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疆省乌苏市环保局强化项目审批服务助力我市企业发展
新疆省乌苏市环保局强化项目审批服务助力我市企业发展戴雪梅、綦建辉报道:近年来,新疆乌苏市环保局以民生为重,以保护环境为出发点,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在建设项目审批工作中,层层把关,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明确和规范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报批的具体要求,确保建设项目环保审批严谨、科学,既符合现阶段节能减排工作要求,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内部管理方面,市环保局健全和完善了各项内部监督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项目的受理、审批、监督各个环节实行规范化管理。
在业务办理方面,市环保局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严把项目准入关,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严格把握《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政策及要求,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及审批,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为保障项目工作有序进行,对于前期项目,市环保局积极指导帮助企业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和环评审批手续;对于正在建设的项目,严格落实对在建项目环境监察规定、要求,强化服务意识,将环境监察和为企业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监察中服务,在服务中监察;对于投入试生产的建设项目,加强对污染防治设施调试过程的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和企业沟通,通过指导、监察确保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转,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从而促进企业
尽快投入生产,为企业建设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做准备。未提高办事效能,市环保局将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办结时限由法定的15个工作日缩短到7个工作日,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办结时限由法定的30个工作日缩短到15个工作日,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办结时限由法定的60个工作日缩短到30个工作日。
第二篇:强化“数据”监督 助力审批服务
强化“数据”监督
助力审批服务
武安市行政审批局紧紧围绕深化“三创四建”活动,主动结合市纪委监委,成功打造了智慧政务监督平台,该平台将行政审批局和入驻到市民服务中心单位的所有政务服务数据信息纳入到监督范围内,形成了以实时监测系统、提醒预警系统、统计分析系统、跟踪问效系统等为主的“大数据”平台。自七月份平台运行以来已累计汇聚各类数据21519条,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监测、分析、运用,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有力促进了政务服务效能的提升。
——实时监测进度,确保了限时办结。依托监督平台,重点围绕办理频次高、关注度高的审批服务事项,从受理到审批,每个环节的办理人、办结时限、提交的信息材料全部精准记录、精确呈现,实现业务审批环节全过程网上留痕。结合市纪委监委,通过专门的监察账号,随时监测正在办理事项的进展情况,对比监督平台上的权力清单模块,按照承诺的时限,及时给予提醒预警,确保限时办结率达到了100%。
——精准掌握需求,推进了资源合理配置。按照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不误、两促进”的要求,通过数据分析,梳理出193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实行周末“不打烊”照常办。同时,为精准掌握企业和群众日常办事需求,大力推行“不见面”、“少接触”的办事服务,安排业务骨干人员利用监督平台远程视频、通话的功能为群众的业务咨询进行面对面沟通、精细化指导,引导企业和群众通过“网上办”、“远程办”、“预约办”的方式进行受理办理。对于企业、群众的特殊化、个性化需求、逐一记录在帮办管家服务卡上,由主办业务科室,安排专人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对申请人办理的需要现场踏勘事项的业务进行分类汇总,提前介入,实行集中勘验,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了审批服务效能。
——及时分析研判,促进了审批流程优化。通过对监督平台每周受理业务数据研判分析,结合各业务科室,对平台的高频事项一一比对研讨,对审批链条上的多个事项进行优化重组,申报材料能合尽合,减少重复填写、重复提交,最大限度减少办事环节,压缩审批时间,精简办件材料,探索行之有效的审批机制,在企业开办、工程建设、民生琐事三大领域实现了审批效率的新突破。企业开办上,实现了企业注册登记、公章刻制、税务发票和税控设备申领、企业用工社保登记四项业务“一网通办、全程网办”,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一个工作日;工程项目建设上,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划分为立项、施工、竣工验收三个阶段,实行容缺受理,并行并联审批,推出“清单告知、全程帮办”的全链条管家式服务,使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由原来最少120个工作日压缩至最多80个工作日;民生琐事上,推行“百事通”,一事一清单,群众只管进门说事儿,即可到期领证,其它所有事项均可交给工作人员打包办理。一系列便民措施将全部事项累计减少申请材料394项,审批时限从5401天压减至1782天,压减率67%;实现了审批服务效率的进一步优化。
