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激发文化创作活力 提高文化产品质量
编辑:七色彩虹 识别码:17-1135780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2 00:03:5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激发文化创作活力 提高文化产品质量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激发文化创作活力 提高文化产品质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强调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进一步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不断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我国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活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文化创作生产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关乎人的心灵世界、民族精神面貌、社会文明进步。繁荣的文化创作生产活动,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是人民群众精神食粮的重要源泉,是实现公民文化权益的重要保证,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共同追求。进一步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不断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是顺应时代新要求、符合人民新期待的必然举措。

繁荣文化创作生产,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正确的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问题。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是创造、传承、发展文化的主体。一切先进的文化创作生产活动,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特征,就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文化创作生产只有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才能有繁荣兴旺的好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文化创作生产提供了广阔舞台和肥沃土壤,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当代中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就能够创作出经得起人民、时代和历史检验的文化精品。

繁荣文化创作生产,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贯彻“双百”方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活力所在。贯彻“双百”方针,要在坚持“二为”方向、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在文化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充分讨论,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提倡不同门类和业态的积极创新。要以更加积极有效的举措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调动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创造积极性,让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迸发。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使之更好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主动适应网络等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占领网络文化制高点。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把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最高评价标准。

繁荣文化创作生产,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全面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文化精品是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能够集中体现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当前我国的文化产品从数量上看已经相当丰富,但产品质量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事业,必然要求一大批体现民族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文化产品涌现。要把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从火热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画意,以深刻的思想、缜密的逻辑、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符合人民需求、时代需要的精品力作。

回首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文化发展的高峰期无不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活跃期。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广大文化工作者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自觉担当使命,焕发创作活力,以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让社会主义文化的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

第二篇: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目标

如何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江泽民曾经提出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目标,大力推进文化创新,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要求,对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进文化创新是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迫切需要;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迫切需要;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迫切需要;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一)文化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和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创新的根本要求,努力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在文化创新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文化创新的各个环节,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统领文化创新,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解决文化创新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文化创新的理论基础,成为引领文化创新的行动指南。

(二)文化创新必须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文化创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注重反映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创造,充分吸收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积累的新经验,使文化创新更加符合当代中国的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丰富生动、不断发展的,推进文化创新就必须跟上实践的步伐,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敏锐把握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深刻体验社会前进的准确信号,注重从实践中汲取灵感,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新要求。

(三)文化创新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服务人民作为根本的检验标准。一切先进文化,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推进文化创新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创新目的也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推进文化创新,要把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把服务群众作为基本价值目标,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创新成果的标准和尺度。要坚持文化创新为了人民,文化创新依靠人民,文化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使文化创新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四)文化创新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针,也是推进文化创新的基本遵循。没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作氛围,就难以形成生动活泼、百花争艳的局面;没有解放思想、民主和谐的创新环境,就难以形成繁荣兴旺、名家辈出的学术土壤。大力推进文化创新,要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在艺术创作上要提倡题材、样式和风格的多样发展,在学术理论上要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不同学派之间、不同观点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要坚持社会责任与创作自由的统一、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统一,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努力形成多出文化精品、多出创新人才的生动局面。

(五)文化创新必须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先进文化的发展,从来都是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实现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的深厚根基。要深刻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注重从祖国文化宝库中汲取营养,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光彩。要善于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长处,充分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精华,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繁荣发展。要始终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在文化观念上决不照抄照搬,在发展模式上决不简单模仿,坚决防范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文化观念的侵蚀。

另外,我们还要首先守主流文化的基本原則。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这一基本概念既明确了我国主流文化的基本内涵,也指明了我国主流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基本路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它是综合集成并发展创新的产物,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既有历史性又有时代性,既有传承性又有创新性,既有科学性又有实践性,既是精英的又是大众的。始終高举社会主义文化旗帜,是建设主流文化必须始终坚守的原则和出发点。

其次,必须创新发展主流文化的本质内涵。党的指导理论与时俱进,主流文化也必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变化和时代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推动民生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的利益诉求为根本,不断增强主流文化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创造性,以增强主流文化的社会认同,拓展主流文化的社会基楚。因此,必须特別注重扩大主流文化的价值包容性,以价值整合和价值引领,巩固和强化主流文化的领导地位。充分借鉴吸收其他文化形势的有益内核和表现形式,创新主流文化时代内涵,不断扩大主流文化的社会覆盖面和吸引力;注重改革创新主流文化的话语体系、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使其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口味。

