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202_《天气之子》新海诚电影影评及观后感受[精选5篇]
编辑:花开彼岸 识别码:77-1021759 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6-04 09:18:52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2_《天气之子》新海诚电影影评及观后感受

新海诚作品《天气之子》上线各大影院了,《天气之子》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在这座繁忙城市里到处取材的帆高邂逅了与弟弟相依为命,不可思议的美少女阳菜(森七菜配音)。「等等就会放晴了喔。」阳菜这样告诉着帆高,不久,头顶的乌云逐渐散去,耀眼的阳光洒落街道……原来,阳菜拥有「改变天气」的奇妙能力……所以关于观看《天气之子》电影的观后感及影评,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天气之子观后感及影评一

如果你抱着分析新海诚的态度走进电影院,你很可能对新海诚新作《天气之子》得出一系列的批判甚至有点否定的态度。正如很多影迷观影结束后的第一反应,《天气之子》没有像《你的名字》那样给予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但如果你放下戒备,走进新海诚的世界,你依旧会被他打动,那存粹的容不得一点杂质的少男少女的感情,那真实的东京现代生活,那充满梦幻与回忆的独白。

当RADWIMPS演唱的主题曲《愛にできることはまだあるかい》在影院响起,灯光缓缓亮起,你会发现你早已被新海诚的纯情世界所打动,而当你走出影厅,也会发现大家执手羞看泪眼。

《天气之子》是新海诚时隔三年推出的新作,故事设定在未来的东京,男女主人公也延续了他一贯的作风—少男少女。

16岁的帆高从乡下离家出走,梦想到东京这样一个大都市工作生活,还在轮渡上,这位乡下的“土”青年就被一个大叔勒索了一顿美餐,而对于他这样一个高中还没有毕业的未成年人来说,在东京打黑工是非常不现实的,他也试图去东京的歌舞伎町做男服务生,后又被皮条客嘲讽与讪笑,影片中对帆高第一眼见到的东京都市呈现得有多繁华闪烁,对随后帆高与阳菜生活的呈现就有多边缘。

最后在轮渡上认识的须贺为他提供了膳宿,但同时,他还要为须贺所在的一家都市传说杂志撰稿。

就是在帆高最初来到东京失魂落魄只能在麦当劳吃残羹之时,帆高遇到了阳菜,在麦当劳打工的阳菜主动送给了帆高一个汉堡,两人的相识从此开始。随后,当阳菜被麦当劳解雇,而帆高又发现晴女的市场的时候,两人开始通过利用阳菜的超能力为人们祈祷晴天而谋生,从而影片阴雨潮湿的氛围中有了短暂的阳光。

影片的序场就是帆高的回忆和独白,他梦到了阳菜使用超能力,向上天祈求晴天从而耗尽自己升上天空,这一场景也揭示了阳菜超能力的来源—母亲的逝世

逐渐地,他们发现,每使用一次超能力,阳菜的皮肤就会逐渐变得透明,而当超能力过度使用,关东地区连续几个月的暴雨之时,阳菜选择了牺牲自己而升入天空,而帆高则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我会给你怀抱。

于是影片就在这样的一种违反自然意志的行为中结束了,帆高救回了阳菜,而东京大部分街道也被淹没。

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表达了新海诚对纯情世界最美好的追求。这种纯情是通过未成年人抵抗成年世界来实现的,也是笔者认为新海诚新作与前作最大的不同,因为在《天气之子》里面,未成年对成人世界的反抗是成功的,这种反抗不像是《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里对秘密的探索,而是一种原发性的,带有某种将童真与成熟二项对立的反抗。

以阳菜的超能力为例,我们可以发现的是,几乎阳菜每次使用超能力使天气变晴朗,都是在帮助别人,在影片里,超能力是与希望连接在一起的,无论是神宫苑烟火大会,老奶奶对新盂兰盆节(魂灵回乡)的重视,还是须贺想要与哮喘的女儿在晴朗的天气下散步,这种召唤晴天的能力是与希望联系在一起的,阳菜和帆高也正是想通过天气工作室赚钱从而好好生活。希望在影片里构成了未成年人一个最大的母题。

这里面同时就涉及到了一个阶级的问题和语境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阳菜和帆高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未成年人,类似的电影有比如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无人知晓》里少年的犯罪和《天气之子》里的“犯罪”同样让观众心生怜惜,但《无人知晓》是实实在在地不知法而犯法,《天气之子》却带有更加悲观而浪漫主义的气息—未成年人选择与整个世界对抗,就算大雨淹没东京,帆高也不会让阳菜牺牲,其实,这种对抗不是空穴来风,影片中脱离叙事的一段场景—高中毕业的帆高来到东京,得知东京以前就是一片海,因为人类猎取自然而广为填海造陆,从此可知,导演新海诚为帆高反抗世界的价值提供了支撑。

帆高与阳菜这种纯粹的感情没有一丝杂质,当皮条客诱惑阳菜去歌舞伎町工作时候,帆高拉起阳菜就拼命奔跑。帆高向往自由,可成年世界的种种都在强迫他回到自己该去的位置,回到自己应该做的选择,而不是坚守内心与纯真,如果你考察《天气之子》的叙事,你会发现很混乱的一面,帆高离家出走的原因没有交代,阳菜和弟弟的生活背景也没有交代,甚至影片的支线—影片着重刻画的家庭关系,须贺的家庭及其女儿,还有夏美都没有交代清楚,甚至出现了须贺与他母亲见面谈话的场景以及须贺女儿的哮喘,一切都是与影片叙事所不相关的,并且在新作里,新海诚也放弃了《秒速五厘米》和《你的名字》里面时空结构的重组,而仅仅是以线性的方式来组织故事,因此很容易被人看作是一部没有诚意的作品。

新海诚一直以来被人们视为是宫崎骏的接班人,但纵观新海诚的创作脉络,其实,两者是完全不同的风格,而且,在更为深层的哲学表达和生命经验上,新海诚离宫崎骏这样的动漫大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02_年,新海诚推出首部长篇动画《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202_年推出《秒速五厘米》,在这部电影中,新海诚首次尝试将时间结构打散分为三话,对比少年和成年世界之后人情感的空虚,从而使得影片中的主人公具有了悲情和孤独的色彩,202_年,推出《追逐繁星的孩子》,被认为是对宫崎骏宏大世界观的效仿,但由于处理方式杂乱,并没有得到认可,202_年的《言叶之庭》中,新海诚将纯爱美学推向极致,从而使得天气在新海诚宇宙中成为一个重要的意象,炎热的夏天与连绵的雨构成了影片两种不同的氛围,也是主人公两种心境的传达。202_年《你的名字》在中国票房大卖。新海诚也被中国观众寄予了更高的厚望。

新海诚的电影也有一些固定的套路和成规:比如电车文化,主人公的设定都是少男少女,情节一般都是少男少女对于分离的不可逃避,同时季节的因素在影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得整部电影具有悲伤感和孤独感的同时带着浪漫主义的气息.....笔者认为,新海诚的方向,一直都是探索少男少女的纯爱世界,以及与这个世界的对抗和和解,其中有无奈,有希望,有隐隐作痛的心境,有逃避,新海诚所做的,不过是对这种纯情美学或者说情愫萌动做不同方向的探索,而在《天气之子》中,这种探索并没有比前作有更多的新意,但是在世界观的构建上,却是直接打破成年人的语境,直击成年世界的肮脏与龌龊,用东京雨来洗刷成人所犯下的罪行,不是犬儒主义式的磨平棱角,而是与这个世界的不和解。看到这里,或许你对《天气之子》叙事的杂乱会有一点的理解。

我们都是经历过少年,都曾有过懵懂的情愫,无效的反叛,都曾有过一个离家出走的梦,都曾有过想要一直守护的女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成人世界的入侵,我们妥协,退让,于是我们适应这套成人世界的法则,并且不亦乐乎地沉醉其中,于是有了那句“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少年”

新海诚想让我们懂得纯情的美好,愿看完新海诚的你,都能想起当初纯真的自己,即便无法再回到过去,也能依旧被打动。

天气之子观后感及影评二

首先从日本的电影放映说起吧。邦画默认不带字幕这一点实在令我这样一个初来乍到的异邦人略感疲乏。整场放映中无时无刻不要崩紧神经。买票前特意叫来问询的工作人员,询问是否有字幕版放送,得到的答复是,字幕版的放送要等到八月二十五号之后,差不多是一个月之后才会有。我当时便问,先不论外国人,若是有听力残疾的朋友想和我一起看电影,那要怎么办?对方哑口无言。这算是日本的一个奇怪的地方,也是一个十分不周全的地方,这会不会间接性导致残疾人被差别对待呢?无法和正常人的朋友一起去看同一场电影,只是因为放送方不加字幕。这是值得深思的。

接下来讨论我的第一感受。由于是第一感受,未免有分析不到位的地方,而且这还是我第一次看没有字幕的日本电影。总体而言,以我注重逻辑,叙事,以及最终阐述的思想的评判标准来看,影片水准质量偏低。当然,画面,音乐无不上乘,但这些只能是锦上添花,不能化腐朽为神奇。

男主ホタカ是一个翘家少年,首先围绕其翘家理由和他来东京想寻找的生活,没有一个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解释。关于其翘家理由,从男主的只言片语中,还有全剧中唯一被女主ヒナ询问后的回答中,还有男主自己回忆在家乡时,追逐阴天中的一束光的描述中,我只能理解为,他在家乡成天抑郁寡欢,失去自己在家庭的位置,于是来到东京想自力更生,展开新的生活,脱离腐朽的故乡。首先这个理由虽然行得通,但反言之,十分无趣,而且有着明显的戏剧设计痕迹,因为为了让男主到东京去,所以才加了一点解释。首先其行动就是幼稚的。不过到现在为止还是没有问题的。

接下来表示非常俗套的,漂泊客遇到了爱管闲事的热心大叔,然后在ホタカ于东京四处碰壁后,最终帮了他的模式化设定。再次感叹,日本人民真是热心,自己一个做三流杂志取材的,还能收留一个翘家的未成年并且不去对其好言相劝令其回家。这里的安排只能让人感觉刻意为之,逻辑薄弱。而且这次还特意添加进去一个不明所以的角色,本田翼所配音的,提供サービス的大姐姐,此处先按下不表。

男主在东京处处碰壁,饱尝人间辛酸的途中,还顺带捡了一把实弹装载的手枪并且居然纳为己有?惊了!就算你是因为翘家不能去警局报案,那也不应该把这种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巨烦的东西据为己有吧?!只能再一次让人无法不能感觉到刻意为之的设计感。顺便还碰见了热心可爱漂亮的女主,冒着被辞退的风险,冒着经济来源被切断的风险也要给男主偷偷加餐,日本人民真是热心呢。

影片到此,除了用牵强的方式展现了大城市的人间冷暖之外,未能表现出其他什么。

此后便是男女主人公相遇,感觉从这里影片才开始,不可谓结构不松散。每天荷枪实弹武装出门的男主遇到了此前因为施舍自己而丢掉工作不得不去做地下营生的女主,一番误解与打斗之后,激动地掏枪就对拉皮条的小瘪三射击。这里让人不知所以,怎么会有人把手枪整天装在腰包里上街的?先不论这些小瑕疵,男女主相遇后,故事才真正开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小栗旬配音的大叔和妻子分开,也见不到自己珍爱的女儿,本田翼配音的大姐姐苦于就活之中,ヒナさん因母亲去世,不得不背起家庭的重担。如果能就这些设定进行更深的解剖串联的话,或许会有更好的故事,但是影片选择走一条非常简单的路。

给予女主改变天气的能力。

男女主相识后,女主就把这样一个携带枪支外出,以进行奇怪采访为生的危险翘家少年请到家中做客,并热心地接待了他。拜托,你还有弟弟呢!他可是持枪的危险人物啊。一番对话后,最终两人决定用超能力赚钱。

接着很长一段剧情便是不断在讲他们如何把这门超能力赚钱营生做大做强。此外便是人们的心情有多易感,多么容易受天气的影响。影片把晴天固化为带来积极情绪的符号,而把雨天固化成带来消极情绪的符号,以此为前提来说明天气与心情的关联,我想未免太过草率和简单,导致这里的题材也没有很好的发挥。我个人来说,在夏天里还是比较喜欢雨天的,人少,凉快。当然,其中的恋爱桥段虽然也挺有趣,但不足以撑起整部电影。

然后就到最关键的地方了,在立花瀧家中和立花奶奶(没看过小说,居然还有奶奶,那你到底在和三叶保持联系吗?好想知道啊!)的对话,还有取材神社老爷爷的对话。从这里可以得知一个重要信息,ヒナ所拥有的能力,自古以来便存在,是调节天气,治理天气的疫病(异常天气)的重要角色,但是所谓天気の巫女,最后的结局都会很惨。这个结局,便是自己成为人柱,换来异常天气的结束,从而拯救大家。而女主ヒナ在性格,便是这样一个人,为了弟弟拼命撑起家里的生计,在男主面前故意虚报年龄,扮演起照顾他人,给予爱的温柔姐姐的角色。即使是因此获得超能力的神社祈祷,也是为了自己病重的母亲。

而男主ホタカ不免显得幼稚,从翘家的理由,到他和ヒナさん与ヒナ的弟弟凭借着超能力营生使生活走上正轨的途中,无不是靠着他人的恩惠。这与卡夫卡笔下的世界上最坚强的十六岁少年无法相提并论。他虽然打算自立于东京,却一直被人保护,生活被大叔救济,精神被ヒナ慰藉。

而这两人的性格所必然导致的结果,也把剧情推向高潮。男主ホタカ的草率无谋的举动,让警察打乱了他们的生活;而女主ヒナ的一昧奉献,特别是当上了为别人带来快乐的扫晴娘后,就更不能自拔于其中,所以瀧的奶奶才会说她有些勉强,这就让她很快地不得不偿还这股力量的代价—作为人柱力去往天上的世界,以使人间换晴。

在被警察缠上,而不得不更换住所的时候,两位使他能在东京立命的人,大叔和女主,不约而同地让他回去。这里可以理解为让他回归现实,认清他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挽救不了的现状。而他依然执拗地留在ヒナ姐弟身边,以为自己可以保护现在的生活。最后的结局当然是惊醒梦碎,三人被拆散。ヒナ成为人柱力,其余两人被警察带走。

此时被保护的男主ホタカ才终于认识到自己的幼稚和无力。自己才是三人中最年长的,但把一个看作姐姐一样的恋人,把另一个叫前辈。如果没有大叔的支持,连栖身之所都难以找到。如果没有ヒナさん,也不会有如此多的快乐与幸福时光。所以他幡然悔悟,想去救出ヒナ,想去真正地付出,想去真正地保护。所以来了一场把东京警察不当人看的千里走单骑(其中还有本剧最没有存在感的本田翼所配音的大姐姐的鼎力相助)。最后又来了一场孩子气的持枪对峙。我很不理解,为什么此剧中要出现枪?新海诚想把它作为什么隐喻呢?目前看来,我的解释表示通过两次持枪的心境,决心的变化,突显人物的成长。但无论如何,拿枪来做这个隐喻是不合适的。枪是用来杀人的,不是用来拯救人的。而且最后如果没有小栗旬配音的大叔在男主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而被感动,从而帮助他击倒警察和ヒナ弟弟因为长得帅而及时赶到,他还是无法救出女主。这样一看,成长这个题材也变得模糊不清。

影片的高潮,男主怀着强烈的,希望见到ヒナ(毕竟喊了一路的会いたい)祈愿,成功到达彼岸世界,救出女主。这里有一句话值得思考。ホタカ对ヒナ说,为自己而祈愿,于是ヒナ照做,然后这两人才回到现实世界,而ヒナ也摆脱了人柱力的命运。但代价是东京的阴雨无法停歇,也就是天气的疾病无法治愈,导致东京大部被淹,包括瀧奶奶家(到底是奶奶还是姥姥啊!是小说中才有的人物吗?)。然后男主被送回老家看护,被迫与女主分开,三年间也不联系,据男主自己说,主要是因为愧疚。是对东京被淹没的愧疚吗?总之镜头一转三年后,男主中午高中毕业,再次来到东京,却迟迟不肯去见ヒナ,他先后去见了大叔和瀧奶奶。而两者不约而同的都表达了一种意思。这个世界变成这样,与其说是你们的过错,不如说是世界本身就是这个样子,大叔说,世界的本质就是失常,瀧奶奶说,东京只是回到过去,因为它本来就是这般模样,甚至历史中甚过此番模样者也有(君名的跨越时间叙事)。而最后ホタカ终于鼓起勇气去见ヒナ却发现她一直在祈祷。见此情此景,ホタカ一瞬间不免退缩,但下一个瞬间,他看着ヒナ,仿佛又想起什么,拿着给ヒナ的戒指,心中默念着我们一定可以做到,笑着走向ヒナ。全剧终。

