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文化建设调查与思考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村文化发展呈区域差异。存在纵向和横向发展的不平衡性。纵向看是县城较乡镇、乡镇较农村丰富。在县城形成了多层次多种类的文化设施,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较丰富,但乡镇文化设施较为落后,且分布不平衡。从横向看,经济发达乡镇强于经济落后乡镇,交通发达乡镇丰富于偏僻乡镇,文化底蕴深厚乡镇丰富于文化基础薄弱乡镇。
2、农村文化产品供需不平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高,但反应农村生活的文化产品不多,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民间文艺社团稀少,而文化“三下乡”的内容与农民贴的不是很紧密,所提供的简明法律、农业科技知识较少,文化服务供给滞后于农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3、农村文化事业重视不够。大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在对物质、精神建设上仍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存在着认为把经济搞上去了,文化建设也就自然得到加强的“自然论”;先搞经济建设,然后再腾时间来抓文化建设的“先后论”;认为文化建设要难度大,不能立竿见影、不出政绩的“无用论”;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和谐农村的促进作用。
4、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正确引导。调查发现,农村日常文化生活除了看电视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打麻将等,象棋球类活动开展甚少,少数的几个网吧也主要是以玩游戏为主,这些无不反映出农民文化生活的单调。由于缺乏适合农民的活动平台和正确的引导,导致农村封建迷信盛行,赌博之风蔓延。
5、农村文化阵地日趋萎缩。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文明创建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成立了全镇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第一组长,镇长为组长,镇党委政府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村居两委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创建工作宣传组、规划建设组、综合执法组、督促检查组等,负责文明创建具体工作。
缑氏镇文化建设:规范和完善各种工作制度,制订下发了《缑氏镇文明创建工作实施意见》、《目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方案,明确了各单位创建活动的任务、目的、各自职责和达标要求,在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和带领下,全镇的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老百姓物质生活条件好了,自然就开始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享受。我们村子有自己的文化广场,有自己的农家书屋、文艺室、娱乐室,村民素质也在逐渐的提高。我们农村不比城里差!”岳滩镇岳滩村党支部书记李宏廷在说起自己村子的文化广场时自豪地介绍道。
走进岳滩村,入目的是一排排整洁的楼房,广场上不时有锻炼身体的村民走过。村子里为丰富村民生活,建立了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设置了廉政文化长廊,并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民在茶余饭后,或来到娱乐室里下棋、或在文艺室里扭秧歌、或在书屋里看书读报。
在这片孕育了华夏七朝古都文明的土地上,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兴未艾,村委会设立村务公开栏、科学教育宣传栏、精神文明宣传栏,使村民了解村两委干部的工作状况、科普信息、社会新闻、群众中好人好事等,充分满足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走进顾县镇段西村村委,首先看到的是在门口的“独生子女五好家庭评选栏”,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段志明介绍说,希望通过这样的评比让群众更能践行优生优育政策。此外,段西村还通过“好婆媳评选活动”、建立“家长学校”、建设文化大院、建设农家书屋等措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这是我们全镇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综合性文化大院”,在偃师市庞村镇西庞村文化大院落成庆典上,该村党总支书记张聚芳自豪地说。
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02_年以来,在庞村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庞村两委采取市、镇财政帮一些、村两委筹一些、企业捐一些的办法,集中精力、多方协调,建成了全镇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专业性文化大院。西庞村文化大院累计投资35万元,建筑面积480平方米,绿化面积660平方米,包括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集体卫生室、棋牌室、健身器材、露天舞场等,配备有活动坐椅、乐器音响、灯光等设施,其中图书阅览室配备了崭新的期刊架、书架、阅览桌,拥有钢制家具产业、种植、养殖、法律法规、人物传记等7大类2万余册图书,借阅制度规范,图书门类齐全。
党总支书记张聚芳信心满怀地告诉我们:“下一步,我们要建设电子阅览室,配备电脑、远程教育电视、乒乓球台、台球桌等,逐步建立健全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我们的文化大院将来不仅是农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还应该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阵地,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未见瀑布,先闻水声。还未走进偃师市西李村老年协会活动中心,便听到了悠扬质朴的戏曲演奏声。跟随曲声而入,这个简单却又热闹非凡、充满着曲声歌声笑声掌声的地方,就是西李村业余剧团排练节目的场所。因为有了这个剧团,西李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戏剧之乡。偃师农村业余剧团发展很快,这些由农民组成的剧团,把田间地头、农民大院当成舞台,他们那带有浓郁地区乡土气息的演出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
艰辛起步,群策群力建剧团
202_年,在宋纪斌、宋更周(均84岁)等人的支持下,西李村业余曲剧团在消失多年后再度成立。
近年来,偃师市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规划,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形成了市、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目前,偃师市共建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16个、文化大院190个,建成阅报栏560个、书架1200个,藏书120余万册,偃师图书馆去年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基层文化示范图书馆”。同时,为了搞好文化下乡服务,活跃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偃师市豫剧团和曲剧团每年下乡为农民送戏300场,偃师市演出公司每年组织20多个外地艺术团到农村演出400场,河洛风文化公司每年为农民演出100多场。自202_年12月起,偃师市利用国家投资的17套数字电影设备在全市建立了17个农村电影放映队,每月为每个行政村免费放映一场电影,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在建好文化站和文化大院的基础上,偃师全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偃师市的共享工程建设始于202_年,当时偃师市政府投入20万元在市图书馆建立了自动化服务系统和电子阅览室。202_年被国家列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后,偃师以市图书馆为共享中心,在各乡镇设立基层服务分中心,依托村文化大院设立数十个基层服务点,在321个行政村建立了村级服务点。市、乡、村三级文化共享网络的建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更为便捷优质的科技信息服务。
加大对贫困乡镇的文化资金扶持力度,努力使各乡镇文化发展的差距减小。加大对农民文化生活的引导力度,把农民的文化生活带上一个新的台阶。
