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华为的世界》读后感(范文大全)
编辑:春暖花香 识别码:76-1132203 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9-09 10:50:5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华为的世界》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读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华为的世界》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华为的世界》读后感1

读了《华为的世界》的一点点感想。为什么那么多疯狂一时的大企业纷纷倒下了,而华为却发展的这么好呢,个人觉得:

一、出色的“老板”,任正非对华为的影响是最重要的。

首先,出色的个人魅力,使自己在公司有着无穷的影响了,这也使自己的很多决策得以很快很好的贯彻。他的个人魅力对员工也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当公司职员面对困难时,他的一系列的演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其次,对公司发展的战略性把握。1、“华为的冬天”,他提前感知到了,并做了很多的准备,并在“冬天”中教育了员工,还同时解决了很多在“春天”都很难和必须解决的难题。如果没有任正非对“冬天”的提前认知很充分准备,很难说华为不会在“冬天”中冻死。2、全球战略的良好的把握。

最后,强烈的危机感和从而带来的学习决心和能力。任正非有把自己企业做成“世界型企业”的雄心壮志,但同时也对自己和自己的企业有着很好的定位,能很好的认识到自己根世界一流企业的差距,并大胆的学习,花费巨资请进iBm、频繁走进世界一流企业实地学习就是很好的例证。

二、对技术的重视。华为为什么不叫“华为网络”或“华为科技”而叫做“华为技术”呢?华为在科研的投入也是很多企业所无法比拟的。

三、大胆改革的勇气。当然这与任正非还是有很大的关系。华为在取得一定的成绩的时候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大胆的引进iBm的先进的管理,虽然起初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但任正非的坚持,使公司真正的又上了一个台阶。

华为的问题?

一、虽然现在任正非在有意无意的淡化自己的影响,但事实是他简直是华为的精神领袖,可以说华为就是任正非,任正非就是华为。任也老了,怎么真正的消除自己对华为的影响和做好新老接替是华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海外市场扩张中的中外文化整合。

三、攻城难,守城更难。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华为可以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的企业,华为该怎样保住自己的基业呢?在这方面华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华为的世界》读后感2

在中国,充满神秘感的企业往往被认为有问题,而这些企业也往往真的会如预期一样的倒下,似乎只有华为是个例外。

要了解这个中国企业的奇迹为什么会发生,我们就必须了解华为的领袖任正非,了解神秘的任正非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执着和影响力从哪里来?以及他对企业如何“基业长青”这个终极问题持续10多年的寻觅和思考。

实际上,任正非就是华为,对这个企业家“神”的一面和“凡人”的另一面的了解,对他管理思想甚至是个人一性一格变化轨迹的考证,就是解读华为从注册资本2.4万元人民币的代理商成长为60亿美元营收的准世界级公司的关键。

驹所有追求世界级企业梦想的企业和企业家来说,华为的经验不仅仅是一个满足“好奇心”的故事。华为管理模一式的演进、华为的“死而复生”、华为的技术研发、华为的海外拓展,以及华为的接班人,这些经验背后都是华为和任正非付出的巨大代价,而这些也应该成为中国企业珍惜并共同拥有的一份财富。

作者简介吴建国,澳大利亚悉尼大学MBA,日本东北大学客座教授,美的学院特聘教授。现任深圳市基业长青管理顾问公司首席顾问。1996年加入华为,历任产品战略规划办总经理助理、人力资源部副总裁、策略合作部总监等。期间负责或参与华为人力资源管理变革项目、私募与上市筹备项目等。

看完这本书,我看到了我们与华为的差距:

1.珍贵的逆境

很简单的一些道理现在读来却有不一样的感受,如:人们在逆境中学习到的往往比在顺境中多的多,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巴不得摆脱逆境,甚至离它越远越好。因为我们不想承担痛苦,可是往往也是在这样的痛苦当中我们得到了修炼,自身的素质同时得到提高、人生的历练也在逐步升华。试想如果我们的每一天都如太一陽一的东升西落一般死板,那还有何激动与刺激可言?

2.你为谁而战?

华为在长效激励方面,以MBO方式给80%以上的员工增配股票,并采取3年锁定的方式将员工和企业捆在一个战壕里,以解决“为谁而战”的问题。

看一看我们周围,身边大部分的员工尽管也在为企业拼命工作,可是在短期、中期内如果选择离开,一般是一种毅然决然的态度,很少有归属感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与华为的差距就在于“我为谁而战”?

