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左宗棠传读后感(五篇范文)
编辑:红叶飘零 识别码:76-1093563 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8-06 17:32:0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左宗棠传读后感

左宗棠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坚决抵御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左宗棠传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左宗棠传读后感一

读过中国历史小说《左宗棠》使我认识到清末还有一个清正廉洁、为民办事的好官。清末时代,满清王朝统治中国已经二百余年了,经过康乾盛世,到嘉庆皇帝当政时,政治腐朽、污吏横行、民不聊生,而西方列强的兵般已经逼近国门了……

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日子里,左宗棠诞生在一个清苦的书香人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秀才,平日教几个学生,有些束修收入。也有几十亩田,是那种“耕读门第”的人家。正常的年月,生活还能维持,一遇天灾,就要艰难度日了。

他二十一岁中举,后来连续三试不中,使他对科举更加不感兴趣。于是,他开始了潜心研究经世致用之学。家族已经败落,只得入赘妻子周诒端的家里,以授徒为生,边授课边钻研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历史等,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直到不惑之年已过。在师长、朋友的推荐下,凭借自己的精通韬略,足智多谋,进入官场。在他的后半生里,仕途春风得意,事业也达到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光辉顶点。

左宗棠适应历史潮流,以国家重臣衔令西征,不挟种族的偏见,并排斥抑回扬汉的陋习,公开扬言:“只分良莠、不分汉回”。对那太平乱、捻乱、**采取“当剿则剿、可抚则抚”,毫不存有偏见。每收复一处国土,就为那里的百姓抢修,因战争而受损的房屋、道路,赠送军粮,拿养廉银救济贫民,实实在在的为民办事。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不惊扰百姓,掠夺民财。他在军营里和战士们吃住一起,共度二十几年的军涯生活。

在进军新疆时,由于清朝官场的黑暗、奸官中饱私囊、国库空虚、军费紧缺,左宗棠领着军队,啃着红薯、抬着棺材到西北边疆去抗敌。在他的精心谋划,呕心沥血,克服种种困难,击败了侵略者,将新疆收复,为国家、民族立正汗马功劳。

在收复新疆过程中,左宗棠对各族同胞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很快得到广大回人、满人、蒙古人,特别是得到广大维吾尔人的广泛支持与拥护,使外国侵略者安集延人——阿古柏很快受到孤立了。

左宗棠能高瞻远瞩,在收复新疆之后胸怀国际国内形势,一方面,立即加以苦心经营,他组织人力、物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而在另一方面,他又开辟河渠,提倡种棉织布、育蚕缫丝,以机器织呢、引进洋务。

同时,左宗棠又在西北地区开发资源,设书院、办义学,用自己的养廉银刊印书籍、提倡科学、发扬文化、提高人民素质。他真是为官一任,造福四方。

总之他以年近古稀的高龄,在列强环伺,国力削弱的情况下,能够挽狂澜于即倒,西出玉门关,收复新疆,建功异域边陲,他那种爱国的情操和那力排众议、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赢得了同时代和后世的钦敬。

设想不管任何朝代,有一两个像左宗棠这样的清官,那时,国家的千千万万人民不会,在夏季酷热天气无处避暑,吃了上顿愁下顿,在冬季的刺骨寒风中受冷冻。

左宗棠传读后感二

“中国不可无一日无湖南人,湖南人不可无一日无左宗棠”,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第一次为湖南人而感到一种历史的骄傲,为何?因为这句话是对湖南人在历史上的巨大贡献的一种肯定。从当年的楚王“问鼎中原”开始,似乎就有了楚人的“果敢、胆大、勇谋、强悍”之举,而古语“惟楚有才”也应该不是空谈,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楚人对于历史前进的一种能力的肯定。

纵观左公一生,出身寒门而求仕不得,屡试屡败而直至中年,也许天降英才而终为大器晚成者,乃左公之一生坎坷见证也。左公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过人,善于联袂,佳有绝对,“藏头露尾——显性阳明”,“扬子江头渡扬子——焦山洞里住椒山”,“人心莫高,自由生成造化——事由天定,何须苦用机关”,等等,许多好的名言警句,甚是经典,知其者为智者,未知其者可为迷茫。

左公留下的精神财富,于我而言,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做人。“忠君爱国,礼贤勤民”,是我对左公的为人的概括。左公成为清朝的干部,没有经历国考,也没有经历省级考试,年轻时候的几次干部考试,都以失败而告终,于是乎不得不潜心隐居而退于乡野,后由于太平天国起义,东南危急,朝廷下令曾国藩剿灭,于是左公有机会受人举荐而为幕僚,幕僚实际上是不带编制的顾问。后来由于命运多荈而有幸带兵打仗,从一个小小顾问做到能独挡一面的将军,其为国分忧为主解危的壮举,不可谓不算忠君爱国。更有后来的历史问题,如阿古柏叛乱、伊犁落陷,左公年近七旬而挂帅西征,靠的是为国尽忠的志气,终于光复新疆,收复伊犁。左公爱民有心,最恨污吏,其怒罢景廉、荐杀奸官成路,不可为爱民,再者,左公鼓励军民屯田垦地,自己种树种粮而自给自足,减轻赋税,体恤民情,不可谓不勤民。于左公一生交往较深的有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胡雪岩等政界商界名流。林则徐北上途经长沙,指名要见左宗棠,林则徐曾说“日后收复新疆者,唯季高一人也”。同为官场朋友的李鸿章,也敬佩左公为人“虽政见不和,乃忠心为国而老当益壮,不禁让人可歌可泣”。