顾县东王村自202_年起先后投资24万元,建成了占地700平方米,包含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综合娱乐室在内的高标准文化大院。文化大院的综合活动室设备齐全,乒乓球、象棋、跳棋、扑克、麻将、军棋等应有尽有,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村委会还设立了村务公开栏、科学教育宣传栏、精神文明宣传栏,使群众能够了解到村两委干部工作状况、科普信息、社会新闻、群众中发生的好人好事等,满足了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偃师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作为新农村文化传播的载体,依托文化站和文化大院,各个行政村开展了书画、秧歌、腰鼓、排鼓、乒乓球、篮球等各种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许多乡镇狮舞队、排鼓队走出偃师,参加洛阳乃至全国的民间艺术大赛,获得了多项大奖。顾县镇苗湾村建起了偃师农村第一个老年门球场,翟镇镇成立了偃师第一个乡镇书法协会。今年,偃师市以全市高度普及书法艺术的雄厚实力,成为实至名归的“全国书法之乡”。
在这片孕育了华夏七朝古都文明的大地上,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兴未艾,体现在党和政府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体现在农村文化资源总量的大幅增加,体现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飞速提升。
三、发展繁荣我县农村文化的对策思考。
(一)、完善文化建设机制体制,理顺农村文化发展的脉络。
1、提高思想认识。各乡镇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文化建设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作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要从思想上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精心组织各方面力量的热心关注和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
2、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政府部门关于文化建设的整体职责,县委、县政府将文化建设纳入县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评,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乡镇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县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快制定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专项规划,重点突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3、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把城区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县文化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要由以侧重于“送文化”逐步向“种文化”转变,为农村文化市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群众基础,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农工作,同时要指导和帮助农民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农民的自娱自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和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变“文化下乡”
为“文化驻乡”。
(二)、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注入农村文化发展的血液。
1、拓宽融资渠道,吸引资金投入。坚持公益性文化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积极向国家和省市争取资金投入。创造条件,用好政策,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乡镇文化建设。支持农民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经营、自我管理,兴办农民剧团、农家书屋等,使农民群众也成为文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形成“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
2、设立专线资金,加快阵地建设。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在乡镇一级建立综合文化站、篮球场、农民学校等公益场所,村一级建立简易图书室、活动室等。确保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确保文化站工作经费,根据形势的发展购置群众生产生活急需的图书与报刊。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以及新妇女学校等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3、以奖代补形式,扶持文艺团体。增加对送戏下乡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资金支持,以更好地适应农民需求。采取政府扶持和鼓励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方式,设立农村文化发展或创作奖励基金,扶持和资助有代表性、有影响的农村区域性民间民俗活动,对能正常开展文化活动、创作艺术作品的文艺团体和文化能人给予奖励。
(三)、加强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强壮农村文化发展的筋骨。
1、配齐配强文化站长。通过选送培训一批、本地挖掘一批、引进吸收一批的模式,启用一批具有文艺特长的专职文化站长。由县文化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加强业务指导,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规范相关人员职称、待遇标准、奖励表彰制度,通过组织人事制度稳定人才。确保专职专岗,把文化站长从乡镇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提高文化工作的主动性。
2、利用好村干部队伍。鉴于来自于农民中间的村干部最了解村情民意,处于落实政策的最基层,应该充分发挥好村干部的带头作用,担负起村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选用一批村干部和本村残疾人参加农家书屋的日常运作和管理,给予适当补助。对于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在村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村干部,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资奖励。
3、培育挖掘文化能人。重视并解决农村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新老衔接不足的问题,搞好调查摸底,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能人的挖掘培养力度,给予政策与资金扶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能人和业余文化团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激活起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
(四)、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提升农村文化发展的精神。
1、加强宣传,培植传统文化发展土壤。结合开展送科技、送法律下村活动,大力宣传村级特色文化,树立村民对本村、本镇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并自觉参与到围屋保护维修、传统手工艺传承等客家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来,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新村。
2、挖掘整理,赋予客家文化时代内涵。努力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对以客家山歌、香火龙、夹湖花鼓等客家文化载体,在创作形式上力求突破和创新,结合现在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作为本乡镇的特色文化进行推广和打造,同时激发起年轻一代人的兴趣,自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3、结合产业,创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为景点,举办农民艺术节或者文艺活动,使产业与文化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产品开发、果园观光、山塘垂钩、农家游于一体的农村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新亮点。