在《华为的世界》这本书中,华为应该是被我们学习的。或者说是华为作为先行者,在走向世界级企业过程中用成功和教训标示出的“道”,而非那些无法被别人复制的“术”。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对于“华为做了什么”而言,“华为为什么这样做”才会让中国企业找到“学习华为”的最大价值。

《华为的世界》读后感3

花了2天的时间看完了这部让我深受感动的书,这不厚的书给我的震撼却不一般

以前对华为的了解仅仅是工作人员常常跳楼的传言,并不了解真的华为,通过这本书,看了华为这一路走来的历程,真的让我震撼,心中只有对华为的崇敬,对任正非的崇敬,从这一刻,深深的喜欢上了华为,喜欢上了华为的精神,喜欢上了华为的执着。

华为就是任正非,任正非就是华为。理解他,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华为走向世界级企业的历程。他的勤俭,他的远见,他的作风,他的执着,他的精神,他的火爆脾气。。。在任总身上,你会看到华为为什么能走到今天,也会明白,华为是怎样经过这么多年的浴血奋战实现了那么多堪称奇迹的进步,从一个国有的小企业到位居全球电信设备供应商的第8的大企业,只有在华为世界的人,才能明白其中的辛酸历程,才能明白任正非的伟大,才能明白这一切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我只想说,华为,你是我的骄傲,是中国的骄傲

已经没有办法描述我心中的.感动,震撼,崇敬,就像书中的这一段:“ 离开华为已接近4年,所从事的行业与工作性质都发生了诸多变化,但每每参加各种交流与聚会,仍然有人一眼便知:你是华为的吧。每次上网,迎面而来的第一主题词还是“华为”,从思科产权之争,员工股权纠纷,到刚刚发生的港湾事件,无一错过我的视线。现在公司里的员工,也大多都是原来华为的同事,甚至连办公室的布置,都还是沿用华为的格调。或许今天,才真正领会到“精神洗礼”的作用,才知道什么叫做“生生不息”。但当终于明白过来的时候,“华为”二字已经挥之不去。”当了解了华为的过去,“华为”二字真的也在我脑中我心中挥之不去了,有千言万语,但不知如何从哪说起,只能后悔,自己没有在华为的世界,见证他的成长,经历那华为魂的洗礼,这真的是一生的遗憾。

我想,从我接触华为那一秒钟起,“华为”二字也真的挥之不去了,真的有好多好多的感悟想说,却无法描述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说了,我想告诉每个中国人,去了解华为吧,他真的是中国的骄傲。

华为,我心甘情愿成为你最虔诚的信徒。

真的,不知道怎么描述了。

《华为的世界》读后感4

看了《华为的世界》这本书感触很深。首先就是本书的简介吸引了我。在中国,充满神秘感的企业往往被认为有问题,而这些企业也往往真的会如预期一样的倒下,似乎只有华为是个例外。要了解这个中国企业的奇迹为什么会发生,我们就必须了解华为的领袖任正非,了解神秘的任正非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执着和影响力从哪里来以及他对企业如何“基业长青”这个终极问题持续10多年的寻觅和思考。实际上,任正非就是华为,对这个企业家“神”的一面和“凡人”的另一面的了解,对他管理思想甚至是个人一性一格变化轨迹的考证,就是解读华为从注册资本2.4万元人民币的代理商成长为60亿美元营收的准世界级公司的关键。对所有追求世界级企业梦想的企业和企业家来说,华为的经验不仅仅是一个满足“好奇心”的故事。华为管理模一式的演进、华为的“死而复生”、华为的技术研发、华为的海外拓展以及华为的接班人,这经验背后都是华为和任正非付出的巨大代价,而这些也应该成为中国企业珍惜并共同拥有的。

此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描述的华为以巨大的代价,通过向IBM等西方公司学习,实现对“华为特色”管理的自我否定,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系的过程。

从1998年8月,IBM全球服务部负责的IT战略与规划项目启动后,50位IBM顾问在华为一呆就是5年,按照人均顾问费20万美元计算,仅顾问费一项华为就支出5000万美元。此外,华为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配合IBM项目组的管理工程部,也有300多人。内部人士的估计是,整个变革项目的费用不低于10亿元。这个期间华为的平均营业收入大概是200亿元左右,而且还经历了20xx年这个营业收入下滑的“华为的冬天”。