第二,关于持家。“忙碌于世,耕读教子”,是我对左公持家的概括。左公一生清廉,自幼出身寒门,虽饱读经书,且酷爱地理、农业方面的书籍,也许我也是农村出来的,从小也是耕读于乡野,故对左公颇有同感,耕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积累起来的重要的文化内涵,耕者乃可以解饥也,读者乃可以长智也,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左公一生都不辍耕读,从隐居于乡野,到东征浙江福建,再到西征新疆,似乎一生都在耕读。而其在教育他儿子的时候,也是教育家人要自食其力,靠耕读持家,靠志气存人。

第三,关于事业。“清廉为官,公私尽忠”,这是我对左公事业上的评价。左公为官三十余载,靠俸禄为生,也靠养廉金度日,但其没有一个铜板,也没有收受一个铜板。清廉之举,让人敬佩。所谓廉洁,不贪为廉,拒贿为洁,不就是廉洁,在封建社会的年代,“千里做官只为财”的断论似乎于左公没有丝毫的腐蚀,且当袁宝恒作为钦差大臣专门去查办左宗棠的军饷的时候,却没有任何的贿赂的劣迹,也没有任何中饱私囊的举动,可谓左公廉洁为人,光明磊落。左公一心为朝廷尽忠,至死方休而不辞年老,当俄国赖账欲强占伊犁之际,左公却在六十九岁之高龄乃抬棺亲征,不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其一边备战一边和谈,终于迫于收复失地之决心,俄国归还伊犁,使得伊犁的归还成为清末唯一的一次收复领土主权成功的壮举。而在清末摇摇欲坠之际,左公依旧不顾年迈体弱而力挽狂澜,乃至鞠躬尽瘁而客死他乡,成为后人之尽忠楷模。

左公一生,与其精神乃浩瀚长存,与其为人乃中表于世。一个平凡的农民出身,却能够懂得种田种地且自给自足,更能懂得开荒战备而长久西征,最终在粮饷齐备战力锋锐之际,收复领土而壮举连连。一个没有读过正式军校的儒家学者却能深谙用兵之道而成为常胜将军,在长期的征战之中谋略深远却又铮铮铁骨,用战功捷报诠释了作为一个军人的满腔热血。一个大气晚成的朝廷栋梁,于公乃尽忠,于私求原则,为朝廷分忧之际仍高瞻远瞩,为政见妥协之时乃为国力争,只为了那作为一个臣子的责任,一份尽忠的责任。一个长期为人父母官的封疆大吏,能够心怀为民而体恤民心,鼓励民众开垦,留足种子和口粮,其余卖给政府,这难道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初的模版吗?

左公之举,后人无可超越,毕竟时代的横亘一个多世纪,也难以比拟,但于后人而言,该如何向他学习呢?我想,首先是做人要有原则,对的就要坚持,不要背负良心债;其次,要勤劳,靠自己,不懒惰,多上进,靠自己的双手干事业;再次,廉洁为公,清白于世,无论是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还是作为一个干部,都应该清清白白,问心无愧。

左公壮乎乃成就伟业而佳话千古,于今日缅怀,更为后人多勉励。

左宗棠传读后感三

左宗棠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他出身贫寒,在逆境中自学成才,经历了许多磨难,人过中年才踏上仕途,靠着自己的才干,登上了清朝政府中汉人所能担任的最高职位。他未曾接受职业军人的教育和早期训练,但他成为他那一代中国人中首屈一指的军人。他不仅在他的祖国打造的所有最伟大的斗士中赢得了显著的地位,而且还成就了一个大政治家的伟业。

他在遭到战争破坏的广袤土地上致力于安抚和重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当时的环境下,左宗棠的生活与奋斗被中国人搁置到一边。他于1885年去世之后的若干年内,整个帝国都在缅怀他,歌颂他的功绩,但是随着旧政权的消亡,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高涨的革命热情形成一股大潮,把矛头指向上一代的伟人,因为他们服务于异族人的王朝。推翻了清朝统治的那场起义,在某种程度上被汉人视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延续。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的这一代人,很难指望他们赞赏那些把源流运动打败的人们所做的勋业。然而,尽管本世纪的这场革命无疑在某些方面植根于太平天国运动,但两者的理念相去甚远。太平天国的目标是推翻一个朝代,而不是推翻一种体制。由于时间的冷却效应,近来可以看出一种趋势,中国人在用比较冷静的眼光考察上个世纪的领袖人物。

