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应用文书 > 证明
急诊证明
编辑:倾听心灵 识别码:114-522069 证明 发布时间: 2023-06-13 19:01:4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急诊证明

急诊证明

姓名:***,性别:**,身份证:************于****年**月***日回****探亲中,***日早晨突然分娩发作疼痛并伴有阴道分泌物流出,随即送********接受检查,经检查后为先兆临产,紧急住院。为保证孕妇及胎儿安全,故未能赶回备案医院生产。

特此证明!

********************

****年**月**日

第二篇:急诊证明和诊断证明书样本

开具疾病诊断证明书规定 ? 疾病诊断证明书是临床医生出具给病人,用以证明其所患疾病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书,常常作为病休、病退、伤残鉴定、保险索赔等的重要依据 临床医生开具疾病诊断证明书规定

疾病诊断证明书是临床医生出具给病人,用以证明其所患疾病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书,常常作为病休、病退、伤残鉴定、保险索赔等的重要依据。因此,开具疾病诊断证明书是一件政策性很强的医疗工作,每一位临床医生均应本着实事求是和对国家、单位及个人负责的精神,认真、严肃、科学地做好此项工作。为进一步加强我院疾病诊断书的管理工作,特作如下规定:

一、每位医生都要以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亲自诊察病人,认真开具疾病诊断证明书,每项诊断都应具备科学、客观的诊断依据。

二、一般诊断证明书须由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签字,由院收费处盖章后方能生效;特殊疾病证明书须由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专科医师签字,由医务科盖章后方能生效。开具诊断书的医生应对所作出的诊断负法律责任。

三、病休证明的时限:原则上急诊一般不超过三天,门诊不超过一周,慢性病不超过一个月,特殊情况不超过三个月。

四、诊断证明书的内容应有病历记载,并与门诊病历或出院小结相符。医生不得开具与自己执业范围无关或者与执业类别不相符的诊断证明书。

五、诊断证明书(病休证明)日期应填写就诊当日,且三日内盖章有效篇二:诊断证明规定

关于印发《出具医学诊断证明和病假证明有关规定》的通知 各科室: 为保障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进一步规范诊断性医学证明的开具、盖章流程,现将平度市人民医院《关于出具医学诊断证明和病假证明的有关规定》印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学习,工作中遵照执行。

医务科

门诊部

2014年3月20日

平度市人民医院

关于出具医学诊断证明和病假证明的有关规定 医学证明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医学文书,依法出具医学证明是法律赋予医疗机构及其执业医师的权利和责任。为加强医院诊断证明和病假证明的管理,规范医师执业行为,规定如下:

一、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未经亲自诊查、调查,签署诊断、治疗、流行病学等证明文件或者有关出生、死亡等证明文件;隐匿、伪造或者擅自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有以上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师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出具《医学诊断证明》的规定

1、临床医师要严格依法出具医学诊断证明,必须由本院注册的执业医师亲自诊查、调查、签署诊断证明,诊断证明填写齐全,对所出具的诊断证明负有法律责任。

2、特殊诊断证明,如涉及司法、计划生育、伤残等,需要持相关单位介绍信,医师方可按规定出具诊断证明,科主任要审核签名。

3、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严禁未经亲自诊查、调查签署诊断证明文件,医师不得出具与自己执业范围无关或者与执业类别不相符的医学证明文件。

4、不能以患者主诉、症状、体征、描述等非规范的医学诊断出具诊断证明。死亡、病情介绍等禁止使用诊断证明单。

5、出具的诊断证明必须与病历中记录一致,住院患者到医务科,门诊患者到门诊部审核盖章后方可有效。

三、出具《病假证明》的有关规定

1、门急诊病假证明:急诊病人不超过3天;日间门诊病人不超过7天;门诊特殊病人(如慢病、骨折等)可酌情延长,但一次不超过15天,且须双医师签名。病假证明时间必须记录在门(急)诊病历中。病假证明在假期时间内有效,过期不予盖章,一般不补开病休证明。

2、住院病假证明:患者出院时根据病情需要继续病休时,根据病情需要,注明“建议”休息,最长不超过60天,如患者有延长休息需要,可续开住院病假证明。

四、诊断证明和病假证明的管理

1、诊断证明和病假证明盖章后方可生效。专用章应安排专人管理,持章人对医师开具的诊断和病假证明要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并做好详细登记以备查。

2、诊断证明盖章:住院诊断证明由医务科,门急诊病人由门诊部负责审核、登记、盖章。住院病人诊断证明一般在患者出院时开具,患者必须携带出院小结或住院病历复印件到医务科盖章,门诊病人需携带门诊病历到门诊部盖章。节假日期间患者带上述相关证明到医院办公室盖章,值班人员要认真审核,并做好详细登记。

3、在诊疗过程中,由于姓名记载错误,确需更改者,若仅为同音不同字或仅错一字者,由主管医师填写“诊断证明”预以更正,加盖医务科章即可。如需更改姓氏或两个字以上者,医务科盖章无效,患者或家属需到医保办公室咨询解决。

4、复印件、复写件,未注明出具医师的均不予盖章。

五、责任追究

严禁不见患者、弄虚作假、违法违规出具人情诊断证明和病假证明。对不按《执业医师法》规定要求出具证明所产生不良后果的,视情节轻重,给予全院通报批评、罚款300-1000元、取消处方权3-6个月等处罚,引发医疗纠纷的按照《执业医师法》和医院相关规定处理。2014年3月20日篇三:医学诊断证明书管理规定

医学诊断证明书管理规定

医学诊断证明书是具有一定法律效用的医疗文件,是医生根据病情为病人开具的各种诊断医疗文书生效的最后凭证,维护着医生和病人双重的合法权益,并直接反映了医院的诊疗水平。为进一步加强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及《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有关文件精神,特规定如下。

一、医学诊断证明书是包括疾病诊断、治疗、出生、死亡等的证明文件,是重要的法律依据。

二、出具医学诊断证明书的人员应为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在本医疗机构注册的执业医师,出具诊断证明书的医生对所做出的诊断负法律责任。医师不得出具与自己执业范围无关或者与执业类别不相符的医学证明文件。

三、医学诊断证明书诊断专用章由门诊部、急诊科分别保管,急诊科负责急诊、夜间及节假日期间医学诊断证明书的盖章。无医务处批准,不得离院使用。

四、医师必须亲自诊查患者并有我院的相关检验、检查结果后方可出具医学诊断证明书。医学诊断书应客观、全面,每项诊断都应具备科学的、客观的诊断依据,并与病历中记载的病情和检查结果相符,主要处理意见也应在病历中记载备查。否则,不予盖章。

五、医师开具的诊断证明书、休假证明,当日盖章有效。诊断证明书必须填写完整(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别、疾病标准全称、建议、当日时间及医生签字、主任签字)后方能签章。原则上,急诊开具病休假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门诊不超过1周,慢性病不超过2周,特殊情况不超过1个月。门诊病休证明书仅供病人单位参考。

