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元稹的西厢读后感[五篇范文]
编辑:风华正茂 识别码:76-1127880 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9-06 09:00:0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元稹的西厢读后感

元稹的西厢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元稹的西厢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元稹的西厢读后感1

总是怀着敏感的心与孤寂的愁,漫步在微雨后,感时伤事;总是念着伤感的昨天与未知的明天,迷茫着,寻觅着……

遇见元稹,是在一个张扬的午后,夏雨过后的溽腻尚未完全散去,湛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云朵。一个人在家里,安安静静地、有一搭没一搭地翻看着《唐诗校注》,尔后一首馨香淡雅的诗涌入眼眶——“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沉吟片刻,不禁怅然若失。

读这首诗,想到的一定是爱情。原以为,爱情纯粹的,没有目的,没有枷锁,有的只是流淌在耳傍心际,那亦浅亦深的爱恋。后来读《西厢记》——传世的爱情名篇——很喜欢,然而有些失望,仿佛在一刹那戳穿了我以为本该纯粹的爱情。如同梁祝化蝶般,莺莺与张生那么美丽的爱情,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的解读下,俨然成了反抗封建的范本,成了忠贞不二、不为礼教所迫的爱情传奇。可我的心是小的,不想再见杨过苦等小龙女十六载的辛酸苦楚,不愿再看霍小玉赌咒发誓刚烈而死的决绝……

断断续续的,我回想着他们和她们的爱情:张爱玲遇见胡兰成,觉得自己很低很低,在尘埃里为他开出花朵;徐志摩遇见顾小曼,仿佛一场痴狂,日夜为她绘写《爱眉小扎》;陆游遇见唐琬,于沈园的一池春波,惊鸿照影而来……只是若干年后,胡兰成沦为汉奸,爱玲断然决裂;志摩随飞机陨落,空留红颜寂寞终老;陆游唐琬沈园再见,空留阕钗头凤予后人评说……于是我想起元稹和他那同样苍凉的爱情。

元稹同崔护一样,在春光和暖的赶考途中邂逅了一位佳人,也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也是“眼波回转,欲说还休”,在春日明媚的阳光里,一切暧昧都有了可能,一切心动都有了延续。我安静着,等待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情。在故事的开端,当元稹同他的佳人流连在无边的春景,我以为他们会长久,就像西厢中莺莺和张生一样——虽然有过长亭送别的十里忧伤,最终莺莺仍是等回了衣锦还乡的张生,而后凤冠霞帔、白首终老。然而时光匆匆,再浓的情愫亦留不住春光的流逝。在他们相恋了短短一季之后,元稹为取功名,远赴长安,终将他的莺莺抛弃,空留一树桃花日日倚盼,苦对春风。

莺莺是《西厢记》的女主角,亦是《会真记》中的由王实甫“借”去的原型。而《会真记》的作者,正是元稹。元稹在离开他的莺莺之后写下了这本精简的,如他的爱情般浅薄的怅情录,追忆他最初的爱情。与《西厢记》历经坎坷有情人终成眷属不同的是,《会真记》从一开始便知是一出没有结局的爱情悲剧。张生和莺莺,终是没有在一起,不是因为封建制度的压迫,亦不是社会礼教的不容,只是不爱了。时光冲淡了一切,也包括那些与青春爱恋有关的岁月和情感。于元稹,亦是如此——三年后,腾达的元稹迎娶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季女韦丛,与他的莺莺,从此天涯是路人。

很久之后才忽然想到,《西厢记》或许是《会真记》童话版,固执的保留着真正爱情存在过的痕迹。岔开说去,遥想起宝玉和黛玉在暮春的落花时节共读《西厢记》的情景,这段暧昧然而纯真的爱情贯穿着整部红楼的繁华与衰败。或许曹公最初是想撮合这段“木石前盟”的,《西厢记》作为场景的出现,让我以为一切都有了转机,以为宝黛会和莺莺同张生一般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然而曹公仙逝,带走了所有的可能,空留残璧红楼。由高鹗续笔的后四十回,文笔纵是不弱,然而终失雪芹风骨。高鹗不是曹公,让人满怀宝黛爱情的期待;高鹗亦不是元稹,只留错失的爱情让人唏嘘长叹。他挥笔而就,绛珠泪尽归天,侍瑛蒙骗新娶——一部红楼,一场旧梦就在茫茫大雪里,了了真干净。或许,莺莺与张生,注定不能相守,这不仅仅只是元稹的无奈,亦是所有佳人才子们难以脱逃的梦魇。

