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 (5篇)
编辑:蓝色心情 识别码:76-1106787 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8-17 09:15:3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的大才就不用多说了,曾国藩读后感。难得的是,他有自知之明。当世之人,夸其德近孔孟,文如韩欧,武比郭李,勋过裴王。其确有自知之明,仅知人识人是他的过人之处,其它方面虽非常人可比,但也非绝世之才。石达开评价他,谓曾文正公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画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觏也。曾自己也确知此事。

但以我看,其实最难得的是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所在。能力所长处,可以尽展所能,能力不及处,潜心学习。长处不自喜,短处不自卑。扬长避短,才是正途。

到我自己,我就没有清醒认识自己这份长处。常为完成一件事情信心膨胀,又常为完不成一件事情惭愧不已。这是因为我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到了何种地步。具体到某事,是否自己能力所及,并不清楚的认识。然而认真仔细想想,也许我根本没什么长处。分析事情背后的能力,或者强于普通人少许,然而此能力必有深厚的知识作背景,这又是我所欠缺。今后应当从此处着力,完善自己。我的短处太多,无法一一尽举。凡是遇事无法坚持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今后当记录下所有未完之事,一一解析原因,当以自省。

最严重的问题是,遇到喜欢看到别人的不足,很难看到别人的长处。影子说过我好几回了,也尽量注意,而且我也知道曾国藩成功之处,即在于认清别人的长短处,发挥别人长处,不求全责备。但却做不到,认不清是一个问题,态度是另一个问题。自己不再年轻了,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今后的事情很难有所成。

最近一段时间在读曾国藩,感悟蛮多,和大家分享一些内容。

曾国藩受唐鉴的启迪,一生中强调静字,他平日里坚持每日自省,就是给自己一个可以清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自查己身,并强调说老庄,管子,佛家皆提到如此,一定是有道理的。记得以前看蒋介石传时,蒋先生也是如此,他每日给自己定了一个功德格,记录下每天所做所想的点滴,并从中反省,几十年如此从不间断。

曾国藩的两句话我十分欣赏,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含刚强于柔弱之中。以柔克刚是老庄的精神,但几千年来能发挥地淋漓尽致,曾老他也可以算是首屈可指的了。做人做事万不可太过锋芒毕露,也不可过于强硬,否则在如今这个社会会让自己举步维艰;同样也不能太过软弱,一味退让,让对方总是有机可乘,自个儿把自个儿逼到悬崖边上。

曾国藩在识人方面也是很有心得的。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这与曾老先生这个伯乐是分不开的。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可能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觉得这种识人之术只可意会,很难言传。

一、此人为学严谨,虽为高官仍读书写文,人生也要不断的学习才能进步。

二、此人在穆,肃等人的帮助下成逐步走上仕途,并度过小人的诽谤,轨扎。所以那怕是再有才的人也需要别人的提拨,别人的帮助。任何时代,不论是官场还是职场,总是会有为了一已私利的小人。最重要的是不在乎小人说什么,也不是不去管,而是向上司及朋友澄清,清者自清。

三、相术仍有一定的道理,已看完冰鉴一书,不过没有入门。

四、大多数人都 知道谨言慬行,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

五、做人并不能做左宗堂那样持才傲物,而是平和。

六、李鸿章之所以是能出头,是因为他是查人所想,按想行事。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到查言观色,知人,那与木头有何区别,庸人而已。

志在尽忠以忠酬志

——《曾国藩》读后感

读史可以正言行,可以明志理,可以知兴替,读后感《曾国藩读后感》。一部《曾国藩》,不仅是曾氏家族兴起的历史,亦是大清王朝由盛至衰的历史,亦是太平军灭亡的历史,亦是中国封建社会兴起洋务的历史。一百三十万字,不仅是曾国藩一生的记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吏制度的描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礼教的展示,也是一场关于忠与义的讨论!

有这样一句话,叫“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中国有多少包括毛泽东、蒋介石在内的政治家、政客都把《曾国藩》作为官场的圣经啊!同时也把曾国藩本人当作中国官场的教父!的确,从一个普通的湘乡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学士,曾国藩是一个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严,他的谨,也的确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僚之极,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国封建官位之极!

但是,通读《曾国藩》之后,我觉得,与其说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不如说他是中国文人之楷模!

