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如画读后感(共五则范文)
编辑:落花时节 识别码:76-1079675 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7-26 15:46: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如画读后感

如画读后感(精选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如画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画读后感1

《如画》以一个女孩的视角描写了从城市到乡村的许多小故事,主人公女孩如画随父母从遥远的银树谷,来到江海城,她本以为她会永远生活在这里。可是,有一天,她的爸爸要带她回到家乡,让妈妈和哥哥留在江海城……

初到乡村的如画还念念不忘那远在天边的江海城,可过了1年,她喜欢上了银树谷村,还热爱这里的一切。观看这本书,作者通过一部作品,即将“流动的花朵”与“留守儿童”两个需要特别关爱的群体,和“城市幸福”与“乡村幸福”两种并行不相悖的人类追求完美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我更加了解了乡村的美。

是城市好还是乡村好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到读了《如画》这本书,我才明白了。城市和农村各有各的好处,我更喜欢乡村,尤其是这本书上的乡村,作者把描写的像银色的姑娘,银色的树叶,银色的房屋,到处都是银色的。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主人公如画见证了银树谷村的变化与发展。从冷清到热闹,从狭窄到宽阔,从黑暗到明亮,从贫穷到富有,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

有人说,农村生活是很苦的,我以前也这么认为,直到读了《如画》,我才明白了,原来农村生活并没有那么艰苦,反而更加快乐,更加自由。清新的空气,翠绿的树木,蔚蓝的天空,构成了一幅田园风景画。

读了《如画》,我真正明白了“城市幸福”与“乡村幸福”的差别所在,城市虽比乡村好,但乡村也有自己的特点,《如画》这本书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读了《如画》我知道了乡村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一点都不比城市差,正是有了这本书,我才改变了对乡村的看法!

如画读后感2

徐玲曾经以“流动的花朵”为题创作过一部小说,讲述那些跟随务工父母进城,被城里人歧视,但努力想做“本地人”的儿童的故事。时隔数年,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日益完善,社会主题开始从“逃离”变为“归来”,而徐玲对农村儿童的“家园”问题,也拓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于是形成了又一部关注农村儿童的重要作品《如画》。

“如画”既是书名,也是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江山如画”与小女孩美善人格“如画”意象的重叠,深刻地映现出徐玲纯正的儿童本位观与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的理想主义情怀。由于对童年问题的持续关注,徐玲一直在不断扩容她的儿童文学价值视野。从“小家”走向“大家”,从“家庭”走向“家园”,这是她新近对儿童文学价值本位的开拓。

故事讲述了如画跟随爸爸从城里返回乡下的过程。爸爸的创业道路虽然艰难坎坷,但他用勤劳的双手实现着重建家园的梦想。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系列成人形象贯穿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以支教身份来到银树谷的郝校长,为了将贫穷落后的银树谷变得富裕文明,来了就没有离开;从北京来的画家,用艺术的慧眼与五彩的画笔绘制出既有传统、又有自然的生态银树谷;还有小林书记,以及从城里来的房东爷爷奶奶等。正是这些具有高尚品格的成人的存在,才有了如画、如歌、大槐等新农村儿童健康成长的可能。在儿童文学中,成人形象是儿童形象的逻辑前提,徐玲对新成人形象的创建,既是她自我人生价值观念的外化表现,又是她对儿童文学价值关怀深化理解的产物。

儿童文学的叙事究其深层结构看,都是“在路上”的故事。《如画》设计了一次不同寻常的孩子“在路上”,它的特别性在于将孩子的自我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紧勾连了起来。徐玲完成了一次“宏大主题”的叙事,这种叙事风格在当下的儿童文学中并不多见。在已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社会转型发展进程中,作家们对乡村的发展尤其是乡村儿童的境况,倾注了更多的忧虑与批判性反思,但对于乡村和乡村儿童生活的重建却一直未能真正抵达。这次,《如画》用最纯粹的儿童文学笔法,率先作出了尝试,意义不言而喻。

徐玲的创作一直属于冷峻而暖亮的现实主义基调,她勇于直面现实,从来不放弃努力与攀越。她把其个人的精神气质,毫无保留地通过作品传递给千千万万的孩子。她与孩子们一起,将这种能量放大,成就了“如画”这样“大时代”中不平凡的“小孩子”。

这个“如画”的世界是由所有的“归来者”共同建造的。那些辛劳的农民工,曾背井离乡,受尽歧视与磨难,但“无根”的存在一直是不争的事实。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惠农政策,正在急切召唤着他们的归来,重建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园。徐玲以一个女孩“如画”的切身经历,为所有“农村”身份的儿童展示了巨大的可能,而孩子正是创造新生活的主人。从“流动的花朵”“留守儿童”到新家园的建设者,这就是“如画”形象内涵的特别价值所在。