七年后,韦丛亡故,元稹已是而立之年,再没有年少时的`轻狂。同年他遇见薛涛,这个广负盛名的女校书。他和她鸿雁传书、青鸟探看,薛涛的桃花笺就着甜腻的胭脂香寄达,元稹的诗体和着墨香转送……只是这一切都已无关爱情。元稹的爱情早已随着那树零落的桃花,伴着他的莺莺去了,再无复还。他与薛涛的相遇也只是短暂的路过后,永远的别离罢了。之后,元稹开始纳妾蓄妓,如杜牧一般流连烟柳以慰苦闷。不久元稹续娶,亦是大家闺秀。

有人说元稹是薄情的,为了功名他舍弃他的莺莺,为仕途他迎娶韦丛,韦丛死后又同薛涛情浓意深……然而我仍小声的为元稹辩护,他或许并不是寡意的,如苏轼的一般,他多情但并不滥情。一个滥情的男子断然写不出“曾经沧海难为水”这般隽然的句子。他在韦丛死后,亦缄然多日,回首往昔,或许是有愧的吧。他黯然悼念,挥笔为诗:“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他独倚墓碑,神伤寂然,无处话凄凉。

只是我想,他是否会想起年少时欲“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的莺莺呢?他是否会因为彼时的放手而懊恼后悔呢?然而一切都回不去了,自他选择离开,踏上长安之途开始,故事就已经结束了,他知道,她亦明了。如《西厢记》中莺莺恋恋不舍满目怆然与张生长亭作别般,元稹的莺莺亦是如此送走他,与西厢不同的是,元稹告别的,亦是他与莺莺的爱情。《西厢记》里,张生还会回来,王实甫让他铭记与莺莺的盟约,不离不弃。而对元稹和他的莺莺来说,那已是结局,最后的结局。

时光如流水般逝去,纵佳期如梦,伊人未老,将爱情丢失在历史浩瀚长河里的,又岂止元稹一人?我们伤感,然而改变不了爱情的命运。至今终于明白,纯粹的爱情或许是不存在的,只是爱情的爱情,仅仅是我们的幻想罢了。如张爱玲一般,找出祖传的铜锈斑斑的香炉,焚一炉沉香屑,凭吊元稹的西厢,凭吊元稹那曾经沧海的爱情。

元稹的西厢读后感2

《一千零一夜》的由来是相传一个国王,他每天娶一个女子,第二天就杀掉,有个姑娘要阻止他的这种做法,于是愿嫁给国王。她给国王讲故事,每次要杀掉她的时候刚好讲到精彩的部分,国王只好不杀她。她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于使国王回心转意。

《一千零一夜》是我非常喜欢读的书,《一千零一夜》又叫做《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里面有好多非常古怪的故事,有《山鲁亚尔和山鲁左德》、《渔夫和魔鬼的故事》、《渔夫和四色鱼的故事》、《着摸王子的故事》、《白侯图的故事》等等,这里有幽默的、悲哀的、有趣的、可怕的、悲惨地种种故事,我觉得这《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有好有不好,比如说《渔夫朱德尔的奇遇》就属于不好,朱德尔是靠力量和运气来获得幸福的,但《阿拉丁神灯》就是属于好一类里的,因为阿拉丁靠的是一颗不气馁、勇敢的一颗心来夺得幸福的。《一千零一夜》里莎拉的故事要从阿拉伯讲起,故事中,女主人公莎拉对各国民歌和异域风光情有独钟。就像中东热情的沙漠一样,莎拉也将自己热情的歌声散播到四方,对于莎拉来说,好故事一定要有听众一起分享,充满创意的独特构思、举世无双的天籁歌声,从《一千零一夜》里走来的莎拉,这就要把她的故事带到中国上海,看这位“月光女神”如何续写这段美丽的神话。

《一千零一夜》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有的发扬勇敢冒险精神,有的对机智善良、敢于和恶势力作斗争的下层社会人民给予赞扬。《一千零一夜》不愧为阿拉伯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不愧是世界文学宝库中光彩鲜艳的珍品。

第二篇:元稹《菊花》[范文模版]

《菊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菊、舍、遍、渐、偏”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诗、图对照,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 你能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菊花吗? 2.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有《元白长庆集》。(板书:菊花 元稹)(二)古诗学习,三步走

第一步:知音(知道读音,做到读准字音)

学生提出“知音”方法(如,查字典等工具书、问同学、请老师帮忙等等)

1.自由读,选择自己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指名读、老师范读)3.学生提出需要注意的字的读音 4.齐读全诗

第二步:明意(明白整首诗的意思)

学生提出方法,老师相机补充(借助课下注释、对照插图、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等等)自主学习

1.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互相交流、理解古诗

3.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教师相机提问:

1.秋天的菊花开得怎么样?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丛、绕)2.陶家是谁的家,作者怎么就想到了陶家?(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

3.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4.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明确: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一遍又一遍地欣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完后,再也没有花了。

第三步:悟情(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1.提出问题,引发探究

(1)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表达诗人对菊花的情有独钟,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2)哪句诗交代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分析: “此花开尽更无花”一句道出元稹爱菊原因,从字面看,菊花在百花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其中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爱菊?

