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儿童立场》读后感(通用)(精选合集)
编辑:轻吟低唱 识别码:76-1068737 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7-17 17:16:4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儿童立场》读后感(通用)

《儿童立场》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儿童立场》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儿童立场》读后感1

转眼,就到了小时候玛雅人谈论的最多传说的202_+年。细数一下,毕业后与儿童打交道已有两年了;提到儿童,想到了假期里阅读的《儿童立场》这本书。

对我而言,这本书的阅读视角有很多。有时候我是作为教育者在学习如何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如何和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时候也会让我想象成如果自己是一位家长,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扮演好角色;有时我又感觉自己只是一个与教育他人无关的第三者,回想起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否偏向于“我”的立场。静下心来,慢慢阅读,会与作者朴实却极具道理的话语产生共鸣。整本书围绕“儿童立场”这个大主题,延伸出了丰富全面的内容,收获颇多。

整本书读完,前两辑中有些内容偏向哲学,对于经验阅历尚浅的我来说,似乎还是挺有理解难度的。“第一专业”、“可能性”这些术语,对我而言就真的可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作者穿插的相关且有趣的故事却让我慢慢理解了儿童世界里文化使者的使命。其中整本书有这么几个小点挺打动我的。这本书中提到了教育的目的是让儿童成为他自己,儿童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认知,甚至每个儿童所生活的教育环境也各不相同,如果教师只是想让他的学生都考100分的话,那这位老师同按照模具来打造菜品的机械厨师有什么区别呢。

同时,这让我想到了我班上的一个孩子,他聪明伶俐、善于表达,课外知识非常丰富,如果按照应试教育的结果论来评判他的话,他获得的100分可以证明他是优生;但按照传统意义的乖孩子标准来看待他的话,他绝对不合格。在课堂上,他从不记笔记,但是当老师讲到他未涉猎到的知识时,他会聚精会神的倾听,积极动手完成老师布置的科学小实验。其中有一次我让同学们回去制作一辆小车,这个孩子给我、给我们都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利用编程制作了独一无二的小车。

了解之后,我才知道这个孩子不管在哪个科目上他都不记笔记,但是他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在想虽然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必要的,但是有没有个例、或者能不能让孩子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呢?难道记满笔记本的方式才是唯一正确的方式吗?不,我觉得让孩子们学会选择,主动思考才是给予他们最好的礼物,就如书中所说“要让儿童沸腾起来,是要让他们的情绪和思维高涨起来”。

除此以外,书中提到了课本使用,作者提倡开学时可以专门提供一段学习时间让学生翻阅教材,引导学生初步领悟,把握教材的整体安排。仍然强调了学生主动学习和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开始学习。由于我们学科的教材是循环教材,所以这让我想到了日常在课堂上碰到一些孩子问我问题的场景,由于孩子们不能将教材带回家,碰巧某个孩子提出的问题就是与下节课有关的或者班上有同学给予了回答,在这时,我总是因为担心提前“泄漏”知识导致孩子们会对下节课没有探索兴趣而简单回应“下节课,你们就知道了”,我觉得这样的处理并不是最妥帖的,可又恼于没有更好的方法。阅读完该书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赞扬会提问的孩子,给予给出答案的学生肯定,再引导孩子们了解整个单元的编排,对下节课的知识进行重新设计,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兴趣点,或许远比我简单回应更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小主人。

读完此书,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里,“人的发展既可以规划也不可以规划,最好的发展是让自己非连续性发展。”淡化目的,淡化规划,非功利非刻意,可能我们的生活会更加随性自由。就这样一句看似矛盾但于我而言分量极重的简单话语,同时更加点醒了我应以儿童视角看待孩子、看待教学,“随意”一点,对学生的教育也应如此。

《儿童立场》读后感2

读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感触颇多。儿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题,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基本立场,其实就是让孩子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每个孩子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苏霍姆林斯基说:相信孩子。相信孩子,也就是坚持儿童立场。