与人们对这个变革项目的抗拒而产生的心理成本相比,财务上的成本其实还是次要的。花大价钱请的顾问来了,做导入培训的时候,华为的管理层有趴在桌子上睡觉的,有迟到早退的,有质问顾问这个东西是否适合中国的情况、华为的情况的,也有直接告诉顾问,华为的流程比IBM还要先进的。好比一条航行了一半的木筏,为了抵御风一浪一,要在行进的同时改造成一条大船,任正非自入险境,面临的是一场凶多吉少的恶战。

绝作为一个非凡的企业领袖,他的让人眩目的沟通能力在这种关键时刻往往大放异彩:

“我们坚决反对搞中国版的管理、华为特色的管理。所谓管理创新,在现阶段就是要去消化西方成熟的管理。IBM是一个有80多年悠久历史的公司,而华为还处在一个学生娃、课本式的幼稚管理阶段。我们一直摸一着石头过河,但我们不希望掉到河里去。”

“我最痛恨‘聪明人’,认为自己多读了两本书就了不起,有些人还不了解业务流程是什么就去开流程处方,结果流程七疮八孔地老出问题。你们一定要明白IBM是怎么做的,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我们通过培训、考试上岗,即使他认为自己比IBM还要厉害,不能通过考试也要下岗。”

“我们让大家去穿美国鞋,让美国顾问告诉我们美国鞋是什么样子。至于到了中国后,鞋是不是可以变一点,只有顾问有权力变,我们没有这个权力。创新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创新。我们要把那些出风头的人从我们变革小组中请出去。”

任正非下定决心削足适履,提出了着名的管理学习“三化论”: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顶着这么大的压力,冒这么大的风险,因为他知道,员工主观能动一性一、一团一队合作一精一神、艰苦奋斗一精一神,也就是外界津津乐道的所谓华为“狼一性一文化”,并不能包打天下。虽然,以国内标准衡量,华为是相当成功的公司,但因为管理系统的薄弱,华为的管理水平与国际同行的差距还相当大。华为每年把销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但研发的效益仅仅是IBM的1/6。供一应链方面,华为订单及时交货率只有50%,而国际领先公司为94%。库存周转率3.6次/年,但国际领先公司为9.4次/年,订单履行周期长达20—25天,国际领先公司为10天。从人均销一售额比较,华为的100万元人民币与国际领先公司的50万美元同样相差悬殊。

任正非感慨,中国的问题是中国人“太聪明”,但因为无法用制度、流程、系统把这种个体的“聪明”规范起来,5000年都受穷。其实,中国的问题同样可以说是因为中国人“太勤劳”,同样因为无法把这种个体的“勤劳”规范起来,5000年都受穷。走遍全世界,哪个国家的人像中国人过得那么辛苦?

《华为的世界》披露一个让人深思的细节:1996年的时候,华为人几乎天天加班,但企业的人均销一售才57万元;到了20xx年,完成流程变革项目的两年之后,加班现象越来越少,人均销一售收入却接近150万元。华为终于走出了一条不靠个体的“聪明”、“勤劳”来生存的新路子。

所以说华为应该是被我们学习的。或者说是华为作为先行者,在走向世界级企业过程中用成功和教训标示出的“道”,而非那些无法被别人复制的“术”。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对于“华为做了什么”而言,“华为为什么这样做”才会让中国企业找到“学习华为”的最大价值。

【《华为的世界》读后感】相关文章:

1.华为的世界读后感范文

2.华为精神读后感

3.清华为什么会寄平凡的世界给新生

4.华为精神读后感三篇

5.华为的冬天读后感

6.《华为执行力》读后感

7.华为的冬天900字读后感

8.书籍解密华为读后感

9.苏非的世界读后感

第二篇:《华为世界》读后感董金鹤

<<华为的世界>>读后感

董金鹤

最近读了《华为的世界》一书,感触和体会颇深,和身边的同事也赞不绝口,在这里也想谈谈自己的感受。作为任正非一个当了14年兵,一个寒门学子,一个2.4万元起家,一个到202_年已经年营业收入达到600多亿元的企业,一个迅速崛起的国际知名企业,能有今天的作为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他把麦克阿瑟将军的一句话,军人要有责任、荣誉、国家,改成责任、荣誉、事业、国家时候,我能感觉到他内心深处一个企业带头人对自己人生的规划。

