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祖母》读后感[五篇范文]
编辑:海棠云影 识别码:76-1083669 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7-29 16:30:47 来源:网络

第一篇:《祖母》读后感

当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祖母》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祖母》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新语文》里安徒生写的《祖母》。里面内容十分感人。

故事讲述的是:祖母老了,她有一本旧书,里面夹着一朵压干了的玫瑰。当祖母的眼泪落到花上时,花复活了。祖母又变年轻了,变成了一个小姑娘,在她身旁坐着一个男子,送给她一朵玫瑰花。如今,祖母去世了,她埋藏在靠近教堂墓地墙边的墓地,上面种着一棵玫瑰树,很快就开满了玫瑰花。

读完这篇文章,我泪流满面。作者把祖母的思念用美丽的话语描绘出一幅记忆的图画,那幅图画是一首思念的诗;是一幅美丽的油画;是一首悠扬的歌······在美丽的语句中我读懂了什么是爱,什么是亲情。作者对祖母的怀念让我感触很深,仿佛身临其境。我也想送给祖母一束玫瑰花。这篇文章让我读懂了作者对祖母的尊重和孝敬,也让我知道这朵玫瑰花给祖母带来了快乐······

《祖母》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祖母》这篇文章,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对祖母的思念。

作者回忆他的祖母晚年是幸福的,快乐的!作者说他的祖母是一位可亲的慈祥老人。她有一本诗集,书里夹着一朵玫瑰花,这是祖母当年亲初恋时一个男子送的,这给祖母带来了一生的美好的回忆。祖母每当看到这朵干枯的花总是微笑,有时暗自落泪。

作者的祖母有最好的记忆来回味;有天真的孩子来相伴;有最动听的故事来叙事;用一颗年轻的心来对待自己的年老;用最平静的心态来面对死亡;去世时,还带着甜蜜的微笑。

作者从祖母对年轻时的.回忆,到祖母的去世,字里行间表现出祖母的欢乐。

这样的祖母即便是我们小孩子看来,也是整天开心的,即使去世了,也不会让孩子记得害怕,依旧可亲可爱,人老心不老。

作者很喜欢他的祖母,我也很喜欢作者的祖母。

《祖母》读后感3

今天我看了一本很感人的书,名叫《老祖母的厨房》,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老祖母的厨房》读后感。书的内容是:过年了,罗奕奕和堂妹罗琬琬回老家看望老祖母。他们发现厨房的餐具居然会说话,而且知道了一个埋藏了多年的秘密:最老的一只碗说它在等它最好的朋友——洋葱头。于是两人开始寻找洋葱头。可奇怪的是当他们向老祖母询问此事时,老祖母一听便突然生起了重病。他们俩不知所措,但隐约意识到是自己创下了大祸,便撒腿跑了。后来唐叔叔——老祖母的亲戚来了,奕奕和琬琬才打听到了洋葱头的故事。

原来,洋葱头是罗逗逗的昵称,他是唐叔叔的小学同班同学,也是老祖母的第四个儿子。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学习成绩很好,又是班长。一天,罗逗逗的老师有事不在,安排逗逗管理班级。突然发生山体滑坡,本来逗逗可以第一个跑出来,但是作为班长,他觉得自己有义务照顾好班上的每一位同学。当大家都顺利离开教室,他才最后一个往外跑。这时房屋倒塌了,他被压在了房屋下面。抢救人员来到时,逗逗已经停止了呼吸。他的墓碑建在了水仙花里,成了大家的楷模。

其实碗是不会说话的,这样的拟人描写只是为了让故事更加生动感人。小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爱的玩具,而洋葱头一直喜爱着这只不起眼的土碗,而这只碗也一直怀念着他。故事虽然讲的是一只碗,其实是那些和洋葱头一起生活和学习过的人,无时不刻在怀念着他。他不顾个人安危,牺牲自己,挽救他人的高尚品格,让我们铭记于心。想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万千。谁都知道生命的宝贵,可每当灾难来临时,还是会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他们公而忘私,舍己救人,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5.12大地震,多少人为了挽救别人,失去了逃生的最后机会。灾情发生后,多少人不顾余震的危险,千里迢迢从世界各地赶来,就是为了拯救更多人的生命。如果要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我们就要学习这些英雄人物,为人民的利益贡献自己的一切。

