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编辑:前尘往事 识别码:18-1064563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14 00:59:2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独生子女作为一组特殊的人口群体已大批出现在社会上,如何教育好这一数量庞大的人口群体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关系到我国科学技术、国民素质、道德水准、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独生子女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国家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缓解人口过快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环境、资源、社会等方面的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独生子女教育上比我国要早近一百年,所以在这方面比我们国家做的要成熟。

本文调查分析了独生子女教育的现状,以及独生子女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着重对改善独生子女教育的对策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为改善独生子女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二、调查活动简介

(一)调查时间:202_年2月14日至2月17日。

(二)调查地点:此次调查地点是洛阳市城区学校。

(三)调查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走访及问卷调查。

(四)调查范围对象:主要调查洛阳城区学校不同学龄段的独生子女学生、独身子女的家长、中学教师,来了解独生子女的各方面成长情况,如学习情况、健康情况、品德教育情况、动手能力情况等。

(五)调查内容:下面列举我们访谈工作中的几个典型情况。

具体如下:

陈郝帅,独生子女,洛阳市涧西区小学二年级学生,父亲经营汽修修理店。目前,该同学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属中等水平,学校主要学习科目为语文和数学,其他科目及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不够积极。家庭作业以语文和数学为主,父母偶尔会辅导他的功课,但父母性格急躁,经常对孩子发脾气。所以他经常参加校外作业辅导班。大多数节假日时间是一个人在房间看电视和玩玩具,体育活动及其他户外娱乐活动的时间较少。

李冰,独生子女,家住洛阳西工区,现就读于洛阳市实验小学一年级,学习成绩在班级属中等水平。在学校时常会因违反学校纪律等而被请家长等等。学校

开展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等课程,城区学校课程开展得更全面和规范,在学校能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在家里,母亲对他较为宠爱,父亲由于工作忙,与孩子交流时间较少。他的家庭作业很多,每天需要3—4小时才能完成,学习英语和数学较吃力。每周家教老师(在校大学生)会上门辅导英语和数学功课3—4次。另外,每到周末,他要学习珠心算和书法课程。他最开心的事是父母带他去看望乡下的爷爷,因为那个时候他能短暂的远离繁重的学习任务。

刘燕华,独生子女家长,洛阳市某省示范中学优秀英语教师,她的儿子就读于初二年级,他的儿子各科成绩都非常优秀,数学曾考过满分。刘老师一直非常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她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他的孩子能考上洛阳市最好的高中就读。经常与儿子交流学习情,况在家给儿子补习英语,希望儿子减少打篮球的时间。曾引导儿子学乐器,后因学习任务繁重而未果。

何文娟,洛阳市某省级示范中学一名年轻生物教师,现担任高一年级的班主任。她的班级有90%的学生是独生子女,除担任生物教学任务外,何老师目前的主要精力是管理班级的五十多名学生。她的班级管理任务很重。有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需要和学生及家长频繁沟通,给学生做思想工作。总之,何老师担任高一班主任以来,发现很多目前学生有着很多优良的素质,掌握着现代科技知识,敢于冒险、富有激情、重视权利,知识面广,表现出了极好的学习、接纳能力。但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时代、家庭、社会的影响,他们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缺乏责任心、好高骛远、没有目标;缺乏爱心、偏激自私;娇气任性、以我独尊;心高气盛、目中无人;独立能力弱、依赖心理强。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家长教育方式有失偏颇

从家长的因素来看,目前,独生子女教育在方法上有失偏颇。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理和行为后,我们不难发现,独生子女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望子成龙”型。有的家长为孩子设定了每天的学习时间,考试分数;很多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以超额的作业代替孩子的社会实践,有的则追求一个称心的座位等。二是“顺其自然”型。有的家长盲目将国外或发达地区先进教育方式使用在自己孩子身上,而没有客观地分析自己孩子的实际;一些

家长把教育子女的责任让位于外公、外婆,“代理家长”现象由此形成;一些家长忙于工作和事业,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三是从“期望到失望”型。这种家庭教育方法可以说是前两种教育方式失败的结合。一般表现为,家长一开始对子女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但结果却与自己的预期背道而驰。此时,父母和子女往往处于一种恶性对抗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父母逐渐采取了消极放任的教育方式。这三种家庭教育方式都有失偏颇。

