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应用文书 > 导游词
辽宁109怎么写?[五篇范文]
编辑:紫云飞舞 识别码:109-12108 导游词 发布时间: 2017-07-17 15:06: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辽宁导游词怎么写?

辽宁省辖14个地级市,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沈阳、大连),省会城市为沈阳。那辽宁导游词怎么写?欢迎阅读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希望你们喜欢。

辽宁锦州医巫闾山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锦州中旅欢迎游客光临锦州,自我介绍一下我是锦州中旅的一名导游员,姓宋,大家叫我宋导就可以了,为我们今天和行程提供服务的另一位重要人特就是我们的司机师傅,如果在一天的行程中,各位有全过程困难和要求的话,尽可提出来,我会竭尽全力帮您解决,希望我们今天一天的行程圆满完成。

今天我们的旅游目的地是医巫闾山,那在行车过程中,我会要向大家作以介绍:医巫闾山、古称名山,位于辽宁省北宁市的本西部,自东北向西南走向,长45公里,宽14公里,面积630平方公里,属阳山山系松岭山脉,主峰望海峰海拔866.6米,为闾山的最高峰。岩石主要为花岗石所组成。医巫闾山,古称甚多,如:扶犁山、无虑山,医无虑山,义无闾山等等。均系东胡族语音音释。意为“大山”的意思。闾山原在长城以东属东胡族统治,在东胡族语言中“依克奥拉”即是“大”的意思,后蒙古族统治东胡族,蒙语:“医巫闾”也是“大”的意思,所以医闾山意为“大山”。

闾山历史悠久,舜即位分全国十二州,并各封一山为镇山,闾山即为幽州之镇山。《全辽志》则以“医巫闾山为灵秀最”来赞美它。因此被称为东北三大名山之首。历代的封建王对医术巫闾山皆有封爵,唐玄宗封其为广宁公:金世宗大定年间封其为广宁王;元成宗封其为贞德广宁王;明太祖洪武二年封其为“医术巫闾之神”,可见历代帝王对闾山的重视程度。据史料记载,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起,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历代朝廷凡遇大典或“天时不顺”“地道欠宁”,皇帝亲自或派遣官员来闾山告祭。清代帝王对闾山更是推崇倍至,康熙、雍王、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帝都曾亲自到过闾山,焚香祭祀,遍历胜迹,至今仍有很多碑刻仍完好地保留在山中。

关天闾山在娄地还有一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西幸东游,游览了不少名山大川,后又听说医巫闾山形秀,风景优美,很想一游,可遗憾的是闾山远在幽州北部,道路难行,便想出一个办法责令方士用“赶山鞭”将闾山跨海赶来,这个方士昼夜兼程来到闾山脚下,举起赶山鞭,对准闾山,左一鞭,右一鞭,连打了三天三夜,从山头打到山尾,直打得闾山鲜血淋漓,遍体鳞伤,但仍丝毫未到,为了向秦始皇交差,方士又气极几坏地来打山尾,又连打了三天三夜,找得山尾十三个山峰向西南一跳,跳出十二华里,再也赶不动了,赶山鞭打断了,方士也累死了。闾山每到深秋季节,满山红叶夹在苍松翠柏之中,真如条条鞭痕,令人回味,不可一世的秦始皇都未能如愿以偿游览灵美的医闾山,而今日各位却有幸乘车而去,可以说要比皇帝还在幸福、优越。

现在,我们到了闾山的山脚下。首先,我们见到的便是医巫闾山的山门:闾山的山门采用了悬臂交叉剪影式的奇特新造型,山门由北京清华大学古建的吴焕嘉教授指导,汪克、高林设计,为中国八十年代最高建筑艺术之一。

四根悬臂立柱再现也著名辽代建筑的风格。山门中剪影部分为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剪影。山门底部的八幅壁雕,记叙了从禹舜到明清四、五千年的闾山文明史,下面在为大家介绍一下其中的几幅壁雕:左侧正面第一幅为《舜封医闾图》,舜即位于全国十二州,封闾山为幽州之镇山,画面中舜身骑青龙,手托日月,遥望祥云掩映的闾山,正是舜封医巫闾山的因史记载,右侧正面第二幅《屈子吟哦图》传说屈原睡梦之中,驾一辆龙车来到闾山,被闾山的秀美山色所陶醉。

正在悠然自得之际,忽然惊醒,方知是南柯一梦,画面通过朝阳、仙山、皇宫、神塔、屈原驾车在云雾中飞驰和弯月西斜,闾山飘渺,再现了屈原的千古绝唱“朝以轫仪于太合,夕始临乎于微闾”的意境,左侧背面第三幅为《辽帝狞猎图》,辽代由契丹族建立,共有9位皇帝,历时218年统治,其中5位县城亲自游览闾山40于次,并将闾山视为生命的归宿,画面是辽帝骑马射箭,射中苍鹰,马前虎鹿飞奔,马后族旗蔽日,展现了五位辽代帝王来闾山冬季猎虎的情景,右侧背面第四幅为《清帝揽胜图》展增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帝先后十余次祭山神,游览闾山胜景的史实和盛况。

进入山门,我们看见面前的这座塑像,因为北宋为满族自治共,所以五女洗头塑像为满族女子。在当地关于满族的由来还留传着一段传说故事:大家都知道,女真族乃是满族的前身,传说长白山天池附近住着姐妹二人,有一天,姐妹俩去沐浴,飞来一只喜鹊,嘴里刁羊两颗红豆,妹妹吃下扣便怀孕产下一子,便为真族的祖先,从此后子子孙孙不断繁衍。因为是未婚女子吃仙豆而产子,所以,在满族女子中非常崇尚贞德,眼前的满族女子的洗头塑像是根据乾隆皇帝的圣水盆一诗所塑。

看过塑像,经过迎客松,我们到达第二道山门,眼前“医巫闾山”四个大字为乾隆皇帝御笔的临摹。山门前的两个站狮是明万历年间镇压守辽东的李成梁总兵门前的站狮移至此地。两个站狮聊了威严与官位的象征之外,这对站狮子又成45度角对视,又象征着和来。进了第二道山门,沿山门而上,我们一央所走的桥为圣水桥上,抬头远望,便可见“鹰龟夺宝石”,可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沿石路而上也许务位会发现石块上有很多或方小坑,规则的排列在山路两侧。这段由山门至道貌岸然隐谷的山路原为满清时期原的山路,为保持原而没有改动。因此各位不难猜出这些方形的小坑原来是有来插护栏的;而圆形的小坑是用来插杆的,前面我们右手边的两幢高四米。

四面各宽1米的石碑为万人碑,此碑建于清乾隆28年,是《重修大观音阁记》,上刻修庙献款人的姓名,约八千多人,故称“万人碑”,在我们的左手边一个四角木亭,为观艺亭,那于清乾隆十九年,亭了对面隔溪相望有一块长方形巨石,为习武台。据说乾隆皇帝登闾山就坐在观艺高官厚禄中,隔溪相望习武台上的武术表演。看这了观艺亭,习武台,各位请与我一起向胶走,我们右手边两块巨大的岩石上,雕有“从善如登”四个大字,为爱新觉罗,庆龄在乾隆34-36年间任广宁知县时所书。据说,爱新觉罗,庆龄在任期间非常的公正廉明,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一年广宋遇大旱,她上书朝廷,并亲自到闾山的观音阁许愿,当时观音阁的主持请她题写“从善如流”,意为赞扬她做好事犹如流水,而好却题写了“从善如登”四个大字,意为:做好事犹登山,虽然道路险陡,身体劳累,但登山长能远眺,攀登才能达到胜界,寓意深刻。国为爱新觉罗,庆龄也为皇室一员,所以她决定把字要题写在其祖先曾走过的路旁,以鼓励后人。前面我们的左手边建有一亭,为正直亭,此亭为清安寺,清初改为观音阁。

寺庙为方正四合院,寺内有正殿,前殿和东西配殿,均为硬山式小木架结构,正殿为大雄宝殿,内塑有释迦牟尼,观世音和地藏王菩萨像,两侧有达摩尊者和伽蓝菩萨像,门前有两棵已500余年的古柏,称为凤凰柏,前殿内塑有弥勒和四大天王,韦驮像。出了观音阁我们沿山路爬上一零点同坡,就到了望仙亭,望仙高亭为四角琉璃亭,据说辽宋耶律贤游闾山之时,某日清晨站在此亭向对面的吕公岩上望去,朝阳斜射,云雾飘渺之中,岩上好似有仙女舞动,故称此亭为望仙亭,望仙亭的前言有一块巨大的龟背石,石上修一六角亭,明朝时称具瞻亭,原为耶律倍读书观景亭,后乾隆十九年间改名为旷观亭,从旷观亭北上,路弯的两棵松树非常奇特,一株近二米粗的松树,躯干向前弯曲,另一株小松树爬在在树的树干上,宛如母亲背儿子一样,故称母子松。过了母子松,沿山间小路攀登而上就到了吕公岩,吕公岩几块巨石耸立远望如一朵绽开的莲花,所以人们又称之为“莲花石”,吕公岩上过去有数株的古松,每当旭日初升朝晖斜射时,在望仙亭望吕公岩树石之影,宛若一个披发仙女,丰姿绰约,似幻似真,神话传达室说,仙女每日出时必至圣水盆梳洗,因此,吕公岩又称“仙人幻影”,乾隆皇帝的圣水盆诗:“将玉女洗头时”即是指此而言。

耶律楚材读书堂:攀过吕公岩,沿山路而上就到了坐落花流水在读书堂旁边的碑廊,碑廊为东北最大的碑廊,于91年修建,92年峻工,廊长93米,建筑面积445平方米,廊房内镶嵌着东晋至宋七个朝代的49位书法家的117幅书帖,219块碑刻,沿碑廊至读书堂,殿内的元代腊像馆,介绍宰相耶律楚材挑灯夜读,奋笔疾书,辅佐太祖太宗,功高德厚的一和生。

万年松:沿读书常石阶而下,到了一片宽阔的地带,抬眼望见的高大的松树便是万年松,高二十余米,树干围长4米,据说是耶律倍亲手所栽。清乾隆皇帝赐名“云巢松”,并在树干上镶有“云巢松”三字的铁牌,现已长入树中,不复得见,此树古松雄姿,千年不衰,因此通称为“万年松”。

建于1994年,原址处为正直松,高十八米,又称“佛前一柱香”,后在94年5月的一场大雨中倒塌,后来景区用此树建了这座正直空调机,此外正直亭也另有一个含义。那是我们锦州市的好书记张鸣岐同志,张鸣岐同志调任到我市后在94年7月锦州凌海市水泥厂的洪水中,被子洪水吐没不幸牺牲,所以些亭的修建也是为了纪念张鸣岐同志。过正直亭,登几级石阶,我们便到了道貌岸然隐谷,道貌岸然隐谷,俗称“大石棚”,乃天然形成的一个大石洞,石棚东西长43米,南北底宽10米,上宽20多米,可宽纳5、6百人,“道隐谷”三字意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此隐居。

此地相传乃是辽太子东丹人皇王耶律倍隐居读书之所。棚内左侧为庙殿长工10米,宽5米,殿内塑有释迦牟尼,观世间和地藏王菩萨像,十八罗汉像,右侧为胡仙,供奉胡二太爷,胡三太奶,从门口的匾额数量看来,这里还是十分灵验的,棚顶上还有朝气隆四年钱学洙题写的“天然幽谷”四个大字,以及唐代王维诗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石刻等等,情景相生,间趣盎然,道谷下有一高1.5米,直径1米的石盆为圣水盆。现存物为后人所雕刻,据《金史》记载,圣水盆系金太祖破辽时,得奇石而轩之,以为纪念,民间则传说:圣水盆是很久以前一个金马驹驮来的,不管把什么东西放进石盆里,很快宝盆里就会长满,有一年,天旱无雨,山民就快渴死了,一个打柴青年发现在这个宝盆,无意中掉盆里一滴水,很快就长满一盆,他喝一口又甜又凉,沁人心脾,精神百倍。

他立即找来村民,从宝盆取水做饭,再也不愁吃水了,这一奇闻很快传到一个贪官的耳中,派来上百倍的官司兵要抬走,可任你有千斤力,宝盆像生根一样,丝毫未动,贪官司无耐只好在材民的嘻声中,垂头丧气地溜走,而宝盆至今,无论旱涝,总是清水盈盈,永无间断,后来,乾隆皇帝从盛京祭祖国统一回来路过广宁,游粉大发,见此胜景,连声称赞:“这真是闾山一宝”!便欣然题写了“圣水盆”三个大字,余兴未尽,还在旁边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垂崖迸水落丝丝,冬不凝冰事匪奇,应为仙家修养法,将临玉女沅头时”!这首诗至今仍镶有石刻保存在大石棚东部山崖下,大石棚看过后,上台阶,我们就到达了观音阁,明代风井:万年松南侧有一口宽不到一米,深6.5米的井,井中无水而有风故称为“风井”。据传:昔日井中风很大,从井底不断上冒,若将草帽投入井里,可被子风吹出井外,实际是井与其一侧的桃花洞相通,洞中之风顺山洞由井口吹出的缘故,桃花洞高1.5米,宽2米,长数百米,用花岗石条砌成,另一洞口在北部山峰下边,内里可通行人道隐谷的瀑布和圣水盆的流水就是从此洞门前一个暖泉中,注解淌下支的。现在并与洞中站已堵塞,不再通风,游人至此,仍在井口徘徊观赏,而桃花洞也无人云通行。

望海寺:在万年松东侧,为突起的山峰,峰顶修有望台,建于辽代,砖瓦、柱石、遗址尚存,是明和城的一座关隘,故明称“白云关”,白云关由花岗岩石块砌成,达石门盘旋而进,经“代屏石”,便可登上“观音洞”,洞内一尊泥塑观音,称“望海观音”。洞前平台,站在台前,可远望渤海,故清乾隆皇帝将其名为“望海寺”。

老爷阁:由望海寺石阶而下,在风井南面平台上有一小庙,沿石阶而上可到此地,为关帝庙,又名“老爷阁”,庙系座北朝南的两间小木架结构建筑,兢兢业业瓦顶盖,而原塑有关羽、周仓、关平和赤兔马像,现已无存,据说,此庙址原是元工广宁王耶律楚材幼年读书之所,老爷阁便是在其遗址上改建的,据只料记载:耶律楚材系辽东丹人皇王耶律倍八世孙,其父耶律履楚材三岁而孤,母亲杨氏在闾山桃花洞南部悬崖上建设两间读书堂教子读书,楚材在闾山中刻苦用功,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书数、元太祖忽必列定燕、闻其名、召见之、任中书令、事无太祖、太宗二十余年,终年五十五年。

老爷阁西侧为南天门,是天然形杨的下山之路东西两大石壁夹立,如锦屏对峙,沿山路而上,南天门、居高临下,形势险要,仅可通行人,沿此路而下,便可回到道隐谷,按原路返回可到山门,南天门东下角,有一摩崖石刻群,具中以明嘉靖丙戊状元,翰林修撰用卿,题刻在石匠壁上的“北镇名山”四个大字最为醒目,沿石阶而下,右见路旁陡壁的大平面石上,雕刻着明代山西蒲州人张邦所书“极目天表”四个大字,每字1.4 米见方。路旁空地三座小石塔,埋葬的是大观音阁庙中三代和尚,沿石阶而下,就到达了道隐,再返回山门,各位游客,我们为期一天的闾山游就要结束了,十分感谢各位对于我这一天来工作的信任与支持,同时,也希望各位今后能够继续参加我社的参观游览活动,如果有缘,宋导仍然愿意为您导游。最后祝医座的各位游客心想事成,工作顺利!

