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力大数据的作用有多大?
电力大数据的作用有多大?
有专家认为,电力大数据是一场变革,它不仅改变了电网、厂商的发展,还改变了电力系统今后的运作方式。很多人认为,大数据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电力厂商(电厂招聘)更准确地了解企业动向。事实上,大数据的功用远不止这些,大数据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电力行业的决策和解决方案。与其相辅相成的是,电力行业对大数据的需求,其迫切性也大大超越其它基础能源行业。据《中国电力大数据发展白皮书》中指出,首先,在电力生产环节,风光储等新能源的大量接入,打破了传统相对“静态”的电力生产,使得电力生产的计量和管理变得日趋复杂。例如,大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将会给发电和电网企业做出更好的预测,比如气温每升高一度对电力需求的影响、用电高峰时间可以精准到分钟等具体数据,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来获得。
其次,电能的不可储存性,使得电力工业(电厂招聘)面临极其复杂的安全形势。电能的“光传输”特性,瞬间的电网失衡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再依靠“人工+设备+经验判断”的半自动生产经营方式,电力系统的生产经营人员将承面临着无法承受之重。在电力经营环节,随着下一代电力系统的逐步演进,高度灵活的数据驱动的电力供应链将逐步取代传统的静止的电力供应链。
事实上,电力大数据利用大数据存储、整合、计算、应用四类核心技术,驱动电力公司信息技术平台和业务应用的升级改造,扩展电网对数据的传输、容纳和处理能力,填补在非结构化数据分析与利用、海量数据挖掘等领域的空白。从而达到提升电力公司在数据资源价值挖掘的整体水平,促进业务管理向着更精细、协同、敏捷、高效的方向发展。
第二篇:教授的推荐信有多大作用?
为什么说一封推荐信不能让中国学生在国外得到承认?
“你的信能改变我的命运。”这是一个中国学生对我说的话,她毕生的梦想就是去美国学习。我在202_年9月遇见了她,恰好是我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当客座教授的那一周。这个学生来参加我的午餐演讲会,我们彼此交谈了一些开心的事情。她随后用电子邮件给我发来一封问候信,并祝我中秋节快乐。大约一个月之后,她邀请我共进晚餐,就在清华大学海淀区校园附近的一个餐馆里,还送给我一包虾米,这是她从青岛附近的老家带来的。
我们在饭桌上谈了很多有关她的事情:她近期在电台的工作情况,她的gre学习情况,还有她要去美国深造的梦想。我注意到她神情焦虑。就在我们从餐馆来到星巴克咖啡店的时候,她很婉转地说到了推荐信的事。
她的请求让我有点惊讶,因为我们只有数面之交。“你的推荐信能改变我的命运。”后来她写了一封电子邮件给我,还附带了一份简历和推荐信的草稿。她在信中说道:“无论我多么聪明、多么努力地工作,但是没有人推荐我,就不会有人知道我,也没有人会给我机会。”
我真的该接受这样一个改变别人命运的委托吗?我决定尽量跟她说清楚这老实话,尽管那不是她想听的。我告诉她,她首先需要从她单位的上司或了解她的研究和写作的人那里获得一封推荐信。我只能写一般的诸如“致相关人士”之类的信,并说明我跟这个学生只见过两次面,而且我们能够用中级以上水平的英语交谈。我还愿意补充说明,她士气高昂,在美国留学,会在学业上有所建树的,但谁又不是呢?
我不敢保证这样一封信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对美国的教授来说,写推荐信是件严肃的事情。每个教授都有所不同,但我们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我的原则已经写在我所教课程的教学大纲里。对于我们班没有达到最高标准的学生,也可以理解为成绩没有拿到a的学生,我是不可能为他们写一封推荐信的,几乎没有例外。我更希望可以通过两个学期了解一个学生,如果可能的话。但由于我还在世界最大州立大学之一的加州州立大学教书,不太可能会在两个学期都看到同一个学生。更多时候我要为学生写工作介绍信。
至于为什么总有中国学生让我写推荐信,我也着实感到困惑。后来我碰到另一名学生,他帮助我解开了这团疑云。他说,在中国,这样的推荐信不是我们惯常以为的那种推荐信,许多中国的教授都不清楚这些信对中国的学生来说有多大的意义。他们要么让学生自己写上推荐信的内容,自己签个名就是了,要么根本不理会。如果让学生自己起草信件(我经常让很多学生这样做),学生就会夸大自己的成就。我对学生起草的信件都要仔细审查,为的就是避免出现他们过度褒扬自己的倾向。可令人担忧的是,太多学生自己炮制的信就像泛滥的洪水一样雷同,让人生疑。例如,都说自己学习名列前茅,在同伴中属于佼佼者!
