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封信》读后感5篇范文
编辑:心上人间 识别码:76-1130631 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9-07 21:28:44 来源:网络

第一篇:《给教师的一封信》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封信》的作者是维托·佩龙。这本书主要讲了教师们深切关心的问题,即怎么与孩子们和年轻人打交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给教师的一封信》读后感(一)

读了《给老师的一封信》这篇文章,我才深深体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

老师,为我们操碎了心,有些人不但不懂得怎样抚慰老师心灵创伤,反而记恨老师,这会让老师日渐消瘦,以泪洗面,积郁成疾。我们的心灵固然很重要,可你要知道,老师如母亲,你一次又一次伤她的心,她不会觉得她没照顾好自已的孩子,以致你记恨他。老师如园丁,把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辛辛苦苦培育成才。老师,是多么伟大,多么崇高啊!

老师,她们无时无刻不在默默为我们灌溉丰富的知识,默默祈祷我们长大能成才。

《给教师的一封信》读后感(二)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100条写给教师的建议,处处渗透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一片苦心,以及他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是我们不可不读的一部好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而我要说,教学后,写“教学感悟与反思”也教给我思考。因为在写“教学感悟与反思”时,在记录真实课堂的同时,还要对其作出认识和看法,这些都要进行思考,所以写“教学感悟与反思”更使我学会了思考,并发现了它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他说把这些收集起来,那是“无价之宝”。刚开始读到这条建议时,我想教师写日记当然好的,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有反思就有创新,就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但把它们称为“无价之宝”。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要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

学生是人,好象这是一句废话,可是我们看看许多教师在工作中的作为,就知道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可不把儿童当成“具体”的人的教师大有人在,他们有的把学生当成可以随意灌输知识的容器,有的看作是应该具有完美的人格。于是,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就做出了种种有悖教育的言行来。“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二、教师要做一个学生潜能的激发者,学生自尊的维护者,自信心的培养者。

对待学生,有些教师往往在“恨铁不成钢的”这种说法的掩饰下,做些种种不人道的事情。要知道,是铁就不会变成钢,我们教师要做得,要让这铁使他物有所值,使他能够成为一块有用的铁。“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使他刻苦顽强学习的最强大的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问题。

我们一些青年教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往往想从某一些专家学者或者优秀教师的身上学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有这种想法,以至于把有些特级教师的教案全盘照搬,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去。可结果,往往不令人满意。“你们应当懂得: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当它还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当我们还只是在字面上--在教科书上,在教案上分析它的优缺点时,这不能算是真正的方法。”

“在学校里的真正的创造性劳动首先是生动的、探究性的思考和研究。即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法,只有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以后,它才能是有效的。”

这些话,对于我们这些青年老师来说,值得好好去揣摩一番。看看我们周围,沿着别人的路走,没有个性,没有自己的思想,东效西颦,最终也只能成为一个好的教书匠。而不能有更大的发展。

第二篇:给加西亚的一封信的两篇读后感摘录

读《致加西亚的一封信》有感

在读完《致加西亚的一封信》(A Message to Garcia)后,深有所感。《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内容简短平实,却成为了风靡全球、畅销不衰的励志经典,在于它倡导了一种伟大的精神:敬业、信用、勤奋,这也是现代社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细细品来,对我们今天取得成功有着很大借鉴意义。

首先,“人无信则不立”。上级命令的结果是下级的坚决服从,背后却是上级的绝对信任,他们的信任来自于对他品质的肯定也是对他能力的间接认可,是他平素的品行为他“赢”得了这次机会,罗文凭这坚强的意志,历尽艰险,不负众望地完成了任务,这正是他的所立之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的,那就不知道他还能做些什么了,的确,不守诚信能很难为他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生活中诚信能为我们赢得友谊信任,工作中诚信给我们带来合作甚至事业上的发展机遇,诚信守用是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也是人际交往的根本。在现代商业社会里,经济关系复杂,合作竞争无时无刻不在,信用就是一种资源,一笔无形的财富。信用是一个人、一个单位发展的根本。