对于左宗棠、曾国藩及其同代人的生平和奋斗的兴趣正在逐步升温。左宗棠是一位儒家学者,毕生致力于增进对儒学的理解并贴近儒家的生活方式。他无私奉献的对象是忠君爱国的理念,而不是清朝。中国的儒学体系可以追溯到孔子,它渗入中国的灵魂,比任何对应的体系在任何其他国土上的影响,为时更长并且更为透彻。未来的情况不好断言,但可以大胆断言的是,在过去,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他的生平奋斗受到儒……

第二篇:左宗棠读后感

左宗棠读后感范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左宗棠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左宗棠读后感1

读过徐志频的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总是感觉少一些东西。也许是由于作者太过动感情,过分褒奖让传记的严肃性降低了几分,也许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涉及到平定回民**的历史过程。而这本左宗棠更加严格,认真的给我呈现了一个左宗棠的形象。

他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他不拘一格、直言不讳的性格造成了他军事上面的成功。他的视野要比同时代任何人都要开阔,他最早意识到海军、海防的重要性。战场是他的用武之地,可他不是战场的毁灭者,他是和平的建设者,每攻占一城,他都会抚慰民心、重新建设,他尽最大的努力让人们重新回到土地上,开发、建设、和平的生活在土地上,他努力恢复当地的社会秩序,并将它建设的更好。作为一名将军,他却有识人之能,他总是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并了解他们的才能,让他们的才能在战场上发挥到最大。同时一直坚守着儒家的教育,忠君爱国的思想根深蒂固的根植于他的内心。

引用曾国藩对他的评价“此时西陲之任,倘左君一旦舍去,无论我不能为之继,即起胡文忠于九泉亦不能为之继之。君谓之朝端无两,我以为天下第一耳!”

左宗棠具有真正伟大的灵魂。他是一个伟大的将军,一个伟大的管理者,也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在国外知之者甚少,在他自己的国家里也未享有应得的声望。倘若他的同胞能仔细研究他的生平与公祭,就能够获益匪浅。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对国人在悠久历史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自豪。它dui古代圣贤怀有敬畏之心,且一直遵循圣贤之道。他为自己的国家呕心沥血,毫无保留的奉献自己的力量和才智。他怀有坚定的信念,深信国人能依靠自己的努力,为多灾多难的祖国找出一条新的出路。

左宗棠不愧为国家之光、民族之光!

左宗棠读后感2

读过中国历史小说《左宗棠》使我认识到清末还有一个清正廉洁、为民办事的好官。清末时代,满清王朝统治中国已经二百余年了,经过康乾盛世,到嘉庆皇帝当政时,政治腐朽、贪官污吏横行、民不聊生,而西方列强的`兵般已经逼近国门了……

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日子里,左宗棠诞生在一个清苦的书香人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秀才,平日教几个学生,有些束脩收入。也有几十亩田,是那种“耕读门第”的人家。正常的年月,生活还能维持,一遇天灾,就要艰难度日了。

他二十一岁中举,后来连续三试不中,使他对科举更加不感兴趣。于是,他开始了潜心研究经世致用之学。家族已经败落,只得入赘妻子周诒端的家里,以授徒为生,边授课边钻研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历史等,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直到不惑之年已过。在师长、朋友的推荐下,凭借自己的精通韬略,足智多谋,进入官场。在他的后半生里,仕途春风得意,事业也达到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光辉顶点。

左宗棠适应历史潮流,以国家重臣衔令西征,不挟种族的偏见,并排斥抑回扬汉的陋习,公开扬言:“只分良莠、不分汉回”。对那太平乱、捻乱、**采取“当剿则剿、可抚则抚”,毫不存有偏见。每收复一处国土,就为那里的百姓抢修,因战争而受损的房屋、道路,赠送军粮,拿养廉银救济贫民,实实在在的为民办事。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不惊扰百姓,掠夺民财。他在军营里和战士们吃住一起,共度二十几年的军涯生活。

在进军新疆时,由于清朝官场的黑暗、贪官中饱私囊、国库空虚、军费紧缺,左宗棠领着军队,啃着红薯、抬着棺材到西北边疆去抗敌。在他的精心谋划,呕心沥血,克服种种困难,击败了侵略者,将新疆收复,为国家、民族立正汗马功劳。

在收复新疆过程中,左宗棠对各族同胞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很快得到广大回人、满人、蒙古人,特别是得到广大维吾尔人的广泛支持与拥护,使外国侵略者安集延人——阿古柏很快受到孤立了。

左宗棠能高瞻远瞩,在收复新疆之后胸怀国际国内形势,一方面,立即加以苦心经营,他组织人力、物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而在另一方面,他又开辟河渠,提倡种棉织布、育蚕缫丝,以机器织呢、引进洋务。