分析:“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表现出来。2.发挥想象,读中感悟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配背景音乐)(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2)诵读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指名读、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小结,《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诗人对菊花的情有独钟,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4.有感情地朗诵《菊花》并背诵

(三)作业布置:搜集、诵读有关描写菊花的诗句。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

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S版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三首之一《菊花》,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菊花》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作的一首古诗。菊花是诗人们喜爱的歌咏题材。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不畏风霜,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蕊洁香远,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则是:不是因为百花之中我最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凋谢之后就没有别的花可欣赏,人们的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来了。诗人的立意新颖别致是咏菊诗中难得的篇章之一。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见前面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见前面

四、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由于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困难,对词句的理解、情感的体会、引发想象是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采用创设情境、启发探讨等方法,启发学生想象,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多媒体与板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2、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所以在教学中,以古诗学习,三步走的方法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三篇:多维角度赏《西厢》

多维角度赏“西厢”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戏曲作品,王实甫的《西厢记》号称“北曲压卷”。作者通过运用美不胜收的词章,描述了剧中人物跌宕起伏千变万化的情怀。这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皇皇巨著,其艺术成也是多方面的。

《西厢记》的人物形象

《西厢记》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只有典型的人物形象才能有力地表现典型的冲突。书中三个主要人物:崔莺莺、张生、红娘。三个人物性格、作风大相径庭,却各具特色。

【崔莺莺】作为出身名门的相国小姐,知书达礼,深受封建礼教、文化的熏染是必然的。贵族家庭的教养要求她一切行动都必须合乎规矩礼法。但是,崔莺莺又是一个有独立思想、有高深的文化文化修养的的青年女性,对生活有自己的愿望和追求。然而,显赫的门第,深厚的封建文化教养,已经有婚约在身的特殊身份,这一切都使得她在爱情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崔莺莺一方面强烈地追求爱情,另一方面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此,形成了她“乖性儿”和“假意儿”兼备的矛盾性格特征。

从出场的“惊艳”到“闹斋”再到“寺警”,从“听琴”到“酬简”,中间经历了老夫人的“赖婚”阻挠,崔莺莺的性格一步步克服软弱,走向冲破束缚,为自由恋爱而斗争,终于实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心愿。

面对渴望的爱情,崔莺莺表现为既撒娇,又撒野,这种欲说还休、欲罢不能、深沉曲折、迟疑反复的相互冲突的性格把一个想要挣脱封建礼教的枷锁,又担惊受怕、愁恨无穷的真实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崔莺莺大胆追求爱情自由又拘于礼教、顾虑重重,不敢断然行动的心理状态,刻画的是一个贵族小姐的叛逆形象,反映出她性格的犹疑、软弱的同时,又兼有克服困难、冲破桎梏的勇敢,这样的崔莺莺比《莺莺传》和《董西厢》中的在性格发展上又有了飞跃。塑造了更为真实可信,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艺术形象。

【张生】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显然迥异于《莺莺传》中的形象。经过王实甫的加工改造,从“始乱终弃”的浪子形象摇身一变,成为了善始善终的有情郎。他集风流、痴情、谨愿、淳良、憨厚志诚、才华横溢,诸种突出色素于一身,塑造了一个理想的才子张生形象。为了和莺莺自由恋爱,他受尽了折磨。老妇人“赖婚”刁难,连莺莺也常“戏弄”他,几次使他大起大落,上天入地,可他却“虽九死其犹未悔”,算得是“钟情贵到痴”了。如此看来,本该是个悲剧人物,可王实甫偏用喜剧手法来写,中间不乏可笑与可爱。这是王实甫的《西厢记》迥异于别的版本的创新之处。

张生的出场,很明显“游艺中原,脚跟无线”,典型的穷酸书生形象,可他胸怀开阔,有志进取。直到遇上崔莺莺,才有了与之冲破礼教枷锁,共结连理以至于“无意求官”的思想转变。他爱美人,却不好色,初见如花似玉的红娘时,他一眼判别红娘“好个女子也呵!”由衷赞美红娘的聪明伶俐,美丽可爱,却不动歹念,想到的却是将来与崔莺莺结秦晋之好后,放红娘自由。从这点上,张生显然君子所为,而非风流浪子。

在和莺莺的爱情纠葛中,张生始终诚挚有余,心眼不足。面对“长亭送别”后的爱情考验,张生始终钟情到底,取得功名后依旧坦言“怎肯忘得月回廊,难撇下吹箫伴侣”。塑造了一个善始善终、有情有义的才子形象。