(二)孩子的心理出现多种怪圈 一是“拜金主义”的怪圈。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很多孩子价值观的标准往往是金钱。孩子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过生日、赠送礼物等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并不少见;甚至一些孩子不惜用金钱买通社会上的“黑恶势力” 替自己打抱不平等。二是“奢侈主义”的怪圈。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家长和亲戚赠送,孩子以各种理由从家里骗取,餐费和车费,各种“奖金”。在孩子眼里,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普遍。三是“流行享乐”的怪圈。有的学生对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细营养,穿的要新潮高档,用的要新奇漂亮,玩的是电子游戏网络游戏,在家里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在学校过得是“富家公子”、“千金小姐”的生活。四是“唯我独尊”的怪圈。有的孩子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在孩子的心目中,或许他们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他们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三)社会环境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外部因素

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对独生子女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现代家庭的格局逐步趋同。这样的家庭结构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独生子女与成人接触较多,成人的经验多方位地影响他们,使他们显得过于早熟,过早失去童真。在这种家庭结构中,成人只知道为孩子服务,使得独生子女任性骄横、不合群、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别人意见,依赖性强,把父母当成了他们的拐杖,缺乏独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独生子女较少有机会与同年龄、同层次、同一认知水平的人群交往,必然影响独生子女学习与人相处的规则。独生子女很少与同伴们交往,缺乏对自己、对

他人、对社会的了解,不能养成良好的社交能力和交往的敏感性,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意识的增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独生子女的家庭往往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物质条件,使一些独生子女不思节俭、挥霍浪费、不爱惜劳动成果,养成了贪图享受、占有欲强、唯我独尊等不良品行,缺乏对他人、集体、国家的责任感。现代信息传播媒体的增多进一步加剧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多变性。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但信息渠道却不断开阔,这对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有好处,但许多消极因素也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孩子。

四、建议和意见

(一)积极发挥家长在独生子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一是要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兴趣的良师。父母完全可以借助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子女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利用春节、妇女节、重阳节、中秋节等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实践活动、情感互动活动、家庭沟通活动等,不断增进孩子的自主、自立、自强、自信,不断增进父母同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沟通等。二是要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父母应该精心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不仅应注重言传,更应该注重身教,以及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三是要适当实施挫折教育。首先,要施加适当批评,特别是在孩子与人相处中,社会实践中,要适当地施加批评,同时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时间和地点等。其次,要给予挫折教育。为了使独生子女正确地认识世界,更好地成长,家长要在孩子生活中给予必要的挫折教育,让他们从中积累经验。

(二)以有效的方式促进独生子女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

一是要培养独生子女自立和自信的品质。劳动是关系到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训练,也是独生子女学会自立和自信的根本途径。让孩子从小就在劳动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社会价值,并善于同他人相处,学会自我服务,珍惜劳动成果,学会节俭。

二是要培养独生子女处理好同伴关系。现在许多人把孩子禁锢在家中,与成人或者书本为伴,他们不会和同伴友好相处。独生子女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发生关系,特别是与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所提供的刺激更接近于他们认知能力。要多鼓励孩子和同伴交往,使他们在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三是要培养独生子女独立的生活能力。独生子女往往渴望独立自主,这是他们个性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孩子在渴望独立自主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困难,主要是由于父母过分的关心,没有充分的实践时间,意志薄弱。因此,家长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意见,要创设条件培养孩子独立的生活能力。

五、本次调查得出的结论

众所周知,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因而,独生子女群体也将会长期存在并逐步成为我们社会的主体。未来社会,“独生子女”是社会的主体,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元素。他们将支撑起中国现代化建设,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以,在研究他们的成长过程、基本特征、社会表现的基础上,发现在独生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和完善我们对独生子女的教育的方法和措施,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不止是现在受到广泛关注,未来也将继续存在。因此,不论是家长、学校或是社会,应该不断改善教育环境,给孩子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平台。我们都应该对独生子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毕竟这不是孩子的错误,每一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尘不染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探索,在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上,一定会有很大的改善和突破的。

第二篇: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前言

20世纪70年代,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减轻经济社会发展的沉重压力,号召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于是,一批又一批独生子女逐步成长起来,由1979年的610万人发展到现今9000多万人,是我国一个庞大的、特殊的人口群体,而且呈现出日益增多的发展趋势。独生子女的成长,事关家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关注独生子女成长,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202_年7月初,国家人口计生委在山东召开全国人口早期教育工作座谈会,对人口早期教育和独生子女培养工作做出动员和部署。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工作,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毫无疑问,独生子女及其家庭教育和培养,是人口早期教育和整个人口素质提高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紧迫性,更需要家庭的重视和落实,从而不断地加以科学运作,进一步促进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