同时,左宗棠又在西北地区开发资源,设书院、办义学,用自己的养廉银刊印书籍、提倡科学、发扬文化、提高人民素质。他真是为官一任,造福四方。

总之他以年近古稀的高龄,在列强环伺,国力削弱的情况下,能够挽狂澜于即倒,西出玉门关,收复新疆,建功异域边陲,他那种爱国的情操和那力排众议、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赢得了同时代和后世的钦敬。

设想不管任何朝代,有一两个像左宗棠这样的清官,那时,国家的千千万万人民不会,在夏季酷热天气无处避暑,吃了上顿愁下顿,在冬季的刺骨寒风中受冷冻。

左宗棠读后感3

“中国不可无一日无湖南人,湖南人不可无一日无左宗棠”,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第一次为湖南人而感到一种历史的骄傲,为何?因为这句话是对湖南人在历史上的巨大贡献的一种肯定。从当年的楚王“问鼎中原”开始,似乎就有了楚人的“果敢、胆大、勇谋、强悍”之举,而古语“惟楚有才”也应该不是空谈,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楚人对于历史前进的一种能力的肯定。

纵观左公一生,出身寒门而求仕不得,屡试屡败而直至中年,也许天降英才而终为大器晚成者,乃左公之一生坎坷见证也。左公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过人,善于联袂,佳有绝对,“藏头露尾——显性阳明”,“扬子江头渡扬子——焦山洞里住椒山”,“人心莫高,自由生成造化——事由天定,何须苦用机关”,等等,许多好的名言警句,甚是经典,知其者为智者,未知其者可为迷茫。

左公留下的精神财富,于我而言,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做人。“忠君爱国,礼贤勤民”,是我对左公的为人的概括。左公成为清朝的干部,没有经历国考,也没有经历省级考试,年轻时候的几次干部考试,都以失败而告终,于是乎不得不潜心隐居而退于乡野,后由于太平天国起义,东南危急,朝廷下令曾国藩剿灭,于是左公有机会受人举荐而为幕僚,幕僚实际上是不带编制的顾问。后来由于命运多荈而有幸带兵打仗,从一个小小顾问做到能独挡一面的将军,其为国分忧为主解危的壮举,不可谓不算忠君爱国。更有后来的历史问题,如阿古柏叛乱、伊犁落陷,左公年近七旬而挂帅西征,靠的是为国尽忠的志气,终于光复新疆,收复伊犁。左公爱民有心,最恨污吏,其怒罢景廉、荐杀奸官成路,不可为爱民,再者,左公鼓励军民屯田垦地,自己种树种粮而自给自足,减轻赋税,体恤民情,不可谓不勤民。于左公一生交往较深的有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胡雪岩等政界商界名流。林则徐北上途经长沙,指名要见左宗棠,林则徐曾说“日后收复新疆者,唯季高一人也”。同为官场朋友的李鸿章,也敬佩左公为人“虽政见不和,乃忠心为国而老当益壮,不禁让人可歌可泣”。

第二,关于持家。“忙碌于世,耕读教子”,是我对左公持家的概括。左公一生清廉,自幼出身寒门,虽饱读经书,且酷爱地理、农业方面的书籍,也许我也是农村出来的,从小也是耕读于乡野,故对左公颇有同感,耕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积累起来的重要的文化内涵,耕者乃可以解饥也,读者乃可以长智也,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左公一生都不辍耕读,从隐居于乡野,到东征浙江福建,再到西征新疆,似乎一生都在耕读。而其在教育他儿子的时候,也是教育家人要自食其力,靠耕读持家,靠志气存人。

第三,关于事业。“清廉为官,公私尽忠”,这是我对左公事业上的评价。左公为官三十余载,靠俸禄为生,也靠养廉金度日,但其没有一个铜板,也没有收受一个铜板。清廉之举,让人敬佩。所谓廉洁,不贪为廉,拒贿为洁,不就是廉洁,在封建社会的年代,“千里做官只为财”的断论似乎于左公没有丝毫的腐蚀,且当袁宝恒作为钦差大臣专门去查办左宗棠的军饷的时候,却没有任何的贿赂的劣迹,也没有任何中饱私囊的举动,可谓左公廉洁为人,光明磊落。左公一心为朝廷尽忠,至死方休而不辞年老,当俄国赖账欲强占伊犁之际,左公却在六十九岁之高龄乃抬棺亲征,不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其一边备战一边和谈,终于迫于收复失地之决心,俄国归还伊犁,使得伊犁的归还成为清末唯一的一次收复领土主权成功的壮举。而在清末摇摇欲坠之际,左公依旧不顾年迈体弱而力挽狂澜,乃至鞠躬尽瘁而客死他乡,成为后人之尽忠楷模。

左公一生,与其精神乃浩瀚长存,与其为人乃中表于世。一个平凡的农民出身,却能够懂得种田种地且自给自足,更能懂得开荒战备而长久西征,最终在粮饷齐备战力锋锐之际,收复领土而壮举连连。一个没有读过正式军校的儒家学者却能深谙用兵之道而成为常胜将军,在长期的征战之中谋略深远却又铮铮铁骨,用战功捷报诠释了作为一个军人的满腔热血。一个大气晚成的朝廷栋梁,于公乃尽忠,于私求原则,为朝廷分忧之际仍高瞻远瞩,为政见妥协之时乃为国力争,只为了那作为一个臣子的责任,一份尽忠的责任。一个长期为人父母官的封疆大吏,能够心怀为民而体恤民心,鼓励民众开垦,留足种子和口粮,其余卖给政府,这难道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初的模版吗?