此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描述的华为以巨大的代价,通过向IBM等西方公司学习,实现对“华为特色”管理的自我否定,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系的过程。从1998年8月,IBM全球服务部负责的IT 战略与规划项目启动后,50 位IBM 顾问在华为一呆就是5 年,按照人均顾问费20 万美元计算,仅顾问费一项华为就支出5000 万美元。此外,华为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配合IBM项目组的管理工程部,也有300多人。内部人士的估计是,整个变革项目的费用不低于10 亿元。这个期间华为的平均营业收入大概是200 亿元左右,而且还经历了202_年这个营业收入下滑的“华为的冬天”。

“寒门”出生的任正非用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样也是用知识改变了华为这样一个靠做代理起家,没有任何背景和资源的“寒门”企业。“人力资本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这是《华为基本法》中的一条,从中可见任正非对知识、对人才的重视。而任正非自己对知识的渴望、追求也是令人叹服的,当他已经六十多岁时,公司同仁们仍能经常听到从其办公室传来一阵阵朗朗的英语读书声„„。

“没有先进的管理方式,不仅没有效率而且浪费资源,浪费是以死亡为代价的。”任正非曾多次这样说道,从中我们不难着看出他对世界先进管理方法的渴望和执著追求,正因如此,华为肯花10个亿的巨大代价,历时五年时间虚心拜世界IT顶级制造商IBM为师,削足适履,学习、改革华为的技术管理流程和标准,屏弃了华为曾为之自豪的“人民战争”。改革是要下大决心的,也是痛苦的,但成果是非常丰硕的。虽然华为拜IBM为师付出了世界级的学费,也经历了痛苦的过程,但回报是让华为站到了世界级的“舞台”!

“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正因为这样华为才活了10年。”这是任正非在一次干部大会上讲的话。而且他常常这样与同仁说;“比尔?盖茨讲微软离死亡只有120天,而我考虑的是华为明天就可能死亡,但正是因为我们建立起了这种危机意识,也许华为才不会死亡。”正是任正非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居安思危,才使华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战胜困难和挑战,走到了今天。这与中国许多民企和企业家形成了鲜明对照!

??? 任正非感慨,中国的问题是中国人“太聪明”,但因为无法用制度、流程、系统把这种个体的“聪明”规范起来,5000年都受穷。其实,中国的问题同样可以说是因为中国人“太勤劳”,同样因为无法把这种个体的“勤劳”规范起来,5000 年都受穷。走遍全世界,哪个国家的人像中国人过得那么辛苦?

《华为的世界》披露一个让人深思的细节:1996 年的时候,华为人几乎天天加班,但企业的人均销售才57 万元;到了202_年,完成流程变革项目的两年之后,加班现象越来越少,人均销售收入却接近150 万元。华为终于走出了一条不靠个体的“聪明”、“勤劳”来生存的新路子。

所以说华为应该是被我们学习的。或者说是华为作为先行者,在走向世界级企业过程中用成功和教训标示出的“道”,而非那些无法被别人复制的“术”。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对于“华

为做了什么”而言,“华为为什么这样做”才会让中国企业找到“学习华为”的最大价值。任何一个企业都要经历复杂的变化过程,在国际电信运营与设备供应这个竞争异常的市

场,华为是怎样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为世界顶级的客户提供产品、服务以至整体的解决方案,在法国、英国、荷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市场拓展历程说明了华为走国际化道路的艰辛和价值,正是企业领袖这一坚定的信念支撑今天的国际化的华为。

第三篇:《华为世界》读后感董金鹤

<<中原突破>>读后感

郑方正

1经过两个星期对<<中原突破>>的阅读以及学习,让我认识到了一个?、职位——杨海福,了解有关他的一些故事,及作为他作为公司领舵在整个河南邮政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里非常的感谢我们的我们的厂长曹主人,在百忙之中为我们挑选的一批有思想、生动及鲜活的读物,让大家深入学习。并通过对书籍的学习,使大家达到认识思想的重要性,及只有靠不断的学习,才能为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水平,促进超越自身,为以后工作能力的提高、更好的服务公司、帮助他人、造福社会积极做准备。