——全面跟踪问效,倒逼了服务质量提升。依托监督平台,采取了多种手段,全面跟踪问效,将审批服务置于阳光下运行。一是健全了“好差评”机制。在落实好全省统一“好差评”事项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手机微信端“好差评”评价渠道,将“好差评”覆盖了大厅内所有审批服务事项上,办事群众通过微信扫一扫每个窗口张贴的二维码,即可完成评价。为避免“刷好评”等虚假评价问题的出现,平台通过控制扫码次数、限制评价范围、追溯评价人等有效技术手段打造全流程“闭环机制”。二是拓展“好差评”评价渠道。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定期与企业群众座谈交流,下基层征求服务对象意见等多种形式,广泛获取企业和群众对审批服务的意见建议。三是跟踪回访。市纪委监委对所有审批办结事项全面介入,随即电话跟踪回访,进一步了解掌握企业和群众的真实评价,截至11月6日已累计收录“好差评”评价数据14979条,回访服务对象6592人次,有效采纳意见和建议25条,督促整改各类问题21项,倒逼了审批服务质量的提升。
武安市行政审批局
202_年11月6日
第三篇:机关干部助力企业发展服务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万名机关干部助力万户企业发展服务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市人民政府万名机关干部助力万户企业发展服务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干部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深化县级领导联系民营企业工作制度,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行动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实体经济战略部署及《通知》要求,组织机关干部走进企业,围绕构建市“211555”产业格局,切实做强实体经济、强化创新驱动、狠抓项目建设,着力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化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后劲,提振发展信心,全面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打造一批支柱产业和领军企业,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优化企业营商环境。着力解决企业在“放管服”改革方面遇到的突出问题,依法办理各类涉企案件,解决企业在市场准入、融资信贷、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的不平等限制,解决企业在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遇到的突出问题。
(二)支持企业项目建设。着力帮助企业加快项目建设前期审批手续办理,解决企业在项目建设融资保障、用工用地、招标采购、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配套、涉法诉讼等方面遇到的难题,推动重大项目尽快开工落地、投产达效。
(三)推动企业降本减负。落实国家和我省出台的支持实体经济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推动企业降低融资、用电、物流、用工及制度性交易成本。着力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解决企业在煤、水、电、气等公共服务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采取一企一策方式,集中推动和限期解决工业园区企业项目建设涉及的规划、土地、环保、消防等历史遗留的节点问题,集中精力帮助企业解决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节能降耗等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五)推动惠企政策落实。做好国家和我省各项惠企政策宣传解读,推动政策落实落细落地,增强企业政策获得感。聚焦制约企业发展的政策性、机制性、普遍性问题,研究制定和规范改进配套政策,营造良好惠企利企制度环境和氛围。
(六)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引导推进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激活各类生产要素。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推进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进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推广精益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管理创新。
(七)助力高水平开放合作。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对接国内外先进企业开展投资合作和兼并重组。推动企业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加强与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深化与浙江企业对口合作机制,促进企业市场化投资合作,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任务分工