主要内容

独生子女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国家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缓解人口过快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环境、资源、社会等方面的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独生子女教育上比我国要早近一百年,所以在这方面比我们国家做的要成熟。

一、要解决独生子女教育问题,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独生子女。

(一)、独生子女是特殊背景下出生的孩子,具有成长潜力和优势。

1978年,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随之,全党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提速,必然要求人口生产减速,控制人口增长问题于是摆到人们的面前。

1980年9月,国务院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今后二三十年内必须在人口问题上采取一个坚决的措施,除了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外,要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把人口增长率尽快控制下来,争取全国总人口在本世纪末不超过12亿。同年9月25日,党中央发布《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要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带头响应号召,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在我国现行人口政策、生育政策里,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规定,已经坚持多年不变。经过近30年人口计生工作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影响,特别是生育成本越来越有增无减、生育价值取向越来越向着少生优生、优育优教方面融合的影响,许多父母转变生育观念,主动响应国家号召,终身只生一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独生子女作为控制人口快速增长的制衡产物和新生育观引导的必然结果——一个特殊的人口群体逐步形成。独生子女也因为“独”而受到家庭的厚待和社会的关注。由于只生一个,家庭无论是在吃、穿、用方面,还是在“学、教、做”方面,都是很有条件的。因此,独生子女的教育和培养要比非独生子女的教育、培养更有优势。

而独生子女在成长方面,也具有自己营养好、身体好、读书条件好等优势,其潜力往往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好奇感强,二是兴趣广泛,三是可塑性大。这些潜力和优势的存在,一般来说是非独生子女所不能比的。因此,需要因势利导,充分挖掘潜力,强化优势,促进独生子女健康成长。

(二)独生子女作为一个人口群体有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从人口学角度看,独生子女是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个明显结果,也是我国人口再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结局。

这种人口现象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出生人口性别无法选择,或独生儿,或独生女,父母是不能选择的,对于“儿女双全”、“重男轻女”等陈旧生儿育女观是一个无情的挑战和改变;二是独生子女人口发展比例有增无减,成为社会主流趋势不可阻挡;三是赡养老人人口增加,抚养新生代人口减少,家庭人口呈现出倒金字塔形,独生子女的负担将会越来越重。

独生子女人口群体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不受人口政策、生育政策的过多干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越快,生活水平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父母选择独生子女的就越多,就越追求少生快富和养得了、养得好、能成才、未来对社会有用的生育价值。而这种生育价值的定位必将促使许多夫妇理解和接受只生一个好的号召,并将其变成自己的一个生育选择,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

“提倡”变成“行动”,越来越有利于实现少生优生、优育优教的目标,对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三)独生子女在成长中有喜有忧

独生子女在成长中的表现,可谓喜忧参半。

喜的是,独生子女人口群体的形成,为平抑人口低生育、高增长量的势头,减少家庭和经济社会众多负担的压力,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独生子女本身所具有的好学、上进和家庭特有的养育优势,为推进家庭文明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忧的是,独生子女在成长中存在家庭教育、培养不到位、社会关注不到位、孩子自身发展不到位的问题,尤其是独生子女社会性培养差距比较大,来自家庭的溺爱,使得独生子女不能获得全面、健康而又快乐成长的条件与机会,结果造成“问题孩子”的出现。

可怕的是,独生子女长大成人之后,他们仍然要承担繁衍后代的责任,如果本身素质低下,岂能完成教育、培养好新一代独生子女的工作?上梁不正下梁歪,人们担心进入独生子女成长的怪圈,形成恶性循环。

二、其次,目前独生子女教育的发展情况和问题。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许多城市幼儿园的幼儿中,独生子女年所占比例在90%以上。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速率,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教育方面,也出现了“独生子女问题多”、“独子难教”的思想倾向,有些人甚至把一些独生子女夸大其词的称为“中国的一群小皇帝”,现代的孩子患有“四、二、一综合症”,这是片面的。据部分专家、老师在部分城市抽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同样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成长。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位置特殊,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而带来一

些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根据上海市、辽宁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在社会性行为方面,存在问题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23-40%。这些问题并非独生子女所有,非独生子女也存在,独生子女占60%,非独生子女占30%。以上比例说明,独生子女产生社会性发展方面的问题并不是普通问题,只是少数幼儿存在的问题;不仅独生子女存在此问题,而且非独生子女也存在;独生子女社会性行为问题,并不是“独生”本身所产生的,而是家庭教育不当的结果。