读了有邮政改革艰辛历程的一本书——《中原突破》,感触和体会颇深,身边的同事也赞不绝口,在这里也想谈谈自己的感受。作为杨海福一个当了7年兵,一个寒门学子,一个从基层干起,一个到202_年已经年营业收入达到600多亿元的企业,一个迅速崛起的国际知名企业,能有今天的作为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2此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描述的河南邮政以巨大的代价,通过向IBM等西方公司学习,实现对“河南邮政特色”管理的自我否定,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系的过程。从?年?月,IBM全球服务部负责的IT 战略与规划项目启动后,50 位IBM 顾问在华为一呆就是5 年,按照人均顾问费20 万美元计算,仅顾问费一项华为就支出5000 万美元。此外,华为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配合IBM项目组的管理工程部,也有300多人。内部人士的估计是,整个变革项目的费用不低于10 亿元。这个期间华为的平均营业收入大概是200 亿元左右,而且还经历了202_年这个营业收入下滑的“华为的冬天”。

(1)“寒门”出生的?用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样也是用知识改变了华为这样一个靠做代理起家,没有任何背景和资源的“寒门”企业。“人力资本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这是《华为基本法》中的一条,从中可见任正非对知识、对人才的重视。而任正非自己对知识的渴望、追求也是令人叹服的,当他已经六十多岁时,公司同仁们仍能经常听到从其办公室传来一阵阵朗朗的英语读书声„„。

(2)“没有先进的管理方式,不仅没有效率而且浪费资源,浪费是以死亡为代价的。”任正非曾多次这样说道,从中我们不难着看出他对世界先进管理方法的渴望和执著追求,正因如此,河南邮政肯花?个亿的巨大代价,历时五年时间虚心拜世界IT顶级制造商IBM为师,削足适履,学习、改革华为的技术管理流程和标准,屏弃了华为曾为之自豪的“人民战争”。改革是要下大决心的,也是痛苦的,但成果是非常丰硕的。虽然华为拜IBM为师付出了世界级的学费,也经历了痛苦的过程,但回报是让华为站到了世界级的“舞台”!

(3)“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正因为这样河南邮政才活了10年。”这是任正非在一次干部大会上讲的话。而且他常常这样与同仁说;“比尔?盖茨讲微软离死亡只有120天,而我考虑的是华为明天就可能死亡,但正是因为我们建立起了这种危机意识,也许华为才不会死亡。”正是任正非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居安思危,才使华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战胜困难和挑战,走到了今天。这与中国许多民企和企业家形成了鲜明对照!

??? 任正非感慨,中国的问题是中国人“太聪明”,但因为无法用制度、流程、系统把这种个体的“聪明”规范起来,5000年都受穷。其实,中国的问题同样可以说是因为中国人“太勤劳”,同样因为无法把这种个体的“勤劳”规范起来,5000 年都受穷。走遍全世界,哪个国家的人像中国人过得那么辛苦?

(4)《中原突破》披露一个让人深思的细节:1996 年的时候,华为人几乎天天加班,但企业的人均销售才57 万元;到了202_年,完成流程变革项目的两年之后,加班现象越来越少,人均销售收入却接近150 万元。华为终于走出了一条不靠个体的“聪明”、“勤劳”来生存的新路子。

所以说华为应该是被我们学习的。或者说是华为作为先行者,在走向世界级企业过程中用成功和教训标示出的“道”,而非那些无法被别人复制的“术”。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对于“华为做了什么”而言,“华为为什么这样做”才会让中国企业找到“学习华为”的最大价值。

任何一个企业都要经历复杂的变化过程,在国际邮政运营与设备供应这个竞争异常的市场,河南邮政是怎样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为国家顶级的客户提供产品、服务以至整体的解决方案,在法国、英国、荷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市场拓展历程说明了华为走国际化道路的艰辛和价值,正是企业领袖这一坚定的信念支撑今天的国际化的华为。3我们刚刚毕业或者毕业不到5年,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真正去理解书中提到的目标、权利、沟通、利益、心态这五个方面内容的实质。唐骏用10年在微软的工作当为学习,诚心诚意为公司服务希望对我们能够有启发,做事先做人,就应该有个简单+坦诚的态度。“欲取之,先予之”,中式教育没有使我们学会“社会”经验,更理解不到公司的“政治”,所以我们毕业不到5年的学生,应该抛开不满和抱怨,脚踏实地的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面不只是技能方面,更多的是为人处事和管理。只有我们为公司付出,做出成绩,才能够有资本向公司提出要求。当我们在某个公司,某个领域,某种技能有一定资质的时候,我们才能考虑选择自己愿意的工作。

