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双手读后感
一双手读后感(一)
看课文《一双手》以后,我想到张迎善的手,这双手显得非常粗壮,布满老茧,手上还分布着人字形的裂纹,手指像三老干蘑,一看就是一个劳动人民。他用双手在小兴安岭,每天栽下一千多棵树,用这双手栽下了26万多棵树,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双手。终于,他成了人们的功臣,得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我读了这课书以后,深深想到他的一双手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让自己的手,变得那么粗糙,他的一双手给人们带来了幸福,使山变得更绿,使水变得更清,使环境变得更好,使地球变得更美,人民不会忘记他这双有贡献的大手。
我要向他学习,长大以后,我也要用自己双手为人民服务,建设自己的家,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更加美好。
一双手读后感(二)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双手》这一课,学完这一课后,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感受。
我认为张迎善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他的这双手可真大呀!作者用数字来描写,能让我们直观、形象地感知事物的大小,加深对这双手的印象。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这真是一双了不起的手。正是这样一双写满数字的手,正是这样一双‘丑陋的手’,他却创造了美。也使我们通过这双手,感受到了张迎善那颗质朴的心灵。
我要向张迎善学习。
第二篇:《一双手》读后感(通用)
《一双手》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双手》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双手》读后感1看课文《一双手》以后,我想到张迎善的手,这双手显得非常粗壮,布满老茧,手上还分布着人字形的裂纹,手指像三老干蘑,一看就是一个劳动人民。他用双手在小兴安岭,每天栽下一千多棵树,用这双手栽下了26万多棵树,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双手。终于,他成了人们的功臣,得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我读了这课书以后,深深想到他的一双手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让自己的手,变得那么粗糙,他的一双手给人们带来了幸福,使山变得更绿,使水变得更清,使环境变得更好,使地球变得更美,人民不会忘记他这双有贡献的大手。
我要向他学习,长大以后,我也要用自己双手为人民服务,建设自己的家,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更加美好。
《一双手》读后感2前几天,我们学了《一双手》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张迎善的光辉事迹。
首先,我来说一下——张迎善虽说没有为我们做出许多伟大发明;也不像明星一样赫赫有名,但是他用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人类。他默默无闻的工作着,不图功名,只图一个能让人们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有人读到了这,非常疑惑——为什么说张迎善让人们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呢?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张迎善栽的那26万棵树,世界上会有多少泥石流、沙尘暴、海啸……;如果没有张迎善栽的那26万棵树,世界上会有多少家庭在悲痛中失去亲人,甚至失去自己宝贵的生命。
张迎善的那双手,非比寻常。虽说他的手是那么的粗糙、那么的丑陋;与那些光滑细腻的手截然不同。但是,有细腻的手的.人,可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可是张迎善却过着艰苦的生活。
张迎善的那双手,“来之不易”。如果张迎善不种那么多树,他就不会有一双像半截老松木、像鼓皮一样硬、三节老干菇、没有指甲的大拇指、缠着线的手。
张迎善的那双手,大而有力。朋友们,你们亲眼见过一双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的手吗?再看看自己细腻灵巧的手,是那么的小。张迎善长年累月的工作着,由一双与正常人一样大的手变的粗糙、有力;变成天下第一号大手。
如果张迎善现在就在我面前,我会高昂激越地对他说:“张迎善,好样的!你不愧是我们的骄傲!”
《一双手》读后感3今天,我们学习了《一双手》这一课,学完这一课后,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感受。
我认为张迎善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他的这双手可真大呀!作者用数字来描写,能让我们直观、形象地感知事物的大小,加深对这双手的印象。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这真是一双了不起的手。正是这样一双写满数字的手,正是这样一双‘丑陋的手’,他却创造了美。也使我们通过这双手,感受到了张迎善那颗质朴的心灵。
我要向张迎善学习。
《一双手》读后感4人人都有一双独一无二的手,有的手小巧玲珑,有的手饱经风霜……但我最喜欢的手是《一双手》里面张迎善的那双创造森林奇迹的手。
张迎善的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手的四周,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磨,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也被染成了泥色。他一天栽一千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他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双手已栽树26万多棵,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是一双创造绿色金库的手。
读完《一双手》后又看着自己那双温暖细腻且懒惰的手,美术课的时候画画总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在家闲着从不做家务活,就算是做一件小小的事情洗衣服我都洗得不干净,我们撕下的小纸张一点也不节约,可见树木来之不易,树木是多么可贵呀!