(一)错误的教养态度造成幼儿不良的性格和行为。

过多的食品、过多的营养,造成幼儿消化不良,而且还形成幼儿挑食、偏食、不爱惜食物等不良习惯。

过分的照顾,认为孩子小,事事都包办代替。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结果养成孩子四肢不勤、不爱劳动、懒惰、无能、吃不得苦、意志薄弱、处处依赖家长,缺乏独立性的不良习惯。

过分的疼爱,使孩子成为家庭中的“支配者”。大人处处围着孩子转,什么事情都依顺孩子,甚至孩子提出无理要求,也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有的孩子稍不称心,就大吵大闹,逐渐养成孩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任性、专横、执拗的坏脾气和不良习惯。

过分的保护;孩子是好群爱玩的,家长怕孩子不安全,受委屈,将其封闭在家中加以控制和保护。由于家庭环境的寂寞、活动单调,容易形成孩子的孤僻、胆小不合群性格特点、缺乏待人处事的勇气和智慧,社会适应能力差。

过分的“灌”;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又错误的认为孩子掌握知识越多越聪明,又不懂得早期教育的方法,给孩子灌进许多“食而不化”的知识,当孩子会认几个字、会背几首诗歌时,又在人前人后,盲目夸孩子。长此以往,养成孩子高傲、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的个性来。

(二)家长对独生子女生活环境的影响应有足够的认识。

“独生”的环境对幼儿成长有许多积极因素,但我们还应辨证地看到他不足的方面。困独生子女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容易养成不善于团结,不善于同情,不善于竞争,不善解人意,缺少协作,不尊重人,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

另外,缺乏在同龄人相处过程中的逆境锻炼。如有矛盾时,如何辩解、争吵、闹意见、最后互相迁就、妥协、和解,从中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区别,懂得别人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从而逐渐从“以我为中心”的硬壳中解脱出来。

同时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缺乏所模仿的相互交往的儿童、只能和大人交往、向大人学、容易形成他们说大人话、做大人事的早熟倾向,过早失去孩提的天真。事实上成人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他们成人化的行为,不论在和儿童或成人交往中,都会产生困难,而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传统思想作怪妨碍孩子个性全面发展。

封建的传统思想使人们留下了“多子多福”以宗亲关系观念,为的是将来老有所养。一个儿了不听话,还有二儿,二儿不行,还不小儿。“独苗”就无退路,必须教育好,对孩子寄于过高的期望,采取了操之过急方法,大有拨苗助长之势。孩子的时间,被“前途教育”占满了,家长都想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理想的胚胎。

今天妈妈这样要求,明天爸爸又那样要求,造成孩子无所适从。孩子谁也得罪不起,从小承受过重的精神压力。结果有三:一是顺从型。你们说什么我做什么,唯唯喏喏,变成一个毫无主见之人。二是小滑头。四面讨好,八面逢迎。三是逆反型。谁的话也不听,你说你的,我做我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孙云晓就谈论过关于独生子女同伴交往的重要性。他说全中国的父母没在一起开过会,但是很多父母都会说一句共同的话,对孩子说,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是一种很可怕的国民共识。中国出现了一个庞大的独生子女的群体,独生子女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没有兄弟姐妹。过去在兄弟姐妹之间完成的这种经验的交流、爱心的培养,今天变得困难了,这对教育提出了挑战,对同伴的交往就更加显得需要。独生子女同伴交往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出现的问题很多,一个就是相当多的孩子具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问题?学校、家庭、社会,都要去创造条件,让孩子感受到一个人只有在群体之中才能获得快乐,只有心中有别人,你才有快乐。

三、最后,如何引导、解决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一)开办家长学校,统一认识。改变传统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感,家长要树立“为国教子思想”,改变不正确的教养态度。

(二)摆正独生子女与成人的关系。独生子女的许多不良习惯是由于以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引起的,不要将孩子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尽量不要使孩子产生特殊感。

(三)用群的功能弥补“独”的缺陷。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不是靠成人说教,而是通过他们相互交往发展的。儿童良好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的最好对象是儿童伙伴”,这种作用是成人替代不了的。因为成人的许多言行是孩子难以理解的,因此成人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克服因缺乏儿童伙伴的孤独感。

(四)要舍得孩子吃一点苦。独生子女大多身上存在着娇气。最有效的办法,是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吃一点苦,因为吃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娇气”。