左公之举,后人无可超越,毕竟时代的横亘一个多世纪,也难以比拟,但于后人而言,该如何向他学习呢?我想,首先是做人要有原则,对的就要坚持,不要背负良心债;其次,要勤劳,靠自己,不懒惰,多上进,靠自己的双手干事业;再次,廉洁为公,清白于世,无论是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还是作为一个干部,都应该清清白白,问心无愧。

左公壮乎乃成就伟业而佳话千古,于今日缅怀,更为后人多勉励。

第三篇:左宗棠传的读书笔记600字

读过徐志频的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总是感觉少一些东西。也许是由于作者太过动感情,过分褒奖让传记的严肃性降低了几分,也许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涉及到平定回民**的历史过程。而这本左宗棠更加严格,认真的给我呈现了一个左宗棠的形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你喜欢。

左宗棠传的读书笔记1

读过徐志频的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总是感觉少一些东西。也许是由于作者太过动感情,过分褒奖让传记的严肃性降低了几分,也许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涉及到平定回民**的历史过程。而这本左宗棠更加严格,认真的给我呈现了一个左宗棠的形象。

他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他不拘一格、直言不讳的性格造成了他军事上面的成功。他的视野要比同时代任何人都要开阔,他最早意识到海军、海防的重要性。战场是他的用武之地,可他不是战场的毁灭者,他是和平的建设者,每攻占一城,他都会抚慰民心、重新建设,他尽最大的努力让人们重新回到土地上,开发、建设、和平的生活在土地上,他努力恢复当地的社会秩序,并将它建设的更好。作为一名将军,他却有识人之能,他总是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并了解他们的才能,让他们的才能在战场上发挥到最大。同时一直坚守着儒家的教育,忠君爱国的思想根深蒂固的根植于他的内心。

引用曾国藩对他的评价“此时西陲之任,倘左君一旦舍去,无论我不能为之继,即起胡文忠于九泉亦不能为之继之。君谓之朝端无两,我以为天下第一耳!”

左宗棠具有真正伟大的灵魂。他是一个伟大的将军,一个伟大的管理者,也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在国外知之者甚少,在他自己的国家里也未享有应得的声望。倘若他的同胞能仔细研究他的生平与公祭,就能够获益匪浅。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对国人在悠久历史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自豪。它dui古代圣贤怀有敬畏之心,且一直遵循圣贤之道。他为自己的国家呕心沥血,毫无保留的奉献自己的力量和才智。他怀有坚定的信念,深信国人能依靠自己的努力,为多灾多难的祖国找出一条新的出路。

左宗棠传的读书笔记2

很是吸引人一口气读完的人物传记,尤其是围剿太平军和回民起义的章回,既是整部传记里的重中之重,也是左宗棠人生从发迹始至辉煌的部分。

纯粹从成王败寇角度来看,左宗棠的气场十足,不是那种横刀跃马取上将之首级似的将才,而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帅才。看了这部外国人写中国人的传记后,对左大将军的一生功名有了大概的认识,原来一直以为那个时代最牛的是曾国藩,其实不是,曾国藩打仗远远不及左宗棠。

看着现今的中国地图上的新疆和版图外的蒙古,难免会想到汉唐,那时“虽远必诛”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真刀真枪。到了羸弱的清末,外强内乱,大清朝在飘摇中残喘,能不被殖民能保存疆土实属不易。仅就书中讲的联系一下现实,稍稍有感而发。

左宗棠的回民平叛和眼下的新疆暴恐。相信作者在书中提及的西域各族跟汉族长期和平相处很长历史的这个观点,乱,也是在近现代。真希望有个左宗棠式的人物能把这种乱好好治住。

在左宗棠年少读书时,作者有一段对到时中国的教育体制有段简短评述,读了后再对照眼下教育体制,一身冷汗,好像没变过,还是一套需要勤奋不止或费心费力的教学体制。

左宗棠传的读书笔记3

一直对左宗棠比较有好感,因为很多年前看过的一片文章,依稀记得是叫《左公柳》,大概就是将左帅收复伊犁的时候,要求官兵一路种柳树,于是有了一大片的左公柳。这样与左帅身份不甚相符的事情,反而让人觉得感动,觉得他是真的热爱这个国家。一直也没有认真的看过左宗棠相关的书,只是因为这篇文章而持续保有好感,这周看到有本美国人写的左宗棠传记,就想起认真看下。