此话题暂且停住,先回顾一下曾国藩的一生,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点翰林,到咸丰年间办团练、打太平军,再到同治年间于天津、办教案,曾国藩的一生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却时刻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以兴我中华为志愿,应算得上三朝忠臣、重臣了。

回顾曾国藩的一生,主要功绩应是灭太平军、兴办洋务两件。

几进几出,几起几落,曾国藩由翰林到湘军统帅,从当初的几千湘勇发展到后来有强大水师的十万湘军,转战湘、皖、川、鄂、苏数省,终将已建国立都的太平军剿灭。受命于临危,武将改于文职,十七年的军旅生涯是曾国藩封侯拜相的主要功绩。

于封建制度下倡师夷,于传统观念中办洋务,无疑,曾国藩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兴办洋务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封建中国打开国门接受西方先进技术的奠基人之一,能意识到封建中国的落后,闭关锁国的弊端以及西方科技的先进,能够意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并付之于行动,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于一个封建社会的进士,从小接受孔孟思想教育的清朝大学士,是难能可贵的,这无疑是曾国藩的又一大功绩。

此外,曾国藩还能够认识到科举考试的弊端,清廷的腐化,都是曾国藩长于他人的、值得一书的成就。

然而,历史上,于天津教案一事,却给予了曾国藩完全的否定,弑己民,悦洋人,让国人对他饱含怨恨,视之为卖国贼,然而,于《曾国藩》一书中,我可以看到曾的无奈,曾的考虑,曾的选择,他的做法实在是为大局考虑,一旦随了清议,后果会是怎样,有谁可以知道呢?又有谁可以对这后果负责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曾国藩》这部书的作者是站在曾的角度上去考虑这件事的,或者是以作者的了解、以作者的态度去考虑这件事,亦或可以说作者就是完全想给曾国藩以肯定,总之,无论如何,完全否定是坚决不可取的!是主观的!

于裁湘军、杀韦俊几件事上,曾国藩亦颇遭非议,然而,这些亦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

功过是非,只凭表面事实是不能给予正确评价的,况且,于历史,于人物,谁又能说得清哪个是哪个非呢?以史鉴今,仅此耳!

“当官要读《曾国藩》”,这句话,我亦不能完全接受,与其说曾国藩游刃于官场,不如说曾国藩慎独于私室;与其说曾国藩走向了封建社会官位的顶峰,不如说曾国藩达到了中国文人的极致!

看《曾国藩》,不难发现,曾国藩之所以能得以汉大学士受皇上赐酒的殊荣,确有他为官的一些手段、思想,然归之根本,应为两条,一曰看人用人,一曰谨言慎行。纵观诸历史人物,善用人有几人可过曾者,严律己又有几人能过曾者?言必思之,行必省之,私室而不妄议,独处而不变习,于天命之年尚习字读书,古稀之岁亦批文指示,能如此者,史能有几人?有不用之理乎?

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所逐渐形成的对文人的定位。于七十年风雨人生中,曾国藩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文人所有的特点,考科举,中进士,点翰林,走仕途,以文报国,这就是中国传统文人身上的独有的根本的特点,几进几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一片忠心,剿除内匪,兴办洋务,曾国藩时刻以定我朝廷、兴我中华为己任,这恰恰是他的中国文人思想在支持,而他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思曾之一生,惟八字耳:

志在尽忠,以忠酬志

第二篇: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在近代史上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就连毛泽东,蒋介石,都对他推崇备至。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在太平天国运动时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对于曾公的处世哲学以及个人修养,一.读书

在曾国藩还是孩提时,就背负起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重任。让人佩服的是,当他三次参加院试而不中后,他没有消沉,而是为自己改名“涤生”,意思是:洗涤自己、重获新生;立志“不考取功名不成家”,直到二十三岁考中秀才后才娶妻生子。更可贵的是,他中进士、点翰林后,仍然一如既往地玩命地读书。他拜唐鉴为师,研读程朱理学,开始钻研考据学,同时还注重诗词歌赋的写作,不断地弥补自己学识的缺陷,不断 地充实自己的知识,终于以渊博的知识闻名整个翰林院。在自己的低位与财富都到达了一定高度后,仍然孜孜不倦的从书中学习知识,这在当今社会都是很难得的品质。

二.修身

曾国藩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并终身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座佑铭以自勉。曾国藩的人格修养,“诚。敬,静,谨,恒”五个字看似简单,但是曾国藩坚持了一生,也由此造就了其完美的人格。