中国学生所需要的是正确衡量自己的学业成就,而教授必须对学生认真负责,高校要指导学生如何适当请求教授写推荐信。这是一种复杂的舞蹈,需要良好的平衡和相互的尊重。
学生如果指望一封美国教授的信便可以“芝麻开门”,敲开美国研究生院的大门的话,那么他们就太天真了。有的学生认为我关系强大,可以让他们在他们向往的学校那里得到承认。有个学生说美国教授写的推荐信比中国教授的信更可信。我不明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中国教授写的信为什么还不如不太了解情况的美国客座教授的信更可信。“很多学校都相信美国教授的推荐信。”有个学生说。要改变这种偏见,必须让学生对中国教授建立信任,改变教授对推荐信的处理方法和增加推荐信的可信度。
第三篇:非农数据对金银影响力有多大(最终版)
非农数据对金银影响力有多大
什么是非农数据?非农数据是指美国非农就业率,非农业就业人数与失业率一同公布。
非农数据公布时间:通常为每月第一个周五北京时间20:30(夏季)或21:30(冬季)。
非农公布频率:每月一次。
非农来源:美国劳工部劳动统计局。
市场敏感度:非常高。
非农数据影响:实际值>预期值,利好货币(利好美元,利空黄金)。
非农重要性:非农就业人数,它能反映出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及其增长,数字减少便代表企业减低生产,经济步入萧条。当社会经济较快时,消费自然随之而增加,消费性以及服务性行业的职位也就增多。
非农对市场影响:当非农业就业数字大幅增加时,表明了一个健康的经济状况,理论上对汇率应当有利,并可能预示着更高的利率,而潜在的高利率促使外汇市场更多地推动该国货币价值,反之亦然。因此,该数据是观察社会经济和金融发展程度和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非农业就业人数为就业报告中的一个项目,该项目主要统计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职位变化情形。
非农就业报告:包括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分别由两个独立的调查得出,即企业调查和家庭调查。其中,企业调查提供有关非农业部门的就业情况,平均每小时工作和总小时指数;家庭调查提供有关劳动力、家庭就业和失业率的情况。就业报告通常被誉为外汇市场能够做出反应的所有经济指标中的“皇冠上的宝石”,它是市场最为敏感的月度经济指标,投资者通常能从中看到众多市场敏感的信息,其中外汇市场特别重视的是随季节性调整的每月非农就业人数的变化情况。美国的非农就业数据是外汇市场每月重点关注的经济数据之一,该数据的出笼有可能成为确定汇市方向的一个转折,也有可能带给黄金白银市场激烈的波动,愈引发市场对黄金白银方向的模糊。
在金银市场上,美国非农就业数据是非常重要的数据,反应美国经济的趋势。对美联储是否决定在未来几个月降息产生影响,在充分了解了美国非农就业数据后,我们可以理解非农数据对金银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鑫道贵金属提示,投资有风险,操作须谨慎;
第四篇:一亿有多大
一亿有多大? 今天执教了活动课:一亿有多大?让生去感受一亿实在是太抽象了.教得也非常吃力,说教居多,扪心自问你对一亿又有多大的感知呢?新课程都说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请问做为教师的我们数感意识又有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当学生问我:朱老师:“一个人的头发大约多少根?” 我茫然;当学生问我朱老师一千克大米大约有几粒?一碗饭大约有几粒大米?“我再次茫然;当学生问我:朱老师,一座三层楼房需要几块砖头?一亿块砖头能造三层楼的房子几间?”我再度茫然.说句心理话我一个答案都不知.只好说:同学们,你提的问题非常有价值,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地研究朱厅、朱旅新、姚启涛同学的问题呢?我将问题又踢回给了学生,这样就留给自己思考的时空。教的好被动,好被动……下课后,来到办公室与同事说起了课中之事,晕,在座的几位数学老师也是一片茫然,无法感知,还说学生也不懂的,太抽象了。研究一亿有多大实无多大意思。我确不是这么想的,应该培养学生的数感,如何培养呢?这就是我下阶段重点研究的一块内容了。中午吃完饭,上网查了些有关资料,先提供给四年级即将上此课的同行们
“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及思考 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局教研室 黄升昊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3—34页。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70—71页。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过程,借助具体事物,感受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
