了较好的整体把握,才能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离开了创新的传承也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会导致文化的僵化,显得与整个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变得异常尴尬。大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这并不是两个完全隔离开的身份,相反,我们要拔这两个任务统一在一起,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在学校组织发起的各类创新活动中将他们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求更有效的传承。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我们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要积极参与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通过各种学生团体给学校的文化建设献计献策,让我们的文化创意得以付诸实践。

第三篇:浅议关于职业学校在区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浅议职业学校在区域工业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江苏省淮阴中等专业学校

严海军

摘要:职业学校是承担职业教育任务的主力军。职业教育则是以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而一线技术人才又是企业员工中的大多数,职业学校在如何传承区域工业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文化逐渐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培养企业技术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变化趋势,通过加强企业文化教育,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企业也应意识到校园企业文化教育将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新的生长点。而当下,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投入,正争相打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色产业文化作为关注点,作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更应抓住契机,承担起具有区域特色工业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关键词:职业教育

区域

工业文化

作用

职业学校是承担职业教育任务的主力军。职业教育则是以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而一线技术人才又是企业员工中的大多数,因此职业学校在传承区域工业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政府对经济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控更加科学化、特色化,而企业为了应对人力资源成本提高所带来的压力,正逐步地把企业投资方向转向二三线城市,并且在扩张和迁移过程中融入了区域特色文化,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特色工业文化。这不仅给中小型城市的工业发展带来了生机,还为区域工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依据。

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原来就是典型的苏北欠发达地区,过去传统的产业还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在工业发展上始终找不到发展的方向。近几年来,地方政府在新形势下,抢抓时机,解放思想,制定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工业发展计划,先后引进了振达钢管、桑乐太阳能、金太阳电力、双汇食品等为龙头的钢铁与机械加工、太阳能利用、食品加工企业,并逐渐发展成为淮阴经济开发区的支柱产业。围绕开发区规划兴建了银河湾、喜利达等新型住宅小区,一个宜工宜居的都市工业园正在蓬勃发展中。地方政府着力打造的建材、食品、可再生资源等行业已经形成了具有淮阴地方特色的区域工业文化。如:整合了原来的食品加工企业,疏通了以刘老庄种猪场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企业向后引进的双汇食品加工企业的订单通道,并逐步整合,形成了富有生命力的原料、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食品加工中心;在建材加工上,淮阴区政府也加大投入资金,兴建主要公路,便利了建材原料及成品的输送,并利用新城改造为企业提供了市场。

政府和企业为区域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对于这样新生的区域工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则不仅为地方的职业教育带来了实训场所,更赋予了职业学校历史的使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指出,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鲁昕副部长也多次在职业教育相关会议上提出:“要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这些要求为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将工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并发挥其育人功能,既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传承和创新作用,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内涵式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而职业教育对于区域工业文化的传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一、职业教育的内涵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活动。我国职业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各地短期职业大学的产物。职业教育的萌芽是以师徒制为特征的职业技巧传授模式,在尚未出现专门职业学校前,几乎都是学徒的模式。此后,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以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称谓有“职业技术教育”、“技术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等。很多国家将“职业教育”理解为专门培养技术工人类人才的特定型教育。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契合点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企业文化一般由物质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构成,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源泉和核心。

1、文化的主体相同

在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的校园文化熏陶的是学生,而这些学生最终要走进社会,融入到企业中,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将进一步接受和传播企业文化。

2、文化的内容相通

校园文化要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校如家的习惯;培养学生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学习和活动中形成竞争意识、主人翁意识及参与意识;在社会实践中养成效益观与经济观等。这些内容同时也是要求企业员工必须做到的。

3、文化的联系紧密

校园文化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企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延续。教育为社会服务,为学生平稳地过渡为企业员工做好充分准备。这种相同、相通,在一种积极文化的带动下,必将健康有效地和谐发展。

三、职业学校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职业学校由于身处区域工业文化氛围中,这就赋予了最直接的服务地方的社会责任。本区域的职业学校最了解本区域的工业发展现状,也最直接地能感知到本区域的工业文化氛围,这也为输送相应的技术人才提供了便利。而在本区域的就业也是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愿望。他们本就在固定区域中成长和学习,熟知地方特色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他们快速地融入企业文化。

职业学校既可以传承传统技艺文化,也注重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的教育。传统技艺文化是提高学生技艺技能的主要途径,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学校文化教育可以在另一个方面培育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区域工业建设所需的专门人才。综上所述,职业学校在区域工业文化传承上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保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_,(35).[2]冯萍.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衔接[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_,(8).[3]杜辉.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实用人才[J].科技资讯,202_,(24).