再次,必须兼容并蓄推进多元文化发展。一元主导必须与多元协调互补才能发挥主流文化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否则,就会导致主流文化的固步自封和孤芳自赏。多元文化也只有在主流文化引领下,传承和传播社会主义流值,并满足社会不同需求,才能赢得社会认同和发展生计。这一文化格局決定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程中,必须兼容并蓄,走包容式发展之路。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文化的感召力在于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統一,文化的创新力在于交流与交融的统一。我們要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吸收借鉴国外文发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

总之,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创新之路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必须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三篇:会后感—浅谈如何激发和提高农村党员活力

浅谈如何激发和提高农村党员活力

——记“奉贤区青年联合大会大学生村官分会”成立大会钱城乡部长讲话有感

为了给大学生村官创造良好的沟通平台,使大学生村官之间可以进一步地加强学习和交流,11月7日,团区委在区委组织部的关心支持下,安排全区已到任的160名大学生村官举行了“上海市奉贤区青年联合会大学生村官分会”的成立大会。大会当天,与会的所有村官们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的常委会,通过第一届常委会会议,又推选出了常委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等。在完成最后庄重的授旗仪式后,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钱城乡为此次的成立仪式作了重要讲话,钱部长的发言围绕着“党性修养”的主题展开,不仅为年青村官们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这样一个历史任务面前开展工作做出了亲切的指导,同时就今后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思考的三个问题对大家提出了切实的要求。由此,我想借这三个问题之中的一问:“如何做好农村党建工作之激发和提高村党员活力”为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而农村党员作为党在农村的最基层细胞,既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是否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引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但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不但增加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量,也对农村党员队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工作要求;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影响下,部分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只关注于经济建设,部分基层的党组织建设被弱化了,以致组织工作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工作愈加被动消极。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想做好农村党建工作,当务之急要做的便是激发农村党员的活力,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好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以下我就从几个方面来浅析一下如何提高村党员活力:

一、树立党员光辉形象,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党员的作风形象,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其言行举止体现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地区风气的好坏。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充分利用多种宣传途径如广播、电视、报刊和橱窗等,在社会上大力弘扬党员典型和先进事迹,通过发现典型、引导典型、宣传典型,来积极树立党员的先锋模范形象,使每一位党员真正做到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标杆的作用。

二、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农村党员。对农村党员开展经常性的“送温暖”活动,即党员或家属患重病必慰问,党员家中出现天灾人祸必慰问,婚丧嫁娶必慰问,逢年过节必慰问;定期组织安排“党员访谈”,通过访谈,让组织与党员之间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明确访谈责任,力求将党组织的温暖传递到每一名农村党员,无论是有职党员还是无职党员,并着力于访谈记录跟踪督办,力求使每一名党员提出的合理意见、建议和要求得到尊重和落实。

三、加强教育引导,确立党员的主体意识。就农村党员个体而言,发挥主体作用离不开内在的动力。这种动力来自对党的农村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认同,来自以党在农村各项事业为己任的自觉奋斗。为使党员能成为党的建设的能动主体,我们必须在切合农村党员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下,通过经常性集中组织和培训农村党员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增强党员的党章意识,自觉培育和确立主体意识,变党章意识为对党的自觉认同,变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对各项农村事业的自觉奋斗。

四、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突显党员的政治价值。“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党员的义务和权力是不可分割的联合体。如果对党员“使由之,不使知之”,就会使党员对党工作感到盲从不解,淡薄对党事业的关心,甚至产生逆性心理。所以,积极创造良好的党内环境,充分保障和贯彻落实农村党员在基层组织工作和生活中的各项民主权利,才能使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信任和尊重,体验到党员的政治价值,由此极大地调动和发挥党员作用。

第四篇:激发英语课堂活力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激发英语课堂活力提高学生英语素质