从教至今,已经干了将近二十年的班主任。初为班主任时,总是喜欢自己说了算,事事独裁,尤其是班干部的任命,全凭一己喜好,成绩好的,讨老师喜欢的,看着顺眼的,就任命为班干部。这里面出了部分优秀的班干部;但也有一部分是撵鸭子上架,对班干部本人和班集体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经过几年的锻炼,我渐渐从前台走到了幕后,把“舞台”让给了孩子,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角。班干部自愿报名,进行竞选演讲,由同学们投票选举产生。自愿报名担任的班干部,工作热情都很高,相对来说,生命力就比较顽强,遇到困难挫折,大多能迎难而上,很少有叫苦叫累的。由同学们选举产生的班干部,群众基础比较好,在进行班级工作时,能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拥护和支持,班级管理工作自然就顺畅的多。

当然班干部选举产生后,班主任并不是可以当甩手掌柜,而是要进行培养,也就是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班干部选举本身也不会一帆风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去年,六位同学竞争一个班长席位,如何安慰鼓励落选的同学?今年,直升班选拔之后,班干部选举就出现了冷场的局面,如何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这些都是班主任需要解决的问题,考验着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和能力。

课代表的任命我实行的是任课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既要照顾任课老师的需要,同时也要尊重同学的意愿。让学生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并不是不考虑任课教师的工作实际。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让学生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就是要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情。不仅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学情不同,就是同一所学校,班与班之间学情也不同。

课堂授课时,既要有预设,更要重生成。课堂预设,体现了教师为主导;课堂生成,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要跟着学生的生成走,教师是陪伴着、引领者。

有的老师担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这是在实际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但不能因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置学生的需要于不顾,那样的教学任务不完成也罢。学生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发展需求的出发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完全可以成为创造者。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的教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总会遇到一些特殊儿童。他们比同龄人成熟的晚,生活自理能力差,或者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家长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提供具体的帮助,把他们放到了学校,就成了老师的孩子,从课堂到课后,从学习到生活,从安全到纪律,都考验着老师的爱心与耐心。

儿童立场就是让儿童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相信孩子,让他们在幸福快乐中健康成长。

《儿童立场》读后感3

假期里酣畅淋漓读了好几本书,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早有耳闻,借着假期的作业与书籍相遇,使任务也变得充满了期待。

成老师了解儿童,执着于儿童的教育。读文的过程漫长,但是我有好几次被文字瞬间捉住心房,伸出浅浅淡淡的思虑。作为一线教师,作为离儿童最近的专业指导者,我们却被各种思潮声音大环境所裹挟,眼中的儿童,也似乎隐隐淡淡模糊起来。

成老师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我想,这真的好难。疫情期间,我每天守着自己的小阳台,静心浇灌着那几株月季花。我买来肥料和农药,小心地侍候那些待放的蓓蕾。月季花在春光中开得娇艳,我望着那些幽幽暗暗的花枝出神:人们常把老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却比老师幸运许多。植物的种子是一早就明了的,而我们的孩子,天生是哪一颗种子,老师和父母确是无法做判断的!

纪伯伦在诗中写到:你的孩子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儿女,经由你生与你相守,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给他们爱而不是你的意志,孩子有自己的见地,给他一个栖身的家,不要把他的精神关闭,他们的灵魂属于明日世界,你无从闯入梦中寻访也将被拒。

尊重孩子一切的未知性,不以自己的期望和对于世界的想象去“打造”孩子,这是多么重要的认知!

我想,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发现星空下他选择的路途吧。我身处的启蒙教育,是带着孩子见识浩渺星空,并悄悄地领略那一颗让他注目良久的繁星,鼓励他踮起脚尖伸手够一够,不必急于上路,而是跟他一起振奋他们每一个独特的选择,如此而已。

想到曾经教过的一个女孩子,数学不好,语文也一般。可是她总是无比骄傲自己能做的一手美味的甜品早餐。孩子每次在日记里洋洋洒洒七八百字,全是细碎的叙述如何把甜品做到极致美味。这样的烹饪日记记录了好几个月,孩子没有一次倦怠,反而乐在其中。那些整齐的方块字仿佛是她雀跃在厨房里的身影,那是生命萌发的美好,作为老师的我,如果看不见,那是多么的遗憾!

