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202_年关于母爱朗读的观后感(精选合集)
编辑:无殇蝶舞 识别码:77-901089 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2-06 15:07:04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2_年关于母爱朗读的观后感

他们都过着穷苦的生活,但是身上都有可贵的品质“孝心”,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感动着大家。人的一生不可缺少的就是这种精神!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邵帅。为了自己的妈妈,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妈妈的生命,为妈妈捐献骨髓,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关于母爱朗读的观后感,欢迎查阅。

关于母爱朗读的观后感1

世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似骄阳,温暖我们的心,照亮前路,似甘露,浇灌我们的根,茁壮成长。当母爱变成了溺爱,骄阳也只会变灼日,甘霖化成暴雨,对我们百弊而无一利。

疼爱子女,是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内心写照。不愿让孩子受苦受累,想让他们在自己的庇护下茁壮成长。想法固然是好的,结果却大相径意。过分的宠爱会让子女对父母多度依赖,是雄鹰总有展翅翱翔的一天,而习惯了嗷嗷待哺的他们,已经丧失了独立飞行的能力。关爱变成溺爱,对孩子有害。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媚,然而它的芽,浸透了无数汗与血水。”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接受一些磨难是好的,锻炼自己的意志,在风雨中挺直腰杆,终会收获惊艳于世人的果,过度溺爱下,孩子没有经历过挫折,衣食无忧,但当你不能再为其争风挡雨之时,一缕微不足道的小风,也能吹得他东颠西倒,过度溺爱不可取。

傅雷曾这样给傅聪写信道“从小到大,没有让你感受过那些所谓的幸福生活,但我想你也知道,这就是最幸福的。”为人父母,对待子女往往有一个弊端,总觉得什么都应该为他做好,所有要求都要满足。十八岁之前他的确享有被抚养的权力,当然也只是能吃饱穿暖而已,十八岁以后,他连这些权力也没有,不要多度溺爱孩子,他们需要独立。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并不无道理。贫苦出身,他们了解父母的艰辛,父母也无法给他们过度的溺爱。这让他们将来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而衣食无忧的富家公子,他们只觉得一切理所应当,当有一天需要独立时,却发现......记得有一个红极一时的节目《变形记》,富家子弟与山区孩子互换家庭两个月,受到溺爱的孩子在山区竟能萌发出自杀的念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出发点是让孩子更好的成长的他们殊不知做法是错的。活在溺爱下的孩子就像折了翅膀的鸟儿,注定飞不高。

一个在美国定居的孩子,竟连一道中国菜也不会,他的独立生活能力可见一斑,不顾时差,早晨四点给孩子授课,更是溺爱无边,爱固然伟大,溺爱却又显得那么狭隘。

给予孩子应有的关怀与母爱,拒绝溺爱,让他们更茁壮的成长!

关于母爱朗读的观后感2

我不是怕失去对你的控制,是我想参与你的成长。——题记

由张骁导演,闫妮、邹元清、张恒等领衔主演的都市温情喜剧电影《我是你妈》在不久前5月11日全国上映,看片名就知道,这是一部关于母女题材的电影,讲述的是单亲妈妈秦美丽与叛逆期女儿赵小艺之间的一系列嬉笑怒骂又不失温情感动的故事。影片关于亲情、成长的主题充满了生活气息与时代感,因此收获了一大波好评和掀起一股“带妈观影”热潮。

在电影《我是你妈》中,妈妈秦美丽严密掌控着自己的女儿赵小艺,而赵小艺却不愿被束缚,最大的愿望是考上大学离开“臭妈妈”,片中当赵小艺说出那句最戳痛点的台词:“你能不能别管我”时,妈妈则回之以一句最经典的语录:“我是你妈”。相信那句“我是你妈”真的很让人印象深刻,当时我听到这句话时,第一时间就想起了自己的妈妈,记得以前读书的时候,和妈妈由于学习上的一些问题起了争吵,当我生气地对她说:“我的事情我自己会处理,不用你给我操心“时,她却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你老妈,你的事我不管谁管”当时听到这句话时觉得很反感,感觉她太霸道了,就因为自己是我的妈妈,所以我什么都要听她的,没得商量,哪有这样的妈妈啊?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就渐渐明白了,其实妈妈一直都为了我好,因为“我是你妈”,因为爱我,害怕我过早地做出错误的抉择,所以她希望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我指引方向,让我未来的道路走得更加平稳轻松一些。

除了“我是你妈”这句话之外,片中的金句“我不是怕失去对你的控制,是我想参与你的成长”更是道尽了天下母亲的苦心,也许我们都曾对妈妈的那些唠叨不厌其烦,无法理解,但等到阅历丰富之后我们才明白,这世上最牢不可破的是亲情,女儿的成长需要母亲的关爱,但母亲的生活里也更离不开女儿的陪伴。

作为一部讲述当下亲子关系的作品,《我是你妈》打造了“母亲节专属”感动,希望大家可以带上自己的妈妈,一起去感受一下影片中这对冤家母女的笑中带泪情感较量。

关于母爱朗读的观后感3

《我的母亲》是篇叫人落泪的挚情之作,这篇文章让我很受感动。文章作者老舍主要记述“我”的父亲去世以后,母亲非常辛苦,整天都为人洗衣服,手终年都是鲜红微肿的。父亲的姐姐与我们住在一起,她脾气很坏,常常欺负母亲,母亲却任劳任怨。而姑姑死时,母亲一分钱也没有分到。日本鬼子进城搜家,母亲一点儿也不害怕,却坚强地护着“我”。母亲在“我”出国的时候病死了。文章以“心痛!心痛!”结尾,让读者们落泪。作者怎么能不心痛呢?

文章通过记叙母亲一生的身世、经历、性格及遭遇,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无限敬爱和无以报答母亲恩情的愧疚之情,也塑造了一位有着典型东方女性性格特征的平凡而伟岸的母亲形象。首先,这篇文章多处运用了刻画人物的写法,使母亲的形象活灵活现.此文章能感动我,是因为文中列举了老舍母亲的生前往事.没有普希金的波澜壮阔,也没有文一多的特殊见解.有的,只是对母亲一颗真切的心.母亲非常穷苦,但她还要养着自己的儿女,她整天为人们洗衣服,手终年都是鲜红微肿的。从手终年都是鲜红微肿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母亲的辛苦。天天为人们洗服装,母亲为了什么?母亲为了儿女的生活,甘愿受苦,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啊!

母爱是滂沱大雨中的一把雨伞;母爱是刺骨寒风中的一碗热汤;母爱是一双粗糙的大手;母爱是一个甜甜的微笑;母爱是一份牵挂;母爱是…….老舍曾经说:“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当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和基本法则,什么事都可以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母亲教会了老舍做人,教会了他劳动。

而在一些文章中的母亲对儿女的爱又何尝不是呢?她们愿意为儿女奉献自己的一切,由小看来,可比做芝麻;由大看来,可比做天地。她们无论多么苦多么累也不想让孩子受一点伤害。而更多的是从母亲的为人处事中无形的给了儿女一种很好的教育。俗话说“有其母,必有其子。”在老舍,朱德,胡适的手中都曾撰写过《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母亲对其都有影响,正是有了他们的母亲才有了这三位名人的成就。正如是“母亲,其实在凡俗的生活中正是以一些细微的小事来震撼我们的心灵。”

母爱如水,母亲是源,无论你奔腾到哪里,身上流淌的,依然是不尽的源头之水;心里念着的,永远有对母亲的感激,母亲一直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沐浴在母爱中的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母亲吗?母爱是如此的深沉而不张扬,平凡得让人熟视无睹,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对这些,母亲当然毫无怨言,可对我们来说,没有体验到母爱应该是多大的不幸呀!我们丢失了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

难道不是吗?不同的母亲有着不同的母爱方式,不同的母爱方式却有着一个共同的情怀——无私奉献母爱的全部。回过头来,回忆一下自己的母亲,我的母亲没有多大的文化,每次我看到的她都是在勤勤恳恳的工作,母亲似乎没有什么时间去偷懒,没有什么时间去精心的打扮。即使这样,她在我心中仍然是最美的,最伟大的,没有人可以替换她在我心中的位置。我是母亲一手带大的,我印象最深的却是给了我一点儿为人处事上的“教训”。

之所以我肯静心的去做每一件事,之所以我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之所以能坚强的去经受挫折。我也要感叹“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

但是,母爱的价值究竟有多大?这只怕非言语所能表达,母亲的已化作无私,已化作圣洁。十月怀胎的艰辛,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还树立了人的品格。人最初的感知者就是母亲,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母亲就精心的呵护着我们,启蒙教育的熏陶,使我们理解了人性的美德!

关于母爱朗读的观后感4

今天下午,我们班同学一起观看了《最美孝心少年》,看完后,我的感受颇深。内心就像是打翻了一个五味瓶。

首先出现在荧幕上的是一个12岁左右的小女孩――高雨欣。从小和妈妈艰难的生活在一起,以卖烧烤维持生计,妈妈又被医院检查出患有重病,生活上的压力大部分压在了小雨欣的肩上。日子过得非常艰辛。可是,雨欣为了让妈妈过得好些,顶住了压力,忍受了一些同学的侮辱。夏天的夜晚蚊子渐渐多了起来,雨欣的脚上,被蚊子叮了一个又一个的红包,痒痛难忍,可是他并没有收摊,而是继续和妈妈在学校门口前卖着烧烤。这并没有让她放弃继续努力学习。考试成绩出来了,雨欣以每门功课满分的优异成绩,考了全县第一。当她拿到成绩单时,她的心脏扑通扑通地跳着,迫不及待地跑回家告诉母亲这个激动人心的好消息,到家后,雨欣与妈妈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我看到,她的母亲眼中上说着激动的泪花。到了晚上,妈妈为了奖励雨欣,给她亲自烤了一根雨欣平常最舍不得吃的香喷喷的烤肠,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雨欣接过烤肠,亲了妈妈一下后,幸福的吃了起来。这仅仅是一个吻和一根烤肠吗?不,不是的。它们包含着母女之间最美丽、最真挚的爱!