七、医师只能出具在本医疗机构死亡患者的死亡证明文件,医师未经特殊授权不得出具劳动能力、伤残程度及职业病等专用诊断证明文件。凡涉及司法办案需要的证明,以及用于因病退休、因病休学、伤害、残疾、工伤、劳动鉴定、保险索赔、办理低保、生育第二胎等特殊诊断证明,由当事人或家属持公检法、交通管理、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的介绍信,经医务处审核后,由指定科室医师按照相关规定开具诊断证明。对学术上有争议的诊断,应由医院组织专家会诊后,慎重开具医学诊断证明书。

八、医学诊断证明书应加盖医院专用印章方为有效,负责加盖公章的部门应严格按照规定对诊断证明审核、把关、登记、保存。

九、医学诊断证明书严禁涂改、伪造、弄虚作假、偷盖公章,以权谋私,开具虚假诊断证明的医师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十、门(急)诊病人每次就诊、住院病人出院只能出具一次医学诊断证明书,遗失不补。医师在开具医学诊断证明书时应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清楚,嘱其妥善保管。

十一、收费标准:按照山西省物价局发布的《山西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05)规定,每份收费1元。篇四:诊断书管理规定

医学诊断证明书管理规定 1 目的

为加强和规范医学诊断证明书的管理,特制定医学诊断证明书管理规定。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全院门急诊和临床科室。3 引用文件

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医院工作制度》。4 职责

门急诊和临床科室医师应按照规范的医学诊断证明书管理程序并结合本专科情况出具医学诊断证明书。5 术语

医学诊断证明:是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开具的疾病诊断、出生、死亡等医学凭证,包含患者疾病诊疗、随访、康复指导建议以及病休时限等医学相关信息,是重要的法律文件。6 管理程序及要求 6.1出具医学诊断证明书的人员应为在本院注册的执业医师。各级医师不得出具与自己执业范围无关或者与执业类别不相符的医学证明文件。6.2 门急诊医学诊断证明书原则上由急诊和各相关专科门诊医师出具,非门急诊医师不得开具。如确属特殊情况需要出2013年5月23日发布 2013年5月23日实施

具时须经科主任同意并审核签字。6.3 门急诊医师必须在亲自诊查患者、做出病情全面评估、规范书写门急诊病历后,方可出具医学诊断证明书。住院患者诊断证明书以患者出院证明格式由管床医师出具。6.4 诊断证明书须规范书写,确保各项信息与门急诊病历记录、住院病历相符合,能够与门急诊患者、住院患者登记簿相互印证。6.5 医学诊断证明书所涵盖的诊断信息、主要处理意见、具体随访内容、康复指导建议、病休及时限等内容,应客观、真实、有的放矢。诊断应具备科学的、客观的诊断依据,并与病历中记载的病情和检查结果相符。诊断证明书不应提及与临床医疗不相关的其他处理意见。6.6 凡涉及司法办案需要的诊断证明,以及用于因病退休、交通事故、人身伤害、残疾、工伤和劳动鉴定、保险索赔、办理低保、生育第二胎等特殊诊断证明,由当事人或家属持公检法、交通管理、劳动保障、计划生育等相关部门的介绍信,经医务科审核批准后,由相应科室医师严格依据患者病情及诊疗情况,按照相关规定开具诊断证明。6.7 诊断证明书中所涉及的病休时间:急性病患者病休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天,普通慢性病患者不超过一周,慢性病重症患者不超过十天,特殊重症病例不超过一个月。患者休假建议十天(含十天)以上的,须经本科室主任签字审批。病情特殊,病休时限四周以上(含四周)的,须注明具体缘由,经科主任签字同意后,报经院长或主管院长审批。6.8 医学诊断证明书应由诊断医师签署全名、日期并加盖医院诊断专用章(住院患者为住院处印章)方为有效。负责加盖公章的部门应严格按照规定对诊断证明审核、把关。6.9 门急诊诊断证明书应一式两份,一份交予患者,一份在印章使用管理部门存留备查。6.10 医学诊断证明书不得补开,严禁涂改、伪造、弄虚作假。6.11 违背上述规定,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依据情节轻重,予以经济和行政处罚,甚至停止当事医生处方权。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其本人应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篇五:医学诊断证明书管理暂行规定

厦门市医院

医学诊断证明书管理暂行规定

医学疾病诊断证明是具有一定法律效用的医疗文件,司法鉴定、因病休息、保险索赔等要以诊断证明书作为依据之一。为了加强医院管理,严格规范出具医学疾病诊断证明书,根据我院实际,特对出具疾病诊断证明作如下规定:

一、医学诊断证明包括疾病诊断、治疗、出生、死亡等证明文件,是重要的法律依据。所有医生都应本着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科学地做好此项工作。出具诊断证明书的医师应对所做出的诊断负法律责任。在本院注册的执业医师有权出具证明,医师不得出具与自己执业范围无关的医学证明,进修医师、实习医师无权出具任何证明。

二、医师必须亲自诊查患者后方可出具医学诊断证明书,医学诊断书应客观、全面,每项诊断都应具备科学的、客观的诊断依据,并与病历中记载的病情和检查结果相符,主要处理意见也应在病历中记载备查。不得不见病人出具证明,也不得补开证明。属于公伤、交通事故、医疗纠纷、打架斗殴致伤者,其诊断证明必须由经管或经治医师开具,方可盖章。

三、医师开具的诊断证明书、休假证明,日期应填写就诊当日,须在二日内盖章,逾期作废。原则上,急诊开具病休假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门诊不超过1周,慢性病不超过2周,特殊情况不超过1个月。门诊病休证明书仅供病人单位参考。不得开具先休后补的证明书。

四、各级医师在门诊病历及出院记录中疾病休息的建议权限为:对门诊病人出具休假证明书,应从严掌握,住院医师可出具一周以内证明,主治医师可出具二周以内证明,二周以上证明由主任级医师签字(对已确诊的癌 1 症、骨折及某些传染病,如肝炎等,住院医师可出具一月以内证明),产假、计划生育假按国家规定开。

五、医师只能出具在本院死亡患者的死亡证明文件,医师未经特殊授权不得出具劳动能力、伤残程度及职业病等专用诊断证明文件。凡涉及司法办案、医疗鉴定及相关内容的证明,如伤情诊断、交通事故医疗鉴定、劳动力鉴定、病退休、保险理赔病情诊断、残疾医疗鉴定、学生免予执行体育等等。我院只写详细病情和疾病诊断,不提出上述具体建议。办理不孕症疾病的诊断证明,由妇产科具备出具不孕症诊断证明资格的医师签字盖章,并将病历资料、身份证、疾病诊断证明单复印留底备查。

六、诊断证明书应加盖医院专用印章方为有效,门诊病人凭门诊病历医嘱,在我院住院尚未办理出院手续但需要临时证明病情的患者,该患者的主管医师在诊断证明书上注明“临时”字样,出院病人凭出院小结,由门诊部导诊服务台审核后盖章。

七、规范医疗管理,避免法律纠纷,门(急)诊病人每次就诊、住院病人出院只能出具一次疾病证明书,遗失不补。医师在开具疾病证明书时应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清楚,嘱其妥善保管。特殊情况,对于患者要求补办的证明书,住院病人由主管医生须凭本院原始病历,证明书须并科主管签名批准,门诊病人凭电脑日志资料、门诊处方及发票出具诊断证明书。