最近电影院在回放老片子,我一个人窝在硕大的屏幕前,将《幸福来敲门》又看了一次。加德纳无疑是一位了不起的爸爸,纵使人生窘迫如斯,他依然能抱着孩子开松弛的玩笑,给孩子一个个安全感十足的夜晚。如此,最令我动容的台词,他对儿子说“对于梦想,任何人都不能说你‘不行’,我也不例外。”

回到成老师的《儿童立场》,让孩子成为自己,无论是作为母亲还是教师,要撑开大环境的偏见与纷扰,真的还是好难,但是必须撑起,待到孩子的种子生根发芽,窜入天际,我们要同他们一道手挽手享受雨露与阳光,笑着说一句:原来,这才是你。

《儿童立场》读后感4

我们每位老师或许常常会有这样的感慨:哎呀,真忙啊,在学校忙、回家也忙。谁说不是呢,总感觉我们老师有做不完的事情。如果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甚或几件烦心事叠加在一起时,这个时候一般来讲,我们内心或多或少会窝着一肚子火,带着这样的情绪工作、生活,总在不经意间既伤了自身,又伤了学生。可能当一切烦忧烟消云散后,回想一下,往往发觉那些所谓的闹心事,压根就不值得大惊小怪,只徒增烦恼罢了。自己的内心平静了,心态平复了,该干嘛不还得干嘛吗?诸多不快自然而然也就置之脑后了。

然而,事过境迁,老师看似平常、不值一提的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微妙变化,究竟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其实,我们的态度对孩子所发生的变化,每次都能从孩子的肢体语言、眼神变幻中显而易见地觉察到。成老在《儿童立场》第一辑《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儿童》中,引用了卢森堡所批评的话来定义这样“没心没肺”、随心所欲的教师的行为态度:“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地撞倒一个孩子是一件罪行。”成老这样评价到:一个连孩子都要伤害的人根本就不是一个革命者。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赶往伟大的教育事业的路上,也常常撞倒孩子,不管你是有心还是无意,也不管你承认还是否认。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知道儿童在哪里,儿童是谁。成老认为,教育的大智慧正是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促进儿童发展;教育的愚蠢与错误也正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与误读。

我记得上个星期一上公开课《海底世界》时,有一个环节是现场指导小组内的学生边介绍边表演一种海底动物,然后请代表上台演一演。通常情况下,我都不会给成绩既落后又捣蛋的学生机会,(当然,平日里的常态课我必点他们无疑,虽然他们总是答非所问。)因为毕竟一个学期一次的公开课,且不说上得有多精彩,单是近乎十几天的闭关准备工作就足够折磨人的了。尽管每次的公开课,那些个孩子都铆足了精神,把手举得高高的,小脸憋得红通通的,好像只要老师一点他,就摩拳擦掌地厮杀一番。但我不能,我怕他们把戏演砸了,他们不按章法出牌,岂不乱了我的方阵,那可是公开课的大忌呀,鉴于此,一般情况下,我不会点他们,只笑笑视而不见。然而此次是请小组内最会表演的代表来演,组员们都推荐他,我稍稍愕然了一下,还不忘追问组内平素最机灵、最有分寸的黄同学:“你们确定是选俊同学吗?”四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是!”眼里闪着同样的光芒。那一刻,我别无选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把俊同学请上台来表演,他演的那么专注、那么活灵活现,赢得了孩子们热烈的掌声。我赞许地摸了摸他的头,把最真诚的评价语:“谢谢你的表演,灵活的梭子鱼。请回去吧。”送给了他。

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实际上也就是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成败。教师对学生持有热爱的态度,其实会成为直接影响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依据。学生每天呆在学校的时间比较长,这时与家庭的关系开始减弱,与学校的关系开始加强。在对人的关系上,教师和同学关系也就越来越重要。教师的喜爱或轻视,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成了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从孩子或迎着我们的目光、或躲闪的神情,我们一般情况下都能判断出他们正在不断做出评价:“我是班上最好的学生,老师喜欢我”、“我脑子太笨了,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我”。由此可见,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来自教师,他们通过教师的语言、行为认识自己行为的对错与好坏,从而形成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一种满怀希望的信息反馈和期待。因此,教师具有热爱学生、温柔以待的平和态度对于协调师生关系,获得教育成功是多么重要。

教师热爱学生,还能激起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教师真诚地爱学生、尊重学生,天长日久就会使他们内心感受到温暖,产生一种精神力量。教师的良好态度是促使学生前进的内部动力,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通过老师的言行、态度等把喜爱和期待的感情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老师的期待中看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更加自爱、自强、奋发向上,力求使自己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最终取得进步。可见,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和教师的态度有着密切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妙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法国教育学家卢梭:“热爱可以弥补才能不足,而不能弥补热心。”童年的回忆离不开母校,离不开当年的教师。对童年的回忆,常常是对母校的回忆、教师的回忆。

