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铁血》观后感
编辑:落花无言 识别码:77-935481 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3-05 09:44:55 来源:网络

第一篇:《铁血》观后感

观《铁血昆仑关》有感

伟大的中华大地,养育了亿万儿女,圆明园的火光,列强的入侵,唤起一代青年致力共和。卢沟桥的枪声,日本浪人的狂笑,激发了一代青年拍案而起,舍生忘死,挽救民族危难。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册,每一页都闪耀着爱国主义的灿烂光辉。

星期二《文艺传播》选修课上老师给我们放映了《铁血昆仑关》,我的感触很深。

影片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影片中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权压迫,不畏虎豹豺狼,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民族的自由,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昌盛,谱写了一曲曲响彻云霄的爱国主义壮歌。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而推出的战争巨片《铁血》,这部影片真实再现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昆仑战役的悲壮场面。选修不同班的同学观看了这部电影,放映结束后,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长期以来由于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我们的教科书对国民党及其军队在抗战中所起的作用,基本是持否定态度的。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丑化蒋介石在抗战中的形象,把国民革命军描绘成“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似乎他们在抗战中的所作所为无关紧要,甚至还阻碍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我们对国民党爱国官兵所作的贡献总是轻描淡写,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官兵家属得不到应有的抚恤。曾在抗战中立过功勋的他们,几十年来一直得不到应有的的尊重,甚至遭到不应有的歧视,乃至迫害。以上种种,亵渎了历史事实,亵渎了抗日战争的伟大成果,令每一个爱国者心寒,也令我们民族的外部敌人耻笑。

事实上,国军不但抗日,而且也是抗日战场上的中流砥柱!《铁血》还大家一个真实的历史,也为告慰那些为了民族的独立与尊严而牺牲的亡灵,向所有为国捐躯的烈士致敬!

昆仑关,位于桂中宾阳县和邕宁县的交界处,关道深长险要,东西两边峰峦对峙,绵亘不绝,邕宾公路沿着古道由南向北,盘绕其间,自古以来成为南宁北面的天然屏障,有“南方天险”之称。

1939年,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欧洲战争已经爆发。侵华日军派出精锐的第五师团,在华南突袭登陆,妄图切断我西南国际交通线,威胁重庆。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五军奉命南下,抗敌于昆仑关。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师长戴安澜、邱清泉、郑洞国都是黄埔系青年将领。桂林行辕主任白崇禧动员各路大军15万人,发动以昆仑关战役为核心的桂南会战。第五军200师在南宁市郊与日军展开激战,初战不利,日军抢占昆仑关。青楼女子桂花的爱女被日军炸死,董排长发誓要杀死12个鬼子为她报仇。在向昆仑关发起总攻前,戴安澜师长处决了强奸民女的光头连长。老百姓用祖坟上的墓碑填平公路,让装甲车开上战场。敌我双方在昆仑关四周展开殊死争夺,阵地数次易手。日军第12旅团长中村正雄率部增援,被杜聿明部署部队将其包围。决战前夕,董排长抱定牺牲的决心,派人为已相爱的桂花送去信物。总攻开始了,中国士兵视死如归,前仆后继,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敌人施放毒气,中国军队没有后退;敢死队把手榴弹捆在胸前,冲向敌阵;戴安澜师长被炮弹炸伤,依然临前指挥„„1940年元旦拂晓,随着火红的日出,中国军队潮水般猛扑敌阵,日军头目三木大佐见大势已去,剖腹自杀。中国军旗终于插上昆仑关。被毒气熏瞎眼睛的士兵凭感觉向军旗、向军长敬礼!杜聿明悄悄弹去一滴热泪。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这场英勇壮烈的战争,他嘱令在昆仑关山顶建立烈士陵园,上刻所有第五军一万余名阵亡将士的名字。昆仑关之战歼灭日军5000人,是中国抗战期间攻坚战取得的首次胜利。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从这一年春由防御阶段转入了相持阶段。

当然,为了消灭凶残的日军,中国军队也付出了重大代价。不算牵制、警戒及防守重要交通线、据点的各路参战部队的损失,仅担任主攻任务的第5军就伤亡2万余人(牺牲 5500 人、负伤及失踪 15000 余人,其中主攻部队郑洞国的荣誉第1师全师13000人,仅余700余人)。

日军第5师团21旅团长中村正雄临死前在日记本上写道:“帝国

皇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了‘钢军’的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国更顽强的军队。部队经过休整以后,杜聿明在巍峨的昆仑关上,建立了一座“第五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并亲笔写了四百多字的悼念碑文。