《祖母》读后感4

暑假里,妈妈让我读了下我基的着做《童年》,其真我没有竭没有喜悲读书,我是个特别爱动的孩子,但是此次纷歧样,我很快便被书中家丁公阿廖沙悲凉的童年深深感动。阿廖沙运气悲凉,从小怙恃单亡,而中祖女性情十分浮躁,只要中祖母心痛他了。中祖女没有太喜悲他,两个娘舅更是厌恶他。便正在那样亢劣的情况下,他却走已往了,他出有被艰易吓倒。那令我深深天体会到了其时那个年月的人的丑陋里貌,和下我基的怯气。他的童年跟我们如古比起去,真正在是太悲凉了!

我们多荣幸啊,糊心正在蜜罐里。每天坐正在宽广明堂的课堂中,听着西席授课;回家有年夜鱼年夜肉等着您品尝;您念要甚么,便给您甚么;而下我基那个年月呢?下我基很少有安定的日子,险些每天有人损伤他、唾骂他、欺侮他。我真的没有能设念他是如何撑已往的?念念下我基,再念念本人所以,我们更要顾惜如古好谦、荣幸的糊心。我们要捉住童年的尾巴,勤劳进建,万万别身正在祸中没有知祸。那样劣秀的进建情况,那样好好的童年糊心,我们再短好好进建,那便太对没有起怙恃了。

如古,眼看童年便要走了,迎去的是布谦死机的少年,让我们顾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没有留神,童年便会离我们远去,捉住童年最后的工妇,留下我们对童年最好好的印象吧!

【《祖母》读后感】相关文章:

1.祖母写人作文

2.我的祖母作文

3.我的祖母和外祖母作文202_字

4.祖母儿童故事

5.我的祖母高三作文

6.我的祖母初二作文

7.咱班的祖母级人物作文

8.感恩祖母高中作文

9.祖母优美散文

第二篇:祖母碑文

先妣倪氏讳子仙,生于一九三四年农历四月初四,卒于一九七一年农历正月初四,享年四十七岁。

慈母幼时聪慧善良,初识文字。一九五三年由某某县某某乡伏家村嫁入本乡某某村某家。孝敬公婆,和睦亲邻,兼做农活,含辛茹苦抚育儿女。相夫教子照顾家庭,夫贵妻荣,子孝女贤。九四年先父突逝,母亲强忍悲伤,与儿女相互携持自舔疗伤。孙辈渐长,母亲力所能及,帮抚幼孙,心系子女。慈母一生恭谨明理、勤俭持家、慈悲为怀、贞敬孝贤、名传乡里。祸福旦夕,慈母罹恙,数月之间,阴阳两隔。嗟乎!母子亲情难割舍,梦里血泪沾巾百喊不闻断肝肠!先母倪氏,讳名子仙; 聪慧善良,为人纯真。芳年十八,嫁入唐家,生儿育女,历尽艰辛。慈母慈悲,怜悯世人,尊老爱幼,和睦亲邻。恭谨明理,勤俭持家,贞敬孝贤,名传乡里。慈母一生,谦卑一生,儿孙满堂,母在祠堂。每思至此,泪湿满襟,特立此碑,以志铭记。

先父天义,排行为五,父爱如山,待人心宽。唐氏后裔,和睦友善,天性善良,乐乐大方。义不背亲,德高望重,生知安行,后人传颂。平心静气,团结邻里,简单做人,乐善好施。历经沧桑,八十有四,慈父一生,中年丧妻。抚育儿女,历尽艰辛,音容尤在,笑貌难觅。每思至此,泪湿满襟,特立此碑,以志铭记。