辽宁本溪水洞导游词

本溪水洞原始“九曲银河洞”。是一个大型地下暗河岩溶洞穴,总长5km。现已开发的旅游洞道长为2438.4m,面积45000平方米,体积390000立方米,洞体规模宏大,各种岩溶景观千姿百态,有七宫、三峡、二门、九曲百余景。地下暗河平稳流长,行船览胜,如入仙境。

本溪水洞目前是世界上最长的水上游览洞穴之一。1994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游览本溪水洞不仅可以饱览到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神奇梦幻般的美景,同时您还可以获得许多有关洞穴科学方面的知识。

岩溶洞穴,也叫喀斯特溶洞。

“喀斯特”一词来源于南联盟(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原。因为那里的地貌景观奇特,在石灰岩中有洞穴形成而引起科学家的关注。此后,凡是美好现象都称其为“喀斯特”。研究这一对象的科学就叫“喀斯特学及洞穴学。

岩溶洞穴是在可溶性岩石特别是碳酸盐岩类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岩层当中,由于水的长期溶解作用而形成的。

自然界的水不是纯净水,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当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遇到石灰岩时,在石灰岩的裂隙中流动就会发生碳酸化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因碳酸氢钙溶解于水,故而被水带走,久而久之,裂隙被溶蚀成洞穴。

世界上最长的岩溶洞穴是美国肯塔基州的麻蒙洞群(犸猛洞群Mamofh Cave System),该洞从1802年始勘测,历经180年才查清其长度为550Km。

我国最长的岩溶洞穴是湖北省利川市的腾龙洞,长度为39.5Km。

由于岩溶洞穴景观奇特,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极其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我国已有200多个岩溶洞穴开发建设成为游览洞穴,供游人参观游览。其中,浙江的瑶琳洞、河南的鸡冠洞、广东的蟠龙洞、四川的芙蓉洞、贵州的织金洞、广西的冠岩、北京的石花洞和辽宁的本溪水洞......他们在开发建设过程当中,在不同阶段,都引入了洞穴科学研究,提高了旅游洞穴的科学品位。

各位朋友,您可能走遍了祖国各地,也曾参观游览过许许多多知名的旅游洞穴。今天参观游览本溪水洞,您一定会感到还是本溪水洞美。每个旅游洞穴都有他独具特色的精美景观,而水洞的九曲银河恰是其精美景观当中的精髓。

地下暗河蜿蜒曲折,河水终年流淌不竭,每昼夜流量可达五千万立方米。这些水是从哪来的呢?通过示踪试验以及同位素水文学的研究,现已证实其水的来源有三部分:一是源于汤河水的直接补给;二是来源于汤河河床覆盖层下的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岩溶水补给;三是来源于水洞西岸分布的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岩溶水补给。这三部分的水汇入水洞地下暗河之后,分别从银波洞(东支洞)蟠龙洞(西支洞─潜流洞)排泄于太子河。

九曲银河是暗河的下游段,即从洞到源头长度为2320m,其平均水深2m,最深达7m,水温保持在7-12℃,据水质简分析和全分析成果证实其水质为优质饮用水。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曾于1996年初到水洞考察,他说他所见过的国内外大大小小的暗河,都有砂和砾石沉积物,怎么水洞暗河却不见砂和砾石的踪影。只有一种灰色的粉砂质粘土沉积呢!他认为暗河河床没有砾石沉积物,这是本溪水洞的奥秘之一。使他从不可理解以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和特别的关注,后经研究结果得知原因有三:

一是,在上游段没有大型入水洞口。如果汤河水的补给为”集中流入“式,则在上游段必有大型的”流入型“洞穴发育,存在较大的流入洞口。在水洞的下游段也就会有砂、砾石沉积的堆积了。因为下游段仅有粉砂质粘土沉积物的事实,说明汤河补给区内的河床和岸边,都不会有被冲积层所埋藏的大型流入洞存在。二是,作为一条岩溶地下河道来说,水洞的发育受到石灰岩含水层中的火成岩──脉岩的干扰与阻隔,好似一堵脉岩高墙筑成的筛子一般,不准砂、砾石通过。三是,暗河水力坡度极缓,仅有1.5%,流速甚低。不能使砂和砾石搬运到暗河的下游段。

延续暗洞是暗河的上游段,是从源头洞到汤河入渗点这段长约3Km的尚待开发的暗洞。

各位朋友!当您乘着游船向一个完全陌生的地下洞道进发时,您会被神话般的奇异景色所陶醉。

现在我向朋友们介绍一下”本溪水洞“的第二个奥秘。这还是前面所提到过的那位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1996年初在水洞考察时提出的问题。”水洞洞口的规模为什么这么大?这也是他在国内外所见到的地下暗河岩溶洞穴所不同之处。一般来讲,所有的地下河溶洞都是入水口较大,出水口较小,可是“本溪水洞”是入水口看不到,出水口又挺大,这当然是个迷了。

经过1996年对本溪水洞的科学研究,这一问题也得到了圆满地解释。原来大家目前所看到的洞口,并非是原始的出水洞口,而是由于太子河的侧向侵蚀作用将水洞“侧蚀掉”其间的一段,这一般长度大约800m。因为太子河属于古老的上层遗留河,平面形态呈蛇曲状,所以它的侵蚀作用的能力特别强,完全有能力把水洞拦腰“吃掉”800m。在水洞口的西北方向上大约800m远处的燕丹亭下,有一个洞穴,其洞口被太子河淹没,这个水下洞穴原本应与水洞相连,由于太子河的侧蚀作用吃掉了这一段,使水洞成为断头洞,因此水洞洞口并非原始洞口,而是洞的中间一部分,所以洞口就显得非常大,高达5.75m。

关于水洞暗河不见较大入水洞口的解释,根据1996年的研究成果得知,水洞暗河的补给是以地表水汤河为主,属于“侧向输入”类型暗河。但我国南方的侧向输入型的地下暗河均是地表水的集中流入,即向含水层的点状灌入式补给。因而有极其重要的“流入型洞穴”发育,就是有较大的入水洞口。而本溪水洞暗河虽获汤河补给,但并非是集中流入式,而是分散入渗式,因而没有重要的“流入型洞穴”发育,也就没有较大的入水洞口了。本溪水洞的这一特异现象,为“地下河洞穴发育的系统演化”理论增添了新的深化模式“本溪水洞模式”即“分散入渗式的侧向输入类型”。

岩溶洞穴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潜水洞阶段、中期的地下水位洞、半充水洞阶段和晚期的完全脱离地下水位的早洞(又称化石洞)阶段。

本溪水洞正处于中期阶段,即地下水位洞穴(半充水)发育阶段。而洞中西侧的旱洞已进入晚期的化石洞阶段,而洞口东侧的银波洞则仍处于早期的充水洞发育阶段。

水洞发育的初期,是在距今40-50万年以前的中更新世的早期,汤河水的入渗水流在进入“汤河──太子河间地段呈条带分布的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之后,由于在其下游方向上存在较厚的石炭──二叠系砂页岩层,是不透水层,受其影响而使岩溶水集中运动。在裂隙潜流条件下的岩渗作用应以溶蚀为主。此时水洞全充水,一直持续到距今约3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的中期,形成了水洞雏形。水洞历经了全充水之后,不断扩大洞道,特别是太子河的不断下切和排泄基础面的不断降低,加上古气候的影响,在距今约20-30万年时,水洞进入了半充水状态的”地下水位洞穴“阶段,形成了暗河。当地下河洞道完全地或季节性地脱离全充水状态之后,在地层平缓、岩性软弱、机构破碎强烈的地段就产生了崩塌作用,从而使洞体的空间迅速增大,其洞顶的高度可达32m,是含水层地下水位从未达到过的高度。

另外,在距今约20-25万年左右时,地表水不断地向地下渗透的水流也开始在洞顶、洞壁活动,从而产生了最古老的以钟乳石为主的次生化系沉积物。

在距今大约12-14万年之间,长期排水的主洞口脱离了水流而成为干洞口。今日的旱洞发育成新的排水口,此期间形成了6-7m厚的粉砂质粘土冲积层,并堵塞了洞穴较低矮的地段。

在晚更新世的中晚期,由于太子河水位持续下降的驱动,使水洞东侧的银波洞成为新的排泄口,西侧的旱洞成为干洞,不再排水。

全新世以来,洞口西侧的旱洞形成地下潜流,直接在太子河侵蚀岸边以泉的形式排出。

近一万年来,水洞次生化学沉积作用在洞穴入渗相对有利的地段,形成了许多石钟乳、钙板和壁流石类的沉积物。

水洞的年龄

关于水洞的形成年代有过多种说法或推测:

其一,水洞形成年代约几亿年;

其二,水洞形成年代约几千万年;

其三,水洞形成年代约数百万年;

其四,水洞形成年代约亿万年等等不同的推测。

其实水洞的形成年代并没有那么久远,据1996年本溪水洞洞穴科研成果已经准确地告诉我们,水洞开始发育于距今40-50万年前的第四纪中更新世的早中期,经过裂隙充水和洞道扩大,形成了水洞的雏形。

在距今20-25万年的中更新世的晚期,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地下暗河。

当您游览了水洞之后,一定很想知道水洞是怎么形成的,现在简要地向您介绍一下本溪水洞的成因:

水洞的成因,根据1996年最新的权威性的研究成果得知它有三个基本有利条件:一是水洞发育在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石灰岩当中,该石灰岩层是可溶性岩层,它呈条带状分布在太子河和汤河的河间地带。二是这里的断层、常理裂隙特别发育见有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和北东向四组断裂构造。其中东西向的F1断层几乎与水洞的延展方向一致。断裂构造破坏了岩石的完整性,同时也是地下水在其中运移的通道。三是在石灰岩裂隙中流动的水,是由汤河水补给的,它具有很强的溶蚀能力。

由于上述条件并存于水洞地区,汤河水在石灰岩层里流动,经过几十万年的溶蚀、崩塌作用,最终形成了本溪水洞──大型地下暗河型岩溶洞穴。

次生化学沉积

当洞穴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而上升,全部或部分脱离了地下水位后,它就接受地表渗流水的作用。其渗流水在石灰岩的裂隙运移的过程中发生了碳酸化反应。石灰岩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与碳酸钙反应结果,生成碳酸氢钙,因碳酸氢钙溶解于水,它便随渗流水继续往下渗透。这样裂隙不断被溶蚀而加大。如果这种含有碳酸氢钙的水(又称岩溶水)从洞穴的洞顶或侧壁上的裂隙渗出时,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其部分水份蒸发,结果重新在洞顶或侧壁形成碳酸钙结晶,这即是次生化学沉积物。

从洞顶向下生长的,呈钟乳状或圆锥状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称为”石钟乳“在地面从下往上长的呈笋状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称为石笋。石钟乳与石笋上下连接起来的称为石柱。在侧壁上形成的形状如帏幕一样的称为石幔。

水洞洞穴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类型较为简单。但在某种意义上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别具一格的特色。

在洞顶、洞壁和河岸两侧平台上所形成的各种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旗、石盾、流石坝、钙板和石花等等。

它们有的是由重力水沉积,形成的滴石类和流石类,也有的是由非重力水沉积而成的。

1、鹅管:这是石钟乳的最初形态,属滴石类,在国外称麦杆状钟乳石,它的直径与水滴一样大小。

2、石盾:这是因为它呈园盘状的盾形板石而得名。它是一种特殊的裂隙性水流形成的。

3、石笋:是由滴水作用形成的,因其形呈笋状而得名。

4、石柱:是石钟乳与石笋上下连接起来呈柱形而得名。

5、斜塔:这是一根歪斜的石笋。这根石笋原本是直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的,因地下河水冲刷土层使台地坍塌,石笋也就倾斜了。据测定,这根石笋高3.5m,生长年龄在距今7.97万年至2.79万年之间,经历了5.18万年,其生长速度为每4年长6.76cm。

6、钟乳石吊石柱:它原是一根石柱,竖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后因地下河水把土层冲走,使石柱悬挂在洞顶而成。

7、石幔:洞壁上的石幔,是沿洞壁裂隙由连续不断的片状流水所形成的幔状沉积物而得名。

8、石瀑布:是连续不断的片状流水所形成的瀑布状的沉积物而得名。

9、悬石盘:底盘呈水平状盖板,中心有后生的鹅管,边缘有裙状流石或石钟乳。它们原来是小型石柱,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其底盘盖立台面土层上。后因地下河水将其基座上土层冲刷掉,使带有底盘的小石柱悬空而得此名。

10、北极宫:是洞中最大的一个呈厅堂状的洞道,高32m,宽50m,面积为3768.75平方米。如此宏伟的洞道主要是由于洞顶的岩层块状崩塌,使洞体空间增大所致。

11、”昆仑映雪“又名”大雪山“:是水洞中最大型的列队式堆状石笋,它的形成主要受脉岩的影响。

地壳深处的岩浆由于侵入到马家沟组石灰岩层中的裂隙里边,形成隔水层,对水洞的发育会起阻碍作用,并对洞道延伸的位置也有控制作用。

洞顶呈暗褐色的条带就是脉岩,它沿东西向分布,因脉岩不透水,地下河受阻。要穿过脉岩就得花费更大的能量,这样对脉岩周围的岩石就有更大的破坏,产生块状崩塌,使崩塌下来的岩块沿东西向呈列队式展布。后来由于包气带水流沿灰岩与脉岩的边界集中渗入,在其岩块上形成钙板,故沿分界线形成列队式的大石笋。

12、玉象戏水、太白神笔、天生桥......水洞最古老的钟乳石是玉皇宫右岸距水面约18m的高台上小石笋的年龄最老,才十四万五千岁,还不到”万万岁"。

辽宁锦州万佛堂石窟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

您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首先,请允许我作一下自我介绍我是锦州市中国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员,我叫***,大家叫我*导就可以了,这次的万佛堂石窟一日游就由我来陪同大家一起渡过,与我一同为您服务的还有我们的司机*师傅,如你在旅行中有什么困难和要求,请及时与我取得联系,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您服务。同时,也诚恳地希望您对我的工作提出意见和批评,在这里预祝大家玩得开心,愉快。

好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的汽车就行驶在通往万佛堂石窟的路上,行程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为了使您更好地游览万佛堂石窟,我先简要地为大家介绍一下,说起石窟,您也许会问:“石窟怎样由来的呢?”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是在山洞中修炼成佛的因此后来的出家人效仿释迦牟尼在山崖上开凿洞窟作为诵经释佛的场所。我们称这种佛教庙宇为石窟寺。石窟寺起源于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沿着“丝绸之路”由本西向东,由北向南地在我国发展起来。形成了众多的石窟群,保存至今的有百余处,比较著名的有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等,在我北部地区也有一座珍贵的艺术宝库,便是我们今天要浏览万佛堂石窟,万佛堂位于义县城西北9公里的石佛堂村,这是曾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是佛教向东北传播的一个落脚点,关于万佛堂石窟,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当初在开凿万佛堂石窟的时候,朝廷下了一个命令,洞中的石佛必须有一万尊,多一个不可,少一个不行,工程竣工之后,负责凿佛的小石匠从头到尾一数,发现只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尊,还差一尊,眼看朝廷就要验收了,万般无奈,小石匠自己坐进石窟里,腿一盘,掌声一合,凑成了一万尊,而他也就真的成了佛,一直到今天,当地人还传说如果您到万佛堂来,从头到尾摸一遍石佛,哪一尊身上热呼呼的,哪能一尊就是小石匠变的。当然了,这只是一个传说。不践为据。

万佛堂大凌河北岸的峭壁上,气候非常潮湿,风化现象非常严重,现在万佛堂分为东区和西区,西区凿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是营州刺史元景为皇帝和着属开凿的,东区凿于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是员外散骑常待昌黎韩贞等74人营造的私窟。万佛堂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东北地区年化最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好了,我们的目的地到了,一在我们看致电的就是西区,西区共有9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3小窟,窟内石刻造成像已风化无存了,下层有6窟,由东向西依次排列,进入第一个窟,门刻有“佛光普照”四个大字,窟内平方形,高约5米,每边长约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上连窟顶,方形石柱四面布满精细的雕刻,尖拱上的佛像,供奉人像和上层佛合内的佛像,待者及弧形华幔,化生童子,窟顶的飞天,门内窟壁的千佛式座佛,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刀法劲健,形象生动。