对此,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应当如成老在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努力追赶,当爱满溢心头的时候,当专业化水准提升的时候,当名师不断涌现的时候,当我们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教育家的时候,才会成为学生心中圣洁的母亲————我们会的。

《儿童立场》读后感5

“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那什么是儿童立场?所谓儿童立场,就是儿童教育过程要从儿童视角出发,研究儿童心理,遵循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简单来说就是想儿童之所想,为儿童之所为。

教育有自己的立场,教育立场说到底是儿童立场。只有站在儿童立场上,才会有真正的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作为一个成人,怎样才能站在儿童立场里?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带着五岁的小男孩逛商场,商场很热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孩子却突然拽着妈妈的衣服,一个劲儿说害怕,哭闹着要回家。妈妈觉得很奇怪,蹲下身来,想抱起孩子,就在这时,她突然发现使孩子害怕的东西了——腿,那一条条大人的腿不停地从孩子眼前晃过,孩子眼里全是腿,难怪他会不安。于是,妈妈急忙带着孩子回家。故事中的这位妈妈如果不蹲下来,也许她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害怕什么,这位妈妈如果不蹲下来,也许她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眼里的世界和大人有着如此的不同。这就是视角的不同,立场的不同,当然不单是身高差距这一物理现象,而是心理上的视角不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到学生的所做所为与我们的想象格格不入,想让他往西去,他偏要朝东走,于是我们埋怨、责怪学生。其实,距离产生是因为我们站得太高,离学生太远,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里,甚至说没有看到儿童!就像书中多次提到的卢森堡的批评:“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的撞到一个孩子是一件罪行。”我们也常常在赶往教育这一太阳底下最崇高事业的路上撞到儿童,因为我们不知道儿童是谁,儿童在哪里,没有站在儿童立场上。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站在儿童立场里,用儿童的视角来接近学生,走进学生,让他们感到尊重,哪怕面对的是学生的错误,甚至是有些幼稚、荒唐的言行举止!那么就让我们蹲下来,“放下身段”有意和儿童变得一样高,当我们和学生一般高时,我们就能读懂他的语言,读懂他的内心世界,我们就更容易走近学生,理解学生,甚至说把自己也看做是一个儿童,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与学生融为一体。

心中始终装着儿童,便能真正发现儿童,拥有儿童的视角。树立“儿童立场”的教育理念,倾听教育的可能性的召唤,从清纯的童心中发现阳光、友情、美好以及幸福,进而促使儿童成就想象之外的可能。

《儿童立场》读后感6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工作的内容是教书育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孩子,该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对待儿童是我们终生思考的问题。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偏差,我们应当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介入我每一次教育行为发生之前都要思考的问题,所以当我一看到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一书,就立刻被它吸引,立场是我们教育行为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的立场才能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教育行为,这本书的立意可谓是直指教育问题的核心。“教育是为了谁?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又是从哪里出发?”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成先生在这本书里指出,一切教育的核心都应当是围绕着儿童本身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赏识孩子才有资格去谈论教育的技巧。

儿童的本质是自由。但这种自由是建立在规之上的自由。经常遇到家长说:我们的孩子只要快乐就行,学习成绩好不好无所谓。这简直是谬论。成先生在书中指出,学习和勤奋并不矛盾。我时常告诫我的学生要勤奋,并学会“玩”。人要快乐,但这快乐,如果是建立在勤奋之上的快乐,如此便能让自己的快乐更具意义。

儿童的最伟大之处是创造性。成先生在书中指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可能性,既要关注现实性,也要关注可能性。应当着眼可能性,着力现实性。可能性是教育出发点和目标,现实性是教育的实施过程。同样,儿童完整的生活,也包括现实生活以及可能性生活。既要步步生风,也要抬头览月。游戏方式是儿童的生活方式,也是儿童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应当遵从儿童的学习方式。而我认为,这种游戏,并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而是创造真实的游戏情景,让学生在游戏情景中,运用自己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幻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发现或者接受新的知识。