2、在探索中学习“猜想、实验、类推和对照”的方法,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3、学会用生活周围的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培养主动、自觉地运用和理解数的意识。教学准备:课件、纸张若干、一些生活小常识的数据资料、计算器。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引入 1.出示材料
世界杯正在德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备受瞩目的本届世界杯决赛将在可容纳7万多人安联体育场进行。专家预测本届世界杯期间到德国观看比赛的约有320万人,观看电视转播的人数可达20亿人。
课件出示:体育场背景,逐段出现文字。2.引出问题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较大的数,刚才我们看到的一组世界杯的信息,就有万亿位单位的大数。你能想象、描述一下“1万”有多大?“1亿”有多大吗? 学生口答。
3.猜想举例
师:看来,这样抽象地说很难想象到底有多大,你能猜想一下1万纸摞起来有多高吗? 学生口答。
二、展开
(一)研究1万有多大(方法讨论)1.确定实物
师:刚才大家说了很多,究竟是不是和我们猜测的一样呢?我们需要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来验证?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的纸片,如果我们来研究1万张纸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验证?需要1万或1亿张这样的纸。2.讨论方法
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看看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方法反馈
师:要知道1万张纸摞起来有多高?有些小组想先测量出10张纸的高度,50张纸的高度……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小组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从现实的最近的热门话题引入,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和经常使用。初步让学生感受描述大数的一般方法,经常要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来描述。通过1万张纸的研究这个载体,主要让学生感受一般方法即选用合适的小基数进行类推的方法,同时也是为研究1亿进行辅垫,起到桥梁的作用。
2.小组研究
师:请同学们选择方法,小组合作来研究一下,到底1万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3.反馈交流
师:同学们都有结论了吗?请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研究的是什么?是怎样研究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研究主题 研究方法步骤 结论 课件演示。
(二)研究1亿有多大(方法应用、研究结论、感性认识)1.推断1亿张纸摞起来多高
师:刚才我们先通过测量10、100、1000张纸的高度,推算出1万张纸达约高1米?那么1亿张纸摞起来究竟有多高呢?
学生口答。2.分组操作研究
师:如果我们要研究走1亿步路有多长?读1亿个字要多长时间?1亿粒大米有多重?你准备怎样来研究?
方法反馈,讨论。提供材料: a.记录表
b.实物(米尺、钟表、短文)
用小组合作的办法,每个小组确定研究一个内容,试一试。3.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情况。(按问题的顺序反馈)a.走1亿步路有多长?
师:走1亿步有多长?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 如果每步长0.5米,0.5×100000000=50000000=50000千米。师:50000千米有多长?
点击课件,绕地球一周40000千米。
走1亿步路长可以绕地球1圈还多10000千米。师:如果一个人走的话要走多少天? b.读1亿个字要多长时间?
师:有研究读1亿个字要多长时间? 学生汇报。点击课件: 每分钟大约可以读200个字。每小时大约可以读12000个字。100000000÷12000≈8333小时≈347天 4.小结。
师:我们是怎样来研究的?
确定合适的主题——小基数测量(直接选择身边的数据)——类推——得出结论。重点是方法的落实。从1万到1亿,一是研究方法的应用,二是通过实际操作、推算,进一步感受1亿究竟有多大。反馈时采用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知识基础,有助于学生建立1亿有多大的数感,同时渗透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常用数据来描述、理解大数的意识。
三、应 用
1.研究1亿粒大米的重量
呈现:有人说1亿粒大米的重量相当于200头大象的重量? 师:你认为对吗?如果你要证明,你准备怎样证明?