第四篇:华为的世界

培训对象:

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等相关高管人员

如果不能从制度上改变中国企业的土壤环境,再好的人性和善良的出发点,也会在这片土壤中变味道。华为在管理模式的演进中,为华为带来的收获

和痛苦几乎是成正比。而面对这种痛苦的咬牙坚持,也是我们今天在这里

讲述华为而不是其它企业的根本原因,这些经验和教训应该成为中国企业

珍惜并共同拥有的一份财富。

★诠释成功企业背后的共性逻辑,透析阻碍中国企业持续成长的顽疾及其解决之道; ★ 正视我们与“一流企业”的差距,寻求缩小差距的最佳路径;

★ 从企业家的视角思考华为过去18年的得与失,告诉你学习华为到底应该学什么。

★ 基于在华为六年的亲身经历和对华为十年的持续研究;

★ 基于对中国30多家成长型企业的问题诊断和案例分析;

★ 以业界管理实践的标杆数据,与学员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 让别人交过的巨额学费,给自己的成长带来效率。

★ 成功企业背后的共性逻辑

★ 企业基业长青的机制建立

★ 度过创业期之后如何持续成长

★ “中国第一”如何走向“世界一流”

★ 如何才能产生最有效的激励

★ 为什么“人才机制”比“人才”更加重要

★ 如何实现“人与制度”的同步成长

★ 如何提升企业学习的效率

★ 企业家的胸怀与企业家的素质

“华为的世界”公开课主讲嘉宾

吴建国 简介

★《华为的世界》第一作者,1996-202_年在华为工作六年,曾任华为

产品战略规划办总经理助理、人力资源副总裁、策略合作总监。澳大利

亚悉尼大学MBA、日本东北大学客座教授、美的学院、中山大学特聘教授。★ 深入中国电信、三一重工、玉柴机器等30余家企业进行系统的案例研究,超过5000家企业的高层主管直接接受培训。包括IBM(中国)、西门子(中国)、华为技术、联想集团、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兴通讯、美的集团、TCL、金蝶软件、长城电脑、中海油、万科地产、中海地产、华侨城地产、联合证券、清华大学等。

【客户评价】

“吴老师不仅理论功底扎实,对中国企业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也有非常准确的把握,他所分析的案例,在我们公司基本上都遇到过。”

——三一重工董事长 粱稳根

“技术和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难题,吴老师和我们一起设计的任职资格体系,便于操作,对员工队伍的职业化发展很有帮助。”——玉柴机器常务副总经理 梁和平

“吴老师对华为的理解非常具有深度,他对企业持续成长问题的分析和见 解,给我们深刻的启发,华为的今天有可能成为我们企业的明天。”

——威创公司董事长 何正宇

“如何通过持续的管理进步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是我们一直苦苦思索 的问题,吴老师所阐述的理念和操作方法,为我们公司的管理改进提供了 很好的思路”

——中恒建设集团董事长聂吉利

3yB“华为的世界”公开课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 永续成长的动力机制

1.中国企业的“路径依赖”——挣扎中前进的勇士们

2.华为成长的内在逻辑——从“卧薪尝胆”到“脱颖而出”

3.我们与标杆企业的关键差距究竟在哪里?

4.企业家的胸怀与精神寄托——“与众不同”的凡人

5.真的可以摆脱对人的依赖?

6.寻找出路——基业长青就是一种机制

第二部分 艰难的企业变革之舞

1.持续的变革——“土狼”向“狮子”的演化历程

2.产品创新管理机制

3.运营管理机制

4.文化融入制度——减少变革的阻力

5.打造成长基因——人与制度的双螺旋

第三部分 人力资本增值机制

1.人才甄选——“身高”是无法培养的2.人才培养——华为的“五级双通道”

3.考核评价——“量化”的神话

4.全面激励——除了金钱还靠什么?