暑假的时候我准备每天学习洗衣服,收拾自己零乱无比的房间和书桌,一张小纸张用了再拿来擦桌子,每天做完作业后抽时间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小树苗种植在河边净化空气。是啊,没有树木就没有我们生活的这个可爱的世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我还是不能和张迎善的手相比,但我们得用自己的一份力量来植树,为祖国做一些贡献。
《一双手》读后感5这是一双粗糙如半截老松木的手。这是一双强而有力的手。这是一双创建了绿色金库的手。这篇《一双手》的课文触动了我的内心,体会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反复阅读每次都有新的感悟,透过这双手感受到林业工人那种甘心奉献,造福人类的美好品质。让我再次走进课文去握一握这双手......这双平凡而伟大的手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小兴安岭乌马河林业局工人张迎善的手,本文中三处数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处:手大,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第二处:“一千多棵”“三四千棵”等说明了张迎善每天工作量大、工作辛苦; 第三处:“26万多棵”“33垧”“45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数字充分说明张迎善长年累月的艰苦劳动,使他的手变形变得异常粗糙,可正是这双“丑陋”的手创造了美,给人们带来了无法估量的财富。文章还通过看、问、量、摸等方式生动详细地描绘了普通林业工人张迎善这双让人赞叹、崇敬的手。我能深深体会到这双宽大、粗糙、有力、勤劳、创造美好生活的手,这位普通劳动者真实、质朴、美好的心愿及其高尚的情怀。通过这篇文章让我对普通劳动者肃然起敬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就没有我们现在拥有一切美好。
劳动的手能够把石头变成金子,不劳动的手能够把金子变成石头,除了崇敬、珍惜、学习,我还要以身作则,从身边的事、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也有一双手,也应该为祖国创造财富。一双手,一个动人的故事!
第三篇:一双手读后感4篇
【篇一:《一双手》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双手》这一课,学完这一课后,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感受。
我认为张迎善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他的这双手可真大呀!作者用数字来描写,能让我们直观、形象地感知事物的大小,加深对这双手的印象。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这真是一双了不起的手。正是这样一双写满数字的手,正是这样一双‘丑陋的手’,他却创造了美。也使我们通过这双手,感受到了张迎善那颗质朴的心灵。
我要向张迎善学习。
【篇二:一双手读后感】
看课文《一双手》以后,我想到张迎善的手,这双手显得非常粗壮,布满老茧,手上还分布着人字形的裂纹,手指像三老干蘑,一看就是一个劳动人民。他用双手在小兴安岭,每天栽下一千多棵树,用这双手栽下了26万多棵树,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双手。终于,他成了人们的功臣,得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我读了这课书以后,深深想到他的一双手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让自己的手,变得那么粗糙,他的一双手给人们带来了幸福,使山变得更绿,使水变得更清,使环境变得更好,使地球变得更美,人民不会忘记他这双有贡献的大手。
我要向他学习,长大以后,我也要用自己双手为人民服务,建设自己的家,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更加美好。
【篇三:《一双手》读后感作文】
人人都有一双独一无二的手,有的手小巧玲珑,有的手饱经风霜……但我最喜欢的手是《一双手》里面张迎善的那双创造森林奇迹的手。
张迎善的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手的四周,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磨,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也被染成了泥色。他一天栽一千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他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双手已栽树26万多棵,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是一双创造绿色金库的手。
读完《一双手》后又看着自己那双温暖细腻且懒惰的手,美术课的时候画画总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在家闲着从不做家务活,就算是做一件小小的事情洗衣服我都洗得不干净,我们撕下的小纸张一点也不节约,可见树木来之不易,树木是多么可贵呀!