“教师,在赶往伟大的教育事业的路上也常常撞到孩子,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这是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知道儿童在哪里?儿童是谁?教育的愚蠢与错误也正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和误读。”有时候,不得不痛心的看到,教师:高高在上,对学生:管教、施压、重成绩……过程中缺乏温情的流动。

第二篇:坚守儿童立场

坚守儿童立场 追寻教育智慧

——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随感(3)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郭小磊

三周的集中学习已接近尾声。在白天的认真聆听,晚上的记录整理中,我梳理、吸收着博士们的思想精华。这些先进理念与实施策略以及带给我们的后续深度思考成为指导我们骨干教师前行道路的思想标尺、精神指南!它带给我们的不是狭隘的、程式化的纠缠于零敲碎打的新课程所谓的课程设置、教学流程、师生评价等等技巧,而是开阔的视野、现代的胸襟、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的教育观。让我们在新课程长途跋涉中焦躁浮夸或麻木冷淡的老师找到动力、看到方向,会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从而转变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

沿着博士们思想之路走来,我强烈感受到“站在儿童立场”“教育从儿童出发”的精神召唤!站在儿童立场,让教育富有内涵;教育从儿童出发,每个人自由而有道义地高贵存在!教育的本质“为了儿童的发展”。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沉静下来,以一颗自然、真实的内心面对自己,面对课堂,面对这片纯真的天。

宁静致远教师是给学生精神生活,创造学生精神生活的人。但准备给与能不能给并不是一码事。站在儿童立场,让教育富有内涵,教育者任重而道远。

从王建军博士《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研究》到李政涛博士《生命自觉与教师实践智慧》到王涛博士《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到王洁博士《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真正启发我们的,是站在发展学生基点之上的教师发展。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什么?不要研究不切实际的东西,要善于找到恰如其分的有价值的问题。站在学生立场,经常思考:学生需要什么?需要我们提供怎样的帮助和指导?进而研究:教师需要什么才能实现儿童的需要?教师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提高?在此基础上,做到3个关注,2次反思。首先,关注个人已有经验,关注新理念新经验的课例设计,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调整。实现三个关注的层层递进必须加强两次反思,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寻找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获得现实的差距。在关注与寻找中,提高自我觉察能力,以便更清晰明了哪些东西是学生该听、该想、该做、该说的,进行教学行为调整。

为了孩子的学习,我们需要静下心来,让研究成为常态。用学习、实践、反思、提炼全方位打开智慧之窗,仰望精神、思辨真理、掌握知识、历练能力,为创造儿童精神生活打下自身坚实的精神底子。这样我们才能看得更广,走得更远。

若老师、学生都以学习为乐,师生共同享受生长、成长、发展的过程,那智慧会在很多不经意处与我们美丽地相遇!

深思致慧博士们都关注这样一个现实:公开课犹如营养品,它提升教师,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家常课犹如米饭,它滋养教师,磨练学生,是师生成长的根基,更能影响儿童的有效学力。但现实中,有多老师任务观点对待家常课,为了完成进度采用知识灌输,机械训练,学生难以在家常课中获得思维的快乐、情感的舒展和文化的熏陶。长此以往,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将与智慧渐行渐远。

我们要关注和研究家常课,努力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与情感的魅力。从学生实际出发,去发现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已经有了什么,他们达到教学目标还缺了什么,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在哪里,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力的差异在哪里。在这基础上,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让问题引导学习;从学生的差异入手,让差异推进学习。课堂上做到以学论教,关注学生该听的听了没有,该想的想到没有,该说的说到没有,该做的做到没有。不把学生的错误当做简单的错误来看,而是宽容儿童自己的思想,去了解他们的思维角度在哪里?利用他们的思维分析,生成新的教学资源。用适度的“广”与“深” 为学生的思维活动与精神生长创设条件,激发学生思考热情,培养学生思考习惯,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自主性思维、突破性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自己丰厚的学养,深度的思考来引领学生获得思维的“高峰体验”,让创新、个性的思维在课堂上“轻舞飞扬”。当然不能苛求每一堂都达到这种境界,但希望有更多堂课让师生共同经历生命中不能忘怀的美妙时刻。