本书主要通过介绍左宗棠早年不是很顺畅的仕途经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浇灭太平间残余势力、平定**、收复新疆等事件,来介绍这位晚清优秀的军事统帅。左宗棠不管是仕途还是军事方面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考试一考再考也没有中所谓的第三学位;能够成长成为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一来是因为左宗棠确实读了很多书,对中国的地理人文都有非常深刻的认识;性格方面也非常务实,当然也有天生的军事谋略;另外当然也是一种时势造英雄的结果:太平军暴露了清政府原有军队的腐败和无力,给了湘军成长的机会。

关于太平天国,之前主要是通过课本、电视剧来了解的,而且都是都是站在太平天国的角度来讲这个事件。本书则是站在清政府的角度来讲剿灭太平军的过程,当然对太平军的描写也只是客观描述战况,并无褒贬。左宗棠在镇压太平军过程中被曾国藩重用,逐渐展示了其非凡的军事才华,权力也在不断变大;与此同时,他和曾国藩的军事思想上的矛盾也导致了他们关系越来越紧张。

如果只是会攻城略地,那么左宗棠只能成为一名大奖,而不会是优秀的军事统帅。左宗棠不仅指挥大战,同时还要负责各个收复地区的重建,以保证在朝廷财政困难之时,通过地方自己筹集军费物资。

左宗棠传的读书笔记4

读过中国历史小说《左宗棠》使我认识到清末还有一个清正廉洁、为民办事的好官。清末时代,满清王朝统治中国已经二百余年了,经过康乾盛世,到嘉庆皇帝当政时,政治腐朽、污吏横行、民不聊生,而西方列强的兵般已经逼近国门了……

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日子里,左宗棠诞生在一个清苦的书香人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秀才,平日教几个学生,有些束修收入。也有几十亩田,是那种“耕读门第”的人家。正常的年月,生活还能维持,一遇天灾,就要艰难度日了。

他二十一岁中举,后来连续三试不中,使他对科举更加不感兴趣。于是,他开始了潜心研究经世致用之学。家族已经败落,只得入赘妻子周诒端的家里,以授徒为生,边授课边钻研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历史等,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直到不惑之年已过。在师长、朋友的推荐下,凭借自己的精通韬略,足智多谋,进入官场。在他的后半生里,仕途春风得意,事业也达到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光辉顶点。

左宗棠适应历史潮流,以国家重臣衔令西征,不挟种族的偏见,并排斥抑回扬汉的陋习,公开扬言:“只分良莠、不分汉回”。对那太平乱、捻乱、**采取“当剿则剿、可抚则抚”,毫不存有偏见。每收复一处国土,就为那里的百姓抢修,因战争而受损的房屋、道路,赠送军粮,拿养廉银救济贫民,实实在在的为民办事。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不惊扰百姓,掠夺民财。他在军营里和战士们吃住一起,共度二十几年的军涯生活。

左宗棠传的读书笔记5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他“绝意科场进取”专“经世致用之学”,精通地理、军事、政治、财经、水利、农业等学问。大学士潘祖荫上疏朝廷“国家一日不可无湖南,湖南一日不可无宗堂”.他任湘幕治湘七年,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乱世中,使湖南在全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发生了重要变化,“湖南屹然强国矣”!太平天国运动以后,他在浙江恢复和发展生产、整顿钱漕、改革盐法、整饬吏治、广设书局,迅速恢复闽浙经济。洋务运动中,他推崇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持建成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和我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将近代科学技术输入落后的陕甘地区,为西北培养了第一批近代技术工匠,缔造了甘肃近代的机器工业。

然而,上述一切还仅仅只是鸿毛,左宗棠之于中国,最伟大的成就是收复新疆。新疆,占我国六分之一的国土面积,是具有重要国防战略意义的边陲。1871年,沙俄武装夺取我国伊犁地区,左宗棠时任陕甘总督,他敏锐地察觉到沙俄日益膨胀的扩张野心,不仅没有怯步犹豫,反而不顾衰病自觉地将御辱卫国、收复新疆的重任承担起来,坚定地走上了反侵略、复国土、捍卫国家统一和主权的新征程。而要将沦陷十多年的新疆恢复,困难之大是无法想象的,除了左宗棠之外,清朝统治集团无人愿为、无人敢为、无人能为。位高权重的李鸿章就主张放弃新疆,并得到一大批官员的支持,而如果当时放弃,新疆全境就要从中国分离出去,随着满清末年越发疲惫衰弱,百年中华民族的耻辱史,国土何日方能收复?