第二篇:宿迁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宿迁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摘 要: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宿迁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就存在的有关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宿迁,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对策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宿迁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就存在的有关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1.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1.1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
1997年至1999年,宿迁相继投入建站补助经费78万元,与省补资金合计为413万元。共计建成81个达标乡镇文化站,其经费不足部分由县乡两级政府用土地划拨、政策性减免、劳动力和垫支、借支等方式解决。随着这一批相对较高标准文化站的竣工并投入使用,乡镇文化活动阵地得到了扩充和加强。
202_年起,县区文化局撤并到广文局,乡镇文化站撤并为文广中心”。全市由125个乡镇撤并为109个乡镇,“文广中心”也缩减到109个。文广中心核定事业编制4名,其中:农村文化服务员1名、采编播音员1名、机务线务员1名、新闻报道员1名。编制核定到岗位,不具体到人,人员实行公开招考,择优选人,合同聘用,岗位管理,人事代理。乡镇文广中心设主任1名,在业务人员中竞争上岗,择优聘用。文广中心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经费纳入乡财政;行政隶属当地政府;业务上接受县(区)广播电视文化局指导。
202_年,我市争取到省文化厅、财政厅的支持,再新建10家达到省级标准的乡镇文化站。
1.2“三送”工程
202_年,我市建立了市“三送”工程中心,为“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提供了组织保障。市文化局与市委宣传部联合组织开展了“百乡千村文化行”活动,并以此为抓手,统筹安排全市“三送”工作。去年,全市共送戏下乡418场次,送电影下乡836部近万场,送图书下乡10万余册,观众和读者人数逾200万人次。202_年,继续开展“三送”活动,计划送电影1万场以上、图书20万册以上、戏300场以上。
1.3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截至202_年底,全市完成省文化厅下达的“共享工程”共6个县级分中心和9个基层服务点建设任务。农村文化服务功能能力进一步提高,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
1.4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
截至202_年9月底,全市农村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1万户,入户率18%。94个乡镇实现县乡有线光缆联网,占91.26%。光缆通达村774个,占全市1449个行政村的53.4%。
1.5“农家书屋”建设工程
202_年,完成了20个村级公益性“农家书屋”试点工作,并利用“农家书屋”开展各种学习培训和交流活动。202_年,扶持新建“农家书屋”22个。两向上争取资金44万元。群众自建19个。共计61个。
1.6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202_年,市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宿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7项,并成功申报省级代表作6项,编印了《宿迁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汇编》。
2.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
2.1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不足,农村文化政策落实不到位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村文化建设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各方面力量的热心关注和广泛参与。乡镇领导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与否,直接关系到该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目前部分乡镇领导存在 “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仅限于写在文上、放在桌上、挂在墙上,就是不落在行动上,导致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普遍不足。甚至部分乡镇文化工作出现“建站容易巩固难、文化队伍稳定难、群文活动开展难”的局面。
2.2:农村建设文化站难,巩固运营好文化更难
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工程是省政府提出的新五件实事内容之一,按照省文化厅、财政厅实施方案要求,202_年上报无站房的每个补助30万元,原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下的补助20万元,201平方米至400平方米补助10万元,401平方米以上不足500平方米的补助5万元,不足部分要求市、县(区)、乡财政补足或社会捐助,而实际情况是我市财政难为其力。乡镇财政在新的财政体制下,自身运转尚存问题,让其兜底实在是勉为其难。从05年个别的试点到06年的实际建设,省补助的资金仅够基建费用。规划设计、土地划转、拆迁等费用均需乡镇承担,而乡镇财力匮乏,难以负担。即便房子建设起来,必要设施设备大多无力购置,巩固利用成了实际问题,出现建得起用不起,或建好无法用好的现象。实际上,国家及省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高度重视乡镇文化站建设,也不断安排专项建设资金,而效果始终不明显,原因主要有:一是所有权归属乡镇,乡镇政府拥有实际处置权,文化站被任意挤占、转让、拆而不建的情形难以避免。二是没有建立有效的公益性文化投入机制。文化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以致文化站用房、图书、器材等设备设施老化,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06年开始的新一轮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工程,总结了以往经验教训,要求把省、市、县(区)投入部分形成的资产确定为县(区)主管部门所有,乡镇及社会投入部分归乡镇所有,这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方面市、县(区)补助难以落实或落实力度不大,实际缺口多,乡镇负担过重,新一轮乡镇文化站建设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另一方面土地证、房产证,两权一证是否可行,有关部门可否照此办理还是个未知数,因而难以避免随着时间推移而重蹈旧辙的状况。
2.3缺乏投入保障机制,难以形成文化氛围
文化底蕴不是一朝一夕的积淀可成的,开展
一、两次文化活动、营造一时、一个阶段的文化气氛或做一两件有文化品位的事是比较容易的,而要长期坚持,形成氛围没有一个切实有效的投入保障机制是相当困难的,即使形成也难以持久,更难以发展,乡镇文化站的兴、衰就说明问题。
2.4:文化队伍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文艺人员
群众文化是一个特殊专业,要求从业者不仅要有较好的专业素养,而且要有坚韧不拔的奉献精神。从我市乡镇文化队伍情况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教师中择优选拔的,支撑农村文化工作近三十年的文化工作者,经过两次改革,大多退休或转岗,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状态。现有在岗人员是从现有乡镇事业人员中确定,相当部分人员既无专长,也无特长。同时他们还有下队、驻村任务,无暇顾及本职工作,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致使文广中心地位每旷日下。加之乡镇文化站条件差、待遇不高,活动经费缺乏,难以营造招揽人才的良好氛围,导致本来就很少的专业人才外流,出现人才断层和年龄老化现象。
3.加强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3.1.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加强组织领导考核
各级党委和政府只有切实负起责任, 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乡镇党委政府对繁荣农村群众文化的责任,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从而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3.2拓宽建设资金渠道,完善文化运行机制
借鉴以往乡镇文化站建设巩固不力的教训和国土、财政等系统的成功经验,对无房或不达标的乡镇文化站,由市、县(区)文化部门按省里标准(建筑及占地面积等)统一设计多份建设施工方案,供乡镇政府选择;县区政府统一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建设资金由省厅根据审计结果足额拨付;市政府协调土地、建设等部门办理土地、房屋产权证,所有权归县区文化主管部门,使用权归乡镇文广中心;乡镇负责内部设施设备添置及日常维护;拆迁、置换、出租等必须经县区政府或文化主管部门报请省文化厅批准。
3.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挖掘农村文化资源