后来,又出现了一位“奔跑女孩”。她的母亲患了不可治愈的尿毒症。她奔跑在家庭、学校与送票公司之间。她的母亲原来是一位送票员,而现在。路玉婷为了让母亲和婆婆生活下去,只好继续干妈妈的工作。送票的路上,只有一辆破旧的单车陪伴。但这时的她,正面临着中考,只能从等票和等妈妈做透析的时间中看书、看模拟试卷。午饭只有白开水和面包。当她从公司跑到医院等待母亲做透析时,记者问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而正在看书的玉婷:“你不喝口水吗?你为什么不喝口水呢?”她的这句话震撼了我。平时我们回到家,认为自己已经很充分利用时间了,而现在回想起来,和玉婷相比,真是该自叹不如了。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邵帅。一个阳光帅气的男孩子,但是又是如此的不幸。

几年前,母亲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当时的病情已经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必须通过换骨髓才能保住性命,但他们家人从中华骨髓库中,并没有找到匹配的骨髓,就在这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仅仅岁的邵帅提出了要给妈妈捐献骨髓。他说:“我要救活我的妈妈!”一句平凡的话却包含了不平凡的爱。当主持人把他请上舞台时,告诉我们,邵帅晕针、晕血,当主持人:“你又晕针又晕血,当你捐献给你妈妈骨髓的时候,你是怎么克服的呢?”他声音颤抖地说:“我只想着救活我的妈妈,其他的就什么都忘记了。”他再去医院的路上,必须穿过一段很黑的小树林,而他还很怕黑。为了克服,他还改编了一首小歌:“当我想着救我妈妈,就不怕不怕啦……”这时,我的滚烫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从我的眼角慢慢滑下,这颗泪珠中,包含着感动,同样,也包含着我的懊悔……

这些少年都是花一般的年纪,却要遭受如此不幸……我们怎么能和他们比呢?

就在前几天,我和父母发生了一场争执,就为此,妈妈狠狠地扇了我一下,并大声呵斥着:“哭什么哭,这次没有考好的原因你不找找,你还在这哭!”我哭的越发厉害了,妈妈这一扇,扇碎了我的心。当时想: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我偷偷地望了一眼妈妈,发现她满面愁容地坐在沙发上,时光在她的额头上刻了几条深深的皱纹,额头上的原来几根青丝也被染成了八法,包含着妈妈生我养我的艰辛。我走到妈妈面前,跟妈妈道了歉,我确实不该跟她顶嘴。妈妈摸着我的头说:“不要怪妈妈太狠,你知道你缺少的是什么吗?是坚持,是战胜挫折勇敢顽强的心!”到今天我才彻底明白了妈妈的用意。相比那些“最美少年”,我逊色许多。这个“最美”并不是指的容貌,而是指的一颗最美的心!

不管面对多大的挫折,都要有一颗战胜挫折顽强的心。

父母打你、骂你固然是他们的不对,但不要怀疑他们一颗爱子女的心,我们要用真挚的爱来回报父母对自己倾注的一片心血!

关于母爱朗读的观后感5

今天,我和家人们一起观看了中央电视台20--“众里寻你——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看完后我们都感慨万千!

现场,在一颗颗心组成的舞美设计中,纯真悦耳的原创歌舞《慈孝若晴天》拉开了颁奖典礼的序幕,也道出了孝亲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典礼以《众里寻你》旋律贯穿全程,由人物事迹短片融合全场掌声引出每位“最美孝心少年”登台领奖,并在与主持人的现场访谈中讲述他们记忆中最难忘的事、表达他们心中的梦想,自然开掘他们孝亲善行中使人震撼的闪光点。

而后,由著名作曲家吕远、著名表演艺术家吕中、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喜爱的鞠萍等央视知名主持人,以及孩子们的父母、生活中的身边人等作为颁奖嘉宾为他们颁奖,给予“最美孝心少年”最朴实和亲切的礼敬。现场,一位位“最美孝心少年”的事迹,就像一曲曲动人心田的歌声、一条条清澈甘醇的溪流,滋润了每位观众的心灵,使人感受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深沉震撼。

配合人物事迹短片的放映,根据“最美孝心少年”徐煜岑的事迹改编的情景剧《加油,妈妈》生动再现了小煜岑在妈妈患病丧失语言能力后,从吐字发音开始,一天天、一步步慢慢帮助妈妈重新开口说话的过程。剧中小煜岑发自肺腑的话语“从小妈妈就是一句句教我说话的,我不管用多长时间,教妈妈多少次,一定要让妈妈开口说话!”以及妈妈一字一顿的“宝宝,你真伟大,妈妈爱你!”等满含真情的表达,让现场所有人深受感动,热泪盈眶。

与此同时,由知名歌手平安演唱的以“陪伴不孤单”为主题的歌曲《星星不眨眼》,以及呈现“父母养育与子女反哺”主题的沙画表演,配合整场主题良好营造了震撼、温情而亲和的现场氛围,使慈爱孝亲美德、核心价值观在孩子们心中的自然培育和深深根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这些都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热泪盈眶!我今后一定要孝心少年们学习!

202_年关于母爱朗读的观后感

第二篇:生死朗读观后感

生死朗读观后感

篇一:生死朗读观后感

好久都没有看到这么令人感动的电影了,一辈子懵懂在一份感情中是唯美的,就像做了一场梦,始终都没有醒过来。

分手之后就再也不相信感情,很难被打动,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就很难被触摸到,心变得很麻木,世俗,以为不会有什么感情再让我觉得美好,可是当我对着电脑屏幕泪流满面的时候,我承认我错了。

迈克在十六岁的时候遇到的比他大一倍的女人,却成了他这一辈子的劫难,如果他没有遇到她,或许会有很辉煌的人生,可是命运就是命运,他掌管着一切…

宣判的那一刻,迈克眼中的泪水,证明了他对汉娜的感情,而之前我还一直都还怀疑他,之后的二十年里面,即使是有了女儿,那段感情也令他难以忘怀,为什么我们懵懂的初恋不会对我们产生那么持久和深远的影响呢?是我们世俗么?还是迈克专一汉娜迷人?……

迈克坚持给她录的磁带是她活下去的信仰,甚至一个文盲会为了跟他联系学习英语,我现在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迈克去见汉娜的时候要故意表现的那么冷漠,他都已经在郊外给她布置好住处,甚至是安顿好了他们的未来,一切就等待出狱的那一刻……是他的磁带让她坚持,又是他的冷漠让她放弃……

爱情、原来有这么伟大的力量…多少人会说,这样子刻骨铭心的爱情,一辈子能有一次足矣,可是能有几个人有资格拥有呢?因为太在乎爱情之外的东西,因此注定错过…唯美的爱情才会那么稀少那么痛彻心扉…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篇二:《生死朗读》观后感

经兄弟的推荐,在网上看了电影《生死朗读》。无论从情节、演技、思想性上来看,这都是一部好电影,但是可以确信这是一部无法在中国大陆上演的电影,为什么呢?看了你就会知道。

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不乏真知灼见,而我最想说的是:《生死朗读》对人性的讲述近乎白描的平铺直叙,没有观点,没有评价,没有判断,这也许是对人性最理想的一种表达方式,因为这样的方式本身就是很人性的。

联想到最近网上的一件事情:李银河(王小波的夫人)在博客里,认为赵本山的春晚小品《不差钱》中“屁精”一词,严重侮辱了同性恋,并说赵本山犯了政治错误。没几天,李银河在博客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向赵本山道歉。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屁精”一词在东北方言中另有解释,至少是与同性恋无关,这一下子,李银河成了众矢之的……

最搞笑的还是本山大叔,得知李银河博士对他的批评后,说了一句:这事挺无聊的。请注意,“无聊”这个词跟“屁精”一样,也是有着多重解释的,至于是哪一种,您自己看着办吧。

中国字博大精深,中国话奥妙无穷,不服不行啊。

事情变得越来越娱乐化,反正我是在门户网站的娱乐版看到这个信息的,更甚者,有一篇博客还高屋建瓴地痛斥了李银河说赵本山的政治错误,其实本身就构成了政治错误。

我觉得这件事太好玩了,有点骂街的意思,而且骂的都很有水平,所以看热闹的很多,也包括我在内。这里,可以看到现在的国人对待“错误”的态度:一犯错,必开骂,开骂后,必对骂,一对骂热闹就来了,人气也来了,大家的精神头也有了,点击率上来了,什么东西都piapia地来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反倒是错误本身不那么重要了,也没人关心。

电影《生死朗读》对待错误有一个很好的注解,那就是你不一定要原谅他(她),但是你可以宽容这个错误。

我突然想起很多国家废除了死刑,也许源于这个道理吧。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篇三:生死朗读观后感