如画读后感3

《如画》这本书里的主人公叫李如画,她出生在银杏谷,之后跟着爸爸妈妈去了江海城。在江海小学里,她过得很快乐,令她最喜欢的地方是教学楼上被同学们称做“小白船”的天台。她还有一个哥哥,名叫如水,他也是跟随爸爸妈妈和如画一起来到江海城的。本来一切都很好,可是有一天,爸爸妈妈对他俩说:“我们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差,支撑不了你们两个人同时住在江海城,所以,我们决定将如画和爸爸送回银杏谷,如水和妈妈留在江海城。”这个决定让如画感觉是晴天霹雷,她久久不能平静……

如画回到了家乡,觉得自己一切梦想都破碎了。可渐渐的,他发现银杏谷也有许多美丽的地方,而且,那里已经开始建新房、定新规,一直在改变。爸爸的羊、丝瓜、油菜花都成熟了,赚了好多钱,自己在银杏谷的名誉越来越高,老师和同学都很欣赏她。只是她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要把如水留在江海城,把自己送回银杏谷,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了一个银锁,上面刻着一个水字,还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壬午年,甲辰月,戌申日,命缺水,父姓陈。叩谢!“父姓陈!”如画惊讶极了,想:难道如水不是我的亲哥哥?她带着这个问题去问爷爷,最后爷爷告诉她,如水是被收养的。如画顿时明白了为什么爸爸妈妈决定让如水留在江海城。谅解、惊讶、明白,多种情绪让她无法适应,这个谜解开了,嫉妒的感觉一下子消失的无影无踪,取代而之的是她对如水的爱。

很快,她就要上中学了,她发现,自己喜欢上了银杏谷,爱上了它。梦想又重新向远方眺望。

这本书的主人公里如画是一个有梦想并努力实现的人,他虽然一开始放弃了,可是她慢慢地又开始努力实现了,这告诉我们:有梦想并且去努力完成的人,生活便不会亏待你;虽然路上终究会有坎坷,但你只要勇敢并大胆地跨过去就一定会成功。

最后,对整篇文章,我觉得:人生就像一座巨大的迷宫,虽然有时候会走错,但是终究会成功走出去。只是看你敢不敢闯。

如画读后感4

三年级暑假,我得到了《如画》这本书。因为成为了自己的书,更重要的是我感觉不是很喜欢它,所以也没急着去看,反而将它搁置在高高的书柜上任其生灰尘。直到临近开学,在妈妈的提醒下,觉得非要看完不可了,这才拿起来翻开,认真地看起来,没想到一拿起它就放不下了。

这本书围绕着一个小女孩如画展开,写了她有一个哥哥叫如水,他们是双胞胎,跟着爸爸妈妈来到江海城,如画很喜欢这里。她以为她会一直在这里学习生活,但就在她们在城市快乐生活了五年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如画又被带回农村乡下,哥哥和妈妈则依然留在城市。懂事的如画虽然觉得很委屈,但她还是跟着爸爸回到了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银树谷生活,尽管刚回家时有过失落、自卑甚至是对哥哥的嫉妒、抱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对家乡的人、事、物的接触,如画渐渐喜欢上了有山、有水、有故事的银树谷,喜欢上了家乡的'一切,而且在这过程中变得自信、快乐,甚至是感谢她的爸爸将她带回家乡。

看了《如画》,我想了好多,想想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对于条件还相对落后的农村,我们小县城的孩子就读环境是相当不错了,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那么多经验丰富,和蔼可亲的老师,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学习用具也不用愁,只管读书学习就行,但仍有好多城市孩子不懂得珍惜,不认真读书,还总是让老师、家长伤神。而对于农村像如画这样的孩子们,她们只希望在她们的家乡也能有城市一样的生活、学习环境,这点我感受比较深。我有两个小表妹也在农村,一到寒假或暑假,她们差不多都在我家度过,并央求我妈妈让她们和我一起上各种兴趣班,甚至有时连周末都会来,爸爸笑称我家是“幼儿园”,妈妈是“园长”。

看过《如画》,我懂得了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做一个品学兼优、自信、快乐的人,将来才有能力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将来才能让自己过上好的生活。

如画读后感5

我认真的读完了《如画》,而且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从文章中我看到了祖国对美好环境的迫切追求。地球是所有人赖以生存的地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应该存在每个人的意识中。

整篇文章围绕着绿色所写。绿色代表着活力,象征着生命力,对于自然界中的绿色,很容易让人想到森林、草原等一些绿色植物。可如今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造成绿色植物的严重破坏,导致荒漠化。蝴蝶、小鸟、鱼儿的生存环境不复存在,空气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了影响。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里,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山川秀美,景色奇异。可是,近来人类造成的大气、水质、噪声、食品的污染,以及过度的开发自然资源等,使得严酷的环境问题,步步紧逼的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类生存环境,制约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如果不加以重视,它很快就要让人类陷入困境。

我们只要时刻切实的保护环境,加强治理环境的措施,相信地球村将依然是我们美丽的乐园。可以想见:未来的马路上全是很环保的汽车;有清洁型尾气零排放汽车;有新型无轨电车;超级电客车和蓄电池混合动力汽车。在一尘不染的世界中,人们开心、快乐的生活。不用空气净化机、不用吸尘器、不用氧气制造机。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绿色融入生活。我非常愿意生活在“江山如画”中所描写的环境里,我们人类愿意认真的保护环境,相信不久的将来,整个世界,将会是我们所期盼的乐园!

