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博弈生存读后感(范文大全)
编辑:心旷神怡 识别码:18-1037975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16 18:13:4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博弈生存读后感

《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读后感

社会发展学院 李莉 02080428

这本书是一本博弈论的普及读本,并不深入理论,较为浅显,颇有趣味,不似有些理论性较强的的书那么枯燥晦涩。作者将博弈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写的惟妙惟肖,非常生动,然后通过对这些生活中事例的分析来引出一个个有关博弈的理论。总之,读了这本书让我获益匪浅。

首先,通过阅读此书,我知道了博弈是无处不在的。在没有读过这本书之前,我感觉博弈论是一门很深、很玄的学问,而且大多是涉及经济学方面的,与我们平常生活联系并不是很多。可是当我翻开导论,看到“失火了,你往哪个们跑?—这就是博弈论”这句话的时候,我就知道之前的刻板印象是错的,其实博弈无处不在,并与人息息相关,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各种博弈。

其次,我了解了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即社会没有一种“客观的”反映群体的社会偏好的方法。如果某种偏好得以反映出来,这完全取决于所采用的规则;如果采用另外一套规则,则有可能是另外的结果。比如,书中有一个关于投票选举的例子刚好说明了这一点。有300人投票选举2个人,其中100人喜欢甲,200喜欢乙。如果按一次性投票规则,那么甲得100票,乙得200票,乙胜。但是采用某种规则后,就有可能是甲胜。比如,将这300人,分成3组,其中第一组50人,第二组100人,第三组150人。如果第一组中有30人喜欢甲,第二组中有60人喜欢甲,那么第三组中就只有10人喜欢甲。分三组进行投票,采取谁获得的支持小组最多,谁就胜利。那么此时甲会得到2组的支持,乙只有第三组胜利,结果是甲胜利。这个例子就有点像田忌赛马的故事,这种投票制度就是目前美国竞选总统所采用的制度。当初戈尔比小布什多几十万张选票,但是美国采用谁获得了某一州的多数票,那么他就获得了该州所分配的选举人的选票,小布什与戈尔的关键之争是佛罗里达州的选举结果,最后在那一州,小布什与戈尔的选票之比为277:266,微弱优势胜出。这个问题就是博弈论中所说的投票悖论,即喜欢乙的人多,选举的时候反而是甲胜出。看了这类的事例,我不禁对许多原本坚信是民主的、公平的社会事实产生怀疑。可是,上面也说过,世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规则,因此,我也就坦然面对这些疑惑了。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虽善,但是人类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从动物状态走出来时人是自私的,所以最初的人们都会想着自己的最大利益,因此就产生了诸如中国北方草原沙漠化的集体行动的悲剧。大家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过度开垦、过度开采,反正这个资源是共有的,最终导致了沙漠化的悲剧,使群体都受到了损害。防止这种集体行动的悲剧有两个方法:一是制度上的,即建立中心化的权力机构,无论这种权力机构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私人对公共地的拥有即处置便是在使用权力;第二种便是道德约束,道德约束与非中心化的奖惩联系在一起。

说到这到道德的形成,殊不知这是一个社会博弈的过程。本书作者通过一个猴子的故事简单阐述了这一点。话说一群猴子(人类的祖先)被关在笼子里,笼子的上方有一根绳子,绳子上系着一根香蕉(猴子最喜欢吃的),绳子的另一端是连着一个机关,机关是和一个水源相连。猴子喜欢香蕉,发现香蕉后,就会跳上去够这个香蕉,猴子够着时,与香蕉相连的绳子带动了机关,机关就会使其他猴子被水淋。这个过程重复着,猴子们发现,吃到香蕉的是少数,其余的大多数猴子都被淋湿。经过一段时间,有一伙猴子自觉的行动起来,当有猴