这两天,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未知死亡》,另一部是《生死朗读》,未知死亡是记忆碎片的印度版,其中的动作和凄美的爱情让人感叹。而生死朗读则法人深思,记忆最深的主要有三点:

第一是关于个人的尊严,汉娜是一个文盲,但是她对知识非常渴求,在集中营时她会让很多小女孩为她朗读,跟男主角在一起后,也喜欢听她的朗读。但是也许在当时的社会秩序下,没有文化就没有尊严,于是汉娜尽力掩饰自己的缺陷,甚至最后付出了终身监禁的代价。她走在一条偏执但值得尊重的道路上,她也不得不面对没有解救教堂里的犹太人的处罚。

第二是关于法律与正义。汉娜得到终身监禁的结果让人唏嘘,“纳粹”、“凶手”,这些称呼强加到汉娜身上有逻辑但是却无道理,有逻辑是因为汉娜确实间接参与了战争,无道理的原因正如该片导演斯蒂芬·戴德利所说“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刽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觉就参与到了罪恶之中,像汉娜一样,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只是没人关注过他们而已。而实际上他们往往付出了更为惨痛的代价。”

对汉娜的判决是“合法的”同时也是“不正义的”.如果法律无法理解民众当时的环境以及她当时所处的复杂关系,那么审判其实就是一种暴力——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暴力。有句话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法律是刚性的,但是如果缺乏了灵活性也就成为被人利用的工具。也许英美法系的判例能够解决这种矛盾吧。

第三是关于沉默。影片的悲剧,其实正是因为男主角麦克的两次沉默:第一次,麦克知道了汉娜是文盲,却没有告知法庭这一事实,而选择了沉默;第二次,汉娜在监狱里学会了读写,并给麦克写来了字体蹩脚但饱含希望的书信,但麦克却选择了沉默,没有给出汉娜最需要的回应。马丁·路德金说过:“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男主角的沉默,看似是为了保住汉娜的尊严,实则是一种逃避现实,当一个人无法直面人生的惨淡和心中的真实感情时,悲剧也就自然产生了。

篇四:《生死朗读》观后感

此刻的心情很沉重,可以说还没有从影片中那德国式的理性叙述与低婉的音乐中抽出来。这种震撼不是看影片当时所产生的,而是看过之后细细地品味后得到的,反而觉得更加的久久不能自拔。影片的名字叫《生死朗读》,经过查阅一些资料得知这部影片是根据德国作家哈德·施林克的小说“the reader”改编而成的。虽然没有真正地拜读过原著,但从网友们的评论中似乎也能觉察到影片与原著在一些情节的处理上还是有所出路的。但此刻,我仅想就我所看到的影片来谈谈我的观感。

说到会看《生死朗读》是因为在迅雷看看上的广告词“这是一部二战版的色戒”,于是乎萌生了对比看看的念头。影片开始是描写二战后(1958年)一个15岁的少年与36岁的莎娜的交往,在他们在一起时,莎娜总要他为她朗读,朗读各种名著。一开始我就带着一种疑问,都二战结束之后了,与所谓的色戒到底有什么关联呢?之后莎娜突然消失了,我以为影片至此该转换镜头竟如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苦难补叙了吧,可事实并非如我所想象的那样。8年后(1966年),在一次审判战犯的法庭上他看到了她,莎娜没有过得地为自己曾参与过纳粹而辩护,而是承担了一切罪责。这时已经身为法律系学生的“我”通过回忆及推理已经知道了其实莎娜不识字,但因为莎娜已经承担了罪名,虽然他也做了很多事,但还是没有改变最后的判决,终身监禁。之后又是10年(1976年),他开始像15岁时朗读所有的名著,然后把它们录成磁带邮寄给了狱中的莎娜,她开始学会了写字。但她却在最后要拥有自己的一天自杀了。

也许我的叙述是枯燥淡薄的,但我想要表达的是,这里所要表达的事实是战后人们的情感的复杂比战争所带给一代人的恐怖更残酷。我的感想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一下子还真理不出一个头绪来。这里没有我想象中的战争场面,没有像《辛德勒名单》中的集中营中的画面再现,也没有过分的激烈的冲突,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而震撼、在意料中而出乎意料外地行进着。因为,虽然表现的是二战后人们的生活,但却不时不在提醒着人们战争的恐怖,至少在我的头脑总不时地闪现出战争、集中营等以往影片中的老镜头。

直到看完了整部影片,我还在不停地思维,为什么叫《生死朗读》?我认为,其实the reader的意象在影片中表现得是很隐晦的,因为,在影片中,莎娜是认为自己是文盲这件事是不能让人知道的这一意象表现或者说传达得很模糊,可能在原著中有对这一点的重点表述吧,但影像文字毕竟同文字文字有着不用的表达效果吧。如果,对这一点我们有了一个把握的话,也许对“the reader”会有更多的理解与体味吧?……

篇五:生死朗读观后感

《生死朗读》描述一个少年爱上一个屠杀犹太人的纳粹女战犯,这个女战犯死守自己不识字的秘密的故事。昨晚看了,写下一些观感:

1、教育可授予人基本的是非道德观。许多人犯罪甚至如女主人公犯反人类罪行,但是她不知对错。比如在教堂里锁了大门,让几百名犹太人被烧死,她不开锁,她的想法是一旦开锁,那些犹太人出来后,秩序很混乱,无法控制。人的生命在她眼里在当时,是没有分量的,她没有那种道德观,那种人道主义精神。

人们常说说一些没有接受足够教育的人做事野蛮,无对错。

2、每个人都有需要向他人掩盖的东西,换句话说人都有虚伪性。其实是人的本能,许多时候它也无可厚非。汉娜掩饰她的不识字,甚至在审判中,是她本能的自我保护。出于虚伪的需要,她选一些年幼或体弱的犹太人为她朗读,而后仍然送去奥斯维辛集中营毁灭,出于虚伪的需要她离开爱她的少年米夏(也一方面不愿意给米夏造成负担),出于虚伪的需要她在法庭不敢承认自己的不识字,而把罪责揽在了自己身上。

片中与汉娜一同受审的另五名集中营女管教的罪责更大,她们已经知道汉娜不识字,而拼命开脱自己,把罪责加于汉娜身上。

3、纳粹德国的思想轨迹是这样的:希特勒等纳粹头子的个人意志符合当时德国普通民众的意志,被推上了统治者的宝座,而后他们的个人意志形成了国家意志,国家意志又反过来覆盖了普通民众的意志。民众个体的个人意志在国家机器下消逝殆尽或者说微不足道了。

这也是一个独裁专制国家的思想变轨路线图,无数的民众在尊崇国家意志的狂热中丧失了个人意志,随着国家做许多是非对错混乱不分的事情,且无法自知,而少数清醒的人是受到排挤和打压的。

4、战争罪行主要有两项:一是发动和推进战争罪,主要惩罚政府和军队首脑;一是反人类罪,对穷凶极恶的战争执行者进行惩罚。对于第二项,也就是说,在战争中,被定义为犯罪的是少数人,比如奥斯维辛集中营集中营的看守,比如南京大屠杀中杀人竞赛的野田毅和向井敏明。而普通的士兵和军官,他们也冲锋陷阵,屠戮对方,但他们无罪。这或许也是人类在制定法律过程中对国家意志下个人意志薄弱无奈的清醒认识。正如片子法学院教授在课堂讨论中所说的一句台词,“犯罪要有意向性”,用我们的话说,定罪首先要看是否有故意。在国家机器推动下,普通民众是否有犯罪故意,又该如何看待?

5、法律是狭隘的。如果一项行为符合它当时的法律,它就是合法的。但是合法的不一定就是道德的。有一句法律名言: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当法律本身没有人类道德可言,比如纳粹的排犹法案,法律助纣为虐,该怎么办?

易中天在百家论坛里介绍法家思想中说过一句话,法律不是万能,应当“依法治国,以德育人。”

6、爱没有是非对错。片中的开头我以为这是一部普通的爱情片,其实穿插的主线仍然是爱,米夏对汉娜的爱,即使知道了汉娜是屠杀犹太人的罪人,也仍然深爱着她,甚至没有在法庭审判中泄露汉娜是文盲。或许他也认为汉娜有罪,应该受到惩罚,但是他应该知道罪责不应该加于汉娜一人身上,出于对汉娜的爱,他顽固地保守着这个秘密。

第三篇:《生死朗读》观后感

《生死朗读》观后感

《生死朗读》这部电影以爱情为线索,以战后德国为故事背景,从另一个角度对人性,战争,道德,正义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引人深思。这部影片前后反差较大,到后半部分基调越发沉重,已经远远超出了成长、爱情的范围,而逐渐进入了罪恶与救赎、忏悔与宽恕等领域。

首先,汉娜被判处终身监禁的悲剧其直接原因在于她对人格尊严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又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汉娜是一个文盲,但她对知识非常渴求,在集中营时她会让很多小女孩为她朗读,跟男主角在一起后,也喜欢听他朗读。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秩序下,没有文化就没有尊严。她对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的向往越强烈,她对自己文盲身份的厌恶和恐惧感也就越强烈,于是汉娜尽力掩饰自己的缺陷,这让她近乎疯狂地走上了一条维护、追求尊严的道路,为此不惜撒谎,抛弃工作和爱她的人,甚至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种创伤性的尊严贯穿了汉娜的一生,可以说汉娜是时代悲剧的结果。