第二篇:如画读后感

如画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如画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如画读后感1

《如画》以一个女孩的视角描写了从城市到乡村的许多小故事,主人公女孩如画随父母从遥远的银树谷,来到江海城,她本以为她会永远生活在这里。可是,有一天,她的爸爸要带她回到家乡,让妈妈和哥哥留在江海城……

初到乡村的如画还念念不忘那远在天边的江海城,可过了1年,她喜欢上了银树谷村,还热爱这里的一切。观看这本书,作者通过一部作品,即将“流动的花朵”与“留守儿童”两个需要特别关爱的群体,和“城市幸福”与“乡村幸福”两种并行不相悖的人类追求完美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我更加了解了乡村的美。

是城市好还是乡村好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到读了《如画》这本书,我才明白了。城市和农村各有各的好处,我更喜欢乡村,尤其是这本书上的乡村,作者把描写的像银色的姑娘,银色的树叶,银色的房屋,到处都是银色的。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主人公如画见证了银树谷村的变化与发展。从冷清到热闹,从狭窄到宽阔,从黑暗到明亮,从贫穷到富有,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

有人说,农村生活是很苦的,我以前也这么认为,直到读了《如画》,我才明白了,原来农村生活并没有那么艰苦,反而更加快乐,更加自由。清新的空气,翠绿的树木,蔚蓝的天空,构成了一幅田园风景画。

读了《如画》,我真正明白了“城市幸福”与“乡村幸福”的差别所在,城市虽比乡村好,但乡村也有自己的特点,《如画》这本书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读了《如画》我知道了乡村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一点都不比城市差,正是有了这本书,我才改变了对乡村的看法!

如画读后感2

徐玲曾经以“流动的花朵”为题创作过一部小说,讲述那些跟随务工父母进城,被城里人歧视,但努力想做“本地人”的儿童的故事。时隔数年,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日益完善,社会主题开始从“逃离”变为“归来”,而徐玲对农村儿童的“家园”问题,也拓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于是形成了又一部关注农村儿童的重要作品《如画》。

“如画”既是书名,也是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江山如画”与小女孩美善人格“如画”意象的重叠,深刻地映现出徐玲纯正的儿童本位观与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的理想主义情怀。由于对童年问题的持续关注,徐玲一直在不断扩容她的儿童文学价值视野。从“小家”走向“大家”,从“家庭”走向“家园”,这是她新近对儿童文学价值本位的开拓。

故事讲述了如画跟随爸爸从城里返回乡下的过程。爸爸的创业道路虽然艰难坎坷,但他用勤劳的双手实现着重建家园的梦想。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系列成人形象贯穿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以支教身份来到银树谷的郝校长,为了将贫穷落后的银树谷变得富裕文明,来了就没有离开;从北京来的画家,用艺术的慧眼与五彩的画笔绘制出既有传统、又有自然的生态银树谷;还有小林书记,以及从城里来的房东爷爷奶奶等。正是这些具有高尚品格的成人的存在,才有了如画、如歌、大槐等新农村儿童健康成长的可能。在儿童文学中,成人形象是儿童形象的逻辑前提,徐玲对新成人形象的创建,既是她自我人生价值观念的外化表现,又是她对儿童文学价值关怀深化理解的产物。

儿童文学的叙事究其深层结构看,都是“在路上”的故事。《如画》设计了一次不同寻常的孩子“在路上”,它的特别性在于将孩子的自我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紧勾连了起来。徐玲完成了一次“宏大主题”的叙事,这种叙事风格在当下的儿童文学中并不多见。在已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社会转型发展进程中,作家们对乡村的发展尤其是乡村儿童的境况,倾注了更多的忧虑与批判性反思,但对于乡村和乡村儿童生活的重建却一直未能真正抵达。这次,《如画》用最纯粹的儿童文学笔法,率先作出了尝试,意义不言而喻。

徐玲的创作一直属于冷峻而暖亮的现实主义基调,她勇于直面现实,从来不放弃努力与攀越。她把其个人的精神气质,毫无保留地通过作品传递给千千万万的孩子。她与孩子们一起,将这种能量放大,成就了“如画”这样“大时代”中不平凡的“小孩子”。

这个“如画”的世界是由所有的“归来者”共同建造的。那些辛劳的农民工,曾背井离乡,受尽歧视与磨难,但“无根”的存在一直是不争的事实。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惠农政策,正在急切召唤着他们的归来,重建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园。徐玲以一个女孩“如画”的切身经历,为所有“农村”身份的儿童展示了巨大的可能,而孩子正是创造新生活的主人。从“流动的花朵”“留守儿童”到新家园的建设者,这就是“如画”形象内涵的特别价值所在。