和其他许多抗日战争作品一样,《铁血昆仑关》中始终充满的是一种愤怒,凄凉,惆怅,充满着战士的勇猛,日军的残暴。影片中,战士们当昆仑关被日本所攻破时,主动请战。他们仅仅凭借着最差的武器和敌人的精良装备对抗,竟没有一个退缩!这时一场生死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可是战士们毫无畏惧,把生死置之度外,视若等闲。不顾一切地冲上前线撕杀。随着与日军的最后决战,我看得热血沸腾。枪声、炮声此起彼伏,或刺刀的对决,或身躯的扭打。一下子血肉横飞、尸横遍野,地面简直被染成了一片鲜红的海洋。鲜血染红了天空,染红了大地,染红了我们的眼睛;血腥味在空气中弥漫,它不仅弥漫于天地间,也弥漫于我们的心中。一抹残阳停留在天际中,一座城池孤立在地面上,昆仑关终于被夺回了!但是却听不到一点笑声,换来的只有比死更可怕的寂静,因为这个代价太沉重了,没有一个人能够承受:战士们或死或伤,仅活下来的几个战士或残或废,或断臂或瞎眼。那个双目失明的小同志,由于看不见,对首长一敬军礼就没有放下„„ 突然间,我仿佛看到死去战士们的一张张笑脸,听到他们阵亡后的笑声,“昆仑关夺回了!”那是他们的希望,也许,他们的生命已和昆仑关同在,和昆仑关永存,和昆仑关一起,不被中国遗忘„„ 我们将永远铭记着这段历史,铭记着伟大的英雄!昆仑关战役遗址北出口牌坊,历经半个多的世纪的风风雨雨,虽然已是杂草丛生,但陈诚题写的“气壮山河”四个大字依然告示后人,不要忘记当年抗日勇士们的英雄壮举!

《铁血》包含着伟大的爱国之心。爱国主义的力量不可战胜,历史已经证明了这条真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的祖国开始了新的历程。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当年赶走侵略者、消灭反动派的血火战

斗,我们应用我们青春的热血、青春的信念、青春的力量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祖国。

没有烈士们就没有我们今天,他们的壮举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发奋学习。用现在的话讲,是说:“今天的责任,不在于他人,全在于我们年轻人的肩上,年轻人聪明智慧,国家就聪明智慧;年轻人富有,国家就富有;年轻人强盛,国家就强盛;年轻人独立,国家就独立;年轻人自由,国家就自由;年轻人进步,国家就进步。我们年轻的中国,跟青天一样不会衰老!壮丽啊,我们年轻的中国,同国土一样万寿无疆!”

在我们重温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以史为鉴,温故知新,实事求是是面对历史,走出本民族历史恩怨的阴霾,为振兴中华共同努力。因此我们必须先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把强烈的爱国热情化为实际行动,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基础,让我们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崇高的爱国主义传统吧!用我们的双肩担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任吧!

第二篇:《铁血》观后感

爱国影片《铁血》观后感

最近,我在课余的时间里观看了一部由广西电影制片床出品的爱国影片《铁血》,这是一部正面反映国民政府军与日寇浴血战斗并战而胜之、但拍摄完毕却被雪藏了十一年之久才见天日的抗日战争电影。

我对《铁血》一片持肯定的态度,虽然个别情节明显地是为了戏剧性而“编造”出来,但并未影响故事主题的发挥,把杜聿明所领导的国民政府第五军视死如归、英勇抗战的事迹如实地再现在电影观众眼前。

今春,日本文部省(教育部)审批核准的一批历史教科书,肆意美化日本皇军侵略亚洲各国所犯下的战争罪行,歪曲历史,无视侵略受害者的感情,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亚洲国家的强烈谴责,纷纷大声疾呼:历史不容篡改!

今年适逢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六十周年,中国各地纷纷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借此机会,提醒国民毋忘国耻,奋发图强。在众多的庆祝活动中,国内媒体上出现了谨慎但毫不含糊的文字,确认“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和日寇英勇战斗”的形像。

回到正题,来看看《铁血》是如何向观众展现中国军人在正面战场血战日寇的吧。故事发生在1939年冬天。自从日本人两年前在北京芦沟桥点燃战火,中国经历了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血战(告捷)、武汉大撤退、长沙会战等重大事件后,日军突然从东北战场抽调曾经重创俄罗斯军队的第五师团,挥兵南下,开辟桂南战场,妄想对中国大后方形成一个南北钳制的军事布局。中国全民抗战进入严峻时期。保家卫国,乃军人天职。电影开始的一个场面,是雨中的国民政府第五集团军军长杜聿明率领全体官兵在南方某火车站向乘专列经过的“校长”(北伐期间蒋中正任广州黄埔军校校长)请战,其心之诚,其志之刚,浩然正气,气吞山河。电影自始至终都没有听见过“蒋介石”三个字,但从火车上已经下寝的“校长”到战役胜利后颁发嘉勉令的“委座”,这位战时中国领导人、中国军队最高统帅的影子却贯穿整个故事的发展。与很多宣传八路军新四军抗日电影不同的《铁血》,没有八股,没有光环,却着力去描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中国军人,描述他们的生活、感情、缺点,描述抗战的惨烈,描述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杨振宁的岳父、国共内战中败在刘、邓大军手下的杜聿明将军,在《铁血》中率领“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五军团,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更不惜立下军令状,以“个人愿意承担所有责任”来向“校长”请战,充份展现视死如归、顶天立地的黄埔军魂。