其次,“一勤天下无难事”。罗文深知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完成这项使命困难重重,但却没有挑三拣四,推诿扯皮什么,甚至没有问怎么把信送给加西亚,这仅仅是职责所在吗,这更是他忠于职守,敬业爱岗精神的体现,态度已经决定了一切,这是他成功的最大砝码。对于我们每一位职工,单位的发展也关系自我发展的好坏,首先应扪心自问我们对工作的态度,我们是否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呢。我们都是单位的发展环节中的一个元素,我们每个职工的态度和努力关系着整个单位机体的良性运转,要积极树立我们的主人翁意识,加强我们的责任心,敬业爱岗,也许我们没有机会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我们每个人所做的一切都关系着单位的荣誉。具体到年轻人,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理解接受能力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内外环境的不均衡,曾经的豪言壮语显现得苍白无力,一味嗟叹和彷徨,我们是否考虑也象罗文那样敬业,努力完成本职工作,积累经验,为自己赢得一个又一个为加西亚送信的机会,逐步完善自己呢,一个人的经历往往成就一个人的能力,今天的认真与执著就是我们明天腾飞的支点。的确,一盎司的忠诚等于一磅的智慧。我们培养、要求职工的敬业爱岗精

神不能仅仅停留在的口头上,也不能只是强化“奉献高于一切”的精神催眠上,更不能强调一切听从组织,是命令就要服从上,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是提高效率,而效率就是单位人的物化。市场经济下奉献要与索取并举,我们也要多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鼓励其积极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坚固的堡垒总是最先从内部瓦解的,适当得引入竞争机制,使整个单位的每个细胞活跃起来,整个单位才有生机,以人为本。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能够给加西亚送信的人,这也是我们单位领导们应该思考借鉴的地方。

在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深入的今天,敬业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职业道德的崇高表现。一个没有敬业精神的人,即使有能力也不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接受;没有能力但具备敬业精神的人却能够找到自己发挥的舞台,并一步步实现自身的价值,最后更有可能发展为广受尊重的人才。

读《致加西亚的一封信》后有感

床头很多书,偶然拿起一起本号称全球畅销书《致加西亚的一封信》翻看,书是很早买了,没空看,据说世界五百强企业很多公司要求员工看完写读后感,然后很多企业员工改变了许多,很神,本人看完后也觉得值得介绍本书给我那些老总级的朋友看看,让你们的员工写下读后感,也许员工效率就能提高很多了。内容大概意思是这样的,1899年2月美西战争发生后,美国必须立即跟古巴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加西亚将军在古巴丛林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所以无法写信或打电话给他。但美国总统必须尽快地获得他的合作。怎么办呢?有人对总统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能找到。”

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关于那个名叫罗文的人,如何拿了信,把它装在一个油布制的口袋里,封好,吊在胸口,划着一艘小船,四天之后的一个夜里在古巴上岸,消逝于丛林中,接着在三个星期之后,从古巴

岛那一边出来,已徒步走过危机四伏的国家,把那封信交给了加西亚。

他送的不仅仅是一封信,而是美利坚的命运,整个民族的希望。这个送信的传奇故事之所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主要在于它倡导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忠诚、敬业、勤奋,正是人性中光辉的一面。

有关如何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故事,有关送信人,有关《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在全世界已广为流传。“送信”变成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忠于职守,一种承诺,一种敬业、服从和荣誉的象征。《致加西亚的信》各种版本累计销售量近8亿册。100年来,这本书以不同的方式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书籍之一。

书中有人告诉总统:“要是有人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话,那么这个人只能是罗文。”罗文被找来后,总统把那封送给加西亚的信交给了罗文。至于“这个叫罗文的人”是怎样接过信,又是怎样用油布把信裹好,贴在胸口放好,怎样花了四天时间,搭乘一只无帆小船到了古巴,然后消失在丛林中,又是怎样用三周的时间徒步穿过这个危机四伏的国家,出现在岛屿的另一边,最后成功地把信交到了加西亚手中,所有这些细节我都不想在这里做详细的描述。