慈母仙逝,音容宛在。养育之恩,栽培之情。铭记显考,灿烂耀光,百年正果,万古流芳。铭记显考,大道弘扬,化育深恩,海阔天长。铭记显考,佑护吾邦,小康大有,繁茂永昌。

铭记显考,神返圣方,往生富贵,福寿无疆。

第三篇:怀念祖母

怀念祖母

奶奶生于1931年农历7月18日。因病医治无效于202_年3月17日8时30分与世长辞,享年81岁。

奶奶的一生是平凡的。但奶奶在我们的心中是最伟大的!她勤劳善良,默默无闻、含辛茹苦把我的爸爸、叔叔和姑姑们九个子女抚养成人、乃至成家立业!是奶奶教给了我们做人的真谛、生活的哲理;是奶奶用毕生的精力和辛勤的汗水营造了我们美满的家庭;是奶奶留给我们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和幸福回忆。

奶奶的一生是伟大的。她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而且为子孙的成长付出了她全部的生命和母爱!

奶奶的一生是坚强的。她与人为善,忍让为先,宁愿自己多吃苦,也不愿连累别人,不仅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而且也是我们今天做人的榜样和准则。

奶奶的一生是善良的。她处处为别人着想,时时急别人所急,经常无私地伸出友谊之手,热心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在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给乡亲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奶奶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奶奶对我们家庭做出的贡献和付出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如今,正当我们报答奶奶的养育之恩、尽享天伦之乐之时,奶奶却驾鹤西去,悄然离开了我们!回首往事,我们不禁潸然泪下,千言万语也难诉我们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也很难想象得到,在当年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物质资料极其亏泛的年代里,奶奶和爷爷是如何担当起赡养双方老人,照顾九个子女的生活重担,勇敢地带领自己的家人,顽强地与自然灾害作斗争,与命运作斗争,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宁肯自己忍饥挨饿,吃草根、吃野菜,也不愿让自己的家人受到半点儿委屈。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奶奶对她子孙们的关爱和牵挂。我们平时不在奶奶身边,但我们知道,奶奶的心里时刻在牵挂着我们。平时奶奶总是把好吃的留给我们,宁肯放坏了自己也舍不得吃,每一次我大老远的看到奶奶,她都开心的摇晃着并不稳健的步伐,一摇一晃走到我的面前给我一个深情的拥抱,每一次当我拥抱着奶奶,总能看到她那满头的银发和额头上深深的皱纹,每一次奶奶拉住我的手,并没有很多的话语,可她的手却总是那么温暖,她的笑容总是那么慈祥,我的思珺妹妹出生的时候,奶奶已是80岁高龄,但她不顾病魔緾身,专程从老家直往郑州去看望我的妹妹。在奶奶生命垂危,弥留之际,听说我和弟弟妹妹们来到她的身边,虽然她已经没有说话的力气,但奶奶用生命中最后的微薄之力,给我们留下了最后一丝慈祥的微笑。奶奶!您的微笑将永远记在我们的心中!

人生坎坷,天意难测,上天有信,不昧因果。您今生的劳苦,正是来世的幸福。我们在此跪求!奶奶呀,您在天有灵,你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济济一堂,跪泣于此,为您送行了!奶奶呀!由于您的言传身教,我们做人,都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我们做事,都认认真真,尽心尽责。我们都要有自己的一番作为,虽说未必给你增多少光,但绝对不会给你抹半分黑。奶奶,您放心吧,我的爸爸、叔叔还有我的六位姑姑,他们团结和睦,互助友爱。您的孙子、孙女都有所教,也必将都有所成。上天不能分身亲自去所有的家庭,所以世间才有慈母,在每一个家庭默默地付出。奶奶,你就是上天为我们派来的慈母。这一辈子,你为我们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