子去取香蕉的时候,那些猴子就去揍他。这样,一有猴子去够香蕉,大多数猴子就会去揍他,久而久之,猴子们就产生了合作,再也没有猴子去取香蕉了。这在猴子们间就产生了“道德”。当猴子们繁衍了下一代,它们会将这个经历告诉下一代,渐渐地猴子们便认为去取香蕉的后果对其他猴子不利,从而认为取香蕉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它们也会自动的惩罚不道德的猴子。以前只是认为道德的产生是在人们群居生活中为了大家和睦相处而约束彼此才产生的,具体如何产生却从没有想到跟社会博弈有关,现在想来果真是这么回事。偷窃,被众人认为是“不道德”的,虽然它本身是利于偷窃者的,可是因为它侵犯了他人的利益,所以,当偷窃者被抓时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而这个惩罚就是社会博弈过程的产物,有了这个惩罚,有了道德观,约束了人们想要偷窃的心理。如果没有这个惩罚,人人都认为偷窃并没什么不道德,别人的东西就是自己的,随时可以拿来,大家可以想象这个社会将怎样一个混乱。

该书最后还就“建立世界政府来避免当前的竞争悲剧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从管理的和文化两个角度分析认为建立世界政府是可能的。因为从今天的管理能力来看,一个政府对全球事务进行管理是可能或渐渐可能的。而文化方面,只要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和认同,并形成一种共同文化,或者即使不形成共同文化,只要能相互理解和宽容,世界政府就有可能建立。但是在世界政府可行性方面作者却持怀疑态度。因为这面临着要建立调解国家行动的惩罚制度,必须存在其权力高于国家的机构问题。不仅如此,还要考虑建立的世界政府是暴力的还是和平的?它产生独裁怎么办?它会不会产生其他人类的悲剧等一系列问题。对此,我期待在人们的共同推进下,世界政府能够建成,减少人类的集体性行动的悲剧。

最后我想说的是,博弈论在西方是科学,在中国则更像一门艺术,说白了,就是更艺术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想在当今社会如鱼得水地生活,多读读这本前人智慧精髓与今人科学经验相融汇而成的《博弈生存》吧!因为它会教你知道如何走出“囚徒困境”;如何改变自己的观点,从别人的角度来观察世界;如何根据“博弈论”,按照自己预计的道路走下去,如何获得双赢。

分享:《博弈者》

——是有博弈论,非普通百姓所能晓,——有如下象棋,非每一步都能走对,——犹如驰骋沙场,更非一般人所能匹敌。

——博者——赌也——有赌必有输,——弈者——易也——有得必有失。

长此以往,生命何其难也???

更何况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生者,难乎???难乎!!???

第二篇:博弈生存

浅谈生活中的“大智若愚”

引言:

博弈论本身就是一门大智若愚的学问,在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博弈,一个睿智的善用策略行动的人,既要能有自知之明,更要能利用对手对自己习惯及固有特点的了解,出其不意,把对手诱入局中。有时处理一些问题时,不一定要求我们急于展现自己的才华,不一定要锋芒毕露,有时大智若愚也是一种策略,一种以退为进的手段。

一、“大智若愚”的基本涵义:

俗语说:“大智若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有智谋的人保护自己的一种处世计谋。过于聪明的人,常是别人猜忌的对象。因为任何有所图谋的人,都有可能从事情刚开始筹划时便被识破。一旦发现有人独具慧眼,那么为了保全自己的一切,必会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加以掩盖,散布流言,捏造罪名,甚至谋杀。历史上古今中外,这样的事多得不胜枚举。所以一些真正有智慧的人,一般都采取“守拙”的方法,以保护自己,那种聪明全露在外的行为实际上才真正是愚蠢的。

下面的一则小故事:

一个心理学教授到疯人院参观,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一天下来,觉得这些人疯疯癫癫,行事出人意料,可算大开眼界。想不到准备返回时,发现自己的车胎被人下掉了。“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这样愤愤地想道,动手拿备胎准备装上。事情严重了。下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也都下掉。没有螺丝有备胎也上不去啊!教授一筹莫展。在他着急万分的时候,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欢乐歌曲。他发现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事。教授懒得理他,但出于礼貌还是告诉了他。疯子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他从每个轮胎上面下了一个螺丝,这样就拿到三个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教授惊奇感激之余,大为好奇:“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疯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疯子,可我不是呆子啊!”