如画读后感3

《如画》这本书里的主人公叫李如画,她出生在银杏谷,之后跟着爸爸妈妈去了江海城。在江海小学里,她过得很快乐,令她最喜欢的地方是教学楼上被同学们称做“小白船”的天台。她还有一个哥哥,名叫如水,他也是跟随爸爸妈妈和如画一起来到江海城的。本来一切都很好,可是有一天,爸爸妈妈对他俩说:“我们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差,支撑不了你们两个人同时住在江海城,所以,我们决定将如画和爸爸送回银杏谷,如水和妈妈留在江海城。”这个决定让如画感觉是晴天霹雷,她久久不能平静……

如画回到了家乡,觉得自己一切梦想都破碎了。可渐渐的,他发现银杏谷也有许多美丽的地方,而且,那里已经开始建新房、定新规,一直在改变。爸爸的羊、丝瓜、油菜花都成熟了,赚了好多钱,自己在银杏谷的名誉越来越高,老师和同学都很欣赏她。只是她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要把如水留在江海城,把自己送回银杏谷,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了一个银锁,上面刻着一个水字,还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壬午年,甲辰月,戌申日,命缺水,父姓陈。叩谢!“父姓陈!”如画惊讶极了,想:难道如水不是我的亲哥哥?她带着这个问题去问爷爷,最后爷爷告诉她,如水是被收养的。如画顿时明白了为什么爸爸妈妈决定让如水留在江海城。谅解、惊讶、明白……多种情绪让她无法适应,这个谜解开了,嫉妒的感觉一下子消失的无影无踪,取代而之的是她对如水的爱。

很快,她就要上中学了,她发现,自己喜欢上了银杏谷,爱上了它。梦想又重新向远方眺望。

这本书的主人公里如画是一个有梦想并努力实现的人,他虽然一开始放弃了,可是她慢慢地又开始努力实现了,这告诉我们:有梦想并且去努力完成的人,生活便不会亏待你;虽然路上终究会有坎坷,但你只要勇敢并大胆地跨过去就一定会成功。

最后,对整篇文章,我觉得:人生就像一座巨大的迷宫,虽然有时候会走错,但是终究会成功走出去。只是看你敢不敢闯。

如画读后感4

《如画》打破了我对儿童文学的认识。它的主题是关于“留守儿童”和“流动的花朵”两个特别需要关注的群体。不再是小故事、小感情和小启发。

它主要讲述银树谷打工的人陆陆续续回来了,“留守儿童”和“流动的花朵”也陆陆续续地减少了。

一开始,银树谷贫穷落后,许多年轻人到外面打工,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和“流动的花朵”。几年后,银树谷开始“美丽乡村”的建设开始,也有一个木匠——如画的爸爸带着如画回来。如画的爸爸开始“吃螃蟹”——养波尔山羊,在它们即将出栏的时候,一百只朝气蓬勃的波尔山羊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病,是不治之症,结果“螃蟹”没“吃”着,还亏了一笔,大家十分失落。过了一阵子,如画的爸爸开始种植丝瓜,用丝瓜水做成化妆品。这次可得到了不小的利润,加上冬天和春天地是空的.,可以种植油菜,用油菜籽榨油也有可观的利润。于是村里成立了合作社,一些人回到银树谷种植丝瓜,一些“留守儿童”和“流动的花朵”幸福了起来。慢慢地,银树谷的房屋改造期也拉开了序幕,银树谷的房屋也别具一格。银树谷也出现了面包房、农家乐等,还新建了学校和村民广场。

《如画》告诉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家乡建设好,让“留守儿童”和“流动的花朵”减少。

如画读后感5

三年级暑假,我得到了《如画》这本书。因为成为了自己的书,更重要的是我感觉不是很喜欢它,所以也没急着去看,反而将它搁置在高高的书柜上任其生灰尘。直到临近开学,在妈妈的提醒下,觉得非要看完不可了,这才拿起来翻开,认真地看起来,没想到一拿起它就放不下了。

这本书围绕着一个小女孩如画展开,写了她有一个哥哥叫如水,他们是双胞胎,跟着爸爸妈妈来到江海城,如画很喜欢这里。她以为她会一直在这里学习生活,但就在她们在城市快乐生活了五年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如画又被带回农村乡下,哥哥和妈妈则依然留在城市。懂事的如画虽然觉得很委屈,但她还是跟着爸爸回到了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银树谷生活,尽管刚回家时有过失落、自卑甚至是对哥哥的嫉妒、抱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对家乡的人、事、物的接触,如画渐渐喜欢上了有山、有水、有故事的银树谷,喜欢上了家乡的一切,而且在这过程中变得自信、快乐,甚至是感谢她的爸爸将她带回家乡。