这里是最难解的地方,本应该是升华主旨的部分,但却并没有让我有此感觉。结合我所说的值得思考的那句话。ヒナ听从ホタカ而为自己祈祷,这是发自真心吗?但她应该知道,如果自己不当人柱力,世界就会失常,暴雨就不会停。最后她站在两人回家的坂上,对天祈祷,是在祈祷世界恢复正常吗?那么她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ホタカ的呢?这些问题我认为都有二说。或许是第一次看无字幕生肉,很多细节没有观察到,但依然不能否定,这部剧,对女主ヒナ的视角,感受,思想,描写的太少了。这也是导致最后主题不明的一点原因。

若是以男主ホタカ的视角来总结,他最后的言动,应该在表明,他不再为自己救出女主ヒナ的决定而纠结,决定和她一起在这个所谓“失常”的世界里寻找未来。这是否表明了影片对现代日本社会的一种希冀呢?毕竟和君名一样,所有的神奇都是对现实的隐喻。我觉得这就是新海诚现在的风格。

一遍剧情罗列过来,虽说其中是有成长与社会的碰撞和矛盾,恋爱等几条线支撑着,但无一例外都没有深入,没有延伸好,剧情的发展和推动,都要看男主的非理性不合逻辑的举动。几个配角,功能性都不强,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小栗旬的大叔。这就是一位年少漂泊于东京,被社会磨去棱角,但最后被男主感动而渐渐找回自己的感觉的角色。可以说是对应男主的成年的大概率的印象而出现的角色。而ヒナ的弟弟,则承担着卖萌角色和附带推动剧情的角色。如果说这两位角色还有合理性的话,那么本田翼的大姐姐,就实在难以解释了,或许是长得漂亮就可以为所欲为吧。

目前感受到的就是这些,无论从主管还是客观来说,比起上一部君名来说,在剧情方面是差了一大截的。即使在调动观众最朴素的感情这一方面,他也比不上君名,最后一幕在天空中的嘶喊,远远没有两人在黄昏后的分别有震撼力。而且最重要的是很多地方无法自洽,或许也有我观察不仔细的原因。欢迎各位来讨论。我还是期待一下二之国吧,或者到为残疾人提供的字幕版上映的时候再去看一遍。感觉新海诚还是有想表达的东西,但是没有对故事结构,表现手法进行创新,还是想用君名的老套路。

天气之子观后感及影评三

新海诚作品,之前也一直拿天气和风景做文章。最明显的,就是《秒速5厘米》的春季樱花,《言叶之庭》的初夏梅雨。这种环境氛围晴雨表,固然是引发多愁善感主人公的悲春伤秋,另外还直接对现实,进行了500%浓度新海诚滤镜的加工,成为导演本人的原画标签。

不只是东京,整个日本列岛由于靠海,四季分明。

有人要说,北京也是四季分明啊。但要表现北京的晴雨雪,可能很有难度——极大可能变成雾霾、沙尘暴和毒太阳。总而言之,北京这样的城市,本身就不适合人类居住,更不要说,凑一对少年少女,在那你来我往的,谈情说爱。

看完《天气之子》,我的感慨,是想赋诗几句: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虽然大家经常揶揄琼瑶阿姨,觉得她是上世纪的爱情洪水猛兽,可是,怀春少年(女),悲悲戚戚的,从来也都是人之常情。像《天气之子》这出大型中二世界天气系的动画片,本质上就是一个动不动就哭鼻子的矫情玩意——我说的没有一丝夸张成分。

它借都市传说,附会上东京原是大海的梗,挺好。实际上,怎么看这本子,都是新海诚要展现他好美好美好美的七彩光谱作画大法。从出道的《秒速五厘米》,一直到第一次在国内新爆的《你的名字。》,任何知道他名字的,基本上都对贴有个人标签的棱镜光,眼熟到不行。

《天气之子》的最大问题,是晴女奉献自己,毫无情感动机,连讨对方欢喜都说不上。两个人本来你依我浓的,好想好想这么在一起。仅仅好像是大家不怎么喜欢下雨🌧️而已,晴女就觉得对不起苍生。实际上,那下不尽的,两个月的豪雨,也没有让东京这座城市颠倒,人们照常通勤工作,👮照常抓人,更没有影响男女主人公相识相爱了。

搞这么个天翻地覆慨而慷的玩意,还是为了后面男主救女主的戏精上身(故事该转折了!)。《天气之子》把男主救女主的情绪爆发,逃脱行动,痛下决心,连哭带吼,活生生整成了感动东京的表演过程,做作到接不上戏。如果说,跑铁轨是日本动画加新海诚本人标签的套路活用。那么,警察围堵小绵羊机车的桥段,完全是商业片标配,如果是突突突东京市区,真不想多看。

最离谱的,还有那位几次反水,不停摸手上戒指的老哥。他无缘无故地出现,又神魔上身的反扑,总而言之,就是要表现爱之忠贞坚定,好在最后,把男主往天上推,成全这小两口。

大家知道,动画片里任何事物,都是创作者和原画师加上去的。所以看着男女主人公,在积雨云上一番高空速降表演,以万佛朝宗的功夫方式落地,我并没有觉得特别美,更没有心血来潮做感动状,而是一直盯着男主手腕处的手铐。它一边扣在男主上,一边在高空中挣扎。男主怎么都抓不住女主,我心想,该不会直接用手铐,把对方拷上吧,这样就生生死死,永远在一起了不是。结果,新海诚并没有接这个梗。

这是技术失误还是编剧失误嘛?当然不是。

一直到枪响和手铐,《天气之子》都在矫情的道路上跑出了全马(马拉松)的距离。那把枪,开枪的冲突方式,同样处理得十分草率。

离家的少年,是否需要用这样决绝的方式,去反抗家庭、学校和社会体制规章。作为一个架空电影,《天气之子》似乎对少年特别想融入东京的心情,别有感触。从踏进东京大都会的那一刻开启,男主的心声,不断以画外音旁白形式出现(个人有点抵触的一种电影手法)。但《天气之子》最噩梦的表现方式,是动不动就让男主哭,稀里哗啦眼泪成灾,像海。然后是一言不合,毫无征兆地大插歌曲——我在《你的名字》已经有点忍无可忍了,以及老土到渣,审美像昭和时代土味爱情片的闪回方式,真的太可怕啦。

《天气之子》能在日本做出近140亿的票房,又代表日本申报奥斯卡参赛,说明这部片子自然有可取之处,它全方面展示东京的城市魅力。再怎么不济,把动画片当通俗言情剧拍没什么问题,但新海诚能不能别搞得这么没追求,净学一些迎合大众口味,老掉牙,酸臭到嗓子眼的破抹布。

好比片中主人公是未成年,16岁少年人的爱恋,好像很纯情,很羞涩,有第一次的表白,第一次要送对方礼物,我心雀跃,忐忑不安。可稍微一想,你就知道,已经进入令和年的日本年轻人,怎么可能还在玩小朋友过家家这一套。这完完全全,是高年级小学生都已经开窍了的事情。

新海诚当然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于是用小学生水平的风前辈(晴女的弟弟),来化解这种弱智青春恋歌尴尬。可是,男主一直在那自我对话,跟自己抒情的劲,真的令人大倒胃口。

还有不知为何,新海诚特别喜欢年龄差的设定(即女>男),想想也是很无聊。难怪不成熟的离岛少年,永远需要追寻一个比他更成熟,有担当,能在城市立足的女性?搞半天,还不如玩宅男系的看胸梗。毕竟有人说,他再也不想看新海诚在那哭天抢地了,除非他去拍个色香味俱全的H漫来耍耍。

从进入工作室打量成熟女性,误以为是老哥情人,到解救晴女手拧毛巾,中间不乏一些色色的视角眼光,《天气之子》虽然把情感处理得极端弱智,却还是个成人向——尤其是那些希望重温少女怀春时代,像长不大的迷你兔那样可爱,活在自己小世界的白日梦观众。

毕竟,只有东京雨一直下,日本其他地方,或者世界各地(哪怕电影展示了一个卫星云图的地球全貌),是淹没了,还是死了几千万人,他们也不想扯上关系。他们眼中的世界,只有你和我。准确的说,只有少男少女,和被他们感动到的那个自己。

天气之子观后感及影评四

三年前,当三叶与泷再次相遇,“なんでもないや”响起,电影正式落幕之时,呆坐在电影院的我,收获了一种不可言说的全方面的满足感。那种感觉,是属于特定年龄、阅历的成长烙印,且几乎无法被时间所取代的。

相信就算讨厌新海诚的观众也不得不承认,《你的名字。》是新海诚在剧作上最成熟的一次。意识互换+时空错位的设定,青春男女的情愫,无比完整的故事情节逻辑架构,再加上他一贯擅长的“新海诚”式动画美学,使得《你的名字。》创造了200亿日元和五亿RMB的票房奇迹。而这一成就,也自然而然的让观众对他的下一部作品《天气之子》抱以极高的期待。

但在迷影三年后,我开始意识到如果我再拿《你的名字。》的标准去期待《天气之子》,那必定会只剩失望。

那为什么新海诚无法通过《天气之子》去复刻《你的名字。》的成功呢?我想最大的问题应该还是剧本。

像《你的名字。》这种剧本吧,你要说它新颖呢,时空错位,意识互换那些概念人家早在几十年前就玩过的;青春题材,男女情愫,新海诚也未必就能比别人写的更感人;而故事节奏,圆满度这些,长久以来都是新海诚被影迷所诟病的部分。那么,新海诚到底是如何做出《你的名字。》这样顶级的商业动画作品的?

对此我想只有一个解释:可遇不可求。真的,无论是科幻元素,灾难元素,爱情元素什么的,在《君名》的剧本里真的被整合的太完美了。日常生活,危机将至,叙事诡计,“最后一分钟营救”,和令人春心荡漾的HAPPY END,在完整的故事圆环与极佳的叙事节奏下,配合以精美绝伦的画面,和RADWIMPS那无法让人忘记的电影原声,我想《君名》所有的成就在这个如此“完美”的动画面前都变得如此合理,新海诚真正在《你的名字。》里做到了商业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无论怎么样的礼赞,都不为过。

那么,在确定《君名》的成就无法再度复制之后,我们又该以怎样的角度去看待这部作品?《天气之子》,到底是一次借由《君名》的商业成功,还是一场“自我表达”的文本失败?

画面和音乐,依旧是属于新海诚的高水准

我想这一点应该是各位影迷朋友最不用担心的一点了。在更高的经费与更多的人手面前,新海诚的动画美学,只有更精致的份。其实前半段大部分镜头,给我的感觉都不算太好。连续的阴雨天气使得画面似乎朴素了几分,而东京街景、雨滴溅落,以及手机屏幕、地铁街道、公寓生活等元素,都是我在之前的新海诚作品里反复品味的东西,所以《天气之子》的前半段与我来说,真的好像没什么新鲜感在里面。

直到三人成立晴天小队开始,当晴天第一次正式出现在观众眼前时,画面风格的转变也代表了叙事上“三幕式”的承接。在视觉与故事上都开始让观众兴奋起来,而后面烟火大会上的伪“航拍”镜头瞬间让我鸡皮疙瘩,那种由3D所做出来的“穿透”感简直无与伦比。在这种被部分人所诟病的“转描”美学中,新海诚依旧保持了“动画”这种叙事载体的特殊而又无可取代的性质。

至于后面的东京雪景,云上世界,日剧跑和最终相遇的片段,相信就不用我再多谈。新海诚再一次用顶级的动画制作水准,证明了自己依旧是那个让人心醉的“壁纸狂魔”。

而更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声音的使用,相比《你的名字。》,这一次新海诚明显更加大胆。多次使用声画分离的空间/时间转场,用来加速/压缩叙事,提炼情感。而大量情绪爆发后的静音处理,RAD作曲中的诡异音调,则更加显露出新海诚的野心。借由这种大胆而又驾轻就熟的视听处理,新海诚到底想要证明什么,表达什么?

理性与感性,是角度问题,还是立场问题

至于剧作上的处理,正如我前面所言,是一部会让那些拿着《你的名字。》标准的观众失望的走出电影院的作品。而这部电影所呈现的新海诚,终于大大方方的暴露了他的“反社会”人格。

相较于前作中立花泷为了拯救三叶而拯救整个系守町的主线,这一部简直就是完完全全的“反面立意”:帆高为了能再度见到阳菜,而做出了让东京淹没的选择。就冲着这一点,那些因为《君名》而喜欢上他的观众绝对会在电影院被“自我-集体”的价值辩论搞得厌烦,更别提获得满足感了。就算通过“为了大家的晴天而牺牲一个人”的台词,以及东京终将沦为大海的寓言来尽可能的去消除这种价值上的“隔阂”感,这种剧情立意上的设计本身就够让人头疼了。在《你的名字。》里向观众献出玫瑰的新海诚,在这部《天气之子》里,终于露出了“作者性”的獠牙。

以电影内外的成年人的理性视角去看,这是尴尬的,幼稚的,脑残的,不可理喻的。无法去理解,也无法去感受,只能通过最纯粹的利害关系去评判这种价值观的存在与否。而在另一种视角看来,这是一部在内核上极度提纯的爱情寓言,是真正关于边缘人的“神话”载体。将存在的意义从他人转移到对方,用这种对世界的背叛换来我们的存在,如此感性,如此疯狂,如此反社会,却又如此的不可捉摸。

但颇可玩味的是,这一部《天气之子》在许多核心桥段上,似乎都可以和10年前的那部《新世纪福音战士:破》所相照应(“再一次见到阳菜”与“把凌波丽还给我”,还有共同“毁灭世界”的结果趋向)。而真正有意思的来了,新海诚用这么一次偏执且大胆的价值观“背叛”,却将自己变成了庵野秀明二十多年前在《Air/真心为你》所嘲讽的那种无贡献,无职责,无社会责任感的“低等死宅”。这种无意识的自我嘲讽,是否也是本片的价值之一呢?

至于新海诚这一“失败”的畅所欲言到底值不值得,我想,还是由各位看客来判断吧。的确狠。可惜,还不够狠。

东京求职,晴女赚钱,无能警察,黑帮与枪战,如此这些,都好像是新海诚为了市场而做出的一种“噱头”上的妥协。但在这些常规元素的衬托下,这样一个高度寓言化的故事就显得更加与主流视角格格不入。

这算可惜吗?算,也不算。在新海诚用獠牙撕碎这一切后,他却再一次用这些元素微笑的将我们的心情给拼接起来。而在这样的反差面前,新海诚总算是实现了他所久久期盼的一次对观众无情而温柔且不可抗拒的反击。

但这样的反击真的够痛快吗?光就结局来看,实在是太不痛快了。《天气之子》的结局简直太无趣了,与《你的名字。》的那种圆满感相比,这部的结局只剩下妥协后的敷衍与无奈。试想一下,哪怕是最俗套的那种结局,帆高与阳菜在空中相遇,云层上的世界逐渐远离他们而去,脚下的东京一片狂风暴雨,在RAD那绝配的原声衬托下,这个世界被海洋所同化,却不及天空中二人的爱意(就跟《搏击俱乐部》结尾看高楼倒塌的镜头一样牛逼)。这样的设计,这样的意境,是不是更加疯狂,且浪漫。

可惜啊,这样的妥协,最终所能留下的,也只剩“可惜”了。

天气之子观后感及影评五

三年前,《你的名字》以奇幻动人的爱情为日本动画导演新海诚填补上了最后一块短板——故事,而新海诚也凭借这部作品终于达到大成之境,正式步入日本动画电影大师的行列。

《你的名字》的全球票房甚至超过了宫崎骏的神作《千与千寻》,以至于后者只有凭借今年的重映,才重新夺回了第一名的宝座。

《你的名字》的新高度让我们有理由对刚上映的新海诚新作《天气之子》满怀期待,而观影之后,我想我们也有理由说一句——新海诚这是被“打回原形”了吗?

新海诚还是那个新海诚,线条真实感极强的高清画风,色彩明亮有活力,随便截图一张都能当壁纸,新海诚的作品在视觉层面上从未让人失望过。

相信也会有不少粉丝再次抱着《天气之子》的剧照在东京街头寻觅,寻找动画中出现的真实场景,这也是新海诚的动画赋予我们的特殊乐趣之一。

但新海诚还是“那个”新海诚——他又回到了《你的名字》之前那个不会讲故事的美术大师新海诚。

你可以发现《天气之子》的故事相当老套,形式上几乎是照搬了《你的名字》中的那种三幕式结构。

两人从相遇到相知,从危机到别离,从拯救到重生,几乎一模一样的二三十分钟才出现片名并响起第一首歌,几乎一样的生离死别后的奋力挽救,几乎一样的歇斯底里的日剧跑。

即使排除固定模式上的审美疲劳,《天气之子》的故事在整体上也缺少戏剧矛盾的支撑和人物动机的铺设。

帆高和阳菜的相遇虽有波折,但着墨不多,反而是用较大的篇幅来描写他们的“求雨”生意。虽然阳菜的“晴女”人设和像诸葛亮一样登坛作法的派头也挺有趣的,但实不足以完全支撑影片的躯干内容。

而故事的转折处,尤其是“晴女”的代价被揭破的过程,却只通过夏美和阳菜的无声私语和阳菜离别前的短暂剖白来一笔带过,紧接着就迅速地进入了下一幕。

这种叙事手法使得全片的结构就像一个哑铃,两头重中间轻,举起来很吃力,结果也就是——令人感动的程度很有限。

与叙事层面上的失策相比,不少网友诟病影片主人公“只要能恋爱,哪管洪水滔天”的三观太过狗血,未免显得既微不足道又太过苛刻了,可能不少人被当年《大鱼海棠》中“你拒绝的是一个天神的爱”伤到了吧?