八、医学诊断证明严禁涂改、伪造、弄虚作假,凡利用工作之便,开假疾病证明书者,要严肃查处,自行承担由此引发的后果;造成重大后果者,除追究责任外,医院有权吊销本人处方权,并根据执业医师法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篇:急诊

第二届首都急诊高峰论坛选萃

作者:伊文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09-10-15

急诊常见症状解析:头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赵性泉 马越涛

头痛主要由颅内外病变对头、颈部痛觉敏感结构的刺激如牵拉、移位、炎症、肌肉收缩、血管舒张障碍引起。

临床常见头痛的特点

头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包括原发性偏头痛、原发性丛集性头痛和原发性紧张性头痛,后者包括结构性损害、外伤、血管原因、颅内非血管性异常及药物成瘾或戒断综合征所致头痛。

● 偏头痛 儿童期或青春期起病,中年期达高峰,女性多见,50%的患者每月发作大于2次。

头痛常为单侧,起源于额颞区,放射到枕叶和颈部,为中重度疼痛,呈搏动性,90%患者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持续4~72小时。30%有视觉或其他先兆,视觉先兆多见,表现为闪光、暗点、锯齿形线条、视物变形、黑朦、偏盲等,也可为肢体、面部麻木和感觉异常,持续约5~20 分钟后很快出现头痛。黑暗环境和休息、睡眠可缓解。

● 丛集性头痛 男性发病率是女性5倍,20~40岁多见,常反复发作,间歇期数月至数年。丛集期发作>1次/天,为单侧,多局限于眶部,数分钟后达高峰,持续<3小时,可伴单侧流泪、鼻塞、面部潮红。酒精、瞌睡、压力、饥饿和血管扩张药可诱发,故丛集期应避免服用血管扩张药。

● 紧张性头痛 最常见,可能由精神因素、不良姿势等多因素导致。平均30~39岁的高学历女性多见。

性质为钝痛,紧缩、重压、钳夹感,呈持续性,常为双侧,位于“帽檐”分布区。头痛在一天中出现波动,常为间歇性发作,也有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者。可伴抑郁、焦虑、烦躁和失眠症状,头顶部可有压痛,头颈、肩背肌肉僵硬感,不易松弛、捏压后感觉轻松和舒适。

● 继发性头痛 有300多种疾病可继发头痛。如出现新发头痛、性质剧烈、突然发生(急性)或持续数日至数月(亚急性)时应警惕,因其可能是结构性异常的征象。

急性头痛病因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卒中、脑膜炎、颅内占位等。SAH头痛常被描述为“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可伴意识障碍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脑膜炎头痛常为双侧,在数小时至数天内逐渐发展,可伴发热、畏光、脑膜刺激征阳性。

亚急性头痛的病因可为颅内压增高、颅内占位、颞动脉炎、鼻窦炎或三叉神经痛。

评估方法

需详细询问头痛发作时间、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发作频率、昼夜规律、发作时相关症状、加重和减轻因素、治疗方法及疗效。

体检包括生命体征、眼底、头颈肌压痛、下颌和咀嚼肌活动、神经系统及全身各系统、精神/心理检查等。

CT、核磁、经颅多普勒(TCD)、腰穿、脑电图(EEG)等可用来排除继发性头痛。

治疗原则

包括病因治疗、急性发作期对症治疗及预防性治疗。

偏头痛急性期治疗主要是缓解疼痛、消除伴随症状。非特异性治疗可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巴比妥类或阿片类。特异性治疗主要是麦角类和曲坦类,应尽早开始,辅以止吐和促胃动力药,避免药物滥用。

偏头痛和丛集性头痛可能需预防性治疗,可选择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抗抑郁药及抗惊厥药,原则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4~8周评估疗效,坚持3~6月。

急诊常见症状解析:腹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 刘凤奎

急诊患者约30%以腹痛为主诉。腹痛可能是腹腔脏器疾病表现,也可由非腹腔脏器、甚至全身疾病引起,诊断困难。

临床思路

● 从症状入手 详细准确采集病史,明确症状及伴随症状。

● 全面体检 手法正确和认真全面是体检两项原则,应动态观察生命体征与腹部体征变化。

● 定位与定性诊断 前者可明确引起腹痛的脏器及部位;后者可明确感染或非感染病因,需手术或非手术治疗。

● 判断病情轻重缓急 除外危及生命的重症后,非本专业(专科)疼痛患者应尽早分流。

● 针对性检查,正确对待辅助检查结果 化验结果应与临床结合。

● 以常见病为重点

● 注意老年人腹痛的特点

● 及时会诊或转院

● 整体观与跨学科知识 谨记人体是一整体,并掌握一定的跨学科知识。

临床常见腹痛的特点

● 外科与内科腹痛 外科腹痛一般先于发热、呕吐,内科腹痛相反;外科急性腹痛多始于上中腹;腹痛超过6小时、局限性腹痛与压痛考虑外科疾病。

● 妇科急性腹痛 多发于育龄女性,由下腹或小腹开始,常伴月经改变史和阴道出血。

● 炎症性急性腹痛 起病较缓,腹痛由轻渐重,常呈持续性钝痛,病变部位有固定压痛。

● 急性穿孔 腹痛多突然发生或加重,呈持续性剧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可出现气腹。

● 急性肠梗阻 发病急剧,为阵发性绞痛,间歇期可有隐痛;常伴频繁呕吐、腹胀;出现梗阻器官型;可有固定压痛。

● 急性绞窄 起病急,腹痛剧烈,多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

● 急性出血 发病突然,有出血表现。

● 功能性紊乱 腹痛不规则,无明确定位;很少超过3~6小时;症状重而体征轻;病程虽长而全身改变不明显。诊断前应除外器质性腹痛。

急诊处理

① 全面了解病史、生命体征并作相关体检;② 及早发现需紧急手术的急腹症征象;③ 及时发现并纠正早期休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④ 对外伤患者,注意腹部及腹部以外器官损伤,一并处理,注意副损伤;⑤ 感染性疾病所致腹痛,根据不同原因、部位选择抗生素;⑥ 对症治疗,原则是在确诊和制订治疗计划前不用麻醉剂或强镇痛剂、镇静剂。

急诊常见症状解析:急性昏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 丁宁

昏迷是高级中枢神经结构与功能活动受损,继而导致严重持续性意识障碍,但生命体征存在。除神经系统严重疾病外,重要器官功能严重损害也可致昏迷。其特点是起病急、进展快,常危及生命或造成严重残疾。故接诊时应遵循“先救命、后辨病”的急救原则。

诊断

确定患者是否昏迷、昏迷程度及病因。诊断从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入手。体检需注意生命体征、皮肤黏膜、气味、瞳孔、体位及脑膜刺激征等。辅助检查如三大常规、血生化、毒物检测及影像学检查很重要。

临床常根据患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分嗜睡、昏睡和昏迷(包括浅、中度和深昏迷)。