【红娘】《西厢记》里最具特色不可或缺的纽带式的鲜活人物。在王实甫的笔下,红娘成就了戏曲舞台上前所未有的典型光辉形象。历经时代变迁,今天她不但成了为未婚青年穿针引线的个人或组织的共名,而且也是改革浪潮中某些为企事业单位联络奔走者的雅号。她的美名早已超出书本、舞台的局限,在不同的领域上“誉满全球”了。《西厢记》中的红娘这个人物角色的塑造很成功,成为文学史、戏曲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尽管不是主角,但是她绝对很好的配角,可以实至名归地得最佳配角奖。

红娘形象是作者揉进了更多现实因素和感情的人物,在她身上隐约寄托了作者的个人时代感受。她在剧中充当崔莺莺与张生爱情间的催化剂,是崔、张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可靠保证。剧中“拷红”是红娘的专场戏,在这一折里,红娘敢于在老夫人面前据理力争,使老夫人理屈词穷,在她看来老主子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这点上反映了她毫无奴性,具有独立的人格。如此不畏强权的小丫环,实在难能可贵。全剧因她的机智聪明、斗争精神不断掀起精彩高潮,在贯穿作品始终的矛盾冲突中,她是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人,剧中人物关系通过她调整,情节发展由她推动进程,人物性格也通过她来反衬刻画。所以,红娘一角,被恰当的称为《西厢记》的“戏胆”。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欲为人物立传,宜先为人物立言。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来说,《西厢记》里不能被忽视的便是王实甫在语言运用上的臻于完美的纯青之功。可堪称中国戏曲文学创作中文采表现派的鼻祖。

人物语言个性化。人物语言和人物性格紧密契合。各具个性的语言,使得声容笑貌历历可辨,莺莺的蕴藉凝重,张生的憨厚率真,红娘的爽朗泼辣,老夫人的心口不一。充分地表现了人物语言的本色。剧中崔莺莺和张生都是很有文艺修养的人,双方倾吐相思闺怨、离愁别恨时,所用语言自然华丽精彩,但是莺莺是大家闺秀,言语间多了婉转含蓄;张生是书生,自然而然在语言中表现他的书呆子气,率真诚恳;红娘只是一个丫环,她的语言是“本色”的、尖锐泼辣的。

语言意境美,音乐美。《西厢记》中的绮词丽语,俯拾即是。如珠似玉,异彩纷呈的精美语言,美不胜收。作者熟练地掌握了修辞格上的各种手法,使得戏中语言珠玑满眼,富于韵律性的华丽辞藻,新而不失自然。作者通过把前人的佳句创造性地融入白描、白话等形式,使诗剧获得巧夺天工的意境美。独见“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便可从中寻找范仲淹《苏幕遮》的影子,却又不拘泥于套用古人的佳句妙语。作者充分发挥自身精通词律用韵的优势,利用宫调自身传达情感基调的特点来渲染出一种与人物心理响应的节奏气氛,使剧本带有一种浑然一体的音乐美。

口语化的语言表达。综观《西厢记》全篇,多处应用通俗易懂的口语表达,如哑谜儿、甜话儿都是口语化的表达,在文中还时常交换运用“佳人自古多薄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俗谚。【江儿水】【殿前欢】这些曲子完全成了口语的韵律化,自然贴切,一气呵成。曲文和说白运用人民口语,说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注重熔炼民间口语方言入曲的巧妙安排。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作为戏曲,《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不仅仅表现在文学方面,也表现在强烈的戏剧性上。既是戏剧,就有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古往今来被奉为戏剧创作必须遵循的艺术原则。由此可见,戏剧冲突是戏剧作品的基础,它冲突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剧情的矛盾本质。显示人物性格的复杂变化,塑造生动逼真的典型形象。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主要集中在两条线上:一条是老夫人与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封建与反封建的冲突;另一条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冲突。全剧以老夫人与崔张红三者的冲突作为主要冲突矛盾,在这一前提下,三人之间又参杂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赖婚”一幕,是全剧基本冲突的中心环节,由这个主要矛盾冲突引发了后来一连串的冲突。

张生与崔莺莺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身份的悬殊,性格的差异,都造成了两人之间不可磨灭的矛盾。莺莺和红娘之间也存在矛盾,莺莺对于“行监坐守”的红娘心存芥蒂,而红娘对于莺莺的软弱和“虚假意儿”有所不满。张生与红娘之间也有矛盾,精明的红娘,“傻角”的张生,剧中多处出现两人矛盾的地方。三人之间掀起的重重矛盾,推动着三人与老夫人之间的对抗性矛盾的发展与解决。内部非对抗性的矛盾与封建与反封建的对抗性矛盾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体现极尽峰回路转、一波三折的跌宕剧情发展。