第5窟为大型窟,高约5米,东西宽7米,前半部已经崩塌,最有价值的是“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造像碑”,整个碑记雕刻在东南角山岩上,碑的下半部分已经风化,上半部分还寸304字,记述了造窟的经过,仔细端详所存文字,但见个个遒劲挺秀,笔力极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魏碑字有方笔和圆笔之分,独成一体,此碑文文字方圆兼备,结构严谨,清末学者梁启超评价为“天骨开张,光芒闪溢”。康有为则称其为“无魏诸碑之极品”,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其也有记载,称其为“书法精美,堪称魏碑之上乘”。

第6窟最大,东西长约8米。由于年代久远,风化严重,现存一尊大弥勒佛,高约3.2米波形发髻,细眉长眼,高鼻薄唇,叉脚倚坐,体现一种慈善尊严和超然出世的神态,是典型的北魏造像,两目边侍菩萨,无朝和无叶,这尊弥勒佛是万佛,叫叉脚弥勒,由于风化严重已经看不清叉脚的姿态了,大拿雄伟的气势依然未减,我们印象中的弥勒佛都有是袒胸露腹,大腹翩翩,肥头大耳,喜眉善目。、人称:“大肚弥勒佛”,他的这种形象实际上源自唐代后梁时期的一位名叫“契水,”生平不详,在浙江奉化岳林寺的王家。契水言语无恒,寝卧随处,异于常人,经常拄着拐仗,背着布袋到处行走化缘。劝化人们信佛,其示人凶吉祸福,每每应验,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公元917年,布袋和尚在岳林寺东廊的磐石上圆寂,他临终时留有遗偈,自称为弥勒佛的化身,说“弥勒真弥勒,化身于首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于是人们便以为他是弥勒降身的化身,并以他的形象做为弥勒佛的原身塑像,广设于从林寺庙之中,由于其笑口常开人们也称其为“皆大欢喜”,在北京的潭柘寺,题有弥勒佛的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弥勒佛为未来佛,传说在56亿七千年以后在岳林寺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警示世万可做难容之事,有可笑之为。叉脚弥勒背后的岩壁上,端坐着一个小佛,身子已经不见了,仅能看清面目,表情栩栩如生。从叉脚佛/小佛及飞天的雕刻风格来看,这是典型的北魏作品,人物传神,骨感很强,因为北魏是以瘦为美的,不象唐代作品那么丰满,因为唐朝是以胖为美丽,窟顶有一个半圆,也是刻出来的,这是石窟的莲花宝盖,每一个窟顶的莲花宝盖是圆形的,如果这个圆很完整,就说明这个石窟是完整的。而这一窟的莲花宝盖只有一半。可见当时的石窟应有目前规模的一半左右大,我们现在见到的大门,实际上是原来的大厅,在修复的时候在窟外加了个复檐,以求能躲避风雨,避免石窟佛像的进一步风化。

东区共七窟,所存石刻造像甚少,最为显眼的是一尊“千手千眼观音佛像”,为明清时匠人所塑,此佛泥塑金身,坐于宝座之上,有46只手从周身向外伸展,每只手上有一只眼睛,闪烁发光,至于手镶千眼,取的是手眼合一之意,教化人们要象菩萨一样,做事切莫眼高手低,要手眼并举,也算是古代的人在借佛教文化以警世人。千手千眼指的是三界中有25种生活环境,40种功能,一乘起来就是一千手,一千只眼睛,至于千手千眼观音,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据说千手千眼观音曾是古代的一个国王----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公主,三个女儿都长的如花似玉,但大女儿顾家,二女儿自么,只有三女儿非常善良,但平时大女儿、二女儿很会讨妙庄王的疼惜,只有三女儿在默默的为父亲祈祷。有一次,妙庄王得了一场大病,经一位老尼姑诊治,说只有你亲生女儿的手和眼作药引子,服理后才能治愈,这个消息三个女儿听说了,大女儿和二女儿马上以各种理由拒绝了,只有三女儿二话没说拿出刀砍掉自己的手,挖掉眼睛为父亲作药引子,妙庄王服后果然痊愈,但妙善公主因为失血过多死去了,妙庄王知道这件事之后,祈求上苍为自己的女儿长出手和眼,上苍受到感动给她长出了一千只手和一千只眼睛。这仅是传说不足为据但妙善的善良个性正好符合人们心目中的观音,感天动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可以拥有一千只手和一千只眼,只要你用你的手和眼去帮助其他人,那么当你有困难时,就会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来帮你,你也拥有千手千眼了,你也就是一个佛,一个未来佛。

好了,各位朋友,我的讲解到这里就先告一段落了,剩下的时间您可以自由活动,仔细参观一下万佛堂石窟,寻觅一下历史的古迹。我们13:00点的时候在停车处集合。

(在车上)各位游客朋友,今天的万佛堂石窟一日游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每到这时我都有些留连,不知大家是否有和我一样的心情,总之,感谢大家这一天来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如果有照顾不周的地方还请多多原谅,希望有机会您来国旅做客,国旅随时欢迎您,我和师傅也希望与您再次合作。最后,用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中的两句结束这一天的行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希望我们这一天的相处能够化那份情,永远珍藏在您的心中。最后,祝愿在座的每一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全家幸福,万事如意,再见!

辽宁导游词

第二篇:辽宁导游词

沈阳故宫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很荣幸陪同各位游览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两座古代帝王宫殿之一,也是举世仅存的满族风格宫殿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沈阳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沈阳故宫位于沈阳老城中心,即沈河区沈阳路。初建时叫“盛京宫阙”,清迁都北京后又称“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并被尊为“国初圣迹”。它始建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建成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营造和使用过的宫殿。清世祖福临也在这里继位称帝,改元“顺治”,并于当年人关,统治全中国。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10次“东巡”盛京祭祖,都到此“恭瞻”,或驻跸处理朝政和举行盛大庆典,并有所扩建。沈阳故宫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前在东北地区的统治中心,也是清统一全国后东北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沈阳故宫大政殿沈阳故宫现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全部建筑100余所500多间。按其布局分为三部分,即东路、中路和西路。东路建筑为努尔哈赤时期所建,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中路建筑主要是皇太极时期所建,曾演绎过许多历史故事;西路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以储藏《四库全书》而闻名。我们按照时间顺序,自东向西参观。

[沈阳故宫东路:大政殿]

沈阳故宫东路建筑主要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从建筑形式上看,它们都是“亭子式”建筑,好像11座“帐殿”依次排列在宽阔的广场中。这种建筑形式脱胎于女真民族戎马生涯中的帐殿,是游牧民族“帐殿”制在皇宫建筑上的反映。从总体建筑布局上看,大政殿居中,两旁分列10个亭子,从北向南,呈八字形展开,在视觉上使大政殿更为深远,这种空间处理方式在中国宫殿中仅此一例。这种把汗王听政的大殿与八旗王公大臣候朝议事的亭子建在一起的格局,正是努尔哈赤崛起之初实行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所决定的,反映了努尔哈赤晚年一汗独尊、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历史风貌。

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又叫“大衙门”、“笃恭殿”。它外高18米,是一座八角重檐攒尖顶“亭子式”建筑,下有约1.5米高的须弥座台基,周围绕以青石围栏,栏上有各种精美的雕刻。其东、南、西、北四面都有“踏跺”伸出,南面最大,并有“御路”通连平地。殿身八面均由“斧头眼”式木隔扇门组成,不砌砖石,可以任意开启。周围出 1 廊,有朱漆圆柱18根。正门前两侧柱子上盘绕着一对栩栩如生的金龙,昂首舞爪,双双朝向悬于梁上正中的一颗红光熠熠的火焰宝珠,造型极为生动。殿顶是黄琉璃瓦镶绿剪边,重檐上下各有8条五彩琉璃垂脊,既体现了满族对鲜艳色彩的热爱,又象征着满族从森林草原上的崛起。殿顶正中为宝瓶火焰珠攒尖顶。宝瓶为佛教法器,被视为神圣之物;火焰宝珠为如意珠,据说得此珠者可满足各种欲望;攒尖顶体现了“帐殿”风格,反映了清初政权刚刚建立时的观念意识。8条垂脊上各站着一个蒙古力士,面侧对“宝顶”,腿略弯曲,两臂前后分开,侧身牵引,象征“八方归一”。

大政殿内这8根彩绘云龙的红色巨柱顶天立地,支撑殿顶,中间是皇帝御用的九龙金漆宝座屏风。上方这块“泰交景运”匾额,为乾隆皇帝手书,两旁的楹联有6米长,写的是:“神圣相承,恍睹开国宏猷一心一德;子孙是守,常怀韶庭永祚L世L年。”这是一幅为清王朝歌功颂德的楹联,意在警示其后代永保大清江山国运绵长。屋顶上是腾飞的金龙彩风,正中最高处为圆形木雕金漆降龙藻井,体现了宋代营造法式。周围是梵文天花彩画装饰,靠里侧为万福、万禄、万寿、万喜8个篆书汉字图案,为这座穹隆式的殿堂更加增添了吉祥神圣的气氛。

大政殿作为17世纪初的建筑杰作,融汇了满、汉、蒙、藏等多民族建筑的艺术风格,是沈阳故宫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大政殿的“亭子式”建筑和黄琉璃瓦绿剪边等,具有浓郁的满族建筑特色;须弥座式台基,殿顶的宝瓶、火焰珠、蒙古力士,殿内的梵文天花和外檐柱顶的兽面纹饰等,带有鲜明的藏蒙建筑风格;大木架结构、廊柱式、飞檐斗拱、八角重檐、降龙藻井以及殿内外的龙形装饰等,体现了汉族的建筑思想;门、窗为隔扇式,并用高丽纸糊在门窗棂外,又具有东北地方特色。

[沈阳故宫东路:十王亭]

十王亭又称“八旗亭”,在广场两侧呈八字形排开,每边5个。从北至南,东边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边是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左右翼王亭,是当时左右两翼王爷办公的地方。八旗亭是八旗旗主办公的地方,也是在大政殿举行朝会和典礼时各旗官员集结之处。他们之间的区别是左右翼王是从事政治的,而八旗旗主是从事军事的。这种建筑形式是以八旗制度为核心的军政体制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八旗制度是政治、军事、生产合而为一的组织形式,是当时国家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皇帝对国家的治理要通过八旗来实现,遇有重要事情必须与八旗旗主商量决定,可见八旗在清人关前国家制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 2 位。

[沈阳故宫中路:第一进院落]

沈阳故宫中路建筑自成体系,共有三进院落。由南至北依次是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它们都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还有一些对称式的附属建筑。这些建筑虽然保持了满族建筑的特色,但受汉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是满、汉等多民族建筑艺术的融汇,并真实地记录了皇太极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第一进院落,南有大清门,北有崇政殿,东有“飞龙阁”、“东七间楼”,西有“翔凤阁”、“西七间楼”。飞龙阁、翔凤阁都是二层,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建筑,里面陈列着乾隆东巡时带到沈阳故宫的乐器。[大清门]

大清门俗称午门,也就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五间硬山式建筑,是当时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极接受群臣谢恩之处。按规定,文武群臣候朝时,只能站在门内或门南,东西对面而立,而不许“背阙”(背向北)或“面阙”(脸朝北);当官员们升迁调任或者是获罪恩免时,都要到这里遥向门北的崇政殿叩谢“天恩”。当年,明朝著名将领洪承畴、祖大寿等降清后,就是跪在大清门前谢罪请降,候旨传召,受到皇太极的接见的。[崇政殿] 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称“金銮殿”,崇德元年定名为“崇政殿”,是沈阳故宫中路最重要的建筑。它建于后金天聪年间(1627—1636年),是清太宗皇太极日常处理军政要务、接见外国使臣和边疆少数民族代表的地方。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1636年(天聪十年),皇太极在这里举行登基大典,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顺治元年)清迁都北京后,历代皇帝东巡驻跸期间都在这里举行谒陵礼成庆典。

崇政殿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栏杆。它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殿顶的黄琉璃瓦绿剪边,墀头、搏风、鸱吻、山顶、殿脊等处的五彩琉璃构件,以及浮雕的各色行龙和奇花瑞兽,这些装饰形式把整个大殿装点得庄严、高贵、肃穆、富丽,十分悦目,非常壮观。这种装饰形式还使用在殿前的大清门和殿两侧的左右翊门,反映出设计者尽力使皇宫殿廷主要建筑绚丽华贵的审美心理,也是沈阳故宫的建筑特色之一。崇政殿建筑的另一个独具匠心之处是前后12根外檐柱上端的抱头梁部位做成龙形,龙首从柱头探出,龙身则穿过廊间直通殿内,两两相对,姿态生动,3 仿佛群龙从大殿飞腾而出,具有结构和装饰双重功能,设计得十分巧妙。此外,方形的檐柱、覆莲式的柱础石、柱头的兽面、殿门上方的莲瓣、如意、蜂窝等各式装饰,与大政殿的同类装饰一样,都来源于藏传佛教的建筑艺术,体现出了多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

殿内顶棚为“彻上明造”,没有装饰天花,椽间绘满飞云流水,梁架上全部是“和玺彩绘”,给人以古朴典雅之感。殿内正中的堂陛前,为金龙盘柱,姿态生动;与大政殿前的蟠龙首尾相反,避免了装饰上的重复与雷同。现在殿内的陈设是按照乾隆皇帝东巡时的面貌设置的。贴金雕龙扇面大屏风和金龙宝座,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太平有象,是象征太平、吉祥的装饰品;角端、鼎式香炉,是烧香用以调节空气的;鹤式烛台,是点蜡烛照明用的。

殿外月台上东南角有“日晷”,它是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借指针所生阴影的位置来显示时间的;西南角有“嘉量亭”,它是我国古代的标准量器,含有统一度量衡的意义,象征国家统一和强盛。月台上还设有四口大缸,都盛满清水以防火灾。古代称它们是“门海”,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镇火灾,所以又称作“吉祥缸”。因为北方天气寒冷,所以每到冬天要给缸穿上“棉衣”,并在缸底点燃炭火,用以防冻。

[沈阳故宫中路:第二进院落]

第二进院落位于崇政殿后部,为凤凰楼的前庭,处于“前朝后寝’’的中间,是一个过渡性的院落。院落的东面是师善斋、日华楼;西面是协中斋、霞绮楼,都为硬山式建筑,青布瓦顶,前有出廊。其中的师善斋和协中斋,是皇帝东巡时皇子的书房和寝所。

眼前这座高大的建筑就是凤凰楼,它建在3.8米高的青砖台基上,是一座三层歇山式建筑,原名叫翔凤楼,是皇太极休息、宴会和读书之所。清入关之后,曾用以存放帝王画像、行乐图及清初皇帝玉玺。1681年(康熙二十年)重修,1743年(乾隆八年)改成今名。凤凰楼正门上方悬挂的“紫气东来”金字横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意思是大清朝国力强盛的福气是从东方的盛京来的,表达了清代帝王对祖先创业之地的顶礼膜拜。下层的门洞是连接台上、台下的通道。凤凰楼既是后宫的大门,又是当时盛京城的最高建筑,所以有“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并被列为盛京八景之一。[沈阳故宫中路:第三进院落]

第三进院落南起凤凰楼,北至清宁宫,东西各有二宫,是一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这里是皇太极的后宫,为皇太极和后妃们的住所。

整个后宫建在高台之上,并高于前朝的宫殿,这种“宫高殿低”的特色反映了满族 4 的传统和习惯。满族先人曾是一个以游猎为主的山地民族,长年生活在山林之中,逐渐形成了代代择高而居、把山寨首领的住宅建在地势最高处的生活习惯。

因此沈阳虽然地处平原,但仍用人工堆砌高台,在高台上建寝宫。另外,清人关前,后金政权一直处于烽火硝烟的战乱年代,满族作为一个弱小的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时时受到威胁,使他们不论在心理上或现实中都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而后宫建在高处,随时可以登高远眺,起到防御作用。[清宁宫]