电影中的其他国民军将领戴安澜、郑洞国、邵师长、董排长等,也是一个个身先士卒,勇猛无比。电影开始有一幕老百姓拦截国军开往战场的情景。因为广西老百姓和这些来自河南的子弟兵语言沟通上有困难,以为他们是逃兵,不让走。最后通过一位本地兵向家乡的父老乡亲解释之后,团长带领全体官兵向老百姓下跪,发出了“消灭日寇,保我山河”的誓言。共产党军人建立军纪靠的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国军整顿军纪,则靠铁面无私和钢的纪律,靠棍棒杖罚。对于后者,《铁血》通过两个情节作了生动的描述。

在第一个情节里,某日,在广西巢宁县安营扎寨的第五军团某部驻地发生了一宗士兵强奸民女的事。某部团长面对痛不欲生的民女发誓:“姑娘,我一定要给你还一个公道。”他立即召集全团官兵:“你们哪一位干的,站出来,我邵某人给你叩头了!”结果没有人站出来。他立即脱下自己的衣服,裸露出上身,同时命令所有人脱衣。结果被民女抓伤上身的某连长无所遁形。面对这位战功显赫的爱将,团长含泪摘下了他的军徽和勋章,送上一碗酒,然后把他送上了黄泉之道。

在另一个情节里,与日军激战后回防休整的间隙,董排长发现几名士兵违反军纪,出去抽大烟和赌博,立即召集全排集合,严辞斥责违纪士兵,并当众狠刮耳光。这时团长出现,训斥违纪士兵之余,也批评长官教导无方,责令要与违纪士兵一道受罚,每人军杖二十大板,直把众人打得皮开肉绽,眼冒金星。黄埔军人就是这样“打”出来的。

《铁血》是一部充满血腥的电影。面对优势装备的敌人,中华将士以血肉之躯勇挫敌人锐气,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昆仑关战役的最后胜利。由杨光远导演的这部电影,没忘了渗入一段儿女之情,把国仇家恨加以人性化。《铁血》中对董排长这位小人物用了最多的胶卷。电影摒弃了传统正面人物的脸谱化,董排长的扮演者乾瘪瘦削,其貌不扬,甚至可以说有点鼠目獐眼,活像一名瘦皮猴。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满身旧军人习气的小长官,却在电影中表现出一位有血有肉中国军人的英雄气概和人性善良的一面,这些都是通过董排长与桂花的一段儿女之情表现出来的。美貌如花的桂花本来是县城里的青楼女子,赎身从良后,带着一位女孩回到家乡生活,结果女孩在日寇空袭中被炸死。悲痛欲绝的桂花,把女孩的一顶小花帽挂在自己大门外的门梁上,从此闭门裹足,谢绝一切访客。董排长从其他难民口中听了桂花的故事后,启开了桂花的大门,发誓要杀掉一打鬼子,替桂花报仇,然后再回来迎娶她。最后董排长带领敢死队摸黑对昆仑关发起攻坚战,为国捐躯,实现了自己给爱人许下的诺言,也给桂花留下了无尽的痛楚。笔者还留意到,《铁血》整部电影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到任何中国近代史中关键人物的名字,既没有提蒋中正和国民党,也没有提毛泽东和共产党。战场上的军队是中国的军队;昆仑关上百孔千疮、弹孔累累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是中国的国旗,迎风飘扬,向日寇、向世界宣扬国威。信息再明显不过,抗日救国是全体中国人的事,是全民族的事。电影中,国军将士前赴后继,为国牺牲,其壮烈场面,其动人之处,催人泪下。在这方面,电影的镜头对第五军团的英雄事迹一点也不吝啬:在日寇机枪扫射之下一排排倒的优秀中华儿女,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谱写出民族的新生。在敌人堡垒枪眼前那一捆捆扎在竹竿上的炸药和手榴弹,让笔者的脑海里忽然闪过了国共内战时期解放军英雄董存瑞的形像,都是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啊„„

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今天,以史为鉴,温故知新,实事求是面对历史,走出本民族历史恩怨的阴霾,为振兴中华共同努力,是《铁血》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积极意义和启迪。

第三篇:铁血大动脉观后感(范文)

[键入文字]