其次,汉娜的悲剧不禁让我们思考所谓的法律与正义。法律是惩罚犯罪、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的工具,归根结底法律只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正如影片中的法学教授所认为的,社会要依靠法律来运作,问题不在于对错,而在于是否合法。然而这本身就是悖论。因为法律处理的只是表面,而难以触及到内心,法律并非亘古不变,而是随时代发展、随统治阶级的变更而不断变化的。对于同样的案件,在不同年代不同的法律体制下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局。影片中关于教堂火灾事件审判的场面让我记忆犹新。当法官问起汉娜当时为什么把门锁了的时候?汉娜说很明显的,我们是警卫,我们的职责就是看管囚犯,我们不能让他们逃跑了。法官又接着说,你们是怕他们跑了,你们将受到惩罚,甚至被处决。汉娜否认,她说外面在着火在爆炸,如果我们打开门,一切都会混乱的,我们将无法恢复秩序。汉娜就这样承认了一切罪行。所以,汉娜的罪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当时秩序、法律的恪守。汉娜正是按照自己所处年代的法律来行事的。她当年离开西门子公司应聘当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是合法的,这是她的自由;她每月从60个囚犯中挑出10个来去送死也是合法的,这是她的工作,她要给新来囚犯腾地方,否则集中营会人满为患;甚至她坚持不打开已经着火的教堂大门之锁也是理所当然,职责所在,她是看守,她不能让囚犯逃跑,她不能让秩序失控。法律大于天,责任重于山,这是在汉娜心目中根深蒂固毋容置疑的东西,而生命的存亡则是在她的视线之外的,这是汉娜的盲点,更是法律的尴尬。所以如果法律无

法理解民众当时的环境以及她所处的复杂关系,那么审判其实就是一种暴力——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暴力。

该片导演斯蒂芬·戴德利说:“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刽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觉就参与到了罪恶之中,像汉娜一样,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只是没人关注过他们而已。而实际上他们往往付出了更为惨痛的代价。”汉娜的悲剧让我联想到了“平庸的恶”这个词。当汉娜在获得自由的前一天在监狱里自杀后。麦克忍着巨大的悲痛和内疚走进了她的狱室,书架上整齐地放着他寄给她的录音磁带,还有一些她学会读写后借来阅读的书籍。在这些汉娜阅读过的书籍中,有一本就是著名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书中主人公艾希曼与汉娜有相同之处,都是在为非正义的事尽忠职守。或者简单而言,只是效忠于自己的工作,而没有反思工作本身的善恶、对错。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和艾希曼作为有文化的“专家”却放弃个人思考判断和尊严相比,汉娜所追求的正好是艾希曼轻易放弃的这一切,虽然这种追求的起点很低而且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那个时代在德国普遍弥漫的国人的麻木,汉娜显然无法超越这一点。那么,审判对这样一个已被时代麻痹的文盲而言足够正义吗?一方面,汉娜确实间接参与了战争,对其的审判有一定道理,可以说是合法的。但另一方面,将“纳粹”“凶手”“集中营的女看守”这样的标签强加在汉娜这样一个卑微的文盲身上,显得太大、太沉重了。在法庭上,汉娜实话实说,她显然对游戏规则毫无概念,对自己的和别人的表达方式也没有概念,更不会知道有罪或无罪、判刑或释放在一个平庸的法庭上往往取决于这些表面的东西。所以,法庭对汉娜的判决是“合法的”,但同时也是“非正义的”。在整个审判过程中,各种身份的人之间充满推托、谎言、策略、计算,唯独缺乏对人性的深思、对正义的虔诚。汉娜最终因为要坚持隐瞒文盲的身份而被定为罪首,处以重判,一个偶然的因素就皆大欢喜地了结了这场审判。这样审判的结果不禁让人唏嘘不已,更值得我们反思法律的价值所在及冰冷的法条背后缺失的人性关怀和正义诉求。

再次,影片中男主人公的两次沉默同样导致了汉娜的悲剧。第一次沉默,麦克知道了汉娜是文盲,却没有告知法庭这一事实,而选择了沉默。第二次,汉娜在监狱里学会了读写,并给麦克写来了字体蹩脚但饱含希望的书信,但麦克却选择了沉默,没有给汉娜最需要的回应。马丁·路德金说过:“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对于男主角的第一次沉默,可能是为了尊重汉娜对于人格尊严的追求,而没有揭穿她文盲的身份。而第二次沉默则更能体现男主角逃避现实的态度,当一个人无法直面人生的惨淡和心中的真实感情时,悲剧也就自然产生了。

最后,整部影片让我反思救赎与信仰。汉娜的行为或许让人可恨,但她也足够值得同情。同情的不仅是她悲剧的结局,更是以汉娜为代表的在那个年代大环境背景下麻木不仁,甚至至死都难以获得自我救赎的人。法庭上,汉娜觉得承认自己是文盲是比承认杀犹太人更丢人更有失尊严的事。换言之,汉娜对自己的纳粹行为是麻木的,她一直觉得遵循法律办事的人,又怎么会心存愧疚呢?这就是当时环境强加给一个文盲的一切。那么,面对这一切,如何才能得到救赎?汉娜以为知识与理性可以带给她尊严与救赎。这从她极强隐喻意义的死亡方式上可以看得出来。她是踩着摞起来的厚厚书籍而悬梁自尽的。对于她来说,书是知识与理性的象征,又是爱情与希望的标记,她的真正有光彩的生活,都与书密切相关,但书又把她最终带上绝路。这说明,理性与爱情,不能成为人的最终救赎。在我看来,救赎首先在于发自内心的忏悔。当然,汉娜在她最后的遗嘱中交待要把那个小茶叶罐和7000元钱交给当年受害人的女儿来处理就是一种悔罪的表现,但她的罪疚与忏悔是很有限的,它们只指向那活着的人,而对那些死难者她并没有任何表示。所以,她的行为或许只能称得上是一种补偿。没有发自内心的忏悔就难以得到真正的救赎。而忏悔我认为源自于信仰。理性、法律、知识、爱情都无法让人得到救赎。只有信仰才能让人得到真正的救赎。反思我国,在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逐渐匮乏,尤其是信仰的缺失,更容易让人精神空虚,在纸醉金迷的社会中缺乏正确的判断。

这部影片在不为世人所接受的爱情背后隐藏了对人性、道德、罪恶的探讨,更是对正义、对宽恕的呼唤。即便是再万恶的人,也需要人们的理解,也需要得到灵魂的救赎。汉娜没有拯救犹太人,麦克也没有拯救汉娜。在罪面前,在生活的各种牵绊中,麦克没有勇气再去面对自己曾经的爱,更没有勇气把他的爱变成真正的宽恕。而真正的法治社会需要融入正义,缺乏正义的法律与审判只会沦为暴力统治的工具。真正和谐的社会,需要实现人的精神与物质的总体回归,需要呼唤信仰!

第四篇:母爱观后感

这是一个令我感动的真实故事,发生在青海省,讲述了一只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中运水必经的公路。运水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军车一个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站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司机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还是不肯离开。一旁的运水战士和司机都哭了,给了老牛3斤水,老牛对着夕阳仰天长哞,在后面跑来了一头小牛,老牛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慢慢地走了。

原来老牛以死抗争换来的水却没有给自己喝,却把它给了小牛,它宁愿自己受罚,宁愿自己不喝水,都要给它的孩子喝到水,真是舐犊情深。

我还在202_年四川地震中听到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和妈妈被压在一块楼板下,妈妈在临死之前用自己的手机在上面写了一句话:“孩子,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记住,妈妈是最爱你的!”

瞧,那位妈妈为了保护孩子而牺牲,她是那么伟大,她对孩子是那么的爱啊!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限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今天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读了《母爱》这篇文章,读完之后,我感触很深。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在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在这里人和动物都非常口渴。有一只老牛实在不能再忍受了,便挣脱缰绳,冲到军车运水的公路上,骨瘦如柴的老牛大声叫嚷着,准备从军车上索取一些水。运水的司机叫嚷着,后面的战士大声的叫骂,这时,老牛的主人来了,主人拿着长皮鞭活生生地狠抽老牛,老牛身上鲜血直流,可还是不走,老牛终于感动了战士们,司机让后面的战士给了老牛三斤水,就走了。可老牛却没喝,只是仰天长啸起来,突然,从后面的山丘上出现了一只小牛,小牛飞奔过来,贪婪地喝着水,喝完之后,老牛和小牛一起消失在沙漠的尽头。

读了这篇文章,我被老牛的母爱感动了,当它去索水的时候,自己的心中只想着自己的孩子,根本不想自己的安危,自己本身已经干渴极了,又加上自身的疼痛,可当它索取到“救命稻草”时,它为什么能够忍住口渴,让自己的骨肉允吸这生命之灵泉呢?这就是母爱,一种令人赞美的母爱,是母性的激发使得老牛不惜用自己的生命与毅力为小牛争取一线生机。

母爱,世世代代的相传,才使我们的世界充满人情味,充满爱。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它的的题目叫《母爱》,故事发生在青海的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那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限定为三斤,人缺水不行,牲畜也同样。终于有一天,一头老牛强行拦路索水,牛的主人为了把牛赶走,把牛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牛就是不肯离开。送水的战士哭了??,最后他给了老牛半盒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牛并没有喝它以死抗争而得来的水,而是让小牛喝下了全部的半盒水。

读了这篇文章,我被老牛伟大无私的爱深深地感动了。我想:老牛对小牛是一种多么光辉、无私、高尚、伟大的爱啊!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母爱的例子比比皆是,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身躯保护了自己的孩子,在生死的瞬间,她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把死留给了自己??,这就是伟大的母亲!