意识障碍常呈波动性和移动性。国外制订了各种量表以确定意识障碍严重程度、评估其进展、观察治疗反应及判断预后,目前最简便易行的是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医师常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格拉斯哥量表综合分折。

治疗原则

维持生命是关键,包括紧急处理、对症治疗及病因治疗。

●紧急处理 ① 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止窒息,吸氧,应用呼吸兴奋剂,必要时气管切开或插管人工辅助通气;② 维持有效血循环,予强心、升压药物,纠正休克;③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补充营养。

●对症治疗 ① 颅压高者予降颅压药物,必要时侧脑室穿刺引流;② 预防感染或抗感染治疗;③ 控制血压及体温过高;④ 用安定、鲁米那等止抽搐。

●病因治疗 ① 对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患者大量补液、尽早使用胰岛素;② 对低血糖昏迷者立即静脉注射葡萄糖;③ 对颅内病变者即刻予脱水降颅压治疗,有感染者应选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颅内出血内科治疗无效者手术治疗或脑室穿刺引流;④ 对各种中毒患者,应尽快清除毒物,促进毒物排出,予解毒治疗等;⑤ 对一氧化碳中毒者应尽快予吸氧或高压氧治疗。

急诊医疗风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谢苗荣

医疗安全是指医院在实施医疗保健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其核心是医疗质量。

医疗安全与医疗效果是因果关系,医疗安全直接影响社会与经济效益。不安全医疗会导致患者病程延长和治疗方法复杂化等后果,不仅增加医疗成本和经济负担,有时还导致医疗事故引发纠纷,影响医院的社会信誉和形象。

影响医疗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医源性因素(主要指医务人员言行不当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和不安全结果)、医疗技术、药源性因素、院内因素、设备器材及组织管理因素等。

对于患者,医疗风险是指医疗服务过程可能导致损害或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对于医院,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的不安全事件风险。医疗风险有不可避免性、复杂性和危害严重性的特点。

常见医疗风险因素有医疗意外或并发症、药物副作用、患者猝死、患者特殊体质、无过错输血感染、医学对人体和疾病认识的局限性等。

图 急诊科平面布局

急诊室:医疗安全事件高发地带

急诊人员全年不间断提供服务,很难得到休息,心身疲倦,易出现疏忽;急诊业务范围广泛,医师不可能对各系统疾病都深入了解;急诊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年轻医师多;急诊患者流动性大,且往往病情急重、变化快,医师很难在极短时间利用有限检查手段做出正确判断和处理。

此外,急诊医师还会遇到许多非自然疾病,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刑事案件人员伤亡、车祸、吸毒、酗酒、流浪、上访等。这些事件给急诊管理和医疗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也给急诊人员带来心理和生理压力。

上述原因使急诊在大型综合医院成为特殊科室,极易发生医疗安全问题。

急诊医疗安全事件防范措施

既往急诊医疗安全事件防范总是从防止医疗纠纷出发,其实很多系统错误,如资源配置、建筑布局等均是隐患。改善医疗安全就要减少不安全设计、操作及行为。

人力资源配置

合理配置急诊人力资源是保证急诊医疗安全和防范风险的基础。应注意以下几点:① 根据岗位、班次、工作量及24小时运转特点,配备足够医护人员,使各岗位至少都能定岗定人,专人值守;② 通过引进、调入、培养等措施,合理配置人员梯队,使各岗位、各班次均有高年资医师把关,如难以配备足够的急诊高年资医师,应建立由各科室高年资医师轮流把关、保证急诊医疗安全的机制;③ 加强急诊工作人员培训,每名人员正式开始工作前,都应接受系统培训,内容包括急诊工作制度、工作流程、急救技术、急诊注意事项等。

硬件条件

急诊布局是否合理对医疗安全有很大影响,急诊建筑布局至少应兼顾下述三项要求。

1.有利于在同一有序平面区域内完成救治诊疗过程,即所谓急诊“一站式”服务。国内急诊一般应分A、B、C、D、E五个区域,分别为抢救区、普通急诊诊疗区、留观区、急诊病房和功能检查区。

2.有利于工作流程顺畅。抢救室应设在最靠近急诊入口、距离分诊台不远处,便于直接抢救极危重患者。各区域要避免人流交叉,功能检查区域应靠近抢救及普通急诊诊疗区。如果条件不允许,急诊病房和监护室可放置在不同区域。

3.符合传染病防治原则。从这一角度考虑,急诊科建筑应遵循平战结合、两级防治和暂时隔离的原则。具体来说,急诊科外应有车辆和患者洗消装置,有传染病患者单独出入口;急诊科一侧应预留独立传染病区域,传染病区域须具备自然通风条件,同时应有单独空调系统,其空气流通必须与普通急诊区域断开。机械送、排风系统应使压力从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依次降低。传染病区域应和医院信息系统(HIS)联网,保证各种检验结果和图像的网上传输及建立电子病历,以利于远程会诊及减少污染机会。

急诊区域应配置满足急诊患者诊疗所需的仪器设备,如临床检查、生化、血气分析、超声、普通X线及CT等。由于条件限制,需要与门诊或病房共享资源的医院,共享资源要设在急诊附近区域,强调急诊患者检查的方便性和可及性。急诊科设备配置要满足急救工作需要。

卫生部2009年发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对急诊设备配置明确要求配备“心电图机、心脏起搏/除颤仪、心脏复苏机、简易呼吸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负压吸引器(有中心负压吸引可不配备)、给氧设备(中心供氧的急诊科可配备便携式氧气瓶)、洗胃机”,“三级综合医院还应配备便携式超声仪和床旁X线机,有需求的医院还可配备血液净化设备和快速床旁检验设备”。

各种抢救物品须定点存放,不可擅自移位,要定期检查、维护设备性能。急诊医护人员应能熟练掌握各种设备、机器的使用方法,会排除简单故障。

工作流程

急诊应重点优化如下流程。

1.分诊及患者分流流程,包括合理的分诊标准和合格的分诊护士。分诊护士需判明患者危重程度和疾病性质,指引患者到相应区域就诊,将危重患者直接送入抢救室并通知相关医师迅速到位,大批急诊患者来院时及时报告总值班,呼叫医护人员增援,认真做好各种记录。

2.急诊各功能区域相互衔接流程。最重要的是做好各区域交接,尤其保证危重患者有人接送、身份不出现错误、诊疗措施连续。

3.危重患者抢救流程,针对急诊各种危重病制定完善的工作流程。“绿色通道”是危重患者抢救流程中的特殊形式,是急诊科和院内相关专科联合抢救危重病的机制,目的是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确定性治疗,使患者利益最大化。常见“绿色通道”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脑出血等。“绿色通道”不宜过滥,对危重患者坚持先接诊、先抢救、先住院、后办手续,为危重患者提供快捷、有效、全程急救服务。

4.危重患者转运流程,重点有转运前病情评估(甚至包括家属知情同意),转运接收单位沟通,转运设备及药品准备,转运途中工作和记录。

诊疗常规

制定诊疗常规应注意:① 重点针对急诊常见危急情况(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症、喉头水肿等);② 强调简单实用、清晰明确、操作性强,切忌面面俱到。