《铁血大动脉》观后感——战争需要铭记无名的英雄

在抗美援朝战争 中:侵朝美军不甘心战场上的失败,调动了朝鲜战场上百分之八十的飞机,实行所谓的“绞杀战”,对我铁路运输进行全面狂轰滥炸,妄图凭借空中优势,扼杀我运输线,夺回战场上的主动权。在运输线317路段上中朝官兵冒着敌机轰炸、火炮的威胁,一次又一次进行全面抢修,敌人炸多少就修多少,用自己的生命保证了铁路运输线的畅通无阻,保证了我军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战争中,我军每天需要成千上万吨军用物资送上前线,除公路运输外,铁路运输成为最重要的运输手段。侵朝美军不甘心战场上的失败,调动大量飞机对我铁路沿线狂轰滥炸,实行所谓的“绞杀战”。中朝联合铁道运输战线上的志愿军勇士们,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遍布炸弹与地雷 的“317”地段抢搭桥梁、抢修铁路、抢运物资,与敌人斗志斗勇,保证了铁路运输的畅通,使之成为真正的“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看完影片,还记得一位热血的青年志愿军战士在联合国军大肆轰炸之时,愤怒的拿起机关枪,冲上火车顶,疯狂的朝着美军飞机扫射,完全置生死与度外,大喊:“狗日的美国鬼子”,发泄着他满腔的怒火。最后,他“如愿以偿”的与美国战机同归于尽。

还记得,一个通讯兵,为了保护军队的军火库,机智的脱了自己的外套,露出血红的毛衣引开敌机。最后,他用自己壮烈的牺牲换来了军火库的安全。

影片放完,我们记住的姓名仅仅就是彭老总,梁军英,而成千上万战斗在,甚至牺牲在抗美援朝运输线上的普通志愿军勇士只能是一笔带过了。诚然,要将他们的姓名一一罗列出来,恐怕要成千上万页纸张,这么做意义不大。但是,我们需要提醒自己,有这么些人,我们不知道他们叫什么了,他们也为这场战争的胜利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热血,他们值得我们纪念。如果没有英勇无畏的战士,即使最多谋的元帅也无法指挥战争取得胜利。无名的战士成就的声明显赫的将军,声明显赫的将军却使得无名的战士更加容易被人们遗忘。

《铁血大动脉》不应该仅仅是彭德怀元帅诞辰100周年的献礼,还有无数为抗美援朝奉献、牺牲的无名战士。历史不应该仅仅是王侯将相的历史,历史是推动了其滚滚大轮不断前进的所有人的历史。

[键入文字]

第四篇:铁血教练观后感

科目:领导学

姓名:夏盼妹 班级:人力资源一班 题目:铁血教练观后感

铁血教练观后感

在双学位的课堂上第一次观看了铁血教练。大抵是因为在课堂上吧,嘈杂的环境与周围众多的同学,我只是粗略的看了一遍。如果不是老师的作业我想我不会再看第二遍。看完之后的我就在想,幸好是再看了一遍。它不是演员最好的电影,它不是导演最牛的电影,它不是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电影,也并没有描写风花雪月云卷云舒,但它的情节与意义却与领导学的课堂有机结合。一部好的电影不外乎如此。

电影的内容清晰的划过脑海。里士满高中篮球队原本从未在任何比赛中获胜过,是一支屡败屡战的队伍,这一切在卡特执教之后发生了变化。他相信这支队伍在他的带领下可以成为最优秀的篮球队,所以他要求队员和他签订一个协议,约定如果队伍不团结或是成绩不佳就不再继续参加任何比赛。在他的带领下,这支队伍开始走上了上坡路,最后成为无人能敌的长胜王。但是在1999年举行的国家锦标赛上,队员们的表现却十分不尽人意,这让卡特教练沮丧不已,他真的关闭了训练馆,禁止队伍继续参加任何比赛。此举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一时成了大众议论的焦点,有人赞赏他视篮球为生命的品格,但更多的人对他的举动表示不解,甚至是批评。

作为一名私人教练,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除了注重情节的发展外,卡特教练的各种教育理念也十分吸引我,虽然他的教育方式即使在美国起初也是具有争议的,但是其中仍然有不少地方使我很受启发:卡特教练最初接手球队时,并没有教授学生们技战术,而是要求他们以“sir”相称,并立下了规矩例如必须带领带参加比赛等等,他不仅要求学生这样做,自己也以身作则。长此以往效果很明显,学生们骂脏话的没了,打架的没了,大家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接受挑战、接受胜负。影片的最后,球队虽然输了比赛,但队员们仍能如同胜利者般面对,并且赢得了对手的尊重,便是最好的证明。,对人礼貌是尊重别人的第一步,而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就必须从尊重别人开始,卡特教练正是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这些。

自卡特教练开始职教到球队进行第一场比赛前,卡特教练让队员们每天练习的就是基础,跑,跳„„一直练习到队员回家时都一瘸一拐的,这一切甚至招致了学生们的不理解。然而经过第一场比赛后,大家都明白了,这些基础练习没有白做,教练给他们的要求就是最简单的跑、跳、卡位,当对手疲惫的时候队员们仍旧精力充沛。在最后的比赛阶段,他们终于反超了比分,赢得了比赛。