孟子有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要记住母亲的恩情,好好学习,报答母亲。母亲的爱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同样,我们也要让我们的爱伴随母亲一点点老去。

我对社会也充满了感激之情,感谢社会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环境。我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才,报答社会。如果人人都能像老牛照顾儿女那样,关爱他人,关爱父母,报答社会读《母爱》有感 《母爱》是一篇文章,短短一页之字,传达着天下所有母亲为儿女所受的苦。在一个炎热的夏季,此地水资源溃泛。一天,军队的车送水路过这里。

一头憨厚的母牛,为了自己的孩子拼死争扎,只为求得一点水给孩子解渴。自己却被主人打的皮开肉绽也默不作声,最终赢得了所有人的同情。送水的军人也冒着处分给了小牛一小桶水。小牛喝的津津有味,母牛却只在一旁深情深情的望着小牛,滴水未沾。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母爱是所有母亲所具有的爱,它不分人还是动物。

母爱可以算得上是最高尚的爱,最无私的爱了。它只为付出,而不为索取。它如同雪中的炭火,让我们感到温暖;又如同雨中的花伞,为我们遮风挡雨;还如同冬天的太阳,让我们感受到世界上的温存。

人一生要经历多少风风雨雨?而我们身后的支柱又是谁?正是父母。仔细算一算,我们欠母亲的债有多少。母亲十月怀胎所受的苦又有谁能理解?“你入学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伤心的泪花有人给你擦??”那这个人又是谁?正是母亲。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话一点也不假。母亲以我为希望,我以母亲为自豪。用一颗感恩的心来报达这位天底下最最伟大的人 的话,社会一定会变得非常和谐,非常幸福的。收藏本页到: 更多

在我的心目中,母爱是最纯洁的,是最值得信赖的感情:悲伤时,它给你抚慰;恐惧时,它给你力量;失望时,它给你鼓励;危险时,它给你保护??所以,母爱是最圣洁的。当我读完《母爱》这篇文章时,心久久不能平静,泪夺眶而出?? 故事发生在缺水的青海省,有一头老牛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喝到水,挣脱了绳子,横闯马路,拦在送水的战士前面。主人发现后,打得老牛皮开肉绽,它还是一动也不动。送水的战士感动了,就冒着被处罚的危险给了老牛3斤水。可老牛并没有喝,而是让自己的孩子喝?? 这是一个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文章。是啊,母爱不能用一个词语或者是一个句子能形容,它像一句真诚的祝福,一首优美动人的诗,一支永不衰老的歌那样打动人心。

回忆以前,妈妈为我做的事实在太多了:清晨,天不亮就起来给我做早饭;白天,又勤勤恳恳地工作、赚钱,供我读书,力争给我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晚上,妈妈回家又要做晚饭,收拾房间,还要检查我的作业??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上四年级的一天,天上下着蒙蒙细雨,放学后,妈妈来接我回家。她把伞递给我,让我撑开挡雨,我倔强地说:“妈妈,你打吧,我的身体很强壮,淋一下雨没关系。”“怎么会没事呢?万一着凉怎么办呢?”妈妈一边严肃地说,一边撑开伞遮在我的头顶。我无可奈何,只好和妈妈躲在一把伞下往家赶。回家以后,我的身上干干的,而妈妈的身上却是湿淋淋的。顿时,我的泪水悄悄地落了下来。妈妈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傻孩子,你哭什么?”我抽泣着走到妈妈身边,扑进她的怀抱,半晌,才说出话来:“妈妈,我爱你!”妈妈听后,紧紧地搂着我,也落下了深情的泪水。

妈妈,在这里,我想对您说,感谢您对我这十几年来的照顾,感谢您送给我一双可以飞翔的翅膀,感谢您用最纯洁的露珠哺育着我? 在我的心目中,母爱是最纯洁的,是最值得信赖的感情:悲伤时,它给你抚慰;恐惧时,它给你力量;失望时,它给你鼓励;危险时,它给你保护??所以,母爱是最圣洁的。当我读完《母爱》这篇文章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泪水夺眶而出?? 故事发生在缺水的青海省,有一头老牛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喝到水,挣脱了绳子,横闯马路,拦在送水的战士前面。主人发现后,打得老牛皮开肉绽,可它还是一动不动。送水的战士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冒着被处罚的危险给了老牛5斤水。可老牛并没有喝,而是让自己的孩子喝??在场的人无不被这伟大的母爱感动了!看到这老牛,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妈妈。有关“母爱”的画卷像过电影似的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多少个寒冷的夜晚妈妈为我赶织毛衣,没有电的夏夜妈妈为我打扇,为了我不被雨淋湿,而把伞全打在我的头顶结果自己却被淋感冒??回忆以前,妈妈为我做的事实在太多了:清晨,天不亮就起来给我做早饭;白天,又辛辛苦苦地工作、赚钱,供我读书,给我买好吃的、好玩的??只要我开口要什么,妈妈总是不假思索地答应;晚上,妈妈又回家做晚饭,收拾房间,检查我的作业。当我告诉妈妈我取得了好成绩时,她的脸上总是乐开了花。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为孩子,我们也要爱自己的爸爸妈妈,要做一个勤奋听话又勤劳的好孩子,不辜负爸爸妈妈的一片苦心。长大以后,好好孝敬他们,因为爸爸妈妈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了??《母亲》深深地感动了我!篇二:感悟母爱读后感

读完《感悟母爱》这篇文章后,就觉得母爱是伟大无私的。母爱为了我们能有优异的学习成绩,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日夜操劳。为了我们,她奉献了所有东西。这让我深深的明白:是人世间最美好,最彻底的爱。

文中的“我”是一个残疾人,母爱为了“我”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读上大学,不顾别人对她的耻笑与歧视,去客车站卖东西。虽然母亲知道被巡警抓住是要进拘留所的,但是为了“我”,她不怕。钱终于凑齐了,“我”如愿以偿的读上了大学,可是有一天妹妹打电话告诉“我”母亲被抓了。当时“我”的泪水不由自主地落了下来,后来知道父亲要用钱赎回母亲时,母亲却说:“不要交罚款赎我,把钱留给儿子。”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的感动了,母爱竟是如此伟大。为了儿女,母亲甘愿付出一切,文中的母亲更是奉献了她看的比生命更重要的人格与尊严。

母爱无私。记得一次看电视时,有一位母亲也同文中的母亲那样,为了孩子能牺牲一切。她的儿子是一位大学生,可是因为得了重病,儿子生活无法自理。母亲留在学校里,找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边照顾儿子边工作。每天母亲背儿子上、下楼梯。儿子上课的地方在五楼,母亲背着比自己还重的儿子,艰难地迈出一步又一步。一个月下来,母亲瘦了18斤。虽然儿子多次劝母亲不要在校中待着,可是母亲却怎么也不肯走。在母亲心里她必须让自己比一般父母更关心自己的孩子,为了儿子她能忍受一切。

母亲就如一件温暖的外衣,时时关爱着你。在天气冷的时候,妈妈总会叮嘱我:“多穿点衣服,别着凉了。”在我出门上课时,妈妈也会叮嘱我:“过马路小心,早点回来。”就这么几句平平常常的唠叨,在我看来其中包含了妈妈无限的爱。妈妈的爱就像春天那束最明媚的阳光,照得我们心里暖阳阳的。

母爱是上帝赐给我们最丰厚的礼物。没有被母爱包围的孩子,就像一根草,让我们也用同样丰厚的礼物来回到我们的母亲吧!回家对母亲大声说:“妈妈,我爱你!”并送上一个大拥抱吧!汇报母亲对我们的爱。

《感悟母爱》读后感

自从读完《感悟母爱》这本书,就觉得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母亲为了我们能安心学习,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日夜操劳,四处奔波。为了我们,她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教育我们。这才让我们明白:母爱是人世间最美、最彻底的爱!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母亲是伟大的,沐浴着母爱的人是幸福的。在母爱的支撑下,母亲富有超常的坚韧和超常的牺牲精神。这种超常的精神和意志,是我们得以进步的原动力。母亲的爱就像春天的燕子为我们衔来醉人的春光;母亲的爱就像汩汩流水,时时滋润着我们幼稚的心灵;母亲的爱是一曲深情的乐谱,为我们弹奏出最动人最灿烂最纯真的音韵;母亲的爱是上苍给予我们最丰厚的礼物,最甜美的甘泉。母爱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即使在最黑暗的角落,母爱也放射出最耀眼夺目的绚丽色彩。不错,母爱是无私的。就连弱智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都是那么天真无邪,那么值得爱怜。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对待正常健康的孩子却是那么严厉充满了条件,无法全心爱怜?

曾经在书上看到一则故事:在公共汽车上,看见一个母亲不断疼惜呵护弱智的儿子,担心着儿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车而受到惊吓。“宝宝乖,别怕别怕,坐车车很安全。”——那母亲口中的宝宝,看来已经是十几岁的少年了。乘客们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着那浴满爱的光辉的母亲„„那对母子下车的时候,车内一片寂静,司机先生也表现了平时少有的耐心,等他们完全下妥当了,才缓缓起步,开走。乘客们 都还向那对母子行注目礼,一直等他们消失在街角。

我想,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亲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母亲也是那样的充满光辉。

从现在起,就对你的妈妈说一声:“妈妈,我爱你!”