奶奶呀!您就这样走了。在这诀别的时刻,我们在您的灵前扪心自问:我们为您做过多少?其实,我们为您做过什么我们说不出来,我们曾经以为可以拿出来说的,在您的灵前仔细思量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比起您对我们的付出,那真的不值一提。

202_年,奶奶跟随叔叔去海南旅游,途中,叔叔记录下了珍贵的视频和照片,观看这些 珍贵的记录,其中有一个微小的细节深深的触动了每一个人,奶奶常年都随身携带着爷爷的照片,在去旅游的飞机上,奶奶从口袋里拿出爷爷的照片,举起来面对着飞机的窗口,嘴里默默的念叨着什么,视频里,白发苍苍的奶奶一直举着爷爷的照片,凝望着窗外漂浮的白云,令观者无不为之动容!如今,奶奶终也随爷爷而去,离开了她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子子孙孙,离开了一个个熟悉而又亲切的父老乡亲,离开了这片她曾经辛勤耕耘过的寸寸热土。

奶奶生前话语不多,是用她的一举一动让我们深深的感悟到什么叫做最质扑,却又是最无私的奉献!让我们看到什么叫做最平淡却又是最纯真的爱情!让我们懂得什么叫做最平凡却又是最伟大的人生!是奶奶让我们学会善待亲朋,让我们学会宽容世事纷扰,让我们懂得如何珍惜自己身边最爱的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我们的大家庭已经枝叶繁茂,子孙满堂,而我的奶奶却已经慢慢的燃尽了她最后一丝生命之光,离开了人世。奶奶呀,您的离去如此匆匆,甚至来不及再给我一个温暖的拥抱!奶奶呀!您的离去如此无奈,竟等不及您最疼爱的小珺珺长大成人!亲口在您的面前叫您一声“奶奶”!今天,任凭我们三叩九拜,悲天恸地,再也无法挽回我亲爱的奶奶!死者安息,生者奋发,在今后没有您的日子里,您的子子孙孙都将永远传承您和爷爷的血脉与精神,好好生活,努力奋斗,让您再也不用为我们担心和操劳。而此时此刻,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此祈求:愿奶奶在天之灵能如己所愿,从此远离病痛和磨难,只有平安和快乐!愿奶奶在天国与爷爷相聚,从此不会分开,再也没有离别。也愿奶奶在天之灵,心与我们同在,即便是天地两相隔,我们永远都是一家人!奶奶呀!让我再一次叫您一声:奶奶!请您感知我们的思念和深爱!让思念和爱永远伴您左右!您对子孙的深情厚爱将永远根植在我们的心中!如果有来生,我们希望还做您的子孙,愿上天再给我们一次机会,让我们重新感受您的挚爱,也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报答您老人家的养育之恩!

我们敬爱的奶奶永垂不朽!您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二○一一年十月五日

第四篇:缅怀祖母

缅怀祖母

慈祥的祖母离开人世将近30年了,享年86岁,今年是老人115岁诞辰。祖母的音容笑貌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祖母在我心中像温暖的太阳,像滋润的雨露,哺育我成长,又像一盏明灯,叫我惭愧催我自新,激励我前进。

祖母不是我的亲祖母,但是胜过亲祖母。上世纪60年代,安徽的“浮夸风”饿死了许多人,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个,后来母亲改嫁,祖母和伯父收养我这个孤儿,从此,我们三代人相依为命。祖母生于旧社会,裹足,个矮,清秀,纯朴,善良,心灵手巧,憨厚勤劳。伯父为了我终身未娶,今年87岁,身心健康,是我家庭的又一寿星。

往事历历在目。记得8岁那年我过麻疹,高烧、咳嗽,祖母日夜守护在床前,用黄花菜、荸萕等熬汤表疹,把我从死神手中夺回来。刚痊愈祖母背着我上学,按时背我回家,生怕耽误我学业。冬天怕我冻着,夏天怕我热了,夏日的夜晚我躺在凉床上,老人手拿扇子给我驱赶蚊子,给我讲故事,望着满天的繁星我一会儿进入梦乡。上初一我又得了一次伤寒,病好后体弱,祖母为了我操碎了心,每天中午煮饭之前将米放进锅里炒个半熟再放上水去煮,这样,米饭又松又软容易消化,看着我身体强壮起来,祖母额头的皱纹舒展开了。