清宁宫原叫“正宫”,为五间硬山前后廊式建筑,是沈阳故宫中最具满族住宅特色的建筑。东一间是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称“暖阁”;寝宫分为南北两室,各有火炕,又称“龙床”。1643年(崇德八年)皇太极就在南炕“端坐无疾而终”,终年52岁,后葬于昭陵。东侧第二间的北窗下设两口大锅,南面宫门旁设一口锅,是用来祭祀时煮肉和烧炕用的。西侧三间通连,北、西、南三面搭成相连的环炕,称为“万字炕”,是帝后日常饮食起居及会见、宴请亲眷的厅堂。门开在东面第二间南面,形如口袋,称为“口袋房”。清宁宫的烟囱在清宁宫后面,从地面垒起,略低于房脊,从正面看不见,非常有特点,一会儿再绕过去看。其“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布局,反映了满族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西四间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用途,就是作为宫内举行萨满教祭祀的“神堂”。萨满教是一种以信奉“万物有灵”为特点的原始宗教,也是过去满族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信仰习俗。过去满族人家住房中都在西墙正中安设敬祖祭神的供位,清宁宫也不例外。大家请看,西炕上方墙壁上前挂黄幔的“扬手架”,就是供神的地方。室内悬挂的匾额和诗句是当年乾隆、嘉庆、道光皇帝在此祭祀时题写的。[索伦杆]

索伦杆在清宁宫正门前的庭院南端,满族人称它为“神杆”。木杆下方上圆,底部镶有石座,顶端安有锡斗,全部用红漆涂染。它是满族人用来祭天的。祭天时,在锡斗里面放上五谷杂粮或猪的杂碎,以敬乌鸦,这反映了满族萨满教的灵禽崇拜观念,据说也和乌鸦救主的传说有关。[东西配宫]

清宁宫两侧的东西配宫,都是皇太极和妃子们的居住之所。东配宫有关雎宫、衍庆宫,西配宫有麟趾宫和永福宫,每宫5间,建筑风格与清宁宫相同,只是体量和装饰等级略低。四宫中以永福宫最为著名。1638年(崇德三年),清世祖福临就出生在永福宫。5 1643年(崇德八年),6岁的顽童福临在乳娘和侍臣的扶持下,走出永福宫,下凤凰楼高台的石阶,到崇政殿前登上龙辇,出大清门,再到大政殿举行登基典礼,开始了做皇帝的生涯。第二年,清军人关,福临成为清王朝统治全国的第 一个皇帝。

皇太极称帝后册封的五宫后妃全部来自蒙古草原,其中永福宫的庄妃是清世祖福临的母亲。这位科尔沁的蒙古女子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除了辅弼过夫君皇太极以外,还辅佐她的儿子福临(顺治帝)和孙子玄烨(康熙帝)成就了大清基业,成为清初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女性杰出人物。在皇太极之前和之后,满族皇室与蒙古部落的通婚一直不断。这不仅是因为满、蒙两个民族在生活习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更重要的是由于清朝崛起之初,巩固满蒙联盟,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清初帝王的婚姻,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为清朝的逐步强大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烟囱]

这个平地而起的烟囱,是沈阳故宫里唯一的一个烟囱。它不是附建于山墙之上,而是在距离墙不远的地方建起,好像一座小塔。当年设计这个烟囱时,颇费了一番心思。工匠们将宫内的地下挖空修成地沟,上面盖上方砖,叫火地;又在室外修有烧火的灶门,所以宫内既取了暖,又不受烟熏,由此可以充分体会到满族建筑的精妙之处。宫中把这种挖有地下火道的房子称作“暖阁”,清宁宫的东暖阁就是这种结构。因为皇宫只有这一个烟囱,所以皇太极下旨,盛京城内所有的烟囱都不得高过它,这就叫“大清朝一统天下”!这里取“筒”的谐音。[沈阳故宫西路] 沈阳故宫西路是为了适应皇帝东巡的需要而增建的一组建筑,主要有文溯阁、戏台、嘉荫堂和仰熙斋等,套院相接,多而不乱,是文化气息较浓之处。

文溯阁建于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至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为西路建筑中的主体建筑,是仿照明代浙江宁波大藏书家范钦的“天一阁”修建的,专门收藏乾隆时期编撰的大型图书《四库全书》,也是全国存放《四库全书》的著名七阁之一。阁名是乾隆皇帝钦定的,因位于其“祖宗发祥之地”盛京,所以取“溯源求本”之意命名为“文溯阁”。《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部,结构严谨,是我国古典文献中的珍贵遗产,对于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四库全书》共缮写7部,其中1部就藏在“文溯阁”。1966年10月,基于战备考虑,辽宁省将《四库全书》等秘密运至兰州,后移交 6 到甘肃省图书馆保存。

文溯阁是硬山式建筑,面阔6间,外面看是重檐2层,在里面看则是3层,明显带有江南建筑风格的样式与沈阳故宫内的其他建筑不同,文溯阁顶盖上用的是黑琉璃瓦绿剪边,这在沈阳故宫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根据五行八卦之说,黑是代表水,书最忌火,以黑瓦为顶象征以水克火之意。此外,文溯阁所有的门、窗、柱都漆成绿色,外檐彩画也以蓝、绿、白相间的冷色调为主。梁枋间彩绘“白马献书”图案,给人以古雅清新之感。阁内还悬有乾隆手书的对联:“古今并人含茹,万象沧冥探大本。礼乐仰承基绪,三江天汉导洪澜。”

文溯阁东有方形碑亭1座,内立石碑1块。正面刻有乾隆帝撰写的《御制文溯阁碑记》,北面刻有乾隆撰写的《宋孝宗论》。碑文详细记录了建阁经过和《四库全书》的收藏情况。文溯阁后为仰熙斋,是皇帝读书之所。阁前宫门外有嘉荫堂,左右有出廊,南面有戏台,是乾隆、嘉庆时期皇帝东巡赏戏的场所。

各位游客朋友,我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沈阳昭陵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您来到沈阳昭陵观光。

昭陵,因位于沈阳市北郊,所以又称北陵。它是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是清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之一。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沈阳昭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出生于现在的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17年,完成了东北统一大业,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深夜,在沈阳故宫的清宁宫东屋南炕上“无疾端坐而终”,享年52岁。死后的梓棺移至陵寝暂安。顺治六年(1649年)四月十七日,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病故,享年51岁,第二年梓棺移至昭陵与皇太极合葬。

昭陵建于1643年(崇德八年),竣工于1651年(顺治八年),以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形成现在的规模。在建筑风格上,昭陵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长处,又具有满族陵寝建筑的特点,是汉满文化交融的典范。昭陵占地面积约48万平方米,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原则,其主要建筑都建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建筑采取对称形式分布,中轴线的最后面是全部建筑的主体。现在我们就按照由南向北的顺序进行参观游览。

[下马碑]

下马碑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在陵寝、宫殿等处。昭陵周围有6座下马碑。这座下马碑上面用汉、满、蒙、回、藏五种文字刻着:“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告诫人们前方是帝王的陵寝,请下马下轿,以示对先皇的悼念和尊重。[神桥]

神桥是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这座神桥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原为青砖铺面,如今改为条石,两侧有石雕护栏,栏板和护栏上雕刻天马、花卉、八宝等图案,桥两端有守桥石狮子,桥下是“玉带河”。神桥是清朝帝王陵寝中晋遍使用的建筑形式,意为神灵经过的桥。这种桥既有装饰陵寝的作用,又有实用价值。以这个昭陵来说,陵寝地势基本上是前低后高,每到雨季有大量的雨水从后向前泄出,神桥下面的玉带河就成了排水的渠道,起到了保护陵寝的作用。

[石牌坊]

石牌坊也称石牌楼,是明清陵寝中特有的装饰性建筑。它的作用是表彰功德,表示仪注,引导人们进入膜拜帝王的境界。这座石牌楼建于顺治或康熙年间,至乾隆末年已历100多年,出现了倾斜现象。于是,1801年(嘉庆六年)朝廷命将石牌楼前后增加两组夹杆石进行加固处理,并保存至今。石牌楼用辽阳出产的青石雕琢而成,通高15米,宽约14米,其造型为四柱、三间、三楼、单檐歇山式楼顶,仿木斗拱,透雕栏板刻有八宝花卉、行龙等纹饰。柱脚下有坐狮四对、獬豸一对,两两相背蹲踞在石基之上。这10只石兽个个昂首挺胸,虎视眈眈守卫在陵前,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从总体上看,整个石坊雕琢精细,刀法粗犷遒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堪称一件石雕艺术精品。

[东、西配院]

正红门前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组配院,它们建于康熙年间。

东侧的叫更衣亭,是皇帝谒陵进祭时更衣、洗漱的地方。按照清代惯例,皇帝谒陵时,第一天行“展谒礼”,要穿素服,第二天行“大飨礼”,要穿朝服。衣服不能在来前就换好,需要在正红门前的更衣亭内更换。更衣亭后面的小亭为净房,是皇帝的御用厕所。现只存有遗址,其完整性在全国罕见。

四侧的叫宰牲亭,又称省牲亭,是祭祀时宰杀猪、牛、羊的地方。院内北侧的房间是安置锅灶的,用来收拾上祭用的猪、牛、羊等。现存遗址有基石、破损建筑材料、灶台等。

[正红门]

正红门也叫山门,是陵寝的总门户,位于整个陵园的正南位置,全高8.8米,宽16米,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屋顶上铺满了黄色的琉璃瓦。正脊原有琉璃宝瓶,现已不存。宝瓶谐音“保平”,意为保护陵寝平安。正红门有3个券门,它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正中的门叫“神门”,是供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门平时不开,只有在大祭时开启,只许抬祭品的官兵从此门进陵。东侧的门叫“君门”,是皇帝前来祭陵时走的门。西边的门叫“臣门”,是祭祀时大臣走的门。因为“神门”只是在大祭时开启,是“神灵”出入的门户,所以当时人们对此门很忌讳。正红门两侧分别装饰有一琉璃“袖壁”,长7.2米,外呈海棠形。袖壁上镶嵌五彩琉璃行龙,所以又称“龙壁”。[神道]

正红门向北有3条笔直的用石板铺成的石路,正中与神门连接的路叫“神道”,它 9 是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陵墓的道路。与神门一样,除了抬祭品的官兵可以行走外,其他任何人绝对禁止乱行。清代时据说有“横走罚、竖走杀、马过砍蹄”的规定。神道由长条石板铺成,一直通向陵寝后部,是整个陵寝的中轴线。陵寝的主要建筑全部建在这条中轴线上,其他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建在它的两侧。这样的陵寝设计体现了居中为尊、至尊无上的思想,同时也达到了使整个建筑 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的美学效应。

在神道两侧,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石雕华表1对、石兽(石像生)6对。

[华表]

华表又称“擎天柱”或“望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华表历史久远,其来历说法不一。其中一种说法是它从古代的“诽谤木”演变而来,是供人们传递意见或冤状的工具;还有一种说法是它来源于立在交通要道上的“路标”。后来用石材制造,因此也叫石柱或“表柱”。在华表柱的顶部端坐一个石兽,似犬非犬,披鳞挂甲,此兽叫做“犭+孔”。因其生性好望,故又称“望天犭+孔”。相传这种怪兽骨瘦嶙峋,但是非常凶猛,所以把它放在华表顶上,让它来守陵。犰在柱顶上坐的方向不同,有的面南,有的面北。据说,面南的称“望君出”,意在提醒身在北京的皇帝不要忘记祖先的功德,前来祭祀;面北的称“望君归”,意在劝慰来此祭祀先辈的皇帝不要长时间沉湎于哀伤之中,祭毕节哀而出。[石像生]

石像生是墓主身份地位的象征和重要标志。昭陵共有6对石像生,它们依次是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这些石兽虔诚地守护着陵寝,被清康熙年间道士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诗中描述为“十二御林”。

第一对是石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把狮子放在首位,作为威震八方、唯我独尊的王权化身,也是守护陵寝的“御林军”中的排头卫士。

第二对是头上长着独角的怪兽,叫獬豸。据说,它是东北特产动物,能辨别是非善恶曲直,见有人相斗,便以头上的独角去顶撞坏人。在我国古代,执法官头上的帽子就叫獬豸冠,表示他能像獬豸一样执法严明。在陵寝中放置獬豸象征着帝王死后也能明断是非,公正严明。

第三对是麒麟。它是一种祥瑞之兽,形象很特别,头如龙,角如鹿,全身鳞甲,尾似牛,足似马。在石像生里出现麒麟,是表示帝王的仁义至圣,世事吉祥太平,王业兴 10 旺发达。

第四对是立马。它用汉白玉雕成,全身洁白,腿短,体壮,具有蒙古马的特点,大小和真马一样,昂首伫立,英姿勃勃,威武雄壮。满族是一个有着骑射传统的民族,皇太极被称为“马上皇帝”,他的战功都是在马背上取得的。他有两匹心爱的坐骑,一胖一瘦,胖的叫“大白”,瘦的叫“小白”。“小白”行军赶路可日行千里,“大白”可日行五百里。“大白”长于驰骋疆场攻破敌阵,“小白”善于行军赶路。“小白”、“大白”曾多次立功,也曾保护过主人的性命,因此皇太极对它们也倍加珍

爱。皇太极死后,他的子孙们就令工匠按照它们的样子雕成两匹石马,放在墓前,永远陪伴它们的主人。

第五对是石骆驼,这是用黑色石料雕造成的。相传此骆驼在皇太极生前的征战中立下大功,所以后来建陵时,把它列在陵寝,表示它的功绩与主人同在。

第六对是立象,以白色石料雕成。大象为绿洲之王,它高大威严,性情温和,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征。在石像中使用它,寓意为江山稳固。在古代,只有帝陵神道才可以列置石象,而臣下的坟墓是不允许摆放的。[神功圣德碑亭]

石像生以北是神功圣德碑亭,它坐落在陵寝的中轴线上,为九脊重檐歇山式建筑,顶上满铺黄琉璃瓦,四面为红墙,每面各有一个拱门。亭子正中有石碑一座,即“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为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所立。碑通高6.67米,碑身高5.45米,宽1.76米,厚0.71米。碑文写得华丽,文采飞扬,共计1810个字,是对清太宗皇太极一生文德武功的高度概括和颂扬,使人读起来有荡气回肠之感。据载碑文为清初著名文臣高士奇等人撰拟,经清圣祖康熙御览钦定,之后由当时大书法家顾观庐书写后镌刻。石碑是用北京房山县产的石材雕刻而成,重10万余斤。驮碑的名字叫“赑屃”,相传为龙生九子之一。它长的是龙头、龟身、鹰爪、蛇尾,因其喜好诗文,又善于负重,因此老龙王派它驮碑。

[祭祀用房]

在碑楼北面东西两侧,各有两座三间青砖瓦房,都是当年的祭祀用房。东侧南边的叫仪仗房,是皇帝谒陵时存放旗、伞等祭祀所用物品的库房;北边的叫奶茶房,是上祭时烹茶煮奶和上茶官员休息的地方。西侧南边的叫膳房,是上祭时造饭和上膳官员休息的地方;北边的叫果房,是上祭时准备土杂果品鲜货及上果官员休息的地方。

[方城]

方城是北陵的主体建筑,高7.8米,周长263米,青砖堆砌,东、西、南三面有雉堞和女墙,北面砌成宇墙。城四角有角楼,角楼为二层,黄琉璃瓦顶,大脊正中有宝葫芦,四拱角下各悬有风铃。方城上有马道,宽5.4米,青砖铺成,路面由外向里倾斜,目的是为了防止雨水冲毁方城外围墙基。[隆恩门]

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是进入皇陵祭祀区的门户,为单体拱洞形。门楣正中有石刻门额,上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竖刻“隆恩门”三个字。隆恩门的顶部是门楼,俗称“五凤楼”,楼高三层,歇山式建筑,大脊正中原有一只琉璃烧制的宝葫芦,并用四条金链加固,金链俗称“江山万代”。五凤楼是昭陵的最高建筑,昔日登楼远眺,陵区景物尽收眼底,美不胜收。[东西配殿]