根据学生回答,给出一些数据资料,推理计算验证。课件呈现:50克大米约有202_粒。100000000÷202_×50=2500000克=2500千克=2.5吨 师:2.5吨大米有多少?
出示:如果一个人每天吃0.5千克大米,大约可以吃13年。2.真真假假
师:请你运用今天的方法,查阅资料,来判断是真是假?
a.有人说,只要全国人民每人一天少浪费1粒米,可以供一家三口人吃一辈子。b.有人说,如果每天花5000元钱,1亿元可以花20年。
c.一位职工要求老板这样付工资,第一天1元,第二天2元,第三天4元……,30天后,老板因发不出工资而几乎破产。……
四、总 结
师:今天的活动,同学们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来进行研究的?
在应用中巩固方法,进一步强化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的意识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真假假,如何判断?用事实说话。一要用合适的方法,二要查阅一些资料。让学生在愉悦中感受方法,拓宽视野。
总结反思回顾,进一步强化研究的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
第五篇:一亿有多大教案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过程,借助具体事物,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 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力。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3、学会用生活周围的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培养主动、自觉 地运用和理解数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
2、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纸、多媒体、计算器、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100000000”,提问:这个数是多少?应该怎样读?
教师指出:我们已经知道1亿是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仅仅知道这些是不够的,今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亿有多大。(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二、自主探究,培养数感
1、猜一猜。
师:大家眼睛闭着,在大脑里大胆猜想一下:1亿有多大?(师生共同猜想)。
学生发挥想象,说说自己想象中1亿的大小。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好奇,不知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有什么好方法进行验证吗?
2、操作验证。
第一步:确定方案
(1)确立研究的问题——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
1亿粒大米有多重?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
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教师继续提问:那“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呢?
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或1000张纸的厚度。
教师追问:你们为什么不取125张呢?
教师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2)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别取100张纸来测量厚度,描述活动过程,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第二步:进行实验
(1)让学生取100张纸测量高度。(2)推算一亿张纸的高度。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3)以100张纸为例。
①测量高度:约1厘米。(为了计算方便,预备的纸张要有选择。)
②问:1000张呢?--10厘米
10000张呢?--100厘米--1米
100000张呢?--------------10米
1000000张呢?-------------100米
10000000张呢?-----------1000米
100000000张呢?----------10000米
③推算结果。
一亿张纸的高度是1万米。
问:你们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吗?(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43米,学生如不了解“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可以学校教学楼为例:我们教学楼的一层约4米高,1万米就相当于2500层楼那么高。)
第三步: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以上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第四步:表达交流
(1)小组交流活动过程。
(2)活动小结。
①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②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3、直观感受
(1)师: 1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那么1天大约可节约多少粒?如果每人每天平均吃500克,1亿粒米又够多少人吃1天呢?
提示:100粒大米约重2克。学生自己解答
师:了解到这种情况,你有何感想?(渗透思想教育)(2)阅读有关“1亿有多大”的信息。
①1亿张纸叠在一起,比珠穆郞玛峰还要高。
②1亿秒的时间约是3年需62天。
③1亿滴水可汇成3333升水,可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④我国移动电话用量去年已突破2亿多部。
⑤1亿粒米大约重2500000千克,用载重量为10吨的卡车来运,需250辆同时运才能运完。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来进行研究的?
教师指出:1亿确实很大,浪费的确严重。但它再大,基数还是1。节约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
四、布置作业
1、写一篇数学日记。
2、从下面选择你感兴趣的题材开展活动。(也可自定题材。)
一亿粒大米有多少吨?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五、板书设计:
一亿有多大
100--1厘米
------2克 1000--10厘米
-----20克
10000--100厘米--1米
-----200克
100000
------
10米
-----202_克---2千克 1000000-------
100米
----------20千克 10000000------
1000米
----------200千克 100000000------10000米
----------202_千克 大胆猜想——反复验证——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