转眼间我上高中了,学校离家约30里,周六下午学校不上课,祖母总要弄点好吃的给我加餐,养些鸡、鹅,种些蔬菜,上世纪70年代农村生活水平低,粮食紧张,常常吃菜和米一起煮的饭或粥,在校是吃不饱的。周一天不亮,老人家就俏俏地起床,为我做好饭烧好茶,让我吃饱喝足才赶往学校。后来她年纪大了,患了白内障双目几乎失明,但是,她仍然摸着做饭、洗衣、扫地。毕业后不久我走上教育岗位,在老人的教育下,我兢兢业业地工作,成家有了孩子,四世同堂,祖母暮春季节安然地离我们而去。我的心像刀割一样难受。因为祖母对我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她为我付出的爱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尽,“谁言寸草心,报答三春晖”。恩未报人已走。

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如今桃李满天下,我多次受到县级表彰,教育教学成绩显注,晋级、入党。这些于祖母小时候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每年清明节,我跪在老人坟前烧纸钱时,默默地祈祷:祖母,您老人家含笑九泉吧!在天国里保佑全家平安!健康!幸福!

第五篇:祖母的佛经

祖母的佛经

202_-05-07 14:00 | 豆瓣:木石一祖母活了六十八岁,念了大约十年佛经。三年之丧,父亲决定给祖父祖母坟头立一块大碑,基座要抹三层水泥台阶。父亲夹起一条烟、一壶酒,带着自己的心思敲开了石匠家的门。城南的老石匠比划好尺寸,选好石材,是一整块大青石,提起毛笔描摹出图样,蹲在石头上,父亲点燃一管旱烟,递上去。石匠吧嗒一口,吐出来,说:“干完你这件大的,就该收手了。碑太大,费神!”石匠再三嘱咐父亲一定要准备一段长碑文,越长越好,大碑配短文,那是把马掌钉到了牛腚上——丢先人的脸。腊月三十,给祖坟上完香,我摊开纸笔,伏案半日,草就成一篇韵文,念给父亲。“停,啥叫个长斋礼佛?”父亲听不懂。“就是念佛吃素!”我说。“哦,对着哩,你婆吃了一辈子素!”父亲点点头。父亲记住了祖母一辈子吃素的习惯,对祖母念佛的往事,印象似乎不太深刻。这怨不得父亲,因为祖母开始念佛的十年,父亲早已成了离家的候鸟。那时候的祖母,一心想呢喃佛音,为南下未归的儿子祈福祷告。二家里中堂供着一尊小金佛,自我记事起,它就端坐在贡桌中央。祖母给“佛爷”做了一件大红披风,从佛头垂下,包裹住三分之二佛身,只露出金佛低垂的眉目,还有一圈精致的须弥莲花台。母亲说这尊金佛是祖母多年前从一座寺庙里“求”来的,开过光,有佛性。但在祖母去世前的十九年,我未曾看清楚过这尊“小佛爷”的面相。祖母每天早晨五点从炕上起来,倒掉尿盆,洗把脸,漱口、明目,从箱盖上取下蒲团,码好香烛,点燃中堂那柱似乎永远也烧不完的蜡,跪倒在小金佛前头。祖母把点燃的三根檀香顶在脑门,匍匐三拜,插进香炉,起身再回到炕上,伴着祖父震天响的鼾声,趺坐闭目,拨动佛珠,开始呢喃起佛经来。六七岁的我,每天清晨被祖父的鼾声震醒,一睁开眼睛,便能看见祖母含目呢喃的样子。我跳起来拉开窗帘,阳光从窗户格子投进,落到祖母的眉眼上,祖母眯起眼睛,望向窗外,那个样子,如同后来我仔细端详过的“金佛”。