东配殿的用途主要有两个:一是存放祝板,每年祭礼之前,盛京礼部要将祝板、制帛等在大祭前一天送到这里存放;二是代替隆恩殿存放神牌,每当隆恩殿大修时,隆恩殿内的神牌、宝座、五供等移到这里供奉。

西配殿是举行“忌辰”行大祭礼时供喇嘛诵经作法的场所。清朝崇信喇嘛教,因此西配殿只用于做佛事用。西配殿前的小型建筑叫“焚帛亭”,祭祀时,先将祭词写在帛上,再三拜九叩,读祭文,哀毕,便将祭帛放入焚帛亭内烧掉。

[隆恩殿]

隆恩殿是陵寝的正殿,又称“享殿”,是供奉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神牌的地方,也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始建于1643年(崇德八年),1650年(顺治七年)定名为“隆恩殿”,同时悬挂匾额,1691年(康熙三十年)改建。隆恩殿坐落在须弥座台基上,台基高2米,平地起台是满族的一种风俗。台基正面有3路踏跺,中路为丹陛御路,俗称“龙道”,由一块巨石铺成,上面雕有“寿山福海”及双龙图案。台基周围环以雕刻精美的汉白玉栏杆,其雕刻技法采用透空雕和突起浮雕的形式,这在关内明清诸陵中是不多见的,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在台基边上还设有石雕龙头作为排水口,每逢暴雨,雨水便会从其口中喷涌而出,十分壮观,成为昭陵一景。

隆恩殿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顶覆以黄琉璃瓦,正中镶有3颗琉璃宝珠,殿檐上有蓝地金字的“隆恩殿”题匾一块,从左至右以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殿以“隆 12 恩”命名是表示感恩爱福之意。隆恩殿面阔3间,四门八窗,窗棂剔透,殿内无天花,梁架裸露,上面施以彩绘。殿内后部设大暖阁一座,外罩黄缎。按古代帝王陵墓“事死如事生”的惯例,其形状如寝所,内设宝床、帷幔、衾枕等卧具,并全部用唯帝王独享的明黄云纹缎制成。大暖阁内还有小暖阁一座,内供帝后“神牌”。上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皇帝的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皇后没有庙号,只有谥号,随皇帝称“文皇后”。大暖阁前有帝后的龙凤宝座,宝座前设供桌,为摆放祭品之用。隆恩殿周围所铺的地砖均为金矿石制成,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砖铺地”,因为它含有黄金沙的成分,所以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石柱门与石祭台]

石柱门又叫照牌、二柱门、冲天牌坊,两边各有一方形石柱,高约7米,直径o.4米。门为一道,其上有一歇山式琉璃瓦屋顶,在两柱之间有木板门,施以彩绘。柱子的顶端各有一只石兽,是用来护卫陵寝的,叫护陵兽,而且身上都锁着一条铁链,民间有“石兽显灵”的传说。石柱门是清嘉庆年间增设的,皇帝来此谒陵时,必须在此门后举哀。

石柱门后是石祭台,用汉白玉雕成,须弥座式。上面雕有各种图案,寓意是把所有宝物奉献给陵主。石祭台上有5件石雕:正中为香炉,两侧有香瓶和烛台各一对。香炉代表香烟不断,香瓶代表鲜花常开,烛台代表神火长明,大清江山万世一系。这座祭台是大祭时皇帝在此举哀和献奠酒的地方。

[明楼]

明楼又称大明楼,坐落在方城北门上,为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前檐挂有匾额,上书“昭陵”二字,以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明楼内立有一块汉白玉石碑,高约6米,碑额浮雕二龙戏珠,正中开光部分刻有“昭陵”二字,也是满、蒙、汉三种字体;碑身竖刻“太宗文皇帝之陵”字样,还是满、蒙、汉三种文字。这座石碑又叫“圣号碑”,刻写的是清太宗的庙号和谥号。在历史上,大明楼几次遭受雷火,最严重一次是1936年,整个明楼几乎被雷火烧毁,圣号碑也被雷火烧坏,纹饰不全,碑身出现裂痕,后来用两道铁箍加固。现在的大明楼是1939年重修的。

[月牙城]

月牙城在大明楼后,因其南面凹进,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所以叫“月牙城”。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有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牙有悲伤离散之意,修个 13 月牙城,象征“人缺”,以示对皇帝的哀悼。

月牙城北墙正中是琉璃照壁,照壁上有13朵牡丹花,枝繁叶茂,给这座高大空旷的月牙城增添了几分生气。传说地宫的人口就在这琉璃照壁后面,在照壁上按照一定顺序按那些红花绿叶,就可以开启地宫。但为了防止有人盗墓,在地宫入口处安装了许多暗器,如果按错了,就会有毒箭飞出。还有传说,皇上怕陵工们泄密,当他们把棺椁抬人地宫之后,立刻把地宫人口堵死,将所有的陵工活活埋葬在地宫里殉葬了。这些传说的确使人感到月牙城阴森可怖。[宝城、宝顶]

宝城是一座半圆形的城,也叫“团城”,青砖垒砌,上面有起象征意义的垛口和女墙。中间突起的圆形丘冢叫“宝顶”,又叫“独龙阜”,高约7米,周长约110米,直径约35米。所谓宝顶就是坟茔,在它的下面是地宫,埋葬着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关于地宫的内部构造,官书讳莫如深,因而引起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传说。据说,宝顶内正殿一座,名叫“享殿”;配殿两间,用来排列祭器。正殿后面有石柱2根,用铁链相连,把棺椁悬在铁链上。正下方有一眼井,水流不息,称为“海眼”或“金井”。这种葬法就是所谓的“金井御葬”,是取“龙归沧海”之意。地宫内还有万年灯,可经历万年而不灭。当然这些只是传说,里面的情形只有等到将来挖掘昭陵地宫时才会真相大白。

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合作!14

第三篇:辽宁导游词

辽宁导游词

篇一:辽宁省导游词概况

辽宁省简称辽,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南临渤海、黄海,西南与河北省交界,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东南隔鸭绿江与朝鲜半岛相望。辽宁地理位置优越,从地形上分为三大区域:东部辽东丘陵区、中部辽河平原区、西部辽西丘陵区,是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

辽宁共有14个省辖市,省会设在沈阳。全省总面积14.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374万。

辽宁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多为偏南风,炎热短促,冬季多为偏北风,寒冷稍长。

辽宁历史悠久,古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8000年前的中华龙在阜新诞生,7000年前的太阳鸟在沈阳腾飞,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又把中华5000年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辽远也,远在九州以东。”因此辽宁最早叫辽东。战国时期归属燕国,根据当时的习惯山南水北谓之阳,因在太子河北面所以被称为辽阳。在清代被称为盛京、奉天。民国初期仍沿袭清制,直到1929年东北易帜后由张学良改称辽宁,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

东北三大名山:千山708米、医巫闾山867米、长白山(吉林)

辽宁省沿海城市众多,港口密集,交通发达,公路密集居全国之首,拥有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是新中国工业崛起的摇篮。

现在沈阳造币厂生产硬币。

协调合作,遵守纪律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备素质,从而培养出辽宁人宽容、质朴、勤勉的性格,因此辽宁人会无遮无拦、不加掩饰的把喜怒哀乐传递给你。辽宁是出总理的地方,周恩来少年时代曾在铁岭、沈阳读书求学,李鹏、温家宝、李克强都曾在辽宁工作过。

辽宁的土特产和水产品驰名中外,主要有人参、鹿茸、五味子、林蛙、海参、鲍鱼、扇贝、老龙口陈酿、道光廿五百年贡酒等。抚顺煤精雕刻、鞍山岫岩玉雕、辽西玛瑙雕刻

辽宁省是中国文物大省之一,有世界文化遗产6处:故宫、福陵、昭陵、清永陵、五女山山城、绥中九门口长城(万里长城中唯一的水上长城、辽宁的第一项世界遗产)。辽宁省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极其丰富:有精美的辽代建筑奉国寺和辽阳白塔,还有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的兴城古城(辽宁未来的世界遗产)等。辽宁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沈阳故宫、关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抚顺赫图阿拉古城等名胜古迹驰名中外。沈阳的张氏帅府及“九丶一八”历史博物馆、盘锦辽沈战役纪念馆,都著称于世。大连金石滩,、蛇岛、本溪水洞、鸭绿江、医巫闾山、千山、凤凰山、五女山、海棠山、盘锦红海滩、冰峪沟等名山秀水、奇石异洞,遍布全省各地,闻名遐迩。

沈阳国际冰雪旅游节,大连啤酒节、国际服装节,鞍山千山国际旅游节,抚顺满族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活动异彩纷呈,深受中外游客欢迎。

多年来,辽宁旅游业迅速发展,已成为中国旅游大省。全省14个省辖市全部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大连荣获“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称号。

美丽的辽东半岛,多彩的辽西走廊,辽宁人民热诚邀请您共赏满韵清风,同游多彩辽宁!篇二:导游词辽宁省概况

辽宁省概况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您来到辽宁旅游观光。

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沿海省份,地处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南临渤海,黄海,东南以鸭绿江为界与朝鲜为邻,东,北,西三面与吉林,内蒙古,河北等省区接壤。辽宁省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交通中心,通信枢纽,也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辽宁省现辖14个地级市,省会设在沈阳市。全省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200多万。全省共有44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回,朝鲜,锡伯等4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655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6%,其中满族,锡伯族聚居人数居全国之首。辽宁省的东部和西部为山地丘陵,中部为广阔的辽河平原,构成明显的鞍形地势。西部山地丘陵区东缘的临海狭长平原,习惯上称为“辽西走廊”,是中国东北地区沟通华北地区的主要陆上通道。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全长约2178公里,占中国大陆海岸线总长12%。近海分布大小岛屿506个,占全国岛屿总数8%。岛屿岸线长约700公里,占中国岛屿岸线总长的5%。

辽宁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境内雨热同季,日照丰富,积温较高,冬寒夏暖,春秋季短,雨量不均,东湿西干。年平均气温6摄氏度至11摄氏度。1月份最冷,7月份最热。沿海城市气温变化较中部城市稍小。春秋两季受季风影响,需要穿夹衣,薄毛衫 等;夏季多雨,应带雨具;冬季气温较低,需要穿棉,毛皮或羽绒服御寒。每年5月至10月事辽宁最佳的旅游季节,1月至2月事观赏冰雪景观和民间节日的最佳时间。

辽宁省历史悠久,古文化源远流长。辽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辽宁地区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在大石桥发现的金牛山遗址,距今已有28万年,是迄今为止辽宁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一处人类栖息地。到了距今8000年前,辽宁地区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在阜新发现的查海遗址,被称为“辽河第一村”。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多年,这里存在一个粗具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展现了中华民族5000年前的文明曙光。自夏朝进入奴隶社会后,辽宁地区就与中原政权建立了隶属关系。据中国最早的史书《禹贡》记载,辽宁地区最早隶属于冀州和青州,夏商为幽州,营州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为燕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面设置郡县,在辽宁地区设置辽东,辽西和右北平郡。此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均在此设置行政机构,清代称为盛京,奉天。民国初年沿袭清制,1929年奉天省改为辽宁省,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九·一八事变”后,辽宁地区曾一度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建国初期,辽宁地区设辽东省辽西省和热河省。1954年合并辽东、辽西两省,复称辽宁省。

辽宁省矿产资源丰富,门类齐全,已发现的矿藏有100多种,其中铁、硼、菱镁石、金刚石、滑石、玉石、溶剂灰岩等矿的储备量均为中国首位。辽河油田是中国第三大油气田,石油、天然气储备量分

别占全国储备量的15%和10%。辽宁工业基础雄厚,具有近百年的工业历史,是我国重工业及主要工业原材料基地。石化、冶金、电子信息、机械是辽宁省的四大支柱产业。省内交通便利,形成了以港口为门户,铁路为动脉,公路为骨架,民用航空、管道运输相配套的四通八达的综合交叉立体运输网。

辽宁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和商品的粮食基地,盛产水稻、玉米、小麦、高粱、谷子、大豆、棉花、烟草、水果等。辽宁的土特产品和水产品驰名中外,主要有人参、鹿茸、貂皮、柞蚕丝、贝类、海蜇、海参、鲍鱼、螃蟹、扇贝等。

辽宁省风光秀丽,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是中国文物大省之一。现有文物古迹1.12万处,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省级重点文物24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4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极其丰富。有2000多年前的秦汉碣石宫殿遗址,有1500多年前的中国最北部的古代石窟建筑群,有2000多年前的东北第一塔朝阳北塔,有精美的辽代建筑奉国寺和辽阳白塔,有京东首关九门口水上长城,还有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的兴城古城,等等。辽宁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沈阳故宫、关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抚顺赫图阿拉城等名胜古迹,都驰名中外。大连和丹东的近代战争遗址、沈阳张氏帅府及“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等,都著称于世。大连金石滩、蛇岛、本溪水洞、鸭绿江、医巫闾山、千山、凤凰山、五女山、海棠山、盘锦红海滩、冰峪沟等名山秀水、奇石异洞,遍布 全省各地,遐迩闻名。

辽宁民风民情淳朴自然,浓烈炙热。辽宁冰雪·温泉旅游节、辽宁旅游欢乐节、大连国际服装节、鞍山千山国际旅游节、抚顺满族风情国际旅游节、本溪国际枫叶节、丹东鸭绿江国际旅游节、营口望儿山母亲节、铁岭民间艺术节等节会活动异彩纷呈,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辽宁地方文艺丰富多彩,沈阳杂技团和大连杂技团的表演蜚声海内外。二人转、大秧歌、小品、评书等文艺形式丰富多彩,热情奔放,粗犷泼辣。辽宁的著名手工艺品有岩玉雕、大连贝雕、阜新玛瑙雕刻、抚顺煤精雕刻等,极其精美。

多年前,辽宁省围绕“满韵清风,多彩辽宁”的旅游形象,推出红、绿、蓝、金、银“五色旅游产品”,旅游业迅速发展,辽宁以成为中国旅游大省。2007年,全省旅游经济指标实现了“四个突破”,即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达到1307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11.9%;入境旅游总人数突破2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突破10亿美元;全省旅游就业人数突破100万。2007年年末,全省共有旅游住宿设施1.2万家,其中星级酒店507家;旅行社达到1108家;国家A级以上旅游区(点)157个,其中4A级以上旅游区(点)50个;旅游纪念品经营单位达到460家;旅游院校(包括系,培训中心)86所。全省14个省辖市全部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大连市荣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称号,全省“辽宁旅游强县(市、区)”达到25个。辽宁旅游业正在迅速向前发展。

美丽的辽东半岛,多彩的辽西走廊,辽宁人民热诚邀请海内外朋 友共览满韵清风,同游多彩辽宁!

谢谢各位!再见!

篇三:2013年辽宁省导游证考试25篇导游词材料

现场考试

要求:现场面试项目(100分):景点讲解(50分)、服务规范(20分)、应急处理(20分)、礼仪仪表(10分)。其

中,景点讲解2个(各25分):指定景点讲解1个(《辽宁导游词选编》教材随机抽取);自选导游讲解1个。现场面试时间10-15分钟,面试成绩当年有效,并按权重计入总分。

有同学问,今年的现场是不是比往年难一些,是的。前二次考试只要说说自我介绍,在回答些老师的问题,时间在二到三分钟就可以了,通过率在99%。但是导游主要工作就是讲解,所以这回又把讲解导游词恢复了,一共是25个导游词,范围就是《辽宁导游词选编》中的25个。

最主要是把规范的教材好好复习。

礼貌和仪表的问题,进门要敲门,要问老师好,不要化浓妆,可以不用穿职业装,不要带过多的饰品,干净整洁为主。如果遇到不会的问题,如果是景点,如果去过可以凭记忆来说一些,不要什么都不说,但也不要瞎说。实在说不上什么的时候,可以直接告诉老师,这个景点我复习的不好,没有复习到位,很抱歉,类似这样的话。回答问题,如果是教材上的内容一定要准确,如果是实际的问题,就靠自己的应变了。

现将《辽宁导游词选编》中的25个景点给大家发过去,因是随机抽取,建议25个导游词都要掌握。自选如果大家有掌握很好的可以直接用,如果不会别的,还是在这25个中选一个讲解就可以。就是掌握这25个导游词就可以了。这25篇导游词,大家也可以结合网上,自己找相关景点,总结下来,改编成自己的风格。

25篇中选一篇作为自选景点讲解,这篇一定要好好掌握。

技巧 1.25个导游词一定要都看一遍,背不下来,也要都有印象,不管抽到哪个一定要能说出一些。

2.考试同学众多,老师不可能听每个人说二个导游词,很有可能你说一段就让你说下一段,比如沈阳故宫,一般按三路讲解,你正在说东路,接着应该说中路,但老师告诉你不要说中路了直接说西路吧。大家一定要能接上,不要老师一这样说就不会说了。

3.另外,大家要说就要说正确了,不要糊说。

导游词=欢迎词+正文+结束语

欢迎词大家不要忘了说,在这里给大家总体写一个,25篇都可套用,自己更改,也可以算是一篇简单的自我介绍。

各位游客,大家早晨好!