影片中,卡特教练的一句问话很是令我震撼,“你内心的恐惧是什么?”而球员回答他的话简直是人生的重新审视:“人们内心的恐惧往往不是自己的不足,而是自己的闪光点。这种闪光点会影响到周围很多人,这种闪光点会给你造成压力,最重要的是这种闪光点在随波逐流的社会里显得那么格格不入,所以我们恐惧别人。一旦我们愿意闪光,那么我们的人生将与众不同。”

通过这部影片,我懂得了建设一支精良的工作团队,与开展团队建设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几个环节。作为一名管理者,最重要的设立严格的规定并严格执行,而对于团队建设,历来是我们工作当中的重中之重,只有拥有精良的团队,才能使业绩节节攀升,拥有一支业务精良,严格执行工作流程并且 注重有效沟通的团队,是高效率工作的最重要保障。一个领导者不能只看到眼前,要看的更远,想的更多,要做出对的抉择。尽管在最后的锦标赛中失败了,但每个人都没有低头,敢于面对自己,面对挑战。

没有基础,一切免谈,学习也和打球一样,没有基础就谈不上技术和战术,一步终究不可能登天,打好了基础才能学习得更扎实。

影片名为《铁血教练》我想很大程度就是从卡特教练的严格执行规矩和约定而得名的。球员们有谁犯了错,卡特教练的处罚必是严厉的,1000个俯卧撑,500个往返跑,咋听起来很搞笑,但是卡特教练言出必行,即使是第一天来校因为不熟悉路径而迟到的儿子也受到了惩罚。当学生们体验到了卡特教练的“铁血”后,再也没有人敢挑战教练的权威。

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有了规矩却必须靠执行才能发挥效能。影片中卡特教练有一席话令人印象深刻,他说:如果学生连这些规定都无法遵守,那么如何相信他们将来能遵守社会的法律?卡特教练用他“铁血”的政策捍卫着球队的规矩,甚至不惜放弃教练的职位。虽然一度不被外界所理解,但是这一切最终还是获得了成效。学生们通过了文化考试并且进入了决赛,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所升学率极低的学校中,10多位队员不仅顺利毕业还进入大学接受了高等教育。

学校教育与健身房内的教学毕竟是差别大的,提到篮球教练,首先想到的是“教”,而提到私人教练,首先想到的是“服务”,两者在出发点上有天壤之别,前者一开始就要用各种形式来树立自己的权威,而私人教练最初先要得到会员的信任,这种信任不单单是建立在私人教练的专业基础上的。会员看你形象、言谈举止、沟通能力、敬业程度,直到会员接受你以后,才能建立一种如同卡特教练和球员的那种关系!

卡特教练的合同制对于达到会员的健身目的是有帮助的,因为锻炼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在健身过程中,如何才能将健身动机转化成健身兴趣、乃至健身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员能免会意志力不坚定。这时,合同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就算会员最终放弃,对于教练来说,也会坦然面对任务的失败。

完这部励志题材的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四个词:服从,责任,小事,价值。服从:卡特教练的上任,给之前的篮球队的重新换了颗“大脑”,在这个新团队中,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需要每个队员的服从,不管你具备何种才能,何种特质和个性,要融入新的环境,必须要按规则办事,正可谓不规矩无方圆,不服从无组织。同样在一个团队中,首先做到的就是要服从,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重新定位,在集体的环境中成长和进步。责任:身为一名优秀的篮球教练,卡特不仅带领一群曾经傲慢无礼的高中生取得了优异的比赛成绩,更是为每位队员考虑,使他们每个人不仅在球技上得到了提高,更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其说他是一名好教练,不如说他是一位优秀的具有十足责任感的人生导师。正是因为责任,出于长辈,教练,黑人种族的一种责任,他让每个孩子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同样,在一个团队中,如果每个领导,每位员工都能出于责任去帮助身边的每个人,出于责任去爱护我们的团队,那么这个团队将是无坚不摧的。小事:卡特教练一上任就用俯卧撑和“自杀式”折返跑训练每位队员,让每个人觉得无聊烦躁,可是真正到了比赛中,往往到了最后时刻对手因为体力不支而让自己球队抓住机会时,这些让人头疼的训练内容却真正派上了用场,一招制胜。我们作为一个团队的一份子,只有认真做好每件小事,哪怕再不起眼,也应该用最认真的态度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做成更多的大事。价值:虽然最后只获得了亚军,可是这些篮球队的小伙子里有六个人拿到了全奖,进入了大学深造,这在某种意义上比冠军更有价值,因为这是对每个人价值的肯定,退一步海阔天空,失败是为了取得更大的成功正是对此最好的诠释。当我们还彷徨迷失在人生的道路上时,应该思考我们存在的价值,眼光要更远,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同时这部电影对管理者领导者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电影中的卡特教练就是为自己的队员树立了愿景,让他们相信通过努力,他们也是可以进入州赛的。而所有的队员怀着这样的梦想,奋力拼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愿景目前已经成为企业领导者所必需的一种职业期许,企业领导者具备了并树立自己的愿景才能让员工更好地得到一种发展的空间,才能更好地建立团队稳定性与战斗力,从一定程度上延长团队寿命。愿景也是企业更高层次的追求,介于信仰与追求之间,是企业的中期追求。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团队的构成要素总结为5P,分别为目标、人、定位、权限、计划。团队和群体有着根本性的一些区别,群体可以向团队过渡。一般根据团队存在的目的和拥有自主权的大小将团队分为三种类型: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多功能型团队。