山东省高青县赵店初中张吉龙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场所。如何提高英语课堂质量,是我们中学英语教师长期面临的、而且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英语教学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呢?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语言具有丰富的幽默感和比喻,只靠教师讲解是不够的,必须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描述、直观演示、表情、手势等方式,把学生引入事先设定的或课文句型需要的情景中,使学生能很快理解语言内容。同时,教师在创设情景时要注意适当、新颖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英语课堂质量。

二、突出交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设更多的交际环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活化教材,自然地创设更多的交际环境,使学生在使用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使用。鼓励学生们用英语说话、交谈,引导他们展开争论。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感到疲倦、枯燥时,教师可适时地让学生做一个英语小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量地进行一些小竞赛,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运用音乐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调节了课堂气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音乐可以在课前运用。课前播放音乐片段,可使学生减轻学习疲劳,减少学习心理压力,并能引起学生思维集中,较快地投入课堂学习;或者配合英语检测和练习,可激发学生思维,产生联想,形成顿悟;或者在课文教学中运用,可增加教学的艺术效果,促进学生理解;或者在听力训练中运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引发学生对听力训练的兴趣。

总之,要想提高英语课堂质量,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潮,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要适当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最终目的。

第五篇:安康杯竞赛的文化活力

“安康杯”竞赛活动的文化活力

云南盐化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云南省盐业总公司,是202_年7月以发起设立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国有控股公司)。202_年6月整体划入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自成立以来,云南盐化已发展成为集产、供、销于一体的大型盐和盐化工企业,是云南省唯一授权生产经营合格碘盐的企业。公司的氯碱产品远销全国及东南亚等周边国家,食盐营销网络覆盖全省。公司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创新质量管理先进单位”、“首届中国中小板上市公司价值30强”、“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云岭先锋工程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纳税企业”等荣誉称号。

云南盐化工会按照《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的要求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夯实工会工作基础。现设有24个基层工会,50名专兼职工会干部,现有会员4068人。设有工会委员会委员9名,主席1名,副主席1名;女工委员会委员7名,女职工委员会主任1名;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5名,主任1名。

“安康杯”竞赛活动是以企业工会组织牵头,协调各级管理组织和部门,组织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可比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安康杯”竞赛活动为载体,推进现代化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文化建设、职工安全健康培训教育。广泛开展企业、车间、班组“安康杯”竞赛,促进班组安全建设和管理。全面增强了广大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杜绝和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推进了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的发展。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注入了的新活力。

基本做法:

盐化工会根据集团的要求围绕每一年的安全主题开展活动,将竞赛机制、奖励机制、激励机制应用于竞赛活动中,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使“安康杯”竞赛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参与度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明显。为确保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明确指导思想,成立了“安康杯”竞赛活动领导小组,使竞赛进一步有了坚实的保障。为加强领导,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亲自挂帅,形成了公司行政领导与工会通力合作,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格局,由工会牵头下发活动方案,下属5个生产单位,15家营销公司做到100%的参与并根据各自单位的实际制定了活动的实施细则,实现了两高六强:管理者安全生产意识和管理水平高,广大员工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高,工会群众监督力强、安全文化宣传力强、员工安全健康教育力强、班组安全建设力强、女员工劳动保护意识强、竞赛互查力强。

以202_年为例,竞赛主题为:加强班组安全建设、强化一线教育管理,竞赛的要求是:

1、安全生产组织健全,认真履行职责;

2、安全生产制度健全,制度上墙;

3、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到位,生产区域要有醒目的安全生产标语、口号、关键部位要有安全标志,人人掌握本岗位的安全生产知识;

4、安全生产设备、器材完好;

5、无工伤死亡和重伤事故。参赛范围涉及各生产单位、营销分公司,要求各单位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围绕竞赛活动主题,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员工安全生产、职业卫生、消防知识普及教育培训;今年的活动在以往的做法上有了创新,表现为

1、“十个一”活动:开展一次全员安全生产知识竞答比赛、提一条安全生产建议、查一起安全隐患、写一篇安全生产心得体会、看一次安全生产教育片、接受一次安全生产培训、讲一个安全生产事故教训、当一天安全检查员、开展一次有特色的班组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参加一次安全生产演练,活动涉及食品安全,项目列入考核;