三.用人

他十分注重发现和举荐人才,只要确有特长,他都不会以个人好恶决定取舍。当时聚集在曾氏之幕府中有百人之多,有文学、军事、法律、算学、天文、洋务、机器制造等,几乎集举国人才之精华。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中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五.远见

在国难当头之时,曾国藩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很有创新精神,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第三篇: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

“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句流传民间百年的经典谚语,深刻道出了一个洞悉中国传统内圣外王之术的名臣曾国藩和一个深谙中国传统智慧权谋的传奇商人胡雪岩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被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读完《曾国藩传》从书中了解曾国藩不平凡的一生,也从中受益很多,就从曾国藩读书来说,曾国藩曾给自己定下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经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前三条是为读书做的准备。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最重要的,读书不能以浮躁之心读,更要重视做读书笔记、随手摘记、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相当明确,读书遍布其终生,读书之勤,古今少有,这种精神正好激励着我们,以读书为高尚之举,以读书为兴家之道,这或许是每一个读曾国藩的年轻人最有收获和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是每个人都能够用曾国藩的价值观引导自己的前进之路,能够用曾国藩的勤奋之举引领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将得到无法衡量的提高。

曾国藩的人生目标内圣外王。内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是禽兽。具体指诚信,自律,俭,勤,公正,躬身亲入等;外王指的是有理想,志向高远,意志坚定,有毅力,有忍耐力。

曾国藩的修身之道首先是诚,为人表里如一;第二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端庄严肃有威严;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空话、假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行事。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了成不了大事,太刚了则会折断。刚不是蛮横,而是敢于进取,柔不是痺弱,而是虚心谦让。做人应当坚挺,之后才是立志、明强、慎独、勇毅、谦虚、习劳。自身的努力加外在的机会,最终成就了曾国藩。

每个人品评历史人物总是纵观其一生,评论其功过,比如曾国藩最后大战太平天国,一统湘军等等。就读书、修身这两点就够我学之一生,受之一辈子了。坚忍的读书规矩,严格的修身要求成就了曾国藩,这的确不是常人可实现的!受自身生长环境影响,我也自认有追求、有要求的人,可是,面对这十二读书规矩,面对这五字修身,除了惭愧就是觉醒!许多东西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读书、修身真的是一种自我君子的境界!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曾国藩身上有一股坚韧之气。有一件著名的光屁股事件,精彩地为其坚韧增添了佐证。38岁的曾国藩为表清白,堵住政敌的恶言诽谤,当众把自己脱个精光,光着屁股走进银库清点现银,查清了国库亏空真相。自此,曾国藩赢得道光皇帝的空前信任。在仕途的初期,曾国藩竟能在九年内连升十级,为人所称道。咸丰即位不久,就将大清帝国的五部大权交给了42岁的曾国藩。曾国藩以学养和人格魅力,为自己大展宏图谋篇布局。

这一路的升迁,为曾国藩提供了丰富的阅历和见识,而他的坚韧品性更是为他增加了不尽的胆魄。曾国藩一生处变不惊,遇人无数,从书中悟得的观人术,也给他成就大业帮了忙。哪怕是小小的管家,他也是就事论事,赏罚分明。渐渐地就形成了他识人、用人、待人上。《曾国藩日记》和《曾国藩家书》更是后代人修身教子的重要典籍,体现了中国传统士人正直的灵魂,也是传统道德延续的见证。

曾国藩可取的一面,是他给后人树立了这样一个榜样,通过不断的自我激励、自我教育,人人都可以成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固然伟大,但离普通人却很遥远,可以瞻仰却无法模仿。曾国藩则可以被一般人学习。他成为圣贤,他建立功勋,他娶小老婆而被骂,凡此种种,他的优点与缺点,在一般人身上也能看得到。他的自我鼓励精神、小心谨慎作风,他的识人用人方法、良好大局观,以及坚韧执著等成就大事的品质,我们似乎都可以通过向他学习来获得。曾国藩在发迹阶段,做事、做人、做官有以下原则:做人要像人,做官不可太像官;把所有人得罪了,就谁也不得罪了;有油水的地方往往最滑,站稳都难,所以不去沾染;不怕群众骂你,就怕群众不找你;可以得罪忙人,但不能得罪闲人;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人不能把钱带进坟墓,但钱可以把人送进坟墓。这或许对现代人有某些启迪。