(五)对孩子教育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六)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家长要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并能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独生子女的家长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成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从小就学会尊重、关心、团结、体谅他人;尽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尾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不止是现在受到广泛关注,未来也将继续存在。因此,不论是家长、学校或是社会,应该不断改善教育环境,给孩子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平台。我们都应该对独生子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毕竟这不是孩子的错误,每一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尘不染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探索,在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上,一定会有很大的改善和突破的。

第三篇: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1、我国独生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3

1.1、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被过度溺爱.......3

1.2、家长在养育孩子时缺乏长远的意识.....3

1.3、家长不能很好应对网络的冲击.........32、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4

2.1、生活方式的改变.......4

2.2、生子女成长环境发生改变......4

2.3、家长对于教育孩子缺少系统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

花费的精力不足............53、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5

3.1、关爱而不溺爱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5

3.4、是要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能力.........6

3.5、家长要学习系统的教育方法...........6

摘要: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落实和人们思想的逐渐转变,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中只养育一个子女。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如今,我们的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但是我们对于家庭教育的关注度却不见增加,为了引起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在寒假期间对此进行调研,并且完成了这篇社会调查报告。

关键词:家庭教育;独生子女;过度溺爱;教育方法

1、我国独生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1、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被过度溺爱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本身并无什么区别,但在家庭大人的百般呵护下,不少独生子女处于娇生惯养之中。于是,有的脾气越来越大,性格越来越差,能力越来越低,最后成为“问题孩子”。出现这种问题完全是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造成的,这种教育培养方式让孩子形成很多错误的认识,比如:自己是所有人的中心,家人应该把最好的资源留给自己等等。在假期,我与一个上小学的侄女一起生活了一个月,这使我深深认识到孩子家长由于溺爱孩子而带来的恶劣影响。我这个侄女是家里的独生女,她的父母由于工作忙,所以让其奶奶,爷爷照看,家长都视其为掌上明珠,百般宠爱,这造成了我这侄女很坏的脾气,经常目无长幼。但是她的家长在遇到孩子发脾气时不但没有加以教育、积极引导,而是进行妥协,满足其要求。试想想当孩子逐渐长大成人,这种性格一定会严重阻碍其自身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我对自己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并且对一些家长进行访问,发现对独生子女的溺爱是一个普遍现象。

1.2、家长在养育孩子时缺乏长远的意识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只定位在孩子的课本知识上,认为学习好的孩子才是优秀的,而对孩子的其他兴趣爱好,对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却不太关心。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有的家长没有在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上面花费心思,而是一味让孩子参加补习班等课外活动,忽略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说还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反感等不良情绪,给孩子没有留下良好的童年记忆。

1.3、家长不能很好应对网络的冲击

当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互联网迅速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通过网络,孩子们可以迅速了解社会的各类信息,扩大了其知识面,;同时网络能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社会环境,并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他们进行适应社会的指导。

在网络面前,青少年的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容易产生网络特别自由为所欲为的感觉和冲动,进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一些家长不能很好地处理网络对孩子的影响,要么放任孩子去接触网络,要么对孩子进行极力地限制。

2、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2.1、生活方式的改变

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竞争越来越激烈,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了。家庭成员往往是各忙各的;家长们为了生计,忙于充电、赚钱和工作;孩子们忙于学习和各种考试,使一些人的家庭观念淡漠了许多。家庭成员相互之间感情交流却越来越少,相互理解也更差。

2.2、生子女成长环境发生改变

独生子女成长中的问题可以有若干,但其社会性因素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性格和心理适应性的强弱,思维和行为习惯的优劣,觉悟和自律、自控、自省能力的有无,都决定着独生子女是否全面而又健康地成长,这是影响独生子女一生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所谓的社会性因素,指的就是独生子女的性格和心理适应性如何。而出现社会性问题的实质表现,在于越轨和犯罪。越轨,是心理缺陷的后果,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规范,主要是由于婴幼儿、儿童关键期社会化失调所致。而犯罪,是越轨的严重后果,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规范,即法律的规范。无论是越轨,还是犯罪,都是对他人、对社会造成危害的行为。

在独生子女中存在的自私任性、想做就做、说干就干、胆大妄为、不计后果、动机简单、手段残忍、对抗父母、缺乏人情味的现象,都是心理适应性、社会性差带来的麻烦。独生子女的成长,始终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下逐渐成熟。而家庭的教育和培养,具有第一位的影响力,对独生子女心理适应性的提高和社会性培养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3、家长对于教育孩子缺少系统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花费的精力不足

由于工作压力大,家长总是把属于自己的一份责任也推给学校,但是学校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对每一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教育,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花费的精力远远不够。对于一些有精力教育孩子的家长则缺少系统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孩子时多是说教式,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3、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