但仔细想想,两位主人公十五六岁的年纪,不是正是中二的时候吗?何况帆高和阳菜是在已经选择过“牺牲”之后,发觉自己实在无法接受分离的痛苦,才历尽艰辛破镜重圆的,在重新面临选择的时候,自私一点,不顾一切一次,可以理解吧?

再说了,《你的名字》里主人公为了爱情救了全村人了,在《天气之子》里主人公为了爱情负了整个城市,也算“出来混,迟早要还”了吧,中二和狗血有时候只在一线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继《你的名字》之后,RADWIMPS乐队再次操刀的配乐一如既往的出色,为《天气之子》增色不少,尤其是那首《愛にできることはまだあるかい》,太爱了!有一种较为极端的说法是,不会讲故事的新海诚电影,就像一部超长唯美的mv一样。

影片还有几处好玩的“小彩蛋”,比如《你的名字》的两位主人公立花泷和宫水三叶都有友情出镜。

其中立花泷和自己的奶奶成为了阳菜和帆高“求雨生意”的客户,而宫水三叶则卖给了帆高送给阳菜的“定情戒指”。不过,就这种分开出场的手法来看,似乎有理由猜测本片故事的时间线还在《你的名字》大结局之前呢。

整体来说,《天气之子》依然是一部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故事上可能熟悉日系文艺作品的朋友会觉得太过老套,但也算流畅自然了。对了,还有几点可爱的“槽点”不吐不快:

新海诚好像对“三年”这个时间情有独钟,《你的名字》中立花泷和宫水三叶交换身体时的时间差是三年,而《天气之子》中两位主人公的重逢亦要等到三年之后,甚至这两部电影上映的间隔也是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难道新海诚看过《无间道》?

话说日本警察在《天气之子》里真的是太没面子了,被一个16岁男孩从警察局里轻轻松松一路逃出来,还有充足的时间在大庭广众之下上演漫长的“日剧跑”戏份,最后一票警察被一个已经开过枪的少年拿枪指着都不敢动,只能说“被助攻”的命运太结实了啊!

最后,且不说片中“日本200年前是一片海”的说法有多荒谬,现实中的东京如果连下三年雨,不知道会淹成什么样子,日本人对“日本沉没”的迷之恐惧难道在这种小清新作品中也有迹可循吗?

第二篇:电影《天气之子》观后感受及影迷影评

新海诚作品《天气之子》上线各大影院了,《天气之子》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在这座繁忙城市里到处取材的帆高邂逅了与弟弟相依为命,不可思议的美少女阳菜(森七菜配音)。「等等就会放晴了喔。」阳菜这样告诉着帆高,不久,头顶的乌云逐渐散去,耀眼的阳光洒落街道……原来,阳菜拥有「改变天气」的奇妙能力……所以关于观看《天气之子》电影的观后感及影评,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天气之子观后感及影评一

“这是一部中年人写的少年故事,不够热血,不够浪漫,只有试着和这个世界和解,承认自己不过如此。”

《天气之子》如果是中年人去看,一定会收获不少赞美之声。

作为院线电影,这部片其实不够商业,然而,它真的挺好看啊,90年代日剧黄金时代的编剧风格配上已经不再热爱世界的废柴男主角,阵容名单里还有小栗旬和秋元康。

只要不盯着新海诚的名字,其实还不错。

更主要的,因为我不再是中二少年了。

而这刚好是部向青春时代告别的电影。

01

晨间剧女主&宽松世代男主

这部片的起始,是标准青春漫——

离家出走的少年,在东京偶遇玩世不恭的大叔(等等,别擦口水,并不是BL向),又偶遇了元气满满的女主。

然后,少男少女为了抵抗人生困局开始打工。

最终,还要面临拯救世界的重任。

如果这是一部“媚宅向”作品,男主角就不止会有女主角一个恋人。

一定还有同事大姐姐的疼爱,故乡青梅竹马的追击,甚至女友的弟弟的女友的仰慕。

然而,并没有。

如果这是一部“热血英雄向”作品,男主角就不止会有女主角一个恋人。

一定还有同事大姐姐的疼爱,故乡青梅竹马的追击,甚至女友的弟弟的女友的仰慕。最终,男主为了拯救世界,使出了怀中抱妹杀(没错,就是想嘲讽《权力的游戏》)。

当然,这些也没有。

《天气之子》实际的剧情是,女主角要献身自我,拯救世界——非常传统的燃系晨间剧*女主角。

*标准的日本晨间剧,都是大清早用来打鸡血的但是,男主角却是“宽松世代”的想法——谁管这个世界洪水滔天,我就想和你手拉手谈恋爱!

如果真的走“晨间剧”路线,结局就应该是女主角自我献身,因此感天动地,得到了另一种新生。

然而它也不是。

最后,男主角把拯救世界的女主角拉了回来,整个日本又开始暴雨连绵,三年后,东京几乎被淹没,男女主角欢喜重逢。

基本来说,这个剧的价值观得罪了多种宅群体的传统审美。

它热血的方向不对,剧情也不够讨好观众,没有缠绵戏码,没有暧昧关系。

所有女性角色,不论是女主角还是同事大姐姐,甚至“小弟前辈”的小学生女朋友们,都比男性角色更浪漫。

(摩托车少女这样的设定,真的是永远让人泪目的!)

它甚至没有富有魅力的大坏蛋。

一度充当龙套的反派,也是个要养家的好男人、勤奋工作的社畜,堪比《宽松世代又如何》里的柳乐优弥。

《宽松世代又如何》中的社畜(柳乐优弥 饰)

年轻时,谁不想拯救世界?工作后,只盼望上下班挤地铁时能有座。

这就是从中二走向成年的必然过度。

只是这样的剧情,会彻底掀翻一些苦苦等候多时的传统期待。

02

大都市的孤独感,是这部剧的余音

多年前,专家说,世界是地球村,各地的人的审美会越来越趋同。

然而现在看,这个世界其实更分裂了,不同的群体的自闭性越来越强,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的审美。

玩快手的看不惯玩豆瓣的,混微商的瞧不起上班的,热衷举铁的姑娘不想正眼看网红脸。《魔兽》怀旧服开启,一群中年人热血沸腾,年轻人只会觉得他们跟广场舞大妈没啥区别。

各种所谓大热的作品,其实也不是“全民热议”,只是因为触动了不同体量的圈子热情而已。

《天气之子》的男女主角,虽然生活在东京,其实都没有融入当地的生活。

他们没有去新宿逛街,没有去表参道,甚至不如去日本的中国游客去的地方多。

在大都市的孤独感,是这部电影的余音。

也许,北漂沪漂会更容易被触动吧,谋生不易才是现实。

男主角最初到东京的时候,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东京真可怕”,因为这里和他的九线海岛小城市家乡截然不同。

要进入大世界,就要学着遵守新规则。

越是大都市越是有完整的“规矩体系”,由法律和遵守社会规则的成年人们贯彻。电影中,三个少年找不到旅馆的情景,就是如此——

你作为社会的零件之一,要么跟着运转,要么回到乡野去生活。

动画里的少年喊着“我要改变世界”,但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一句“我要改变”就能跨越的。

在男主角重回东京时,与那个原本被社会主流甩了出去的中年大叔重逢,大叔已经成了一个小小的成功人士。

他安慰少年说:

“不要太自以为是了,这个世界变成这样不怪你们。世界本来就很疯狂。”

这才是大人的世界观。

牺牲一个人拯救世界固然好,如果没救成,人类还是会努力活下去。

所以,为什么还要做英雄?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曾经的少年”们的想法吧,90年代动漫黄金期过去了,许多漫画家和铁杆漫迷都四、五十多岁了。

热血还在,但是血脂高了,血糖也高了。

这是一部中年人写的少年故事,不够热血,不够浪漫,只有试着和这个世界和解,承认自己不过如此。

中年人的人生感悟并不值钱,但少年和中年是彼此的倒影。

总有一天,你会走到那一步。

放松看,其实挺开心。

天气之子观后感及影评二

首先从日本的电影放映说起吧。邦画默认不带字幕这一点实在令我这样一个初来乍到的异邦人略感疲乏。整场放映中无时无刻不要崩紧神经。买票前特意叫来问询的工作人员,询问是否有字幕版放送,得到的答复是,字幕版的放送要等到八月二十五号之后,差不多是一个月之后才会有。我当时便问,先不论外国人,若是有听力残疾的朋友想和我一起看电影,那要怎么办?对方哑口无言。这算是日本的一个奇怪的地方,也是一个十分不周全的地方,这会不会间接性导致残疾人被差别对待呢?无法和正常人的朋友一起去看同一场电影,只是因为放送方不加字幕。这是值得深思的。

接下来讨论我的第一感受。由于是第一感受,未免有分析不到位的地方,而且这还是我第一次看没有字幕的日本电影。总体而言,以我注重逻辑,叙事,以及最终阐述的思想的评判标准来看,影片水准质量偏低。当然,画面,音乐无不上乘,但这些只能是锦上添花,不能化腐朽为神奇。

男主ホタカ是一个翘家少年,首先围绕其翘家理由和他来东京想寻找的生活,没有一个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解释。关于其翘家理由,从男主的只言片语中,还有全剧中唯一被女主ヒナ询问后的回答中,还有男主自己回忆在家乡时,追逐阴天中的一束光的描述中,我只能理解为,他在家乡成天抑郁寡欢,失去自己在家庭的位置,于是来到东京想自力更生,展开新的生活,脱离腐朽的故乡。首先这个理由虽然行得通,但反言之,十分无趣,而且有着明显的戏剧设计痕迹,因为为了让男主到东京去,所以才加了一点解释。首先其行动就是幼稚的。不过到现在为止还是没有问题的。

接下来表示非常俗套的,漂泊客遇到了爱管闲事的热心大叔,然后在ホタカ于东京四处碰壁后,最终帮了他的模式化设定。再次感叹,日本人民真是热心,自己一个做三流杂志取材的,还能收留一个翘家的未成年并且不去对其好言相劝令其回家。这里的安排只能让人感觉刻意为之,逻辑薄弱。而且这次还特意添加进去一个不明所以的角色,本田翼所配音的,提供サービス的大姐姐,此处先按下不表。

男主在东京处处碰壁,饱尝人间辛酸的途中,还顺带捡了一把实弹装载的手枪并且居然纳为己有?惊了!就算你是因为翘家不能去警局报案,那也不应该把这种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巨烦的东西据为己有吧?!只能再一次让人无法不能感觉到刻意为之的设计感。顺便还碰见了热心可爱漂亮的女主,冒着被辞退的风险,冒着经济来源被切断的风险也要给男主偷偷加餐,日本人民真是热心呢。

影片到此,除了用牵强的方式展现了大城市的人间冷暖之外,未能表现出其他什么。

此后便是男女主人公相遇,感觉从这里影片才开始,不可谓结构不松散。每天荷枪实弹武装出门的男主遇到了此前因为施舍自己而丢掉工作不得不去做地下营生的女主,一番误解与打斗之后,激动地掏枪就对拉皮条的小瘪三射击。这里让人不知所以,怎么会有人把手枪整天装在腰包里上街的?先不论这些小瑕疵,男女主相遇后,故事才真正开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小栗旬配音的大叔和妻子分开,也见不到自己珍爱的女儿,本田翼配音的大姐姐苦于就活之中,ヒナさん因母亲去世,不得不背起家庭的重担。如果能就这些设定进行更深的解剖串联的话,或许会有更好的故事,但是影片选择走一条非常简单的路。

给予女主改变天气的能力。

男女主相识后,女主就把这样一个携带枪支外出,以进行奇怪采访为生的危险翘家少年请到家中做客,并热心地接待了他。拜托,你还有弟弟呢!他可是持枪的危险人物啊。一番对话后,最终两人决定用超能力赚钱。

接着很长一段剧情便是不断在讲他们如何把这门超能力赚钱营生做大做强。此外便是人们的心情有多易感,多么容易受天气的影响。影片把晴天固化为带来积极情绪的符号,而把雨天固化成带来消极情绪的符号,以此为前提来说明天气与心情的关联,我想未免太过草率和简单,导致这里的题材也没有很好的发挥。我个人来说,在夏天里还是比较喜欢雨天的,人少,凉快。当然,其中的恋爱桥段虽然也挺有趣,但不足以撑起整部电影。

然后就到最关键的地方了,在立花瀧家中和立花奶奶(没看过小说,居然还有奶奶,那你到底在和三叶保持联系吗?好想知道啊!)的对话,还有取材神社老爷爷的对话。从这里可以得知一个重要信息,ヒナ所拥有的能力,自古以来便存在,是调节天气,治理天气的疫病(异常天气)的重要角色,但是所谓天気の巫女,最后的结局都会很惨。这个结局,便是自己成为人柱,换来异常天气的结束,从而拯救大家。而女主ヒナ在性格,便是这样一个人,为了弟弟拼命撑起家里的生计,在男主面前故意虚报年龄,扮演起照顾他人,给予爱的温柔姐姐的角色。即使是因此获得超能力的神社祈祷,也是为了自己病重的母亲。

而男主ホタカ不免显得幼稚,从翘家的理由,到他和ヒナさん与ヒナ的弟弟凭借着超能力营生使生活走上正轨的途中,无不是靠着他人的恩惠。这与卡夫卡笔下的世界上最坚强的十六岁少年无法相提并论。他虽然打算自立于东京,却一直被人保护,生活被大叔救济,精神被ヒナ慰藉。

而这两人的性格所必然导致的结果,也把剧情推向高潮。男主ホタカ的草率无谋的举动,让警察打乱了他们的生活;而女主ヒナ的一昧奉献,特别是当上了为别人带来快乐的扫晴娘后,就更不能自拔于其中,所以瀧的奶奶才会说她有些勉强,这就让她很快地不得不偿还这股力量的代价—作为人柱力去往天上的世界,以使人间换晴。

在被警察缠上,而不得不更换住所的时候,两位使他能在东京立命的人,大叔和女主,不约而同地让他回去。这里可以理解为让他回归现实,认清他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挽救不了的现状。而他依然执拗地留在ヒナ姐弟身边,以为自己可以保护现在的生活。最后的结局当然是惊醒梦碎,三人被拆散。ヒナ成为人柱力,其余两人被警察带走。

此时被保护的男主ホタカ才终于认识到自己的幼稚和无力。自己才是三人中最年长的,但把一个看作姐姐一样的恋人,把另一个叫前辈。如果没有大叔的支持,连栖身之所都难以找到。如果没有ヒナさん,也不会有如此多的快乐与幸福时光。所以他幡然悔悟,想去救出ヒナ,想去真正地付出,想去真正地保护。所以来了一场把东京警察不当人看的千里走单骑(其中还有本剧最没有存在感的本田翼所配音的大姐姐的鼎力相助)。最后又来了一场孩子气的持枪对峙。我很不理解,为什么此剧中要出现枪?新海诚想把它作为什么隐喻呢?目前看来,我的解释表示通过两次持枪的心境,决心的变化,突显人物的成长。但无论如何,拿枪来做这个隐喻是不合适的。枪是用来杀人的,不是用来拯救人的。而且最后如果没有小栗旬配音的大叔在男主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而被感动,从而帮助他击倒警察和ヒナ弟弟因为长得帅而及时赶到,他还是无法救出女主。这样一看,成长这个题材也变得模糊不清。

影片的高潮,男主怀着强烈的,希望见到ヒナ(毕竟喊了一路的会いたい)祈愿,成功到达彼岸世界,救出女主。这里有一句话值得思考。ホタカ对ヒナ说,为自己而祈愿,于是ヒナ照做,然后这两人才回到现实世界,而ヒナ也摆脱了人柱力的命运。但代价是东京的阴雨无法停歇,也就是天气的疾病无法治愈,导致东京大部被淹,包括瀧奶奶家(到底是奶奶还是姥姥啊!是小说中才有的人物吗?)。然后男主被送回老家看护,被迫与女主分开,三年间也不联系,据男主自己说,主要是因为愧疚。是对东京被淹没的愧疚吗?总之镜头一转三年后,男主中午高中毕业,再次来到东京,却迟迟不肯去见ヒナ,他先后去见了大叔和瀧奶奶。而两者不约而同的都表达了一种意思。这个世界变成这样,与其说是你们的过错,不如说是世界本身就是这个样子,大叔说,世界的本质就是失常,瀧奶奶说,东京只是回到过去,因为它本来就是这般模样,甚至历史中甚过此番模样者也有(君名的跨越时间叙事)。而最后ホタカ终于鼓起勇气去见ヒナ却发现她一直在祈祷。见此情此景,ホタカ一瞬间不免退缩,但下一个瞬间,他看着ヒナ,仿佛又想起什么,拿着给ヒナ的戒指,心中默念着我们一定可以做到,笑着走向ヒナ。全剧终。