规章制度

完善而严谨的规章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三级查房制度、查对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病情交代制度和病历书写制度。

院感管理

院内感染控制对急诊有重要意义。很多传染性疾病患者往往以急性病方式就诊,使急诊不可避免地遭受传染病威胁。同时急诊人多、环境拥挤、空气污浊,易发生疾病传播。SARS期间一些医院急诊科发生的交叉感染事件给了我们惨痛教训。

小结

急诊医疗安全和风险防范涉及内容很多。首先要在硬件设施、人力资源配置、工作流程、诊疗常规等方面消除系统性不足,同时克服医务人员个人不良因素,才有可能不断降低医疗风险,保证患者安全。

急诊与社区“手拉手”

――急诊医学在社区医疗保障中的作用和地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 李春盛

急诊医学:全科医学的孪生兄弟

从历史渊源看,急诊医学与全科医学是孪生兄弟,是专科医学的前辈。专科医师仅针对某系统疾病或某专病诊治,对社区家庭护理患者及慢性病患者管理、急性病诊治往往束手无策。从事社区医疗服务的全科医师及从事急救医疗服务的急诊医师出现后,上述问题初步解决。

社区卫生服务是在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老人、女性、儿童、慢性病患者、残疾人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医学技术,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础服务。

全科医学服务具有可及性、人性化、综合性、特征性和协调性等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基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诊疗程序,预防为导向的全方位卫生保健服务。

全科医师可提供整体性服务,任何专科医师无法取代,包括:① 建立并使用家庭、个人健康档案;②社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及适宜的会诊和转诊;③ 危急重患者院前急救与转诊;④ 社区健康人群与高危人群健康管理;⑤ 社区慢性病系统管理;⑥根据需要提供家庭病床及其他家庭服务;⑦社区重点人群保健;⑧人群与个人健康教育;⑨ 基本精神卫生服务;⑩ 开展医疗与伤残社区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通过团队合作实施家庭护理、卫生防疫、社区初级卫生保健等。

急诊医师:应对突发医疗事件的特种部队

急诊医学是对非预期性创伤或疾病提供立即评估、处理、治疗和预防的学科。除危重患者,非预期事件也是急诊医学服务范畴。

急诊医学工作范围不局限于急诊室,还包括事发现场及从现场到医院期间的医疗救护(院前救治),大型灾难救护及社区紧急救护系统等。具体服务范畴包括:① 各种急性病症诊断与鉴别诊断、危险评估和处置、进一步治疗;②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判定、评估和紧急处置;③ 对各种创伤、多发伤患者,进行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TLS)和进一步救治;④ 急性中毒诊断、评估、救治;⑤临床各科急症诊断、处理;⑥环境理化因素所致疾病;⑦社会行为急诊;⑧盲流、无钱无主的“路倒”的救治;⑨紧急医疗救助服务;⑩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重大事件医疗卫生保障。

急诊医学特点是:接诊量大,以患者为中心,提供连续、立即服务,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对患者实施急救、评估和适当处理,接诊患者不受限制,并处理突发事件。

急诊是医院的窗口,集中体现医院管理和医疗水平、服务理念、精神面貌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其不仅及时有效救治危急重患者,还需将患者迅速分流至相关科室。训练有素的急诊医疗救治队伍是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特种部队。

急诊医师是通才,但与全科医师显著不同,其训练重点是对危及生命急重症的医疗抢救技术。合格的急诊医师对急症或创伤应能立即辨识、评估和处置,能判断患者住院或转院时机,并能从事急诊医学行政管理研究和教学,在紧急医疗救护系统中扮演指导者、教师、评估者和研究者的角色。

急诊:医疗救治关键一环

社区医疗服务主要为一二级预防,属于初级服务,而二三级医院则为较重和极危重病救治,此即三级医疗机构网络体系。

在该体系中,全科和急诊医师、社区医疗和三级医院急诊科分别承担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和危急重病两端服务,其桥梁是120急救中心,形成“社区医疗―120急救中心―医院急诊科”或“全科医师―120医师―急诊专科医师”链条。三环相扣构建了及时、连续、有效、安全的医疗救治流程。

第四篇:急诊

一、急诊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

(一)规范院前急救管理,提高院前急救的应急反应能力。1.建立及完善120院前急救工作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流程。

2.院前急救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应变能力,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能。3.救护车定期保养维护,保证性能良好。车载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100%处于完好备用状态,能够满足院前急救需要。

4.配置有效的通讯工具,能时刻保持与患者、院前急救指挥中心、医院及其它院前急救单元间的有效沟通。

5.院前急救电话专线专用。

(二)完善分诊系统,提高分诊准确率。1.建立分诊标准、分诊工作指引及运作流程。

2.设置专门的分诊区域,配备分诊所需的仪器设备及物品。

3.建立分诊护士岗位职责,分诊护士必须经过分诊岗位培训,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并有效分诊。

4.做好分级分区的宣教、指引和标识。

5.合理安排患者的候诊区域和候诊方式,定期巡视及再次评估候诊患者。6.定期进行分诊质量的审核和反馈,不断提高分诊准确率。

(三)完善急诊患者身份识别措施,确保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1.制定急诊患者身份核对制度及流程,护士熟悉制度和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2.在治疗和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床号,并使用唯一身份识别方式,如身份证号、病历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对急诊抢救室、留观或EICU的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标识;对传染性疾病患者、药物过敏患者等有相应的识别标志。

4.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有明确的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5.对婴幼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四)规范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和药物的管理,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1.建立健全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和落实“五固定”:定品种数量,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检查维护,定期消毒灭菌。

2.急救车内的标识清晰,物品及药品完备,摆放合理。每班检查急救车及急救箱药品及物品,近期失效的药品或无菌物品有明显标识,保证物品及药物完好率达到100%。

3.制定急救仪器操作流程,定期进行培训,规范急诊护士对急救仪器设备的使用及保养。4.加强输液安全管理。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控制静脉输液滴速,预防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及其他输液并发症,一旦发生能及早预测、及时发现并处理。

5.加强对要求重点观察药物、特殊用途药物的管理。依法进行毒、剧、麻醉类药品的登记和管理。

(五)建立并执行抢救情况下医务人员的有效沟通程序,准确执行医嘱。1.医务人员对模糊不清、有疑问的医嘱,有明确的澄清流程。2.有紧急抢救情况下使用口头医嘱的相关制度与流程。3.正确执行医嘱,在实施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必要时可口头下达临时医嘱;护士要对口头临时医嘱完整复述确认,双人核查后方可执行,下达的口头医嘱应及时补记。4.在院外进行抢救时,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应注意避免引起家属或围观者的误解。

(六)建立有效的急救绿色通道,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时效性。

1.急诊科设置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人力资源、设备、设施配备满足急诊绿色通道要求,实行7×24小时服务。

2.建立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制定和完善急危重症救治流程和指引。

3.有紧急会诊和优先入院抢救的相关规定。重点病种和特殊病种设定急诊服务时限,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4.急危重症患者一律遵循先抢救治疗后补办手续、先检查用药后补缴费用的原则。5.制定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快速衔接流程。