看了《如画》,我想了好多,想想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对于条件还相对落后的农村,我们小县城的孩子就读环境是相当不错了,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那么多经验丰富,和蔼可亲的老师,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学习用具也不用愁,只管读书学习就行,但仍有好多城市孩子不懂得珍惜,不认真读书,还总是让老师、家长伤神。而对于农村像如画这样的孩子们,她们只希望在她们的家乡也能有城市一样的生活、学习环境,这点我感受比较深。我有两个小表妹也在农村,一到寒假或暑假,她们差不多都在我家度过,并央求我妈妈让她们和我一起上各种兴趣班,甚至有时连周末都会来,爸爸笑称我家是“幼儿园”,妈妈是“园长”。

看过《如画》,我懂得了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做一个品学兼优、自信、快乐的人,将来才有能力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将来才能让自己过上好的生活。

如画读后感6

我认真的读完了《如画》,而且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从文章中我看到了祖国对美好环境的迫切追求。地球是所有人赖以生存的地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应该存在每个人的意识中。

整篇文章围绕着绿色所写。绿色代表着活力,象征着生命力,对于自然界中的绿色,很容易让人想到森林、草原等一些绿色植物。可如今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造成绿色植物的严重破坏,导致荒漠化。蝴蝶、小鸟、鱼儿的生存环境不复存在,空气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了影响。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里,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山川秀美,景色奇异。可是,近来人类造成的大气、水质、噪声、食品的污染,以及过度的开发自然资源等,使得严酷的环境问题,步步紧逼的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类生存环境,制约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如果不加以重视,它很快就要让人类陷入困境。

我们只要时刻切实的保护环境,加强治理环境的措施,相信地球村将依然是我们美丽的乐园。可以想见:未来的马路上全是很环保的汽车;有清洁型尾气零排放汽车;有新型无轨电车;超级电客车和蓄电池混合动力汽车。在一尘不染的世界中,人们开心、快乐的生活。不用空气净化机、不用吸尘器、不用氧气制造机……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绿色融入生活。我非常愿意生活在“江山如画”中所描写的环境里,我们人类愿意认真的保护环境,相信不久的将来,整个世界,将会是我们所期盼的乐园!

如画读后感7

暑假,我认真阅读了一本有关我们永安的红色故事读本——《风展红旗如画》,真切的感受自己家乡的人民英勇抗战的故事。《风展红旗如画》中有为永安播撒革命火种的许瑞芳、有笑对生死的“乞丐牯”、还有小小年纪就能宣传革命精神的八个“红小鬼”等等。里面的故事令人回味,让人感动。

如今,我们正无忧无虑的享受着革命先烈用热血换来的幸福生活,当我们享受着这美好时光的同时,更不能忘记这些革命烈士。如果没有他们,何来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有时候我常常在想革命英雄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勇气和坚持呢?现在我知道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信念,心中有信仰,知道只有坚持革命,才会有美好的幸福生活!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怎样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呢?我想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好好学习,奋发图强,这样我们的祖国才会变的更加繁荣富强。只有祖国强大了,才不会被人欺负,弱国无外交。如今的中国正是腾飞的长龙,高铁,航天,通信等等均领先世界其他国家;如今的中国在发展的同时,还不忘帮扶和支持落后国家;如今的中国,在这次的全球性新冠疫情中体现了我们的大国担当。

合上书本,这些鲜活的人物和红色故事顿时涌入我的脑中,相信这红旗漫卷,锵锵热血,中华民族从苦难中百死后生的壮丽史诗也将成为记忆铭刻在历史的长河!

让我们从中吸取力量毅然前行!

让艳丽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吧!

第三篇:《如画》读后感

《如画》是徐玲关注农村儿童的重要作品。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如画》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如画》读后感1

徐玲曾经以“流动的花朵”为题创作过一部小说,讲述那些跟随务工父母进城,被城里人歧视,但努力想做“本地人”的儿童的故事。时隔数年,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日益完善,社会主题开始从“逃离”变为“归来”,而徐玲对农村儿童的“家园”问题,也拓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于是形成了又一部关注农村儿童的重要作品《如画》。

“如画”既是书名,也是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江山如画”与小女孩美善人格“如画”意象的重叠,深刻地映现出徐玲纯正的儿童本位观与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的理想主义情怀。由于对童年问题的持续关注,徐玲一直在不断扩容她的儿童文学价值视野。从“小家”走向“大家”,从“家庭”走向“家园”,这是她新近对儿童文学价值本位的开拓。