这里是最难解的地方,本应该是升华主旨的部分,但却并没有让我有此感觉。结合我所说的值得思考的那句话。ヒナ听从ホタカ而为自己祈祷,这是发自真心吗?但她应该知道,如果自己不当人柱力,世界就会失常,暴雨就不会停。最后她站在两人回家的坂上,对天祈祷,是在祈祷世界恢复正常吗?那么她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ホタカ的呢?这些问题我认为都有二说。或许是第一次看无字幕生肉,很多细节没有观察到,但依然不能否定,这部剧,对女主ヒナ的视角,感受,思想,描写的太少了。这也是导致最后主题不明的一点原因。

若是以男主ホタカ的视角来总结,他最后的言动,应该在表明,他不再为自己救出女主ヒナ的决定而纠结,决定和她一起在这个所谓“失常”的世界里寻找未来。这是否表明了影片对现代日本社会的一种希冀呢?毕竟和君名一样,所有的神奇都是对现实的隐喻。我觉得这就是新海诚现在的风格。

一遍剧情罗列过来,虽说其中是有成长与社会的碰撞和矛盾,恋爱等几条线支撑着,但无一例外都没有深入,没有延伸好,剧情的发展和推动,都要看男主的非理性不合逻辑的举动。几个配角,功能性都不强,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小栗旬的大叔。这就是一位年少漂泊于东京,被社会磨去棱角,但最后被男主感动而渐渐找回自己的感觉的角色。可以说是对应男主的成年的大概率的印象而出现的角色。而ヒナ的弟弟,则承担着卖萌角色和附带推动剧情的角色。如果说这两位角色还有合理性的话,那么本田翼的大姐姐,就实在难以解释了,或许是长得漂亮就可以为所欲为吧。

目前感受到的就是这些,无论从主管还是客观来说,比起上一部君名来说,在剧情方面是差了一大截的。即使在调动观众最朴素的感情这一方面,他也比不上君名,最后一幕在天空中的嘶喊,远远没有两人在黄昏后的分别有震撼力。而且最重要的是很多地方无法自洽,或许也有我观察不仔细的原因。欢迎各位来讨论。我还是期待一下二之国吧,或者到为残疾人提供的字幕版上映的时候再去看一遍。感觉新海诚还是有想表达的东西,但是没有对故事结构,表现手法进行创新,还是想用君名的老套路。

天气之子观后感及影评三

新海诚作品,之前也一直拿天气和风景做文章。最明显的,就是《秒速5厘米》的春季樱花,《言叶之庭》的初夏梅雨。这种环境氛围晴雨表,固然是引发多愁善感主人公的悲春伤秋,另外还直接对现实,进行了500%浓度新海诚滤镜的加工,成为导演本人的原画标签。

不只是东京,整个日本列岛由于靠海,四季分明。

有人要说,北京也是四季分明啊。但要表现北京的晴雨雪,可能很有难度——极大可能变成雾霾、沙尘暴和毒太阳。总而言之,北京这样的城市,本身就不适合人类居住,更不要说,凑一对少年少女,在那你来我往的,谈情说爱。

看完《天气之子》,我的感慨,是想赋诗几句: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虽然大家经常揶揄琼瑶阿姨,觉得她是上世纪的爱情洪水猛兽,可是,怀春少年(女),悲悲戚戚的,从来也都是人之常情。像《天气之子》这出大型中二世界天气系的动画片,本质上就是一个动不动就哭鼻子的矫情玩意——我说的没有一丝夸张成分。

它借都市传说,附会上东京原是大海的梗,挺好。实际上,怎么看这本子,都是新海诚要展现他好美好美好美的七彩光谱作画大法。从出道的《秒速五厘米》,一直到第一次在国内新爆的《你的名字。》,任何知道他名字的,基本上都对贴有个人标签的棱镜光,眼熟到不行。

《天气之子》的最大问题,是晴女奉献自己,毫无情感动机,连讨对方欢喜都说不上。两个人本来你依我浓的,好想好想这么在一起。仅仅好像是大家不怎么喜欢下雨🌧️而已,晴女就觉得对不起苍生。实际上,那下不尽的,两个月的豪雨,也没有让东京这座城市颠倒,人们照常通勤工作,👮照常抓人,更没有影响男女主人公相识相爱了。

搞这么个天翻地覆慨而慷的玩意,还是为了后面男主救女主的戏精上身(故事该转折了!)。《天气之子》把男主救女主的情绪爆发,逃脱行动,痛下决心,连哭带吼,活生生整成了感动东京的表演过程,做作到接不上戏。如果说,跑铁轨是日本动画加新海诚本人标签的套路活用。那么,警察围堵小绵羊机车的桥段,完全是商业片标配,如果是突突突东京市区,真不想多看。

最离谱的,还有那位几次反水,不停摸手上戒指的老哥。他无缘无故地出现,又神魔上身的反扑,总而言之,就是要表现爱之忠贞坚定,好在最后,把男主往天上推,成全这小两口。

大家知道,动画片里任何事物,都是创作者和原画师加上去的。所以看着男女主人公,在积雨云上一番高空速降表演,以万佛朝宗的功夫方式落地,我并没有觉得特别美,更没有心血来潮做感动状,而是一直盯着男主手腕处的手铐。它一边扣在男主上,一边在高空中挣扎。男主怎么都抓不住女主,我心想,该不会直接用手铐,把对方拷上吧,这样就生生死死,永远在一起了不是。结果,新海诚并没有接这个梗。

这是技术失误还是编剧失误嘛?当然不是。

一直到枪响和手铐,《天气之子》都在矫情的道路上跑出了全马(马拉松)的距离。那把枪,开枪的冲突方式,同样处理得十分草率。

离家的少年,是否需要用这样决绝的方式,去反抗家庭、学校和社会体制规章。作为一个架空电影,《天气之子》似乎对少年特别想融入东京的心情,别有感触。从踏进东京大都会的那一刻开启,男主的心声,不断以画外音旁白形式出现(个人有点抵触的一种电影手法)。但《天气之子》最噩梦的表现方式,是动不动就让男主哭,稀里哗啦眼泪成灾,像海。然后是一言不合,毫无征兆地大插歌曲——我在《你的名字》已经有点忍无可忍了,以及老土到渣,审美像昭和时代土味爱情片的闪回方式,真的太可怕啦。

《天气之子》能在日本做出近140亿的票房,又代表日本申报奥斯卡参赛,说明这部片子自然有可取之处,它全方面展示东京的城市魅力。再怎么不济,把动画片当通俗言情剧拍没什么问题,但新海诚能不能别搞得这么没追求,净学一些迎合大众口味,老掉牙,酸臭到嗓子眼的破抹布。

好比片中主人公是未成年,16岁少年人的爱恋,好像很纯情,很羞涩,有第一次的表白,第一次要送对方礼物,我心雀跃,忐忑不安。可稍微一想,你就知道,已经进入令和年的日本年轻人,怎么可能还在玩小朋友过家家这一套。这完完全全,是高年级小学生都已经开窍了的事情。

新海诚当然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于是用小学生水平的风前辈(晴女的弟弟),来化解这种弱智青春恋歌尴尬。可是,男主一直在那自我对话,跟自己抒情的劲,真的令人大倒胃口。

还有不知为何,新海诚特别喜欢年龄差的设定(即女>男),想想也是很无聊。难怪不成熟的离岛少年,永远需要追寻一个比他更成熟,有担当,能在城市立足的女性?搞半天,还不如玩宅男系的看胸梗。毕竟有人说,他再也不想看新海诚在那哭天抢地了,除非他去拍个色香味俱全的H漫来耍耍。

从进入工作室打量成熟女性,误以为是老哥情人,到解救晴女手拧毛巾,中间不乏一些色色的视角眼光,《天气之子》虽然把情感处理得极端弱智,却还是个成人向——尤其是那些希望重温少女怀春时代,像长不大的迷你兔那样可爱,活在自己小世界的白日梦观众。

毕竟,只有东京雨一直下,日本其他地方,或者世界各地(哪怕电影展示了一个卫星云图的地球全貌),是淹没了,还是死了几千万人,他们也不想扯上关系。他们眼中的世界,只有你和我。准确的说,只有少男少女,和被他们感动到的那个自己。

天气之子观后感及影评四

三年前,当三叶与泷再次相遇,“なんでもないや”响起,电影正式落幕之时,呆坐在电影院的我,收获了一种不可言说的全方面的满足感。那种感觉,是属于特定年龄、阅历的成长烙印,且几乎无法被时间所取代的。

相信就算讨厌新海诚的观众也不得不承认,《你的名字。》是新海诚在剧作上最成熟的一次。意识互换+时空错位的设定,青春男女的情愫,无比完整的故事情节逻辑架构,再加上他一贯擅长的“新海诚”式动画美学,使得《你的名字。》创造了200亿日元和五亿RMB的票房奇迹。而这一成就,也自然而然的让观众对他的下一部作品《天气之子》抱以极高的期待。

但在迷影三年后,我开始意识到如果我再拿《你的名字。》的标准去期待《天气之子》,那必定会只剩失望。

那为什么新海诚无法通过《天气之子》去复刻《你的名字。》的成功呢?我想最大的问题应该还是剧本。

像《你的名字。》这种剧本吧,你要说它新颖呢,时空错位,意识互换那些概念人家早在几十年前就玩过的;青春题材,男女情愫,新海诚也未必就能比别人写的更感人;而故事节奏,圆满度这些,长久以来都是新海诚被影迷所诟病的部分。那么,新海诚到底是如何做出《你的名字。》这样顶级的商业动画作品的?

对此我想只有一个解释:可遇不可求。真的,无论是科幻元素,灾难元素,爱情元素什么的,在《君名》的剧本里真的被整合的太完美了。日常生活,危机将至,叙事诡计,“最后一分钟营救”,和令人春心荡漾的HAPPY END,在完整的故事圆环与极佳的叙事节奏下,配合以精美绝伦的画面,和RADWIMPS那无法让人忘记的电影原声,我想《君名》所有的成就在这个如此“完美”的动画面前都变得如此合理,新海诚真正在《你的名字。》里做到了商业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无论怎么样的礼赞,都不为过。

那么,在确定《君名》的成就无法再度复制之后,我们又该以怎样的角度去看待这部作品?《天气之子》,到底是一次借由《君名》的商业成功,还是一场“自我表达”的文本失败?

画面和音乐,依旧是属于新海诚的高水准

我想这一点应该是各位影迷朋友最不用担心的一点了。在更高的经费与更多的人手面前,新海诚的动画美学,只有更精致的份。其实前半段大部分镜头,给我的感觉都不算太好。连续的阴雨天气使得画面似乎朴素了几分,而东京街景、雨滴溅落,以及手机屏幕、地铁街道、公寓生活等元素,都是我在之前的新海诚作品里反复品味的东西,所以《天气之子》的前半段与我来说,真的好像没什么新鲜感在里面。

直到三人成立晴天小队开始,当晴天第一次正式出现在观众眼前时,画面风格的转变也代表了叙事上“三幕式”的承接。在视觉与故事上都开始让观众兴奋起来,而后面烟火大会上的伪“航拍”镜头瞬间让我鸡皮疙瘩,那种由3D所做出来的“穿透”感简直无与伦比。在这种被部分人所诟病的“转描”美学中,新海诚依旧保持了“动画”这种叙事载体的特殊而又无可取代的性质。

至于后面的东京雪景,云上世界,日剧跑和最终相遇的片段,相信就不用我再多谈。新海诚再一次用顶级的动画制作水准,证明了自己依旧是那个让人心醉的“壁纸狂魔”。

而更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声音的使用,相比《你的名字。》,这一次新海诚明显更加大胆。多次使用声画分离的空间/时间转场,用来加速/压缩叙事,提炼情感。而大量情绪爆发后的静音处理,RAD作曲中的诡异音调,则更加显露出新海诚的野心。借由这种大胆而又驾轻就熟的视听处理,新海诚到底想要证明什么,表达什么?

理性与感性,是角度问题,还是立场问题

至于剧作上的处理,正如我前面所言,是一部会让那些拿着《你的名字。》标准的观众失望的走出电影院的作品。而这部电影所呈现的新海诚,终于大大方方的暴露了他的“反社会”人格。

相较于前作中立花泷为了拯救三叶而拯救整个系守町的主线,这一部简直就是完完全全的“反面立意”:帆高为了能再度见到阳菜,而做出了让东京淹没的选择。就冲着这一点,那些因为《君名》而喜欢上他的观众绝对会在电影院被“自我-集体”的价值辩论搞得厌烦,更别提获得满足感了。就算通过“为了大家的晴天而牺牲一个人”的台词,以及东京终将沦为大海的寓言来尽可能的去消除这种价值上的“隔阂”感,这种剧情立意上的设计本身就够让人头疼了。在《你的名字。》里向观众献出玫瑰的新海诚,在这部《天气之子》里,终于露出了“作者性”的獠牙。

以电影内外的成年人的理性视角去看,这是尴尬的,幼稚的,脑残的,不可理喻的。无法去理解,也无法去感受,只能通过最纯粹的利害关系去评判这种价值观的存在与否。而在另一种视角看来,这是一部在内核上极度提纯的爱情寓言,是真正关于边缘人的“神话”载体。将存在的意义从他人转移到对方,用这种对世界的背叛换来我们的存在,如此感性,如此疯狂,如此反社会,却又如此的不可捉摸。

但颇可玩味的是,这一部《天气之子》在许多核心桥段上,似乎都可以和10年前的那部《新世纪福音战士:破》所相照应(“再一次见到阳菜”与“把凌波丽还给我”,还有共同“毁灭世界”的结果趋向)。而真正有意思的来了,新海诚用这么一次偏执且大胆的价值观“背叛”,却将自己变成了庵野秀明二十多年前在《Air/真心为你》所嘲讽的那种无贡献,无职责,无社会责任感的“低等死宅”。这种无意识的自我嘲讽,是否也是本片的价值之一呢?

至于新海诚这一“失败”的畅所欲言到底值不值得,我想,还是由各位看客来判断吧。的确狠。可惜,还不够狠。

东京求职,晴女赚钱,无能警察,黑帮与枪战,如此这些,都好像是新海诚为了市场而做出的一种“噱头”上的妥协。但在这些常规元素的衬托下,这样一个高度寓言化的故事就显得更加与主流视角格格不入。

这算可惜吗?算,也不算。在新海诚用獠牙撕碎这一切后,他却再一次用这些元素微笑的将我们的心情给拼接起来。而在这样的反差面前,新海诚总算是实现了他所久久期盼的一次对观众无情而温柔且不可抗拒的反击。

但这样的反击真的够痛快吗?光就结局来看,实在是太不痛快了。《天气之子》的结局简直太无趣了,与《你的名字。》的那种圆满感相比,这部的结局只剩下妥协后的敷衍与无奈。试想一下,哪怕是最俗套的那种结局,帆高与阳菜在空中相遇,云层上的世界逐渐远离他们而去,脚下的东京一片狂风暴雨,在RAD那绝配的原声衬托下,这个世界被海洋所同化,却不及天空中二人的爱意(就跟《搏击俱乐部》结尾看高楼倒塌的镜头一样牛逼)。这样的设计,这样的意境,是不是更加疯狂,且浪漫。

可惜啊,这样的妥协,最终所能留下的,也只剩“可惜”了。

天气之子观后感及影评五

三年前,《你的名字》以奇幻动人的爱情为日本动画导演新海诚填补上了最后一块短板——故事,而新海诚也凭借这部作品终于达到大成之境,正式步入日本动画电影大师的行列。

《你的名字》的全球票房甚至超过了宫崎骏的神作《千与千寻》,以至于后者只有凭借今年的重映,才重新夺回了第一名的宝座。

《你的名字》的新高度让我们有理由对刚上映的新海诚新作《天气之子》满怀期待,而观影之后,我想我们也有理由说一句——新海诚这是被“打回原形”了吗?