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靠外部支持,而且也要通过对现有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运作机制,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我们要改革不适应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有效利用农村的文化资源,释放和增强文化建设的活力,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探索乡镇文化站“公有民营,股份合作”的运行新机制,以及按照“集成、综合、联网”的原则,整合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农村现有各种宣传教育阵地。针对目前农村文化现状,以“发展主流文化、管理宗教文化、培育民俗文化、引导休闲文化”为目标,切实发挥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服务功能。
3.4放宽单位编制限制,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一是负责乡镇文化管理的领导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心。二是省、市文化人事部门每年推荐一批立志农村文化事业的大专以上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或支文。三是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放宽对农村文化单位的编制限制,完善引进人才的有效机制,不拘一格地引进文化专业人才到乡镇文化站工作。
第三篇:关于某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某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某县文广局·202_年3月25日)
3月16日下午,我县召开了202_年客家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根据会议要求,我局选取部分乡镇的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又先后召开了全县文化站长会议和民间文化能人座谈会,并对各乡镇上报的农村文化现状调查报告进行了汇总和梳理。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近年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我县围绕着力打造“客家某”、加快建设“客家名城”的文化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文化设施建设取得进展。目前已建成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并投入了使用,建成农家书屋92个,村文化活动室105个。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某县支中心和59个村级服务点。
2、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每年举办“新农民周”活动,农村三项文化活动场次数量稳步攀升,其中202_年开展送戏下乡112场,各乡镇自办文体活动98次,送电影下乡1680场。
3、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去年圆满完成了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基本建成了一套较完善的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202_年,积极向上争资580万元,全部用于了文化惠民工程。做好了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组织实施了燕翼围、乌石围、龙光围的保护维修工程。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村文化发展呈区域差异。存在纵向和横向发展的不平衡性。纵向看是县城较乡镇、乡镇较村组丰富。在县城形成了多层次多种类的文化设施,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较丰富,但乡镇文化设施较为落后,且分布不平衡。从横向看,经济发达乡镇强于经济落后乡镇,交通发达乡镇丰富于偏僻乡镇,文化底蕴深厚乡镇丰富于文化基础薄弱乡镇。
2、农村文化产品供需不平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多样,但反映农村生活的文化作品不多,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民间文艺团体稀少,而文化“三下乡”的内容与农民贴得不紧,所提供的简明法律、农业科技知识较少,文化服务供给滞后于农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3、农村文化事业重视不够。大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在对物质、精神建设上仍然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存在着认为把经济搞上去了,文化建设也就自然得到加强的“自然论”;先搞经济建设,以后再腾时间来抓文化建设的“先后论”;认为文化建设要难度大, 不能立竿见影、不出政绩的“无用论”;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和谐农村的促进作用,4、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正确引导。调查发现,农村日常文化生活除了看电视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象棋、球类活动开展甚少,上网、玩游戏的农民更是为数廖廖,也反映出农民文化生活方式单调。由于缺乏适合农民的活动平台和正确的引导,致使农村封建迷信盛行,赌博之风蔓延,客家传统美德逐渐淡化。
5、农村文化阵地在渐趋萎缩。乡镇文化站“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个章子”的现象较普遍,设施落后、设备紧张;农家书屋缺乏管理,难以真正惠及农民。文化站长多数忙于乡镇政府其它行政事务中,每年除组织全县指定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很少主动开展文化业务工作。由于缺乏经费,更难以挖掘、培育农村文化能人。
三、发展繁荣我县农村文化的对策思考。
(一)、完善文化建设机制体制,理顺农村文化发展的脉络。
1、提高思想认识。各乡镇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文化建设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作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要从思想上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精心组织各方面力量的热心关注和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
2、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政府部门关于文化建设的整体职责,县委、县政府将文化建设纳入县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评,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乡镇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县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快制定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专项规划,重点突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3、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把城区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县文化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要由以侧重于“送文化”逐步向“种文化”转变,为农村文化市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群众基础,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农工作,同时要指导和帮助农民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农民的自娱自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和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变“文化下乡”为“文化驻乡”。
(二)、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注入农村文化发展的血液。
1、拓宽融资渠道,吸引资金投入。坚持公益性文化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积极向国家和省市争取资金投入。创造条件,用好政策,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乡镇文化建设。支持农民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经营、自我管理,兴办农民剧团、农家书屋等,使农民群众也成为文化
建设的投资主体。形成“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