我在祖母呢喃的佛经中,从五岁长到了十岁,但我从来没有听清楚过祖母口中佛经的内容。那时念佛的不止有我的祖母,似乎村里孩子的祖母都把念佛看成很庄重的一件事。大概人近暮年,对身后之事总有许多牵挂,寻找一个信仰去皈依,便显得尤为重要。每逢初一、十五,祖母们要随村里的居士来到大庙。大殿地方宽敞,居士身披海青立在释迦牟尼坐下,祖母同村里其他老人则背对十八罗汉,分列大殿左右,领头的居士把一卷佛经摊开摆在香案,敲一声钵盂,照着佛经念一句,祖母们双手合十也跟着念一句。阴历六月二十三,赶上药王爷诞辰,待十里香客云集大庙,居士们这时便要收起佛经,提前几天把经文背熟,领着祖母们在大庙里含眉闭目,唱经祈祷。祖母十年当中,每天早晨呢喃的佛经,大概就是跟着居士们这样学来的吧。祖母不识字,村里的居士们也不识字,但居士竟然能够在十里香客面前把佛经念熟,使七八岁的我感受到法相庄严,如今想来,这实在让人敬佩。后来读《坛经》,了解到传承禅宗衣钵的六祖惠能目不识丁,乃岭南“獦獠”,脑子里面想到了村里的居士和祖母,我一度怀疑居士们与南禅有着某种渊源。12年回家,赶上大庙盛会,那时祖母已去世两载,我到居士们诵经的大殿虔诚驻足聆听,和多年前一样,依旧听不懂居士嘴里的经文内容。我斗胆翻开大佛坐下掩合的经卷,那一刻我目瞪口呆,所谓的经书文字,乃是一幅幅菩萨绣像,绣像旁零星点缀几行蝇头小楷。原来这么些年,居士教祖母呢喃的是一本“无字经”。三老和尚念经,一本经念时间久了也会失去味道,何况还是一本“无字佛经”呢?呢喃十载的祖母,其实也想照本诵读真正的有字真经!曾经有朋友问我幼时对哪本课外读物记忆最为深刻,我径直回答:佛经。朋友一脸愕然,啧啧称赞我如何有佛性。我暗自窃笑,想起了多年前教祖母念过的那些经文。祖母虽然吃了一辈子斋饭,但对念经拜佛痴迷其中,则已是六十岁之后的事情了。祖母信佛以后,对佛家事业颇为关心,她未曾学过如何打坐参禅,但在朝山的路途中,依样学了一套趺坐参禅的礼仪回来,她不曾念过一天学堂,但对佛教典籍却关心备至。祖母并不满足大庙里居士重复呢喃的佛音,在生命最后八年,她发愿要诵读更多的佛书文字!照祖母的话讲,“佛经”不能买,买来的不灵,得用一颗诚心去“求”。于是,耳顺之年后的祖母,一年四季频频踏上“朝山”的路途,开始四处“求取”各种佛法典籍。“朝山”很苦,为了体现诚心,朝山的信徒们通常不走大路,专挑偏僻难行的小路疾行,翻山越岭,穿过密林,就像古时候的行脚僧。祖母的朝山之途更苦,倘若方圆数十里哪座山头有庙会,祖母就要提前准备好香烛和干粮,趁夜色步行前往。八年中,她奔波来往于方圆几十里的大殿小庙,广积功德,为出门在外的父亲求回一片符,给上学的孙子求回一根“红”,或背回来一把檀香,或是一堆供果,有时还会“求”得一两本她自己也看不懂的经书文字。祖母“求”回来的佛经式样多,内容各异,但大多是那种寺院自己印刷的宣传小册子。祖母看不懂佛经,但她一直笃信寺庙里带有字样的物件,都具有一种难以言说,却又真实存在的佛性,能拿回家便是“大福”。祖母把这些各种各样的“经书”带回来后,统一供在中堂的佛像旁,童年时可以阅读到的书很少,这些“经书”便成为我时常翻阅的课外读物。幼时的我,从祖母背回来的“佛经”上,“见识”过各种有趣的佛经故事,学会许多稀奇古怪的大佛名字,把方圆几十里庙会的日期记得滚瓜烂熟,这些无心偶得的“知识”至今亦让我受用。