5.利益共同体——长效激励在中国企业的运用

第四部分 成为中国的世界级企业

1.“中国制造”的极限

2.中国企业的治理结构与战略形成机制

3.向价值链的上游迁移——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4.中国企业成长为“世界级”的路径选择

第五篇:华为的世界

"华为的世界"这本书看后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从"华为基本法"到"狼性文化"再到"集成产品开发(IPD)"和"海外上市",华为每一个阶段的成功,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华为应该学习的是惯穿细节的"逻辑",或者说是华为作为先行者,在走向世界级企业过程中用成功和教训标示出的"道",而非那些无法被别人复制的"术",全书共分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了华为从中国到世界的成长历程,华为人从创业中体会到,要建立海外市场要倒下四拨人,从1996年做海外市场的第一班人开始,他们到国外各个市场走走看看,了解当地电信市场的基本行情,同时也看一下当地的商业环境和风土人情等等,回来后写一份报告,下一个月再到另一个地方去.第二拨人最辛苦,开始到当地租办公室,找代理商,做市场的开拓.主要作用就是培育市场,告诉客户华为是干什么的,能干什么.第三拨人也不可能接触到具体的项目.随着订单数量的增多,原来华为在海外布的一些孤点逐步连成了"根据地".而真正大兵团作战的已经是第四拨了,时间也已经是202_年之后了.现在的华为把国内大批的精兵强将派到海内外,"根据地"又变成"解放区"了.从中我们看到了创业之初的艰辛.同时,我们也看到华为人性化的管理对员工起到的激励,华为提出:一是不让雷峰,焦裕录吃亏,不让焦裕录累出肝病,不让雷峰穿破袜子;二是集体奋斗.华为文化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公司为基调,是以国家文化为依托的企业文化.华为总经理任正飞在一次市场部的管理者进行管理知识培训后说:"一本权威管理杂志曾提到,一个企业的问题中只有15%是因普通员工工作过程的失误所产生的,而85%源于管理者和管理制度.没有在管理上认真的进步,我们将吃它的苦头,华为到了在管理上认真下工夫的时侯了!"

第二部份讲的是人的作用,今天的中国,仍然是企业家独领风骚的时代,企业家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忘;企业家个人的选择,基本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这恰恰是对中国企业基业长青的一种阻碍.创业阶段的成功,是靠企业家的行为,拼命抓住机会,不顾手中资源,奋力牵引.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淡化企业家的个人色彩,强化职业化管理.任正飞用建立机制来塑造企业的基业长青,用流程和制度的提升来培养基业长青的企业基业.企业的长治久安关键是要靠一套具有自我优化功能的运行系统来保证.这种机制是由软件和硬件共同组成,其中的硬件就是流程,组织以及一系列制度规则的有机组合,而软件就是企业的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第三部分华为很多被称之为“炼狱”的运动也成了锻炼和甄选人才的重要手段.运动真正考查的不是一时的得失成败,而是人们在得失中表现出来的心态.能够在"失势"之后依然保持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在新岗上尽心尽力工作,在“得势”之后不居官自傲,坚持低调做人,踏实做事,才能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从"人治"过度到"机制"来保证企业的持续生长.总之,华为的成熟不是不敢去冒险,也不是意味着失去激情,华为的成熟更多体现在一些危机之前的未雨绸缪和循序渐进,更多体现在意志的持续变革.分享

《华为的世界》

————之华为之于中国

看了《华为的世界》这本书感触很深。首先就是本书的简介吸引了我。在中国,充满神秘感的企业往往被认为有问题,而这些企业也往往真的会如预期一样的倒下,似乎只有华为是个例外。要了解这个中国企业的奇迹为什么会发生,我们就必须了解华为的领袖任正非,了解神秘的任正非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执著和影响力从哪里来以及他对企业如何“基业长青”这个终极问题持续10多年的寻觅和思考。实际上,任正非就是华为,对这个企业家“神”的一面和“凡人”的另一面的了解,对他管理思想甚至是个人性格变化轨迹的考证,就是解读华为从注册资本2.4万元人民币的代理商成长为60亿美元营收的准世界级公司的关键。对所有追求世界级企业梦想的企业和企业家来说,华为的经验不仅仅是一个满足“好奇心”的故事。华为管理模式的演进、华为的“死而复生”、华为的技术研发、华为的海外拓展以及华为的接班人,这经验背后都是华为和任正非付出的巨大代价,而这些也应该成为中国企业珍惜并共同拥有的。