6.根据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预案,制定大规模抢救工作流程,保障绿色通道通畅。

(七)规范急诊患者的运转与交接,确保患者得到连贯医疗服务。1.制定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流程,熟练使用“急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护理单”。

2.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安排合适的转运团队及转运工具,准备好仪器、物品及药物。转运前,提前通知科室或相关医院的急诊科做好接收和抢救准备。

3.转运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原有监测治疗措施的连续性。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预见性发现病情变化,进行及时处理,必要时请求支援。

4.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认真做好床边交接班,交班内容包括主诉、初步诊断、生命体征、治疗方案、检查项目、使用药物情况、各种管道是否通畅、皮肤及伤口情况等。5.成立安全转运小组,加强护士安全转运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提高护士病情观察和应急处理能力。

(八)加强护士急诊医学基本理论及技能培训,提高救护水平。

1.根据广东省卫生厅《急诊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建设指南》建立急诊科护士在职继续教育与考评制度。

2.定期进行医护急救模拟演练,培养医护之间的协作精神,提高整体应急能力。3.有计划开展急诊护士在职培训工作,每月进行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每季度进行急救技能考核,每年进行急救理论考核。

4.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技能评价与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有记录。

(九)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提高对危急值处置的有效性。1.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

2.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医技部门“危急值”项目表。

3.护士知晓“危急值”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并熟悉“危急值”的项目、数值范围及临床意义。

4.接获危急值报告的医护人员应当完整、准确记录患者身份识别信息、危急值内容和报告者信息,按流程复核确认无误后,及时向经治或值班医师报告、处理,并做好记录。5.对所属“危急值”报告的检查、检验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有标本采集、储存、送检、交接的规定,并认真落实。

6.定期进行“危急值”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持续改进,保障危急值报告、处置工作及时、有效。

(十)加强职业安全防护,避免意外伤害发生。1.建立职业安全防护的制度与流程,配备符合防治职业危害的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

2.定期组织职业安全防护的教育培训及考核,护理人员知晓有关规定。

3.认真执行职业安全防护制度,护理工作应穿戴适宜的防护用品,防护措施落实到位。4.院前急救时要有适当的防护物品,保障现场救援过程中的自身安全,尽可能避免受到现场环境的干扰和人身伤害。

5.对职业安全防护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评价,持续改进职业安全管理质量。

二、危重症护理专科及ICU安全质量目标

(一)严密观察病情,落实高危风险动态评估。

1.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可降低危重症患者无法预见的并发症和猝死的发生,改善预后。2.建立危重患者从头到脚的评估指引,护士掌握评估技术及高风险阈值。

3.依据患者的病情特点,评估时应当采用相应评估量表,如GCS、营养、肌力、镇静、疼痛、压疮、误吸危险度等。

4.通过风险评估量表的准确运用,确立危重症患者的专科病情观察重点。

5.护士能够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前瞻性分析,准确判断病情变化及其严重程度。及时和医生沟通,制定及落实护理计划。

6.强调动态评估,每天至少一次全面评估,各班次监护中动态评估并记录。

7.护理记录应体现个性化、表格化、数字化和动态化,避免重复记录。护理措施尽量通过护嘱表达并有护理结局评价的记录。

8.上级护士定期对患者的护理结局进行督导及评估,落实持续质量改进。

(二)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有效管理危急值。

1.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ICU有修订专科危急值相关指引,护理人员必须接受培训并掌握科室“危急值”项目及内容,能够有效识别和确认“危急值”。(常见危急值:血气分析、CVP、ABP、PH、高/低血钾、高/低血糖、快/慢心率、快/慢呼吸、突发体温升高、SPO2、出凝血时间、肌酐、尿素氮、每小时尿量等。)

2.接获危急值核对及登记报告。护士接获网络系统或电话报告患者检验、检查等危急值信息,应准确登记报告者工号、接报日期、时间;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危急值内容、接报者签名。

3.评估:监测数值是否为危急值;评估监测数值是否在目标范围之外;评估护理人员能否处理。监测数值超出目标范围或正常范围内要及时报告值班医生。

4.报告:当监测值与患者临床症状不吻合或与前1小时的监测值相差悬殊,应当重新评估患者病情,确认后才报告医生。

5.处理:按医嘱处理,及时追踪。危急值报告后,护士必须持续监测患者病情。在可处理范围内作紧急处理后继续观察患者病情(如吸痰),及时反馈效果,效果不理想及时报告医生。6.跟踪、观察及记录。护理文书填写监测项目危急值。护理记录实时、准确。护理记录显示已向医生报告记录、书写处理情况及跟踪记录。

(三)加强重要脏器功能管理,提高救治成功率。

1.强调以团队形式给予心肺复苏急救,因为大多数急救系统和医疗服务系统都需要施救者团队的参与,由不同的医护人员同时完成多个操作,保障救治成功率。

2.在ICU进行心肺复苏后的患者,为了保障重要脏器功能恢复,需关注对患者进行多学科治疗并对其神经系统和生理状态进行评估,重视低温治疗。3.掌握2012年美国心脏协会为15种特殊心脏骤停情况给出特定的治疗建议。包括哮喘、过敏、妊娠、肥胖症(新)、肺栓塞(新)、电解质失衡、中毒、外伤、冻僵、雪崩(新)、溺水、电击/闪电打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新)、心脏填塞(新)以及心脏手术(新)。4.密切评估患者当前的状况、病史和体格检查。随时分析重要的体征,常规Q1H观察和记录患者所有的症状和体征,如有病情变化随时观察、报告和记录。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注及氧代谢指标等。

5.对于严重创伤、窒息、心脏疾病及药物过敏等引起的心搏骤停或严重病情变化的患者,确保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

6.呼吸功能监测:监测脉搏氧饱和度,正确抽取出和分析血气分析,了解全身组织氧化情况,保证气道通畅和氧疗的有效实施。遵守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做好气道的最佳湿化和通畅、固定,严格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如有以下情况,及时报告医生:RR>30次/分或<10次/分,SPO2<90%。

7.循环功能监测:密切评估体循环灌注是否充分,正确实施抗休克的液体复苏。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神志、毛细血管充盈状态、皮肤灌注、心输出量、肺动脉压、血乳酸、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或静脉血氧饱和度、血管外肺水、每搏输出量的变异度等,保证有创血流动力学的正确监测。统计24小时出入量,必要时统计每小时出入量,严格液体管理。如有以下情况,及时报告医生:收缩压>160mmHg或<90mmHg;或动态迅速上升或下降>30mmHg;HR>120次/分或<60次/分。