鸿篇巨制的艺术结构

戏剧结构又称戏剧布局,一部好的剧本就一定有一种独特的结构。剧本的结构就像人体的骨架,没有搭好骨架,人物是立不起来的。《西厢记》的结构是完美的,用一句经典的概括来说就是:一线贯穿,两类矛盾,三个人物,四折段落,五本大戏,六次转折。全剧以崔、张爱情故事作为发展的贯穿线,“两类矛盾”指的是崔、张、红为代表的反封建阶层与老夫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对抗性矛盾和崔张红三人之间相互渗透的矛盾。“三个人物”,《西厢记》主要是刻画崔、张、红三个处于全剧中心结构的人物的。“四折段落”说明《西厢记》保留了元剧一本四折的体例。“五本大戏”则指《西厢记》的超大型艺术结构,用五本二十一折的篇幅来描写一个爱情故事,这样的鸿篇巨制结构特征使《西厢记》成为元杂剧的奇观。“六次转折”就是说全剧情节发展出现的六大波折,即“寺警”、“赖婚”、“闹简”、“拷红”、“争婚”。这样浑然天成的艺术结构,既体现了全剧情节的单一性,一条线索首尾连贯,也赋予了故事戏剧性。形成了《西厢记》匠心独运的艺术结构。

超越时空的影响

王实甫的《西厢记》从诞生到今天已经流行了几百年了,它对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文艺界,自问世以来,《西厢记》的故事情节、文辞和意境都曾被不同的戏剧家当做典范来仿效、引用。尤其是在明清评论界,《西厢记》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元杂剧中任何一部作品。“实甫《西厢》,千古绝技”、“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情词之宗”、“元曲之冠”从一系列至高无上的评价中,当年的《西厢》在世人的心目中是何种地位就可见一斑了。其影响甚至超出了文学和戏曲领域,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方面,还不限于国内,还传播到了国外,并影响到国外工艺品的制作了。

当然,一部名著,有其优越一面也自会有局限之处,尽管《西厢记》饮誉千古,可是也最终还是落入了“才子佳人”的故事俗套里。

作为一部艺术性、戏剧性、文学性溶于一体的巨作,《西厢记》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乃至更多领域都是不可多得的辉煌闪耀的奇葩。

第四篇:元稹:菊花

篇一:元稹《菊花》

《菊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菊、舍、遍、渐、偏”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诗、图对照,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 你能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菊花吗? 2.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有《元白长庆集》。(板书:菊花 元稹)

(二)古诗学习,三步走 第一步:知音(知道读音,做到读准字音)学生提出“知音”方法(如,查字典等工具书、问同学、请老师帮忙等等)1.自由读,选择自己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指名读、老师范读)

3.学生提出需要注意的字的读音

4.齐读全诗

第二步:明意(明白整首诗的意思)

学生提出方法,老师相机补充(借助课下注释、对照插图、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等等)

自主学习

1.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互相交流、理解古诗

3.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教师相机提问: 1.秋天的菊花开得怎么样?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丛、绕)

2.陶家是谁的家,作者怎么就想到了陶家?(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3.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4.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明确: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一遍又一遍地欣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完后,再也没有花了。

第三步:悟情(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出问题,引发探究

(1)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表达诗人对菊花的情有独钟,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2)哪句诗交代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分析: “此花开尽更无花”一句道出元稹爱菊原因,从字面看,菊花在百花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其中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爱菊?

分析:“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表现出来。2.发挥想象,读中感悟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配背景音乐)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2)诵读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指名读、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小结,《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诗人对菊花的情有独钟,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诵《菊花》并背诵

(三)作业布置:搜集、诵读有关描写菊花的诗句。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

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s版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三首之一《菊花》,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菊花》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作的一首古诗。菊花是诗人们喜爱的歌咏题材。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不畏风霜,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蕊洁香远,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则是:不是因为百花之中我最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凋谢之后就没有别的花可欣赏,人们的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来了。诗人的立意新颖别致是咏菊诗中难得的篇章之一。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见前面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见前面

四、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由于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困难,对词句的理解、情感的体会、引发想象是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采用创设情境、启发探讨等方法,启发学生想象,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多媒体与板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2、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所以在教学中,以古诗学习,三步走的方法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篇二:菊花_元稹

菊花_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①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①: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

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篇三:元稹 关于菊古诗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

东晋大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

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篇四:菊花(带拼音)菊 花

tángyuánzhěn唐 元稹

qiūcóngràoshasìtáojiā秋 丛 绕 舍 似 陶家,biànràolíbiānrìjiànxi? 遍 绕 篱 边 日渐 斜。

búshìhuāzhōngpiānàijú 不是 花 中 偏爱 菊,cǐhuākāijìngangwúhuā 此 花 开 尽 更 无 花。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篇五:菊花阅读答案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

参考答案:

16(1)表现作者喜爱、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2分)

(2)寄托了作者对坚贞不屈,独立孤傲个性的欣赏,对高洁隐逸人格的向往和追求。(2分)