其实,世上有许多的人,由于他们发现了工作中的乐趣,总会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狂热,让人难以理解。许多人在笑话他们是疯子的时候,别人说不定还在笑他呆子呢。

大智若愚在生活中的表现是不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做人低调,从来不向人夸耀自己抬高自己,做人原则是厚积薄发宁静致远,注重自身修为、层次和素质的提高,对于很多事情持大度开放的态度,有着海纳百川的境界和强者求已的心态,从来没有太多的抱怨,能够真心实在的踏实做事,对于很多事情要求不高,只求自己能够不断得到积累。很多时候大智若愚伴随的还有大器晚成,毕竟大智若愚要求的是不断积累自己,多年的积累所铸就的往往是绝代珍品,因而大器晚成之后往往都是无价之宝。

生活中,精明的人太多,他们总是认为自己聪明绝顶,并用自己的聪明去处处算计别人,嘲笑别人。这些自以为是的人正是由于心眼太多,太自作聪明,故往往是最累的。其实,生活中有些人他们看似过得糊里糊涂,尤其在大家的眼中,他们有点拖拖拉拉,甚至被人称为疯子。可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做人处事的态度。“大智若愚”正是对他们最精准的描述。表面给人愚笨的感觉,可是,事实上他们的内心都十分的清楚明白。对事情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心中自有一方净土。用拓展的眼光、用拓展的思维去“为人处世”。

大智若愚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博弈技巧,运用到我们的各种各样的交往中。睿智聪明的人往往表现出自己的低调和处事不惊,保留自己的才华,关键时候再挺身而出,给人以大吃一惊。而过于表现自己的往往是一些能力不足的骄傲的小人,他们担心自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最终过于表现自己而遭人排挤。在企业里的竞争,在学校里的学习间的竞争等等生活中的竞争都体现了大智若愚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许多有才干的人,特别是一些“大官”身边有才华的人,为什么有的“销声匿迹”甚至落得命不保身的下场,就是因为“锋芒毕露”。所以,从古到今,哲人们都告诫人们要“大智若愚”。比如《老子-洪德》章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还有宋苏轼的“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等等,就是告诉我们要虚怀若谷、身藏不露,低调做人,不要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不要向人炫耀自己抬高自己,否则会引来嫉妒、排挤甚至杀身之祸。当然,并不是要我们生活或是工作不积极、不主动,而是要厚积薄发、宁静致远,巧妙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心实在的踏实做事,把事做好。

就我个人而言,我个人比较欣赏大智若愚的态度,这种人向来比较淡定低调。我就希望做淡定的人,博弈论中的大智若愚体现的就是厚积薄发不过我相信积累很重要,大智若愚的人往往最有才干,所以得先提高自己,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知识,在为人处事方面也要不断的积累,找准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把握好机遇。我觉得平时为人低调很重要,不会被别人所怨恨排挤,到关键时刻在展现自己。博弈论中的大智若愚对我受益很大。

做人呆呆,处事聪明,在中国尤其不失为一种上佳做人姿态。因此,“大智若愚”是我们提倡的一种做人处事的人生态度。生活原本就该简简单单的,因为人的思想复杂了,生活也就随着纷繁复杂起来。还原生活,简单生活!

参考文献:

[1]聪聪,做人要大智若愚[J],社会主义论坛,202_年6期,24页。

第三篇:博弈思维与生存论文

博弈思维与生存论文

院系:

学号:

姓名:

本文从“囚徒困境模型”和“智猪博弈模型”两个方面来阐述博弈论及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运用。

有一个典型的案例:甲乙两人合伙作案,结果被警察抓了起来,分别被隔离审讯。在不能互通信息的情形下———也就是不知道对方是坦白还是缄默的前提下,每个嫌疑犯都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这样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如果两人都不坦白,警察会因证据不足而将两人各判刑1 年;如果一人招供而另外一人不招,坦白者作为证人将不会被起诉,另一人将会被重判10 年;如果两人都招供,则会因罪名成立各判5 年。这两个嫌疑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对他们整体而言是最好的结果———都只判1年。但是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的选择。问题就这样开始了,两个人都十分精明,而且只关心减少自己的刑期,并不会在乎对方被判多少年。每个人都会这样推理:假如对方不招,我只要一招供,马上可以获得自由,而不招却要坐牢1年,显然招比不招好;假如对方招了,我若不招,则要坐牢10年。招了只要坐牢5 年,显然还是招更好些。可见,对方无论招或者不招,我的最佳选择都是招认。两个人都会基于同样的想法作出招供的选择,这对他们个人来说都是最佳策略,但对整体而言却是一个最差的结果。