2、设立专线资金,加快阵地建设。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在乡镇一级建立综合文化站、篮球场、农民学校等公益场所,村一级建立简易图书室、活动室等。确保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确保文化站工作经费,根据形势的发展购置群众生产生活急需的图书与报刊。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以及新妇女学校等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3、以奖代补形式,扶持文艺团体。增加对送戏下乡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资金支持,以更好地适应农民需求。采取政府扶持和鼓励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方式,设立农村文化发展或创作奖励基金,扶持和资助有代表性、有影响的农村区域性民间民俗活动,对能正常开展文化活动、创作艺术作品的文艺团体和文化能人给予奖励。
(三)、加强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强壮农村文化发展的筋骨。
1、配齐配强文化站长。通过选送培训一批、本地挖掘一批、引进吸收一批的模式,启用一批具有文艺特长的专职文化站长。由县文化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加强业务指导,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规范相关人员职称、待遇标准、奖励表彰制度,通过组织人事制度稳定人才。确保专职专岗,把文化站长从乡镇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提高文化工作的主动性。
2、利用好村干部队伍。鉴于来自于农民中间的村干部最了解村情民意,处于落实政策的最基层,应该充分发挥好村干部的带头作用,担负起村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选用一批村干部和本村残疾人参加农家书屋的日常运作和管理,给予适当补助。对于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在村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村干部,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资奖励。
3、培育挖掘文化能人。重视并解决农村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新老衔接不足的问题,搞好调查摸底,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能人的挖掘培养力度,给予政策与资金扶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能人和业余文化团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激活起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
(四)、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提升农村文化发展的精神。
1、加强宣传,培植传统文化发展土壤。结合开展送科技、送法律下村活动,大力宣传村级特色文化,树立村民对本村、本镇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并自觉参与到围屋保护维修、传统手工艺传承等客家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来,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新村。
2、挖掘整理,赋予客家文化时代内涵。努力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对以客家山歌、香火龙、夹湖花鼓等客家文化载体,在创作形式上力求突破和创新,结合现在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作为本乡镇的特色文化进行推广和打造,同时激发起年轻一代人的兴趣,自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3、结合产业,创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为景点,举办农民艺术节或者文艺活动,使产业与文化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产品开发、果园观光、山塘垂钩、农家游于一体的农村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新亮点。
第四篇:关于全市廉政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全市廉政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为全面了解掌握全市廉政文化建设现状,提高廉政文化建设水平,今年3月份开始,市纪委监委成立联合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生活交流探讨、明察暗访、常规与专项巡察等方式方法,对县区及市直部分部门单位廉政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中我们感到,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廉政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是,距离将廉政文化深深根植人们心中,形成一种理念、一种意识、一种行为习惯,还有一定差距。廉政文化建设需要在长与常、细与实、严与深处着手,持续强化廉政宣传教育,打牢不想腐的思想基础。
一、廉政文化建设成效
(一)形成了抓廉政文化建设有效机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总体部署,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监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群众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市委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市委常委会议、领导干部研讨班、警示教育大会、廉政考试等多种形式,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狠抓党规党纪教育和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市委、市政府每年对全市惩防体系、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廉政文化建设等工作目标进行细化、量化,将任务逐一分解到各部门单位,明确标准和时限;加强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将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学习党纪条规等纳入全市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对不认真抓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降低考核等次,追究责任领导。(二)丰富了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
积极推行“看得见、记得深、学得来、见实效、能推动、有创新”的廉政文化递进模式,将廉政文化融入人们工作生活中,营造了“人人讲廉政、处处见廉政”的良好氛围,使广大党员干部及群众时时处处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一是抓住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
突出抓党员干部这个重点,市纪委监委结合近年来全国各地查处的典型腐败案例,编辑了《警示教育资料汇编》,每年组织开展1-2次警示教育,用身边的典型案例教育党员干部;对新提拔的干部进行党风廉政考试和任前廉政谈话。在全市干部培训网上设置党风廉政建设培训课程,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市纪委监委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将《党章》《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党内监督条例》、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党纪条规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汇编成册,分发到各部门单位党员干部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二是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进入宣传主阵地。
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主阵地作用,市纪委监委与《XX日报》联合开设“送清风”专栏,及时刊登党风廉政教育文章。市纪委监委报送的微电影和广告被评为省公益广告大赛三等奖、优秀奖。市检察院与机关工委在《XX日报》开设预防犯罪专栏16期。XX广播电视台将反腐倡廉内容纳入常态化、多层面宣传报道,并长期播放廉政公益广告,配合市纪委监委开展2次电视问政活动,制作播出X部廉政教育微电影和18条廉政公益广告,累计滚动播放X余次。廉政小品荣获省百姓小品艺术节三等奖。三是充分发挥廉政教育基地作用。
全市各级各部门单位在“清明”“七一”“国庆”“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抗战胜利日”等节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廉政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诚。202_年在XX建成12000平方米集预防、教育、宣传为一体的市级职务预防犯罪警示教育基地,不定期组织市、县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地部队及邻近的XXX县、XX县领导干部等开展警示教育活动。通过现场观摩、警示教育展板等,利用典型案例以案释法。自202_年7月1日投入使用至今,已组织X余家单位参观,受教育干部职工X余人。四是加强廉政网站建设。