第四篇:艺术教育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与价值

艺术教育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与价值

——以校本教材为例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年,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外国纷纷设立孔子学院,掀起学中国热潮的同时,国人却纷纷追求洋节、洋人的习俗。特别是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中学生,传统文化知识贫瘠,长此以往,对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极其不利。因而,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已是形势所迫、教育所需。作为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义务制教育学校,就应该承担起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特别是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更是我们推进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让学生在艺术教育学习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

一、艺术教育推进文化传统创新中的作用 1.艺术教育的背景

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实施的效果。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艺术教育正面临着建国以来难得的机遇。我校作为一所市直初中,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这就决定他们在接受艺术教育时受到很大限制。

2.艺术教育的重要性(1)学会认识历史

艺术教育的特点,首先在于技艺的掌握,这是人所共知,不论从事专业与否都能首先想到。但艺术技艺不是一种流行的、时尚的方法,由于它是在长时间的历史过程中沉淀、积累起来的,它的稳定性和传承性特别强,要实现对于技艺的掌握就必须借鉴。除了老师的直接传授外,为了彻底掌握这门技艺,就要不断地去回顾、观摩这一门技艺曾经具有的高度和面貌。在这种追寻和追问中,渐渐养成了一种艺术学习者对历史的尊重态度和使他们对历史更加深入的了解,自觉地承担起接续历史、继往开来、以古鉴今的重托。

同时,艺术史是伴随着技艺学习一定要有的重要课程。一个艺术现象是怎样产生的?作品跟个人、社会、时代是什么关系?具备哪些条件就有可能发生什么?或是变化其中哪个条件就会出现什么变异?一个艺术现象除了直观的意图外,它还蕴藏有哪些内涵?这些问题的探究都促使学习者进一步学会认识历史。

(2)学会独立思考

艺术技艺、知识由于它自身的特性,相对于一般的文理科教育,在教学传递时有相当的笼统和概然性。当老师指出一种东西“美”时,不可能清晰地用语言历数它的所有方面,学习者在接触之初只能竭力去产生共鸣,并在这种努力中去逐步体会它的含意,在赞成“类似”和取得“类似”的过程中去养成自己的感觉,再在感觉的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

在艺术的学习中,由于文化和艺术现象的多意性,老师讲的和学习者的理解常常会产生很强烈的碰撞、抵触和困惑。在这种困惑中去试着解释和回答,迫使每一个接受者都不能简单地共享其它学习者的看法,都要最大限度地发动自己的思维和判断的思想机器,不断地以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匹配、试错和调整,并最后以个体实践的满意作为对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获得肯定的标志。这个过程就需要个体在其中不断自我历练、反复寻找答案。

艺术学习的最终指向是艺术表达能力的发展和作品的产生。当每一个学习者小心翼翼地接受老师的第一堂课时,他也雄心勃勃地站在了创造的出发点上。艺术的现象、流派、风格在什么时候都是各种各样的,如何面对?自己在艺术感觉和表现上有哪些潜在的可能,如何确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地去观察、比较、分析、认识,选择和放弃,不断地回答自己应当怎样做和下一步应当怎样做。在听取老师的介绍和接受舆论的影响时,自己内心本能地或不断地斟酌、试想、否定和尝试,这些都极大地刺激和依赖于独立思考,锻炼和发展着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

(3)重新发现,“化腐朽为神奇”。

艺术学习中由于创造的要求,使学习者不断在已有传统、社会要求和个人感受之间的配合关系和组合形式方面,进行思考和尝试。

任何新的创造现象都可以寻找到它的发展线索和历史渊源。艺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在提出和创造新的事物时,把一些旧事物暂时搁置在一边的同时也把它们储藏了起来,让它们身上丰富的基因随着未来历史发展的新的条件变化,等待着不断地被选择和激活。