曾氏一门,自曾国藩起,人才辈出。曾氏五兄弟四人上战场,除三弟战死外,其他出将入相,两个儿子曾纪泽是清末颇有影响的外交家,在处理西北边境危机中展示了卓越的才华,次子曾纪鸿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是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其后代绵延200余年而不衰,共出有名望有成就之人才240余人,几乎每一代都在杰出人才涌现,却没有出过纨绔子弟,如此长盛不衰,在中国历史上也实属罕见。

曾国藩与天平天国的斗争,实质上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可谓道出了问题的本质。曾国藩是以封建政权为依托,以湘军为武装力量,对抗以基督教为教义、神权政治为依托、以太平军为武装力量的洪秀全,完全属于两种不同文化形态的冲突。

当时正是西方列强的大肆入侵,包括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颠覆与渗透,大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洪秀全打着拜上帝教的旗号,大量吸收受压迫的民众入教,给他们灌输神权思想,奴役其肉体与灵魂。时机成熟则揭竿而起,开始了以夺取政权为目的的斗争。自然,封建政权受到威胁的同时,传统文化与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纲常名教也受到颠覆的威胁。曾国藩与他率领的湘军就是以捍卫传统礼教为精神支柱与理论指导的。

当人们以“封建卫道士”的帽子扣在曾国藩头顶而抨击其保守时,他们忽视了一点,太平天国以神权为政体,以基督教义为精神指导,其实才是真正的历史倒退。孔孟之道,纲常名教,本质上还是以人权为基础的,它比太平天国的神权理论要进步几个世纪。洪秀全的失败就在于,学了西方的文化糟粕,让历史倒退了几百年。

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就在于,捍卫了中国传统文化,避免了天平天国引起的中国历史倒退。现代史学家普遍认为,即使太平天国夺取了政权,它如何面对外来侵略,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让中国走向独立、富强与现代化,都非常成问题。若那样,中国真的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沦落到比清王朝更惨的地步去。

曾国藩的后代们也都是在各行各界中鼎鼎有名的人物在外交和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曾国藩之子曾纪泽以驻英、法大臣兼驻俄大臣的身份,于1879年赴俄谈判,据理力争,收回伊犁南境地区五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曾纪泽的儿子曾广铨,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和满文,曾担任清政府驻韩国和德国大使,后担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总办,是著名的翻译家。在湘乡曾氏文化世家成员中,还有曾约农、曾宝葹、曾宪森等翻译家,都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在数学方面:曾国藩次子曾纪鸿是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有《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著作行世。曾纪鸿的后裔曾广钧、曾昭权、曾昭桓、曾宪源、曾宪琪,以及曾国潢的玄孙曾宪澄(美国史蒂芬斯学院数学系硕士),第六代孙曾卫(南京大学数学系学士、上海财经大学管理学硕士、现任南京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保险系主任)等都精通数学,他们或以数学为专业,或供职于与数学相关的公路、铁路、电机、采矿、计算技术等行业。

在化学化工方面:曾国华之孙曾广植(又名广锜),先后毕业于美国马里兰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化学硕士学位,1957年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是我国味道化学理论的创始人。曾广植两儿一女,分别以化学气体元素命名。长子曾昭氚,留美化学硕士和工商硕士;次子曾昭氙,留美化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女儿曾昭氕,美国俄亥俄州玄大学化学博士。此外,曾广植的次媳容勤奋也是留美化学博士、芝加哥大学大学博士后;女婿孙永奎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化工博士。可以说,曾广植这个家庭已成为湘乡曾氏文化世家中新兴的化学世家。曾国潢之曾孙曾昭抡,192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博士,建国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国家高教部副部长等职,是我国新型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文化艺术方面:曾国藩的曾孙曾昭杭,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毕业,从事美术教育1949年前曾任长沙华中美术学校校长。曾国潢的曾孙女曾昭燏是著名的文博专家,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曾孙曾绍杰是著名篆刻书法家,台湾文化大学教授;玄孙曾宪涤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曾在《法西斯细菌》剧中饰演主角,后导演多部电影。曾国荃的玄孙曾宪杰是著名画家,曾聘为澳门华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联合国文教委员;玄孙女曾宪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任清史研究所副所长;玄孙曾宪棨,美国奥克兰加州大学大众传媒学硕士,台湾“国防电视制作中心”主任。此外,湘乡曾氏文化世家成员在书法艺术上大都造诣颇深,如曾国藩、曾国荃、曾国潢、曾国华、曾纪泽、曾纪鸿、曾纪芬、曾广钧、曾宝荪、曾约农、曾昭燏等,其中曾国藩、曾国荃、曾纪泽、曾昭燏的书法艺术成就尤高,后人以书法家视之。