左宗棠传的读书笔记6

读过中国历史小说《左宗棠》使我认识到清末还有一个清正廉洁、为民办事的好官。清末时代,满清王朝统治中国已经二百余年了,经过康乾盛世,到嘉庆皇帝当政时,政治腐朽、污吏横行、民不聊生,而西方列强的兵般已经逼近国门了……

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日子里,左宗棠诞生在一个清苦的书香人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秀才,平日教几个学生,有些束修收入。也有几十亩田,是那种“耕读门第”的人家。正常的年月,生活还能维持,一遇天灾,就要艰难度日了。他二十一岁中举,后来连续三试不中,使他对科举更加不感兴趣。于是,他开始了潜心研究经世致用之学。家族已经败落,只得入赘妻子周诒端的家里,以授徒为生,边授课边钻研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历史等,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直到不惑之年已过。在师长、朋友的推荐下,凭借自己的精通韬略,足智多谋,进入官场。在他的后半生里,仕途春风得意,事业也达到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光辉顶点。

左宗棠适应历史潮流,以国家重臣衔令西征,不挟种族的偏见,并排斥抑回扬汉的陋习,公开扬言:“只分良莠、不分汉回”。对那太平乱、捻乱、**采取“当剿则剿、可抚则抚”,毫不存有偏见。每收复一处国土,就为那里的百姓抢修,因战争而受损的房屋、道路,赠送军粮,拿养廉银救济贫民,实实在在的为民办事。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不惊扰百姓,掠夺民财。他在军营里和战士们吃住一起,共度二十几年的军涯生活。

在进军新疆时,由于清朝官场的黑暗、奸官中饱私囊、国库空虚、军费紧缺,左宗棠领着军队,啃着红薯、抬着棺材到西北边疆去抗敌。在他的精心谋划,呕心沥血,克服种种困难,击败了侵略者,将新疆收复,为国家、民族立正汗马功劳。

第四篇:左宗棠名言(模版)

近期越来越多的史学家认为左宗棠是晚清的伟大人物,为民族存亡和中国的近代化作出巨大贡献,是一个有重大历史影响力的伟大人物。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左宗棠名言大全,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好便宜者,不可与之交财。多狐疑着,不可与其谋事。

观点解析:爱贪小便宜的人,绝不能和他有钱财上的来往。因为这样的人往往都是私心很重,占有欲太强,对财务看的比命还金贵。在和其相处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因为你根本不在意的一点钱财和物品,而对你耿耿于怀,健生怨恨。

然后你就一脸懵逼:我靠,这家伙怎么不理我了?我哪里得罪他了?所以对于这样的人,不仅不要有钱财上的来往,最好连朋友也别做,点赞之交到顶了。

疑心太重的人太可怕了。夫妻之间因为多疑而吵架、打架、找侦探跟踪偷拍、到最后说拜拜的大有人在。既然不信,何必苟且?既然相爱,何必怀疑?朋友之间不信任,千万别一起共事、创业。否则就会两人各执一词,总认为自己更厉害,谁也不服谁。一件事情拖了很久也找不着落地。这样的结果只有一个,双方都死的妥妥的。

第二,身心半亩,心忧天下;读破千卷,神交古人。

观点解析:这是左宗棠二十三岁结婚时,挂于婚房的一副自勉联,也是其一生的信条与写照。前半句讲励志,虽无半亩地,却能心怀天下,可谓是大气磅礴、气壮山河堪比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年轻人就有此志向,真是难能可贵。

画风一转,到了现代,我们的上联是:”没钱没房,心疼自己“!

后半句讲读书。即使和古人不曾见面,却可以通过读万卷书,达到与古代智者精神相通的境界。正如高尔基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交谈“!可这样的境界又有几人达到呢?

第三,无事时不可或倦,人贤者视其自修。

观点解析:没有事的时候不可偷懒倦怠,要珍惜时光多读好书。贤人能士,主要靠自修自学,并非天生或老师教导。不是有句话说:”业余时间决定人的差别么“?

上课、上班时,大家接触到的知识和内容都差不多,如果能好好利用业余时间补脑,笨鸟也会变成凤凰。拿个奖学金,优秀员工什么的也不在话下。

第四,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

观点解析:即使处于逆境,无钱无势,也要保持最起码的人格尊严。也就是所谓的”人穷志不穷“!如果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总为自己的贫穷和逆境而感到自卑,你又如何能指望别人能高看你?相反,这只能助长他人的嚣张气焰。不管别人地位多高,多富有,你并不求他,你就是你,不一样的烟火。所以,请果断、勇敢的对羞辱你,看不起你的人说”狗带“!

飞黄腾达的时候,也要时刻保持低调,谦和待人。一个处处逞强好胜、傲慢无礼的人,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肯定,即使赢得了事业也失去了民心。简单来讲,你期望高高在上的人怎样对你、怎样处世,当你变成高高在上的人时,你就应当遵循同样的方式。

第五,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观点解析:人生总要面对和经历很多的磨难,这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你面对困境时的心态。努力越过山丘的都是好汉子;自怨自艾,动不动就来个葛优躺的都是娘炮!