暑假的时候我准备每天学习洗衣服,收拾自己零乱无比的房间和书桌,一张小纸张用了再拿来擦桌子,每天做完作业后抽时间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小树苗种植在河边净化空气。是啊,没有树木就没有我们生活的这个可爱的世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我还是不能和张迎善的手相比,但我们得用自己的一份力量来植树,为祖国做一些贡献。
【篇四:《一双手》读后感】
生活就像一张洁白的画纸,是我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它绘制的美丽、多彩,不是吗?人类,是靠着无数双勤劳的手,开天辟地,创造文明,创造了财富,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只要有这双手,并且大胆的尝试就不怕有什么事干不成的。
记得有一天中午放学,当我打开家门时,发现爸爸妈妈都还没回来,就边做作业,边等他们回来煮饭给我吃。时针指向了十一点半,还没听见爸爸开门的声音,我想一定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不用急。我继续埋头做自己的作业。十几分钟过去了,门口还是静悄悄的。说不定在路上遇见熟人吧;说不定临时有应酬不回来了吧。可是就算不回来,也应该打个电话回家呀!让我独自饿肚子。这时肚子“咕咕咕”的叫了几声似乎在向我抗议。我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干脆自己动手做饭。可是我怕火怎么煮呢……我心里真像两个小人在拔河。
十一点四十分了,肚子空空的,好难受,我站起来,来到厨房回想起平常看大人煮饭的经历决定自己试一试。淘米,这个我自己会。我打开柜门,勺来一些米,放进微波炉专用的塑料小饭锅,打开水龙头,水“哗”的一声冲了进去。我先把塑料饭锅摇了几下,接着手伸进去拌了拌,只见水变白了。然后我把淘米水倒掉,又用净水洗了两次。听爸爸说过煮饭时,水要比米多出三分之一。还有,外公不会用微波炉煮饭时,妈妈教过外公微波炉里煮饭要调十几分钟。不妨我也用微波炉试试,倒上多出三分之一的水,盖上锅盖,再把它放进微波炉调好时间和火力。十分钟后,只听“叮”的一声响,饭煮好了,我小心翼翼的端出饭锅打开盖子,一阵香气扑鼻而来。饭有了,那菜呢打开冰箱一看,里面有一块生肉,我便把它拿出来切成几片,因为刀法不太熟练,切得厚薄不均匀,然后撒上点胡椒粉,摆在不锈钢架上,放进微波炉里烤上
一、两分钟,一份香喷喷的烤肉完成了。夹一块肉放进嘴里,细细一嚼,味道果然特别香甜。这次我才发现煮饭其实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在家里,可以用这双手做家务事;在社会上,可以用这双手做很有益的事;在学校,可以这用双手做语文、数学、英语作业,科学实验,还可以为集体,为他人做种种事情。是的,手是伟大的,它象征着勤劳,象征着创造,让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开拓,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最美的生活!
第四篇:《假如上帝还我一双手》读后感
可怕的是对生活失去勇气
——读和志刚先生《假如上帝还我一双手》
读了《假如上帝还我一双手》后,我的心里感慨万分。从他身上学到了应该怎么去面对生活。
和志刚从小就以聪明、好动、勇敢而在村里出了名,11岁时不幸被高压电击失去了双臂,但他不得不面对“怎么走路,怎么吃饭,接手,读书写字等等”,他没有向命运屈服,失臂不失志,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创造了一个生命强者的精彩人生。失去双臂后,他始终保持了自信与坚硬的心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超乎常人的顽强毅力练成了口书,并形成了大师。失去双臂后,和志刚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在父亲的引导下,他自信、自立、自强起来。我在他身上学到了决定你心情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面对事情的态度,对生活持什么样的态度,我们才能不懈地努力和奋斗,才能找到真正的人生道路。
从书里,我体味到了和志刚的坚持和不懈。拿起书,我便被作者的题记所震撼,“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生活失去勇气;身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人生失去目标”。绝不深奥,绝未做作,洋洋35万字,阐述的、表达的、揭示的,就这么两句话。但透过作者的不寻常的经历,面对作者完全自立的生活状态,面对他曾获得的32枚全国、省市残运会田径、游泳金牌,面对他已拥有的“口书书法家”的称号,面对罩在他身上的耀眼光环,我却分明看到了一条不知流过多少汗、流过多少泪、流过多少血的艰辛道路。那里面,有为练习走路、跑步而不断跌倒的境况,有为坚持练字而从臂膀(和志刚是从截手再截臂的)、口内流出的鲜血,有为了自立生活而发明和锻炼穿衣、吃饭、解手的尴尬和艰毅,有为了生计而奔波在昆明、丽江各处的落寞与酸楚……30多年时间,作者就这么一路走来,而支撑这一切的,正是作者202_年春书写的一段话,“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似乎这段话在汶川大地震后十分流行,说的是灾民的自立,而和志刚先生这几十年的历练,不更感人和振奋人吗?