以行业类别划分六大类,由各牵头单位负责,继续执行原县级领导包保双停企业、领导包保重点项目企业、领导包保重点产业等工作方案,在原责任人不变基础上,县政府将选派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助企干部约60人参与助企行动,增加包保企业范围。以规上工业企业、重点民营企业、商贸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现代农业企业为主,兼顾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重点企业。各牵头部门负责制定助企人员名单,采取定人、定责、定时限方式实施精准对接服务,确保每户重点企业均安排助企干部。
(一)规上重点工业企业、重点民营企业由工信局牵头,配合单位:审计局、发改委、财政局、林业局。
(二)商贸企业由商务局牵头,配合单位:卫健委、市场监管局。
(三)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由科技局牵头,配合部门:政数局、水利局、应急局。
(四)现代农业企业由农业农村局牵头。
(五)服务业企业、重点项目企业、重点产业由发改委牵头。
(六)建筑业企业由住建局牵头,配合部门:民政局、司法局、人社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城管局、交通局。
四、成立服务功能组及工作职责
成立“助企行动”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成员由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业和信息化局,下设1个综合协调组,5个服务功能组。开展助企服务行动,定期将工作汇总情况上报市助企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综合协调组。由工信局牵头,负责梳理汇总上报的企业问题,分类分发到各职责牵头部门,并调度推动各牵头部门协调解决涉企问题;
负责相关文件、总结汇报的起草;
负责协调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做好宣传报道。
(二)企业融资服务组。由金融办牵头,协调税务局、财政局、银保监局、人民银行、融资担保机构等,负责协调解决企业投融资和投资合作方面的问题。
(三)企业项目服务组。由发改委牵头,协调工信局、住建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负责协调解决企业注册、立项、规划、用地、建设、技改等方面问题。
(四)营商环境服务组。由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局牵头,协调司法局、公安局、县法院、县检察院等部门,负责协调对有关部门及干部吃拿卡要、不作为、慢作为问题的投诉举报、纪律和组织处理、涉黑涉恶等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问题调查处理等方面问题。
(五)法律事务服务组。由司法局牵头,协调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部门,负责协调解决企业法律纠纷、法律咨询等方面问题。
(六)要素保障服务组。由工信局牵头,协调人社局、生态环境局、交通局、住建局、水利局、自然资源局、金融办、发改委、城管执法局等部门,负责协调解决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所需的水、电、气、热及管网维护、交通运输、环境保障、引进人才等服务保障方面问题。
五、工作要求
(一)助企行动时间从202_年9月开始,至202_年12月底结束。
(二)各牵头部门要建立工作联系机制,委派专人负责助企业行动具体工作情况的调度,及时向综合协调组反馈企业问题。县助企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调度汇总工作情况,并上报上级助企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各服务功能组接到企业问题后,两周之内给予反馈。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各服务功能组反馈综合协调组,报请县领导小组解决,领导小组解决不了的报上级领导小组协调解决。
(四)各相关部门选派人员包括本机关工作人员,要求选派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好的干部参与助企行动,反映企业困难时要清楚解决问题的建议以及问题不能解决的症结,要定期到企业调研帮扶,不搞花架子、走过场,严格遵守八项规定,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五)宣传部门对服务企业发展过程中涌现的新做法、取得的新成效、形成的新经验、树立的新典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跟踪报道。
第四篇:环保局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服务我市经济发展
环保局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服务经济发展。环保局围绕“主攻项目年、招商引资年、作风效能年”三个主题年活动,积极服务企业,主动向上争取资金。202_年累计为我市争取上级资金10040万元,其中:国家级2300多万元、省级140万元、杭州市级7600多万元。支持企业加快主要污染物减排步伐,引导企业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标准的行业发展,从而提升我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一是认真钻研上级政策。围绕上级生态建设、生态补偿和排污资金使用专项政策,仔细解析,加强研究,及时捕捉和跟踪上级各类扶持资金投向和产业政策方向,特别环保新技术推广、中央节能减排、中央连片整治方面,找准国家政策的对接点,确保资金对接准确;二是积极畅通沟通渠道。为使上报的专项资金顺利通过评审,局领导亲自带领工作人员,多次到省环保厅、杭州市环保局进行专门汇报;三是围绕企业加强指导。环保局、财政局工作人员充分利用懂政策的优势,针对项目申报标准要求高、时间要求急的特点,多次加班加点细化、量化、精化申报工作,确保申报材料的规范及时。