即便如此,祖母偶尔也会带回一两件“真经”,我最初阅读到的《金刚经》就是祖母“求”回来的。我当年并不知道所谓的《金刚经》,也不了解这本经文的全部意义,对其产生兴趣,乃是因为它非同寻常的式样。当祖母把这本经书摊开放在中堂时,我立马就被吸引过去。经折装,黄绸面,内里蝇头小楷,墨色黑亮,字里行间还夹杂朱红圈点的痕迹。也许这本经书来路非常,祖母对它很是看重,“求”回家以后终日焚香供奉,只有到每天黄昏时分,才让我教她辨认识读上面的文字。这本佛教经典在民间流通非常普遍,但我当年只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认字不多,一碰到经书里稍微繁复的字眼,便会产生陌生之感。祖母每次照例要往香炉里敬一柱香,我则搬出字典摊开纸,祖孙二人,在幽暗的黄昏中一字一句辨认,我认识了许多字,祖母念熟了好多音。自《金刚经》内传中土之后,翻译的版本有六种之多。那时,我就以如此方式帮助祖母“念”熟了整部《金刚经》,十年后,当我真正涉足佛学殿堂,初次正式潜心研读《金刚经》时,不禁哑然失笑。当年,我给祖母教错了好多好多音!四祖母生命最后两年是在病榻上度过的,“朝山”已不可能,但她对念佛倾注的热情,却是有增无减,每逢初一、十五,必要再三嘱咐母亲给中堂的“小金佛”按时上香。那时我已认得好些个字,但却没有更多闲暇时间,去教祖母识读那些“佛书经文”。暮年与病魔持续挣扎,连“趺坐蒲团”对祖母而言也成了一种奢望。她亦不再于旭日初升的清晨呢喃,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了那些“佛经文书”的插图上面。祖母看的最多的是一本叫《地狱游记》的书。这本书我当年仔细通读过不止一遍,大概是讲济公**在南海观世音菩萨指引下,参观游历幽冥地府,通过对话形式,将十八层地狱的场面一一复述出来。这本书印制粗糙,但是里面的插图极其丰富有趣,铁树刀山、刀劈斧锯、阴司里的饿鬼、面目可憎的无常,画面形象生动,恐怖狰狞,很有意思。后来,我于祖母遗物中又发现了另外一本《天堂游记》,书中画满了各种天国物事,不知祖母生前看过没有。祖母在09年春天去世,我特意在灵堂内,给祖母播放了三天两夜提前录制好的佛经。母亲把中堂的“小金佛”取下,褪掉大红披风,换上祖母遗像。我生平第一次仔细端详“小金佛”,原来这是一尊木胎鎏金的地藏王菩萨座像。据佛典记载,地藏菩萨曾发过一桩宏愿,他誓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我似乎有点明白祖母这十年来的念佛之举,也许她是想忏悔。当年佛祖释迦牟尼在伽耶山菩提树下,静坐七七四十九天,终于证觉成道。祖母吃斋一世,念经十载,忏其前愆,悔其后过,天堂之门也该为她敞开了吧!作者简介:马鹏波,陕西宝鸡陇县人,自由撰稿人,致力于“非虚构”写作者,在《网易·人间》发表非虚构作品:《他躺进了亲手画的棺材》,《麦子黄了,麦客不会回来了》,《23岁回乡,他娶了第37个媳妇》。新浪微博:马鹏波1993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祖母》读后感[五篇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