菊 花

[唐]元 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 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 的情态。(2分)2.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2分)

答:

参考答案:

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满院盛开。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入迷、留连忘返(各

1分)2.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2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得1分)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

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

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

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

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

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

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

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我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

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

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第五篇:元稹教学设计

1.《菊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菊花》,结合译文,理解古诗的意思。2.了解唐代诗人元稹。3.背诵《菊花》这首诗。

4.课堂上做到认真自学,仔细倾听,积极合作,敢于展示。

【教学重难点】 1.熟读《菊花》,结合译文,理解古诗的意思。2.背诵《菊花》这首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它的题目是《菊花》。

板书课题《菊花》,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过渡语: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我要熟读《菊花》,结合译文,理解古诗的意思。2.我能了解诗人元稹。3.我能背诵《菊花》。

4.课堂上我能做到认真自学,仔细倾听,积极合作,敢于展示。

过渡语:目标己经明确了,你们有信心实现目标吗?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自学,一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菊花》两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并读出一定的语气。)

2.读古诗找出你不懂的地方,借助注释理解,也可以问同桌。3.小组内两两互读古诗。

(二)自学检测反馈

指名朗读全文,组织正音。教师相机运用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定的节奏和语气。

(三)质疑问难

过渡语: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举手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三、后教环节(10分钟)

(一)内容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指导

1.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感悟。2.借助注释,谈谈你对古诗中每句话的理解。3.互相介绍诗人朱自清,组内讨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生成与点拨: 点拨一: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点拨二: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点拨三: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1.结合古诗内容,学生自由背诵。2.同桌互背。3.小组展示背诵。4.练习书写

附:板书设计

菊花

(唐)元稹

高洁的操守

喜爱

坚强的品格

【教学反思】篇二:《菊花》《海棠》教学设计(1)《菊花》、《海棠》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生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要结合起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鉴赏、背诵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菊花》

(一)、谈话导入

唐代诗人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纲:

①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等词。

②观察插图,结合注释,理解诗意。2.学生自学。

3、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理解古诗

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小组汇报:

古诗大意: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其它花了。

(四)重点探讨:

1、提出问题: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后两行呢?你有什么感受?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前两句着重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行是作者的感触,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作者对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

(五)有感情地朗诵。

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怎样停顿,带着赞美的语气去朗诵。

3、学生试着读。学生评价读的情况,指出优点与不足。

(六)自主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互相认读生字。

2、交流难字的记忆方法。

3、学生书写。

4、小组内展示,指出写得漂亮的字。

(七)布置作业:默写古诗。

二、学习《海棠》

(一)导入新课

天气越来越暖和了,各种鲜花相继露出了笑靥,我深受感染,突然想收集一些关于花的成语,大家能不能帮我完成这项工作呢?那赶快把你知道的关于花的成语说出来吧!学生列举(笔下生花,闭月羞花,春花秋月,寒花晚节,花好月圆,花容月貌,花枝招展,锦上添花,口吻生花,枯树生花,梨花带雨,柳暗花明,生花妙笔,梦笔生花,如花似锦,如花似玉,天花乱坠,铁树开花??)关于花的成语可真多!看来,古人对花是情有独钟啊。那,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海棠》,看看古人是怎么写花的。

(二)研习《海棠》 1.集体朗读《海棠》,整体感知。2.再读课文,找出描写海棠的词句。明确:“泛崇光”“香雾霏霏”“红妆” 3.这些词写出了海棠的那些特点?明确:光彩照人,香气袭人,妩媚可人。(美)(形)4.这海棠可真美,但是,苏轼还觉着不够,于是,他给这花寻了一个环境,大家找找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呢?

明确:“东风袅袅”“月转廊”在袅袅的春风之中,在皎洁的月光之下,海棠之美便充满了诗意。诗人可谓将海棠之美已经表现到了极致。5.然而,诗人觉得还不够,于是又在高台上起楼:“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 他将花比作人,一个年轻的、装扮艳丽的女子。不但美,而且生气勃勃。这个“恐”字,表 现了诗人对花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现了诗人对花流溢不止的热爱之情。6.诗人为什么要“更烧高烛”呢?