纯心致真为了儿童,我们在“静思”与“深思”中努力提升,不断丰厚。还是为了儿童,让我们在提升与丰厚中回归。把自己当成学生,用赤纯的童心寻找童年意识,尊重儿童文化,保持儿童视角。发现儿童的现有水平,给他们时间和空间,给他们以应有的权利,按照儿童所能接受的方式提供帮助,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不断观察不断修正与帮助。

王涛博士通过《一个真正的马语者》让我们觉察,爱孩子,就要想方设法进入他们的世界,用孩子特有的方式进行交流,那么孩子们一定会无法抗拒,真心应答。他认为如果教育是0到10的过程,那么实现这一目标最关键在于0到1的过程。这一步就是用爱一颗孩子的纯心去改变孩子的心。心的改变会带来行为的真正改变。若心未改变,即使行为变了,那也是暂时的,不长久的。如何让孩子与我们“心心相印”?在与孩子相处时,让自己的心“柔软”一些,不要把成人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理解童趣,欣赏纯真。让自己蹲下来,低些,再低一些,按孩子的意愿接近他们,体悟孩子的体悟,适应孩子的适应,和孩子一起寻找快乐、寻找幸福。只有这样,进入孩子内心,才能通过孩子内心的变化改变孩子的行为,实现从1到10的快速飞跃。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假想成学生,备课时降到学生层次来思考在这节课中应获得什么,而不是先考虑老师在这堂课上展示些什么。上课时,真实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状态,不再为了实现课堂精彩而“巧妙”地引学生走向老师的“预设”。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保护学生积极的求异性,思考的多样性,洞察的敏锐性,想象的丰富性,灵感的活跃性,让孩子像禾苗一样以一种自由舒展的姿态,健康向上。

回归教育的本原,坚守儿童立场,才能在教育之路上智慧行走,收获幸福。

第三篇:从儿童立场出发学习心得

从儿童立场出发心得体会

刚踏入教师行业,从事教育工作,在校读书期间便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学习的宗旨和目的,可如何才能教好书、育好人?这又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在暑假的校本培训期间,杨立新主任给我们作了一场“从儿童立场出发”的报告,使我获益匪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我们教育的对象,要教好书,育好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在人生的发展历程中,童年有其独特的地位,处于童年期的学生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一时期的特点对未来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立新主任提到:要把孩子看做孩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要像儿童的样子。并且用了日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幻想小说《遥远的声音》向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那便是,读懂孩子,玩是孩子的权力。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该认识这种天性,并将这种天性加以引导,使“爱玩”纳入教学中,使教学具有“爱玩”的特色。会玩是一种技能,一种创新,试想,一个连玩都没有新意的学生,要想培养他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不可能的。

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玩,在玩中让学生学到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让孩子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只有孩子的发展,我们国家和民族才有发展,才有希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带着孩子“玩”,在玩中完成教学目标,注意不要拖堂,给学生最大限度的玩的空间和时间。作业是学习的一部分,在适量的作业中要有一定的实践性作业,让孩子的“玩”更有目的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不要布置一些对孩子无太多益处的作业将学生扼杀在茫茫无际的作业大海中。

从儿童的立场出发,首先要做的便是读懂儿童。爱玩,亲近大自然是孩子的天性。让我们蹲下来,感受儿童世界的精彩。

第四篇:《思辨与立场》读后感

《思辨与立场》有感

原创: 大宁宁

最近在焦虑自己一直以来的思维模式有问题,只是也没有找到什么靠谱的解决办法,甚至都认不清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最近几天才意识到。202_年,我就读过文森特·鲁吉罗写的《超越感觉--批判性思维指南》这本书,忘记了书中讲的具体的操作指南,只记得看完之后,当时让自己眼前一亮,感觉这么多年,自己过了一个假人生。

找不到问题解决办法的时候,就读书,或许书中自有答案。秉持着这样的想法,今天在樊登读书平台上听了一本书《思辨与立场》,感受颇深。

当然了,没有任何东西比可靠的思维更有用,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思维都存在偏差和扭曲,不管我们自身是否察觉。同时,如果我们不能拥有很强的思辨能力,可能我们很难看清人生的本质,很难体验到良好的生命状态。

书中讲,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公正的思维,一般具有认知谦逊、认知勇敢、换位思考、认知正直、认知坚毅、信赖推理及思维自主的特质。

认知谦逊也即是知道自己的无知。昨天晚上收到一朋友发的文章:喜欢和别人讲道理的人,一般都情商低。看完之后,我并不全然认同里面的观点,但也让我有很多反思。我是否是无知的?我是否意识到自己是无知的?如果我是无知的,我是否总是和别人讲道理?又,我讲的道理别人是否知道?我是否只是在证明自己?或者我是否是个杠精?