故事讲述了如画跟随爸爸从城里返回乡下的过程。爸爸的创业道路虽然艰难坎坷,但他用勤劳的双手实现着重建家园的梦想。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系列成人形象贯穿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以支教身份来到银树谷的郝校长,为了将贫穷落后的银树谷变得富裕文明,来了就没有离开;从北京来的画家,用艺术的慧眼与五彩的画笔绘制出既有传统、又有自然的生态银树谷;还有小林书记,以及从城里来的房东爷爷奶奶等。正是这些具有高尚品格的成人的存在,才有了如画、如歌、大槐等新农村儿童健康成长的可能。在儿童文学中,成人形象是儿童形象的逻辑前提,徐玲对新成人形象的创建,既是她自我人生价值观念的外化表现,又是她对儿童文学价值关怀深化理解的产物。

儿童文学的叙事究其深层结构看,都是“在路上”的故事。《如画》设计了一次不同寻常的孩子“在路上”,它的特别性在于将孩子的自我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紧勾连了起来。徐玲完成了一次“宏大主题”的叙事,这种叙事风格在当下的儿童文学中并不多见。在已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社会转型发展进程中,作家们对乡村的发展尤其是乡村儿童的境况,倾注了更多的忧虑与批判性反思,但对于乡村和乡村儿童生活的重建却一直未能真正抵达。这次,《如画》用最纯粹的儿童文学笔法,率先作出了尝试,意义不言而喻。

徐玲的创作一直属于冷峻而暖亮的现实主义基调,她勇于直面现实,从来不放弃努力与攀越。她把其个人的精神气质,毫无保留地通过作品传递给千千万万的孩子。她与孩子们一起,将这种能量放大,成就了“如画”这样“大时代”中不平凡的“小孩子”。

这个“如画”的世界是由所有的“归来者”共同建造的。那些辛劳的农民工,曾背井离乡,受尽歧视与磨难,但“无根”的存在一直是不争的事实。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惠农政策,正在急切召唤着他们的归来,重建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园。徐玲以一个女孩“如画”的切身经历,为所有“农村”身份的儿童展示了巨大的可能,而孩子正是创造新生活的主人。从“流动的花朵”“留守儿童”到新家园的建设者,这就是“如画”形象内涵的特别价值所在。

《如画》读后感2

三年级暑假,我得到了《如画》这本书。因为成为了自己的书,更重要的是我感觉不是很喜欢它,所以也没急着去看,反而将它搁置在高高的书柜上任其生灰尘。直到临近开学,在妈妈的提醒下,觉得非要看完不可了,这才拿起来翻开,认真地看起来,没想到一拿起它就放不下了。

这本书围绕着一个小女孩如画展开,写了她有一个哥哥叫如水,他们是双胞胎,跟着爸爸妈妈来到江海城,如画很喜欢这里。她以为她会一直在这里学习生活,但就在她们在城市快乐生活了五年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如画又被带回农村乡下,哥哥和妈妈则依然留在城市。懂事的如画虽然觉得很委屈,但她还是跟着爸爸回到了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银树谷生活,尽管刚回家时有过失落、自卑甚至是对哥哥的嫉妒、抱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对家乡的人、事、物的接触,如画渐渐喜欢上了有山、有水、有故事的银树谷,喜欢上了家乡的一切,而且在这过程中变得自信、快乐,甚至是感谢她的爸爸将她带回家乡。

看了《如画》,我想了好多,想想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对于条件还相对落后的农村,我们小县城的孩子就读环境是相当不错了,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那么多经验丰富,和蔼可亲的老师,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学习用具也不用愁,只管读书学习就行,但仍有好多城市孩子不懂得珍惜,不认真读书,还总是让老师、家长伤神。而对于农村像如画这样的孩子们,她们只希望在她们的家乡也能有城市一样的生活、学习环境,这点我感受比较深。我有两个小表妹也在农村,一到寒假或暑假,她们差不多都在我家度过,并央求我妈妈让她们和我一起上各种兴趣班,甚至有时连周末都会来,爸爸笑称我家是“幼儿园”,妈妈是“园长”。

看过《如画》,我懂得了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做一个品学兼优、自信、快乐的人,将来才有能力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将来才能让自己过上好的生活。

《如画》读后感3

我认真的读完了《如画》,而且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从文章中我看到了祖国对美好环境的迫切追求。地球是所有人赖以生存的地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应该存在每个人的意识中。

整篇文章围绕着绿色所写。绿色代表着活力,象征着生命力,对于自然界中的绿色,很容易让人想到森林、草原等一些绿色植物。可如今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造成绿色植物的严重破坏,导致荒漠化。蝴蝶、小鸟、鱼儿的生存环境不复存在,空气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了影响。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里,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山川秀美,景色奇异。可是,近来人类造成的大气、水质、噪声、食品的污染,以及过度的开发自然资源等,使得严酷的环境问题,步步紧逼的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类生存环境,制约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如果不加以重视,它很快就要让人类陷入困境。

我们只要时刻切实的保护环境,加强治理环境的措施,相信地球村将依然是我们美丽的乐园。可以想见:未来的马路上全是很环保的汽车;有清洁型尾气零排放汽车;有新型无轨电车;超级电客车和蓄电池混合动力汽车。在一尘不染的世界中,人们开心、快乐的生活。不用空气净化机、不用吸尘器、不用氧气制造机……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绿色融入生活。我非常愿意生活在“江山如画”中所描写的环境里,我们人类愿意认真的保护环境,相信不久的将来,整个世界,将会是我们所期盼的乐园!