明确:首先,诗人爱这海棠,在他眼里,这海棠不但是美丽的,而且是有感情的,因而诗人要夜以继日地欣赏她、陪伴她。用人的心理活动和人的行为(对花的态度)去衬托花之美,这样,使得作者笔下的海棠不仅有了美的外观,更有了美的内涵,此时,诗人和花融在了一起,化而为一,可谓美之至极。其次,“更烧高烛”照应了第二句中的“月转廊”。7.诗人对这株海棠的爱真是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当时,诗人因受人排挤,被贬谪到偏远的黄州,在那样的境地之中,还有如此雅致,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诗人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心胸阔达 8.苏轼的作品我们已经学了很多了,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等。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诗人的遭际和性格特点使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往往是复杂的,在《海棠》这首诗中找找,看看作者有没有流露出其他的思想感情。

明确:“月转廊”有处僻远之江湖,不遇君恩的嗟叹;“更烧高烛照红妆”流露出谪居生活的郁郁寡欢。

(三)小结: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优美的想象,运用环境映衬和侧面烘托的手法,不但写极了海棠的美和诗人对海棠喜爱,而且借此传达了自己的情和意。这就是咏物诗。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四)布置作业:背诵默写《海棠》。篇三: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白居易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

品味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以读促思,以品带读,以赏提高诵读能力;

通过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长恨歌》的主题,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批判,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复杂历史的辨别能力,激发对经典诗歌的兴趣。

学习重点

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

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学习方法

音读、情读、研读、品读;讨论,探究;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诵读全诗,读准字音。2.课前导学案布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你对《长恨歌》的理解,可以是一首小诗,一段抒情文字,一幅图画,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等

等。上课前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作品在黑板上或投影上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要完成这个题,得先看诗,读诗,品诗。看诗,读诗,品诗,就是一个相当好的整体感知的过程。把学生直接引导到作品的面前,用他们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我相信他们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们也一定乐于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精彩品读。

二、导入

白居易去世后,唐玄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这说明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这两首诗流传甚广。一千多年后,它们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动人的魅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一个“情”字。

“一篇长恨别有情!”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们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对真情的向往和追求。也许,唯有这绵绵“长恨”,才是真正的永远。

三、朗读感悟。

1.听多媒体录音朗读。2.学生自由朗读跟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

1.我们要求大家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对诗歌的理解,现在就请大家秀秀自己的风采。

有同学展示了自己的诗歌,有同学展现了他自创的画作,有同学来了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读,还有同学自编自唱了一首歌。要求创作作

品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立意,请其他小组同学自由赏析、评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反响很好。)

五、细节探讨 1.我们说《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它叙了什么事呢? 明确: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2.我总记得席慕容的一句诗,在开满了鲜花的河岸上,总会有人走我们走过的路,写我们没有写完的故事,甚至互相呼唤的都是彼此曾经呼唤过的名字。我想纵使光阴流转,沧海桑田,有些东西总是永恒的,因为我们的心是相通的。在我们读诗的时候,在我们写诗的时候,我们都感受到玄宗与贵妃之间的爱情。那我们从什么细节可以看出玄宗与贵妃的爱呢?从诗歌中找寻依据回答。(转载于:元稹教学设计)要求:①将诗歌分成四个层次,给每个层次取个标题。

②五分钟后,自由展示。

设计意图:知识问题化,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文本,进一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明确:第一部分: 三千宠爱在一身——极度的恩宠(乐)第二部分:宛转蛾眉马前死——万般的无奈(悲)

第三部分:圣主朝朝暮暮情——刻骨的相思(思)

第四部分:两处茫茫皆不见——天人永隔的长恨(恨)赏析总结: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爱之深,思念之切,长恨之痛。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风来了,雨过了??

六、讨论探究

既然诗歌处处有爱,为什么不为“长爱歌”,题为“长恨歌”呢?那是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作者又是如何写“恨”的?(讨论,展现观点。)

明确:“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附板书设计:

谁之恨 为何恨? 如何写“恨”的? 唐玄宗之恨 恨君王不能保红颜,恨晚年孤苦无知己 叙事见情,触景生情

杨贵妃之恨 恨天生丽质终被弃,恨天人相隔两渺茫 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白居易之恨 恨大唐江山好色误,恨有情人难成眷属 讽喻悲叹,叙中含情

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作者白居易是怎样的一位诗人,他对玄宗与贵妃这段感情是赞美,是批判,或兼而有之?(查阅资料,讨论,展现观点。)

补充资料: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白居易与湘灵的长恨歌,篇四:傲霜篇教案 13 傲霜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菊花的象征意义,激励学生向菊花学习,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2、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赞美自已喜爱的花儿或其他事物。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已喜欢的段落。

【重难点】

1、感悟菊花的象征意义。

2、了解作者语言的表达特点,练习仿写片断

【教具】

课件(菊花图、秋天凋零图等)、背景音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给学生欣赏菊花的图片(课件播放大片菊花盛开的景象图)(对学生视觉形成冲击)老师导入:今天,我们就去欣赏一下风霜中的菊花是怎么样的。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二、初读感知,掌握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画出本课环境描写的句子

三、品读语句,体会严寒,感悟菊花的与众不同。

1、指名学生反馈:本课环境描写的句子在哪里?