我要说明的一点就是:麦金利总统把一封信交给了罗文,让他把信交给加西亚;罗文接过信后并没有问:“他在哪里?”当代年轻人需要的不是死读书,也不是聆听各种各样的教诲,而是一种能够增强他们意志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不负重托,雷厉风行,集中全部精力做好这件事——“把信交给加西亚!”加西亚将军现在已经去世了,可是还有很多其他的加西亚。

一个想努力经营好一个规模庞大的企业的人,必定会惊诧于普通人的愚蠢表现——他们无法或不愿意专心致志干一件事。漫不经心、毫不在意、拖拖拉拉和应付了事,这些做法好象成了一种惯例;除了或哄骗、或威胁、或强迫、或贿赂以外,没有谁能够顺利地让别人帮助自己;或者老天格外开恩,派神仙帮助你,否则你就别想作好什么事。

那种被动的行为,这种道德的愚行,这种心灵的脆弱,这种姑息的作风,恰恰是把社会引向崩溃的原因。如果人们都不愿意做自己的份内事,那他们又怎么会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努力呢?这样的人能把信送给加西亚吗?

时常,我经常听说一些深切同情“受压迫的流汗出苦力的工人”,以及“为

求温饱而工作的无家可归人士”的话,同时又把那些私企老板骂得体无完肤。但从没有人提到,有些私企老板一直到年老,都无法使有些不求上进的懒虫做点正经的工作;也没有人提到,有些老板长久而耐心地想感动那些当他一转身就投机取巧的“助手”。在每一家商店和工厂里面,都存在人员淘汰机制。老板们总是雇佣那些能提高公司业绩的人,不断地解雇那些不能为他的企业带来效益的“助手”们。不管企业的效益有多好,这种更替都会进行。那些不称职的、无能的人被打发走。只有最能干的人,才会被留下来。为了自己的利益,使得每个老板只会保留那些最好的员工——那些能够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人。

我认识一个很“聪明”的人,他没有自己创业的能力,而且对别人也毫无用处,然而他却常常怀疑自己的老板,认为他的老板在压榨他,或是企图压榨他。他不能指挥别人,但也不愿意被人指挥。如果让他把信送给加西亚,他很可能回答说:“你为何不自己去送?”我常半开玩笑的对他说,你这种人,有人肯剥削你就是你的福气了.当然,我想,这样一位思想不健全的人同身体残疾的人一样值得我们同情。只是,在同情他时,我们也别忘了那些为经营企业而心力交瘁的老板们,他们手头的工作不会因为下班铃声而停下。他们的头发随着日夜操劳悄悄地变白了,他们殚精竭虑地管理着那些漫不经心、能力低下和忘恩负义的职员们。如果没有他的企业,这些人很快就会挨饿和无家可归。

我是否说得太严重了?也许是吧;但是,在社会风气日趋败坏的时候,一部分人顶住了指挥下属的种种困难和压力,最终取得了成功,然而成功之后他们才发现:让下属们听他们的话为公司做事,只不过是为了生活所必须的衣食而已,此外,没有别的目标。还是让我为这些成功人士说句公道话吧!

贫穷并没有什么好处,衣衫破旧也不值得赞扬;不是所有的老板都贪婪专横,正如并不是每个穷人都品质高尚一样。

我内心最钦佩的是那些不论老板在与不在都认真工作的人。一旦受命把信送给加西亚,马上就履行使命,从来不问那些无用的问题,也不会存心随手把信扔进最近的下水道里。除了胜利完成任务以外,决不会去想或者去做任何不利于完成使命的事情。这种人永远不会被“解雇”。文明的进程,也就是不停地苦苦寻找这种人的过程。要尽可能地满足这种人提出的任何条件,他们是老板的宝贵资