为了孩子,母亲可以不辞辛苦;为了孩子,母亲可以跪地求饶;为了孩子,母亲甚至还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母爱是多么伟大呀!伟大的母爱你感悟到了吗,这是最近我看的一本名叫《感悟母爱》的书,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通过我仔细的阅读,对母爱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是《死于峡谷的羚羊》。它讲述了羊妈妈为了自己的孩子而牺牲的一件事。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一个猎人。在夏天的一个早晨,一只可爱的小羊正在美美地裹着妈妈的乳汁。突然,一阵枪声惊动了她们母女俩,只见,一个猎人和一条猎狗正在追赶着她们。母女俩撒腿就跑,本应逃过一劫,可是,一条峡谷挡住了她们的去路。猎人和猎狗离她们越来越近,母羊纵身一跃,可是,她没有使出全身的力气,为的是让小羊跳过去。小羊得救了,而母羊却掉进了深渊。其实一只成年羊是完全可以跃过这条峡谷的。

故事就这样的结束了,而我却在这个故事里得到了很多。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无时无刻的。现在,我懂得了母亲很辛苦,所以我要珍惜它、爱护它,因为它是我一生中最可贵的东西。

有一种爱,总叫我泪流满面

——《感悟母爱》读后感

有一种爱,总让我泪流满面,这就是母爱。母爱,是和煦的春风抚慰我们的心灵;母爱,是沿途的明灯照亮我们的人生道路;母爱,是寒冬的火把,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母爱,是雨中的小伞,给了我们一片无雨的晴空?? 母亲,她或许平凡,或许贫穷,但她是我们最需要感激的一个人:她给了我们两次生命——生养了我们和教育了我们。可我们这些娇生惯养的小皇帝,总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你,可曾感谢过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你,可曾帮母亲做过一件家务活?你和我的回答肯定是一样的:没有。

在此之前,我也认为母亲为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理所当然的。直到我读了《感悟母爱》这本书后,我不禁泪流满面——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她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这本书里有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一位瘦弱的母亲,她的两个儿子又聋又哑。那位母亲却很坚强,料理着家里的几亩薄地,含辛茹苦把两个儿子拉扯长大。到了上学的时候,两个儿子相继上了聋哑学校,每个月要交三十元生活费,那位母亲一听就呆了。你一定会想:三十元算什么,我一个月的零花钱就几十块了。可你想啊,那个时期,农民的一日三餐就是稀得数得出饭粒的粥,三十元可是天文数字啊!那位母亲省吃俭用,拼命打工,再加上左借右借,始终凑不齐三十元。眼看交钱的日子快到了,那三十元钱却遥不可期。她急了,吃不下,睡不着。一天,她眼前一亮,急匆匆地跑进医院,啊!她要卖血。一会儿,她捧着卖血的钱,去给儿子交生活费??回到家,她病倒了。她的身子本来就弱不禁风呀!以后的几个月,她都去卖血。医生说不能再卖啦,得隔四五个月再来,否则有生命危险。可是,不卖不行啊!那位母亲就用假名,继续卖血??终于撑到儿子大学毕业。有一回她晕倒在了工地上,卖血的事情才被儿子知道。这时,她已经卖了二万cc的血啊!为了儿子,她献出了全身的血液!

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妈妈生我时,因为我的个子太大,导致椎间盘突出,长期弯不下腰,严重时连袜子都穿不了。每天早上,我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妈妈穿袜子。妈妈就开心地说:“我家可可长大了,会给我穿袜子了。”听着妈妈的夸奖,我却高兴不起来:妈妈,您天天忍着病痛,上班,回来做家务,帮爸爸看店,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您太辛苦了!我要怎样才能报答您呢? 每当我回想起书里那一位位伟大的母亲,还有我亲爱的妈妈,我的脸上就不知不觉地又多了几道泪痕。啊!母爱,是一种最叫人感动,感激的爱,也是一种不能用金钱衡量,无法用文字表达的爱!

——《感悟母爱》读后感 妈妈买了一本书,书名叫《感悟母爱》。妈妈让我和她一起看,我便每天晚上和妈妈一起看这本书。

这本书是由118个震撼心灵的真情故事综合而成的。现在,我来讲其中一个故事的内容:作者在9岁以前,爸爸、妈妈特别溺爱作者。可是,妈妈和爸爸去了武汉某医院后,作者生活大不如以前了。妈妈回来后,对作者冷眼相向,打骂相加。三个月后,妈妈死于肝癌,葬礼上,作者没流一滴泪。接灵时,要不是爸爸把作者强按着跪下,作者是不会跪下的。三年后,作者有了继母。从那时起,作者就喜欢上了继母。正当作者一家为学费而担忧时,父亲把妈妈的遗物拿了出来。作者看完后,泪水模糊了双眼,含泪跑到母亲墓前,长跪不起。

当读完这篇文章后,泪水沾满了我的双眼。因为作者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在自己死后自强自立,铁了心让孩子恨自己,打孩子。当作者恨母亲时,完全不知道母亲这样打骂自己,是为了自己以后能生活。是呀,全天下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儿子呢?可不是每一个做儿女的就能体会到。

读完《感悟母爱》这本书后,使我懂得了应该如何体会母亲给予我的爱。

每次母亲出差时,会在临走之前安排好我的生活。每一次我犯错误时,妈妈要打我时,我经常顽强抵抗。每次两败俱伤时,妈妈不停地喘气,很生气,气的脸都涨红了。我不停地哭,泪水不停地从眼眶里滴出来,像断了线的珍珠。我那时认为母亲不喜欢我了,讨厌我了。直到看了这本书后,我才知道:打,也是母亲表达爱的一种方式,只不过有点特殊罢了。

其实,我们是母亲的生命,是母亲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你们在某一天失去母亲后,你不会伤心、流泪吗?就算当时没有,以后也会有的。

孝养母亲是正道

忽然,我想到《感悟母爱——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的扉页设计上为什么 “感悟母爱”四个楷体字中“悟”字最小,而“母”字最大;这样特别设计的意思大概是,也许世上很多儿女认为母爱是天经地义的,就没有那么多去想如何体会如何感悟如何回报,所以“悟”字很小,而母爱如海,母爱无垠,母爱永恒,没有母亲那有天下的儿女和儿女拥有的一切?因此“母”字很大。——这也许是出版本书的本意吧。正如主编邓军清在该书《后记》中所言,“如果您读了此书,请接受我最诚挚的祝福,您是有福的,您接受了一场心灵的盛宴,这是对您和您母亲的最佳奖赏???书中的故事,能唤起每一个人的爱母之心,好好去爱自己的母亲,毕竟有些东西失去,将永远无法拾回???透过这些别人的故事,我们同样能看清其外的自己???最美好的东西,不在于言说,而在于心与心的传递之中”。相信,在赞赏独特的美工设计、栏目设计和故事选编之外,最重要的在于我自己感觉到了羞愧,就是那种麻木于母爱中的羞愧!收获了感动,就是那种震慑心灵的感动!得到了启迪,就是应该更加热爱、关心自己的母亲,要尽全力去孝养自己的母亲的由衷的启迪!而这更应该是天下子女一个持续且不断丰富的人生责任、经历和过程。尽管任何儿女对于母亲的回报,用一辈子也是报答不尽的。篇三:感悟母爱读后感母爱

《感悟母爱》读后感:母爱,人间第一情 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母亲是伟大的,沐浴着母爱的人是幸福的。母爱,它犹如一盏灯,点燃了就永远不会熄灭,照亮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内心的黑暗和前进的路途。母亲的爱像春天的燕子为我们衔来醉人的春光;母亲的爱像汨汨流水,时时滋润着我们幼稚的灵魂;母亲的爱是一种最深情的乐谱,为我们弹奏出最动人最灿烂最圣洁的音韵;母亲的爱是上苍给予我们最丰厚的礼物,最甜美的甘泉。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以前有一篇文章《麻雀》,是,麻雀一种多么不起眼的小动物,灰不溜秋的,可谁又会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小动物对自己的孩子竟蕴藏着深深地爱!古人说得好,“虎毒不食子”,意思是说,再狠毒的老虎也不会吞吃自己的亲生骨肉。是为什么呢?是出于母爱,那崇高的、伟大的母爱!母爱是什么?它是一种比世界上任何东西都可贵、伟大的精神。

动物如此,更不要说我们人了。最近看了《感悟母爱》一书,看着里面一篇篇文章,觉得仿佛有人在我眼前放了催泪弹,令我泪如雨下。其中有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疯娘”悲惨的一生,以及她如何疼爱自己孩子的事。