首先,我代表司机,代表xx旅行社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我是xx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叫**,大家可以叫我**。前方的是司机x师傅,x师傅有多年的驾驶经验,驾驶技术高超,所以大家在行车过程中可以完全放心。开车的朋友可能听过这样一句话:到了吉林是吉(急)开,到了蒙古是蒙(猛)开,到了上海是沪(胡)开,那到了沈阳(大连)就是黑白两道都能开。这是因为沈阳(大连)是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季分明的城市,在夏天我们的马路是黑色的,到了冬天我们的马路是白色的,所以我们的师傅是黑白两道混得都熟的,大家尽可以放心。接下来这几天就由我和x师傅为大家服务。

结束语:1.好的,我给大家介绍到这,自己参观一下,照些照片,注意安全。

2.还有很多景点与游乐项目,很值得一看。那么现在呢,大家就可以自由活动了。请记住返程的时间和地点,一会见!

3.好了,大家自由参观,一个小时后在这集合。

一.辽宁省概况

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沿海省份,地处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面临渤海、黄海、东南以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邻,东、北、西三面与吉林、内蒙古、河北等省区接壤。辽宁省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也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辽宁省现辖14个地级市,省会设在沈阳。全省总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200多万。全省共有44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回、朝鲜、锡伯族等4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655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6%,其中满族、锡伯族聚居人数居全国之首。

辽宁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漫长,春秋短暂,年平均气温6℃至11℃。1月份最冷,7月份最热。每年5月到10月是辽宁最佳的旅游季节,1月份到2月份是观赏冰雪景观和民间节目的最佳时机

辽宁省历史悠久,古文化源远流长。辽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在大石桥发现的金牛山遗址,拘谨已有28万年,是迄今为止辽宁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一处人类栖息地。到了距今8000年前,辽宁地区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在阜新发现的查海遗址,被称为“辽河第一村”。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多年,这里存在着一个初具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展现了中华民族5000年前的文明曙光。自夏朝进入奴隶社会以后,辽宁地区便与中原政权建立了隶属关系。据中国最早的史书《禹贡》记载,辽宁地区最早隶属于翼州和青州,夏商为幽州、营州之地。春秋时期为燕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面设置郡县。此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均在此设立行政机构,清代称为盛京、奉天。民国初期沿袭清制,1929年改为辽宁省,娶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

辽宁矿产资源丰富,门类齐全,已发现的矿藏有100多种,其中铁、硼、菱镁石、金刚石等矿藏储量居中国首位。辽河油田是中国第二大油气田。辽宁工业基础雄厚,具有近百年的工业史,是我国重工业及主要工业原材料基地。石化、冶金、电子信息和机械是辽宁省四大支柱产业。

辽宁省是中国中药的农副食品和商品粮食基地,盛产水稻、玉米。小麦。高粱等。辽宁的土特产品和水产品驰名中外,主要有人参、鹿茸、貂皮、栈蚕丝、海参、鲍鱼、扇贝等。

辽宁省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是中国文物大省之一。现有文物古迹1.13万处,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极其丰富。有2000多年前的秦汉碣石宫殿遗址,有1500年前的中国最北部古代石窑建筑群,有1000多年前的东北第一塔朝阳北塔,有精美的辽代建筑奉国寺和辽阳白塔,有京都首关九门口水上长城,还有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的兴城古城等。辽宁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沈阳故宫、关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抚顺赫图阿拉古城等名胜古迹驰名中外。大连和丹东的近代战争遗址、沈阳的张氏帅府及“九丶一八”历史博物馆、盘锦辽沈战役纪念馆,都著称于世。大连金石滩,、蛇岛、本溪水洞、鸭绿江、医巫闾山、千山、凤凰山、五女山、海棠山、盘锦红海滩、冰峪沟等名山秀水、奇石异洞,遍布全省各地,闻名遐迩。

辽宁民风民情存朴自然,炙热浓烈。辽宁冰雪*温泉旅游节、辽宁旅游欢乐节、大连国际服装节、鞍山千山国际旅

游节、抚顺满族风情节、本溪过节枫叶节、丹东鸭绿江过节旅游节、营口望儿山母亲节、铁岭民间艺术节等节会活动异彩纷呈,深受中外游客欢迎。

辽宁多年来,辽宁省围绕“满韵清风,多彩辽宁”的旅游形象,推出红、绿、蓝、金、银“完五色旅游产品”旅游业迅速发展,辽宁已成为中国旅游大省。全省14个省辖市全部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大连荣获“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称号,全省“辽宁旅游强县、市”达25个。辽宁旅游业正在迅速向前发展。

美丽的辽东半岛,多彩的辽西走廊,辽宁人民热诚邀请您共赏满韵清风,同游多彩辽宁!

二.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建于1625年,建成于1636年。是满清入关前,清初两位皇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建造并使用过的宫殿,原称“盛京宫阙”,1644年大清迁都北京后成为“陪都宫殿”,又称“奉天行宫”。清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10次东巡祭祖皆驻跸于此,并有所扩建。距今已有380年的历史。

在全国现存宫殿建筑群中,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仅次于北京故宫。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04年7月1日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沈阳故宫建筑群占地6万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总计房屋300多间,组成20多个院落。依建筑时间和布局,可分为中路主体和东西两翼。

东路建于努尔哈赤时期,主要建筑是大政殿、十王亭。是沈阳故宫内出现最早且最具特色的建筑群。

大政殿草创于1625年,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举行大典和行使权利的地方。大政殿是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外形是一个帐篷的形状。因为满族早期是游牧民族,所以才有了这种帐殿式建筑;另一方面八角代表八旗。殿顶为黄琉璃瓦,衬以绿剪边,象征着满族从草原上崛起。中间为宝瓶火焰珠顶。体现了藏族喇嘛教的色彩。宝瓶正中,拴有八条锁链,由八个彩色琉璃蒙古力士牵引,象征“八方归一”的帝王思想,具有常有的蒙古色彩。正门前的大柱上,盘踞着两条翘首扬爪的金龙,是受汉族敬天畏龙思想的影响。大政殿建筑特点的多样性,体现了满、汉、蒙、藏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作为最早使用和最为重要的宫殿之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是以大政殿为舞台上演的。1626年,皇太极在这里登上汉王宝座,1643年,6岁的顺治皇帝在大政殿继承皇位,并于次年在此颁布了出兵令,命摄政王多尔衮兵入山海关,直捣中原,最终完成了满清一带的统一大业。

大政殿前,正中是宽阔的甬道,两侧呈八字形排列着十座方亭。这是满清入关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宫内办公的地方。从大政殿向南望去,十王亭呈燕翅排列。南宽北狭,似无穷无尽,象征兵多将广,万世延绵。设计者从局部建筑直至整体布局,处处突出“八”字,反映了满族独特的军政体制—八旗制度。远在立国之初,凡遇军国大事都由汗王与八旗贝勒大臣共同讨论决定。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在修宫殿时便将这种“军臣合署办公”的制度固定化,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王亭这种独特的帐殿式建筑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中路建于皇太极时期,是皇太极时期的大内宫阙。由南至北为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院落三进,独成一体。

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俗称午门,也是演义小说中俗称为“午朝门”,为皇帝临朝前文武百官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谢恩之处,大清门的屋顶铺满黄琉璃瓦衬以绿剪边,既保留了以黄为尊的传统观念,又体现了满族对故乡山林的深厚眷恋。从而形成了区别北京故宫的一个特点:宫殿项镶有黄琉璃瓦衬以绿剪边。

大清门东侧这处建筑是爱新觉罗家庭祭祀祖先的祖庙,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所以也称太庙。太庙的屋顶完全是黄琉璃瓦覆盖,称“一黄堂。与沈阳故宫其他建筑有所不同。清代皇帝东巡时,必须先到太庙向先祖的玉宝、玉册上香、敬礼,才能进入故宫,所以太庙在整个故宫的地位是最高的。

穿过大清门,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的正殿,是清太宗皇太极举行日常朝会议政的地方。中间即是金龙宝座。清太宗黄太极当年就是端坐在这里接受群臣朝拜和共议大事%b

第四篇:东陵简单导游词-辽宁导游词

东陵简单导游词-辽宁导游词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导游,通常需要用到导游词来辅助讲解,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那要怎么写好导游词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东陵简单导游词-辽宁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东陵简单导游词-辽宁导游词1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清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那拉氏陵寝,因坐落在沈阳市东北11公里处。故又称东陵,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努尔哈赤是满族人,姓爱新觉罗,受明册封为女真族(满族前身)建州部首领,后来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建立了金(史称后金)政权。他精通汉蒙文字,不仅在军事上颇有建树,而且创立了八旗制度和满族文字,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也颇有建树,为满族的初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满族的民族英雄,死后葬于福陵。

其子皇太极建立清政权后,他被追尊为清太祖。

福陵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竣工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经康熙、乾隆两帝增建,方具今日规模。

1929年,奉天省政府将福陵开辟成公园,因位于市区东部,故得此名。福陵是沈阳名胜古迹之一,具有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传统和满族文化风格。道路两侧耸立着成对的华表、骆驼、狮子、马、虎等石雕。蹬上一百零八级台阶,有一座形似城堡的“方城”,这是陵园的主体,方城后面为月牙形宝城,宝城正中是突起的宝顶,下面是埋葬努尔哈赤和叶赫那拉氏的地宫。气势宏伟,古朴典雅,清幽肃穆,东陵依山傍水,令人流连忘返。

陵园坐北朝南,四周围以红墙,南面中央为单檐歇山式正红门三楹,拱门三道。门内参道两侧成对排列着石狮、石马、石驼、石虎等石雕。平地尽头,利用天然山势修筑了一百零八蹬石阶,以象征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

过了石桥,正中为碑楼,重檐歇山式,四面券门,下为须弥座式台基,内立清圣祖玄烨亲撰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刻,记载着努尔哈赤的功绩。再北的城堡式建筑叫方城,四角建有角楼。方城南面正中建有隆恩门,门楣上用汉、满、蒙三种文字刻成“隆恩门”三字。进门迎面为隆恩殿,是祭祀用的享殿,殿后洞门之上设明楼,内立“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方城后为圆形宝城,两城间呈月牙状,因而也叫月牙城。宝城正中有一突起的宝顶,下为埋置灵柩的地宫。福陵建筑群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将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与满族建筑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异于关内各陵的独特风格。

陵园依山而建,南面正是正红门。一条名曰“一眼望不断”的神道直通山顶。神道两侧有很多石雕刻。像石狮、石马、石骆驼、石虎这和关内的陵墓有些相像。

过桥是108磴石阶,寓天罡36星和地煞72星数之和,表示天地宇宙,象征帝王对社稷的主宰。过108磴,是碑楼,碑楼后面的城堡式建筑为方城,是陵园的主体建筑部分。

方城北面是宝城,也称月牙城,正中突起的土堆即是宝顶,其下的地宫埋藏着努尔哈赤和叶赫纳喇氏的棺木及骨灰。福陵规模尽管比昭陵小,然而由于它有上列两大特点,再加之环境优美,仍独具魅力。所以,人们游罢昭陵,依然能兴致勃勃地继游福陵,而且不会产生雷同感。

东陵简单导游词-辽宁导游词2

东陵区的旅游景点有:东陵公园——清朝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寝,因地处沈阳市之东,所以,通常被称为“东陵”。新中国成立后,将其辟为公园,使昔日皇家禁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福陵建在距沈阳城东10公里的天柱山上,这里地势雄伟,丘陵起伏,环境清幽,景色壮观,苍松翠柏,参天葱郁。

福陵前临滔滔浑河水,后倚绵绵天柱山,碧水索绕,青山似拱,万松叠翠,大殿凌云,别具一种肃穆之感;陨石山风景区——园是全国第一家陨石公园。其中最大的一块位于东陵区李相镇滑石台山,是世界上最大的古陨石。它形成于45亿年前,19亿年前陨落,堪称天赐瑰宝,举世无双;沈阳满族”“民俗””村——沈阳满族民俗村坐落在东陵区李相镇滑石台村,是以满族民俗风情、北方乡村田园风光和体育娱乐”“健身””相结合的旅游新景区。

中华寺风景区——中华寺始建于唐朝,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位于沈阳市东陵区王滨乡中华寺村与抚顺县拉古乡刘山村内的拉古河畔、中华寺庙山之上,横跨沈阳、抚顺两市,是集佛教、道教于一身的大型宗教旅游风景区。

东陵简单导游词-辽宁导游词3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福陵的南向四周围以红墙,正中是正红门,自南而北地势逐渐升高,门外的两旁对立着石狮、华表、石牌坊和刻有满、蒙、汉、回、藏五种文字的下马碑。正红门是很长的一段神路,路的两侧有坐狮、立马、卧驼、坐虎等四对石兽。尽头是利用天然山势修筑的一百零八级砖阶,以象征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砖阶之上是碑楼,楼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内立康熙帝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再向北便是城堡式的方城,南面的正中是隆恩门,上建三层歇山式的门楼建筑。方城的四角各有一座角楼,城内正中是坐落在须弥座式大台基上的隆恩殿,是单檐歇山式,殿内供奉着木主神牌,殿前有焚帛楼,殿的东西两侧各有配殿五楹。殿的后边有洞门,洞门之上建有重檐歇山式的大明楼,中间立有“太祖高皇帝之陵”的石碑。方城内的建筑,屋顶都铺有黄琉璃瓦,廊柱是朱红地仗,梁枋间都是“和玺”壁画。福陵的周围,河流环绕,山岗拱卫,望去气势宏伟,景色幽雅,风景优胜。清人高士奇曾有诗云:“回瞻苍霭合,俯瞰曲流通。地是排云上,天因列柱崇。”正是这里风光的具体写照。“天柱排青”也是著名的沈阳八景之一。

明清陵寝地表建筑,基本上是紫禁城建筑的变例,而紫禁城建筑的前身就是沈阳的故宫和昭陵、福陵。其主导思想在于宣传皇权至上,其等级、使用材料均与紫禁城宫殿一样,不同的.是陵寝是皇帝死后居住之所,不仅要威严,还要适应陵寝这一特殊要求,故明楼宝顶成为其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清代陵墓地表建筑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红墙、黄瓦、高耸的明楼与蜿蜒的青山、流淌的河水非常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颜色搭配及其协调的画卷,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相映成辉。明楼高耸,显然是设计者依据陵墓地表建筑坐落在群山之中这一特定环境,为强调其陵墓主体标志性建筑而有意设计的。它避免了陵墓建筑低卑、与帝王身份不相符这一难题。