取得成就时,遭人妒忌,甚至背后捅刀子,也都是情理之中,在所难免;若是没人嫉妒你,你能说明你是一个平庸的人。所以不怕嫉妒,你怕你没有让你嫉妒的资本。

第六,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风故人。

观点解析:读到不曾读过的书,就像得到了良师益友一样一见如故;读到自己曾经见过的、倾心的书,就像在他乡遇到了故人。读书还要来个比喻,分门类别,可见左宗棠对读书的态度多么端正,字里行间也体现出其对书如饥似渴的喜爱。

第七,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一切均从简省,断不可浪用。此惜福之道,保家之道也。

观点解析:宁愿对自己狠{节省}一点,也要对别人厚道{大方}一点,{自己的}一切都要从简,切不可随意浪费。这是珍惜福泽,保持家业不败的方法。这也是左宗棠的持家之道。

在风气污浊的晚清官场之重,左宗棠也确实这么做的。他当了二十多年总督,每年仅养廉银一项就有两万两之多,可他临终时的全部家产只有两万五千两。其中百分十90的财产,都被他“化私为公”了,捐献给灾区、教育、甚至用于军饷了。与他地位相当的李鸿章,”绝世时有四千万两,期间的差距之大耐人寻味。

第八,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观点解析:这是左宗棠的一副对联。也是李嘉诚最喜欢的一幅对联,挂于其办公室。这24个字,浓缩了最高名的中庸之道的人生处世哲学。

所谓”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就是胸怀远大抱负、志存高远;不攀求高官利禄,随缘就好;不求生活奢侈,但求平淡是真;

”向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则是说,看问题要高瞻远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做人应低调处事,高处不胜寒,枪打出头鸟;做是该留有余地,多结善缘,路才能越走越宽!

第五篇:有关左宗棠名言

左宗棠,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下面请和小编一起来欣赏名言吧!

有关左宗棠名言

1、奇书已聚五千卷,此墨足支三十年。

2、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破书万卷,神交故人。

3、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一切均从简省,断不可浪用。此惜福之道,保家之道也。

4、好便宜者,不可与之交财。多狐疑者,不可与之谋事。

5、学如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6、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

7、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8、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

扩展阅读:

左宗棠与乞丐

左宗棠是晚清重臣,由于才能出众,再加上收复新疆、洋务运动等一系列功绩,因此被清朝政府所看重,而当时有一句俗话就反映左宗棠在清朝政府的地位之高: 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慈禧太后更是器重左宗棠。

功勋卓越、被朝廷器重,再加上湖南人天生倔强的个性,因此左宗棠很是自负,很少把谁放在眼里,可是就是这样自负的左宗棠,却两次在一个乞丐面前低下了头。

第一次是左宗棠出征新疆的时候,当时的左宗棠下定决心,一定要收复新疆,因此抬着棺材出征。而就在刚出城的时候,左宗棠却意外地停了下来。他看到了一个乞丐摆着一盘残局,左宗棠对象棋很有研究,而且很少碰到对手。而让他停下来的原因是这个乞丐竟然挂着一个天下第一局的招牌,于是左宗棠来到了这个乞丐面前,很快就破了残局。左宗棠扯下了天下第一局的招牌,然后带着大军出发了。

经过几年的交战,左宗棠终于收复新疆,大胜而归,可是就在左宗棠班师回朝后的不久,却又意外地碰到了那个天下第一局的乞丐。左宗棠很是生气,上前就要扯下天下第一局的招牌,可是这时候乞丐却抬头说话了:大人,何不再下一局,让我输得心服口服?左宗棠一听,也来了兴趣,于是又开始和乞丐下棋了。可是让左宗棠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他竟然很快就输了。左宗棠不服,又连下三局,可是都以左宗棠的大败而告终,左宗棠这才知道自己棋艺远远不是这个乞丐的对手,可是左宗棠很奇怪,为什么会在出征前赢了乞丐呢?

乞丐笑着说道: 前次左将军行将出征,重任在肩,老朽恐挫公锐气,且对弈时也多有暗示棋场如战场,风云多变,遇到险境,须有信心方能扭转战局,转败为胜。今日左将军得胜归来,未免有些心高气傲,挫您锐气,是恐您骄傲自满、得意忘形,这于国于民不利,因此老朽也就不能让您了左宗棠听后,甚是惭愧,当即鞠躬拜谢老人,感慨道:先生不仅棋艺高超,而且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可以终身为师矣!

又过了10多年,左宗棠又在闲逛的时候,再次碰到了这个乞丐,而这时候的左宗棠已经是闻名天下的重臣了,当时人们都以曾左并称曾国藩和左宗棠。可是左宗棠对曾国藩却不以为然,虽然曾国藩多次帮过左宗棠。

左宗棠和乞丐聊了半天后,问道:先生知道曾左吗?乞丐说道: 那是天下人对曾大人和左大人的尊称呀!

左宗棠接着问道: 为什么人们都说曾左而不说左曾呢?

乞丐沉思了一会儿说道: 那是因为曾公眼里有左公,而左公眼中无曾公!

左宗棠听了乞丐的话,不禁一阵惭愧,原来自己的自大已经是人人皆知了,可是自己依然像一个井底之蛙一样。

而从那以后,左宗棠一改往日自负的毛病,虚心向别人学习,而这个乞丐也被左宗棠接到了府上做幕僚,时时提醒自己切不可自负自大。

左宗棠传读后感(五篇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