新海诚还是那个新海诚,线条真实感极强的高清画风,色彩明亮有活力,随便截图一张都能当壁纸,新海诚的作品在视觉层面上从未让人失望过。

相信也会有不少粉丝再次抱着《天气之子》的剧照在东京街头寻觅,寻找动画中出现的真实场景,这也是新海诚的动画赋予我们的特殊乐趣之一。

但新海诚还是“那个”新海诚——他又回到了《你的名字》之前那个不会讲故事的美术大师新海诚。

你可以发现《天气之子》的故事相当老套,形式上几乎是照搬了《你的名字》中的那种三幕式结构。

两人从相遇到相知,从危机到别离,从拯救到重生,几乎一模一样的二三十分钟才出现片名并响起第一首歌,几乎一样的生离死别后的奋力挽救,几乎一样的歇斯底里的日剧跑。

即使排除固定模式上的审美疲劳,《天气之子》的故事在整体上也缺少戏剧矛盾的支撑和人物动机的铺设。

帆高和阳菜的相遇虽有波折,但着墨不多,反而是用较大的篇幅来描写他们的“求雨”生意。虽然阳菜的“晴女”人设和像诸葛亮一样登坛作法的派头也挺有趣的,但实不足以完全支撑影片的躯干内容。

而故事的转折处,尤其是“晴女”的代价被揭破的过程,却只通过夏美和阳菜的无声私语和阳菜离别前的短暂剖白来一笔带过,紧接着就迅速地进入了下一幕。

这种叙事手法使得全片的结构就像一个哑铃,两头重中间轻,举起来很吃力,结果也就是——令人感动的程度很有限。

与叙事层面上的失策相比,不少网友诟病影片主人公“只要能恋爱,哪管洪水滔天”的三观太过狗血,未免显得既微不足道又太过苛刻了,可能不少人被当年《大鱼海棠》中“你拒绝的是一个天神的爱”伤到了吧?

但仔细想想,两位主人公十五六岁的年纪,不是正是中二的时候吗?何况帆高和阳菜是在已经选择过“牺牲”之后,发觉自己实在无法接受分离的痛苦,才历尽艰辛破镜重圆的,在重新面临选择的时候,自私一点,不顾一切一次,可以理解吧?

再说了,《你的名字》里主人公为了爱情救了全村人了,在《天气之子》里主人公为了爱情负了整个城市,也算“出来混,迟早要还”了吧,中二和狗血有时候只在一线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继《你的名字》之后,RADWIMPS乐队再次操刀的配乐一如既往的出色,为《天气之子》增色不少,尤其是那首《愛にできることはまだあるかい》,太爱了!有一种较为极端的说法是,不会讲故事的新海诚电影,就像一部超长唯美的mv一样。

影片还有几处好玩的“小彩蛋”,比如《你的名字》的两位主人公立花泷和宫水三叶都有友情出镜。

其中立花泷和自己的奶奶成为了阳菜和帆高“求雨生意”的客户,而宫水三叶则卖给了帆高送给阳菜的“定情戒指”。不过,就这种分开出场的手法来看,似乎有理由猜测本片故事的时间线还在《你的名字》大结局之前呢。

整体来说,《天气之子》依然是一部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故事上可能熟悉日系文艺作品的朋友会觉得太过老套,但也算流畅自然了。对了,还有几点可爱的“槽点”不吐不快:

新海诚好像对“三年”这个时间情有独钟,《你的名字》中立花泷和宫水三叶交换身体时的时间差是三年,而《天气之子》中两位主人公的重逢亦要等到三年之后,甚至这两部电影上映的间隔也是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难道新海诚看过《无间道》?

话说日本警察在《天气之子》里真的是太没面子了,被一个16岁男孩从警察局里轻轻松松一路逃出来,还有充足的时间在大庭广众之下上演漫长的“日剧跑”戏份,最后一票警察被一个已经开过枪的少年拿枪指着都不敢动,只能说“被助攻”的命运太结实了啊!

最后,且不说片中“日本200年前是一片海”的说法有多荒谬,现实中的东京如果连下三年雨,不知道会淹成什么样子,日本人对“日本沉没”的迷之恐惧难道在这种小清新作品中也有迹可循吗?

第三篇:新海诚《天气之子》观后感影评_看天气之子有感

《天气之子》讲述的是在气候调节失控的时代,被命运捉弄的少年和少女选择各自的生活方式的故事。这是新海诚继《你的名字》后时隔三年的又一部动画电影,也是他的第七部及进入令和时代后的首部动画电影,更获得代表日本角逐第92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资格。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2_《天气之子》观后感

这部电影从开头我就惦记着一个关键问题但是到结束也没看到解释,难受死我了。男主到底为什么都快饿死路边了也一直贯彻自己的“东京好可怕,但我绝对不要回去”的诡异信念?毫无说服点。在东京也不上学,过着混日子人生就满足了?三观传递不太正吧。就算能理解是故意弱化处理,但男主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里给不出合理让人信服的解释根本让人很难进入后面的剧情,因为没有男主上京就不会发生后面的一系列事情。

还体现三观有问题的是女主有个小学生弟弟,弟弟对小女生左拥右抱好不惬意,小女友还为他骗警察。且不说姐弟两人相依为命只靠姐姐打工挣的微博的钱过日子何来闲心泡妞,这种环境下长大的男生多半比普通家庭更内向易自卑,但女主弟弟却是开朗活泼自信爆棚。电影到后半出现了爆炸场景,还有大量跟警察周旋摆脱警车追踪,袭警,掏枪等等画面,莫名有种这部是新海诚跟柯南合拍的?即视感。

将近尾声部分小姐姐跟男主表明身份,自己是晴女,想要结束时下一系列异常天气只有自己回归天空(离开这个世界)才可以。随后解开上衣给男主看自己的身体,大块地方变透明了,男主大哭说不要。我当时就觉得靠这个场景也太熟悉了吧,你是小美人鱼么?要化成泡沫消失了?然后她真消失了。虽然这是个悲伤的场景但是dbq我就是莫名,煽情情节安排都很刻意,完全代入不了。

然后说说我认为天启之子很棒的地方,这也是我觉得比君之名更好的地方。那就说男女主相处的过程更容易引起我的共鸣,男主为女主挑选礼物这个情节(先询问和女主关系好的人,然后选礼物时的犹豫不决),像极了本科时候的我。

了解了解日本民俗学和民俗故事好不好,对于我们异乡人是理解不了这个结局。如果不看相关的书,你根本意识不到阳菜的女性形象对于日本到底意味着什么、东京沉没为什么是那么展现的。请不要臆测所谓资本和新海诚的心态,想了解请去看访谈和小说后记。还有阿诚的电影不光只有君名。

画面好看歌好听,剧情我和我的同学们看完都表示白看了,让脑子停止思考的牙白画面都在最后半小时吧,青少年犯罪大全,烈日高照时从池袋奔到新宿的狠人男主,本该最感动的桥段也在提醒大家这小子犯法了,看完电影就下雨我真的以为东京要完蛋。可能是我自己的问题,是我被法治思想荼毒了。所以国内《若能与你共乘海浪之上》的档要推到什么时候啊,汤浅老贼太会拍啦,电影90分钟我至少哭半个小时,看完了一段时间听到主题曲还心痛,在朋友圈踩一捧一了好久人本自私,大无畏留给的只有超脱凡俗的圣人与思想者,凡人还是在自己世界的好,不侵犯他人利益便可。

202_《天气之子》观看影评

《天气之子》可以说是新海诚在商业片道路上的大成之作了,叙事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114分钟的电影没有一点拖泥带水的感觉。整个故事情节也讲究的是“短平快”,基本没有在不相干的地方多花功夫。在电影院的时候真是沉浸其中了,感觉时间过了很久讲了很多事情,看完的一刻又觉得时间过得如此之快。

画面仍是新海诚一贯的风格,每一帧都可以拿来做壁纸。在本作中,场景相对固定——东京,不同天气下的画面烘托出了不同的氛围。例如前半部分的阴雨让人感觉十分压抑,但最后延绵不绝的暴雨却十分舒畅。(题外话,作为一个风光摄影爱好者真是看画面都能感动了)音乐也延续了君名的水准,RADWIMPS的音乐一如既往的好听。但个人感觉有些呛头了,在高潮处一曲接一曲,有些透不过气。

故事或者说主题是本作的最大优势,也是本作的最大短板。抛开奇幻的背景,精良的制作,天气之子讲述的其实很简单,即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爱情故事。男女主角由于一系列“偶遇”产生了“不可分离”的羁绊,在羁绊变得越来越深时遭遇了“难以抵御”的分离,最终经过不懈努力,甚至还放弃了很多东西(比如毁灭世界)重新走到了一起。所有的设定都是为此服务的,这就导致了看电影时觉得主题很饱满,细细回味时却感觉不够。

当然,简单的主题并不一定不好,要在一部不到两个小时的商业电影里讲清楚、讲好深刻的道理,很难。天启之子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取舍,很多可以进一步挖掘的方向并没有深入下去(例如个人的选择,人与自然等)。舒畅的观影节奏和这些取舍是分不开的。简单的主题没有错,还能吸引更多普通观众,但有些商业片的“特质”也在本片出现了,这就让人很难接受了。多处不合时宜直接的卖肉,虽然能让观众会心一笑,但笑了之后恐怕会心寒,这不是我要的新海诚。关键之处用力过猛的情节让人难免有些尴尬,直抒胸臆式的情感表达也过于直接,自然一点、平淡一些会更好。

至于人物塑造,我细细回想了一下,似乎没有感受到片中人物各自的特质。有一瞬间觉得森岛帆高和立花泷没有什么区别,天野阳菜和宫水三叶除了各自的特性设定之外好像也没有很大的区别。须贺圭介应该能塑造得更立体一点的。人物毕竟是为了主题服务的,这种塑造方式我持保留意见。

总结,一部非常好的商业电影,一部非常美的新海诚代表作,主题拿捏得很准,表现得很好,细节之处还待完美。你问我喜不喜欢这部电影?当然喜欢!真是美的享受。你问我支不支持这部电影?当然支持!商业片就该这么拍,毕竟有句话: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202_《天气之子》观看心得

在昨天晚上,微博的热门排行榜上,有这么一个话题悄悄的上榜,然后又悄悄的下去,并不是特别多人又注意到这个热榜,毕竟相对来说最近发生了这么多事情,热榜一共就50个位置,每分钟刷新,大热门早就占据了,哪还轮得到一些小消息呢。但是昨晚的那个热榜就是这么巧被笔者我给发现了,还截了下来。

这个热门话题就是新海诚的《天气之子》终极海报公布,这个热门话题刚刚好就卡在热榜第50,现在已经不在热榜了。

《天气之子》是日本动画家新海诚编剧并执导,由醍醐虎汰朗、森七菜担任主要配音的一部日本原创动画电影,已于202_年7月19日在日本上映。即将于202_年11月0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这是新海诚继《你的名字》后时隔三年的又一部动画电影,也是他的第七部及进入令和时代后的首部动画电影,更获得代表日本角逐第92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资格。

目前天气之子距离中国内地上映时间只剩两天了,在最后两天官方放出了最新终极版海报,不得不说这个海报还挺好看。给一张大图诸位观看一下。

这一次的海报不同于之前的海报,之前的海报我们可以看见女主有飞到天上去,但是这一次男主也飞啦!俩人互相抓紧对方的手,一起从高空中坠落下来(也有可能是悬浮),男主的手上还是有被警察抓住时扣住的锁,天空彻底放晴,应该是雨后晴天,因为有彩虹的出现,还有很暖的阳光。

新海诚这么多年来一直都以制作高质量动画而闻名于世界,最令人所熟知的动画就有《秒速五厘米》、《言叶之庭》之类的。当然还有很多时间很短只有几分钟的动画,但是没有任何一部动画在画面上和剧情上是粗制滥造的,都备受好评。

在202_的12月上映的《你的名字》更是刷新了多项纪录,向观众描绘了一个传奇般令人感动的青春爱情故事。如今三年后的11月1日天气之子上映,大量粉丝早就已经预购好票预留出时间,第一时间就要去刷这部电影。

《天气之子》在日本上映已经获得了诸多荣誉,还202_年暂时的总冠军,这一次在中国上映希望也能够收获一个赶超《你的名字》的好成绩。

202_《天气之子》观看体会

即将于11月1日本周五上映的日本202_票房冠军(暂列)《天气之子》发布终极预告及海报。此番预告释出众多关键性镜头,透露出影片现实感与童话感并存的“新海诚式爱情”,让不少观众被“感动到哭泣”;终极海报则再度展现“画质狂魔”新海诚笔下极致唯美的世界。新海诚导演中国行已于近日结束,为答谢中国观众三年来的喜爱与支持,新海诚亲笔撰写中文手写信“再和我一起看吧!”,恰与《你的名字。》时所写的“一起看吧”相呼应。影片将于11月1日作为国内首部IMAX日本动画,同步登陆全国IMAX影院,预售已重磅开启。

终极预告感动到哭泣用新海诚方式说“我爱你”

新海诚被誉为“少年心事代言人”,从《星之声》到《你的名字。》,其每一部作品所描绘的少男少女间的情感,都令人印象深刻。从此番发布的预告与海报中不难看出,《天气之子》同样延续了新海诚独特的爱情风格:在现实与童话、热烈与含蓄之间取得完美的平衡。

一方面,《天气之子》中的爱情现实感与童话感并存。从预告中可以看出,影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东京,男女主角与当下的年轻人一样,在大城市中独自漂泊,每天都经受着生活与社会的双重焦虑,极具真实性。但与此同时,影片也延续新海诚一贯的浪漫与青春,少年为了喜欢的少女奋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炙热爱情,让不少观众感动到落泪。对此,新海诚表示,“这样的爱情在现实中很难遇到”,所以选择将这份美好在大银幕具现化,圆满许多观众的“青春梦”。新海诚也因此被誉为“在写实中创造奇迹的造梦师。”

另一方面,影片中的爱情含蓄而唯美。从终极海报中不难看出,“壁纸狂魔”新海诚对影片作画有着的极高追求。此次《天气之子》中,新海诚贯彻了其“不说‘我爱你’”的风格,而是利用其高质量画面中天空、彩虹、阳光的自然意象,烘托出男女主角之间坚定而美好情感,在增强影片情绪渲染力的同时,更为观众提供了极佳的视觉享受。

新海诚中文手写信致谢邀观众一同再续三年之约

从《你的名字。》到《天气之子》,新海诚导演两次来华,均获得中国观众的热情回应。此番距离《天气之子》上映还有2天,新海诚特地为中国观众送上手写信,以回馈中国观众三年来的支持与喜爱。手写信上书中文“再和我一起看吧”,与日文写法完全不同,同时还搭配绘制猫咪打伞的插图与影片气候错乱的世界观相呼应,尽显诚意。

值得一提的是,三年前《你的名字。》上映时,新海诚为答谢中国观众曾在感谢信中撰写中文“一起看吧”四字。此番书写“再和我一起看吧”恰好与其遥相呼应,极具仪式感:既是一种邀请,希望观众多多支持新作;更像是一种情怀与约定,希望与观众一同见证着三年的改变与成长。

202_《天气之子》观看感想

《天气之子》这部日漫剧,对于身为职业相关人员,观影过程内心心情复杂,真的想对东京消防厅和相关响应部门表达深切的同情。而且看到泷和三叶客串彩蛋,说明天气之子应该和君名位于同一世界线,然而前有彗星掉在长野(设定是糸守町,岐阜县飞驒地方)这次东京又淹了大半部分。如果之后主场没换(还有彩蛋)的话,真的很为新海成下一部作品里的日本感到担心啊。

这个电车难题的选择要追溯到日本人的过去的历史,(以下言论仅针对日本国情)。在二战时期,那时候高层打着为了国家牺牲自己的幌子让日本士兵打仗,你可以看看美国那些感觉投降或者活着没什么,但是日本就是为了天皇自杀式攻击一大堆,结果当美国打日本的时候,当时只要天皇早点投降,日本就不会品尝到原子弹等三光攻击,事实上德国才是,但是出乎美国人意料的是德国人居然提前投降,虽然你们很多人骂希特勒,但是你们知不知道因为希特勒等纳粹高层的自杀德国少死了多少人。

日本到好天皇还来什么一亿玉碎,没有对比不产生美,士兵是很有牺牲精神为了国家,结果天皇等高层为了自己不投降,到自己付出的时候就不自杀,日本武士道被天皇搞成了笑话。结果就是现在的日本可能因为前车之鉴也不赞成那种为了国家牺牲自己或者亲人的价值观,说白了那是日本高层忽悠人的。换位思考一下。平成废柴也比昭和那些被忽悠的热血强。

感觉不错,没有你的名字那么烧脑惊奇。但是也算是一种享受了。每一帧都是屏保截图的质量。故事比言叶之庭要层次丰富多了。感觉快两个多小时的观影体验,全程无尿点。恰逢我们刚刚从东京回来,刚刚去新宿御苑巡礼回来。熟悉的景色,熟悉的天际线都让人觉得一种莫名的亲切。说实话,看到50分钟左右的时候比较失望,可是看到最后感觉比预期反而要好一些。