明清两代建造许多规模宏大的宫苑、陵寝,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很出色,在装饰风格的表现上沉雄深远,映透了明清全盛时期皇权的声威。建筑的整体气势上大大不同于洛可可风格对庄严崇高,宏伟气派的拒绝,却与巴罗克着意追求空间及视野容量的阔大,追求体积表现力的雄健不谋而合。到了清代中叶以后,政治上保守腐朽,在建筑和艺术上也表现出一种追求繁琐绮丽的风气,工艺品上堆砌玉石珍宝,金银珐琅,连建筑装修上也镶嵌上珐琅玉石,艺术之高低仿佛与金银财宝的多少成了简单的正比。这似乎与巴罗克,洛可可两种风格皆有共通之处,前者也是一味采用昂贵的材料——金、银、铜和大量绣花锦缎的装饰来表达豪华富丽和荣耀,以炫耀财富为美,以表现奢侈为美。后者更多的追求纤巧与精致,细腻到无以复加,繁琐到眼花缭乱,充分表现出没落贵族的颓丧侈糜而又精于鉴赏。清代建筑艺术的细节处理似乎就是这二者风格的集合,既有堆砌的富贵,也有推敲的雅致,各得其彰。

东陵简单导游词-辽宁导游词4

定东陵是咸丰皇帝的孝贞皇后和孝钦显皇后的陵寝,一在普祥峪、一在普陀峪,两陵并排,表面看来规模、形制完全相同。与帝陵相比,后陵没有大碑楼和石象生,建筑布局相仿,规模较小。两座陵寝同时开工兴建,历时六年同时完工,耗费银两各超过200万两,在所有皇后陵中均属上乘,但慈禧还不满足。东太后驾崩后,西太后大权独揽,于1895年下令拆除三大殿重建,并严令原材料不得有丝毫迁就,重修工程持续了13年直至慈禧死时才休上。修后的慈禧陵是清代皇陵中最豪华的一座陵寝。他的用料之精美、工艺之高超、装修之独特,均居明清帝后陵首,堪称慈陵之“三绝”。

来,现在我们到殿前看一下这丹陛石,它的图案打破了龙凤并排的格局,而是凤在上飞,龙在下追的图案,在雕刻手法上采用高浮雕加透雕的工艺,凤足、凤冠、龙须、龙爪等10处透雕,增强了图案的立体感,这在当时可是最先进的雕刻艺术。总之,丹陛石图案的新颖,风格独具,风舞龙飞,栩栩如生,可谓石雕中的珍品。

东陵简单导游词-辽宁导游词5

裕陵是清入关后第四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的陵寝,位于孝陵以西的胜水峪,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乾隆十七年告竣,耗银200多万两。

裕陵明堂开阔,建筑崇宏,工精料美,气势非凡,自南向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桥、石像生、牌楼门、一孔桥、下马牌、井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三路三孔桥及东西平桥、东西班房、隆恩殿、三路一孔桥、琉璃花门、二柱门、祭台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和地宫,其规制既承袭了前朝,又有展拓和创新。

一、石像生设置8对,比其祖父康熙帝的景陵多了麒麟、骆驼、狻猊各一对,虽数量少于孝陵,但种类却与孝陵一样。

二、裕陵大殿东暖阁辟为佛楼,供奉各式佛像及大量珍宝。以后帝陵纷纷效仿,成为定制。

三、陵寝门前的玉带河上建有三座规制相同的一孔拱桥,龙凤柱头栏杆,桥两端以靠山龙戗住望柱。这三座拱桥造刑优美,雕工精细,在清陵中仅此一例。

四、地宫内布满了精美的佛教题材的雕刻:三世佛、五方佛、八大菩萨、四大天王、二十四佛、五欲供、狮子、八宝、法器、佛花以及三万多字的藏文、梵文经咒,雕法娴熟精湛,线条流畅细腻,造型生动传神,布局严谨有序,堪称“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和“石雕艺术宝库”。裕陵的这些特征既是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笃信佛教个人意志的体现,也是处于鼎盛时期的清王朝综合国力的反映。

裕陵地宫内葬乾隆皇帝、孝贤、孝仪两位皇后,慧贤、哲悯、淑嘉三位皇贵妃,共计六人。

东陵简单导游词-辽宁导游词6

大家请看,这座五间六拄十一楼的建筑就是清东陵的总门户“石牌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石雕图案非常精美,整座石牌坊挺拔高耸,华美壮观,堪为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虽历经300多年依然岿然矗立。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大红门”,它是一座庑殿顶建筑,进入大红门后我们看到的是孝陵神路,它全长6公里,将孝陵几十座形制各异,大小不一的建筑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气势宏伟、层次丰富、极为壮观的陵区中轴线。孝陵神路是清代陵寝中最长、最壮观、最富艺术感染力的神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建筑就是供帝王谒陵时休息、更衣、沐浴之用的具服殿。

我们看到眼前的这座矗立在神路中央的就是“神功圣德碑楼”,楼内荸荠背上驮着用满汉两种文字记载着清朝定鼎中原后第一帝顺治皇帝的“丰功伟绩”。碑楼四角处分别有四根华表,在华表的顶端,各坐着一个象龙一样的小动物,名字叫“吼”,两个向北望,两个向南望,寓意:望君出、盼君归,意思是提醒皇帝即要走出深宫,去体查民情,也不要贪恋青山秀水,不思国事。

咱们眼前这座山叫做“影壁山”,我们向北看,北有昌瑞山,南有金星山,你们看象不象是皇帝座在昌瑞山这个龙椅上,面前这个影壁山是龙案,而金星山就是一个上朝奏本的大臣?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当年顺治皇帝到这一带行围打猎,被这一片灵山秀水所震撼,当即传旨“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从此昌瑞山便成了清帝“万年龙虎抱,每夜鬼神朝”的万年吉壤。

大家看到神路两边的雕像了吗?这就是孝陵石象生,是清陵中规模最大的一组,全长870米,共有18对,您看其中狮子、狻猊、骆驼、象、麒麟、马、一立一卧,错落有致,文臣、武将各3对,忠心耿耿的守卫着皇帝的陵墓。每座石雕像均用整块石料雕成,古朴粗犷,突出写意风格,与苍松翠柏相映,使神道圣洁、庄严气势非凡。

东陵简单导游词-辽宁导游词7

来,现在我们到殿前看一下这丹陛石,它的图案打破了龙凤并排的格局,而是凤在上飞,龙在下追的图案,在雕刻手法上采用高浮雕加透雕的工艺,凤足、凤冠、龙须、龙爪等10处透雕,增强了图案的立体感,这在当时可是最先进的雕刻艺术。总之,丹陛石图案的新颖,风格独具,风舞龙飞,栩栩如生,可谓石雕中的珍品。

大家请跟我来,我们看隆恩殿围以汉白玉石栏,为显示女人当政,在所有栏板上用浮雕技法刻成凤在前飞,龙在后追的图案。76根望柱的雕刻打破了一龙一凤相间排列的传统格局,而是在柱头上全部雕刻翔凤,而龙则雕在柱身上,里外两侧各一条,形成了“一凤压两龙”的图案,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像这样寓意其中的雕刻,世属罕见,怎能不称这之为一绝呢!

步入慈禧陵隆恩门,一眼就看独具一格的红褐色门窗菱花和梁枋斗拱,浑然一体,给人以清心悦目之感。乍看不如宫廷中常见的红漆彩梁柱那么艳丽,细瞧才可发现木质纹理精细、色彩典雅。这是一种名贵的黄花梨木,多产于海南岛。遍访各处建筑,用此木建殿堂者,唯有慈禧陵一处。这些名贵的材料,构成了慈禧陵木质精美之一绝。

隆恩殿和东西配殿内金龙和玺彩画,在原木上直接沥粉贴金。三殿内外彩画共有3177条金龙,分为行龙、卧龙、降龙,千姿百态、光彩夺目。我们知道,代表皇权最高威严的紫禁城金銮殿(太和殿)内只有六根贴金明柱;而慈禧陵三大殿64根柱上都缠绕一条半立体铜鎏金的盘龙。龙首向下,龙尾向上,在龙须上设弹簧,随着空气流动,龙须自行摆动,美妙无比。三殿墙壁也不同于其它后陵,内壁雕刻成“五福捧寿”、“四角盘龙”、“万子不到头”图案,全部筛扫红、黄金。整座殿堂金碧辉煌,其精美、豪华令人瞠目,据载,仅三殿用叶子金就超过4500两。使之显得更加金碧辉煌。金饰的豪华堪称一绝。

现在我们进入地宫,慈禧的地宫由五券二门组成,金券正中汉白玉棺床上安放着慈禧太后的棺椁,棺椁分两层,里为棺、外为椁,均由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

东陵简单导游词-辽宁导游词8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4A级景区清东陵。我是东陵导游xxx。

也许有人认为,来清东陵参观,用一个小时就可以参观完毕,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因为清东陵在历史上占地幅员辽阔,曾经达到过2500平方公里。这个大的陵区分为两个部分,以燕山余脉昌瑞山为界,昌瑞山以北为后龙地带,北接承德,西接密云,过去有重兵把守,防火防洪,封山育林。没有任何古建筑,昌瑞山以南至金星山为陵墓地,占地80平方公里,在这80平方公里内。共有帝陵5座、后陵4座、妃园寝5座,公主陵1座。埋葬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计161人。

前方车行左侧有一天然形成的陵口叫做兴隆口,因为经常有鲤鱼跳出来!老百姓把那个地方叫做是龙门口。当年的棺木就是从那个位置抬进来的!

正前方的建筑叫做“石牌坊”。高度12.48米,宽度31.35米。是中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风风雨雨300多年。共经历了两次地震。虽然经历两次地震却没有丝毫破损,成为清东陵标志性的建筑。

绕过石牌坊在车子的右方可以看到一座陵寝。这座陵寝只剩下明楼和宝鼎了!而埋藏的却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也就是康熙的祖母、顺治的母亲。那么,这么一位杰出的人物为什么被埋葬到风水墙之外了呢?暂且打下伏笔,适当时间解答。

正前方出现的门户叫做“大红门”,是清东陵的总门户,进入大红门就进入清东陵陵区了!大红门的两侧都有风水墙,风水墙全长40多华里,西至民长城,东至上关湖水库。

右方出现一个院落,这个“具服殿”,顾名思义,就是换衣服的地方,皇帝在这里换上白色的孝服并且做短暂的休息!在具服殿的后面有一个净房,也就是所谓的茅厕。2500平方公里陵区内只有这一处有茅厕。那么大家肯定十分惊讶了!皇帝也是人啊!在陵区内要方便的时候怎么办呢?皇帝在陵区内上厕所的时候用的是“官房”也就是可以移动的厕所,太监们顶到头上,皇帝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当然,现在的厕所有的是。

前侧高大的建筑物,高度33。33米。名字叫做“圣德神功碑楼”,里面是一块石碑,石碑上是满汉合璧洋洋洒洒5000多个汉字镌刻了顺治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碑楼的四周有四根华表,华表的顶端有四个小动物。这个小动物叫做“蹲龙”,也叫做“望天吼”。南面的脸朝南,北面的脸朝北。意思是“盼君出、望君归”意思是皇帝贪图皇宫生活,要时常出去体察民情,同时也希望皇帝不要过分留恋南方美景。早点回来料理朝政。因此,清朝的皇帝从历史角度讲没有昏君。清朝入关后共经历10位皇帝。分别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共有5位皇帝有功德碑楼,因为在道光年间割地赔款所以以后的皇帝就没有资格建功德碑楼了!

前方低矮的山丘叫做“影壁山”是清东陵的案山,就像是皇帝办公桌一样,虽然不大,却是天然形成,是清东陵风水学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清东陵游览可以涉及到很多领域,建筑学,哲学,美学,风水学,天文地理。佛教道教儒教,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前方出现的就是一系列的石像生。石像生在汉代叫做“翁仲”秦朝大将,当年抗击匈奴,用来看门户的,明清两代增加石兽。这18对石像生由北向南分别是:文官,武将,马,麒麟,大象,骆驼,狻猊狮子,和望柱。狮子是百兽之王,给皇帝看守门户,外面的游魂野鬼是不能够进入的,也就相当于现在的警卫员,狻猊区别于狮子的是毛发,狻猊的是直发并且在头上有独角,也叫独角兽,官方成为獬豸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在他面前就可以说明白了!没理的人当时就被吃掉了,所以清朝有一级官员的官服上就是绣的獬豸,相当于想在的检察院院长。然后就是骆驼,被喻为沙漠之舟,性格比较温顺,代表皇帝拥有忠臣良将。大象代表和平,取“和平有象,天下太平”之意。麒麟,有麒麟送子之说,保佑皇家子孙兴旺之意,然后就是马了,满族是马背上的民族,马至今都是满族图腾,所以马肉,狗肉满族人都是不吃的文臣武将的品级大小按照胸前补服判断。龙是亲王等级。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燕、五品鸿、六品白鹇、七品鸳鸯,八品鹌鹑,九品麻雀

然后就是龙凤门了!像是西游记的南天门,这里曾经是西游记的外景地,据说皇帝的棺木穿过此门就可以进入到极乐世界了!

东陵简单导游词-辽宁导游词9

隆恩殿和东西配殿内金龙和玺彩画,在原木上直接沥粉贴金。三殿内外彩画共有3177条金龙,分为行龙、卧龙、降龙,千姿百态、光彩夺目。我们知道,代表皇权最高威严的紫禁城金銮殿(太和殿)内只有六根贴金明柱;而慈禧陵三大殿64根柱上都缠绕一条半立体铜鎏金的盘龙。龙首向下,龙尾向上,在龙须上设弹簧,随着空气流动,龙须自行摆动,美妙无比。三殿墙壁也不同于其它后陵,内壁雕刻成“五福捧寿”、“四角盘肠”、“万子不到头”图案,全部筛扫红、黄金。整座殿堂金碧辉煌,其精美、豪华令人瞠目,据载,仅三殿用叶子金就超过4500两。使之显得更加金碧辉煌。金饰的豪华堪称一绝。

现在我们进入地宫,慈禧的地宫由五券二门组成,金券正中汉白玉棺床上安放着慈禧太后的棺椁,棺椁分两层,里为棺、外为椁,均由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

慈禧把自己的陵寝建的如此富丽堂皇,她的葬礼也竭尽奢华。她企盼到了阴间仍能继续过骄奢淫逸的帝王生活。慈禧死后一年,葬入地宫。然而她万万没有想到,仅仅20年后的1928年,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东陵盗宝案”。慈禧陵和乾隆的裕陵,被军阀孙殿英的士兵掘开。在地宫中,棺椁内和慈禧身上无数世所罕见、价值连城的珍宝被洗劫一空。她的遗体被扔出棺外,惨不忍睹。现在棺椁内保存的是慈禧太后的一具干尸。如今,楠木棺椁华丽可辨,但棺内含恨吞辱的慈禧却永远无法“安卧”。正是她对自己死后之葬也要如此骄奢,引来了整个清东陵(除顺治孝陵)屡屡被掘的“奇辱大难”。

第五篇:辽宁导游词

辽宁去过吗?风景宜人,不妨看看小编准备的一些导游词范文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

辽宁锦州古塔公园导游词

该园以千年辽塔为中心制高点,以大广济寺古建筑群为借景,建设中坚持体现锦州古城历史文脉和现代园林风光理念相结合的特点,使之成为富有辽西区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体闲场所。

该完以植物造园为主,建筑造园为辅,地势高下间,环境曲径通幽,全园共分六个主要功能区。其中:

(2)老年活动区。该区以符合老年人活动游憩物景观要素候后座面积为740平方米的茶室,内置 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欣赏与游艺项目,为老年人制造红红火火的夕阳生活。

(3)观赏植物区。该区除栽置百种以上大量珍贵树木格式化卉与地方植被外,还修建一座面积为750平方米的观赏温室和一组面积为165平方米的暖廊。

(4)安静休息区。该区以雅俗赏的建园特色为游人开辟一处散步休息的好地方。除蜿蜒的甬路与美丽的花坛外,特建面积为125平方米的休息廊一组,为广大游人准备了一处休息纳凉的美丽憩息地。

(5)儿童活动区。该区以浪漫的建园手法设计建筑一组橡塑地板砖,儿童卡通墙和一座金木水火土五行广场,同时设置五组儿童游乐器械,足可称为一处少年儿童嬉戏与开发儿童智力的好地方。