一方面,新的就是新的,旧的就是旧的,推陈出新。一方面没有绝对的新,没有绝对的旧,彼此激励,相互揉合,古往今来,纵横捭阖,化干戈为玉帛,变腐朽为神奇。这是对每一个艺术学习者的要求。

(4)“独处静观”

在熙熙攘攘的社会生活中,艺术学习者要学会保持一种观察者的地位。

社会生活的丰富现象、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人的形象与性情的多种多样、历史步伐的平静和急剧,都使艺术学习者既置身其内,随之起伏颠簸,感觉酸甜苦辣,又必须随时保持一种观察的自觉,把普通人的生活直接感受化为一种情感、情绪的艺术领悟,储存艺术的素材,编织作品的结构,寻找主题的切入点,运用手、视觉、肢体、听觉去尝试表达和进一步认识人的心理、社会生活与自然,才能最终把它抒发出来,揭示出普通事物中蕴含的意义和美感,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文化力量。

(5)孕育和培养激情

激情——是指面对非实际物质功能目标而产生的一种欲望。艺术教育用无数美好的艺术作品和历史上创造艺术活动的优秀事例来激动学习者,认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无限感受力和创造力,储存艺术的想象能量,唤起创造的冲动和欲望,以及实现这种欲望的满足,使学习者从对艺术品的爱好发展为艺术创造的自觉,并在艺术创造的不断攀升中实现精神的升华。

3.艺术教育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

中学阶段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主要是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扩大视野,更好地了解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校特色建设的情况,我校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研发校本教材为依托,注重在《音乐》、《美术》课中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提升身体素质、愉悦身心、积极进取的教育。各教师在课题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挖掘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加强传统道德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用传统文化彰显本校的办学特色,使传统文化从行为模式、思想倾向、心理倾向、心理素质、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塑造学生的人格和行为。

二、艺术教育推进文化传统创新的具体举措 1.编订校本教材

俗语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又有语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想要做好艺术教育,首先要编订校本教材。如音乐学科可以编订一些关于中国古典音乐的知识,体育学科可以编写中国武术,而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在世界绘画史上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编写校本教材可以有效的让学生们认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并进而学习绘画。

2.课堂教学积极渗透

美术学科在传统文化方面渗透审美教育、情操熏冶、发展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四大技能之一,其多年的文化沉淀不可抹杀,所以在美术学科上,我们提倡国画历史、流派的讲解和赏析。体育学科在传统文化教学方面也占据优势,中国自古就注意强身健体,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在世界武术界独树一帜,至今仍吸引着世界各地有志之士到中国学武。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有必要在中学开设一些中国传统的武术,例如拳法、棍法、剑法等等。

3.课外活动拓展创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有理论基础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学校创造机会,开展了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健康积极、格调高雅的活动,如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提供广阔的天地。为了便于实施,各班各年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不拘形式,灵活多样,开展书画、体育、音乐等专项兴趣活动,还进行“雅言诵读”演讲比赛、“尚志纪念馆”参观征文比赛活动,其目的重在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角色,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团结合作等个性品质。

三、艺术教育推进文化传统创新的价值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我们的传统文化与教学相结合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经过大半年的时间,学生的进步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积极参与学校活动

八中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组成结构非常复杂,这也导致很多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很低,对很多事情呈现无所谓的态度,这在我们前期的调查结果中比较突出。现在实验班学生的参与度大幅度提升,这和我们教学的方式改革与传统文化中自立自强的渗透是分不开的。

2.文明行为日渐增多

自从开展实验以来,学校先后组织文明礼仪月、文明行为征文展,并在学校走廊、楼梯创设名言警句展台,并通过教学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灌输给学生,现在学生中尊师重道、团结友爱,呈现一片文明的新风貌。

3.文化底蕴越加厚重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光有丰富的古代典籍传世,更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精粹,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八中学生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与日俱增,其受文化底蕴的熏陶,为人处世、行为举止都有很大改变。

艺术教育的目的,或者说是艺术教育的首当其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的情感态度,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使人怀着一颗积极的、友善的心灵去对待一切事物。没有艺术修养的人是粗俗的,是不懂得礼节的,自然是没有高尚情操的。我想,具有“艺术的心”(宗白华语)的人,首先能够赋予客观事物以积极的、艳丽的色彩的,是能够用爱心对待别个事物和人的,这是艺术的美化功能的体现。