“23年前,有个年轻的女子流落到我们村”她就是作者未来的娘。她是个疯子,“蓬头垢面,见人就傻笑,且毫不避讳地当众小便”,因此,村里的人都讨厌她,向她吐口水,甚至打她。作者的奶奶见她有几分姿色,决定收下她给我父亲做媳妇,等她给家里“续上香火”后,再把她撵走。“疯娘”才暂时有了归宿。可是当疯娘生下作者后,疯娘在她的有生之年仅仅抱过作者一次,为什么?因为她是个疯子,家人不敢让她抱作者,也不敢让作者吃她的奶。直到奶奶决定把疯娘赶走前,疯娘才有机会抱了一会作者。抱着作者,疯娘“咧开嘴笑了,笑得春风满面”。可见,疯娘是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啊!可还不到三分钟,奶奶便将疯娘怀中的作者夺了回去。从此,疯娘又过上了漂泊的生活。5年后,疯娘回来了,手上还捏着一个脏兮兮的气球,因为疯娘没有忘记自己的孩子。可作者却因自己的娘是疯子而感到丢脸,从不叫一声“娘”,心里根本不认这个娘;好几次疯娘闯祸后被奶奶责打,作者不仅没有向奶奶求情,还嘲笑疯娘是猪;而当奶奶打作者的时候,疯娘却一个劲地护着作者,要奶奶来打她?? 终于有一天,作者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娘,那是因为作者和同学打架时,疯娘看到作者被人打,抓起那个同学扔进了河,作者终于感受到疯娘对自己不顾一切的爱。疯娘听到儿子的叫唤,“浑身一震,久久地看着我,然后像个孩子似的羞红了脸,咧了咧嘴,傻傻地笑了。” 读到这里,我感到很欣慰极了。疯娘用她的真情感动了作者,终于当了一回“娘”。从那以后,母子间的隔阂不再那么深了。

可是好景不长,悲剧终于在作者上高中时发生了。那时,疯娘每个星期都走20公里山路为作者送菜。一次,疯娘在半路给作者摘来了十几个野鲜桃,作者说了声甜,没想到就是这声“甜”促使疯娘又一次去摘峭壁上的野桃,最终摔向了百丈深渊??过了好多天,作者才找到了疯娘的尸体,“娘静静地躺在谷底,周边是一些散落的桃子,她手里还紧紧攥着一个,身上的血早就凝固成了沉重的黑色。”作者哭得肝肠寸断。我的心与作者一样伤心,为了孩子,疯娘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活着没享一天福,死的时候身边也没有儿子送终,多么可怜,多么可悲啊!读完全文,我感慨万千。疯娘是可怜的,可她又是多么伟大,她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爱着她的孩子,为了孩子甚至搭上了性命。一个疯了的人都知道怎么去疼爱自己的孩子,更何况是正常人呢?

我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在给自己孩子付出全身心的时候,同时也感受着自己母亲的关爱。在这里,我好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你的女儿已长大,不能在你的身边伺候你,但你永远是我今生的唯一牵挂。是啊,对母亲的爱不需要加太多的糖,只要捧上一点孝心,一份真心,甚至一滴水就能染青慈母的银丝,抚平慈目的皱纹,浇灌出一片风景。

对别人的滴水之恩,我们会涌泉相报,但母亲对我们的爱,我们会认为理所应当。天下的儿女啊,别再麻木在母爱里了吧,多给母亲一些关爱吧,把给下一代的爱分给母亲十分之一,母亲就会感到十分的满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顺父母是做孩子的本分,就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生活来报答母亲给我们的爱吧!篇四:关于母爱的读后感

关于母爱的读后感

篇一:关于母爱的>读后感

《母爱的>故事》是一篇文章,它讲的是有一个叫美美的同学,可是她妈妈太溺爱她了,使她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后来美美上了大学,不过很快她又被退学了,因为她离开了妈妈什么也不会做,她无法独立生活。她的妈妈哭了?? 知道雄鹰为什么会那么矫健吗?因为在它们出生不久就自己出去寻找食物,而鹰妈妈希望它们能够独立,长大才能有>勇气飞向太阳!因为爱,所以让爱放逐天涯,也许此刻我们也像美美一样享受母亲为我们安排的一切,但是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有一天我们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否独立生活?能否像雄鹰飞向你梦想的太阳?在温室里生长的花朵十分漂亮、美丽,但是离开温室,它们还可以那么美丽吗?朋友,你见过梅花吗?它们傲雪凌霜但仍那么美丽幽香,正因为在白雪皑皑的环境中经受考验,经受磨练,才会这样独领风骚傲然绽放。

联想到我们自己,不得不感到惭愧:>我的妈妈叫我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自己独立生活,而我却不听她的话,还总以为她不爱我呢!回想起来我现在才觉得,我好笨好蠢。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学会独立,学会自强。我想只有我这样做,未来的我才可以在人生的路途中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歌德说过:“谁若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个奴隶。”对,我不能像《母爱的故事》中的美美一样,我要像雏鹰一样,展翅高飞,翱翔长空,做生活的强者!

篇二:关于母爱的读后感

母爱是神圣的。母亲不仅给予我们生命,不仅哺育我们成长,不仅分担我们的压力,而且是我们心灵的依靠和力量的源泉。在各种各样的“爱”中,“母爱”是最独特的。因为它完全不求汇报,是那么的纯粹单一,因而最有力量。

这是一个母爱创造奇迹的故事。一个因为车祸住进医院后,就一直昏迷不醒的还在与死神殊死拼搏着,痛苦挣扎在死亡边缘的,一个已经几乎失去任何力量的女孩,她的父亲手足无措地坐在病床前,神色凄楚地不知该如何帮助女儿,他只是不停的哀求医生救救他的女儿,在所有的药物都用尽之后,医生也只能无奈地说,有时候,病人也是需要自救的,能不能活下来,要看她对这个世界是否充满声的渴望,也要看她的造化,要不只有等待死亡的到来。

昏迷中的女孩还不时地呼喊着“妈妈,妈妈!”,可女孩的母亲不在身边,因为父母已经离婚。此时就在他父亲以快要不抱以女儿生的希望时,就在那女孩濒临死亡的时刻,一名护士默默地充当了女孩的母亲,守在身边,病床前,握着她的手,不仅面对女孩的呼喊一直用柔声答应着,而且还跟她说话、给她讲故事、在她的耳边轻轻地唱歌和放着她最喜欢的曲子,就这样不知过去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女护士没有一丝放弃的意思,坚持着,直到那女孩真的苏醒了过来。

这是个医学上的奇迹,所凭借的不是药物,而是母爱的力量。是女孩在走向死亡的黑暗中听到了母亲的召唤,用那女孩的话说就是,母亲>温暖的手将她从一个黑黑的冰冷的静里拉上来。母爱――朴素、纯洁,不需要任何东西去装饰,也不需要很多的语句去描述。篇三:关于母爱的读后感

《母爱的故事》是一篇文章,它讲的是有一个叫美美的同窗,可是她妈妈太宠爱她了,使她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后来美美上了大学,不外很快她又被退学了,由于她分开了妈妈什么也不会做,她无奈独破生活。她的妈妈哭了?? 晓得雄鹰为什么会那么矫健吗?因为在它们诞生未几就自己出去寻找食品,而鹰妈妈盼望它们可能独立,长大才干有勇气飞向太阳!因为爱,所以让爱流放天边,兴许此刻我们也像美美一样享受母亲为我们部署的所有,但是我们应当反思一下,有一天我们离开父母的怀抱,是否独立生活?能否像雄鹰飞向你幻想的太阳?在温室里成长的花朵非常美丽、美丽,然而离开温室,它们还可以那么漂亮吗?友人,你见过梅花吗?它们傲雪凌霜但仍那么俏丽清香,正因为在白雪皑皑的环境中经受考验,禁受磨难,才会这样独领风流傲然绽开。

联想到咱们自己,不得不觉得愧疚:我的妈妈叫我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自己独立生活,而我却不听她的话,还总认为她不爱我呢!回忆起来我当初才感到,我好笨好蠢。在当前的生活中,我要学会独立,学会自强。我想只有我这样做,将来的我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中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歌德说过:“谁若不能主宰本人,谁就永远是个奴隶。”对,我不能像《母爱的故事》中的美美一样,我要像雏鹰一样,展翅高飞,飞翔长空,做生涯的强人!篇五:母亲的梦想观后感

《母亲的梦想》观后感

今天我们去看了电影《母亲的梦想》,它以母爱为主题,关注特殊群体的生存现状,以纪实的手法给我们浮躁的社会带来了一缕清新的空气。

影片讲述了一个因哥们义气为人出头深陷牢狱13年的青年李志国在出狱后面临的种种困境,13年的牢狱生活让一个处在人生最富精力年纪的青年成为一个老态龙钟的中年老人,而他的家庭也在这场牢狱之灾中支离破粹,唯一的亲人母亲因思念儿子精神异常被寄养在敬老院。出狱后的李志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家没了,连身份证都没法补办,继而连小工都做不了,社会对他的歧视也让他受尽委屈,最让他痛心的是在母亲最需要他的时候不在他身边,13年爱的缺失在让他对自己当年任性冲动自责的同时也唤回了他的赤字之心,决心在母亲剩余不多的时间里好好陪在她身边。影片的末尾,母子两在即将到达北京的当天晚上,还在畅想着美好的未来,不想半路上母亲旧疾发作,李志国背着母亲穿梭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寻求帮助,镜头中的李志国惊恐慌张的表情随着记忆中一幕幕母亲温暖的笑脸而变得绝望,最终定格在昏暗的马路上,李志国背着气息微弱的母亲无力地向前挪动着,低沉的音乐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似乎我们能体会到李志国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和悲伤,“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时代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得匆忙之余也让我们越来越缺乏和父母的沟通,如今白发苍苍的他们在空房独坐时能做的只能是回忆,而时间留给他们的真的不多了,有多少人是一年没几个电话、几年没回过家?又有多少人为自己给父母太少关心,在父母离去之后陷入了无限的悔恨和愧疚中无法自拔? 伴随着我们的啜泣声,影片结束了,走出电影院,我们应该庆幸,庆幸自己只要愿意就可以回到父母身边尽尽孝心,我们也应该羞愧,为我们对父母渐渐少去的关心而惭愧。