源,一旦失去他们,给公司带来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每一个企业都需要这种人。世界呼唤这种人,世界迫切需要这种人——这种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第三篇:《给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

做一个坚定忠诚的人

——读《把信送给加西亚》有感 加西亚,一个躲在古巴热带丛林里的将军,一个掌握着战争制胜关键的人,把信送给加西亚,这个明确的任务包含着多少将要到来的危险和陷阱,需要多少机智和勇敢——任何对战争稍有了解的人都会深刻意识到这些。而罗文从接到任务起从不彷徨退缩,犹豫怀疑,坚定的行走在异国充满陷阱的土地上,不但将信成功送给了加西亚将军,还为自己的国家带回了重要的人和信息。这是一个机智勇敢扎根于坚定忠诚的土壤,开出成功和荣誉花朵的故事。

《把信送给加西亚》,用坚定的意念,用对祖国的忠诚。当我读完这本书,我不能不敬佩知人善任的麦金利总统,不能不敬仰果断的加西亚将军,不能不对古巴革命军的团结协作肃然起敬,但我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在不知名旅途上克服各种身体不适和心理恐惧,坚定完成任务的罗文,他的行为告诉我们:做一个坚定而忠诚的人可以获得无限的执行力和行动力,这种执行力和行动力不但能帮助你在异国的丛林中穿越生死线,还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你的潜能,在你面对其他困难的时候,解决任何摆在面前的难题。

《把信送给加西亚》,当我读完这本书,我深切的希望我也能够成为这样一个具有优秀执行力的人:一个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任务目标,而不需要问东问西的人;一个能够独立找到通向解决目标的方法并付诸实践的人;一个能够在挫折和失败中对已知的错误进行修正的人;一个不管面对多少未知都能将任务执行到底的人……我不必

因为任务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而不知所措、犹豫怀疑,而是对目标明确的任务有一种砸倒南墙的气势……

我深知目前的自己还有着不为人知的惰性,还难有在各项事务中都保持心平气和的气度,但看到罗文,我知道工作是一个人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要做一个像罗文一样的人,要做一个拥有忠诚、责任、理想、信念、胆识和荣誉的人,要做一个坚定忠诚的人:当面对挑战自己极限的各项任务时,要抱着对工作和事业的极大热情,要迎难而上,要忠于自己的岗位和责任,不能轻易逃避。如果说畏难是人的本性,那么客服这种本性,就是《把信交给加西亚》给予我的最大财富。

“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我深信当我成功的一次又一次把信送给加西亚以后,回首往事,我能在白发之年释然的说:“我曾这样度过我的一生,没有虚度年华,没有碌碌无为,此生了无遗憾。”

因此,我决定:就从这一刻起,做一个坚定的人,每一次——把信送给加西亚。

第四篇:给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

今天,我领到了一份学校内部学习材料--《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觉这是我们学校所有学习材料中最有价值的材料之一。它的内涵如此丰富,每一个内容如此发人深省。以下是我读后的一些感想,真诚希望与有识者交流:

一、也谈“罗文精神”

《人民日报:谁把信送给了加西亚》中概括出,“罗文精神”成为了敬业、服从、勤奋、勇敢、成功的象征,激励人们要像罗文那样对待所承担的任务,克服面对的困难,而不是出了问题就抱怨环境,强调条件,甚至找失败的理由。毫无疑问,仅从结果上看,罗文的行动是值得尊敬的。他面对任务克服一切困难,坚决服从,毫无条件的执行诠释了军人的概念。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前提是,他所坚决服从的任务是正确的!作为一名军人他知道当时他的祖国需要什么,他的祖国需要他尽自己军人的职责。而他所接受的任务是神圣的。是正确的。试想,如果他接受的任务有损于他的祖国的利益,而他坚决执行了,结果又将如何呢?所以,罗文在接受毫无疑问正确的任务的前提下所表现出的敬业、勇敢、能力、诚信、坚韧、负责等综合素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二、也谈忠诚