《如画》读后感4

《如画》以一个女孩的视角描写了从城市到乡村的许多小故事,主人公女孩如画随父母从遥远的银树谷,来到江海城,她本以为她会永远生活在这里。可是,有一天,她的爸爸要带她回到家乡,让妈妈和哥哥留在江海城……

初到乡村的如画还念念不忘那远在天边的江海城,可过了1年,她喜欢上了银树谷村,还热爱这里的一切。观看这本书,作者通过一部作品,即将“流动的花朵”与“留守儿童”两个需要特别关爱的群体,和“城市幸福”与“乡村幸福”两种并行不相悖的人类追求完美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我更加了解了乡村的美。

是城市好还是乡村好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到读了《如画》这本书,我才明白了。城市和农村各有各的好处,我更喜欢乡村,尤其是这本书上的乡村,作者把描写的像银色的姑娘,银色的树叶,银色的房屋,到处都是银色的。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主人公如画见证了银树谷村的变化与发展。从冷清到热闹,从狭窄到宽阔,从黑暗到明亮,从贫穷到富有,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

有人说,农村生活是很苦的,我以前也这么认为,直到读了《如画》,我才明白了,原来农村生活并没有那么艰苦,反而更加快乐,更加自由。清新的空气,翠绿的树木,蔚蓝的天空,构成了一幅田园风景画。

读了《如画》,我真正明白了“城市幸福”与“乡村幸福”的差别所在,城市虽比乡村好,但乡村也有自己的特点,《如画》这本书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读了《如画》我知道了乡村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一点都不比城市差,正是有了这本书,我才改变了对乡村的看法!

第四篇:春天如画

春天如画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春天如画》。

历经几度寒暑苦,又是一年春来早。春天来了,小草笑了,桃花开了,一派迷人春色,一缕和煦春光,映衬着六中校园内的一对对师生,徜徉在这温暖的春风里„„

燕子回时,柳絮飞扬,美妙的大自然透出勃勃生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初中的学习生活是有序而又紧张的,优美的节拍敲打着师生们的奋进之心。看着同学们埋头演算,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我很是高兴。尤其是看到我班的张凯同学时而苦读、时而沉思,我更是倍感欣慰。爱的种子已在他心中生根、发芽!还记得那天,我托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收拾完毕正准备辅导孩子学习。这时,张凯的家长打来电话说,“张凯到现在还没回家”。我心里不由一紧,这么晚了,会不会出什么事?于是我放下电话,安顿好孩子就拎起衣服急忙下了楼。一路我找遍了所有的台球室、打遍了所有同学的电话,最终在一间网吧里找到了脸黑的像小鬼一样的他,我当时是又气又恨。路灯下,看着他瘦小的身体,我不由得心疼起来:这孩子挺苦的,从小父母离异,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家境艰难。再加上平时自制力差,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不思学习、经常性的旷课迟到,是个典型的问题学生。送他回家的路上,我苦口婆心,他似乎爱搭不理。快到家时,他怎么也不让我进去,但我执意要去。进门后,他那风烛残年的爷爷奶奶不住地握着我的手向我表示感谢。环顾四周,我不禁一阵酸楚: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屋里没一件象样的家具,黑黑的墙壁,薄的可怜的几床被子,一张面目全非的书桌孤零零地蜷缩在暗淡无光的角落里,一切都昭示着这个家庭的贫穷和不易。我掏出兜里仅有的一百元钱,塞到他手里意味深长地说,“张凯,要争气啊,别让爷爷奶奶再操心了。”临走时,他用发颤但却认真的声音说:“老师,我将来一定还你。”

春风化雨,滋润心田,爱无声,但有形。张凯由于成绩太差、习惯又不太好,所以在班里自然是大家取笑的对象。加之他在家里又不能享受到其他孩子所能享受到的爱。因此在失爱的天平下,他更没有了信心。但是,经过那次家访后,他似乎很在意我对他的评价,行为习惯有所收敛。但我清醒地认识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年龄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反复性。有一次,课间班长来告诉我,“张凯把别人打了!”我赶紧跑到班里一看,他竟然打的是一个女同学,而且还挺严重。我不禁勃然大怒:张凯,你太野蛮了,他好像还挺委屈:“老师,她骂我!”我呵斥到:“你别狡辩了,等我回来再说”。说完我就领着这个女生去了医院,等安顿好这个女生,回到学校时已经是中午12点多了。学生们早已回家,我到班里一看,张凯正不安地站在教室里,看到我满脸疲倦,他愧疚地说道:“老师,对不起!”我余怒未息:“你为什么要打人?”只见他低着头,红着脸声音非常小地说:“她骂我缺爹少娘,是班里的垃圾,于是我就„„”说着,他一个大小伙竟哽咽起来。我不禁一怔,是啊!孩子的心灵是多么纯洁,又是多么的脆弱啊!他已经失去了家庭应有的温暖,在可爱的校园里不能让他受伤的心灵,再次摧残!于是,我首先带他到饭馆吃了碗面,然后送他回家。在那条熟悉的小道上,我不断地开导他,“你长大了,遇事要冷静。这样做,只能招致大家更多的反感。暂时的贫穷、命运的不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以后要自信起来,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他人的尊重。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盲区,走向光明。快到家门口时,我说,“老师不进去了,你勇敢地把事情和爷爷奶奶说清楚,明天勇敢地向人家赔礼道歉,以后昂首挺胸做人。他也会心地露出微笑:“老师谢谢你,我以后再也不惹你生气了。”