(6)石林观赏区。该区以辽西地域的特产木化石为主要原料,用多种造型手法,堆栽成一处“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石林风景点,可让游人在古朴典雅中得到扑朔迷离的享受。

总之,该园存千年文化积淀,挟辽沈决战雄风;塞北风光,江南秀色融为一体,隋寺辽塔,碧瓦云墙相汇相映;实为辽西地区的一座饱含文化品位和游览功能的人文景观。

古塔历史文化公园的园林设计风格继承了中国传统造园的精华,运用了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手法,借鉴了欧美园林的成功经验,充分表达了时代特点和辽西地方特色。

千年古塔与现代园林合为一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融为一体,以其特有的园林风格而成为锦州以至辽宁省的又一个旅游名胜,特别是其中的木化石林,非常独特。

木化石林坐落在该公园北部,占地4000多平方米,由200多株木化石耸立形成木化石林景观。它是继深圳木化石林后世界上第二座迁地保存的木化石林。这些木化石产于义县及辽西地区,形成于1.5亿年前。当时由于地壳运动或火山爆发,古代森林瞬间被泥沙或火山熔岩所掩埋,在漫长的岁月中,树木中的有机质逐渐为二氧化硅所取代,所以木化石又称硅化木,是石化了的树干化石。由于这一过程需要极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壳运动,所以木化石林景观在世界上极为珍贵和罕见。

大广济寺及锦州辽塔

锦州辽塔座落在大广济寺前。据明嘉靖碑文(宣大巡抚文贵撰)载:金代的中靖大夫高琏曾写过《塔记》说,塔建于辽道宗清宁三年(1507年),是为收藏皇后所降的舍利子而建。塔是砖实心密檐式,现高57米。塔身八面,每面雕有一佛胁侍,三个宝盖和两位飞天。飞天翱翔于上,大佛端坐龛中,胁待肃立龛旁。塔檐共十三层,每层各角原来都有楠木挑梁,上托檐角,下缀铜铃,现多已脱落,仅西北角还剩11根。塔顶早在永乐年间被明军用炮打落。塔上砖雕的梁、柱、斗拱和花饰等也多半脱落。塔座在1933年曾用青砖维修。古塔体量宏伟,是辽西最高的古代建筑,是京沈途中唯一能从列车上望到的辽代高塔,被认为是锦州古城的标志。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是省级文物。

辽宁本溪水洞导游词

本溪水洞原始“九曲银河洞”。是一个大型地下暗河岩溶洞穴,总长5km。现已开发的旅游洞道长为2438.4m,面积45000平方米,体积390000立方米,洞体规模宏大,各种岩溶景观千姿百态,有七宫、三峡、二门、九曲百余景。地下暗河平稳流长,行船览胜,如入仙境。

本溪水洞目前是世界上最长的水上游览洞穴之一。1994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游览本溪水洞不仅可以饱览到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神奇梦幻般的美景,同时您还可以获得许多有关洞穴科学方面的知识。

岩溶洞穴,也叫喀斯特溶洞。

“喀斯特”一词来源于南联盟(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原。因为那里的地貌景观奇特,在石灰岩中有洞穴形成而引起科学家的关注。此后,凡是美好现象都称其为“喀斯特”。研究这一对象的科学就叫“喀斯特学及洞穴学。

岩溶洞穴是在可溶性岩石特别是碳酸盐岩类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岩层当中,由于水的长期溶解作用而形成的。

自然界的水不是纯净水,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当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遇到石灰岩时,在石灰岩的裂隙中流动就会发生碳酸化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因碳酸氢钙溶解于水,故而被水带走,久而久之,裂隙被溶蚀成洞穴。

世界上最长的岩溶洞穴是美国肯塔基州的麻蒙洞群(犸猛洞群Mamofh Cave System),该洞从1802年始勘测,历经180年才查清其长度为550Km。

我国最长的岩溶洞穴是湖北省利川市的腾龙洞,长度为39.5Km。

由于岩溶洞穴景观奇特,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极其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我国已有200多个岩溶洞穴开发建设成为游览洞穴,供游人参观游览。其中,浙江的瑶琳洞、河南的鸡冠洞、广东的蟠龙洞、四川的芙蓉洞、贵州的织金洞、广西的冠岩、北京的石花洞和辽宁的本溪水洞......他们在开发建设过程当中,在不同阶段,都引入了洞穴科学研究,提高了旅游洞穴的科学品位。

各位朋友,您可能走遍了祖国各地,也曾参观游览过许许多多知名的旅游洞穴。今天参观游览本溪水洞,您一定会感到还是本溪水洞美。每个旅游洞穴都有他独具特色的精美景观,而水洞的九曲银河恰是其精美景观当中的精髓。

地下暗河蜿蜒曲折,河水终年流淌不竭,每昼夜流量可达五千万立方米。这些水是从哪来的呢?通过示踪试验以及同位素水文学的研究,现已证实其水的来源有三部分:一是源于汤河水的直接补给;二是来源于汤河河床覆盖层下的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岩溶水补给;三是来源于水洞西岸分布的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岩溶水补给。这三部分的水汇入水洞地下暗河之后,分别从银波洞(东支洞)蟠龙洞(西支洞─潜流洞)排泄于太子河。

九曲银河是暗河的下游段,即从洞到源头长度为2320m,其平均水深2m,最深达7m,水温保持在7-12℃,据水质简分析和全分析成果证实其水质为优质饮用水。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曾于1996年初到水洞考察,他说他所见过的国内外大大小小的暗河,都有砂和砾石沉积物,怎么水洞暗河却不见砂和砾石的踪影。只有一种灰色的粉砂质粘土沉积呢!他认为暗河河床没有砾石沉积物,这是本溪水洞的奥秘之一。使他从不可理解以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和特别的关注,后经研究结果得知原因有三:

一是,在上游段没有大型入水洞口。如果汤河水的补给为”集中流入“式,则在上游段必有大型的”流入型“洞穴发育,存在较大的流入洞口。在水洞的下游段也就会有砂、砾石沉积的堆积了。因为下游段仅有粉砂质粘土沉积物的事实,说明汤河补给区内的河床和岸边,都不会有被冲积层所埋藏的大型流入洞存在。二是,作为一条岩溶地下河道来说,水洞的发育受到石灰岩含水层中的火成岩──脉岩的干扰与阻隔,好似一堵脉岩高墙筑成的筛子一般,不准砂、砾石通过。三是,暗河水力坡度极缓,仅有1.5%,流速甚低。不能使砂和砾石搬运到暗河的下游段。

延续暗洞是暗河的上游段,是从源头洞到汤河入渗点这段长约3Km的尚待开发的暗洞。

各位朋友!当您乘着游船向一个完全陌生的地下洞道进发时,您会被神话般的奇异景色所陶醉。

现在我向朋友们介绍一下”本溪水洞“的第二个奥秘。这还是前面所提到过的那位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1996年初在水洞考察时提出的问题。”水洞洞口的规模为什么这么大?这也是他在国内外所见到的地下暗河岩溶洞穴所不同之处。一般来讲,所有的地下河溶洞都是入水口较大,出水口较小,可是“本溪水洞”是入水口看不到,出水口又挺大,这当然是个迷了。

经过1996年对本溪水洞的科学研究,这一问题也得到了圆满地解释。原来大家目前所看到的洞口,并非是原始的出水洞口,而是由于太子河的侧向侵蚀作用将水洞“侧蚀掉”其间的一段,这一般长度大约800m。因为太子河属于古老的上层遗留河,平面形态呈蛇曲状,所以它的侵蚀作用的能力特别强,完全有能力把水洞拦腰“吃掉”800m。在水洞口的西北方向上大约800m远处的燕丹亭下,有一个洞穴,其洞口被太子河淹没,这个水下洞穴原本应与水洞相连,由于太子河的侧蚀作用吃掉了这一段,使水洞成为断头洞,因此水洞洞口并非原始洞口,而是洞的中间一部分,所以洞口就显得非常大,高达5.75m。

关于水洞暗河不见较大入水洞口的解释,根据1996年的研究成果得知,水洞暗河的补给是以地表水汤河为主,属于“侧向输入”类型暗河。但我国南方的侧向输入型的地下暗河均是地表水的集中流入,即向含水层的点状灌入式补给。因而有极其重要的“流入型洞穴”发育,就是有较大的入水洞口。而本溪水洞暗河虽获汤河补给,但并非是集中流入式,而是分散入渗式,因而没有重要的“流入型洞穴”发育,也就没有较大的入水洞口了。本溪水洞的这一特异现象,为“地下河洞穴发育的系统演化”理论增添了新的深化模式“本溪水洞模式”即“分散入渗式的侧向输入类型”。

岩溶洞穴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潜水洞阶段、中期的地下水位洞、半充水洞阶段和晚期的完全脱离地下水位的早洞(又称化石洞)阶段。

本溪水洞正处于中期阶段,即地下水位洞穴(半充水)发育阶段。而洞中西侧的旱洞已进入晚期的化石洞阶段,而洞口东侧的银波洞则仍处于早期的充水洞发育阶段。

水洞发育的初期,是在距今40-50万年以前的中更新世的早期,汤河水的入渗水流在进入“汤河──太子河间地段呈条带分布的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之后,由于在其下游方向上存在较厚的石炭──二叠系砂页岩层,是不透水层,受其影响而使岩溶水集中运动。在裂隙潜流条件下的岩渗作用应以溶蚀为主。此时水洞全充水,一直持续到距今约3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的中期,形成了水洞雏形。水洞历经了全充水之后,不断扩大洞道,特别是太子河的不断下切和排泄基础面的不断降低,加上古气候的影响,在距今约20-30万年时,水洞进入了半充水状态的”地下水位洞穴“阶段,形成了暗河。当地下河洞道完全地或季节性地脱离全充水状态之后,在地层平缓、岩性软弱、机构破碎强烈的地段就产生了崩塌作用,从而使洞体的空间迅速增大,其洞顶的高度可达32m,是含水层地下水位从未达到过的高度。

另外,在距今约20-25万年左右时,地表水不断地向地下渗透的水流也开始在洞顶、洞壁活动,从而产生了最古老的以钟乳石为主的次生化系沉积物。

在距今大约12-14万年之间,长期排水的主洞口脱离了水流而成为干洞口。今日的旱洞发育成新的排水口,此期间形成了6-7m厚的粉砂质粘土冲积层,并堵塞了洞穴较低矮的地段。

在晚更新世的中晚期,由于太子河水位持续下降的驱动,使水洞东侧的银波洞成为新的排泄口,西侧的旱洞成为干洞,不再排水。

全新世以来,洞口西侧的旱洞形成地下潜流,直接在太子河侵蚀岸边以泉的形式排出。

近一万年来,水洞次生化学沉积作用在洞穴入渗相对有利的地段,形成了许多石钟乳、钙板和壁流石类的沉积物。

水洞的年龄

关于水洞的形成年代有过多种说法或推测:

其一,水洞形成年代约几亿年;

其二,水洞形成年代约几千万年;

其三,水洞形成年代约数百万年;

其四,水洞形成年代约亿万年等等不同的推测。

其实水洞的形成年代并没有那么久远,据1996年本溪水洞洞穴科研成果已经准确地告诉我们,水洞开始发育于距今40-50万年前的第四纪中更新世的早中期,经过裂隙充水和洞道扩大,形成了水洞的雏形。

在距今20-25万年的中更新世的晚期,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地下暗河。

当您游览了水洞之后,一定很想知道水洞是怎么形成的,现在简要地向您介绍一下本溪水洞的成因:

水洞的成因,根据1996年最新的权威性的研究成果得知它有三个基本有利条件:一是水洞发育在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石灰岩当中,该石灰岩层是可溶性岩层,它呈条带状分布在太子河和汤河的河间地带。二是这里的断层、常理裂隙特别发育见有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和北东向四组断裂构造。其中东西向的F1断层几乎与水洞的延展方向一致。断裂构造破坏了岩石的完整性,同时也是地下水在其中运移的通道。三是在石灰岩裂隙中流动的水,是由汤河水补给的,它具有很强的溶蚀能力。

由于上述条件并存于水洞地区,汤河水在石灰岩层里流动,经过几十万年的溶蚀、崩塌作用,最终形成了本溪水洞──大型地下暗河型岩溶洞穴。

次生化学沉积

当洞穴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而上升,全部或部分脱离了地下水位后,它就接受地表渗流水的作用。其渗流水在石灰岩的裂隙运移的过程中发生了碳酸化反应。石灰岩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与碳酸钙反应结果,生成碳酸氢钙,因碳酸氢钙溶解于水,它便随渗流水继续往下渗透。这样裂隙不断被溶蚀而加大。如果这种含有碳酸氢钙的水(又称岩溶水)从洞穴的洞顶或侧壁上的裂隙渗出时,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其部分水份蒸发,结果重新在洞顶或侧壁形成碳酸钙结晶,这即是次生化学沉积物。

从洞顶向下生长的,呈钟乳状或圆锥状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称为”石钟乳“在地面从下往上长的呈笋状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称为石笋。石钟乳与石笋上下连接起来的称为石柱。在侧壁上形成的形状如帏幕一样的称为石幔。

水洞洞穴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类型较为简单。但在某种意义上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别具一格的特色。

在洞顶、洞壁和河岸两侧平台上所形成的各种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旗、石盾、流石坝、钙板和石花等等。

它们有的是由重力水沉积,形成的滴石类和流石类,也有的是由非重力水沉积而成的。

1、鹅管:这是石钟乳的最初形态,属滴石类,在国外称麦杆状钟乳石,它的直径与水滴一样大小。

2、石盾:这是因为它呈园盘状的盾形板石而得名。它是一种特殊的裂隙性水流形成的。

3、石笋:是由滴水作用形成的,因其形呈笋状而得名。

4、石柱:是石钟乳与石笋上下连接起来呈柱形而得名。

5、斜塔:这是一根歪斜的石笋。这根石笋原本是直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的,因地下河水冲刷土层使台地坍塌,石笋也就倾斜了。据测定,这根石笋高3.5m,生长年龄在距今7.97万年至2.79万年之间,经历了5.18万年,其生长速度为每4年长6.76cm。

6、钟乳石吊石柱:它原是一根石柱,竖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后因地下河水把土层冲走,使石柱悬挂在洞顶而成。

7、石幔:洞壁上的石幔,是沿洞壁裂隙由连续不断的片状流水所形成的幔状沉积物而得名。

8、石瀑布:是连续不断的片状流水所形成的瀑布状的沉积物而得名。

9、悬石盘:底盘呈水平状盖板,中心有后生的鹅管,边缘有裙状流石或石钟乳。它们原来是小型石柱,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其底盘盖立台面土层上。后因地下河水将其基座上土层冲刷掉,使带有底盘的小石柱悬空而得此名。

10、北极宫:是洞中最大的一个呈厅堂状的洞道,高32m,宽50m,面积为3768.75平方米。如此宏伟的洞道主要是由于洞顶的岩层块状崩塌,使洞体空间增大所致。

11、”昆仑映雪“又名”大雪山“:是水洞中最大型的列队式堆状石笋,它的形成主要受脉岩的影响。

地壳深处的岩浆由于侵入到马家沟组石灰岩层中的裂隙里边,形成隔水层,对水洞的发育会起阻碍作用,并对洞道延伸的位置也有控制作用。

洞顶呈暗褐色的条带就是脉岩,它沿东西向分布,因脉岩不透水,地下河受阻。要穿过脉岩就得花费更大的能量,这样对脉岩周围的岩石就有更大的破坏,产生块状崩塌,使崩塌下来的岩块沿东西向呈列队式展布。后来由于包气带水流沿灰岩与脉岩的边界集中渗入,在其岩块上形成钙板,故沿分界线形成列队式的大石笋。

12、玉象戏水、太白神笔、天生桥......水洞最古老的钟乳石是玉皇宫右岸距水面约18m的高台上小石笋的年龄最老,才十四万五千岁,还不到”万万岁"。

辽宁导游词

辽宁109怎么写?[五篇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