3.1、关爱而不溺爱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关爱,是一种更高层面的关心和爱护,理性强、情感深、导向正、方法对、效果好是其明显的特点。而溺爱,则是单一的、很有局限性和缺乏理性的片面呵护,是“过”与“不及”的做法,其后果不堪设想。对独生子女而言,偏重溺爱等于毁坏前程。家长在独生子女的早期教育方面应该多花费一些时间、精力,切实奠定好独生子女的人生基础。一个合格的家庭,一个有希望的社会,都必须从这样的角度去关爱独生子女,既要关爱婴幼儿期,又要关爱未成年期、成年期,直至为他们奠定好未来的人生基础。

3.2、是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则

根据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施教过程中应遵循适度原则、全面原则、一致原则、民主原则和严格原则。所谓适度原则,是指独生子女的教育必须依据其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要因为是独生子女而寄予过高的期望,提出过高的要求,给予过分的爱和照顾。在智力开发上不搞过度教育;在生活中,要使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事事都由家长代劳;在物质供应上,不给过度满足等。全面原则,是指要注意德、智、体、劳、美的全面发展,尤其要处理好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的关系。一致原则,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态度,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其的教育态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体效应,要配合默契,协调行动,在孩子面前不出现意见分歧和冲突。民主原则,是指在家庭中要形成民主气氛,不

搞“家长制",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严格原则,是指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能放纵,要使孩子逐步树立起是非观念,养成知错必改的好的道德品质,只要不断克服自身弱点,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3.3、提供机会多让孩子接触同龄儿童

孩子多和同龄儿童接触,会使得他们不觉得孤单,有利于培养其外向的性格,减少抑郁症的发生概率,并且让孩子切身体会到自己不是所有人的中心,要懂得尊重人与每个人平等相处。

3.4、是要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能力

家长应有意识地克服过度照顾和过度保护,凡是其能自己独立或在指导下完成的事,让孩子自己来亲自去做。家长应给独生子女多创造锻炼其独立能力的机会,应尽早鼓励其自我照顾,稍大一些,可交给孩子一些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完成得好,要鼓励、表扬,促使其增强自立、独立的积极性。家长要从孩子小适合就注重培养其自主活动能力,就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去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勇敢精神和创造性。凡是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孩子们的自主活动,家长们都应该尽力给以鼓励、支持。即使失败了,也不一定是坏事,仍可磨练孩子们的意志力,让孩子明白从哪儿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并且还会促使孩子多动脑筋,知道在世界上办成一件事并不是容易的事,激发其刻苦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5、家长要学习系统的教育方法

家长要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并能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独生子女的家长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成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从小就学会尊重、关心、团结、体谅他人;尽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几点探索

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几点探索

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江店中心幼儿园简传丽

内容提要:

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独生子女将近1亿”。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将是一项长期的问题,发现独生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和完善我们对独生子女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本文首先指出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及他们在个性心理方面的发展特点,深刻了解独生子女不良的个性品质,遵循教育的一般原则,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策略,更好地指导教师及家长成功的教育独生子女。

关键词:独生子女个性品质教育原则教育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据了解,目前城市在校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农村校园里的独生子女也呈日益增长的趋势。如今处于现代社会的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信息技术和电子媒体发达的时代。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处于中心地位,处处受家人的保护、关心、照顾,缺少与外界的联络,缺少对人的理解及交往经验,种种原因可能导致独身子女会出现一些人格上的不良倾向性。现代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不断凸现,己逐渐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独生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若不及时矫正,不仅会影响到独生子女自身的发展,也将会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这不仅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学校教育提出了一项崭新的课题。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个人认为当今独生子女教育的种种问题是教育工作中的较大阻碍。如何适应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教育的奠基阶段为独生子女打下良好的基石?带着这些问题,我想谈一些个人粗浅的探索和看法:

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同样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成长。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使用问卷、个案调查、实验、比较等方法,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进行比较研究,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独生子女在遗传体质方面与非独生子女无大的差异,但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特殊,容易养成其性格上的特异性。有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会比非独生子女更有成就,而且更具有主动性,性格外向,他们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成熟得更快,因为他们是家庭的中心,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也高。在孩子情感态度的培养方面,非独生子女的父母不太重视和孩子沟通、交流,很少给孩子提供参与外界活动的机会,因此,非独生子女性格较孤僻。在气质类型的分布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非常明显的差异。独生子女中属于多血质、抑郁质和多血一粘液质的显著少于非独生子女。在情绪特征上,独生子女在情绪强度和主导心境上显著强于非独生子女,但在稳定性上则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