市纪委监委和县区纪委监委均已在互联网建成纪检监察网站。市纪委监委网站全年发布各类信息202_余篇,XXX纪委监委开通微信公众号,XX检察院以“互联网+预防职务犯罪”为思路,以XX政务网为平台,建成了网上警示教育馆,利用声、光、电、图等形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展示警示教育内容。展馆投入使用以来,已有X人点击参观,X多人留下观后感言,先后被省、市电视台宣传报道。五是廉政短信微信及时发。
市纪委监委和县区纪委监委每逢节假日都要通过微信群、QQ群下发相关纪律要求。及时点名道姓通报本市内违反八项规定精神、侵害群众利益、“四风”问题典型案例,及时转载中纪委监委网站、《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党风廉政建设》及中央和省市重大会议、重要文件精神,典型案例剖析、忏悔录和党纪条文解释等,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市纪委监委在全市县级干部中开通微信群,在全市纪检监察干部中开通微信群,分别由市纪委监委副书记和常委负责,做到了天天都有新内容。(三)廉政文化建设的覆盖面持续扩大。
廉政文化进机关。市XX局和市文广新局于202_年共同举办了“以文化人•清风塑廉”廉政文化书画作品展。市检察院、市法院、市文广新局等单位在办公楼大厅电子屏滚动播放党纪党规、廉政警句等。市纪委监委结合读书日,为党员干部购买廉政书籍200余本,以廉政书籍奖励优秀征文征稿获奖作者。县公安局于202_年6月份举办了以“廉政建设、心系公安”为主题的反腐倡廉剪纸作品大赛。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全市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社区、村镇建成道德讲堂X个,建立XX市道德讲堂总堂,累计开展活动X多场次,开展廉洁教育,受教育人数超过X万人次。廉政文化进社区。每逢元旦、春节、国庆等重大节庆期间,在各社区组织开展有廉政文化内容的各类文艺演出及庆祝活动。市文明办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知人晓”和“人信人守”工程,组织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社区、入楼栋活动。印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X万册,组织开展“践行价值观,文明我先行”主题系列活动,采取设置宣传栏、张贴宣传画、编排宣传剧等形式,将核心价值文明理念做到抬头可见、驻足即观。XXX区所有镇、16个社区设立了廉政图书角。XX县和XX区在主要街道设置廉政文化墙,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廉政文化知识。廉政文化进家庭。市文明办制定下发《关于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主题活动的通知》,通过好家训好家规征集评选、好家训好家规传承、家风故事演绎、家风家训道德讲堂传诵、家风家规伴我成长等活动,引导人们继承传统美德。市妇联组织领导干部家属参观警示教育基地、观看反腐倡廉警示片,在评选推荐“最美家庭”等文明家庭活动中,把家庭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一项评选标准,大力推进家庭廉政文化建设。廉政文化进校园。把廉政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全市各大中小学校借助校园网络、教室板报,廉政专题班会,编发专题板报,创作优秀廉政命题作文等,让广大师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市幼儿园通过校园广播每天广而告之每一位家长自觉排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并与全市其他学校一同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不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和扩大收费范围。县一中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一周一警句”征集播放活动,每周在校园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县检察院与县教育局联合举办“青年检察官进校园”活动,在县农中、五中通过模拟法庭、讲述廉政故事等方式为广大师生进行反腐倡廉教育。廉政文化进企业。县供电公司结合企业文化建设,于202_年6月份举办了以敬业、安全、廉洁为主题的干部职工书画摄影展。县水电开发公司于202_年3月举办第十届职工书画、摄影、手工等作品展,突出廉政内涵,展现了公司职工自强不息、不畏艰难、执着向上的精神品质。廉政文化进农村。把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工作结合起来,开设廉政文化宣传栏,建立廉政文化书屋,依托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加强廉政教育。县委宣传部、文广局举办X次欢度春节百姓大舞台优秀节目集中展演活动,把廉政文化融入春节社火表演中,使传统节日赋予更加新颖的时代气息。XXX镇组织开展送文化、送演出、送图书、送书画、送电影等文化服务活动X场(次),为五个农民工文化服务工程项目建设点送去图书X余册,书画X余副。XX镇运用X公众号等宣教平台,向农村党员发送廉政短信。二、廉政文化积极作用明显
近年来,廉政文化以渗透、融入、结合的方式,在全市积极推进,彰显了文化反腐的特有魅力,使反腐倡廉整体工作焕发出新活力,廉政文化的积极作用得以显现。
一是增强了廉政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
调查显示,由于廉政文化的深层次推进,特别是与网络、微信、漫画、微电影等传统和现代媒介的结合,使原来刻板、单一的廉政文化教育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形式上更加灵活、时效上更加快捷、效果上更加明显。党员干部普遍认为,现在全市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做法好、效果明,通过网络、微信宣传使自己学到了大量的党纪、法律、道德等知识,及时了解了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及全国各地的反腐动态,通过耳濡目染,使自己经常主动自觉思考如何廉洁从政、廉洁用权。二是大力弘扬了社会正气。
通过网络、QQ群、微信群、报纸、电视、电台等公共媒体报道廉政动态和点名道姓曝光腐败行为,不断增强人们的监督意识,使相当多的干部群众从以前的“官官相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忍一时风平浪静”等思想转变到敢于监督、勇于监督。绝大多数干部认为,通过党的十八大以来驰而不息纠“四风”,“老虎”“苍蝇”一起打,现在党风政风有了明显好转,公款吃喝老大难问题解决了,公务接待超标准问题解决了,超标配车现象没有了,借培训考察之名、行公款旅游之实的现象没有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没有了。党风政风的好转,直接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三是不敢腐不想腐氛围已经形成。
调查显示,经过七年多时间的廉政文化教育,再加上全市上下大力反腐倡廉的实际行动,现在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对贪污侵占行为“不想做”“不敢做”。对一些介于一般作风问题和严重腐败行为之间,尚未触犯国家法律的问题,自中央八项规定及反“四风”以来,认识越来越深化,哪些该做、哪些坚决不能做,思想上有了高度的警觉。通过中央及各地反腐动真格、全覆盖,现在绝大多数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敢腐、不想腐的意识明显增强。四是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模范作用的期望值大幅上升。
经调研发现,现在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绝大多数对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模范廉洁自律有了充分的认可,现在党员干部的道德水准、法律素养和模范作用有了质的提升。“特权阶层”“飞扬跋扈”“独断专行”“一言堂”等行为消失了。三、存在的问题
实事求是地讲,我市廉政文化建设总体上仍处于发展阶段,其成效仍不可高估。在深化廉政文化建设中,有以下五个问题需要认真面对。
一是廉政文化建设受到封建腐朽文化的挑战。
主要是受官本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文化的影响。这在少数农村表现较为突出,恨腐的同时又媚腐。二是一些党员干部对身边不担当、慢作为现象听之任之。
现在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但是不担当、慢作为现象依旧存在。调查显示,面对身边同事不担当、慢作为时有少数干部会奉行“好人主义”。三是少数居民对腐败现象斗争意识不强。
在明察暗访、巡察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的农村居民对部分领导和村干部有意见,但不愿反映和举报。四是一些好做法没有形成制度予以严格落实。
一些廉政文化建设的好做法没有很好衔接。一些单位制定了好的制度,但有些挂在墙上、说在嘴上,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五是廉政文化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
之前市纪委监委、市监察局有过反腐倡廉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但总体上廉政文化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四、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体制机制。