在商业与套路的重重包装之下,我看到的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答案——如果真的存在“世界系”这么一个作品群的话,那么在作者们对世界系的终极问题逃避了20年之后,诚哥终于决定自己做一个解答。因此本作可以说是在对世界系的反省之上,由“世界”对“社会”发出的宣战布告。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疯狂的,不被别人理解也是常态。我们看到的表象无法诠释事物的本质,而面对这一切很多人只能用极端的方式去反抗。我们不是为了世界想要的样子而活着的,是为了自己而活着。剧中人放弃了世界对自己的期望,世俗对个人的束缚。在不被理解的世界争取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各方面都平衡得比较好的电影,大卖也就不奇怪了。虽然少了些新海诚以往的韵味,但从其带动作用和社会影响来说,我还是觉得挺好的。

第四篇:《天气之子》新海诚最新作品观后感及影评

新海诚作品《天气之子》上线各大影院了,《天气之子》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在这座繁忙城市里到处取材的帆高邂逅了与弟弟相依为命,不可思议的美少女阳菜(森七菜配音)。「等等就会放晴了喔。」阳菜这样告诉着帆高,不久,头顶的乌云逐渐散去,耀眼的阳光洒落街道……原来,阳菜拥有「改变天气」的奇妙能力……所以关于观看《天气之子》电影的观后感及影评,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天气之子观后感及影评一

无论是三年前在日本国内引起轰动的《你的名字》,还是最近上映的《天气之子》,新海诚的作品总是离不开“世界系”类型的故事,尽管这一类型的亚文化作品早已不像202_年代初那样流行。仍然沿用东浩纪的简明定义:“世界系”作品的特征在于,男女主角之间的“小小恋爱”被直接和“世界的存亡”这种大问题联系在一起,跳过社会关系的种种中介。(不过要说“世界系”,这也不是日本亚文化的原创,国朝小时代里也有……)

《天气之子》并不例外:男主角帆高是一个“上京”的16岁少年,由于找不到工作,最终在从事都市传说等奇闻异事报道的须贺那里谋得一职。帆高在寻找“晴天少女”的过程中遇到了具有暂时改变气象能力的女主角阳菜,即真正的“晴女”。后者在母亲病重时,偶然踏入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神社,因而成了“巫女”。作为“晴女”的代价是,她需要牺牲自己才能停止东京连日的大雨。当阳菜自我牺牲之后,帆高尽其所能寻找对方,最终也进入“云上的世界”而将其救出。东京因此遭遇三年大雨,整个城市大部分被水淹没。在电影的最后,帆高看到已经失去能力的阳菜在路边祈祷,两人重逢并拥抱在一起。

纯粹而天真的爱情、“对方”和“世界”之间非此即彼的选择、人物社会背景的概念化,以及某种意义上的男性自恋:可以说,从早年的《星之声》到《你的名字》,再到如今的《天气之子》,新海诚执拗地重复着“世界系”的故事——或者说,通过不断的“重复”而探讨着“世界系”的可能性。尽管在《天气之子》中出现了警察、暴力团伙、传统民俗等“社会”因素(这些在《你的名字》里也可以见到,并且颇具迷惑性——就和当年EVA里的宗教元素一样具有迷惑性),“社会”最终仍然只是在男女主角的恋爱关系之中增添一些曲折而已。不过,正因为新海诚对于“世界系”类型的坚持,如果我们仍然停留在“世界系”的“科普”层面,恐怕就无法把握《天气之子》真正值得玩味之处。(第二个“不过”:不过,如果我们放弃“世界系”的设定性框架,以“通常”的方式——例如,以理解好莱坞大片的叙事逻辑的方式——来理解这部电影,那么只能说,这个故事本身没有太多值得回味的地方,甚至不那么“有趣”。)

从某种意义上说,《天气之子》构成了对于《你的名字》的某种批评的回答。在一部分日本观众看来,以“将故事的bad end变成good end”为特征的《你的名字》,构成了对发生于202_年3月11日的灾难的一种奇特的慰藉,即“当它没有发生那样忘记就好了”。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闪闪发光的日本”,体现的或许恰恰不是灾难后重建日常生活的希望,而是新海诚所属的战后一代“御宅族”们的不负责任。

如果将“灾难后的日常生活”这一维度引入《天气之子》,那么新海诚对于上述批评的回答便不难发现了。电影中男主角为了救女主角时说道:“天气什么的,恶劣就恶劣好了!”如果说在《你的名字》中,灾难被处理为男女主角终成眷属的过程中的一个辨证否定环节,从而得到克服——换句话说,“世界系”设定中的两极,从“难题”的结构变成了“正题—反题”的结构——那么在《天气之子》这里,“世界系”的两极以及由此产生的伦理难题,从一开始就被消解了:男主角根本不打算为了“世界”而牺牲他与女主角之间的“小小恋爱”。正因如此,当女主角最终决定成为“人柱”的时候,决定性的契机居然是问男主角:你希望天晴吗?——“希望天晴”和“自我牺牲”之间的不对称性,与其说是影片叙事的缺陷,不如说反映了新海诚的伦理态度。对于从社会伦理和责任等“大问题”出发的批评,新海诚的回答是:这些都无所谓。的确,还有比这更“不负责任”的态度吗?

不过,问题或许要稍微复杂一些。可以说,与《你的名字》的批评者们提出的、基于社会责任的“强伦理”相对,新海诚在《天气之子》中给出了一种“弱伦理”。当帆高救出阳菜,东京开始遭遇经年大雨后,原先的上司须贺对帆高说:别以为你们改变了世界,“反正世界本来就是疯狂的”。同样,婆婆富美也安慰帆高:如今被淹没的东京只是“回到了几百年前本来的样子”罢了。然而,当帆高看到在路边祈祷的阳菜,他的内心独白却是:“不对。世界并不是最初开始就疯狂了。是我们改变了世界。”

在这里,先前“大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帆高的理解之间,出现了微妙的偏转:对于前者而言,帆高的举动从根本上来说对于社会的变化起不了作用,因而无足挂齿——这几乎构成了对于“世界系”类型的基本设定的嘲讽(你们的“小小恋爱”牵动着世界的存亡?cut the crap!——或者用须贺的话说:单单牺牲一个晴女就能改变气象,还有比这更好的事情吗?);但对于后者而言,“我们改变了世界”中的“世界”,已经因为男女主角之间的一系列事件和决断而变得和“原来”不同了。也就是说,“世界”被分成了“阳菜成为晴女的世界”和“阳菜拒绝成为晴女的世界”,而男主角的个人决断使得这两个世界之间无法调和,尽管在“大人们”的眼光里,两者并不存在具有重大意义的断裂。

值得注意的是,阳菜不仅拒绝成为晴女、拒绝“拯救世界”,而且拒绝了自己的社会意义:当她还是晴女的时候,她对于“改变气候”这一“兼职”说道:“我喜欢这份工作。晴女的工作。我呀,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角色。”甚至自我牺牲、成为“人柱”这件事,也意味着阳菜作为“巫女”而完成自身社会身份的使命。于是,就影片本身而言,这一对于“社会”、对于“他人”的作用一旦消失,便意味着阳菜选择了帆高决断下的另一个世界,一个剥离、否弃“社会”的、“世界系”意义上的“世界”。《天气之子》以浓墨重彩的方式,表现出新海诚对“世界系”之“世界”的肯定、对“社会”的否定:帆高甚至举枪对准警察……

在这个意义上,帆高那里的两个“世界”的断裂,便是“世界系”类型的内部和外部的断裂,或者说是“世界”与“社会”的断裂。通过让男女主角坚持停留在“世界系”的“世界”之中,通过拒绝与“社会”达成和解,新海诚拒绝了人们从《你的名字》中读出的伦理意义和社会心理学意义,从而将“伦理”封闭在“个人决断”所涉及的狭小空间(“世界”)之中。“神啊,求你从此不要给我们什么,也不要从我们这里夺走什么。”帆高在短暂的幸福时光中如此祈祷道。新海诚留给观众的“世界系”伦理,最终通往了宇野常宽所谓的“决断主义”:只要忠贞于你自己的决断,你的行为就是负责的。

在《天气之子》的宣传手册上,新海诚写道:“如今的世界是我们自身选择的结果。……但另一方面,对于年轻人而言…他们出生时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他们无法选择,只能在此生活下去。”在这里,“我们”和“年轻人”之间的差异,与其说是代际的差异,不如说是“世界系”作品的“弱伦理”及其外部的“强伦理”之间的对峙。甚至这不是“选择”何种伦理的问题,而是“无法选择”,不得不将自己封闭在“世界”之中的状态。否则……否则怎么样呢?在这样的对峙下,阳菜失去能力后的祈祷又有什么意义呢?它只能在“强伦理”的社会中表现出一种姿态(“假装”与社会发生关系、“扮演”晴女的角色),而无法承担起任何伦理责任。一边为大型工业制作宣传广告、一边恪守“世界系”故事的新海诚,最终选择的伦理位置,吊诡地与“宅男”们自我满足的半封闭生活达成了一致:我的生活的全部意义与价值,来自我的日常生活——甚至,它改变与否也完全取决于我自己的决定。

论者或许可以从上述“伦理”态度中嗅出所谓“新自由主义”的文化逻辑,不过这已经距离新海诚的“世界”太远了

天气之子观后感及影评二

首先从日本的电影放映说起吧。邦画默认不带字幕这一点实在令我这样一个初来乍到的异邦人略感疲乏。整场放映中无时无刻不要崩紧神经。买票前特意叫来问询的工作人员,询问是否有字幕版放送,得到的答复是,字幕版的放送要等到八月二十五号之后,差不多是一个月之后才会有。我当时便问,先不论外国人,若是有听力残疾的朋友想和我一起看电影,那要怎么办?对方哑口无言。这算是日本的一个奇怪的地方,也是一个十分不周全的地方,这会不会间接性导致残疾人被差别对待呢?无法和正常人的朋友一起去看同一场电影,只是因为放送方不加字幕。这是值得深思的。

接下来讨论我的第一感受。由于是第一感受,未免有分析不到位的地方,而且这还是我第一次看没有字幕的日本电影。总体而言,以我注重逻辑,叙事,以及最终阐述的思想的评判标准来看,影片水准质量偏低。当然,画面,音乐无不上乘,但这些只能是锦上添花,不能化腐朽为神奇。

男主ホタカ是一个翘家少年,首先围绕其翘家理由和他来东京想寻找的生活,没有一个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解释。关于其翘家理由,从男主的只言片语中,还有全剧中唯一被女主ヒナ询问后的回答中,还有男主自己回忆在家乡时,追逐阴天中的一束光的描述中,我只能理解为,他在家乡成天抑郁寡欢,失去自己在家庭的位置,于是来到东京想自力更生,展开新的生活,脱离腐朽的故乡。首先这个理由虽然行得通,但反言之,十分无趣,而且有着明显的戏剧设计痕迹,因为为了让男主到东京去,所以才加了一点解释。首先其行动就是幼稚的。不过到现在为止还是没有问题的。

接下来表示非常俗套的,漂泊客遇到了爱管闲事的热心大叔,然后在ホタカ于东京四处碰壁后,最终帮了他的模式化设定。再次感叹,日本人民真是热心,自己一个做三流杂志取材的,还能收留一个翘家的未成年并且不去对其好言相劝令其回家。这里的安排只能让人感觉刻意为之,逻辑薄弱。而且这次还特意添加进去一个不明所以的角色,本田翼所配音的,提供サービス的大姐姐,此处先按下不表。

男主在东京处处碰壁,饱尝人间辛酸的途中,还顺带捡了一把实弹装载的手枪并且居然纳为己有?惊了!就算你是因为翘家不能去警局报案,那也不应该把这种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巨烦的东西据为己有吧?!只能再一次让人无法不能感觉到刻意为之的设计感。顺便还碰见了热心可爱漂亮的女主,冒着被辞退的风险,冒着经济来源被切断的风险也要给男主偷偷加餐,日本人民真是热心呢。

影片到此,除了用牵强的方式展现了大城市的人间冷暖之外,未能表现出其他什么。

此后便是男女主人公相遇,感觉从这里影片才开始,不可谓结构不松散。每天荷枪实弹武装出门的男主遇到了此前因为施舍自己而丢掉工作不得不去做地下营生的女主,一番误解与打斗之后,激动地掏枪就对拉皮条的小瘪三射击。这里让人不知所以,怎么会有人把手枪整天装在腰包里上街的?先不论这些小瑕疵,男女主相遇后,故事才真正开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小栗旬配音的大叔和妻子分开,也见不到自己珍爱的女儿,本田翼配音的大姐姐苦于就活之中,ヒナさん因母亲去世,不得不背起家庭的重担。如果能就这些设定进行更深的解剖串联的话,或许会有更好的故事,但是影片选择走一条非常简单的路。

给予女主改变天气的能力。

男女主相识后,女主就把这样一个携带枪支外出,以进行奇怪采访为生的危险翘家少年请到家中做客,并热心地接待了他。拜托,你还有弟弟呢!他可是持枪的危险人物啊。一番对话后,最终两人决定用超能力赚钱。

接着很长一段剧情便是不断在讲他们如何把这门超能力赚钱营生做大做强。此外便是人们的心情有多易感,多么容易受天气的影响。影片把晴天固化为带来积极情绪的符号,而把雨天固化成带来消极情绪的符号,以此为前提来说明天气与心情的关联,我想未免太过草率和简单,导致这里的题材也没有很好的发挥。我个人来说,在夏天里还是比较喜欢雨天的,人少,凉快。当然,其中的恋爱桥段虽然也挺有趣,但不足以撑起整部电影。

然后就到最关键的地方了,在立花瀧家中和立花奶奶(没看过小说,居然还有奶奶,那你到底在和三叶保持联系吗?好想知道啊!)的对话,还有取材神社老爷爷的对话。从这里可以得知一个重要信息,ヒナ所拥有的能力,自古以来便存在,是调节天气,治理天气的疫病(异常天气)的重要角色,但是所谓天気の巫女,最后的结局都会很惨。这个结局,便是自己成为人柱,换来异常天气的结束,从而拯救大家。而女主ヒナ在性格,便是这样一个人,为了弟弟拼命撑起家里的生计,在男主面前故意虚报年龄,扮演起照顾他人,给予爱的温柔姐姐的角色。即使是因此获得超能力的神社祈祷,也是为了自己病重的母亲。

而男主ホタカ不免显得幼稚,从翘家的理由,到他和ヒナさん与ヒナ的弟弟凭借着超能力营生使生活走上正轨的途中,无不是靠着他人的恩惠。这与卡夫卡笔下的世界上最坚强的十六岁少年无法相提并论。他虽然打算自立于东京,却一直被人保护,生活被大叔救济,精神被ヒナ慰藉。

而这两人的性格所必然导致的结果,也把剧情推向高潮。男主ホタカ的草率无谋的举动,让警察打乱了他们的生活;而女主ヒナ的一昧奉献,特别是当上了为别人带来快乐的扫晴娘后,就更不能自拔于其中,所以瀧的奶奶才会说她有些勉强,这就让她很快地不得不偿还这股力量的代价—作为人柱力去往天上的世界,以使人间换晴。

在被警察缠上,而不得不更换住所的时候,两位使他能在东京立命的人,大叔和女主,不约而同地让他回去。这里可以理解为让他回归现实,认清他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挽救不了的现状。而他依然执拗地留在ヒナ姐弟身边,以为自己可以保护现在的生活。最后的结局当然是惊醒梦碎,三人被拆散。ヒナ成为人柱力,其余两人被警察带走。

此时被保护的男主ホタカ才终于认识到自己的幼稚和无力。自己才是三人中最年长的,但把一个看作姐姐一样的恋人,把另一个叫前辈。如果没有大叔的支持,连栖身之所都难以找到。如果没有ヒナさん,也不会有如此多的快乐与幸福时光。所以他幡然悔悟,想去救出ヒナ,想去真正地付出,想去真正地保护。所以来了一场把东京警察不当人看的千里走单骑(其中还有本剧最没有存在感的本田翼所配音的大姐姐的鼎力相助)。最后又来了一场孩子气的持枪对峙。我很不理解,为什么此剧中要出现枪?新海诚想把它作为什么隐喻呢?目前看来,我的解释表示通过两次持枪的心境,决心的变化,突显人物的成长。但无论如何,拿枪来做这个隐喻是不合适的。枪是用来杀人的,不是用来拯救人的。而且最后如果没有小栗旬配音的大叔在男主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而被感动,从而帮助他击倒警察和ヒナ弟弟因为长得帅而及时赶到,他还是无法救出女主。这样一看,成长这个题材也变得模糊不清。