我发现在很多时候,我都不能很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甚至也注意不到自己观点中的成见和偏差。然而,我喜欢给别人提建议,更可怕的是,我甚至有可能有时候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先不说观点正确与否,这种行为就很让人后怕,我竟然假定自己永远都不会无知。由于环境和人自身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谁给我这么大的自信,总是对别人的人生指指点点?

就只这一点儿就能足够看清自己思辨能力的强弱。

书中还讲到一点儿,自然状态下,我们的生活深植于自己即刻的欲望、痛苦、思虑以及情感。我们迷恋即刻的满足和短期获得,明显不关心个人的成长、洞察以及正真,也缺乏动力去揭示自己的弱点、偏见以及自我蒙蔽。我们心安理得地逃避自我成长的责任,我们大多数人都没能成为我们可以成为的人。这一点儿是深刻的。

我们很多时候的状态被情绪和欲望主导着,其实,最本质的是我们的思维层面出现了问题。思维的功能是判断趋势,弄懂意义。它不断回答我们生活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情感的功能是评估思维判定的趋势对生活的意义,告诉我们对那些事情该持何种情感。欲求的功能是激活能量以发起行动,告诉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应该把精力投放在哪里。思维指明趋势,情感传递趋势的好坏,欲求让我们推进或放弃。思维是一切行为的起点。

情绪和欲求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我们无从控制也无法改变,只有思维是我们能够直接触及的。

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原点上,无论从哪儿开始,都是向前。敢于知道,知识使我们自由。

愿我们每天都有所获!

第五篇:古诗词教学中的儿童立场

古诗词教学中的儿童立场

小学语文,乃至整个小学教育,是建立在对儿童理解的基础上的。教师眼中要有“人”,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就是眼中要有“儿童”。因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然而,小学语文教学坚守“儿童立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古诗词教学尤其如此。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而诗词作者的生活与今天的生活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作者创作时的心境更是无法体会,这都是古诗词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学难点的原因。

下面就以张康桥老师执教的《如梦令》为例来谈一谈古诗词教学中的儿童立场。

一、还文本解读以儿童标准

有什么样的文本解读,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我们在解读文本时绝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代替儿童的标准。可以说,没有儿童标准的文本解读,就谈不上儿童语文。张老师在教学中,没有用经典或世俗的解读来匡正学生的解读,而是大胆倡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学生也在这种开放的教学氛围中积极思考、勇于表达,使得原本枯燥的文本理解变得灵动有趣。

如在教学“沉醉”一词时,张老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你看,我们读着读着,就感觉这词就像活了一样,仿佛就活在我们的眼前了,这语言中就隐藏着一幅画面。再读,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太阳下山了,霞光染红了云彩。

师:很棒,很美。你说。

生:我看到了我们喝着小酒,真的沉醉了。

师:她已经变成李清照了,喝着点小酒。你说。

生:我看到了小溪边上的亭子里观望太阳落山的情景。啊,这情景真美啊!

生:我看到太阳落山了,李清照在小溪旁的亭子里喝醉了酒,迷路了。

师:他这不是迷路了,是沉醉。

生:不知道回家的路,迷路了。

生:他看到了荷花池里优美的景色,深深地沉醉了。

师:或许小溪亭边,有美丽的荷花池、溪水、日暮霞光,总之这景色很美。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被美景吸引、迷倒,迷倒了就是沉醉了。你们的解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真的就是迷倒了,被景色所迷了,也有可能喝了点小酒,再加上看到这样的美景,倒了。(笑声)

站在儿童的立场解读文本,就是用儿童的思维、儿童的理解来解读文本。张老师在教学中没有用固有的所谓标准答案来禁锢学生的思维,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及时加以点评、升华,将文本的解读确保在儿童立场的基础上,加以拓展、提升。当然,在表达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尊重儿童的表达方式。

二、还学习历程以儿童体验

“学习是基于真实情境的体验。”(杜威语)学习过程是一种经历,经历是需要体验作为支撑的。张老师在教学中处处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历程,给予学生个性阅读提升更为广阔的空间。张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过程中,拒绝烦琐低效的机械理解,而是利用给画面起名字的方式引导学生加强朗读、深入理解。而学生也正是在自由品读的时空中,为诗词中的画面起了如下一些美妙的名字——日暮、映日荷花、醉溪亭。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幅画面的过程:

师:你看到的第三幅画面是怎样的?