二、充分认识独生子女的个性心理发展特点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素质、生

理成熟、社会环境、教育条件、实践活动等方面。独生子女同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但他们的遗传、生活和教育等方面要比非独生子女优越得多。因此,独生子女的成长和发展有其特殊性,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

首先,物质基础占优势。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受国家优生优育政策的影响和经济条件的影响,独生子女一般都是先天素质较好、身体健康、营养充足、精力充沛,这就为他们接受教育、心理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其次,心理发展水平高。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独生子女智商高、较聪明、懂事早、思维敏捷、接受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见多识广、性格活泼,他们的才能、兴趣容易得到更广泛、更充分发展,易于获得学习和其它活动方面的成就。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独生子女的个性发展不是天然必有的,它是在独生子女特殊的家教方式和心理环境中形成的特殊心理。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唯一性,是他们在个性发展和智力成长上超过非独生子女的有利条件,但同时,没有兄弟姐妹,缺少同伴之间的交往,易受大人们的宠爱是不良个性产生的根源,所以独生子女在儿童时期的人际关系及性格的发展极易受到影响。科学的教育方式以及鼓励独生子女尽早进入幼儿园等,实施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对儿童时期的独生子女的个性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深刻了解独生子女不良的个性品质

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劣势。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过多的受到家庭的溺爱娇惯及教育失当等原因,容易养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不良个性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自理能力差。许多家长对孩子一味迁就,甚至姑息孩子的缺点错误。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就对孩子宠爱有加,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该管的不管,该教的不教,溺爱过度。一切围绕孩子转,事事以孩子的意愿为中心。长期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孩子心中便形成了周围的人都得受我支配的“惟我”心理,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依赖性比较强,生活自理能力比非独生子女差。这种过度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挫折、打击,一旦离开父母的怀抱,就难以独立的生活。

2.个性发展有缺陷,禁受不起挫折。独生子女,一般都是在家长的赞美声中成长的,很多家长把“宝宝你真棒!”挂在嘴边,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情,也无原则地护着孩子,生怕孩子受一点儿委屈。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人无微不至的呵护下,自己需要的一切都可以得到满足。所以当离开家庭、接触社会之后,稍遇挫折就会情绪失控。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家长过分溺爱,忽视了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导致他们缺乏心理预防。这些孩子长大之后,一旦遇到挫折,就会难以承受,甚至走上极端。

3.社会交往不理想。独生子女在家中缺少同龄玩伴,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加上都市化生活格局,多数人家都各守各户很少往来,他们如笼子里的“金丝雀”一般,形影孤单、孤僻冷漠。有的家长对子女呵护过多,担心出意外,便限制孩子的户外活动,也不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使孩子失去了与伙伴交往的机会,也失去了学习、模仿各种社会技能的机会。因此孩子没有同伴间融洽的思想感情交流,没有同伴间的互相帮助和团结友爱的氛围,不知什么叫“手足之情”,也很少理会朋友的友爱关心,漠视一切,把自己藏在“蜗居”中,性格孤僻,待人

冷漠,不合群,更不懂得关爱、谦让和分享。

4.智商较高而体能低下。现在的孩子,由于接触新鲜事物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小小年纪就懂得了很多自然知识,独生子女的家庭更重视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因此他们的智力发展往往超过非独生子女。然而,过多的知识技能学习占用了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他们很少做钻爬跑跳运动,心、肺等内脏的功能落后于身体的发育水平,这是由于缺乏锻炼造成的。由于身体肌肉长期缺乏应有的活动,肌肉组织内储氧量降低,肌肉弹性张力下降,因此宝贝动作的平衡能力、灵活性都达不到自我保护的要求,经常发生磕磕碰碰的伤害。

四、遵循独生子女教育的一般原则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只有充分认识独生子女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了解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优劣品质,掌握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因材施教,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想要有效地教育好独生子女,须遵循以下几项心理原则:

1.坚持以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教师要善于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让独生子女在班级集体游戏、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相互模仿交流,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谦让友爱、团结互助、共同协作等优良的心理品质。

2.坚持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教育中应以热爱孩子为前提,教师的爱是促进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神奇力量。但教师在爱的同时还应严格要求,做到教中有爱、爱中有严,爱有度、严有格。要按照正强化的原理,训练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他们不良的行为习惯要按照负强化的原理,坚定不移地帮助他们纠正。教师要防止对独生子女爱严无常、忽冷忽热的做法。