由此可见,由于艺术教育比之于单纯的具有机械化性质的基础教育本身,这种独特的使人的心灵得以艺术化,得以“自由舒展”的感化力量是十分巨大的,当然也是十分必要的。

近代艺术教育是一个民族研究和吸收世界文化,比较和进一步认识自身文化的机会。通过艺术教育,使全社会认识和尊重人自身所具有的物质和精神价值,促进个人的觉醒,这尤其是近代中国早期艺术教育的时代意义。在今天,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是丰富人的精神内涵和人格魅力,促进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动力。

第五篇: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

热点关注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农药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考验。刚刚过去的202_年,是农药行业剧烈变革的一年,跨国公司合并速度加快,全新行业巨头格局诞生,资源、优势更加集中,强者更强;农药新政的落地和环保风暴,使农药行业的环保和安全压力剧增。202_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战略的开局之年,农药行业发展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为了正确传递和引导行业政策,推动我国农药行业绿色发展,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年会于8月16日-17日在广西南宁隆重召开。会议以“传承、创新、超越”为主题,主要围绕绿色新农药创制、抗性杂草治理等前沿问题进行讨论,对推进我国绿色农药行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寅初,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华炜,泰禾集团首席科学家李宗成院长,广西科协副主席梁春花,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总农艺师季颖,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长令,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秘书长李钟华,南开大学席真教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化工行业分会副会长马春艳等行业大咖在内的来自农药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及农药生产企业代表和媒体代表等总计300余人参加了本次盛会。

大会现场

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华炜

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华炜在致辞中指出,202_年,我国石化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3.7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利润总额8462亿元,同比增长51.9%;资产总计13.03万亿元,增加5.4%。化工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是工业革命的助手,发展农业的支持,战胜疾病的武器。农药是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人们对农药的毒理、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农药分子设计、合成、加工、应用和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在不断创新,农药行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学术交流的滋润和推动。学术交流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超越。作为农药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应传播自主创新的正能量,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本届年会的成功举办,对促进农药学术繁荣、农药行业的科技创新、推动农药行业健康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交流,深入探讨、理性质疑,力争提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把最新的理论观点、科学判断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农药产业健康发展的真知卓见,更好地解决我国农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难点、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加快实现农药行业艰巨而复杂的战略转型,为中国农药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广西科协副主席梁春花 广西科协副主席梁春花在致辞中表示,广西地处中国南疆,南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东临粤港澳,西南与越南接壤,陆地边境线长1020公里,海岸线长1595公里,国土面积23.7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500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超过202_万,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是中国西部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区。广西是中国生态环境最好的省区之一,被誉为“山清水秀生态美”,四季花果飘香。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年会在南宁召开,来自全国农药行业的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推进农药行业科学技术的繁荣与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推进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将对广西农药行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促进广西农业绿色发展、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必将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广西化工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广西化学化工学会秘书长黄尚顺

广西化工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广西化学化工学会秘书长黄尚顺在致辞中讲到本次年会以“传承,创新,超越”为主题,吹响了我们农药界迈向新时代绿色发展的主旋律,必将再次点燃我们致力于推进农药行业技术创新及转型发展的“初心”。明园饭店是1958年中共中央“南宁会议”所在地,当年毛主席就下榻在明园饭店五号楼,当年在这里召开的“南宁会议”,是总结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讨论第二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的会议。今天我们在这块宝地上,讨论农药行业转型及创新发展问题,也离不开“十三五”的发展话题,确实意义非凡。农药行业发展面临许多新的变化,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学会的平台作用,团结协作,凝聚广大会员智慧,集思广益,合作交流、共同发展,勇攀科技高峰,为推动农药行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长令