健全工作机制。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融入反腐倡廉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统筹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健全考核机制。细化考核内容,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改变只考核结果,不考核过程的问题。增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要充分运用公务员年底考核“基本称职”“不称职”两大考核项,推动工作落实见效。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方支持的廉政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实施廉政文化精品工程、开展重大廉政文化活动所必需的资金。(二)挖掘各类廉政资源。
继承和发扬我们党清正廉洁的优良传统,挖掘和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廉政建设的有益成果,总结和推广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廉政文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建设与历史文化相承接、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廉政文化。(三)创新传播形式载体。
既要注重运用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传统传播媒介,又要注重发挥网络、微信、广场大屏幕等新兴媒介的优势,打造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廉政文化传播平台。既要注重发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又要注重挖掘各类历史文化名胜、旅游景点中蕴含的廉政资源,设置与城乡环境相协调、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廉政文化基地。(四)拓展宣传覆盖范围。
继续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六进”活动。把廉政文化融入机关文化建设中,使机关干部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提升思想情操、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把廉政文化融入社区文化建设中,营造崇尚廉洁的社区人文环境;把廉政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使青少年学生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生活;把廉政文化融入农村文化建设中,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把廉政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引导企业领导廉洁从业;把廉政文化融入家庭文化建设中,弘扬以廉立身、以廉治家、以廉教子的清廉家风。第五篇:关于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福海县福海镇党委书记 戴卫国
文化是一个地方发展的优势战略资源和内在精神动力,是开展基层群众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居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城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服务设施,创新开展文化活动,才能促进城镇文化事业全面健康繁荣发展。
一、基本情况
福海镇位于福海县城永安西路,是福海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辖区内有县委、政府等100多个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面积20.5平方公里,下辖六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两个农牧场(良种场、种牛场),是一个由汉、哈、回、维、蒙等13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聚居地。全镇共有居民6043 户,18733人,其中,少数民族904户2810人。镇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全部投入使用,面积均达到200平方米以上,镇文化站达520平方米,均能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镇文化站没有配备编制,没有专职工作人员,为兼职人员;镇文化站和6个社区文化室共有文化员7名,均为兼职,大专以上7人,占100%;少数民族2人,占28%,35岁以下5人,占72%,36岁至45岁2人,占28%;镇文化站机构成立,但没有编制和工作人员,镇文化站活动经费每年2万元。镇党委、政府每年投入到文化事业的经费约3万余元。镇文化演出队数量6支,经费来源为镇财政负担,组成人员为社区居民,年龄以中老年居多。
二、取得成效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经济文化强镇为中心,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狠抓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群众文体生活,提高了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了全镇精神文明建设。
(一)、加强领导,稳步推动文化站各项工作。
镇党委、政府切实将文体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安排2名主要领导负责此项工作,成立了专项推进组并制定了详实、可操作的文体工作推进实施方案。全镇现有社区文化站、室7个。文化体育兼职工作人员7名,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全镇建立业余文艺演出队6支,秧歌队3支,舞龙队表演队1支、花船队1支。建立社区文化活动室6个,其中图书室6间,群众性健身室4个。为确保文体工作顺利开展,镇党委、政府积极给予资金保障,每年在双先表彰大会上专门表彰一批支持社区文化活动的先进个人,召开社区文化队伍座谈会。同时,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聘请“客座”讲师等方式,采取分层次,分批次地对干部、居民进行技能培训,培训达4000人次,在各社区分别成立秧歌队、腰鼓队、花船队、黑走马队等文体队伍。
结合“社区党旗红”活动,开展了“红帽伴你行”志愿者服务活动,累计开展政策法规咨询,环境卫生,医疗卫生等各项活动93次。并积极开展了捐书惠农工程,全镇共计捐书730本,内容为科普类和文学类。为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我镇积极号召各社区通过入户了解,对社区内文化温饱对象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入户摸底调查,并登记造册。
(二)、强化基础,巩固阵地。
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文体事业作为全镇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努力从工作上严格要求,设施上不断完善。在巩固好各社区文体活动阵地的基础上,202_年,重点加强了赫勒社区文体活动室建设,兴建了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为一体的文体活动中心,规范了活动制度,为社区文体活动室添置了音像设备、图书等文体活动器材。目前,镇文化站和六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建筑面积均达到了500平方米以上。
(三)、依托镇文化站、社区文化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是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节目。元旦、纳吾热孜节积极组织机关干部以专题晚会形式喜渡两节,正月十五举办了集舞龙队,秧歌队、旱船队、民间歌舞表演队为一体的大型社火活动,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充分发挥社区文化表演队、象棋协会、曲艺团等居民文体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进社区、进家庭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城镇居民的精神生活,繁荣了社区文化生活,深受广大居民好评;结合“202_年奥运会”我镇举办了“庆七一,迎奥运城镇居民首届体育竞赛”活动(活动项目包括:文艺汇演、蓝球、乒乓球友谊赛、象棋比赛、家庭跳绳比赛等),既丰富了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又深化了城镇文体活动。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群众的欢迎。充分调动各社区民间绘画爱好者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加镇文化站组织的文化活动,为镇文化站的文化氛围踊跃捐赠书画。共计捐赠50余幅字画,现全部存于文化站内。
二是以“百日文化广场”为重点,社区小广场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广场活动。确定每个星期2、4、6晚21:00点,举办广场露天消夏舞会。为广大居民举办广场晚会;配合“全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在县广场搭建了展台,开展了民族手工艺制作,漆器、雕刻、骨制品、十字绣等民族民间手工品;由文化站牵头,各社区组织编排文体节目利用社区文化小广场文化巡演活动8场次。202_年文体活动投入经费5.6万元,有效推动了我镇文体活动的开展。