这就是博弈论的一个经典模型———“囚徒困境模型”。作为一种关于决策和策略的理论,博弈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研究的许多例子来自于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游戏和事物。

博弈的英文即,中文译为“博弈”是非常传神和贴切的,因为中国古代称下棋为“弈”,“博”则含有争斗的意思。在下棋这样的游戏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策略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布每一个棋子时,都必须考虑到对手的策略选择,从而选择自己的最佳策略。这也就是博弈的核心问题:决策主体的一方行动后,参与博弈的其他人将会采取什么行动?参与人为取得最佳效果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我们可以将博弈论定义为:一些个人、一些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

博弈论可以分为合作博弈理论和非合作博弈理论。前者主要强调的是集体理性;而后者主要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选择策略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强调的是个人理性。所谓“个人理性”是反映个体的行为始终都是以实现自身的最大利益为惟一目标,除非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需要,否则不会考虑其他的个体或社会利益这样一种决策原则。非合作博弈要求各参与人之间不能存在任何有约束力的协议,也就是各个参与人不能公开“串通”或“共谋”。数学家纳什提出了著名的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理论,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是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纳什均衡理论地提出和不断完善为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科学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现在人们所说的博弈论基本是指非合作博弈论。这是因为竞争是一切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基础。在现实生活中非合作的情况要比合作普遍,不合作是基本的,合作是有条件和暂时的。事实上在我们证明非合作博弈的无效率或低效率的同时,就自然说明了博弈论及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存在着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囚徒困境模型”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应用。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价格大战,家用电器大战、服装大战、机票打折大战⋯⋯。

按照囚徒困境模型,各个厂家都将选择降价作为自己的优势策略。因为别的厂家如果不降价,我选择降价将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别的厂家如果降价,我只有跟着降价才能维持本来的市场份额。最后,博弈的结果是各个厂家谁都没有多少钱赚。再如,在遗失钱物时,遗失人和拾得人的心态其实也就像这两个囚徒,前者希望不给任何报酬能失而复得,后者怕得不到报答干脆占为己有,博弈的结果通常是遗失物被拾得人侵占。“囚徒困境博弈”准确地抓住了人性的真实一面———相互防范背叛与彼此的不信任,以及这种心理对合作的破坏作用。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巴不得囚徒之间以及各个厂家之间不能合作。因为我们不愿意看到危险的罪犯通过合作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或者是几个大企业联合起来形成对行业的垄断,导致我们不能享受合理的价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期待遗失人和拾得人能更多地为对方的利益着想,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当我们试图阻挠或者促进“囚徒”之间的合谋,希望通过法律或者道德维系良好的社会秩序时,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样的途径可以破解“囚徒困境”,并且正视人们正当的逐利心态在博弈过程中的影响。比如:很多发达国家往往利用法律的形式对垄断行为进行严格的限制。反垄断法的实施阻挠了企业之间的价格合谋,并且激励企业改善管理,开发技术,努力以较低的成本生产质量较好的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如果我们期待拾金不昧的博弈结果,那么就要鼓励归还失物这一善行。怎么鼓励呢?中国人的道德宗师孔子两千年前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孔子的弟子有一次救了一个溺水的人。被救者酬谢这位弟子一头牛,他收下了。孔子对这个弟子的行为大加赞赏。因为这会激励更多的人去救人,今后也会有更多溺水的人得到营救。道德准则要求人们不要惟利是图,但是从不反对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正当行为获取收益。如果德行善举得不到报答和补偿,那么它就只能是少数圣贤的“专利”而不会成为社会公德。“智猪博弈模型”是博弈论中另一个经典的模型。它说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投食口之前刚好吃完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投食口,争吃到另一半残羹。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投食口旁;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投食口之间。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会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最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经明知小猪是不会踩动踏板的,自己踩总比不踩强,所以,只好亲历亲为了。