2、安全月首日启动仪式设在基层(一平浪盐矿矿区),进行了安全承诺书签字仪式,现场近千人参加的签字仪式。启动仪式后为适应地下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要求,提高矿山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在矿山根据自身工作实际,按照已有的应急救援预案,进行井下人员紧急疏散预案演练,取得良好效果,下午在车间举行了主题为“浓缩时空 安全同行”的安全生产情景剧比赛,有来自下属单位的九支参赛队经过近2个小时的精彩演绎,最后昆明盐矿、普洱制盐分公司、一平浪盐矿分获比赛的一、二、三名。小舞台生动再现了一个个真实的安全故事和案例,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增光增彩。

下属生产企业昆明盐矿对各分厂、部室开展安全知识笔试、口试竞赛活动,进行抽查,按照安康杯通知要求,抽查率达100%,增强了员工的安全意识;积极组织员工开展“查找身边隐患”、“人人为安全做贡献”学习安全操作规程,进行遵章守纪、杜绝违章违纪教育活动;分厂内进行全面检查,查找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等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对查出的隐患要立即进行整改。

营销分公司的版纳分公司市场管理员、营销员,多次到勐腊县、勐海县各乡镇、景洪城区、乡镇,开展食盐安全检查工作,确保消费者吃上合格碘盐。主要成效:

安康杯”竞赛活动的开展取得如下成效:

一、竞赛主题鲜明、考核标准

结合公司实际,“安康杯”竞赛活动之初就把竞赛活动主题定位在有利于提高广大企业管理者的安全生产意识和管理水平,提高广大员工的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上,竞赛活动重点放在基层及生产一线职工,竞赛活动目标确定为力争伤亡事故有所下降,重大、特大事故得到控制,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加强工会群众监督,加强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在考核标准方面,制定了定性和定量的“安康杯”竞赛考核标准。

二、在惯性中不断创新的“安康杯”竞赛活动 “安康杯”竞赛活动以开展多年,已形成惯性模式,寓教于乐,采取员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结合企业文化建设,使安康杯精神不断深入人心,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每年通过不同的宣传方式和竞赛方式,鼓励并激发广大员工自觉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掌握自我防护技能,进一步宣传和学习了《劳动合同法》、《工会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把这种惯性活动形成特色并不断创新提高。

三、成为工会劳动保护和企业文化的有效载体 工会组织以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优势,推动竞赛活动不断深入。实践证明,“安康杯”竞赛活动已成为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一项有力措施,为工会劳动保护工作提供了一个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舞台。劳动保护的大部分工作,都可以利用“安康杯”竞赛活动这个载体来开展。同时,“安康杯”竞赛活动融入到工会劳动保护工作,也使“安康杯”竞赛从单项活动转为重要业务工作,成为必须列入计划,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来保障的长期任务,也使“安康杯”竞赛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了一大步,也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注入新的活力。

经验启示:

1、明确指导思想,确定主题,传统形式与创新方式结合,使竞赛成为助推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竞赛要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目标,根据特点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实现竞赛与企业文化建设在目标统一、决策同时、部署同步。

2、利用各种资源,建立党政领导、工会、安全生产部门为主、公司各部门配合、员工主体的全局化工作格局,是竞赛活动取得实效的基本保证。工会作为竞赛的组织者,在理念上要突破竞赛是工会“单门独户”工作的束缚,运作上要借助行政力量,方式上要坚持创新与发展,内容上要不断丰富和完善,竞赛活动才能取得广大员工的认可,才能持续、和发展。

3、要以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努力保持竞赛活动旺盛的生命力。在竞赛实践中,坚持以创新的思路和举措来部署竞赛活动的开展,竞赛内容从单纯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竞赛形式从突击型向长效型并重转变;激励机制从精神激励为主向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转变,不断为竞赛注入新的活力,使“安康杯”常赛常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通过“安康杯”竞赛活动,提高了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高了全员安全防范意识,活动开展以来,减少了人身、设备、交通消防安全事故,有力地促进公司的安全生产,为公司的改革、发展、稳定、企业文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后,工会将进一步激发各部门参与“安康杯”竞赛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加大对在竞赛活动中表现突出的部门科室或个人的表彰力度,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力量,促进公司安全生产、企业文化建设的和谐更大发展。

激发文化创作活力 提高文化产品质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