在军政与实业方面:曾国葆后裔中有十余人进入军界,其中五人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曾广泰和曾广荣在国民党军中先后授予少将军衔。曾国潢的曾孙曾昭承,哈佛大学经济科硕士,曾任台湾工矿公司总经理;曾孙曾绍杰,既是书法家,又曾担任台湾电力公司董事。在医学方面有曾宝菡,她是曾国藩之曾孙女,广济医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曾任广济医学院儿童骨科部主任。曾宪森是曾国藩的玄孙,曾在湘雅医学院任教,其女儿沈一(随母姓),北京海淀医院护士长。曾宪文是曾宪森的弟弟,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洛阳第三人民医院主治医师,他的女儿曾利,河南医学院毕业,副主任医师。曾宪文的孙女曾子凌,河南新乡医学院毕业,医师。曾宪衡亦曾国藩玄孙,湖南医学院教授曾国藩直系六代,从事医务工作者多达18人。曾昭懿是曾国潢的曾孙女,她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曾任北京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国葆玄孙曾宪订,是第四军医大学毕业,曾任武汉市第五人民医院一分院院长。湘乡曾氏文化世家,从事医务工作者近30人。人称“杏林世家”。此外,在农业科技方面有曾宪朴,他是曾国荃之玄孙,英国伦敦大学理科硕士、澳大利亚大学终身教授,建国后任四川农学院教授,是我国园艺学会第一任理事长,曾任农业部经济作物总局副局长;在铁道交通方面,有曾昭桓和曾昭亿,都是曾国藩之曾孙。曾昭桓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铁路土木工程系,归国后先后任复旦大学、广西大学、交通大学教授;曾昭亿毕业于南洋大学铁路管理科,先后聘为湖南大学教授、长春商专教授。在电机学方面有曾昭权,他是曾国藩之曾孙,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电机工程学毕业,建国前后任湖南大学教授、电机系主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湘乡曾氏文化世家的大人才群体中,有一批杰出的女性人才。除前文中已提及到的曾昭燏、曾昭氕、曾宝菡、曾昭懿、曾宪楷外,曾国荃的玄孙女曾宪植,1927年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同叶剑英结婚,1946年曾任邓颖超的秘书,建国后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国华之孙女曾广镛,创办长沙淑慎女校;曾国藩之曾孙曾宝荪,创办长沙艺芳女校;曾宝荀,主持长沙艺芳小学。此外,在曾氏文化世家的女性人才群体中,还有三位才女媳妇。一位是郭筠,曾国藩的儿媳,曾纪鸿的夫人,其父郭沛霖与曾国藩为同科进士;二位是刘鉴,她是曾国荃的儿媳妇,曾纪官的夫人,她的祖父是清嘉庆朝大学士刘权之;三位是陈光璐,曾国潢的儿媳妇,曾纪梁的夫人,她的祖父陈岱云与曾国藩为同科进士。这三位才女媳妇对曾氏文化世家的形成和发展所取的促进作用较大。另外,曾氏家族女儿所生之子,也有不少杰出人物。如:聂其杰,是曾国藩之女曾纪芬与丈夫聂缉椝之子,建国前曾为上海总商会会长;俞大维,是曾国藩孙女曾广珊与丈夫俞明颐之子,1946年任中华民国交通部部长,1949年去台湾后曾任“国防部部长”;张庚,是曾国藩曾孙女曾宝菱与丈夫姚源伦之子,建国后曾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

第四篇:曾国藩读后感(范文模版)

明志修身

——读《曾国藩成功密码》有感

曾国藩在其青年时期就立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立下志向后,他慎独修身,自强不息,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美妙的理想,最终达到了立德、立言、立功的“三立”境界,引得无数后辈广为称颂。他的处世哲学也有巨大的研究价值,给后人不少启示。我读了《曾国藩的成功密码》一书,他的经历让我有很多的感触。

人的成就的高低,与他的志向很有关系。十几岁的年纪,大概很多人都会有“我想去做什么”的念头。可是很多人都只是一念之间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并没有立下清晰的目标和实践的方式。最终还是免不了随波逐流,继续过着庸碌无为的生活。也有很多人,常常自嘲地对别人表示自己的目标太难达到,环境不允许,或是自己实在是不够聪明。结果目标就变成只是“说说而已”的一句空话。有些人碰到了些许困难就忍不住想要放弃。说到底,那是他们的修行还不够。