没有不好的球员,只有糟糕的团队领导。同样是瑞奇蒙高中篮球队,同样是一帮队员,经过一年多的训练比赛却获得如此优异成绩,令人刮目相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团队成员没有变,团队领导教练变了,训练方法、策略,管理方法变了,导致出现不同的结果和绩效。因此,某些团队领导常埋怨自己的团队成员素质太差,人不行,而不从自己管理方法、教练方法上找原因。为什么同一帮人,换一个领导绩效就差别很大呢?为什么同一个员工在你公司不行,换一个公司就成绩突出,脱颖而出呢?不是员工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所以,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糟糕的管理者。古语说的好:兵随将转,无不可用之人。人是要你用的,你可以不知道下属的短处,但你必须知道下属的长处。用下属的长处,扬长避短,发挥他的长处优势,挖掘他的潜能,使其创造价值最大化就是成功的管理者。

一个的团队要想取得好的成果就必须有一定的规则。卡特任教当日就让大家签署一份协约,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做不到者退出,包括文化成绩各门课都得到2.5分以上,听课时必须坐在第一排,不准逃课等,下午3点开始训练,2:55就算迟到。所有团队成员必须执行。里面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是灌输了卡特教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点,不仅篮球要打的好,学习成绩各方面也要好,为每个人进入大学奠定好的基础,二是要每个队员树立理想,不能“为打球而打球”,为打球把很多事都耽误了,强调个人健康成长进步,有更高的目标和追求。最后,无论遇到多大阻力,也要坚持下去,直至最后实现目标,同时达到大家理解与支持。

用这个理论来分析里士满球队并不牵强。不妨将篮球队假设成一个企业,它面临来自各方的挑战,要壮大自身实力,就必须有专业化竞争战略,使得核心能力有充分的延展性与价值性,并将各方压力转化为动力,使得篮球队在诸多球队中屹立不倒。

教练型领导人是指有效运用教练技术与工作生活中,旨在提升企业绩效改善员工表现,引发团队智慧以便多、快、好、省实现卓越成果的企业高层。可以说,里士满篮球队在卡特扮演起领导者的新角色之后,球队在训练与学习上紧密结合,并且实现了平衡。实际上,卡特就是一个教练型领导。在他的带领下,团队首先改善了的是心智模式,队员的价值观有极大的转变,其次是共同愿景的建立——赢得比赛以及升入大学。这些前提具备之后,在卡特的领导下球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球员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我想这部影片我会一直看下去。

第五篇:铁血红安观后感

铁血红安观后感

铁血铜锣 大别风采——电视剧《铁血红安》>观后感

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的大型现代革命题材电视剧《铁血红安》,以刘铜锣这一代表性人物的经历为主线,展现了红安籍乃至整个大别山地区开国将军们参加土地革命、开赴抗日前线、挺进解放战场乃至建国后投身经济建设的光辉历程,讲述了革命先辈们为崇高信仰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阐释了黄冈人民的兄弟情义和家国情怀。该剧以铁血的铜锣传奇,生动刻画了大别山众多开国将军大别于天下的风采,是大力传承弘扬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精品力作,也是一部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该剧再现了光辉灿烂的大别山革命历史。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大别山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这里发生的'黄麻起义'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打响了长江以北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这里诞生的四支红军主力部队,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流砥柱;这里创建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当时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根据地并保持红旗始终不倒;这里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该剧以这些光辉灿烂的革命历史为脉络,再现了大别山地区人民在遭受反动派、恶势力和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的时候,不甘屈辱,奋起反击,最终在共产党的指引和带领下,走向革命胜利的光辉历程。特别是该剧对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过程浓墨重彩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在没有共产党来引领的时候,大别山地区人民的反抗是很盲目、很原始的,仅仅是简单地以暴制暴。当铜锣响起时,人们拿着生产工具跑出家门,驱赶强盗;当受到压迫时,刘铜锣、薛以诚之辈跑到山上,拉起队伍,打着'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口号,当起了土匪。直到李坪山等人把共产主义的火种播撒到了大别山,这里的人民才找到了前进的方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星星之火在大别山迅速成为燎原之势。该剧以小见大,为我们再现了大别山人民紧跟党走、投身革命的历史画卷,重温了红旗插遍大别山的峥嵘岁月。