影片的高潮,男主怀着强烈的,希望见到ヒナ(毕竟喊了一路的会いたい)祈愿,成功到达彼岸世界,救出女主。这里有一句话值得思考。ホタカ对ヒナ说,为自己而祈愿,于是ヒナ照做,然后这两人才回到现实世界,而ヒナ也摆脱了人柱力的命运。但代价是东京的阴雨无法停歇,也就是天气的疾病无法治愈,导致东京大部被淹,包括瀧奶奶家(到底是奶奶还是姥姥啊!是小说中才有的人物吗?)。然后男主被送回老家看护,被迫与女主分开,三年间也不联系,据男主自己说,主要是因为愧疚。是对东京被淹没的愧疚吗?总之镜头一转三年后,男主中午高中毕业,再次来到东京,却迟迟不肯去见ヒナ,他先后去见了大叔和瀧奶奶。而两者不约而同的都表达了一种意思。这个世界变成这样,与其说是你们的过错,不如说是世界本身就是这个样子,大叔说,世界的本质就是失常,瀧奶奶说,东京只是回到过去,因为它本来就是这般模样,甚至历史中甚过此番模样者也有(君名的跨越时间叙事)。而最后ホタカ终于鼓起勇气去见ヒナ却发现她一直在祈祷。见此情此景,ホタカ一瞬间不免退缩,但下一个瞬间,他看着ヒナ,仿佛又想起什么,拿着给ヒナ的戒指,心中默念着我们一定可以做到,笑着走向ヒナ。全剧终。

这里是最难解的地方,本应该是升华主旨的部分,但却并没有让我有此感觉。结合我所说的值得思考的那句话。ヒナ听从ホタカ而为自己祈祷,这是发自真心吗?但她应该知道,如果自己不当人柱力,世界就会失常,暴雨就不会停。最后她站在两人回家的坂上,对天祈祷,是在祈祷世界恢复正常吗?那么她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ホタカ的呢?这些问题我认为都有二说。或许是第一次看无字幕生肉,很多细节没有观察到,但依然不能否定,这部剧,对女主ヒナ的视角,感受,思想,描写的太少了。这也是导致最后主题不明的一点原因。

若是以男主ホタカ的视角来总结,他最后的言动,应该在表明,他不再为自己救出女主ヒナ的决定而纠结,决定和她一起在这个所谓“失常”的世界里寻找未来。这是否表明了影片对现代日本社会的一种希冀呢?毕竟和君名一样,所有的神奇都是对现实的隐喻。我觉得这就是新海诚现在的风格。

一遍剧情罗列过来,虽说其中是有成长与社会的碰撞和矛盾,恋爱等几条线支撑着,但无一例外都没有深入,没有延伸好,剧情的发展和推动,都要看男主的非理性不合逻辑的举动。几个配角,功能性都不强,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小栗旬的大叔。这就是一位年少漂泊于东京,被社会磨去棱角,但最后被男主感动而渐渐找回自己的感觉的角色。可以说是对应男主的成年的大概率的印象而出现的角色。而ヒナ的弟弟,则承担着卖萌角色和附带推动剧情的角色。如果说这两位角色还有合理性的话,那么本田翼的大姐姐,就实在难以解释了,或许是长得漂亮就可以为所欲为吧。

目前感受到的就是这些,无论从主管还是客观来说,比起上一部君名来说,在剧情方面是差了一大截的。即使在调动观众最朴素的感情这一方面,他也比不上君名,最后一幕在天空中的嘶喊,远远没有两人在黄昏后的分别有震撼力。而且最重要的是很多地方无法自洽,或许也有我观察不仔细的原因。欢迎各位来讨论。我还是期待一下二之国吧,或者到为残疾人提供的字幕版上映的时候再去看一遍。感觉新海诚还是有想表达的东西,但是没有对故事结构,表现手法进行创新,还是想用君名的老套路。

天气之子观后感及影评三

新海诚作品,之前也一直拿天气和风景做文章。最明显的,就是《秒速5厘米》的春季樱花,《言叶之庭》的初夏梅雨。这种环境氛围晴雨表,固然是引发多愁善感主人公的悲春伤秋,另外还直接对现实,进行了500%浓度新海诚滤镜的加工,成为导演本人的原画标签。

不只是东京,整个日本列岛由于靠海,四季分明。

有人要说,北京也是四季分明啊。但要表现北京的晴雨雪,可能很有难度——极大可能变成雾霾、沙尘暴和毒太阳。总而言之,北京这样的城市,本身就不适合人类居住,更不要说,凑一对少年少女,在那你来我往的,谈情说爱。

看完《天气之子》,我的感慨,是想赋诗几句: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虽然大家经常揶揄琼瑶阿姨,觉得她是上世纪的爱情洪水猛兽,可是,怀春少年(女),悲悲戚戚的,从来也都是人之常情。像《天气之子》这出大型中二世界天气系的动画片,本质上就是一个动不动就哭鼻子的矫情玩意——我说的没有一丝夸张成分。

它借都市传说,附会上东京原是大海的梗,挺好。实际上,怎么看这本子,都是新海诚要展现他好美好美好美的七彩光谱作画大法。从出道的《秒速五厘米》,一直到第一次在国内新爆的《你的名字。》,任何知道他名字的,基本上都对贴有个人标签的棱镜光,眼熟到不行。

《天气之子》的最大问题,是晴女奉献自己,毫无情感动机,连讨对方欢喜都说不上。两个人本来你依我浓的,好想好想这么在一起。仅仅好像是大家不怎么喜欢下雨🌧️而已,晴女就觉得对不起苍生。实际上,那下不尽的,两个月的豪雨,也没有让东京这座城市颠倒,人们照常通勤工作,👮照常抓人,更没有影响男女主人公相识相爱了。

搞这么个天翻地覆慨而慷的玩意,还是为了后面男主救女主的戏精上身(故事该转折了!)。《天气之子》把男主救女主的情绪爆发,逃脱行动,痛下决心,连哭带吼,活生生整成了感动东京的表演过程,做作到接不上戏。如果说,跑铁轨是日本动画加新海诚本人标签的套路活用。那么,警察围堵小绵羊机车的桥段,完全是商业片标配,如果是突突突东京市区,真不想多看。

最离谱的,还有那位几次反水,不停摸手上戒指的老哥。他无缘无故地出现,又神魔上身的反扑,总而言之,就是要表现爱之忠贞坚定,好在最后,把男主往天上推,成全这小两口。

大家知道,动画片里任何事物,都是创作者和原画师加上去的。所以看着男女主人公,在积雨云上一番高空速降表演,以万佛朝宗的功夫方式落地,我并没有觉得特别美,更没有心血来潮做感动状,而是一直盯着男主手腕处的手铐。它一边扣在男主上,一边在高空中挣扎。男主怎么都抓不住女主,我心想,该不会直接用手铐,把对方拷上吧,这样就生生死死,永远在一起了不是。结果,新海诚并没有接这个梗。

这是技术失误还是编剧失误嘛?当然不是。

一直到枪响和手铐,《天气之子》都在矫情的道路上跑出了全马(马拉松)的距离。那把枪,开枪的冲突方式,同样处理得十分草率。

离家的少年,是否需要用这样决绝的方式,去反抗家庭、学校和社会体制规章。作为一个架空电影,《天气之子》似乎对少年特别想融入东京的心情,别有感触。从踏进东京大都会的那一刻开启,男主的心声,不断以画外音旁白形式出现(个人有点抵触的一种电影手法)。但《天气之子》最噩梦的表现方式,是动不动就让男主哭,稀里哗啦眼泪成灾,像海。然后是一言不合,毫无征兆地大插歌曲——我在《你的名字》已经有点忍无可忍了,以及老土到渣,审美像昭和时代土味爱情片的闪回方式,真的太可怕啦。

《天气之子》能在日本做出近140亿的票房,又代表日本申报奥斯卡参赛,说明这部片子自然有可取之处,它全方面展示东京的城市魅力。再怎么不济,把动画片当通俗言情剧拍没什么问题,但新海诚能不能别搞得这么没追求,净学一些迎合大众口味,老掉牙,酸臭到嗓子眼的破抹布。

好比片中主人公是未成年,16岁少年人的爱恋,好像很纯情,很羞涩,有第一次的表白,第一次要送对方礼物,我心雀跃,忐忑不安。可稍微一想,你就知道,已经进入令和年的日本年轻人,怎么可能还在玩小朋友过家家这一套。这完完全全,是高年级小学生都已经开窍了的事情。

新海诚当然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于是用小学生水平的风前辈(晴女的弟弟),来化解这种弱智青春恋歌尴尬。可是,男主一直在那自我对话,跟自己抒情的劲,真的令人大倒胃口。

还有不知为何,新海诚特别喜欢年龄差的设定(即女>男),想想也是很无聊。难怪不成熟的离岛少年,永远需要追寻一个比他更成熟,有担当,能在城市立足的女性?搞半天,还不如玩宅男系的看胸梗。毕竟有人说,他再也不想看新海诚在那哭天抢地了,除非他去拍个色香味俱全的H漫来耍耍。

从进入工作室打量成熟女性,误以为是老哥情人,到解救晴女手拧毛巾,中间不乏一些色色的视角眼光,《天气之子》虽然把情感处理得极端弱智,却还是个成人向——尤其是那些希望重温少女怀春时代,像长不大的迷你兔那样可爱,活在自己小世界的白日梦观众。

毕竟,只有东京雨一直下,日本其他地方,或者世界各地(哪怕电影展示了一个卫星云图的地球全貌),是淹没了,还是死了几千万人,他们也不想扯上关系。他们眼中的世界,只有你和我。准确的说,只有少男少女,和被他们感动到的那个自己。

天气之子观后感及影评四

三年前,当三叶与泷再次相遇,“なんでもないや”响起,电影正式落幕之时,呆坐在电影院的我,收获了一种不可言说的全方面的满足感。那种感觉,是属于特定年龄、阅历的成长烙印,且几乎无法被时间所取代的。

相信就算讨厌新海诚的观众也不得不承认,《你的名字。》是新海诚在剧作上最成熟的一次。意识互换+时空错位的设定,青春男女的情愫,无比完整的故事情节逻辑架构,再加上他一贯擅长的“新海诚”式动画美学,使得《你的名字。》创造了200亿日元和五亿RMB的票房奇迹。而这一成就,也自然而然的让观众对他的下一部作品《天气之子》抱以极高的期待。

但在迷影三年后,我开始意识到如果我再拿《你的名字。》的标准去期待《天气之子》,那必定会只剩失望。

那为什么新海诚无法通过《天气之子》去复刻《你的名字。》的成功呢?我想最大的问题应该还是剧本。

像《你的名字。》这种剧本吧,你要说它新颖呢,时空错位,意识互换那些概念人家早在几十年前就玩过的;青春题材,男女情愫,新海诚也未必就能比别人写的更感人;而故事节奏,圆满度这些,长久以来都是新海诚被影迷所诟病的部分。那么,新海诚到底是如何做出《你的名字。》这样顶级的商业动画作品的?

对此我想只有一个解释:可遇不可求。真的,无论是科幻元素,灾难元素,爱情元素什么的,在《君名》的剧本里真的被整合的太完美了。日常生活,危机将至,叙事诡计,“最后一分钟营救”,和令人春心荡漾的HAPPY END,在完整的故事圆环与极佳的叙事节奏下,配合以精美绝伦的画面,和RADWIMPS那无法让人忘记的电影原声,我想《君名》所有的成就在这个如此“完美”的动画面前都变得如此合理,新海诚真正在《你的名字。》里做到了商业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无论怎么样的礼赞,都不为过。

那么,在确定《君名》的成就无法再度复制之后,我们又该以怎样的角度去看待这部作品?《天气之子》,到底是一次借由《君名》的商业成功,还是一场“自我表达”的文本失败?

画面和音乐,依旧是属于新海诚的高水准

我想这一点应该是各位影迷朋友最不用担心的一点了。在更高的经费与更多的人手面前,新海诚的动画美学,只有更精致的份。其实前半段大部分镜头,给我的感觉都不算太好。连续的阴雨天气使得画面似乎朴素了几分,而东京街景、雨滴溅落,以及手机屏幕、地铁街道、公寓生活等元素,都是我在之前的新海诚作品里反复品味的东西,所以《天气之子》的前半段与我来说,真的好像没什么新鲜感在里面。

直到三人成立晴天小队开始,当晴天第一次正式出现在观众眼前时,画面风格的转变也代表了叙事上“三幕式”的承接。在视觉与故事上都开始让观众兴奋起来,而后面烟火大会上的伪“航拍”镜头瞬间让我鸡皮疙瘩,那种由3D所做出来的“穿透”感简直无与伦比。在这种被部分人所诟病的“转描”美学中,新海诚依旧保持了“动画”这种叙事载体的特殊而又无可取代的性质。

至于后面的东京雪景,云上世界,日剧跑和最终相遇的片段,相信就不用我再多谈。新海诚再一次用顶级的动画制作水准,证明了自己依旧是那个让人心醉的“壁纸狂魔”。

而更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声音的使用,相比《你的名字。》,这一次新海诚明显更加大胆。多次使用声画分离的空间/时间转场,用来加速/压缩叙事,提炼情感。而大量情绪爆发后的静音处理,RAD作曲中的诡异音调,则更加显露出新海诚的野心。借由这种大胆而又驾轻就熟的视听处理,新海诚到底想要证明什么,表达什么?

理性与感性,是角度问题,还是立场问题

至于剧作上的处理,正如我前面所言,是一部会让那些拿着《你的名字。》标准的观众失望的走出电影院的作品。而这部电影所呈现的新海诚,终于大大方方的暴露了他的“反社会”人格。

相较于前作中立花泷为了拯救三叶而拯救整个系守町的主线,这一部简直就是完完全全的“反面立意”:帆高为了能再度见到阳菜,而做出了让东京淹没的选择。就冲着这一点,那些因为《君名》而喜欢上他的观众绝对会在电影院被“自我-集体”的价值辩论搞得厌烦,更别提获得满足感了。就算通过“为了大家的晴天而牺牲一个人”的台词,以及东京终将沦为大海的寓言来尽可能的去消除这种价值上的“隔阂”感,这种剧情立意上的设计本身就够让人头疼了。在《你的名字。》里向观众献出玫瑰的新海诚,在这部《天气之子》里,终于露出了“作者性”的獠牙。

以电影内外的成年人的理性视角去看,这是尴尬的,幼稚的,脑残的,不可理喻的。无法去理解,也无法去感受,只能通过最纯粹的利害关系去评判这种价值观的存在与否。而在另一种视角看来,这是一部在内核上极度提纯的爱情寓言,是真正关于边缘人的“神话”载体。将存在的意义从他人转移到对方,用这种对世界的背叛换来我们的存在,如此感性,如此疯狂,如此反社会,却又如此的不可捉摸。

但颇可玩味的是,这一部《天气之子》在许多核心桥段上,似乎都可以和10年前的那部《新世纪福音战士:破》所相照应(“再一次见到阳菜”与“把凌波丽还给我”,还有共同“毁灭世界”的结果趋向)。而真正有意思的来了,新海诚用这么一次偏执且大胆的价值观“背叛”,却将自己变成了庵野秀明二十多年前在《Air/真心为你》所嘲讽的那种无贡献,无职责,无社会责任感的“低等死宅”。这种无意识的自我嘲讽,是否也是本片的价值之一呢?

至于新海诚这一“失败”的畅所欲言到底值不值得,我想,还是由各位看客来判断吧。的确狠。可惜,还不够狠。

东京求职,晴女赚钱,无能警察,黑帮与枪战,如此这些,都好像是新海诚为了市场而做出的一种“噱头”上的妥协。但在这些常规元素的衬托下,这样一个高度寓言化的故事就显得更加与主流视角格格不入。

这算可惜吗?算,也不算。在新海诚用獠牙撕碎这一切后,他却再一次用这些元素微笑的将我们的心情给拼接起来。而在这样的反差面前,新海诚总算是实现了他所久久期盼的一次对观众无情而温柔且不可抗拒的反击。

但这样的反击真的够痛快吗?光就结局来看,实在是太不痛快了。《天气之子》的结局简直太无趣了,与《你的名字。》的那种圆满感相比,这部的结局只剩下妥协后的敷衍与无奈。试想一下,哪怕是最俗套的那种结局,帆高与阳菜在空中相遇,云层上的世界逐渐远离他们而去,脚下的东京一片狂风暴雨,在RAD那绝配的原声衬托下,这个世界被海洋所同化,却不及天空中二人的爱意(就跟《搏击俱乐部》结尾看高楼倒塌的镜头一样牛逼)。这样的设计,这样的意境,是不是更加疯狂,且浪漫。

可惜啊,这样的妥协,最终所能留下的,也只剩“可惜”了。

天气之子观后感及影评五

三年前,《你的名字》以奇幻动人的爱情为日本动画导演新海诚填补上了最后一块短板——故事,而新海诚也凭借这部作品终于达到大成之境,正式步入日本动画电影大师的行列。

《你的名字》的全球票房甚至超过了宫崎骏的神作《千与千寻》,以至于后者只有凭借今年的重映,才重新夺回了第一名的宝座。

《你的名字》的新高度让我们有理由对刚上映的新海诚新作《天气之子》满怀期待,而观影之后,我想我们也有理由说一句——新海诚这是被“打回原形”了吗?