曾国藩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追慕圣贤,立志要成为杰出之人。他秉持儒家传统,有坚定的意志力和自律能力。其品质实乃吾辈之榜样典范。文正公曾提出我们应该把志向与修身结合起来。即首先要立志,继而采取行动,根据自己的志向规划人生,并随着个人的成长和实际情况分析志向和适时改变实现志向的具体方案规划。

当然,想要实现志向,就注定会经历诸多困难。如果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则定有助于成功。

曾国藩主张“诚”、“敬”、“谨”、“恒”,以此来达到“慎独”的境界。即对凡事都应有所敬畏,不可一意孤行,行事须谨慎,生活要有规律。曾国藩的“自制之力”让人惊叹。即使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他也能够以圣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个人情绪,他都能做到掌控有度,坚守原则。曾国藩每天坚持反省自己,总结自己当天做了些什么,又有哪些方面没有做好,提醒自己必须及时补救错误。转换到现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更加应该学习文正公这样淡泊宁静的精神。同时要清楚:慎独并非追求空间上的独处,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尔不群。外界的确是有很多诱惑,而倘若我们能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早早立下坚卓之志,保留内心的一份坦然。那么,我们就可以超越自我,成就一个“大我”。

曾国藩说过:“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尔!”、“莫问收获,但务耕耘”。想要成就一件事,确实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可是有很多事情却是我们没有办法去掌控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去努力实现目标。除此之外的部分,就看老天的了。我们应该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坚强的毅力、强大的自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时时刻刻鞭策自己勇往直前。我们还年轻,正值可以冒险、可以挑战的年纪,那么就不要错过任何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对自己,我们应该要有非同凡俗的期许,不管外界对我们是支持还是嘲讽,我们都要追随真实的内心,敢于尝试,坚持不懈地朝认准的方向前进。因为,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就是力量!

在实现志向的过程中,当我们面对一时的成功,也须保持平和的心态。平和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做到宠辱不惊。这样,成功时,我们就不至于因为过度骄傲自满而迷失自我,从此停滞不前;失败时,也就不至于因遭受打击而失去前进的信心。保持平和的心态也能让人保持身体各项机能的平稳运行,促使人以良好的状态继续向目标进发。所谓积极的意识对物质活动有促进作用。当外界的条件不利于我们时,我们更应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恐惧害怕,不狂躁。把一切磨难当作是一个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使内心经历挣扎后变得更加强大。面对外界各种诱惑时,我们亦须自持自重,不为名利所牵累,斩钉截铁地继续前进。

从曾国藩的经历中,我得出了一个保持平和心态的方法。曾国藩说:“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可见我们平时可以阅读一些诗词歌赋,试着用圣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陶冶情操,从中体会诗人的豁达、恬静,以此淡泊明志。如果常常吟诵诗词歌赋,久而久之我们自然能将这些诗词与自己的心灵连接起来,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豪迈旷达的处世哲学。在潜移默化中,我们自身的修养也就会慢慢提高。

少年,应立志;少年,应慎独修身;少年,应自强。若此时不思进取,当我们老了的时候,大概只能剩下悔恨了。我们须日日养心、养身、养神,努力做到最好的自己。

成功,贵在心灵的强大与成长。

第五篇:曾国藩读后感

曾文正公

看完了唐浩明先生的《点评曾国藩》,回顾曾国藩跌宕起伏传奇的一生,着实能给我们不少启发。嘉庆十六年,曾国藩出生在湖南湘乡县,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同治三年平定太平天国起义,爵封一等毅勇侯,同治十二年逝世于北京。从湖南湘乡一个平凡的农家子弟完全凭靠自己的坚韧与毅力最终封侯拜相,这六十一年的人生脉络,可谓做到了中国文人所追捧的“三立”,立德:一生清廉节俭,勤奋读书

立功: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兴起洋务运动,实现同治中兴,立言:330多封《曾国藩家书》流传于世。首先,我想谈谈曾国藩的为官与从政。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备受推崇。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梁启超称其“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人们推崇其为晚晴中兴名臣之首。综观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康乾盛世转为内忧外患的没落时期,正是由于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的力挽狂澜,清王朝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回光返照,使得大厦将倾的大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六十年。曾国藩正是这一时期的核心人物,整肃军备,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军,兴办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倡学西方列强;这些措施的影响深远。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李诚。