该剧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大别山人形象。在那个战火纷纭、社会动荡的年代,'义薄云天三兄弟'、'直率温婉两姐妹'等剧中人物,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立场,共同构成了当时的社会百态,刻画出一大批鲜活的大别山人形象。主人公刘铜锣侠肝义胆,敢做敢当,喜欢打破常理,不按规则出牌。他善于联系群众,深得民心,最后在党的教育下,从一个'劫富济贫'的山大王成长为一个立志解放四万万同胞的坚定的革命者。可以说,刘铜锣这种较真劲、认死理的性格特征,正是黄冈籍众多开国将军的人格魅力所在。方杠子从小受马克思主义教益,是一个有勇有谋、成熟老练的共产主义战士,同时,他也是众多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最后功成身退的大别山无名英雄的代表。戴慧平虽身处国民党阵营,但有报国之志,凭着自己的真本事得到晋升,面对国民党内部的腐朽和黑暗,他果断地予以反抗。他与刘铜锣、方杠子时而刀兵相见,时而携手杀敌,可见他胸怀壮志,有情有义。方蕾和曹丽君是巾帼不让须眉,妇女能顶半边天,没有上战场杀敌,却一直做着宣传和医疗工作,这刚好印证了'男将打仗,女将送饭'.李坪山作为革命引路人,开口不是子曰,就是孙子兵法,但他思想并不守旧和迂腐,他的心中有着坚定的马列主义信仰,又会带兵打仗,他引导着无数的大别山人走上革命道路,这不能不让人想起董必武、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此外,还有敢于承认错误、开展自我批评的共产党高级干部翟业兵,不顾个人冤屈、为革命慷慨赴死的安娃子,只会做、不会说的哑巴等等,这些都是大别山地区将士们的缩影,更是黄冈老区人民的真实写照。

该剧彰显了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电视剧《铁血红安》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精神,这就是'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剧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身处领导岗位的李坪山、翟业兵,还是中层干部刘铜锣、方杠子,甚至是安娃子、哑巴,哪怕是国民党军官戴慧平,他们都朴素、诚实、勇敢、坚毅,他们都有着坚定的信仰和执着的追求,他们都为崇高的理想信念而活着,为报效祖国和人民而战斗着、奋斗着。他们不搞花花架子,朴实无华,凭真本事用心做事;他们豪爽直率,坦诚相待,有话当面说,不藏着、掖着,不搞背后伤人;他们不管前方多么艰险,始终保持着冲锋的姿态,勇往直前;他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心中的信念从来不曾动摇。正是因为这种精神的存在,中国将军第一县、第一乡的桂冠才会落户大别山;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的存在,大别山人民才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续写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该剧展示了独具魅力的大别山文化。电视剧《铁血红安》有一大亮点值得称道,就是它在还原历史、刻画人物、传承精神的同时,还不留痕迹地展示了大别山地区特别是红安县的特色文化。在紧张的剧情冲突中,不仅叫响了'小小黄安、人人好好。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红安宣言,唱响了《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经典革命歌曲,还恰到好处地向观众展示了黄冈地方戏曲楚剧版的《夫妻观灯》。除了黄安、红安以外,还多次出现七里坪、老君山、天台山、高桥等地名。值得一提的是,独立团的文书名叫'红苕',更是擦亮了'红安苕'这一金字招牌。这些贴有大别山和红安标签的文化元素和符号,算得上是展示大别山文化的神来之笔。

电视剧《铁血红安》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之时,恰逢'黄麻起义'87周年纪念日,正值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之际,总书记文艺工作讲话言犹在耳,APEC峰会在北京刚刚结束。这一系列重要时间节点的叠加,更使《铁血红安》的传奇与风采大别于天下,更让我们切身体会到大别山精神不仅在过去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在现在和将来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该剧向社会呼唤'俭朴、诚实'美德。俭朴、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朴诚勇毅'第一个字就是'朴',即朴素、勤俭,第二个字就是诚,即诚实、诚信,这两个字对我们现代社会太重要了。《铁血红安》的热播,让广大电视观众看到了大别山老区人民身上的传统美德和社会责任,他们不求名,不求利,艰苦奋斗,言出必行。反观现在的社会,浮华奢靡、不愿吃苦的现象普遍存在,诚信缺失、虚伪欺诈的行为层出不穷,公民道德建设迫在眉睫,弘扬民族精神任重道远,急需一股正能量来教育群众,鼓舞人民。《铁血红安》所刻画的那些革命先烈,将为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标杆。