2、学生回答

(1)对面屋脊上一片雪白,像下了一场小雪似的。

(2)院子里也白皑皑地铺上了一层寒霜。

3、师:你们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生:霜大、严寒、冷。

学生齐读这几句。

4、好大的霜啊,天好冷啊!在这种环境下,作者抓住了哪几种景物来描写?各自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找出来画一画。

5、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小组汇报。

(1)葡萄:那棵枝叶婆娑、爬满了大半个院子的葡萄,??可就刷刷拉拉地飘落下来了。

(2)梧桐:还有,院角里的那棵梧桐,从昨天夜里起,??今天早晨落得更多了。

6、通过各种方式读一读描写葡萄、梧桐的句子

7、品读菊花风采

8、老师乘机边播放课文录音(或范读)边课件展示百花凋零图、秋风落叶图。教师深情地叙述:同学们,“西风紧,黄叶飘零”,当风霜来临的时候,很多花草都受不住严寒,枯萎了,凋落了。

9、镜头突然切换到各种各样菊花盛开的景象:瞧,那边的菊花却是另外一种样子。

师述:在这寒冷的季节里,葡萄、梧桐黄叶飘落,而我们眼前看到的这菊花却开得如此热烈、茂盛。让我们在朗读中体味这一份热烈和茂盛吧!

指名朗读、听录音朗读、引读、学生小组之间相互朗读。

朗读引领着学生感受作者语言之美,感受顿号、逗号、句号的妙用,在学生的朗读声中,一朵朵热情奔放的菊花图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10、学生齐读

师生谈话: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菊花,而要先写葡萄、梧桐呢?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呢?这样写又有什么好处呢?

(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菊花不畏严寒、刚毅的品质。)

四、品读悟情,感情升华

1、师:就是这样一种花,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默读4——5自然段,你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菊花充满了一种什么感情?

2、学生默读,指名回答。(喜爱)

3、师:作者为什么喜爱菊花呢?谁能把点明作者喜爱菊花原因的句子读一读。

4、指名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真不愧是一种富有晚节的可爱的花儿。我爱它们超凡脱俗的风姿,我爱它们暗暗浮动的幽香,我爱它们清雅大方的神采,我爱它们平易简朴的本色,然而,我更爱的是它们那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高尚情操。

思考:你从这些句子中了解到了作者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吗?

小组讨论回答:是因为菊花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高尚情操。

5、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菊花吗?喜欢菊花的什么? 生: 我喜欢菊花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

生:我喜欢菊花独特的风姿。

生:我喜欢菊花十分清雅,不像别的花。

生:我觉得菊花跟花生一样,有一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

6、师述:这样的花难道不值得作者去爱,不值得我们去爱吗?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最后一句,去细细品味这种爱。

7、教师导读,学生跟读。(我爱它们——,我爱它们——,我爱它们——,然而,我更爱的是它们——)

思考: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哪个词语在句中反复出现。

(真不愧是??? ???我爱??? ???我爱??? ???我爱??? ???我更爱??? ???)

8、仿照句式说话(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汇报学习成果(1)真不愧是辽阔的海洋。我爱大海无边无际的空旷,我爱大海一尘不染的黎明,我爱大海万紫千红的黄昏,我爱大海的诗情画意,然而,我更爱的是大海的富饶慷慨。

(2)真不愧是株洲市最好的学校。我爱图书室,我爱运动场,我爱电脑房,我爱舞蹈室,然而,我更爱的是学校里爱生如子的老师。

学生齐读

9、师:同学们,读了这句之后你从菊花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能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吗?

10、生活中有哪些像菊花一样的人?同学们讨论发言。(如:警察、医护人员、见义勇为的人等等)

11、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就是借菊花来写那些不怕困难、不畏强暴、坚强不屈的人,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种写法,这样可以使文章的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2、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和菊花一样不怕严寒、不畏霜雪的植物吗?同学们自由地说一说

师:(课件出示图片),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和菊花一样有品性的植物,认识它们吗?

生:竹子

师:这就是筛风弄月潇洒一生的竹,在霜雪的侵袭下,依然是那么翠绿 生:梅花

师:剪雪裁冰,一身傲骨,任凭雪压枝头,傲然开放

生:兰花

师:空谷幽香、孤芳自赏,大思想家孔子曾称之为“王者之香”。

梅、兰、竹、菊就是人们常说的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正直虚心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

五、拓展延伸,积累诗句 师导: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均被菊花高尚的情操所感染、折服。老师搜集了一些写菊花的古诗。(课件出示古诗)学生朗读。

元稹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五、课堂总结: 黄巢《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教师总结:是呀,菊花不仅超凡脱俗、香气扑鼻、清雅大方、平易简朴、而且傲霜斗雪、不畏强暴。它所折射出来的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做一个像菊花一样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仿照最后一段写一段话,赞美你喜爱的花儿或其他事物。

3、搜集描写菊花的古诗。

元稹的西厢读后感[五篇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