纵观曾国藩人生的前四十年可谓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走过了一位文人的必经之路。启蒙读书,科举及第,提点翰林,外出为官,一步一步,十年做到当朝二品大员,这本是平淡无奇的。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太平天国运动打乱了曾国藩的人生。一八五三年正在丁忧守母丧的曾国藩,起创办团练,组建湘军,鏖战太平军,直到一八**攻克天京,曾国藩达到了人生的辉煌,封爵一等毅勇侯(大清朝第一位文人封武侯)。不可谓时势造英雄,英雄趁时势。说到这样的人生历程不由想到了王阳明,二人的人生的其实又何其相似。

其次我想要谈谈从《曾国藩家书》中对我的启迪。我曾浅薄的读过《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很深的是他对子女、弟子的教育,我想曾国藩很多观念是很值得我们当今这些人学习和借鉴的。曾国藩兄弟以及后世子孙中人才辈出,曾纪泽,曾广植、曾厚熹等等中外名人,由此可见其家教的影响。

在曾国藩330多封家书中,他强调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教育子女:“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与曾国藩的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现行的的教育现状其实发生了极大的偏差,我们过分重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曾国藩家书中首先从子女的德行入手,从小教育其养成良好的品质,我们现在的学子从小接受的是沉重的才智教育,德智教育已经被视若无物了吧。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特别是小学教育阶段,应当以生活、道德教育为重,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的义务,应该行的礼节,这就是教育。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有人戏称当今的孩子与父母是“非常6+1”的关系,6个大人围绕着1个孩子转。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

《曾国藩家书》中我想透漏出的一个观点就是不“修身”怎能“齐家”,更何谈“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伴随着中华文明不断丰富完善,儒家能够将思想浸润贯穿到人们的具体行为规范中去,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取得了统治性的主流地位。我不主张“复古”,社会在前进,条件在变化,我只是想要主张教育孩子,应向《曾国藩家书》一样首重道德的培养与品质的提升。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方能修身齐家平天下。

最后我想谈谈曾国藩的精神品质。

我想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是湖湘精神的极大体现。勤奋,学以致用,坚韧,孝悌、勤俭持家,忠君爱国的良好品质。

一、勤奋好学、经世致用。曾国藩一生挚爱读书,即使在进士及第之后、军旅战争期间,他都坚持不断读书。在为政方面,他提出“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主张整肃官场风气惩处贪官;在治军方面,他以湖湘子弟为基础,主张用儒家伦理治军;在发展经济方面,他认为农业为首,提倡农民联合等;在文化方面,他推崇程朱理学,学术造诣颇深,有人说曾文正公是中国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这些主张,多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并为实践证明为日后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的品质我想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学习的。但他在为政的举措方面,我想以一个本科生的角度来看是有点时代的局限性的,曾国藩还是没能逃出一个古代文人的局限。他力求维护腐朽的清朝统治,他重视农业却忽视土地兼并的问题,他想要改变官场风气,却只是从表面腐败问题入手,不从制度进行改革。

二、坚忍不拔的品质。曾国藩进京参加会试,两度名落孙山;却还是坚持第三次赴考。作为一介书生,他凭着顽强的意志,以“屡败屡战”的不屈精神,统领湘军,以少胜多,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在兵败岳州、九江受挫、祁门被困等多次战役中,曾国藩可谓是一败涂地,他自己也曾想过自杀,同时兵将士气不振粮草殆尽,几乎是身陷绝地;但他最终还是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终于稳定了军心,鼓舞了斗志,转危为安;最终凭借这坚忍不拔的意志终于镇压了太平军。

曾国藩人生中的这一品质最为我推崇,一个文人,从未经历过战阵,却创建了中国近代的湘军,间接创建了淮军、楚军。多次战败,甚至于跳水自杀,但是曾国藩还是坚持过来了,我想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不如意,不顺利的处境。当我们身处逆境中锻炼出来的坚忍的品质正是我们人生的财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想我们确实应该锻炼坚韧的品质的。