3.坚持教育影响相一致的原则。这一原则是从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面来说的,一方面教师集体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影响要一致;另一方面,通过家长会或家长学校,要求所有家庭成员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影响相一致。这样,独生子女就会感到成人的正确意见是坚决的、有力的、非执行不可,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容易得到正强化巩固,不良的行为习惯就会得到负强化而消除。

五、完善独生子女的教育方法

不少优秀教师在教育独生子女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方法。独生子女的教育,关键还要走家庭教育的路线,即以家庭教育为主,并结合幼儿园的集体教育,从而促进独生子女在性格上不断完善。

1.扬“长”避“短”,进行正面教育,发挥独生子女家庭的积极优势。独生子女家庭在教育上有很大的优势,特别是他们的父母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全新的教育理念,善于抓住教育孩子的契机,会比较理性的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另外,新时代的年轻父母,掌握着多元化的信息,注重对孩子兴趣培养,且自身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探索精神能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因势利导,抓住这一优势多表扬独生子女的优秀品质,鼓励他们改正不良的个性品质。

2.立“标”树“旗”,适当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书中提出:应当培养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我们的教育不能简单地把知识等同于能力,让孩子有能力比有知识更重要。父母的责任不是让子女依赖自己,而是要使子女能够独立,过度的保护只会扼杀子女们的独立性。孩子不仅是家庭的一部分,他们也是社会的一分子,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进入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这其中有可能会出现各种障碍和困难,而作为孩子的家人,不可能永远为孩子撑开一个个避风的港湾,只有经历一次次困难的磨练,面对一次次失败,他们才会成长,才会更深刻的体会每一个来之不易的成功。只有具备当机立断、不怕挫折的性格才会有韧性,适当的对独生子女进行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为孩子面对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3.改“娇”为“勤”,进行热爱劳动教育,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成功的乐趣。放开双手,让孩子从自我服务开始!这是培养独生子女社会适应性的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家长们要放开扶着孩子的双手,让孩子尝试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在日常观察及与孩子交谈中发现,更多的家长是“不愿意放手”,或者说是“舍不得放手”,生怕孩子少了他们的照顾就会饿着、冻着、摔着了。这样下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怎么能得到锻炼?作为教师,我们很清楚,在孩子的幼儿时期,学会自我服务对孩子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项本领。在班里,自我服务能力强的孩子很容易成为孩子们的榜样,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这样一来,孩子的自信心自然就树立起来了。反之,孩子的自信心树立是否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呢?所以,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4.变“独”为“众”,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从而确立集体观念。社会有其公认的行为规范和法则,随着独生子女逐渐长大成人,其社会化的程度加大,独生子女们不得不被社会强制磨合。因此,为了让独生子女更好地适应社会,应该为他们创造群体环境,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以“儿童教育儿童”。儿童是从模仿开始他的学习生活的,而模仿最好的对象就是同龄伙伴。尤其是从一些优秀的孩子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家长要放心地让孩子到小伙伴中去锻炼,培养他们强烈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协作能力,让他们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这种能力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孩子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5.推“陈”出“新”,多与孩子交流,改变“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孩子缺少交流,尤其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大多数父母忙于工作,只管孩子的生活需要而忽略了精神上的需要。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只有与父母心灵相通才能促进其健康成长,并发挥其最大的潜能。父母哪怕是利用空余时间陪孩子一起唱歌、聊天、游戏等,都是与孩子交流的一种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父母能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变化,掌握孩子心理成长需求。

对教师而言,及时发现独生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和完善我们对独生子女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这一重要课题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不断研究、深入探讨。我相信,只要我们勇于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敢于尝试,一定能找到适宜独生子女心理成长特点,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法宝”。

参考文献:

1.李光玖:《独生子女的个性发展与家庭教养方式》,《山东教育科研》,1999年12期。

2.周丽萍:《浅析独生子女教育中家庭的责任》,载《青少年日记(教学交流版)》,202_年第12期。

3.李晓驷、张育麟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个性差异的研究》,《上海精神医学》,202_年第01期。

4.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2_年9月。

第五篇:独生子女调查报告

独生子女调查报告

经调查:

姓名:杨首峰,于1953年3月17日出生,身份证号:***01。姓名:王兰花,于1955年8月29日出生,身份证号:***022。俩人于1979年8月13日登记结婚,系初婚。于1983年3月30日生育一女,名叫:杨晶源,身份证号:***563,直至为独生女,未生育,情况属实。

调查人:

计生负责人:

被调查人:

202_年月日

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