8.脑功能监测:密切评估意识、瞳孔、肌力、格拉斯哥评分、头痛和恶心呕吐等的症状,通过体位、脱水、通气、镇静、降温和放脑脊液等措施控制颅内压在<15mmHg。严密观察脱水的效果。如新发瞳孔直径>5mm或双侧不等大,及时通知医生。9.肾功能监测:监测每小时尿量、尿比重、血肌苷、尿素氮,了解肾灌注状态和肾功能,动态监测内环境变化,酸碱度和胃粘膜PH值等。如尿量<0.5ml/Kg/H,通知医生。10.胃肠道功能的监测:观察患者腹痛、腹泻、腹胀、大便、腹部伤口、消化道引流的情况,每4~8小时监测腹的改变,必要时监测淀粉酶、腹腔压。早期肠内营养的患者做好营养通路的固定、通畅,每4~6h监测胃内储留量。控制血糖,如果>12mmol/L,≤4mmol/L,或使用胰岛素时血糖<6mmol/L,及时通知医生。如果引流量突然增加或引流>150ml/hr或性状改变,新出现腹膜刺激征,腹围快速增加,腹胀加重,胃管引流非血性变成血性,及时通知医生。

(四)加强危重症患者液体管理,维持内环境稳定平衡。

1.以患者和/或家属能够理解的方式向其解释体液监测与管理的目的及方法。

2.全面监测、评估患者体液情况。评估有无影响体液失衡的因素;评估患者尿量与尿色、比重;评估患者的液体治疗量;评估体液失衡的症状和体征,有无皮肤黏膜水肿或脱水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泌尿系统常用临床观察指标的异常情况等。3.监测血压、心率和呼吸,准确记录单位时间内的出入量。

4.监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指标,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水平,血、尿渗透压水平。

5.观察患者面部表现、粘膜、皮肤充盈度及口渴的情况以及观察尿液的颜色、量及比重变化,观察大便是否干结。

6.监测患者有无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外周水肿、体重增加等体液过多的情况;监测腹水的症状和体征。

7.根据评估的结果,分析患者体液失衡的危险因素,实施体液管理,确定患者液体摄入的量、种类。

8.选择粗大静脉进行穿刺或中心静脉置管并确保其通畅,使用静脉输液泵,确保准确控制液体入量和速度,并做好输血准备和输入血液制品。

9.根据患者情况补充液体或控制水分的摄入,并将全日总液体量分配到各时段,必要时按医嘱使用利尿剂增加患者尿量。

10.必要时按医嘱行血液透析或滤过,并注意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对脱水的反应。11.为了评估水的平衡,需建立液体和固体食物摄入量的准确记录,并按照固体食物水分换算表格进行换算。

12.如果体液过多的症状和体征持续存在或加重,应及时通知医生。13.为患者选择合适体位,做好皮肤护理。

14.大出血、烧伤、低血容量性休克等患者需要快速补液,快速补液不当时会引起肺水肿、心衰等严重后果。为预防并发症,快速补液时需要注意:(1)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评估患者液体严重不足的原因;

(2)按医嘱给予静脉输液,确保晶体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氏液等)和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白蛋白、血浆等)的准确、快速输入;

(3)必要时留取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实验,按医嘱输注血液制品;

(4)密切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氧合状况,及时观察患者对快速补液的反应,监测体液容量超负荷情况;

(5)监测肺水肿和第三间隙(腹腔、胸腔、肠腔内间隙、滑膜等处)水潴留的情况;(6)及时观察发现体液容量超负荷情况的发生,如头痛、皮肤发红、心动过速、静脉扩张、中心静脉压升高、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咳嗽等。15.护理结局:患者体液监测有关据收集正确;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患者严重体液失衡的程度减轻,或达到体液平衡;患者无出现体液失衡的并发症。

(五)科学用药管理,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1.科室有安全用药相关规章制度,护理人员必须接受培训,严格落实双人核对。2.备有一定数量的常用药物、抢救用药,固定基数,建立帐目,专人管理,常用药物每月与药房核对数量及质量,抢救用药每日清点补充,按先后使用时间存放。

3.麻醉用药需要双人双锁保管,固定基数,每班清点,使用过程中注意登记,双人核对签名,保留安瓿。

4.注射药、口服药、外用药应与消毒药物、化学试剂分柜存放,有明显标识。

5.高危药物单独存放,有醒目标识,高浓度电解质溶液(10%KCL、10%NaCL)注意上锁管理。

6.护理人员根据药物使用说明应用,熟练掌握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使用剂量、使用途径、配置溶剂、配伍禁忌等。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应当及时处理和上报。

7.血管活性药物建议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输入。去甲肾上腺素禁止外周注射,防止药物外渗,挂高危标识,建议使用微量泵恒速注射。

8.血管活性药物建议使用独立输液通路,禁止从该通路推注其他药物,剂量按公斤体重方式换算,严格控制药物最大剂量:如多巴胺20ug/kg·min、去甲肾上腺1.5ug/kg·min、肾上腺素0.2~0.5 ug/kg·min。

9.对血管活性药物敏感的患者建议使用双泵推注药物方法,交替更换,更换时先打开另一注射泵,再关闭已经应用完毕的微量静脉注射泵。10.使用强心药注意测量心率,观察洋地黄中毒症状(如呕吐、黄视、心动过缓等);应用血管舒张药(如硝普钠)控制使用时间,如≥72h,应报告医生,是否停药。

11.使用镇静/镇痛药物期间,注意做好镇静/镇痛评估,观察患者呼吸情况,防止呼吸抑制。12.使用肌松剂时,注意先镇静后肌松,防止患者呼吸窒息及濒死感。

13.使用高渗透性药物,如甘露醇,控制在15-30分钟内输入,白蛋白≥30~60分钟,防止药物外渗。

14.使用胰岛素时,注意及时监测血糖变化,预防低血糖。

15.使用抗凝药时,注意观察出凝血时间及皮下、穿刺口、胃肠道出血情况。

(六)有效评估及管道固定,预防非计划性人工气道脱出。

1.建立及落实非计划性人工气道脱出报告制度、程序及应急原,护士知晓并能熟练执行。2.与患者或家属有效沟通,告知并解释人工气道的作用和重要性,取得其理解和配合。3.评估患者人工气道非计划性脱出的风险性,采取妥善有效的固定方式和措施:运用胶布/系带固定气管插管;必要时给患者镇静剂/肌松;必要时约束上肢;必要时运用口咽管或牙垫以防患者咬气管插管。

4.做好巡视及床边交接班,保持管道通畅,固定合理、安全,每班注意气管插管上的刻度以确定气管插管的位置并记录。

5.提供100%湿度的吸入气体或空气,保持舒适。

6.每24小时更换固定气管插管的胶布/系带,同时观察皮肤和口腔粘膜,并将气管插管移至口腔另一边。

7.插管后或更换固定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系带后,听诊双肺呼吸音。必要时帮助拍摄胸片以检测气管插管的位置。8.运用可移动的固定器将呼吸机管道悬挂于患者身体上方,为患者翻身、吸痰、脱开或连接呼吸机时妥善固定呼吸机管路,以减少牵扯及移动气管插管。

(七)加强医护患的有效沟通,体现人性化专业服务。

1.建立良好的新型医护关系是医护沟通的基础。改主导—从属型医护关系为在整体护理中实施的并列—互补关系。使医生的诊疗过程和护士的护理过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达到医护同组共同管理患者。