新海诚还是那个新海诚,线条真实感极强的高清画风,色彩明亮有活力,随便截图一张都能当壁纸,新海诚的作品在视觉层面上从未让人失望过。

相信也会有不少粉丝再次抱着《天气之子》的剧照在东京街头寻觅,寻找动画中出现的真实场景,这也是新海诚的动画赋予我们的特殊乐趣之一。

但新海诚还是“那个”新海诚——他又回到了《你的名字》之前那个不会讲故事的美术大师新海诚。

你可以发现《天气之子》的故事相当老套,形式上几乎是照搬了《你的名字》中的那种三幕式结构。

两人从相遇到相知,从危机到别离,从拯救到重生,几乎一模一样的二三十分钟才出现片名并响起第一首歌,几乎一样的生离死别后的奋力挽救,几乎一样的歇斯底里的日剧跑。

即使排除固定模式上的审美疲劳,《天气之子》的故事在整体上也缺少戏剧矛盾的支撑和人物动机的铺设。

帆高和阳菜的相遇虽有波折,但着墨不多,反而是用较大的篇幅来描写他们的“求雨”生意。虽然阳菜的“晴女”人设和像诸葛亮一样登坛作法的派头也挺有趣的,但实不足以完全支撑影片的躯干内容。

而故事的转折处,尤其是“晴女”的代价被揭破的过程,却只通过夏美和阳菜的无声私语和阳菜离别前的短暂剖白来一笔带过,紧接着就迅速地进入了下一幕。

这种叙事手法使得全片的结构就像一个哑铃,两头重中间轻,举起来很吃力,结果也就是——令人感动的程度很有限。

与叙事层面上的失策相比,不少网友诟病影片主人公“只要能恋爱,哪管洪水滔天”的三观太过狗血,未免显得既微不足道又太过苛刻了,可能不少人被当年《大鱼海棠》中“你拒绝的是一个天神的爱”伤到了吧?

但仔细想想,两位主人公十五六岁的年纪,不是正是中二的时候吗?何况帆高和阳菜是在已经选择过“牺牲”之后,发觉自己实在无法接受分离的痛苦,才历尽艰辛破镜重圆的,在重新面临选择的时候,自私一点,不顾一切一次,可以理解吧?

再说了,《你的名字》里主人公为了爱情救了全村人了,在《天气之子》里主人公为了爱情负了整个城市,也算“出来混,迟早要还”了吧,中二和狗血有时候只在一线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继《你的名字》之后,RADWIMPS乐队再次操刀的配乐一如既往的出色,为《天气之子》增色不少,尤其是那首《愛にできることはまだあるかい》,太爱了!有一种较为极端的说法是,不会讲故事的新海诚电影,就像一部超长唯美的mv一样。

影片还有几处好玩的“小彩蛋”,比如《你的名字》的两位主人公立花泷和宫水三叶都有友情出镜。

其中立花泷和自己的奶奶成为了阳菜和帆高“求雨生意”的客户,而宫水三叶则卖给了帆高送给阳菜的“定情戒指”。不过,就这种分开出场的手法来看,似乎有理由猜测本片故事的时间线还在《你的名字》大结局之前呢。

整体来说,《天气之子》依然是一部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故事上可能熟悉日系文艺作品的朋友会觉得太过老套,但也算流畅自然了。对了,还有几点可爱的“槽点”不吐不快:

新海诚好像对“三年”这个时间情有独钟,《你的名字》中立花泷和宫水三叶交换身体时的时间差是三年,而《天气之子》中两位主人公的重逢亦要等到三年之后,甚至这两部电影上映的间隔也是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难道新海诚看过《无间道》?

话说日本警察在《天气之子》里真的是太没面子了,被一个16岁男孩从警察局里轻轻松松一路逃出来,还有充足的时间在大庭广众之下上演漫长的“日剧跑”戏份,最后一票警察被一个已经开过枪的少年拿枪指着都不敢动,只能说“被助攻”的命运太结实了啊!

最后,且不说片中“日本200年前是一片海”的说法有多荒谬,现实中的东京如果连下三年雨,不知道会淹成什么样子,日本人对“日本沉没”的迷之恐惧难道在这种小清新作品中也有迹可循吗?

第五篇:新海诚《天气之子》观后感影评心得_看《天气之子》有感

《天气之子》讲述的是在气候调节失控的时代,被命运捉弄的少年和少女选择各自的生活方式的故事。这是新海诚继《你的名字》后时隔三年的又一部动画电影,也是他的第七部及进入令和时代后的首部动画电影,更获得代表日本角逐第92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资格。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2_《天气之子》观后感

相信大家看《天气之子》,很多都是奔着“新海诚”这个招牌去的。不过,新海诚表示这一次的《天气之子》不会是想要和《你的名字》一样,成为一种标杆,所以反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的。这就对这部电影的一些评价产生了影响。

虽然看得人挺多,但是评价却是较为两极分化。目前各大网站的平均评分基本上是中等偏上的级别,既不是非常不好,也不是非常优秀的感觉,一些低评价的观众给出的理由是对这部电影的价值观产生问题,并且观观影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有些失望。

其实,新海诚应该突破《你的名字》中的一些刻板印象,这就像是一个演员需要演绎出不同的角色一样,若是只能记住一个经典,那他是一个好演员,但是这样恰恰是这个演员自身无法接受的后果,新海诚应该也是如此吧。

《天气之子》这部作品,或许从一开始就并不是一部要超越《你的名字。》的作品,而是一部有意的远离你的名字的作品。或者说,就像新海诚在访谈中所说的那样,一部“充满了任性”的作品。确实,在世界与少女的抉择中毫不犹豫的选择阳菜的帆高,这种“直球”出现在一部如此体量的片子中确实让人感受到一种任性。但是,让我最疑惑不解的是,在人们异口同声地提到他们无需为天气的骤变感到愧疚,无需为世界的改变承担责任之时,在最后的场景中,目睹朝着淹没的城市献上祈愿的阳菜,帆高却坚决地否定了人们的看法,用最肯定的口吻说出——

不是这样的,世界并非从一开始就是疯狂的。是我们改变的。是在那个夏天,那片天空的穹顶上,我选择的。比起青空,更重要的是阳菜,比起众多的幸福,更重要的是阳菜的生命。于是我们也祈愿了,无论世界的形态变成什么样子,我们都会单纯地活下去。

但是与这坚定的口吻所不相符,帆高的脸颊却流下了莫名的泪水。面对阳菜的“没问题吗?”的疑问,帆高整理了自己的心情,又找回了坚定的口吻,发出了整个作品中最强有力的的台词,最有信息量的结尾。

如何看待这个结尾,我还没有能够将心中的这股感受整理完毕,不过,或许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在小说版的后记中,新海诚提到,这个结尾在制作过程中一直没有最终决定下来。他一直没有能够准确捕捉到两人在此时的情感。最终让他做出决定的,是洋次郎一开始提出,但是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用处的曲子。于是新海诚这么说道了:(他们的心境)全部都已经写在这里了。

202_《天气之子》观看影评

新海诚已经成为日本最有分量的动画监督之一,最近他很喜欢看《三体》,他还发推说期待三体的第二部赶快翻译出来。所以这么优秀的作品我们要让肥水先流自己田才是。不过我倒是希望新海诚能导演三体的剧场版,制作水准和画面特效都会对得起这部作品。

回归主题,这部《天气之子》和他的前作一样的风格,把生活中琐碎的画面凑成一幅幅绝美的艺术品,就是他擅长的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在这部电影的情节上也是这样,故事本身简单像一个加入现代生活元素的童话。

男主是个离家出走的十六岁少年,孤身来到大城市谋生。女主阳菜也是和弟弟相依为命,她没有了父母,她在快餐店兼职给过男主一个汉堡。这也是他出来唯一一次感受到陌生的温暖,而且对阳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在一家工作室安家,和这家的大姐姐去找晴女的消息,晴女是对着天空祈祷就能化雨为晴的特异女。

而女主就是他们要找的晴女。于是男主就和阳菜为那些需要晴天的客户提供服务。最有趣且温馨的一段就是男主为阳菜准备了一把伞,一打开就看到伞边缘挂了一圈晴天娃娃。女主还不满意,于是他说还有惊喜,就是让她的弟弟穿上斗篷成了一大个晴天娃娃。那副三人打着伞跟着个大晴天娃娃走在雨过天晴的草坪上真是和谐温馨的画面。

他不知道的是女主阳菜每次祈祷天空,身体就会变透明一部分。她曾对他说这是她最后一次做晴女。虽然她很喜欢这份工作,男主也没勉强她继续。只是这最后一次是非常恶劣的天气,突发降雪。她这次祈求天晴之后就被一股强风带上了天空。

于是男主为了再见到她,就穿过城市某废弃楼顶的鸟居也飞上了云层,原来云上的景色真的隐藏了太多奇景,如白色的鲸鱼翻滚在天空。女主就沉睡在一片云中的草地上。被男主叫醒了,男主拉起她要回去,她说一旦下去天气又会恢复恶劣。男主已经把她拉离了云层,两人往下落,他对她说‘‘这一次请为你自己许愿吧!‘‘女主真的双手捂住胸口许愿了。这副画面很唯美,女主泪珠往上滚飞。就差男主变成白龙了,可惜他不是赈早见。

回到地上那场大雨落下真是干净利落,他说只要有她在,就无论什么天气都是晴天,结尾就是雨中的景色。笔者写完这些片段也觉得心里被洗过一样明澈。

202_《天气之子》观看心得

《你的名字》距离发行至今已经三年了。新海诚导演所引发的社会现象,仍在持续。最新作品《天气之子》,和前作一样,写实地描绘了东京的街道,但无论在那里发生多不现实,只要是动画就能实现的大胆,告诉我们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也有奇迹。我喜欢《天气之子》有以下几个原因。

1、对唯美近乎苛求的刻画。也有贬义把这称为炫技的,你难道是为看那些云雨水滴上影院的?但我对日常细节的温馨描写的确是招架不住感动的,东京特有的各处城市景观,以动画画面呈现出来,代入感非常微妙。而我眼里那些写实却又美得丧心病狂的画面,换一个人来看可能无动于衷。每个人对生活的感受点本来就不同,经历太多麻木、经历太少不解、不论经历与否仍然相信感触,我是后一种。

2、并不华丽的男主女主设定。五官端正清秀、不夸张触目,邻家小哥哥小姐姐的日常感。人设符合细腻情感的展开路线,在唯美的背景光影云雨中也不显抢镜,调和均衡。在触发观众对花季怀恋的共鸣上,男女主的出演声优都是未满20岁的新人,纯粹的小清新本色致青春。

反而,配角各有亮点。要是把阳菜和夏美放一起站,差距不是一点点,夏美角色设定上明显多是男画师的笔触,满满对胸的执念,夏美女大学生谁信呢,都是套路哈。再说阳菜那相依为命的小学生弟弟,撩妹小能手加女装小正太,戏码不少。连路上捡来的流浪小猫都浑身是戏,说起来新海诚的大部分作品都有猫出没,简直无猫不欢,这回还被做成了周边。

3、故事情节上弱一点也无伤大雅。猜不出,会有多少影评人,为剧情争议而大书特写。虽说走的文艺向,但毕竟是商业片一部。珠玉在前,不能超越前作的话就请导演你不要拉新片出来溜,这总说不过去。数部前作中,多有剧情无法饱满飞跃的遗憾存在,是粉的,大致能宽容这一点。不然何以从《云之彼端》熬上十几年才一夜翻红。要说换一个编剧达人来讲故事吧,那就不是新海诚style了。不是粉的,单以《你的名字》的影响力为起点和标杆,评判结果估计不理想。

202_《天气之子》观看体会

牵挂了几个月的《天气之子》,终于出现在荧幕前,最后缓缓落幕。

这也是我第一次,为了看电影而去到另一个陌生的城市。

正如简介所言,《天气之子》就是关于天气的故事。离开出走来到东京的少年,遇到了拥有变晴能力的少女,然后开始了一段他们的故事。

除了某些镜头的会心一笑以及《你的名字》中泷和三叶出场外,整场电影我几乎没有说话,双手撑在胸前,十分平静地看完了。

新海诚笔下的东京依然绮丽,当阳光洒过大楼的玻璃,穿过远方,似乎让人看到了光的轨迹。这次的东京,和《你的名字》感觉大为不同,或许是因为一直在下雨吧。毕竟这场雨不只是简单的雨,涉及到整个剧情和设定,因此不多展开。

整体叙事来看,和《你的名字》大同小异。节奏时快时慢,既有像《前前前世》响起后拉快的片段,也有舒缓的纯音乐响起后的细描刻画。结尾也大同小异,依旧是男女主的重逢,然后放上片尾曲。剧情方面也无疑是成熟的,讲清楚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电影的后半段,帆高不停地奔跑着,沿着铁轨,沿着高楼,一直不断地跑。看到他的人都觉得是个傻子,肯定会被逮捕,但我确真被这股天真的勇气所感动。正如主题曲唱道:

因为你给了我勇气,我才能为你勇往直前。”

帆高如此做只因为一个最简单不过的理由——“我只是想再见她一面。”

看,勇气从四面八方奔腾而来,贯彻你全身的每处地方。

这就是纯真的美好之处,仅仅是一份勇气,仿佛就能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完成每一件所谓不可能之事。

那帆高为何想再见她一面,答案也很简单——因为爱。爱,真的真的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我们早已阅过无数的故事,甚至就连我们自身的故事,都能看到爱穿梭其间,无处不寻。在各种作品中,爱总是人类最终的力量,为此人类总能超越极限,做到一些力所不能及之事。就算现实总没这么简单,就算爱没有这么大的能力,我们看到这一个个故事,依然会备受感动,因为人类总有向往的理想,而爱是大部分人的共鸣。一旦失去了爱,人这副躯壳还剩多少斤两呢?或许是只有皮肉包裹的无趣之囊罢了。

在结尾中,新海诚问了个最常见的究极问题:你的至爱还是更多人的幸福?

诚哥给的答案也很明确——选前者。

因此,世界和以前没什么改变,依然是大雨不止的东京。二人却因此得以延续他们的故事。

如果我是电影中的男主,我真的会选后者。站在我个人的价值观来说,没有什么是绝对无法被替代的。虽然是个很无情的选择,但我确实是这么个人,也会做出这个选择。

当然,我根本就不配回答这个问题,也没有权力做出选择。

依然是主题曲《愛にできることはまだあるかい》,洋次郎还如此唱道:

爱还能做些什么

我还能做些什么”

看完一些电影或读过一些书又或做些别的事情,因人而异,每个人总有心头悸动的瞬间,在这个时刻进入贤者时间,开始反省自我。但这个过程中人往往自我感觉良好,总觉得会有力量还是希望之类的东西,可以帮助自己做些什么事情。可是,除了这些瞬间,人生更多的是些没有起伏的平淡的日子,占据了更多的时间。这些都是我们的时刻,这些时刻也同样重要。

我还能做些什么?少年,你能做的事,你要做的事,就在旅途的前方。它们是你终究要面对的试炼,到那个时候你得加把劲。

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但直到现在天依然放晴,一滴雨都没下。或许是晴天女孩的存在,为这个世界添了一丝亮彩。

少年向上帝请求,保持现在这样再好,不奢求得到,也不想失去,就这样就好。因为少年知道,渺小的人类只能祈祷,以及做些微不足道的事。

就是这么个故事。

202_《天气之子》观看感想

新海诚此番历时三年的回归作品,别具新意选用“天气”为主题,是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考。新海诚表示,“《你的名字。》之后天气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各地极端气象愈发频繁”。因此描绘出一个气候错乱、阴雨不断的东京,在结合现实世界的同时,也为影片增添了奇幻感。

剧情很简单,女主人公是可以有雨过天晴的魔力,但是会因为使用这种魔力而消失在人间,因为这种魔力可以带给人们快乐,所以女主人公为了这份快乐使用魔力最后消失了。一开始建议使用魔力来赚钱的建议是男主人公提出的,但是他并不知道会有失去生命的后果,最后为了救女主人公拼尽了全力,happy ending!

从这部电影里,我感受到了每个角色的力量,也因为每个人发自内心的独白和呼喊而感动得落泪。每个音乐和剧情配合地天衣无缝,里面的光线运用得如此独到。

但不得不说,故事本身太弱了。首先,晴天女孩的能力没有合理的解释,所以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该能力用多了晴天女孩就要消失,那如果这点不理解的话,我不知道接近两个小时的电影在干什么。其次,很多情节的转换在我看来很莫名其妙:我非常不能理解那位大叔在最后非要拦着小伙子去找那位小姑娘,因为这件事根本和大叔无关啊;我也不太理解非要制造小伙子和警察之间的矛盾,使得小伙子去找小姑娘有重重阻碍这一点。所以经常会不知道剧情怎么就这样发展了,会不知道一些角色在干什么,为什么会做那样的选择。

《言叶之庭》,《你的名字》和《天气之子》是我认真看过的新海诚的三本电影。我最喜欢的还是《言叶之庭》,虽然它时间最短,大概40多分钟,在我看来故事本身却是最完整的,而且,我也很喜欢最后那个没明说却能令人憧憬的结局。

202_《天气之子》新海诚电影影评及观后感受[精选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