三、是重视人才。他提倡“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他将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人才作为挽救清王朝危机的重要措施。在他的一生中发现举荐了左宗棠、李鸿章、刘铭传等一批中国近代的著名官员,而这些人为大清朝统治的稳定,为国家主权领土的保全,为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吏治方面,他认为导致晚清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吏治的腐败,而吏治的败坏又源于人才的缺乏。正因如此,他十分注重发现和举荐人才。在其晚年,他屡次向朝廷提议坚持向西方列强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四、孝悌、持家观。曾国藩的孝悌观很强,在他的家书中多次提到孝悌读书是件愉快的事情。曾国藩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家庭成员中人人孝悌的原则。孝就是对父母、对长辈的感恩、尊敬与赡养。悌是指兄弟之间和睦友爱,也就是同辈之间的融洽与和谐。曾国藩认为家庭和睦最重要,子女无需做太大的官职,只要有学问知识,勤劳节俭就好。同时曾国藩也坚持勤劳简朴孝友的家风,曾国藩有段著名的评论,说家庭兴旺的规律是: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传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纨绔子弟;商贾之家,也就是民营企业家的家庭,一般可传三代;耕读之家,也就是以治农与读书为根本的家大多可以传七八代。我想在如今这样一个社会,这些勤节持家的观念正是我们所短缺的。

五、忠君爱国观。攻克天京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裁撤湘军,自剪羽翼,以明心志。要说龙袍加身对曾国藩没有半点儿诱惑,肯定是一句假话。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的内心也必定有着浓厚的帝王思想,只是一生谨小慎微、临事如履薄冰的曾国藩,最终还是放弃了。作为理学家的曾国藩最终采取的策略,连保存实力的意图也没有,而是大刀阔斧地自剪羽翼。以他的本意,原想将湘军全部裁撤掉,后经人劝谏提醒,才保留了约两万嫡系精英,一则北方捻军正盛,湘军还有可用之处;二则只有以实力作后盾,才能真正保住自己的利益地位不受侵犯、身家性命免遭伤害。拥有重兵之人,要么问鼎皇权王位,要么被人打败击溃,像曾国藩这样主动裁剪、自行解散,自古以来还比较少见。他的高风亮节与不同凡响也为他在朝廷赢了信任与放心,赢得身后名。曾死后谥号文正,追赠太傅。当然功成名就之后的曾国的人生开始也步入了人生的没落。湘军内部的纷争,李鸿章左宗棠的崛起等等,但此时的已经信奉老庄思想的曾国藩,我想对于这些他是不在意的吧。但是山东剿灭捻军与天津教案又将他卷入了泥潭,尤其是天津教案更成为他人生的“污点”之一。我想其实站在他的角度想想,功成身就的曾国藩必定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他不论做什么肯定是上承旨意。再者从一个清王朝的统治维护者的角度考虑而言,竭尽全力维护政局的稳定其实无可厚非。

如果因曾国藩镇压农民起义,就将其说成是“刽子手”,并将清王朝在“天津教案”事件处理上的不当,全部归罪于曾国藩,而给其扣上一顶“汉奸”、“卖国贼”的帽子,实乃有失公允。“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正如章炳麟所言:近百年来,对曾国藩的评价,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责骂者也不乏其人。作为一名封建王朝的高官,曾国藩殚精竭虑维护朝局稳定,而被后世许多人痛斥甚至是贬低,其实是过分苛求了。

其实曾国藩又何尝不是一个普通人。他严肃刻板,却不失幽默风趣;他推崇仁爱,却严查结党;他提倡清廉,却对部下的贪赃枉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拥有一支虎狼之师,却以愚忠自剪羽翼,结果受制于清廷……特别是面对先进的世界文明大潮,曾国藩以其远见卓识,奋然投身其中:第一个上奏提出“师夷智以制船造炮”,第一个造出轮船,第一个派人出洋购买成套“制器之器”,第一个提出“官商督办”,第一个上奏提出派遣留学生计划……然而,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他又是一个相当守旧之人,他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并非全是精华,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应该丢弃的糟粕。比如对西医没有正确认识,子女请西医给夫人看病,他心中便十分不快;对厘税征收工作,他坚决反对按照西方的科学管理方法进行;他主张引进翻译西方自然科学,但对其政治制度、思想体系方面的内容,却视而不见。曾国藩其实与普通人并无二致,一样有着七情六欲,有着善恶兼具的本性。难得的是,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克制内心私欲,压抑人性中恶的一面。就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三立”而言,曾国藩将道德转化为一种内在人格令人敬仰不已;留下的书信之类的文字,从中见到的多是金玉良言;曾国藩的一生,将社会人生的道义看得太重,如果以当代的休闲生活观视之,曾国藩一辈子,活得实在是太累太累了!

我想,其实曾国藩真正想做的也只不过是一个大成文人,治国起家而已罢了。只不过历史将他推上了舞台。

曾国藩读后感 (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