在书中和志刚是一个责任心很重的人,责任心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他的责任心表现在对家人、朋友社会,从一个淘气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好男人、号丈夫,一个慈善机构的重要人物,责任心使他改变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从容,造就了七彩的人生。
我们还要学习他感恩的心,他感恩父母及兄弟姐妹为他操透了心,感恩社会上各种机构对他啊的帮助和关怀,感恩曾经帮助过他的朋友,像村里一位老爷爷的话他都一直记在心里,使他感动。感恩是一种积极的生存动力,有了感恩的心,就会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才能对生活有信心。
掩卷而思。我脑海里总回荡着和志刚的感慨,他不回避曾经“吃过苦,彷徨过,失败过”,他还“自己封闭过自己”,也有“大部分日子都在平淡中度过”,但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了,有了今天的成功和自立。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改变的,首先是自己,而不是别人。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你,问题是,你要正确地看待自己,把自己的脚跟站稳”,才能勇敢地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成就未来。
第五篇:《一双手》教案
一、揭题导入,启发质疑
1.师:上一节课我们跟着作者走进林区,走进了张迎善,走进了这双手。通过“握手”和“看手”,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呢?让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一双手》。2.板书课题:一双手
二、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师:古人云:“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只有细细地读,慢慢地品才能发现文字的美。上节课我们共同找出了文中描写张迎善手的句子,谁来分享交流这还是一双怎样的手。
句子1:活像半截老松木!
句子2: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路深、粗,染着黑土色。
句子3: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句子4: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句子5: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师:你从刚才那些句子中,体会到张迎善的手是怎样的一双手呢?
(1)感知手粗糙
【出示句子: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
①体验老松木:你摸过老松木吗?老松木什么感觉?(粗糙)
②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作者这样比喻就是说明什么?这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作者感到很惊讶。)
③女生们,看看自己的细皮嫩肉的手,再看看这双手,难怪会惊讶道——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
(2)感知手有力
【出示句子:我本能地想抽回手回来,可是没能得逞。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师:刚刚你说了一个字,这个字很形象地把手的有力传神地表达出来,是哪个字(裹)师:对,这就是运用了抓关键词的方法。(3)感知手的黑、粗
过渡:这还是一双怎样的手?
A【出示句子: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
①师:请注意这句话里面也有一个词非常准确又传神地把纹络的深和粗读出来了,是哪个词(染)
②师:这样传神的一个字,我们读的时候为什么轻易地把它放过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
(指名读)(点评:老师看到的仿佛是一双只是沾着灰土的手;你加重了“染”的读音,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双染着黑土色的手......)
③师:老师不禁有疑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呈木色,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呢?(因为张迎善每天栽很多棵树。)
(4)感知手坚硬
师:是啊,由于每天辛勤的劳动使得他的手——“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①师:你体会到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
②(这是一双坚硬的手。)师引读:你被这双坚硬的手震撼到了吗?它长什么样?——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③师:谁来说说干蘑是什么样的?(像泥土的颜色,有许多皱纹而且纹路很深。)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
师引读:
a.女生们,你仿佛摸到了张迎善这粗糙的手,这双手——手指肥圆,一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b.真叫人心疼啊,真叫人不敢置信啊,同学们,这双又粗又硬的手——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④师:对,这几个句子写出了张迎善的手的粗糙,那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是从颜色、掌面、纹络、手指这几方面来写的。)
⑤师:作者又是通过哪些感官知道这些特点的呢?(通过摸,通过看知道的。)⑥师:对,我们今后描写事物的时候,就要像作者学习,利用自己的多种感官了解事物的特点,才能把事物介绍具体。
⑦师:作者就是利用看和摸,发现了张迎善手上布满(老茧),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生答)
师:是啊,干的都是重活、粗活,而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真双手果不其然地——(又粗糙又硬)
师:很好,我们通过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又知道了张迎善的手不仅很粗糙 而且还很坚硬。这还是一双怎样的手呢?