此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描述的华为以巨大的代价,通过向IBM等西方公司学习,实现对“华为特色”管理的自我否定,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系的过程

从1998年8月,IBM全球服务部负责的IT 战略与规划项目启动后,50 位IBM 顾问在华为一呆就是5 年,按照人均顾问费20 万美元计算,仅顾问费一项华为就支出5000 万美元。此外,华为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配合IBM项目组的管理工程部,也有300多人。内部人士的估计是,整个变革项目的费用不低于10 亿元。这个期间华为的平均营业收入大概是200 亿元左右,而且还经历了202_年这个营业收入下滑的“华为的冬天”。

与人们对这个变革项目的抗拒而产生的心理成本相比,财务上的成本其实还是次要的。花大价钱请的顾问来了,做导入培训的时候,华为的管理层有趴在桌子上睡觉的,有迟到早退的,有质问顾问这个东西是否适合中国的情况、华为的情况的,也有直接告诉顾问,华为的流程比IBM还要先进的。好比一条航行了一半的木筏,为了抵御风浪,要在行进的同时改造成一条大船,任正非自入险境,面临的是一场凶多吉少的恶战。

而作为一个非凡的企业领袖,他的让人眩目的沟通能力在这种关键时刻往往大放异彩:

“我们坚决反对搞中国版的管理、华为特色的管理。所谓管理创新,在现阶段就是要去消化西方成熟的管理。IBM是一个有80 多年悠久历史的公司,而华为还处在一个学生娃、课本式的幼稚管理阶段。我们一直摸着石头过河,但我们不希望掉到河里去。”

“我最痛恨‘聪明人’,认为自己多读了两本书就了不起,有些人还不了解业务流程是什么就去开流程处方,结果流程七疮八孔地老出问题。你们一定要明白IBM是怎么做的,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我们通过培训、考试上岗,即使他认为自己比IBM 还要厉害,不能通过考试也要下岗。”

“我们让大家去穿美国鞋,让美国顾问告诉我们美国鞋是什么样子。至于到了中国后,鞋是不是可以变一点,只有顾问有权力变,我们没有这个权力。创新

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创新。我们要把那些出风头的人从我们变革小组中请出去。”

任正非下定决心削足适履,提出了著名的管理学习“三化论”: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顶着这么大的压力,冒这么大的风险,因为他知道,员工主观能动性、团队合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也就是外界津津乐道的所谓华为“狼性文化”,并不能包打天下。虽然,以国内标准衡量,华为是相当成功的公司,但因为管理系统的薄弱,华为的管理水平与国际同行的差距还相当大。华为每年把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但研发的效益仅仅是IBM的1/6。供应链方面,华为订单及时交货率只有50%,而国际领先公司为94%。库存周转率3.6 次/ 年,但国际领先公司为9.4 次/ 年,订单履行周期长达20—25 天,国际领先公司为10天。从人均销售额比较,华为的100万元人民币与国际领先公司的50 万美元同样相差悬殊。

任正非感慨,中国的问题是中国人“太聪明”,但因为无法用制度、流程、系统把这种个体的“聪明”规范起来,5000年都受穷。其实,中国的问题同样可以说是因为中国人“太勤劳”,同样因为无法把这种个体的“勤劳”规范起来,5000 年都受穷。走遍全世界,哪个国家的人像中国人过得那么辛苦? 《华为的世界》披露一个让人深思的细节:1996 年的时候,华为人几乎天天加班,但企业的人均销售才57 万元;到了202_年,完成流程变革项目的两年之后,加班现象越来越少,人均销售收入却接近150 万元。华为终于走出了一条不靠个体的“聪明”、“勤劳”来生存的新路子。

所以说华为应该是被我们学习的。或者说是华为作为先行者,在走向世界级企业过程中用成功和教训标示出的“道”,而非那些无法被别人复制的“术”。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对于“华为做了什么”而言,“华为为什么这样做”才会让中国企业找到“学习华为”的最大价值。

分享0

《华为的世界》读后感(范文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