生:我误入了荷花深处,不知哪是回家的路,急忙地划着小艇,却不知惊吓到了在水中栖息的鸥鹭,它们全都拍着翅膀,扑愣愣地飞走了。

生:我心里想着,怎样才能加快速度,让小舟划出藕花池。湖水不停地荡漾着,惊起了满塘鸥鹭展翅高飞,有的向上飞翔,有的在空中盘旋。

师:你看她的想象多么具体,有的向上飞翔,有的空中盘旋,还有的向斜冲刺过去。后面可能还有个省略号吧,对不对?这个一塘鸥鹭为什么是这样飞的?

生:因为被我给吓到了。

师:对,被你吓到了,你就是李清照。被惊飞的鸟儿,文章当中就叫“惊起一滩鸥鹭”。你在刚才说的时候还有一处地方特别令人回味:我心里想着,怎么样才能划得更快呢?有没有发现这句话有什么特别之处?告诉你们,她是目前对这首词的研究水平最高的,为什么呢?争,没有一点古文知识就不知道争的意思。一般都认为争是什么意思?

生:抢。

师:她说争是什么意思呢?渡是什么意思?划。“争渡”就是怎么划。所以我说她是目前班上研究《如梦令》水平最高的一个。

(指名读诗句并给予点评)

师:读到现在,如果让你给最后一幅画面起个名字,叫什么?

生:惊鸟。

师:多好啊,鸥是鸟,鹭也是鸟,核心词——“惊”,所以叫惊鸟。多么简洁,多么生动,我情不自禁又要赞叹两句。我们这样来给画面命名,就是一种创造;我们这样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对宋词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在学习中学会创造是他们的天性。因而我们的语文课堂要走进儿童的心灵,走到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里并唤醒他们的精神反应,这样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可以说,语文学习就是一种生命的经历。学生在张老师的课堂中,张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思维的天空中。他们或朗读、或思考,或理解、或品味,他们在用自己的思维创造着独特的理解。而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语文、运用语文,其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真谛所在。

三、还学习评价以平等开放

我们倡导古诗词的教学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还表现在平等开放地对待每位儿童、平等开放地对待他们的每一次学习经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平等开放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让我们继续来欣赏张老师教学《如梦令》的一个片断:

师:谢谢你的朗诵,谢谢你的创造,我们想一想,如果请你为李清照的这首词起个题目,起什么,为什么?

生:梦般景。因为这三幅画的景色就像做梦一般的美,引起了诗人的兴致,而且我们也深深地沉醉其中。

师:这一幕幕美景如画如梦,所以她起个名字叫梦般景。如梦一般的景色。还有吗?你来。

生:沉醉藕池。因为诗人在藕池里,坐着小艇饮着小酒,被这些情景沉醉了,所以我用“沉醉藕池”这个题目。

师:非常棒,作者一醉溪亭日暮,二醉夕阳和荷花,三醉惊鸟,所以她起的题目叫“沉醉藕池”。

生:醉美景。因为作者在这首词里面都讲述到非常非常美的美景,而且也沉醉在美景当中,所以我起的题目叫“醉美景”。

师:很好,非常贴切。同学们,如此美妙的画面,如此令人沉醉的场景,那是多么美好的一段经历,多么美好的一段生活啊!

给原本没有题目的词起题目,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学生只有在读懂原词的基础上,才可能拟出贴切的题目。而由于不同的学生关注的重点不一样,拟出的题目也就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见解,更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悦纳每一位学生的理解。当然,平等开放也需要引领,正确有效的引领,将会促使学生成长得更快、更好。

张老师的教学让我们坚信: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理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创生课程教学行为,全面了解、理解学生,引导学生真实体验学习的历程,以一种平等、开放的心态智慧地面对学生的思考与创造,那样的教学就是真实而有效的教学。

《儿童立场》读后感(通用)(精选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