(5)感知受伤的手
【出示句子: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得裂纹。】
①师:没有指甲的手是什么样的手?(受伤的手)严重吗?哪个字传神地表现出了?(刻)
②同学们,俗话说:“十指连心”啊,作者不禁感慨道——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造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
这手真的是比铁还硬吗?那是什么比铁还硬?(坚强的意志)
(6)感知手的大
①师:张迎善的手还是一双怎样的手?(生答)
【(出示句子)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师出示一只长24厘米,宽10厘米的大手。)
② 谁来和张迎善比一比?(学生进行比较)
③张迎善的手大吗?多大?——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难怪会被称为——天下第一号大手。
是啊,同学们,真是一双宽大的手啊,它的长——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真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7)对比感知
师:刚才我们和作者一起“握手”,“看手”,同学们觉得这是一双粗糙的手,布满老茧的手,一双受伤的手。老师为张迎善的手建立一个手的档案。(出示档案)①师:看看这双手,再对比自己的手,此时此刻你有什么问题呢 你有什么疑惑呢?(生思考)预设:
生:我的手也像张迎善这样插进土里种树的话,会不会生满茧? 师:其实每一个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情不自禁地拿出自己的手和他的手进行对比。内心肯定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请同学们找到有关的段落。(第11自然段)
②师:也就是说在张迎善和作者的交谈中,他已经说出来了。让我们再来听听张迎善的声音,看看作者的感想,再回过头看看手的档案。(师播放录音)
(8)想象感知
师:我看到你们若有所思的样子,能告诉老师,现在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吗? 预设1: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座山。
师:这一座座的山正是因为他的(手),同学们,半截老松木啊,你见过这样的手吗?一天手会变成老松木吗?(不会。)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这老松木般的手是怎样一天天变化而来的,想到树林的时候你是否想到这双手它是怎么变化的?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预设2:
生:我仿佛看到了张迎善很辛苦地在种树。
师:关注这双手,手是怎样的?第一个星期(红了)第二个星期呢(出现裂痕),第三个星期呢(出老茧),第四个星期呢?(慢慢地变成了这样)
师:就应该这样学语文。同学们一开始只关注了这满山遍野青葱的树,没有想到是这一双手,树在长高,树在变多,环境在变化而我们的这一双手却在一天天地也在变。山在变,手在变,对比读,你会对这双手理解得更深。
引读:同学们,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由浑变清。是因为——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
是的,这双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由浑变清。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即使不能用白皙来形容它,它毕竟是肉色的,但这双手是木色的,刚才这一对比读,看到手的哪些变化呢?像刚才那种方法,第一个星期手是什么颜色(有点变红了)红颜色的,红彤彤的,注意颜色。第二个星期这手是什么颜色呢(流出血的颜色、黑土色。)
师:难怪作者会这样想——即使是认真洗过的,但仍是黑土色。
小结:很多时候读文章要联系上下文,要学会对比读,要学会想象读,只有这样的读,你的读才是会让我们有所思考,这次我来请一个同学读,谁愿意把你的想象与思考融入声音。(师生合作读)师:你看到什么(看到了张迎善的手非常硬.)
师:再读一遍,谁来?(生再读)师:你看到张迎善的手在干什么?(我看到张迎善的手在植树)
生:张迎善的手要去拣土里的草根根,石块块。
师:你似乎看到了他的手在检草根根,石块块。在拣的过程中,会怎么样呢(在拣的过程中,手不停地摩擦;还可能流血,草中有刺;石头可能有点尖,可能碰到了手;冬天的时候,他在检草根根,石块块的时候,冻伤了;春天可能会下雨,他会冒着雨,被雨淋湿会很脏,......)
师:带着想象读,这才是真正的读书。只要你有思考,你有想象就读。请你和同桌分角色朗读。(生读)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不如让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出示句子:仅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 300立方米,枝丫3 500层积立方米。】
① 咱们学校占地37亩,这33垧差不多有14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18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十八层。(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难怪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
3.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出示图片,在教师配音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过渡:多么温馨幸福和谐的画面啊,同学们,这究竟是一双怎样的手呢?单单是粗糙,布满老茧,受伤的手吗?(能干的手;辛勤劳动的手;无私奉献的手;创造绿色金库的手;一双伟大的手;一双值得骄傲的手;一双舍己为人的手;这双手是我们中国不可缺少的一双手„„)
三、情感升华,拓展练习
1.象他这样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热爱造林事业的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育林功臣,如果此时此刻,他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什么?(生分享)
2.总结:同学们,正是因为张迎善,正是这双勤劳、无私奉献的手才使得我们拥有一山山翠绿的森林,才使得环境如此OK。由此老师想到上星期我们观看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感动着温暖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四、布置作业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送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