该剧向改革注入'开拓、创新'精神。勇于开拓,不怕牺牲,走自已的路,且矢志不渝,这就是大别山精神中的'勇毅'的要义所在,也是大别山精神的灵魂。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的攻坚时期,各种困难和阻力普遍存在,要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需要千千万万个'刘铜锣'涌现出来,敢于迎难而上,善于打硬仗,能够想点子,能够打破思维定式,能够保持定力,舍小我成就大我,做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向深入。《铁血红安》的播出,将呼唤新时代的'刘铜锣',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精气神'.该剧向发展倡导'求真、务实'作风。社会的进步、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求真、务实的作风和美德,而大别山精神的突出特点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近年来,黄冈市特别是红安县正是发扬大别山人破旧立新、敢为人先的精神,敢闯敢试,敢于突破常规抓发展,才创造了'红安传奇',从当年的'小小黄安'成为今天的'大大红安'.当然,这个'大',不仅是版图面积的广大、综合实力的强大,更在于大别山精神的发扬光大,以革命的精神来推进建设的风采大别天下。《铁血红安》的播出,将激励人们更好地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积累和传递正能量。

与真正的历史相比,电视剧《铁血红安》所展现的内容难免有些单薄,但这部影视作品决不是要单纯地还原历史,它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对历史冰山一角的解读,让更多地人们去追忆那段岁月、去缅怀那些英雄,从而在自己的灵魂深处爆发一场革命。可以说,电视剧《铁血红安》通过刻画铁血铜锣、展现大别风采,不只是记录了一段旧的历史,它还将引领一个新的时代。

拓展阅读:《铁血红安》观后感

《铁血红安》终于开播了,翘首企盼了这么久,我是一定要好好的欣赏一下的,我知道,其实好看的电视剧也罢,战争片也罢,我对铁血红安的期待其实首先还是因为我的红安情节在里面起作用,个人虽然不是红安人,但是我在红安做事很多年,听说铁血红安全程在红安拍摄,说的也是红安人,红安将军的事情,就如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样,您说,我是如何不想去早一点的看一看呢。

首播当日忙其他的去了,没赶上,再说,我家里好像也没有电视机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家里没有电视机或者根本不看好不好),我就喜欢守着电脑视频来看,这样免得看到精彩处就戛然而止,如果心情好的话,可以通宵达旦,一次看个够。

闲话少说,前天晚上,发现了央视网有2集视频放出来了,早早洗了澡,一个人躺在床上欣赏,片头响起,熟悉的红安画面,有点类似七里坪长胜街的老楼子,但我知道那是将军影视城,从片头来看,气氛和场面渲染很不错,有一点大剧的势头了,前两集的情节大致是讲刘铜锣、方杠子、戴慧平的童年,导演很会把握观众的心理,没有在这里纠结,镜头很快闪入了十四年后,然后就是六年后,也就是一九二七年,基本上和中国革命的各大起义爆发期一直的时间了,三人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因为要救出被当地民团的王团长王南宣抓走的曹慧君及方蕾,少年的刘铜锣及方,戴三人用机智和勇敢杀死了王南宣,而后刘父,方父陆续被王南宣手下杀害,剧情很快出现了强大的矛盾,播下了血海深仇,后来,这兄弟三人各自逃命并奔赴前程,戴,方二人远赴武汉,广州寻求发展,而刘铜锣则进了老君山当起了土匪。

《铁血红安》第二集的内容并不是特别吸引人,可能任何电视剧都是慢热型,需要情节逐渐展开以后才更吸引人吧,第二集的剧情主要是刘铜锣和薛宜城等人的江湖事情,慢慢的将剧情推向深入,因为央视网视频就放了这两集,晚上我一口气看完,时间还很早。

平心而论,看过这么多电视剧,从这两集来看,还不是很吸引人,剧情也稍显拖沓,但是不可否认,我和所有红安人,以及有着强烈红安情节的人来说是一样的,一样看的津津有味,居中那些熟悉的场景不断的闪现,熟悉的地名也一个接一个的,比如七里坪,似马山,老君山,天台山,哈哈,这些地方我不知道去过多少次,如今电视剧的发生地就在这些地方,感觉真的是在家门口哦。

从一开场我看到,铁血红安的确是大腕云集,主演赵文卓就不用多说了,其他的大腕也多得很,虽然我知道那是友情出演,上几个镜头,不到一集半集的就退场,但是那些大腕还是露脸了,比如饰演王南宣的计春华老师,我小时候看少林寺就看到过,还有王绘春,马晓伟,高兰村等,一下子提高了铁血红安的档次和高度。

至于片尾,个人感觉《铁血红安》的片尾拍摄和剪辑得很不错,很大气,很让人热血沸腾,对《铁血红安》是一个非常好的总结和烘托,让我看到了大片的风范,更让我期待一直看下去。今晚下班后,估计新的几集就会放上网了,我想我会继续关注《铁血红安》,并且陆续的和大家分享观后感。

《铁血》观后感
TOP