这个经典模型揭示了市场竞争中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关系。研究开发,为新产品做广告,对大企业是值得的,对小企业则得不偿失。小企业应把精力花在模仿上,或等待大企业用广告打开市场后出售廉价产品,而大企业应当以主动的态度来开拓市场。一个理性的企业,就应该象“智猪”一样,选择自己的优势策略。在欧佩克中,各个成员的生产能力各不相同。同属一个同盟的大成员和小成员,他们应该选择遵守协议还是选择作弊多生产石油呢?假设以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为例。假定在合作的情况下,科威特每天应当生产5万桶石油,沙特阿拉伯则生产4万桶。对于他们两家而言,作弊意味着每天多生产1万桶。科威特有一个优势策略:作弊每天生产6万桶。沙特阿拉伯的优势策略则是遵守协议,每天仍然生产4 万桶。为什么会这样呢?沙特阿拉伯选择遵守协议也是出于纯粹的自利心理。假如它有一个较低的生产数量,则市场价格攀升,欧佩克全体成员的边际利润上扬。如果它的产量只占欧佩克总产量一个很小的份额,它自然很难发现价格上扬对自己的好处。如果它占的份额很大,他将占有上扬的边际利润的大部分好处,因此牺牲一些产量也是值得的。智猪博弈模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由于小猪未能参加竞争,小猪搭便车式的社会资源配置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有效配置,避免“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游戏规则的设计就非常关键了。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如果改变核心指标,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是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大猪和小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因为无论谁去踩,对方都会把食物吃完,所以谁都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抑制了竞争,显然是失败的。

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性把食物吃完。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食物),而且竞争也不强烈,效果也不好。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为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大猪和小猪都拼命抢着踩踏板,多劳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这个游戏的规则是最好的,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在现实生活中,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就必须充分利用智猪博弈的策略。如果公司的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各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而且见者有份(不劳动的小猪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猪也不会有动力了;最好的激励机制就是———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这样既节约了公司的成本,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够实现有效的激励。

随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竞争性和对抗性的增强,随着人们对自身行为和决策的理性及效率的更高层次的追求,更多地利用博弈的原理指导我们的行动,能让我们在既定规则下选择更为适宜的策略,或是在制度设计、规则优化方面思路更开阔,考虑更全面,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结果!

第四篇:金融大博弈读后感

《金融大博弈》读书笔记

看完了《金融大博弈》对经济学又增添了无数热爱,从这本书我看到了世界在经济的引领下所发生的风云变幻,让我更加觉得经济的确是决定整个世界的关键因素。

这本书是作者刘洪以一名新华社一线记者的身份,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写了他所亲历的金融危机。看完本书使得我对202_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华尔街所发生的纷纭变幻以及金融危机中中美两国之间所发生的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08经济危机,在我的记忆中就只有电视上所报道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增长虽然有所减慢,但仍保持高增长率。而生活当中却没有什么相关现象,知道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在这个年份,美国发生了这么大的纷纭变幻。在这场不见血的战争中,在这场波及无数人的国际大变局中,金融风暴迅速席卷华尔街,两个星期之内,雷曼兄弟破产,美林卖身求荣,高盛和摩根史坦利变身商业银行突围,AIG不得不靠国有化苟延残喘。随后危机波及底特律、通用和福特,美国汽车“三巨头”风光不再。看完一、二、三章,闭上眼睛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富丽堂皇的华尔街,一个个西装革履的人步伐匆匆,人们一脸的阴沉,危机来临的紧迫感充斥着这里,金融海啸带来的紧张气氛弥漫着这里。偶尔抬头看到的是华尔街的标志——铜牛。

在书中作者写道:“中国离下一次金融危机还有多远?我们将来要为金融变局支付怎样的代价?美国的今天可能就是中国的明天,因为中国的今天就是美国的昨天„„”看到这段话,我有点怀疑:中国与美国?我们的差距还那么大,怎么可能?但是,在看到08年危机时期中国抄底华尔街的一系列动作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的变化时,我们真的要有危机意识,金融危机的到来时没有前兆的,我们要加强防备。

华尔街发生着激烈的风云变化,在各个企业巨变的同时,一场前所未有的博弈也由此拉开序幕。这期间包含这各个巨无霸企业间的勾心斗角,亦有政府与企业间的明争暗斗。在这个“唯利是图“的华尔街,大佬们都各自打着算盘:保尔森拒绝救助雷曼兄弟,随后却花更多的资金救助陷入困境的AIG,这其中不乏有个人恩怨的结果。