第五篇:强化服务意识 树立审批品牌
强化服务意识 树立审批品牌
文教卫生处今年持续扎实抓好处室各项行政审批改革措施的落地执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在文化行政审批方面:一是放宽市场准入,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分别取消了网吧、游艺娱乐场所总量和布局规划的要求,全面放开网吧、游艺娱乐场所审批。将营业性演出活动、共用天线系统设计及安装批准、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场所三项许可事项下放,给企业松了绑,为银川市文化市场发展注入新活力。二是优化流程先照后证。将涉及演出、娱乐、网络文化等主体准入审批项目实施“先照后证”制度。在受理《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娱乐经营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申请业务时,相关行政部门已登记核准的经营主体名称、住所、注册资本、经济类型、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等事项,以营业执照载明内容为准,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不再要求提供办理营业执照时已经提供的材料。三是切实推进审批提速提效。实行“一门受理、统筹协调、规范审批、限时办结”的运作方式,对文化的35项审批事项再瘦身,使得23项为即办件,占65%;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场所的审批从原来的20个法定审批工作日优化为7个工作日;减少二次勘验等7个环节。截止7月底,共办理文化类许可事项297件,同比提高效率213%。四是开展农村地区“一张申请办审批”试点工作。为加快发展农村电商,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对农村地区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等许可事项开辟绿色通道,申请人只需填写一张“预约单”就可安排进行审批工作,实现“一张申请办审批”。自运行以来,共办理16件,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在卫生审批方面:一是转观念宽条件搭平台。取消对银川市权限范围内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床位规模”的限制;对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营利性医疗机构设置审批、集中式餐饮具消毒企业许可、饮用水供水单位卫生许可4项行政审批项目,实行工商登记由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二是创方式办联合提效率。将以前串联式多部门审批改为一部门多处室联合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放射诊疗许可》和《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鉴卡》等有关联的事项并入一个板块,在申请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时将其他许可一并受理,在现场勘验环节,对多项许可事项一并评审同时发证。打破过去逐一受理逐一许可的壁垒,三季度新增增设医疗机构5家,同比增长了400%,实现办事效能的倍增。三是移关口早介入全监管。将审查窗口前移,事先对新设置的企业准备的意向材料进行专家论证及审核,对发现的问题,企业可早整改完善。在审批医疗卫生许可事项时,主动听取市卫计委等监管部门的意见,及时将新审批设置的机构以文件等形式报送至区、市卫计委等相关部门进行报备,共计报送文件68份,实现事前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的无缝衔接。四是卫生许可证实现“多证合一”。将同一个公共场所的多个项目的多个卫生许可证并入一个卫生许可证。如某宾馆同时有住宿、洗浴、美发、足疗等多个卫生许可证,现实现“多证合一”。仅三个月共办理“多证合一”卫生许可证35件,赢得了群众的赞许。
优先做好教育事项的审批工作: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教育布局与城市发展不同步的问题日渐突出,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我局通过放宽准入条件、取消验资报告、优化审批环节等一系列措施,收到了效果。仅5个月银川市就新增银川景博学校、银川少林精英学校等6所民办学校,特别是积极协调自治区教育厅完成了对银川仙桃高中、银川三沙源上游学校的筹设初审工作,现两家学校已如期取得了区教育厅的筹建批文。
在旅游、体育审批方面:一是破旧规,促发展。取消对旅行社及其分社在行政区划内增设服务网点的限制;取消对设立旅行社服务网点数量的限制,多方位给旅行社行业松了绑,带动了旅行社的扩张和入驻。如之前在吴忠注册的旅行社只能在吴忠辖区开设服务网点,如果去银川市就必须在当地设旅行社才能开设服务网点。而且没有委托招徕,这些服务网点要做出境业务,就得让下属旅行社去申请出境资质、交保证金,从而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游客也不能得到更好的品质服务。二是创新服务方式,推动旅行社转型升级。主动服务,良性互动,引导企业从以往单一经营改为网络化、连锁化经营。三多事项再“瘦身”,实现立等可取。通过深入整合业务事项,加强与市体育旅游局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对审批事项进行再瘦身,如以前需要多天办理旅行社服务网点备案、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事项,现在在窗口即刻就可办理。材料更加简单,现场勘验环节也取消了,申请人只要按要求准备好材料当场就可领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