“学习材料”中利用大部分篇幅讲了“忠诚”。“激励忠诚,让忠诚与杰出为伍!我为忠诚喝彩!”是的,我要为忠诚喝彩!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来发扬光大。我们的工作需要忠诚,我们的事业需要忠诚!因为现如今我们太需要有能与学校同甘苦共患难的员工了。我们的周围确实有玩世不恭的姿态,有不假思索的冷嘲热讽,有太多的频繁跳槽。有推委塞责,吊儿郎当。我鄙视这种种行为,我更鄙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为。我相信“明君居于上,无忠而不信,无信而不忠者。”这无疑也是检验一个领导者是否合格的准则。纵观中国历史,比干因忠诚而被剜心,他用生命诠释了忠诚。相反,忠诚这面镜子也照出了纣王的无道。魏征用“敢谏”诠释了忠诚,也因此而流芳百世。同时,他也成就了唐太宗的从谏如流,一代明君。可见忠诚既可反映为员工者(臣)的素质,也可折射出为领导者(君)的心胸、水平。可我们看到的了解的更多是“忠”者无好结果,而

“奸”者却可风光一时。这是否就是现实生活中思想品德教育难的原因之一?由此我想到了“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是否在我们老师中还有市场?

三、也谈人品

“责任体现人品,绩效证实能力。”对所肩负责任的态度的确体现了一个人的人品。罗文知道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所以他无条件地服从并接受正确的任务,他的人品毫无疑问是高尚的。但我更推崇“材料”中提到的另一个人物--林肯。他无愧于一个优秀领导者的称号,就因为他的宽厚,他的心胸!在这里我不提胡克的人格弱点,因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各有各的特点,十全十美的人太少了。而林肯发现了胡克优秀的一面,并巧妙地发掘了。“材料”中写到“终于有一天,胡克为一个高明的人所取代。这个人从不批评任何人,从不抱怨任何人,这个高明的人控制着自己的情感,恰倒好处,他做着自己份内的事,以忠诚、信任和义无返顾的精神做着常人不可能做的事。让我们做自己份内的事吧,尽全力而为之。”由此我想到,高明的人就是不批评任何人,对自己的上司不提任何反对意见的人吗?有这样高明的人吗?看来我们都不是。即使有,这样的人人品也不见得健全。“做自己份内的事吧。”份内的事是必须做好的,但提建议是不是份内的事呢?一个明智的领导者一定是善于从各个角度分析问题的人。诚然,由于员工所处的角度不同,所提意见往往有失偏颇,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应是每个人应做到的。所以,感谢提意见者吧。因为,如果有一天所有的意见都听不到了决不是好事。

四、也谈如何做一名优秀教师

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这个话题太大。优秀的教师各有优秀的地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责任心。有了责任心才会有爱心,才回有工作的信心。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曾说过: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是创造力。而一个不会思考,不假思索,惟命是从的应声虫是不会成为优秀教师的。

以上感想,言不达意之处很多,但反映了我一些真实想法

第五篇:给儿子的一封信读后感

给儿子的一封信读后感

给儿子的一封信读后感

这篇文章是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备忘录,记载了作者经过惨痛失败得回的体验,为儿子的成长带来了许多经验。

文章主要表达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莫作有情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求人不如求自己”;“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春去无消息,春去无痕迹,寄语有情人,花开当珍惜”九个观点。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感触很深,这篇文章表达了下个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我十分赞同先生最后的一个观点。

人的一生总是会有尽头的,每个人都是要死的,亲人是只有一次的缘份,无论这辈子会在一起相处多久,都应该珍惜。

我曾多次见过人们在亲人的棺木上哭的死去活来,那些没有好好孝敬过父母的儿女,那些对父母恶语相向的子女们,一个个扑在棺木上,哭着喊着,早知如此,他们当初为什么不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呢?

又想起了《目送》里的那段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所以,请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妙,人不会永生,要好好珍惜这共聚的时光,等到他们离去了,才会后悔,那就太晚了。

《给教师的一封信》读后感5篇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