2.医护之间要有充分时间针对患者的情况相互交换意见、反馈信息,彼此密切配合,使诊疗活动能够正常、有序、有效地开展。

3.医护沟通应贯穿于整个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重点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过程中的有效沟通。护士早期做预见性护理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病情变化、指征并报告医生,做到及时、有效反映病情,快速、准确处理。

4.紧急情况下抢救患者时医护沟通可采用口头医嘱的形式。

5.应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诊疗场所等因素,医护沟通时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涉及有异议、不满、疑问或者敏感、隐私等问题,医护沟通时应避免在患者、家属或者公开场合进行。

6.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形式主要有:护理交接班、护理文书、护理工作中的督导与反馈等。护理文书反应患者病情,体现客观、连续、动态,并能记录针对患者所实施的个性化护理措施,及其后的治疗护理成效和患者结局。

7.医护人员为危重症患者治疗或者与危重患者沟通中,如下情况需要立即与患者本人或者亲属沟通:病情变化时、患者拒绝治疗、任何侵入性操作之前、患者有特殊要求时、治疗、护理方案需要大的调整时。8.以患者感受为主导改善服务。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保持目光交流;不在公共场所/床边或与无关人员谈论患者病情。

9.与患者沟通过程,注意监测患者非语言信息,适当调整与患者之间的距离,适当时候用自己的话复述患者的主要想法。

10.对无法采用语言沟通患者,建议采用特殊的沟通方式(图片、其他词句)。

11.医护人员应主动告知相关规定,尽可能提供给患者家属探视的时间或者视频探视。与危重症患者家属沟通过程中,保持开放的肢体姿势、必要时将对话回复至主题。为谈话提供一个隐秘的环境。

12.采用多种沟通方式(如主动倾听、提问、释义、反馈),允许双方表达本方关注的问题。13.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存在冲突时,应促进寻找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2014广东病人安全目标

分享:

第一节 严 重合复病人伤的救急护理 l.据根情采取病当的适位体。

2.解除窒息清,除口腔的鼻积、血泌物分,持呼保吸道畅。通氧气吸入,心呼吸停止跳行肺复苏心术。

3.速迅立两条以上建的静脉通路,便快速扩容于药物应或用要。需 4.制止大出,血加包压扎止血带或血,止骨病折人简单有效的行定固。

5.配合医对张生性气胸减压力或开性气放的胸口伤闭合,腹部器损脏伤初步的处理。6.密严观察志神、压、脉血、搏吸呼、尿变量化并作,录记。7.除脏去服衣擦净血、迹初,步洁等生清活护及理项术各前准。备 8.压血平或稳经初处步理情病许后护送允院。入

快速记忆程:序体位、一给氧、三二道通

四、血、配置管五、六皮试七记录,第二节 休 克人病急救的护理

1.休取克体位头向一侧偏保持呼吸道通。畅。2.给氧气予吸入,量流2~4m/lmin。3.速迅建立脉通静,路双输液。管

4.据病人根况情行进病因疗治及处理如,外:的包扎伤止血过敏的,抗敏过等处.理

5.密严观察情病、志、生神体命变征化,每1~35分0测钟压血.脉搏次一,并录。记 6.注保意暖病人安和,预防病人坠全。床 7.记出录入量观察,量,必要尿时留置尿管。导

快速记忆程:序体位、一给氧、三二通双、道抗毒四压去升病因、五暖、六置保管、七录记 第三节 心 肌塞梗人的病急护救理 1.病 取平卧人。位

2.予高给浓度氧吸气入,流量-34ml/mi。n 3.建 立静脉通,根据路嘱进行用药,医注意速滴,以免加心脏负重。担 4.进 行电图、心压血、呼的监吸测,发心现失律如室常时颤及给时予除颤。5.快有尽地效制胸痛控遵,医嘱给予安或定杜冷丁射注。6.做 好心理护,保持理人情绪稳定,病以免重加病情。7.严 密观病察情化,并变好做项各记录。

快速记忆程:序体位、一镇痛、三二氧给

四、道、通监护五、六安慰七记录、第四节 心 跳吸呼止病停人急的救护理 1.人病平于卧硬板或床地。面

2.解衣扣松,清呼除吸道泌物,分持呼吸保通畅道备,好痰器。吸 3.胸心脏外压,紧按急气插管,呼吸器助呼吸管。

4.速迅立建静通脉 路双(输管液),医嘱按进各种行药物疗治。5.备好颤器,除备准颤除心。电监护察复观情况.苏 6.据病因根行进应相的处.理 7.量测生命征体并录。记

目录

1.心肺苏复理护规常 2.急性毒中理护规常 3.镇静眠催中药护毒理规常 4.一氧碳化毒中理护常规 5.有机农磷中药护毒理规常 6.急性肌心塞梗理护常规 7.儿高小热厥惊急救的护理 8.高热理护规常 9.昏迷理护规常

10.严重 复伤合人的病急护救理 11.过性敏克休救抢护常规理 12.休护克常理规 13.抽护搐常理规

14.气切管患开护者理规常 15.气插管患管护者理规常 16.使呼用机吸者患护常规理 17.()血胸气理护常规

18.腹外部性伤脏多器伤护损理常规 19.癫持痫状续护态理规常 20.上化消大道血出护常规理 21.呼衰吸护竭常理规 22.心衰力护竭常理规 23.急肾性竭衰理护常规 24.高压血护的常理规 急诊科护理规常

一、休克患的者救急理护常规

二、急性心梗肌患死的者急护理救常规

三、心跳呼停吸患止的者急护理救常规

四、急性脑死梗者患急的救理常护规

五、重度有磷机毒中者患的救护急理常规

六、呼吸衰的竭救急理护常规

七、上消化出道的血救急护常规理

八、慢性阻性塞部肺患疾的救护急理常规

九、大咯血息窒急的护救理规常

十、电击伤急的护救常理规

十一、急性吸呼迫窘合综症AR(DS的)救护急常规理 二、十急脑性出血的急救护常规理

十三、急性力心竭衰急的救理常护规

十四、癫痫续持态状急的救理常护规

十五、糖尿酮病酸症毒中的救护急理常规

十六、支气哮管的喘救急护常规理 十七、急酒性中精护毒理规常

第五篇:急诊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之间一年又过去了。在过去的一年里,本人立足护士本职岗位,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踏踏实实做好护理工作。急诊科围绕护理部提出的工作中心,把握重点,突出特色,全体医务人员团结协作,出色地完成各项抢救工作。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急诊科制定学习制度和计划,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学习。开展急救专业培训。与医生一同学习心肺复苏新进展,提高了急诊急救水平和抢救反应速度。全科人员自觉学习尉然成风。能熟练掌握急诊的流程,院前急救,如何接急救电话、掌握急诊科所有的仪器使用,同时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与考核。急救药品准备及各种急救设备的调试是急诊工作的基础,现已施行每项工作专人负责,责任到人,做到班班清点、定期检查,这一年里未出现因急救药品和急救仪器的原因而影响抢救工作。

急诊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很多。当然,想做好一名急诊科的护士,还需要扎实理论基础、丰富的抢救经验、快速的反应、麻利的动作,这才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禁得起考验的保证。在今后工作中,我将加倍努力,为护理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汝慧芳

急诊证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