“雷曼兄弟的破产,并非是因为美国政府缺乏救助资金,而非华尔街已没有了自救能力,更多的是一场“生存还是死亡”的货币战争的必然结果。”作者这样写道,是的,雷曼兄弟的破产不仅仅是因为自身问题,他更是一个不幸者。就像美国金融专栏作家纽马克所说的:华尔街上的秃鹫们会瓜分雷曼兄弟尚带余温的尸体,然后等着更多不幸者重蹈覆辙。

这本书中还提到了G2(Group Two,两国集团)这个问题,08年应该是G2风头最劲的时候,但是,美中合作是否可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中美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说清楚的特殊关系,而当今社会世界上很多问题都需要中美合作解决,但是,但是我们是否想过,美国极力宣传“两国集团”论,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人认为它是为了美国牟利出发而忽悠中国。最明显有三个嫌疑:一是“应对金融危机”的近期利益十分明显。面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美国及西方深感力不从心,需要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合作,尤其是经济增长势头最猛、手持巨额外汇储备和美元资产的中国的合作。二是目前中美两国实力不在一个水平上,无论在经济、科技还是在军事上,都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距。在这种情况

下谈“两国集团”,以美国的心态看,不可能是发自内心愿意同中国平起平坐,只不过是想耍个心眼,忽悠中国一下。三是企图动摇中国一贯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人为地给中国树“敌”,把中国推向世界重矢之地,破坏中国的国际形象,为中国的外交环境制造麻烦。总之,中国虽然近30年来发展迅速,但我们任然不能就此而沾沾自喜,我们还是需要大力发展,毕竟我们与美国之间还相差甚远。

看这本书,使得我对08年金融危机、中美形式以及很多经济问题有了更加深远的了解,希望以后可以读到更多这样的书,对经济学更加了解。

第五篇:伟大博弈读后感

《伟大的博弈》读后感

这本书讲述了华尔街的历史。如果把资金比为血液,那么华尔街就是输送血液的心脏:工业革命时它把资金输送给企业,战争时它通过战争债券把资金输送给国家。科技给资本运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比如自动报价机和计算机的出现,在各自的年代加快了信息的传输,同时资本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按照博弈论的理论,在有限次博弈中,抵抗对方是最好的策略,而在无限次博弈中,合作是最好的策略。可以说,早期的华尔街投机者怀者有限次的博弈的心态玩着资本的游戏,投机者追求短期的利益,卖空和杀空的较量极其惨烈,最后就是资金数量的对抗、贿赂和时间的赛跑。当华尔街意识到长期的繁荣才能带来普遍的利益时,那些歇斯底里的投机者被无情的抛弃出市场,这时就慢慢进入了无限次博弈的游戏格局中。这两者之间的跨越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经历了许多的血泪历史后,才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并逐渐形成更广范围的共识,阻挡来自保守派的反抗,最后促成改革,当然也少不了历史的机缘巧合。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到和人性恶的一面的抗争是多么艰难和反复。

一位华尔街作家曾写到:“如果说贪婪和恐慌是华尔街上仅有的两种心理的话,那么我想,现在,是为贪婪说句好话的时候了。”贪婪和恐慌是华尔街上空漂浮的两个幽灵,当它们同时发威时,无疑是华尔街的灾难。对于贪婪,人们深恶痛觉,但又难以抵抗,对于恐慌,人们往往束手无措。政府可以把贪婪的家伙扔进监狱,可是恐慌的大众并没有错,政府又能怎么办呢?可以说最早是靠J.P.摩根一人之力来阻挡各种恐慌,正如书中所说,当年的摩根起着相当于今天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作用。后来,如20世纪30年代建立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旨在解决银行挤提问题。诸如此类是在制度上的预防,恐慌终究不可战胜,今后一定还会来惹事。

投机是罪恶的吗?这不是个好回答的问题。中国以前有过投机倒把罪,但科斯托拉尼则把投机当成职业。用“存在即合理”来解释未免有些不负责任,但我也实在想不出更好的词来形容了。

最后提一下作者的写作特点。作者在力度上把握的恰到好处,尽管全书篇幅不短,但总在觉得有更多故事的时候突然停止,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比如摩根的个人史、阁雷厄姆的证券分析,都是值得深入阅读的材料。

博弈生存读后感(范文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