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长令作最后致辞并指出,近年来农药行业发生了很多变化,新农药管理条例颁发、环保督查全面执行、作物综合解决方案、药肥一体化、原药全面涨价等,变化已然成为新常态,农药行业面临的挑战带来了绿色发展、绿色植保的新机遇,绿色高效农业产业发展对农药新品种、新剂型、新技术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科学至上,推动创新发展,创新已成为农药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经之路。今天参加这次盛会的有我们从事农药创制的前辈、精英和未来的生力军,回顾我们农药人走过的历程,半个多世纪的孜孜求索,半个多世纪的铿锵步履,承载了昔日农药前辈们的辛勤与荣耀,我们更要传承这种自强不息,勤勤恳恳,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为我国农药学科,农药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传承,就是要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孜孜不倦的探索前行。老一辈的科学家是新中国农药事业的开拓者,古稀、耄耋之年的他们至今仍然在从事着科学研究,仍在教书育人、传授知识,为农药事业的后继有人辛勤耕耘着。为了表彰老一辈科学家对我国农药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特设立“农药学科特殊贡献奖”。李宗成教授和徐振元教授荣获第一届“农药学科特殊贡献奖”。

沈寅初院士和宋宝安院士为李宗成教授颁奖

宋宝安院士为徐振元教授颁奖(杜晓华教授代领)

与会的农药领域专家、学者结合当前我国农药行业发展现状和国家相关政策指引,深度探讨并剖析了目前我国农药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明未来我国农药发展方向将朝着生态、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绿色新型农药转变,并逐步实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寅初

沈寅初院士与会并作主题报告“基于生物源活性物质创制新农药”。沈院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尽地介绍了生物源农药活性物质的发现及其研究进展,并以拟除虫菊酯、沙蚕毒素、烟碱类杀虫剂、Avermectin类杀虫素等的结构改造为案例进行了分析。他表示,生物源化合物是农药活性前体化合物的宝库。沈院士还提出,新农药的创制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涉及化学、化工、生物、农学、植保、昆虫毒理、植物生理、毒性、环境和生态、计算机信息处理等专业。为推进我国农药创制的步伐,必须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广泛合作和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

宋宝安院士在“农药绿色发展战略研究”的报告中分别从我国农药现状及进展、农药行业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我国农药绿色化战略研究及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精彩分享。宋院士指出,当今国际新农药创制研究趋势具有新生物技术引领、生物信息技术应用、多学科发展推进三大特点,“绿色化、高效化、清洁化、安全化”是我国农药绿色化发展的关键,新型植物免疫调控高效低风险小分子农药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将成为农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南开大学席真教授

南开大学席真教授在作“基因农药技术”主题报告中介绍,由于防治对象的多样性、环境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对象的多样性、环境生态的多样性,基于单一分子靶标结构开展新农药创制的研究模式已然无法满足绿色农药所期待的高效性、高选择性与风险抵抗性的原则,农药发展周期进入一个全新的高通量、大数据、系统性的智能设计开发阶段。21世纪,新农药创制研究的国际发展趋势显现3个特点:1.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生命学科前沿技术与新农药创制研究的结合越来越紧密。2.理论化学、结构生物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应用于新农药创制,大大提高农药创制效率。3.药物与基因互动互作成为可能。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季颖总农艺师

农药是一把“双刃剑”,趋利避害,最大程度发挥对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减少对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农药管理的核心任务。随着社会对绿色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和监管部门担负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季颖总以“加强农药管理,保证农产品安全”为题,从权威的国家视角分析解读了农药管理条例最新修订的内容,为农药行业和企业的未来发展打开思路,指明方向。

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刘长令教授

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刘长令教授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深度分析和总结了中间体衍生化方法的典型案例。刘教授提出,研究方法决定专利性质。生物等排通常都会出现专利问题,只有先导化合物是自主研制的,在此基础上的生物等排才有意义。中间体衍生化法可以大幅提高新农药创制的成功率,同时具有稳定的知识产权。

会上,中国农业大学覃兆海教授,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刘都才教授,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张帅博士,杨凌农科大农药研究所吴文君所长,浙江工业大学杜晓华教授,沈阳化工大学张立新教授等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及来自企业的代表分别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做了精彩的分享。

本次会议是中国农药领域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盛会,众多国内外农药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结合当前农药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农业结构调整,梳理行业发展趋势,展示国内外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详细解读国家政策,共同探讨交流我国农药领域创新升级策略。不仅增进了各科研单位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同时也为国内外农药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和企业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助推我国农药领域向绿色、高效、环保方向发展,加速转型升级,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现代农业生产,让农业持续增产增收。

(刘敬民)

行业特色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作用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