第五篇:生死朗读观后感

生死朗读观后感

宽恕不可宽恕的 ——德里达

汉娜·施密芝在获得自由的前一天在监狱里自杀了。麦克·伯格忍着巨大的悲痛和内疚走进了她的狱室,书架上整齐地放着他寄给她的录音磁带,还有一些她学会读写后借来阅读的书籍。

在这些施密芝阅读过的书籍中,有一本就是著名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艾希曼是第三帝国保安总部第四局B-4课的课长,曾通过自己在铁路运输方面的专长把百万犹太人送进了集中营。战争快结束时,火车车皮不够用,艾希曼便让被捕者自己步行走向死亡营地。

阿伦特(犹太人)作为《纽约客》的特约记者在耶路撒冷旁听了对艾希曼的审判。让阿伦特震惊的是,这个“杀人魔王”看上去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表现得毕恭毕敬,甚至像一位绅士。

在艾希曼身上,阿伦特看到了:“恐怖的、难以表述的、难以想象的恶之平庸(the banality of evil)。”

艾希曼确实是一个尽忠职守、严谨勤奋的官员,每天埋头于时刻表、报表、车皮和人头的统计数字,极具工作效率。第三帝国的“国家理性”完全支配了、也合法化了艾希曼这样的“平庸”官僚的行为。他反复强调,自己只是庞大系统中的一个小齿轮。

阿伦特认为,使得纳粹的罪行得以实现的绝大部分人都具有这种“平庸”特征,他们轻易地放弃了个人判断的权利。在罪恶的极权统治下,人的不思想所造成的灾难可以远胜于人作恶本能的危害的总和。这就是应当从耶路撒冷得到的教训。

《朗读者》的小说作者、柏林洪堡大学法学教授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无疑受到了阿伦特的影响,他对纳粹罪行及其影响的思考始终在“平庸”的普通人的生活层面展开。

那么,汉娜·施密芝真的就是“平庸之恶”的又一个例证吗?

2汉娜确实是“平庸”的,因为她是一个文盲,还用谎言极力掩饰这一点。换句话说,汉娜由于无法读写(文盲)因而不能从文化及其社会秩序中获得正常尊严,进而把掩盖这种失败作为其一生拼死维护的尊严本身。

汉娜热衷于倾听朗读,她对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的向往越强烈,她对自己文盲身份的厌恶和恐惧也就越强烈,这是同一种感情的两面。这让她近乎疯狂地走上了一条维护、追求尊严的道路,为此不惜撒谎,抛弃工作和爱她的人。

这种创伤性的尊严贯穿了汉娜的一生,构成了使她是她的精神核心。这种基本特征已经从根本上决定了她首先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形象。

和艾希曼作为有文化的“专家”却放弃个人思考判断和尊严相比,汉娜所追求的正好是艾希曼轻易放弃的这一切,虽然这种追求的起点很低而且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那个时代在德国普遍弥漫的那种麻木,汉娜显然无法超越这一点。

这种麻木既弥漫在集中营的施害者身上,也弥漫在受害者身上;弥漫在法庭上的审判者身上,也弥漫在被告身上;弥漫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小说比电影更清楚地展示了这一关键内容,电影中只出现了一个在法庭上织毛衣的被告形象)。

在集中营里,无论囚犯还是看守,他们要继续自己的生活,一天一天地活下去,就不得不把毒气室和焚尸炉——杀戮和死亡看做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得不把他们自己的作用看得很轻,不得不像被注射了麻醉药或喝醉了酒一样让麻木状态占据自己。

在这种共享的麻木之上,他们形成了一种使恶得以日常化的合作关系。在这种环境中,是非、善恶、生死等基本伦理问题都消失了,只剩下各种本职工作的日常计较。

汉娜的不幸之处在于,在她那条偏执然而值得尊重的道路上,在她成为有文化和尊严的人之前,在她能思考人类的尊严之前,她已经不得不面对了关于人类尊严的大是大非的残酷考验——她没有能解救教堂里的那些犹太人,这是残酷的、有罪的,但这符合她当时的思考和行动能力,符合那个环境轻易强加给一个文盲的一切。

审判对汉娜是足够正义的吗?

“纳粹”“凶手”“集中营的女看守”的这样标签对汉娜这样一个卑微的文盲来说是实在是太大、太沉重了,汉娜或许从未能准确地理解这些字眼的含义。然而,这些标签已经足以让多数人在理解她之前已经对她下了判决。在法庭上,汉娜实话实说,她显然对游戏规则毫无概念,对自己的和别人的表达方式也没有概念,更不会知道有罪或无罪、判刑或释放在一个平庸的法庭上往往取决于这些表面的东西。

在整个审判过程中,各种身份的人之间充满推托、谎言、策略、计算,唯独缺乏对人性的深思、对正义的虔诚。汉娜最终因为要坚持隐瞒文盲的身份而被定为罪首,处以重判。一个偶然的因素就皆大欢喜地了结了这场审判。审判始终没有触及汉娜身上真正重要的内容(汉娜的拒绝只是一方面的原因)。麦克在研讨课上说出的“理解”这个词是微弱的。很多人都会义正词严地反问,我们真的需要理解一个“纳粹集中营的冷酷女看守”吗?汉娜的确有罪,但这并不意味着审判者就可以简单地根据抽象的罪名、简单地运用法律惩罚她。如果审判不是基于对“这一个”被告的全部特殊性的真实理解,而是基于博弈(各种计算之间的平衡),这种审判不可能是正义的。

法国哲学家、犹太人德里达(Derrida)在思考法(Law)和正义(Justice)时指出:“若一位法官想作出正义的判决,他(或她)便不能自满于只是引用法律。他(或她)每次都必须重新发明法律。”也就是说,“在一独特的情况中重新发明一种正义的关系,这意味着正义不能被降格为约束、处罚或奖赏的计算。正确的或合法的事,很可能是不正义的。”

对汉娜的判决是“正确的或合法的”同时也是“不正义的”。

理解汉娜不是为了免除她的罪和罚,而是使法真正和她的特殊性发生切身的、正义的关系,否则审判就会沦为暴力,甚至只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暴力。阿伦特就认为,为了能正义地审判纳粹的罪行,一般的国内法是无效的,我们必须创造出基于对人类尊严深思的新的法律。

汉娜这个形象从根本上召唤着正义,而不只是同情。

那么,麦克对汉娜是足够正义的吗?

麦克和汉娜的关系准确地表现了:经历了二战、在纳粹的罪行面前或合作或沉默或麻木的老一代德国人和年轻一代之间的爱恨交织的复杂关系。“当我努力去理解时,我就会有一种感觉,即我觉得本来属于该谴责的罪行变得不再那么该谴责了。当我像该谴责的那样去谴责时,就没有理解的余地了。两者我都想要:理解和谴责。但是,两者都行不通。”小说这样表达这种复杂的感情。

其中最关键的是麦克的两次沉默:第一次,麦克知道了汉娜是文盲,却没有告知法庭这一事实,而选择了沉默;第二次,汉娜在监狱里学会了读写,并给麦克写来了字体蹩脚但饱含希望的书信,但麦克却选择了沉默,没有给出汉娜最需要的回应。

在第一次沉默中,最坏的可能原因是,麦克内心不希望汉娜因为自己的介入而得以减罪,并回到他的日常生活中;最好的可能是,麦克觉得揭穿她的文盲身份等于毁了她,沉默是尊重她的决定;或两者兼有或更复杂。而在第二次沉默中,麦克需要计较的现实因素就更多了。

在麦克的沉默中,我们甚至能看到前面描述的那种麻木。这种麻木是让日常生活继续下去所要付出的代价。“这样才有可能让我重新回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去,并在这种生活中继续生活下去。”

麦克唯一做的是,给汉娜不断地寄自己的朗读录音。这是麦克在重重矛盾中所能找到的唯一合适的接触汉娜的位置。此时,朗读从原来的肉体之间的、面对面的,变成了抽象的语音。朗读延续了,但爱已经消失。汉娜终于通过磁带学会了读写,但最终没有获得真正的理解(正义)和宽恕。汉娜没有拯救犹太人,麦克也没有拯救汉娜。在罪面前,在生活的各种牵绊中,麦克没有勇气再去面对自己曾经的爱,更没有勇气把他的爱变成真正的宽恕。

德里达说,宽恕“不可能宽恕的”才是宽恕。他的意思是,真正的宽恕,它的每一次具体实践(实现)都会打破原来关于什么是能宽恕什么是不能宽恕的经验和界限(解构宽恕原来的可能性),就像正义的每一次具体实现都会要求法的重新运用甚至发明(解构法之运用的原本可能性),就像真正的爱是爱那些超越你并更新你的事物(解构自我的同一性),否则就只是变相的爱自己(自恋)而已。

无论是宽恕,还是爱与正义,都需要一个超越性的维度,否则就会被日常生活的平庸所吞没,或者被罪所压垮,或者被计算所腐蚀。

影片的结尾处,麦克把他原本疏远的女儿带到了汉娜的墓地前。的确,他有责任把汉娜的故事向下一代(未来)重新讲述一遍,而这个重新讲述的故事应该不只是关于罪与罚,更是关于爱、正义和宽恕。

202_年关于母爱朗读的观后感(精选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