(四)、图书阅览室作用发挥显著。
图书阅览室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源,对社区居民和镇机关干部理论知识给予了最好的补偿,为他们提供了多元化、全功能的知识营养,目前镇、社区图书阅览室存书53760册,现有人民日报、新疆日报、伊犁日报、阿勒泰报、今日新疆等报刊。各阅览室设立以来,定时对外开放,并制定了专门的阅览制度。在图书阅览室,阅览者拥有充分的选择自主权。近年来,在县直各部门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中,镇文化站的积极参与,取得了可喜成绩。如:在县委宣传部、文体局组织的“福海县迎奥运,展风采”构建和谐福海文艺会演活动中,喜获第二名。在地区“我的奥运,我参加”社区运动会上,喜获男女拔河第一名,篮球比赛第二名,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在参加福海县少数民族运动会,荣获民族手工艺品展览第一名,历史文物展览第三名。
三、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一是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定位不准,认识不到位。“什么是社区文化,社区应当建设怎样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向,怎样将社区文化从单纯的文娱活动的认知提高到全面广义的社区文化建设上来”等,都成为困扰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二是在社区建设的各方面,文化建设长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对社区工作进行检查、指导、考核时,文化建设始终没有成为主要被关注的方面。三是各单位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携手共同举办活动时,更多的是从各自需要出发,缺乏全局意识,更没有一个机构能够将此资源统筹起来,形成合力,开展丰富的社区文化建设。
(二)文化活动经费有待于增加。近年来,随着社区建设工作的深入,社区的办公经费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随着社区工作的深入开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也只能勉强保证最基本的办公需求,社区本身的许多事情都受到了经费的制约,对于文化建设的投入缺乏后劲。而其他渠道的文件建设投入又具有随机性,无法适应社区文化建设对经费投入固定性、持续性及需求度高的进一步需要。
(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近年来,各级组织拿出许多财力为社区配备了电视机、VCD、电脑等设备。但如果从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来看,就社区文化建设一般性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及社区教育方面所需要的场地、场所及设施器材又都是多方面、多样性的,而仅有的“三机”是远远满足不了社区居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需要。
(四)社区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在社区成立的6年时间里,社区的形象及作用已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愿意到社区工作的人员数量和素质较目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社区干部的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及福利待遇还无法吸引年轻人,特别是高素质的年轻人。而社区在动员辖区居民中有特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中,因社区经济情况的不同,各社区人才参差不齐等各种原因,也难于使这些人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参与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文化建设的氛围尚未形成。从202_年社区成立到现在,社区的职能,社区建设的形式,都还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社区的服务功能,社区对辖区居民及单位的管理、服务等都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各单位及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度还差异很大。加之,各单位及许多居民由于经济等原因,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知度较低,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差,使社区文化建设失去依托,难于形成良性氛围,许多社区对本地区文化建设虽有想法而无法付诸于实施。
四、对策及建议
面对社区在文化建设上存在的诸多困难和不足,我们认为可以从下几方面着手,逐步改善社区的文化建设,推动社区全面建设,努力构建出一个和谐的社区文化、居住和生活氛围。一是充分认识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建设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社区是居民自治组织,是社会最基本的组织细胞,随着国家社会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社区在社会管理,服务基层群众的各项事务中的作用将变得越来越突出。我们知道,社区建设主要有六个方面,即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组织。而在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事业中,社区文化建设融入了精神和政治两个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我们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都应当将社区文化建设做为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加以重视,真正为社区文化建设出力流汗,做贡献。
二是不断增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解决。首先,政府投资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政府部门应在经济规划中把对文化的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其次,社区要充分利用本社区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的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对社区文化建设输入资金,以建立文化基金等形式为文化发展开辟道路。同时,社区可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实施有偿服务,采取以文补文等方式自筹资金。在加强建设的同时,要强调管理措施的落实,做到建管并举,向管理要效益,以发挥社区文化设施的最大作用。可以组建由志愿者为成员的“文化使者”队伍,深入社区,赋予他们对社区文化设施使用和文化市场情况等进行巡访的权力,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有关职能部门解决。通过巡访,让更多的群众参与社区文化的管理。
三是重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增强社区自主开展文化建设的能力。首先,在选拔任用社区干部时,应通盘考虑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对人才的需求,必要时可根据工作需要及职务要求聘用。其次,专门对社区主管文化建设的干部进行定期培训,上级主管部门也可组成小分队经常深入社区对文化建设进行指导、帮助。最后,在镇政府建立社区文化工作站,聘请有一定文体特长的居民群众组成指导小组,集全县人才之合力,结合本地特点,开展各项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教育、科普活动及其他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四是搭建社区文化建设平台,推动社区文化建设,不断适应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新建社区办公场所时应同时建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同时各社区要统筹辖区社会资源,有计划地开展社区文化活动。镇党委在对社区建设进行考核、检查及指导时,都要把社区文化建设情况作为一个主要方面纳入其中。并选择适当时机,对社区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进行命名、表彰,激发他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社区建设,重要之点是营造一种“家”的感觉和氛围,而社区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让居民增强“家”的的概念。相信,只要我们社区工作者所开展的社区文化活动以社区居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为标准,真正做到了想民、利民和帮民就能让居民把社区当成家,我想“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目标才会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