春雨细微,润物无声,真挚的爱可融化一切。从这以后,张凯显得更有信心了,尽管学习依然很吃力,但态度在变化,对班集体的热情也很高涨,每次打扫卫生他都累的满头大汗。其它同学对他的态度也改善了很多。于是,我也不断地鼓励他,在班里表扬他、关心他,留意他成长的每一个足迹,把更多的爱给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在一次运动会上,身体本不强壮的他竟积极主动地报了1500米长跑。竞技场上他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当他气喘吁吁、遥遥晃晃地跌到我跟前说的第一句话便是,:“老师,我又为咱们班争的2分。”我一把拉过他激动地说到,“好样的!张凯,你是咱们班的功臣!”

绿树成荫下,我已看到了他活泼可爱的笑容;繁华似锦时,我已听到了他快乐的歌声。老师原来就是春的气息啊,老师的爱就是春天播下的种子。忘不了!

忘不了,小志敏的不幸遭遇;忘不了,小寒阳的病魔缠身;是谁?给了她们

春天般的温暖;又是谁?给了她们母亲一样的爱!

明天我们都会慢慢的老去,岁月的流失能改变我们年轻的容颜,但抹不去我们火热而又年轻的心。只要心中有爱,便会有关怀!

心中时刻装着学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他们成长的老师是可亲的!能把自己的爱无私地播撒在千千万万个孩子们的心田,这样的爱是高尚的!看看我们的身边吧:赵惠丽老师,几次晕倒在讲台上;屈雅文老师上手术台前心中依然牵挂着毕业班的孩子;已退休老教师尚玲凤,心里装着学生又回来了;年轻老师高海燕精心辅导学生,多少次忘却了幼小的宝宝还在幼儿园里,眼巴巴地盼着迟迟不来接她回家的妈妈„„

啊!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的深沉!

为什么春天美如画?那是因为有了你们!那是因为有了爱!

第五篇:古诗如画

古诗如画

东光县第三中学

(三)班

曲梦晨

初春,万物复苏,莺歌燕舞,于是便有了“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美景。深秋,枫叶似火,处处金黄,于是便有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品味古诗,让我们共赏美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品味着岑参的话语,你是否看到了一幅壮丽雪景图呢?大雪纷飞,朋友送别,多愁善感的诗人看到飘飞的雪花,却联想到了春光明媚时的满树梨花。也许,这鹅毛大雪不能抚慰他的离别之苦。或许,这飞扬的雪花更增添了他的丝丝愁绪。这冬之美景,包含了多少诗人欲归不能回的思乡之情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欣赏着陶潜的诗句,你是否看到了一幅田间采菊图呢?悠悠南山,坐落在诗人的草庐前。隐居田园的诗人辛勤劳作,在休憩之时却看到了芬芳的菊花。正值深秋,菊花开得正艳,闲适的作者满心欢愉地采下花朵,便偶然地看到巍峨的高山。“复得返自然”,这一串串优美的诗行又何尝不是诗人闲适旷达心情的自然流露呢?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读着龚自珍的文字,你是否看到了一幅落花缤纷图呢?乘坐在颠簸的马车上,行驶在悠长的古道上,忽见落红纷纷,飘落在路边泥土上,作者内心顿生一种爱国之情。诗人一生为国效力,还乡时仍满怀奉献精神,虽已暮年仍不忘为国做些贡献。品读这豪迈诗句,观赏这淡雅美景,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心怀天下的仁人志士,不得不被他的奉献精神所折服。

翻开语文课本,走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殿堂,吟诵着一句句耐人寻味的古诗,一幅幅美景图展现在眼前。古诗如画,这些风景有的壮丽,有的豪迈,有的阳光明媚,也有的凄凉阴沉。细细品读,每一首古诗无不凝聚了诗人的思想情感,蕴含着中华文人的精神。那些风景深深地嵌进我的内心,留在我心底的都是美丽,都是美丽的浓郁的中华意蕴。

(指导教师 :陈金华)

如画读后感(共五则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